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体制

2024-09-29

城市管理体制(精选12篇)

城市管理体制 篇1

1 城市排水体制的划分

城市排水体制分为分流制排水系统和合流制排水系统。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降水径流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排水管渠系统来汇集和输送时, 称为分流制排水系统。其中汇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生产污水的系统称为污水排除系统:汇集和排泄降水径流和不需要处理的工业废水的系统称为雨水排除系统:只排除工业废水的称为工业废水排除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用一个管道系统汇集输送的称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其又分为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和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管道系统统称具备溢流设施, 用以限制输送至当地污水处理厂的水量。由于溢流出来的雨水也就近排入河道, 因此从水量角度而言,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对于排水区域的影响与分流制雨水系统实际上是相同的。从造价上看, 雨污合流制设一套排水管道系统, 管道工程量较小, 泵站规模和污水厂规模较大, 运行成本高;分流制排水系统, 虽然设置两套管道系统, 但一般雨水可就近排入河流, 泵站一般仅提升污水, 故泵站和污水厂的规模大大减少, 运行成本也较低。目前, 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我国已经禁止采用, 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在旧城区和中小城市仍在应用。

2 我国城市排水体制现状

我国城市早期都是采用直泄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后有些城市改造为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一些则逐渐 (或计划) 将合流制改为分流制。市政建设管道虽然分为雨水管道、污水管道, 但是雨水管道里有污水, 污水管道里有雨水, 实际上成了两条合流制管道。为解决这种状况, 不得不建设截留管道, 在排水管道上采取相应措施, 让排水在日常无雨或小雨天气下不进入天然水体, 而是进入处理厂进行处理。由于合流制系统改造成分流制的困难重重, 我国多数城市旧城区目前都留有部分合流制, 例如:北京、上海、武汉、济南、厦门、杭州、徐州、吉林等城市在老城区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保留原有的合流管道, 并将之改为截流系统。

3 城市排水体制规划的原则

3.1 与城市整体功能相匹配。

排水工程是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 排水工程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单项规划。因此, 排水工程规划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原则, 从全局观点出发, 合理布局, 并和其他单项工程建设紧密配合、互相协调, 是其成为整个城市有机的组成部分。

3.2 符合环境保护的需求。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 综合利用尽可能的减少污染源。

3.3 充分发挥排水系统的功能, 满足使用要求。

3.4 充分发挥原有排水设施的作用。

规划时要从实际出发, 认真分析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造利用的可能途径, 使新规划系统与原有系统有机结合。

3.5 考虑工程建设的经济性。在排水工程规划中, 应尽可能降低工程总造价与经常性运行管理费用, 节省投资。

3.6 处理好远近期关系。规划中应以近期为主, 考虑远期发展可能, 作好分期建设安排。

4 城市排水体制规划与其他单项工程规划的关系

排水工程体制是城市单项工程规划之一, 此外, 还有道路工程规划、交通系统规划、用地工程准备规划、给水工程规划、人防工程规划等。排水工程规划与这些单项工程规划都是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基础上平行进行的, 要求个单项工程之间相互配合、协调, 解决彼此之间矛盾、避免冲突, 使整个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构成有机的整体。

排水管道应沿城市道路布置。道路的等级、宽度、横断面以及交通状况与排水管道布置有密切的关系, 处置不当, 将会造成相互矛盾, 增加维修费用。街道的宽度直接影响到连接支管的长度, 沿街究竟设置一根还是两侧各设一根污水管, 要看具体情况。此外, 道路的纵坡度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管道的布置, 特别是反坡, 将会大大增加管道的填埋深度。因此, 在规划中要考虑道路交通与管道布置紧密结合, 避免相互影响、干扰, 为两者建设及充分发挥功能创造条件。城市用地的竖向布置也直接影响排水系统的规划。因此, 必须先了解用地安排与竖向规划的设计。

5 城市污水沟道体制的设计

在城镇污水工程总投资中, 污水管道系统一般占40%-60%。污水管网的合理布局在城镇污水工程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设计时需要了解现状排水体制, 现状污水管道的平面布置、标高、排放口等。根据工程服务范围内地形特点、竖向规划和地块开发时序, 合理划分污水排水区域, 减少污水主干管道的长度和埋深, 以降低污水收集系统的总投资。在规划城区范围内, 污水管道一般应沿城市道路敷设, 因此污水管道系统应尽量结合建设计划设施。同时考虑规划城区的地块开发时序, 以便安排近期污水管道的建设。由于污水管道埋深大, 坡度要求严格, 一般设在道路慢车道下。对宽度超过40米的道路, 可以考虑在道路两侧设置污水管道, 以便污水的收集, 减少横穿支管的数量。污水管道的设计应按照最高设计流量计算。

分流制排水体制污水管道的设计流量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地下水渗入量。生活污水平均秒流量一般按照排水区域人口和生活污水量定额来计算, 再结合生活污水总变化系数, 算出生活污水最大秒量。

6 我国城市排水体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为了进一步改善受纳水体的水质, 建立理想的分流制或将合流制改为完全分流制系统, 在排水体制的选择上应改变观念, 允许部分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用合流制截流体系并将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污水处理率上, 这才是保护水体的根本方法。在对老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时要结合实际制定可行方案, 在各地新建开发区规划排水系统时也有必要充分分析当地条件、资金的合理运作, 同时还要从管理水平、动态发展角度进行研究, 不要盲目模仿、生搬条款。在已有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合流制排水管网中, 适当的地点建造新型的调节、处理设施 (滞留池、沉淀渗滤池、塘和湿地等) 是进一步减轻城市水体污染的关键性补充措施。它能拦截暴雨初期“第一次冲刷”起的污染物送往污水厂处理, 减少混合污水溢流的次数、水量和改善溢流的水质, 以及均衡进入污水厂混合污水的水量和水质, 它也能对污染物含量较多的雨水作初步处理。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要掌握城市污水的来源, 熟悉城市排水工程的规划原则, 协调好排水工程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其他规划的关系;要合理的布置排水管道的管线走向, 节省投资, 合理的选择排水体制使我国的排水体制越来越完善。

摘要: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是城市排水系统规划中的首要问题。城市排水体制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的要求、污水利用处理情况、原有排水设施、水环境容量、地形气候等条件综合考虑,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考虑确定。对城市排水系统体制的规划、设计与管理问题以及规划理念的局限性进行探索, 进而提出基于新技术条件下城市排水规划新理念, 对于我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城市排水体制,排水系统规划,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森发.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布局的递阶优化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 1988, 4 (3) :6~10.[1]张森发.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布局的递阶优化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 1988, 4 (3) :6~10.

[2]沈毅.微机在污水管道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查设计院, 1988:54~55.[2]沈毅.微机在污水管道优化设计中的应用.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勘查设计院, 1988:54~55.

[3]王柏仁.污水管道系统的计算程序与优化选择[J].中国给水排水, 1985.[3]王柏仁.污水管道系统的计算程序与优化选择[J].中国给水排水, 1985.

[4]陈深发.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布局的递阶优化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 1988.[4]陈深发.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布局的递阶优化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 1988.

城市管理体制 篇2

关键字: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垂直管理 集中 分权 改革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是一种由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方式的确定和管理机制的运用等综合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体系。城市规划法赋予了各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相应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并赋予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有城市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和总体规划的调整权、行政处罚权、复议裁决权等十种权,这就从法律上对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提出了要求,即从国家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建制市、县人民政府都要层层建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为了使我国城市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有必要对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要在充分调查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目标就是使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能符合城市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它在城市建设中的引导与控制作用。

一、我国城市现行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从规划管理权限的角度来划分,我国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1、集中管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城市主要以北京、贵阳、常州为代表。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是北京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各区设有规划分局。市规委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的控制性规划,道路、交通、市政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也集中在市规委管理;规划区内的较小面积的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负责组织编制,但区规划局无规划审批权,需报市规委审批;区规划局负责檐口在4米以下或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的审批;建设项目的批后管理是市规委在审批建设工程后,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件》及建设工程总平面图转至区规划局,由区规划局进行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区规划分局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市规划局双重领导,即区实施行政领导,市局实施业务领导。

贵阳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并负责负责市辖各区以及市人民政府规定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在贵阳市辖云岩、南明、花溪、乌当、白云五区设立规划分局,性质为市规划管理局派出机构。成立后各分局将负责组织辖区内建制镇、乡的规划编制工作和参与组织本地区的控制性详细编制工作。还将负责辖区内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受理建设项目用地规划的申请,并提出初审意见按程序报批,审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延期使用等。

