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共6篇)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篇1
据悉, 近日, 全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南开大学省身楼隆重召开, 教育部公布成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新专业的东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单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朱坦教授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十余位相关教师出席会议。
会上, 各高校参会代表在交流本院校专业学科背景、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内容及课程设置等内容的基础上, 就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办学特点、以及各自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困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经过与会单位共同探讨和协商, 决定成立全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协作组与顾问小组、建立全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协作组例会制度、以及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工作组、专业实践基地与试验平台建设工作组, 会议还决定在南开大学设立联络办公室, 负责协作组成员之间的联络工作, 并不定期编写工作简报。
、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南开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 密切了天津高校与校外“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教学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写作, 对全面提升该专业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篇2
2016-2017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为了促进淀粉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及学术交流,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根据福建农林大学关于省部级科研平台系列管理文件的精神、福建省特种淀粉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开放条例的规定,设立2016-2017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开放基金”)。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重点实验室将重视多学科、多产业的相互渗透,鼓励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与集成,热忱欢迎和邀请淀粉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领域国内外科研人员来重点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特种淀粉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特制定2016-2017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
一、开放基金资助领域与范围
1、资助范围
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应紧密围绕特种淀粉与多糖资源(如莲藕、薏米、荞类、香芋和果蔬类功能性碳水化合物、海藻类多糖等)精深加工和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其质量安全检测相关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前瞻性技术以及共性公益关键性技术研究,结合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资助理论价值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好的课题研究。
2、资助研究领域方向如下,但将重点支持特种淀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领域的研究:(1)特种淀粉加工过程中结构变化及品质调控机制
以莲藕、薏米、荞类、香芋等闽台特色淀粉资源为研究对象,研究典型加工(发酵、蒸煮、挤压膨化、超高压、焙烤、干燥、微波)和新型加工(微纳米粉碎、气流膨化、液氮超速冷冻、新型酶解)过程中淀粉结构变化和相互作用及其对特征品质的影响,研究特征品质形成机理和精细化调控机制。
(2)特种淀粉的肠道微生态调控机制与营养健康食品创制
以莲子、薏仁等淀粉及其修饰产物为研究对象,围绕肠道微生态与营养代谢互作及调控关键技术、慢病和特殊人群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其调控关键技术,研究特种淀粉在慢病和特殊人群肠道微生态中的作用机制,探明肠道微生态与淀粉代谢互作机制,开发改善慢病和特殊人群肠道微生态营养健康系列食品。(3)原料安全与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开展淀粉资源及产品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酶联免疫、量子点荧光免疫、免疫化
学发光等有害化合物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利用通用抗体制备及特异性抗体共包被等免疫分析技术建立多残留定量及定性检测技术。开展食源性病原体、腐败菌、生物毒素等生物源指标的分析与检测。
二、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申请程序与注意事项
1.申请者条件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本校具有正高职称科技人员原则上不资助。2.项目申请与立项程序
(1)项目申请。项目申请者按要求填写《项目申请书》;(2)项目初审。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对项目进行初步审查;
(3)项目评审。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通过初审的项目进行会议评审;(4)项目立项。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在项目公示后对项目进行批准。(5)项目合同。项目立项后2周签订项目研究合同。
三、开放基金资助项目成果要求
1.项目成果要求
必须在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以上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上才能结题。论文须标注获福建省特种淀粉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完成后须提交结题报告、项目研究成果原件或扫描件及复印件。2.项目结题材料
项目完成后须提交结题报告一式二份、项目研究成果原件或扫描件及复印件一份。3.项目成果标注要求
(1)所提交的全部学术论文必须注明为本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若开放基金项目承担者为福建农林大学的科技人员,所提交的全部学术论文必须以本室为第一署名单位;若开放基金项目承担者为外单位研究人员,论文可以以实验室为第二署名单位。
(2)成果标注。开放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发表、专著出版和奖励申报等都应进行标注(如论文的致谢部分、著作的扉页);未标注的,验收时不计入成果。
福建省特种淀粉品质科学与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篇3
如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茫崖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方面,从柴达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看,盐湖资源已经形成了相当的技术和市场规模。因此,在盐湖资源开发利用尚处于初步阶段时,从循环经济模式入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茫崖盐湖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实现茫崖盐湖资源开发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茫崖资源整体开发利用新局面的突破口。另一方面,从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层面看,推进茫崖盐湖资源循环利用,也必须同时注重法制的保障作用,要以法制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推动和保障盐湖资源循环利用。据上,对茫崖盐湖资源循环利用与法制保障及其二者关系做以下粗浅探讨,并提出法制保障的对策建议。
