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环境

2024-09-10

数学环境(通用12篇)

数学环境 篇1

幼儿数学教学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是为了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有质量的问题, 并从不同方向去认识它们, 从而启迪孩子的思维, 使孩子从幼儿期就开始积累创造的才能。因此, 教师应从方法上、途径上建立一个数学学习的外部环境, 让幼儿去探索、操作, 在实际活动中创造思维, 积极表象, 从而探索出有效的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将数学教学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环境, 就是将数学教学活动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 说一说自己的班级号, 鞋子号码, 体重, 身高, 家里的电话号码, 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数字及用途;看一看日历, 感知年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自如的感知数学现象, 既可让幼儿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 又可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巧妙的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数学教学。

在认识时钟时, 利用孩子起床、吃饭、睡觉、离院等活动, 引导幼儿有意无意的观察时钟, 并从中初步感知有关的数学知识。

二、创设幼儿主动探索的数学环境

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就应创设“趣”“奇”“思”的数学环境。

首先, 为了让幼儿对数学活动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兴趣, 始终保持活动中的主动性, 教师应向幼儿提供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兴趣和认知倾向的环境条件, 即创设“趣”的环境。

在“一一对应”的教学活动中, 我设计了小白兔拔萝卜的游戏, 并创编了儿歌让幼儿边唱边做:“小白兔真快活, 挎起篮子拔萝卜, 拔到一个转一圈, 拔到两个跳两下, 拔到三个笑三笑, 哈哈哈, 拔到四个拍四下, 拔到五个数一数1、2、3、4、5, 拔到六个转回家, 咯咯咯咯咯咯”, 游戏中的转、跳、笑、排、数、敲得次数与拔萝数一一对应, 通过游戏幼儿很快了解到, 少了一下就不对应了。

其次, 创设“奇”的环境。

在“长度守恒”的数学活动中, 我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的材料, 如细铁丝、纸条、毛线、小棒等, 并将这些材料中等长的两条分成一组, 摆成形状, 造型各异的各种图案, 蜗牛、马鹿、剪刀、蝴蝶等, 分布在整个活动室的周围。然后我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赏:这些图案好看吗?它们像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摆成的?它们一样长吗?为什么?由于这些图案色泽鲜艳, 造型奇异, 材料不一。小朋友很感兴趣, 津津有味的观赏着, 纷纷交头接耳, 它们不一样长, 它们一样长……这时我问:怎样才能知道它们是不是一样长呢?你想试一试吗?顿时, 小朋友争先恐后的动手摆弄、操作, 他们一边操作, 一边讨论着。孩子们经过反复的操作, 议论, 思考, 再操作, 最后得出“等长的两种物体不论怎样摆, 怎样变换形状, 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

这些材料便于操作, 再加上这些材料摆成的各种造型和老师的诱导式提问, 不断的刺激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 且比较结果明显, 大大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这一新奇的物质材料与环境, 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 联想和探索的机会, 他们既能主动参与, 又能在活动中提高操作技能, 掌握知识。

最后, 创设“思”的环境。

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在数学教育活动中, 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把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发展幼儿的智力上, 特别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萌芽, 使幼儿终生受益。

在“比多少”的数学活动中, 我为幼儿准备了两个盒子和9辆小汽车, 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将这9辆小汽车分别装在两个盒子里, 可以怎么分?幼儿回答后, 我又从相反方向问:在两个盒子里, 分别装上几辆和几辆才是9辆?既让幼儿思考9可以分成几和几, 也让幼儿思考了几和几组成9。从互逆的角度提出问题, 促使幼儿同时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考。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 问题的内容可设计抽象些;另外在练习内容, 方法上也应灵活多样, 便幼儿根据变化的情况随时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 做出相应的回答。这样既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广度, 又引发了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自主性, 积极性。

三、营造快乐的环境让幼儿玩数学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 受游戏性质的驱使, 幼儿的思维活动可以积极的展开, 尤其是智力游戏可以训练幼儿思维速度, 灵活程度与独创程度。如“算算看”游戏:a“小朋友, 出门口, 排成一对向前走。一个走在两人前, 一个走在两人后, 一个走在两个中, 共有几个小朋友?”b“东东家住的楼有5层, 每层楼之间的楼梯有10个台阶, 到东东家要走30个台阶, 东东家住几楼?”c“小名家的老猫生了5只小猫, 送给别人家2只还剩几只?”通过类似的游戏, 让幼儿思维的智力品质得到训练。

同时游戏也能让幼儿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过程中理解数学, 积累数学经验, 巩固数学万法, 领悟数学的价值, 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玩角色游戏“商店”时, 我发现商店里没有“顾客”, “营业员”无所事事, 便以顾客的身份进入“商店”, 开始与“营业员”进行交流:“店里的货物怎样摆放整齐呢?”于是“营业员”便开始分类摆放货物, 我又说:“我想买5块肥皂, 7把牙刷, 3条毛巾, 10支铅笔, 你们店里的货物够吗?”孩子将数字记在纸上开始清点货物, 最后我付了钱, 买卖成交。以上游戏中, 我将要求巧妙的和数学内容相结合, 使幼儿分类、点数、比较、运算的能力得到运用。

