翻译标准

2024-07-24

翻译标准(精选12篇)

翻译标准 篇1

长期的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选取了中西方翻译历史上最具代表的两种理论, 即严复的“信达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进行比较, 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点, 从而为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建设提供依据。

一、中西两大翻译标准——“信达雅”与“动态对等”

1. 严复的“信达雅”。

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翻译家, 严复在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基础之上, 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 运用中国古典文论思想, 提出了高度概括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 成为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与核心。

严复的“信”, 其实是“达旨”, 即传达大意, 重视原文说了些什么, 指切合原语言文章的内容, 而不在乎原文是怎么说的。在此意义上, 严复的翻译与他的同代人林纾有异曲同工之妙。“达”指译文顺畅, 读者可以理解的目的语翻译。翻译家沈苏儒先生给出的解释即:“这全靠译者首先将原文的全部精神实质融会贯通, 而后下笔, 自然就能使译文完善。至于那些原著的文字、理论过于深奥, 难以被一般读者所领会的, 那就只好在这些地方前前后后多下些引证、衬托的功夫, 以阐明它的含义。”“雅”则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从而使翻译有文采。

虽然后人对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但不可否认, 一百多年来严氏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译界人士, 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2. 奈达的“动态对等”。

关于翻译的性质,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 后改称为“功能对等”。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原语言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

“最贴近的自然对等”有三种含义:“最贴近”“自然”和“对等”。很明显,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但不论是语内交际还是语际交际, 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并无绝对对等可言。译者寻求的应当是最贴近的对等, 也就是说, 应当使译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此外, 还应使译文行文自然, 不带翻译腔。

“动态对等”就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这里涉及到评判译文质量的标准问题。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接受者, 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 不仅要比较译文与原文的言语形式是否一致, 最主要的是必须看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 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接受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奈达认为, 批判译文质量的最终标准基于三个方面:能使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 即“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形式恰当, 吸引读者。

可以说, 奈达的翻译思想和理论对世界译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克里斯蒂安·巴柳所说:“奈达的著作, 开创了翻译理论的新时代。”

二、中西两大翻译标准比对

1. 相似点。

(1) 忠实于原文。不难发现, 中西这两种翻译标准, 均把“忠实”看作最高标准, 因为这是由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 “不信”就不成其为翻译。严复的“信达雅”, 把“信”作为首要标准:“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奈达的“动态对等”, 首先追求的就是“译文和原文最贴近的对等”, 能使读者 (接受者) 正确理解原文信息, 即“忠实原文”。

(2) 重视读者适应性。严复和奈达都强调译文的文体风格要适应读者的情况。严复所说的“雅”, 虽偏重古雅, 要求用“汉以前字法句法”的翻译文体风格, 实质上是考虑到了特定的读者对象, 因为当时士大夫们是崇尚古文而鄙弃白话的, 为了向当时国内的士大夫阶层介绍西方学说, 故偏重古雅。因此, “信达雅”是种非常伟大的翻译理论, 它的伟大在于早在100年前, 它就十分重视读者, 而不是把翻译仅仅看成是文字的转换。尽管“信达雅”讲了许多具体的翻译技巧, 然而它的根本目的是为读者服务。这种标准与奈达的等值论要求“从读者感受效果出发”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动态对等”即“功能对等”, 与以往众多理论不同, 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原文、译文, 而是译文读者, 即“读者反应”问题。奈达认为, 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 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 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 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也就是说, “动态对等”力求使得译文读者和文本的关系与原文读者和文本的关系尽可能地一致。

2. 相异点。

(1) 系统科学性。首先, “动态对等”中, “对等”的概念较为明确, 不易产生歧义。它指的是通过原作与译作的言语形式各级、各层次的等值转换, 达到译作与原作思想艺术内容的等值转换。而“信达雅”自问世以来, 人们对这三个字作了不同的理解与解释。有人把“信”理解为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 有人理解为不仅要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 还要忠实于原作的言语风格。对于“雅”, 更是各执己见:有人理解为“古雅”, 有人理解为“文雅”, 更有人理解为“讲究修辞”……当“信达雅”理论刚问世之时, 人们更是把批评的焦点集中在了“雅”字上。“雅”字有它的局限性,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是用来游说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 更何况“雅”不是适用于所有文体的, 古文、文言文要讲求“雅”, 那科技文、说明文是否还要执着于“雅”呢?未免显得无此必要, “信、达”二字足矣。

其次, “动态对等”吸收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门学科的成果, 与这些学科紧密结合, 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科学, 同时, 强调语言交际功能的“对等”, 反过来也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各门学科;相比之下, 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上的“信达雅”理论则与其他学科结合较弱, 没有其他学科作为理论支撑, 势单力薄。“动态对等”的科学性可见一斑。

(2) 过程可操作性。严复的“信达雅”为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译者提供了翻译标准, 但是如何做到“信达雅”, 严复却没能给出明确的方法, 然而奈达在提出“动态对等”理论之后, 随即又明确了实现“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方面六条用于调整、改变之类的原则。由此可见, 严复的“信达雅”更注重结果, 而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侧重于过程,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 严复的“信达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忠实于原文、重视读者适应性方面具有相同点, 以奈达“动态对等”为代表的西方翻译理论建立在语言学等多种学科之上, 更加注重科学性与实践性。所有这些, 对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但是再伟大的翻译理论也无可避免地具有它的局限性, 时代需要新的翻译理论, 我们需要有新的翻译理论同“信达雅”“动态对等”理论一同去指导、解释无比丰富、复杂的翻译现象。

翻译标准 篇2

远在唐代,把翻译佛经当作终身事业的玄奘法师就创造出了一种优于前人的直译兼意译的新译法。玄奘精通汉梵两种语言,又深通佛学,译文严谨。他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原意,又要通顺易懂。

清代大翻译家严复曾翻译多部社会政治方面的经典著作。他的翻译取材严谨,态度严肃,在当时影响极大。他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一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完整的三字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一些主要特点与规律,而且文字简练,通俗易懂。一经提出,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鲁迅在《题未定草》中提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神似”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化境”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英国学者、翻译理论家泰特勒(Alexander F.Tytler)在他的《翻译之原理》(Essayoft the Principles ofTranslation)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要素,即:①The translationshould b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②The style and manner of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③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①译文应与原文的思想完全相符。②译文应与原文的风格及体裁相同。③译文应与原作完全一样通顺自然。)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E.A.Nida)在《翻译的科学探索》一书中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格。”廖七一先生认为,这一定义实际上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1)传达信息;(2)传达原作的精神与风格;(3)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4)读者反应类似。其中“读者反应类似”就是翻译界所熟知的“功能对等”标准。

国外还有一些翻译家提出了“三似”翻译标准,即形似、意似、神似。所谓“形似”,就是强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形式美;“意似”,是要保持译文的内容美;“神似”,则要保持原文的神韵美。

现代翻译家们对翻译的质量标准讲得更通俗一些,如张培基提出“忠实。通顺”;阎庆甲提出“深刻理解原文,确切表达译文”;庄绎传则说“如果一篇译文在内容上是忠实的,在语言上是通顺的,在风格上是得体的,那的确就是一篇很好的译文了”,也正如严复所说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二、商务英语的翻译标准

翻译的标准提法很多,可说是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但这种情况不利于我们的翻译实践,无法使我们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性原则。本书作者认为在进行商务文体材料翻译时,一般标准是现时通用的“忠实、通顺”,而最高标准则是“功能对等”。

所谓忠实,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正如鲁迅所说的,翻译必须“保存着原作的风姿”。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没有语言晦涩的现象,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正如鲁迅所说的,翻译必须“力求其易解”。

忠实与通顺是相辅相成的。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也就谈不到忠实;通顺而不忠实,脱离原作的内容与风格,通顺也失去了作用,使译文成为编纂、杜撰或乱译。

所谓功能对等是指经过翻译,译文与原文之间在信息内容、信息承载方式、交际目的(预期功能)和交际效果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不变,这样的翻译就称得上“功能对等”。例如:

(一)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

原文:Western Europe has been hit hard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Somerelatively self-reliant poor countries,such as India,have been partly insulated.

该句中的“hit harder”和“have been partly insulated”的翻译能否达到“忠实”“通顺”的标准,影响到译文的质量。“hit harder than…”的含义为“受到的影响比……要大”,“have been partly insulated”的含义为“至今(只)受到部分影响”。这里的`insulated为物理学中常用动词,意为“使其绝缘了”。如果是partly insulated(部分绝缘了),因为上文中的主语为“经济衰退”,那么,就应转译为“(只)受到部分影响”,由此可初步得出“受到经济衰退的部分影响”的翻译结果。英语中语句的表达方

式多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通常习惯使用主动语态,考虑这一因素后,后半句中文译文会是“经济衰退至今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一些诸如印度等那些相对自力更生的穷国。”(二)功能对等的翻译标准原文:Gentlemen,

We have received your telegram of May 6,from which we understand that you havebooked our order for 2,000 dozen of shirts.

In reply,we have the pleasure of informing you that the confirmed,irrevocable letterof Credit No.7634,amounting to$17,000,has been opened this morning through theCommercial Bank,Tokyo.Upon receipt of the salne,please arrange shipment of the goodsbooked by US with the least possible delay.We are informed that S.S.“wuxi’’is scheduledto sail from your city to our port on May 28.We wish that the shipment will be carried bythat steamer.

Should this trial order prove satisfactory to our customers,we can assure you thatrepeat orde.rs in increased quantities will be placed.

Your close cooperation in this respect will be highly appreciated.Meanwhile,we lookforward to your shipping advice.

、 Yours sincerely,

这封信函有两个主要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信息功能,即向信函读者传达相关信息,如己方已获悉对方接受订货、信用证已开出等;呼唤功能,即向信函读者传达己方的希望,呼唤对方去思考和行动,如希望对方将所订货物迅速装船,并由“无锡”号装运等。翻译时必须确保这两个功能的实现,既要准确无误地传达相关信息,又要成功唤起信函接收者的行动。

译文:先生:

5月6日电悉,贵方已接受我方购买2 000打衬衫的订货。

我们高兴地答复,第7634号保兑的、不可撤销的信用证,金额为17 000美元,已于今晨通过东京商业银行开出。收到后,请将我们所订的货物迅速安排装运。另据悉“无锡”号轮定于5月28日从贵处开往我港,我们希望由该轮装运这批货物。

如若此次试购使我方客户满意,我们保证将继续大量订购。

我们对贵公司在这方面的密切合作深表感谢。同时盼望贵方的装运通知。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浅见 篇3

1.1 翻译质量评价的定义

学者何三宁认为“翻译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判断和检验译文的质量”,并最终将其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对译文与原文从意义和文本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考量原文与译文“意义对等”的程度,即译文的效度和信度”。因此,需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翻译评估和翻译质量评估是何种关系;二是翻译质量评估的评估内容是什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即:“评估”和“翻译质量”。翻译评估是对翻译活动、翻译过程以及译文与效果等内容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内容是翻译活动完成质量、进行状况及译文的质量。

1.2 翻译质量评估的定性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翻译质量评估的“最大的目的是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翻译质量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讨评估标准的准确性、评估参数的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从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式。因此,只有在翻译理论及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提高翻译质量评估的可信度和客观性。

II.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目的及功能

从翻译质量评估的定义来看,翻译质量评估的对象是翻译活动及译文质量。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现有模式主要是对译文质量进行评估,“主要集中于文本(原作、译作)上,关联于文本相关的因素(文本背景、读者效果等)”译文质量是翻译评估的核心和主体。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功能在于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数构建合理的质量评估模式,为译者和译评提供鉴别译文优劣的依据、标准和尺度,从而应用于检测和评估译文质量的实践中去,“其功能侧重于考量译作的得与失、优与劣,而鉴赏、批判以及深化理论等描述性研究并不是翻译质量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III.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3.1.我国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定性和定量

翻译质量评价标准之争我国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翻译标准更是层出不穷,国内译界对翻译标准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罗新璋将传统的翻译标准归纳为“案本一求信一神化一化境”…这条线索。

1.定性为准则的翻译质量评价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对其自身翻译实践的概括,开创了翻译标准研究之先河。我国现当代翻译标准研究大都受到严复“信达雅”的影响,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信达雅”的一些影子,因此,单纯以翻译标准作为评价准则这一共识的合理性仍有待商榷。

2.量化准则指导下的译文质量评价吴新祥、李宏安讨论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并将能否做到定量分析看作是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或成熟性的标志。他们提出将译作与原作等值量的大小作为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侯国金从语用学角度入手,提出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原则,用量化标准对译文进行评价研究。

3.2.西方翻譯质量评价在中国之引介

我国在这方面有所收获,其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大致呈现出以翻译理论为依托、以功能语言学及语言功能理论为导向的趋势,这也为我国译学理论建设和翻译评价研究带来了新鲜视角。如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翻译理念,是我们对翻译多了参考标准。

3.3.翻译质量评价新动向

1.功能语言学与译文质量评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翻译研究影响深远并自成一派,随着其在中国的地位日渐提高,也给我国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胡壮麟等将韩礼德功能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运用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对翻译的本质和准则进行了论述。

2.语料库与翻译质量评价贝克(Baker)1993年发表的“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启示和应用”一文,标志着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被引入翻译研究的开始。西方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展,对我国翻译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语料库尤其是平行语料库的出现和发展更为翻译评价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可以为翻译批评从量化角度提供可靠依据。

IV、翻译质量评估的方法

4.1 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构建原则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构建的应坚持“四个统一”原则。

即宏观与微观有机统一,模糊与具体的有机统一,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统一。宏观与微观统一是指既要注重微观成分(主要指文本因素)的分析,又要考虑宏观因素(如翻译目的、策略、文化等);模糊与具体统一是指既要对整体进行模糊评估,又要对局部进行精确评估。翻译质量评估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要求我们,在翻译质量评估中既要考虑客观因素,即进行定量研究,又要考虑主观因素,即进行定性研究,只进行定性研究或只进行定量研究都不可能达到翻译质量评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

4.2 评估标准评估标准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对翻译质量进行评估首先要依赖一定的标准,标准体现着对翻译质量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评估的内容。而标准的确立又取决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即对翻译的定义因而,在构建质量评估模式时,首先要依据某种翻译观确立评估的标准。而在转换生成语法指导下,等值翻译论认为翻译过程也是一种生成语言的过程,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生成过程,翻译的本质是出发语言与归宿语言的参数对比及其转换。

4.3 质量评定

在质量评定方面,主要问题是质量评定的依据和质量的等级。在质量评定的依据方面,目前大多数评估模式的共同参考因素是评估得出的错误数量和严重性,即通过统计在相关参数分析后得出的译文错误或译文与原文的不对等之处来评定译文质量的高低。

另外,翻译的评价不能脱离翻译完成的实际场合和条件。翻译的评价标准是动态、辩证的,需要考虑到翻译完成的当时情况以及翻译服务价格来做评价。孤立的评价一个译文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翻译都是在特定时间与特定要求下完成或进行的,在不同情况下翻译结果也是变化不定的,我们要努力完善我们的质量评价方法,为译文质量提高做贡献。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Iating [M].Leiden,1964.