茫崖盐湖资源循环利用
以盐湖资源循环利用为突破口推进茫崖资源的整体循环利用。从茫崖盐湖资源的储量和资源蕴藏情况看,茫崖盐湖资源开发发展循环经济应当以钾盐开发为重点,不断发展钾盐、钠盐、锂盐、镁盐,兼顾芒硝的开发,发展具有茫崖资源特色的盐化工经济,把茫崖建设成为柴达木盆地重要的钾肥基地、金属镁基地、碱业基地和锂盐基地。
1.钾盐。目前我国已拥有盐湖氯化钾提取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在主要工艺设备上有所突破,完全可与世界硫酸钾生产竞争。因此,茫崖钾盐开发应当在注重氯化钾和硫酸钾两个拳头产品开发的同时,加快硝酸钾、碳酸钾、氢氧化钾等产品的开发,形成钾盐系列产品。
钾盐产品循环产业链中,氯化钾生产无工艺废水,废气经处理可达标排放,仅有少量废渣经堆存处理后可达到无害化。硫酸钾还可以与盐湖的锂资源联合生产,其它钾产品和钾肥生产过程的母液可循环使用,工艺过程无废水、废气。钾盐产品循环中的“两碱”生产与钠盐循环模式相同。氯化钾经进一步加工还可发展下游产品,如医药级和食品级氯化钾。
2.钠盐。茫崖纳盐储量丰富,在大浪滩钾矿田和尕斯库勒湖钾镁盐矿中,氯化钠的储量达149 740 604kt,资源优势明显。因此,钠盐综合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巨大。
钠产品循环产业链中,纯碱(NaCO3)项目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及DCS控制以降低污染物和生产生活用水的排放量,可达标排放。并可联产下游产品食品级碳酸镁、高纯氧化镁,充分发挥纯碱资源优势。氯酸钠可联产下游产品二氧化氯、亚氯酸盐、高氯酸盐等。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生产装置,排出的废气、废液均能做到回收利用、达标排放,对环境几乎不污染。将纯碱生产蒸氨废液中的氯化钙回收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锂盐。锂产品主要有氯化锂、氟化锂、溴化锂、硫酸锂、碳酸锂、金属锂、锂箔和单水氢氧化锂等,已基本上形成了锂产业链。从茫崖锂开发的实际看,应以碳酸锂、氯化锂、金属锂等产品为主。
锂盐产品循环产业链中,主要的排放物是水,这些水经过处理后,完全能够达到环保要求的排放标准,部分还可以进入生产中的冷却水系统循环使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加工“干冰”,或制作碳酸饮料。在锂盐产品循环产业链中生产碳酸锂及锂系列产品的同时,还可以联产硼酸和硫酸钾。
4.镁盐。在茫崖的大浪滩钾矿田和尕斯库勒湖钾镁盐矿,氯化镁资源总量达7 776 73kt,储量相当丰富。因此,在盐湖资源大规模开发中,应当对镁资源综合利用。
镁盐产品产业链循环中,只产生少量废水、废渣和二氧化碳废气,废水、废渣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二氧化碳气体可加工“干冰”,或制作碳酸饮料直接作为产品出售。镁资源的开发要根据资源特点,必须高起点、新思路,否则难以和菱镁矿生产的产品竞争。
茫崖盐湖资源循环利用与法制保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盐湖资源的循环利用对推进茫崖资源的整体循环发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从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循环经济反映了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对物质利用的和谐关系状况。这种关系不会自发地形成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制是其建立和不断得以巩固的重要保障。从法制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看,主要包括:对威胁其赖以建立的生产关系的存在和发展因素的限制或削弱,为其赖以建立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开辟道路;对破坏现存经济秩序的行为施加制裁,以保卫自己的经济基础;建造稳定有序的政治和社会环境,防止社会震荡,为正常经济秩序的运行提供保障。这就是说,在以盐湖资源循环利用为突破口推进茫崖资源综合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在关注盐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问题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法制对盐湖资源循环利用所具有的重要保障意义。从茫崖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际看,法制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以下四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适应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需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一个试验性的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制度设计上的探索与创新。所以,这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制度化,使循环经济由理论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包括法律制度层面。其次,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过程中,这些经过设计的制度必然会不断地被实践进行检验,从而产生许多非常好的制度。因此,对这些制度的总结及法律层面的制度建构,是不断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实际需要。
茫崖作为试验区内的重要资源开发地,其发展必然要与柴达木资源开发的整体相融合,进而在试验区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和发展好本地区的循环经济。因此,一方面,在茫崖贯彻落实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落实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中所形成的一些好的法律制度,是推动整个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结合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适合茫崖循环经济发展的立法建议,进而用这一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推动和保障茫崖盐湖资源的循环利用,是茫崖盐湖资源循环利用的需要,也是实现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整体发展的需要。
二是茫崖盐湖资源开发的需要。茫崖的盐湖资源主要分布在大浪滩钾矿田和尕斯库勒湖钾镁矿床。目前,大浪滩梁中凹地由青海茫崖海丰钾肥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开发,下设康泰钾肥开发有限公司、兴元钾肥开发有限公司两家独立核算的分公司,采矿区面积74平方公里,年产氯化钾25万吨。从目前这几家企业对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看,综合开发水平仍然比较低,尾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主要产品属于基础性上游产品,深加工产品没有。因此,从茫崖盐湖资源特点、综合利用现状和发展需要看,应借鉴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开发中循环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健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为依据,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制保障,促使茫崖资源开发形成循环利用的良好格局。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篇4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支持的新兴学科,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安徽理工大学作为省属重点高校,结合区域特色,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成立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掌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在矿山、环境、能源、化工、材料等行业从事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经营等方面的工作。