常州市规划局是常州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市规划局在各区设立规划分局,各分局人、财、物由市局统管。市规划局的主要职能是进行市域的规划研究和规划编制管理,各区规划分局的主要职能是规划实施管理。同时常州市还在各区设立规划执法检查分队,加大各区的规划执法监察力度。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常州市还正式将村镇规划及其管理职能由原市建委划入市规划局,以加强对规划区以外所辖各县市的规划指导。

2、规划管理权分散的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城市主要以上海为代表。

1980年代末期,配合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式的改革,上海市政府向区、县政府下放计划、财政自主权,包括城市规划管理权也随之下放。权限下放后,除少数重要地段的建设项目许可申请须由市规划局批准外,大多数土地开发、房屋建设项目的许可申请(即“一书二证”)由区、县部门批准。同时,一般地区的详细规划也由区、县政府组织编制,报市规划局批准。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全市性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仍集中在市规划局管理。区县规划分局人事任免由区县政府决定,市规划局对其无人事干预权;对区县政府批准的“一书二证”也不具体干预,只在特殊情况下经行政复议程序行使否决。

3、垂直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目前大部分的城市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下面仅列举深圳、南京、南宁、重庆等城市。

深圳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分为市局、分局、国土所,共有5个规划国土分局和38个国土所。市局的派出机构受市规划局和区政府的双重领导。业务上受市局直接领导,区政府予以配合。干部实行垂直管理,即分局的主要领导由市局提名,征求区里意见后,由市任命。三级垂直管理体系的设立对深圳市城市规划管理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下一级是上一级的派出机构,这样既保证了规划管理落实的快捷和规划成果层层落实不走样,又利于规划管理与城市具体各地段的实际情况相协调,不发生太大的冲突,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还有利于将规划思想、内容等迅速宣传到城市各个角落。

南京市规划局是全市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为市政府的组成部门,内设七个直属管理分局,各分局行政和规划业务管理工作完全由市规划局领导。市规划局主要负责城乡规划的战略研究以及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等编制、修订和调整的组织工作,负责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审批,并总体负责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实施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协调和处理跨分局间的区域性工作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机关各处室分别负责对相应进行扎口管理;而各分局则是在市规划局领导下具体负责各辖区内的规划编制组织工作,办理辖区范围内除跨区外的各类建设项目规划管理业务,包括核发“两证一书”等具体业务工作。

南宁市规划局主要负责市城市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管理等方面工作。各区分局是市局的派出机构,根据市规划管理局的授权负责所在辖区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包括:①协助组织辖区内村、镇、场规划编制,参与辖区内城乡规划的审查;②负责管辖区内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③负责个人住房翻建及农民安置小区单体建筑工程等的建设项目的审批,代市规划局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各县的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受县委、县政府和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规划管理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市园林管理局等部门的多重领导。

重庆市规划局的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城乡规划、测绘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起草城乡规划和测绘地方性法规、规章;承担由市政府组织编制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具体工作;承担实施城乡规划的责任。重庆市各区分局为市规划局的派出机构,受市规划局垂直管理,其主要职能是按权限负责所在地区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负责受理建设用地规划方案报建,提出审理初步意见;负责受理建设工程规划方案报建,参与规划方案审查;负责“一书三证”的核发。边远郊区设规划局,由市规划局对其规划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4、“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该模式虽然类似于分散的模式,但其管理权的分散程度较低。采用这种模式的城市主要以广州和成都为代表。

广州市规划局主要负责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发展区分区规划、市发展地区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各区规划分局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市规划局双重领导,即区实施行政领导,市局实

施业务领导,其主要职能是负责辖区内的区属单位小区详细规划、建制镇(村)和一般地区建设项目的详细规划的编制,报市规划局审批;而根据市、区总体规划要求编制的区属小区和一般地区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审批。此外,区分局可审批辖区内除国道、省道、铁路和规划宽度40米以上的主干道临街建筑及重点地段外的各类建设工程。区分局审批的规划、用地、报建和查处违法建设案必须在7天内报市规划局备案。如有违反规划法规和要求,市规划局有权随时否决,区规划分局必须重新审定。

成都市规划局主要负责编制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参与编制全市江河流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承担中心城区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职责。各区分局是市局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派出机构,主要负责辖区内控规编制、修改、城市设计的组织编制、协调工作,并报区政府初审,交由市规委会审定;负责辖区内建设项目“一书两证”的审定工作以及城市公共绿地、广场用地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审批工作。

二、各种规划模式的分析比较

以上四种规划管理体制模式中在我国运用的比较多的是分级垂直管理和集中管理的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在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中体现着自身的优点,也客观反映着存在的一些不足。以下从主要从规划管理权、规划管理体制是否统一于市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层面、规划管理效率等方面对四种模式进行比较。

集中的规划管理体制基本能将规划管理权统一在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各区政府通过对派驻的区规划管理部门实施行政领导而表现出较好的积极性。但规划管理权的过度集中会降低城市规划决策质量和城市管理效率,市局因管理人员有限而管不过来,区局和街道又因缺乏管理权限和责任而难以管理,这同时也会降低区级、街道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另外该模式也不利于推进城市规划管理民主化。

分散的规划管理体制使城市行政主管部门能集中精力研究总体性战略和全局性规划政策问题,同时各区享有较大的规划管理权限,而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规划行政审批工作效率相对较高。但同时由于局部利益的驱动,一些区不能很好的树立全市整体规划的全局观念,就会造成重局部、轻整体的现象,城市整体调控能力随之下降,伴随而来的还会有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区与区之间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等现象。

垂直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使城市规划管理权限能完整地集中于市规划主管部门,各派驻直属管理分局能从全局角度有效地贯彻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意志。但会使市规划主管部门所承受的工作压力较大,工作任务较重,规划行政审批工作效率相对较低,且由于各区规划管理权限较少,难以发挥各区在规划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制模式可以使得规划管理权虽较多地集中在市级管理机构,但由于区规划局主要是对区政府而非市归划局负责,因此在城市规划执行和实施的推进上也存在一系列矛盾。

三、对我国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现存问题,从规划管理权限、市、区规划部门关系、规划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以下对于我国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1)确定规划管理权限划分的依据,应当根据城市规模的大小,规划管理对象的属性确定规划管理权是否下放,并根据城市的发展阶段确定规划管理权下放的时机和大小。

(2)强化跨城市、跨区域的规划管理权限,不仅要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区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的合作,也需要加强区域内地方政府的横向合作,进一步扩展现有城市规划管理宏观调控的职能。

(3)进一步理顺市、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市级规划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的主要职责,同时要坚持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以社区为支撑点来组织城

市管理运作。

(4)建立社区、公众及其它政府部门参与规划管理的监督机制,健全人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等对城市规划管理的监督制度,定期听取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汇报,及时督促规划管理部门查处和整改存在问题,保证规划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同时应逐步建立起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机制,过公众舆论来监督各级规划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

城市规划管理不仅仅是指导规划建设的“技术行为”,更是政府公共政策导向的“政策行为”,城市规划管理权限划分直接关系到规划业务行政管理的效率、效果,过分集中会降低规划行政审批的效率,过度的分散则容易使规划执行力度减弱,从而造成规划实施效果打折扣,而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是规划管理权限划分的载体。此外,不论哪种规划管理体制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且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模式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诉求相协调,随着城市发展阶段而进行适当的改革。参考文献

(1)迟志武,构建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规划师,1998,14(3):24-25。

(2)仇保兴,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规划师,2004,20(1):5-9。(3)周建军,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2000,(5):54-57。(4)张宇星,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建构与改革——以深圳市规划管理体系为例,城市规划,1998,22(5):20-23。

城市管理体制 篇3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探索“管理靠队伍、长效靠机制、提升靠技术”的城市管理综合发展之路,许昌市积极打造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2010年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并通过了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组的验收,实现了投资低成本、运维低费用、使用高效能(两低一高)的建设目标。

一、精心谋划建设,构建高效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

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颁标准,在借鉴外省城市先进做法的同时,充分结合市情,构建了具有许昌特色的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一是创新运行模式。成立一个中心,担负指挥、监督两项功能,但功能相对分离,既减少了建设投资,又节约了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实行“二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处理”的运行模式,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充分结合。市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公室两个部门行使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监督职能,实行高位监督;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和区 (县) 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指挥平台二级指挥派遣;市、区 (县)、乡(办)三级处理高效的运行模式,确保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高效运行。

二是运用先进技术。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率先应用了3G无线通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三维实景图像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首次将三维模拟图像应用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设计了240寸弧形大屏幕。在部颁规定的八大核心应用子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符合许昌实际的领导移动督办、业务短信子系统、数字城管综合门户网站、采集员管理子系统、CA认证子系统、双网交换子系统等8个应用子系统。在一期拓展项目建设中,又结合实际开发了私搭乱建管理子系统、城市部件动态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视频案件管理子系统等4个应用子系统,建设了视频会议子系统、移动视频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采集互视互通子系统等3个软硬件集成项目,使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闭合、互联、互通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二期将设计开发淤泥渣土车监督管理子系统、夜景亮化工程监督管理子系统、建筑工地监督管理子系统、公众信息互动平台、数字城管与行政审批平台、数字城管与全市电子监察系统数据交换平台等扩展系统,并增加移动视频采集车、40个二级平台语音互通设备、无线视频设备,及完善服务器与存储系统等。

