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补偿

2024-06-29

经营补偿(精选4篇)

经营补偿 篇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农村土地承包人对其依法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处分的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而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 就必须要使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得到充分的保障, 充分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还必须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根据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的不完善之处的分析, 就如何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谈一些见解。

一、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的不完善之处

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发包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由于人地矛盾问题突出, 大多数乡村的基层干部和农户都呼吁要求重新调整现有承包地, 认为“应该根据人口变动调整土地”, 其理由是土地的所有权是属于农村集体组织, 调整土地才能解决人地矛盾问题, 体现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和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土地的保障功能。而作为发包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针对出现的上述情况有可能实施对农民承包的土地进行调整。如2007年灵台、泾川两县就发生过因人地矛盾问题突出而在承包期调整承包地的行为。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国家依法对农村集体土地的依法征用与占用, 使部分农民丧失或部分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自然灾害对土地的毁损, 使部分农民丧失或部分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据2004年对平凉市六县一区的调查, 自1998年以来的6年多期间内全部或部分丧失承包土地的农户达6.66万户, 占该市总农户的16%;其中因国家征占用农户承包地一项使全部丧失承包地的农户达558户, 部分丧失土地的农户达5961户。四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地方出台的一些政策, 使农户中部分人口承包不上土地。如一轮承包期间因计划生育政策家庭超生人口不分给承包地, “出嫁女”嫁给城市居民收回承包地, 导致这部分人因无法落实其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五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农业基础建设, 如基本农田改造、坡改梯等增加或减少土地面积, 打乱原承包人地块界限, 不得不重新调整承包土地。六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基层政府对承包人经营使用权的侵害, 如当地政府为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采用命令强制让农民种这种那, 农民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㈡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不公平性众所周知,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一个成员从一出生都有平等地获得一份土地的权利。但现实中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是人人享有, 而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与农村集体组织签订承包合同的方式来实现的。承包时因每个家庭的人口、劳动力数量、地块的质量、地理位置不同而获得的承包土地数量、质量也并不相同;且承包期间户与户之间随人口的增减变化, 每户家庭中有取得承包权和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有的家庭人口虽相同, 但承包土地面积并不相同。在灵台县什字镇中永村、中台镇坷台村2008年调研中普遍存在此类问题。中台镇坷台村庙沟社现有农户67户, 人口274人, 而有承包地的人口只有217人, 全社有57人没有承包地, 占总人口的20%。什字镇中永村四个合作社有239户887人。全村有1口人的农户家庭共21户, 这21户中承包土地面积最少的一户承包面积0.08公顷, 最多的一户承包土地面积0.59公顷, 承包面积相差甚大;全村平均每户每人承包面积是0.29公顷, 而该村人口最多的一户家庭共9口人所承包土地面积是1.19公顷, 人均0.13公顷。因此“按份共有”, 人均平等占有、使用、获得收益的一份承包地在法律意义上并不能真正公平实现。

㈢政策法律规定的不完善性一轮承包期政策“大稳定、小调整”, 三至五年的调整使土地承包关系不断变化, 虽然农户的经营面积不断减少细碎化, 但人地矛盾问题并不十分突出。二轮土地承包后, 法律规定在土地承包期内不得调整土地, 不得收回承包土地。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而在现实中, 随农户家庭、农村人口增加以及土地灭失, 如不调整土地, 则在二轮土地承包期出生的人口和二轮承包前未承包到土地的农民就有可能永远也分不到承包地, 他应该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成为空谈。

综上所述, 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获得还不充分, 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还存在着不稳定、不公平、不完善的地方。因此,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既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发展、化解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纠纷、解决人地矛盾突出问题的需要, 也是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平等权利和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的当务之急。

二、建立土地经营权补偿机制

《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上首次明确了承包经营权的物权身份, 明确了土地承包者享有承包地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权利, 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直接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 使农民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这项财产权利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尊重。为使土地承包经营者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让这项财产权能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好处, 并真正公平合理的实现, 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的补偿机制。

