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标准化(精选10篇)
医学信息标准化 篇1
我院提供的医疗服务中,部分通过医院内网、军综网、专线等,可以说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尝试,基本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以体系部队为支脉的区域医疗[1],向体系广大官兵提供优质全面的辐射服务。在统一团队、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了以中心医院为核心的综合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信息整合、数据交换和共享,在信息整合平台上,可以在中心医院和体系部队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实现预约挂号、检验检查报告共享、视频会诊等功能,逐步向“小病在体系部队、大病来医院、康复回体系部队”方向建设。
从业务管理考虑,需要制定统一的接诊程序、检验质控、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慢性病管理方案和康复计划,使广大官兵,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在体系部队就可以得到全面、系统、规范的治疗和康复服务。从技术实施考虑,需要考虑统一的网络架构、数据库选择、数据结构设计、数据类型、可视信息规范、标准化接口等;从基础数据准备考虑,军队标准、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标准应该是各类系统的基础数据源,提供基本数据及扩展标准,那么数据维护工作会规范很多。如此一来,各类信息系统可以在一个标准化[2]的环境中实施,并为后续的共享、互联打下基础。
这种思想可以延伸到中心医院和地方社区服务的辐射型区域医疗模式中。
1 医学信息标准化定义及部分现有编码标准
狭义的信息标准化是指信息表达上的标准化,实质上就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们能共同使用的对某类、某些、某个客体抽象的描述与表达。医学信息的标准化是特指信息标准化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3]。
计算机广泛引入信息处理技术以来,信息标准化的表达方式常常用数字、字符等抽象符号表达,这是因为计算机处理起这些抽象符号较之信息的其他表达方式(如:语言、文字、图形、图像)更节省、更快捷、更方便,这便产生了大量的编码规则和标准化编码。目前国际上部分著名医学信息编码标准有:
1.1 ICD-9和ICD-9-CM
ICD-9是世界卫生组织在欧洲早期制定的标准上拓展、细化、补充、修订形成的,其目的是用于疾病率与死亡率的统计,也可用于医院临床的疾病诊断与手术操作的分类、存储、检索及统计应用。ICD-9-CM是ICD-9在美国的临床修订版,它更适合于临床的需要,是DRG分组的基础。
1.2 ICD-10国际疾病及健康相关问题统计分类
ICD-10大大扩展了ICD-9,增加疾病分类的数量与细致程度,并且适应于流行病学及保健评估的需求,编码方式亦更加科学实用。
1.3 DRG诊断相关分组
DRG是专门用于美国医疗保险预付款制度的分类标准。它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等因素把患者分入大约500个左右的相关组,然后决定应该给医院多少补偿。
1.4 NDC国家药品编码
NDC是被美国联邦药品管理署要求使用的标准药品编码,它包括了药品的许多详细信息,包括包装。直至1995年,该码包括了170 000多条NDC编码。NDC的缺点是没有药品商品名与通用名的参照表。但有些第三方产品像Multum、Micromedex、FirstDatabank、Medi-span等可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
1.5 X12N
美国标准分委员会(ASC)制定了一系列用于各行各业电子数据交换(EDI)的标准,其中ASCX12N是专门制定用于保险业的标准。
1.6 DICOM医学数字化影像通讯标准
由美国放射学会(ACR)和国家电子制造商协会(NEMA)为主,制定了一个专门用于数字化医学影像传送、显示与存储的标准,该标准产生于1985年,当前已修订为第3版并正式命名为DICOM3。DICOM3已被全世界的医学影像设备制造商和医学信息系统开发商广泛接受,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PACS普遍遵循的唯一标准。
1.7 HL7医院电子信息交换标准
HL7是1987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规范医疗机构,用于临床信息、财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电子信息交换的标准。它特别适合于解决不同厂商开发的医院信息系统、临床实验室系统及药学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问题,目前使用的是2.4版。HL7是信息交换标准,信息表达的标准化、代码化是信息交换的基础。
我国近年来也制定了相应的《我国医院信息系统》标准代码(电子版)、全国卫生系统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化学药品(原料、制剂)分类与代码等国家标准。
2 HIS现状
HIS在应用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标准不够完善,我们在许多方面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者军队标准;标准制定滞后于系统;HIS不遵循统一的标准,导致各自为政,无法快捷、合理地实现数据共享。
以军队HIS为例,电子病历的文档存储有多种方式,一些医院使用WORD文档,一些医院使用XML文档,还有其他一些诸如结构化、半结构化病历等,这样便对信息的共享造成一定程度的技术成本:需要做大量的接口,进行各类信息的转换,才能使应用级用户可以看到一个一致的信息。另外,大量冗余数据的存在造成了信息不一致的问题。我们每家医院的基础数据千差万别,业务数据各自为政,即使通过物理的网络链通,可以共享到多方的数据,也会有大量冗余数据存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数据的不一致等严重后果。很明显的问题如:不同体系间的转诊信息,一名战士因外出公务生病,只能在非体系医院就治,此时他的索引信息不会自动转至医院,需要在医院的数据库中重新建立一套其索引信息,按照一般患者处理;回到原体系医院后,这一段的病历也不会自动转回来,其健康档案、疾病历史等不能够完整地展现。再者医院信息化构建也没有标准化的模板可用。例如医院作为医疗中心,其HIS、LIS、PACS等应是系统中的一个独立体,其数据通过网络、软件等相应手段辐射到下级体系,而不应在下级体系单位再造一份复本数据。这样,从硬件资源、软件运维等诸多方面均可以有所节约。
3 实施医学信息标准化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1)指标体系标准化[4]
指标体系是指一定范围内所有医学信息的标准,是按其内在联系所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应具有目标性、集合性、可分解性、相关性、适应性和整体性等特征。在医疗管理层次和业务部门众多的情况下,只有统一和规范指标体系,才能使各系统和各个层次开发和实施的系统能够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兼容与共享。
(2)开发标准化[4]
HIS开发标准化主要指在系统开发中遵守统一的系统设计规范、程序开发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系统设计规范包括规定字段、数据库、程序和文档的命名规则和编制方法,应用程序界面的标准和风格等。程序开发规范对应用程序进行模块划分、标准程序流程的编写、对象或变量命名、数据校验及出错处理等过程和方法做出规定。项目管理规范规定项目开发过程中各类问题(如设计问题、程序问题等)的处理规范和修改规则,文档的编写维护,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守软件工程的设计规范,实现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
(3)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4]
目前有许多医院及体系部队使用各种应用系统,大多是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硬件平台和网络环境下开发与运行的,这些应用系统在开发时并没有考虑到区域医疗数据的集成,造成区域范围内部数据比较散乱,容易出现数据不一致的现象。可以说信息系统的质量与接口的标准化密切相关,接口标准化已成为医学信息信息标准化的重要一环。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化对系统内部和系统间各种软件和硬件的接口与联系方式,以及系统输入和输出的格式制定规范和标准包括网络的互联标准和通信协议、各种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格式、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转换方式等。
4 现有不同标准数据的对照
为实现区域医疗,延伸网络服务,我们需要将不同标准下的不同信息系统进行对照,使得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数据的相对一致性[5]。但这是一项内容繁杂、工作量大、耗时长、不易实现的手工工作,将造成现有系统功能、性能等方面较大幅度的下降,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5 理想化的标准化,期待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医疗卫生服务形成体系化,在一个区域的不同环境中均可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由于有统一共享的健康档案,患者不论在区域中的哪一个支点,均可以享受医疗服务。
(2)以大医院为中心,进行技术辐射、服务指导。统一标准下的远程医疗网络应用,使中心医院的医疗技术得以向周边辐射,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指导。
(3)节约资源。众所周知,PACS占据了大量的存储资源,在区域化环境下,一个医学影像中心的存储可为区域内成员提供“一方拍片,多方阅片”的手段。
(4)医生可以共享患者在不同医院、卫生机构等的治疗情况,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到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医疗历史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效率,为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创造条件。
(5)卫生数据中心不仅为患者提供服务,也可为机关管理部门提供统计,以分析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运行情况。
(6)为全军范围乃至全国范围的整体医疗架构提供基层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向鸿梅,李仙彤.区域医疗机构动态管理与服务社会化模式的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07,15(2):89-90.
