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和措施

2024-07-11

设计和措施(精选12篇)

设计和措施 篇1

根据建设部建质200987号文关于印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一般深基坑是指开挖深度超过5米 (含5米) 或地下室三层以上 (含三层) , 或深度虽未超过5米, 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及地下管线特别复杂的工程。本文以浙江某工程为例, 介绍深基坑的围护设计和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是浙江标志性建筑物, 共包括两幢办公楼, 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芯筒结构。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报告, 场地勘探深度以浅可划分为10个工程地质层组。自上至下依次为: (1) -1层杂填土:杂色, 松散, 湿~饱和; (2) -2层素填土:灰色, 主要成分为粉土, 很湿; (2) -1层砂质粉土:灰色, 湿~很湿, 中密, 含云母; (2) -2层砂质粉土夹粉砂:灰色, 湿~很湿, 稍密; (2) -3层粉砂:青灰色, 饱和, 稍密, 含云母、贝壳; (2) -4层砂质粉土:灰色、青灰色, 湿, 稍密, 含云母; (5) 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 流塑, 含有机质、云母; (6) -1层粉质粘土:灰绿色, 软可塑; (6) -2层粉质粘土:褐黄色, 硬可塑为主, 含氧化铁; (6) -3层粉质粘土:褐黄色, 软可塑, 含氧化铁; (8) -18层粉细砂:灰黄、褐黄色, 饱和, 稍密, 含氧化铁; (8) -1层中砂:灰黄、褐黄色, 饱和, 中密为主, 含氧化铁; (8) -2层含泥圆砾夹砾砂:灰色, 饱和, 中密; (8) -夹1层砾砂:灰色, 饱和, 中密; (8) -夹2层含砾中砂:灰色, 饱和, 中密;. (8) -3层含泥圆砾:灰色饱和, 密实; (10) -1层全风化泥质粉砂岩:紫红色, 岩芯呈柱状, 质软; (10) -2层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含砾砂岩:紫红色, 岩芯呈柱状, 泥质胶; (10) -3-1层中风化一强风化含砾砂岩:紫红色, 岩芯呈长柱状, 泥质胶结; (10) -3-2层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含砾砂岩紫红色, 岩芯呈长柱状, 泥质胶结。

3 基坑围护设计

3.1 基坑围护设计方案

本工程基坑围护采用钻孔灌注桩结合二道混凝土内支撑的复合支护结构。上部采用土钉墙支护, 基坑周边设一排三轴水泥搅拌桩作防渗止水帷幕, 坑内外均采用自流深井降水。

3.2 基坑降水方案

本工程基坑内外均采用自流深井降水, 东西塔楼电梯深坑处辅以轻型井点降水。

4 深基坑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本工程基坑属于超大型基坑, 处于钱江新城滨江地段, 地质条件复杂, 土方开挖可能会引起围护结构、管线等产生变形或沉降等。本基坑重点是基坑降水, 难点是本基坑开挖深度深, 平面尺寸大, 空间效应小。

4.1 控制围护结构渗水与漏水

土方开挖后围护结构出现渗水或漏水, 是围护结构施工通病, 对基坑施工带来不便, 如渗漏严重时则往往造成土颗粒流失, 引起围护结构背地面沉陷甚至管道变形。 (1) 如果渗水量较小, 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的情况, 可采用坑底设沟排水的方法。对渗水量较大, 但没有泥砂带出, 造成施工困难, 而对周围影响不大的情况, 可采用“引流-修补”的方法。 (2) 对渗漏水量很大的情况, 应查明原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漏水位置离地面不深处, 可将围护结构背挖至漏水位置下500~1000mm, 在围护结构外用密实混凝土进行封堵。如漏水位置埋深较大, 则可在围护结构外用压密注浆方法。

4.2 控制基坑围护侧向位移发展

基坑开挖后, 围护结构发生一定的位移是正常的, 但如果位移过大, 或发展过快, 往往会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对位移超过估计值较多, 且数天后仍无减缓趋势, 或基坑周边环境较复杂时, 应采取其他措施 (1) 围护结构背后卸荷 (2) 加快垫层施工, 加厚垫层厚度 (3) 加设支撑, 或增加坑内堆载, 阻止变形继续扩大。

