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切除术

2024-09-08

迷走神经切除术(共8篇)

迷走神经切除术 篇1

外科腔镜微创技术以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在外科技术中迅速发展, 腹腔镜胃癌根治 (Laparoscopy-LA) 手术同时得到开展。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PPG (pylorus and vag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PPG) 能保留患者胃功能, 虽是Maki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治疗消化道溃疡的一种手术方法,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为早期胃癌患者保留自主神经及脏器功能提供了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科学基础。近年来早期胃癌发病率逐年增加, 新版的日本胃癌诊疗规约已将PPG做为一种治疗早期胃癌的局限性手术。方便选取该院胃肠外科自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开展52例早期胃癌采用腹腔镜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切除 (LAPPG) 治疗的手术。为科学准确的、快速有效的进行手术配合, 该文对其手术步骤及配合要点进行总结,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早期胃癌患者52例, 男28例, 女24例, 年龄43~72岁, 平均年龄69岁, BMI18~30 kg/m2。术前均行腹部CT及胃镜检查, 肿瘤直径为0.5~3.0 cm, 肿瘤下级距离幽门4~8 cm, 无肝脏及其他部位转移。早期胃癌大体分型:Ⅰ型5例、Ⅱa型20例、Ⅱc型27例。组织分型:高分化腺癌25例, 中分化腺癌19例, 低分化癌4例, 黏液腺癌4例。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开展52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通过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麻醉与手术体位

手术麻醉与体位:全身麻醉;“人字形”体位。患者平卧, 双腿分开外展30~40°, 双下肢分别固定在腿板上, 双手包裹于中单下并置于身体两侧, 手术床背板抬高约20°。

1.3 设备与手术间布局

STORZ影像系统两套:主镜 (高清, 用于术者) ;副镜 (标清, 用于助手及录像功能) 。超声刀、蛇牌氩气刀及双极电凝、两套吸引器装置。术中使用仪器较多, 巡回护士要将仪器合理布局, 理顺并连接各种导线。主腔镜系统 (高清) 、蛇牌氩气刀、双极电凝、超声刀均置于患者左侧; (标清) 、一套吸引器置于患者头端, 另一套吸引器置于患者右侧脚下方;调好显示屏角度, 避免反光, 使主刀医生和助手均能获得最佳术野。

1.4 手术器械及物品准备

1.4.1 胃切除手术基础器械+腔镜器械

除常规外科手术器械外, 需备:组织剪 (BC263R德国蛇牌) ;直角钳 (BJ104R、BJ02RR德国蛇牌) ;9寸血管钳 (BH229德国蛇牌) ;持针器 (BM036R德国蛇牌) ;爱丽丝钳 (EAO18R德国蛇牌) 。镜下器械需备:双极剪刀 (PM430R, 德国蛇牌) ;双极止血钳 (PM973R德国蛇牌) ;吸引器头 (WA51172A德国奥林巴斯) ;Hemlock钳 (544990美国强生) ;胃无损伤钳 (LOTSU63德国STORZ) 。

1.4.2 其他物品准备

11、23号刀片、3-0、2-0/T、0缝合丝线各一板、强生J603缝线1个、吸引皮条2个、伤口10 cm×10 cm敷料、引流袋、刻度引流管、导线套、0.25%碘伏液、手套若干、蛇牌氩气刀笔、双极电凝一套、防雾物品 (防雾油或热水壶) 。

腔镜物品准备:STORZ镜一套、气腹管、吸引管路、超生刀头及导线、腔镜下各种钳、剪及双极电凝钳、剪、330 mm腔镜加长钳、Hemolok夹钳、长吸引器头。强生vcp772D线、vcp752D线若干板、强生镜下切割器EC60A一个及钉仓ECR60G2~3个、腔内持针器、加长STORZ镜、三叶挡板、蛇形拉钩、强生鞘卡B12LT 2个、强生鞘卡B5ST 3个、美外鞘卡REF179075P 1个。

1.5 手术配合步骤及要点

1.5.1 术前准备及术中站位

常规消毒皮肤, 铺置无菌单。连接各种管路及导线, 镜子妥善固定好对白后备用。持镜者站于患者两腿之间, 术者与器械护士站于患者右侧, 一助二助站于患者左侧。

1.5.2 术中配合

配合术者放置鞘卡:通常采用五孔法, 如果患者肝脏肥大, 需采用六孔法 (见表1) ;并建立气腹:维持术中气腹压力为12~15 mm Hg。

注:LAPPG手术与传统腔镜胃切除手术穿刺切口创伤程度无明显差异。

1.5.3 术中探查

肿瘤有无浆膜侵润, 第5组淋巴结有无转移征象, 手术策略可采用右侧清扫法从第5组淋巴结开始清扫, 从而引导第8a、9组淋巴结的清扫。保留幽门支清扫第5组淋巴结;保留迷走神经肝支;确认迷走神经后干并保留腹腔支;保留幽门下动脉清扫第6组淋巴结;保留血管周围神经丛与腹腔支清扫第7、8a、9组淋巴结。离断迷走神经胃后支和胃左动脉[1]。

1.5.4 胃切除及胃胃吻合 (手吻)

取剑突下腹正中5 cm小切口入腹, 将胃提出腹腔外, 确定病灶部位及拟切除线。以幽门括约肌的十二指肠侧为界, 在幽门近侧部3 cm处离断胃, 距离病灶上界5 cm离断胃, 行胃大部分切除术, 以幽门部残胃口径确定残胃断端大弯口径行胃胃端端吻合, 吻合时用vcp772D缝合粘膜层, vcp752D缝合肌层, 再vcp772D包埋。