[2]范守义.模糊数学与译文评价佣.中国翻译.1987.(4).

[3]何三宁.翻译多元论实证分析研究聊l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 的社会语 言学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8(2):92-9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9682—2005翻译服务译文

翻译标准 篇4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商务英语文本翻译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越来越重要。涉外商务文本通常都涉及到商务各方的经济利益, 因此, 商务文本的翻译质量对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十几年来译界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专家学者们已经对商务英语的翻译规范与标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以便能够切实指导商务文本的翻译实践。叶玉龙等编著的《商务英语汉译教程》中指出商务英语翻译的标准是“忠实、通顺和地道” (1998:21) 。刘法公撰写的《商贸汉英翻译专论》中认为商务翻译的标准是“忠实、准确和统一” (1999:59) 。张新红、李明等则在二者的基础上提出的商务英语翻译标准为“忠实、地道和统一” (2003:14) 。彭萍 (2004) 认为商务文本翻译的具体尺度应该是意思准确, 术语规范, 语气贴切。马会娟 (2005) 认为不同的商务文体应该有不同的具体的翻译标准。李明清 (2009) 指出, 商务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翻译中需要“变通”来完善和促进“等效”。翁凤翔 (2013) 认为商务英语翻译标准是“信息灵活对等”, 提出了“4Es”翻译标准:1) Equivalence of semantic messa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原文的语义信息与译文语义信息对等) ;2) Equivalence of stylistic messa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原文的文体信息与译文的文体信息对等) 3) Equivalence of cultural messa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原文的文化信息与译文的文化信息对等) 4) Equivalence of business effect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原文的商务功效与译文的商务功效对等) 。

商务英语涵盖的范围涉较广, 包含许多不同的文体, 主要有公文体 (如商务信函) 、广告体 (如商业广告) 、论说体 (如商务评论) 、契约体 (如买卖合同、公司章程) , 应用体 (如招投标通告、产品说明书) 等。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用一个统一的翻译标准来指导各类商务文体翻译, 在实践中会让译者无所适从。由此可见, 商务文本的翻译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

商务文本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商务活动, 其语言特点有浓厚的商务特色, 因此商务文本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专门语言又有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翻译特点。其中有不少商务语篇的翻译都涉及到一定的专门知识, 有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和行业术语。比如, 在翻译有关商务信函和商务合同, 特别是翻译贸易合同时, 译者经常会遇到CFR (Cost and Freight) 、DES (Delivered Ex Ship) 、DEQ (Delivered Ex Quay) 、DDU (Delivered Ex Unpaid) 等术语。这就要求译者要有一定的专门知识, 能准确理解价格术语的含义, 对商品的品名、品质、包装、价格、装运、保险、支付、商检、索赔、不可抗力、谈判、仲裁等术语也要有清楚的概念。

正是由于商务文体上有这一共性, 才使不少致力于商务英语翻译标准研究的学者认为, 商务英语翻译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而这个能指导一切商务翻译实践的标准也只能是围绕着“忠实”、“对等”等传统的翻译理论展开。但是, 就实际情况而言, 不同商务文本的个性远远大于共性。因而, 针对不同的商务文本提出不同的具体标准更切合商务翻译的实际情况。正如创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的辜正坤先生指出的, “真正有实用价值的翻译标准正是那些具体的标准” (辜正坤, 1998:203) 。

2. 商务英语翻译:文体相异、标准不同

商务英语不同的文体形式, 由于交际功能的不同, 对翻译标准的要求亦不相同。下文以具体的译例来探讨商务翻译活动中最经常涉及到的四种主要商务文体的翻译标准, 即商务广告、产品说明书、商务信函以及商务合同的翻译标准, 以进一步说明商务英语翻译标准必须是多元化的这一观点。

2.1 商务广告的翻译:自然生动

各民族之间语言不同, 思维也往往不同, 这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

Hypothesis) 中“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 的核心思想。在商务广告翻译中, 如果不考虑国家背景, 不考虑风俗习惯等因素, 译入语就会显得生硬, 甚至让人不知所云, 因此, 在翻译商务广告时, 应尽可能地用译入语国家所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 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传递出源语信息。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使人感到熟悉而亲切, 才能给消费者留下印象, 达到广告宣传的效果。如:

(1) Just for yourself!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这个句子非常简单, 但作为一条用于服装宣传的广告语时, 照字面意思直译就显得生硬、不自然。因此就难以传达了商家“表现自己, 美丽到底”的深层意图。

商务广告的目的是要打动消费者, 因此, 在翻译商务广告时, 译者应精心遣词造句, 酌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 力求译入语生动、形象、引起注意、耐入寻味, 从而征服消费者。如:

(2) 双关 (pun) :Trust us.Over 5000 ears of experience.译文:相信我们吧。历经5000多只耳朵多年的经验。这是一则助听器推销广告, 其中“ears”与“years”形成谐音双关, 暗示该产品历史悠久、久经考验。

(3) 拟人 (personification) :Poetry in motion, dancing close to me.动态的诗, 向我舞动。这是一则丰田汽车广告, 译文将汽车拟人化了, 这个广告在消费者面前展现出一辆辆活灵活现的汽车图片。

(4) 重复 (repetition) :A New Year, A New Career.迎新年, 换新岗。Take time.Any time.无论何时, 享受生活。

从以上实例可见, 对英文广告的翻译如果得当, 能使简单的语言产生独特的效果, 给消费者留下生动形象, 同时也让广告更具亲和力和活力, 增加语言的魅力, 有效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2.2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客观准确、简洁通顺

产品说明书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信息, 而且产品说明书的读者阅读说明书的目的

也在于了解有关产品的信息。不同产品说明书所阐明的信息也各不相同, 其阐述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 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安全和利益, 因此, 根据翻译的目的论, 翻译产品说明书, 应该做到客观准确, 让目的语读者获得有关产品的真实信息, 从而能够安全顺利地使用该产品。如:

(5) Pantene Pro-V Treatment Shampoo now contains even more Pro-Vitamin B5, which deeply penetrates your hair from root to tip, making it healthy and shiny.With a built-in conditioner, Treatment Shampoo cleans and conditions in one easy step.

译文:潘婷Pro-V营养洗发露现含有更多维他命原B5, 营养能由发根彻底渗透至发尖, 补充养分, 令头发健康、亮泽。潘婷PRO.V洗发露兼含护发素, 能够做到洗发同时护发。

原文中deeply penetrates your hair from root to tip译成“营养能由发根彻底渗透至发尖, 补充养分”详细而客观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

(6) 一周使用一次, 深层长效, 美白修护, 肌肤水嫰白皙。

译文:Use it once a week and it will nourish your skin deep and remain long effective, making your skin tender and fair.

中文很显然带有广告的语气, 所以极尽汉语的描写之能事, 而英文偏于简洁, 使用祈使句, 所以译文和原文相比略显简洁, 既起到了说明信息的效果, 又起到了宣传的效果。

2.3 商务信函的翻译:事实准确、礼貌得体

对商务信函的翻译来说, 有时“忠实”并不是一个必须遵循的标准。根据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实际用途, 笔者认为商务信函的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

2.3.1 准确传达原文的事实信息

商务信函的一大特点是实事求是, 不得夸大其词, 亦不得缩小其词。尤其是信函有些地方涉及商务往来的数量、日期、价格、金额、规格、代号、保险方式和币种等, 这些细节在翻译中不得马虎疏漏, 也不得模棱两可。如:

(7) We’ll cover the goods against All Risks for 110%of the total value, premium for additional coverage, if required, shall be borne by the buyers.

译文:我方将以货物到岸价格的110%投何一切险, 若有任何附加险种的附加费, 应由买方承担。

(8) Our offer is a firm offer and remains good until 2:30 P.M.15th July, 2012, Beijing.

译文:我们所报的实盘, 有效期至北京时间2012年7月15日下午2:30.

2.3.2 符合公函文体的语言特征

商务信函的翻译不仅要事实准确, 遣辞用句还要符合公函文体的特征, 以体现商务信函的特点和专业水准。对信函中某些约定俗成的、固定化的行业套语可以遵循译入语的习惯, 直接套用相应的习惯表达方式;译文还应尽量使用简洁的书面语, 避免使用广告体和口语体。如:

(9) Your information would be appreciated as to the discount for an order of 5, 000 pairs of the leather shoes.

原译文:非常感谢你们提供的5000双皮鞋的折扣信息。

改译文:敬请告知订购5000双皮鞋的折扣。

(10) We shall appreciate it if you will make us a firm offer for 20tons of silk.

原译文:我们感谢你方你方报20吨丝绸的实盘给我方。

改译文:烦请报20吨丝绸实盘。

在上文的两个例句中, 改译文的两个句子较原译文的两个句子更符合公函文体的语言特征。

2.4 商务合同的翻译:准确完整、通顺得体

商务合同是一种契约体, 其文本具有用语正式、句式严谨以及篇章结构固定等特点, 笔者认为涉外商务合同翻译的具体标准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用词准确, 译文完整; (2) 行文通顺, 条理清楚。

2.4.1 用词准确, 译文完整

合同是签订各方的权利义务或当事人应遵守的规定, 具有法律约束力, 因而合同行文严谨、措辞确切。译文完整准确是翻译合同的基础。胡庚申等学者也认为, “准确严谨”是合同翻译的首要标准, 做不到这点就谈不上翻译商务合同 (2002:228) 。如:

(11) 卖方须在7月10日或之前将货交付给买方。

原译文:The vendor shall deliver the goods to the vendee before July 10.

改译文:The vendor shall deliver the goods the vendee by July 10.

译者对原文中的时间没有弄清楚, 原文中是包含“7月10日”这天的, 如果不含这天, 可以用原译文。这样的译文时间节点没有弄清楚, 将来一旦产生纠纷就会出现问题。

2.4.2 行文通顺, 条理清楚

合同译文的通顺着重体现在“条理清楚”上 (胡庚申等, 2002:228) 。特别是在处理长句、复杂句时更是如此。合同的句式结构一般多为复杂的长句, 这是由于合同的撰写者希望一句话能尽量容纳最多的信息量, 同时提供的信息既完整又严密, 不给他人的曲解或误解留可乘之机。在不影响原文意义的条件下, 译文应尽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 使译文通顺明晰。举例来说:

(12) In the event of such termination the Employer shall be under the same obligations to the Contractor in regard to payment as if the Contract had been terminated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Clause 65hereof, but, in addition to the payments specified in Clause 65 (8) hereof, the Employer shall pay to the Contractor the amount of any loss or damage to the Contractor arising out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or by consequence of such termination.

译文:如果合同如此终止, 业主必须向承包人承担本合同按第65条规定终止时一样的支付义务, 但除了第65条第8款所规定的款项外, 业主还必须向承包人支付因合同由此终止而造成的或有关的或导致的灭失或损失费。

在上文中, 原文是一个较长的句子, 在翻译时应先理清原文的句子结构及弄明白原文要表达的意思, 然后再用规范的语言简洁而又精炼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现实商务文本的翻译实践中, 不同的商务文本应遵循不同的具体翻译标准。这一点是由商务文体的复杂多样性所决定的。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对这些具体标准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所选取的例子也无法涵盖所有类型的商务文本, 但无庸置疑的是, 从本文所论述的商务广告、产品说明书、商务信函和商务合同等的翻译标准探讨中可以发现, 商务文体的翻译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可以指导任何商务文本的翻译标准, 各种各样的商务文体决定了商务英语翻译标准必然是多层次和多元化的。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203.

