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肾癌(精选10篇)
治疗肾癌 篇1
肾癌作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类型, 主要来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 其发病率约为肾脏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肾癌治疗方法, 尤其是T3期肾癌、局部性病灶者首选方案[1,2,3]。本文通过分析两种根治性手术治疗肾癌的效果, 旨在进一步鉴别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泌尿外科在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的75例肾癌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6例, 观察组中男性24例, 女性15例, 患者年龄37~69岁, 平均年龄 (49.26±3.41) 岁, 其中左侧病变者共27例, 右侧病变者共12例, 肿瘤直径4.1~7.9 cm, 平均直径为 (5.21±0.89) cm;对照组中男性20例, 女性16例, 患者年龄39~68岁, 平均年龄 (48.39±3.43) 岁, 其中左侧病变者19例, 右侧病变者17例, 肿瘤直径4.0~7.8 cm, 平均直径为 (5.17±0.84) cm, 两组间患者的肿瘤大小、TNM分期、病变位置、年龄、性别等资料相比, P>0.05, 无明显差异。本实验病例纳入标准:①手术前经超声、CT等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肾脏肿瘤, 且TNM分期为超过T3期;②既往心、肺、肝肾等功能异常, 能耐受手术治疗;③既往未接受放疗、化疗等抗肿瘤治疗者;④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脏恶性肿瘤;⑤排除合并淋巴结转移、侵袭肾上腺以及远处转移;⑥排除合并心理、精神疾病者;⑦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方案和实验内容知情同意。本实验中研究内容符合伦理道德标准, 由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和监督。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常规进行禁水禁食、清洁肠道、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术前准备, 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 取健侧卧位, 在腰背部12肋下作斜切口为手术切入口, 逐层切开, 充分暴露病变肾脏, 在肉眼直视下, 对肾脏动静脉后进行游离、结扎和切断, 游离患肾, 完整切除患肾和临近组织, 切断输尿管, 病向下游离至骼血管处, 取出患肾置于标本袋中, 送检。冲洗手术野, 查无异常, 缝合、包扎切口。
观察组:术前准备同对照组。手术采取全麻, 取健侧卧位, 垫高腰桥后, 选择腋后线12肋下作主操作口, 在腋前线11肋下距腋后线7 cm位置和腋中线距髂嵴上缘1 cm出作辅助操作口, 向操作取注入CO2气体使腹腔充分扩张后, 维持腹压在13~15 mm Hg, 沿长轴方向, 利用超声刀切开肾脏背侧Gerato筋膜, 钝性分离筋膜下组织, 向腹侧牵拉肾脏, 至充分暴露肾蒂后, 显露并肾动脉和肾静脉, 应用血管夹双重夹闭阻断肾动静游离肾脏, 游离输尿管, 钛夹夹闭并切断后, 切除游离肾脏, 利用标本袋装入患肾后, 经腰部切口取出标本袋送检, 在髂嵴上缘穿刺孔留置引流管, 冲洗并查无活动性出血后, 缝合病包扎穿刺切口。
1.3评价指标:详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 (腹腔镜手术为各穿刺孔切口长度之和) 、术后排气时间、离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分析,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用时为 (96.84±11.29) min, 手术中出血量为 (50.64±15.37) m L, 切口长度为 (8.45±2.68) cm, 术后排气用时为 (1.34±0.57) d, 术后离床活动用时为 (1.43±0.61) d, 术后住院时间为 (5.26±1.41) d, 手术后共出现并发症4例, 发生率为7.84%, 对照组手术用时为 (123.81±16.57) min, 手术中出血量为 (200.37±31.58) m L, 切口长度为 (15.62±3.82) cm, 术后排气用时为 (3.25±1.03) d, 术后离床活动用时为 (3.28±1.07) d, 术后住院时间为 (10.14±2.67) d, 手术后共出现并发症9例, 发生率为18.75%, 两组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P<0.05,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近年来, 肾脏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升高, 且趋于年轻化, 对肾脏恶性肿瘤进行根治性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是临床治疗最为主要的目的。在传统治疗中主要采取开放性肾癌根治术, 虽然其能够完全彻底的切除患病肾脏, 但是由于手术切口较长、术中出血较多, 且需要将腰腹部肌肉切断, 因此手术对于机体的损伤性较大, 患者术后恢复需要时间较长, 且效果往往较差。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手术引起肾癌治疗方式出现重大转变, 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手术以其损伤小、恢复快等微创手术优势, 便成为肾癌的标准根治性手术方式, 目前临床多项研究[4,5]的结果均证实腹腔镜手术对于肾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本实验结果显示, 与开放性手术相比, 腹腔镜肾癌根治术能够在完整切除患病肾脏的同时, 缩短手术用时、降低术中出血、加快术后胃肠功能、体力的恢复, 同时具有手术切口较小、机体损伤小、手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总而言之, 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等诸多优点, 可以作为肾癌首选根治性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志江, 程新登, 李国栋.经腹腹腔镜与后腹膜腹腔镜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的比较[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4, 12 (3) :322-323.
[2]Maclennan S, Imamura M, Lapitan MC, 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Oncological Outcomes Following Surgical Management of Localised Renal Cancer[J].Eur Urol, 2012, 61 (5) :972-993.
[3]祝存海, 叶捉, 王进恩, 等.开放肾癌根治术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7) :75-79.
[4]杨恺惟, 方冬, 李学松, 等.腹腔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大体积肾癌的效果比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7 (21) :45-48.
[5]徐维锋, 李汉忠, 纪志刚, 等.不同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大体积肾癌的对照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4, 35 (9) :645-649.