[2]李毅,张震江,郭华源,等.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创新战略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2):134-136.
[3]李包罗.医学信息标准化与HIS的实践[EB/OL].[2009-02-01].http://ywc.jlu.edu.cn/modue/contentTemplate.php id=136.
[4]郑玉堂.数据标准化与企业信息化[EB/OL].[2009-03-06].http://www.ccafm.com.cn/neikan6/shujubiaozhunhua.htm.
[5]杨颖辉.HIS标准体系势在必行[EB/OL].[2009-04-30].http://in-dustry.ccidnet.com/art/18431/20020430/13508_1.html.
医学信息标准化 篇2
本刊讯2008年1月20-30日,国际医学术语标准化与研发组织(International Health Terminology Standards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 IHTSDO)董事会主席马丁·西弗斯(Martin Severs)、IHTSDO新西兰代表拉塞尔·克雷格(Russell Craig)、IHTSDO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克·安德森(Ulrich Andersen)、美国系统化医学术语集(the Systematized Nomenclature of Medicine, SNOMED)数据库总经理凯文·唐纳利(Kevin Donnelly)、IHTSDO首席术语学家肯特·斯帕克曼(Kent Spackmann)、丹麦卫生部首席顾问乔纳斯·彼得森(Jonas Tyle Petersen)、丹麦地方政府和医疗国际组织克劳斯·尼尔森(Claus Nielsen)等一行7人访问了全国科技名词委。
会谈中,刘青副主任介绍了建立分委员会、开展名词审定工作的经验,马丁·西弗斯教授一行赞赏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方法和名词审定程序,并表示,如果在SNOMED中加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中医药学名词数据库,对促进世界医药学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达成的基本共识,IHTSDO和美国病理学会希望邀请中国有关工作机构和专家访问欧美医学术语数据中心并进行学术交流,届时将就中国加入IHTSDO和SNOMED、采用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中医药学名词数据库进行进一步磋商。
医学信息标准化 篇3
现在世界各国都关注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有处方、设备、基础设施和患者信息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进行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体制,我国在“九五”期间就意识到了医疗信息标准化的发展潜力,开始在军队中建立试点,尝试进行军队卫生信息标准化研究。2001年卫生部与国外合作,试图在我国建立医学信息标准体系,2002年卫生部公布了医学信息化的统一标准,对药品管理、统计分析、临床医学等都设立了标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提高了我国医院的管理水平。2004年我国成立了一个专业的委员会来负责我国的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确定了我国未来医学信息化发展要经过认识、共识和推广的步骤,我国已经上马了很多的标准研究,2006年我国与美国合作开始研究电子病历标准。
2 我国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中的不足
2.1 很多方面的标准还没有建立
要想顺利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工作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信息标准体系,只有在科学的医学信息标准体系指导之下,才能协调不同的医疗卫生信息标准,这样才能把信息标准的作用最大化的发挥出来。我国通过多年研究,认真调研了国际上医学信息标准化的建设成果,总结了其中的先进经验,并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我国医学信息标准化的框架,但是这个框架里许多方面的标准还没有完善。即便是其中少数的一些已经形成了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并不完全成熟,在实际操作中困难很多,不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信息标准化的建设要求。
2.2 一些标准与实际脱节严重
从国际先进水平来看,医学信息标准通常都是由医疗机构制定的,因为医疗机构对医学信息最为了解,制定的标准也才能符合实际情况。但是我国的医学信息标准却很少有医疗机构的影子,通常由专家们以项目的形式制定的。许多专家并不了解当前医学信息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标准的技术含量就不高,与实际情况脱节严重,操作起来难度较大,甚至有一些标准根本就不能实现。现在的一些标准在信息互联、互通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医院和用户都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意愿不被授权制定标准,有些医院也不愿意制定标准,并且大多医院也没有能力制定标准,这就造成一些标准与现实脱节严重。
2.3 对标准研究投入的资金不够
要想建立一个科学的、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必须对医学信息基本原理进行长期的调研,得到一些实际数据,根据这些实际数据制定标准的内容和参数,再对这些参数和指标进行修正。但是我国的医疗机构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标准的重要作用,一些主管部门的领导认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有关标准的研究和实验准备得不充分,试验环境恶劣,一些深入研究很难开展。
2.4 有关标准研究的专业人才缺乏
在21世纪,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但是我国有关医学信息学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现在专门研究医学信息标准的专业队伍和机构更是凤毛麟角,严重影响了我国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
3 针对我国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的问题的建议
3.1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标准
我国目前的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距离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应该总结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并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加快我国标准化建设速度。选择医学信息方面的专业人才深入调研医学信息情况,立足我国国情,制定一套标准建设方案,确定各个时期的目标,整合我国医学资源,深入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信息标准。
3.2 分清主次,突出先后
确定我国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中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尽快建立目前我国急需的标准,对一些已经建立好的标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建的标准项目要吸收国际的成功经验努力建好。
3.3 增大投资力度
政府应加强对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的重视,增大投资力度,建立一些专业的医学信息学研究平台,建立专业的实验室,改善试验环境,加大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力度,组织医学相关方面人才去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成立一些专业团队进行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加快我国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的速度。
3.4 结语
综上所述,医学信息标准化是未来我国医疗发展的必然方向,经过多年研究,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还很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国家应加强重视,结合我国国情,增大投资力度,尽快完成医学信息标准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梁桂梅.我们与卫生信息化共同成长[J].吉林医学信息,2015(03).