[2]胡庚申等.国际商务合同起草与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2:228.

[3]李明清.基于“变通”原则的商务英语翻译[J].外语学刊, 2009 (1) :9-14.

[4]李明清.商务翻译标准多元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82-200.

[5]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专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9:59.

[6]马会娟.论商务文本翻译标准的多元化[J].中国翻译, 2005 (3) :81-84.

[7]彭萍.商务文本翻译尺度的探讨[J].上海科技翻译, 2004 (1) 19-22.

[8]翁凤翔.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J].上海翻译, 2013 (1) :34-38.

[9]叶玉龙等.商务英语汉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21.

翻译标准 篇5

(一) 英汉翻译的标准

翻译是国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英汉翻译就是把英语文章的信息,即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用汉语忠实地表达出来,使汉语读者能得到和英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衡量译文质量优劣的尺度,即翻译的标准。

一般来说,翻译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忠实和通顺。

忠实是指忠实于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

例1.they don,t have to pay for expensive seats at the theatre,the cinema, or the opera,only to discover, perhaps,that the show is disappointin9.[1985试题] :

误:他们不必花钱去戏院、电影院或歌剧院买很贵的戏票,或许只是为了发现所演的节目很令人失望。j

正:他们不必花钱去戏院、电影院或歌剧院买很贵的戏票,结果他们也许会发现所演的节目很令人失望。

注释:only to+动词不定式(短语)’’置于谓语后常表示与主语的主观愿望相反的客观结果。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试题]

【误】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节目以及装有污染监控器的汽车,一旦它们触怒,监控器就会使其残疾。

【正】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节目以及装有污染监控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排污超标(违规),监控器就会使其停驶。

【注释】:disable vt使残疾;使失去能力。但本句中其含义是“使…停驶”。offend vt.触犯;使发怒;违反,犯罪。本句中其含义是“违规”,即“(汽车)排污超标”。

2.通顺是指译文规范、明白易懂,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例l.Supporters of the“nature’’theory insist that we are born with a certain capacity for learning that is biologically determined.[1990年试题]

【原译】“天性”论的支持者坚持,我们出生时带有某种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从生物学上讲已是被确定了的。

【改译】支持“天性”论的人坚持说,我们生来就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是由生物因素决定的。

例2 Nobody can help but be fascinated by the world into which he is taken by the science fiction.[1995年试题]

【原译】没有人能不被科学幻想小说把人带入的世界所着迷。

【改译】谁也不能不被科学幻想小说所描述的世界强烈地吸引着。

3、忠实与通顺的关系忠实是通顺的基础,通顺是忠实的保证。不忠实于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通顺, 则译文就失去自身的价值,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不成其译文了。但是,不通顺的译文,使读者感到别扭,也必然影响对原文的准确表达,因而也就谈不上忠实了。可见,忠实与通顺是对立的统一,两者的关系反映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所以,我们说,忠实是译文质量的基础,而通顺则是译文质量的保证。

在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阅卷时,我们发现,有的译文与原文意思相悖,也有的译文文理不通,影响了对原文意思的准确表达。

例1:For example,they don’t compensate for gross social inequality, and thus do not tell how able an underprivileged youngster might have been had he grown up under more favorable circumstances.[1995年试题]

【原译】例如,它们不能弥补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因此也不能说明如在更合适的情况下,生活条件不利的年轻人怎样才能成长。

【改译】 例如,测试并不弥补明显的`社会不公,因此,它们不能说明一个物质条件差的年轻人,如果在较好的环境下成长的话,会有多大才干。

例2,Science moves forward,they say, not SO much through the insights of great men of genius as because of more ordinary things like improved techniques and tools.[1994年试题]

【原译】他们说,科学向前发展是由于伟大人物的天才,就像由于诸如改进技术和工具这些平凡的事。

【改译】他们(新学派科学家们)说,科学的发展与其说源于天才伟人的真知灼识,不如说源于改进了技术和工具等等更为普通的东西。

【注释】: not so much…as…意为“与其说…不如说…”。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原译”望文生义,离开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有的“原译”晦涩生硬,使人看了不知所云。因此,考生在做英译汉练习和应考时,应牢记忠实与通顺这两条翻译标准并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使译文成为原著思想内容的完整的再现。

(二) 英汉翻译的思维过程

英汉翻译的思维过程是准确理解原文(Source language)和创造性地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再现原文内涵的过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边”和“一校”,即边读、边分析、边理解、边表达,最后对照原文将译文进行校正,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程度。

在英译汉翻译实践中,我们总是先认真地阅读原文。阅读时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含义、词的语法形式及句子结构、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过程中逐步把握和理解原文的内涵,然后再用通顺的译文表达出来。最后,对照原文推敲译文,检查译文是否忠实和通顺。

可见,分析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中肯的分析和准确的理解,就谈不上表达的确切性。但是分析、理解、表达和校正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交错进行的,是一个统一的、连续的、无法截然分割的思维过程。

☆例1:The supply of oil can be shut off unexpectedly at any time,and in any case,the oil well will all run dry in thirty years or so at the present rate of use.[试题]

原译:石油的供应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被不可预期的关闭,如果以现在的石油使用率来说的话,石油储量在3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将被抽干。

改译:石油供应可能会随时中断;不管怎样,以目前这种消费速度,只需30年,所有的油井都会枯竭。

注释:本句是由并列连词and连接的两个独立分旬,and表示增补。“原译”在于没有注意连词和标点在旬中的作用,没有正确地进行语法分析,而且也没有从词与词、句与旬的关系中把握关键性的词义,译文选词不当,且不够确切。

例2: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being compared,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1 992年试题]

原译:但是,总的说来,假定这个孩子持有别的孩子一样的对待考查的态度,并且他未因缺乏他们所拥有的情报而受处罚,就可以得出一定把握的结论。

改译:总的来说,得出这种结论是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确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较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为缺乏别的孩子所具有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注释:从结构上看,这是一个并列复合旬。并列连词but表示语意的转折。but前是简单旬,but后是带有两个条件句的复合句。按逻辑推理,这两个条件旬所修饰的主句仍应该是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因与前面的句子重复而被省略。原文作者灵活地运用了句型结构,用词经济、语言简练,有很好的修辞效果。“改译”采用了同样的表达方法,不仅忠实于原文,而且译出了原文的风格。在翻译中正确地选择词义对翻译质量有重要影响,因为一个词的交际功能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体现出来。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照搬辞典上的注释,可能会使译者步入歧途,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关于翻译标准的几点探讨 篇6

关键词:翻译标准;探讨;

翻译标准是大多数从事翻译活动的专业人员所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这个概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每一个翻译标准都反映了当时翻译界对翻译活动的认识。谈到翻译标准,我们首先要探讨各种常见的翻译标准,看看是否能从中找到或总结出一条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

一、常用的翻译标准

1、忠实翻译观。这是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在传统翻译理论体系中,第一大要义就是对原文的思想内容的完整传递,“忠实”概念在翻译实践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原文与译文是一种权威与从属的主仆关系。译文必须合乎译入外文的语言习惯,让使用这种民族语言的读者正确了解原意。如果不尊重外文的语法习惯,把中文的某些特殊的语法结构硬搬到译文中去,读者就会看不懂。到了二十世纪90年代,从西方到东方,翻译的“忠实”原则在翻译界逐渐变得可有可无,慢慢失去了作为翻译标准的权威地位。

2、解构主义翻译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中心在于强调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它提出传统翻译理论往往把翻译看作一种封闭静止的编码——解码过程,这容易使翻译研究变得僵化。解构主义认为,译本不是原作的附庸,而是原作文本的再生(afterlife);不同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中正确地表现“异”。所以,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求同,而在于存异。

3、“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他运用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吸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精髓”,总结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和升华,最终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也是当时最具代表性最权威的翻译标准。之后有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进行的更新与补充。

4、化境翻译观。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所谓“化境”,就是原文的内容、风格、神韵都原封不动地化到了译作的境界里,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丝毫看不出翻译的迹象,这是翻译的较高境界。因为“化境”要求译文与原文在除了文字形式以外的所有方面相等一致,所以“化境”是对“传神”论的进一步发展。但要达到“化境”的标准,则要求译者具有一定的翻译水平并对翻译知识及文化差异具有相当的了解。

5、后解构主义翻译观。由于作为社会活动一部分的翻译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翻译理论不得不向实用的翻译靠拢,抽象的翻译便被遮蔽起来。后解构主义翻译标准是抽象与具体的结合,以抽象标准作为追求的目标,以具体翻译作为被评估的对象,体现从现实文本追溯观念文本的现代实践诠释论要求。

二、我国翻译标准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翻译标准

目前流行的翻译标准,大体都是权威学者所提出的标准,虽然标准内容冲突较少,共同点较多,但因为各家对翻译标准有各自的认识,从而导致翻译标准多足鼎立的局面,似乎每个标准都有道理,但又都不完全清楚明了。多元化的妙处在于,它不仅仅表示一种新的标准,它所反映的规律性,不仅适应于翻译理论,也符合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在现代的多元文化社会中,实行翻译标准的多元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翻译标准的主体性。译者主体作用是指译者针对原作的特点,同时根据自身的阅历及对作品的理解,为了达到翻译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对原作进行的改造与创新。由于翻译主体的历史经历不同,成才环境不同,导致每个译者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立场等都有差别,再加上译者对源语言材料及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理解,他的翻译方式和翻译标准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或调整,译者只能在自己视阈范围内对原文进行阐释,译文只能在相关方面与原作者近似,最大程度地向原文趋同。而且,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要完成翻译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2、不同题材的翻译。源语言的题材不同,对翻译结果的要求也会不同,因此,译者选择的翻译标准也应该有所不同,如新闻应该尽量详实客观,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政治言论应该使用能表明源语言所表达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不能采用模糊不清的翻译方式;戏剧的翻译要特别注意体现戏剧冲突的关键性语句,最好能够制造一定的人物矛盾来引人入胜;小说属于选择性自由空間比较大的题材,可以根据源语言和面向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

总之,翻译标准多元化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面,多元化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它只是我们在追求“平衡点”这个目标过程中所走过的一个个里程碑。显然这些里程碑并不是我们的目标终点。我们的目标是“平衡点”。这就是“一元”与“多元”,也就是“统一”和“多元”的辩证关系。然而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这种多元混乱的现象是暂时的,多元而统一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丽娟,李延林.从科技翻译标准看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翻译标准 篇7

1 不信、不达、不雅的翻译

在我们所观看的外国电影中, 大量国外影片名存在牛头不对马嘴的翻译, 即完全脱离原语文本材料, 根据个人对影片内容的理解和好恶随心所欲的翻译, 无论大陆、台湾还是香港都存在类似现象。究其原因, 主要不是因为片名难译, 而是因为怕观众不明所以, 或者是为了让片名更引人注目, 以最大化地追求票房价值。于是, 译者根据影片内容, 展开想象的翅膀, 充分发挥大无畏的雷人精神, 创造了不计其数的“血腥”、“色情”、“魔鬼”、“悍将”、“刺激”、“疯癫”、“煞星”、“杀戮”、“死亡”之类的影片, 正是所谓名不惊人死不休, 非要把观众引入歧途不可。其实外国影片名大多平实无华, 国外编导通常不在片名上大做文章, 而是更多地在影片的宣传方面下功夫:精心的海报设计, 剪辑精彩的预告片, 图文并茂的内容简介, 众多媒体参与的首发式, 摄制组主要成员的巡回宣讲, 广播电视报刊的时评、幕后花絮等等。而影片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演地区一周排行榜的位置, 或观众通过观看影片后才得出结论。事实上片商这种通过影片名增加票房的做法有哗众取宠、骗人钱财的嫌疑, 而观众仅仅看到片名就掏腰包的行为也存在花冤枉钱的风险, 慕名而来影院消费的观众走出电影院后大呼上当成为当下司空见惯的现象, 也就不足为奇了。且看以下脱离原文名的影片名翻译。