4.3 流砂及管涌的处理

对轻微的流砂现象, 在基坑开挖后可采用加快垫层浇筑或加厚垫层的方法“压住”流砂。对较严重流砂应增加坑内降水措施, 使地下水位降至坑底以下1m左右。管涌一般发生在围护结构附近, 将清水引出, 防止土体流失, 然后采用化学灌浆、快硬水泥、钢筋网片加细石混凝土等措施内部封堵。

4.4 管线位移的控制

基坑开挖后, 坑内大量土方挖去, 土体平衡发生很大变化, 对地下管线往往也会引起较大的沉降或位移, 有时还会造成管线断裂、泄漏。针对本工程实际情况, 采用管线架空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建筑工程基础设计与深基坑支护技术要点实用手册》中国科技出版社2005

设计和措施 篇2

一、逻辑起点

1.以就业为导向。05年职教会议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为职业类学校长期以来的一些争论画上了句号。职业学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就业,使用他们一离开学校就能上岗,从而避免了一些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

2.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教非常重视职业训练中“过程性知识”的教学。所谓“过程性知识”就是打破原有的学科性知识体系,把完成某一岗位工作所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学生完成学习后就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二、现实要求

根据我们对行业的一些了解,特别是这次行业调查,我们认识到:

1.就旅行社而言,所有有岗位有共同要求,也有其“个性”要求。职业学校应找出这些共性和个性来,以此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2.校店合一的办学要求。我以为,校店合一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在学校内建多少实操场所,上多少节实操课,更为重要的是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化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是根据行业需求,不断地让学生“重复”岗位工作过程。简言之就是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我们常把专业学习分为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两部分,这种分法有其逻辑依据,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的分立,使如何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成为学生工作后的一个新问题。

3.就职业类学校的生源而言,我们的生源只会越来越差。作为教师,我们当然学生能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但现实却常常我们感到“一厢情愿”。发展性教学评价一个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学一门“手艺”,离开学校后能找到一份工作。

三、我们的想法

1.把专业教学分为三大块:职业意识、工作程序和职业拓展。(当然,这种分法的科学性和称谓的准确性还有待改进)

2.一年级的专业教学以职业意识为主,拟开设: 1)专业意识类课程,如“工作场所礼仪”、、“行业访问”、“景点(区)参观”、“追寻成长的足迹——请师兄师姐回校讲座”等,让学生了解专业、喜欢专业,培养如守时、守信、做认真、能吃苦的精神;

2)公共性职业技能课:如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电脑与网络的使用、酒店服务常识等,让学生学习基础的通用性的职业技能;

3)岗位技能性课程:如“口头表达(主要有自我介绍、介绍专业部、介绍学校、介绍广州)、机场、车站、码头常识等,培养学生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初步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方式。4)专业基础性知识:如地理常识、广州旅游常识、广东旅游常识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好知识基础;

3.二年级的专业教学以具体岗位技能为主,拟开设:

1)导游业务:以“接团——带团——交团”为程序的过程化知识和技能教学为核心; 2)相关的法规常识:如合同法、保险法、导游员管理规定等

3)景点讲解:以具体的景点为主,让学生能对我市和我省的主要景点有初步讲解能力 4)下学期专业课把考证准备做为一个重点,通过书面练习来提高学生应试水平。4.三年级以专业拓展课为主,希望取胜拓展学生在旅行社的工作岗位,拟开设: 1)旅行社常识 2)导购服务

设计和措施 篇3

[关键词]道路桥梁;设计方案;隐患

一、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隐患

1、安全隐患问题较为明显

我国的道路桥梁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是较为普遍的,其中不僅关系着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也与施工前期的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进行道路桥梁工程设计时,首先就需要考虑到道路桥梁的安全问题,同时这也是设计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很多的道路桥梁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过程中大多是追求设计的时尚理念,而没有注重公路桥梁设计基本属性——实用性。而这些问题表现的也较为明显,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设计人员没有对公路桥梁工程的现场进行认真考察,只是通过简单的了解就开始进行图纸的设计,这样设计的内容也缺乏合理性。其次设计人员对于设计中相关内容计算不够精确,比如桥梁以及公路的承载力达不到标准要求等,这样施工过程中也会存在着很大误差,这样在后期公路桥梁投入使用后也常会出现一系列安全问题。