1.5.5 关闭小切口清点器械纱布如数, 尤其是纱条, 腔镜器械关节, 保证手术安全。

2 结果

52例患者均完成LAPPG手术, 术中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 (255±50) min (130~330 min) , 术中出血量为 (23±13) m L (10~50 m L) 。

2.1 术式

52例患者均完成LAPPG, 无中转开腹, 其中23例患者行胃癌D1根治术, 12例行D1+α根治术 (D1+第7组淋巴结) , 8例行D1+β根治术 (D1+第7、8a、9组淋巴结) , 9例行胃癌D2根治术。

2.2 对LAPPG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资料统计

52例LAPPG手术患者对其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统计情况, 见表2, 表3, 表4。

3 讨论

3.1 PPG治疗早期胃癌的意义

目前多项研究结果均证实:保留迷走神经肝支可以降低术后胆石症的发生率, 保留迷走神经腹腔支可减轻术后腹泻, 有利于术后体质恢复, 减少胰岛素分泌障碍[2,3,4]。多项研究结果证明PPG手术只要遵循肿瘤治疗原则并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可满足淋巴结廓清范围的要求, 将其用于治疗早期胃癌能获得满意预后[5,6]。而且,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早期胃癌腹腔镜治疗与开腹治疗所获得的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该组52例手术患者, 在外科腔镜微创技术的基础上对早期胃癌患者行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 在依照肿瘤淋巴结清除原则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保留自主神经及脏器功能, 保留患者幽门功能。结果显示:在保持原手术时间的基础上, 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感染率低、5年生存率提高, 各项指标与传统术式比较, 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及优势。

3.2 手术团队的协作

医生、麻醉师、手术室护士是手术的协作团队, 尤其是微创手术团队协作精神必须严格默契。腹腔镜PPG手术治疗早期胃癌需要特殊的手术技术。技术要点为神经解剖学界标的确定、神经解剖入路的合理选择、神经的显露与保护、脉管与神经的分离技术、神经纤维外淋巴结清扫技术[9]。日本学者[9]提出腹腔镜下显露迷走神经后干从右侧入路, 先显露右侧膈肌脚, 在右侧膈肌脚与食道腹部之间寻找迷走神经更容易。腹腔支的保留则由左向右更安全有效, 因为胃胰皱襞左侧的空间几乎为无血管区, 可以更安全显露胃左血管, 清楚显露腹腔支与胃左动脉的分离部位。这与我们的手术入路基本相同。有的学者认为清扫第6组淋巴结术者站位于患者左侧更易操作, 首先需确定幽门下血管。助手从右侧把持胃网膜右血管束将胃上提, 并将幽门下脂肪组织展开;术者从左侧把持胃后壁将胃向上翻转, 可以显露胃网膜右血管与幽门下血管之间的无血管区。在此无血管区操作可以保留幽门下血管并离断胃网膜血管, 清扫第6组淋巴结。我们的手术过程是:在保留幽门下血管时术者并不需换位到患者左侧, 但需将胃向上翻转, 展开幽门下脂肪组织便于确定幽门下血管、胃网膜右血管及幽门的关系。由于腹腔镜下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的胃切除术具有其特殊性, 因此要求手术室护士需要训练有素, 技术娴熟、注重配合中的细节才能为手术保驾护航。手术时间 (255±50) min, 术中出血量为 (23±13) m L, 与日本学者报道的手术时间 (279±6) min、 (224±29) m L基本相当, 而出血量明显低于日本同行的 (153±13) m L和 (194±49) m L, 这与术者技术的熟练程度和整体手术团队配合密切相关。

3.2 强调无瘤原则

接触过胃肠道的器械应分开放置;腹部小切口取出胃大体标本时应在切口周围先铺一个干纱布垫再将标本取出置于其上进行消化道重建, 防止癌细胞脱落种植转移;清理的淋巴结用指定干纱布接取;关闭小切口前所有台上人员更换手套再关闭切口[10]。

3.3 手术室护士的能力要求

3.3.1 术前病情掌握

参加术前讨论、访视及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前提。胃癌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 患者对手术本身恐惧的同时又对新技术充满了期待, 巡回护士术前要做好术前访视, 以科学且尽量通俗的语言讲解, 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及理解。

3.3.2 为术者提供高清的视野

由于腹腔内外温差, 腔镜镜头易出现起雾影响术者视野。可以采取搽拭防雾油或镜面涂抹碘伏液。该院采用无菌保温杯内装70°C以上热水预热镜头 (杯内置一块纱布保护镜面) , 以此使得术野保持清晰。术中避免电外科设备产生烟雾影响术野, 可将负压吸引管连接至鞘卡侧孔上, 负压为10 mm Hg[10], 可以有效吸净烟雾, 又不影响气腹压力。

3.3.3 保证电外科设备及器械功能的有效

手术过程应用超生刀使用频率高, 会使超生刀头产生焦痂, 器械护士应及时用盐水纱布清理刀头或将超生刀头置入水中震荡, 保证其使用效果, 延长刀头使用寿命。镜下双极电凝钳产生的焦痂不易处理, 故术中备两把双极电凝钳交替使用以节省时间, 并能更好地彻底清理, 保证其游离及止血功能发挥最大极限。

3.3.4 手术配合默契度、缩短手术时间

术中传递腔镜器械时, 台上护士准确传递同时一并将钳端置入鞘卡内, 这样就避免了术者视野需离开显示屏, 减少主刀医生术中视线在显示屏及术野之间转移, 使术者的各项操作具有连贯性, 可最大限度的降低主刀医生的疲劳及手术时间;术中由于主刀医生站位会有移动或变化, 护士需及时调整各种电外科设备脚踏的位置 (部分术者不习惯使用刀笔手动激发) , 由于器械护士的占位离主刀医生最近, 通常巡回护士在常规定位摆放后, 术中由器械护士随着手术进展情况用脚进行踏脚位置的微调整。

