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技术

2024-10-26

机采技术(精选12篇)

机采技术 篇1

1 影响泵效的原因

正常状况下, 泵效应该在0.7到0.8之间, 但是实践表明, 泵效的平均都在0.7以下, 有些都达不到0.3的相关值, 会对泵效造成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依照深井泵运作的三个基础性环节内容上来看, 能够将这些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1.1 冲程损失

在深井泵运行过程当中, 抽油杆以及油管柱装置均承载着一定的交变荷载, 这样会导致弹力伸缩情况的出现, 使得活塞冲程被较小, 造成一定的冲程损失情况, 与此同时, 活塞所给出的相应体积也会减小, 使得实际泵效被降低了。

1.2 气体不能充满

当油气混合物被吸入泵内的时候, 这些气体充分挤占活塞的让出空间, 导致没有时间来让原油排入到泵内设备中, 又或者是油层的实际供油能力比较缺乏的时候, 也容易使可排入到泵中的实际油量被减少。

1.3 漏失

若是活塞与泵筒间所存在的空间跟其他的连接部件出现漏失情况, 实际大排量也会受到影响, 达不到预先的排量。

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 气体充不满和地层供液能力有关。运用机械方法提高泵效的时候要注意摩擦阻力的有效较低以及冲程损失与漏失的合理减少等等方面的内容。因此, 需从抽油杆柱开始, 在深井以及机采井中下放一定数量的增抽器, 且配备有辅助工具的抽油杆柱, 力求实现泵效的优化提升。

2 增抽提效技术

2.1 增抽器

其主要由主体、扶正轮和增抽塞组成, 它是增抽提效技术所使用的主要工具。

技术参数是:主体材质:40Cr;最大外径:59mm (上下不能超过1mm) ;滑动密封材料:高强度尼龙;抗压力:380kN;连接:API抽油杆扣。

该设备一般是通过运用杆柱会因重力作用发生伸长的具体特征, 在进行上冲程的时候来采取分级举升的措施, 如此一来, 原本作用在柱塞上的荷载则会提前被级级卸载掉, 这在一定程度实现了泵两端位置工作压差以及泵实际负载的合理降低。

2.2 泵效敏感因素分析

在正常抽汲的时候, 由于抽油杆和油管受到载荷的影响会发生变形, 造成了冲程损失。在设计有杆柱级次的相关基础上, 其中每级抽油杆以及油管金属的实际横截面积值、抽油杆柱的长度值和刚的弹性模量值都是确定的, 唯有存在与活塞面积出的液柱具体荷载是敏感值, 可以这么说, 实现泵上液柱荷载的合理降低则会使所形成的冲程损失也随之降低。

2.3 泵效敏感因素改善方法

依照增抽器的具体运行特征可以知道, 增抽塞主要是通过一对密封副所构成的, 二者分别为固定塞以及活动塞。在杆柱进行向上工作的过程当中, 当密封处于关闭状态的时候, 流体会被举升起来, 若是杆柱向下运动的时候, 活动塞和固定塞则会呈现出分离状态, 此时流体会经过密封副的角度槽位置来实现连通, 也不会形成节流情况, 如此一来, 增抽器的整个工作过程便在一上一下中结束了。在进行油液抽取的时候, 在重力作用下杆柱所出现的伸长状况是难以被避免的, 增抽器设备正好对这一特征实现了运用, 在杆柱上升的时候, 最上面一个层级的增抽器则会被关闭, 然后开始运行, 使得上部流体被提升, 杆柱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 待到第二个层级开始运作的, 便可以此类推, 直至最后一级增抽器也完成相应工作。如此一来, 则会在没有增加任意荷载的情况下来将荷载有效地转移掉, 在实现冲程损失降低的同时提升泵效。

同时, 伴随着运行时间的逐渐累加, 泵的实际漏失量会愈发变大, 此时, 增抽器降漏的效用则会愈发明显, 泵效也会有着较为显著的提升效果。

3 增抽提效技术的优越性

(1) 增抽器具备有一定的扶正功效, 使得抽油杆长时间运作会导致变形的情况实现解决, 降低抽油杆偏磨现象出现率, 延长管和杆的实际寿命, 将抽油杆的疲劳负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减少油杆脱段情况的出现。

(2) 实现泵负荷的合理降低, 延长泵的使用寿命。

(3) 实现携沙功能的优化提升, 采用相应的分段举升措施, 合理规避泵柱塞上的沙沉积情况的出现, 降低了泵被腐蚀和摩擦的程度, 卡沙现象也得到缓解。

(4) 降低了抽油机的耗能率, 增大有用功

(5) 检泵的周期得到延长, 作业成本开支得到控制。

4 结语

(1) 不可以使用供液情况甚为缺乏的井, 针对产气量相对较大的井, 需有效运用挂气锚等措施。

(2) 泵挂的实际深度越大, 则会获得更为小猪额增产效果, 这对于一千六百米以上的井效果来说非常显著;井的冲次越高, 则会获得更为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宏亮, 宋学红, 李忠.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有效途径[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9, (12) .

[2]牟晓刚.运用综合治理调整方法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J].管理观察, 2010, (17) .

[3]郑海金, 邓吉彬.能耗最低机采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及应用[J].石油学报, 2011, (5) .

机采技术 篇2

多年来我团一直致力于机采棉采摘技术总结落实,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年提高,实

2012年机采棉技术工作总结和以后发展思路

施机采棉技术是降低成本和实现职工增收的最有效手段。2012年我团农业生产从节本增效创收益着手,落实机采面积面积2.51万亩,实现亩平均单产486.2公斤,是历史以来我团机采籽棉单产最高的一年,现就2012年我团机采棉相关配套技术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根据机采棉采收、加工工艺的要求,机采棉在选择品种中应具备的特性:一是始果

一、品种的选择

节位高度应距离地面18厘米以上,否则容易漏采或机械撞落;二是生长势较强,后期生长稳健,株高在75厘米以上;三是结铃性较强、吐絮集中、不夹壳,含絮率较好,四是培育健壮植株,茎秆坚韧挺拔,叶片小而上举,利于后期脱叶和抗倒伏性,五是加工品质较高的品种,六是中、晚熟搭配种植,利于延长采收时间,根据我团多年的种植示范,我团在选育机采棉种植品种中,选择各项指标都能达标的新陆中-35和新陆中-

41、新陆中-32为机采棉推广运用品种。

2、机采棉主要栽培管理

2.1株行距配置

机采棉模式为(66+10)模式,不仅适应机采机械作业质量,提高机棉机的采净率,同时能够较大程度发挥棉花群体优势。

机采棉适期早播,有利于加快棉花的生育进程,对后期产量的影响较小。4月12日

2.2适期早播

前播种棉田全面采用双膜覆盖,适时早播技术,促使棉花早现蕾、早成熟。

4月7日-4月12日新陆中-35136486.965.5522.40.5

4月1日-4月7日新陆中-35136727.05.5526.31.25

3月22日-3月31日新陆中-35132407.335.5534.22.8

播期品种保苗株数单株结铃单铃重籽棉单产增产率%

播期与产量的关系

4月12日-4月15日新陆中-32137736.865.5519.8——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适期早播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在3月31日前播种较4月12日后播种 增产14.4公斤,增产率2.8%,因此,根据我区的气候条件,适当早播可增加成铃,促使棉花早现蕾、早结铃、早吐絮,增加机采棉加工品种,减少机采棉产量损失。

推迟头水时间,促根系下扎,促壮苗生长。头水不施肥,见花后每天按照每天1公

2.3、水肥管理运筹

斤/天投肥,打顶后每天按照1.5-2.2公斤/亩投肥,重视花铃肥,肥料后移,停水停肥,增加根系活力,防止棉花早衰脱肥,增加棉株抗倒伏性。

化调严格按照日生长量进行化调化控。9-10叶期,日生长量大于2厘米进行化调,2.4化控

小于2厘米/天轻调或不化调。见花喷施硼肥40克/亩,盛花期(见花后15天左右)进行第二次喷施。

打顶后根据顶部果枝伸长长度及时进行化调,顶部果枝长度不超过20-22厘米,防

对于机采棉条田,打顶时,按照目标产量进行打顶,保证打顶时,留足9苔果枝。

2.4、打顶时间

治棉花贪青晚熟。

根据我团气候条件,通过多年实践最佳喷施时间为9月18日-9月22日,喷施时间

2012年我团选择的脱叶剂为脱吐隆12克+助剂36克+70克乙烯利。

3、脱叶剂的喷施

早,铃期不够,单铃重减轻幅度较大,影响产量。喷施晚,达不到温度要求,落叶效果差,影响棉花采净率。

喷施脱叶剂的剂量和方式:

1、棉花自然吐絮达到40%以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20℃以上时开始喷施脱叶剂;

2、生长发育正常的棉田先按照剂量进行喷施;

3、贪青过旺的棉田后进行喷施;

4、喷施早、气温高用药量可适当减少,喷施晚、气温低应适当增加用量;

5、喷施药剂时应使棉株上、中、下均匀着药,不重、不漏,药剂量不小于40公斤/亩。

喷施药剂前,即9月10日前,拔除田间地边杂草,并带出地外,以防采摘时污染棉

4.1、田间准备工作

四、采收管理

花,堵塞采棉机;将田间地面支管进行回收,滴灌带接头及破损薄膜进行掩埋压实,以防吸入异物损害采棉机械,防治异性纤维混入棉花中,造成棉花等级下降;人工进行清理打药行,以便打药机车顺利通行,以防碾压棉花;喷雾器安装喷头掉管,掉管角度适宜,保证棉花均匀着药;采收前人工捡拾地头地边,接幅不准地边,拔出地头棉秆,清理残膜,滴灌带,确保采棉机15米的转弯地带。

当吐絮率达到98%以上,脱叶效果达到90%以上进行采摘。采收时应避免选择在露水

4.2、采收

较大的夜间,采摘时每个一个工作时间及时保养、检修机采,使机车保持最佳工作状态,通过田间调查,2012年我团棉田平均采集率达到96.9%以上,损失率较小。

机采与手采棉田种植模式,管理技术水平没有差异性,只有在采摘前对棉田喷施脱

5、经济效益分析

叶剂。

方式面积测产单产实收单产(扣杂后)扣杂率损失率单铃重衣分%采收费成本合计亩

2012年三十一团机采棉与手采棉的产量比较

产值亩效益

通过此表可以看出,机采棉单铃重较手采棉单铃重降低0.17克,实收单产较手采棉

机采棉25108522.7486.213.83.15.3339598.72323.53889.61566

手采棉(ck)48403519.6534.6 5.50401069.22759.54260.71501 花减少48.4公斤,即包括田间损失和单铃重降低影响产量的降低。但随着拾花价格的增长,机采棉亩效益较手采棉亩效益增加65元/亩。

6.3、选择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品种交叉种植,保证喷施脱叶剂前,棉田吐絮率达

6.2、适期采摘,当棉田吐絮率达到98%以上,及时进行采摘,降低机械撞落损失。

6.1、提高机采棉田间采摘作业质量,降低机采棉产量损失;

虽然我团今年机采棉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但在机采棉仍存在需要解决和注意到问题:

