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流成本会计

2024-07-22

物质流成本会计(精选7篇)

物质流成本会计 篇1

随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学者、公众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学科将其纳入研究范围, 物质流成本会计 (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 即MFCA) 在此趋势下孕育而生。MFCA思想最初由德国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 即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管理会计学界、企业实务界的关注。紧随其后, 日本政府也对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并将其成功地导入企业。2005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发布的《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中, 也极力借鉴MFCA思想, 将环境成本划分为物料方面的环境成本与货币方面的环境成本。

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 MFCA的理论架构日趋成熟, 其核算与管理理念也渐入人心, 出台相关国际标准以规范MFCA在实务界的应用自然提上日程。从2010年开始, 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标准技术委员会 (ISO/TC207) 开始着手标准的制订, 并于2011年9月15日正式发布ISO14051号文件, 即《环境管理———物质流成本会计———一般框架》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General framework) 。

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样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学者肖序、冯巧根、邓明君等也对MFCA的原理、模型、应用进行了研究,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通过对ISO14051号文件进行详解, 以期为国内MFCA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一、ISO14051概述

ISO14051的主要目的是提出MFCA的一般性框架。MFCA作为一种管理工具, 能帮助经济组织更好地理解物质与能源消耗过程中对环境与财务所产生的潜在的后果, 以帮助这些经济组织寻找生产实践过程中提升环境效能与增进财务收益的机会。

MFCA推进了企业生产实践中物质与能源消耗的透明化, 也为企业内部各单位工序中物质流动模型的建立带来进步。在MFCA当中, 能源既可以作为一种物料, 也可以与物料分离开来。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任何成本都可以与物质流动联系起来, 包括能源消耗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归入其中。MFCA突出了正制品成本与负制品 (废水、废气等) 成本之间的比较。

MFCA适用于所有消耗物质与能源的工业企业, 包括大规模的、服务性及其他类型的工业, 在发达或欠发达国家的工业企业中, 无论其是否具备环境管理体系, 都可以被有效执行。MFCA是环境管理会计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其主要是为单一的组织机构使用。但如果有特殊需要或是条件具备的话, MFCA也可以被多组织单位协同使用, 以帮助他们获得有效使用物料与能源的计量手段。ISO14051全文框架包括前言、导论、附件A (MFCA与传统成本会计的区别) 、附件B (MFCA成本计算与分配) 、附件C (MFCA应用案例) 等几部分。

二、范围与标准参考

ISO14051为物质流成本会计 (MFCA) 提供了一般框架。在MFCA下, 组织中物质的流动与贮存被追踪与计量, 与物质流动相关的成本也被计算。由MFCA生成的信息, 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企业组织的激励, 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管理工具, 由此来寻找增进财务收益、降低环境危害的机会。MFCA适用于任何使用物料及能源的企业, 无论这些企业的产品是什么、服务是什么、规模有多大、企业组织是何种结构、会计系统是什么。此外, MF-CA还可以延伸应用于供应链当中的其他组织, 不论是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 因此, MFCA为提升物料与能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这种延伸是非常有益的。

管理会计及环境管理会计 (EMA) 主要是为企业组织提供一些国际标准的决议信息, 而MFCA作为EMA一种主要的工具, 也需要为企业组织提供一些国际标准的决议信息, 但是MFCA也提供出环境管理及管理会计实务方面的一些补充内容。企业在MFCA分析体系中可以将一些外部成本放进去, 但是外部成本的计量与处理在本标准的范围之外。

MFCA一般框架包括术语、目标和原则、基础要素、实施步骤等4部分内容, 但是用于改进企业物质与能源使用效率的详细的技术层面的计算程序在本准则之外。

该标准并不用于第三方鉴定之目的。在该标准制订过程中, 相关的参考不可或缺, 该标准也适度借鉴了国际上已发布的其他标准作为参考。

三、专业术语及定义

在ISO14051, 共确定了包括“成本”在内的22个术语, 并为这些术语做出了定义, 以便在实务中规范使用。

1.成本。成本指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消耗的货币价值。2.成本分配。成本分配指间接成本应以一种恰当的标准在不同的对象 (如品种、步骤) 间进行分配。3.成本归集。成本归集指直接成本应以合理的方式在特定的对象 (如品种、步骤) 中归集。4.能源成本。能源成本指生产过程中耗费如电力、原油、蒸汽、热力或其他相似介质的成本。5.能源流失。能源流失指生产过程中除归集在目标产品之上的能源的损耗。6.能源使用。能源使用指恰当合理的能源利用。例如应用于生产所需通风设备、照明、供热、制冷、交通、生产线的能源使用等。7.环境管理会计。即EMA。EMA通过以下两类不同信息的鉴定、归集、分析与使用, 进行内部决策。 (1) 实物流信息, 包括能源、水或其他物质 (包括废弃物) 等的使用与流动。 (2) 货币流信息。包括与环境相关联的成本、收益、节约额等。8.输入。输入指流入物量中心的物料与能源。9.存货。存货指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10.物料。物料指流入或流出某个物量中心的实物资料。物料可以理解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将来会成为产品的组成部分的物质。如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等;另一种指不会构成产品的组成部分, 如某些具备催化剂功能的物质。某些物料根据他们不同的用途, 在不同生产情况下, 可能会被归为不同的类别。比如水资料的使用, 在一些生产操作中, 水可以作为一种材料, 但在另外一些生产操作中, 水可能是一种催化剂。11.物质平衡。物质平衡指在给定的期间内, 物料中心的投入、产出、存货的实物形态虽会发生改变, 但“输入=输出”维持不变。12.物料成本。物料成本指进入或流出物量中心实物资料的成本。物料成本可以有多种计量方式, 比如标准成本、数学成本、购买成本等。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计量成本主要依据管理层的需要而定。13.物料分配比例。物料分配比例指物料计入到正制品与负制品的比重。14.物质流。物质流指在一个经济组织中, 或在一条供应链中, 物料在不同的物量中心之间的流动。15.物质流成本会计。即MFCA。它是通过实物计量与货币计量两种方式, 确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物质流动与贮存数量的一种工具。16.负制品。负制品指在物量中心当中产生的除预期产品之外的物质产出。负制品包括废水、废气或固态废物, 即使这些废弃物仍有循环使用的价值或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副产品可以看作是一产品废弃物质, 也可看作是一种产品, 具体可依据管理层的需要而定。17.输出。输出指经过生产加工后离开物量中心的产品、废弃物质、能源流失等。MFCA中的在产品、半成品都视作正制品。18.工序。工序指物料在从输入到输出中相互作用的过程。19.产品。产品指企业最终产出的货物或服务。20.物量中心。物量中心指整合起来的一道或多道工序。在这其中, 输入与输出将按照实物单位与货币单位计量。21.系统成本。系统成本指物质流动过程中引发的内部的成本, 除物料成本、能源成本及废弃物处置成本之外。例如:人工费、折旧费、维修费、运输费等。22.废弃物处置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指处置物量中心产生的废弃物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包括对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置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包括如下内容: (1) 现场工作内容, 例如:再加工成本、废物储存成本、丢弃成本等; (2) 为处置废弃物所支付的外包成本。