㈠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机制《物权法》中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项完整的财产权利。这种财产权利是现行法律, 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每个成员平等享有。但现实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公平实现, 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对集体土地占有、使用、经营、收益和土地流转收益的权益, 而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则没有享有对集体土地占有、使用、经营、收益和土地流转收益的权利, 而且这种不公平并不能在现行法律政策下通过对土地的调整来解决, 因此只有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建立一种土地承包经营权能补偿机制。平凉市人民法院近几年对享有土地承包权而没有承包到土地的农民要求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村集体又无地可落实的诉讼案件判决都由该农户所在集体经济组织用现金补偿的办法落实承包经营权的, 这种司法判决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但在贫困地方没有集体收入的村组织是无法给这些未分到土地的农民给予经济补偿的, 为此可尝试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建立一种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互补机制, 让有承包地的农民给未承包到土地的农民每年给予一定的实物或现金补偿, 使没有承包到土地的农民通过补偿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方面使没有承包到土地的农民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另一方面也有了一份稳定的收益。而承包到土地的农民给无承包地的农民付出一定的补偿后再不怕对土地进行调整, 使他们就敢于对土地加大经营投入, 既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关系, 体现公平合理, 也为落实长久不变政策和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建立集体经济内部这种互补机制不但可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 体现公平占有、使用、收益、享有集体土地财产的权利, 而且也是解决人地矛盾突出问题、防止承包土地矛盾纠纷发生的最佳途径。当然这种补偿应区别于农民负担和不同于原来的“三提五统”费用。

㈡建立国家征占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补偿机制国家《土地法》规定, 依法征占农民承包土地后给予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补偿费、给该承包地的农民给予地面附着物补偿和青苗补偿费, 但对农民失去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并没有给予补偿。《物权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确定为物权, 说白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农民的个人财产。个人财产被征占给予被征占者经济补偿既合情合理, 也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物权法》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承包地被征收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获得相应补偿。这种补偿不只是给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所有权补偿和给承包农户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 而是对失去承包地的农户或个人的承包经营权这项财产权利也应依法给予补偿。所以, 建立国家征占农民承包地经营权补偿机制, 使失去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可用这些补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或作为失地农民重新就业创业的资金, 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生存问题。

㈢建立对承包人经营权侵害的赔偿机制经营权作为农民的财产, 谁侵害了农民的财产而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 谁就应当对农民财产损失进行经济赔偿。因此建立对承包人经营权侵害赔偿机制对于依法维护农民合法经营权益是不可或缺的。

㈣建立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农民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国家补偿救助机制据2004年调查统计, 平凉市自1998年以来因自然灾害失地的农户13279户, 占总农户数的3.1%, 共毁损农户承包地面积488.27公顷。这些失地农户虽然占总农户的比重不大, 但也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农村的和谐稳定, 这些农民不但失去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也失去了他们赖以生产生存的生产资料。为解决这些农民的生存生计问题, 建议尽快建立国家因自然灾害失地的农民补偿救助机制。对于灾后可以恢复重建的土地, 国家从救助资金中解决补偿失地农民对重建土地投入资金不足或无资金的问题;对于不可能恢复的失地, 应及时把失地农户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按失地面积、人口进行救助补偿, 让失地农民从经营权救助补偿机制中获得重新就业的资本和建立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既解除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又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有利于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政策。

经营补偿 篇2

甲方: 经济联合社 乙方:

因 需要,甲方需收回乙方被征收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管理权及集体土地使用权,根据《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以供双方共同遵照执行。

一、甲方需收回乙方土地的位置、类型、面积:

1、位置:。

2、甲方收回乙方土地的类型及面积:耕地 亩,林地 亩,其它 地 亩。

二、安置方案及补偿标准

(1)征收耕地的年产值按 元/亩计算,林地按0.6修正系数计补,林地、宅基地不补青苗费,征收土地各类补偿费用均按实际占用面积进行计补。

(2)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按年产值 倍计补,安置补助费按年产值 倍计补,青苗补偿费按年产值的1倍计补,宅基地按耕地标准除去1倍的青苗费后计补。

三、按照乙方的土地类型、面积和实物数量,其各类补偿明细和应付给乙方的款项如下:

