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癌切除术

2025-01-29

肾癌切除术(共7篇)

肾癌切除术 篇1

摘要:目的 探究根治性肾癌切除术后患者应采用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68例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患者给予护理,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37例患者采用整体护理, 对照组31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1.89%, 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77.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患者给予整体护理, 可促进身体的恢复, 缓解病痛, 消除恐惧, 减少并发症, 值得推荐。

关键词: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术后护理,围术期

肾癌为恶性肿瘤, 起源于泌尿小管的上皮系统, 其在早期并没有症状, 很多患者是通过体检发现的。病情严重者会有血尿、腰痛、贫血、高血压、发热、高血糖、肝功能的异常等[1]。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患者给予护理, 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 探究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患者给予护理, 实验组患者37例, 年龄48~74岁, 平均年龄 (56.37±3.15) 岁, 22例患者为左侧肾癌, 15例患者为右侧肾癌;基础疾病:3例患者有高血压, 2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 2例患者为冠心病, 1例患者为糖尿病。对照组患者31例, 年龄46~73岁, 平均年龄 (55.92±3.44) 岁, 20例患者为左侧肾癌, 11例患者为右侧肾癌;基础疾病:2例患者有高血压, 1例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 2例患者为冠心病, 1例患者为糖尿病。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仅在治疗过程中提供配合护理, 在手术后给予身体指标的检查和常规的静脉注射, 不给予有关心理方面的护理, 实验组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模式, 有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和疼痛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当患者知道自己患有肾癌时, 有严重的心理负担, 会有悲观、恐惧、厌食、失眠的症状, 对治疗没有信心, 终日郁郁寡欢。这种症状既不利于治疗, 也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护理人员要详细告知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 可达到怎样的治疗效果。还可使其与治疗成功的患者进行交流, 从而建立治疗信心。

1.2.2 病情护理

当手术结束后要给予生命体征的观察, 并给予适当的吸氧和动态的心电监护。因为切除肿瘤后, 患者有血压异常的情况, 所以要使患者保持平卧位, 避免搬动。同时给予尿量的记录。手术结束后保持24 h的卧床休息, 当血压和病情都较为平稳后才可选择半卧位的姿势。并要求禁食, 给予静脉营养的输注, 一直到胃肠功能得到正常恢复后, 才可给予流质、半流质以及软食, 避免生冷刺激的食物。若患者肾脏功能正常, 且没有水肿和高血压的症状, 每天可饮用3000 ml左右的水, 使肾脏得到较好的冲洗。

1.2.3 疼痛护理

手术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选择正确的体位进行休息, 防止伤口受压, 并使其选择健侧的侧卧, 要求术侧向上, 对引流管进行良好固定, 避免扭曲、牵拉现象的出现。若切口有渗血或者渗液, 要给予敷料的及进更换。告知患者咳嗽时, 要用手进行伤口的按压, 使张力减少。若患者的尿管被血块堵塞, 会有排尿痛, 则对尿管采用生理盐水进行低压的冲洗, 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心理状态较好, 病情稳定, 没有并发症, 且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有效:患者情绪较为低落, 疼痛有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病情基本稳定;无效:患者身体疼痛严重, 情绪烦躁不安, 出现并发症等情况。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要。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37例患者, 护理显效26例, 护理有效8例, 护理无效3例, 护理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31例患者, 护理显效14例, 护理有效10例, 护理无效7例, 护理总有效率为77.42%;两组患者在护理效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肾癌患者进行根治性的肾癌切除术后, 身体受到较大的创伤, 需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 促进身体得到较好的恢复。实验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 其中包括心理护理、病情护理和疼痛护理。首先使患者建立治疗的自信心, 并对生命指标给予监护, 同时指导患者正确的卧位, 并告知注意事项, 减少身体的不适症状。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1.89%。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后, 总有效率达到77.42%。肾癌患者在根治性的肾癌切除术后采用整体护理, 可促进身体的良好恢复。

参考文献

[1]何秀梅, 宋琰, 齐娟.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3, 18 (14) :162-163.

