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学理念(精选5篇)
激励教学理念 篇1
一、当前领导者在激励过程中的问题
激励是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手段, 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 激发其动机, 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众所周知, 激励是有效领导的关键, 但在日常的激励过程中, 一些领导者的做法存在着误区,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领导者在把握员工真正需要时存在偏差。在领导激励过程中, 一些领导者在制定激励政策时, 往往凭着主观臆断进行。美国管理学家薛恩曾指出:每一位管理者都有一套价值观。由于管理人员与普通职工所处地位和分工上的差别, 他们在把握真实需要方面总会存在一些差异。这样, 管理人员认为员工所需要的, 并不一定是员工真正所需要的, 而不能针对员工真实需要的激励措施, 便是毫无意义的。
2、领导者在激励对象上存在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激励那些夸夸其谈的“演说家”, 而那些真正默默无闻的奉献者却常常被领导者所忽视。二是激励那些踏踏实实的“平庸者”。其实这种类型的人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创造热情, 工作不求进取, 安于现状, 死搬教条, 实际上是一些平庸无能之人, 而那些富有创见性的下属, 可能看起来不很勤恳, 常常被领导者认为是组织的包袱。三是激励因循守旧的“胆小鬼”。在工作中, 领导者往往欣赏那些四平八稳、缺乏进取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相反, 那些勇于探索的“冒险家”却被领导者采取压制手段, 打击了他们的创造热情。
3、激励制度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一些领导者在实际操作中, 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没有整体性激励策略和措施, 致使零散的激励制度和措施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 表现为激励缺乏症、激励随意症和激励约束分裂症。
4、激励制度执行乏力, 形式主义严重。激励制度在执行中常常是写在纸上, 挂在墙上, 讲在口上, 风一吹, 掉在地上, 而不是落到实处, 极大地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
当前领导者在激励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亟须通过激励理念与激励方法的创新来加以有效解决, 从而对领导工作产生推动效应, 提高下属的职业素质, 鼓舞组织成员的士气, 实现成功激励。
二、创新领导激励理念, 拓宽领导管理思路
(一) 树立激励者与被激励者平等的理念。
领导激励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组织成员的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心理品质, 使组织成员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组织的目标, 为组织创造最大的利益, 同时也实现组织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生活的需要。这就是说, 激励者与被激励者站在同一个立场上, 领导者并不是让组织成员为“我”去好好劳动, 而是激发、帮助、引导组织成员为“自己”去发愤努力, 这就为激励作用的发挥从基础上提供了无穷大的空间。然而, 我们的一些领导者, 居高临下地对组织成员实施激励。尽管这种激励追求的不是个人财富而是“业绩”, 但总是以自我为核心, 这种激励方式怎么能强烈持久地把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起来呢?因此, 领导必须从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的地位上走下来, 走到组织成员中去, 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组织成员服务中去, 激情满怀地去对组织成员实施激励。领导者或管理者只有把实现自我的愿望与为组织成员无私奉献统一起来, 在领导或管理活动中承认并尊重组织成员的主人地位, 与组织成员站在同一地位上, 平等地、真诚地、无私地去激励下属, 与他们合力攻坚, 才能与下属一起攀上新的高峰。
(二) 将领导激励理念转化为自我激励理念。
领导激励对于被激励的被领导者来说, 是一种外部驱动力。领导者从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完成某一任务的需要或提高劳动效率、产品质量、实现规范化劳动、增加效益的目的出发, 运用自己的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感召力, 通过表扬、授予称号、颁发奖金或者晋升工资等具有刺激性手段, 使人们精神振奋, 积极性陡增, 遵循领导者的安排部署, 去努力工作, 奋勇争先, 达到提高效率、增加效益的目的。但若领导激励仅限于发挥这种外部驱动力的作用, 其效果往往由于荣誉认定级别的高低、物质奖励的多少不同而使激励强度忽强忽弱, 激励的时效忽长忽短, 往往会出现激励的点效应、短效应、无效、甚至是负效应等情况。
那么, 领导激励如何才能产生全效应、长效应、强效应呢?关键是把领导激励所产生的外部驱动力内化, 即将领导激励理念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我激励理念。具体地说, 领导者应准确地把握被激励者的思想脉搏, 捕捉其思想兴奋点, 通过领导者的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感召力, 对其正确的、具有先进性的思想行为予以肯定, 并通过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进行激发、鼓励;对其错误的、不健康的思想行为予以否定, 并通过批评、惩罚等手段予以引导、转化, 使被激励者在思想上受到震撼, 重新矫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起远大的目标, 从内心深处爆发强大的内部驱动力, 燃起奋进的烈火, 滋生不可遏制的力量, 以崭新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三) 树立全面提高被激励者素质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 事业的发展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才——具有丰富知识的、富于创造性和开拓性劳动的、引领时代科学技术潮流的杰出人才。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理念, 那种只以实现目标、完成任务为根本点的领导思想和管理模式已成为事业长足发展的一大障碍, 只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 把杰出的人才放在最适宜发挥他们特长的岗位上, 为广大群众和杰出人才提供展示他们聪明才智的舞台, 鼓励他们努力奋斗和大胆创新, 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