循证医学——评价药效的金标准 篇4
循证医学可以筛掉
副作用大的药物
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但是在治病的同时往往会伴随出现一些人们不希望出现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英国、日本等国家出生了一万多名畸形儿,他们四肢像短棍,有的甚至没有胳膊和腿,手和脚直接连在身体上,很像海豹的肢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海豹肢症。研究发现,这一灾难原来是由当时一种叫做反应停的新药引起的,这种药治疗孕妇妊娠呕吐效果非常好,对母体的毒性很低,但是对胎儿的毒性明显大于母体,致畸率高达50%~80%。
如何才能把这些副作用大的药物筛选出来,不能等出现了这类悲剧以后才被发现。循证医学研究的出现为淘汰副作用大的药物提供了科学的证据,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利多卡因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利多卡因是一种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医学界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推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利多卡因曾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常规用药。然而,经过循证医学试验研究证明,利多卡因虽然能抑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但是却增高了患者的死亡率,也就是说,使用该药对急性心梗患者来说病治了,命没了,有害无益,所以现在临床上治疗心梗患者的心律失常已经淘汰使用利多卡因,这就是循证医学发挥了作用。
循证医学可以选出
高疗效的药物
循证医学不仅可以筛掉副作用大的药物,还可以选出高疗效的药物。循证医学研究看重的是患者用药以后症状改善的实实在在的证据。循证医学研究评价药物疗效时,是在大范围内收集大量疾病相同,但年龄、体质、生活环境等自身条件多种多样的患者,每一位患者按照随机产生的编号分成两组,一个是用药组,一个是对照组,用药组使用一种药物治疗,对照组使用另一种药物治疗。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知道入选患者使用的是用药组的药物还是对照组的药物,患者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到了最后揭盲的时候,按照药物编号统计出结果来,大家才能知道用药组的疗效如何,对照组的疗效又是怎样,二者一对照就能看出哪种药物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
循证医学这种大范围、多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保证了药物疗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全面,从而选择出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安全性更高的药物,能为临床提供最佳的治疗依据。比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时,达菲是国际上公认的治疗这一疾病的药物,我国自主研制的治感冒抗流感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对甲型H1N1流感也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是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药对甲流的疗效和安全性,研发人员启动了“连花清瘟胶囊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循证医学研究。为了达到循证医学研究所要求的大范围、多样本和双盲实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担任了这次研究的组长单位,并联合了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成都市、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等国内九家甲型流感收治医院,为这次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大量病例,涵盖了各主要发病年龄段、各种症状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这些流感患者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用药组患者每天按照标准治疗量服用连花清瘟胶囊,另一组患者则服用对照药物奥司他韦胶囊,即我们常说的“达菲”。
研究结果令人振奋:第一,连花清瘟胶囊在抗病毒作用方面与达菲没有差异;第二,在缓解流感症状,特别是退热和缓解咳嗽、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症状方面,连花清瘟胶囊优于达菲;第三,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连花清瘟胶囊仅是达菲治疗费用的八分之一。通过这一试验为临床抗击甲流选出了疗效更高、安全性更好的药物。
医学信息标准化 篇5
1 标准化病人的起源及在各国的应用概况
标准化病人自1963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霍华德·博若斯博士 (Howard Barrows) 开始应用。在1991年被用于加拿大医学会医师资格考试。1998年ECFMG (美国国外医学毕业生教育委员会) 在申请美国住院医师资格的国外医学毕业生考试中引入了10个病例的SP评估考试, 。2004年NBME (National Board of Medical Examiners全国医师资格考试团) 联合ECFMG, 为全美医学毕业生实行了第一个SP考试。1998年中国医科大学便在全国医学院中首批使用了“标准化病人”, 目前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多所医院都在临床综合考试中使用标准化病人, 并已证实其评价医学生临床能力的有效性和可靠性[1,2]。
2 引入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由于医学教育领域中临床操作资源的匮乏, 医学生总是陷入“理论多、实践少”的尴尬局面。尤其近年来, 随着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及医疗纠纷的增加, 学生在病人身上实践的机会也不断减少。为解决这一教学矛盾, 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强化医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 提高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 河南大学自2010年开始尝试将标准化病人引入临床实践教学。该项目的引进, 为实践教学探索出一条新模式, 推动了临床技能培训教学的改革[3,4]。
3 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3.1 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SP的训练是依据实际病人的病历设计“剧本”, 并帮助“演员”身临其境准确地演成真正的患者。通常培训一个SP需要下述几个阶段:①设计病历。培训教师根据典型的临床病例编写“剧本” (考核病历) , 其编写内容要真实的病人病情;同时要制订出评分标准。②培训受训者表演。对SP进行培训时, 一般是先教他们一些基础医学知识, 然后再对特定的病例进行具体培训。不仅要训练SP熟悉和掌握专科疾病的主要特点及设计的病历内容, 能够表演案例所要求的病人角色及面对面的向医学生进行口头的信息反馈, 尤其还要掌握评分标准, 在演示过程中, SP需要加入真实的情绪和表情改变, 如急躁、痛苦、虚弱及责问的情绪, 甚至是拒绝合作等内容。不仅要求SP熟练掌握病例的相关知识, 同时还要培养SP良好的应变能力, 可以应对各种场合。实习医生在问诊时可能缺乏条理性或者提出与所设计病例无关的问题, 这就需要SP能够机智灵活的回答提问[5]。③受训者如何进行评估和提供反馈。训练SP熟练掌握剧本内容和评分标准, 能够精确而全面地观察医学生的临床行为;并且在考试结束后能够完整回忆整个问诊查体过程, 及时准确地填写评估表格。
3.2 标准化病人技术教学考核
制定教学计划安排, 在实习某一专业期间, 为每名实习医生每周安排2次对SP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教学培训。要求每名学生在60分钟内完成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并作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计划。在这一专业结束时进行SP技术的出科考试, 让每位学生面对相同的病人和问题, 使评价公平真实。避免了以往不同的学生采集不同病人的病史和体征所带来的偏差。
评估方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和严格的考核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练习临床技能, 也是检验教学方法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所有学生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SP和监考老师同时对学生进行评判, 分别记下评分, 对两者的得分取平均分。同时由学生为SP的表演能力 (包括病历表现的是否真实、有无暗示、是否配合等多方面) 打分, 不仅可以验证SP的应用效果, 还能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SP进行相应的再培训。
4 标准化病人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标准化病人毕竟没有“真实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与真实病人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 在临床工作中即使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临床表现其实相差很大, 而标准化病人所能够提供的只能是最典型的病例, 缺乏真实疾病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在临床工作中所遇病人的病症很多情况下并不都是典型的, 会对医学生将来实际工作中的诊断带来困惑, 造成漏诊或者误诊。
标准化病人只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 而难以模拟疾病的客观表现, 能模仿的疾病种类和症状是有限的。SP对于很多体征常感到束手无力, 如表演腹膜刺激征的标准化病人可以表演出腹部压痛、反跳痛的体征, 但却无法表达腹肌紧张的体征。表现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迟缓可以模仿出, 但无法表现出肌张力增高的体征。
长期的扮演患者的标准化病人有可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 长期扮演疾病会对培训者产生心理暗示, 有可能使SP发生该类疾病或者心理出现阴影。考虑连续工作时间对SP的影响, 学生进行考核时每位SP可能要接受十几个人甚至数十人的问诊与体格检查, 会造成SP的疲劳, 甚至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不能自始至终保持精神饱满的良好状态, 从而影响其对学生的评价, 因此, 则需要考虑SP连续工作的时间问题, 可以安排他们连续工作半天, 建议尽量不安排SP全天连续工作[6]。
训练标准化病人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每位标准化病人都由负责相关病例的医务工作者进行手把手式的讲解, 训练成本比较高。虽然对SP的招聘条件不高, 而且待遇较高, 但应聘者的人数仍很少。对于如何将标准化病人应用到临床实践教学中以及如何进行推广等具体问题仍需要大家深入探索和实践[7]。
5 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育中的发展前景
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 不仅能为医学生训练内科学临床技能提供可靠的帮助, 而且是缓解目前教学实践资源紧张局面的对策之一。病人维护自己的权益意识越来越强, 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不断扩招与教学病例相对减少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且教学病种不足, 给临床教学中的临床见习实习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阻力, 加大了临床见习带教的难度。SP弥补了临床医学教学患者不配合的局面, 提高了学生学习临床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沟通是目前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学生应具备的重要临床技能, 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在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评估学生问诊采集病史的能力是根据其所写的病历, 依据病历并不能反映出学生问诊方式的正确与否, 也不能反映进行体格检查的正确及顺序是否合理。SP是问诊和查体的亲身经历者, 对学生的上述操作可以协助教师做出较准确的判断;而且SP扮演的病例可以使每位学生面对同样的病人和问题, 避免了因病人疾病难易不等所造成的差异, 使评价公平真实。避免了以往不同的学生采集不同病人的病史和体征所带来的偏差, 因而能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内科临床技能。我国的医学教学也必然向“模拟教学”迈进, 与国际接轨。标准化病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引入教学, 为医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补充[8,9], 标准化病人将是我国当前住院医师培养中伦理与沟通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何晓峰, 张存泰, 刘文励, 等.内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在客观结构临床考试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 2007, 17 (11) :1403-1407.
