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国家(通用7篇)
苏东国家 篇1
共产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在于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在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产生以上一切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基础和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一、落后国家的精英群体处于更高的社会理想, 更高的人生价值, 而普通民众则是为了改善生活, 追求公平公正, 这些都促成人民对于革命的渴望和诉求。
二、落后国家的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维持当前的压迫和统治, 势必努力的维持现状。而受压迫的利益群体在越发变本加厉的剥削之下, 势必将产生更为强烈的革命诉求, 终究受压迫的一方势必走向革命的极端。
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贫困阶层人数相对庞大, 民生问题尤为突出, 要求改变的愿望更加强烈,
四、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的胜利在于革命主观力量的充分张扬和实现。无产阶级的壮大, 激励了革命的积极因素, 从而走向革命的实践。
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缺憾
缺憾一: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 造成了现实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的反差、经典理论与现实实践之间的背离。
缺憾二: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 使得这些国家在诞生之日起面对的就是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挤压和冲撞, 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和经济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问题。
缺憾三: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胜利, 导致人们长期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革命暴力、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等上层建筑。
苏东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宿命
马克思认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进步有效的生产方式。同时也给人类生产着更大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 从而为推翻私有制准备了掘墓人。所以, 马克思推断社会主义革命首先会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必要条件的论断是他理论“右”的基因, 而他对私有制的批判则是他理论“左”的基因。二者构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社会落后的俄罗斯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的胜利。俄国革命跨越了资本主义阶段。这意味着什么?
首先, 意味着俄国没有享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经济的好处。当然, 事实证明在发展科技和经济上, 胜利后的初期阶段苏联模式确实有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优越之处。只是在后来的较力上落于下风。这个初期阶段是苏式社会主义向世界展示魅力的最好时期, 也是中国模仿俄式革命和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如火如荼的时期。
其次, 俄式的跨越还意味着社会没有得到充分发育。
在发展落后经济、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围剿、保卫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挑战面前, 列宁党自然乐于接受马克思理论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左”的思想, 而有意的忽略和妖魔化马克思理论关于资本主义带来人类发展并为革命提供条件的“右”的因子。列宁选择了一元化的阶级和文化专政来巩固政权, 选择了有严密的组织和铁的纪律的集权体制以集中全国之力。
从应对生与死的挑战的角度讲, 列宁当时的选择无疑是合理的。可正是这种基于历史条件的合理性割裂了马克思理论左和右的对立统一, 使社会主义走入了左的极端。极端导致超刚性的组织结构, 缺乏应对变化的自适应能力。列宁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最初的辉煌之后, 日益暴露出自身的潜在隐患, 最后导致失败。