四、MFCA的目标及原则

(一) 目标

MFCA的目标是引导经济组织通过提升物质与能源的使用效率, 来增强环境与财务目标实现的情况。为实现这一目标, MFCA所采取的途径主要有:1.将环境与成本相联系, 持续提升物质流与能源使用的透明度。2.为企业的各项决策提供支持, 诸如生产工艺、产品生产、产量控制、产品设计、供应链管理等。3.改进组织内物质与能源使用的协调与交流。

(二) 原则

1.理解物质流动与能源使用。为构建物质流模型, 物质流动的轨迹应当被追踪记录。物质流模型需要反映每一个物量中心中的物质流动与能源消耗的情况。在物量中心中, 物质被贮存、加工、使用、转化。2.将实物数据与货币数据联系起来。一个经济组织对于环境与财务的决策, 应该建立在对实物使用数量、能源消耗量以及相应成本数据收集的基础上。这两类数据应被清楚地计算出来并对应在物质流模型之上。3.确保实物流数据的准确、彻底、可比。实物流数据在收集过程中应保持着一贯的标准, 除非有足够成立的变化因素出现, 以便于在未来进行分析与对比。如果出现重大的数据缺口, 那么这些数据按照输入等于输出这一原则进行倒减处理。4.将部分成本分配计入到负制品上。应尽可能准确地将部分成本归集于负制品上, 而不应是将所有成本计入产品。

五、MFCA的基础要素

ISO14051中指出, MFCA包括物量中心、物质平衡、成本计算、物质流模型等4个基础要素。

(一) 物量中心

物量中心是由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或多个部分组成。在物量中心中, 输入与输出将以实物与货币两种形式记录。比如, 以储存中心、生产中心、发运中心作为物量中心就比较典型。物量中心是MFCA数据收集的基本单位。首先, 实物流动及能源消耗在物量中心中计量;其次, 物料成本、能源成本、系统成本、废弃物成本也需要在物量中心中计量。

(二) 物质平衡

某种物料在物量中心中经过加工后, 会以产品或者废弃物的形式离开物量中心。在整个加工过程中, 物质与能源既不会被产生, 也不会被破坏, 它们只是在不断的转化过程中。在特定系统内, 物理性输入必然等于物理性输出。因此, 为了确保所有与MFCA分析有关的物质主体都被充分计量, 所有的物料流失以及数据缺失都是我们应重视的地方, 以最终确保输入与输出比较的结果。在MFCA中, 物料的数量以及“输入必等于输出”这一理念是必要的运行条件。在实务中, 物质输入与输出的不平衡也有可能存在, 这是因为产品在加工过程中, 空气、湿度的摄入, 或者由于某些化学反应的影响。任何重要的不平衡现象都应做出调查。

(三) 成本计算

企业的决策通常会考虑到财务方面的因素。因此, 物质流动的数据应转换为货币形式的单位, 以支持企业的决策制订。为实现这一目的, 进出物量中心的物质流所引发的成本就应该被正确的计量、归集与分配。MFCA中, 成本可分为三个类型:物料成本、系统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能源成本可根据企业管理层的需要, 或包含于物料成本, 或单独列示。就本标准目的而言, 倾向将能源成本单独列示。1.成本分配。为尽可能分析准确, 所有发生在单一物量中心及单一物质流过程在的成本都应计算在内, 而不是在成本分配程序中的估算数。但是, 能源成本、系统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经常发生在生产过程全过程, 所以, 我们通常需要将这些成本分配在各个物量中心, 然后再分配在正负制品当中。两步分配过程如下: (1) 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分配在物量中心。 (2) 将物量中心归集的成本分配给正负制品。在分配过程中, 每种成本的分配应尽可能与成本发生动因紧密联系。第一次分配时, 可选用的分配标准包括机器工时、产量、生产工时、生产工人数量、生产场地大小等。第二次分配时, 正确的分配标准同时需要选择, 比如物料分配给正负制品的比重, 主要材料分配给正负制品的比重等。实务中正确的分配标准要取决于管理层的决断。需注意的是:一是不同的成本项目可能会需要不同的分配标准。二是同一成本项目中各个组成部分, 如系统成本中的人工费、折旧费等也应选择不同的分配标准。 (3) 全部废弃物处置成本都应计入负制品当中。2.物量中心间的成本结转。通常一个物量中心的输出会成为下一个物量中心的输入。上一物量中心结转下来的成本是物料成本、能源成本、系统成本的合计数, 该笔成本将作为下一物量中心的输入值。成本结转时, 可以分成本项目 (物料成本、能源成本、系统成本) 进行。3.物料内部再循环成本结转。输出转为输入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物料内部再循环。按照MFCA的观点, 如果物料在企业内部循环使用, 那么财务与环境均可获得好处。然而, 出现循环使用的原因却要归咎于前一步骤资源使用的低效率。再循环使用的物料可能要数次流经物量中心, 而每次都会引发额外的物料成本、能源成本、系统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例如物量中心中能源成本的发生大多数会与所加工物料数量多少相关。资源使用的低效率会造成加工同样产品的成本上升, 带来能源成本额外提高。如果一个物量中心中出现了需要内部循环的物料, 那么它的处置方式应与其他负制品是一致的。物量中心中的成本仍然分配在正制品与负制品之间, 如前所述。为正确计算再循环成本, 应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 计算内部循环形成的成本节约, 即替代材料的买入价值。 (2) 计算再循环过程中额外成本的发生。 (3) 计算在整个系统中由于再循环所造成的其他物量中心支付的额外成本。

(四) 物质流模型

在MFCA中, 产品生产、再循环及其他作业系统可以用模型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这个模型中, 包括多个物量中心, 物料在其中储存、使用、转化、流动, 本文不细述。

六、MFCA的实施步骤

(一) MFCA的实施概述

MFCA的实施需要一系列的步骤, 分析的详细与复杂程度, 取决于以下因素, 诸如组织的规模、组织行为与产品生产的属性, 工序与物量中心的数量等。不管企业是否应用环境管理会计, MFCA都可以实施。但如果企业正在应用环境管理会计的话, MFCA实施会更加简便与快捷。MFCA的实施是按照PDCA循环执行。PDCA描述出了实施MFCA分析的逻辑路径。PDCA即指PLAN (计划准备) 、DO (工作实施) 、CHECK (复核公布) 、ACT (评价改进) 。

(二) 管理层参与

全体管理层应该理解MFCA对于实现企业环境与财务目标的价值及实用性。为确保MFCA有效实施, 离不开管理层的有力支持。管理层参与应当包括如下几方面:1.明确领导过程;2.角色及责任分配, 即成立MFCA工作组;3.提供必备资源;4.进程监控。5.重新审视结果;6.按照MFCA要求确立企业进步的标准。