从表1可看出, 由于文化、历史、生活环境、个人阅历、知识结构、社会伦理、道德修养等的不同, 一个国家的影片名在本国观众和另一国家观众眼里所唤起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骄阳似我”, 即便使用“好人威尔·杭汀”的直译名也丢失了“will (意志) ”, “hunting (狩猎) ”的含义, 外国人的名字对不懂英文的观众来说, 毫无感觉, 而“意志”、“狩猎”却能使英语使用国家的许多观众浮想联翩, 翻译成“心灵捕手”虽有所弥补, 但却跑了题。“尼克松”仅是一个外国人名, 对许多中国观众实在没什么票房号召力, 译成“惊世谎言”, 显然是对剧情的解说, 但却失去了原文名的含蓄、客观, 原文名之所以叫“尼克松”, 未必不是编导的良苦用心, 好坏由观众评说, 这种以译者个人主观好恶强势冠名的做法有误导观众的嫌疑, 实不可取。而港台地区把“真实的谎言”和“肖申克的救赎”译成“魔鬼大帝”、和“刺激1995”更是离谱, 不管你看没看这两部电影, 都是一头雾水, 这片名到底什么意思!在台湾几乎所有阿诺德·施瓦辛格的主演的电影都与“魔鬼”有关, 而大陆所译“肖申克的救赎”也是有问题的, 很多观众误以为肖申克是个人, 却不知道是一个监狱的名称, 取其意译, 该叫“鲨堡监狱的救赎”或许更贴切。由此可见, 原语的文本材料和译语的文本材料在语音、词性、语法、字形、语义、节奏、内涵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只可实现有限翻译。即便如此, 译者也没有权利胡乱翻译, “糊涂宝贝上错床”“猫屎先生”之类的翻译过犹不及, 倒不如直译“事事棘手”、“渐入佳境”更好。而“瑞贝卡”译成“蝴蝶梦”的翻译想必与20世纪初叶发端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有关, 译者显然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 想通过蝴蝶传达该派言情小说中才子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但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所要表现的并不是浪漫的爱情, 而是惊悚、悬念、刺激, “蝴蝶梦”的译名无论片名还是其内涵都没有表达出原作的精髓, 许多观众恐怕至今都不明白, 为什么这个电影叫“蝴蝶梦”。我们可以猜想, 外国的电影编导们对我们的这种胡编乱造应该是颇有微词的, 因为当我们知道“霸王别姬”、“水浒传”、“三国演义”、“甲方乙方”分别被译成了《Farewell My Concubine》 (别了, 我的小老婆) 、《All Men Are Brothers:Blood of the Leopard》 (四海之内皆兄弟) 、《Romantic of Three Kingdoms》 (三个王国的罗曼史) 、《Dream Factory》 (梦工厂) 的时候, 我们心里也是不爽的, 甚至还会发点民族脾气。外国影片名比较难处理的往往是人名, 如东尼·达科;地名, 如卡萨布兰卡;历史事件, 如独立日;或一些照字面翻译后, 与剧情毫无关联的影片, 如“热力”。如简单采用直译的办法, 则无法满足观众的认知, 根据剧情翻译又因译者的个人水平和喜好而导致极大的随意性。笔者认为, 对于这类外国影片的翻译必须慎之又慎, 译者应该抱着对原作负责, 对观众负责的态度, 切实了解影片内容, 吃透原作精神, 掌握翻译尺度, 征询专家意见, 群策群力, 努力创作一个既切题又达意的影片名, 切不可离题万里, 坠入唯利是图、粗制滥造的泥潭。

2“信”的标准

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一国与另一国的文字绝不可能完全相同, 有字形、声音, 语法结构等的差别, 朱光潜先生在论翻译时指出:“每个字在一国的语文中都有很长久的历史, 在历史过程中, 它和许多事物情境发生联想, 和那一国的人民生活状态打成一片, 它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氛围。各国各地的事物情景和人民生活状态不同, 同指一事物的字所引起的联想和所打动的情趣也就不同”。电影片名往往具有文学语言的特性, 而文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还要借助语言的声调、节奏来传达生活中的音响, 就像电影中的各种角色, 因其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等的不同, 而各具文化特点和性格特征。因此, 译者只能尽可能做到忠实电影原文名, 大体做到等值, 就已经是件极其难能可贵的事了。梁实秋说:“译书的人无论译笔怎样灵活巧妙, 和原作比较, 总象是搀了水或透了气的酒一般, 味道多少变了。”但文艺作品翻译的巨大意义却远远超过了文字修辞上的微小不足, 所以, 翻译既然能让读者了解、学习外国的文化艺术, 就已经完成了翻译介绍的任务, 如能让读者所受的感受与阅读原文所受的感受一样, 那么, 这样的译文就是最忠实的译文, 说它“信”也就不为过了。我们所说的“信”是忠实原文, 即是要在文字、风格上尽可能保持一致, 因此, 只用直译来解释“信”是不够的, 直译太注重形式。实际上“信”中包含着“达”与“雅”, 如果译文是忠实原文的, 那就意味着, 译文的通畅、优美同样得到了反映。“信”应当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看;如果把原文的意思译错, 即使译得很通顺, 很文雅又有什么用?这是有违狭义的“信”的。从广义上看, 如果原文既达又雅, 我们译得不达不雅, 反过来, 原文不达不雅, 我们译得通顺优美, 过犹不及这也不能算是信。所以, 我们所说的信, 即所谓忠实, 不只是对表面字义的忠实, 必须对原文的思想、感情、风格、声调、节奏等等, 都要忠实才行。因此, 翻译的标准应以原文的标准为标准, 也就是说, 翻译标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信”, 只有用“信”才能衡量出一篇译文的好坏。从这一点上出发, 我们可以说翻译过程中最难做到的就是“信”, 但关键是, 你如何理解“信”的含义。林琴南式的翻译之所以不可取, 就是因为他把翻译最起码的也是最高的要求“信”整个地丢掉了, 这不叫翻译, 而是随心所欲的改写, 这样的翻译必然使原作面目全非, 作家的风格, 语言中的神韵, 自然会荡然无存。翻译应当尽可能缩短译文与原作之间的距离, 而“信”是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 使二者接近等值的唯一保证, 可以说, “信”是检验一篇译文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 且看下面以直译的方式翻译的外国影片名。

从表2可以看出, 以上耳熟能详的电影名都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手法, 应该说这些电影的票房都是相当不错的, 或许是因为名著、名导、名演的缘故吧, 译者对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之类的世界级导演的作品, 似乎不敢轻举妄动, 担心按照内容翻译一个吸人眼球的影片名会遭到广大观众的口诛笔伐, 所以只好依葫芦画瓢, 亦步亦趋地完全照搬原文名。事实上, 这些电影都是所谓大片, 经典巨制, 名著、名导、名演本身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号召力, 仅仅依靠布拉德·皮特、安吉丽娜·朱莉、汤姆·克鲁斯、劳伦斯·奥利佛、阿诺德·斯瓦辛格、汤姆·汉克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超级巨星就足以吸引成千上万的影迷涌入影院, 更不用说投资人、运营商铺天盖地的全方位宣传。全世界大批忠实的粉丝、影迷不吝钱财, 一遍遍观看, 制片商赚得盆满钵满, 观众们乐在其中, 不管影片名有多“冷”, 人们都会热情高涨。例如“史密斯夫妇”, 让人联想到的恐怕只是一个家庭的平淡故事;“英国病人”绝不会让人想到这是一个以战争和沙漠为背景的跨越时空的爱情悲剧;“泰坦尼克号”、“雨人”、“哈姆雷特”、“冷山”, 甚至“辛德勒的名单”等都是些在字面上让人无法猜测剧情的字眼, 本身也毫无震撼可言, 但这些看似平常的电影名却与詹姆斯·喀麦隆, 达斯汀·霍夫曼, 莎士比亚, 妮可·基德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扯上了关系, 加之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世界一流的编导水平等因素, 于是影片大放异彩, 荣获各种奖项, 印象深刻地闯入了人们的心灵深处, 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由此可见, 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并不是影片的名字, 而是其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以及导演出神入化的拍摄技巧、剪辑手法, 演员对角色恰到好处的拿捏, 淋漓尽致的表现。出类拔萃的影片或许是不需要在片名上大做文章的, 因为其内容已经远远超越了形式, 只要照原语的文本材料直译成中文即可, 不管它的名字有多么怪异、普通, 它都会因为登上排行榜、或赢得奥斯卡、嘎纳、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而一朝成名, 家喻户晓, 财源滚滚。问题是那些既非名家、名作, 又攀不上名演、名导的电影该怎么办呢?在外国影片名的翻译上, 我们既然不能胡编乱造, 又希望影片名能或多或少反映影片的内容以吸引更多的关注, 是否可以在原文名的基础上适当增添一些内容, 使译文既忠实原名, 又通顺达意一些呢?这是我们下面要探讨的问题。

3“达”的标准

如果说“信”是对于原文而言, 那“达”就是对于译文而言。“达”是对“信”的补充和说明。译文无论如何总要让读者看得懂, 要知其所云为何, 这就要求翻译出来的文字要通顺。鲁迅先生主张通过翻译丰富中国的语言, 同时针对梁实秋, 赵景深提出的“宁可错些, 不要不顺”的观点, 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主张, 这两种提法均不尽妥当。的确, 翻译可以大大丰富中国的语言, 补救现代中国语言的一些缺陷, 因此, 在译文中可以适当保留异国情调, 部分加入新词以及外国语法的表现形式, 但是这种外国味儿的保留, 必须经过译者的苦心研究, 应以恰到好处, 不违背中国语言的习惯与文法为原则。林语堂在“论翻译”中要求“译者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把在原文中得到的信息尽可能用中文的表现习惯全部表达出来。他认为“无论何种语体于未经‘国化’以前都是不通的, 不能以其为翻译而例外”。在阅读原文时, 常见到一些直译出来不好懂或比较生硬的句子, 这时, 我们应当想出最适合于中文的排列组合的方式, 译成广大中国读者最容易接受的汉语, 而不应当生搬硬套原文中的句子结构, 因为翻译的目的是要让读者能懂。但是, 我们在努力使译文通顺时, 常常会遇到这么一个矛盾, 那就是:流利的译文不一定达意, 而达意的译文又往往不一定流利。“信”和“达”有时难两全其美。比如, 英国的West wind (西风) 跟中国的“东风”含义相近, 是表示吉祥, 如意的, 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时, 就不应当把“West wind”译成西风, 而应译成“东风”, 这样中国读者从译文中得到的感应, 就跟译者从原文中得到的感应一样了。一个好的译者不应当囿于原文中的词句结构、语法关系中不能自拔, 而要善于抓住整句乃至整段的思想、语气、节奏, 从复杂的语法中解脱出来, 翻译中的“通顺”, 实际上是如何处理原文中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倘如我们对原文的用词造句都做一番深思熟虑的研究, 那我们就能找到一种最佳的组合, 从大处着眼, 从小处着手, 二者兼顾, 把那经过中文的细筛过滤了的原文, 重新组合, 那自然能得到最好的译文。要使外国电影名的翻译既保持原文名的词义, 又对剧情有所反映, 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他要求译者必须具有相当高的驾驭本族语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外国影片名时, 不能用孤立的眼光去看待表面上独立的文字, 而必须考虑到文字的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生活习惯, 乃至文化背景等等。所以, 我们的外国电影翻译工作者不应当仅仅从字典入手, 而是要认真地观看电影, 了解剧情, 体会主题, 揣摩编导思维, 同时掌握增添内容的分寸, 努力寻找一个既不跑题又能准确描述剧情内容的译名。且看下面保留原语核心词, 增添剧情内容的影片名。

从表3可看出, 中文译名采用了加词的方法来处理原文名, 这其实是翻译过程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手法, 但运用这种手法也必须慎重, 过多的添加反而会弄巧成拙。译者必须明白, 其创作空间是有限的, 翻译既要切题, 又要符合剧情内容, 所以他要十分熟悉影片内容, 在不丢掉原文核心词的情况下, 寻找适合剧情的相关词语。这与前述所说的胡编乱造的翻译不可同日而语。应该说, 以上翻译总体尚可圈点, 加词翻译虽有炒作的嫌疑, 但符合时下商业运作的一般规则, 也顺应了看客们普遍存在的追求惊悚、刺激、绑票、赌博、复仇、超速、好奇等心理, 从这一点考虑, 影片的中文译名还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照直翻译, 原文名波澜不惊, 几乎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不具起码的吸引力, 直译可能会直接导致票房的衰败, 所以从事外国影片名翻译的工作者们得绞尽脑汁, 竭力寻找一个对得起老板也对得起观众的译名, 但这里有个度的问题, 比如把“Leon”翻译成“这个杀手不太冷”就走得太远了些。对社会上层次不同的众多消费群体来说, 先入为主还是十分重要的, 影片在第一眼就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使他们大致了解影片属于哪种类型, 就能抓住许多观众的心理, 从而使他们走进影院, 满足自己某方面的愿望和需求。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或因工作节奏太快, 或因生活过于悠闲, 大都需要某种刺激, 这是目前普遍的社会心理, 而电影制片商和运营商们都深谙其道, 并想方设法满足社会需要, 适应大众心理, 以获取理想的票房价值。或许译者对于一部电影的原名有诸多不同的译名, 但最终的选择权却在发行商手里, 这就有可能导致影片名更多地采用了商业包装的外壳。值得一提的是“阿甘正传”的中文译名, 这部在1995年的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中, 一举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的影片, 通过对一个智障者生活的描述,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现。美国传记影片通常会以影片主要人物的名字直接命名, 如该片就叫“福雷斯特·甘普”, 相比之下, 由“阿Q正传”获得灵感而得名的“阿甘正传”似乎要比原文名好些, 但同时也因过于中国本土化而受到质疑, 其实, 这是以“达”的标准翻译的外国影片名普遍容易超过翻译尺度的问题, 加词处理影片名照顾了国人对影片名翻译应点题的共识, 但同时造成了原文含蓄、平实的缺损, 抹杀了观众的想象力, 即顾此失彼, 从这个角度说, 通顺、达意的译文是否就是最佳的译文, 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4“雅”的标准