数学环境 篇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学校环保教育计划,明确数学学科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数学课程中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进行多种角度的参与和实践,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主要工作

1、初步了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科学知识。

2、了解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

3、培养环境道德观,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4、发展环保技能。

5、发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6、培养批判性思维,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要求

借助网络环境 完善数学教学 篇3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有时候它显得比较枯燥、单调而抽象。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集动画、音、形、色于一体的网络环境,不仅能够激活数学课堂教学,而且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思考方法,增强数学能力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一、网络环境,转变了学习模式,有效地形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网络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很多课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也能上好,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能依托网络平台积极地参与数学的教学过程,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而且还提高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网络课《数字与信息》中,学生扮演了主动角色,了解了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查阅后自己对数字进行分析。我把更多的思考任务交给了学生,并让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二、网络环境,创设了生动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很强调教学情境要将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利用媒体有序地将信息动态出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在《加法与减法》练习九中我把一道普通的连加减习题创设成过河这样的情境:有几个小朋友外出游玩,要从小石头上过河,过河时必须每一步都要计算对,错了电脑系统只能让你从头再走,让学生比比谁走得最快,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而且在进行汇报交流时,边演示课件边说解题的过程。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2步计算的基础上尝试了多步计算,而且体会到了计算中每一步都要必须认真仔细,课件生动、直观地演示了这一过程。

这样结合课件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

三、网络环境,利用了强大的交互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交互中一个显著、重要的特征就是可控性。在这种实时的交互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诊断、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反馈结果学生可以了解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并及时改正和完善,还可以看到自己学习的成果,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在多媒体网络的实时交互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及时得到在线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辅助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条件下促进自主学习。

四、网络环境,增加了学习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基本特点,教师有时在课堂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组织教学,相对而言,这必然减少了有限的教学时间。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处理,将一些口头难以表达清楚的概念形象直观化,节约了传统的板书、画图等时间,从时间上也使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变长”了,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这样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的时间,并且多媒体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用大容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网络环境,进行延续拓展,有效地回顾了所学知识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复习回顾,它是指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技能的再学习,并使所学的知识技能更牢固、稳定的一种方式,它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普通的课上完后学生很少愿意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网络课上完后,学生可以通过瑞博平台在课后继续探究,很多学生包括其他班的学生,在课后又登陆了这个平台进行了探究,有效地回顾了所学的知识,我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使得数学课上的信息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也使得师生的互动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而且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收获不仅是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动脑动手能力、计算机的使用技术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平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充满新鲜、生动知识的空间,使枯燥、单调的书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学校是素质教育的试验学校,已经走在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前列,作为该校的教师,我们有条件有义务促进我校的教育改革,完善我校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为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积累,付出我们的所有,为我校现代化教育插上飞翔的翅膀。

运用教学环境优化数学教学 篇4

一、巧设情境, 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 较脆弱, 缺乏学习动机, 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 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而常见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不起来, 成为抑制状态, 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只有当所设置的情境具备新异、变化的特点, 才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 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1. 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故事情境, 就是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 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 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 各种感官得以调动, 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 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 只给了猪八戒1个, 给了唐僧8个, 沙僧5个, 自己留下了6个。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 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 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 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 要求每人一样多, 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至此课堂静了下来, 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帮猪八戒很快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 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 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 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

二、优化情境, 在新知中发挥主体作用

儿童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 若刻板地去教, 儿童又因失望而使形成的动机弱化, 以至消失。因此由铺垫引出新知把儿童带入情境后, 应根据内容的需要, 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客体。要利用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富有色彩的形象, 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去思维, 由此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 尽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断、发问不止的“注入式”, 运用直观教具、学具等去创设具体的、生动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1. 创设“实体”情境, 发挥主体作用。

“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去演示, 去再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亲眼所见, 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我拿出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玻璃容器, 并在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子, 往圆柱体容器里倒, 让学生观察几次能把圆柱体倒满, 学生观察后都知道是三次。我再让他们比较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就可发现是等底等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拿尺子去量出直径和高, 算出圆锥的体积, 学生能积极参与在教学中, 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

2. 创设“模拟”情境, 发挥主体作用。

“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去表演, 模拟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模拟, 学生既感亲切、新鲜, 非常兴奋, 乐于接受, 且又因为自己表演, 全部投入, 使得学生一看就懂, 产生顿悟,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我找了两名学生来代表运动物体, 我说“走”, 让他们俩人从两边向对方走, 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 最后怎么样了。并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我开始让他俩走后, 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分, 他们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 缩短的这一段, 就是他们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 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 学生就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并在求知中情感得到了愉悦, 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

3. 创设“操作”情境, 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 去剪一剪, 摆一摆, 画一画, 量一量, 可以使各种感观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 并促进思维的发展,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亲自尝到学习的乐趣, 既强化了主体作用, 激发了求知欲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依靠情境, 在反馈中加强联系实际