(三) 必备专业知识

为迎合不同分析所需要的信息, MFCA要求大量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这些类型的专业知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贯穿企业整个物质流过程的设计、采购、生产等方面的知识。2.每道工序中与物质平衡有关的工艺知识, 比如燃烧或其他化学反应。3.质量控制的专业知识。比如废品产出频率、原因及返工行为。4.环境方面的知识。比如环境影响、废弃物类型、废弃物处理行为等。5.会计方面的知识, 比如成本数据的应用, 即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四) 时间与空间范围的界定

在MFCA分析执行之前, 有关MFCA的界限应该明确。这个界限可以围绕着一个单一工序、多个工序、一个完整生产过程甚至是整个供应链来制定, 界限的大小将取决于管理层的决断。就整个供应链而言, MFCA的实施步骤也是相似的。空间范围界定后, 时间范围也需要具体化。数据收集的期间应该足够长, 以使得有意义的数据出现, 或者等到有重要的程序变化发生, 例如季节性因素, 生产工序固有的变化等因素会影响数据值得依赖与否。正常情况下, 可选定一个月、半年或一年作为一个期间。有些工业企业, 将一个生产批次作为一个数据收集期间。

(五) 物量中心设定

不同的工序, 诸如收货、清理、切割、混合、分散、加热、包装、检查、发运等, 都可以视为一个物量中心。物量中心的界定可以按照工序信息、成本中心记录或其他存在的信息来进行确定。如果两个物量中心之间还会产生相关负制品或系统成本, 则也需要确定出一个额外的物量中心。

(六) 物量中心投入与产出的界定

在MFCA视角下, 每个物量中心的投入与产出均应准确界定。一般来讲, 投入的是物料与能源, 所产出的是正制品、负制品及浪费的能源。能源的使用或浪费部分可根据管理者的要求, 放在物料当中进行核算, 或单独核算。一旦每个物量中心的输入与输出被确定以后, 整个过程中的物量中心就联系起来了, 与之相应的数据也得以联系, 基于整个体系的评价也可得以开展。

(七) 实物数量表示

每一个物量中心中, 输入与输出的物质都应该以某个实物单位来表示, 比如数量单位、重量单位、体积单位等, 依物料特性而定。物量中心中实物单位的选择应该便于物质平衡的计算。即使在物量中心中, 存货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但是物质平衡原理规定整体的输出必然应等于输入。在理想状态下, 体系内所有物料都可以被跟踪及计量, 但是对于财务及环境影响太少的部分也可以忽略不计, 这也取决于管理层的决断。

(八) 货币表示

1.物料成本。就每个物量中心而言, 输入与输出物料的成本都应被计量。物料成本可以有多种计量方式, 比如历史成本、标准成本、重置成本等。如何选择取决于管理层的决断, 而这种选择也会受当前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理念的影响。不同的选择, 会导致不同的MFCA分析结果。在指定的分析期内, 物料输出与输入应同时按实物数量与货币数量进行计量。当计算输出物 (即正制品及负制品) 成本时, 往往伴随着使存货形态发生变化的成本。每个物量中心的物料成本均应分配给正制品与负制品。2.能源成本。就每个物量中心而言, 能源成本都应被计量。如果单一物量中心的能源成本很难计算或估计, 则可以先将整个生产过程中能源成本在多个不同的物量中心之间进行分配, 进而再在物量中心中的正制品与负制品之间进行分配。3.系统成本。系统成本是加工物料所引发的除物料成本、能源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以外的所有的耗费, 例如人工费、折旧费、仓储费、运输费等。与物量中心相关的系统成本应予以计量。如果单一物量中心的系统成本很难计算或估计, 则可以先将整个生产过程中系统成本在多个不同的物量中心之间进行分配, 进而再在物量中心中的正制品与负制品之间进行分配。4.废弃物处置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是指在物量中心内由于处置负制品而引发的成本。与物量中心相关的废弃物处置成本应予以计量。如果单一物量中心的废弃物处置成本很难计算或估计, 则可以先将整个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处置成本在多个不同的物量中心之间进行分配, 进而再在物量中心中的正制品与负制品之间进行分配。

(九) MFCA数据归集与分配

在MFCA系统中获得的数据应当以某种格式反映出来, 以便于今后开展分析, 可采用的格式可以是物质流成本矩阵、物质流成本表等。数据应当首先按照独立的物量中心来反映。对这些数据进行审视与分析, 可以让管理层得知生产过程中的负制品对于财务与环境的重要性。企业还可以对物量中心的数据进行更仔细的研究, 以找到负制品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 并找到引发成本发生的诱因。单个物量中心的数据也可以为整个生产过程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十) MFCA结果公报

MFCA分析完成后, 该结果应提供给各利益相关方。大多数MFCA利益相关方是组织的内部人员。管理层可以利用MFCA的信息做出不同类型的决策以进一步提升财务与环境成果。将MFCA分析结果告知企业雇员, 也可以解释生产流程及组织变化的原因。依据MFCA数据所生成的图、表等信息载体可以成为各利益相关者交流协商的重要参考。

(十一) 查找改进机会并做出评价

当MFCA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正负制品产生的动因、重要影响、结果等问题后, 管理层需要重新审视MF-CA数据以寻找机会来提升财务收益与环境效能。常用的方法包括寻找替代材料、调整工艺、生产线或产品、提升物料及能源的使用效率等。值得重视的是, MFCA也为改进企业会计和信息系统提供了条件。系统的改进会为企业未来的项目提供宝贵的数据, 并且避免了大量繁琐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MFCA实施中所带来的系统改进应予以足够重视, 而对系统进行改进也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示在整体改进计划当中。

物质流成本会计 篇2

当前我国产品成本核算模式中, 将废品损失全部计入到合格品, 并且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损耗与生产废料不做任何处理, 其价值也直接计入到合格品。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不仅会导致产品成本没能真实客观地被计量与反映, 还会造成成本管理重要数据的缺失, 给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带来困扰。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做法使企业忽视环境成本、无意识地加重环境负荷, 给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隐患。

随着环境与能源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成本管理工具——物质流成本会计 (MFCA) 正日益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学者及实业界的重视。MFCA理论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德国, 并在日本取得了相当成功的实务操作经验。在我国, 学者谢琨和梁凤港 (2003) 最早开始对MFCA进行了关注, 随后, 冯巧根、邓明君、肖序等学者也开始对MFCA的基本概念、原理进行引介与评述, 并对MFCA的企业导入问题进行了探索, 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成果。

MFCA是一种“从实物 (物理单位) 和金额 (货币单位) 两个方面来说明物料流动在某个环节产生何种程度排放, 以及浪费的物料金额情况等的成本会计方法”。在这一新型的核算方法下, 其正负制品的理念与核算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上述传统废品损失核算方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使废品损失进一步“可视化”, 促使企业更专注于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成本降低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本文基于MFCA思想, 对废品损失的核算范围、废品损失的价值确认与账务处理进行探讨。

