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藏条件

2024-09-14

成藏条件(精选5篇)

成藏条件 篇1

辽河双台子区块油田为新生界古近系陆源砂岩油气藏。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南部, 西部与欢喜岭油田相邻, 北为曙光断裂背斜构造带前缘, 东南临清水洼陷, 南抵双台子河口, 为北东—南西方向展布的断裂背斜构造带。自1978年3月双6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 三十年来, 该油田累产油383.7×104t, 累产气76.7×108m3, 采出程度24.7%。由于发现时间早, 开采时间长, 目前产量递减较快, 已进入开发后期。如何使老油区焕发活力, 搞清复杂断块成藏条件, 成藏主控因素, 寻找边缘接替新区块, 无疑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1 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1.1 构造格局及局部构造

双台子断裂背斜构造带位于辽河西部凹陷南部腹地, 处于西斜坡的底部, 受东侧大洼断裂持续活动影响, 东西两侧为东倾的斜坡带。双台子背斜南部以双605南断层为界, 北部至双213断层, 东西至两翼低部位, 面积40km2。受一系列近东西向断层的切割, 形成多个断鼻、断块、及局部背斜。中部构造带高部位, 受两条近东西向断层控制形成双6背斜。整体呈现出轴向北东、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1.2 地层及油层组

本区古近系地层自下而上为: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和东营组。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三上段热河台油层和沙一、二段兴隆台油层。

沙一、二段岩性为灰白色砂砾岩、不等粒砂岩与灰绿色泥岩、褐灰色页岩呈不等厚互层, 厚度在50m~100m。沙一段以灰色泥岩为主, 夹砂砾岩、褐灰色泥岩、灰质页岩组成, 厚度300m~500m。兴隆台油层纵向上按沉积韵律分为兴Ⅰ、兴Ⅱ、兴Ⅲ三个油层组。

沙三上热河台油层岩性为深灰色泥岩, 褐灰色砂岩和厚层块状含砾砂岩为主夹深灰色泥岩, 砂岩和厚层块状含砾砂岩由南向北增厚, 局部可区分两套砂岩组特点。热河台油层纵向上按沉积韵律分为热Ⅰ和热Ⅱ两个油层组。

1.3 储层特征

兴隆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 油层物性中等, 孔隙度平均16.4%, 渗透率平均281×10-3μm2, 粒度中值平0.36mm, 分选系数1.7, 分选较差, 颗粒呈次圆-次棱角状, 砾径一般1mm~4mm。胶结类型以孔隙式为主, 其次为接触式和接触孔隙式, 总体上反映储层成份, 结构成熟度较低。热河台油层湖底扇砂体是本区目的层段的油气储集体, 物性参数统计结果表明, 热河台油层属于低孔、低渗的储层。孔隙度平均12.6%, 渗透率平均5.3×10~3μm2, 碳酸盐含量平均7.2%, 粒度中值平均0.34mm, 分选系数平均1.73。储层物性分布的总趋势, 纵向上随深度的增加, 储层物性变差。

1.4 沉积特征

辽河盆地构造运动以沿张裂面滑动的垂直运动为主, 盆地大幅度剧烈深陷, 西部凹陷呈不对称下陷, 形成了西缓东陡的箕状深水湖盆, 其中清水洼陷沉降幅度达2800m。沙三沉积末期, 盆地断裂活动强度减弱, 湖盆水域面积缩小, 但凹陷中心及周边广大地区依然处于深水湖泊环境。双台子油田近临清水洼陷, 沙三上沉积时期处于深水环境, 为湖底扇与深水湖相沉积创造了地质条件。也是烃源岩最为发育时期。

2 油藏基础分析

2.1 油气藏受构造、岩性控制, 单断块自成体系, 平面上油气连片

油气平面分布受构造、岩性控制, 集中发育在近东西向主干断层附近的构造高部位, 构成了以双台子隆起带为中心的油气聚集带。构造控藏表现在, 一是近平行的东西向断裂断入富油洼陷区, 引导油气沿断面向上运移, 进入断块。二是断裂活动在沙一末期基本平息, 这时的泥—泥、泥—砂对接断面当起封堵作用, 在一些断块、断鼻、或断背斜圈闭中, 油气大都聚集在构造的高部位。由于各块的断裂幅度不同, 所处沉积相带有差异, 造成油水界面自成体系。