数学中抽象的, 然而它如同艺术一样来源于生活, 所以应还需要其本来面目, 把“数”与生活结合起来, 在生活的情境中, 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并在生活的情境中加以操作, 强化应用性和趣味性, 培养发展逻辑思维。比如在教“面积单位”后, 我编了一道这样的巩固题:学校要给这间教室的地面铺上地砖, 已知每块地砖的边长为2分米, 铺满为间教室共需要多少块地砖?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 学生就会发现条件不够, 我又出示了一个卷尺, 学生就明白了要拿卷尺亲自动手去量教室的长与宽。这样既强化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主体作用再次得到了发挥, 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生沉浸在获得知识的喜悦中。

数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篇5

三年级数学环保渗透教案

《数据世界》课堂教学课例

韦 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了解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并尝试收集一些数据。

(3)综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目标:

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通过熟悉的事物从多个角度感受大数,能够了解较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

(2)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分析,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做环境保护的小小宣传员,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

体会“将整体化为大致相等的部分,通过部分的数量估算整体的数量”的估算策略,能进行简单的估算。根据要求收集、整理、概括资料的能力。

2.难点: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关键: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体会估算方法。

三、教学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大家好,老师今天想知道“你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通过学生回答。师出示自己看过的一条新闻(师出大屏幕——关于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的强烈地震,并引发的海啸的图片资料)。

师:指大屏幕在这条新闻中出现的数字,我们把它叫做数据。师:数据也有数据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数据世界——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到这样的新闻和这些庞大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思考)谁来谈一谈?(生谈)

师:不但说的好,而且还很有爱心,老师真的很喜欢你们,在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就是爱心。是啊,为遇难者们的生存而担心,他们吃什么呢?师出示大屏幕,假如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5千克的大米,这500万灾民每天大约需要250万千克大米,250万千克大米到底是多少呢?怎样来说明这个较大的数据呢?老师可以给你个提示(我们平时买的一袋米是25千克)(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桌子?„„)

师: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小结:理解较大数据应把整体分成部分或与身边的事物去比较,这样你理解的会更好。

师;这些灾民每天要吃250万千克的大米,(板书250万)光有吃的不行,还需要„„生答(水)呀。

师:水是生命之源吗?师板书水。你如何得到这个数据?(没有告诉你一人一天要喝多少水?)你怎么办,通过什么方法收集?

师:请你来说一说(指生说)查资料、访问他人、做调查等。师:说的非常好,有这么多收集数据的方法,你打算如何得到每人每

天喝多少水的数据呢?(生答)。

师:我们已经知道每人每天需要2.5升水,那么500万人每天大约需要(1250万)升水。生答。

师: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水龙头没有拧紧,水一滴滴的往下滴(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如果每分漏30滴,10分钟大约是1毫升,那么1小时会浪费(180)毫升水,大约(14)时浪费的水就够一个人一天维持生命的用水。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浪费(130)升水或供一个人维持生命约(52)天。

师:我国北方相对南方是缺水的,因此,我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南水北调,有的同学对南水北调不太了解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大屏幕)指生读。

师:太了不起了,可见我国的科技现在是多么的发达,所以说好好学习是可以让我们心想事成的。同时我们要节约用水,要珍惜每一滴水,要保护环境。

师;如果让你把这250万千克大米运往灾区的话,你还应考虑哪些问题?谁来说一说。(1.装多少箱 2.用多少辆车 3.需要多少仓库。)

师:这么大的一个数据是非常精确的吗?(生:不是,估计的)师:是用什么方法估计得到的,(小组讨论)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方法还真的很多,不论你解决书本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要去开动脑筋,选择最好的方法去解决,收到最佳的效果。

(三)巩固拓展 激发情感

1.树木就像空调机一样,每平方米的树木每天向空中散发6千克的水分,这样水分吸热而降低气温,那么100平方米的树木可向空中散发(600)千克的水分。

2.你们知道一平方米树木每天可以释放多少氧气,吸收多少二氧化碳?(700克氧气,900克二氧化碳)

3.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消耗250克氧气,呼出900克二氧化碳。假设一

个人一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都是由植物提供的。那么,一个人一天大约需要1平方米的树木来提供氧气? 按照这样计算,如果一幢楼有居民120人。那么,大约需要120平方米的树木。

4.制造1吨纸需要砍伐17棵树,如果12亿人每人浪费一张纸(150张纸约重500克),需要毁掉多少棵参天大树?(68000棵)

5.谈一谈周围的绿化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节约用水)

(四)全课小结 升华情感

师:数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它能够把要说明的事物表述的更准确。

师:通过这节课的交流,谈谈你的感受?(生谈)

师:大家的思维很活跃,表现得不错。老师感到非常的幸福,因为遇到了你们,你们一个个是充满朝气,充满憧憬,充满爱心的你,保护绿色的你,节约用水的你,保护环境的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植树造林,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愿我们都是环保守护者、宣传员!