“雅”是“信”的最高要求。我们不应当把“雅”片面地理解成华丽词藻的堆砌。“雅”应当是原作精神的再现, 它要求一篇文学作品的译文不仅要在文字上忠实于原文, 而且要在风格上与原作尽可能达到等值, 尽可能把作家的创作个性反映到译文中去, 只有这样的译文才能称得上“雅”。我们说翻译难, 就是因为翻译近于创造, 但又不完全等于创造, 也就是说, 翻译是一种创作, 不过是在某种范围之内的创作罢了。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 翻译是把原作放到熔炉中去, 与译者所获得的印象融合为一之后, 由译者创造出来的新作品。因此, 一个优秀的译者不能只做一个摹仿者, 还应当是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因为翻译并不是原作的翻版, 一部艺术片拍摄完以后, 它便成了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 也具有了独创的艺术价值。但是译者却不能任意把自己的个性强加于译文之中, 翻译中的独创是充分地把握住了原文的精神内涵以后, 合理、正确的发挥, 这种独创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有人说得好:“从事翻译者大都是没有坚强个性, 没有独创的思想学说的人。”这是翻译本身的要求, 译者无论怎样的创作个性都必须产生在原文风格的基础之上。朱光潜提出:“只有文学家才能胜任翻译文学作品。”这句话可说是对一个翻译工作者比较严苛的要求。我们都知道翻译与创作是不同的, 它以原作的形式为形式, 思想为思想, 内容为内容, 因此, 译者的修养就不一定必须和作者的修养处于同样高的水平。莎士比亚, 托尔斯泰作品可望不可及, 难道就不能翻译吗?一个有较强的外语理解能力, 并有相当汉语水平的译者不见得就译不出好的作品来。不过我们应当努力象原创编导那样观察, 那样感受, 那样思想, 然后尽可能完地把这些观感、思想凝定于译文中。一部好的电影作品, 无论如何总能在不同程度、以不同方式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或以其紧张、曲折的情节激动人心, 或以其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取胜, 或因为塑造了一个典型丰满的人物形象著称等等。因为这个缘故, 我们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既不能忽视对美的追求, 只重形似, 不重神似, 但也不能一味求雅, 完全脱离了原文名称任意创作, 译者必须在“信”的基础上追求“雅”, 只有照此尺度创作的美才能经得起推敲, 为人称赞。请看下列港台翻译的外国影片名和中国大陆译名的对比表格。

从表4可看出, 所列影片的中文译名都很讲究, 似乎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 遮盖了原文名的平淡无奇, 一般地说, 台湾译者更喜欢在中文译名上花功夫, 挖空心思寻找一个奇巧华丽、并具有较强汉文化色彩的译名, 香港译者偏好风云雷电、通俗雷人, 而大陆译者大多中规中矩,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一般偏重直译, 不敢离题太远, 尽量做到片名与剧情兼顾。诸如“三十姑娘一朵花”、“壮志凌云”、“金枝玉叶”、“淑女本色”、“末路狂花”、“变相怪杰”之类的影片译名都具有华丽色彩, 而与原文名相去甚远, 这种以词语华丽、香艳为宗旨的翻译虽然为业内人士所诟病, 但因其基本符合剧情内容而在电影观众心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由此可见, 在电影片名的处理上, 适当考虑一个好听的名字, 让观众在观影前获取一个良好的印象和一睹为快的心态也是十分重要的。电影艺术的魅力除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名导、名演之外, 也包括精彩纷呈的海报、让人赏心悦目的片名, 这也是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需要。过犹不及, 如果译者只是一味追求华美、香艳, 而忽视影片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 在观众心目中造成误导, 却是不可取的, 影片名“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宋代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小妾的调侃之作:“十八新娘八十郎, 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 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 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大学教授爱上14岁的洛丽塔, 在心理学上属于“恋童癖”, 给这一老少畸恋的电影故事取名“一树梨花压海棠”, 的确过于美艳, 对于许多普通民众, 甚至比较有文化修养的观众群体来说, 这个片名让人如坠云里雾里, 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片名到底要讲个什么故事, 即使看完了电影, 如果不知道苏东坡嘲笑好友老少配的典故, 仍然对影片名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既然得不偿失, 还不如就直译成“洛丽塔”, 让一个少女好听、易记的名字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岂不更好。在此要特别提到的是“乱世佳人”影片名的翻译, 这部根据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鸿篇巨著“飘”改编拍摄的电影, 其中文译名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原文名给人留下的神秘感、想象力和美学内涵, 这部电影的原文名为《Gone with the Wind》 (随风而逝) , 小说译成“飘”, 虽在音节上不对应, 但在意义上却保存了原文名的韵味。“乱世佳人”系根据剧情翻译, 虽然朗朗上口, 也算得上好听, 但却太过直白, 甚至有些庸俗。这部具有爱情浪漫主义色彩、反映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题材的电影, 因为这一翻译而显现出些许粉脂气息, 倒不如直译“随风而逝”, 给人以充分的想象: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一切都将归于本真, 既保存了原文名的音韵节奏, 又体现了残酷战争和爱情悲剧给人留下的伤感情怀。

5“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作为一个翻译者, 首先必须相信这一点:原作的神彩是完全可以表达出来的, 好的译文甚至可以把原作的神彩格外明显地反映出来。要做到这一点, 译者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明确作者创作的特殊个性是什么, 有什么样的色彩, 线条如何, 从这个意义上说, 翻译者应当是一个极敏感的摹拟者, 他自己最少个性, 以便最忠实地摹仿出各种不同的风格。但是, 如果“形似”和“神似”不能同时保留时, 该怎么办呢?保留原文的精神与实质!翻译不是字字对译, 最好也不要句句对译, 以段落、意群为单位最佳, 这样才不至于斤斤计较原文的字句而失去原文的神韵。为了正确地表达某一形象或句子, 有时需要在译文中完全把他们改动。相应的形象和相应的句子并不一定在于字眼的表面上的一致。应当使译文语句内在活力符合于原著语句的内在活力。要翻译, 就应当首先学会正确地理解, 不光注意原文说的是什么还要注意是怎样说出来的。译者不应当“拍摄”原作, 而应当斟酌原作的意思和修辞特点, 创造性地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寻与他们恰好相当的形式。沈雁冰在处理“形貌”与“神韵”的关系时, 提出一个极精辟的见解:“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 还不如‘形貌’上存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文学的功用在感人, 而感人的力量恐怕还是寓于神韵的多而寄在形貌上的少。”翻译就像一幅画, 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一幅画完美而没有感情, 还不如有感情而存在一些缺陷。翻译既是艺术创造之一种, 那我们就应当在“信、达”的基础上, 把对美的追求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当然, 这种美并不是华丽的词藻所能代替的。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信、达、雅三者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其中以“信”最为重要, 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达”是“信”的第一要求, “雅”是“信”的最高体现。“达、雅”是“信”赖以成立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正象常乃慰在《译文的风格》一文中所说的:“由信而求达, 由达而雅, 雅是风格的完成, 信是创作的基础, 达是表现的过程, 由信至雅的桥梁”。从国内众多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中, 我们不难找到“信达雅”三者具备的例证, 且看下表。

由表5可见, 以上观众们耳熟能详的影片可以说是“信达雅”三者兼顾的中文译名, 是影片原文名、剧情、风格上的和谐统一。“魂断蓝桥”、“廊桥遗梦”、“闻香识女人”、“风月俏佳人”、“云中漫步”、“人鬼情未了”等影片甚至称得上是画龙点睛之译作, 虽然在音节上与原文名有些不对应, 但却在字义和内容上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内涵和神韵, 而且十分切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观念, 也符合电影营销策略, 没有使用奇异诡谲的字眼诱惑观众以获取票房。

“Waterloo Bridge”如果翻译成“滑铁卢桥”, 对绝大部分观众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滑铁卢桥是座横跨英国泰晤士河的九孔石桥, 当其1817年建成通车之时, 正值英国的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胜拿破仑两周年, 该桥便由此得名滑铁卢。“滑铁卢”在欧美国家的人们心里所唤起的既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 也是一个尸横遍野的悲剧情景。电影原文名的悲伤情调和战争场面在中文直译名“滑铁卢桥”无法体现, 不能唤起中国观众的相同或类似感受, 而“魂断蓝桥”之所以与原文名相得益彰, 是因为它符合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 传说一个叫尾生的青年因信守诺言苦等相约的姑娘而淹死在蓝桥 (蓝桥, 今陕西蓝田县西南蓝溪之上) , 由此可见, 真正的好译文是既能传情达意, 又能唤起本国观众感同身受的神似之作。“廊桥遗梦”既描绘了桥, 也点明了男女主人公游离在现实与梦幻之间的情感纠结;“小鬼当家”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一人在家捉弄盗贼的故事情节, “石破天惊”虽有炒作之嫌, 但比“岩石”更贴切地反映了剧情主题, “闻香识女人”, 无论在音节上, 还是在词义上都巧妙地与原文名匹配, 并且为影片增添了极大的吸引力, “风月俏佳人”, “西雅图夜未眠”, “云中漫步”, “人鬼情未了”, “魔戒”等影片名的翻译, 都可说是译者匠心之作, 在翻译的时候颇费了一番心血。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 这些译名不是原文名的直译, 超过了原片名的直白、平实、简练, 我们在翻译外国影片名的过程中, 应当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大众心理和接受能力, 考虑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大众普遍的思维习惯。就像我们写命题作文一样, 作文的内容一定要与题目相互呼应, 所以, 不能跑题, 更不能离题千里。“漂亮女人”太泛, 要指明是风月场所的美女, “鬼”的含义太广, 要指明是人与鬼未了断的情缘, “指环王”既是魔幻故事, 就该突出影片的魔力, 由此, 有了“风月俏佳人”, “人鬼情未了”, “魔戒”的译名。这种翻译处理手法既顾及到了狭义上“信”, 又在广义的层面上实现了“达、雅”, 在整体上体现了艺术作品形式、内容与风格上的等值, 可说是相对完美的翻译。

6 结语

从以上论述, 我们不难看出,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不仅仅适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 同时也可以作为外国影片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三条标准实际上是对译者的一种约束, 使译者不能随心所欲地创作, 从这个角度来说, 翻译比原创更难, 因为不管你自己花费了多少心血, 翻译得多好, 最后总会有人用所谓的标准去议论你的得失, 而原创却没有这种限制, 一个词、一句话不满意, 完全删除, 另写就是。我们可以用“信、达、雅”来检验所有的译文是否符合原语的文本材料, 但我们首先要明确“信、达、雅”的准确含义, “信”不是“洋泾浜”, “达”不是“本土化”, “雅”不是“真优美”。“信、达、雅”是从形式到内容, 从词句到风格, 从细节到整体, 从内涵到外延, 从单元文化到多元文化, 从个人情绪到大众心态的一个检验程序。“信、达、雅”中的任意一条都可以衡量一个电影译名的好坏, 但事实是, 有些译者根本就不参照任何标准, 采取避重就轻或利益至上的态度来处置外国影片名, 这种现象可说司空见惯, 甚至越演越烈, 外行人或许无法说长道短, 但是一个正直的文化人, 一个用手中的笔来引导芸芸众生的宣传者, 是应该用良心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 追求“信达雅”应该成为所有翻译工作者的理想, 即使面临巨大挑战, 即使要呕心沥血, 也应当义不容辞, 只有树立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我们的翻译水平才可能得以日益提高, 翻译事业才可能日臻完善。最后, 必须申明一点: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译文如果过分地接近原文, 他就会损害译者本民族的趣味和语言, 以致读者难以理解, 不能接受, 反之, 如果太迁就本民族的表达方式, 则会损害原文。因此, 我们只能使译文达到相对的完善, 而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外国的科学文化, 翻译出来, 就已完成其大业。至于翻译标准, 我们不必过于夸大它的作用, 而使之成为译介外国文化、科学的绊脚石。译者对原作的理解有时仿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如果每个译者都抱着一种对原作负责, 对译文负责, 对读者负责的态度, 那翻译标准也就成竹于胸, 从而下笔有神了。

摘要: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一灿烂文化既是中华各民族智慧的结晶, 也是博采众长, 吸纳世界文明精华的结果。随着佛经典籍的传入, 翻译家们便开始了对翻译标准的探讨, 从最初的“直译”到近代的“神似”, 从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到对译者的严苛要求, 无论是最早的翻译家道安、鸠摩罗什, 还是现代的钱钟书、傅雷等翻译家都提出了十分精辟的见解。而近代翻译家严复先生在《天演论》中对译著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言简意赅, 可以说是“等值”翻译的具体解说, 因此成为翻译家们共同遵守的准则。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 其社会影响力可谓十分巨大,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 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涌入中国。电影是一件凝练的艺术精品, 他是电影内容的脸面, 是电影思想的灵魂, 翻译电影片名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电影片名就像电影的一张名片, 一个好的译名能在第一时间打动观众, 而不是把观众引入歧途。商业物质化的侵袭, 导致一些片商唯利是图, 一味追求商业利润, 对一些外国电影片名胡编乱译, 毫无顾忌地使用凶杀、色情、暴力、刺激、鬼怪、魔兽等词汇, 以招揽观众, 哄抬票房。业界人士对此深恶痛绝, 热切希望外国影片名的翻译回归正统, 有据可依。笔者着力阐述“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的由来和确切内涵, 并力求以“信、达、雅”翻译标准对几十年来的部分有影响力的美国电影译名进行评述, 以期通过探讨, 遏制目前普遍存在的对外国影片名翻译粗制滥造的不正之风, 寻找业界人士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虽然尽善尽美的译文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存在, 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传统却是可以充分沟通的, 而艺术作品的翻译就是两种语言沟通不可缺失的桥梁, 翻译标准的确立为外国影片名翻译的评判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翻译标准,信达雅,外国电影,译名

参考文献

[1]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 1984 (7) .