治疗肾癌 篇2
关键词 肾切除术 腹腔镜 腹膜后 肾癌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84
随着腹腔镜设备、手术器械及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经后腹腔途径腹腔镜下单纯肾切除术、肾癌根治术、肾输尿管切除术以及肾部分切除术等已获得成功[1,2]。2009年2月~2011年11月收治行经后腹腔途径腹腔镜下肾切除术患者2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27~57岁,平均41.5岁。临床表现为腰部隐约胀痛或无明显症状,由健康查体时发现,伴肉眼血尿5例,伴有肾绞痛2例。所有患者术前B超、静脉肾盂造影及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高度怀疑肾癌,术后均得到病理证实。所有患者肿瘤病灶数目为26个,均位于单侧肾脏,右侧16例,其中3例有两个病灶,左侧为7例,均为单发病灶,肿瘤直径均<5cm,CT检查未见腹腔淋巴结转移,B超、胸片未见肝肺转移。
治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行腹膜后腹腔镜肾切除术。术前做好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常规留置尿管。全麻成功后,患者取健侧卧位,抬高腰部。在腋后线肋缘下2cm处作一约2cm切口(A点),用血管钳分开各肌层,暴露腰背筋膜进入后腹腔;示指插入腹膜后间隙并推开腹膜,经此切口将气囊置入腹膜后间隙,充气500~800ml,压迫3~5分钟后放气取出气囊。在示指引导下于腋中线髂嵴上方2cm(B点)置入直径10mm Trocar;同法在腋前线肋缘下(C点)置入直径12mm Trocar。再于A点置入一次性12mm Trocar,用7号丝线缝合切口防止漏气。于B点处连接气腹管,充入CO2,气压维持在1.99kPa,腹膜后空间建立完成,置入30°腹腔镜。于A点和C点分别置入电钩或超声刀及分离钳或吸引器杆。用电钩或超声刀纵行切开肾周筋膜、肾周脂肪,显露肾实质,沿肾周脂肪和肾包膜之间的相对无血管平面,以钝性锐性相结合分离的方法游离肾脏,游离次序依照肾背侧面、腹侧面、肾上极、肾下极、输尿管、肾内侧缘及肾蒂的顺序游离。进一步辨认侧腹膜与Gerotacs筋膜界限,游离肾脏内侧,沿Gerotacs筋膜外向上游离肾脏上极,右侧注意保护十二指肠及腔静脉,左侧注意保护胰尾、脾脏等。完全游离出肾脏后于肾下极内侧找到输尿管并将其游离至低位,远端Hemolok夹夹闭后离断。游离肾动、静脉,分别用Hemolok夹夹闭后离断。仔细辨认腰大肌、膈肌、侧椎筋膜、肾周筋膜、前、后腹膜返折等解剖标志,在腰大肌与肾周筋膜间隙钝性游离肾脏背侧,上至膈肌,下至髂窝,沿腰大肌向深面分离。完全切除肾周筋膜、脂肪及肾脏。将切除的肾脏标本放入无通透性的自制塑料标本袋中,于适当扩大的髂嵴上截孔取出,经该孔放入引流管于肾窝引流,关闭穿刺孔。术后常规予抗生素防治感染。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及术后一般情况。
结 果
本组23例患者均1次手术成功,手术时间91~156分钟,平均98.5±12.3分钟,术中出血量25~75ml,平均48.6±14.2ml。术后病理结果透明细胞癌22例,嫌色细胞癌1例。术中、术后均未输血,1例术中分离粘连时腹膜撕裂,行气腹针腹腔减压后缝合腹膜裂口。余病例无腹腔脏器损伤、膈肌损伤及皮下气肿等并发症。术后第1天即可进食,体检显示肠功能正常,患者均获得甲级愈合,7~9天拆线。术后24~72小时拔除引流管;术后12~24小时进流食;1~2天下床活动;5~9天出院。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无肿瘤复发及切口种植转移。
讨 论
肾脏为腹膜后位器官,经后腹腔途径行肾切除术,对腹腔脏器干扰少,比经腹腔途径更直接,而且泌尿外科医师比较熟悉该入路解剖层次,尽管后腹腔途径存在手术空间及视野相对狭小、解剖标志不明显等缺点[3]。腹膜后腹腔镜下肾切除术具有对其他脏器干扰小、出血少,能实现全方位观察以显露边角区域,使手术操作简单化,且对于肾癌患者无腹腔污染或肿瘤种植的危险。目前泌尿外科医生普遍采用后腹腔镜进行肾切除术[4]。Gill等主张对临床TNM分期为T1N0M0和T0N0M0期的肿瘤均可行腹腔镜手术,但肿瘤直径<5cm为适应证。因肾癌多经血行转移,瘤体较大或恶性程度高时表面血管丰富,术中出血较多,操作时易因人为原因造成大出血和肿瘤扩散。因此本组肾癌患者肿瘤直径均<5cm。腹膜后腹腔镜技术能清晰显示肾脏及其周围情况,及时发现早期淋巴结转移;另一方面不挤压肾肿瘤,可减少肿瘤种植及血行转移的可能。经后腹腔途径腹腔镜下肾切除术仅用3个通道即可完成手术,具有开放手术无法比拟的微创优势。研究中23例患者较开放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排气快,进流食早,可早期下床活动,更有利于术后康复。建立的后腹腔应位于肾周筋膜外、腹膜与腹横筋膜之间。把握好中弯钳穿透腰背筋膜、腹横筋膜时的突破感及深度,如过深则直接进入肾周筋膜内,违背肾筋膜外肾癌根治的原则;过浅,则建立的后腹腔位于腰背筋膜、腹横筋膜外与腹壁肌肉之间,导致寻找肾脏失败。穿刺B、C点时可在示指辅助下进行,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损伤周围器官和组织,且加快了穿刺速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其次肾蒂处理是手术关键。原因可能为血管夹中的组织相互滑动可导致其连接不紧密而滑脱;而手术牵拉亦可导致滑脱。本组将肾动、静脉游离并离断后,用Hemolok双重或三重处理肾动、静脉, 未出现滑脱。同时游离右肾静脉时一定要游离出汇入下腔静脉的上角与下角方可夹闭。若夹闭后肾静脉近肾端仍呈充盈状态,则表明肾动脉有漏扎,应特别注意。综上所述,腹膜后腹腔镜下肾脏切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患者恢复。
总之,随着腹腔镜设备的改良、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医生腹腔镜操作技能的提高,腹腔镜手术的应用范围可逐渐扩大。
参考文献
1 顾燕琴,杨林斌,蒋振华,等.后腹腔镜手术治疗泌尿外科疾病113例报道[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7):766-768.
2 徐海亮,杨锦建,贾占奎,等.经后腹腔途径腹腔镜下肾切除术46例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5(2):327-328.
3 张海滨,单炽昌,林哲,等.腹腔镜肾切除术两种不同入路的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5):28.
治疗肾癌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30例局限性肾癌患者, 将这130例患者按照所选用的临床治疗方式,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5例。观察组中, 男性39例, 女性26例, 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 (59.3±3.5) 岁;对照组中, 男性38例, 女性27例, 年龄42~73岁, 平均年龄 (59.0±3.2)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 具体做法为: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静脉复合麻醉, 取健侧卧位, 行消毒铺巾。在患者的12肋下缘及腋后线交界处切开一个大小约为2 cm的切口, 并且利用大弯血管钳将患者的皮下组织、腰背筋膜、腰部诸层肌肉分离, 随后放入自制扩张气囊, 并将300~500 m L的空气或生理盐水注入自制扩张气囊中, 持续3~5 min;构建人工后腹腔间隙, 进行第二个切口, 并且置入5 mm的穿刺套管, 反复操作3次, 将12 mm Hg的CO2充入患者气腹, 利用超声刀将腹膜外的脂肪清除干净, 并经超声检查确定患者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后, 通过第1操作孔去除整块切除的肾脏组织。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肾癌根治术, 具体做法为: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静脉复合麻醉, 取平卧位, 在患者的侧肋缘下进行斜切口, 然后依次切开患者的皮肤、皮下组织、诸层肌肉、腹膜, 将结肠牵拉, 提起侧腹膜, 将筋膜前层分离, 利用2把肾蒂钳控制切断肾蒂, 整块切除肿瘤、肾、肾蒂淋巴组织以及肾脂肪囊。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有效和无效为130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判定的等级。显效:手术成功, 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且术后无并发症产生;有效:手术成功, 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无效:手术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用n/%表示, 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65例患者中, 23例患者临床治疗显效, 38例为有效,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65例患者术后共14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 如切口感染、休克、肺部感染等, 并发症发生率为21.54%, 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44.62% (P<0.05, 表2) 。
3 讨论
近年来, 局限性肾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 且在局限性肾癌早期,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临床诊断一般为影像学偶然发现[2], 病情一旦恶化, 即错过最佳的临床治疗时间, 会导致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3]。
多年的经验证实, 临床一般采用传统开放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 但该手术的适用范围较狭窄, 主要适用于肿瘤局限于肾包膜内且无淋巴结转移、无周围组织浸润、无静脉癌栓患者, 临床疗效往往不理想, 具有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 预后效果差, 难以真正改善局限性肾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 逐渐应用于局限性肾癌的临床治疗中。经临床试验证实, 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治疗成本相对低廉、适用范围广、患者耐受强等临床应用优势[5]。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65例患者中, 23例患者临床治疗显效, 38例为治疗有效,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术后并发症上, 观察组65例患者中, 共1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 如切口感染、休克、肺部感染等,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54%,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6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充分证明了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也足见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具有临床优越性。
综上所述, 局限性肾癌患者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 避免病情恶化, 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地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应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手段。采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 可充分发挥其微创、恢复快、术后并发症率低等优势, 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从而全面提升局限性肾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提升患者生存率, 改善其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随机选取自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局限性肾癌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5例。观察组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 对照组行传统开放肾癌根治术, 基于患者所选临床治疗方式不同,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65例患者中, 有23例患者临床治疗显效, 38例患者临床治疗有效,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4%,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65例患者中, 共14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 如切口感染、休克、肺部感染等,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54%, 明显低于对照组65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44.62%,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局限性肾癌患者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 可充分发挥其微创、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 全面提升患者预后效果, 值得推荐。
关键词: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局限性肾癌,临床疗效,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项明峰, 刘飞, 赵为广, 等.后腹腔镜下与开放性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比较[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1, 26 (5) :333-335.