列宁创建的苏联模式使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和人权状况在形式上是虚拟的人民当家作主, 在实践中却是官僚特权阶层以人民的名义居于统治地位。在推翻了资本特权后又创造了一个新特权。距离人的最终解放和自由越来越远, 最后导致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出现个人崇拜、极权体制这些反民主病象, 在我国甚至出现了文革时期的法西斯主义。
诚然, 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在帝国主义链条相对薄弱的环节首先取得胜利。然而, 处于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历史条件下的苏东模式的失败同样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宿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5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3】童星主编,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版)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04
【4】高放等主编,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5】孙伯鍨:“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 《江苏社会科学》, 1995年第4期
苏东坡坐监 篇2
北宋神宗年间, 王安石在当时的京城汴 (biàn) 梁做参知政事 (相当于宰相 ) , 推行新法, 深得神宗皇帝的宠 (chǒnɡ) 信。
但是, 当时的大才子苏东坡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持不同政见, 而且苏东坡借物抒情, 写了这样一首七绝诗:“凛 (lǐn) 然相对敢相欺, 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 世间惟有蛰 (zhé) 龙知。”
其实, 苏东坡写的这首诗本是一首咏物诗, 只是咏物而已, 别无他意。可是, 当时的国子监博士李宜和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诬陷苏东坡写的是反诗, 说是苏东坡把神宗皇帝比作“蛰龙” (即地下的龙) , 意思就是说神宗皇帝不是明君。于是, 李宜和李定就一起上奏宋神宗, 弹劾 (hé) 苏东坡。宋神宗听了两人的上奏, 下令查清此事。
李宜和李定就拿着宋神宗的手谕, 将苏东坡关入汴梁的监狱里问罪。
苏东坡在汴梁的监狱里度过了103天, 这件事使得29位大臣和名士受到牵连, 驸马王诜因事先泄密被削除一切官爵, 王巩被发配到西北边陲, 苏辙上本求情而被降职, 大臣张方平被罚红铜30斤, 司马光和苏东坡的18个朋友被各罚红铜20斤。此事在当时的京城汴梁传得沸沸扬扬, 成为吸引大众眼球的头条新闻。
不过, 苏东坡是一个光明磊落、心胸豁达的人, 他虽然蒙冤入狱, 但是他坚信自己的清白终有昭雪的一天。因此, 他在监狱里依然是心绪宁静, 能吃能睡, 没有丝毫沮丧和颓 (tuí) 废之态。
在监狱里, 苏东坡一如既往地挥笔写诗, 其中有一首诗他是这样写的:“平生文字为吾累, 此去声明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 城东不斗少年鸡。”诗中的“少年鸡”指的是唐朝的贾昌, 贾昌曾因斗鸡而获得皇帝的宠爱, 任宫廷的弄臣和伶人, 此处引申为当时在朝廷掌权的小人。写完这首诗, 苏东坡掷笔大笑, 朗声说道:“我真是不可救药了啊! ”如此洒脱, 苏东坡真是千古独步了。
苏东坡入狱后, 王安石虽然在政见上与苏东坡不和, 但是王安石爱惜苏东坡的才华, 于是立刻上书宋神宗, 请求释放苏东坡。宋神宗知道苏东坡才华过人, 又听说苏东坡在狱中谈笑自如, 就想看看究竟。
于是, 宋神宗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去测试苏东坡, 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心胸坦荡。
有一天夜里, 苏东坡在狱中正要入睡, 忽然, 有一人走进了监狱, 在苏东坡的身边放下一只箱子做枕头, 倒地便睡。苏东坡以为他是新来的犯人, 就没有理会, 只管自己安睡, 而且鼾 (hān) 声大作。不料, 就在天快亮的时候, 那个人推醒了苏东坡, 对他说:“恭喜你, 你没事了。”
原来, 那天夜里来监狱里的那个人是宋神宗派到狱中观察苏东坡的太监, 要知道, 那一夜苏东坡在监狱里的睡眠情况可是真的生命攸关、危险至极, 因为, 那一夜只要苏东坡在监狱里有不能安睡的举动, 就说明苏东坡真的写了反诗, 心中有鬼而难眠, 这样一来, 宋神宗派到监狱里去察看情况的那个太监就有权遵照宋神宗的谕旨马上处死他。
但是, 苏东坡问心无愧, 心怀坦荡, 在狱中坦然而眠, 毫无惧色。
那个太监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第二天, 太监从监狱里出来后, 回到皇宫就立刻向宋神宗禀报道:“苏东坡在夜间睡得非常香甜, 像没事人似的。”宋神宗听后, 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 看来苏东坡真的问心无愧。”
不久, 苏东坡就被释放出狱了。