LAPPG治疗早期胃癌可以获得满意预后。在腹腔镜技术保障下, 在达到以根治性切除目的的同时, 更好地发挥了微创理念, 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命质量, 此先进技术发展与手术室护理发展并进, 离不开专科护士的配合, 合理、科学、规范的术中配合有利于医生手术节奏的把握, 提高手术效率,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麻醉用药。同时良好的术前访视, 充分的物品准备, 尤其器械护士必须熟知手术步骤, 了解手术医生习惯, 注重微创手术配合中的细节化, 准确、快速、无误的配合, 严格的无菌无瘤技术, 术后跟踪随访, 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早期胃癌, 在保证根治度的基础上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手术配合要点。方法 方便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期间52例早期胃癌采用腹腔镜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切除 (LAPPG) 治疗的手术配合经验。结果 52例患者均完成LAPPG手术, 术中无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为 (255±50) min (130330) min, 术中出血量为 (23±13) m L (1050 m L) 。结论 手术室专科护士术前充分的准备工作, 术中全面掌握开放手术步骤及配合技巧的基础上, 同时掌握微创手术配合技巧, 尤其注重术中各环节细节的配合, 是确保腹腔镜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切除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早期胃癌,腹腔镜,手术配合,迷走神经,幽门

参考文献

[1]张弛, 胡祥.腹腔镜保留幽门及迷走神经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4, 13 (5) :381-385.

[2]Yun SS, Dong SH, Seong HK, et al.Laparoscopy-assisted 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is betterthanlaparoscopy-assisted sistal gastrectomy for middle-third early gastriccancer[J].Original Artical, 2013:1-9.

[3]Takuro S, Yukinori K, Shuji T, et al.Current status of function-preserving surgery for gastric cancer.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20 (46) :17297-17304.

[4]Suh YS, Han DS, Kong SH, et al.Laparoscopy-assisted 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is better than laparoscopy-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 for middle-third early gastric cancer[J].Ann Surg 2014, 259 (3) :485-493.

[5]Tkeuchi HY, Kitagawa Yk.Is 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universally applicable to early gastric cancer of the Mid Stomach[J].Ann Surg Onco, 2014, 21 (2) :356-357.

[6]BH Kim, SW Hong, JW Kim, et al.Oncologic Safety of 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 in the Aspect of Micrometastasis in Lymph Nodes at Stations 5 and 6.[J].Ann Surg Oncol, 2014, 21:533–538.

[7]Tomoyoshi TY, Sohei MM, Kohei WS, et al.A novel laparoscopic procedure for treating proximal early gastric cancer:laparoscopy-assisted pylorus-preserving nearly total gastrectomy[J].Original Artical, 2014, 44:2332-2338.

[8]Kim YW.Long-term outcomes of laparoscopy-assisted distal gastrectomy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result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ACT 0301) [J].Surg Endosc, 2013.

[9]宮崎光史, 子嶋一幸, 井ノロ幹人, ほか.自律神経温存腹腔鏡下胃癌リンパ節郭清-腹腔鏡下幽門側胃切除術における神経温存手術の工夫-[J].手術, 2010, 64 (13) :1939-1944.

[10]陈效颖, 陈蓉.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并D2淋巴结清扫术的手术配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22) :30-31.

[11]胡祥.保留自主神经的胃癌D2淋巴结清扫技术[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2, 11 (3) :193-196.

[11]市川大輔, 岡本和真, 小松周平, ほか.自律神経温存腹腔鏡下胃癌リンパ節郭清-神経機能をできるかぎり温存する工夫-[J].外科, 2010, 64 (13) :1945-1950.

迷走神经切除术 篇2

副神经损伤临床上极少发生,查阅近期资料报道甚少。现将我院在手术切除左颈部淋巴结组织病检时误伤左侧副神经1例的诊治情况作如下报告。

病历资料

患者,女,46岁,自诉2008年1月27日洗澡时触到左侧颈部花生大小包块,有痛感。1月28日到我院就诊,查左颈部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0.7cm×0.7cm大小包块,活动差,轻触痛。1月30日在局麻下行包块切除病检。具体于包块上皮肤横切口长约2.5cm,深约1cm,取出之包块为淋巴结,大小同上。手术时患者诉左颈肩部牵拉不适感。我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病检结果均报告“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术后1个月复诊,颈右转及左侧抬肩困难,左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肌力3级,4月初转上级某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左侧臂丛神经不完全损伤伴肌营养不良”,经治疗无效。5月底,左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肌力下降至2级,左侧肩胛骨下垂。成都軍区昆明总医院确诊为“左侧副神经损伤”,而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左侧副神经进入胸锁乳突肌,在颈外三角沿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浅表下行,并与皮下组织粘连,该副神经有0.5cm范围增粗变硬,手术切除神经组织约0.8cm,显微镜下端端吻合术。术后制动2个月,分别于术后3~6个月随访,左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肌力已恢复到5级,左侧肩胛骨下垂改善,能耸肩,头能转向健侧及回旋。

讨 论

解剖生理及临床:副神经为第十一对脑神经,属运动性神经,由起于延髓和脊髓的两根合成,经颈静脉孔出颅后,延髓根纤维并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根纤维行向后下进入胸锁乳突肌后,在其后缘中点处的深面走出,越过颈外侧三角的上部,颈深筋膜浅层深面,发支至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沿副神经有颈深淋巴结围绕。该侧副神经走行位置浅表于皮下组织内,颈深淋巴结同样浅表,属解剖变异。副神经损伤后,因胸锁乳突肌瘫痪,头不能向健侧回旋和向患侧侧屈。又有斜方肌瘫痪,患侧肩胛骨下垂,耸肩无力。