6、小结

到40%以上。

6.5、及时调查,当顶部成铃天数在40天以上时,开始喷施药剂;先喷施早播棉田,6.4、提高棉花脱叶效果,增加棉花加工品质。

6.3、采用适时早播技术,当温度适合时开始播种,以便正常成铃吐絮。

后喷施晚播棉田,先喷施吐絮早的棉田,后喷施吐絮晚的棉田,先喷施长势较弱的棉田,后喷施长势较旺的棉田。

7、今后我团发展思路

7.1、品种选择:选择中早熟、绒长较长、品种较高、吐絮率较为集中的新陆中-32为主栽品种,中早熟新陆中-32和中晚熟的新陆中-35为搭配品种。

7.2、适期早播,3月底前开始播种,保证4月中旬见苗,5月中旬现蕾、8月底正常吐絮。

7.5、降低密度,增加高度,发挥棉花个体优势,增加棉花棉铃空间分布,提高单铃

7.4、试验单行种植模式,提高采净率。

7.3、100%面积采用双大膜播种技术,缩短出苗期,有利于促苗早发。

重,增加棉花品种。

7.7、采用肥料后移技术,延长根系活力,增加顶部成铃品质,保证棉田正常吐絮。

北疆棉区机采棉栽培技术 篇3

【关键词】北疆棉区;机采棉;栽培技术

自2005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7团推广机采棉种植,全面推行“矮、密、早”和六项精准技术路线:测土施肥,精量点播(穴一粒),膜下滴水、滴肥,科学化调,机械采收。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植棉技术的发展,使昔日有名的盐碱滩,一跃成为早熟、优质、高产植棉基地。特别是2012年全团子棉单产6750 kg/hm2, 总产72000t, 职工人均收入6.5万元。

1 自然环境

石河子垦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为大陆性气候,是典型的的荒漠绿洲生态农业。与全国其它棉区比,此地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水源稳定,这些条件为棉花生产提供了一定的自然资源。但该地土壤盐碱重、无霜期短、春季低温多雨、风大、秋季气温下降迅速,这些又对棉花生产及其不利。2012年全团气温偏高,降水量少。4月1~4日平均气温达13.60℃。

2 土地准备

精量播种对土地要求较高,丰收后及时机械回收残膜,粉碎棉杆还田。增施基肥,每公顷施尿素150kg,过磷酸钙300kg、氧化钾75kg,机械喷施均匀,及时深翻30cm,使地表无残膜,秋末用联合整地机双列对角平整,达到上虚下实、无坷垃,实现齐、平、松、碎、净、墒六字标准,使棉田达到良好待播状态。开春后,膜下5cm地温连续3d达12℃时,每公顷用48%氯乐灵1500~1800g在晚间喷施,喷施后及时用机械双列对角耙磨,使除草剂和土壤混合均匀,提高除草药效,地表拾净残膜残茬。

3 种子准备

全部用霜前种子,脱绒后经精选再用智能粒选机精选子粒饱满、成熟一致、大小均匀的种子,使种子纯度≧98%、发芽率≧95%,播前将棉花种子进行脱毒处理,再用60%3911和福多甲种衣剂包衣,晾干后即可。

4 播种要求

4月5日开始播种,播种质量:每公顷保苗株数为25~25.5万株;空穴率≤2.9%,错位率≤3%;播种笔直、接行准确、行距一致(2~2.5 cm)、覆土均匀(1~1.5 cm),铺膜平展,镇压严实,膜边压土厚5cm,到头到边,膜面清洁,一膜5条采光面。

5 品种选择

147团多年来选用的棉花品种均为当地陆地棉、新陆早系列,如新陆早42号、46号、48号,它们的适应性强,成熟早,结铃性强,吐絮集中,且增产潜力大,利于高密度种植。2011~2012年两年均为一穴一粒,膜上精量点播,保苗株数达25~25.5万株/hm2,霜前花为97.5%~98.7%。

6 水肥管理制度化

根据147团土壤普查肥力测定结果,一般中等肥力棉田每公顷产子棉6500kg,每公顷施纯氮390 kg、P2O5 190 kg、K2O 75 kg,Mn、Zn、B各1 kg,n:p2O5:K2O=1:0.48:0.19,N20%,P2O580%,K2O50%作基肥一次性全层施入,剩余肥料作追施,微量元素作叶面喷施。根据棉花需肥规律,氮肥需9次施入,磷、钾肥分6次施入,锰、锌、硼肥分苗期、蕾期、花铃期各叶面喷施2次(见表2)。

表1 棉花生育期肥水运筹方案

灌溉日期06-1506-2507-307-1207-2107-3008-808-1808-28合計

滴水量/

(m3/hm2)6006507007007007006005505005700

滴施氮肥量/

(kg /hm2)3101215121053266

滴施磷、钾肥/

(kg /hm2) 34432218

7 田间管理

2012年苗期管理突出一个“早”字,抓早苗、促早发,播种后及时连接好滴灌带,第3d滴出苗水300~350 m3/hm2,出苗后及时放苗培土、机械中耕、松土、增温保墒,叶面喷施尿素1kg/hm2、磷酸二氢钾1.5 kg/hm2、锰、锌肥各0.5 kg/hm2,提高叶面光合率。第二次中耕深度14~16 cm,促幼苗多发侧根,深扎防倒伏。蕾期在搭好丰产架子的基础上促棉株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争取早现蕾、现大蕾。在花期以水肥为中心,稳抓一个“水”字,落实一个“肥”字,狠抓增花、增铃、增铃重,减少蕾铃脱落,除净杂草、剪除无效果枝,增加株行间光合率和通透性,促早熟。

8 科学化调

据机采棉种植要求,第一果枝始节距地表以20~22 cm为宜,棉株高度75~80cm,第一果枝棉铃采净率达98.5%,产量也高。当棉苗2~3片真叶时用缩节胺7.5~10.5 g/hm2,5~7叶时用15~20 g/hm2,9~10叶时有20~25 g/hm2,打顶后7~10 d 用30~35g/hm2,打顶后15~20 d用缩节胺50~60 g/hm2。用缩节胺溶液600 kg/hm2喷施棉株,从顶尖向下全株喷施,雾滴要小成雾状,防果枝和赘芽徒长,为塑造机采棉理想的株型,增加株行间通透性,减少下部铃烂铃率和光合作用,延长叶片功能期,为棉花早熟、高产、稳产提供保障。

9 防治病虫害

近几年棉田的主要害虫以棉蚜、棉叶螨、棉铃虫为主,因气候较高,所以这些虫害发生地早而重,除用灯光诱杀,黄板诱蚜,杨枝把诱蛾外,主要用生物农药阿维菌素、Bt制剂。防治病虫害突出“稳”、“准”、“狠”的原则:(1)选择对某一虫害专治效果好的药剂,如阿维菌素、尼索朗、Bt制剂等,这些药剂的针对性都很强,即“稳”;(2)使用时间要严格把控,也就是要在害虫最敏感、最集中、未扩散之前用药,即“准”;(3)选用高效广谱性杀虫剂,即不杀伤天敌而杀虫率又高的药剂,并且要连续使用2~3次,交替轮换应用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即“狠”。2012年由于气温高,病虫害的发生率很高,特别是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高达78.6%,使用目前市售的多种药剂,经4次叶喷和灌根清水滴施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远远不能彻底根治,只能早防早治。

10 脱叶剂的应用

机采棉配套技术现已成熟应用,施药期一般在9月20日左右。此时日平均气温在18~20℃,当连续3d平均气温在18℃、棉株吐絮率达60%~70%时开始喷脱叶剂,单株吐絮率达70~80%时喷施结束,即为9月25~30日结束。多年来147团采用两种方案,一是用德国生产脱落宝225g+乙烯利1050g,兑水600kg/hm2;二是用国产脱叶剂3000 ml+乙烯利1050 ml/hm2兑水600kg/hm2.经147团8年使用两种脱叶剂的比较,脱叶率均在98.5%和99%,对棉花采净率在97.5%~98.7%。

机采技术 篇4

棉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以下简称“兵团”) 团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棉花收获机械化兵团棉花生产的发展方向, 是兵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必经之路。近年来, 为应对棉花市场价格波动, 降低物化劳动成本,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解放劳动生产力, 148团从2008年开始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 已经初具规模, 得到全团广大干部职工的认可。

1 一四八团机采棉发展现状

随着机采棉栽培、脱叶、采收、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日益完善和成熟, 残膜混入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国产采棉机性能大幅度提高, 团场广大干部职工应用机采棉技术的迫切性更加强烈, 推广机采棉技术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对机采棉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刻, 主要表现在对机采棉工作的认识已经从单纯的机械采收技术, 上升到从品种选育、田管、脱叶、采收、贮运、清理加工等一整套技术;从机采棉工作是农机部门推广的单项技术, 上升到多部门通力协作的系统工程;从单一追求采净率, 上升到追求整体植棉效益;从机采棉工作的徘徊状况, 上升到如何搞好机采棉工作的思考。

148团于2002年开始试验种植机采棉, 2008年大面积推广种植机采棉, 累计种植达2万hm2以上。团场陆续投资15 000多万元新建或改扩建了5条机采棉加工生产线。目前, 全团拥有采棉机9台, 机采模式作业的高架机车、高架喷雾器、播种机180套, 运棉拖车1 200余辆, 打模、运模、开模设备一套, 残膜回收机械300多台架, 机采棉籽棉加工能力达到6万t。机采棉推广应用工作逐步推进、面积逐步扩大, 从种植到加工等方面技术已日渐成熟, 机采面积由2005年的几百公顷扩大到2011年的7 667 hm2, 占棉花播种面积51.8%。2011年机采棉籽棉总产 (结算数) 36 930 t, 平均单产4.82t/hm2 (见表1) 。

2 机采棉技术推广制约因素分析

2.1 职工对机采棉技术认识存在误区

(1) 机采棉品种选择不够慎重。机采棉品种选择要求是优质早熟、株型紧凑、吐絮较畅、含絮较好, 生育期在120天左右的品种。虽然, 近几年团场通过试验筛选, 大面积推广新陆早26号、新陆早42号等适合机采的品种, 但从田间实地种植品种调查来看, 品种多、乱、杂, 不适宜集采的品种要求机采, 有的甚至是中晚熟品种进行了机采, 影响机采棉技术推广。

(2) 对脱叶剂作用的了解不够全面。职工总是认为, 不管是什么品种, 只要按时, 按要求喷施了脱叶剂, 棉叶就能够脱干净。殊不知脱叶效果与脱叶剂的选择, 喷施时的天气、温度, 棉花品种、喷施机具、药剂配方、喷施时间和喷后管理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贪青晚喷、喷后降雨、连续低温或喷后灌水都会影响脱叶效果。

(3) 片面单一的认识掩盖了机采棉节本增效的优势。认为机采棉产量低, 等级低, 效益不高。从表面上看, 机采棉与手采棉相比, 存在5%~8%损失, 产量低了, 产值减少了。同时机采棉籽棉按3级收购, 没有一、二级籽棉, 等级降低了, 效益会受到影响。但是, 通过成本核算比较, 机采棉极大的节约了采收成本, 每亩节本增效250元以上, 手采棉增加产量的收益远远低于机采棉节约采收成本的收益, 机采棉的经济效益并不比手采棉低。

2.2 机采棉推广农艺技术有待完善

(1) 适合机采的棉花品种筛选有待继续加强。在机采棉技术实际应用中, 很多影响推广的因素与棉花品种有关。例如结铃部位过于集中、枝条较长、叶面对脱叶催熟药剂反应迟钝、抗倒伏性差、成熟不一致、纤维品质不佳等都直接与品种相关, 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品种选育下手。因此, 北疆机采棉品种选择抓住优质、早熟、稳产这个基本条件, 选择培育适宜的品种推广。