苏东坡这次入狱, 虽因文字而起, 但不是宋神宗要整他, 而是宋神宗身边的人诬 (wū) 陷他, 宋神宗了解到苏东坡在狱中睡得香甜, 知道他没有做亏心事, 就没有按照御史的意见杀他。
如果苏东坡心胸狭窄, 在监狱里愁得坐卧不安, 那么, 他肯定是凶多吉少。
看来, 人还是要问心无愧, 这样才能心怀坦荡和宠辱不惊, 也才会拥有人格魅力, 化解苦难, 走出困境。
苏东坡的个性魅力 篇3
一.独具政见, 原则性强。
苏东坡从青年时代就敏锐地感觉到宋朝百年无事背后的危机, 他认为当时国家的形势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 主张“补偏救弊”, “宣故纳新”, 并提出一整套改革措施。在改革内容上, 他强调改革吏治, 克服“任人之失”;在改革方式方法上, 他反对骤变, 反对鲁莽轻率, 主张渐变和稳健改革。从他后来在地方管理上所表现的施政才能看, 如果担任执政大臣, 也应是有所作为的。不幸的是, 在北宋激烈的新旧党争中, 他独持政见, 前不合于王安石, 后不合于司马光, 不肯作政治投机, 因而始终未能走出这两大人物的阴影。
二.富于情调, 亲和力强。
从苏东坡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很富于情调。他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 往往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 极富情趣或理趣。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 无不曲尽其妙, 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从苏东坡的人际交往可以看出他亲和力强。“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悦生随钞》) 如生今世, 可为爱心大使。他的朋友很多, 品类不一, 不管什么人, 都和他谈得来。“东坡平生不耽女色, 而亦与妓游。凡待过客, 非其人, 则盛女妓丝竹之声, 终日不辍, 有数日不接一谈, 而过客私谓待己之厚。有佳客至, 则屏妓衔杯, 坐谈累夕。”他谈吐诙谐幽默, 喜欢打趣人。有人以咏竹诗请教于他, 有“叶垂千口剑, 干耸万条枪”, 东坡大笑道:“诗虽好, 可惜十根竹竿, 只挑得一个叶儿。”
三.无所不通, 堪称天才。
苏东坡可以说是一个天才, 一个无所不通的人。古代有个笑话, 明代有个叫陆宅之的, “每语人曰:‘吾甚爱东坡。’或问曰:‘东坡有文、有赋、有诗、有字、有东坡巾, 君所爱何居?’陆曰:‘吾甚爱一味东坡肉。’闻者大笑”。的确, 苏东坡可以说是一个全才, 他除了通晓诗、词、文、赋、字, 他现存诗歌二千七百多首, 他的词无论是题材内容、风格意境、语言音律都有新的突破,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 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同时他还是一个美食家, 说他无所不通实在不为过分。
四.务实肯干, 政绩卓著。
苏东坡是一个实干家, 一个政绩卓著的人。他一生在京为官时间累计不超过十年, 大部分时间是在外任职。他的为官生涯充满务实的精神, 在处理各项实际事务中, 他是一个很有本领的人, 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兴利除弊的事, 他在各地都重视兴修水利, 组织过各类救灾和赈济工作。在这点上, 李白、杜甫都不能与之相比。
五.逆来顺受, 乐观旷达。
苏东坡的政治生涯相当坎坷, 但心态平和, 阅历丰富, 精神充实, 感觉快活。无论环境多么险恶, 总是持审美关照的态度来玩味生活, 修炼到宠辱不惊的境界。他善于融会儒、释、道三家, 圆通以应万物之变。他在政治上坚持儒家积极入世精神, 不随人俯仰, 不随波逐流, 生活上却随缘自娱、随遇而安, 这点从他的诗词中可表现出来。“我本无家更安往, 故乡无此好湖山。” (《望湖楼醉书》)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充分玩味其表现的那一份性情与学养。“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 “九死南中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从这些诗作中, 读者完全可以读出一个逆来顺受、乐观旷达的主人公形象。
“东坡自海外归, 人问其迁谪艰苦。东坡曰:‘此骨相所招。小时入京师, 有相者曰:一双学士眼, 半个配军头。异日文章虽当知名, 然有迁徙不测之祸。今悉符其语。’” (《瑞检堂暇录》)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这是苏东坡总结一生遭际之作, 纵有悲怆, 终归平和。
苏东坡的美食人生 篇4
苏轼的家乡四川,从秦代开发以来,即被称为天府之国,这里以丰富的物产成为历代国家的粮仓,物产的丰富也带动了美食的发展,辣椒还要有数百年才能传入中国,因此那时的川菜并不似今天的麻辣,但鲜嫩肥腻的风格已初露端倪,尤以淡水鱼与猪肉的做法天下闻名,而苏轼的母亲不仅是一位能读懂《汉书》的才女,更是一位厨艺好手,川人尚食的传统与母亲的熏陶,使苏轼也有了一项爱好——烹饪。