如何发现肾癌 篇2

迄今为止任何肿瘤的发病原因都没有确切地搞清楚,但是已经明确的肾癌的相关高危因素包括,其中一个是遗传的因素,当然这种所谓的遗传性是家族好几辈都患有肾癌,在所有患肾癌的人群中仅占2%到4%。

另外,跟吸烟有关,这已经是得到证实的,吸烟和不吸烟的人肾癌发病率有明显差别。还有,肾癌和肥胖以及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习惯相关,为什么说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好了以后,肾癌的发病率高了,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可能跟高血压、抗高血压治疗也有关系,这是比较明确的几个原因。

我们普通体检用的最多的是超声波检查,就是大家所说的B超。普通的健康体检就可以早期发现肾癌。因为肾脏是一个实质性的器官,加上周围有一些脂肪,做超声波的对比度非常好,在肾脏里面,超过一公分左右的瘤子就可以通过B超检查很清楚的发现,所以很多肾癌是能够很早期发现的,建议大家重视健康查体,尤其是每年做一次B超,B超一个是比较经济,对身体是无创无害的检查。

保留肾单位肾癌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2013年收治的肾癌切除术患者88例,将其按切除方式分为应用保留肾单位切除术的实验组41例,肾癌根治性切除患者47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男24例,女17例;年龄11~20岁1例,21~30岁4例,31~40岁11例,41~60岁16例,61~70岁5例,71~80岁3例,大于80岁1例;初发症状:血尿5例,腰痛16例,其他体检发现;肿瘤位于肾上级15例,下极8例,中部18例。对照组患者男35例,女12例;21~30岁4例,31~40岁10例,41~60岁1例,61~70岁14例,71~80岁13例,大于80岁5例;初发症状:血尿6例,腰痛7例,其他体检发现;肿瘤位于肾上级22例,下级15例,中部10例。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 d。两组患者的年龄层次、疾病类型、住院时间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保留肾单位肾癌切除术

连续硬膜外局麻或全麻。均取健侧卧位。经第11肋间,切口游离肾脏,注意勿挤捏肿瘤。腹膜后间隙切开肾周筋膜及肾脂肪囊,游离肾脏,显露肾蒂,分离肾门显露肾动脉,碎冰渣降温5 min。阻断时应用高选择阻断方法,阻断肾动脉时间为25 min以内。确认肿瘤边界,沿肿瘤假包膜外缘0.5~1 cm处用刀完整切除肿瘤,位于肾极的肿瘤予切除肾极的肾部分切除。

用3-0可吸收薇荞线或V-LOOK线缝合外露的肾盏、肾盂黏膜及及较明显血管断端,用2-0可吸收薇荞线或V-LOOK线8字内翻缝合或连续缝合肾皮质及肾包膜。肾周放置引流管。对较大肿瘤切面,可填塞止血纱块缝合。

1.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用时与术中失血量。生活质量总良好率:两组术后,均对其进行随访,随访方式为患者来院复查或医务人员电话随访,获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后,采用本院自制的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调查。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对于患者生存质量进行随访评估,评估标准:自感生存质量水平调查,调查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主要的内容包括与患者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等相关的20道题。其中,涉及患者生活一般问题5题;肾功能恢复情况表现12题;患者活动能力3题。设置反选题,无效问卷排除题。每题分值为5分;得分≥80分为非常优秀;60~80分为较为良好;<60分为生活质量较差。生存质量良好率=(非常优秀+良好)/总例数×100%。所有问卷在回收判定时均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手术平均用时(85.13±12.1)min,实验组(84.15±10.4)min,两组的手术用时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平均失血量为(145.0±85.0)mL,实验组术中平均失血量为(135.0±75.0)mL,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总良好率为55.3%(21/47),实验组总良好率80.4%(33/41),实验组生存质量评估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12.4336,P<0.05))。见表1。

3 讨论

长久以来,根治性肾切除一直是手术治疗肾癌的黄金标准。通过完整的切除癌变肾器官能较为彻底的根治癌症,这种方法虽然具有较高的临床治愈率,但预后效果却并不理想,患者常常出现肾脏低价代偿或病理肾等临床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3]。近年来,随着保留肾单位的肾癌切除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在发现多中心病灶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为其他开放手术无法比拟的。随着该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应用,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肾切除术已经较为安全和成熟。对于T1M0N0,借助腹腔镜的放大作用,与先进的肾蒂阻断方法,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发现肉眼无法发现的小病灶,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3.1 保留肾单位肾癌切除术的理论基础