2、对道路桥梁使用寿命的影响

由于道路桥梁工程有着一定的使用期限,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对公路桥梁的使用期限进行界定,而施工中的施工材料、施工工艺以及施工管理都是影响工程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如果设计中存在着缺陷,那么也会影响到公路桥梁的使用寿命。而科学合理的公路桥梁设计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公路桥梁工程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降低公路桥梁工程中发生损坏的几率。其中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注重每个细节的协调,比如工程中的整体性出较差的话,那么桥体的整体性就会相对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桥体的受力就会发生不均匀的情况,从而导致发生桥体坍塌等问题。同时,如果混凝土的强度较低,并且钢筋的直径达不到标准要求,那么桥梁的使用寿命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这也是在公路桥梁设计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重点内容,如果处理不好还会影响到工程的整体质量。

3、道路桥梁设计的理念滞后

道路桥梁的设计有着较长的历史并且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比如很多桥梁的设计中不仅考虑到了设计的美观性,同时对于耐久性和实用性也有着注重的考虑。然而近年来很多道路桥梁工程中企业为了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设计中往往采用了较为中规中矩的设计方式,这样对于桥梁的发展历程考虑相对较少,不能够借鉴一些较为优秀的桥梁设计经验,这样在设计中也缺乏足够的优势特点,并且在选择周边环境的评估上也缺乏科学性,这样桥梁设计理念也难以真正的融合到设计中去。

4、道路超载造成桥梁疲劳

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路桥在使用时难免会出现超载等现象,这样设计时就需要提前考虑到这些问题,并且还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再对具体的超载符合的数值进行估算,进而找出解决办法。而目前很多的桥梁设计中都不能对车流量进行准确的估算,并且设计的最大流量也不够合理,这样就会造成桥梁的承载力低等多种问题。其后果是直接加剧道路桥梁内部结构的损伤,长期使用,极易导致路面塌陷、桥体坍塌等现象,从而引发交通事故,况且,道路桥梁的内部损伤很难修复,直接影响到使用的寿命及安全性。

二、道路桥梁设计问题的措施

1、选择最优秀的设计方案

要想充分的保证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首先我们就要保证项目主体结构的实际质量,因此,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在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其容易受到地质、天气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也非常广,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必须先为桥梁的主体结构选择最合理的结构形式,并且选择最优的结构设计方案。通常情况下,大跨度和标准跨径是我国桥梁结构设计工作中最常用的两种形式,与大跨度的桥梁结构形式相比,标准跨径的桥梁结构形式能够预制和装配,并且其施工难度更小。施工成本更低,因此,标准跨径的桥梁结构形式应用的也最为广泛。

2、进行设计工作时,要考虑各类影响因素

怎样才算是一个优秀的道路桥梁工程的设计项目,其关键的内容就是在项目投入使用后必须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桥梁工程的施工阶段甚至是试运行的阶段,人为因素以及外界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其耐久性和安全性,所以在进行设计工作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各类影响因素。近些年来,桥梁结构经常出现断面$裂缝以及材料老化等质量问题,而在分析其原因时,我们发现导致此类问题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雨水的侵蚀$风的侵蚀以及地质等自然灾害。对于混凝土桥梁来说,由于裂缝问题而坍塌事故更是时有发生,其对行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3、激发设计人员的创造力,敢于应用新技术

对于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整体使用性能和服务质量,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水平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设单位必须给设计单位预留足够的设计周期。设计时,设计人员应首先保证强度要求是符合国家相关的设计规范的,同时还应大胆创新,敢于在设计方案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当然,保证创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和谐共存也是十分关键的,确应用新技术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试验检测工作,防止一切安全隐患的发生。负责道路桥梁项目的设计人员应掌握项目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在设计环境阶段就应将施工风险降到最低,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并且所选择的设计方案是易于进行施工和质量管理控制的。