(2) 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技术还不完善。在棉花化学脱叶催熟技术中, 脱叶剂的种类与配方、喷施机具、喷施时间及喷施后两周内的天气情况是影响脱叶效果的直接因素。首先, 脱叶剂种类与配方是最直接的因素, 从近几年的情况比较, 脱吐隆的效果最好, 能使棉叶在绿色的状态下脱落, 但价格昂贵。目前喷施效果最好的是高地隙配套喷雾机械, 雾滴小, 喷施均匀全面, 对棉花的机械损伤较小, 但机具价格高。在喷施时间上, 喷施后的两周内气温高于15℃, 脱叶效果就能达到机采要求, 如果在一周内有较大将雨或两周内气温连续3天低于15℃情况出现, 脱叶效果将大大降低。

2.3 机采籽棉的采收、贮运及加工能力不匹配

机采棉上规模以后, 机采棉的贮运和加工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目前, 148团采用的采收籽棉散装运输方式, 耗费辅助劳力多、运输效率低下, 甚至有的籽棉采收后集中堆放在地头, 不仅存在安全隐患, 也容易混入残膜等杂质。这样的贮运方式不利于机采棉技术进一步规模化运用。随着机采棉面积的增加, 加工厂收花吞吐量有限, 收花压力增大, 交花机车排队等候时间过长, 造成运棉拖斗周转率低, 棉花落地率高。

2.4 残膜污染问题影响机采棉技术的推广

残膜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 风化碎裂, 在采收过程中, 风机吹送棉花的同时也极易将残膜碎片吸进去。在装卸以及贮运过程中, 场地准备不彻底, 没有垫花布等, 因此很容易混入残膜。由于残膜质地轻盈、透明, 发生摩擦时可产生静电等原因, 在清理加工时很难将其清理出去, 造成机采棉皮棉中含有残膜特杂, 严重影响皮棉品质, 已成为影响机采棉质量的重要因素。

2.5 机采棉采收服务滞后, 有待提高

148团机采棉的采收主要是与机采棉公司协议采收, 签订采收合同。从近几年的采收来看, 由于某些机采棉公司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太完善, 机车驾驶员为临时雇用, 技术、素质、积极性都比较低, 机车的故障率较高, 维修跟不上, 管理松散等, 影响了机采棉的采摘进度、质量和效益。2011年148团种植机采棉7 667 hm2, 而机采棉公司只采摘了4 000多hm2, 一半的面积由本团或外团采棉机车采摘。在第二遍采摘时, 由于机采棉公司雇佣的部分驾驶人员因天气冷、待遇低等原因, 导致进度缓慢, 也延误农时, 给备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机采棉采收服务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机采棉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

2.6 职工选择采收方式随意性较大

2010年以来, 148团棉花种植方式全面积采用机采模式, 按照机采模式进行管理, 通过年初职工签订的机采棉采收协议, 约定采收方式。但是在秋收时, 有的签订机采协议的职工, 因接到拾花工, 放弃机采;有的计划手采的职工, 因没有拾花工或拾花价格高昂, 要求机采;有的在前期拾花价格不高时, 人工采摘了一遍, 在第二遍采摘因拾花价格上涨, 要求机采, 职工选择采收方式的随意性较大。这些不确定因素, 影响了团场对采棉机准备、机采棉采收、贮运、加工、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3 加快机采棉技术推广的建议

3.1 加强宣传, 健全机构, 提高认识, 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

加快推广机采棉技术是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降低劳动强度, 减少活劳动投入成本, 适度扩大职工承包经营规模, 推动农业和团场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团场增盈、职工增收, 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广机采棉技术能够直接降低人工拾花的总费用, 同时能够把拾花费转化为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和职工的收入, 给团场创造长期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 要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组织培训, 引导职工提高认识, 全面推广机采棉技术。同时, 要继续完善团场机采棉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科、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机公司、加工厂等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共同推进机采棉技术推广工作。按照“重点突破, 规模采收, 优化质量, 提高效益, 培育品牌”的工作方针, 以提高机采棉综合经济效益为中心, 积极稳妥地加快机采棉技术推广进程。

3.2 继续总结完善机采棉栽培农艺技术

优化农艺技术措施, 良种良法配套, 建立机采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制定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制定从品种选择到种植、管理、采收、加工一整套严格的操作技术规范, 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机采前田间管理工作, 切实提高机械采收质量。一是以优质早熟、株型紧凑、吐絮较畅、含絮较好、脱叶效果好、产量高、抗逆性强为目标, 选择适合机采的优良品种, 同时加强对现有推广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二是科学调控, 确保第一果枝高度在18~20 cm, 株高控制在75 cm以内。结合化学调控和棉花生长需要喷施禾丰锌、禾丰锰等微肥, 加速棉苗生长发育。三是及时打顶, 促使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 早结铃, 结大铃, 增加铃重, 为喷施脱叶剂打下基础。四是依据棉田长势和气候情况, 合理喷施脱叶剂, 喷施脱叶剂要确保最顶部棉铃能够成熟。五是及时采收交运。做好采收前采棉机、运棉拖斗或打模设备、加工设备的检修准备工作, 严格采收质量, 杜绝三丝和残膜污染。

3.3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解决采收、贮运能力匹配问题

建立以团场投入为引导, 职工投入为主体, 鼓励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将机采棉技术推广资金纳入团场财务预算, 逐步提高对机采棉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兵团农业产业化政策, 引导职工利用各种投资渠道和融资形式购置采棉机及配套机械。三是引进推广机采棉棉模设备, 形成打模、运模、开模、加工流水线作业, 解决采收高峰期加工厂卸花、交花排队等候和棉花落地造成污染、存在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四是积极鼓励个体、企业和团场采取股份合作、股份制、租赁等多种形式共同推动机采棉技术的推广。

3.4 采取多种措施, 清除残膜污染

一是从源头抓起, 截断污染源。当年残膜100%回收, 不留后患。首先必须提高地膜质量, 增加地膜强度, 有利于机械进行回收。其次利用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回收方法, 把当年使用的地膜全部回收。二是全面治理遗留残膜污染。对已造成的污染可采用人工、机械和化学等方法治理。通过人工、机械、机械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 积极推广秋季整地后搂膜, 春季整地前人工捡拾、机械搂膜相结合的连作方法回收残膜。三是防止机采、贮运、堆放过程中残膜混入棉花, 机采前要将地里和地头的地膜和滴灌带清理干净或压实, 卸棉时运棉车要停在大帆布上, 避免将碎膜带入, 堆放时要将场地清理干净, 其次采取有效的清理措施, 加工前组织人工或用预处理设备进行清理, 在加工线上增加清理残膜的设备, 同时要及时处理好清理出的废膜, 避免二次混入。

3.5 充分发挥农机服务部门作用, 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对团场机务科、农机监理站、农机公司等服务部门的监管, 建立促进提高农机服务质量的长效机制。一是机务科、农机监理站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农业机械运行状态良好, 农机人员持证上岗, 保证农机安全工作。二是农机公司加强对股份制采棉机械的管理, 建立健全机制, 规范经营, 为团场机采棉发展更好地服务。三是加强对农机工人的培训, 着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四是规范管理程序, 利用签订采摘合同等有效法律手段, 约束机采棉公司和个人, 保质保量完成棉花采摘任务。

3.6 规范管理, 协议约定, 避免职工随意更改采摘方式

积极维护种植计划的严肃性, 充分发挥团连两级管理作用, 采取合同约定, 法律约束, 违约必须司法解决的方式, 规范机采棉采摘方式。即团场和连队签订机采棉采摘协议, 连队和职工签订采摘协议, 机采棉面积确定以后, 团场再和机采棉采摘公司、协会或个人签订采摘合同。利用合同或协议的法律约束效力, 规范管理, 避免职工随意更改棉花采摘方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八师一四八团机采棉技术推广现状调查, 分析总结出机采棉推广存在认识误区、技术与管理水平不高、采收贮运加工能力不匹配、服务滞后、残膜污染严重和职工随意性较大等制约因素, 并结合148团实际, 提出了加强宣传、健全机构、完善农艺技术、清除残膜污染和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解决采收、贮运能力匹配问题, 提高服务质量, 协议约定、规范管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机采棉,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峰.兵团机采棉发展背景、现状与发展前景[J].新疆农垦经济, 2011, 1:40-41.

[2]阿布力孜等.博州机采棉推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村科技, 2011, 9:78-79.

[3]石勇等.高纬度棉区机采棉技术推广应用[J].新疆农垦科技, 2011, 3:7.

[4]兵团机采棉技术推广的新进展[J].新疆农机化, 2009, 5:39-42.

[5]宋庆文.机采棉推广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农机科技推广, 2009, 6:34.

[6]梁红军, 李平.兵团机采棉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J].新疆农垦科技, 2007, 4:74-75.

[7]赵林, 任光洪.机采棉推广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新疆农垦科技, 2005, 6:28-29.

2012年机采棉工作总结 篇5

按照兵团党委提出“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形成优势、体现特色”的要求及师农机局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全程机械化的工作思路。2013年农机工作密切配合团场产业结构调整,出思路、定措施、抓落实,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圆满地完成了团党委赋予的机采棉工作任务。现就2013年机采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团机采工作完成情况

2013年全团种植棉花面积2.6万亩,100%的实行机采模式播种,实际机采2.6万亩,占棉花总面积的100%,总产籽棉9600吨,单产籽棉369公斤,顺利的完成机采棉工作预计目标,为团场增收,职工增效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团党委重视

为了更好的组织落实棉花机采工作,做到管理,采收协调一致,团成立机采棉工作领导小组,由团长、政委任组长,下发《棉花机械采摘工作组织领导管理办法》,为确保机采棉工作顺利实施,严格控制采摘过程中的水杂、严防机采棉发生霉变,提高棉花内在质量,做到安全高效保质保量地完成机采棉任务,要求各单位也要成立机采棉工作组织管理领导小组,保证机采棉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品种的选择:选择适合机采的品种是提高采净率的一个关键因素。考虑机采特点,选择种植中上部结铃好、株型紧凑、吐絮集中、棉铃破口性好、不夹壳的中早熟品种,实行中早熟品种搭配种植。今年我团棉花种植的品种为皖

14、G169、新陆早50等,采净率和去年相比有较大的提高。

(二)农机具的购置:购置采棉机2台,全团拥有采棉机10台,实行66+10cm三膜十二行机采种植模式,平均行距38cm,株距9.5cm,理论株数1.85万株/亩。

(三)脱叶剂的使用

1、建立“机采条田脱叶喷施作业档案”必须有技术员、驾驶员和承包户三方签字。记录好喷施时间、气温、面积、作业速度、配方等,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行二次施药法,第一次施药5-7天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喷药时间9月3日开始,9月17日结束。

2、喷施药量:第一次瑞脱隆25克/亩,第二次瑞脱隆25克/亩+乙烯利70克/亩。

3、通过两次集中施药,棉花脱叶率达95%以上,吐絮率达90%以上,采摘率达95%以上。

(四)在保证机采棉水份达标的前提下,应坚持前期早收、快收,坚持机采棉落地,保证棉花品质。

(五)机械采收我团在2012年机采工作的基础上严格按师、团两级机采棉工作管理办法执行,机采工作于2013年9月30日开始,10月30日结束,机械采摘籽棉9600吨。顺利完成机采任务,无安全事故发生。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春季气温较低,棉苗前期生长缓慢,造成始果枝节位较低,对机采收造成较大的影响。