[2]杨军, 陈志朋, 马强, 等.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疗效[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7 (2) :183-186.
[3]吕锋.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 2014, 20 (23) :89-90.
[4]薛亚岗, 缪惠东, 顾红星, 等.评价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疗, 2015, 34 (30) :5-6.
肾癌早期,常会“忽悠”人 篇4
虽然与王先生一样,患的是肾脏肿瘤,但李大叔就没有王先生那么幸运了。李大叔今年57岁,几年前从单位离职后就一直自己干个体户,仗着自己身体好,根本就没想过去体检。前一段时间,他总感觉腰有些疼,心想可能是劳累导致的,因此也并没有太当回事。直到最近发现有时小便带血,这才急着赶往医院看医生。检查结果显示:晚期肾癌,肿瘤直径已超过10厘米,淋巴、纵隔、骨头等处都有转移,专家说已失去了手术机会。
相比前两位肾癌患者,何先生更让人觉得遗憾。何先生是一位民营企业家,身价过亿。在一次体检时被发现其一侧肾脏内有一个约1厘米的占位性病变。体检医生告诉他,目前尚无法明确占位的性质,建议密切观察,必要时手术切除。由于当时业务非常繁忙。他也想先拖一段时间再说。3个月后,他做了第一次复查,检查显示肿瘤并未长大。他便放松了警惕,加上事务缠身,之后他再也没有到医院做过复查。直到一年多后,他总是发低烧。吃药毫无效果,这才想起医生让他定期复查的事来,可是已经晚了,短短1年多的时间,他身上的这个肿瘤疯狂生长。由于肿瘤较大,手术不得不切除了病侧的。肾脏,并进行了周围淋巴结的清扫。但由于癌细胞扩散范围较大,术后出现了身体其他部位的广泛转移。尽管他寻遍国内外名医,采用了各种最先进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花费了数百万元,最终仍无法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蔓延。2年后。何先生还是不幸离开了人世。
据有关资料:近年来,肾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常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压力大、吸烟、饮酒、肥胖等因素有关。早期肾癌大多没有明显不适,极易“忽悠”人,而当患者出现腰痛、血尿、肿块、持续发热时,这已经是晚期症状了。因此,定期体检是发现早期肾癌最重要的手段。一般超声检查就可以检查出直径1厘米左右的肾内肿块,而对于直径小于4厘米左右的肾脏肿瘤,可以进行保肾手术,治疗效果非常好。
肾癌生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篇5
1 细胞因子(cytokine CK)类药物
细胞因子是一类主要由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产生的高活性、多功能小分子蛋白质。用于肾癌治疗较成熟的CK主要有IL-2和IFN-α。
1.1 IL-2和IFN-α
IL-2和IFN-α是非特异性细胞因子,能够激活T细胞和NK细胞,直接参与肿瘤细胞的杀伤。COPPIN等的报道[3]对6117例1995年至2004年接受了IL-2或IFN-α治疗的RCC患者进行了统计分析,证明了其显著疗效。
而在原来低剂量IL-2治疗肾癌的基础上,伴随着大量Ⅱ期临床试验结果的支持,高剂量IL-2(HDIL-2)治疗方案也得到了FDA的认可,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中。FISHER[4]等对FDA认可的静脉直接注射高剂量治疗晚期肾癌的方案进行长期疗效的总结,表明了HDIL-2对于治疗转移性肾癌疗效显著。而在MCDERMOTT的报道中[5],对193名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IL-2静脉用药较低剂量治疗肾癌,尤其是已发生肝或骨转移的肾癌效果更为明显。虽然,IL-2静脉注射毒性作用对其广泛使用有一定的限制,但只要病人选择得当,其疗效就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目前,IL-2和IFN-α仍是临床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主要方法,过去20年,一直被广泛使用,并得到了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组织(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的认可,推荐其为临床一线用药,其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需认识到其毒副作用较大,缓解率低。需谨慎选择病人进行治疗。而各种改良的治疗方案仍在不断得研发过程中。
1.2 其他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抗肿瘤CK,能够活化巨噬细胞,直接杀伤和抑制癌细胞增殖;同时还可以破坏RCC血供,诱发局部炎症反应。而动物实验表明IL-12、IL-2与IFN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免疫反应细胞,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及一些IL-2和IFN协同辅助因子也能够起到直接或间接杀伤RCC肿瘤细胞的作用。所有这些CK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仍处于Ⅰ或Ⅱ期临床试验阶段。
2 肿瘤疫苗(tumor va ccine)
肿瘤疫苗应用于肾癌的治疗时间较短,目前关于肾癌肿瘤疫苗的研究多停留在实验室或Ⅰ/Ⅱ期临床研究阶段,少有实际应用者[6]。而研究较多的肾癌肿瘤疫苗有灭活的肿瘤细胞疫苗、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疫苗以及表达肾癌相关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s)疫苗。
2.1 自身或同源性肾癌细胞疫苗
灭活肿瘤细胞疫苗属于自身或同源性肾癌细胞疫苗,其优点是这些细胞取自于自身肾癌组织,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与有效抗肿瘤反应相关的所有抗原,且可以在不知道具体肿瘤抗原的情况下,仍发生免疫应答,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潜能。但根据实质肿瘤反应评估标准其临床反应率极低,同时存在特异性差,免疫原性不强的缺点。
2.2 DC疫苗
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是机体内最有效,功能最强的抗原提成细胞,在激发免疫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刺激原始T细胞诱发初次免疫应答,同时也能激活体液免疫。近年来DCs疫苗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领域的热点。
HOLTL等[7]对12例已行肾癌切除4周的转移性RCC患者采用了DC疫苗静脉注射的方法治疗。疫苗由患者自身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病人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制成,再经静脉回输患者,发现12例晚期RCC患者抗肿瘤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明显增强,取得良好效果。
WANG等[8]则通过培养患者的外周血和骨髓单核细胞获得了大量的DC,再在体外与肾癌细胞进行融合制成疫苗,该疫苗能同时表达DC的表面分子及肿瘤相关抗原,注入人体后观测到T淋巴细胞明显增殖、活化产生免疫应答,有效激发肿瘤特异的CTL杀伤效应。而BARBUTO的研究[9]进一步证明了DC与肾癌细胞融合所制成疫苗对于晚期RCC患者的病情发展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
DC疫苗用于RCC的治疗其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优势明显。肿瘤裂解物刺激DCs、肿瘤抗原负载DC以及肿瘤细胞m RNA转染DC等的研发,已相继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基因修饰DC疫苗发展潜力巨大。G250/MN/CAⅨ相关的肿瘤疫苗也将为研制有效的肾癌疫苗带来希望。相信以DC为基础的肾癌治疗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3 生物靶向治疗
最近几年,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在大量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表明了分子靶向治疗理论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研究人员发现在大部分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都表现出von-Hippel-Lindau(VHL)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或沉默,而VHL基因具有调节转录、维持细胞结构稳定性和调节细胞周期及分化的功能,其变异与RCC的发生密切相关[10]。pVHL作为VHL的基因产物能够通过泛应素-蛋白酶途径引起缺氧反应蛋白的过度表达,造成包括缺氧诱导因子(H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增加,引起各自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增多,从而最终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和肿瘤的发生[11]。靶向治疗的目的就在于阻断这一系列反应的靶基因,抑制反应的发生。