二、物质流成本会计思想概述

1. 成本分类。

物质流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 将成本分为物料成本、系统成本、配送/处置成本。其中, 物料成本主要指材料、电力、水、燃料等直接采购成本;系统成本指人工成本、折旧费及其他管理成本;配送/处置成本指产品配送成本、废弃物的收集、搬运、整理、处置费用等。这一分类形式与我国传统成本核算中成本项目的内容非常接近。

2. 制品分类。

物质流成本会计中有一组非常重要的概念, 即正制品与负制品。正制品是指可以进入下道工序的半成品或实际用于产品或产成品上的原材料、人工等;负制品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除进入下道工序的半成品以外的所有废弃物及可循环废弃物。在我国传统成本会计核算体系中, 并未体现这种分类形式, 成本核算过程中只反映出两者合计数。

3. 核算原理。

物质流成本会计最重要的理论根源之一就是物质平衡原理。以制造业企业为例, 整个生产过程是由各个物量中心衔接而成。物料进入物量中心后, 一部分作为正制品输出, 而另一部分则是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料、废料、碎屑、碎片、残损品及废品等物料损失, 即负制品, 作为负制品输出。根据物质平衡原理, 可得到:

∑输入=∑产品+∑固废+∑废气+∑废水

物质流成本会计通过实物与货币两种形式, 对生产过程中所耗物质的流量与存量进行确认与计量。通过对制造流程中各个物量中心物料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检测, 确认合格品与废弃物之间的比率, 以此来深入分析负制品的成本构成, 找到负制品产生的源头。通过以上工作, 促使企业改善设备和流程, 提高正制品的比率, 以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削减成本的目的, 从而实现提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重目标。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在MFCA核算模式下, 转入到下一生产阶段正制品的成本为9 450元, 而在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下, 在物量中心1中, 输出不分正负制品, 全部成本=1 000×10+500=10 500 (元) , 直接进入下一生产环节。

三、废品损失范围重构

从上述对物质流成本会计思想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 传统的成本核算模式下, 未能将正负制品成本进行分离, 将废品损失直接计入到产品成本中去, 从而造成成本信息失真, 这很容易使企业忽视资源节约, 淡化环保意识。从长远来看, 这将不利于微观企业个体及整个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笔者认为, 应首先对当前成本核算模式下废品损失的范围进行重构。

1. 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下废品损失的范围。

废品是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 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 或者需要加工修理才能使用的在产品、半成品或产成品。废品分为不可修复废品和可修复废品两大类。由于废品的这种分类, 所以一般认为废品损失是生产过程中造成的产品质量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而发生的报废损失和修复费用。

废品损失=报废品成本+产品修复成本

2. MFCA核算模式下废品损失的范围。

基于上述MFCA成本会计思想, 笔者认为, 企业废品损失核算的范围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 生产损耗。即投入物料的跑、冒、滴、漏及自然耗费。 (2) 生产废料。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余料。 (3) 系统费用耗费。即生产损耗与生产废料所应承担的系统费用 (一般指人工费、制造费等) 部分。 (4) 报废品成本。即生产过程中产出的不符合规定技术标准的产出物所负担的成本。 (5) 产品修复成本。企业对可修复废品所进行的二次投入所发生的开支。这是一项作为恢复产品既定标准而发生的额外开支, 也应计入废品损失的核算之内。 (6) 废弃物处置成本。即为处置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所发生的运输费、排污费、环境治理费等。

废品损失=生产损耗+生产废料+系统费用耗费+报废品成本+产品修复成本+废弃物处置成本

四、废品损失价值确认

在废品损失核算范围确定的基础上, 对废品损失价值进行确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废品损失价值的确认将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成本, 进而影响企业当期损益的计算。

例1:某企业生产甲产品所需主要材料为A材料, 材料于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2012年11月, 企业总计发出材料1000Kg, 材料单价10元/Kg, 当月发生人工及制造费用为4 500元。当月完工A产品500件。质检部门发现其中有10件为不合格品, 经确认, 6件完全报废, 剩余4件尚有修复价值。企业当即组织工人对4件可修复品进行修复, 修复过程中又消耗A材料5Kg, 人工及制造费用为150元。企业管理当局得知, 甲产品中A材料的含量只占所投材料量的95%, 其余5%是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自然耗费与所产生的边角余料。当月, 企业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支付处置费1 000元。

(1) 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下废品损失价值确认。报废品成本= (1 000×10+4 500) /500×6=174 (元) , 产品修复成本=5×10+150=200 (元) , 废品损失=174+200=374 (元) 。

(2) MFCA核算模式下废品损失价值确认。生产损耗及生产废料=1 000×10×5%=500 (元) , 系统费用耗费=4 500×5%=225 (元) , 报废品成本= (1 000×10+4 500) /500×6×95%=165.3 (元) , 产品修复成本=5×10+150=200 (元) , 废弃物处置成本=1 000 (元) , 废品损失=500+225+165.3+200+1 000=2 090.3 (元) 。

五、废品损失账务处理

传统成本核算体系中, “废品损失”作为一级账户。其借方登记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贷方登记废品材料收回的价值、有关赔偿的数额, 借贷相抵后的余额转至“生产成本”账户, 该账户期末无余额。关于“废品损失”账户的性质, 当前准则及成本会计类专著中均无明确表示, 一般认为该账户属于成本类账户或笼统地表述为中转类账户。可以发现, 通过这种账务处理方法, 明显增加企业产品成本, 并使企业忽视资源节约, 淡化环保意识。

在MFCA成本会计理念下, 笔者认为, “废品损失”账户应明确为一种损益类账户。该账户借方登记分离出的生产损耗与生产废料的价值、生产损耗与生产废料所承担的系统费用的价值、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与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以及为处置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所发生的各类费用;贷方登记废品材料收回的价值, 借贷相抵后的余额转至“本年利润”账户, 该账户期末无余额。根据实际需要, 企业还可在“废品损失”账户下设“生产损耗”、“生产废料”等各类二级账户。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过失人 (或责任人) 因造成的废品而进行的赔偿, 应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 而不应冲减“废品损失”账户。

例2:某企业为加工A产品投入材料1 000Kg, 材料单价20元/Kg。经测算, 该单位物料的废料产生率为10%。2012年12月, 企业完工产品100件, 其中不可修复废品10件 (入库时发现) , 经认定, 废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工人张华操作不当所致, 核定赔偿金额500元。当月企业工人工资3 000元, 设备折旧费1 500元。处理废料所得为400元, 其间发生处置费用100元。

1. 传统成本核算模式下的账务处理。

(1) 生产成本归集。借:生产成本———甲产品23 000;贷:原材料———A20 000, 应付职工薪酬3 000。借:制造费用1 500;贷:累计折旧1 500。借:生产成本———甲产品1 500;贷:制造费用1 500。