2、脱叶剂的使用量要进一步研究,根据不同团场的气候环境和棉花发育进程,确定施药量,施药时间。

3、确定品种应早、中、晚熟搭配种植,便于棉花分阶段采收,使各环节协调一致,减少损失。

2013年机采棉工作已全面结束,今年机采棉在机械购买、种植、采收、摊晒、拉运、收购、加工等各个生产环节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在减轻职工负担,降低拾花成本上效果非常显著,职工积极性高涨。随着社会发展和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积极推广机采棉势在必行。可以适度稳步地推广机采棉,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利益。

农机科

机采棉时代倒计时 篇6

两年前,当“新疆农八师石河子市大面积推广棉花机械采摘获得成功”的消息传出,就已预示着机采棉时代离我们不远了,当时120台采棉机在石河子50万亩(占棉花种植总面积1/3)棉田上的机采工程在新疆乃至全国都尚属首次。

机械采棉的价值一旦被得到认可,发展的势头将不可阻挡。就像当年因为机械收麦机的大量出现,让麦田里挥舞镰刀的麦客最终被代替,仅有零星的麦客成为保留这种镰刀时代的记录者。而随着机采棉的不断推广,必将稀释棉田中数百万的拾花工,然而两年过去,近百万的拾花大军仍然往返于新疆与内地之间,那么机采棉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对棉花产业、棉纺行业的影响究竟如何,本刊在对拾花工的关注之后不由将眼光放在了棉田中轰然作响的大块头将给棉花产业带来的改变上。

在机采棉主要推广的石河子地区,其最大的棉花企业,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较大的棉花企业之一新疆西部银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着对垦区各植棉团场种植棉花的收购加工、经营和管理任务,以及机采棉的推广,其总经理张界平向记者详细的介绍了机采棉的优势。

算出的优势

有关机采棉的优势,基本上都是从算账开始,通过组组数据来体现。

劳动力数量:按照91%的采净率算,采棉机一天可采150亩棉田,抵得上原来这块地上600多人一天的拾花量。如果一台采棉机项600个拾花工,那么有不到1700台的采棉机就可替代目前新疆所需的近百万拾花工。

采棉时间:如果按一台采棉机一个采摘期采收5000亩棉田计算,原本需要两个多月才能完成的采棉任务将不到半个月就可完成,给新疆棉花的运输和销售留出宝贵的时间。每年石河子地区的机采棉从9月25日开始,至10月15日前就能全部采摘完成。

采棉机数量:从90年代的1、2台开始,截至目前,兵团共拥有采棉机315台,涉及到几百万亩棉田。到2010年,全兵团计划实现机采500万亩,采棉机数量增加到1328台。兵团每年需要大概40多万拾花工,按每人2000元计算,仅拾花费就达8亿元,如果用来购买机械设备,则兵团每年可以增加500台采棉机。

机采棉面积兵团机采棉种植面积2006已达260万亩,农八师今年预计机采面积达50万亩。到2010年,全兵团计划实现机采500万亩。

职工增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师长余继志曾算过一笔帐,实行机械采棉前,1名农工可负责40亩棉田.创收约8000元人民币,用机械采棉后,1名农工可负责150-200亩棉田,收入增长至15000~20000元。

汪珠民是新疆建设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总场四分场三连的棉农,他们家有200亩棉田,今年雇了140名左右的拾花工,按亩产350公斤算,平均每人0.9元/公斤,纯人工成本就在315元/亩左右,如果采用机械采棉的方式,每亩拾花成本在120元,能够节约成本达195元/亩,200亩地下来就能节约39000元,比原来可节省60%以上的费用。

植棉收入占到全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这种明显的成本差额的比较,让棉农们都意识到机采棉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而机采棉因成本不同,销售的价格也比手采棉低200元左右,对棉纺企业来说,购棉的成本也有所下降。

推广有点慢

尽管这些数据对兵团的棉农来说都是相当具有诱惑力的,但是实际情况是机采棉的推广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从1995年,新疆兵团就开始开展棉花机械采收试验示范项目,2000年试验项目取得成功,2001年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到2005年才获得大规模推广成功。这个在成本、时间都优于手采棉的方式在多年的实验中并没有按照预定的时间表进入全盛时期,在新疆推广进程缓慢,原因究竟在哪里?

张界平总经理解释了原因所在。首先,机采棉对棉田的前期种植和管理都有较高的要求,是项系统工程,从育种、播种、管理控制到脱叶机采、清理加工等等都有特殊的要求,涉及环节众多,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机采就受到限制,另外,机采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棉花的等级,纺织厂一般在购买时会有所顾及:再有采棉机的价格过高,国产机的价格都在100万元左右,进口机则要200万以上,分散种植的棉农无法承受这个价格,为解决这个问题,西部银力棉业集团已经出资组建现代农业工程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以棉花机械采收服务、大马力拖拉機农田耕作服务为主,以租赁的方式为棉农服务。

对于棉纺织厂来说,一些企业仍然不太接受机采棉,认为有一定的品质和杂质问题。张界平解释道,虽然机械化采摘棉花会对新疆棉的品级、绒长等造成一定影响,但纺织企业所要求的棉花内在品质没有什么改变。而采用机采棉,将大大改善棉花的异性纤维问题。他希望能够通过供需双方见面会的方式,让棉纺企业加强对机采棉的认识。目前山东魏桥、张家港华芳集团等一直购买机采棉的企业都对机采棉比较认可,每年石河子地区的机采棉销售都在2万吨左右。

其实,机采棉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这些国家早已是项成熟的常规生产技术,这些国家人均管理棉田的面积达1000亩以上,美国在1975年机械采棉的程度就已达100%,

严控质量关

但必须承认,在中国才刚刚进入重点推广期的机采棉技术在技术指标和管理条件上和国际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如目前杂质含量与美棉的0.4克/吨,仍有较大差距。张界平表示用高科技手段来保证棉花的稳产、高产,提高机采棉质量,确保机采棉皮棉质量达到2~2.1级,加大对棉花质量的管理,如改变原有地膜的厚度,减少因地膜引起的杂质问题。目前,机采棉的播种、铺膜、灌溉、化控等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植棉机械化程度已接近90%。如银力集团管理下的农业科技棉田,采用了先进的各类技术加强质量管理,田间自动测水、滴灌自动化、“视频农业”遥感技术、自动化监测棉铃虫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石河子148团的1100亩棉田全部实现电脑管理,不仅仅实现了地膜、滴灌等技术,在棉田里还有10个遥感探头,由自动化控制房终端进行电脑遥控,对于棉田中的水、地里的氮磷钾等元素、温度、光线照射、雨量等进行监控,还能通过手机发送所有数据,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但是,缺乏套针对机采棉质量体系的标准, 直是机采棉推广较为缓慢的另一个主要问题。

机采棉技术在乌镇的推广应用 篇7

乌镇是博乐市以东地区优质棉花栽培基地, 土壤肥沃、年平均降雨量少、霜冻晚、水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非常适宜棉花生长。因此, 乌镇市领导高度重视机采棉技术推广工作, 积极推广机采棉技术, 确保乌镇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把发展机采棉模式化种植和机械化收获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积极抓好宣传、技术落实、典型示范、新机具推广引进等工作。2012年乌镇在市镇党委及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在乌镇农科农机部门和各村队干部的共同努力下, 顺利完成了机采采摘任务并取得相关管理经验。近几年来乌镇开展土地整合工作, 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全部到位。实施机采棉模式3333.3hm2, 实际机采1733.3hm2, 平均单产籽棉450kg/667m2。同时引进机采模式大型播种机16台、大型动力机械8台、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采棉机3台等其他配套设备, 为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奠定了基础。

2 规范机采棉生产培育技术要求

2.1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机采的品种是提高棉花采净率的关键因素, 可以较好地发挥机采棉的优越性。棉花品种选择标准:抗病性好, 要求抗枯抗黄或耐黄萎病;吐絮集中、株型紧凑、最好是筒型、中上部结铃好、棉铃含絮力中等、果柄较长、叶枝少、抗倒伏;果枝始节高度大于18cm以上、株高70~80cm、棉绒绒长在30mm以上、单株结玲6~8个;选育的品种能经受收获机械的撞击;高产棉花品种对脱叶剂较为敏感。今年乌镇种植机棉花的品种分别为新陆早26、新陆早36、703、33等, 其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为81-4、承天4、518、616等

2.2 适期早播

机采棉更注重早播, 争取早苗、早发。一般根据当年的气候变化情况决定播种时间, 通常在4月5~15日开始播种, 采用滴灌模式。在2013年积温不足的天气情况下, 早播更有利于增产, 事实证明早播条田较晚播条田增产40kg。

2.3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如下:

2.3.1 苗期蕾期管理

苗期蕾期管理促壮苗早发, 必须适时打顶, 促进早熟。苗期和蕾期管理, 要坚持早调、早定苗、早进水、早追肥, 保持全程不旺长的原则。

2.3.2 超宽膜种植

超宽膜种植有利于2013年机采棉增产, 由于超宽膜棉花生育进程提前10d以上, 有效积温及光照利用率高, 成熟度好, 所以宽膜产量比窄膜高20.1kg/667m2。

2.3.3 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技术

100%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技术, 实施等行距栽培, 最小行距为76cm、64cm+12cm、63cm+13cm3膜12行和两膜12行的机采种植模式。实际保苗株数平均14000株, 最高保苗株数16500株, 最低保苗株数12000株。

2.3.4 塑造理想株型

塑造理想株型, 搭好丰产架子抓好棉花化调, 需做到动态监测、分类化调、适期化调。以监测为依据确定化调时间及用量。第1次化调:棉苗出齐显行后不进行化控, 出现第2片真叶时进行, 每667m2施用缩节胺1~1.2g。目的是促进根系发育, 提高棉花的光合作用强度, 保证果枝始节在20~25cm以便于机采。后面几次化控在手采棉化控基础上放轻0.2~0.5g, 打顶后3~5d每667m2施用缩节胺6~10g封顶, 需保证打顶后收获时株高在70cm左右, 以利机采。

2.3.5 中后期管理

需要在花铃期供好肥水, 以保证棉花中后期不早衰。科学使用脱叶挤。机采棉一般在9月初使用脱叶剂, 脱叶剂的用量应根据品种和天气而定, 品种不同对脱叶剂的敏感度不同, 脱叶效果也不同。机采棉提倡早打顶。打顶应遵照“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 通常在7月10日打顶, 7月15日打顶完毕, 7月20日复打顶结束。在够7个果枝时坚决把顶摘掉。打顶越早, 中、下部果枝坐铃率越高, 顶部果枝棉铃铃龄越长, 棉纤维成熟度越好, 吐絮越畅, 采净率越高。

2.4 脱叶催熟

为了保证棉花在机械采摘过程中的品质, 减小含渣率, 必须合理选择使用脱叶剂。脱叶剂的用量应根据品种和天气而定, 品种不同对脱叶剂敏感度不同, 表现出来的脱叶效果也大不同。其效果与施药时间、温度、脱叶剂的用药量直接相关。乌镇2013年棉花生育期推后10~15d, 根据乌镇的天气气候条件必须在9月中旬使用脱叶剂, 才能按时采收。如:9月初使用“脱青50g+助剂10g+乙烯利70g”脱叶, 9月中下旬使用“脱青60g+助剂10g+乙烯利70g”加水50kg/667m2脱叶, 预计到9月25日结束。脱叶主要表现为上部脱叶效果好, 中部略好, 下部不好的问题。因为2013年乌镇使用的喷雾机是改装吊杆喷雾, 虽然中下部叶片也沾药液, 但沾药少脱落慢。再则受外界温度影响大, 温度越高, 脱叶效果就越好。因此, 一般要求施药后10d内平均气温应高于20℃, 相对湿度应在60%以上使用, 效果明显。