3.1 雷帕霉素靶分子(mTOR)抑制剂
m TOR是HIF-α表达的重要调节剂,能够有效增加HIF-α和其他调节蛋白的转录,同时广泛提高激活细胞的翻译能力,引起细胞生长和增殖。而temsirolimus(CCI-779)则能够起到有效的对抗m TOR的作用。在HUDES等[12]报道的Ⅲ期临床试验中,对626例患者进行了IFN-α、temsirolimus单独以及联合用药治疗m RCC的随机分组研究,发现含有temsirolimus组PFS为3.7个月,而仅使用IFN-α组为1.9个月;MOS为含temsirolimus组10.9个月对比IFN-α组7.3个月(P=0.0069),显示出temsirolimus治疗的优越性。且其用药的副作用较小,耐受好。
3.2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 l a ntibodie s mAbs)
单克隆抗体(m Abs)是一种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RCC作为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肿瘤,一些与血管形成相关的生长因子(如VEGF、PDGF等)与肿瘤的发生联系密切。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则能够选择性有效抑制VEGF、PDGF的过度生成。
3.2.1 Bevacizumab(Avastin)
Bevacizumab(Avastin)是一种新型的抗VEGF受体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可与所有亚型的VEGF-A结合,减少细胞中的VEGF。目前已进入肾癌、肺小细胞癌、结直肠癌以及乳腺癌的Ⅲ期临床试验。ESCUDIER等[13]报道了bevacizumab联合IFN-α一线治疗m RCC与IFN-α单独治疗RCC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了bevacizumab联合IFN-α治疗m RCC的优势。bevacizumab有望成为一线治疗用药。
3.2.2 抗G250单克隆抗体(mAbG250)
在1986年OOSTERWIJK[14]通过杂交瘤技术筛选出一种鼠原性单克隆抗体G250(G250 m Ab),用该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发现98%肾癌原发病灶中含有该抗体,特别是在肾透明细胞癌中完全表达。而研究表明G250与CAIX的结构是相同的。LAMERS等[15]报道多肽G250与以前证实的能被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限制性抗原表位HLA-A2.1重叠,具有免疫源性,并可在体外诱导G250/MN/CAIX特异性T细胞。肾细胞癌G250抗原的高度特异性表达及其免疫原性使其成为肿瘤疫苗潜在的靶抗原和肾癌靶向治疗的靶位[16]。Wilex/Ludwig研究院在2003年开发出WX-G250 m AB[17],它是一种经改造过的嵌合G250mAB(c G250),既保留了抗体特异性,又大大降低了鼠原性,在各个方面均优于常规的G250mAbs。国外也有报道使用这种经过改造的嵌合G250mAb治疗转移性肾癌[18,19],其结果尚未达到理想值。目前关于WX-G250mAbⅢ期临床研究仍在进行中。
3.2.3 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过度表达同样能够引起新生血管的形成。而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是一种人鼠嵌合TNF-α靶向抗体。在2004年进行的Ⅱ期临床试验中[20],英夫利昔单克隆抗体被用于治疗对常规免疫治疗无效的转移癌患者,随访7个月,结果其中3个患者产生了部分反应,2例病情趋于稳定,且研究并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3.3 白细胞介素抑制剂(multikina s e inhibitors)
目前有两种白细胞介素抑制剂被FDA认可用于RCC的治疗。
3.3.1 Sorafenib(BAY 43-9006)
Sorafenib(BAY43-9006)是一种口服小分子广谱Raf激酶、VEGF-2、VEGF-3、PDGFR、FLT3和KIT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Raf-MEK-ERK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VEGF和PDGF的作用。RATAIN等[21]报道了202例晚期肾癌患者口服BAY 43-9006治疗12周,37例目标病变缩小>25%的患者继续开放性治疗,结果显示中位PFS为48周,而缩小<25%的65例患者再随机分为BAY 43-9006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同样治疗12周后,两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周和6周(P=0.0001)。而一项Ⅲ期临床试验[22]对903例对细胞因子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再进行分组接受sorafenib和安慰剂对照治疗12周,显示出sorafenib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存活率。
3.3.2 Sunitinib(SU11248)
Sunitinib(SU11248)是一种口服小分子广谱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靶向抑制VEGFRs,PDGFRsα/β,FLT3和KIT。一项Ⅱ期试验[23]对sunitinib治疗对细胞因子不敏感的晚期肾癌患者治疗的疗效进行了检测,发现有效反应率为40%,SD占27%,PFS为8.7个月。基于试验结果,FDA批准sunitinib为RCC治疗的临床用药。而另外一项Ⅲ期试验[24]将sunitinib与IFN-α一线治疗m RCC进行了对比,显示出sunitinib治疗较IFN-α疗效更为显著,且sunitinib治疗的副作用要明显小于IFN-α。
结束语
治疗性肾癌疫苗的研究进展 篇6
肿瘤疫苗主要是通过激活抗肿瘤特异性抗原或相关性抗原产生针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来达到治疗目的。最初肾癌疫苗的研究聚焦在自体肿瘤疫苗和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上,研制DC-肿瘤细胞融合疫苗也是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2]。伴随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基因工程技术等的新进展,科学工作者对许多新的疫苗研究途径进行了尝试。下面从以肿瘤细胞为基础的疫苗、肿瘤相关抗原为基础的疫苗和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疫苗等几个方面对肾癌疫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肿瘤细胞为基础的疫苗
肾癌肿瘤疫苗的早期制备方法是以完整肿瘤细胞或肿瘤细胞裂解物作为免疫原。肿瘤细胞的来源可以为自体或同种异体的肿瘤细胞,因而可刺激机体产生有效抗肿瘤免疫所需要的肿瘤相关抗原,而且用肾癌细胞作肿瘤疫苗可以在未明确肾癌细胞抗原的情况下,仍产生免疫反应。但许多学者对其安全性提出了质疑。DILLMAN等[3]报道用短期培养的自身肾癌细胞株作为疫苗来治疗26例肾癌病人。治疗前所有病人都进行了肿瘤迟发型过敏反应皮试(DTH)。随访5年,其中10人治疗期间病情没有变化,9人存活期超过1年,6人DTH由阴性变为阳性。该结果表明用自身肾癌细胞作为肿瘤疫苗是有一定疗效的,且患者可以耐受。有学者研究显示自体肿瘤疫苗可能成为肾癌术后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JOCHAM等[4]对553例肾癌患者进行了根治术后自体肿瘤疫苗治疗,肿瘤>2.5 cm者,瘤苗治疗组5年生存率为77%,而对照组为68%(P=0.0204)。目前临床上,单一的灭活肿瘤细胞疫苗已很少使用。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其基础上,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制成基因修饰肿瘤细胞疫苗能够有效增强其免疫原性,并提高T细胞对肿瘤抗原的反应性。
2 以肿瘤相关抗原为基础的疫苗
G250是广泛表达的RCC相关抗原。研究表明该抗原与CAⅨ结构等同。98%的肾细胞癌原发灶有G250抗原表达,转移病灶的表达率为88%,而透明细胞癌几乎全部表达该抗原。肾细胞癌G250抗原的高度特异性表达使其成为肿瘤疫苗潜在的靶抗原和肾癌靶向治疗的靶位[5]。MUKOUYAMA等研究者[6]为增加CAⅨ免疫原性,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质粒或腺病毒作为载体将GM-CSF-CAⅨ融合分子用于肾癌的治疗。UEMURA等[7]报道用CAⅨ抗原肽疫苗治疗23位肾癌病人,临床有效率为39%,同DC疫苗试验有效率类似。JOHN等[8]指出抗CAⅨ抗体是G250靶向治疗的另一策略。有文献报道用m AbG250制成6种抗独特型抗体免疫小鼠,可观察到小鼠体内有类似于m AbG250抗体的产生,并诱导小鼠产生针对G250的特异性细胞免疫。目前抗独特型抗体瘤苗研究已进入临床Ⅱ期试验。