工艺实践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中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生资源行业停滞不前的颓败现状,随着新专业成立及国家的重视,必定欣欣向荣。它不但能改善社会环境及提高人文意识,同时还能推动社会经济前进的步伐。工艺实践能促使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进一步巩固并深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从而全面提高运用所学过知识的能力,为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促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新发展做出潜在的贡献[2]。同时也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2 课程基本要求、基本内容与教学心得
2. 1 课程基本要求
《资源循环与再生工艺实践》作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该课程的开展是为配合理论课教学,加深对资源分离分选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各种资源回收原理,特点及分选方法。能够将资源进行回收的实验基本操作达到熟练和规范化,有效地掌握实验技术和基本技能。同时,应正确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使其善于分析实验现象,做好原始记录的教学,达到学生能正确的处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的教学目的。通过工艺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其以后能独立完成一些研究工作。
2. 2 教学讲义
此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掌握资源分离分选的基本理论,加深对各种分选方法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结合安徽理工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对教学项目的安排和具体实施进行了讨论和论证,秉着强化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制订了《资源循环与再生工艺实践指导书》。
2. 3 课程内容和学时
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材料科学基础、环境工程原理、废弃物资源化工程原理、资源分离与分选技术、现代仪器分析与测试技术、再生资源加工工程设计、材料工艺学、固体废弃物监测与分析、环境影响与评价等等多门课程知识交叉。从教学层面来分析,教学内容具有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显著特点,实践课的开展存在一定难度。
本课程3学分,共计48课时。
第1章工业废水的检测及深度净化处理实验(6学时)。要求学生利用光催化法对工业废水进行深度净化处理,并检测其深度净化处理后工业废水的各种性能(浊度及吸光度)。了解工业废水的水质情况,理解光催化法、活性炭吸附法对工业废水进行深度净化的原理,掌握工艺流程,包括所涉及的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熟悉国家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2章废旧聚苯乙烯与粉煤灰制备保温砂浆实验 (6学时)。通过实验处理废旧聚苯乙烯泡沫与粉煤灰,了解聚苯乙烯泡沫与粉煤灰的表面性质,及其表面改性方法,熟悉与水泥共混后制备树脂基砂浆的生产工艺,掌握制备保温砂浆材料的成型方法,加深对聚苯乙烯泡沫和粉煤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认识。
第3章废纸脱墨实验(6学时)。了解废纸回收在当今社会的的意义,理解“浮选脱墨”的原理,熟悉“废纸碎解”及“浮选脱墨”的流程。
第4章稻壳资源化利用(6学时)。为解决水稻经处理后留下的稻壳对坏境造成的污染,同时达到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目的,本实验采用热解法从稻壳中提取二氧化硅,并通过改变热解温度,研究温度对二氧化硅颗粒的影响。
第5章磁选实验(6学时)。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要熟悉实验基本操作过程,而且要制定实验方案,掌握破碎、筛分、磁电分选等方面的知识,并学会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完成实际矿石资源的分选。
第6章废旧电池拆解(6学时)。了解废旧干电池的基本构造,掌握废旧干电池的手工拆解方法,认识废旧干电池的危害,学习废旧干电池的处理方法。
第7章废旧电脑拆分实验(6学时)。对废电脑主机进行拆解、分类,使学生了解电脑主机组成与结构,了解废旧电器中各种材料的连接方式,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拆解工具。
第8章实验室有机类废液的回收再利用(6学时)。通过实验熟悉有机物废液的种类和回收方法,了解沉降、过滤、蒸馏的原理,熟悉并掌握沉降、过滤、蒸馏等实验方法,熟悉并了解泥浆性能生产工艺的影响和掌握控制泥浆性能的方法。
通过调查,学生对这门课程进行了信息反馈,94% 的学生表示,工艺实践课内容丰富,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6% 的学生表示课程内容稍显落后,要是能与与时俱进则更具创新性与挑战性。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改进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4 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为辅与实践教学为主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学习模式。及时、适量布置课后作业,认真批改,将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讨论并总结出一套较好的解决方案。同时,授课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因此,在新专业开展的过程中,具有启发性、针对性、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有待开发。
2. 5 教学心得
工艺实践的教学体系复杂[3],涉及领域较多,学时安排较少,客观上难以满足深入开展教学的要求,因此此次工艺实践增加了师生交流环节,课前理论培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扩散,有助于增强达教学效果。课后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工艺实践课程涉及知识的吸收和巩固。在一定程度上,工艺实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他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地训练、环保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了。同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节约了实验资源,尽可能往有利于资源再利用和废物资源化方向发展,达到降低实验成本,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4]。
3 展 望
工艺实践课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要的一环,其建设意义可见一斑。作为新兴专业,其可借鉴的教学方法及模式甚少,工艺实践这门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投入足够多的精力与时间去琢磨去深入,更多的实践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有待进一步探索。
摘要:阐述了安徽理工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工艺实践》课程的必要性,探讨了课程基本要求、教学讲义、基本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心得。强调资源再利用,达到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在新专业开展的过程中,具有启发性、针对性、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有待开发。
关键词:工艺实践,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
参考文献
[1]薛长国,滕艳华,杨占奎,等.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分子材料课程建设[J].广东化工,2013,40(19):174-180.
[2]潘云鹤.论研究型大学工科学生的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2-4.
[3]袁慧,于兆勤,秦哲.新形势下培养提高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61-63.
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篇5