三是高效整合资源。整合公安部门的视频监控信息、规划部门的1:1000市区地形图、国土资源部门的1:500正射影像图和市园林绿化、邮政、电力、移动、联通等部门的城市部件基础信息和数据,实现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资源共享,降低了建设成本。

四是分步规划建设。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规划分三期进行建设。2010年完成的一期工程覆盖许昌市主城区70平方公里范围。2012年实施二期工程,将覆盖扩展至环城公路以内100平方公里和许昌新区180平方公里;2014年将实施三期工程,覆盖范围将扩展至所辖县(市)中心城区,实现所辖县市区域全覆盖。

二、抓住关键环节,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运行效能

该系统运行以来,注重抓好信息收集、指挥派遣、案件督办三个关键环节:

一是广泛收集信息。全覆盖、全时段、无遗漏地发现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信息采集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充分发挥专业信息采集队伍的作用。170名信息采集员按照划定的工作区域,从早7:00至晚10:00实行不间断地巡查,及时收集、上报城市管理问题,同时强化信息采集工作的督查,坚持每周、每月通报情况。采取每天实地徒步督查的形式,督促信息专业单位提高信息采集覆盖率和信息采集的质量,信息采集有效率保持在96%以上,核查及时率达到97%以上。同时,多渠道收集问题,通过视频监控、社会公众举报、公共媒体曝光、“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投诉、110指挥中心转接、各级领导批办、门户网站等多个渠道广泛收集城市管理方面的信息。

二是高效派遣指挥。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从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入手,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建立接线员培训机制,每周安排不少于2个小时的培训,每月组织一次闭卷考试和上机操作测试。实行量化考评,每月公布考核结果,实行奖优罚末,使问题从发现上报、确认责任单位、审核立案到任务派遣由原来的10分钟左右,缩短到目前的3—5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案件派遣的时效性。同时,规范平台责任单位的管辖区域、管理职责和服务流程,使接线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指挥派遣效率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是强化案件督办。许昌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出台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许政办〔2011〕45号),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公室,实行两级督查。每周将各责任单位超期未处置的案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和中心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布,每月召开一次运行点评会,通报月案件处置情况,每季度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评价结果通报各责任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发布,接受社会监督,并上报市政府。将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件处置情况纳入文明城市创建中并进行督办和考评,市创文办每周对数字城管超期未处置案件进行重点督办,每月排名末位的单位在市创建点评会上表态发言,每季度绩效评价排名后5位的单位在全市创建工作考评中被扣分。同时,积极发挥老干部督导团作用,将每周数字化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超期案件问题,请老干部督导团帮助协调,督促责任单位解决。运行以来,结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三、健全工作机制,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长效化

一是政策保障机制。为确保运行,许昌市政府专门印发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工作方案》、《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办法(试行)》(许政办〔2011〕45号)等规范性文件。同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市财政年度预算,给予重点保障。

二是定期通报机制。实行“日督查、周通报、月点评、季评价”制度。每周印发一期督查通报;每月召开一次运行点评会,通报月案件处置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每季度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一次绩效评价,评价结果通报各责任单位,并在新闻媒体上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效能问责机制。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与监察部门效能问责、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年度评先挂钩。对处置不及时、反复发生问题多的责任单位,实行效能问责。

四是市民参与机制。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全方位对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每月第一个周日在市区主要广场、居民居住区附近、人流密集场所开展宣传活动,现场解答市民群众提问,接受市民群众投诉,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卡片。同时,为了提高市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许昌市协调通讯部门从2011年5月1日起,将“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由主叫付费变被叫付费。

五是量化考评机制。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内部建立了岗位职责体系、目标管理体系、考评奖惩体系,制定下发了《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SZH—2011标准化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心岗位职责体系、规章制度体系、考核指标体系、考评办法体系,每半年对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排名,年终进行综合排名,将排名结果作为奖励的重要依据,促进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许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自2010年6月1日正式运行以来,共受理案件约52万件,结案率达到99.39%,构建起了大的城市管理格局,使查找城市管理问题更细致、收集城市管理问题更广泛、发现城市管理问题更及时、处理城市管理问题更快捷、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更彻底。

完善城市管理提升城市魅力 篇4

总书记年初在北京调研时, 对城市管理提出如下建议:要健全城市管理体制,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尤其要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 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布署, 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建议, 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情况, 对城市管理做出如下思考:

一、强化四个目标:规划适度超前、运行科学民主、管理人才专业、管理主体多元

第一, 规划适度超前。未来城市, 现在建设, 未来城市要求基础设施现代化、空间布局人性化、城市形态人文化、充分考虑老龄化。

第二, 运行科学民主。无论是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应急设施还是城市环境, 运行管理的高效和这些设施本身的高品质同样重要, 甚至运行管理较之后者更加重要。如何保证这一点, 需要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有机结合, 即按城市管理的规律办事, 借鉴域外先进管理经验, 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同时要大力发扬民主, 听取各阶层声音, 包括外来人口的声音, 按市民的要求办事, 根据市民自身习惯和向往选择城市管理路径。

第三, 管理人才专业。去年年末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 要培养大量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总书记在今年三月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要着力提高干部素质, 把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作为重要任务, 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建设和管理城市”。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即有专业性又有综合性, 现代城市对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城市管理者更多的智慧。

第四, 管理主体多元。党、政、企、社、民、媒, 六位一体, 齐抓共管。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各类媒体这六者共同作为管理主体来管理这个城市。同时, 这六者要分工合作、平衡互动。

二、关注三个问题:治堵、治霾、防内涝

(一) 治堵。

拥堵是麻烦的城市病, 世界各大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多遭遇交通拥堵, 采取的措施通常是加宽道路、大力发展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设施以及机动车限行, 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通过香港、东京、巴黎等城市近几年的经验我们能够得出一些办法:

第一, “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即在地铁口、公交站点提供方便的租车服务配合以上传统方法, 治堵的效果比较明显。

第二, 最繁华的商业区禁停, 商铺之间用过街天桥连接。香港目前采取这样的做法, 使地面上的行人减少, 机动车即停即走, 保证交通顺畅。

第三, 中心城区限行, 同时在中心城区周边的地铁、公交站设立规模适度的接驳停车场。鼓励距中心城区较远的私家车出行的人们进入中心城区时使用公共交通。

(二) 治霾。

雾霾是最受关注的城市病, 经历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城市大多经受雾霾的困扰。引起雾霾的原因有很多, 中科院的研究表明, 燃煤、土壤尘, 生物质燃烧、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都是致霾的原因。进一步研究表明, 雾霾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人体的危害最大, 而这些主要来自于机动车排放, 同时, 机动车排放是离人们最近的污染源。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已远离第二产业, 然而也同样受雾霾困扰, 可见机动车排放是致霾的主要原因。因此, 治霾的最有效措施是减少机动车排放。年初, 巴黎遭遇雾霾, 她采取的最主要措施就是鼓励人们减少机动车使用, 多用公共交通工具及环保交通工具, 如电动汽车、自行车。

(三) 防内涝。

内涝是世界各国许多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2011年东京内涝, 2012年纽约内涝, 我国大多城市也都经历内涝, 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控防内涝是每个大面积降水城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 提升城市危机管理能力。内涝产生的原因很明显, 主要是城市排水系统能力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能力是不足的,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纽约、东京在遭遇飓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时, 相当发达的排水系统也会能力不足, 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见, 内涝短时间难以避免, 但伤亡必须消除, 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提升城市危机管理能力。东京、纽约内涝, 面对的天气情况比我们中国城市要严重得多, 但内涝导至的伤亡却很小, 原因在于这些城市的管理者危机管理能力更强, 拥有并积极实施应急机制。市长亲自发出预警、开设应急避难所、公共交通封闭、低洼地区居民强制撤离, 危险地段警力巡逻, 公共资源全力应对。

第二, 增加排水渠道。遭遇极端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应急管理手段, 但应急管理手段虽可有效避免伤亡, 同时也付出巨大经济代价, 并非是常态的解决内涝的办法。应当注意到, 相比较发达国家城市常态情况无内涝而言, 我们在常态情况下, 也会遭遇或轻或重的内涝, 可见我们的排水系统还亟待改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城市绿化带上做文章, 将绿化带贴近道路的一侧做低, 低于道路, 形成沿道路的狭长渗渠, 造就只要有道路, 两侧就有渗渠的局面, 即不影响景观效果, 又可有效减少地下排水管道压力。