3 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疫苗
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是机体内最有效,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激发免疫反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其最大特点是能够刺激原始T细胞诱发初次免疫反应应答,同时也能激活体液免疫。这种新型肿瘤疫苗不仅可以保证肿瘤抗原被有效地摄取,而且可以提供免疫反应所需的共同刺激信号,显示出优于“常规”疫苗的前景,因而也是目前最有希望的肿瘤免疫治疗手段之一[9]。下面分类对DC疫苗做一介绍。
3.1 肿瘤裂解物刺激DCs:
肿瘤裂解物是多价抗原,因而不需要鉴定特异性抗原,且多个抗原的存在既可以减少因抗原阴性引起肿瘤免疫逃避的可能性,同时可能诱导CTL效应的增强。有研究表明负载肿瘤裂解物的DCs诱导的CTLs对自体肾癌细胞杀伤作用显著高于单独肿瘤裂解物诱导的CTLs。采用负载肿瘤裂解物的DCs为基础制作疫苗对晚期肾细胞癌患者进行免疫治疗具有临床应用前景[10]。WANG等[11]用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的DC疫苗联合CIK治疗10例晚期肾癌患者,随访时间6~20个月。在4例有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1例PR,2例SD,1例PD,另6例没有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1例PD,1例失访,另外4例SD。AKIHIKO等[12]在最近的研究中指出肿瘤裂解物致敏的DC疫苗对于转移性肾癌是有效的且无毒副作用。
3.2 肿瘤抗原负载DC
树突状细胞可高效负载肿瘤抗原。肿瘤抗原在体外致敏DC,再回输体内或接种到机体,可诱导肿瘤抗原的CTL应答。采用G250抗原蛋白致敏DC制备瘤苗比采用肿瘤细胞裂解物冲击DC制备瘤苗具有以下优点:(1)特异性强,更能有效地诱导DC。(2)副作用小,避免了自身免性疾病的产生。(3)操作方便,不需要获取肿瘤组织即可进行治疗。TSO等[13]将G250与GM-CSF形成的G250-GMCSF融合蛋白加入到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体系中形成成熟DC疫苗,从而提高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SIEVERS等[14]以端粒酶作为RCC特异性抗原刺激DCs后与CIK共同培育,再检测CIK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共育后的CIK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但是,该类疫苗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已确定的肾癌抗原少,单一抗原的免疫攻击尚无法完全杀伤肿瘤细胞;且受MHC限制,肿瘤细胞也容易通过抗原变异逃避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免疫反应。
3.3 肿瘤-树突状细胞融合疫苗
这种融合疫苗既能表达DC自身表面免疫应答分子,同时又可获得肿瘤细胞的肿瘤抗原,能有效的引起免疫反应。细胞融合技术能递呈肿瘤细胞所有的抗原,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抗原。ALEXANDER等[15]将肾癌病人自身癌细胞与DC融合成DC瘤苗,治疗17例转移性肾癌病人。结果显示4例病人肿瘤完全消退,2例病人肿瘤缩小50%以上,而且副反应小。KUGLER[16]对17名进展期肾癌患者应用此法,41%的患者取得疗效,其中4例出现对所有转移病灶的排斥,2例肿瘤缩小50%以上,1例产生混合反应。但KUGLER[17]等在之后的临床Ⅱ期试验中却未取得满意的试验结果。BARBUTO等[18]将DCs与肿瘤细胞杂交融合制取瘤苗,对35例转移性RCC和恶性黑色素瘤病人进行治疗,22例RCC病人中3例获得满意疗效,71%的病人在19个月内病情稳定,实验表明DCs-肿瘤细胞融合疫苗可以影响晚期肾癌的病情进展。但许多学者指出肿瘤细胞中包含了机体自身的抗原,可能会诱发自身免疫反应。
3.4 肿瘤细胞mRNA转染DC
通过PCR核酸扩增,从肿瘤组织中可得到足够数量的m RNA,刺激DC制成DC瘤苗。且用肿瘤细胞m RNA代替肿瘤抗原刺激DCs可避免自身抗原刺激DC诱发自身免疫疾病的危险。BROSSART[19]m RNA导入DC制成DC瘤苗,观察其诱导CTL的能力,研究表明肿瘤本身的m RNA比体外通过PCR扩增得到的m RNA转染DC发挥特异性抗肿瘤的能力更强。GILBOA等[20]认为转染m RNA的DCs是简单而且有效的。对照实验发现转染m RNA的DCs在产生免疫原性的DCs优于其他抗原负载技术。SU等[21]将患者肿瘤组织总m RNA转染其自体DC后用于治疗转移性RCC,亦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但该类疫苗的缺陷在于RNA不稳定,且自主复制的RNA疫苗可能会引起宿主周围细胞凋亡。
3.5 基因修饰DC
即用肿瘤和抗原呈递细胞生成的杂合体作为肿瘤疫苗。将肿瘤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置于电场或聚乙二醇中,就会产生它们的杂合体。目前研究的类型主要有细胞因子基因修饰DC和抗原基因修饰DC。肿瘤抗原基因通过载体或直接以裸DNA或RNA方式导人DCs后,能在DCs内持续表达肿瘤抗原,且有长期稳定性。VAN TENDELOO等[22]证实,基因修饰的DC分泌IL-12、TNF的能力更强,具有更强的抗原提呈能力。KRIEG等[23]和FANNY等[24]用未甲基化的磷酸胞苷酰-寡脱氧核苷酸基序处理树状突细胞可以促进IL-12、IL-18、IFN-α、TNF-α等细胞因子数量的增加,患者肿瘤体积明显比对照组要小。
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基因工程学的发展,各种DC疫苗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开始尝试使用,显示出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RCC裂解物刺激DC、肿瘤抗原负载DC以及肿瘤细胞m RNA转染DC等研究奠定了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基础地位。而G250/MN/CAⅨ肾癌相关的基因修饰DC疫苗成为了肾肿瘤生物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虽然肾癌肿瘤疫苗的研究目前大多尚停留在实验室或Ⅰ/Ⅱ期临床实验阶段,实际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仍需假以时日,但随着各国科学工作者们在多学科交叉领域里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人们有理由期望在不久的的将来,肾癌肿瘤疫苗生物治疗将给中、晚期肾癌患者带来福音[25,26,27,28,29,30,31,32]。
摘要: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ncer,RCC)是泌尿系统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几年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RCC对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均不敏感,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也不能对中晚期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由于肾癌是一种免疫原性很强的肿瘤,其免疫治疗倍受关注。伴随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子靶向治疗以及肾癌疫苗等生物免疫治疗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现状 篇7
1 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现状