[2]马立燕, 赵芳, 陆彪, 模拟诊疗结合标准化病人在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4) :93, 97.
[3]文加斌, 王丽萍, 孙健等, 内科临床技能培训及新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11) :78, 135.
[4]朴杰, 赵光, 曹德品.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2) :94-96.
[5]杨丽, 仰曙芬, 隋树杰, 等.标准化病人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应用现状与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3) :97-98.
[6]曾勇, 姜林娣, 赖雁妮.标准化病人连续工作的时间对OSCE评分的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 2007, 5 (2) :93-96.
[7]姚忠玲, 涂饶萍, 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价值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2) :41-45.
[8]何晓峰, 张存泰, 刘文励, 等.内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在客观结构临床考试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 2007, 17 (11) :1403-1407.
[9]张玲, 吴绮楠, 陈兵.标准病人教学结合PBL教学法在内分泌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13, 21 (3) :489-492.
医学信息标准化 篇6
一、医患沟通技能是医学职业素养的集中体现
医患沟通是所有医学工作的基础, 采集病史、病情发布、诊疗方案的告知、授权委托等工作都离不开沟通[2];特定情况下的特殊沟通更是人文修养体现, 比如通知坏消息、保护患者隐私、获取知情同意、询问敏感病史和解决冲突等, 这些情况都要求医生以一种相对正式、令人舒适但坚定的态度来完成;向患者透露有潜在痛苦或生命危险等的坏消息时, 医生还要具备安抚患者的能力。
《卡拉玛祖意见声明书》 (Kalamazoo Consenss Statement, 2001年) 注明了七个临床沟通要素: (1) 建立医患关系; (2) 开始讨论; (3) 收集信息; (4) 了解患者资料; (5) 分享信息; (6) 就问题和计划达成一致; (7) 结束会面。医师的交谈能力是影响医患沟通的首要因素, 医师沟通过程中说话的语调 (愤怒、希望、恐惧) 、音量、语速和肢体语言 (手势、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 均会影响到医患沟通的效果。医患沟通其他的技能包括如何与患者建立信任、如何传达自己的理念;当患者含糊其辞或故意隐藏真相的情况下, 推敲事实也需要高超的技能。如何让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医学院校学生, 在短期内掌握上述技能, 在患者最痛苦的时刻有效进行沟通, 取得患者信任、获得患者的支持并顺利完成诊疗任务, 成为高等医学院院校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训的重要任务。
二、标准化病人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
医学的难题之一是如何在不同场景中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 传统的医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 但缺乏在真实临床场景中培训学生与患者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标准化患者 (SP) 又称模拟病人, 是接受过专门培训的健康人或患者, 在接受15-25学时的强化训练后, 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教具, 模仿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 尽可能地模仿患者特有的态度和情感, 旨在恒定、逼真地再现某个医疗场景, 从而让医学生学习如何圆满地完成某项临床工作[3]。标准化患者可以高信度的重复扮演同一角色、提供一个可控环境, 使医学生接触到临床场景或交流难题, 医学生实践课堂学习到的理论, 标准化患者也可对于医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标准化患者消除了诸如场景变化和患者隐私保护等问题;医学生在测试中经历相同或不同的案例, 可参考预设的标准答案, 也可前后比较自己反应,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标准化患者接受的培训通常能让他们在真实现场中兼任患者、教师和评估人员的角色。
三、如何利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医学生医患沟通培训
最常见的标准化病人场景测试, 是医师与患者进行沟通。预先告知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 如自我介绍、记录病史、体检、向患者宣布坏消息、获得知情同意等。通常一个简单任务 (如获取不太复杂的知情同意) 完成时间为10-15分种, 而复杂任务 (完成全面病史记录和体格检查) 可能需要1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测试完成后, 标准化病人填表评估学生的表现, 既包括医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评价, 也包括患者隐私保护、与患者情感交流技巧的评价等, 标准化患者也作为教师与学生讨论其表现并给予反馈, 学生则需要完成如写实践报告等反馈。
医学教育中人文关怀和沟通能力的测评一直是医学高等教育中的难题, 主要原因在于临床情况复杂多变, 患者的心理、情感在重压之下往往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单凭理论授课、传统意义上的笔试, 不能合理评估医学生的实战能力。如果采用真实临床场景观察, 由于医生交流能力要受到场景和特定案例的影响, 因此对交流能力和人际能力进行稳定的估计, 需要较多的观察次数 (高达30次) 。真实临床事件会随条件、患者和医生等因素发生变化, 在三个因素都快速变化的环境下, 对交流技能做出评估确实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 标准化病人用于医学实践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大突破[4]。
四、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育中的可行性
有学者对标准化患者表演的真实性及案例细节表述的准确度进行一系列研究[5]。检验真实性的方式是将标准化患者送至有经验的医生处, 评价医师在未告知的前提下, 能否将标准化病人从普通患者中识别出来, 结果发现识别率仅为10%-20%。进一步研究发现, 被识别的标准化病人三分之一是由于被检验的标准化患者与医生专业不符所致。
作为评估者, 标准化患者与有经验的教师在给学生打分方面有同样的准确性。研究显示, 标准化病人对考生表现记录平均一致率达到82%, 标准化患者的整体评分准确度为91%。标准化患者在评估交流技能方面优势更加突出。Boulet等采用SP患者进行医学毕业生临床技能测评, 证实“良好训练的标准化患者可用于测评医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 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 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减少医疗差错和事故, 同时可以提高医生自身的职业自信力。有效的医患沟通在增加医生满意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满意度, 因此标准化患者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对于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和人文素质必将起到重大作用。
摘要:医学的进步要求医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 医患沟通是医学生临床技能、沟通技巧和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在医学教育过程中, 利用经过培训的标准化病人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培训, 通过模拟真实场景, 让医学生学习在不同临床场景中进行学习和培训, 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医学教育,职业素养,医患沟通
参考文献
[1]翟高峰, 仇永贵.加强医患沟通,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1) :1410-1412.