喜欢烹饪的人大多是勤快的,未到而立之年即凭着才华,平步青云的苏轼在他的任职上,表现出了他的勤政。在第一个地方官任上——陕西凤翔,他遇到了多年未遇的大旱,苏轼亲领百姓抗旱、祈雨,在解除旱情后,他命人宰羊做羊汤与民同庆,苏轼是喜欢羊汤的,为此他写道:“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公元1071年,苏轼调任杭州通判,在这里他与茶结缘。一天,因病告假,孤山寺的惠勤禅师让他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间病已痊愈。苏轼便在禅寺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自此,苏轼爱上了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们辑成了茶馆茶庄的名联。
公元1077年,苏轼出任徐州知府,适逢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带领百姓抢险抗灾,七十个昼夜终于战胜了水灾,徐州百姓纷纷杀猪宰羊来慰劳自己的父母官。苏轼推辞不掉,就让家人按四川老家的做法,把猪肉炖好回赠给参与抗灾的百姓,大家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其为“回赠肉”。
公元1079年,苏轼再次迁官至湖州,一日在晾晒字画时,他突然看到了已故好友文与可赠给他的墨竹图,睹物思人不禁失声痛哭,当晚写下了纪念好友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回忆了文与可画竹,特别是喜欢食竹笋的往事。文中说,自己曾经故意和文与可辩论是否有万丈高的竹子,因此你来我往了数十封信(要是当时有论坛BBS,两个人的争论会吸引很多眼球关注),最后文与可仔细请教了很多人,说绝对没有,而苏轼却“狡猾”地说自己所说的万丈高竹是讲的竹子挺拔的气势,随后又说,你文与可不是喜欢吃竹笋吗?现在你作官所在的陕西洋县筼筜谷,可是有江北不多见的竹林,恐怕你当几年官,满山的竹子全要被你吃光了。文与可收到这封信时,正好是休息日(中国古代以十天为一周,第十天是公务人员的休息日),文与可带着老婆孩子在筼筜谷游玩、野餐,吃的正是刚从地里刨出的春笋,读到此信笑得喷饭满案。写到此处苏轼感叹再也没有与自己有此同好的人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在此文中也应运而生。
就在这一年,苏轼受小人的诬陷,即所谓诬蔑皇帝的“乌台诗案”,下狱并被贬至湖北黄州,做了地方武装副部长(团练副使)。靠着微廉的俸禄,无法养活家人,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开荒种地,学自己的偶像唐代的白居易,而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人们便称其为一苏东坡。即使生活艰难,苏东坡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着他的美食生活。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哪里能看出被贬官的悲哀,分明是一副赏美景、尝美食的好心情。
黄州是苏东坡一生的重大转折,由此他的诗词更为豪迈,心情更为洒脱,一切达到了顿悟的境界。生活是清苦的,但美食使生活充满了乐趣,黄州的猪肉非常便宜,苏东坡买来猪肉,用慢火清炖,然后加入酱油等调料,做出的肉美味无比。为此他还专门写了《猪肉赋》:“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另外还有一种清汤的做法,苏东坡用其情有独钟的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苏东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黄州临近长江,因此鱼也成为了苏东坡美食的原料,闲暇无事之时,苏东坡常学渔夫样身披蓑衣,在江边垂钓,上钩的鱼很快就上了他的餐桌,而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成为他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是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苏东坡在黄州西山寺游玩时,学会了寺中一种用山泉水和面做酥饼的方法,回家如法炮制,也成为了他招待上宾和禅师高僧朋友的点心。
苏东坡不善饮酒,说自己“吾少时望见酒杯而醉”,虽然曾在盛产西凤美酒的陕西凤翔和酒风盛行的山东做过官,并留下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词句,但他依然不胜酒力,在黄州似乎是因为有了更为洒脱的心境,他却酒量大增,“而今亦能饮三蕉叶矣。”苏东坡有着独特的饮酒观——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对泥醉,而主张“半酣”:“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黄州盛产柑桔,苏东坡竟然还尝试着用蜜桔酿酒,当然酒的质量是不过关的,朋友们饮过后纷纷腹泻,成为一时笑谈。
北宋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晚秋时节,苏东坡与几位好友乘一叶小舟在长江上品酒赋诗,当舟行至赤壁,面对月上东山、水光接天的美景,在美酒半酣之时,苏东坡挥毫写下了《赤壁赋》。苏东坡对此意犹未尽,不久当一位朋友送来了一条“巨口细鳞”的鲈鱼,苏东坡也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好酒,再次乘舟来到赤壁,又一次尝美味品美酒赏美景,这一次苏东坡还借着酒兴徒手攀上了峭壁,饱览壮丽的山河之际,他不仅写了《后赤壁赋》,而且还填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之后不久,苏东坡得到了宋神宗的赦免,离开了生活四年之久的黄州,而他在黄州不仅留下了上百篇的流传千古的名作,也留下了许多独创的美食,这一切都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