(1) 标准治疗方案, Ratain等[2]对202例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患者进行索拉非尼Ⅱ期临床疗效实验, 患者分为两组, 随机双盲给药, 400mg日2次口服, 统计结果显示服用索拉非尼组中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为24周, 而未服用索拉非尼的对照组中仅为6周。国外学者Escudier等[3]对903例肾细胞癌进行Ⅲ期临床研究,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索拉非尼400mg日2次口服, 结果显示显索拉非尼显著延长晚期肾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和总生存期, 依此结论, 索拉非尼成为FDA批准的首个治疗晚期肾细胞癌靶向药物。同期在北美国家进行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扩大临床试验, 观察晚期肾癌患者2504名, 统计结果显示同上一致的临床获益率。随后, 国内外学者将该药广泛应用于临床,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2006年批准临床上使用该药, 国内学者周爱萍等[4]在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开放、多中心、非对照Ⅱ期临床试验 (ⅡT) 中, 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 观察病例共计62例晚期肾癌的患者, 有5例患者因为不良反应不能够耐受而退出, 统计可评价患者57例, 服用方法采用400mg日2次口服, 结果显示临床获益率达为84.21%, 客观缓解率达为21%, 中位PFS达41周, 疗效显著。 (2) 索拉非尼增量方案, 采用增加剂量提高索拉非尼的疗效方案也在临床观察阶段, 增加剂量可以提高药物的效果, 但其不良反应也明显增多。国外学者Amato等[5]采用递增方案治疗转移性肾癌的Ⅱ期临床试验, 600~800mg, 日2次口服, 结果表明患者对索拉非尼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疾病缓解率高达55%, 中位PFS达8.43个月。国内学者斯璐等[6]对常规剂量治疗失败的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给予增量治疗, 从每日800mg逐渐增加, 最大剂量达1600mg/d, 统计结果客观缓解率达44%, 疾病控制率81%。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提示在部分耐受良好的晚期肾癌患者中可适当增加索拉非尼剂量, 从而可提高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 (3) 以索拉非尼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 晚期肾癌病情复杂, 单一靶向药物并不能完全杀灭肿瘤。综合治疗往往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含有索拉非尼的治疗方案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常用的联合方案中有索拉非尼联合细胞因子、其他靶向药物及联合化疗等治疗方案, 虽然文献报道有效率明显提高, 但限于统计病例数少, 缺乏系统规范的标准, 未被学术界所明确和统一。
2 索拉非尼抗肿瘤机制
靶向治疗已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肾细胞癌治疗方法, 索拉非尼属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抗肿瘤药物, 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内的Raf-1、B-Raf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的活性, 阻断了RAS/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 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索拉非尼还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周细胞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 以及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PDGFR) 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7]。
3 索拉非尼的不良反应
国外文献报道中显示, 绝大多数患者对索拉非尼治疗有良好的耐受性。与传统的化疗药物不同, 表现为非细胞毒效应, 故有着良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长期服用不会引发类似服用细胞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国内外文献对不良反应统计结果不一, 主要以皮疹、腹泻、手足综合征、疲劳、血压升高及肝功能损伤等多见。但服用索拉非尼引发的不良反应通常较轻, 通过对症处理多能缓解, 容易控制且多可逆, 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中断治疗。总结文献报道不良反应中手足综合征、腹泻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显示国人高于西方人群, 但症状均可控制, 反映出索拉非尼良好的耐受性。高血压方面, 国内学者杨琳[8]等总结30例应用索拉非尼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 高血压的发生率在30%, 以轻中度为主, 其中88.9%为2级以下, 服用降压药物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 靶向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 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临床手段。索拉非尼独特的多靶点的抗肿瘤作用, 作为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肾癌取得了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 但肾癌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 因素众多, 如果单独使用一种靶向药物治疗肾癌, 有效率及生存期都要受到一定的制约, 研究如何与索拉非尼联合治疗肾癌,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期限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摘要:随着临床对肾癌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其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不断进展, 其细胞信号转导路中的一些关键分子已经成为治疗的靶点, 不断有新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问世, 索拉非尼是2005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肾癌治疗的靶向药物,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制定的2008年版《肾癌诊治指南》中推荐索拉非尼作为部分患者的一线治疗或者所有患者的二线治疗用药。现就索拉非尼在肾癌晚期的治疗现状、机制及应用前景作一简介。
关键词:索拉非尼,晚期肾癌
参考文献
[1]Bell munt J, Montagut C, Albiol S, et al.Present strategies in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an update onmolecular targeting agents[J].BJU Int, 2007, 99 (2) :274-280.
[2]Ratain MJ, Eisen T, Stadler WM, et al.PhaseⅡPlacebo-controlledrandomized discontinuation trial of sorafeni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renal cell carcinoma[J].J Clin Oncol, 2006, 24 (16) :2505-2512.
[3]Escudier B, Eisen T, Stadler WM, et al.Sorafenib in advanced clear-cell renal-cell carcinoma[J].N Engl J Med, 2007, 356 (2) :125-134.
[4]周爱萍, 何志嵩, 于世英, 等.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试验[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9, 30 (1) :10-14.
[5]Amato RJ, Zhai J, Willis J, et a1.A phaseⅡtrial of intrapatientdose-escalated sorafenib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renal cellcancer[J].Clin Genitourin, 2012, 10 (3) :153-158.
[6]斯璐, 马建辉, 周爱萍, 等.索拉非尼增量治疗转移性肾癌的初步报道[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9, 30 (1) :18-20.
[7]张奇夫, 汪清, 付成, 等.索拉非尼治疗老年晚期肾癌患者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初步评价[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0, 31 (1) :12-14.