[2]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研究论文集, 1984 (2) .

[3]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选编.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1983 (1) .

[4]罗新璋.翻译论集, 1984 (5) .

[5]施莹莹.约翰.卡特福德的语言翻译理论与外国电影片名的翻译.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 (1) .

浅析翻译的多元性标准 篇8

一、多元性标准存在的客观性

自翻译活动伊始, 就有了翻译标准的争论。可以说, 翻译标准的争论贯穿了翻译的始终。

清末严复在《天演论》的序“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矛盾在翻译中强调保持神韵, 认为与其失其神韵而保持形貌还不如保持其神韵而失其形貌。林语堂提出翻译应遵循“忠实的标准、美的标准”。傅雷在《论翻译书》中说道:“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既无生硬拗口之病, 又须能朗朗上口, 求音节和谐。”

翻译家赵元任认为, 翻译标准难题久攻不克, 原因在于我们思维方法上的单向性或定向性。我们习惯于非此即彼的形式逻辑推理。事实证明, 具体翻译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 它应该是多元的。

二、具体翻译标准多元化

从译者角度来说, 译者的知识结构, 经历与经验都会形成不同于别人的先在结构, 其对话后生成的意义必然不可能完全与他人相同。多元具体翻译标准群的设立可以依靠群策群力, 将已有的各类翻译标准集中起来, 经过甄别, 酌情纳入多元互补标准系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从纯语言的角度厘定标准:

语音标准;词法标准;句法标准;语形标准;语义标准。

第二, 从文体风格角度厘定标准;

朴实的文风;华丽的文风;雄辩的文风;明快的文风。

……

三、多元具体标准群与最佳近似度

根据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 最佳近似度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与具体的多元翻译标准相对立和联系, 最佳近似度指译作模拟原作内容与形式最理想的逼真程度。下面, 我们通过比较一首诗的两个英文版本为例, 来具体说明最佳近似度在多元性标准中的运用:“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行道迟迟,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莫知我悲。”

译文Ⅰ:Long ago we set out/when willows were rich and green/Now we come back/Through thickly falling snow/Slow, slow our march/We are thirsty, we are hungry/Our hearts worn with sorrow/no one knows our woe. (Tr.By Burton Watson)

译文Ⅱ: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Long, long the way/Hard, hard the day/Hunger and thirst/Both press me worst/My grief o’erflows/Who knows?Who knows? (Tr.By Xu Yuanchong)

根据最佳近似度所统摄的具体标准, 从纯语言的角度看上述两个译文, 可以说译文Ⅰ只传达了原文文字层面的意义, 而未能很好地传达出原诗的表达性意义, 即情感性意义。而译文Ⅱ则充分挖掘了原诗的内涵与风格, 译文中的音句都最大限度追求近似原作, 即与原作的最佳近似度。我们可以试着根据多元具体标准相对量化译文长短处。

译文Ⅰ译文Ⅱ

1、语音近似度:0.1%0.8%

2、词法近似度:40%80%

3、句法近似度:50%80%

4、语形近似度:40%80%

5、语义近似度:30%90%

把以上几个近似度的百分数加起来, 可以得到一个平均近似度:译文Ⅰ≈32.02%;译文Ⅱ≈66.16%。如此一来, 译文的质量一目了然。此外, 还可以参考别的标准, 得到大致的百分比。一般来说, 应用的标准越多, 获得的近似概率越大。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不仅解释了翻译方面的理论性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解决实践上的问题。翻译标准多元化的思想使译者不至于固执一端, 而能博采众家之长, 全面发展自己的翻译才能。

参考文献

[1]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周仪、罗平:《翻译与批评》,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余石屹:《英译汉理论读本》, 科学出版社, 2008年

论功能翻译理论的价值标准及方法 篇9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价值标准

1、信息价值

信息价值是要考虑的基本因素。翻译时要做到标题传达的信息与内容传达的信息一致。因为翻译无论字数多少、含义如何, 都会载有一定的信息。题目传递的信息有时也是观众获得的第一信息。因此正确理解文章题目或标题的中心内容是进行翻译的条件之一。译者应在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尽量多的信息之后, 再译标题。

2、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要考虑的必要因素。由于中美两国的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都有不同之处, 因此, 在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中, 相同的词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同样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人在欣赏文章时产生的感受与联想也会有不同。译者能否译好, 取决于对文章构成的英语国家文化中各种背景知识的了解, 还有在中国文化背景知识中产生的效果如何。

3、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翻译中的审美价值不仅由译者洞察, 还要由译者再现出来.译者的审美价值取向取决于译者对源语的语境、意象及话语结构的洞察与把握。优美动听的文章使人身心愉悦, 简洁顺耳的译名既琅琅上口, 又便于记忆, 总之, 汉译应该在忠实原作内容及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做到生动独特, 引人入胜, 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

我们用修辞功能等值的原则来看待翻译和翻译研究, 自然有正确理解原文、翻译表达的一整套与此相应的方法论。这是功能翻译理论最突出的地方。由于功能翻译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因此本文只能概括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法加以研究。

1、功能分类法

根据功能分类语言学 (Functional Typological Linguistics) 把英语分为五大类修辞功能:描述功能、陈述功能、定义功能、分类功能和指令功能, 每大类功能又划分出若干小功能, 然后与汉语进行分类功能对比研究, 探索译的规律。例如, 英语陈述功能 (陈述部分) 总是放在句首, 而汉语则置于句末。

2、概念转换法

原语言表达的概念转换成目标语言表达的概念, 是翻译的概念化过程, 这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 一般而言, 翻译不只是概念的正确转换, 还必须涉及原语的修辞环境, 作者的修辞意图, 即修辞功能。但是作者的意图, 或语用意义是在句子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 受修辞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 翻译还必须考虑话语的动态意义。翻译单位的择定与所译的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原语的语码的概念意义, 能表达充分的语境效果, 即修辞功能, “积木”则成为概念的主要载体, 一般目标语言有对等语, 自然成为理想的翻译转换为单位, 常采用直译的方法。如果原语的语码意义不能充分表达语境效果, 则必须考虑整个概念段的语言环境和修辞意图, 以句子或称小句为翻译单位, 一般用意译法。

3、直译法

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下, 语码的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的语境效果时, 应“直说还它直说, 比喻还它比喻, 在消除语言上的差异的同时, 保留了言语上的差异。” (冯世刚, 《翻译通讯》, 1982, (2) 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 “不妄解原文的字句”。即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和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有时, 归宿语言中没有的, 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 即使生搬硬套出发语的词语和句型也视为正法。例如:你不明白, 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

You can't comprehend it, If I explain it, that is"to play the harp to a bull".虽然英语中“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也有“对牛弹琴”之义, 但它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 达不到原语的修辞功能。

4、传统继承法

中国的翻译历史, 从有文字记载算起, 有一千七百多年。第一篇论翻译的文章是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悠久的翻译文化传统值得继承。怎样继承, 值得研究。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从宏观上作了比较详细的探索, 归根结底是围绕“信、达、雅”做文章。对翻译的论述, 大多是文艺翻译家们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不乏真知灼见。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成为后人奉为译事的楷模, 视为金科玉律。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特别是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分类语言学等对翻译理论产生根本性质的影响。功能翻译理论认为, 传统翻译理论在翻译的文字表达上的论述非常精辟, 而且有理论依据, 即建立在对比语言学基础上。由于有明确的理论基础, 传统翻译理论的许多翻译表达方法如增译、省译、重译、反译、拆句、合句等都是实用的。翻译包括两方面, “领悟为一事, 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傅雷) “领悟”更重要。然而传统翻译理论对于理解原语言的方法和理论没有系统地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强调, 在继承的同时, 必须对传统翻译理论加以检讨, 才能建立符合翻译规律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梅岗, 论EST的功能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1994, (3) 。

[2]张梅岗, 限制性定语丛句传统译法的探讨[J], 中国翻译, 2000, (5) 。

翻译标准 篇10

说起中国文学翻译标准, 影响最大的, 首先映入大家脑海中的必然是严复在论译事三难时提出的“信达雅”三字说。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严复提出“信达雅”这三字箴言, 就被翻译家及评论家们封为翻译界的普遍标准, 以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翻译家们都是以“信达雅”作为他们的“金科玉律”。尽管后来也出现了对“信达雅”的批判, 而且翻译家们对“信达雅”的新解也层出不穷, 加上严复当时提出“信达雅”的时代背景及其真实用意渐渐被埋没,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却始终沿着这一传统思路发展推进。

随着西学东渐, 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被引入中国, 翻译理论界就如何译各抒己见, 翻译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翻译标准, 如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 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 钱钟书则提出“化境”说, 傅雷主张“神似”, 许渊冲译诗的“三美”原则等。然而, 这些翻译标准始终带有个人倾向性, 仍旧摆脱不了“评点式、随感式、印象式”的传统模式。可文学翻译毕竟是艺术, 因此其性质决定了翻译标准必定不会如科学一样精确, 必定需要译者主观地选择参与其中。

2 传统翻译理论特点和必要性

虽说严复并无定下文学翻译标准之意, 更未对所有类型的翻译设立下标准, 但从“信达雅”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以及各代翻译家都在“信达雅”的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这一点来说, 后来的翻译家们将“信达雅”的些许本意抛弃掉, 取而代之更符合其时代的标准, 并无一例外将其当做是文学翻译的标准。从严复到傅雷到钱钟书, 到如今许渊冲等, 文学翻译标准基本没有跳出传统翻译理论的藩篱, 始终是“经验式、随感式、和评点式”的传统翻译观。

自20世纪80年代, 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从语言学派, 文化学派到解构主义等, 各家各派各抒己见, 规范翻译理论衰微, 描写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如今翻译研究跨学科, 跨领域性质日益明显, 描写性翻译研究大行其道, 都是对翻译过程、成果及大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为参照进行描述批评。对翻译过程和翻译成果以及后续的读者反应进行描述对于翻译研究的影响深远, 不用笔者赘述, 而翻译过程之前果真不需要定下标准吗?虽然有些文学翻译家总是强调没有理论也能翻译好文学, 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他也一定遵循了某些原则, 所以在遇到困境时, 才能有底气地做出选择。描写翻译理论发展态势凶猛, 席卷了整个翻译界, 可这些描述性的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如何呢?从语言学的视角衍生出的翻译理论, 对于翻译的实践指导作用毋庸置疑, 可文学翻译是艺术, 毕竟不是如解码、转码一样做到完全等值, 况且也不能控制文学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毕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文化学派引入了社会、文化等因素, 将翻译研究带入更广阔的境地, 引入了读者环境、目的等各种因素, 将翻译研究带入宽广境地。既然涉及文化, 译者在动笔翻译时就无法避免做出取舍, 而译者如何取舍, 有什么依据呢。对于规范性翻译理论众多理论家对此进行批评,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被归纳为“经验式、评点式、随感式”, 且各个原则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 完全靠译者自身的才气和选择。后语言学翻译理论出现, 将翻译研究带上一条科学道路。对于翻译研究来说意义重大。可是对于文学翻译来说, 果真是科学翻译理论在起作用还是自身的选择呢?

3 翻译研究多元化

文学作品包括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因素, 一部文学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译者在翻译时应把原作有机整体中的一切因素, 包括意义、意境、风格、遣词造句、篇章结构、审美效果等都考虑在内, 都尽可能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去全面地把握, 并尽其所能在译作中全面忠实地加以再现。

随着翻译研究的多元化, 分类更为细致化, 近来推行翻译标准多元论, 这是翻译研究更加宽容的必然。翻译理论家们更加理性, 更加科学地放弃了一种翻译标准一统天下的思想, 认同每一种翻译理论都有其特定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 且有其适用的时代背景。纽马克提出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 和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时, 阐释了文本分类的观点, 不同的文本类型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学是个宏大的范畴, 如按照体裁来分, 可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翻译也应如此。在此只阐述小说的再分类:严肃文学、流行文学以及儿童文学等等。笔者认为既然翻译研究应该多元化, 那各种文本类型应该分的更细致, 比如社科文件分为法律、证书、广告, 文学也不应只是一个大范围, 应该分得更细, 如经典文学, 流行文学, 儿童文学等, 而经典文学下应该分的更加细致。分的越细, 每一小分支下的特点就更加一致, 翻译研究也就更容易进行, 更容易总结出适用的规律。

4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正如谢天振教授所说“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不同, 不是必须保证每一处都正确, 而是在整体性上, 以语篇为单位, 从整体结构出发, 也许其中有一些小地方出现失误或是不忠实, 但批评应从整体上来符合风格和整体精神。”并不是为译者翻译过程中的疏忽和失误找借口, 而是承认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的可能性和做出翻译选择时有自己的考虑。一部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整体, 在翻译过程中保证整体意境和风格都与原文本一致, 且内容尽可能忠实, 而在细节方面又做出一些改动。对于那些感觉能够促进整个文学脉络发展的部分, 译者进行“发挥”或“强调”, 而对于一些译者认为没有对整体文学意义产生影响的描写段落, 译者进行有意的“删减”和“改动”。