2.2 湖底扇发育区易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区内发育了规模大、延伸远的湖底扇砂体;辫状沟道微相发育, 单砂体厚度大, 为厚层—块状, 纵向上多套砂体可迭加连片, 分布范围广, 可形成多种类型的岩性油气藏。因此, 在加强构造勘探的同时, 要注意岩性油气藏研究。

2.3 充足的油源配合构造圈闭, 确保低部位圈闭成藏

双台子油田东、西两侧分别面临清水、鸳鸯沟两大主力生油洼陷, 油气资源充足, 而且目的层处于沙三、沙四段生油岩包围之中, 可形成“自生自储”的原生油藏。热河台油层组顶发育厚度较大的超压封盖层泥岩, 使目的层油气藏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

双台子断裂背斜受近东西向主干断层的切割, 将整个构造带分为节节南掉的断阶和垒块。形成了半背斜、断鼻、断块圈闭。在东西两侧受其自身背斜回倾以及岩性的控制, 南北方向受近东西向断层的控制, 而两侧断层对油气均有遮挡作用, 形成了以断裂背斜为轴心的油气富集带。在断裂背斜东翼发育的单斜断块或背斜西翼与西斜坡连接的低部位断块, 受油源充足、单块油气自成体系等重要因素影响, 具备成藏条件。

3 结语

本次研究针对辽河坳陷西斜坡双台子油田,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多信息优势, 结合钻井、测井资料、精细构造解释, 重新落实构造形态, 在开发区周围发现和落实了一批圈闭。结合成油条件分析、圈闭评价, 指出了该区的下一步勘探开发的可选目标。

摘要:双台子区块油田为新生界古近系砂岩油气藏, 此地段油气藏受构造、岩性控制, 单断块自成体系, 平面上油气连片;充足的油源配合构造圈闭, 可以确保相对低部位圈闭成藏。对双台子背斜周边三维地震资料研究, 指出由于本区具备充足的油源条件, 主构造翼部相对埋藏深的圈闭一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湖底扇、辫状沟道砂体易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关键词:条件,油藏,双台子油田,分析

参考文献

[1]单俊峰, 陈振岩.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坡洼过渡带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32 (6) :42~45.

[2]刘宝, 母国妍.下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下第三系砂体时空展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J].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16 (6) :747~751.

成藏条件 篇2

基山砂体是惠民凹陷勘探的主力砂体,前景广阔.通过对基山砂体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及岩石结构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基山砂体为一套混合成因的三角洲-沟道-浊积扇沉积体系,纵向上分为4期.基山砂体粒度较细,以细、粉砂岩为主,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总体上具有中孔低渗、非均质性强、次生孔隙发育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山砂体的成藏要素,结果表明,丰富的油源、良好的储层、有利的运移条件、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多种圈闭类型的成藏条件,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指出基山槽西侧盘河背斜带的构造-岩性圈闭和孟寺低隆起附近的岩性圈闭为下一步重点勘探方向.

作 者:孙钰 钟建华 姜在兴 王志坤 高祥成 作者单位:孙钰,钟建华,王志坤,高祥成(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姜在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成藏条件 篇3

1 构造运动发育特征

构造控制盆地的发生、发展、消亡, 同时控制沉积环境, 进而简洁控制源岩、储层的发育, 构造运动还控制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形成, 控制圈闭的形成, 进而控制油气成藏和保存, 因此, 构造运动的研究, 对于油气成藏是非常重要的[1,2,3]。

从现有的地层记录分析, 伏龙泉断陷从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共经历了五次构造运动。