治疗肾癌 篇8
肾癌泌尿系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 位于第2。我科于1998年1月~2006年6月共计收治138例肾癌患者, 回顾性分析了诊断和治疗情况, 以探讨有效的诊治方法。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8例。男82例, 女56例;年龄23~71岁。病灶均为单侧, 其中右侧88例, 左侧50例, 位于肾上极69例, 肾下极48例, 中极21例。临床无症状因体检发现的75例, 单纯性腰痛的28例, 血尿的58例, 合并有血尿和腰痛的17例, 满足手术适应证。每例患者术前都经过B超、CT、MRI、KUB+IVP等检查明确为肾实质性占位, 且大于1 cm, 对侧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1.2 治疗方法
134例患者手术方式为根治性肾癌手术+淋巴结清扫, 手术入路经11肋间42例, 改良肋缘下切口的35例, 经腹部40例, 胸腹联合切口的17例。根治性切除的范围为Gerota筋膜内肾脏、肿瘤、肾周脂肪组织、上段输尿管、肾蒂淋巴结及紧贴肿瘤的腹膜, 肾上腺尽可能保留, 不做常规切除。淋巴结清扫分为2类:1类是区域清扫108例, 右侧包括肾蒂周围及腔静脉周围, 左侧包括肾蒂周围及腹主动脉周围;2类是扩大清扫26例, 范围上至横膈下方, 下至腔静脉分叉处。术前曾接受患侧肾动脉栓塞11例, 术后继续予以INF-а3 m IU/d每周3次×3~6个月静滴或肌注;4例患者行生物治疗+放疗化疗。上述患者随访3~72个月。
2 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138例肾癌患者中透明细胞癌118例, 颗粒细胞癌17例, 混合癌3例。Robson分期:Ⅰ期89例、Ⅱ期29例、Ⅲ期16例、IV期4例。治疗后随访3~72个月, 平均52个月, Ⅰ期至今全部存活, Ⅱ期3例已死亡, 平均生存5.3年, 生存率为89.7%, Ⅲ期7例已死亡, 平均生存2.1年, 生存率为62.5%, IV期4例全部死亡, 平均生存1.3年。
3 讨论
肾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脏恶性肿瘤, 约占85%, 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绝大多数肾癌为单侧 (约90%) , 可发生于肾脏实质的任何部位, 早期能经血行转移, 多转移到肺、骨、肝、脑等[1]。
本研究中早期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患者占54.3%, 而同时有血尿及腰痛的只占12.3%。肾癌早期临床表现少, 明确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主要包括B超、CT、MRI以及静脉肾盂造影等[2]。B超能发现1 cm以上的肾脏占位, 可以用于筛选肾脏占位的大小及性质, 是肾癌的首选检查方法。CT对于肾癌的定位准确率极高, 并且能显示病变的范围及临近器官有无受累, 可与手术中所见基本吻合, 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肾癌的影像学检查[3]。MRI对于肾癌的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性与CT相仿, 但是在确定相关血管、周围器官受侵犯程度及与良性肿瘤或囊性占位鉴别等方面优于CT。静脉肾盂造影对于肾癌的诊断价值较小, 当肿瘤较小仅限于肾实质内时, 其结果往往反映不出。肿瘤较小、诊断困难的病例可采用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肾癌的生物学行为极为多变, 其发病机制以及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至今不明。
肾癌分期是选择手术方式的基本依据。根据国际1997年TNM分期, 对于低分期且病变直径<4cm、单发、局限于肾周筋膜内的手术方式选择上仍有较大争议[4]。LERNER等研究认为, 对于对侧肾功能正常的肾癌患者主张根治性手术[5]。GHAVAMIAN等认为, 对于高分期的、已有周围器官转移的, 行肾部分切除术, 保护肾功能, 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6]。除外已经发生周围器官转移或对侧肾功能差的, 笔者对于1 cm以上的肾癌倾向根治性手术。患者对侧肾功能在正常范围内, 是选择根治性手术的前提。根治术中是否行淋巴结清扫, 以及清扫的范围, 目前也存在争论。有学者报道根治性手术+淋巴结清扫, 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也有学者认为肾癌血行转移与淋巴转移的概率接近, 扩大淋巴结清扫并不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7]。本组中, 对于肿瘤范围大的患者, 术前笔者行患肾动脉栓塞, 减少术中出血, 也降低了血行转移的可能。
1983年始INF-а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癌以及术后预防复发。研究认为, INF-а可增强肿瘤细胞的MHC表达, 使肿瘤细胞抗原呈递给T细胞, 从而激活T细胞;同时可降低FGF的表达, 减少肿瘤中新血管的生成;还可以通过转录信号影响细胞的增殖[8]。临床上对于INF-а的使用剂量和周期并没有标准, 但多数学者认为治疗时间应持续3个月以上。研究表明, 单用INF-а治疗转移性肾癌, 疗效为15%~30%;根治性手术后单用INF-а预防复发, 疗效为65%~85%[9]。本组研究中, Ⅰ期5年生存率100%, Ⅱ期3例死亡, 5年生存率为89.7%;Ⅲ、IV期疗效为45%。在晚期肾癌的生物治疗上, 多数学者倾向INF-а与IL-2或5-Fu等一起联合治疗, 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综上所述, 肾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资料, 对于早期肾癌选择行根治性手术+淋巴结清扫, 术后给予INF-а进行生物治疗, 可提高疗效, 降低复发率;对于晚期肾癌, INF-а联合治疗是趋势, 能有效提高5年生存率。
摘要:目的探讨肾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6年该院肾癌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其预后情况。138例患者术前都经过B超、CT、KUB+IVP等检查明确为肾实质性占位, Ⅰ~Ⅲ期行根治性肾癌手术, 并于术后继续予以INF-а3 mIU/d×318个月静滴或肌注, IV期行生物治疗或放疗化疗。结果随访3~72个月, Ⅰ期至今全部存活;Ⅱ期平均生存5.3年;Ⅲ期平均生存2.1年;IV期已全部死亡, 平均生存4个月。结论医学影像学是肾癌的主要诊断方法。肾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外科手术。术后进行生物治疗或放化疗能有效增强抗肿瘤的能力, 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肾癌,影像学,根治术,生物治疗
参考文献
[1]顾方六.肾肿瘤.见:吴阶平, 主编.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889-916.GU FL.Kidney tumor.In:WU JP, editor in chief.WU JPUrology[M].Shandong Science Technique Publishing Company, 2004:889-916.Chinese
[2]KIN KA, CHOI JW, PARK CM, et al.Unusual renal cell carci-nomas a pictorial essay[J].Abdominal Imaging, 2006, 31 (2) :154-163.
[3]韩希年, 刘光华, 王俭.肾细胞癌的不典型CT、MRI表现[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6:38-41.HAN XL, LIU GH, WANG J.Atypical CT and MRI findings ofrenal cell carcinoma[J].China Journal of Urology, 2005, 26:38-41.Chinese
[4]STADLER WM.Therapeutic options for variant renal cancer:atrue orphan disease[J].Clin Cancer Res, 2004, 10:6393-6639.
[5]LERNER SE, HAWKINS CA, BLUTE ML, et al.Diseas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two stage renal cell carcinoma treated withnephron sparing or radical surgery[J].J Urol, 1996, 155:1868-1873.
[6]GHAVAMIAN R, CHEVILLE JC, LOHSE CM, et al.Renal cellcarcinoma in the solitary kidney:An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and outcome after nephron sparing surgery[J].J Urol, 2002, 168:454-459.
[7]FLANIGAN RC, MICKISCH G, SYLVESTER R, et al.Cytore-ductive nephrectomy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renal cancer:acombined analysis[J].J Urol, 2004, 171 (3) :1071-1076.
[8]GIACOSA R, SANTI R, VAGLIO A, et al.“Late”regressionsof metastases from renal cancer after a period of disease pro-gression continuing the same intermittent low dose immunotherapyregimen[J].Acta Biomed Ateneo Parmense, 2004, 75 (2) :126-130.