利用网络环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6

关键词:网络 数学资源库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123-01

《新课标》指出:“数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说明了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在未来社会中,人们在数学方面应具备更高的素养,社会的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数学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网络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信息量大、资源宽广、将课堂延伸,不受时空的限制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1 建立数学资源库,为教育教学服务

单单是学校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远不够,因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有很多。所以建立教学资源库,利用学校、社区、家庭、网络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数学资源库的建立需要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来完成,可采用相互协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不能只依靠教师自己来完成。首先,我们以一位教师的网页为基础,设立:“学习指导”(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重、难点的突破、讲解)“学习资源”(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信息)“作品展示”“错题集锦”(平时作业中的错题)“趣味数学”(一些数学小游戏、提高题等)“师生互动”“友情链接”(指一些相关的数学网站)“检测中心”(各种练习,提供即使反馈)“视频中心”(主要指各类优秀课录像)等栏目。然后,我们与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在信息技术课上对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培训,如如何快速查找相关学习内容,找到内容后如何下载、如何保存,如何把资料上传上网等。教师对学生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培训,如:查阅书籍、摘录、上网查找等,并要求把这些资料进行规范相应的处理和加工上传到教师网页的相应栏目。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数学信息资源库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趣味题、错题集等十分丰富,给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数学资料库建立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的一个过程,更是教师进步的过程。

2 依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数学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数学素养,同时可以培养信息技术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所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对于新时代的学生来讲,“信息素养”可以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利用和创新、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所以在教学上,我们发挥集体教育的优势,利用学校这个大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利用和创新等能力,让其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主动力。不如说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在学习中我们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要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比如,在教學《年、月、日》时,我们先提前一段时间,让学生收集相关信息:你对年、月、日有什么认识?你能区分平、闰年吗?……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相互协作,运用网络和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在汇报与交流信息过程中,学生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加工,获得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把网络作为工具和手段得到了熟练地掌握,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获得了多媒体技术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共同发展。

3 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教学互动

教师博客,班级网页,教师个人网页作为网络上比较常见的信息平台,有着丰富的内容,完全可以作为师生间相互交流的学习平台,也是成为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不仅可以就学习问题跟老师进行讨论,也可以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更可以在生生间进行交流,讨论,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质疑解惑的能力。

如,针对计算机课很多学生没有兴趣的进行网上讨论,刚开始学生仅靠自己的感受来回答。后来,教师在网上启发性的开导、点拨,请学生调查,研究,看是否能让这些同学提起对计算课的兴趣?学生通过收集相关的信息,发现计算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有很多计算还能总结出规律,而且计算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其实根本不枯燥,在学习中,学习热情一下子点了起来。当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对计算这类课进行讨论后,学生对计算的重要性认识更深了!更有很多同学爱上了寻找一些计算题的规律。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更有效地组织讨论提供了更便利条件。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来一起探讨,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讨论中,学生还可以获得许多知识,这正是讨论的教育价值所在。

4 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首先,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空间过程的开放,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现在的小学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0 min,学生的学习也基本在这40 min的教室里,可是由于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兴趣盎然,下课了还想学,有的学生听讲时有困难,还想继续解惑,这对传统的教学是一个挑战。而利用网络环境,让学生在开放的课程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像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就很好的利用了网络环境,比如,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单元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或在课后让学生扩展本单元的知识,如给学生一些数学学习网址,通过让学生做数学游戏复习数列知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大脑。学生通过经常上网查找数学信息,渐渐地也就熟练了在网上搜索有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其次,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实现教学时间的开放,培养学生自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如:公开老师的各种网络交流工具,让他们有任何问题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工具跟老师进行交流讨论。而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有来不及说得想法,课后有了对课堂知识的新认识,或者在课堂上老师讲解内容的不理解都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和教师得到及时的排难解惑。如果教师上线,就可以立即帮助他们。

怎样为学生创造数学交流环境 篇7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交流对学生成长和数学教学意义重大:

首先, 数学交流能力培养是学生社会交往的需求。学生交流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具有的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对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其次, 数学交流能力培养是数学学科本身的需要。学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 它是自然语言的补充, 也是人际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

再次, 数学交流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数学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 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 必须要经过反复交流, 深入探究才有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二、目前数学交流存在的问题

目前, 学生数学交流存在许多问题, 突出表现在:

1.教师对数学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应试教育影响, 教师继续教育跟不上, 许多教师仍以讲授法为主, “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甚至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 减少提问, 学生很少有讨论发言的机会。

2.形式化比较严重。

有些教师虽然注重数学交流, 但动辄小组讨论, 提到课改示范课就请学生上台展示表演, 根本不符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3.学生数学交流意识淡薄。

许多学生本身缺乏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愿望, 课堂上很少与人讨论, 不愿意发表自己意见, 因此形不成小组意见, 达不到学习共同体的愿望。

4.教材编写缺少课堂数学交流的题材。

由于上述现状, 我们必须为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创造环境。

三、如何创设学生数学交流环境

1.课堂内把握好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时机

(1) 让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进行交流。

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没有问题作为基础的交流是空洞的交流, 学生也无法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2) 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以后组织交流。

交流的前提是学生熟悉交流问题, 并对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与见解。不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急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或者是教师先讲解了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讲述。这种缺乏学生独立思考与体验的讨论和交流, 是一种形式上的走过场。

(3) 让学生在某个课堂主题得到解决后组织交流。

数学课堂上的某一代表性的典型题解决以后, 学生一定会产生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某些情感体验等。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反思, 交流自己的体会, 提出自己的建议, 形成资源共享, 举一反三。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又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进而提高课堂效益。