误诊误治的原因:缺乏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和临床知识,没有意识到颈外三角部有副神经解剖变异,此处包块有可能系颈深淋巴结群。该例副神经损伤后,临床表现典型,在各级医院几经周折,造成诊断错误,处理贻误良机。颈部包块组织切取病检选用横切口有些欠妥,包块深在则应引起高度重视。

迷走神经切除术 篇3

关键词:阴茎背神经切断术,远期疗效

文献研究表明[1], 射精过快的病因主要是阴茎感觉过敏或阴茎感觉神经兴奋性过高等器质性因素, 而阴茎背神经分支切断术正是通过切断部分阴茎背神经来降低阴茎的敏感性, 从而延长阴道内射精潜伏期达到治疗的目的。我院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1患者应用该手术治疗原发性射精过快,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11例PE患者, 年龄最小的22岁, 最大的36岁, 平均年龄28.1岁, 病程平均4年。患者具有规律的性生活并且阴茎勃起功能正常。

1.2 手术方法

使用1%利多卡因于阴茎根部行局麻, 显微镜下切开Buck筋膜, 然后在Buck筋膜与白膜间分离显露阴茎背神经, 保留主干并切除进入阴茎头的分支1cm左右, 若分支过多, 则把最粗的神经当作主干予以保留, 术后1个月左右恢复性生活。

阴道内射精潜伏期观察方法:指性交时从阴茎插入阴道到射精的时间。本组患者自行用秒表记录术前1个月、术后第6个月内每次性生活的阴道内射精潜伏期时间。各记录6次, 术前1个月的平均射精潜伏期作为术前的射精潜伏期, 而术后第6个月的平均射精潜伏期作为术后的射精潜伏期。

性交满意度观察方法:患者对术前1个月、术后第6个月的每次性生活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将术前1个月的平均性交满意度作为术前性交满意度, 术后第3个月的平均性交满意度作为术后性交满意度, 各记录6次。

1.3 疗效观察

显效:性交时间5min以上;有效:性交时间3~5min;无效:性交时间无明显的延长。

2 结果

治疗效果:5例显效, 5例有效, 1例无效。 (疗效对比如表1所示。)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 结果手术前后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射精过快诊断标准为:首次性生活开始的射精潜伏期一直<2min, 同时阴茎在阴道内的连续抽动次数<20次, 性伴侣的满意率<50%, 通过控制射精训练后, 仍无法控制射精时间[2]。男女双方中某一方对阴道内射精潜伏期不满意或企图延长阴道内射精潜伏期, 均可认为射精过快。

射精过快是泌尿男科门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一般早泄患者不仅存在精神心理性异常趋势, 还可能存在着器质性病变。大多数患者的阴茎感觉神经兴奋性过高, 导致射精功能调节障碍, 而阴茎背神经切断术正是通过切断部分阴茎背神经的分支来降低阴茎的敏感度[3]。阴茎背神经分支切断术的疗效与手术中切断阴茎背神经分支的数量有关, 过多的切断阴茎背神经分支会影响到阴茎的正常勃起功能。手术中为了保留正常的阴茎感觉和避免神经再生后效果的减退, 采取切除1cm的进入阴茎头部的神经分支。由于手术患者较年轻, 并且术前阴茎勃起功能正常, 所以这样避免了阴茎勃起功能减退患者术后阴茎敏感度下降, 产生勃起功能障碍的可能。1例患者治疗无效, 这可能与神经分支切除不够有关。

数据表明, 高选择性阴茎背神经切断术是治疗年轻且勃起正常的顽固性早泄的有效方法, 并且远期疗效理想。但是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并且射精反射的生理过程较有很多环节的详细机理尚不十分清楚, 故手术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郭应禄.阴茎勃起功能障碍[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22~127.

[2]张春影, 张海峰, 郭军, 等.改良式阴茎背神经切断术治疗原发性早泄128例[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5, 11 (10) :789~791.

迷走神经切除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 (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 , 抽取来我院就诊的72例患有早期胃癌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两组。划分在A组的研究对象中包括19例男性和17例女性;该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72岁, 年龄最小者41岁, 平均年龄56.4岁;划分在B组的研究对象中包括21例男性和15例女性;该组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74岁, 年龄最小者39岁, 平均年龄57.2岁。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 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在接受治疗前, 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

将72例研究对象资料, 进一步分为A、B两组, 平均每组36例。采用常规胃部分切除手术对A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保留幽门与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对B组患者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治疗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 均采用常用的SPSS 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 当P<0.05时, 可以认为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 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 且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 B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

3 讨论

对早期胃癌进行治疗主要采用PPG手术的方法, 将幽门袖管保留1.5 cm的长度。然而, 进行PPG手术后的患者均会出现餐后腹胀的现象[2]。为了对这种情况予以改进, 一些专家在进行手术时将横断面与幽门之间的距离改为2.5cm, 最后发现改为2.5 cm后进餐后的症状要明显比1.5 cm时好得多, 这也结果表明在幽门环的运动中对残留胃窦的长度进行推测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文献曾指出在PPG术后的早期存在25%~39%的患者会出现胃潴留的现象, 有学者将PPG手术的幽门袖管改为3 cm, 最后发现术后早期仅存在不到8%的患者会出现胃潴留[3]。有专家将吻合与幽门之间的的平均距离提升至大于4 cm, 将幽门下动脉和胃右动脉的第1分支予以保留用来对幽门袖管的血供予以保证, 该实验结果得出在进餐后在本组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的患者中, 居然不存在是胃潴留所引起的。有学者曾总结出PPG手术方式的重点为:将幽门及幽门上幽门袖管保留4 cm左右;将幽门下动脉和胃右动脉的第1分支予以保留用来对幽门袖管的血供予以保证[4]。