三、创新领导激励方法, 充分发挥激励效应
(一) 实现虚激励与实激励的均衡。
虚激励指领导者对员工精神上、情感上的激励, 实激励是指对员工物质上、经济上的激励。由于组织成员既有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 又有物质上的需要, 所以对他们就应该既有精神上的激励, 又有物质上的激励。因此, 领导在激励时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进行, 否则激励就会没有效果, 甚至起反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 一个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前两种需要是物质方面的“实”的需要, 后三种需要是精神方面的“虚”的需要。实的需要和虚的需要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把它们割裂开来的认识只能导致错误的激励。把握好虚激励和实激励的均衡点, 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认清组织成员需要的变动性, 员工虚实的结合点不仅各具差异, 更重要的是具体到某个员工, 随着环境的不同、素质的不同、时间的不同, 他的虚实需要也不同, 应根据其结合点的变动情况, 有针对性地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对不同类型员工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 对于组织中的专业人员、短期雇员和缺乏技能又工资最低的人员应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三是处理好主动激励与被动激励的关系。激励并不是被动地去满足员工的需要, 也不是被动地去寻找员工虚实需要的结合点, 领导者可以借助各种手段去影响员工需要, 改变虚实结合点。
(二) 实现正激励与负激励的均衡。
正激励特指对激励对象的肯定、承认、赞扬、奖赏、信任等具有正面意义的激励方法, 这里的负激励特指对激励对象的否定、约束、冷落、批评、惩罚等具有负面意义的方法。单纯的正激励或负激励都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把握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均衡点, 关键要分清下属的行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 对合理的行为要用正激励去强化, 对不合理的行为只能用负激励去避免。谁也不能保证一个下属的行为总是合理的, 更不能断言一个下属的行为总是不合理的, 所以领导者要检查体制是否公平, 要一视同仁, 要对事不对人, 使下属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对等的。也就是说, 下属在工作经验、能力、努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付出应当使他们在收入、职责和其他方面体现出差异。任何人的合理行为都要受到正激励, 任何人的不合理行为都要受到负激励, 唯此一个组织才能树立正气。
把握好正激励与负激励的均衡点,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要解决, 那就是什么是合理行为, 什么是不合理行为。一个员工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判别出自己的行为合理与否。这就要求领导者事先要提供一个明确的标准, 什么是符合领导意图、符合组织文化、符合组织决策目标的合理行为, 什么是违背领导意图、违背组织文化、违背组织决策目标的不合理行为。同时, 还要提供奖励的标准和对每项工作中各项投入与奖励所占的比重进行评估, 即员工什么样的合理行为能得到多少正激励, 什么样的不合理行为能得到多少负激励。组织成员为了多得正激励和少得负激励, 就会自觉地、努力地按照领导者的意图和组织决策目标而奋斗。
(三) 实现重点激励与一般激励的均衡。
从激励的环节和激励过程来看:你在一个组织中当了10年的领导, 就要对员工激励10年, 当了20年的领导, 就要对员工激励20年, 这就是所谓的一般激励。但是任何领导者都既没有精力更没有必要时时刻刻对员工进行激励, 他只选择重要的工作环节、重要的工作场合对员工进行激励就足够了, 这就是所谓的重点激励。
在处理激励的环节与激励过程的关系时, 领导者应该把精力和资源放在重点激励上面。从被激励的个体和被激励的群体来看。激励的对象是所有员工、所有中层或基层管理人员, 所有的上下级或整个组织, 这就是一般激励。领导者可根据需要, 根据条件, 有选择、有重点地对某个对象、某个群体进行激励, 这就是所谓的重点激励。在处理激励个体和激励群体的关系时, 领导者应该把精力和资源放在重点激励方面。
从激励的差异与激励的平衡上来看:如果领导者对任何员工都进行激励, 并且假定都进行同样内容、同样强度的激励, 那么结果就是任何员工都没有得到激励。激励有个隐含的前提, 就是承认每个人能力的差异、努力的差异、工作绩效的差异, 领导者应当只对有能力的员工进行激励, 只对很努力的员工进行激励, 尤其是只对工作绩效高的员工进行激励, 这就是所谓的重点激励。同时, 也需要照顾到激励的面、激励的量。激励的差异不能太大, 以免激发了少数人的积极性而挫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换言之, 既要重点激励闯关历险的“千里马”, 又要维护许多默默无闻但努力工作的“老黄牛”的利益, 这就是所谓的一般激励。在兼顾二者把握好结合点时, 领导者依然要把精力和资源放在前者, 即放在激励的差异上面, 切记“没有差异就没有激励, 没有重点就没有激励”。
摘要:激励是有效领导的关键, 但在日常的激励过程中, 领导者在把握组织成员真正需要时存在偏差, 在激励对象上存在误区, 激励制度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克服偏差与误区, 实现高效领导, 亟须创新领导激励理念与方法, 实现虚激励与实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重点激励与一般激励的均衡, 充分发挥激励效应, 保证实现组织目标。
关键词:领导激励,理念创新,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苏洁等.论领导激励在企业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工贸, 2010.6.
[2]阿荣高娃.领导激励理念创新[J].领导科学, 2006.21.
[3]刘永宏.论领导激励的平衡点[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10.
[4]杨建华.领导激励的原理与方法[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1.12.
激励教学理念 篇2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更加注重和倡导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管理和评价,特别是将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习成绩为主逐步转变为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运用激励艺术,创建激励性的课堂评价机制以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在新?n程理念下,英语教师如何运用课堂激励艺术。