文学翻译应该忠实于原作, 这一点在几乎所有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和所有的读者头脑里都不会有异议, 现实却非如此。在实践中, 译者出于种种考虑而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改, 脱离原作加入译者主观性的内容并进行具有译者个性化的创造或曰“再创作”等现象。在阐释严复的“信达雅”时, 王克非从翻译文化史的角度将其达旨术总结为增、减、改、案四个字 (1996) 。黄忠廉总结出具体的达旨方法:摘译、述评、改译、阐释、译写和写译、综述、译评。以传统翻译观点来看, 严复和林纾的译作算不上“忠实”, 虽然以现在我们的分类, 严复翻译的多为社会科学著作, 而林纾主要翻译西方那小说, 但其中大量增添、删减和改动所反映出的翻译理念却是一致的。虽然严复说“达旨”只不过是一种“取便发挥”“实非正法”, 也就是说, 不能算是名副其实的翻译, 只能叫“编译”或“译述”, 而林纾也发表过自己不懂外语所以不免不忠实于原作, 可丝毫不影响这两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于翻译的影响。原因就是尽管译文不是那么忠实, 可涉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条件、读者接受以及政治目的, 他们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 流传千古。这是非常值得深究的, 严复提出“信达雅”, 批评自己所用的“达旨”译法, 可从社会条件、时代要求、读者期待等因素来研究, “达旨”译法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同时, 严复也说道: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见罗新璋编, 1984:136) 。这就说明严复力求达到“信”, 可又深知完全的“信”是不可能的, 只能求其次, 采用“达旨”译法。再如, 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英译, 著名的译本为杨宪益与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经过对比分析和研究者对于读者接受程度和喜爱程度的调查, 发现霍克斯的译本更为生动、受欢迎。原因也是因为, 霍克斯并未死守“忠实”标准, 在遇到文化碰撞时选取了更易让读者接受的解释法, 而对于许多方位、情景、人名等都采取了补充、删减、解释、释义等方法。经典作品尤需如此, 更何况流行文学。再如, 葛浩文翻译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基本前提是“信”, 忠实, 可在不能做到完全忠实时, 大胆变通, 以致“信”“达”兼顾。例如, 在《天堂蒜薹之歌》这部小说中, 他对其中一些段落, 一些句子进行整个删除, 一些比喻及意象也省略未译, 而对于一些指称或细节方面又做出补充, 整体“达旨”, 通顺流畅, 受到一致好评。以上例子的译本取得巨大成功, 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和发挥主体性关系密切。而且, 文学是艺术, 需要创造性, 是动态发展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等因素的变化, 译者必然承担创造性这一任务, 给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文学翻译不可能脱离主观性而存在, 译作中的每一处神来之笔抑或是不足都与翻译主体的创作个性息息相关。

5 总结

回过头看严复的“达旨”译法, 虽然按他自己所说这只不过是一种“取便发挥”的权宜之计, “实非正法”, 虽然传统翻译观里“忠实”是第一位的翻译准则, 然而“信达雅”只不过是一种翻译的完美状态, 一种理想, 且文学翻译是艺术, 必然涉及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而忠实的基础上发挥译者主体性的翻译则可达到“达旨”。正如黄忠廉教授所说:“信达雅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高度, 达旨术或翻译变体是其翻译思想的低度:高度让人明确翻译的方向, 低度能指导人脚踏实地翻译”。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流行文学译者们不妨大胆一些, 不必追求亦步亦趋的“忠实”, “达旨”既能做到最大限度求“信”, 又能“前后引衬”, 强化原文主旨, 增强原文整体意境, 使文本更为一个整体, 更能符合本时代的读者期待和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汉平.文学翻译删节和增补原作现象的文化透视——兼论钱钟书林纾的翻译[J].中国翻译, 2003 (7) :26-29.

[2]黄忠廉.信达雅与达旨术关系论[J].外语学刊, 2013 (6) :80-84.

[3]黄忠廉.严复翻译思想的另一面[J].中国科技翻译, 1998 (4) :17-20.

[4]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J].中国科技翻译, 2000 (11) :1-4.

[5]王克非.论严复天演论的翻译[J].中国翻译, 1992 (3) .

[6]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外国语, 1992 (1) :30-37.

[7]严复.天演论译例言[C].罗新璋.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8]赵玉玲.试析严复达旨式翻译法的内涵[J].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0 (4) :75-78.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翻译标准初探 篇11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翻译标准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引言

从詹姆斯·霍姆斯1972年发表《翻译学的名与实》这一里程碑式的宣言至今,翻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走过数载,文学、心理学、语言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一些相关理论也被借鉴引入到了翻译研究之中,其发展进步总体上呈现出繁荣之势。从语言转向到文化转向,又从实证转向到全球化转向,翻译研究经历了数次重大转变。近年来,翻译研究界似乎出现了“回归语言学”的部分转向(转引自姚振军,2014),其中,基于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建立起来的认知语言学,“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王寅,2007)。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翻译标准进行探究,以期丰富并促进翻译研究的发展。

二、多样化的翻译标准

Newmark认为: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一条根本纽带(转引自林化平,2006)。诚然,翻译学要取得长足进步,仅仅依靠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或诸如此类的相互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翻译批评这一“桥梁”的作用。《中国翻译学词典》指出: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鉴于此,要纵深推进翻译批评的发展,翻译标准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翻译学派众多,提出的翻译理论五花八门,翻译批评研究自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综观翻译研究历史,诸多译界前辈已经对翻译标准作出了多方位的探究,笔者仅选取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概述。

杨晓荣认为,现代译学里的很多焦点问题,如读者接受、语境的作用、不同译本的不同功能、社会文化因素、译者的重要作用等,我国翻译界的许多人早就谈过了(杨晓荣,2001)。因此,加深对我国传统译学的认识绝非无益之举。古有支谦提倡“易晓”和“勿失厥义”,最早提出了“直译”之说;后有马建忠强调“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认为应该在音调、文句、文体及义理精微之所在等方面反复斟酌,尽量模仿原文的神情及语气,“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非常接近”(陈福康,2000);民国时期,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与美”,开创性地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神韵”的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后,钱钟书提倡“化境”,认为翻译不仅要不着痕迹,还要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当代,随着全球化浪潮来袭,翻译活动开展得越发有声有色,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标准。彭长江提出了“翻译标准一元论”,通过对古往今来众多代表性译论的辩证分析,指出“忠实”才是翻译应坚持遵循的标准;与之相反,辜正坤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认为翻译的标准绝不可能只有一个,而应该是多个具体标准围绕“最佳近似度”这一最高标准而共存,同时“原作”始终起着“绝对标准”的作用。

西方译论典籍更是汗牛充栋。泰特勒著名的“三原则”与严复的“三字金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奈达的“功能对等”说将读者反应纳入考虑;弗米尔的“目的论”强调凡是行动都有目的,评价译文的标准在于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文化学派认为翻译由意识形态和译入语社会的主流诗学决定,受政治、权力、赞助人、译入语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因此评价译文不能仅仅考虑“忠实”标准。

我们也许不禁要问,既然现存的翻译标准已经数不胜数,再对其加以讨论是否确有必要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原因也来自多个方面。其一,翻译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换、语言发展、读者需求改变、审美转变等各种动态因素而不断变化的;其二,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五花八门,至今尚未建立起一个庞大而完善的体系以支持翻譯研究,也缺乏具体且行之有效的标准推动翻译批评的发展,所以研究的任务远未完成;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量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仍然体现出传统“二元论”思维的束缚,认为译文不是好就是坏,译本对比时倾向于要一分高下,这对正确看待译文地位、分析不同译本之间的关系等而言,都有失公允。

鉴于此,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对翻译标准进行探究,期望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三、原型范畴理论简介

人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范畴化的结果就是范畴(王寅,2007)。范畴是认知的前提,降低了认识世界的复杂性。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发现“家族相似性”之间的2000多年里,经典范畴理论一统天下。该理论认为:特征是二分的,一个事物要么属于某一范畴,要么不属于,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不同范畴之间没有交叉重叠;范畴成员的隶属程度相同,不存在某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典型的情况。经典范畴理论可以解决数学、物理、逻辑、化学等自然学科的许多问题,比如根据数学中对素数的定义,可以立即判定“2、3、5、7”等属于素数范畴,“4、6、8、9”等则不属于。

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进行研究,率先向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观发起了挑战。他发现,各种各样的游戏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际上将游戏类型合而观之,竟然找不到一个共同点。这就说明,对这一范畴的众多成员不能以一组充要条件来定义。相反,考察一个游戏成员和另一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点,但再考察第二个成员与第三个成员关系时,一些共同点消失了,出现了另一些共同点。维特根斯坦由此提出了“家族相似性”概念,范畴的成员具有的相似性,就好比一个家族中,儿子的容貌在某些方面像父母,其他方面可能像祖父或者外祖父等。一家人的容貌总有些许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家族相似性,但一个成员不会具有整个家族所有的容貌特征,任意两个成员也不会具有完全一致的特征(即使双胞胎也存在或这或那的区别)。

维氏的“家族相似性”概念在许多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众多学者相继展开了相关研究。Zadeh提出了“模糊数学”以及后来的ICM理论;Berlin&Kay对颜色词展开研究,证实了“焦点色”的存在,颜色词边界的模糊,一个语言系统中颜色词具有不同地位等;Labov通过杯子、碗、花瓶等容器证明了范畴的模糊性。这些研究陆续向经典范畴理论提出了质疑。但对现代范畴理论贡献最大的当属Rosch,基于“家族相似性”原理,她和同事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经典范畴理论提出了全面挑战。Rosch在颜色词方面的研究结论与Berlin&Kay相似,她用“原型(Prototype)”这一术语代替了“焦点”,随后将研究扩展到其他范畴,通过问卷调查证实了“原型”是范畴化的重要方式,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可称之为“原型”或者“最佳样例”,是其他成员的认知参照点,进而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与经典范畴理论针锋相对,认为:(1)特征不是二分的;(2)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3)范畴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4)范畴成员的隶属度不同。原型范畴理论打破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灵活开放的范畴观(龙明慧,2011),因此得以运用于教育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原型范畴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也取得了可喜进展。国内而言,龙明慧验证了利用该理论研究翻译的可能性,基于该理论探讨了翻译标准体系、翻译范畴体系、翻译学构架等宏观问题;谭载喜为其著作作序时探讨了翻译的定义、标准、本体及本体理论等问题,提出了翻译原型等创见;杨炳钧提出了翻译原型观,对翻译理论的诸多相关问题提出了意见。国外而言,Halverson借用原型理论研究翻译概念范畴,证明了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Snell-Hornby从原型理论的视角研究翻译过程,采取了格式塔的研究途徑。其他学者进行的相关研究,在此不拟赘述。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原型理论可以充当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元理论”。而运用原型理论对应用翻译进行的研究仍然较少,现有研究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借助原型理论探讨翻译标准对丰富并促进翻译研究将大有裨益。

四、原型理论与翻译标准

谭载喜及龙明慧指出,“翻译是以‘翻译原型为典型成员的一种活动”(谭载喜、龙明慧,2011)。就翻译标准而言,谭载喜认为多数标准都会提及的“忠实”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全面忠实”或某一方面的“忠实”,比如文本内容、形式、情感、风格、神韵、功能、效果、意图等方面;此外它也具有相对性,百分百的忠实根本不存在,百分百的不忠实则不属于翻译范畴,所以实际上存在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忠实”。换言之,某一方面的“忠实”往往意味着另一方面的“不忠实”。因此,“忠实”是一个具有弹性、涵盖多元翻译标准的范畴。也就是说,应该依据原型范畴理论的“多元性”“模糊性”思维看待“忠实”这一翻译标准。

杨炳钧认为,翻译的标准就是原型的最佳样例。一部作品的每部译作都是原型的一个样例,都尽可能趋近原型,其中最接近原型的样例就是最佳样例(杨炳钧,2004)。他同时指出,最佳样例绝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原作和译作样例的增加、原作和译作原型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可见,依据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标准,可以更实际、更公正地看待翻译问题。语际翻译的本质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无论翻译研究如何发展演进,原作都始终充当着“绝对标准”的角色,是翻译批评的参照点。信息传达、风格再现、行文效果方面的“忠实”、译文本身的流畅自然(原作特殊的人物设定另作讨论),都是翻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杨炳钧提出翻译的标准是最佳样例,但从实际来看,真正无可挑剔的完美译作有如凤毛麟角,比起最佳样例,原型本身更适合作为翻译评判的标准,也就是龙明慧提出的“一个灵活的标准体系”,以翻译原型的标准——“全面忠实”为核心,其他方面的标准为外围。最佳样例示例了原型,体现出最多的原型特征,在翻译文本范畴中占据中心位置,其他文本样例基于此以不同程度接近最佳样例,所有翻译文本基于“家族相似性”构成一个范畴,对这些文本去除差异、提取共性,形成的图式表征就是译作的原型。随着时代发展,会有新的译本不断诞生,不断扩大译本范畴,不断整合形成新的原型。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标准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进行翻译对比时能够得出更公正的结论。

以下,笔者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及其三个译本展开对比研究,以验证原型理论下的翻译标准,选取的是乔志高、范岳、巫宁坤的译本。

(1)It was the kind of voice that the ear follows up and down,as if each speech is an arrangement of notes that will never be played again.