据有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单侧肾脏出现癌变后,对侧出现癌变的几率为3%~4%,表明单侧肾癌患者存在双侧发生的可能,因而患者行病变肾脏切除术后,保留的肾单位会因为较高的滤过而出现高血压、蛋白尿以及肾功能不全等不良事件,该现象多见于保留肾脏本身有病变者。有报道称,给予107例局部周围型肾癌患者保留肾单位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5年后的生存率为88%,10年后的生存率为73%,表明针对局限性肾癌者采用保留肾单位手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因而就单侧肾脏病变且对侧肾功能正常者而言,保留肾单位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3.2 保留肾单位手术的相关手术指征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知,保留肾单位肾癌切除术适应证包括双侧肾癌、孤立肾肾癌,对侧肾脏发育不良、萎缩,上尿路梗阻肾脏积水,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症[4]。除此之外,保留肾单位的肾癌切除术还能够选择性的应用于一侧为肿瘤≤4 cm的早期肾癌,对侧肾脏正常[5]。本次试验中,双侧肾癌、孤立肾肾癌共有2例;对侧肾脏发育不良、萎缩,上尿路梗阻肾脏积水等分肾功能不全3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症7例;均为早期肾癌,对侧肾脏正常76例。

3.3 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手术方式

当前,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手术方式主要有3种,即肾脏部分切除术、肾癌切除残余肾自体移植术以及肿瘤剜除术,其中以肾脏部分切除术与肿瘤剜除术为临床最为常见,主要源于临床所发现的T1、T2期肿瘤多局限于肾脏以及或发生于肾浅表部分,且大部分可见包膜,因而手术过程中肾蒂阻断情况应参照实际而定[6,7,8,9]。(1)当肿瘤直径不超过3 cm且为上、下级时,可用橡皮肾蒂钳于距肿瘤边缘2 cm处钳夹肾实质而进行止血,参照创面渗血情况适当对松紧度做出调整[10,11]。(2)若肿瘤直径达4 cm且生长于中级、内侧靠近肾门者,则采用低温阻断肾蒂的方法,以减少术中的出血量,进而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以确保手术于30 min内完成,肾蒂阻断前10 min先采用甘露醇与肌苷静脉滴注,以避免因缺血而出现肾功能减退事件[12,13]。本次实验中所应用的阻断肾动脉均为高选择性肾动脉,缝合肿瘤切除创面时均采用V-LOOK线缝合,这样做明显缩短了热血时间,并且可以再较长的热缺血时间内进行更加精密地边缘手术处理,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减少了术后肿瘤的复发可能,并在患者术后切缘病理检查中得到更加理想的结果。

3.4 手术并发症情况

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极易误伤神肾动脉及其分支,尤其是肿瘤位于肾中级近肾门者,其他常见的原因包括局部粘连、血管畸形、伴肾手术病史等,故而患者于术前可为其行肾血管三维重建,以进一步明确肾血管变异与解剖情况[14]。当肿瘤位于右肾中级时,切除肿瘤时易损将肾动脉前上段分支切除,进而导致局部肾缺血;当手术过程中集合系统损伤较为严重时,术中缝合的时间较长,因而渗血也较多,其术后并发症以尿漏、继发性出血、感染以及血肿最为常见[15]。

3.5 手术注意事项

(1)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参照其肾血管与肿瘤关系为其选取适宜的手术方式,并积极治疗其他基础性疾病,若见单发肿瘤较大,假包膜不完整则为患者行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若肿瘤直径不超过3 cm且包膜完整者则为其行肿瘤剜除术。(2)手术切口选择:若为单侧中上级或下极,切口可取第11肋间;若肿瘤位于肾中级近肾门、双侧肿瘤或伴手术病史者则选取经腹切口,以充分暴露术野,止血更为方便。(3)手术过程中动作应轻柔,以免对肿瘤造成压迫;若患者肿瘤靠近肾门、较大、缝合集合系统时的渗血多、误伤副肾动脉或分支以及止血苦难,应立即采用低温阻断肾蒂的方法,并于阻断前10 min给予患者甘露醇、肌苷静脉滴注,避免患者因缺血而使其肾功能出现减退。(4)切缘距肿瘤边缘应为0.5~1.0 cm处,并联合肾周围的脂肪一并切除,并做好送冰冻活检工作。(5)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尿量、引流液颜色等,并定期检查肾功能,若见异常则立即处理。

实验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上,无明显差异,可见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疗效确切。但保留肾单位的肾癌切除术的术后的生存质量明显好于根治性切除组的患者,提示保留肾单位肾癌切除术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及实用意义。

摘要:目的:探究保留肾单位癌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2013年采用保留肾单位肾癌切除术41例及肾癌根治性切除术47例的病历资料。以肾癌根治性切除为对照组,保留肾单位肾癌切除术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为11 d。临床分期均为T1N0M0。比较两组患者发现其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生存质量评估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肾单位的肾癌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及实用意义。