小学生往往还不太愿意学习英语,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英语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激励评价方式的运用,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有效的肯定以及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在批评上更加讲究方式方法,以委婉批评为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充满热情、自信和兴趣,营造学生们自发自主学习、联系、发言的有效环境,让学生们在较为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体验,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充分的“自我实现”。
1.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励艺术运用策略
1.1充分运用激励性语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激励语言的运用,比如:Well done、Wonderful、Very good等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评价。虽然这几个词看似简单和平常,但运用于对学生们的评价上往往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学生们往往自尊心很强、自信心比较脆弱,对于教师如何看待自己和评价自己是非常在意的。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非常注重类似语言评价的运用,而且能够从中感受到这些评价和激励的效果,这些激励对学生们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效果。一些原本对英语学习非常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十分畏难和抵制的学生,在得到教师肯定性的评价之后,往往变得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动力十足。
英语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领会和逐渐体验的过程,中英文之间在语言表达的差异很大,小学生们在英语的初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错误,而教师对于学生们犯的错误应当采取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凡错必究、锱铢必较,因为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思路就会被打断、连贯性也会被打乱,而且非常容易打击学生们的自信心,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针对学生们回答错误或者回答不全面、不完整的问题,可以先让其他同学进行有效的补充和纠正,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授。
1.2积极运用体态或多媒体激励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体态或者眼神等对学生们进行积极性评价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针对学生们的正确回答教师可以发出赞许或肯定的目光,对于具有较高难度的问题学生们回答很正确时,教师还可以伸出大拇指,或者教师走下讲台抚摸学生们的头、轻轻地拍打学生们的肩膀,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目光、肯定的动作都会让孩子们能够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学习的认可与鼓励,也能够从中获得无穷的学习动力,将学生们带入到积极学习的有效情景和努力学习的良性循环中。
同时,针对小学生们不敢不愿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者害怕答错被别人嘲笑的思维惯性,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掌声和必要的鼓励性语言,让学生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比如,学生们回答得对,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放映出掌声,加上竖大拇指的画面或者夸奖性的语言激励:You are genius!对于学生们都不愿站出来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放映出第一个吃螃蟹的画面,加上句子:Who dares to eat crab first?对于学生们对问题的回答有一定偏差时,教师可以You also need to think deeply.或者You can answer better.等再辅之以合适的音乐,学生们即时回答错了也不会耿耿于怀,而是能够进行坦然的面对和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努力在下一次回答问题时答得更好!
1.3创新运用任务型评价激励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一直越来越提倡的方式,教师可以将教学任务分解到学生们的自学及分组学习过程中,并且基于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和激励。比如,小学阶段的英语对话比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分组扮演,同时为了加深学生们对情景和情感的理解,要求学生们在分组表演中尽可能地演绎出扮演角色的面部情感和语言情感。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句子、掌握语法练习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不带着课本到讲台上去表演,然后基于每一个小组进行评价。
1.4探索运用学生讲课的评价激励