公元1085年,苏东坡被任命为登州知府,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见到大海,而且登州所辖的蓬莱是至今仍闻名遐迩的人间仙境,这里不仅有神奇的海市蜃楼景观,而且还是鲁菜的发源地,这一切都令苏东坡兴奋不已。然而仅过了五天,皇帝下诏让其还朝为官,依依不舍之际,苏东坡遗憾于自己没有见到海市蜃楼而祈祷海神,传说第二天在苏东坡即将离开时,海天之际果然出现了海市蜃楼景观,苏东坡留下了《海市诗》,带着喜悦的心境离开了登州。这首诗翰墨流传令海山增色。
深知民众疾苦的苏东坡并没有光沉溺于山水,回到朝中,他马上上疏皇帝《乞罢登莱榷盐状》,陈述了“登州、莱州百姓食官盐,官无一毫之利而民受三害”的调查结论,自此可以不食官盐的登莱百姓,为他修建了苏公祠。蓬莱至今还流传着“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佳话。不过遗憾的是,苏东坡如果在登州多为官些时日,以胶东地区丰富的物产、水果、蔬菜、特别是海鲜,肯定会使苏东坡创造出更多独特的美味佳肴。
回到朝中的苏东坡,被任命为礼部尚书,这是一个非他莫属的官职,在司马光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时,曾被王安石等视作保守派的苏东坡,却仗义执言,作出了坚持新法中合理措施的提议,这次他又被真正的保守派们视为了变法派,但在对他赏识有加的高太后的庇护下,苏东坡得以保身。但苏东坡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热爱自由崇尚洒脱的苏东坡,这一次自己请求外放流官,公元1089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又一次来到杭州,出任杭州知府。上任伊始,为了解决西湖在雨季泛滥成灾的老问题,苏东坡又一次率领民众清淤疏浚并修缮湖堤,这被后人称为“苏堤”的湖堤之于西湖,宛如明眸上的一道秀眉,不仅使西湖地区鱼米丰茂,也为西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了犒赏参加工程的民众,苏东坡按照自己的老习惯来宴请大家,他在徐州首创在黄州完善的红烧肉,终于在这次大宴中蜚声海内。
自此,脱离朝堂回到民众中的苏东坡,一夜之间就成为了一个品牌,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所有有品位的、时尚的东西都会与苏东坡相关联起来。被冠以“东坡”的“品牌”,有“东坡肉”“东坡饼”,就连苏东坡常戴的帽子也被冠以“子瞻帽”(子瞻,苏东坡的字)。
在杭州,苏东坡把西湖盛产的大鲤鱼,又做出了新方法。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白,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乘热端到桌上吃。这种做法很快又一次风靡全国,被称为“东坡鱼”。西湖中还盛产河虾,苏东坡独辟蹊径用杭州的另一种著名特产龙井茶为配料,做出了清鲜可口的龙井虾仁。
苏东坡饮茶更有品位,不仅讲究新茶、泉水,还讲究美器,他设计了一种美观实用的提梁壶,由于他曾在江苏宜兴小住,当地有着制壶传统,苏东坡的这个设计很快就被当地的能工巧匠所运用,再次流行全国,这种茶壶当然又被人们称作了“东坡壶”。可以说,在杭州的岁月是苏东坡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两年以后,苏东坡先后几次被内调回朝,又外放为官,不久他的贤内助夫人王闰和他在朝廷中的靠山高太后这两个女人相继辞世,苏东坡的又一次厄运到来了。小皇帝全然不顾师生之情,将苏东坡发配当时地处岭南荒蛮之地的广东惠州,苏东坡只好带着小儿子和夫人王朝云上路了。一路上的诗作表现了他艰辛却又透着乐观的胸怀。在途经江西赣州时,苏东坡第一次吃到了炸大肠,这竟让他欢欣不已,成为他日后的下酒必备佐餐。来到惠州,苏东坡欣喜地发现这里并非荒蛮,这里“四季如夏”,到处飘着果香、茶香,当地百姓对这位大文豪的到来也极为欢迎,苏东坡也很快适应了当地的客家饮食习俗。他说:“惠州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深厚。”这里地处亚热带,瓜果蔬菜生长得快,苏东坡的口味似乎也发生了变化,喜欢上了素食,他看着自己耕种的蔬菜即将收获,喜悦地赋诗道:“秋来霜露满园东,芦菔生儿芥生孙。我与何憎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看来,这些蔬菜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丰湖是苏东坡最喜欢野炊的地方,他把这里湖边长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莼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肉也不是不吃,当地有盐场,苏东坡在煎炒烹炸之外,开创了一种新的厨艺——盐焗,他做的盐焗鸡皮脆、肉滑、骨香、味浓。新鲜清爽的荔枝更令他喜悦,苏东坡甚至赋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更可贵的是,他与知己伴侣王朝云的感情。