[2]Brown J.How clinic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a core part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the UK[J].Med Educ, 2008, 42 (3) :271-278.
[3]Liew SC, Dutta S, Sidhu JK, et al.Assessors for communication skills:SPs 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Med Teach.2014, 36 (7) :626-631.
[4]Shirazi M1, Labaf A, Monjazebi F, Jalili M, Mirzazadeh M, Ponzer S, Masiello I.Assessing medical stu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 by the use of standardized patients:emphasizing standardized patients'quality assurance.Acad Psychiatry.2014 Jun;38 (3) :354-60.
医学信息标准化 篇7
1 SP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
骨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在其教学过程中要求有各种骨折、颈腰椎退行性疾病或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的病人供学生实习和进行临床康复训练, 但由于多数医院以创伤骨折病人为主, 几乎所有入院病人均已明确诊断, 病人不愿反复接受询问和查体, 另外目前医疗环境下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所以很少有病人愿意担任标准病人。标准化病人概念的提出似乎解决了这一难题, 但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目前SP的来源主要是社会非医学专业人员, 这些人员的培训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此外, SP毕竟不是真正的病人, 某些客观体征比如局部肿胀、浮髌征及自主神经检查无法表现出来[2]。
针对前一问题, 我们考虑运用学生标准化病人, 学生标准化病人 (Student as Standardized Patients, SSP) 即医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 Harris和Escovitz于1990年分别报道了用高年级医学生模仿病人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与考核的效果[3]。结果显示, 应用SSP不仅节省开支, 而且培训时间较非专业型医学SP短, 从而节省了培训人员的时间和费用支出。对于后者, 只能通过录像资料来观察这些阳性体征。
2骨科SSP的培训
2.1 招募
培训对象主要为高年级医学生, 学生自愿报名, 低年级研究生、见习生、实习生尤其是七、八年制学生优先考虑;另外可以在有一定解剖学或诊断学基础的二三年级开设骨科标准化病人选修课。
SSP的基本素质要求[4]: (1) 守时:不论是培训还是考核, SSP都有责任在约定的时间准时到达; (2) 角色扮演:SSP的主要工作是角色扮演, 讲述病史的同时要表现出真正病人有的表情、声音及体征; (3) 记忆力、注意力好:要求SSP在一段时间内多次重复表演, 而每次的表现必须完全相同; (4) 表演忠实于案例:必须按照病例资料的指示表演, 不得随意增加或删减症状体征; (5) 性格开朗, 平时与周围人接触良好, 关系融洽。
2.2 培训
2.2.1 骨科基础知识的培训。
高年级医学生虽然已学过解剖学、诊断、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 但是对骨科并没有多少深入了解, 我们安排2学时的时间系统地讲解骨科常见病的解剖概要、病因与病理、临床表现等, 而作为选修课培训的二三年级学生还要重点培训诊断学, 能够帮助SSP理解骨科不同疾病特定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
2.2.2 案例的培训。
SSP主要模拟骨科常见病, 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肱骨近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膝关节骨关节病、半月板损伤、长骨远端骨肉瘤。根据招募的SSP人数, 安排每位SSP掌握2~3种疾病的模拟。本文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介绍骨科病例的培训, 其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模拟检验。 (1) 病史。首先, 制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必须涉及到的病史询问项目的剧本, 比如:病人职业, 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者如煤矿工人或建筑工人, 因过度负荷造成椎间盘早期严重退变;病人性别, 处于妊娠状态者因后纵韧带松弛易于椎间盘膨出;详细介绍现病史中的7条: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的特点 (疼痛常为放射性神经根性痛, 站立位加重而坐位缓解) 、病因与诱因、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及病程中的一般情况。让SSP在培训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下理解剧本、熟悉剧本, 然后观看模拟问诊录像, 2人一组反复练习。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的培训由录像资料教学与培训教师给SSP做检查或者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SSP间互相检查相结合。骨科检查主要从视触叩动量5个方面, 就腰间盘突出症而言, 观察病人步态、脊柱外形;病变间隙的棘突旁有深压痛;肌萎缩与肌力的改变;感觉是否减退与深反射改变;特殊检查比如直腿抬高试验、健肢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股神经牵拉试验及屈颈试验, 临床上常用的是直腿抬高试验及其加强试验。这就要求SSP模拟疼痛、活动障碍、感觉异常、瘫痪等, 甚至有些SSP经过训练可以模拟Babinski征, 而浮髌征、Colles骨折“银叉样”畸形等难以模仿的则在需要时通过录像资料提供。 (3) 模拟检验[5]。在症状和体征培训完成后, 后续的培训以模拟问诊的方式进行。由培训教师作为病史采集者、1名SSP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模拟问诊场景, 其他SSP观摩, 培训教师当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让SSP到病房亲自看到真正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表现, 鲜活的实例可以增加SSP模拟病例的表情和肢体言语的真实性, 同时注意不能有暗示性或诱导性的表演。最后阶段则需要带妆培训, 不仅能将病人的病容 (比如剧痛的病人会脸色惨白) 表现出来, 还能使SSP更容易进入表演状态。
3骨科SSP的优势
本文在培训对象上主要选择高年级医学生中低年级研究生、见习生、实习生尤其是七、八年制学生, 有其一定的优势: (1) 高年级医学生已经接触临床, 对病人具体的表现有较多了解, 可以更逼真地装扮病人, 同时基础知识已经学过, 扮演病人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能力; (2) 低年级研究生、七八年制的实习生不用面对工作考研的压力, 也不像住院医师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病人及手术上, 他们的时间相对可以自由支配, 集中安排培训时间较容易; (3) SSP相对非医学专业型SP, 不需要培训基础知识, 培训周期明显缩短[4], 不用过多考虑经济报酬问题; (4) 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 医学生从病人当起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病人心理, 当面对真正病人反复诉说自己腰痛时, 不会只是单纯地为完成病例书写而问病史, 而会先想到缓解病人痛苦、安抚病人情绪, 减少医患矛盾; (5) 骨科病情危急、变化快, 医学生相对非专业型SP更容易、更快掌握疾病的发展 。
4展望
SP从最初的仅能表现疼痛主观症状, 逐渐发展训练Babinski征等病理反射, 到现在利用化妆、道具表演诸如红肿等客观症状, SP在骨科的应用病种在增多, 越来越多的院校将SP应用到骨科临床教学及考核中。但SP模拟的都是骨科常见病、典型体征, 和临床有一定差距,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临床思维, 而骨科标准化病人选修课在低年级医学生中开设还没有相关报道, 其效果尚待进一步评估。
摘要: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作为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国内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临床教学及医技考核中。本文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 阐述SP在骨科教学中的应用和学生标准化病人 (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 SSP) 的培训方法及其产生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标准化病人,骨科教学,培训
参考文献
[1]杨丽, 仰曙芬, 隋树杰, 等.标准化病人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应用现状与趋势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3) :97-98.