2.5 清理加工

在机采棉清理加工中, 应尽可能选用新型、先进、不损伤纤维的机采籽棉清理设备;认真做好机采棉清花加工设备的技术检修和调整, 必须勤检查清花加工设备各部运行情况是否良好, 尤其是各道籽、皮清理装置的清杂、排杂, 对轧花后皮棉纤维长度、破碎率等都要仔细检查;机采棉加工时必须根据籽棉含水率确定烘干锅炉的温度。如果机采棉水分在12%以下烘干温度就控制在150℃左右, 水分在12%以上烘干温度控制在200℃或200℃以上, 水分在15%以上则需单独烘干或摊晒后再进行加工;10月中上旬晚上采收的棉花水分较高, 不能堆放, 要求随卸随轧。否则棉花的纽丝多、缠结多, 加工速度慢。

3 强化机采棉生产技术管理措施

3.1 机采棉品种选择难

2013年为防棉铃虫主要栽培抗虫棉, 株型松散、Ⅱ式果枝多果枝伸长, 加上2013年的天气影响, 表现晚熟, 抗黄萎病能力差, 影响采摘质量和产量。这就使乌镇清楚的认识到机采棉品种培育问题是乌镇工作的重点, 是乌镇首要解决的难题, 必须高度重视, 加强机采棉品种培育工作。

3.2 机采棉设备不完善

根据2012年的情况, 2013年乌镇使用的喷雾机是改装吊杆喷雾, 虽然中下部叶片也沾药液, 但沾药少脱落慢, 影响棉花采摘, 含杂率高。因此, 需要配备理想的喷雾机械。争取机采棉种植地, 使用专用高架车打药植保, 提高药液喷施质量。

3.3 棉花种植规模不大、品种不统一、地块不集中难采摘

推广机采棉需要集中种植, 而短时期难以实现大规模种植。需加强领导, 健全组织机构, 落实责任。积极选拔一线基层管理干部, 成立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组织进行机采棉推广工作督查, 督促加快落实机采棉工作进度。

3.4 采棉机驾驶人员素质差

驾驶员培训时间短, 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以往没有接触过采棉机械, 在机械的使用保养上技术欠缺, 个别采棉机驾驶操作人员更换频繁, 操作技术参差不齐, 不能正确掌握使用、调整、保养及小事故排除等常规技术, 工作中出现人为损失和机械故障, 影响采收进度。需加大采棉机驾驶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 侧重采棉机实际操作能力培训、考核, 使每位驾驶操作人员真正掌握正确使用、调整与保养采棉机的方法。

3.5 部分种植大户对机采棉缺乏了解, 认识度不高

按机采模式种植, 后期田间管理不善, 达不到机采要求。机采棉在乌镇刚开始推广。收购棉花企业对机械进行改制, 棉检室工作人员对机采扣杂判定有出入, 扣杂比率没有规范化, 机采棉花检验等级低扣除的含杂没有形成合理统一标准, 棉农交棉花积极性不高。因此需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收花企业、棉农、管理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举办机采棉栽培、收获、加工等技术培训班, 加强机采棉种植技术、农机技能培训, 建立技术人员跟踪服务制度, 狠抓关键技术的落实。通过培训, 增强干部职工对机采棉栽培新技术的认识, 加强技术指导, 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为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4 总结

综上所述, 2012年乌镇机采棉工作顺利完成, 在全镇领导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乌镇机采棉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今后我们进一步加大集中种植规模, 按模式栽培、抓好棉花田间管理工作、争取按模式种植, 机械采收、从实际问题上减轻棉农拾花困难, 拾人工难找、拾花费高等问题, 让大部分棉农从繁忙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通过机采降低拾花成本, 增加棉农收入。因此, 大力推广机采棉技术是乌镇必行之路。

摘要:随着近现代纺织业的快速发展, 对棉花的需求急剧增加, 棉花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此, 劳动力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高、植棉利润低等现象已成为社会热点。机采棉省时省力、方便快捷, 可以降低种植成本, 从而提高棉花种植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乌镇机采棉技术推广基本情况, 阐述了我镇机采棉生产技术要求, 并对机采棉生产技术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黄河三角洲机采棉播种技术要点 篇8

1. 地块选择

机采棉要求地块平坦, 成方连片, 土质偏沙性, 地块面积50亩以上, 地力中等以上, 具备良好的灌溉及排水条件, 田间道路宽阔, 便于大型机械进出, 交通便利, 利于机械运输。

2. 土地耕整

黄河三角洲地区棉田一般为多年连续种植, 且大多种植于盐碱土壤的黄灌区域。

(1) 采用残膜清除机将前一年残膜清除, 清除田间残存的棉花枝条, 形成洁净地表。

(2) 进行机械深松或深耕作业, 疏松土壤。

(3) 大水漫灌, 压碱造墒。

(4) 旋耕或耙地作业, 形成平整细碎种床。

3. 品种选择

选用株型紧凑、吐絮集中、第一果枝较高、高产优质的棉花品种, 推荐使用K836、鲁棉研36、鲁棉研37等品种。

4. 株行距和薄膜配置

(1) 行距与采棉机匹配, 采用76cm等行距播种。

(2) 株距根据亩株数确定。机采棉视品种与地力不同亩株数一般在4000~6000株之间, 相应株距在22~14cm之间。建议机采棉亩株数略大于传统大小行种植亩株数。

(3) 薄膜宽度为1.2m, 一膜2行。

5. 机械播种

(1) 选用株距可调且具有自动仿形机构和划印器的精量穴播机, 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播肥、膜覆、覆土作业。

(2) 根据地块大小配备不同宽幅播种机。一般地块长度超过500m、宽度超过100m, 选用3膜6行播种机;地块长度在200~500m之间, 宽度在50~100m之间, 选择2膜4行播种机;地块长度小于200m, 宽度小于50m, 选择1膜2行播种机。

(3) 播种机与拖拉机采用三点悬挂方式连接, 调节上拉杆与左右拉杆长度, 保持播种机作业时与地面平行。

(4) 采用膜下播种方式, 播种深度2~3cm, 覆土厚度2cm。

(5) 播种机作业入土要缓慢、平稳, 播种时尽量保持匀速前进, 地头拐弯时要缓慢提升播种机。根据播种机不同幅宽调整好划印器伸展长度, 按划印器印迹往复平行作业, 保持直线播种。

(6) 精量穴播机适用脱绒棉种, 一般1穴2粒, 每亩用种1.5~2kg。播种机配备种肥施用装置, 可根据需要调节播肥深度和肥料用量。

(7) 黄河三角洲地区机采棉适播期4月25~5月5日, 应尽量在适播期内完成播种作业。

6. 附加说明

(1) 棉田深松或深耕作业, 可在春季化冻后进行, 亦可提前至上年秋后上冻前进行。有条件施用土杂肥的地块可在深耕作业时将土杂肥一并翻入地下。

侯市区提高机采系统效率技术分析 篇9

侯市区块是安塞油田开发中的老区块, 目前共有油井643口, 计开590口, 平均抽汲参数为1.87m×4.1m×31mm×1212m, 平均动液面1109m, 沉没度108m, 平均单井日产液量3.44m3, 单井日产油量1.51t, 综合含水47.7%。2012年共进行系统效率测试286井次, 测试平均系统效率22.06%。

2机采系统效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1 机采系统效率的概念

机采系统效率指电动机和地层能量之和克服各种损耗把一定重量的液体举升到一定高度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效率。

2.1.1 输入功率

抽油机的输入功率是指拖动机械采油设备的电动机的输入功率。

2.1.2 有效功率

有效功率指在一定的扬程 (H) 下, 将井内液体输送到地面所需要的功率, 是实际最终能够利用的功率。

2.2 抽油机井系统效率基本指数

2.2.1 电流平衡指数

2.2.2 功率平衡指数

2.2.3 光杆功率

光杆功率指光杆提升液体和克服井下各种阻力所消耗的功率, 即:

机械采油井的系统效率可分为地面效率和井下效率。以光杆悬绳器为界, 悬绳器以上的机械传动效率和电机运行效率的乘积为地面效率, 由抽油泵到悬绳器的效率为井下效率:

2.2.4 地面效率

2.2.5 井下效率

2.3 机采系统效率影响因素

根据机采系统效率的概念及基本指数, 影响机采系统效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单井产液量低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单井日产液量较低导致系统效率偏低, 2012年侯市区系统效率测试平均值为22.06%, 低于全厂测试平均系统效率23.06%, 全区平均单井日产液量3.34m3, 低于全厂平均日产液量4.24m3, 日产液量偏低是导致侯市区系统效率偏低的主要因素。

从上图看出, 产液量和系统效率基本上呈正比关系, 产液量低的井, 系统效率较低, 日产液较高的井, 系统效率也较高。

2.3.2 抽汲参数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1) 冲次

在抽汲参数中, 冲次对油井的系统效率影响尤为突出。慢冲次的抽汲, 可以减缓管、杆及泵的磨损和疲劳速度, 其动载荷, 摩擦载荷相对也较小。同时可以降低电机输入功率, 减少交变载荷, 有效的避免了设备做无用功。调小冲次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效率。

(2) 泵径

使用大直径的泵, 可以在较低的抽汲速度下得到所要求的产液量, 从而使水力损失和摩擦损失减小, 提高系统效率。而对于安塞油田油层供液能力差、产液量较低的油井通过调大泵径后, 液量变化不大, 井下效率虽然有所增加, 但是随着地面效率的下降, 系统效率变化并不明显, 反而增加了油井耗电量。所以生产中应根据油井实际情况合理匹配泵径。

2.3.3 电机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由于能量在转换和传递过程中, 会发生不可避免的损失, 所以有效功率一定小于输入功率, 系统效率一定小于1。在抽油设备中电机部分的功率损失相对比较高, 它对采油系统效率的影响相当大, 主要体现在“大马拉小车”上, 即电机的容量过大, 其结果是电机效率降低, 浪费电能。选择电机是提升系统效率的较好的方法。

2.3.4 平衡率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抽油井的平衡程度反映了抽油机运行的平稳情况, 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抽油机的耗电量, 现场测试表明, 在不同平衡状况下, 电动机电流、电机的输入功率有较大差异。由于抽油机平衡度差, 造成载荷相对波动较大, 在一个冲次内电机有明显的正功和负功交替, 抽油机在运转过程中, 用于克服惯性载荷的负功明显增大, 系统效率下降。

3 提高机采系统效率技术应用效果

3.1 参数优化调整

3.1.1 调小冲次

利用专业机采系统效率优化软件对测试结果优化, 优选出效果理想的井实施参数调整。冲次对提高系统效率有较大影响, 降低冲次也最易实施, 参数优化时优先调冲次。

2012年共对148口长期低沉没度井调小冲次, 调参后产量基本稳定, 动液面平稳, 泵效上升7.7%, 系统效率上升5.44% (表1) 。

3.1.2 合理匹配泵径

对一些没有调小冲次余地且液量低于3.5m3/d的井, 随检泵将直径32mm抽油泵更换直径28mm抽油泵, 2012年共随检泵更换84口井。下入φ28mm泵后产量保持稳定, 平均泵效由29.8%上升至48.6%, 系统效率提高5.80% (表2) 。