侏罗纪中世末, 松辽盆地西部侏罗纪中统白城组沉积末期的构造运动, 形成诸多小型断陷盆地, 为火石岭组沉积期, 为冲积扇相、火山岩相沉积。

火石岭组末期 (简称火末, 下同) 的构造运动, 众多小断陷消亡, 形成以伏龙泉断裂为控盆断裂的伏龙泉断陷, 由于盆地沉降速率较大, 物源供给相对不足, 营城、沙河子组为深湖、半深湖相沉积, 暗色泥岩发育, 是好的油气源岩。

营末构造运动, 在伏龙泉断陷只波及盆地东部地区, 在靠近伏龙泉断裂的东部深凹部位形成伏龙泉背斜构造雏形、并形成一系列断鼻、断块圈闭。由于营末的构造运动致使盆地东北部抬升, 登娄库组沉积时构造高部位水体较浅, 暗色泥岩欠发育, 加之埋藏较浅, 演化程度低, 其生烃能力有限。断陷中、西部的登娄库组为深湖、半深湖沉积环境, 暗色泥岩发育, 是较好的生烃源岩, 登娄库组三段沉积时期, 伏龙泉断裂活动减缓至停止活动, 登娄库组上部越过伏龙泉断裂超覆沉积在三盛玉凸起基岩上。

登末构造运动, 盆地整体抬升, 断陷地层沉积结束, 改造强烈, 褶皱、断裂发育, 是伏龙泉断陷构造圈闭主要形成时期。形成了伏龙泉背斜构造南北高点、顾家店背斜构造雏形, 并形成一系列断鼻、断块圈闭。登娄库组沉积末期, 全区主要是处于风化剥蚀状态, 形成了区域性的不整合面, 为油气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储存空间。登末构造运动后, 东南隆起区进入统一的坳陷盆地沉积, 泉头组为河-湖交互相沉积, 青山口组、姚家组为浅湖相沉积, 嫩江组为半深湖、浅湖相沉积, 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暗色泥岩不发育。嫩江组暗色泥岩发育, 有机碳含量高, 但埋藏浅, 演化程度低, 基本不具备生油能力。

嫩末构造运动致使盆地中生界地层沉积结束, 褶皱抬升, 广遭剥蚀, 形成浅部构造带及背斜圈闭, 如伏龙泉背斜构造南北高点、顾家店背斜构造圈团以及一系列断背斜、断鼻、断块圈闭。嫩末构造运动是深部原生油气藏的破坏期, 浅部次生油气藏形成期。

明末构造运动对伏龙泉断陷的影响, 由于没有地层记录, 无法研究, 对伏龙泉断陷的影响可以归为嫩末构造运动对伏龙泉断陷的改造。

伏龙泉南、北高点由于嫩江末运动相对较强, 抬升幅度相对较小, 地层遭剥蚀程度较小, 青山口组保存较全, 局部地层姚家组顶部遭剥蚀, 嫩江组被剥蚀殆尽。顾家店背斜构造在嫩末运动相对强烈, 青山口组及以上地层被剥蚀殆尽, 开孔泉四段。

2 沉积相特征

2.1 断陷期沉积环境

火石岭组沉积时期为小型断陷湖泊沉积环境, 发育有冲积扇沉积体系, 火山活动频繁。

沙河子组、营城组沉积环境相似, 为中型断陷湖泊相沉积, 由于当时的古气候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 物源供给相对不足, 处于欠补偿沉积状态, 加之沉降速率较大, 因此以深湖、半深湖相为主, 发育有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

登娄库组沉积环境由于当时的古气候处于炎热、干燥的环境, 物源由突发性降雨形成的洪水河供给, 相对充足, 处于补偿沉积状态, 受营末构造运动影响, 北部的伏龙泉次断陷在东部构造高部位为滨浅湖相, 在中、西部的深凹部位是半深湖--深湖相沉积;南部的顾家店次断陷由于物源供给充足, 形成超补偿沉积的滨浅湖沉积环境;发育有扇三角洲、水下扇等沉积体系。

2.2 坳陷期沉积环境

泉头组早期填平补齐, 为瓣状河、小型湖泊 (低洼汇水区) 相沉积, 中、晚期为统一的坳陷盆地沉积, 为河流—湖泊 (低洼汇水区) 相沉积。

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是统一的大型坳陷湖泊相沉积, 青山口组, 姚家组以浅湖相沉积, 嫩江组为浅湖相, 半深湖沉积环境, 沉积体系不发育。