一次,几位不怕受牵连的朋友,翻山越岭的来到岭南来看望苏东坡,王朝云亲自下厨,做了几道她与苏东坡共同“研制”的惠州美味,有外脆肉嫩、色泽金黄的炸鸡,被苏东坡冠以“宏志鸡”的美名,至今仍然是客家人婚嫁庆功的必备传统菜;还有“烤羊脊”,苏东坡认为羊肉里最好吃的就是羊脊肉,吃起来有“蟹味”,其实这就是现如今流行的美食“羊羯子”;还有用东坡肉加上了当地盛产的梅干菜,又变成了一个新的美味“梅菜扣肉”;东坡鱼加入了当地的惠州陈醋制成的“醋鱼”;还有以形命名的“琵琶虾”。朋友里有僧道,他们还专门准备了素菜,有用芦菔白米,做的“玉糁羹”;也有多种蔬菜配料的“东坡汤”。酒也是苏东坡自己酿的“桂酒”,美酒玉色、香味超然,苏东坡自豪地起名为“罗浮春”。酒足饭饱之际,苏东坡摸着肚子,问各位朋友,说他的肚子里都有什么?有的朋友说,是学问,有的朋友说,是见识,苏东坡摇头,又有朋友说,是美食,他还摇头,夫人王朝云在一旁说,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哈哈大笑,的确,做官一心为民,做人清白坦荡的苏东坡在那个污浊的环境中,确实显得特立独行“不合时宜”。
在惠州,苏东坡还整理了以往的诗词书稿,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苏东坡以“老饕”自嘲,并戏谑地“宣称”:“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也就是说,全天下的美味呀,你们的存在都是为了供养我老馋鬼的哦!苏东坡还写有一篇《酒颂》,即便是不解杯中趣的人,读了他描写陶然微醉的快乐,也会为之神往。
朝中的小人似乎觉得苏东坡在惠州太轻松潇洒,又把他贬到了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这是一个黎族同胞的聚集地,没有开发很荒凉,更悲惨的是伴侣王朝云的去世,苏东坡只能孤身而行。可苏东坡继续着他乐观豁达的心情,他将自己的几间茅屋用水果命名为“桄榔庵”。会客的小竹屋,叫“载酒堂”,他一面自食其力,一面为当地的学子开蒙,使当地有了学习的风气,自此海南再也不是没有文化的天荒之地了。当地的黎汉百姓并没有藐视这位失了势的大文豪,生活上处处帮助他,遇上台风,没有米面时,苏东坡和当地人一样吃芋头喝白水充饥或以水果果腹。一日,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这么艰苦的环境,真难得有这么一份轻松雅致的心情。
公元1100年,朝中又一次换了皇帝,苏东坡遇赦恢复了自由身,分散多年的家人相约第二年在常州会面,可苏东坡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了,在次年的旅途中受了凉一病不起,在常州与世长辞。
苏东坡园林艺术研究 篇5
关键词:苏东坡园林,艺术
1 苏东坡诗词简介
苏东坡 (1037.1.8~1101.7.28.) ,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原名苏轼, 字子瞻, 一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眉山三苏之大苏。出身于寒门家庭, 幼年承受家教, 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 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 属文日数千言”。苏轼对文艺创作, 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 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 期于适用”, 反对“贵华而贱实”, 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以期“充满勃郁而现于外”。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不能“屈折拳曲, 以合规绳”, 更不应“使人同己”。要敢于革新独创,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 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 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2 宋代诗词对园林文化的影响
唐诗宋词, 这在我国历史上是诗词文学的极盛时期, 绘画也甚流行, 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山水画。而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 企图将生活诗意化。借景抒情, 融汇交织, 把缠绵的情思从一角红楼、小桥流水、树木绿化中泄露出来, 形成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园林艺术。这些文人画家本人也亲自参加造园, 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 诗词为主题, 以画设景, 以景入画, 寓情于景, 寓意于形, 以情立意, 以形传神。楹联、诗对与园林建筑相结合, 富于诗情画意, 耐人寻味。因此, 由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 使三度空间的园林艺术比一纸平面上的创作更有特色, 对造园活动带来深刻影响, 所以, 经文人画家着意经营的园林艺术达到了妙极山水的意境。
这种对山水画的看法也深刻反映了造园的观点。可行可望只是一般的欣赏, 可居可游才能“得其欲”, 绘画也不过是纸上的, 而营造园林则更可以“快人意, 实获我心哉”。因此, 宋代的造园活动由单纯的山居别业转而在城市中营造城市山林, 由因山就涧转而人造丘壑。因此大量的人工理水, 叠造假山, 再构筑园林建筑成为宋代造园活动的重要特点。唐、宋的写意山水园以汴京 (今开封) 西北角的著名园林“寿山艮岳”为代表。“寿山艮岳”是北宋有名的皇家园林, 它具有很多园