[2]冯睿, 黄轩, 魏小龙, 等.外科临床考核标准化病人的探讨 (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12 (8) :820-822.
[3]李红, 马春宇, 萧鸿, 等.学生标准化病人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J)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0, 8 (3) :25-26.
[4]王秋兰, 刘丽, 温晓辉, 等.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J) .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10) :1380-1382.
医学信息标准化 篇8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医学生,妇产科,培训
近年来, 随着高等医学院校的扩招, 每年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不断增多;同时, 病人隐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不愿被当作实习对象, 加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 使医学生临床实际操作的机会大大减少, 这给临床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1]。
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 又称专业化模拟病人 (Simulated patients) , 是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疾病的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 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指导者三种功能。SP与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相比, 解决了医学生临床实习对象问题, 为其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 有助于其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但经费问题是制约SP在我国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2]。而应用医学生标准化病人 (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 SSP) 可以弥补这一不足。Harris和Escovite于1990年分别报道了用高年级医学生模仿病人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与考核的效果, 结果显示应用SSP不仅节省开支, 而且培训时间较非专业型医学SP短[3]。
1 SSP在妇产科的应用
妇产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见习与实习是培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妇产科疾病部位特殊, 受到传统观念、隐私问题等影响, 这些给妇产科的临床见习实习带来很大的困难。虽然妇产科仿真模型和教学视频等可以起到部分替代作用, 但由于其无法与操作者互动, 且模型制作程度有限, 因而难以替代通过病人的学习。国内, SP在妇产科已经开始应用, 并取得一定效果。目前SP的主要来源是社会非医学专业人员, 培训他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由于没有医学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且往往没有对所表演疾病的切身体会, 传统SP很难将一些症状和体征准确描述和表演出来。在医学生妇产科学习中, 如何提供良好的学习对象和临床实践环境, 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的质量, 是高等医学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针对以上问题, 可以考虑将学生标准化病人应用到妇产科的教学中。
黄坚、李红等人在妇产科教学中应用SSP, 取得较好效果, 提高学生积极性, 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4,5]。此外, 建立客观、有效和可靠的临床技能评估体系是目前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SSP的应用在这方面具有优势, 为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手段[6]。
2 妇产科SSP培训方法
2.1 病种及剧本准备[7]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选择适用于问诊与简单体格检查的妇产科临床常见疾病, 如妊娠期高血压等, 由妇产科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负责编写SSP剧本。所有剧本均源于本院真实的妇产科临床病例, 均具有完整的病史、辅助检查资料及明确的诊断。要求剧本以描述疾病症状为主, 包括详细的病史资料和主要阳性、阴性体征及各种辅助检查结果等。病史中需要指明SSP应当重点描述的症状及应当具备的心理状态;体格检查中需要指明SSP应当贴切表演的阳性体征和重要的阴性体征, 无法表演的阳性体征如休克时生命体征的变化等, 应当注明SSP在学生体检时如有该项检查的动作或意向后, 可向检查者口述相关体征。所有SSP剧本编写完毕后, 必须经过妇产科教研室的集体讨论并修改、完善, 力求达到真实、可信、合乎逻辑、便于表演。
2.2 SSP招募与筛选
招募对象主要为五年制、长学制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女学生, 最好有一定妇产科基础;还招募有妇产科见习、实习经验的其他类型女学生。采用自愿报名形式, 经过初选, 最总确定培训对象。
SSP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8]: (1) 身体健康, 自愿并有毅力完成SP的培训; (2) 具有一定的表演天赋, 或者经过训练能够较好表演; (3) 性格开朗, 善于与老师、同学沟通; (4) 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体格检查; (5) 守时、可靠, 有时间参与SP教学和考核, 能够正确处理学习与担当SP的关系; (6) 记忆力、注意力好, 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演出数遍, 并且每次表演基本一致。参考以上条件, 从报名学生中进行挑选, 针对筛选出的学生不同个性特征, 考虑让其扮演适宜剧本, 并征求学生意见。根据招募的SSP的人数, 安排每位SSP掌握2~3种疾病的模拟, 同一疾病由2~3位SSP进行模拟。
2.3 妇产科SSP培训
SSP的培训采用统一教学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形式:统一教学针对所有SSP, 教授SSP相关理论原则和妇产科基础知识;分散培训针对表演不同疾病的SSP, 解析剧本要点并对表演进行培训。
2.3.1 基础讲解阶段:
集中讲解SP的概念、职责及意义等。让学生志愿者系统了解SP对临床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 培养其高度责任感。重点讲解SP在工作中应当守时、忠于剧本、有问才答、适度回馈、保持中立等基本原则[7]。
2.3.2 剧本学习阶段:
培训教师以疾病为单位对SSP进行妇产科基础知识的培训, 详细讲解包括疾病的病因、解剖、病理生理、症状体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SSP在培训教师的教授和指导下, 掌握自己的剧本相关内容, 并能够将重要的部分准确记忆, 表演时能够熟练表演并及时准确反馈。此外, 培训教师带领SSP到临床观摩相关疾病的真实病例, 详细讲解真实病人的特点, 并让SSP自己与病人交流, 加深SSP对扮演该疾病要点的理解。
2.3.3 角色培训阶段:
妇产科SSP主要模拟妇产科常见病, 如妊娠期高血压、流产、异位妊娠、多胎妊娠、胎膜早破等。下面以妊娠期高血压为例, 介绍妇产科SSP的培训方法。
2.3.3. 1 SSP扮演病人的培训:
通过自主学习和培训教师的重点讲解, SSP系统掌握所要表演的疾病。培训教师与扮演同一疾病的SSP一起, 进一步探讨疾病的重点和扮演时注意点, 并让SSP学会表演时要生动自然, 语言要通俗易懂, 符合病人身份。然后, 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 同一疾病的SSP之间互相问诊和检查, 不断演练, 直到熟练掌握剧本。
问诊时要求SSP熟练掌握涉及到的病史, 如妊娠期高血压要涉及病人年龄、职业, 妊娠周数、营养状况, 有无头痛、水肿、子痫、视力改变和上腹不适, 是否是初产、以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有无高血压家族史等。要求SSP能熟练回答: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主要症状的特点、病因与诱因、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诊治经过及病中的一般情况。
体征的表演存在很多技巧, 是SSP培训中的重点和难点[9]。SSP在接受体格检查时, 相关体征要通过语言、表情和躯体反应迅速表现出来, 因而对表演能力的培训十分重要。表演妊娠期高血压时, 要求SSP适当地表现出病人头晕、头痛、眼花、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抽搐等。SSP经过训练还可模拟子痫的表现:眼球固定、头偏向一侧、牙关紧闭, 口角面肌颤动, 然后四肢肌僵直, 双手紧握, 双臂屈曲, 迅速强烈抽动等。持续1min左右, 抽搐强度减弱, 全身肌肉松弛等。
由于妇科检查和孕、产妇本身的特殊性以及SSP可接受体检的程度, 很多体格检查项目未设置, 可通过SSP较为完整的病史叙述和辅助检查数据, 充分提供相关资料。但一些简单而重要的体检可在SSP身上示范完成, 如四步触诊法等。并可辅以相关道具, 如将小枕头垫在腹部。
2.3.3. 2 SSP作为“评估者”的培训:
首先需制定较为详细的评分项目及标准, 问诊项目包括问诊内容及问诊技巧, 检查项目包括查体内容、查体顺序及查体技巧。SSP作为评估者, 需要牢记每一个项目的评分标准, 并保持评分的一致性, 尽可能公平、客观地评估每一位学生[10]。妇产科SSP作为“评估者”时要求较高, 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应用SSP时表现。问诊时注意问诊技巧及问诊内容是否全面, 查体时关注查体的手法、顺序、检查内容等。初始阶段, SSP的评价只可作为参考, 经过大量训练和演练后, SSP对学生的评价较为熟练并准确, 此时评价较有意义。
2.3.3. 3 SSP作为“指导者”的培训:
SSP作为“指导者”指按照评分标准指出学生问诊时哪些资料搜集到了, 哪些资料遗忘了;体格检查方法、顺序是否正确, 并适时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做[11]。SSP要对疾病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体格检查操作技能掌握较好, 并在表演时对学生言行观察仔细, 负责对学生问诊、体格检查提供反馈信息。例如, 学生在妊娠期高血压问诊时没有问及妊娠周数, 结束后SSP要告知学生妊娠时期对诊断妊娠期高血压较为重要, 妊娠期高血压多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通过SSP的指导, 学生会对问题认识深刻, 而SSP本人也巩固了基础知识。由于此项要求很高, 可在SSP已经经验丰富的基础上开展。
2.3.4 演练与考核阶段[7]:
完成以上培训后, 进行SSP实际演练和考核。由一名经培训学生充当检查者, 利用SSP模拟接诊病人场景, 培训教师观摩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经过反复训练, 逐渐熟练并增加SSP适当反馈等内容。培训教师要注意SSP所模拟病例可能出现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还要注意SSP表演的尺度, 不能夸张、暗示或者诱导。最后阶段进行带妆彩排, 使SSP进入真正表演状态, 表演更为真实。经过多次演练, 培训教师根据SSP表演综合情况给予评分, 选拔出较为优秀者参加由培训教师充当考生的正式考核。考核合格的SSP可获得合格证书, 并参与SSP临床技能教学与考核。
3 妇产科SSP优势分析