3 烃源评价

伏龙泉断陷坳陷地层泉头组暗色泥岩不发育, 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埋藏深度浅, 演化程度低, 未进入生烃门限, 不能作为油气源岩[4,5]。

通过对伏龙泉地区断陷地层营城组、沙河子组暗色泥岩分别做了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分析、评价, 见表1。

3.1 营城组源岩评价

营城组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好, 为III、I、II型, 并且演化程度高, 达到高熟、过熟阶段, 是好的油气源岩。

3.2 沙河子组源岩评价

沙河子组源岩有机质丰度高;干酪根类型好, 为III、I、II型, 并且演化程度高, 达到高熟、过熟阶段, 是好的油气源岩。

伏龙泉地区断陷地层营城组、沙河子组暗色泥岩是很好的油气源岩, 通过油源对比, 油气来自于断陷坳陷地层的暗色泥岩[6,7]。

4 运移条件分析

油气的运移有两种:横向运移和垂向运移, 前者以不整合面、连续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 后者以断裂、裂缝为主要运移通道[8,9]。

4.1 横向运移通道

不整合面分析:伏龙泉断陷经过数次构造运动, 形成T5、T4-2、T4、T3四个区域不整合面, 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和良好的储集层。

断坳转换的T3不整合面是最好的横向油气运移的通道。原因是登娄库组顶部沉积时期, 处于断陷盆地萎缩期, 砂岩、砂砾岩发育, 属于砂包泥沉积方式, 在登娄库组沉积末期构造运动时期隆起抬升,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淋滤, 是较好的油气横向运移通道和储集层。泉一段为填平补齐沉积, 辫状河相砂岩发育, 泥岩分布局限, 不连片, 区域盖层不发育。因此形成以T3不整合面为中心, 下为登娄库组顶部砂岩, 上为泉一段底部砂岩的不整合面—砂岩层带, 在平面上呈区域分布, 是好的油气横向运移通道。

连续砂体:断陷时期地层为湖相沉积。季节性水流携带的大量的物源碎屑物入湖, 形成大型的扇三角洲和水下扇砂体, 可以延伸到沉积中心部位。而且不同方向的砂体呈指状交叉、叠片分布, 与深湖相泥岩互层, 是源岩层系内好的油气横向运移通道。

4.2 垂向运移通道

油气的垂向运移通道多为断层, 伏龙泉断陷经过数次构造运动, 形成众多的断裂按照大小、规模、形成的时间顺序、空间展布特征, 可以分为早期断层、晚期断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

4.2.1 早期断层

早期断层是指在J3—K1断陷活动时期形成的断层, 包括控盆断层 (长期活动的断层) 、控制沉积断层 (长期活动的断层) 、营末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登末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

4.2.2 晚期断层

晚期断层是指在嫩末构造运动时期形成的断层, 空间延伸范围是嫩江组顶部向下, 有的断裂可延伸至基底。

4.2.3 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

早期断层在坳陷地层沉积时就停止活动, 处于休眠状态, 在嫩末构造运动改造强烈的地区, 不仅形成晚期断层, 而且将早期断层激活, 重新活动。

位于断陷地层较厚的位置, 形成褶皱强烈的返转构造, 而且断层性质发生变化, 变为大的逆断层, 如伏龙泉断裂在伏龙泉构造北高点段。

断层在活动时期是油气的垂向运移通道, 停止活动后, 就不在是油气的垂向运移通道。早期断层在活动时期, 伏龙泉断陷还没有油气生成, 不是油气运移通道;嫩末构造运动时期, 晚期断层和晚期活动的早期断层能够沟通深部的油气源和浅层的圈闭, 可以作为油气的垂向运移通道。