中国古典园林 (无论是皇家和私家园林) 都注重这种意境的创设和表达, 对古典园林主题意境的体现, 诗词、绘画起了点景的作用。首先, 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主题的突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个园子的主题, 其次是点景。诗词绘画拓宽了园林意境的内涵和外延 (拓境) 。诗词绘画的运用, 使园林景观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弦外之音。
3 苏东坡诗词的园林艺术
苏轼的园林思想与园林活动在他的诗词中随处可见。从“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总体指导思想、集实用性与审美感受于一身的园林建造以及对亭与竹的特别偏爱诸多方面来分析苏轼的园林思想,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苏轼对于游览的喜爱, 足下踏过的园池, 以及它们与园林文学的关系。苏轼园林文学在各文体中的表现。在诗中主要表现为纪游诗、宴集诗、题壁诗以及次韵酬唱诗;在词中主要表现为对园林建筑的吟咏以及作为衬托人物的背景;在文中主要为各种亭台楼堂记。“寂寞园林, 柳老樱桃过。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柁。系缆渔村, 月暗孤灯火。“
4 总结
总之, 园林意境可通过古代诗词绘画进行创设和表达, 古代诗词绘画一则可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形成———成景;同时又可对园林意境起到突出主题、点景和拓境的功效。园林诗词是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参考文献
[1]张智华.苏轼亭台楼堂记的艺术特色[J]安徽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3 (3)
[2]岳毅平.白居易的园林意识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2)
[3]徐烨.宋代亭台堂阁记略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8 (4)
苏东坡园林艺术研究 篇6
苏东坡(1037.1.8~1101.7.28.),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原名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眉山三苏之大苏。出身于寒门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满勃郁而现于外”。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不能“屈折拳曲,以合规绳”,更不应“使人同己”。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
2 宋代诗词对园林文化的影响
唐诗宋词,这在我国历史上是诗词文学的极盛时期,绘画也甚流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诗、山水画。而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借景抒情,融汇交织,把缠绵的情思从一角红楼、小桥流水、树木绿化中泄露出来,形成文人构思的写意山水园林艺术。这些文人画家本人也亲自参加造园,所造之园多以山水画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对与园林建筑相结合,富于诗情画意,耐人寻味。因此,由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使三度空间的园林艺术比一纸平面上的创作更有特色,对造园活动带来深刻影响,所以,经文人画家着意经营的园林艺术达到了妙极山水的意境。
这种对山水画的看法也深刻反映了造园的观点。可行可望只是一般的欣赏,可居可游才能“得其欲”,绘画也不过是纸上的,而营造园林则更可以“快人意,实获我心哉”。因此,宋代的造园活动由单纯的山居别业转而在城市中营造城市山林,由因山就涧转而人造丘壑。因此大量的人工理水,叠造假山,再构筑园林建筑成为宋代造园活动的重要特点。唐、宋的写意山水园以汴京(今开封)西北角的著名园林“寿山艮岳”为代表。“寿山艮岳”是北宋有名的皇家园林,它具有很多园林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和私家园林)都注重这种意境的创设和表达,□对古典园林主题意境的体现,诗词、绘画起了点景的作用。首先,突出园林的主题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主题的突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突出整个园子的主题,其次是点景。诗词绘画拓宽了园林意境的内涵和外延(拓境)。诗词绘画的运用,使园林景观产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弦外之音。
3 苏东坡诗词的园林艺术