4、重视道路桥梁的附属工程设计

每一项道路桥梁工程都有相关的附属工程,它们的设计与道路桥梁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便捷性、后期维护需求都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附属工程的设计也要科学、合理。例如,第一,在特大桥、大桥的桥头必须按照实情设计一些紧急停车带,这对使用后的维修、养护有较大帮助;第二,对桥下机动车通行处,桥头的隔离栅都可设计一些“活动门”,有利于养护物资的运送、搬运;第三,若是在通道的周围设计了蒸发池或者渗进,就要增加刺铁丝网设置,并在此处设置警示牌。

结束语

良好的道路桥梁设计是保证道路桥梁施上质量与延氏使用寿命的关键。随着设计经济的小断发展,公路桥梁的承重梁越来越大,对道路桥梁的损耗也越来越大。囚此必须设计出最优化的道路桥梁方案,做好施上质量监督上作,并及时定期、有效的维护与保养,才能延长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社会价值,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小断发展。

参考文献

[1]迟铁军.道路桥梁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8(3):179.

[2]迟铁军.道路桥梁设计中的隐患及解决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3 (4):165.

设计和措施 篇4

1 建筑电气设计的原则

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必须保证遵循一定的原则, 才能保证建筑电气设计的质量以及技术的提升。首先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关于电气设计的法律条款, 按照建筑电气设计的规则、规范进行操作, 保证电气设计过程的规范性, 提升建筑电气设计的技术完整性, 为安装质量提供必要保障;其次, 建筑电气设计要符合建筑实际情况的原则, 要以建筑实用性为基础, 切不可天马行空、无中生有。建筑电气设计应该是为提升建筑使用功能服务的, 如果不考虑建筑本身实际情况, 那么即使用最好的材料、做最好的设计, 都于事无补, 因为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与此同时, 建筑电气设计还应该遵循为客户经济效益负责的原则, 要在客户要求与财力配合下尽量做到“减少耗材、节能减排”。对于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这不仅是成本控制问题, 而且还是突破技术瓶颈的问题, 让企业员工能够为了顺应市场长远的需求而不断学习与提高。所以遵循节能减排的原则至关重要。因此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实用、经济、技术先进协调发展, 势必遵循建筑电气设计原则, 使建筑电气设计企业的效益全面提高。

2 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防火设计不规范

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 电气设计的质量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最终的安装质量。但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经常出现问题, 不仅影响电气安装的质量, 还对用户的安全造成影响。在电气防火设计方面, 每年建筑电气所导致的建筑火灾占到比较高的比例, 主要原因就是电路设计不完善或者安装出现问题。例如在电路设计中, 对于架空线进入住户区不能使用防高压电位侵入措施;将大功率电器设备未加安全措施就设计在易燃物周围;对于使用年限较长的电气设备未进行及时修理和更换, 比如电弧接地短路故障导致建筑火灾;对于电气线路在设计过程中不规范, 例如不进行穿管保护, 或者穿管部位不准确, 均会导致火灾隐患;其次对于建筑电气中涉及到的节能减排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建筑物的增加, 势必会造成电气设施设备相应增加, 住户对电器设备的依赖, 自然需要电气设计对节能提出新要求。为了避免高档豪华小区户用电量成倍高于普通小区, 所以在电气设计中需要做好节能减排的措施。

2.2 忽视设计中的经济性问题

任何一项建筑工程中, 都会考虑成本的问题, 电气设计作为建筑工程中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 其经济性对整个建筑的成本而言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当下很多单位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的过程中, 却往往容易忽视了这方面的经济问题, 有的是只看重成本而忽视了质量, 有的则是毫不在意成本问题, 造成工程中出现很多材料浪费等相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没有按照图纸规划进行设计、缺乏设计预案、设计随意化等,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 这种忽视经济原则的设计无疑会给工程的合理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甚至会影响整个工期。