5 储层条件分析

断陷地层:伏龙泉断陷湖泊面积较小 (500km2左右) , 周边为前中生代古凸起。主要沉积体系是由季节性水流 (突发洪水) 携带大量陆源碎屑物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水下扇沉积体系。有时其粗碎屑可以直接抵达盆地沉积中心位置, 而且不同方向的物源粗碎屑形成的砂体呈指状交叉, 致使断陷地层砂岩、砂砾岩叠片发育、连通性较好, 并且与湖相暗色泥岩互层沉积, 是有利的储层。但由于地层埋深大, 演化程度高, 储层物性较差。

坳陷地层:泉头组为河流—滨浅湖泊交互相沉积。其砂岩发育, 多为河道砂、滩砂, 连通性较好、埋深浅、演化程度低、物性较好, 是最有利的储集层。

6 成藏条件分析

6.1 生烃时间及油气类型

伏龙泉断陷的油气来自于断陷地层的营城组、沙河子组的暗色泥岩, 源岩在泉头组沉积时期进入生烃高峰期, 以生气为主、生油为辅, 如图1所示。

6.2 油气藏成藏研究

盆地进入坳陷阶段后, 随上覆地层的增加, 演化程度亦随之升高。断陷地层源岩主要生烃期在泉头组、青山口组沉积时期, 因为只有当这些地层沉积后, 沙河子组、营城组的源岩才能进入主生油窗。现有的资料证实, 登娄库组沉积末期构造运动时期, 尚未有油气成藏。

受本区地质条件的限制, 油气的横向运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而垂向运移是暂时的, 考虑垂向运移发生的时间[10,11,12,13,14,15]。

6.2.1 早期横向运移成藏阶段

泉三段沉积末期至嫩末 (或明末) 构造运动前泉三段沉积之后, 各断陷的沙河子组、营城组下部的源岩开始成熟、排烃。该段时间内早期断裂已停止活动, 不能作为油气纵向运移通道, 油气在源岩层系内沿砂体横向运移, 由中心部位逐渐向外在圈闭处聚集成藏。

6.2.2 中期垂向运移成藏阶段

嫩末 (或明末) 构造运动使各断陷诸多构造的浅部形成褶皱背斜圈闭, 断裂发育。深部原生油气藏中的油气沿晚期断裂、晚期活动的早期断裂向上运移, 在浅部形成次生油气藏。该时期是各断陷中浅浅层非源岩层系构造唯一成藏时期, 亦是深部原生油气藏破坏时期。

6.2.3 晚期横向运移成藏阶段

嫩末构造运动以后, 所有的断裂都停止活动, 不能作为油气纵向运移通道。沙河子组、营城组的源岩继续提供横向运移的油气。油气在源岩层系内沿砂体横向运移, 由中心部位逐渐向外在圈闭处聚集成藏 (内气外油) 。

7 油气分布特征

伏龙泉断陷面积小, 生烃量有限, 油气主要分布在烃源岩范围内。通过目前的钻井资料分析, 钻有油气流和油气显示的钻井都分布在有利源岩内。

在伏龙泉断陷南部的顾家店构造, 由于自身源岩不发育, 距离烃源岩区较远, 不能捕获油气成藏。

伏龙泉断陷油气源自断陷内的沙河子组、营城组深—半深湖相的暗色泥岩, 油气生成后, 以连通性较好的砂体为横向运移通道, 在沙河子组、营城组圈闭内聚集成藏, 油气分布受源岩控制, 具有面分布特征。

成藏条件 篇4

1 油气田概述

某区域属于坳陷地形, 位于盆地的中新生代断陷-坳陷区域, 整体呈现出北北东向展布, 整体面积约为2400km2, 在周边地区已经先后探明中小型油气田3个, 虽然储量相对较小, 但是在该区域内不同层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 可以以此为参考, 为油气田的勘探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

2 油气成藏条件

在该区域范围内, 坳陷石炭一二叠系地形广泛分布, 具有含煤性好, 有机质含量高等特点, 因此生烃潜力大。油气的成藏条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圈闭条件