肾癌切除术 篇4

关键词:整体护理,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康复

肾癌为泌尿系统肿瘤常见病症之一, 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实施根治性切除术。但由于高龄患者器官逐渐衰退, 导致患者术后极易出现不良病症, 严重影响到患者康复效果, 对此应不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可[1]。我院对35例高龄肾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 效果显著, 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肾癌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 每组患者35例。A组患者男24例, 女11例, 年龄66~77岁, 平均年龄 (69.6±2.11) 岁;合并糖尿病者11例, 合并高血压者15例, 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者9例。B组患者男26例, 女9例, 年龄67~78岁, 平均年龄 (69.9±2.08) 岁;合并糖尿病者10例, 合并高血压者14例, 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者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A组患者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术前就手术特点、优势、目的等进行介绍, 并对手术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告知;术中及术后加强生命体征观察, 并给予患者饮食护理等。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 给予B组患者整体护理, 主要包括术前准确评估、心理树立、放松训练、体位训练, 术后体位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运动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后心理焦虑、抑郁状况进行统计, 对患者疼痛指数进行评定, 对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拔管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进行观察[2,3]。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s) 表示, 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 用χ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疼痛指数对比:

A组患者术后焦虑为 (52.8±9.0) 分, 抑郁为 (52.1±9.3) 分, 疼痛为 (5.6±1.3) 分;B组患者术后焦虑为 (43.1±8.2) 分, 抑郁为 (42.7±10.1) 分, 疼痛为 (3.6±1.0) 分。两组对比, B组明显优于A组,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拔管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对比:

A组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 (3.1±0.8) d, 拔管时间为 (7.8±2.0) d, 离床活动时间为 (14.1±3.3) d;B组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为 (1.9±1.1) d, 拔管时间为 (5.3±1.4) d, 离床活动时间为 (10.1±2.2) d。两组对比, B组明显优于A组,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A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2例 (5.7%) , 术后出血2例 (5.7%) , 心率失常3例 (8.6%) ;B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1例 (2.9%) , 术后出血1例 (2.9%) , 心率失常1例 (2.9%) 。两组对比, 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A组患者非常满意11例 (31.4%) , 满意12例 (34.3%) , 一般8例 (22.9%) , 不满意4例 (11.4%) , 患者满意度为65.7%;B组患者非常满意16例 (45.7%) , 满意16例 (45.7%) , 一般2例 (5.7%) , 不满意1例 (2.9%) , 患者满意度为91.4%。两组对比, B组患者满意度更高, 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肾癌为临床常见病症, 对于高龄肾癌患者来说, 由于器官功能逐渐衰退, 合并病症较多, 术后并发症较多, 严重影响到患者临床康复效果, 因此不断提高患者整体护理质量至关重要[4]。整体护理主要以常规护理为基础, 以现代护理理念为指导, 通过对患者身心需求进行准确评估, 以制定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护理措施, 为临床新护理理念[5]。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高龄肾癌行根治切除术的患者实施的整体护理主要包括:

术前护理: (1) 准确评估。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心理接受能力等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准确评估, 同时建立健康档案, 制定个性化整体护理程序。 (2)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使患者尽快进入现有的角色, 就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详细介绍, 同时给予患者精心呵护, 对其生活给予细致照顾,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以充分获得患者信任。 (3) 放松训练。教会患者一定的放松训练, 比如采用想象、语言等使患者身心放松, 也可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头面部肌肉放松训练等方式, 每次30 min, 每天进行2次。 (4) 体位锻炼。指导患者多进行健侧卧位训练, 床上进食、深部咳痰以及床上大小便等训练。

术后护理: (1) 生命体征观察。对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脉搏等变化进行全面观察。对患者导尿管、引流管内液体的性状、数量、颜色等进行观察。 (2) 体位舒适。帮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可在下方垫上一块薄枕, 定时帮助患者更换体位, 避免患者出现肢体麻痹、静脉血栓等。 (3) 并发症预防。对患者肢体进行适当按摩, 并采用地分析肝素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定期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并持续进行低流量吸氧, 对于出现咳嗽、喘息的合并有支气管炎的患者应采取对症治疗。对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应做好血糖控制治疗, 将其血糖控制在8~11 mmol/L。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应采用药物、饮食、运动等护理将患者血压维持在150/90 mm Hg以下。 (4) 运动指导。对于血压等稳定的患者应给予运动指导, 帮助患者循序渐进的进行适当运动, 比如依次进行翻身、半卧位、座位、站立、行走等运动。但应注意在运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患者出现弯腰等动作幅度过大的运动, 以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通过对患者康复效果进行对比可知, 实施整体护理的患者其临床康复效果更佳, 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秀冬, 申海燕.经腹膜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z1) :46.

[2]宋甜甜, 李维娜, 王翠玲.高龄肾癌行根治性切除术46例整体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8) :26-27.