乔译:她那种声音能够令人侧耳倾听,好像每句话都是一些抑扬顿挫的音符所组成,一经演奏就成绝响。

范译:她那起伏的声音像唱歌一样优美,我侧耳倾听,仿佛那歌声一旦飘逝便再也无法寻找了。

巫译:这是那种叫人侧耳倾听的声音,仿佛每句话都是永远不会重新演奏的一组音符。

(2)Myrtle pulled her chair close to mine,and suddenly her warm breath poured over me the story of her first meeting with Tom.

乔译:梅朵把她的椅子拖到我面前坐下。不知怎的,忽然间她口中微醺的暖气朝我喷来,连带把她跟汤姆当初相逢的故事也和盘托出。

范译:这时,茉特尔突然把椅子拖到我的身旁,向我讲述起她初次遇见汤姆的情景,她那呼出来的热气都喷到了我的脸上。

巫译:茉特尔把她的椅子拉到我的椅子旁边,忽然之间她吐出的热气朝我喷来,她絮絮叨叨地讲起了她跟汤姆初次相逢的故事。

(3)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乔译:于是我们继续往前挣扎,像逆流中的扁舟,被浪头不断地向后推。

范译:因此,我们逆流而上,尽管那倒退的潮流不断地把我们推向过去的岁月,我们仍将继续奋力向前!

巫译: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从尼克·卡拉威的视角讲述了黛西、盖茨比、汤姆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揭露了美国上流社会人士肤浅自私的本性。篇幅所限,仅选取三例译作。笔者排除了具有明显时代感的译文(如乔译中的“听差、过门”这类生僻词汇),以期得到更公正的结果。对比发现,乔译不仅准确无误地传达了原文内容,而且尽力遵循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如例(1)~(3)中的乔译本完全以原文为基准,意思不差分毫,此外译者极其注重措辞的优雅,如“一经演奏就成绝响”“和盘托出”等,符合原文的语言之美,可谓“形神兼备”;范译较为畅达自然,但与原文有所偏差,如例(1)中不是像乔译一样直接描述黛西的声音美,而是通过尼克的感受来侧面烘托,似乎不如乔译来得高明,例(2)改变了句序,将次要信息置于句尾,不合“重心原则”,例(3)直接说出了原文未明确表达的含义,使其发人深省的意义大打折扣;巫译在传达信息方面尽量忠于原作,但例(2)、(3)中的巫译明显带有翻译腔,不符合汉语常规表达,不能不称其为一种遗憾。

由此观之,就传情达意、再现意图等方面来看,乔译最佳,即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最佳样例,最接近譯本的原型。然而乔译并非无瑕白璧,某些译文似有过度归化之嫌,如将饭馆“the old Metropole”译成“老京都”,将“Wolfshiem”先生译为“吴夫山”等。这恰恰证明最佳样例不是原型,而只是示例了原型。范译和巫译侧重不同,但客观而言,都有得有失,可以看作原作译本的一般样例。这三个译本以及本文未讨论的其他译本一起构成了一个范畴,随着其他新译本的加入,这一范畴还将不断扩大,样例通过整合将形成新的最佳样例及原型,不断推动原作翻译实践的发展。每一个译本都为原型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理应受到重视。

五、结语

翻译研究呈现出多样且繁荣的前景,翻译研究的纵深推进需要所有学者的共同努力。本文通过总结前人译论,发现多数翻译标准或存在二元思维的局限性,或过于宽泛而指导意义有限,或缺乏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的可能性。原型范畴理论对翻译标准探析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原因有三:(1)该理论强调多样性,更灵活地看待不同译本,认清译本该有的地位;(2)更好地看待多个译本之间的关系,同中析异,异中求同,从而不断形成新样例乃至新原型,最终有益于翻译实践的发展;(3)强调“体验哲学”、主体意识、人与世界的互动,能够更合理地解释重译现象的动因。当然,原型范畴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的进一步结合尚待考察,有赖于广大学者继续追求探索。

参考文献:

[1]Fitzgerald F.S.The Great Gatsby[M].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Translation Press,2009.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顿官刚.西方翻译理论文献选读[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菲茨杰拉德.大款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M].范岳译.

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5]菲茨杰拉德.大款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M].乔志高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6]菲茨杰拉德.大款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M].巫宁坤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7]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

100-105.

[8]林化平.翻译批评研究述评[J].兰州学刊,2006,(3):

100-103.

[9]林煌天.中国翻译学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龙明慧.翻译原型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11]谭载喜.翻译与翻译原型[J].中国翻译,2011,(4):14-17.

[1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9):

15-20.

[15]薛海滨,王斌.翻译标准的原型范畴观[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3):211-215.

[16]杨炳钧.翻译原型论[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4,(4):

106-116.

[17]杨晓荣.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J].中国翻译,

2001,(6):11-15.

翻译标准 篇12

翻译的标准始终是一个不乏争论的问题, 在这一领域内的论述可谓百花齐放, 众说纷纭。其中争论的焦点往往关于一些关系的对立统一, 如:直译和意译, 功能和形式, 源语和译入语, 作者和读者等等;而对于这些关系侧重的不同、取舍的相异往往又成为不同流派、各种风格的根源。

我国唐代的翻译家玄奘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整套对于翻译的论述, 是我国对于翻译理论研究的早期实践者之一。梁启超评价他“若玄奘者, 则意译直译, 圆满调和, 斯道之极轨也。”可见玄奘的翻译方法应是直译意译相结合, 而他自己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就是“既需求真, 又需喻俗”也就是要做到“忠实准确, 通俗易懂”。其后, 千余年间翻译界仍然能人辈出, 但对于翻译标准有比较明确的论述, 并造成较大影响的应该是清末的翻译家严复, 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 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翻译界的最高标准, 时至今日, 仍然有很多翻译工作者将这一说法作为翻译标准, 可见其影响力之广。至“五四”运动期间, 大量的西方作品在译者手下进入中国, 对于翻译标准的探索也从未停歇, 比较著名的, 如鲁迅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宁信勿顺”的主张, 即当“信”和“顺”无法两全时, 宁可让译文干涩生硬也不可丢失原文的内容;同一时期与之针锋相对, 如赵景琛就坚决主张“与其信而不顺, 不如顺而不信”的标准。新中国成立后, 主要从事法文翻译的著名翻译家傅雷先后提出“以效果而论, 翻译如临画, 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以及“译文须为纯粹之中文”的观点。到了上世纪6 0年代, 钱钟书提出了“化”的概念, 认为“译文对原文应忠实得读起来不像译文, 因为作品原文里读不出来翻译的东西”。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的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阶段, 而对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也更加激烈。另外, 这一时期的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在于:之前的翻译标准往往重点在于如何把外语译成中文, 而改革开放后, 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触进一步增多, 对于如何将中文译成外文的思考也更加积极。

在这一时期, 国际间的商务交流越来越多, 这一领域里的翻译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其中, 产品的商标, 作为一个产品或公司的形象代表, 其翻译的成功与否往往会关系到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成败。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在商务英语中, 品牌商标的翻译应以何为标准, 限于篇幅, 本文仅选取部分较为成功的译例进行分析, 论述的方向以英译汉为主。

二、商标品牌名称的翻译

1. 翻译标准

商务英语语体有自身的语体特点, 在翻译中往往以直译为主, 一旦译文形成基本不会变化, 从而尽量避免误解, 而且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商务交易的统一标准, 从而使各种商务实践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顺利进行。如, Bill of Exchange译为“汇票”, Bill of Lading译为“提单”等等。基本都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

而商标品牌又有自己独特的语体特点, 主要原因在于商标品牌所传递的信息和其他文本性质的商务语体不同, 更多的是要通过概念的传递来树立一个品牌的形象, 因而, 一个品牌即使在国内也往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向人们传递不同的企业文化、或者产品概念。到了不同的国家, 品牌所要传递的信息必须要根据目的语文化的特点而变化。所以, 商标品牌的翻译有着非常独特的要求, 一般来讲, 往往需要注意两方面的处理:首先, 对商标品牌名称的发音方面处理必须尽量忠实, 如果译文的发音和原文的发音相差太远, 那么译文必然不适合产品的国际化推广策略;其次, 商标品牌名称的译文仍然要传递足够的信息, 以帮助其产品在受众中间迅速确立地位, 从而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营销推广。考虑到这两方面的要求, 笔者认为, 商标品牌的翻译在直译意译等说法之外, 必须要强调音译, 其标准应该是:保证音译的忠实, 在这一框架下尽量传递原文所表达的产品的相关特点, 如果无法保证将原文的意思完整传达, 可以牺牲原文的信息, 甚至可以在音译框架下根据目的语文化及受众特点重新树立产品信息。

2. 译例分析

(1) 洗浴、化妆类产品商标品牌的翻译

这类产品在中国文化中, 受众更为关注的是此类产品所能给使用者所带来的形象方面的改善, 而并非如去屑, 祛斑, 以及保健的功能。如屈原曾经说过“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可见自古沐浴的主要功能在于美观;而中国传统社会中, 遇到重大庆典, 主要参与者往往会“沐浴熏香”, 其功能主要是以干净、整洁的外表来表明诚意;各种诗词中对于沐浴的描写也往往着重其美感,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 温泉水滑洗凝脂”, 美人出浴的美丽是诗人描写的重点。因而这类产品的品牌名称翻译应在音译框架下更强调产品的美容功能, 必要时可完全抛弃原名称所传递的信息:

(1) 海飞丝 (head&shoulders) , 其英文名所传递的信息重点在于去屑效果, 译名中首先保留的是原名的发音特点, 但“飞丝”却已经抛弃了原名“去屑”的核心意义, 而另外创立了新的意义——“飘动的秀发”向人们传递的是佳人独立于海边, 秀发飘摆的美丽身影;

(2) 可伶可俐 (clear&clean) , 其英文名的信息重点在于清洁效果, 译名中保留了原名的发音特点, 但“伶俐”的意思却和清洁没有任何关系了, 而是重点突出丽人顽皮可爱的形象;

(3) 舒肤佳 (safeguard) , 其英文名称的信息重点在于产品的卫生保健功能, 译名的读音也保留了原名的读音特点, 但所表达的信息却和原名略有出入, 重点在于产品给使用者作带来的舒适感;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出, 针对这一类产品的目的语文化特点, 品牌名称在翻译的过程中都成功的做到了保留声音特点的同时, 也为产品宣传了其特点, 尽管译名所传达的信息往往和原名有所不同, 甚至大相径庭。这一类产品的成功译名还有很多, 都基本遵循本文所倡导的原则, 如:玉兰油 (Olay) , 潘婷 (Pantene) 等等。

(2) 饮食类产品商标品牌名称的翻译

饮食类产品在中国文化中往往和庆典, 以及节日等相关联, 传递一种吉祥、喜庆或者欢乐的信息。如, 饺子往往会让人联想到过年和团圆, 糖果往往和喜庆的场合相关。李白的《将进酒》中写道过“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可见自古以来, 要与朋友相聚, 无酒是不成席的。因而, 这一类产品的品牌名称的译名最好可以符合其受众的文化心理需求, 否则恐怕很难打开市场。因而, 其翻译应在保留原名读音特点的同时, 强调产品的译入语文化特点, 而不必拘泥于原名的信息重点:

(1) 可口可乐 (Coca-cola) , 英文原名要传递的信息重点在于产品原料, 强调质量可靠, 而译名在保留了原名读音特点后所传递的信息与原文几乎买有任何关系, 说明产品可口, 而且可以带来快乐, 兼顾了原名的读音和译名的文化功能, 可谓成功译名的典范;

(2) 雪碧 (Sprite) , 原名模拟spirit来传递蓬勃向上的感觉, 译名尽量模拟了原名的读音, 但传递的信息重点已经不尽相同, 更强调饮品带来的清爽口感;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饮食类产品翻译中应注意的特点, 其余成功的翻译, 如“百事可乐” (Pepsi) 、“七喜” (Sevenu p) 等等, 都可以为此类产品品牌名称的翻译提供参考。

(3) 科技相关类产品商标品牌名称的翻译

这一类产品的受众首先往往是一些受过一定教育的人群, 对于外文有一定了解, 甚至有可能在生活方式上也带有西化痕迹, 因而, 此类产品的翻译往往可以直接音译, 不考虑译名的意思, 从而在译名中保留一种异国的味道, 突出其科技感, 以及现代感。如:英特尔 (Intel) , 戴尔 (Dell) , IBM, 诺基亚 (Nokia) 等等众多知名品牌的翻译都采用了直接音译, 几乎完全抛弃译名含义的方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商标品牌名称的翻译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比较独特的一个领域, 其翻译标准也理应由不同于其他语体的翻译特点, 其翻译标准的提出不仅仅要从语言及翻译理论的角度考虑, 更要参考营销, 以及产品的品牌战略等多方面的商务专业知识。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以音译为框架, 可根据目的语文化及受众特点重新创立要传达的产品信息重点”的标准, 限于时间及学识所限, 虽然一定有很多不足, 但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对商标品牌名称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在对已有英汉翻译标准进行综述的基础上, 进一步讨论了商标名称的翻译标准。商标名称有其独特的商业广告语言特点, 单纯借用传统的翻译标准进行研究显然是不够具体的。本文对国内常见的知名品牌进行分类讨论后发现, 商标名称的翻译可以考虑非传统的翻译标准, 采用音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翻译标准,商标翻译,商标,音译

参考文献

[1]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朱志瑜: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神化说”[J].中国翻译2001, 2

上一篇:基层兽医从业人员下一篇:航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