在坳陷区域中, 古生代形成的地层表现为较厚的碳酸盐岩, 在发展过程中, 多次经历地壳升降运动, 导致岩层在风化、剥蚀的作用下, 发育成为厚层风化壳, 为岩溶地貌圈闭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古生代地层上部, 属于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地层, 在内力作用下, 岩石的性质发生了剧烈变化, 从而促进了地层一岩性圈闭的形成。由于区域范围内地壳活跃, 曾多次经历地质构造活动, 导致其形成了大量的断裂和褶皱, 发育成了类型多样的构造圈闭, 为油气的成藏奠定了基础。在对区域进行研究时, 发现其主要地质类型为背斜和潜山。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 该区域中发育有各类圈闭60多个, 其中潜山和背斜占据50个以上, 圈闭总面积1350.32km2, 其形成多于差异压实用作有关。

2.2 成藏期次

2.2.1 生烃

从该区域的岩层分布和地质构造可以看出, 其成烃时期处于印支末期和玉皇顶组沉积末期。在印支末期, 区域内煤系有机质的演化剧烈而迅速, 普遍达到了长焰煤-气煤的极端, 属于油气兼生的初期阶段。但是, 由于构造自身在地质作用下出现隆升和地层剥蚀, 因此油气并没有能够保存下来, 基本上全部流失。在之后的喜马拉雅期, 由于地壳的剧烈变动, 导致凹陷出现沉降, 煤系被深埋于地层深处, 为二次生烃提供了条件。在这个时期内, 由于古近系覆盖, 使得产生的油气资源得以完整保存, 也是当前可以探明的有效资源。

2.2.2 充注

通过对区域中提取的岩石样品中流体包裹体的分析, 可以看出, 该流体包裹体共分为三期:第一期较为罕见, 代表了海西晚期的油气充注产物, 均一温度在87-94℃之间;第二期的含量相对较高, 主要是灰、黑褐色的液态烃次生包裹体, 在许多愈合裂缝位置均有分布, 属于印支末期油气充注产物, 均一温度为106-117℃;第三期相比前两期, 发育中等。在接受测试的油气包裹体中, 气液混合烃包裹体含量约为30%, 液烃包裹体含量约为62%, 气烃包裹体含量为8%。这些研究数据可以表明, 在该区域范围内, 油气经历了三次充注时间, 分别是海西晚期、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

3 油气富集规律

油气的聚集会受到输导体系、地质圈闭条件等的控制, 而生、储油气层的空间配置关系, 则直接决定了油气的聚集形式。如果圈闭较为复杂, 会使得油气藏的类型多种多样。该区域存在三种油气聚集类型, 主要分为:

3.1 自生自储

自生自储是指油气资源在生成后, 由于环境因素没有出现散失或流动, 而是直接保留下来, 油气的产生和储存位移同一空间环境内。这种类型在区域中的分布较为广泛, 主要是以石炭系和下二叠统的灰岩、暗色泥岩及煤等, 作为烃源岩, 内含砂岩, 可以作为油气储存层, 上二叠统作为主要盖层而存在。在实际研究中, 还可以结合相应的因素, 将其细分为上下两个组成部分, 如果将石炭系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以及下石盒子组下部看做烃源岩段, 将砂岩和灰岩岩层看做储油层, 则下石盒子组可以作为盖层, 形成下部组合;而如果将下石盒子组看做烃源岩, 将砂岩看做储油层, 则上石盒子组下部可以作为盖层, 组成上部组合。

3.2 下生上储

下生上储, 主要是以石炭一二叠系为烃源岩, 以古近系玉皇顶组为盖层的油气聚集形式。由于其自身储藏环境较差, 油气资源会沿着断裂发育, 移动到上层圈闭, 从而形成油气藏。这种油气富集规律主要受到油气生成、运移以及储存条件的控制, 存在很大的变量, 因此相比于自生自储的类型而言, 更加复杂。以其中的已探明油气田为例, 凹陷区域具备明显的二次生烃条件, 但是在剧烈的煤系成岩作用下, 并不具备相应的储存条件, 因此其形成的煤气资源沿着断裂或不整合面移动到了附近的古近系玉皇顶组, 形成了油气藏。