2.3 电气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现如今的建筑电气设计中, 大多数设计人员还是由老一辈组成, 建筑电气设计队伍老龄化严重, 很多设计人员都仅仅是凭设计经验完成设计, 然而现代建筑在电气设计方面与以往已发生了显著变化, 如果一味依靠经验, 将为建筑电气问题埋下重大隐患。同时, 新一代技术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现代设计理念和知识, 但是由于实践能力不足, 所以这就导致建筑电气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于电气设计工作具有较大影响。如果不能在一定阶段培养更多的年轻力量, 那么建筑电气设计工程就会逐渐衰败。

2.4 建筑电气设计缺乏适用性

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时, 设计人员必须对电气系统要有所控制, 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如人意。现实工作中, 很多设计人员对电气系统参数、用电负荷、电气类型等方面不甚了解, 比如电气系统参数不清楚, 建筑电气用电负荷分散, 对需要设计的电气类型认识不清, 也并不了解用户对电气有什么功能需要。但是, 这些因素都是体现电气系统适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过程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有详细且有效的控制, 那么设计出来的电气在适用性上受到很大影响, 其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从而影响到整个建筑的质量。

3 建筑电气设计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完善建筑电气设计

在防火方面, 电气设计需要遵守规范, 重视细节。为防止接地电弧短路, 需要在电气设计中加入漏电保护, 比如加装断路器;对于架空进线入户需要在设计时添加电涌保护器;在电气设计时需要考虑电气负荷, 防止线路老化, 负荷过大造成的火灾。对于一些设计年限较长的电气, 需要准确判断若干年后的用电情况, 以设计出适合今后发展的电气。同样, 建筑电气需要遵循规范, 对于照明系统, 在单相回路不能超过16 A, 插座个数应不大于10个, 灯具则不能超过25个, 以防止负荷过大造成火灾。在电气设计中尽量使用耐热配线, 即使发生火灾也能阻止其蔓延。电气设计中针对消防设备配电线路需要格外注意其防火性, 确保在火灾发生过程中能为救火、救人提供帮助。

在节能减排方面, 首先需要在设计中计算负荷, 正确配备电器设备、材料利于节材、节能。用电负荷计算可以采用单位指标法、系数法以及单位面积法 (依据不同的情况而采用) 。其次对于计量装置的设计也需要控制, 例如单元总配电箱设计在首层, 需设计总计量表和分户电表, 采用树干式配电, 从总配到每层分配, 从每层分配到每户则采用放射式配电。最后, 选择照明控制时需要根据居室大小, 采用一灯一控、两控一灯或者多控一灯, 在较暗的地方可采用光电控制, 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还有在设计中多推广节能灯具和高效电器和设备, 让建筑更加节能。

3.2 明确建筑电气设计重点

正如前文所述, 建筑电气设计的成本同样是整个工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问题, 那么要解决电气设计过程中出现的经济问题, 关键就是要抓住重点, 并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为此, 设计方应根据工程方提供的相关设计要求, 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方案, 该方案就必须明确提出设计思路、目标、方法、具体实施过程及相关设计图等, 当然建筑电气设计的重点必须在方案有所明示, 如重点设计区域、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重难点问题、设计需要采用的技术等。突出设计重点其目的是为明确设计的重点工作, 这样施工方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才会知道其工作的方向与目标, 而不至于盲目的就开始施工, 也可以避免设计方与施工方方向或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3.3 提升电气人员整体素质

加强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升电气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 建筑电气设计企业应充分重视电气员工的培训工作, 并制定相关的规定将培训工作列为日常工作;其次, 在对电气设计培训人员之前, 培训部门应了解电气设计人员的实际情况, 这样培训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才能有针对性, 而且可以针对员工的情况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第三, 员工培训工作还应注重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结合, 以此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同时, 还应将时下电气设计方面新的设计规定向员工普及, 进行安全设计的教育。除了加强培训工作之外, 为了提升电气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设计单位还可以招聘技术过关的青年设计人员, 同时也可以采取老队员带新队员的工作模式, 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工作年龄较长人员的经验优势, 同时还能加快青年设计人员对工作熟悉程度, 并学到设计经验。