当前新课程理念下越来越注重学生们自学自育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教师也可以运用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指导,让学生们轮流讲课,轮流进行挑毛病,比如,甲同学基于教材中的某一节教授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问题提问,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学生当中提出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很强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就能够有效促使学生们在课堂之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学习和课堂准备,自发地进行生词的查阅和记忆,句子中主谓宾结构的划分和一些固定搭配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努力挖掘和寻找其中的重点内容给学生们讲出来,特别是在学生课堂提问环节中,也能够将一些学习中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讨,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们没有讲到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内容提炼,确保将重点内容凸显出来、将难点内容阐释清楚。
2.结束语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评价激励艺术是新形势下教师应当掌握并深入探究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运用激励性语言、积极运用体态或多媒体激励、创新运用任务型评价激励、探索运用学生讲课的评价激励等,实现学生们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极大提升,最终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助力加油。
激励教学理念 篇3
一、构建“成人、成才、成功”的“三成”育人模式
(一)系统化德育——为学生的成功奠基
成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德育则是前提,要为学生的成功奠基。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和基础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成人”的基础教育。我校对学生实行系统化德育,德育主题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分为18个纲目,对应6个年级的德育步骤;18点德育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主要的理念;相关教育主题分六个学期进行贯彻,每学期集中三个主题开展教育,落实到初、高中的相应阶段,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知行合一。
通过这种系统化的德育,特别是通过传统美德的长久熏陶,使我们的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素养——“成好人”,从而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
(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各方面“成才”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一个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所以取得成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对人有礼貌,那么他在人际交往上就是成功的。我们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迈向成功”,这里的“成功”就包括各个方面:如人际交往方面的成功,体育特长方面的成功,美术、音乐特长方面的成功,文化成绩方面的成功,等等。我们要让学生在自己的特长方面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每年举办校园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书信节、书香节等大型活动,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追求成功创造机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个人的成功感染着集体,集体的成功激励着个人,成功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如去年的科技节开展了四驱车拼装比赛、鸡蛋撞地球、国防兵器展示区、精彩花都欢乐行展板、飞机模型竞赛、家庭电路、梦幻泡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多学生纷纷拿出自己设计的作品踊跃参加。我校学生还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区的各项学科竞赛,也都取得了骄人成绩。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让文化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有一个施展自己特长的舞台,使学生人人都有能力追求成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追求成功的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成长为方方面面的人才。
(三)低进高出——由点到面带动学校迈向成功
事实证明: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成人”和在自己特长方面的“成才”,使得他们的自信力、自制力大为增加,对学习的投入度和关注度也不断攀升,性格更开朗,举止更文明,为人更大气,态度更端正,最终促成了他们在学业方面的成功。学生个体的成功,如涓涓细流,汇聚江海,由点到面,产生了整体效应,推动着学校办学质量步步登高。近几年在我校“追求课堂效益,激励学子成长”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的中考、高考成绩连年喜获丰收,特别是高考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
二、铸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来践行学生的成功教学