[3]梁天云, 陈淑芹, 高凤蕊, 等.舒适护理对肾癌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 (8) :795-796.

[4]胡宴.肾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 2013, 25 (17) :271-272.

肾癌切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5例肾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临床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 (39例) 和对照组 (16例) 。试验组男35例, 女4例;年龄42~63 (58.22±9.33) 岁;肿瘤直径2.6~4.3 (3.27±0.57) cm;肿瘤位置:肾上极5例, 肾中部18例, 肾下极12例。对照组男14例, 女2例;年龄42~62 (58.18±8.79) 岁;肿瘤直径2.6~4.2cm, (3.18±0.44) cm;肿瘤位置:肾上极1例, 肾中部9例, 肾下极6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开放手术治疗。行全麻, 腹膜后入路, 取健侧卧位。选择切口位置为肋缘下, 仔细分离肾蒂, 使得肾动脉被阻断。在距离肿瘤大约0.5cm处通过冷剪刀将肿瘤切除。对于肾盂破损的患者, 要先进行肾盂修补术。试验组采取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取全麻, 腹膜后入路, 取健侧卧位。腰部选取4个套管针穿刺入路, 采用手指分离法建立工作通道。在腋中线髂嵴上两横指处纵行切开大约2.0cm, 在腰背筋膜下和腹膜后脂肪间, 经食指尖分出腔隙, 然后在手指引导下, 分别于腋前线髂嵴上3cm和肋弓下2cm处插入5mm套管各1个, 在腋后线和肋弓下2cm交界的位置置入10mm的套管。最后腋中线处置入12mm套管作为腹腔镜观察通道。分离肾动脉后, 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 然后用剪刀距离肿瘤约0.5cm处切除肿瘤, 再用DEXON线或倒刺缝线缝合创面, 每缝一针用hem-o-lok结扎夹夹闭固定。对于肾盂破损的患者, 同样要先进行肾盂修补。术后留置硅胶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肾动脉阻断时间、肌酐水平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软件统计和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比较

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肾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围术期血肌酐水平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肾癌肾部分切除术有一定的适应证。临床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期进行治疗方式的选择[2]。肾癌是一种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 也叫做肾细胞癌。肾癌在成人恶性肿瘤中约占3%, 在成人肾脏恶性肿瘤中约占80%[3~5]。在世界范围内, 不同国家在肾癌发病率方面, 有一定的差异。

肾癌的发病以男性为主, 城市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农村。肾癌的发病年龄以50~70岁为主[6~9]。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肾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研究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提高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已有研究认为, 肾癌的发病和遗传、吸烟、高血压等多种因素有关[10~12]。患者在发病早期, 多表现为腰痛、血尿等临床症状, 少数患者表现为腹部肿块而就诊。临床在对肾癌进行诊断时, 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经影像学、病理学等对病情进行分析。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查尿素氮、肌酐等水平。临床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经常采用的影像学方法包括X片等。对于没有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 难以判断其具体肾功能情况。临床在治疗肾癌时, 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早期肾癌, 采取内科综合治疗方式治疗转移性肾癌。本文所选患者为早期肾癌, 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结果表明, 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肾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前、术后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肾癌方面, 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但肾动脉阻断时间较长, 临床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摘要: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5例肾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 (39例) 和对照组 (16例) 。对照组采取开放手术治疗。试验组采取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肾动脉阻断时间、肌酐水平变化情况。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均优于对照组, 肾动脉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在治疗早期肾癌方面, 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住院时间, 但肾动脉阻断时间较长, 临床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肾癌切除术 篇6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16例, 男156例, 女60例, 年龄36~68岁, 平均52岁, 其中, 左侧132例, 右侧84例, 结核病组35例, 术前均行抗癌治疗2周,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超、泌尿系CT (平扫+增强扫描) 或磁共振检查, 肿瘤直径3.0~7.5cm, 对侧肾功能良好, 临床分期为T1N0M0 198例、T2N0M0 18例, 患者经术前各项常规检查提示无严重脏器疾病并发症, 同时排除有后腹腔感染史、手术史及凝血功能异常者, 可以耐受手术。