2.让学生学会用最简洁的方法和形式来进行表达

(1) 交流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想法。

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讲真话,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要尊重学生自己的语言风格, 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一些解释、说明和谈出自己体验时, 表达不规范、不完整、不逻辑是正常的事情, 教师要让学生讲完, 但在学生讲完后要作出纠正和示范。

(2) 交流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和表达问题。

由于学生受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制约, 学习的方式不尽相同, 解决同一个问题, 能力强一些的学生可能会完成得快些、好些, 有些学生还必须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材料, 不要让教师和个别优生的作法替代了全班。要让学生了解别人的同时, 比较和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策略优化的思想, 体验数学语言以及数学表达的优越性。

(3) 师生共同交流时要以学生为主, 教师重在倾听、组织评价。

让学生中许多创新的火花发出来;让学生先讲, 才能真正地知道学生是怎样想的、体验到了什么程度、领悟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这才是真正突出学为主体,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要做好指导和评价, 要帮助学生综合归纳形成理性的认识, 重视向他们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让他们学会数学地思考。

3.注重课外学生数学交流环境

课外数学交流是课堂交流的延伸, 是学生没有老师时的自由交流, 是学生长久兴趣形成的关键。

(1) 学习园地展示。

创造条件让学生大胆的在黑板报、学习园地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见解和心得体会。

(2) 开设数学选修课。

在学校积极开设数学选修课程,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 扩展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进一步推动边远地区初中学生数学交流。

(3) 积极组建学生数学社团。

数学社团是没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学生自发的数学研讨交流团体, 学生不受老师的拘束, 在社团活动时大胆交流, 促进数学交流能力的提高。

(4) 手抄报。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习体会、数学题的解法等以小作文、小论文的方式, 在学生手抄报上发表, 培养学生数学写作交流能力。

总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 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各行各业的普通老百姓传递着大量信息, 如股市行情、台风概率、人体舒适指数、利息与税率、彩票中奖率等。信息量的空前膨胀, 信息交流的空前频繁, 促使人们产生了对定量化思维普遍的认知要求。这就需要应用数学这一简洁、准确的语言经济有效地、简明精确地表达思想, 交流信息。数学交流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因此, 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数学交流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数学环境 篇8

一、对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解

数学既是一门严谨的系统的演绎科学, 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著名数学家Euler曾说:“数学这门科学, 需要观察, 还需要实验”;数学家Gauss也曾说, 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而发现的, 证明只是补充手续。数学实验教学是指为了研究或获得某种数学理论、验证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些数学问题、弄清某个数学概念本质, 或改变一些数学情景, 在某种可以控制的条件下, 通过实验操作和主动思考, 研究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种数学思维探索活动。它是一种操作实验和思维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在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历数学构建过程, 让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揭露问题的本质。

二、对数学实验功能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数学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运用实验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学研究、探索问题本质的过程, 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抽象概括、演绎证明、猜想验证、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高中数学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动”起来, 成为教师的伙伴和助手,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数学实验, 让学生经历“感知———尝试———出错———思考———探究———猜想———验证”的历程,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数学实验,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 教师应适时创设良好的情境, 把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借助数学实验, 让学生直观体验, 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和建构。比如, 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上恰当地使用几何画板来解决定点、定值等解析几何问题, 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 更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达到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提高教学效益, 揭示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通过几何画板辅助解题, 不仅引导学生成功地解答问题, 更能通过这种方式,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几何画板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运用实验教学, 加深概念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初步整合, 特别是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为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开辟了崭新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数学新思路, 同时也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提供了新途径。信息技术学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一种有效的载体。有了这么好的载体, 使得抽象、死板、单调的数学概念变成直观形象, 易于理解。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实验而发现的。计算、作图、测量等许多探索活动都是数学实验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再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 把握题目的特征, 发现解题思路和规律, 使问题获得简捷的解法。与传统教学相比, 不仅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培养研究精神, 更能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案例1:函数的单调性。

实验目的:通过函数图像对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定性描述”, 通过表格对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定量描述”, 为给出单调函数的定义作准备。

实验用具:TI-Nspire CXCAS图形计算器。

实验步骤: (1) 利用TI-Nspire CXCAS图形计算器的图形功能, 作出函数y=x2+2x, y=x3, y= x2-3x+2 的图像, 对函数图像的升降作出“定性描述”; (2) 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实验点评:利用TI-Nspire CXCAS图形计算器对问题研究, 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 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有利于凸显重点、化解难点, 提高教学效益, 揭示数学规律和思想方法;另外, 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顺利地找到解答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从而真正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数学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实验的设计, 首先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营造自然和谐、民主开放的探索氛围, 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 小组协作, 在实验探索中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 以及对问题发现、解决、引申、变换等学习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 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 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和批判性。数学实验所追求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理解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教学案例2:求函数f (x) =x2-2tx+1 在区间的最值。

实验目的: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含参数的函数图像, 结合图像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学生创设数形结合的情境, 体现数学的本质, 从而更好地理解在什么位置取最值, 帮助学生直观地发现、总结出自己的结论。

实验用具:几何画板。

实验步骤: (1) 学生解答; (2) 学生探讨解答的正确性; (3) 学生用几何画板验证探讨的结果。

实验点评:在某种程度上, 数学实验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 数学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 还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