3.4 提升建筑电气的适用性

适用性即是建筑电气设计完成后能符合建筑设计的要求, 其直接影响到了建筑电气设计的整体质量, 也是提高建筑电气设计水平的关键。因此, 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电气设计时, 不仅要全面掌握建筑电气系统参数、用电负荷、电气类型、工程需要等一系列相关设计要素, 同时为了确保电气系统的稳定运行, 建筑电气设计还应该坚持平衡设计的原则, 在提升建筑电气系统适用性的基础上, 设计出现新型的建筑电气系统, 这样一方面满足了整个建筑电气工程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使建筑电气系统的工程性和安全性更为完善。

4 结语

只有充分了解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然后根据具体的问题找出解决措施, 才能控制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的质量, 也才能不断提高安装技术, 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崔长生.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 :41.

[2]侯秀艳, 孙淑颜.浅议建筑电气安装存在的问题和预防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0) :244.

设计和措施 篇5

(1)抗震设计原则

1)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

现行抗震设计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隔震、消能减震设计。抗震设防是以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

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三个水准”为抗震设防目标。简单地说是“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会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2)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大量的建筑物属于丙类,这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3)抗震结构的概念设计:

在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的设计时,根据以往地震灾害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首先进行“概念设计”。概念设计可以使我们提高建筑物总体上的抗震能力。

设计和措施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工程管理;控制因素;招投标;人力资源

1.前言

建筑工程设计的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风险、投资、合同、进度、质量、人员等多方面的工作,涉及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等部门和单位。由于建筑企业自身的逐步改制和私营建筑企业的大量出现,使得以往所制定的许多内部管理机制大大被削弱,建筑市场竞争从良性走向恶性,造成建筑管理混乱,工程事故不断和质量问题严重等情况,造成了建筑工程中存在相当多的管理问题。

2.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技术方面的因素

建筑业是一种分工细致及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施工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

2.2管理方面的因素

我国的建筑业自推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初步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的企业组织结构型式。但是,这种理想的组织结构型式并没有起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除少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由专业分包企业完成外,大部分具体的施工任务还是由建筑总承包企业组织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来完成。劳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素质参差不齐;总承包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来管理劳务队,管理精力被牵制,管理水平无法提高。

3.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控制因素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控制因素”简单地概括为:进度控制、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

3.1进度控制

进行进度控制的目的,是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进度和时间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实现计划目标。编制工程进度计划在项目实施之前,必须事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科学的进度计划。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使进度计划尽量符合变化后的实施条件。在了解和熟悉图纸基础上,根据合同要求编好工程进度计划。为了搞好土建与安装的配合,在编制进度计划时要请安装人员一起参加。根据进度计劃配置人数、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使投入的人力、设备、周转材料确保工程进度,编制各个阶段的进度计划。为了确保总工期目标,必须实行分段控制,制订计划时一定要留下余地。实施时,要求施工企业制订详细的工期附图,采取各种手段保证项目及各个工程活动按计划及时开始,在工程过程中记录各工程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及完成时间,在每星期工程例会上将各活动的完成程序与计划对比,确定整个项目的完成程序,并结合工期、生产成果、劳动效率、消耗等指标评比项目进展情况,分析其中的问题并对下期工作作出安排,对一些已开始、但尚未结束的项目单元的剩余时间作估算,提出调整进度的措施。

3.2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就是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为此要制订科学的目标成本:(1)以市场为导向,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目标成本的制定要按社会可比的市场价格进行取价;(2)以效益为目的,要分析研究各种因素与项目成本的依存关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项目目标成本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和预见,控制好“质量成本”、“工期成本”,正确处理好质量、进度与成本的关系,对施工项目的效益和成本应统筹兼顾,做到既要降低成本,又能全面完成其它各项经济指标;(3)具有可操作性。作为项目业主,投资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质量标准的提高、进度的调整、工程量的增加、业主方由于工程管理失误的索赔、不可抗力因素等。

3.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明确工程质量目标项目。经理部要根据公司确定的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而且要使企业质量验收标准高于国家验收标准。