(1)亩耕地的土地补偿费 元,安置补助 费 元,青苗费 元,合计 元。

(2)亩林地的土地补偿费 元,安置补助费 元,合计 元。

(3)其他 地的土地补偿费 元,安置补助

费 元,合计 元。

(4)附着物补偿 元。

① ② ③ ④ 以上费用合计大写 元,元。

四、根据鄂政发[2005]11号文件及《恩施市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之规定,土地补偿费70%发给个人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或其他需要,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再予以补助。乙方领取上列补偿后,应妥善安置好今后的生产生活。

五、甲方在本协议签字之日起十五日内给乙方一次性付清全部补偿费用,甲方付款后,乙方应立即将被征用土地交付甲方,不得以任何形式或理由干涉用地,同时乙方须将持有的《土地承包合同书》、《土地经营权证》和《林地承包合同书》《山界林权证》等交由甲方收回,并由甲方在相关部门为其办理注销登记或变更登记手续。

六、双方就本次土地收回补偿无其它未尽事宜,经双方签字后产生法律效力。本协议共一式五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交市土地收储中心,三岔乡人民政府、三岔乡财经所各存档备查一份。

甲方: 经济联合社

乙方: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征收及补偿 篇3

1.1 土地的征收及补偿

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运用公权力依照法定程序, 强制取得他人土地产权并给予合理补偿的行政行为。在我国, 土地征收实质就是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国家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将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更为国家所有的土地。

土地的征收必然会造成被征收人的损失, 法律规定了征收人对权利人要给予合理的补偿, 即《物权法》42条第2款规定的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

1.2 承包地的征收及征收补偿的相关规定

如前所述, 在我国的土地征收就是对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征收, 那么, 被征收的土地就可能会涉及到是承包地的问题。《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 条仅规定承包方享有“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 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的权利;《物权法》第132条规定, 承包地被征收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依照本法第42条第2款的规定获得相应补偿。也就是说,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根据《物权法》第121条、第132条和第42条请求征地补偿。

2土地承包经营权征收及补偿制度的现状问题

2.1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规定不够具体

上述主要是对农村土地所有权被征收时给予所有权人补偿所做的规定,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补偿相对比较笼统, 不够具体明确, 主要都是参照土地所有权被征收时的补偿标准来进行补偿, 并没有设单独的征收补偿项目和标准。

2.2 土地所有权人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如何分配补偿款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补偿目前还依附于对所有权人的补偿。所有权人拿到补偿款后, 再将其中一小部分转给承包权人。这不利于承包人利益诉求的直接表达, 也容易造成承包人损失得不到有效的补偿, 以致纠纷不断。

2.3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不能得到有效补偿

在现有的征收补偿程序上, 将土地的所有者作为了土地相关补偿的对象, 国家直接把补偿费用支付给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集体经济组织再进行分配。在此过程中, 不免会出现贪污、腐败、挪用补偿款的现象, 使得因征地受损的承包经营权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弥补。

3土地承包经营权征收补偿制度

3.1 补偿项目

目前,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征收补偿项目已经作了原则性的规定。那么, 相比对土地所有权征收补偿项目有具体规定,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征收补偿项目也需要进行细化, 具体落实到需要补偿承包人的利益损失中。与此同时, 还应该增加承包人投入的补偿项目, 对承包人为了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进行的投入进行补偿, 这样也利于提高承包人生产的积极性。

3.2 补偿标准

关于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问题, 目前多数学者较为赞成采用市场价格的标准来进行补偿。这首先是考虑保障农户即承包人的利益, 土地对农户来说具有保障作用, 并且通过承包地进行生产经营还能获得一定的收益, 改善自身生活。但承包地被征收之后, 承包人不再享有因承包经营带来的收益, 经济利益上会受到损失。其次, 土地由于城市规划被征收后, 经过规划开发, 其价值会大幅上升, 但这种增值的利益承包人并没有享受到。由此, 采用市场价格标准进行补偿具有合理性。

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下的征收补偿

4.1 转让与互换

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不同主体间转让或互换, 享有权利由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在这两种情况下, 都会使发包人与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土地承包关系终结, 同时形成发包人与继受人之间的新的土地承包关系, 由继受人来享有原有的土地承包关系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由此, 当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征收的情形时, 继受人就有权以其承包地获得相应的补偿, 而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不享受此权利。

4.2 转包、出租、入股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9 条规定:“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给第三方, 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属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下的流转形式, 不发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 即原承包方 (转包方或出租方) 仍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2 条规定:“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 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入股所形成的合作社并不改变原有的土地承包关系, 承包人也不因入股而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转包、出租、入股这几种情形下, 承包人都可以依其承包地的征收获得相应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宋刚.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征收[J].法学杂志, 2006 (2) :83-85.