第三, 建立雨水收集系统。目前大多城市屋顶雨水直接排到地表, 再排入地下雨水排水管道, 或是地下雨污混合排水管道, 这同样给地下排水系统增加压力。在地表或地下建家庭蓄水池、公寓住宅蓄水池、商务政务建筑物蓄水池收集、储存、利用建筑物屋顶雨水是欧州城市的普遍做法, 即可缓解地下排水系统压力, 又可节约利用水资源。

创新城市管理 建设和谐城市 篇5

创新城市管理 建设和谐城市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只有进一步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城市

把城市管理的“关口前移”,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即“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城市细节,规划建设管理到社区,由“以城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充分体现“城市建设管理无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在思想上要着手解决普遍存在的“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兼顾社会群体的广泛利益,在规划上就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重大市政建设方案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标准、精心组织、确保质量,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市政公用设施设计上要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精品城市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内外环境,赢得市民的认同,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持续不断地推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和人文氛围。

二、树立“服务意识”,打造和谐城市

坚持把“精细管理城市,温情服务市民”的科学理念贯穿于创新城市管理的全过程,实施“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深化执法服务”的“三步走”发展思路,把“管理是服务、执法还是服务”作为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为准则,着力在加深理解、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转变作风上狠下功夫,实现城市管理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手段从执法型向监督型转变、对象从违章行为人向权属和责任主体转变、方式由粗放型、突击型向集约型、长效型转变,进一步夯实了创新城市管理的思想基础。

和谐管理是主旋律。我们现在的城市管理,刚性的、强力的、简单化的较多,缺乏深入的调查、交流、疏导、协调,缺乏人文关怀和宽容体谅,易酿成冲突。因此,要突出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的和谐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和维护市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减少几分刚性,增添更多柔性管理的内容,通过春风化雨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劝导,在以不牺牲市容秩序为代价的大前提下,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解决部分业主的经营问题,解决部分企业的生产问题。

文明执法是强音符。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必须始终高奏文明执法这一强音符。文明执法就是要讲究行为规范,遵守执法程序,做到礼貌待人、文明待人、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以理服人,以法治人。文明执法必须形成制度,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一是要建立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二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执行公务时要做到“四先”,即敬礼在先、亮证在先、恰当称呼在先、指出违法事实在先。用“法”说话,杜绝说情、走后门现象。二是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在处理违法案件时,形成“一次教育、二次整改、三次轻罚、四次重罚”的执法方式,纠正“违法就要处罚,处罚就要从重”的错误思想。三是充分尊重违法者的正当权利。主动听取其陈述、申辩,重新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处罚,并作出充分解释。

全民参与是基音色。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广大市民,城市管理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城市管理者失去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协助,就会是无本之术,无源之水,整个管理工作就将陷入一种“单边管理”的状态中,导致城市管理的路越走越窄。因此,创造优良的市容秩序离不开全体市民;保持优良的市容秩序,同样也离不开全体市民。只有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才能把城市管理这一难事做好。一些权威的意见说得好:市民(包括城市摊贩)是城市管理秩序的共同建设者和维护者,而城管部门仅仅承担辅助性职能和协调性职能,他们的作用仅仅是为这种秩序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规则,以及对可能的违规者进行惩罚。因此,全民参与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探索多样化和复杂性的治理策略,是避免管理矛盾激化的重要手段。

三、树立“创新意识”,打造现代城市

创新城市管理,应坚持把尽职尽责整顿市容环境秩序、尽心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以亲民、爱民的工作措施,进一步促进城管执法工作有层次、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在规范执法上,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要求,规范执法文书和执法程序,建立健全城管执法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监察管理执法责任追究,强化依法管理,规范化执法。在执法实践上,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热点”、“重点”、“难点”敢抓敢管,丝毫不懈怠。乱吊乱挂的广告招牌、多拉快跑的渣土车辆、深夜扰民的建设施工、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乱扔乱丢的车窗垃圾……要象“啃骨头”,一个一个地去啃,不言放弃。要从“妖魔化”城管的舆论下突围,全力打造“学习型、工作型、创新型、竞争型、模范型”团队,狠抓政务、党务公开,注重社会监督评价,加大督察考核力度阳光操作,全面接受监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人、财、物、事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规范权力运行,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把干劲凝聚到事业上,把功夫体现在工作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努力争当城市文明使者。

城市管理体制 篇6

关键词:数字城市;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

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目前,中国已经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和维持现代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中来,但由此而来的挑战和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为此,研究人员应当把现代工业化时代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运用到现代城市管理中去,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手段的支持下,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与智慧城市顶层建设作为核心点,以此达到对现代城市进行全面精细化的管理。现代城市只有在精细化管理的作用之下,才能使得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都跟上现代化发展的脚步,以此帮助现代化的城市居民更好、更优质的服务模式。

1、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提供决策支持

现代化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对于方方面面资料的查找和解析,不管是在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中的哪一个环节,都要合理的看待和考虑地区性极强的因素,如自然、经济、环境等等资料的现状,经过研究和经验,给出专业合理的预判。所谓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会涉及每一种地理信息资料、地理信息资料与行业专题资料的组合信息、融合和处理服务资料等等。目前,只要合理的利用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平台的价值,合理的使用和精准的研究,必然能够帮助到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方案当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2、城市管理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也是展现品格的关键点,若是想突出现代城市的管理理念,就一定要将管理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当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一切服务的建设都是为了给现代城市居民更满意、更快的生活。但是不得不说,只有将细节做到位,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不然只能是徒劳。一般来说,居民最关注的细节问题,就是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城市管理人员一定要协调好细节问题,缓解居民的困扰。

3、城市管理的关键细节决定城市管理的成败

何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所谓精即为精益求精、所谓细即为细致。总的来说可以规整为:一切的管理理念必须要遵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意识,发掘每一个细节、并将其做到最好,长此以往就是追求的精细化。

二、實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1、目前,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规模化的扩展以及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为了确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建设中的需求。在国家城市整体建设和未来发展前景的规划上,将信息化基础较强的部分城市和领域作为发展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和试验区。

2、制定指导各项工作开展的建设框架“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框架”,建立健全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框架建设的政策法规和组织机构体系;建立有效的空间信息数据来源的采集和更新机制;

3、在城市层面,建立城市统一的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空间信息承载服务平台,在城市地理空间上承载城市及各行业的数据,满足城市决策者、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等城市各类用户的空间信息应用需求;并通过对空间信息的提取和挖掘,获取空间数据库中的各类有价值知识,为城市决策和行业决策提供辅助分析数据。

三、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特点分析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做到了城市管理监督职能和指挥职能的分离,实现了城市管理部(事)件问题的精确定位、及时发现、快速上报、准确立案、派遣处置、核实归档等一体化流程再造,实现了对城市管理问题处置部门的绩效评价及考核排名,改进了城市传统管理模式。但也有些问题需要持续改进。

第一点,管理人员没有办法确定,目前政府对于城市管理现象的满意程度,以此无法确定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整体、系统的评价结论,无法对城市管理质量进行确认和评价。

另一方面,问题发现的越来越多,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有不足,导致积压案件越来越多。

经过分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特点是“数据为王”,这仅仅表达的是数据和应用,但没有高水平、大规模、智慧式的开发使用,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改变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贸易方式的水平。

实际上,很多城市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中,更注重的是城市基础信息的更新和维护,成本较高、周期较长、效率较低。而系统运行数据和综合绩效评价数据本身的利用价值有限、规律性不强、涉及面不广,很少被用作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对比的指标。

因此,必须增加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内容服务,注重数据采集标准、评价方式和应用模式的创新,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结束语:借助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可以帮助现代城市从头开始,合理规划管理的不足之处,对于管理过程中方方面面的细节作出调整和完善,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低碳生态城”作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核心,与此同时,在新型的模式管理之下,现代化城市将会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并有专门的信息交流场所,以此带动城市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帮助现代化城市为完成长远发展的规划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登军.青岛市市北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

[2]臧振华.日照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张征良.株洲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

[4]胥静.信息化时代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构建[D].苏州大学,2008.

[5]蔡旭.滨海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3.