(2) 废品损失处理。废品损失= (1 000×20+4 500) /100×10=2 450 (元) , 废品净损失=2 450- (500+400) =1 550 (元) , 处置费用100元记入“管理费用”账户。借:废品损失2 450;贷:生产成本———甲产品2 450。借:库存现金400, 其他应收款———张华500;贷:废品损失900。借:生产成本———甲产品1 550;贷:废品损失1 550。借:管理费用100;贷:库存现金100。

2. MFCA核算模式下的账务处理。

承例2, MFCA核算模式下, 生产成本归集部分可与传统核算方式相同。而废品损失处理方式如下:生产废料=1 000×20×10%=2 000 (元) , 系统费用耗费=4 500×10%=450 (元) , 报废品成本= (1 000×20+4 500) /100×10×95%=2 327.5 (元) , 废弃物处置成本=100 (元) , 废品损失=2 000+450+2 327.5+100=4 877.5 (元) 。责任人张华损失赔偿500元记入“营业外收入”账户。处理废料所得400元冲减“废品损失”账户。借:废品损失———生产废料2 000、———系统费用耗费450、———报废品成本2 327.5、———废弃物处置成本100;贷:生产成本———甲产品4 777.5, 库存现金100。借:库存现金400;贷:废品损失———废料回收400。借:营业外收入500;贷:其他应收款———张华500。借:本年利润4477.5;贷:废品损失4 477.5。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 在对废品损失项目进行核算时, MFCA核算模式与传统成本核算模式相比, 两者核算范围及账务处理存在根本性的区别。MFCA核算模式通过深入分析负制品的成本构成, 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耗费“可视化”, 并且耗费不允许虚列在企业资产当中, 这将敦促企业努力提高正制品的比率, 以达到节约资源、降低污染、削减成本, 进而实现提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重目标。

摘要:物质流成本会计 (MFCA) 是当前一种先进的环境成本管理工具, 其理念对于正确确认产品成本、引导企业关注资源节约、提升环保意识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物质流成本会计思想, 并以此为依据, 对我国当前成本核算模式下废品损失的范围及价值确认进行了分析与重构, 并列举了相关账务处理示例。

关键词:物质流,成本会计,物料,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张亨利, 杨亦民.物质流成本会计理论基础研究.财会研究, 2012;3

[2].罗喜英, 肖序.物质流成本会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华东经济管理, 2011;7

物质流成本会计 篇3

1 炼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源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相关学者和专家的研究表明, 能源流和物质流实质上既相互对立和制约, 又相互统一和联系。首先, 从物质流角度分析, 在整个钢铁生产过程中, 物质流始终与能源流相伴而存在。而从能源流角度而言, 在生产钢铁的过程中, 能源流却没有伴随着物质流的整个生产状态, 一部分能源流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 往往脱离了物质流, 进行独立的运作。

在炼铁系统中, 能源流和物质流同样也存在着以上所阐述的关系特点。该系统存在着两个端口, 一个是输入端, 另一个是输出端。通常情况下, 在系统输出端, 液态高炉渣和铁水可以有效承载一部分的能量输出。同时, 通过输出端口, 大量的废气、废烟、以及高炉煤气能够带着相关能量以独立的能量流形式进行有效输出。在系统的输入端, 焦粉、铁矿粉、焦炭、熔剂、煤粉以及鼓风都不在统一系统中, 而是相互分离的。而在系统生产和运行过程中, 它们又能够相互作用和影响。生产铁水是通过高炉完成的, 而对铁矿粉进行造块是通过烧结工序完成的。

2 探讨炼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源流

2.1 烧结工序

烧结主要是通过物理变化将粉状的物料转化为块状。其中, 烧结工序加工的主体是铁素流, 在此过程中, 碳素流是一种能量流, 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为铁素流的生产加工提供适宜的温度。同时, 在这个加工过程中, 碳素流转化过程和燃烧情况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密切相关。

在烧结工序中, 能量流和物质流也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其中铁矿粉、点火煤气、焦粉和熔剂在烧结工序的输入端是相互分离的, 然而在具体的烧结过程中, 他们又开始相互影响和作用, 发生反应, 进行燃烧, 为铁矿粉的造块而服务。在烧结工序的输出端, 经过烧结变成红热状态的物质对部分能量的输出进行着承载。同时, 能量在大量烧结废气的夹带下从端口输出, 它们的输出是以独立形式进行的。为了更好的对资源进行利用以及节约资源,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应该利用余热锅炉对烧结矿所带的热能和烧结废气所带的热能进行转换, 使其变成蒸气。同时, 也可以利用汽轮机来实现其转换, 使其变成电力, 进行回收利用。

2.2 高炉炼铁工序

高炉炼铁也就是将相关造铁物质在高温下进行冶炼。在钢铁制造总体流程中, 该环节是资源、物质流通量以及能源消耗最多的环节之一。在该过程中, 从炉顶装料开始, 高炉炼铁整个生产过程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中的含铁原料以及焦炭等物料就通过炉顶布料器进入高炉, 然后利用热风炉对空气进行预热, 再然后通过风口将预热后的空气吹入高炉。在空气作用下, 粉煤和焦炭在高炉中进行着燃烧, 在燃烧的过程中, 这些物质会发生反应形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而这两种物质由于自身具有较轻的特点, 因而会在炉内上升, 上升过程中又会与块矿、烧结矿、球团矿等含铁的原料发生还原反应。在还原反应中, 铁氧化物被还原成铁水, 然后排出高炉, 而铁矿石中的一些杂质则会在此过程中进入炉渣, 最终也会排出高炉。同时, 可以对在该工序中产生的大量高炉煤气进行除尘处理, 然后将其作为锅炉、风炉以及加热炉等的燃料使用, 从而达到废物利用目的, 并有效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率。

高炉炼铁过程中, 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相互关系与烧结工序大致相同。也就是说, 在高炉的输出端, 大部分能量在铁水和液态状高炉渣的承载下有效得到了输出。同时, 热能、动能和化学能在大量高炉煤气的带动下以独立的形式从输出端口输出。而在高炉的输入端, 煤粉、烧结矿以及鼓风也是相互分离。在高炉内部, 它们又会发生一定联系和反应, 又会进行相互作用。例如:烧结矿、煤粉、鼓风以及焦炭通过相互作用, 会发生燃烧反应, 燃烧升温又会发生还原反应等。

3 炼铁系统二氧化碳排放探讨

当前社会形势下, 工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加大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而二氧化碳大量的存在于空气中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影响。钢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 二氧化碳主要是燃烧大量能源而引起的。据相关统计, 能源消耗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例占据了整个钢铁工业排放二氧化碳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 炼铁系统中所消耗能量又占据着钢铁企业能耗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因此, 炼铁系统所排出二氧化碳总量超过了企业总量的百分之五十。由此可以看出, 钢铁联合企业治理能耗的重点在于优化和提高炼铁的能耗效率。