对于教师来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呢?就如我区的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胡实南老师所说:“一次次分享学生进步的喜悦,看到他们成功的笑脸,我觉得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功。”学生的成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成功,就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成功。我校的成功教育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增强了教师追求成功的信念。就教师而言,我们确立了“追求课堂效益,激励学子成长”的教学理念,树立了“以崇高的事业成就人,以真挚的感情协调人,以适当的待遇激励人”的师资管理思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为教师追求事业的成功搭建舞台。我们坚持“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成功”,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和理论研究的思想,明确不同教师群体的成功发展目标:对于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鼓励他们提升理论素养,承担科研课题,向专家型人才发展;对于青年教师,提出了“一年能干,两年会干,三年成骨干”的成长目标,通过开展师徒结对、举行青年教师评优课竞赛等评优比武活动,搭建让他们迅速成长的平台。此外,抓住各种契机,打造优秀的教师队伍。比如邀请国内著名教育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来我校开展专题讲座,去年就两次组织教师听取著名教育专家——北京立新中学曾军良校长的激励教育专题讲座,并将教师的学后感文章经评定后集结出版。还有,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参观、学习的机会,拓宽视野,深化课改理念,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我校每年还组织一次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课改研讨会,由教师们畅谈自己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感想,激励他们树立追求成功的理想,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实验中学)
教学语言要讲求赏识激励 篇4
教学语言要讲求赏识激励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激励不一定对每个孩子有用,但只要对一个人有用,就不要放弃所有的人。”激励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他们自尊心很强,但也特别敏感和脆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洞察学生的心灵,掌握学生的心理,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管是评价学生,还是批评学生,都要特别注意讲究语言艺术。对学生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少批评,多表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任何时间都不能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鼓励性。如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教师的一句“你真棒”,会使学生的信心大增。又如当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时,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的批评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教师应该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与这个问题的正确思路稍有出入,换一个角度想想,或许会有新发现的。”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给了学生重新思考的信心。学生只有在宽松、高兴,不断获得鼓励的环境之中,思维才能变得活跃,解决问题才会标新立异。
但是,我认为,激励性的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科学地进行激励,不能对于每个学生回答了任何一个极为简单的问题就给予一些“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这种缺乏深层次指导的表扬学生会听腻,也表现了教师的虚伪,根本起不到任何激励的作用。
激励教学理念 篇5
关键词 成功素质教育 激励教育 素质教育
一、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与激励教育
成功素质教育是近年来武昌理工学院提出的,以促进大学生成功为根本目的,通过专业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和特殊素质教育(创新素质、特长素质和创业素质教育)三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使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成功素质教育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成功素质教育学生观是这一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逻辑起点。成功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没有天生的优劣好差之分,只有个性素质之别。在当今社会,普通存在对学生好坏评价,认为听话的、成绩好的、不惹麻烦的就是好学生,反之就是坏学生。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往往个性张扬的、有想法的,尽管学习成绩不是很好,这类学生在社会上却能取得更好的成就,这必然导致人们对评价标准的思考。成功素质教育明确指出,每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也即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质,只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学生今后走出社会一定会取得成就。这就要求要全方位的评价学生,不以分数论英雄,要以发展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要尊重、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要通过一定方式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质,激励其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不断地为之奋斗,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激励教育法是指以激发、勉励和鼓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准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激励教育法是激励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成功素质教育内在规定着必须实施激勵教育法,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教师、素质导师、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辅人员等)通过语言、行为、环境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和希望他们成功的愿望,从而激发学生巨大的内在动力,引导并帮助学生朝着所期望的人生目标努力奋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更重要的是用催人奋进的语言、格言、案例去激励学生朝着人生目标去努力奋斗。