方法:在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 气管内插管行全麻, 健侧卧位, 腰部抬高, 在肋脊角腰大肌外缘纵行切开2.0 cm, 以深入示指为宜, 然后以血管钳分离肌层及腰背筋膜, 以示指分离空间后, 放入自制扩张器 (将7.5号乳胶手套中指或拇指剪下, 套在一个8号脑室引流管, 用丝线扎紧) 注水500 m L保证5 min取出, 在术者引导下分别于腹中线髂嵴上缘2 cm穿刺, 置入10 mm Trocar, 腋前线肋缘下置入5 mm Trocar, 肋脊角切口放入10 mm Trocar, 缝合关闭切口, 保持气腹压14 mm Hg, 提高腹腔镜清除腹后脂肪, 在腰大肌与肾周筋膜的肾侧面纵行切开Gerota筋膜, 游离上至膈肌, 下至髂血管水平, 近肾门处打开背侧肾周筋膜, 右侧寻找下腔静脉, 左侧寻及输尿管, 右侧延下腔静脉寻及找到肾动脉, 分别上3个Hemolok, 切断肾动脉, 在其下方找到肾静脉, 同样方法切断, 于腰大肌前方找到输尿管并游离, 于中上段交界处上2个Hemolok后切断, 左侧则延输尿管上行肾门处可见搏动的动脉, 如肾结核则大部分可见炎性增大淋巴样, 游离并切除, 即可见肾动脉, 剥离血管鞘后上3个Hemolok后切断, 即肾门处上1个, 另上2个Hemolok, 同样切断肾静脉, 然后在Gerota筋膜外彻底游离肾脏, 整体切除, 于扩大的腰部切口取出, 置引流管, 关闭切口。

结果

216例全部成功切除, 无中转开放, 手术时间80~240 min, 术中出血量30~200 m L, 术后随访3~24个月, 未见严重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或转移。2例肾肿瘤位于肾上极的患者同时将肾上腺分离切除。1例术后出现血肿, 经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后治愈出院。术后下床活动时间2~3 d, 腹膜后引流管拔除时间3~4 d, 肠功能恢复时间1~3 d, 住院时间8~14 d。术后病理报告示透明细胞癌208例, 混合性肾细胞癌2例, 嗜酸性细胞瘤4例, 乳头状细胞癌2例。术后随访3~24个月, 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讨论

肾癌是泌尿生殖系常见肿瘤, 其发病率高仅次于膀胱癌[1]。局限性肾癌是指肿瘤局限于Gerota筋膜内[2], 无淋巴结转移及周围组织浸润和静脉癌栓的患者。根治性肾切除是治疗的金标准[3], 肾癌的大小并不是腹腔镜手术选择的唯一标准, 常根据术者腹腔镜手术的熟练程度[4], 其要求顺序是先扎肾动脉、肾静脉之后在Gerota筋膜外整块切除, 包括肾脂肪、肾脏、输尿管上段等, 术者的经验和熟练的手术技巧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已被大量文献证实[5]。1990年后腹腔镜开始在泌尿科领域普遍应用, 1991年美国华盛顿Clayman及其同事首次开展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 Gaur (1992年) 报道使用气囊建立腹膜后腔, 这一技术简单、实用, 手术视野清晰, 操作精细, 出血量少, 术后疼痛轻, 手术效果肯定, 但术中不慎损伤肾动脉或下腔静脉, 应沉着冷静不慌, 判断血管方向及部位, 果断止血或暂时压迫止血以吸引器或纱布、肾组织等, 必要时果断开放手术。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可以达到开放手术的目的, 作为微创术式,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Jemal A, sieged R, ward E, et al.Cancer statestics, 2008[J].Cancer.J Clin, 2008, 58 (2) :71-96.

[2]杨军, 陈志朋, 马强, 等.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疗效[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 (2) :183-186.

[3]郭应禄, 周立群, 主译.坎贝尔-沃尔什泌尿外科学[M].北京:北大医院出版社, 2009:1854-1883.

[4]梅骅, 陈凌武, 高新.泌尿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8 (2) :71-96.

肾癌切除术 篇7

我们根据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74例局限性肾癌患者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SS)和根治性肾切除术(RN)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来研究探讨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10月到2010年3月期间诊断为局限性肾癌并经保留肾单位手术后病理确诊的患者36例,均为单侧肾癌,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57岁,镜下血尿5例、主诉腰痛者8例,无症状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发现者23例,左侧肾癌20例,右侧肾癌16例,肿瘤位于肾上极11例,肾中部8例,肾下极17例,合并糖尿病3例,对侧肾结石2例,对侧肾囊肿2例,高血压3例,肿瘤直径1.4-5.1cm,平均3.11cm,其中3例肿瘤直径>4cm,分别为4.2cm、4.3cm及5.1cm,术前B超及CT提示肿瘤位于肾边缘,突出肾表面,于术中可见肿瘤位置表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易于行保留肾单位手术,其余病例肿瘤直径均﹤4cm。术前均经彩超、CT及MRI检查发现肾脏占位,无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无腹膜后淋巴结以及远处器官转移。TNM分期为T1N0M0-T2N0M0期肾癌;临床分期Ⅰ期30例,Ⅱ期6例。病理报告透明细胞癌32例,颗粒细胞癌2例,乳头状细胞癌2例。