[6]黄樟兴.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理论的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

城市管理体制 篇7

1 城市是关注的核心

城市在人类事务中所承担的整体角色要深刻得多,在现代社会中城市无处不在,其对文明社会的支持和影响似乎都是必然的[1]。城市文明将日益成为国家优先考虑的问题[2]。本文将“城市”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归宿,借助创意城市的打造,试图解开城市管理中摊贩治理的症结。创意城市的打造不是为了成为创意城市而刻意为之,城市作为现代文明中心,不同城市在不同的发展前景、文化背景下应自觉走向创意。正如温斯顿·丘吉尔所说:“我们塑造城市,城市也在塑造我们”[3]。城市要蜕变得富有创意,大幅扭转心态且能创造相应条件,使公众成为改革的传播者,而非消极的接受者或变革的受害者,这一切活动将转变视为生活经验,而非偶然的昙花一现,也就是说需要活力十足的城市管理者在实践中引入创意、传播创意。城市孕育着公众所看到的一切,它对于不同身份、职业的人们生存其中不做选择。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进入城市中的国内外人口和移民,都是建设城市的关键,他们不同的技能、才干、文化水平都有可能促成崭新的创意和机会[4]。我们将城市管理分为“城市”和“冲突”两大主体,在对待发生冲突的双方要秉持中立态度。在特定区域内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的可行性分析须围绕创意城市的构建,走出城市管理的困境所开展。在解决城市管理相关问题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城市观,保持城市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城市就是一个隐含许多不同类型的人和不同经历的人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才使城市更具优势[5]。如果说默认商贩在城市中存在的合理性等于承认了城市的多样性,那么随着城市规模、人口问题的出现,所带来的拥挤、噪声、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与其加以防御,不如对其存在需要的各种软硬条件进行开敞式的结构设计,从而使城市在多样化中昌盛,做到这一切对建设城市的主体及参与者都提出了创意上的挑战。

2 中立立场的由来

在看待城市管理活动中城管和商贩发生冲突时应保持中立立场。从“城市”这一核心概念可以顺利理解这样立场的由来,正如查尔斯·兰德利所说:“城市,多元文化与需求的共生地。”在整个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外来人口始终是建设城市的关键。这里可以将流动摊贩看成是“圈外人”,城市管理者看成“圈内人”。圈外人和圈内人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且必要的融合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2.1 流动摊贩(圈外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寻求利益的队伍中,流动摊贩向来是最有活力的生力军。我国流动摊贩由来已久,诸如“贩夫走卒,引车卖浆”“卖炭翁”“卖油翁”以及宋代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无处不在的摊贩经济,直到今天的流动摊贩都说明流动式的获利方式在我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沿革。很多百年老字号、大企业都始于小商小贩。因此,在探讨流动摊贩的冶理过程中不能任意取缔,而应将其纳入公共管理和服务中。学术界往往将世界各国出现的摊贩现象与城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6]。我国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可将摊贩现象分为5个阶段:绝迹期(1949—1978年)、复苏期(1978—1988年)、繁荣期(1988—1998年)、矛盾期(1998—2008年)、变革治理期(2008年至今)。虽然我国的摊贩现象与城镇化发展紧密相关,但其在以往历史中的沿革不容忽视,只有将其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和认识,才能寻求更好的治理之道[7]。

有学者将城管与摊贩的冲突看成是城市管理秩序与生存权2种不同价值追求间的冲突,二者都是正当的价值追求[8]。这是恰当的,承认上述价值追求,等于承认摊贩经营活动实质上是对其自身生存权的追求。问题的关键是“生存权”。城市作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原则上对任何人、事,甚至经济形态都持包容态度。以何种方式对待流动摊贩,是否影响到其生存权成为需着重考虑的问题。首先应从流动摊贩的来源着手,借助“人口迁移法则”中的“推拉理论”更能说明问题。城市正拉力表现为更多的就业机会、商业机会、消费群体,负推力是户籍制度限制、文化认同感缺失、政策法规制约;农村正拉力表现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设施和社保体系不完善,负推力是土地、家庭、社会关系等组成。正是这4种力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他们低下的生存状态[9]。笔者在马家堡街道城管分队调研期间,有机会近距离贴近城管执法的全过程,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流动摊贩生活的艰辛。1997年北京宣武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城管工作的地区。迄今,近20年的工作实践仍未从源头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可见,转换思路考虑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十分必要。笔者在流动摊贩问题上,感性上趋于同情,理性上更强调“创意”地寻求合适的位置让其更好的生存。

2.2 城管队伍(圈内人)

城管开展综合执法工作和行使相对集中的处罚权始于1996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16条的相关规定[10]。到2013年全国656个城市已有621个实行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占城市总数的95%[11]。与此同时,城管的职能不断扩张,所管理的空间也不断延伸,从所谓的公共空间逐渐到居民区甚至居民家中,城管职能的扩张,使其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12],如在马家堡城管分队调研期间曾到丰台区枫竹苑社区查处过违建行为,到角门东里77号楼住户家中查看过私占通风天井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首当其冲的是关于城管执法的主体资格讨论,在我国只有行政机关才能行使行政处罚权,有些地方将城管纳入行政编制,有些地方却将其纳入事业编,因此较多的质疑纷至沓来。在丰台城管大队大红门分队调研期间,城管人员谈到其“腰杆”不硬,声称他们是在“借法执法”,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高阶位法律的缺失也是城管队伍所面临的问题。

在马家堡调研期间,城管队员的主要工作如表1所示。尽管上文中强调了城管职权的扩张,现实中处理流动摊贩问题依旧占据城管工作的多数时间。城管部门在做相关处罚决定时必须有2名城管队员同时在场。城管队伍中的安保队员主要保护城管队员安全和在必要时协助城管队员罚没相关物品。其实,城市管理者肩负的使命远远高出简单的“催、管、罚”,其最有机会整体把握城市发展的脉络,发掘城市的潜在空间。加拿大学者贝淡宁在《城市的精神》一书中提到:“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应该关心如何找到城市的独特精神,当然,这也取决于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现有资源”[13]。

3 创意在实际中的应用

创意取决于环境,在某种状况下适用的想法,在另一种情境下未必如此。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统筹思考,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3.1 流动摊贩的分布特征

借助百度地图,并在其中标注摊贩的相关位置,图1所示为首都师范大学北校区相关街道上流动摊贩、快递配送、乱停乱占现象分布图,相关街道主要有:北一区门前北洼东街、北二区门前西三环北路辅路、北二区北侧天桥、物美超市门前斜路。

经过长时间观察、记录,发现流动摊贩的特征如下。

1)在这一路段经常性占道经营的流动摊贩共10个。其中,北一区门外的流动摊贩3,4,北二区门外的流动摊贩1,2以及北二区外天桥上的流动摊贩9,10的流动性高于流动摊贩5,6,7,8,他们主要出现在11:30-13:30及20:00-22:30这2个时间段,基本与其所依赖的学校学生休息时间一致。其余4者(5,6,7,8)更像是拥有固定摊位的摊贩,摊贩5,6,7位于物美超市门外,摊贩8位于某便利店门外,这4者经营时间较长,一般从10:00-22:30。连通北一区、北二区,横跨三环的过街天桥上流动摊贩9,10,出现时间不固定。

2)该区域内11:30-14:00和17:30-19:00有配送快递的三轮车分别停于北二区和北一区门口。北二区门口是海淀区西三环辅路,车流量较大,快递配送车辆1,2,3将三轮车停于路边,货物堆积至人行路上,严重妨碍了行人和车辆的正常通过。北一区门前为狭窄的北洼东街,该时段聚集的快递配送车辆4,5,6,影响了学校车辆的正常外出及北洼东街车辆的通行。

3)北洼东街两侧车辆随意停靠。北洼东街是连接三环辅路和北洼路路段,尽管道路狭窄,但在高峰期起到应有的分流作用。现实中,该路段拥挤不堪。由于该路段南侧有3~4家饭馆,道路两侧有私家车随意停靠,时间主要集中在11:30-14:00与15:30-21:30,周末2天更为严重。

流动摊贩的活动及其他附带激发的活动把城市环境形态和周遭人群紧密联系在一起。上述几种行为特征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形成了热闹的城市景观。发挥创意,合理对空间进行设计和引导,可以增强城市的活力和生活气氛[14]。

3.2 创意设计和引导举例

上文中提到的常出没于该区域内的10个流动摊贩均售卖食品,北一、二区的流动摊贩在其营业时间段有较多学生前来购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相关消费群体的意愿。快递也是针对本区域目标群体的聚集。如果该区域的潜在购买者不去摊贩购买,不网上购物,拥堵情况迎刃而解,这无疑与城市生活所应具有的便捷背道而驰。摊贩所在区域最直接的见证者即经营活动直接波及的部门应自觉参与到城市管理中,享受实惠的消费者也应积极投身到城市管理中,成为最有利的监督者。如图1所示区域,流动摊贩1,2,3,4,9,10,流动快递配送1~6,他们所依附的首都师范大学北校区有责任消化门前产生的拥堵现象;相关学生消费群体同样有责任对城市管理秩序负责。