3.2 更换永磁电机

侯市区于2008年安装XYT180L-12型和XYT180M1-12型永磁电机, 截止目前共安装10台。该电机额定功率为5.5k w, 耗电量低, 输入功率低, 平均输入功率仅为1.19kw, 安装后系统效率大幅度提高 (表3) 。

安装该电机以后平均系统效率提高4.97%, 日耗电量降低了12.2kwh, 节能降耗效果良好 (表4) 。

通过现场3口油井安装永磁高效电机前后试验系统效率测试数据可以看出, 平均系统效率上升了4个百分点, 平均单井日节电14k W·h, 效果较好。

3.3 调平衡度

2012年应用机采井系统效率平衡分析专业软件对平衡率较低油井进行平衡调整, 累积共对96口油井进行了平衡调整, 调整后对其进行系统效率复测, 在油井产液量、动液面及含水基本平稳的情况下, 系统效率由20.53%提高到22.50%, 提高1.97个百分点 (表5) 。

3.4 油井使用弯梁变距抽油机

从2010年产建起尝试使用弯梁变距节能抽油机共计73台, 该抽油机由于游梁后壁运动距离大、储存能量多, 因此提供驴头上行时所需能量多, 只需增减后壁尾部铁片数量便可进行平衡的调整, 油井平衡率相对常规游梁抽油机较高, 地面系统能量损耗低, 油井的系统效率较大 (表6) 。

从上表看出, 弯梁抽油机与常规抽油机在输入功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弯梁抽油机比常规抽油机功率平衡指数高6.5%, 油井日耗电量比常规抽油机少4.8 k W·h, 地面效率比常规抽油机高15.7%, 系统效率比常规抽油机高6.79%, 抽油机平衡及节能效果明显。

4 认识与建议

(1) 通过近几年侯市区在提高系统效率方面所做的工作, 全区机采系统效率整体提高3.91%。本着“长冲程, 低冲次, 合理泵径”的原则, 对低沉没度井进行参数优化调整时应优先降低冲次, 在冲次无法降低的情况下随检泵选择合理泵径。

(2) 针对普通三相异步电机转速快、能耗高、效率低的现状, 可通过配套使用稀土永磁电机降低电机功率和转速来提高系统效率, 节能降耗降低开采成本。

(3) 平衡率是影响系统效率的重要因素, 定期测试调整平衡率和推广使用新型弯梁变距抽油机是提高系统效率的有效途径。

(4) 对因地面效率低而导致机采系统效率低的油井, 可在井场配套抽油机集成控制装置, 以提高地面系统效率, 从而提升油井的系统效率, 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同时实现和数字化系统的整合嫁接, 达到单井远程系统效率监测, 在站控平台监控单井耗电量。

参考文献

[1]李美琼, 罗庆梅, 李斌.提高采油系统效率技术推广[J].2005

[2]张琪.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 2000

优化调整木南区机采配套节能技术 篇10

新木木南区油井开井数508口, 平均泵挂深度1090.8m, 单井平均日产液.5.3t/d, 日产油0.7t/d, 综合含水86.5%, 平均泵效30.9%。平均输入功率4.58Kw, 单井平均日耗电123KW.h, 机采系统效率仅为12.7%。主要原因是评价手段落后, 采取措施缺乏针对性;部分井运行参数不合理, 低效低冲次井不能规模实施;老区设备老化, 地面效率低;冲次高, 杆管磨阻大, 井筒效率低;部分抽油机与电机匹配不合理能量损失大;节能技术设备应用没有形成规模;配套技术研究及管理不够完善。

2 优化调整机采配套节能技术应用

2.1 加大系统效率测试规模, 摸清底数

2012年系统效率测试木南区由措施井和局部井扩大到全厂抽油机生产井, 要实现普遍测试, 全年测试226口井。

为保证及时监测建议用自主资金购进二台抽油机测功仪, 由采油队负责常规措施监测;工艺所使用系统效率综合测试仪负责试验和重点技术测试监测。

2.2 加强系统效率评价与分析, 深挖潜力

在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基础上, 从抽汲参数分析、设备参数分析和基础管理分析三方面着手, 进行系统效率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找出抽油机井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 先对主要因素进行治理。此项工作要结合机电设备和油井井况, 重点是冲程、冲次、泵径的敏感性分析。

2.3 新井集成节能降耗技术, 低耗运行

新井可能低产, 但不能低效、高能耗运行。2012年产能建设新井, 全部应用集成节能降耗技术。积极参与采油方案的编制, 通过优化井下杆柱组合、优选扶正器配置, 优选泵径, 减少悬点载荷, 进而优选抽油机机型, 提高载荷利用率;

结合产量预测, 优选电机类型和型号, 提高电机功率利用率, 使新建区块设备高效运行, 避免节能设备的二次投入。

新井投产后, 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优化地面工作参数, 使油井供排协调, 以较高的泵效生产;及时电流、调平衡, 保证平衡度在85—100%。

2.4 优化油井工作参数, 高效生产

2.4.1 低效井优化, 设备更新和调参结合应用

低泵效井, 泵效小于20%, 主要是2011年新井和冲次需要调到4次/分的老井, 大部分低产低效能耗高, 皮带轮调速已经没有余地, 冲次已达到最小。针对参数大, 需要更换皮带轮马上就可以调的油井, 主要是采油大队冲次大于4次的八型抽油机62口, 可降到4次左右;针对需要随清检合理进行泵径和冲程、冲数组合的油井, 有201口泵径大于32mm, 可随清检降到32mm。

2.4.2 高效井优化, 检泵时整体考虑

高泵效井, 泵效大于40%, 系统效率已达到35%, 主要是木南前101井区的高产液油井, 冲次8-9次/分, 泵径56mm或44mm, 过去我们以地面维护管理为主, 随着对工作参数与系统效率关系认识深入, 这部分井从延长检泵周期和提高系统效率的角度, 还有必要油井检泵时进一步整体优化。

2.4.3 工作参数不合理井优化, 提高冲程利用率

工作参数不合理井, 平均泵效38%, 尽管不属于低泵效井, 但是冲程和冲次组合不合理, 平均冲程1.5米, 平均冲次8.1次/分, 从系统效率优化角度应该进行重新优化设计, 以改善杆管受力和提高系统效率。

2.4.4 优化节能设备匹配, 发挥节能功效

以变频与节能关系研究和节能箱与电机匹配研究的成果为依据, 开展地面节能设备动态管理工作, 实行“三率管理”即使用率、有效率和高效率管理。

(1) 使用率管理:开展地面节能设备动态管理工作, 跟踪地面节能设备如节能电机、节能柜的使用情况, 保证节能设备处于节态运行, 使设备使用率要达到100%。

(2) 有效率管理:还要使设备处于设备的节能区间, 即设备有效运行, 有效率要达到100%。

(3) 高效率管理:当油井生产参数有较大变化时, 设备在该井没效或效益很小时, 及时调整到合适的油井, 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 实现设备的合理高效使用。

2.4.5 节能箱与电机匹配应用, 提高地面效率

2012年木南区综合节能工程有150台节能配电箱和55台变频控制柜结转13年实施。应用节能箱与电机匹配研究成果, 指导现场应用。

低产液、低含水、高能耗的深井, 应用变频控制柜55台。

平均功率利用率10-15%之间, 应用角星转换节能型配电箱节能, 使用30台;

平均功率利用率在15-20%, 应用可控硅节能型配电箱效果较好, 使用120台。

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1 技术指标

(1) 基础研究形成实用的综合成果。

(2) 研究筛选出经济实用的配套技术及节能降耗技术。

3.2 经济指标

(1) 技术推广应用油井效率提高2%以上。

(2) 机采非投入类年节电161万度, 投入类节电84万度。

4 经费和效益评价

(1) 低产液、低含水深井使用抽油机井变频控制器工作量:2012年应用50口投资, 125万元。

直接效益:单台日节电按40度预测, 年节电69.35万度, 创效34.67万元。

间接效益:通过减少洗井后排液影响产量200吨, 创效46万元。

总计年创效80.67万元, 项目投资回收期1.54年。

(2) 低产液、高含水油井使用低速高转差电机

工作量:2012年应用低速电机50台, 需资金55万元。

直接效益:以单井日节电30度测算, 预计年节电52.01万度, 创效26.01万元;

间接效益:预计免修期延长40天, 年减少作业次数5井次, 年节约作业费7.5万元;年减少影响产油量5吨, 创效1.15万元。

总计年创效34.66万元, 投资回收期1.58年。

摘要:在近几年的工作中, 通过对抽油井系统效率的全面测试、不同措施效果的统计、分析和评价, 确定了机采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 其中电机电控是影响机采节能工作的重点, 其次是泵的工作情况。吉林油田木南区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就是单井产量低、泵效低、设备损耗及匹配问题, 因此提高机采系统效率工作主要围绕电机、电控节能改造、低效井提高泵效和加强日常精细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 取得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抽油机,节能技术,系统效率

参考文献

[1]俞伯炎, 吴照云, 孙德刚主编.石油工业节能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2]王鸿勋等.采油工艺原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机采棉等级扣杂问题值得关注 篇11

[关键词]兵团;机采棉;手采棉;扣杂

进入21世纪,随着兵团植棉面积扩大,拾花劳动力紧缺和拾花费用上涨已成为兵团棉花效益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降低棉花成本,促进植棉团场的团场增效和职工增收,兵团于1996年开展机采棉试验项目,1997年开始进行农艺实验,2001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并在当年机采棉花28万亩,兵团机采棉技术稳步推广,机采棉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011年兵团机采棉采收达到385万亩,占兵团棉花面积的48% ,占全国机采棉面积的92.8%,拥有大型采棉机700多台,成为我国最大的机械化采棉基地。为准确分析把握兵团棉花机械采收的情况,笔者采取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抽选8个植棉师25个团场231個植棉户,开展了2009年-2011年兵团机采棉与手采棉成本效益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机采棉直接成本效益总体略高于手采棉,但团场在收购机采棉过程中压级和扣杂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增加了种植机采棉的隐形成本,对职工实际收益影响较大,也不利于兵团机采棉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兵团机采棉与手采棉成本收益比较

(一)机采棉种植收益总体好于手采棉

与手采棉相比,机采棉有什么特点?以下从四个角度对亩纯收益进行分析(调查数据均为三年平均):

1.机采棉较手采棉收益高20%。表1中的调查数据说明,虽然机采棉单产低于手采棉2%-5%,但是机采棉较手采棉每亩成本节约27%-32%,机采棉较手采棉亩纯收益高出20%以上。

表1 机采棉与手采棉亩成本收益比较

(注:本表为8个调查师机采棉与手采棉成本收益数据。)

2.北疆师机采收益高于南疆。表2是南北疆机采棉与手采棉亩成本收益数据。北疆机采棉亩成本较手采棉节约32.7%,亩纯收益较手采棉高出37.8%,机采棉与手采棉的亩成本差异和亩纯收益北疆分别高出南疆9.3和3.9个百分点,北疆的机采棉技术应用更为成熟。

表2 南北疆机采棉与手采棉亩成本收益比较

(注:本表南疆指一师、二师、三师;北疆指五师、六师、七师、八师、十三师。)

3.团场机采棉收益优势并不突出。25个调查团场中有8个是机采棉和手采棉均在所在师里有代表性的团场。图1的调查数据显示,机采棉

图1 团场机采棉与手采棉亩纯收益比较(单位:元)