同时随机选择临床分期为T1N0M0-T2N0M0的肾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30-82岁,平均55岁,左侧肾癌21例,右侧肾癌17例,肿瘤位于肾上极14例,肾中部8例,肾下极16例,肿瘤直径2.2-6.0cm,平均3.49cm,临床分期Ⅰ期15例,Ⅱ期23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部位、肿瘤直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保留肾单位手术(NSS)组:均采取腰部11肋间或12肋缘下切口,在Gerota筋膜内予以分离,肿瘤连同其表面的肾周脂肪整块切除。经常暂时阻断肾蒂血管以减少出血和减轻组织膨胀。为防止肾脏缺血、缺氧,给予充分补液,并在阻断动脉前5-10min,通过静脉给予甘露醇注射液促进快速排尿。若估计肾血管阻断时间会超过30min,则常应用肾局部表面降温来增强肾脏对缺血的耐受性,并经静脉快速滴入肌苷,切除肿瘤表面正常脂肪组织,然后在距肿瘤的假包膜外0.5cm以上作环状切开连同肿瘤一并切除,肾上极或下极部分切除术时应距肿瘤组织0.5-1.0cm以上切除。肾创面3-0可吸收线8字缝扎暴露的肾内小血管,肾创面塞入游离脂肪块及可吸收止血纱或明胶海绵后,再用1-0可吸收线缝合肾实质。常规留置肾旁引流管,记录引流量。根治性肾切除术(RN)组:全部采用经腰部切口,首先阻断肾蒂血管,然后进行肾脏游离,实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肾窝内常规留置引流管,记录引流量。

统计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患病部位、肿瘤直径)、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随访(术后并发症、肿瘤复发率、术后生存率),进行保留肾单位手术与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正常完成手术,术中顺利。NSS组,术后继发性出血3例,经保守治疗后控制;局部复发1例,术后6个月行根治性肾切除;远处转移2例,1例为肺转移,1例右肾癌患者术后23个月,又因左肾癌行保留肾单位手术,35个月后死于肿瘤转移至脊柱和脑。未出现少尿等急性肾衰表现,其余未发现其他并发症及远处转移,经统计年龄平均(56.9±11.3)岁、性别(男:女=23:13)、患病部位(上、中、下极)、人数比例(11:8:17)、肿瘤直径平均(3.11±0.79)cm,手术时间(128±60)min、术中出血量(298.2±253.3)mL、术后住院时间(11.5±4.2)d及术后随访。术后并发症3例、肿瘤复发率8.3%、术后生存率97.2%。

RN组,1例平滑肌肉瘤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转移,行手术切除,术后18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正常存活。年龄平均(55.4±10.7)岁、性别(男:女=23:15)、患病部位(上、中、下极)、人数比例(14:8:16)、肿瘤直径平均(3.49±0.98)cm、手术时间(105±35)min、术中出血量(185.9±220.6)mL、术后住院时间(10.5±2.2)d及术后随访。术后并发症0例、肿瘤复发率2.6%、术后生存率97.3%。

保留肾单位手术组与根治性肾切除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NSS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大于R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术后住院时间、肿瘤复发率及长期存活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2。

注:保留肾单位手术组与根治性肾切除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注:NSS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大于R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间术后住院时间、肿瘤复发率及长期存活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图1-2我院收治并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2例肾癌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

图1-A CT平扫所示:左肾中级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欠清晰,直径约1.5cm;

图1-B增强CT所示:动脉期病灶呈不均明显强化,静脉期病灶强化略降低,后腹膜腔未见肿大淋巴结。提示:左肾占位,首先考虑肾癌。

图2-A CT平扫所示:右肾中极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欠清晰,直径约2.3cm;

图2-B增强CT所示:动脉期病灶呈不均明显强化,静脉期病灶强化略降低,双侧肾静脉及动脉显影良好,未见充盈缺损;所见后腹膜腔未见肿大淋巴结。提示:右肾中极占位,首先考虑肾癌。