可将流动商贩妥善安置的场所区域如图2所示,无论是流动摊贩还是流动快递配送其所涉及的主体多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校区的消费者。而在双方活动期间产生的负外部效应(道路拥挤、倾倒垃圾等)不能单纯地把责任归究于城管的监管不当。首都师范大学北校区作为流动经济行为所依附的主体应为负外部效应的消除做出相应行动。如根据流动摊贩所售物品和出现时间适时开放校园,让其进入校园,规划合理的营业空间并对其进行相应监管,方便其售卖,既保证了消费者的需求,又解决了外部道路拥挤问题,缓解城市管理压力。

如图3所示,处于物美超市外的类似固定摊位的流动摊贩和位于便利店门外的摊贩,由于其依附出入超市的消费者,因此超市在保证进出口畅通的情况下可将门前空闲区域划给流动摊贩使用,对其所售物品的质量、安全、卫生进行监督,一经发现不合格可将相关情况反馈给有关部门。对于北洼东街私家车乱停放现象,应采取联合治理,北洼东街西侧的3个饭店、首都师范大学东区北一区、环洋金融中心3个主要主体对各自门前道路段负责。

4 创意城市构建带来的启示

4.1 多元主体参与,分担管理压力

将与城市问题密切相关的主体都纳入城市管理中,即多元参与。要把以政府为主导的传统城市管理模式转变为企业、社区、公民多元参与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的建设与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休戚相关,一座城市管理的好坏掌握在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手中。只有积极吸收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管理活动中,形成多方位联动管理机制才能实现相关问题“公平”“合理”的解决。城市管理者只有把各街道、社区、居民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由点到面的管理模式,才能找到城市管理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4.2 因地制宜,不失创意

针对相关区域内出现的城市问题,该区域内的有关主体有责任面对且思考对策。城市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人,人类的智慧、欲望、动机、创意和想象力正在取代地点、天然资源、市场通路,成为都市的资源。生活于城市中的人,面对所在社区、街道出现的问题有责任、有义务去寻求解决之道,因地制宜地结合所在地实际情况,所做建议、决策不勉强、不矛盾,不失创意,即要注重城市人文关怀,承认每个城市活动的参与者同样重要。

4.3 中立不等于放任

城市管理体制 篇8

城市照明是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仅是城市社会活动开展的功能性需求, 也是城市夜间展示文化内涵、提升环境质量的关键途径。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 城市照明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提升, 景观照明更是具有飞速的发展态势。而在现今部分城市照明中, 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进而影响到城市总体环境, 需要及时通过科学管理措施的应用做好把握。

2 城市照明发展存在问题

在现今城市照明工作开展中, 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 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同照明有关的技术标准以及政策法规, 但存在着内容较为滞后的情况, 缺相脱节情况较为严重, 进而使照明工作存在无法可依以及管理混乱的情况;第二, 缺少专项规划。在工作开展中, 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较为突出, 很多城市项目在建设当中盲目追求高亮度、高标准, 过于追求外观、造型变化, 大大提升后期维护工作量, 提升维护成本。在照明设计当中, 也存在缺少同城市景观资源结合的情况, 即在具体设计当中盲目追求高亮度、高色彩, 不仅缺少城市周边景观的有效利用, 在城市功能概念方面也存在淡化情况。此外, 景观同功能照明间也存在互相不协调的情况, 在多头管理的情况下, 不同部门沟通缺乏联系, 增加了光污染以及能源消耗;第三, 节能产品推广难度大。节能产品在标准、质量以及法规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整个行业缺少政策扶持以及宣传, 以此对节能产品在城市照明当中的应用推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 由于绩效考核指标的缺乏, 施工、建设以及管理单位也没有做好节能高效产品的重视与应用, 在绿色照明推广方面存在缺乏积极性的情况, 进而影响到节能产品的使用效率。在该种情况下, 大量低效照明设施的应用, 在加大电能浪费的同时使城市用电更为紧张。

3 加强城市照明管理的方式

做好城市照明管理, 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

3.1 做好管理体制改革

不同城市要由主管部门牵头, 将城市照明规划作为城市一项专项规划工作开展, 将其纳入到城市规划序列当中, 按照优先发展、实事求是的方式做好景观照明控制, 将城市照明专项规划作为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项重点内容考虑, 在做好照明工作原则明确的基础上实现设计、管理、规划以及建设等工作内容的统一协调。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政府, 要做好照明节能责任制的确定, 将该项工作在纳入到考核范围当中之后做好行业管理水平的加强, 保证建造同维护两项工作同步开展。同时, 要做好相关规范、配套政策以及标准的及时出台, 做好城市照明工程设计、施工和规划的监督、审批以及验收程序规范, 在规范当中做好城市景观照明能耗密度、范围以及照度等指标, 实现具体管理措施以及节电指标的明确。此外, 也需要积极建立起能效领域当中的市场准入制度, 在做好能效标准、监督机制健全完善的基础上做好合同能源管理以及财政补贴机制建设, 不断规范市场竞争行为, 严厉打击破坏照明设施以及盗窃行为。

3.2 推广照明节能技术

节能是照明工程的重点目标:第一, 要做好节能措施以及技术的全面推广, 积极应用能够满足绿色照明需求的新技术、设备以及材料, 做好成熟优质高效企业的扶持, 在推进自主创新工作开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第二, 做好高效照明技术、设备、产品以及工艺目录的制定, 在照明灯具、控制系统以及光源选择时, 需要优先选择产品目录中的产品;第三, 通过不同方式、渠道的应用积极开展绿色照明宣传, 在积极提升全民节能意识的基础上使社会形成城市照明节能工作的更好关注度以及支持力度;第四, 优先采购具有高质量绿色特征的器材, 优先选择经过专业检测审核以及绿色照明认证的产品, 及时做好落后工艺、设备以及技术的淘汰。

3.3 加强人才培养

城市照明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对此, 首先需要有条件的高校能够积极做好照明规划设计专业的筹建, 以此实现该专业人才需求的解决。同时, 要做好城市照明规划认定标准以及程序的制定, 做好资质的认定以及审核处理;其次, 要做好城市照明信息交流平台的健全完善, 做好绿色照明新工艺、技术以及产品的研究, 做好关键技术科技攻关, 以此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再次, 要加强国家重点城市专项实验室以及创新基地建设, 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提升城市对于照明设备的管理水平以及效率;最优, 要做好照明专业人才培养, 通过国际城市照明节能交流、合作的开展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3.4 健全法律法规

要做好城市发展中绿色照明相关法规的修订与文件的出台, 做好城市照明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通过不同类别照明产品能效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形成具有规范、科学特征的城市照明节能评价体系。

4 结束语

在城市发展中, 城市照明已经成为了彰显城市层次、优化夜间环境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照明效果, 就需要能够把握管理重点, 以科学管理方式的应用提升城市照明水平与节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罗宇.城市道路照明节能措施探讨[J].北方交通.2009 (03) :127-129.

[2]郭汝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市城市照明节能降耗[J].灯与照明.2009 (01) :11-12.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探讨 篇9

1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1 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着较浓的行政化色彩

尽管这些年各地城市在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管理体制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 但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仍然很浓, 缺乏公众参与机制。一方面, 街道办事处政社不分的状况并没有大的改观, 它仍然承担着过多的行政管理职能, 工作量过大, 经常处于疲于应付状态, 其后果是既未能够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 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已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另一方面, 作为居民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也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 居民没有发言权和选择权, 只是被动的接受管理。

1.2 社区的组织结构设置不科学

旧经济体制下, 城市基层社区的组织构架由相互联系的区、街、居三级组织构成。其中区政府是我国城市的基层政权机关, 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 居民委员会是街道办事处指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然而, 这种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不科学性。一是街、居组织机构过多而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二是社会团体和中介性社会组织发育不足。

1.3 社区组织职能错位

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能不明确。街道办事处原本只履行一部分行政职能, 但在社区管理中, 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各项任务都下放到街道办事处, 使它从一级基层政权的派出机构逐步演变为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综合性机构。市、区的各专业管理部门也存在职能相互混淆的情况, 他们还往往各自为政, 工作布置繁杂和重复交叉, 使街道难于应付。街道在难以承受如此之多的社会管理事务的情况下, 往往把自已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受其指导的居民委员会身上, 久而久之, 原本作为一种群众自治性组织的居民委员会, 在承