4.运用数学实验, 改变教学模式

数学实验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 都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 使得数学教学形式更加活泼, 数学探究活动更加有趣, 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现在的数学课堂应该不仅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在思维上、情感和价值观上等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实验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 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转变, 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利用数学实验这个平台创设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即“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合作交流———检验反馈———练习提升”。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利用计算机创设动态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做数学实验。学校可以设有专门的数字化实验室, 3 人一台电脑, 让学生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小组合作试验, 每个小组制定自己的实验规划, 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进行具体操作, 再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和讨论。用这种模式上课, 不但实现人机对话, 突出多媒体的优越性, 增强学生的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的过程中,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 篇9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的数字化学习, 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沟通机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良的教学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工作者积极尝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纽带, 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合作探究为主题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数学学习方法。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学习的需要。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和课堂评价方式的出现和普及,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改革的内容, 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把文本、图像、图形、视频、音频、动画整合在一起, 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处理、传播, 为学生提供了最理想的学习环境。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 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采用全天候, 不间断, 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方法, 教学与评价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输与反馈, 极大地优化了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可以共享教学资源, 传递多媒体信息, 适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刺激学生的感官,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大了信息接收量, 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其具有实时性、交互性、直观性的特点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 满足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远程教学等的需要, 开创了教学的新局面。

网络辅助教学提供了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进度的功能, 能将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同时网络辅助教学还能很好地帮助教师创造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发现问题和规律, 探索新的知识。

网络辅助教学能提供较好的师生交互和及时反馈平台, 有效地实现教师对学生的监控和个别化辅导,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网络环境下, 同级同科教师之间可以实现教学信息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劳动, 因而能减轻教师的负担,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则可以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要信息, 或者有特殊性的资料 (比如历次做错的题、觉得最有代表性的题、最有趣的题等) 归类保存, 以备在学习的后期方便地进行回顾复习。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本质上是学科课程与网络资源的整合, 网络资源浩如烟海, 恰当地利用网络中的数学教学资源, 恰当地使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各种软件和平台, 是完成整合, 促成革新的必然途径。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化抽象为直观, 有利于突破难点。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评价形式具有多样化和即时化的特点。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 可以激活联想思维, 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并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 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1. 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指导学生通过课题质疑法、因果质疑法、联想质疑法、方法质疑法、比较质疑法、批判质疑法等方法, 以及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促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

2. 自主探索: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 (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 , 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 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引导;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 但是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很大, 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3. 网上协作:

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协商、交流、讨论即协作学习,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 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得到多种解决途径, 从而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 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 “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4. 网上测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运用新一代高中数学网上测试和评估软件系统进行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数学学习效果的评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 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 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的重要手段。不过, 我们不能盲目地使用信息技术, 用它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合理地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 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具有的观念。

摘要:互联网使教育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核心, 也更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 有助于突破难点, 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应处理好网络与学生的关系, 网络与教师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策略刍议 篇10

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实施的重要阶段,促进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更为舒适、有效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遵循启发性、科学性与基础性的原则,提升幼儿对数学知识、数学故事、数学学习的认知。在数学兴趣激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数学教育与启蒙活动,以此来提升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环境

1、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环境

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而成为主要的思维类型,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不能完全摆脱具体的动作和形象的束缚,但已经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于小班、中班初的幼儿,多选择与幼儿经验相近的日常生活式环境、趣味游戏式环境,将数学活动与生活、游戏相融合,使其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构建数学概念。对于中班末、大班的幼儿,结合幼儿勇于探究、乐于挑战的特点,多选择问题探究式环境、媒体交互式环境,引导幼儿探究讨论、实践操作,发现答案、验证猜想,发展数学认知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宜的环境;根据幼儿园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环境,充分考虑到材料、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使环境有效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2、根据不同的需要有效地选择环境

数学环境中的数学问题是核心内容,教学环境只是辅助形式。 环境目的在于引发幼儿探究数学问题。环境本身是为教学服务的, 应创设容易提出数学问题的环境,以促进探究活动的推进。环境创设不是越花俏越好、越多越好,如果环境内容空泛、形式单一, 与数学问题相距较远,教师就难以引导幼儿探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创设有效的环境,与教学内容形成内在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构建。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应创设环境,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动手操作、探索实践中积累数学经验、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环境创设的方法很多,教师应选择适宜、有效的环境, 促使幼儿在环境之中自主探究,在环境中学习实践,在环境中获得发展。

三、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要提升生活化的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和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来提升对幼儿的智力和兴趣引导,实现幼儿健康、有序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构建,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里面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一方面能够提升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愉悦感,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与爱好。

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幼儿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利用好这一隐性课程,需要不断完善幼儿园数学环境,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在园期间的个性发展。数学环境作为系统性较强的环境内容,在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目标的指引下,提升数学教学环境的计划性与系统性,为幼儿在园期间的数学人物认识、数学故事接触、 数学模型的演示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幼儿园小班的数学环境创设过程中,因为小班的幼儿数学能力尚未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小班幼儿数学认知的特点,通过在园内墙面绘画数字、数学符号等方式,提升小班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接触与领悟。