3 讨论

随着现代人对自身疾病的重视、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及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对局限性肾癌的发现日益增多,传统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肾癌的观念有了逐步的变化,尤其已经达成共识的是在手术切除范围的变化,开放性手术已不再是唯一的治疗方式(如腹腔镜手术、微创治疗)。许多学者[2]提出了治疗局限性肾癌的外科保留肾单位手术方法,近些年来,由于对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的深入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而充分证实保留肾单位手术对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影响与根治性肾切除术未见明显差异,这些结果对保留肾单位手术在肾癌治疗中的价值与理念有了许多新的认识,采取NSS治疗局限性肾癌已日渐成为趋势,使NSS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治疗某些特定肾癌患者的重要选择方法。

NSS是一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手术方式,但现在NSS开展得还很不够[8]。虽然众多学者早就知道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癌的可行性,也明了由于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可能给患者带来肾功能不全和血液透析的风险与不良后果,但在透析治疗日新月异的今天,即使是一侧肾脏缺如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后仍可通过血液透析维持生命,故有多数泌尿外科医生仍愿意选择根治性肾切除治疗肾癌的这一传统理念,NSS方法治疗局限性肾癌堪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目前对NSS争论的关键是其选择性手术适应证,即是否对局限性肾癌患者在其对侧肾功能正常时施行的问题。对于肿瘤位于一侧肾脏的周边且两侧肾功能均良好的临床分期为T1a(肿瘤≤4cm)的肾癌患者,可选择实施NSS[9]。

保留肾单位的肾癌手术包括肾部分切除术、肿瘤剜除术和体外肾部分切除后自体移植[10]。早期学者有人提出对侧肾脏正常的小肾癌的患者可行保留肾单位的肾癌手术。认为小肾癌的分级分期相对较低,肾癌的剜除和肾部分切除后局部复发率较低。T1和T2期的患者行肾癌局部切除和根治性肾切除的生存率相似,我们根据近五年来两种术式的患者随访比较,经统计也得出两者的复发率与生存率相似。但考虑到肾脏系列切片中10%-20%患者存在多灶性,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的机会增加[11]。虽有不少文献报道,认为直径﹤4cm的肾细胞癌是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最佳适应证[12],术后局部复发率低。但直径为4-7cm的肾癌,选择保留肾单位手术还存在争议,如国内李泉林[13]等报告了102例肾细胞癌同时伴有多中心灶的发生率为15.7%,瘤体直径≤4cm组为4.9%,当原发癌直径升至≤7cm时,多中心灶发生率升高至13.4%。尽管肾癌伴多中心灶的发现率不高,但肾癌的多灶性存在至少对可选择适应证的患者在实施保留肾单位手术时,应将其保留的肾组织再发肿瘤的风险性与病人和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并达成共识,所以对那些对侧肾功能正常而接受保留肾单位手术的局限性肾癌患者应进行长期随访,来评估该手术的最终价值。本研究资料,保留肾单位手术绝对适应症2例,相对适应症10例,可选择适应症24例。

目前认为局限性肾癌的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保留肾单位手术又从保留肾功能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意义上得到肯定,保留肾单位手术对治疗局限性肾癌患者,肿瘤直径在≤4cm时疗效很满意,目前已被泌尿外科医生广泛采纳,且现在众多研究中心已成功完成了保肾治疗较大体积的肾癌,取得的成果也很乐观[14]。很多回顾性研究对保留肾单位手术和根治性手术的效果进行比较。MITCHELL RE等[15]收集了将近6年的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泌尿肿瘤科患者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33例肾癌病例,及行根治性切除术的66例肾癌病例,根据肿瘤大小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发现5年生存率分别为:保肾组是93.5%,根治术组是83.3%(P=0.471);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2%、97.8%(P=0.893),认为两种术式在治疗直径<4cm或略大肿瘤时无统计学差异。

本组研究资料,术后均定期随访,定期复查影像学、肾功能等相关检查指标,保留肾单位手术组肿瘤复发率8.3%、术后生存率97.2%;根治术组肿瘤复发率2.6%、术后生存率97.3%。

综上,本研究认为保留肾单位手术是局限性肾癌的有效治疗方法。直径<4cm的肿瘤,其术后复发率、生存率与根治性肾切除术无统计学差异,但肿瘤直径4-7cm者,值得进一步实践及随访来论证。NSS最大限度保留了功能肾单位,比较RN更能够提高肾癌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治疗局限性肾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局限性肾癌病例74例,其中36例行NSS治疗(NSS组),38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RN)治疗(RN组)。分别统计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NSS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大于RN组(P<0.05);但两组间术后住院时间、肿瘤复发率及长期存活率方面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保留肾单位手术是局限性肾癌的有效治疗方法,NSS最大限度保留了功能肾单位,较RN更能够提高肾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上一篇:脑梗塞的诊治论文下一篇:户外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