担了一部分行政职能后, 与街道办事处之间实际上形成了领导与指导兼有的双重关系, 而其原本的自治管理功能却日益萎缩。

1.4 社区管理制度不规范

良好的社区要发挥合力功能, 必须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秩序和管理。既要确定组织及其成员相互交往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又要规范对越轨者宽容的限度。传统社区管理制度的缺陷在于:一是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行政机构, 对自身行政服务和管理的范围没有制定明确的制度规范, 造成无权管理或越权管理;二是社区内的市、区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分别受各自条条的领导, 按条条的指令行事, 与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往往造成社区事务相互推诿扯皮;三是社区内的社会团体等组织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 让社区成员来共同遵守。对于社区行为越轨者, 社区组织也缺乏行政上或法律上适当而有效的惩罚;四是社区管理运行尚未形成条块结合的监督机制, 有关专业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 对它们的工作质量和一些不正之风难以进行监督和制约。

2 改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措施

2.1 完善组织体系, 实现社区自治

社区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当前要注意理顺三个关系:一是区、街与社区的关系。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 要实现社区自治, 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 做到“权随责走, 费随事转”。要特别强调尊重居民的自治权利, 发挥居委会自治功能, 确立社区居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地位。不论社区管理体制怎样改革, 社区居委会都应坚持三个不变:自治的性质不能变, 自治的功能不能变, 政府与居委会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不能变。二是社区居委会与驻区单位、物业管理部门的关系。社区与驻地单位要加强联系, 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是社区内四层组织之间的关系。社区党组织是领导核心, 社区居委会是自治组织, 社区议事委员会是监督组织,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决策机构。

2.2 健全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功能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灵魂, 也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社区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搞好社区服务, 就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 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充分挖掘社区服务资源, 大力开发服务设施和项目,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网络,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2.3 创新共建体系, 共创社区文明

社区文明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社区要营造一种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社区氛围, 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一要抓教育, 重点是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抓好思想道德、科学普及和民主法制教育,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要在社区广泛开展诚信教育, 大力倡导信用观念, 增强信用意识、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二要抓活动, 重点是抓好各种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社区深入持久开展“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活动, 努力创建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 开展社区单位与社区贫困家庭结对济困活动, 推动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三要抓环境, 重点是抓好社区环境的综合治理。从培养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入手, 大力整治脏、乱、差和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 突出人与环境的和谐, 积极营造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

4 探索投入体系, 高效能经营社区

经营社区, 就是要引入市场机制, 运作社区资源, 解决社区服务和设施运营困难, 实现社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稳步健康地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新型社区, 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宣传发功工作, 为城区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制订周密的工作方案。比如城区街道改造工作, 要注意研究制订配套政策, 处理好集体资产、私房的产权关系问题, 解决好计划生育、市政建设及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覆盖、社会保障等问题。三是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制度建设和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培训工作。区党委、政府和街道党 (工) 委、办事处要及时帮助和指导社区居委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使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5 构筑防范体系, 确保社区稳定

社区稳定是整个城市社会稳定的前提, 没有社区的稳定, 就没有城市的稳定, 必须千方百计地做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要建立社区安全防范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网络, 建立以公安派出所为骨干, 以治安巡逻队、专职保安队为基础, 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 人防、物防、技防并举的群防群治体制。二要坚持社区管理与社区治安相结合, 增强治安防范的整体效能。充分利用社区内单位组织的作用, 尤其是单位保卫组织, 公共场所、特种行业、物业管理部门的保安队伍, 要在社区民警的统一协调下开展联防, 把综合治理工作延伸到社区内各个单位、各个角落, 减少社区内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三要坚持社区整合与社区治安同步推进, 加快社区警务建设步伐。要着力抓好社区整合后的社区警务建设, 设立警务室, 合理调整民警责任区, 管理服务前移。

6 建立教育体系, 创建学习型社区

一要整合和利用社区资源, 建立起完整的学习体系和学习网络。二要从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科学确定学习内容, 引导社区成员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家政、生活等各类知识。三要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各具特色的学习活动。四要加强骨干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抓好社区党员干部队伍的学习, 从而带动周围群众的学习, 在全社区形成学习、研究、探索和实践的风气。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区在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种种弊端,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丽君,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路径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 .

[2]王建荣, 论中国城市社区管理主体现状及其发展态势[J].生产力研究, 2008, (10) .

[3]刘月平, 浅析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公共管理, 2009, (2) .

[4]卢朝霞, 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7) .

[5]王茂华, 城市社区管理的目标定位[J].江海纵横, 2007, (5) .

浅析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 篇10

城市规划既是经济规划,又是环境规划,同时也是社会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必须按照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1)城市规划编制工作要把握适当超前的原则。高起点、可持续的规划可以使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城市规划要着眼长远,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局限于现有的空间和条件,坚持高起点、可持续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另外,要以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为前提,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明确和强化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确保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利用。城市布局要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建设项目的选址要严格依据规划进行。

2)城市规划要与区域发展相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及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进行统筹安排。

a.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乡村的协调发展,明确城镇的职能分工,引导各类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b.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施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c.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和环境。

3)城市规划要与产业布局、调整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差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任务,城市规划必须按照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产业聚集和规模效应。打破城市规划仅仅是建设规划的概念,应该更加深入和研究城市经济问题,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经济空间布局的协调作用,对不同阶层经济利益的调配能力,通过城市规划促进经济发展。

a.城市规划要充分利用法律、税收等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管理的手段,强化规划管理,调控和引导本地区的建设规模和发展方向,应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税收体系相协调、相配合。b.城市规划应更加深入地参与建设项目的选址工作。对于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建设项目和大中型建设项目以及对城市规划实施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的选址,应由与批准建设用地或建设项目的部门同等级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c.应通过城市规划的管理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城市规划应注重保证城市经济的有序发展;在经济发展较慢时,城市规划应注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养与扶持。

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是城市规划的延续和具体化,是城市规划能否实施和维护的关键。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味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把城市建设作为重点,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施工。但长期以来,城市建设规划与建设计划两张皮,建设与管理脱节,城市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不能有效实施,在建设上条块分割,形成分散建设,各自为政,投资效益差,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

为改变这种局面,使城市建设与管理相互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的浪费,应加大城市管理力度,按照统一、效能的原则,将城市内各类工程如交通、供电、电信、供水、排水、燃气等专项工程都纳入统一管理,使分散建设,各自为政逐渐达到多元建设、归口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市区容貌是城市文明最直观的组成部分,是市民城市意识、卫生意识和整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如果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创建文明城市就是一句空话。霸州市由于建市时间短、起点低,相当一部分居民城市意识淡薄,还没有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根本转变,房屋乱建、车辆乱停、广告乱贴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却最能折射出城市环境的形象。针对这种情况,应建立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集中力量进行市容市貌的综合治理。如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广泛宣传维护城市形象的重要意义,把城市意识渗透于学习和工作中去,促使广大市民树立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观念。还应成立城市容貌综合治理办公室,联合执法、协调联动,加大城市管理执法力度。同时采取疏堵结合,进行集中整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城市发展要“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以巩固规划成果,发挥建设效益,重建轻管或只建不管等于没有建设。在狠抓规划建设的同时,还要适应新形式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规律,进一步改进城市管理机制,增强城市管理效能,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才能提高城市品味,增强城市辐射力、吸引力,使城市既充满活力和生机,又健康、协调、有序的发展。

摘要:通过对城市规划编制原则及城市规划管理的论述,阐明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些改善市容市貌的措施,从而提高城市品味,创建文明城市。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管理,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车淳碧.浅谈城市发展战略规划[J].山西建筑,2004,30(7):4-5.

城市管理体制 篇11

很多年前,在一个在现场发起的关于对未来憧憬的调查吸引了每个人,大家尽可能地在画板上展示自己对未来的构想。

回忆当时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其实有很多在今天已经被实现了。

走进未来之城,颇具现代感的建筑设计随处可见,道路更是平坦宽阔、纵横交错。你看不到干道有任何高压线,因为只要在某个路段的地下综合管廊里放入多种市政管道就可以。管廊兼具光、热、压等多类传感器,一个人手持一台商用平板电脑,只要在有网络的条件下他能够随时随地对管廊进行监控。

即便出现突发状况,管理人员也能轻松应对。比如,污水井口水位超标,抽水泵会自动启动:管廊所属的井盖遭到外力打开,监控室能立刻听到报警声……

人们不会在未来之城看到垃圾车,因为每条街道几乎都有一套垃圾处理的输送系统,使得城市生活垃圾和办公垃圾实现全自动、分类、密闭收运和处理。

错落有致的垃圾投放口直接连接中央垃圾收集站,投放口“吃”进垃圾后,先进入下方的一个存储空间,由电脑自动控制被负气压吸走,顺着底下埋设的垃圾管线直接输送到垃圾站,再经过压缩、过滤、净化、除臭等一系列处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垃圾的二次污染,并十分“自觉”地完成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等重任。