四、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要注重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在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环境与人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主体之一,通过科学的引导和鼓励,启发幼儿对园内环境中的数学知识等进行了解和学习。同时通过数学环境创设内容、 方法、目标的优化,与同事、幼儿共同创设数学环境,提升环境创设的共同性和人文性。在幼儿园数学环境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应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家长帮助等途径进行数学材料的收集, 然后在一个统一的时间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亲自参与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提升幼儿的数学环境认知与构建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室的数学角里面,可以通过摆放颜色、尺寸不同的几何图形,引导和启发幼儿进行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辨别和认识不同图形并说出其名字等途径,来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五、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要遵循科学化原则

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学环境为幼儿发展服务的效果,需要幼儿园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升对数学环境的创设与认识,提升数学环境与幼儿园自身教育开展的契合度。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既要以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认知能力为主线,也要把握数学环境与其他教学环境创设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同时,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考虑学习的效果,而必须将幼儿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结合在一起,在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围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作出系统的规划与构建。同时,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力求以数学内容为主线,也可以按照实际的状况,在环境中亲身体验社会、自然等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幼儿园小班“自选超市”里面,可以通过陈列大小、颜色不同的物品,让幼儿在购物的时候,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学习,提升幼儿的认知与生活能力。

六、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要注重游戏法的贯穿

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好动、喜欢游戏的特征,使用趣味游戏法来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和探索能力。例如,在阳台一角设置小型“保龄球馆”,幼儿可自由去打保龄球,也可由教师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如按要求的数量去击打,按颜色去击打,击打后说出总数,按击打结果编应用题,按一定规律排列球等等。幼儿按规则去游戏,胜利了还可获得一定的奖励。再如,幼儿每人在数学角取一张小卡片(实物、圆点、数字),然后各自去找朋友,要求找到的朋友所持卡片上的数量与自己卡片上的数量合起来是,朋友找到后互相友好地碰一碰,可以碰碰头、碰碰脚、碰碰手、碰碰屁股、碰碰肩膀等。 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以幼儿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为研究主题, 从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出发,以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切入点,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为幼儿数学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我们要从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出发,以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切入点,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为幼儿数学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大对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更为舒适、有效的学习氛围。

数学环境 篇11

一、对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解

数学既是一门严谨的系统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著名数学家Euler曾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还需要实验”;数学家Gauss也曾说,他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发现的,证明只是补充手续。数学实验教学是指为了研究或获得某种数学理论、验证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些数学问题、弄清某个数学概念本质,或改变一些数学情景,在某种可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实验操作和主动思考,研究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的一种数学思维探索活动。它是一种操作实验和思维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在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亲历数学构建过程,让学生逐步认识事物、揭露问题的本质。

二、对数学实验功能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实验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运用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学研究、探索问题本质的过程,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抽象概括、演绎证明、猜想验证、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更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动”起来,成为教师的伙伴和助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数学实验,让学生经历“感知—尝试—出错—思考—探究—猜想—验证”的历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数学实验,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因此,教师应适时创设良好的情境,把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借助数学实验,让学生直观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和建构。比如,在高三数学复习课上恰当地使用几何画板来解决定点、定值等解析几何问题,有着无比的优越性。通过使用几何画板辅助研究解析几何中的定点、定值问题,不仅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更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益,揭示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通过几何画板辅助解题,不仅引导学生成功地解答问题,更能通过这种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几何画板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运用实验教学,加深概念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初步整合,特别是数学实验的开展为当前的高中数学教育开辟了崭新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数学新思路,同时也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提供了新途径。信息技术学是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一种有效的载体。有了这么好的载体,使得抽象、死板、单调的数学概念变成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公式都是通过实验而发现的。计算、作图、测量等许多探索活动都是数学实验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可以再现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把握题目的特征,发现解题思路和规律,使问题获得简捷的解法。与传统教学相比,不仅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精神,更能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案例1:函数的单调性。

实验目的:通过函数图像对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定性描述”,通过表格对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定量描述”,为给出单调函数的定义作准备。

实验用具:TI-NspireCX CAS图形计算器。

实验步骤:(1)利用TI-NspireCX CAS图形计算器的图形功能,作出函数 , , 的图像,对函数图像的升降作出“定性描述”;(2)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实验点评:利用TI-NspireCX CAS图形计算器对问题研究,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凸显重点、化解难点,提高教学效益,揭示数学规律和思想方法;另外,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顺利地找到解答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真正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再比如:在学习“直线的方程”这一章节时,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先给出了“想要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应知道哪些条件?”的探究问题。然后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画出一个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根据自己想出的条件进行试验,学生在思考后都能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有的学生设定了两点来确定直线;有的学生设定了斜率和一个点来确定直线……在整个自主探究学习中,信息技术成为验证学生猜想的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3.运用数学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实验的设计,首先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营造自然和谐、民主开放的探索氛围,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探索之中。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小组协作,在实验探索中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对问题发现、解决、引申、变换等学习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具有深刻性和批判性。数学实验所追求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理解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教学案例2:求函数 在区间 的最值。

实验目的: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含参数的函数图像,结合图像的动态变化过程为学生创设数形结合的情境,体现数学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在什么位置取最值,帮助学生直观地发现、总结出自己的结论。