总而言之, 应用保留幽门与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对患有早期胃癌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突出, 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从而从根本上减轻患者的痛苦, 使治疗更安全。

摘要:目的 对应用保留幽门与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对患有早期胃癌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抽取72例患有早期胃癌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A、B两组, 平均每组36例。分别采用常规胃部分切除手术和保留幽门与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结论 应用保留幽门与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术对患有早期胃癌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突出。

关键词:保留幽门,迷走神经,胃部分切除,早期胃癌

参考文献

[1]陈峻青.日本胃癌处理规约第十三版重要修改内容简介.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2009, 12 (13) :211-212.

[2]胡祥, 曹亮, 于艺, 等.保留幽门和迷走神经的胃部分切除手术对早期胃癌的疗效观察.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0, 13 (12) :907-909.

[3]陈道达.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和穿孔的外科治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8, 18 (14) :248-249.

迷走神经切除术 篇5

1. 对比神经内镜和显微镜在垂体瘤切除术应用中的并发症

垂体瘤患者行切除术之后, 易伴发相应的的并发症, 如感染、脑脊液漏以及尿崩症等, 严重的会损伤患者术后各器官恢复, 进而影响其生命健康。因垂体瘤切除术发生非常快, 且技术相对成熟, 手术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非常高, 所以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具体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尿崩症

垂体瘤患者进行切除术后, 很多患者均出现尿崩的情况, 其处于一过性的尿崩, 而个别患者会出现永久性的尿崩, 这是因为手术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操作方法等存在差异, 从而使得患者术后发生尿崩的几率也不同。据相关临床研究证实, 对垂体瘤患者施以神经内镜展开救治, 能够使手术操作人员更加清楚地掌握肿瘤和正常的组织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从而尽可能地将患者术后尿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1]。

1.2 感染

垂体瘤术后发生感染的因素非常多, 主要包括:术前各项手术器具准备不足、术中医务人员没有根据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操作、术后没有仔细清洗患者机体黏膜等, 并且患者如果发生脑脊液漏, 则会引发严重感染, 以上各种术后感染发生的几率相对较大, 因此, 医务人员于患者术前、术中、术后严格遵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是避免感染的主要方法。

1.3 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属于垂体瘤切除术后非常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据相关资料显示,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几率大约是6.5%与7.6%。因神经内镜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病变组织与附近结构, 医务人员经不同的角度可清晰地看到显微镜下难以看清的视野死角, 所以神经内镜在垂体瘤切除术后观察脑脊液漏情况明显低于显微镜。

2. 对比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于垂体瘤患者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2.1 对比两种垂体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垂体瘤患者在发病过程中, 其临床表现为非常典型的激素严重异常、肿瘤压迫等相关临床症状, 但是在肿瘤压迫相关症状当中, 垂体瘤患者的视力及视野改变十分明显, 因而, 临床医生可以利用视力、视野恢复的机率以及治疗后复发的机率等方面, 对比两种切除术在垂体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2]。

2.2 对比两种垂体瘤切除术的视力恢复率

垂体瘤患者经治疗之后, 其视力恢复容易受到发病时间、治疗前视野缺损的程度以及患者机体肿瘤的大小等因素所影响, 而且大部分患者行手术治疗之后, 可大大改善患者的视力, 但是临床无相关资料或是实践研究显示选用何种手术方法会对患者治疗之后视力的恢复造成影响。

2.3 对比两种垂体瘤切除术后复发率

临床针对垂体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复发率的报道及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尽管相关研究结果证实, 神经内镜在垂体瘤中的有效应用, 能够大大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的几率, 其神经内镜与显微镜切除术后复发的几率大约为9%、20%, 然而神经内镜切除术在临床上的使用时间非常短, 并且患者术后复发的几率容易受到患者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肿瘤侵入范围等因素影响[3]。现阶段, 临床对于神经内镜切除术后的各个时间段的复发率较大病例的研究还没有相关的报道, 因此, 临床针对神经内镜在垂体瘤中的应用是否可将患者术后复发率降低还需要证实。

2.4 对比两种垂体瘤切除术住院、手术时间

针对垂体瘤患者行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后, 在术后患者住院、手术时间两个方面, 神经内镜的应用效果表现得飞非常明显, 能够大大缩减患者的住院、手术时间, 其中, 神经内镜切除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大约为3~5d, 而显微镜切除术后住院时间大约是6~9d, 神经内镜切除术明显优于显微镜。此外, 由于临床针对两种垂体瘤切除术住院、手术时间的定义存在差异, 不同报道所显示的时间并不一样, 但是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的使用能够大大缩减患者的手术时间。

2.5 对比两种垂体瘤切除术的肿瘤全切率与激素缓解率

据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证实, 对垂体瘤患者以神经内镜切除术展开救治, 能够大大提升患者的肿瘤全切率以及治疗后的激素缓解率, 但是临床经分析一些较大样本的垂体瘤切除术, 其结果显示, 肿瘤全切率与激素缓解率之间差异不明显, 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4]。而通过蝶窦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患者, 其肿瘤全切率大约为60%~75%, 而患者治疗之后的激素缓解率大约是75%~85%, 因此, 临床对垂体瘤患者施以手术治疗时, 对于提升肿瘤全切率, 加大患者治疗以后激素缓解率等方面, 其神经内镜切除术的应用效果并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3. 神经内镜和显微镜手术方法于手术操作中的优缺点