4 减少能耗的主要途径

炼铁系统的能量流能为炼铁系统的物质流提供充足的热量, 保证铁水的生产顺利进行, 同时能量流在铁水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次能源。其中, 炼铁系统中, 只有小部分的能量流脱离物质流而独立运行, 大部分能量流始终随着物质流运行。烧结工序中, 为了提高减少铁素物质流在工序中的消散, 提高烧结矿的成品率, 需从各个钢铁企业能源实际出发, 对烧结矿的返矿率进行降低, 对烧结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 对资源进行循环使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 目前钢铁企业减排二氧化碳的主要方法在于对炼铁系统的能源消耗进行有效控制。

5 结束语

根据以上分析, 在全世界倡导节能减排的基础上, 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工业企业特别是对耗能巨大, 排放废气和废物巨多的钢铁企业来说, 必须对此引起高度重视。炼铁系统的工作环节作为炼铁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相关企业必须控制对其能源的使用效率, 尽量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摘要:本文从炼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源流两个方面出发, 对炼铁系统所消耗的能源和资源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炼铁系统,物质流,能源流

参考文献

[1]李克江, 张建良, 张亚鹏, 刘征建, 姜曦.基于节能减排思想分析炼铁工艺的发展[J].过程工程学报, 2014 (01) :162-172.

[2]张健, 陈瀛, 何琼, 马红烨.基于循环经济的流程工业企业物质流建模与仿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07) :165-174.

物质流分析国内研究综述 篇4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5日

一、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经济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强取豪夺愈演愈烈, 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触目惊心, 资源和能源的短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 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成为了全球面临的重大课题。物质流分析既能体现出经济活动创造出的价值, 又能反映出经济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是一种度量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实用研究方法。目前, 我国对于物质流分析的研究处于摸索阶段, 很难与国外一些物质流研究体系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较。

二、国内研究进展

从国家层面上看, 由于欧盟给出的物质流分析指标的指导性文件, 使得国家层面上的研究框架与数据都比较容易得到。基于此, 在陈效逑和乔立佳共同撰写的《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一文中, 陈、乔通过使用欧盟指导性手册内的研究框架, 得出了我国1989~1996年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特征, 通过与国外的对比, 得出我国的物质需求总量和资源消耗量较其他国家过大且资源利用率很低的结论。2005年刘敬智等以我国1990~2002年间的经济系统的直接物质输入总量为研究对象, 以德国Wuppertal研究所提出的物质流账户系统为基础进行物质流分析, 并将分析结果与发达国家的进行比较。张天柱、徐明同样根据欧盟指标体系, 以中国经济系统1990~2002年的经济系统物质输入量为研究对象, 进行物质流方法分析, 得出结论:实现经济发展去物质化的必要途径是既要保持较低人口增长率, 又要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生产率。王亚菲 (2010) 在《经济系统可持续总量平衡核算——基于物质流核算的视角》一文中, 运用MFA的方法, 以1990年至2008年中国物质流总量指标为研究对象, 从物质维度研究中观察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 研究结果表明:除1998年外, 我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消耗量在逐年增加并且速率较快, 物质效率则呈现四段式的发展趋势, 通过结论反映政府在“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由于实施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所产生的不同的作用效果。

从区域层面上看, 徐一剑、张天柱等 (2004) 参照欧盟实用手册, 根据贵阳市实际情况做些许修正, 选取一些指标得出适合贵阳市的区域物质流分析框架, 通过输入资源投入量和污染排放总量, 得出了贵阳市2000年物质流全景分析, 分析了污染排放结构及强度, 计算了人均规模等变化情况。黄松林等 (2010) 以深圳市1992~2007年的物质输入输出的规模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动态分析, 并将物质强度与物质效率与其他区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比较, 得出深圳市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分为两个阶段, 且目前的区域生态系统正在处于由相对可持续发展向绝对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期。丁平刚等 (2011) 运用MFA和I-PAT的方法, 对海南省1990~2008年间物质流动进行核算, 并与同期广东省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从企业层面上研究, 陆钟武院士 (2002) 认为, 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工业化进程较慢, 处于停滞积累的状态, 此外, 工业产品的产量随着时间的递延不断增长, 基于此, 陆钟武创新出一种元素流分析法, 即将“时间概念”作为一种指标融合进去, 并且根据这种办法对钢铁工业的废钢资源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刘征等 (2005) 以我国磷产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 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进行了定量描述, 度量了我国磷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环境影响程度, 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的关联, 提出了解决办法。陈永梅和张天柱 (2005) 以北京自1990年后12年的住宅建筑群为研究对象进行物质流分析, 并且根据结果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判, 进而对2010年北京的住宅建筑情况进行了预估, 通过结果揭示北京住宅建筑对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不小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如不改进生产流程和提高技术手段, 其后果不堪设想, 基于此, 文章给出政策建议, 包括加强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等。沈威等 (2006) 以公共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 追踪了其建设过程中物质流动情况, 包括投入、利用和损耗, 并根据结果建立了有关公共工程项目的物质流指标体系, 有益于公共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丁平刚等 (2011) 从企业层次上针对海南省某水泥企业进行物质流分析, 对该企业整个熟料和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输入输出进行核算, 并且根据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标准指标对物质流分析结果进行评定。周继程等 (2012) 从炼铁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炼铁系统的资源和能源消耗情况, 并以唐钢南区炼铁系统为例, 计算了其炼铁系统由含碳能源引起的CO2排放量。

三、小结

根据国内研究情况来看, 物质流分析方法已经愈发得到重视和应用。从研究对象来看, 实证研究居多, 理论研究成果较少。从方法尺度上来看, 国家层面的物质流分析框架已基本规范统一, 而区域层面的方法体系以国家尺度为参照物建立, 各路学者方法不同, 尚未统一。从实证研究来说, 国家层面的研究比较多, 其中还包括在结果上进行国家间的比较分析, 但这些成果尚且不能成为全球层面上物质流分析的有利支持, 而区域层面上物质流分析比较零散, 方法上的差异使得在一定程度上结果难以对比, 企业层面上研究较少, 只在个别产业有所探究, 应用范围不够广泛。

摘要:21世纪以来, 经济迅速发展, 而资源和能源也随之短缺, 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根据对国内主要期刊的检索, 分别从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企业层面对我国的物质流分析进行梳理, 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物质流分析,国内,综述

参考文献

[1]陈效逑, 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0.15.1.