——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听了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讲座,我不仅了解了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领悟到了两者之间交相辉映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了很大收获。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严峻的环境形势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循环经济要向纵深发展,不仅要借助循环经济理念的大力宣传,还要有技术、法规、政策等的全方位支持。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践原则和执政理念。新的发展观并不是要改变或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而是既要实现和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克服旧的发展观导致的问题和弊端,其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即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以人为本,实质是为了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做到可持续地发展。这就要求发展中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循环经济是对旧的不和谐、不协调、不可循环发展的否定,要求可持续发展,把生产和消费纳入“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系统的发展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绿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和法律体系、产业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和教育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选择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把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在物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就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等途径,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就是建立一种以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为目标的新型价值体系,变革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对于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更需要承担起发展绿色化学,绿色工业的责任。
首先在资源的开采、生产、废弃等社会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资源开采环节,应统筹规划油气、铁、铜、铝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开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掠夺性开采;推进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低品位油气资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和洗选回收利用率。在产品生产环节,应着重推进冶金、石化、化工、电力、有色、建材、轻工(包括造纸、纺织印染、酿造等)等资源消耗重点行业的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在废物利用和处理环节,应加强对冶金、电力、石化、轻工、机械制造、建材建筑等行业的废弃物回收利用,为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创造更好的环境。
其次,在城市建设中,应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在功能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有关城市要注意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相结合。
再次,在农业生产中,应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和无公害产品。要积极提高土、肥、水、种、药等投入要素的效率,推广使用高效安全生物农药,从源头上消除餐桌污染,减轻富营养化。要为综合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废弃物创造优惠条件,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并使之成为农村能源的补充和替代。
总之,循环经济是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发展与升华,而科学发展观只有依靠循环经济才能顺利开展,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而这交相辉映,共同促进着我国的经济建设。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篇6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严重不足,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我国既面对加快发展的机遇,也面临因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带来的资源、环境重压。为了有效缓解此重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建成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比较长的历史时期,我国都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及其特点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和资源循环经济的简称。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与传统经济模式和“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新形态的经济模式。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首先,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经济。它要求各工业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区域经济生产单位严格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采取全过程封闭处理模式,尽可能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实现资源反复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其次,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生产,一方面要求不同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经济发展规模化、企业生产高效化的目的;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实现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并持续利用。第三、循环经济是一种高科技经济。循环经济的实现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决条件的。在生产中,企业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之中。
二、以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循环经济有个最大的好处与优势,那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巨大的资源重压。从资源总量看,我国的能源非常紧缺,煤、石油、天然气只占世界可开采资源量的12%、3%和2%;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支柱性地位的大宗矿产储量明显不足,而且还以中小矿居多,缺少特大型矿产和富矿石。有关部门通过对45种主要矿产可供利用储量对消费需求的最新研究表明:到2010年我国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为21种,其他24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到2020年我国可以保证需求的矿产仅为9种,其他36种矿产难以保证需求,其中特别是铁、锰、铜、铝铁矿、钾盐等关系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大宗矿石将严重短缺。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我国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人均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耕地、草场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人均能源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