神经内镜和显微镜手术方法在手术过程中, 其操作利弊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 显微镜手术方法能够提供非常清晰的三维视野, 使医务人员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整个手术视野结构, 且双手操作能够使止血更加容易记可靠, 从而确保手术视野较为清晰, 然而因显微镜方法的管状视野以及深部照明差等因素限制, 使得手术操作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手术盲区, 以造成肿瘤大量残留以及术后患者发生相应的并发症。而神经内镜在垂体瘤中的应用, 其效果显著, 主要表现为此种手术方法所提供的范围非常广, 且术野照明清晰度非常高, 从而使显微镜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手术盲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此外, 神经内镜手术方法所形成的多角度改变, 可在将肿瘤完全切除的情况下, 降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神经内镜手术方法不会损坏鼻腔正常的结构, 这一特点也是和显微镜区别开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神经内镜手术方法能够提供操作的空间非常有限, 其内镜与器械在较小空间内不会形成干扰, 从而加大手术操作的难度, 而且镜头容易被血液、雾气等因素所影响, 这就使得止血出现较大困难, 最终降低手术治疗成功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经对比分析神经内镜和显微镜在垂体瘤切除术应用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深入探究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于垂体瘤患者行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主要包括:患者住院、手术时间、切除术后复发率、切除术视力恢复率、切除术肿瘤全切率与激素缓解率、切除术临床治疗效果等。经对本文进行阐述, 重点凸显垂体瘤切除术在当前垂体瘤患者治疗中所表现的优势, 这对之后进一步推动神经内镜和显微镜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忠, 苏宁, 吴日乐, 等.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4, 13 (3) :276-278.

[2]周凯, 张庭荣, 范雁东, 等.经鼻孔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对老年垂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16, 8 (2) :18-20.

[3]吴鹏昌, 苏永永, 白凯, 等.神经内镜下单鼻孔入路经蝶垂体瘤切除术临床效果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5, 35 (6) :85-87.

迷走神经切除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41.1岁(15~72岁)。全部患者都可触及颈部包块,位于颈部外侧区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按压或叩击包块可引起上肢放射性疼痛或电麻感。术前神经系统检查:1例在基层医院行包块活检术后出现患肢桡侧屈腕、屈指力减弱和桡侧掌指麻木症状,肌电图检查报告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潜时延长;3例患者因瘤体较大造成臂丛神经压迫产生不同程度的患肢麻木和疼痛,其余运动、感觉、腱反射和肌电图均正常。手术切除之包块均送病理学检查。术后通过信函、电话和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期间观察患者患肢神经功能和疼痛的变化情况。

1.2 手术方式

1.2.1 传统臂丛神经探查切口

从胸锁乳突肌中下1/3前缘开始,至锁骨上4 cm处,越过该肌与锁骨平行方向至锁骨中外1/3,然后沿三角肌前缘向远侧延伸至腋部。切开颈阔肌,连同该肌自皮下掀起皮瓣,切断肩胛舌骨肌,寻找臂丛神经浅面的颈横动脉,切断并结扎该动脉,将胸锁乳突肌牵向内侧,可见前斜角肌,在该肌的表面有膈神经从外上向内下经过(与由内上向下外的臂丛神经方向相反),小心保护并向内侧牵开。在前斜角肌之外侧,可见到臂丛神经之上干、中干与下干。显露臂丛神经,确认肿瘤在臂丛神经内的部位,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谨慎分离肿瘤周围组织,逐步显露瘤体的远、近两极,确认没有粗大的神经纤维束进、出瘤体,行包膜外或包膜下完整切除肿瘤。

1.2.2 横断锁骨辅助显露

亦采用传统臂丛神经探查切口,略向远端延伸,找出在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的头静脉,自止点处切断胸大肌,牵向内侧,自喙突处切断胸小肌,横断锁骨,将锁骨断端向内外牵拉,暴露臂丛神经及其肿瘤,待肿瘤完整切除后进行锁骨重建。

2 结果

本组病例臂丛神经各段神经鞘瘤的发生病例数见附表。肿瘤最大11.8 cm×8.2 cm×5.5 cm,最小6.6 cm×4.9 cm×3.7 cm。21例肿瘤都有完整包膜,瘤体远、近两极没有粗大神经纤维束穿过,全部肿瘤切除后均经病理学检查并确诊。术后随访16例,随访率为76%,随访时间最长7年,最短3个月,平均28.4个月。传统途径臂丛神经显露的9例患者中有2例(22%)因术中暴露欠佳而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肢疼痛和麻木,1例患者症状较轻,随着切口的愈合,神经功能在3周内完全缓解;另1例患者恢复缓慢,即使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和物理康复,仍长期遗留C6、7神经支配区的皮肤麻木症状。经横断锁骨扩大显露的13例手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受到影响。因术前瘤体压迫产生神经症状的3例患者,有2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1例随着切口的愈合,患肢麻木和疼痛症状逐渐减轻,并在3个月内全部消失。因术前盲目活检已经造成神经损伤的1例患者,术后经6个月的康复治疗,患肢桡侧屈腕和屈指肌力由原来的3级恢复至4级,桡侧掌指麻木的症状也有所缓解,但最终没有完全恢复。其余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正常,全部患者随访期内肿瘤无复发。

3 讨论

3.1 臂丛神经鞘瘤的病理学特征

神经鞘瘤是起源于神经鞘膜许旺氏细胞的一种良性肿瘤,它生长缓慢,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大多数为20~50岁[2]。臂丛神经鞘瘤多为单发,呈偏心性生长,生长特点是以一根神经纤维为中心向四周膨胀生长,绝大多数神经束被肿瘤推开,神经束穿入瘤外包膜,其包膜也成为该段神经鞘的一部分,瘤体紧附在神经纤维上或包绕在神经纤维周围。由于肿瘤不累及神经实质,因而不会造成神经支配的缺损区,后期多因局部受压而出现神经症状[3]。