[2]张宏东.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征收补偿制度[J].农业考古, 2008 (6) , 101-102.

经营补偿 篇4

本调查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本次所做的实地调研的调查对象, 笔者选取了重庆市10个区县的1000名务农农民作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97份, 回收率99.7%。本研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土地经营权流转中重庆农民补偿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失地农民补偿状况的整体态势

国家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目的就是推进农村的补偿发展改革, 加快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改善农村补偿发展的政策环境。

在实施中, 我国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后, 对农民的征地补偿费主要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土地管理法》规定, 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用为该土地征用前3年平均产值的6~10倍, 安置费为4~6倍。如果按最高补偿30倍来算, 一亩地平均产值1 000块, 补偿费也才只有3万元, 远远解决不了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据了解, 重庆市由于经济相对发达, 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稍有提高。据统计, 1998年以来, 重庆市各类征地给村里的补偿费平均每亩10362元, 安置补助费每人2 298元, 经过村集体留存, 实际到农民手上的土地补偿费平均每亩6 842元, 安置补助费平均每人1 979元, 青苗补偿费平均每亩512元, 农户家庭得到的所有土地征用费总额 (包括附着及其实施补偿费) 人均9103元。一大部分农户对此不满, 因为这些补偿费只能暂时解决农民近期的温饱问题, 如果今后就业困难, 农民的基本生活无法维持, 更不用谈农民养老和医疗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大面积实施, 现在已有的补偿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明显存在几个不足:

一是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目前的征地补偿标准是以被征用土地前3年的平均年产值来计算的, 用途是农用地或耕地, 计算产值是以农产品的平均产量、价格和相关附加收益为依据。按农业生产一年两季计算, 每亩耕地的平均年产值不会超过3000元, 按最高补偿安置标准30倍计算, 每亩地的补偿安置费用为9万元。这个价格看似很高, 但相对建设用地市场每亩几十万元的出让价格来说, 两者悬殊巨大。实际上, 这部分收益就成了各级政府征地后, 从集体土地中获得的超额利益。

二是标的物不够准确。在当前的征地工作中, 将前一年平均年产值的标的物定为农产品, 显然是对标的物确定的误区。在大多数情况下, 乡村集体土地被征为国有土地后, 主要用途是用来提供建设用地, 而不是用于农业生产,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政府获得的出让土地使用权的高额收益是对建设用地使用未来预期产值的提前获得。而实际上, 农民集体在被征地前就已经知道了这样的预期, 但由于政策的限制, 他们无法获得这样的高额收益。

三、思考与建议

总体而言, 就解决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补偿问题解决而言,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明确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

目前《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征用补偿费”归集体所有, 而没有规定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正在制定中的《物权法》的相关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成为农户法定的财产权利。因此, 征地补偿项目的设置必须与此相适应, 明确对农民集体土地的征地补偿, 就是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补偿。

2、改革完善征地补偿费用分配发放办法

对于征占农民承包土地的补偿费用, 应当全部直接发放给被征地农户。对于征占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土地的补偿费用, 应当将补偿费支付给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组织, 由集体组织按照有关规定和民主议定的办法搞好分配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征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演化及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 2000, (03)

[2]张翠娥, 万江红.农村土地流转中人情与利益的博弈——对两个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社区土地流转的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 2005, (06)

[4]李宏华.对远安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9, (01)

[5]朱新方.如何防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9, (01)

【经营补偿】推荐阅读:

补偿方案07-16

农户补偿05-10

政策补偿06-09

补偿要求06-10

补偿作用06-21

区域补偿06-22

政府补偿06-23

补偿措施06-24

补偿装置06-25

征地补偿06-26

上一篇:造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下一篇:CPA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