妇产科SSP具有SSP的优势, 如易于招募与培训、便于统一管理、节省经费开支等。此外, SSP在妇产科应用还有独特的优势: (1) 缓解临床见习难问题。由于妇产科病人患病部位的隐私性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医学生在见习时多会遭遇很大的阻力, 尤以男性学生明显[12]。SSP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妇产科临床见习实习的不足, 可以起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 促进人文精神培养。SSP促进了医学生从妇产科病人角度理解问题, 扮演SSP的学生更是直接体验了作为病人。这样医学生可以更为深刻地理解病人感受, 利于领悟医患沟通技巧, 提高人文素养。 (3) 促进学生学习。扮演SSP的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 尤其是疾病临床表现, 提高了自身临床能力。SSP平时和其他同学便于相互交流, 可以带动其他同学学习, 从而激发学习妇产科的热情。
4 培训妇产科SSP的思考
医学信息标准化 篇9
关键词: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信息服务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有了极大的飞跃,涉及到高校各个部门。具体到图书馆,包括用户需求、信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几乎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已经进入了数字图书馆阶段,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查找,可以说网络化已经成为新型高校图书馆的标志之一。面对高校图书馆信息化进程,图书馆的价值已经不仅仅体现在馆藏方面,还包括用户对于知识的需求上。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内容和范围已经从对馆藏文献的管理转向了对用户需求的满足上。医学及生物科学领域是现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信息化程度十分高,对信息的要求也更高,这就使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和服务模式,寻找出适应新变化的工作模式和流程,使医学高校图书馆发挥更充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主要趋势是文献信息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系统平台开放化、读者服务多样化及使用方便与用户体验[1],所有的这些都要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层面上,本文以作者实践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的研究结果,就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信息服务的研究做一研究,以期为我国医学院校图书馆更好的进行信息化进程,更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提供更充分的支持做出贡献,现报告如下:
1图书馆中信息技术
所谓信息技术,是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合称,这里面的核心内容是信息,感测技术是指获得信息的技术,通信技术是指传递信息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信息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处理和分析信息的技术,控制技术是指如何从大范围信息中找到和利用有用信息的技术。我们应该已经意识到,静悄悄的图书馆已经不复存在,整齐有序的藏书已经被数字时代的洪流冲击得支离破碎,现在全球范围内,知识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增长着,其产生、传播与利用都是在空中完成的,高通量的数据流已经取代了一本本印刷精美的图书,数字图书馆也成了未来图书馆发展的趋向,导致这一系列变化的就是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获取、处理、储存、传递、检索和利用的数字化技术,现在信息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已经在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度,其技术发展也逐渐从硬件转移到软件上来。
2信息技术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影响主要有三步。首先,初级阶段是从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图书馆过渡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标志性事件是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的使用,这实现了采购、编目、流通等环节的自动化,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献检索,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位置或了解其借阅情况,这大大解放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读者的检索效率。这一过程在我国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图书馆中都已完成[2]。第二阶段是由第一阶段向网络信息服务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网络资料的进入改变了图书馆从前馆藏的结构,让图书馆从过去的以实体藏书为主,转向了实体藏书、电子藏书和虚拟藏书相结合的模式,这极大的扩充了图书馆的信息量,丰富了图书馆的功能,在此阶段,计算机成为了图书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由不同的计算机组成了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社会化的知识平台,向读者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功能。具体到借还书功能上,开始出现网上预约、到期提醒、采购推荐等,另外,快速的馆际互动,也极大的扩充了单个图书馆的信息容量。向网络信息服务转化的过程在国内各大图书馆中均已展开,并且初具成效[3]。第三阶段就是实现前文所述的数字化图书馆概念,即文献信息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系统平台开放化、读者服务多样化及使用方便与用户体验,现在尚处于研究阶段。
3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的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医学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建设、资源整合建设、信息检索服务和读者培训四部分。在信息资源建设中,信息技术推动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为电子资源和虚拟馆藏,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以物理介质馆藏为主的特点,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信息量,也成为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出发点[4]。具体到医学院校而言,现今生物及医学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更新,每天都有许多期刊发表,甚至一些期刊的电子版会首先公布在网络上,之后才会有纸质期刊出版。传统的科研模式在文献检索方面耗时极大,检索纸质期刊效率极低,与学科的发展速度不符,极大的影响了科研工作的进行。在信息化图书馆中,我们将不同介质的资源通过一个统一的模式进行分类,或将国际上已有的数据库进行整合,提供给科研工作者,极大的减轻了检索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提高了科研效率。同时,网络等媒介中的科研信息可以说是现今更新最为及时的,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检索,我们可以快速的了解到本领域本学科内的科研动态和发展方向,对相关项目的申请、审批和进行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图书馆读者的用户体验,相比于繁琐的检索号,文字与图片结合的网络检索更符合读者的需求,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医生的时间需求,只需要一台终端计算机,临床医生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不仅满足了因工作时间不固定而产生的时间需求,也可以让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便捷及时的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在图书馆信息功能检索转变的过程中,可以方便读者进行检索,并对读者检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在自动化图书馆中,可以使用OPAC系统对包括网络和虚拟资源在内的馆藏资源进行检索,极大的方便了文献检索,同时,在读者进行检索的过程中,系统会根据读者的检索关键词找出读者可能感兴趣与或检索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供读者参考,这极大的减轻了读者检索的工作量,并使其检索结果更为全面[5]。在读者培训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了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医学生课业压力大,但对科研和新知识的要求高,掌握有效的文献检索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十分必要。在此过程中,我们除了开展线下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程和面向本科生的文献检索选修课,还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对读者进行培训。我们针对学生在使用图书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录制了远程协助录像,放在网上供读者下载,读者可以在首次使用时对图书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我们依托校园网开通了图书馆在线讨论区,学生在使用图书馆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开放性平台上获得来自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同时,这些问题也会留在网上,供之后遇到同样问题的同学查阅和参考。有一点在我们的工作中十分重要,就是随着医学的发展,数据库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一些新的数据库层出不穷,但限于资金和本着节约资源的目的,我们不可能全部订阅,现大部分新出现的数据库都有试用功能,我们可以邀请科研工作者对新的数据库进行试用,然后视情况进行订阅,这样对于科研工作更有针对性,也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图书馆的效率
4医学院校图书馆新技术引进与新服务的开展
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图书馆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已逐渐从对硬件的需求过渡到软件上,包括基于Web2.0技术下的扩展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可以进行包括参考咨询、书目导读、信息推送、专业导航和用户教育在内的多种功能,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RSS、SNS、Tag和Blog等。现以RSS技术为例,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下的信息服务进程。RSS技术主要用于信息推送和资源整合,能够自动帮助读者获取其需要的内容,在本图书馆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以关键词或期刊为分类依据,选择合适的RSS服务,当本领域有重要论文或较新的科研突破时,RSS系统会根据读者的订阅情况给读者发去资讯,使读者可以更快捷及时的得到这些进展,这在诸如基因学研究等发展速度快,课题组重叠率高的研究领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我们使用了Mylibrary系统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自定义自动服务,使读者得到了极为便捷和具有实效的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也随之变化,图书馆已经从传统的藏经阁转向了以文献信息为主,兼顾信息管理、检索和利用,并结合了读者培训,信息整合在内的科研文化综合体,对面信息化技术在传统领域的不断深入和读者对于包括用户体验在内的迫切需求,我们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接收新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抓住图书馆信息化进程这一历史性潮流,建設起符合时代要求、满足读者需求的现代化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孙卫,赵悦.图书馆信息化标准工作评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7):33-37.