3.2 手术切除是臂丛神经鞘瘤临床治疗的必要手段

臂丛神经鞘瘤多为良性,极少恶变,但因肿瘤占位或局部压迫造成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因此,手术切除是臂丛神经鞘瘤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因位于颈部的臂丛神经鞘瘤部位特殊,局部解剖结构复杂,给手术带来了难度。为达到肿瘤顺利切除,减少术中副损伤,减少术后复发,要遵从的治疗原则是:(1)充分显露,(2)微创操作,(3)完整切除。为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和避免并发症发生,必须的注意事项是:(1)术前MRI检查。MRI检查是臂丛神经鞘瘤诊断的最佳方法[4],它不仅能清楚的显示臂丛神经的根、干、股、束、支,而且能显示神经鞘瘤的具体来源,并能分辨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为术中避免神经损伤提供必要的帮助。(2)肌电图检查。虽然臂丛神经鞘瘤一般不浸及神经纤维,不造成神经支配区的功能缺失,对臂丛神经鞘瘤的诊断意义并不大,但可以用来了解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和术后神经是否受损,能够帮助术者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3)避免轻率的组织活检。因鞘瘤包膜层有紧密通过的神经纤维,如将肿瘤当作普通的颈部包块,轻率的组织活检操作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神经损伤[5],本组有1例患者在基层医院取组织活检,转来后已发现臂丛神经已经损伤。

3.3 横断锁骨在臂丛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在臂丛神经鞘瘤的切除术中,横断锁骨的显露方法在文献中少有报道,本研究手术组有13例(62%)采取了横断锁骨以扩大手术显露(典型病例见图1~4),其中源于臂丛神经根1例,来源于臂丛神经干8例,来源于臂丛神经束4例,分别占同源手术病例的33%、62%和80%,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肿瘤体积大(体长均>6 cm)、瘤体深在,位于锁骨上窝或锁骨后,常规途径显露非常困难。横断锁骨后,向两侧牵开锁骨断端,手术野明显扩大,其优越性在于:(1)便于臂丛神经浅面颈横动脉的显露,避免手术中误伤此血管以致在仓促止血过程中造成神经损伤。(2)便于显露瘤体全部及其比邻组织,避免邻近重要脏器的损伤。(3)便于术中实施显微外科操作,能够更加清楚地分离肿瘤鞘膜层的神经纤维束,使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

摘要:目的 评价横断锁骨在臂丛神经鞘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自1999~2009年该院收治的21例手术治疗的臂丛神经鞘瘤患者。其中,9例采用传统的臂丛显露途径,13例在手术过程中横断锁骨扩大显露。结果 术后1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76%,随访时间为3个月~7年。随访过程中患者无复发,传统途径臂丛神经显露的9例患者中有2例(22%)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疼痛和麻木,1例患者随着切口的愈合,神经症状逐渐减轻,并在3周内完全缓解;另1例患者神经症状恢复缓慢,即使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和物理康复,仍长期遗留患肢C6、7神经支配区皮肤麻木症状。横断锁骨扩大显露的13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受到影响。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臂丛神经鞘瘤的必要手段,横断锁骨能够扩大手术视野、使肿瘤获得充分暴露,是保证瘤体的完整切除和防止术中臂丛神经副损伤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神经鞘瘤,臂丛神经,肿瘤切除,横断锁骨

参考文献

[1]ADANI R,BACCARANI A,GUIDI E,et al.Schwannomas ofthe upper extremity:diagnosis and treatment[J].Chir Organi Mov,2008,92:85-88.

[2]刘志雄,张伯勋.周围神经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07-508.[2]LIU ZX,ZHANG BX.Surgery of the Peripheral Nerves[M].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4:507-508.Chinese

[3]BINDER DK,SMITH JS,BARBARO NM.Primary brachialplexus tumors:imaging,surgical,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in 25patients[J].Neurosurg Focus,2004,16:E11.

[4]ZHOU ZR,LI GD,PENG WJ,et al.MRI diagnosis ofneurilemmoma of the brachial plexus[J].Chin J Hand Surg,2006,22:236-237.

迷走神经切除术 篇7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14岁,47kg,ASAⅠ级,X线胸片、心电图、肺功能、各项生化检查及甲状腺功能均正常。诊断为手足多汗症,于胸腔镜下行胸交感神经链切除术。麻醉方法:麻醉前10min,先予长托宁0.4mg静脉滴注,同时予右美托咪定0.7μg·kg-1·min-1负荷量静脉泵入,后予静脉快速诱导,舒芬太尼20μg,依托咪酯14mg,罗库溴铵40mg。诱导平稳,选择气管导管ID=7.0#,行气管插管。术中予丙泊酚5mg·kg-1·h-1,瑞芬太尼0.6μg·kg-1·h-1,及右美托咪定0.3μg·kg-1·min-1静脉泵入维持麻醉,间断使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术中监测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观察双手温度、湿度、色泽变化。麻醉开始前(T1),手术开始前(T2),切断一侧胸交感神经(T3),另一侧手术开始前(T4),切断另一侧胸交感神经(T5)时记录以上参数的变化(表1)。手术过程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尚平稳,术后2d出院,恢复良好,暂时未见代偿性多汗等并发症。