物质流成本会计 篇5

1 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1.1 研究方法

1.1.1 物质流定点观察法

物质流定点观察法是以某物质生命周期中的物质流状况为研究对象, 将物质流中的一个区间作为观察区, 详细记录下在这个区间内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物质量的流入和流出。在废水的生物处理系统中, 某一个好氧单元或缺氧单元就是一个观察区间。

一般情况下, 观察区间的位置选择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始。这样的好处在于既能够掌握上一个生命周期回收阶段的具体情况, 也能够详细了解到当前生命阶段的生产、制造和使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物质流定点观察法中, 工作分析一般不会涉及类似“储存”、“再使用”的库存总量环节, 而是以物料的进出量为依据, 计算它的净增值。同时, 该方法也是物质流定点模型的基础。

1.1.2 物质跟踪法

物质跟踪法, 是选择一定数量的产品作为研究对象, 来研究某物质生命周期中的物质流状况。主要是观察这些产品的生命周期轨迹, 清楚掌握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物质量的流入和流出。在废水的生物处理系统中, 比如选定有机碳作为跟踪对象, 在观察的过程中分析它在系统内部的转化情况。

一般情况下, 物质的跟踪选择是生命周期的起点到终点。在这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历程中, 可以看到产品的生产、制造、使用和回收四个阶段。这样选择的好处在于, 能够得到完整的情况和数据, 有利于开展分析工作。在具体的操作中, 又会有两条不同的方法:一是建立在始端, 向生产阶段输入天然资源;二是建立在末端, 向周围的环境输出废弃物。该方法是物流跟踪模型建立的基础。

1.1.3 两种方法的对比

对于定点观测法而言, 其优点在于能够详细地说明某个特定的区域内物质的转化过程, 缺点则是如果想要对整个系统进行区域物质流的描述, 就要建立多个定点观测区域。

对于物质跟踪法而言, 其优点在于可以对某一种物质在系统中的转化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缺点则是如果该系统中有多种物质, 那么就需要对每一种物质都进行识别和分析, 这一工作会耗费大量时间。

植物在水体中, 因为磷的介入, 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 这就是俗称的富营养化。排入的受纳水体中, 大部分的磷都来自于废水。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水质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所以在废水中除磷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刚好生物除磷的工艺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并且在操作中还要结合化学沉淀技术。对废水进行生物除磷后产生的污泥, 如果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的检测在合格的范围内, 可以作为肥料继续使用。

1.2 研究体系的界定

1.2.1 厌氧处理单元

厌氧处理单元的采样点设在厌氧处理反应器的进水处和出水处, 采用标准方法来测定物质的含量。物料平衡分析的对象主要是碳, 它是评价厌氧处理单元运行状况优良的有效方法。从物质流的分析过程中, 我们能够看到废水处理场的处理工作和运行效率。通过物质流分析工艺进行中的能量平衡, 从中得出经过处理工艺之后能量的具体流向。

1.2.2 好氧处理单元

为了研究好氧单元的目标和范围, 取样点可以设置在初沉池的出水处和二沉池的出水处。

1.3 建立技能指标的平衡分析方法

1.3.1 厌氧分析方法的建立

进入厌氧反应器中的碳, 来源主要包括进水有机物和致碱物质, 从反应器中流出的碳, 其来源则主要有出水有机物、无机碳、产生的气体。值得注意的是, 致碱物质和无机碳这两者的含碳量很小, 所以在计算时可以忽略不计。由此, 得到碳的理论平衡方程式是:Qinlet×Ecod×Ccod=Qg× (P二氧化碳+P甲烷) /22.4+qsym。其中, Qinlet指代厌氧反应器中的进水流量, Ecod指代COD的生化转化率, Ccod指代厌氧反应器进水中的COD浓度, qsym指代用于细菌合成的有机物。

1.3.2 好氧分析方法的建立

(1) 碳平衡。当面对活性污泥系统时, 降解有机碳的工作, 不仅发生在有氧条件中, 一些时候硝酸根离子也会作为电子受体。而硝酸根离子的呼吸, 也可以通过反硝化量进行计算。

(2) 氮平衡。在缺氧或厌氧的单元中, 为了维持氮的平衡, 就必须通过硝酸盐的平衡来确定单元中被反硝化的氮含量。

(3) 磷平衡。磷的计算方式和碳、氮都不同, 这是因为在废水的处理系统中, 磷不会以单质和气态化合物的形式来出现。因此, 在开放系统中, 排除磷的工作就只能在污泥中进行。在废水处理系统中, 磷的含量计算为出水时的磷和剩余污泥中的磷两者的含量之和。

2 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能量流分析

2.1 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关系

物质流的平衡分析主要对象是碳、氮、磷, 对于废水处理厂的运行状况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它能够反应出废水处理厂的处理工作和运行效率。通过物质流分析工艺进行中的能量平衡, 从中得出经过处理工艺之后能量的具体流向。而能量的流向, 则反应出废水处理过程中能量的利用情况。

2.2 研究体系的界定

能量流的研究方式和物质流类似, 再此不再重复介绍。

2.3 能量流中技能指标的分析

废水处理的能量消耗, 不仅取决于处理前后废水本身的相应能级, 也取决于热能、机械能的需要量。在废水处理中, 能量的需要一般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污染质的去除量, 二是废水的流量。

对废水进行处理, 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在废水中去除有机物, 并且在处理前, 对可生化的有机物进行浓缩和稳定。也因此, 废水处理中最主要的能源依据就是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对于容易腐烂的有机物而言, 采取生物化学反应或者热化学反应是比较好的方法。

化学能在表示上常常采用氧含量的形式, 这是为了稳定主要能源的需求。在分析工作中, 常常引入化学需氧量和化学潜能两个参数。然而, 在城市废水中, 会出现许多难以降解的有机物, 大概占据有机物总数量的一半。好在工业废水通过生化方式进行降解的比例很大, 基本上可以实现全部降解。

2.4 建立技能指标的平衡分析方法

2.4.1 厌氧单元分析方法的建立

对于厌氧单元而言, 在平衡的条件下, 最终产物是甲烷的化学潜能要考虑在内, 而二氧化碳则不含化学能。所以, 厌氧系统的能量平衡在理论上可以表示为:BEP有机物=CEP细胞+CEP甲烷+CEP热和功。其中, BEP有机物指代有机物的生化潜能, CEP细胞指代细胞的生化潜能, CEP甲烷指代甲烷的生化潜能, CEP热和功指代释放的热和做功的生化潜能。

2.4.2 好氧单元分析方法的建立

在废水的生物处理反应中, 微生物能够充分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 有机污染物能够和硝酸盐、氧分子结合, 释放出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微生物同化作用的耗能, 另一部分用于维持微生物自身的生存耗能。

由于废水中有机物的成分非常复杂, 许多有机物的结构目前都是未知的, 现有的检测手段难以检测出具体状况。所以, 在计算废水中所含的化学能时, 不能找出全部的有机物分子式。而在能源计算上, 往往将电能转化为一次能源。

3 结语

以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好氧单元和厌氧单元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数学模型的应用和单物质区域的观察, 对生物系统中的碳、氮、磷等元素进行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 从而建立起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好氧单元和厌氧单元的物质流、能量流平衡分析方法。使用该方法, 能够对好氧单元和厌氧单元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向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从而为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不断促进废水处理工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厌氧单元和好氧单元, 结合数学模型, 从而建立起碳、氮、磷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平衡分析方法, 以此更好的为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提供科学的应用基础。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分析 篇6