3.3 古潜山型

在该区域中, 古潜山型油气藏主要是以上古生界为烃源岩, 以下古生界风化壳和缝洞层为储油层而形成的, 分布较为广泛。在实际研究区域, 也确实探明了丰富的油气储备。在钻井过程中, 相应的设备和仪表先后探明该段存在裂缝发育, 表明在区域地层中, 存在良好的缝洞发育条件, 具备油气储藏能力, 如果将上古生界和古近系泥岩看做盖层, 则可以形成标准的古潜山型油气藏。

4 结语

总之,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油气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油气资源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做好油气田的勘探和开采工作, 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更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问题, 需要引起石油企业和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结合实际案例, 对油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为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希望可以提高油气开采的效率, 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摘要:结合某油气田的地质构造特征, 对其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和类型进行了分析, 同时分析了其油气富集的规律, 为油气田的寻找和开采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油气田,成藏地质条件,类型,油气富集规律

参考文献

[1]赵贤正, 李宝刚, 卢学军, 董雄英, 王海潮.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J].断块油气田, 2011, 18 (6) :730-734

[2]付广, 李志新.齐家—鸳鸯沟地区沙河街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岩性油气藏, 2011, 23 (6) :1-5

成藏条件 篇5

顺托果勒区块位于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 南紧邻塔中隆起与古城墟隆起, 在漫长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 历经多次构造变动最终形成现今构造格局。

顺托果勒低隆形成于加里东中期, 后期的构造作用没有对该低隆造成破坏作用。二叠系基底断裂的复活, 产生断裂走滑活动, 容易形成断块或断背斜的构造, 断裂普遍只切穿到二叠系。二叠纪后的构造活动相对较弱, 较稳定, 在中新生代发生地层逐渐向北翘倾。

2 油气成藏条件

2.1 烃源岩条件

顺托果勒低隆起是在加里东中期形成, 并在海西早期、晚期以及印支运动中加强改造的继承性古隆起, 东毗邻满加尔凹陷, 西侧紧邻阿瓦提凹陷, 烃源条件优越, 是油气运移的长期有利指向区。

寒武-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两套烃源岩是塔里木盆地主要发育的海相烃源岩。这两套烃源岩由于在各地的沉积埋藏史和热演化史不同, 具明显的分区、分期成熟特征, 并形成两个向塔中凸起区和顺托果勒及顺托果勒南区块供烃的中心, 一个是满加尔坳陷加里东期——海西早期供烃中心, 是寒武-下奥陶统主力烃源的生烃坳陷区;另一个是塔中海西期以来供烃中心, 指中上奥陶统台地灰泥丘相烃源岩的展布区。这两个供烃中心对本区块油气藏的形成与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满加尔凹陷发育寒武——下奥陶统烃源岩。据塔东2井的钻探结果, 中下奥陶统黑土凹组厚56m, 岩性为灰黑色页岩、碳质页岩, 32块样品TOC为0.35%~7.62%, 平均2.84%, 为高丰度优质烃源岩。寒武系——下奥陶统, 烃源岩厚度360m。86块样品T O C一般1~3%, 平均1.72%, 最高4.88%, 泥岩平均1.14%;灰岩平均1.93%。

阿瓦提凹陷主要存在寒武-奥陶系烃源岩, 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 厚度500~1000m, 有机碳平均1.063%, 氯仿沥青“A”平均0.0441%, 总烃含量平均450×10-6, 生烃潜量0.1m g/g, 母质类型Ⅰ2-Ⅲ。目前已处于高——过成熟演化阶段。

2.2 储层条件

顺1井、顺9井揭示顺托果勒区块志留系主要发育四套储层: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砂岩、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段上砂岩亚段砂岩, 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段下砂岩亚段砂岩以及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段砂岩。

顺9井志留系塔塔埃尔塔格组岩性为褐灰色粉砂岩、细粒砂岩夹灰褐色粉砂质泥岩;砂岩孔隙度8.5%~14.6%, 平均11.9%;渗透率0.04×10-3μm2~2.51×10-3μm2, 平均0.49×10-3μm2, 为低孔、超低渗储层。