2 讨论

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胸科患者的手术麻醉也在进步,多汗症的麻醉过程与其他全身麻醉在监测方面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要监测患者的掌心温度,因T3交感神经灼烧后患者的手部皮温会升高,湿度会降低,故监测皮温是最好的反映切断交感神经链治疗多汗症的有效标志,而手术过程中因交感神经紧贴脊柱,需要麻醉医师与手术医师的密切配合随时调整患者的呼吸,保证氧供。手术完成后,需予肺复张的处理,以排除是否在灼烧过程中灼伤肺组织,以免形成气胸。术毕,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未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观察1h后无特殊返回病房。手术过程中进行交感神经灼烧时,即使是单侧也会引起明显的血压下降,心率升高的代偿反应。因交感神经的外周部分由胸腰段脊髓T1~L2的侧角发出,当灼烧T3交感神经链时,使交感神经链受影响而导致血压下降,使压力感受器被激活引起其他交感神经兴奋,发生代偿性心率增快,心脏的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等,其具体机制尚不明了,但上述症状均为一过性,予麻黄碱10mg后血压趋于平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中一过性的血流动力学不平稳对患者并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小军,张健,廖洪映,等.针型胸腔镜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足多汗症(附237例报告)[J].临床肺科杂志,2014(10):1792-1794.

迷走神经切除术 篇8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26例腰椎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 均经病理证实, 其中男12例, 女14例;年龄19~65岁, 平均42.3岁;发病部位均为腰段。病史3个月~1年, 患者症状体征因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是否有脊髓压迫有很大不同, 患者早期多有麻痒胀感, 首发症状多为疼痛, 剧烈的根性痛, 放散到背部及下肢, 后期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表现为进行性肢体麻木、无力、僵硬, 行走不稳, 多呈上行性发展, 病程进展较快。本组26例均行手术治疗, 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全椎板减压, 肿瘤摘除术。其中有23例位于硬膜内髓外, 3例位于硬膜外。14例呈哑铃形, 术中8例囊内切除, 余囊外切除, 哑铃形肿瘤均Ⅰ期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良性神经鞘瘤。

1.2 影像学资料

26例患者均行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 其中2例有椎弓根的间距增宽, 1例压迫性椎板骨吸收。MRI平扫成局限性块影, T1加权图像略高或等于脊髓的信号, 边缘光滑, 脊髓受压移位变形。在质子像或T2加权像上肿瘤信号影增强, 脊髓受压变扁甚至移位。注射GD-FDPA后T1图像肿瘤呈明显强化, 部分不均匀。手术证实, 内有出血, 囊性变。16例行脊髓造影和CTM检查呈不同程度充盈缺损, 完全及不完全梗阻, 椎管梗阻呈杯口状。

2结果

本组26例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2例术后失稳, 二次手术行前路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 术后均痊愈出院。本组随访22例 (84.6%) , 失访4例 (15.4%) , 随访期限1~10年, 平均3.8年。26例患者中16例 (61.5%) 症状完全消失, 恢复正常工作与学习;6例 (22.0%) 有劳累后腰背部疼痛但较术前症状明显改善。所有随访患者均无复发, 无死亡病例。

3讨论

神经鞘瘤属于神经源性肿瘤, 多发于颅内及椎管内, 在椎管内肿瘤中占首位[1], 发病率为25.0%~50.0%, 女性略高于男性, 一般为单发。CTM、MRI及脊髓造影可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 与硬膜的关系, 特别是冠状面或横断面图像能够清晰观察到肿瘤经过神经孔穿出的走行和哑铃状肿瘤全貌[2], 对指导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作用。增强MRI可显示肿瘤血运情况, 质地是否均匀, 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脊髓的分界, 最后的诊断应结合病理检查。需要与神经鞘瘤鉴别的椎管内肿瘤有:脊膜瘤、脂肪瘤和畸胎瘤。典型的脊膜瘤与正常脊髓信号相比, T1WI成像为相等或稍低信号, T2WI成像相等或略高信号, 信号较均匀, 如出现钙化则不论T1、T2, 均表现为极低信号强度的斑片状组织。脊膜瘤亦缺乏血脑屏障, 注入GD-DTPA后T1WI成像呈均匀强化, 但强化效果不如神经鞘膜瘤明显。脂肪瘤呈短T1信号和等或略长T2信号。畸胎瘤信号呈多样性, 多表现为混杂信号, 可伴有脊髓低位或腰骶部发育异常, 伴有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神经鞘瘤对放化疗不敏感, 手术治疗是最好的方法, 显微手术是提高椎管内肿瘤疗效和肿瘤全切除的关键, 术中避免损伤脊髓, 保护好椎动脉及处理好椎旁静脉丛可以提高全切率改善预后。本组病例术前均行棘突注射针头定位, 局麻施术, 术中能够得到患者的密切配合, 明确有无脊髓神经损伤;常用入路为后正中入路, 哑铃形肿瘤可采用旁正中、外侧入路, 应咬开相关侧的椎间孔, 充分显露肿瘤;为保持术野清晰, 可应用双极电凝彻底止血;肿瘤有完整的包膜, 可先将包膜周围血供切断, 在硬脊膜外分块切除肿瘤, 最后切除硬脊膜内残留的肿瘤;对于较大的, 粘连较重的肿瘤可先行囊内切除, 肿瘤体积减小后再仔细剥离外膜粘连部分, 术中应用针麻仪鉴别粘连带中有无神经组织, 避免误伤神经;对于髓内肿瘤的切除, 针麻仪的应用更有临床指导意义;术中正确处理硬脊膜, 预防脑脊液漏发生。后路广泛椎板切除及颈胸段前路切除椎体, 影响椎体稳定性, 需行植骨融合术, 重建脊柱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家林, 毛宁方, 李强.椎管内神经鞘瘤14例手术治疗.脊柱外科杂志, 2004, 2 (4) :226-227.

上一篇:教师的三种语言素质下一篇:企业家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