肾癌的CT诊断认识 篇9
【关键词】回顾;肾癌;CT诊断;认识
由于影像学检查诊断肾癌的符合率高达90%以上,而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诊断肾癌的价值有限,所以通常不做肾穿刺活检检查[ 1 ]。但对影像学诊断难以判定性质的小肿瘤患者,可以选择行保留肾单位手术或定期(1~3个月)随诊检查[2]。笔者回顾了26例肾癌病例,加深了对肾癌的CT诊断的认识,结合了大量的书籍、刊物总结出如何更加准确诊断肾癌确诊,更好地为患者延长生命,提供影像保证。与各位同仁共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的病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4~92岁,平均年龄57岁,肿块大小18~84毫米,平均30毫米,发生于左肾、右肾的差别不大
1.2 诊断方法
检查前头一天禁吃晚餐,口服甘露醇100毫升,采用120V、320AmS扫描,先平扫,后静脉注射优维显250ml,分别在16秒、60秒、180秒扫描。
1.3 鉴别标准
①肾囊肿:无论其平扫密度高、低,在增强扫描时皆不强化,囊壁规则且薄,与肾癌的鉴别不难。
②灶性肾盂肾炎:其临床表现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尿检有异常炎性细胞。
③错构瘤:观察病灶时仔细辨认有无脂肪成分,当发现脂肪密度时鉴别就不困难了。肾癌很少有脂肪成分。
④嗜酸性细胞瘤:此瘤小时难鉴别,较大时,其间可出现瘢痕。
⑤肾素瘤:多为女性,临床有血压升高、醛固酮增多症状,为少血管性肿瘤,增强扫描多不强化。
⑥淋巴瘤:多双侧受累,往往伴有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脾内也有低密度病灶。此瘤肾脏明显增大,当出现肾功能障碍时,肾增强延迟或无明显强化多见于淋巴瘤。
2 结果
26例患者中透明细胞癌19例、乳头状细胞癌7例。其中小肾癌12例。CT平扫显示低密度15例、等密度5例、高密度1例、密度不均(囊变、坏死)5例、钙化3例(呈沙粒状或环状钙化)。突出于肾轮廓外的14例,其中小肾癌7例。增强扫描:皮质期不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皮质样强化5例、环状规则皮样强化2例、均匀强化3例、中等强化2例、轻度强化3例,实质期均表现为迅速消退。其中2例因强化不明显,CT未能明确诊断,经手术证实为肾癌。出现远处转移的2例,包括:肺、肝、骨等转移。(其中一例因出现肺转移,体检时发现,经全身检查,从肾CT检查中发现。)
3 讨论
3.1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大多为40岁以上,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早期一般有腰背部不适、隐痛,以后逐渐出现血尿、腹部可触摸到肿块。肾细胞癌可诱发副肿瘤性内分泌综合征,包括恶性高血钙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和男性女性化等內分泌失调症状。如有远处转移则出现相应的症状[3]。
3.2 CT表现
CT对小肾癌(<3cm)诊断非常重要。小肾癌平扫多为均匀低或等密度,少数为高密度,多位于肾轮廓外围,突出肾轮廓外。故平扫见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病变,突出肾轮廓,应提高警惕,需要增强扫描。小肾癌坏死和囊变、钙化少见,本组1例直径2.5毫米肿瘤出现环状钙化。增强扫描多为不均匀强化,少数可均匀强化。呈“快进快退”的典型征象,增强扫描大多边界清楚,少数不清的恶性程度高。小肾癌周围假包膜较多。值得注意的是增强扫描尽量在皮质早期完成,30秒后有些血供丰富的肾癌已减退到低于肾皮质的密度,给诊断带来困难[4]。
大于3cm肾癌常使肾轮廓局部隆起,多数呈侵润生长,边界不清,因出血、坏死和囊变呈混杂密度,病灶内可有沙粒样钙化或边缘钙化。多数增强扫描出现“快进快退”的典型表现。肿瘤内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肾周间隙,尤其肿瘤边缘的改变,对肾癌是否突破包膜的判断至关重要。肾癌突破肾包膜,侵入肾周脂肪和肾筋膜,表现为肾周脂肪层模糊、消失,肾筋膜增厚。肾周间隙的改变有不规则线状、棘状、网状、云雾状及片状影。如出现包膜外壁结节或肾周间隙内肿块,则可肯定包膜或肾周间隙受侵。淋巴结大小不是肿瘤发生转移的可靠征象,病理有时淋巴结不大而有肿瘤侵润;有时淋巴结肿大而无肿瘤侵润,为炎性反应增大。但淋巴结>2cm及淋巴结强化则提示有转移[5]。
肾癌的生长方式是对肾实质的浸润和破坏,因此多数突于壁外,且肾皮质呈双侧“鸟嘴”样交角,而非膨胀性生长的钝角。对于静脉的瘤栓主要看是否进入下腔静脉,确定瘤栓最高是否位于肝静脉以下,若位于已肝静脉以上,还应扫描心脏,看是否达到右心房;是否侵犯静脉血管壁。
参考资料
[1]冯晓莉,何 群.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3.
[2]李清海.16层螺旋CT肾脏皮质早期扫描及CTA在肾癌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6,12(4):256.
[3]周康荣主编.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434.
[4]李松年.中华影像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7.
保留肾单位的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 篇10
关键词:肾肿瘤,局限性肾癌,治疗
随着影响学的发展及人为重视,越来越多的早期肾癌被诊断,相应的保留肾单位的手术亦较多的运用于临床。为总结经验,将我院收治的17例局限性肾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对象17例,男11例,女6例。病变在左侧10例,右侧7例。有肉眼或镜下血尿5例,腰部疼痛4例。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①B超检查:提示占位性病变14例,3例无异常发现。超声声像图病变为低回声者11例,中等及强回声者3例; ②CT检查:提示肾占位性病变17例。③MPa检查:7例提示肾占位性病变,肾静脉、腔静脉无瘤栓存在。
1.2.2 治疗肾部分切除术及肾段切除术11例,肿瘤切除术6例,其中1例因肿瘤位于中上极,采用暂时性阻断肾动脉血流后行肾部分切除术。
2 结果
2.1 病理类型透明细胞癌12例,颗粒细胞癌5例。
2.2 TNM 分期PT1 13例,PT2 4例。17例均为N0及M0。
2.3 预后9例患者获随访,生存率达82.4%。
3 讨论
3.1保留肾单位的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适应征: ①双侧肾癌和孤立肾癌:② 对侧肾功能虽然尚可,但存在潜在性的危险;③肾癌癌灶较小,直径<3 cm,并位于肾边缘者,本组17例肾癌患者中15例符合该条件。
3.2 保留肾组织的手术中应注意:① 肾癌合并对侧泌尿系统结石及肾小球肾炎时应先处理对侧的疾患,在对侧疾患痊愈或好转后再处理局限性肾癌;②保留肾单位手术要求完全切除肿瘤而保留最大数量的肾实质。肾部分切除或肿瘤切除后,肾切面应作多处冰冻切片检查,以证实无肿瘤组织残留;③如手术中部分集合系统被切除,使用可吸收缝线加以修补。残余肾组织创面可用周围脂肪、肌肉组织覆盖。
4 结论
国外一组肾癌保守性手术治疗长期随诊报告,术后肾癌复发率仅为4.1%,生存率达84%。本组随访9例生存率达82.4%,与国外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上述资料证明在局限性肾癌病例中,保留肾单位的手术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孙世平.泌尿男性生殖系肿瘤.高治忠泌尿外科主治医生300问.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治疗肾癌】推荐阅读:
囊性肾癌的诊断与治疗06-14
囊性肾癌07-25
囊性肾癌诊断11-08
肾癌根治术11-24
肾癌切除术01-29
囊性肾癌的诊治体会12-11
腹腔镜肾癌根治术07-22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论文09-17
保守治疗:手术治疗12-03
短波治疗仪治疗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