亩纯收益均高于手采棉39元,差距不大,其中142团、148团和芳草湖农场三个团场机采棉亩纯收益略低于手采棉,其余团场机采棉亩纯收益均高于手采棉。

4.调查户机采棉收益普遍高于手采棉

图2是114个机采棉调查户和89个手采棉调查户的棉花亩纯收益散点图。按照调查户收益分组,收益在900元以下的机采棉户占该类调查户的比重(下同)为33.3%,手采棉为64.0%;在900元至1100元之间的户数比重机采棉为82.4%,手采棉为24.7%;1100元以上的户数比重机采棉为15.8%,手采棉为11.2%。与手采棉相比,机采棉种植户亩纯收益普遍高出手采棉100元以上,且呈现正态分布;相比之下手采棉的收益呈现偏低态分布。调查户机采棉收益普遍高于手采棉,且机采棉收益比手采棉更趋稳定。

图2 机采棉与手采棉调查户亩纯收益(单位:元)

二、机采棉优劣势分析

(一)机采棉的优势

1.亩均节约成本25%左右。调查显示,兵团2009年-2011年人工拾花费分别为523元/亩、719元/亩、762元/亩,环比分别上涨37.5%和6.0%。同期机采棉采摘费用为274元/亩、283元/亩、283元/亩,增幅很小。图3描述的近十年每公斤拾花价格变化中,人工拾花费上涨明显快于机械采摘费,人工拾花费从2001年的0.55元涨至2012年的2.0元,增长2.6倍;机械采摘费从2001年的0.4元涨至2012年的0.85元,增长1.1倍,机械采摘费仅为同期拾花费的三分之一,机采替代手采每亩可节约成本25%左右。

图3 机械采摘费和人工拾花费价格变化(单位:元)

2.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机采棉平均日工作效率200个基本亩,按籽棉单产380公斤/亩、手工采摘每人每天50-80公斤计算,一台采棉机相当于1000-1200人的日工作效率,有效缓解了秋收劳力不足和职工劳动强度过大等问题,使得职工有更多的精力发展园艺业、养殖业和从事二、三产业,多渠道拓宽职工增收途径。

3.加快收获进度,方便团场管理。手采棉的采收期从9月开始至10月末或11月初,历时两个多月,人工消耗周期和每日工作时间长,而且防范冰雹、大风、雨雪等自然灾害的风险较大,棉花采收后需分户雇车交运到轧花厂,团场对棉花的统一管理难度较大。与手采棉相比,机采棉日工作效率高,棉花采收进度快,有效降低了秋季各类自然灾害对棉花收获产量的影响,团场管理棉花产品更加有效和便捷。

(二)机采棉的劣势

1.机采棉等级低。分析图4中近三年各师机采棉棉花等级平均水平,各师的机采棉均没有一级花, 二级花中只有八师比重较高,其余各师机采棉三级花比重均在90%以上,其中三师、六师、十三师100%均为三级花。

图4 师机采棉等级比重情况

再从各师近三年手采棉棉花等级比较,一师、二师、七师、八师手采棉的收购等级超过八成都是二级花以上(含二级),三师、五师手采棉五至七成也是二级花以上(含二级);除六师外各师手采棉等级较高。与手采棉相比,各师机采棉等级下降明显:八师的主要棉花等级由一级降为二级,其余师棉花等级则由一级或二级降为三级,机采棉较手采棉籽棉收购等级平均低1-1.5个等级,等级差异明显。

nlc202309021120

图5 师手采棉等级比重

2.机采棉扣杂率高。由于人工采摘采净率高,各师手采棉平均扣杂率为2.9%。相比之下,除三师和五师的机采棉扣杂率分别在8.9%和7.3%之外,其余六个师都超出10%,机采棉较手采棉扣杂率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见图6)。

注:本图为8个调查师数据)

图6 师机采棉与手采棉扣杂率比较

图7描述了231个调查户扣杂率情况,机采棉扣杂率在6.7%-25%之间,手采棉扣杂率在0.6%-6.1%之间,机采棉扣杂率平均高于手采棉12个百分点。

图7 调查户机采棉与手采棉扣杂率比较

3.实际机采不到机采模式种植面积的七成。等级低,扣杂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接受机械采棉的意愿。表3数据显示,近三年各师实际机械采收面积占棉花机采模式种植面积不足七成,最高的2011年机械采收率也仅有69%。

表3 机采模式种植面积与实际机械采收面积

(三)机采棉加工费用高于手采棉

图8是机采棉和手采棉亩加工费用的具体构成,机采棉加工的人员、水电等五项费用明显高于手采棉。以2011年八师某棉花加工厂数据为例,由于机采棉中的外附杂质高出手采棉几倍,轧花前的籽棉需经过多次清理和1-2次的烘干,轧花后的皮棉需经过2次或更多次的清理,因而在设备折旧费、人工费、水电费等费用上均高出手采棉。据测算,同样加工一吨棉花,机采棉加工费用比手采棉要多出181元。

图8 机采棉与手采棉加工费用比较(单位:元/吨)

(四)职工种植机采棉和手采棉实际收益差距不大

如前所述,每公斤机采棉采摘费比手采棉拾花直接费用减少1.1元左右。但是综合考虑机采棉扣杂、扣水率比手采棉多10%左右,等级比手采棉低一至二级等因素,假设籽棉按照7元/公斤计算,等级差价按0.3元计算,每公斤机采籽棉仅扣杂和级差而增加的棉花隐性成本为1.0元,与采摘费用的减少相抵,职工种植机采棉和手采棉的实际收益几乎没有差距。

三、机采棉推广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国家尚未出台机采棉收购等级和扣杂标准

国家目前尚未制定统一的机采棉收购等级和扣杂标准,兵团各师、团机采棉等级和扣杂没有评判标准,师及团场基本延用原先手采棉的定等标准和扣杂标准,或是棉花加工厂质检员根据工作经验定等和扣杂,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现阶段兵团机采棉品种有色含量多,棉花生长密度大,虽喷施脱叶剂,但棉花中、下部脱叶效果差,部分团场棉检室工作人员对水杂、叶杂等扣杂判定有出入。

(二)机采棉异性纤维清理能力不足

兵团目前使用的机采棉清理加工设备未能有效减少棉结和短纤维含量,在籽清、皮清、加湿和烘干等关键环节技术需要改进。在排杂工序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机械对纤维的勾拉打击,短纤维率增高,降低了皮棉品质。部分团场机采棉清理加工线没有安装异性纤维清理分离设备,成品棉异性纤维和棉残膜含量超标,机采的棉花品质不及手采棉。

(三)采棉机采净率偏低,机采过程中浪费较严重。

机采棉的零部件多、技术含量较高,如果操作技术人员使用和调整不当,就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降低采摘质量。由于个别条田脱叶效果差,采棉机作业部件达不到技术标准,造成棉花采净率偏低,机采过程中浪费较严重。

(四)机采棉一次性投入大,增加团场经济负担

一台国产采棉机的最低售价在130万元左右,进口采棉机价格更高,一般都在200万元以上,机采棉的应用还需配备激光平地仪、籽棉清理、烘干加工、轧花等配套设备和场地,团场一次性资金投入一般在1000万元以上,虽然有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但每台机采棉只能补贴20万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单靠一家一户或团场自身都难以承担。资金投入庞大,资金回报漫长,且维护费用高,经营风险大,许多团场和企业望而却步。

四、结论和建议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大规模机械采棉已是我国棉花产业的大势所趋。兵团要在2020年在西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棉花全程机械化是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有效解决兵团机采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建议:

(一)推动机采棉标准纳入国家棉花标准

按照我国现行的棉花收购政策,用手采棉的标准来确定机采棉的等级,就会得出机采棉比手采棉等级低、品质差的结果,继续给机采进入销售市场造成困难,影响兵团棉农的生产积极性和棉花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兵团是国家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力量,是我国机采棉发展的先行者和主力军,而棉花又是兵团的支柱产业。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联系,从战略角度和政治使命出发,协调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机采棉质量标准体系,让标准来指导生产,这样才能保护和促进兵团团场扩大机械采棉的比例,率先在全国实现棉花全程机械化。

(二)向职工公开机采棉新增清理加工费用和定等扣杂标准

团场棉花加工厂应该将机采棉新增加工清理设备等新增费用在全团范围内公开,让职工了解新增加工费用具体内容,有效化解矛盾。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机采籽棉收购办法和定等、扣杂标准,收购办法的制定要科学合理实用,兼顧团场、轧花厂和职工各方面利益,调动团场推广机采棉和职工种植机采棉两方面的积极性;定等、扣杂标准应该统一适用于兵团各师范围或者师内各团场,减少随意性,体现公平性。

(三)积极优化机采棉品种

针对机采棉推广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兵团应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大项目、大工程适当给予专项补助,推出鼓励和扶持团场机采棉运用的优惠政策,切实减轻和降低团场经济负担。要培育、引进和优化机采棉早熟和成熟期一致的品种,以减少喷施落叶剂造成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提高一次性采净率,减少清地劳动强度,降本增效。

(四)提高采棉机系统效率

目前兵团机采棉的含杂率在6%以上,最高在12-15%,机采棉的含杂率居高不下原因很多,棉叶小、种植密度过高、地膜的普遍使用等都会造成含杂率高,造成进口采棉机与本地机采棉花品种的不适应。这迫切需要各方加大国产采棉机的研发力度,根据我国棉花生产的实际国情设计适合中国的采棉机。要建立机采棉行业规范,制定机采棉采净率、生产率、亩油耗、故障率等标准,提高采棉机系统效率,降低采棉机维护成本和故障率。

(五)努力提高扎花厂清理加工生产线水平

美国1850年开始研究采棉机,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1975年就已实现棉花机械采摘100%,机采棉采净率达到97%。澳大利亚、巴西、以色列等国家也已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兵团应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的国外加工技术和经验,尽可能选用适用于兵团的新型、先进、不损伤纤维的机采籽棉清理设备,努力提高扎花厂清理加工生产线水平。

参考文献

[1]穆建新,张建云.机采棉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农机,2012年06期

[2]黄建国,习明星,刘兆海.农八师一四八团机采棉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疆农垦科技,2012年02期

[3]张杰,刘林.新疆兵团机采棉与手采棉经济效益比较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03期

[4]赵峰.兵团机采棉发展背景、现状与发展前景[J].新疆农垦经济,2011年01期

[5]王志坚,徐红.新疆机采棉的调研与发展建议[J].中国棉花,2011年06期

作者简介

张磊,男,1981年9月4日生,河南,大学本科,国家统计局兵团调查总队,主任科员,统计师,农业综合统计。

新疆机采棉技术推广实践与思考 篇12

1 加快机采棉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当前新疆棉花成本控制压力不断加大,棉花生产中所需的柴油、种子、农膜、化肥等农资和人工费用大幅上涨,尤其是人工采摘棉花费用的大幅上涨,从几年前采摘1元/kg,2013年已达到2.4元/kg,甚至有些地方接近3元/kg,相当于商品棉价格成本的1/3,高昂的采摘成本严重影响棉花生产效益提升。通过机采棉技术的大力推广,不仅提高了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还大幅减少新疆拾花工用量。经试验测算,棉花机械采收较人工采摘平均节本增效可在6 000元/hm2(400元/亩)以上,且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一台大型自走式采棉机可抵800~1 000个拾花工,一个作业季节单机机械化采收棉花200.0~266.7 hm2(3 000~4 000亩),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效果非常显著,不仅缓解了劳动力紧张的问题,还有效缓解了交通运输和社会治安以及安全生产面临的巨大压力。加快推进棉花机械化采收,加快转变棉花产业发展方式,全面促进新疆优质棉生产势在必行。