从资源消耗和使用效率看,我国的资源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资源浪费也非常惊人。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我国的资源消费也持续、快速增加,从1990年到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了100%,天然气增长了92%,钢增长了143%,铜增长了189%,铝增长了380%,锌增长了311%,其他10种有色金属增长了276%。2003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当年消耗了占世界总量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但是只创造了占世界4%的GDP。在经济高速增长中,由于我国的工业企业普遍缺乏资源节约意识,加上设备的落后与老化,工艺流程与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所以,从总的方面看,我国的资源利用率非常低。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综合能源利用率大约是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另外,我国的共生、伴生矿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矿产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都在50%以上。
从资源再生化角度看,我国资源的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我国水资源非常短缺,很多地区工业的、农业的生产因用水得不到满足而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直接经济损失,但是,在生产中我国却存在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我国的废旧轮胎利用率也非常低,其再生利用率仅为10%;我国铜、铅、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吨~300万吨废钢铁、10吨~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未被合理回收。
事实证明,现阶段,我国的国内资源已经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如果我国不及时改变经济发展形态和经济增长模式,过不了多少年,我国的资源将难以为继,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难以为继。近段时期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的成品油、铁矿石短缺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它也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策是无比正确。当前,我们只有树立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有效缓解因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资源重压,早日促使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三、以循环经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缩小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赶超西方国家的发展目标,我国选择了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较为落后的、广为发达国家摈弃的增长方式,以此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资源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础上。可是,这在当时,除此之外,我国却别无选择。
经过长达30余年的粗放型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受越来越大的威胁。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土地的受破坏程度非常惊人。因长期的不合理的发展方式的影响,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9%,并且每年正以50亿吨的速度继续增加;土地荒漠化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27.9%,并且每年还要新增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有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多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近些年北方地区频繁发生的扬沙及沙尘暴天气,就是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
与土地的遭遇一样,人类的生命之源——水也遭受到巨大破坏。因工业的、居民生活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和不加处理的排放,从而造成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左右,超过环境容量的82%;我国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等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近海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作为主要经济水生生物的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的近海和内陆水域严重污染,水生生物亲体繁殖力和幼体存活力急剧下降,水生生物得不到补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捕捞产量损失约50万吨,经济价值30亿元。
当土地与水这两大构成生态系统的支柱都遭到大面积污染与破坏时,生态系统的第三大支柱——大气也遭到同样的污染与破坏。因工业的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没有达到环保要求,以致我国有些城市和工业发达地区空气质量严重不达标。现在,我国每年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27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普遍较低,酸雨现象严重,酸雨面积达到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
除此以外,我国每年的废物排放量也是非常惊人。据统计,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已由1990年的5.8亿吨上升到2001年的8.9亿吨,城市垃圾清运量逐年猛增,并且大多都未经过无公害处理。少数地方由于市政建设的严重滞后,甚至还一度出现了垃圾围城现象。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普遍缺失,生活垃圾大多都被随意倾倒,以致农村的环境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事实证明,我国再也不能继续走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发展老路,这样的发展不仅不能持久,而且最终会给我们及子孙后代带来难以解决的恶果。当前,我们只有树立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有效缓解因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环境重压,早日促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推荐阅读:
资源再循环11-03
循环资源化09-14
资源循环型住宅08-05
资源整合促进循环经济09-13
国土资源发展循环经济07-23
资源价格管理循环经济07-26
滨海地区水资源循环11-11
循环利用水资源的作文08-03
循环经济下资源型企业绿色会计探讨论文12-08
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