苏轼的园林思想与园林活动在他的诗词中随处可见。从“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总体指导思想、集实用性与审美感受于一身的园林建造以及对亭与竹的特别偏爱诸多方面来分析苏轼的园林思想,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苏轼对于游览的喜爱,足下踏过的园池,以及它们与园林文学的关系。苏轼园林文学在各文体中的表现。在诗中主要表现为纪游诗、宴集诗、题壁诗以及次韵酬唱诗;在词中主要表现为对园林建筑的吟咏以及作为衬托人物的背景;在文中主要为各种亭台楼堂记。“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千转柁。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4 总结
总之,园林意境可通过古代诗词绘画进行创设和表达,古代诗词绘画一则可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形成——成景;同时又可对园林意境起到突出主题、点景和拓境的功效。园林诗词是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参考文献
[1]张智华.苏轼亭台楼堂记的艺术特色[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2]岳毅平.白居易的园林意识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3]徐烨.宋代亭台堂阁记略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4)
为官当效苏东坡 篇7
浣溪沙 (其五)
(宋) 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 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 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译文】
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 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 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春日的照耀之下, 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 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 沁人心脾。 我虽身为使君, 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经典背后】
北宋神宗时期, 徐州灾害不断, 熙宁十年发过大水, 次年即元丰元年又遇旱灾, 徐州百姓再次经受严峻考验。 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悯民悲苦, 不仅祈雨于民, 为民请命于天, 还兴修水库、劝课农桑, 通过实际行动来切实缓解旱情。 两次大灾, 苏轼皆与徐州百姓同心协力, 共同应对。
元丰元年 (公元1078 年) 春天, 徐州遭遇旱灾, 对于此次旱情, 苏轼在《徐州祈雨青词》 中有所描述, “水未落而旱已成, 冬无雪而春不雨, 烟尘蓬勃, 草木焦枯。 今者麦已过期, 获不偿种;禾未入土, 忧及明年。 ”并写道:“臣等恭循旧章, 并走群望。 意水旱之有数, 非鬼神之得专。是用稽首告哀, 吁天请命。 若其赋政多辟, 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 以获戾于上下, 臣实有罪, 罚其敢辞。 小民无知, 大命近止。 愿下雷霆之诏, 分敕山川之神。朝阶齐寸云, 暮洽千里。 使岁得中熟, 则民犹小康。 ” 祈求神灵可怜百姓处境, 及时布云下雨, 使来年收成有望, 并遵照朝廷旨意和百姓愿望, 率民至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关于石潭的具体位置目前存有二说, 一说认为石潭在今徐州铜山县大庙镇附近的龙潭山上, 又名“老龙潭”, 旁边竖有一碑, 石碑正面题有苏轼所书“霖雨苍生”四字, 背面则介绍石潭地理位置及周围景观。 一说认为苏轼求雨之地在今徐州金山桥经济开发区的龙虎潭。
尽管目前对石潭具体位置尚无确论, 但苏轼为徐州百姓祈雨的事迹确为后人广为诵传, 苏轼的《起伏龙行》亦详载其事, 即“何年白竹千钧弩, 射杀南山雪毛虎。至今颅骨带霜牙, 尚作四海毛虫祖。东方久旱千里赤, 三月行人口生土。碧潭近在古城东, 神物所蟠谁敢侮。 上欹苍石拥岩窦, 下应清河通水府。 眼光作电走金蛇, 鼻息为云擢烟缕。 当年负图传帝命, 左右羲轩诏神禹。尔来怀宝但贪眠, 满腹雷霆喑不吐。赤龙白虎战明日, (是月丙辰, 明日庚寅) 倒卷黄河作飞雨。 嗟吾岂乐斗两雄, 有事径须烦一怒。 ” 苏轼亲自点燃香烛祭祀山神与龙王, 并大声朗读亲笔所写祈雨文章, 其文并非一味向诸神乞情, 而是痛斥诸神熟视无睹百姓疾苦, 陷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无动于衷的愤懑之情, 体现了苏轼为民请命, 不惜得罪神灵的自我牺牲精神。
【苏东国家】推荐阅读:
观苏东坡有感05-19
苏轼苏东坡诗词09-01
苏东坡传心得600字08-19
走进苏东坡高考作文素材09-30
对苏东坡事迹的感悟10-01
苏东坡与茶文化11-04
苏东坡的赤子之心论文10-04
苏东坡传有感心得体会06-12
做人做官苏东坡读后感08-03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