柯坪塔格组上段上砂岩亚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粉-细粒岩屑砂岩。储层中普遍含少量的碳酸盐岩碎屑, 一般含量为2%~6%。

柯坪塔格组上段下砂岩亚段岩性组合为浅灰、灰黑色细-中砂岩夹薄层灰, 绿灰色泥岩。砂岩碎屑次圆状, 分选好, 泥质胶结, 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高。

柯坪塔格组下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岩屑砂岩夹灰绿色泥质条带。石英含量较低 (30%~57%) , 岩屑含量较高 (38%~62%) , 长石含量低 (5%~10%) , 颗粒分选好, 次棱-次圆状, 颗粒支撑结构, 以次生加大和孔隙式胶结为主。砂岩物性总体一般, 为特低孔、超低渗储层。

2.3 盖层发育, 储盖组合好

顺托果勒区块志留系发育多套区域盖层, 包括塔塔埃尔塔格组下段泥岩、柯坪塔格组上段中泥岩亚段泥岩、中段泥岩, 各层系盖层泥岩厚度变化不大, 分布相对稳定。根据各层序沉积相分析, 顺托果勒低隆志留系发育四套有利储盖组合。

(1) 塔塔埃尔塔格组上段砂岩/依木干他乌组红色泥岩段的优质储盖组合。

(2) 柯坪塔格组上1亚段砂岩/塔塔埃尔塔格组泥岩段的优质储盖组合。

(3) 柯坪塔格组上段上3亚段砂岩/上2亚段泥岩的优质储盖组合。

(4) 柯坪塔格组下段砂岩/中段泥岩的优质储盖组合。

2.4 断裂、不整合面和志留系砂岩构成良好的油气输导网络

本区发育的断裂、不整合面和志留系砂岩可以构成有效的油气运移的输导网络体系。垂向运移是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运移和成藏的主要方式, 断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围绕古隆起的断裂带往往是克拉通区油气最富集的地带。塔里木盆地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主要沿断裂带分布。

本区主要发育北西向、北东向两组逆断裂, 表现为基底卷入型、盖层滑脱型两种类型, 断裂切割了下古生界构造层, 向下沟通了埋藏较深的烃源岩, 有利于油气发生垂向运移, 提高其排烃效率。

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为不整合面与疏导层, 不整合面与疏导层的分布和渗透性等是影响油气运移和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加里东中、晚期运动在区内活动强烈, 形成了志留系上、下广泛的不整合面, 油气可通过不整合面侧向运移。志留系砂岩疏导层是克拉通区晚加里东期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2.5 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顺托果勒区块志留系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过程。第一期是在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满加尔坳陷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和阿瓦提坳陷寒武系烃源岩在该时期达到成熟并开始大量排烃。第二期充注发生于海西晚期, 阿瓦提坳陷为主要供烃中心, 塔中地区的寒武系——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处于晚成熟期, 但仍大量排烃, 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处于成熟排烃阶段, 形成的油气向隆起志留系有利构造运聚成藏。第三期充注在喜山期以来, 该时期是塔中、塔北地区志留系油气藏最重要的形成时期。满加尔坳陷的寒武系——中下奥陶统烃源岩已普遍进入过成熟或干气阶段, 而塔中北斜坡、顺托果勒隆起、阿瓦提坳陷的上奥陶统进入生油高峰并大量排烃。

3 结论

(1) 顺托果勒低隆形成于加里东中期, 后期的构造作用没有对该低隆造成破坏作用。

(2) 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为顺托果勒区块及邻区主力烃源岩, 加里东晚期和海西期是志留系大型古油藏的形成期。

(3) 顺托果勒低隆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泥岩与下段砂岩构成的储盖组合, 是本区志留系油气勘探最重要, 也是最有望获得突破的组合。

(4) 志留系的勘探应着重寻找保存条件好、古油藏破坏不大的有利区域, 即古构造稳定发育区、非构造圈闭发育带、盖层发育带。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医辨证综合治疗下一篇:别样师生别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