(2)解决好“谁来摘棉和怎么摘棉”的问题。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种植棉花意愿的重要因素,在改造提升新疆传统植棉向现代植棉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将大幅度减少,劳动力成本迅速增加,现代化农业机械替代农民劳作、替代传统耕作、收获是必然选择,只有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机采棉种植模式规模化,提高机采棉技术水平,才能有效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棉花种植收益。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新疆已经具备了加快推进机采棉技术的条件和基础,推广机采棉技术,能够大大降低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效益,机采棉是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做强做优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2 机采棉技术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家对机采棉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农机购置补贴上,对自走式采棉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从20万元/台增加到了40万元/台(3行机补贴30万元,5~6行机补贴40万元)。增加了支持推广目录中棉花采收机械的品种,扩大了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原来只有石河子贵航农机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平水牌4MZ-5型采棉机进入了支持推广目录,现新增了迪尔9970型采棉机,凯斯纽荷兰乌鲁木齐采棉机工厂组装的CPX620、420型采棉机,新疆钵施然农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牵引式、自走式3行采棉机,石河子贵行农业机械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3行采棉机等。昌吉、博州、塔城、阿克苏等地区的部分县市还利用地方财政支农项目对购置大型自走式采棉机实施了累加补贴,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户购机用机的积极性。部分棉花产区县市通过发改和财政项目改造、新建了机采棉加工生产线。通过各地农机部门的努力,在与机采棉配套的生产加工设备基本完善的同时,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动力驱动耙、液压翻转犁、联合整地机、两膜12行机采模式棉花播种机等一大批先进、高效、实用的农业装备也得到推广应用,为机采棉技术推广奠定了较强的装备基础。

2009年以来,新疆自治区农机局组织起草、制定、修订了GB/T 21397—2008《棉花收获机》、NYT 1133—2006《采棉机作业质量》、NYT 1771—2009《机采棉轧花机械操作技术规程》、《西北内陆棉区棉花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标准及意见,为机采棉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并于2011年8月成立了采棉机驾驶操作沙湾培训中心,至今已培训了360名采棉机手。以机采棉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建立了一批以机采棉综合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园区,如昌吉高新农业技术开发园区腾飞农场机采棉示范园区,沙湾县5个667 hm2(1万亩)机采棉综合机械化技术示范园区,玛纳斯县2万hm2(30万亩)现代农业高效节水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区,阿瓦提县0.33万hm2(5万亩)机采棉技术应用示范区等。农机技术人员逐步掌握了先进的机采棉种植管理和配套农机装备经营管理技术,为机采棉技术推广提供了人才保障。

多年来,新疆地方通过加强多方交流,学习、借鉴、吸收、消化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种植机采棉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模式,在机采棉的品种选育、栽培种植、田间管理、脱叶催熟、残膜回收、机械采收、中转贮运、清理加工和棉花检验等棉花生产的诸多关键环节都已取得重大突破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不仅使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提高,而且使棉花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和棉花种植的规模化效益也得到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通过应用秋翻冬灌技术、秋翻深施底肥、秋季精细整地、超宽膜应用、膜下滴灌、精量播种和风幕式打药等多种优化组合技术,规范了机采棉种植模式从种到收的技术要求,为推进新疆地方应用机采棉技术奠定了基础。

3 加快新疆机采棉技术推广的措施和建议

(1)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理念。当前,新疆棉花生产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棉花生产过程中的农艺技术需要依靠现代农业装备为载体。农机农艺科研人员要通过实际生产过程中经验的探讨交流,互相协调技术思路和目标,以“只有农机没有农艺是‘无的放矢’,只有农艺没有农机是‘纸上谈兵’”,为基础,深入推进机采棉技术发展,不仅要研究农机作业的模式、技术集成和规程,也要研究适合机收的栽培模式、品种等与机械化关联度高的农艺技术,形成规范,从而完善区域性农机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不要追求大、新、全,要管用,要体现经济效益并简捷易操作。先在南、北疆棉花主产县市小面积示范,示范成功后再进行大面积推广,从必然到自然,实现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技术与现代农业装备的配套。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结出的以棉花种植行距(66+10)cm或(68+8)cm的宽窄行相间配置的机采棉种植模式,就是农机农艺融合的成功案例。

(2)加强交流合作。在地方建设机采棉示范田、示范园区初期,要与生产建设兵团主动联系,结合地方棉花生产实际和农民种植习惯特点,从人才、机具、设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依托生产建设兵团农业装备优势、技术集成优势和管理经验优势,实现棉花品种、播种技术、节水技术、田间管理及机械采收的统一,进一步规范机采棉技术服务工作,进一步做好规划、组织、协调和服务,提高棉农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资源共享、互相支持、取长补短、共同发现”的要求,把合作推进机采棉技术应用作为交流的切入点和有效抓手,抓点带面、总结提高、逐步推广,整合放大区域资源优势,带动辐射地方加快机采棉进程。

(3)加大机采棉的政策支撑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生产主要环节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配套机械的补贴推广支持力度,可以考虑把清理加工机械也纳入补贴范围。参照小麦补贴管理模式出台机采棉种植直补政策,参照机械深松补助政策出台棉花机械采收作业补贴方案,按照“谁机收谁得补助”,直接补助到地块、种植户的原则,确保农民受益。加大对机采棉各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建造生产加工流水线的大额投资提供无息、低息贷款,以提高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必要时,可以考虑集中财力建成一个样板示范区和样板生产线。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大户、服务组织、重点乡镇(村)及有关人员给予一定奖励,形成使用和推广机采棉技术的活力与动力,促进区域整体推进,放大政策的集聚效应。

(4)引领农民合作组织发挥作用。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以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推动土地整合和统一管理,改变一家一户分散耕作、分户经营管理模式,推广“统一品种、统一模式、统一管理”方法。采取由当地政府协调,专业合作组织运作,由纺织厂、轧花厂、银行组成股份制公司,形成一条完整的棉花产业链,支持农机大户购进采棉机并组建多元化的机采棉作业服务队,制定并施行科学的棉花机采、收购、运输和清理加工一体化作业与管理程序,施行高标准的集约化管理,产生规模化效应,提高农民收入,降低种植风险,让农民、农民合作组织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5)加强项目整合及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成熟技术的结合。以稳步推进、分步实施为发展原则,把机采棉示范推广项目与滴灌节水、精量播种、合理化控化调、综合防控等农机其他科研推广项目整合、结合起来,将相关项目、扶持政策进行捆绑,充分利用各项目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大力推广在应用过程中经实践检验最成功、最先进和最适应的农机化技术与装备,为机采棉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如棉模打包储运技术、驱动耙整地技术、秋季深耕施肥平整保墒技术和卫星定位导航自动驾驶播种技术等。以成功的、行之有效的传统成熟技术为基础,通过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传统技术和装备水平。

(6)贯彻落实执行标准提升作业质量。各地农机部门应贯彻落实执行已形成的机采技术标准、规程,如《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范》、《机采棉花化学脱叶剂使用技术规范》、《采棉机作业技术规程》、GB/T 21397—2008《棉花收获机》、NYT 1133—2006《采棉机作业质量》和NYT 1771—2009《机采棉轧花机械操作技术规程》。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地本县的技术规程、作业规程和管理规程。对秋季深耕施肥平整保墒技术、驾驶播种、化控应用技术引起足够重视。宣传推广成熟模式,秋季要进行深耕施肥平整保墒作业,为春季早播打好基础,采用精细化耕整地技术,选配大型铺膜铺管精量播种机进行棉田播种作业。一定要坚持早播,采用节水滴灌、综合植保技术,实施科学田管,及时打顶,避免贪青晚熟,把握好喷药时间和用药量,增加霜前花,提高产量和品质,采收时适时对棉田水分进行测试,水分超标不得采收。

(7)推进机械能够进入的标准化棉田建设。新疆地方棉花种植重点县市很多棉田由于传统耕种习惯,尚未进行标准化棉田建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型先进采棉机的高效应用。以棉箱式采棉机在长500 m的标准化棉田作业为例,采棉机一个往返作业正好卸棉,作业效率可以达到26.7~33.3 hm2/天(400~500亩/天),而在不规则条田作业效率只能在6.7~8.0 hm2/天(100~120亩/天),因为采棉机不可能在田间任意卸棉。在采棉机的油耗及其他辅助费用相同的条件下,作业效率差异显著。建议各级农机部门应引导和鼓励种棉大户和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土地流转,适当增加土地连片规模,实现标准化连片种植,进而发挥大型先进采棉机的工作效率。

(8)逐步向具备自带打包功能的采棉机作业过渡。目前在新疆广泛使用的是棉箱采棉机,作业流程是棉箱装满后卸到拖车内或卸到打模机内,普遍存在二次落地,造成不必要的杂质增加,有些收购企业在收购过程中恶意加大扣杂扣水比例,有些都在20%~30%,甚至30%以上,间接导致人为的掺杂使假现象屡禁不止,且没有有效便捷的制约手段。而使用自带打包功能的采棉机作业虽然收费价格稍高,但作业效率比棉箱式采棉机高15%~20%,一天作业可以在33.3 hm2 (500亩)以上,其更大的优势是完全避免人为掺假的可能,该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机械采摘的原始籽棉品质。

(9)完善提高机采行距一致性和交接行距合格率。行距与机械化采摘密切相关,棉花的行距与棉花机械化采摘密切相关。当前与采棉机配套的棉花播种机大部分为6行机或9行机,而采棉机多数是5行机或6行机,农户在播种过程中为了减少裸地增加播种面积,人为减小了交接行或交接行不准确,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与常规的植棉方式相比,机采棉技术要求棉花播种行距应适合采棉机的采收行距,保证株数符合当地农艺要求。适合水平摘锭式采棉机的播种模式必须满足采棉机76.2 cm行距配置,建议采用10+66+10、8+68+8、13+63+13和12+64+12,或按采棉机采摘头行距进行等行距种植的行距配置,各行距与规定行距相差不超过±3 cm,行距一致性合格率和交接行距合格率应在90%以上。

(10)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好残膜混入问题。机械采摘棉花的过程中,常有残膜吸附、缠绕在机具工作部件上,影响机器正常运转,严重时甚至会损坏机具。残膜被混入棉花中,难以清理,严重影响了机采棉的质量。各植棉县市应推广秋季犁地后搂膜,春季整地前机械搂膜,休闲地机械清膜的连作方法回收残膜,最大程度确保当年无残膜作业。机采前首先要将地里和地头的地膜和滴灌带清理干净或压实,卸棉时运棉车要停在大帆布上,避免将碎膜带入,堆放时要将场地清理干净。其次采取清理措施,加工前组织人工或用预处理设备进行清理,在加工线上增加清除残膜的设备,同时要及时处理好清理出的废膜,避免二次混入。

(11)加强培训工作。首先要增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步伐。其次对加工工艺改造和操作人员的培训要同等重视,多方位多层次加大培训力度,对机采棉技术培训提高认识,强调学习,加快相关知识更新的要求不能放松,树立全员培训的意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并进,就采棉机、加工线的操作要领、应急处理,关键部件的拆装和调整、作业前准备、田间作业调整等内容进行实地操作,同时,要提升和规范培训质量,用典型指导工作,提高棉农、农机手和加工线操作工的操作水平,提高加工工艺水平。

上一篇: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下一篇:互联网手机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