二、成功素质教育激励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激励教育必须遵循几个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成功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全校教职工都应该平等、宽容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这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成人成才,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激励教育要坚持激发每个人的内在动力、斗志和潜质,做到以人为本。
2、因材施教原则。成功素质教育认为,人的素质具有先天遗传规律,这就要求激励教育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人与人的差别只有素质高低之别,可以通过教育予以改进。同时,每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要充分了解每名学生的优缺点,发挥其优势,改进其缺点,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激励每名学生围绕优势成就事业,以更好的培养社会抢手人才。
3、综合激励原则。激励教育要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只要是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综合激励。 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要求,通过激励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坚持目标激励和榜样激励相结合的要求,通过树立目标,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动力,引导学生为了实现目标主动学习,不懈奋斗。要坚持正面激励和反面激励相结合的要求,通过正面典型宣传和反面案例教育,让学生自己明辨是非,判断对错,从而找到自己发展的正确路径。
三、学生教育管理激励教育机制构建探索
激励教育机制构建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有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符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要求的激励机制,必须采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把满足青年学生的各种愿望和需求与实现学校“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分奖励
对于高校学生激励机制,最关键的是要从根本上进行设计。高校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培养方案进行的。建立激励机制,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统筹规划,对学生取得的某些方面的成绩给予学分奖励,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个性特出的学生,有益于创新型、拔尖型人才的培养。第一,对于创业取得明显成绩的学生、取得发明专利的学生、文艺特长非常突出的学生等等都可以考虑给予学分奖励;第二,对于一些课程考试成绩超过60分以上,可以按60~70、70~80、80~90分为不同等级,另给予超额等级学分,告别“60分万岁”的现象;第三,对于个别行为表现特别突出的,给予思想品德学分奖励。在当前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下,这样学生可以大胆的发展自己的优势,这种激励方式是最有效的激励。
2、建立完善奖惩制度,积极表彰成效突出学生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各个条款要规范、科学,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各个方面,让学生在踏入大学之初就能熟知,学生各个行为都纳入到学校的评价之中,都能在学校的制度管理范围之内。要使学生取得成绩的得到奖励,犯了错误的接受惩罚,奖惩分明,使得学生能从行为上主动避免错误的发生,这样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有成效。要大力表彰成效突出的学生,激励他们的内在动力,开发其潜能,让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奋斗。
3、大力宣传各类典型,营造良好激励氛围
高校要积极选拔典型人物,加强培育、宣传,创设良好氛围,要让学生清楚什么样的人是学习的榜样、是追赶的对象,从而在心中树立一个模板,进而改进自己,发展自己。近年来,湖北省高校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形成了独特的“群星现象”,徐本禹、黄来女、宫晓芳、“1024”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英雄群体等等一大批典型人物成为引领校园的一面旗帜,各高校都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这就是典型宣传作用的最好阐释。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种力量,要营造良好的典型宣传、典型激励氛围。
4、加强励志教育,强调理想信念激励
高校加强激励教育,必须对学生加强励志和理想信念教育。志向是人生最为重要的问题,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有了志向才有前进的方向,才有奋斗的动力,大学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志向并为之奋斗。还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理想信念可以使人超越物质、超越自己。有了志向,有了理想,再加上坚定的信念,成功就不会太遥远。因此,激励教育必须加强励志教育,强调理想信念激励。
项目来源:本文系武昌理工学院校级教研课题《成功素质教育激励教育法的运用及其机制创建》(201015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赵红星,苏俊霞.激动教育法的实施依据及方式[J].社会科学论坛,2006,(5).
[3]王德林.大学生激励教育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成人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