[2]张玉凤,梁晓天,王凤翠等.图书馆在科技信息化中的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1):11-13.
[3]李慧.信息化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及策略分析[J].兰台世界,2010(16):73-74.
[4]侯海涛.西方社区信息服务对我国图书馆信息化的启示[J].图书馆杂志,2003,22(3):68-70.
医学信息标准化 篇10
医学类专业认证最早开始于2006年。《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于2004年初步制定,2008年颁布,并于2006年首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截至2012年底,有7所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普遍认为,专业认证很好地促进了现代医学教育观念的传播与更新,促进了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医学院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校整体的发展[3,4]。鉴于此,本文对《标准》的有关内涵进行剖析,对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进行探讨。
1 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标准》提出,“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对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应包括体现这些生物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5]。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前期知识容易遗忘,需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过多,教师、学生负担较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很少;前期教学不是以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和解决临床医疗问题为主要目的,学习内容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医疗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形态→功能→疾病→药物治疗(药理)”的认知规律,将组织学、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内容按系统重组为若干个模块,采用模块式教学,如心血管系统模块:心血管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系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授课学时,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缺乏合适的优秀教材;需要打破现有以学科划分的教学单元—教研室,增加了教学准备和组织管理的难度;需要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6,7,8,9,10]。
2 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标准》要求,医学毕业生“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5]。
现行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周学时为20~30,平均每天4~6学时,再加上学生的业余活动,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只需要被动的接受,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居于较次要地位。所以,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力求涵盖书本的全部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有限学习时间,很少留给学生自学时间。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显然,这与当前医疗行业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与《标准》的要求、与人才国际化的要求都是不适应的。而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前提是要给学生学习时间。因此,必须修改课程计划,减少讲授学习,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可以结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进行,减少不同学科间重复内容的讲授。修改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主要由教师讲授。当然,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放任不管,而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定学习目标和灵活的考核方式,教师做好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启发式教学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于教学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启发式教学模式[5]。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有一致的要求。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古到今,在各行各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也不例外。然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只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还要有创新思维和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医生也不只是凭经验、依赖实验室检测结果为患者诊治疾病,还要具有与患者、家属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以及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能够结合临床实际,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良好的医患沟通在患者身心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当前,主要的教学改革有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等[11,12,13]。这些模式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各院校、不同学科可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 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学是否满足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否符合该专业资格证书或执照的申请条件。《临床专业标准》教育计划要求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课程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对医学基础课的要求是“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5]。
显然,基础医学主要是为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打基础,一方面,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要从事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工作。而培养实践能力,满足工作要求的主要办法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在基础医学实践教学中,通常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应该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基础学科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内容上的密切联系。因为一个实践问题的解决,往往涉及到多个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知识。近年来,打破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学科界限,设立机能实验学就是很好的尝试。在教学中,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这三个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既要合理设置不同类型实验的比例,又要打破学科界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5 加强学生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5]。这说明,《标准》要求学生多参加各种与医学有关的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除在教学实验中安排设计性实验外,还应鼓励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申请有关基础医学的学生科研项目,或参加基础医学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方法和道德,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医学专业人才。但在参加科研活动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科研过程,关注科研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结果,毕竟学生的精力、基础有限,而且学习重点并不在于此。当然,对于学生的科研也应该有激励机制,否则,学生缺乏兴趣,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总之,专业认证是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现行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临床医学教育发展道路,通过常规化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医疗人才[14]。
摘要: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本文阐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中有关基础医学教育教学要求的内涵和意义,提出重组教学内容,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优化基础医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科研五个方面的改革思路。以期保证临床医学专业通过认证,培养国际化实用型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