1 基于物质代谢的矿产资源开发分析

1.1 物质流核算概念的形成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类社会的经济规模也在不断扩张, 社会代谢的规模在扩大。社会代谢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定量角度研究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使得社会代谢规模与经济增长和环境状态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量化的分析结果, 而物质流核算与分析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

1.2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的含义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各类原材料资源、水及空气等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所发生的输入、转化、输出以及循环运动过程的总称。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体现, 高水平和高质量的代谢往往表现为低消耗和高产出, 通过较低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较高的矿产资源原材料的产出, 才能实现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与经济的同步发展。

1.3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代谢的特征

(1) 强度大。在矿产资源密集区内, 由于资源的集中开发使得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率极高, 大大加快了区域物质代谢的速度。矿产资源采选区域与工业区域往往有一定的空间间隔, 使得矿产资源的物质代谢时空跨度大由此物质代谢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范围也就更广。 (2) 复杂性。矿产资源开发系统涉及众多资源种类, 通过不同的技术方式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交换。矿产资源开发系统还有着社会属性的复杂系统, 由于政策法律等信息流和人口流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矿产资源物质代谢的复杂性。 (3) 可控性。随着人们对矿产资源开发规律的不断认识和深化,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各种物质流的流向、流速和流量实现对矿产资源物质代谢过程进行干预的目的。 (4) 差异性。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极大的空间差异性, 这些差异性使得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代谢在不同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规模和结构是不相同的, 有非常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2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分析的意义

物质流分析试图将物质流的平衡流动与经济的均衡结合在一起, 是以物质量统计的模式分析社会经济系统运行过程。

2.1 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分析提供依据

从物质流的角度来看,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需要大量的物质投入和物质排放, 这就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冲击, 选择典型区域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环境压力研究, 能为减压措施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2 为区域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要改变矿产资源开发资源利用效率低和资源再生化率低的问题, 就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而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基础性的基础资料支撑, 进行矿产资源物质流核算可以为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3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核算的方法

3.1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核算的方法

地质化历史的不同导致不同矿产资源富集的类型、富集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这些差异都可能导致区域物质流的差异。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核算时,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可以分别核算每一种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情况, 然后按一定的方式加总, 在数据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一定类别的矿产资源进行物质流分析。 (1) 物质投入的分类。物质投入的分类上国内直接使用的开挖量是各类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和相关进口量。能源类矿产中煤炭的开采量和进口量, 金属矿产中的黑色金属矿石、有色金属矿石、贵金属矿石, 进口包括金属原料、半制成品、制成品及其它商品等。 (2) 物质排放的分类。污染物排放指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有关的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表土上的废弃物。出口包括各类矿产资源的制成品、半制成品等, 国内未被使用开挖物的处置包括各类矿石原料等未被使用的开挖量、与出口品相关的未使用开挖量。 (3) 存量物质分类。存量总增加包括建筑及基础设施、机器及耐用材料等。存量减少指建筑及基础设施的拆毁, 存量净变化指建筑及基础设施库存净变化和其它净变化等。

3.2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账户体系。

根据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分类就可以建立整体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账户。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账户应建立多个分账户来进行物质流的核算, 每一类账户分左、右两栏, 左栏为资源而右栏为使用, 在各个账户中含等号的栏表示左栏的总和与右栏的综合相等。

4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指标

每一个物质流账户都有一个或多个物质流基础指标, 这些基础指标与其它指标的结合还能构建出一些新的衍生指标。

4.1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基础指标

投入类指标包括矿产资源开发的直接物质投入、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投入、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需求及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物质总需求。消耗类指标包括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物质消耗及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总消耗。排出类指标则一般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国内过程排出量、矿产资源开发的国内总排出量、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直接排出量以及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总排出量。

4.2 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衍生指标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基础指标与其他指标相结合产生的新指标。与物质投入有关的衍生指标包括矿产资源生产力和矿产资源使用强度, 矿产资源生产力是单位物质投入所产生的经济产出, 矿产资源使用强度是单位经济产出所需的物质投入量, 两者呈倒数关系;与物质消耗有关的衍生指标矿产资源开发资源物质消耗强度是单位经济产出所消耗矿产资源物质量, 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消耗产出率是单位物质消耗所创造的经济产出。

结束语

综上可见, 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分析可以了解矿产资源开发的物质流情景及矿产资源开发的生产力和使用效率, 还能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冲击进行有效把握, 所以要想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矿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物质流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陶在朴.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的重量及面积观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Claudia R.Binder, Christoph H ofer, et al.Transition towards improved regional wood flows by integrating material flux analysis and agent analysis:The case of Appenzell Ausserrhoden, Switzerland[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49:1-17.

[3]Helga Weisz, Christof Amann, et al.The physical economy of the European Union Cross~country comparison and determinants of material consumption[EB/OL].www.Elsevier.com/locate/ecolecon, 2006, 3:12.

[4]陈效逑, 乔立佳.中国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 (1) :17-23.

物质流成本会计 篇7

从数据生成的图像中可以看到, 这里一个具有5500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正喷射出一条剧烈的物质流, 其速度高达光速的三分之一。当大量物质以极高的速度落向黑洞时, 大部分会被困住, 但仍有一部分物质会被反弹回去, 以大约三分之一倍光速喷射出去, 形成壮观的物质喷流。在这里, 这个超大质量黑洞正隐匿于半人马座A星系的核心地带。

科内拉·穆勒 (Cornelia Mueller) 是这项观测研究的第一作者, 同时也是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的博士生。他说:“这种喷流结构是下落的物质被黑洞吸积时形成的产物, 但我们对于其究竟如何形成并维持的细节尚未完全清楚。”

喷流中的物质在半人马座A两侧形成了一对巨大的射电瓣, 延伸超过100万光年。这样的规模使半人马座A尽管距离地球差不多有1200万光年远, 在射电波段看来仍然几乎有满月的20倍大。

天文学家调集南半球的9台大型射电望远镜联动观测, 获取了这一喷流结构迄今最精细的观测结果。研究小组的这一工作是“南半球毫角秒干涉仪活动星系核追踪计划” (TANAMI) 的组成部分。此次获取的高分辨率图像可以让天文学家们识们将努力据此加深对于这一喷流结构在星系形成和演化中作用的理解别出其中直径仅15光年左右的射电结构。

卢佩斯·奥吉哈 (Roopesh Ojha) 来自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 他说:“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允许我们将各地独立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并联起来, 形成一台相当于地球直径的超大型望远镜。”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让科学家们加深对于这一外向喷流的理解, 这一喷流冲击周遭星际气体, 从而改变星系中的恒星新生速率。天文学家们将努力据此弄加深对于这一喷流结构在星系形成和演化中作用的理解。

但射电波段并不能反映这一黑洞结构的全部特征。半人马座A的核心区域同样是美国宇航局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的重要观测对象。

上一篇:网络银行发展对策下一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