在未来之城,你几乎可以和雾霾告别。一幢幢独特的公寓建筑,即使在乌烟瘴气的城市环境中依然可以保证健康的生活。

大楼的多功能外墙是整幢建筑最重要的部分,它布满了吸盘形状的“漏斗”,形成室内和室外之间的一层保护膜,控制光线、空气和水的进入。这些漏斗内部植入了光电池和感应器,可跟踪湿度、风向、阳光的亮度和角度。感应器感知气候条件变化,指挥漏斗变成最适合当前任务的形状。

城市管理体制 篇12

一、创新城市管理

1、转变观念, 坚持建管并重的方针

城市管理是一项事关市民切身利益的社会工程, 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让市民满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最重要的是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以创新思维分析、解决问题。

城市发展“三分建设, 七分管理”。只有管理跟上了, 城市的品位和内涵才能得到提升, 功能才能充分发挥。要从先发展, 再治理, 重建设, 轻管理的传统发展观转向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 发展与管理相互促进的现代发展观, 将管理提到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

洪泽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更新观念, 创新管理, 注重加强对城市的综合治理,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街道容貌整治, 解决占道经营等影响市容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行物业管理制度, 提高住宅小区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街道社区管理职能, 加强对流动人口、暂住人口、打工人员的动态管理;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 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市场环境和治安环境。

该县在“十二五”期间城市创建的总体目标是创建国家“五个城”, 即: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2、深化改革,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 我国的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还不够高, 多停留在经验型管理的阶段, 造成城市管理权责关系不明确、执法效果难界定、工作效率不稳定等现象。因此, 急需在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上着眼, 在规范化、标准化上下功夫。在理顺管理体制中, 要本着有利于强化城市管理的目的, 不能在机构调整时削弱或撤并、取消城市管理部门。

该县加快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精简、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 理顺关系, 明确执法主体职责, 实现由多头执法向相对集中执法转变。实行“条块结合, 以块为主”的基层综合执法管理体制, 以避免管理部门职权交叉、一个违法行为多支队伍查处, 执法效率不高、对老百姓不方便等问题。

3、强化培养, 建设高素质城市管理队伍

管理好城市, 关键在人才。要意识到当前城市管理人才的匮乏, 注意加强对城市管理干部、执法人员进行法律培训, 使城市管理人员熟悉国际法、国内法, 特别是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提高执法水平。要更新城市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不仅要学习科技、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知识, 而且要学习外语知识和计算机知识, 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城市管理部门尤其要注重培养、引进废弃物处理、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科技人才, 同时建立人才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倡导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进步思想道德, 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以权谋私等不道德行为, 努力塑造城市管理队伍的良好形象。

洪泽县为建设一支“政治过硬, 军事合格, 业务精湛, 行为规范”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 今年先后举办各类政策法规学习和业务知识培训班6期, 邀请省委党校教授、市相关专家为一线执法队员进行集中培训。在今年上半年全市业务比赛中, 该县代表队荣获二等奖;前不久, 又通过全省住建系统城管执法星级队伍创建考核验收;环卫站在全市机械化清扫和环卫保洁比赛中分获一等奖、三等奖;有三人被市授予“城市美容师”称号。为实现执法公开, 阳光操作, 该县将法规条款、自由裁量权、执法依据、工作流程、办结时限、处罚结果等在政府信息网站、相关审批窗口公开, 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同时, 还将各项制度和适用法律法规汇编成册, 下发至全体执法人员, 促其文明执法、依法行政。

二、提升城市品位

1、大规模培育产业, 支撑持续发展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必须加快发展重点产业, 整合提升优势产业, 扶持发展新兴产业, 构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支撑城市持续快速发展。

洪泽县把发展工业经济,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发展的第一方略, 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来带动包括旅游业等方方面面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以项目为抓手, 狠抓招商引资, 大规模培育产业。“十一五”期间, 该县共实施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14个, 其中1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8个, 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6个, 这些重大项目支撑了“十一五”倍增发展, 也为建设湖滨名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县大力发展旅游优势产业, 加快湖滨名城建设。全力推进以“古八景” (古堰首、古水街、古帆船、古楼阁、古寺庙、古船坞、古鱼市、古船闸) 为主体的湖滨风景区, 开工建设洪泽湖健康养生园一期工程, 打造沿洪泽湖大堤旅游开发的破题工程和精品力作。策应全市加快开发白马湖的战略定位, 扎实做好环白马湖大道洪泽段工程和沿路绿化景观, 完成退围还湖任务。

2、多渠道集聚人口, 增强发展活力

人口集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 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活力。随着工业、旅游、商贸等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 城市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要努力从三方面创造集聚人口的条件。一是从政策上, 按照加快推进城市化的要求, 对农村进城和外来打工人员落实各项城市居民待遇, 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与同城居民一视同仁。二是从措施上, 通过实施户籍改革, 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打造区域高中教育品牌和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口、周边待业青年和务工人员来洪泽学习创业。三是从环境上, 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创业和居住环境, 吸引县外各类人员在洪泽投资置业、购房定居。

该县依据县域面积小、人口少的情况, 在全省率先实行“让农村学生全部进城的办学思想”, 并做好相应的安全和减负工作, 该县还积极扶持建筑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有效促进了人口集聚效应, 增强了城市发展活力。

3、加快城市文化建设, 提升城市文化层次及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文的重要标志。洪泽县作为09年和10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 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及文化层次尤为迫切。要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 整合文化资源, 发展具有特点的文化事业, 精心打造文化品牌,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增强城市文化底蕴。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出精品的要求, 在县城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 布局合理的重要文化设施, 以及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文化景观。

该县通过洪泽湖文化广场大学堂等载体形式,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采取培训教育、活动引导、典型示范等措施, 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倡导现代、文明、清洁、安全的市风民风, 培育环境优美、秩序优良和服务优质的城市内涵。

4、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洪泽

洪泽县坚持“环境立县、生态富民”战略, 全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县的创建工作, 确保2013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打造倍加幸福、令人向往的湖滨园林城市。到2015年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让全县人民共享“一波碧水、一片蓝天、一地绿色”。

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该县着力推进三项工作:一是严格执行环保前置审查制度, 对新上项目进行充分的环境论证, 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二是进一步推进淮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 按照年度目标要求, 落实责任, 倒排进度, 集中精力抓好治污工程建设。三是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安全, 对水源保护区内的污染企业, 该迁则迁, 该关则关, 绝不迁就。

5、统筹城乡发展, 调优三产结构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促进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同样, 调优三产结构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十一五”期间, 洪泽县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跨越,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十五”末的27.2:38.2:34.6调整到17.3:45.5:37.2,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了9.9个百分点。该县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促进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将环境污染大的企业搬迁出城区, 或实行关闭、转产, 并要求污染大户, 采取措施, 切实减少污染。低效、污染大的企业明显减少, 在优化环境、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的同时, 为城市的服务业腾出了发展空间。环保工程的启动, 极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环境, 使该县逐步朝向最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城市发展目标迈进, 洪泽县作为“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的幅射力、吸引力明显增强, 推动了该县交通、贸易、餐饮、旅游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

一产结构转高。高效种植面积19万亩, 占比达39.6%, 其中芡实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 居全省第一;高效渔业面积7.83万亩, 占比达58%。成为全省首家无公害农产品和水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县, 通过认定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28个、水产品30个、畜产品7个, “洪泽湖大闸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尤须关注的是:总投资56亿元的洪泽湖健康养生园等项目的实施, 将进一步推动“三农”发展模式的变革创新。

二产结构转优。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1亿元, 是“十五”末的3倍;工业用电在全市首家超过10亿度, 达到11亿度。亿元企业、列统企业总数分别达到34家和239家, 列统企业销售收入218亿元、利税20亿元, 分别是“十五”末的6.1倍和4.8倍, 分别占全部工业的89%和87%。省级经济开发区成为“百亿园区”, 综合考评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尤为关键的是:高新技术产业洼地崛起, 产值占比达到16.8%, 安芯软件产业园被批准为省级软件园, 并在香港成功上市, 成为苏北首家在H股上市的软件企业。建成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4个, 安芯软件、密胺和航天新材料、压能发电新能源等一批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将进一步带动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

三产结构转新。为满足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市场需求, 积极发展物流业、金融业等服务业, 不断做大规模, 提高档次, 形成优势。以经济开发区、水产批发大市场为中心, 大力发展以粮食、水产、建材、岩盐、机械等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业。加快金融生态县建设, 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 努力为企业、为经营户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产品。以高新技术产业园、省级软件园为中心, 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服务企业, 大力发展与其配套的研发设计、科技服务、展示交易、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 积极发展商贸服务、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区物业、文化娱乐、养老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更新城市创建理念, 创新城市管理, 提升城市品位, 注重加强对城市的综合治理,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市场环境和治安环境, 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开展城市创建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化学节水技术下一篇:希望我们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