实验用具:几何画板。

实验步骤:(1)学生解答;(2)学生探讨解答的正确性;(3)学生用几何画板验证探讨的结果。

实验点评:在某种程度上,数学实验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数学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

4.运用数学实验,改变教学模式

数学实验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使得数学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数学探究活动更加有趣,使得师生关系更加和谐。现在的数学课堂应该不仅要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上、情感和价值观上等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实验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转变,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也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利用数学实验这个平台创设一种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实验操作—合作交流—检验反馈—练习提升”。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利用计算机创设动态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做数学实验。在我们学校就有专门的数字化实验室,3人一台电脑,让学生借助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小组合作试验,每个小组制定自己的实验规划,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进行具体操作,再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和讨论。用这种模式上课,不但实现人机对话,突出多媒体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创设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成功 篇12

一、让自己在课堂上找到快乐

在刚开始的教学中, 为了尽快摆脱自己身上学生的影子, 在课堂上我总是不苟言笑, 板着个脸。一次几何课上, 学生正为几何题烦恼, 同学们似乎都无从下手。班级气氛很沉闷, 这已经快成了上几何课的通病, 为这, 我很苦恼。为了缓解一下气氛, 我下意识地笑了一下, 并以一种较为轻快的语句再次分析了题目。没想到, 竟然得到了学生的精彩作答, 这在以前是没有的。雨果曾经说过:“笑就是阳光, 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我快乐, 所以你快乐。记得曾看过魏书生老师写下的这句话:“我以我心付童心, 笑看花苑迎朝阳。”此时我深深体会到,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快乐,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自己先要有这份快乐的心,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消除学生的顾虑, 让他们敢于和教师讲真话, 乐于和老师讲心里话。正如清代教育家颜光所说:“数子之过, 不如奖子一长。”

二、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对数学不再说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以往的课堂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口答。我发现, 很多时候, 当我提问时, 学生总会不自觉地低下头, 害怕被提问。这样的后果就是害怕数学这门学科, 也就更谈不上学好数学了。为了改变这一状态, 我在教学中增强学生提问、质疑的信心,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消除学生心中的“怕”字。要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无论对与否, 无论其是否具有价值, 我都及时肯定和表扬, 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对数学的爱好, 不再对数学有恐惧感, 学会对“怕”字说不。只有让学生不再害怕数学, 才有可能爱上数学, 也就能学好数学了。与此同时, 在数学课堂中, 我逐出正确的判断, 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撑。开放教育应紧密结合市场导向和经济发展趋势, 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作为开放大学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风向标, 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目前我国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协调, 且区域经济特色明显。因此, 专业设置应打破原有开放教育“五统一”的限制, 允许各省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求开设专业和课程。各高校要通过自我定位、自我规划, 充分考虑市场导向和产业定位, 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及人才需求量和需求周期, 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进行专业设置, 切忌盲目雷同。

(3) 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从英国开放大学运行的成就来看, 开放大学教育模式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开放大学的专业设置必须研究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 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坚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 以岗位技能的培养提高、知识面拓展、公民素质及生活水平的提升等方面为核心, 不断丰富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目前, 全国高等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不足30%, 且区域发展不平衡, 有较多的社会成员接受不到高等教育。一方面, 要不断加强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学历教育, 满足社会成员以学历、文凭为基础的学习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 普通高校的本科、专科人才知步改变教与学的模式, 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探究中来,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从要我学慢慢转变为我要学。

三、积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行为的开端, 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从其具有的浓厚兴趣开始。数学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枯燥死板, 由于这个习惯性思维, 学生提到数学就下意识地抗拒, 不感兴趣。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我尝试着摆脱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 向学生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 将教材的知识与现实题材相结合。比如在学习“三视图”这节内容时, 我在教学开始引用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很好地概括了我们这节课的主题,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 数学也可以很有诗意, 很有美感,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现趣味性, 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让学生自己在数学中找到快乐

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的, 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记得在《美丽人生》这部电影里, 父亲无论在何时都是那样积极快乐, 一方面是为了不愿意让儿子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悲惨的阴影, 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 使得他们一家人在当时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也可以快乐地生活下来。对于数学的态度也应该如此积极主动,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从数学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并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及运用数学。

与此同时, 应该与时俱进, 把握教改的脉搏,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并把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真正做到在愉快中学好数学, 在学习中分享成功的快乐。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实初级中学)

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开放教育还应提升办学层次, 加大硕士、博士培养等学历教育项目,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 还要营造全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学习环境, 广泛宣传终身教育理念, 为个人及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建立继续教育与岗位职称评聘、工作业绩考核、职业技能注册等相衔接的制度, 大力建设为满足知识更新、技能提升、生活素质质量提高的非学历教育专业, 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参考文献:

[1]康萍.开放大学专业与课程体系设置[J].中国远程教育, 2012 (6) .[2]张微.高校专业设置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

究导刊, 2008 (6) .

[3]李培福.国外开放大学的建设经验及其启示[J].广西广播电视

大学学报, 2012 (6) .

(黑龙江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大学)

上一篇:教学中的营销学下一篇:混搭室内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