2、严把材料质量关。甲方采购的材料和乙方采购的材料都要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含环保标准)和设计要求,严格执行材料验收制度。3、确保主体结构质量。主体结构质量关系到整体工程质量和安全,关系到每个职工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确保主体结构质量。

4、重视装饰质量。在施工装饰阶段,一定要克服质量通病,搞好细部处理。在装饰水准上要高人一筹,要有创新和特色。

5、抓好关键部位施工。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既是施工的难点,又是检查的重点,更应引起项目部的高度重视。

作为业主方,主要在设计质量、施工质量、材料和设备的质量、运行管理的质量等方面有效控制。通过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勘察单位、施工单位、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商,并及时监督管理,通过合同达到有效的控制。

3.4安全控制

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的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因此是一种动态的管理。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与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关系到国家和集体财产以及职工生命的安全。要建立安全责任制度,企业法人代表是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是项目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安全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就要求项目经理具有优秀的品格,并能积极运用新的管理手段。要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这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1)要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要经过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人尽其才;(2)要实行项目经理答问制度。对任何工程的投标或承包施工,都应由专家评委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提出问题,再根据项目经理回答问题的情况,确定是否中标或承担施工;(3)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资料,全面反映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促进项目经理自身素质的提高。其次公司、项目经理部、班组,都要订立安全责任书,发生安全事故,各级责任人和班组都要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确保安全设施投资到位。

4.提高建筑设计工程管理效益的措施

4.1完善招投标办法

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应提倡合理竞争,按审定的工程标底取最接近标,避免建筑单位盲目压标和施工单位互相杀价,以企业所承建工程的质量、信誉、综合实力及合理报价为招投标的竞标条件。各建设主管部门应根据《建筑法》对将要投票的项目从立项、投标至开工、施工及竣工验收全过程严格实行监督管理,依法维护建筑施工企业的利益。

4.2加強建设计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在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承包体系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挖掘内在潜力,降低消耗。应加强项目管理,促使项目的承包行为合理化、规范化。实施开支与审批领导制度,严格控制企业的管理费用、经营费用和财务费用,使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4.3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要把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加强工程管理的重点。企业要根据工程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在各建筑之间,对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进行周密计划,有效流动,合理调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效率。项目经理要按照动态平衡、统筹优化的原则,建立劳动力整体优化、实现劳动力供给与建筑需求最佳组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对劳动力的分配和流向做出总体安排,保证劳动力与建筑需求的总体平衡,并定期跟踪检查,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调整,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4.4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企业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建筑工程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软件的迅速发展,目前已开发出不少用于项目管理的软件以及专门用于成本控制及管理的软件,这不仅可大大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在辅助管理人员进行设计、决策管理等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5.结语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工程管理也变得更加专业化,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工程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应坚持依法建设,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意识,加强施工管理力度,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纯文.对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的几点看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0):57.

[2]林胜华.浅谈建筑工程设计管理若干问题及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0,(2):29-30.

[3]刘建国.浅谈建筑工程设计管理[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7(5):156-157.

设计和措施 篇7

1 电力系统供配电整体规划的节能措施

在进行电力系统配电整体规划设计时, 应首先计算供电距离、电网分布、设备特点以及负荷容量等因素。在电网的负荷中心周围布置系统的变配电所, 可以降低线路的电流损耗, 减少配电网络的半径。为满足季节性变化的负荷要求, 选择合适变压器的台数与容量, 从而降低运行荷载产生的不必要的电流损耗, 实现运行经济化。

1.1 选择合适的供电电压等级

一般来说, 输电线路的电压越高, 可输送的距离越远, 输送的容量越大。在相同电压下, 要输送较大的容量, 则输送的距离就短;要输送较远的距离, 则输送的容量就小。应根据供电距离、负荷容量与用电设备等因素合理选择供电电压等级与设计供配电系统。供电电压越高则线路上损耗的电能就越少, 线路电流越小。在供电电压的范围内, 提高供电电压的等级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

1.2 选择合适的线路

导线电缆的截面选择太小会缩短使用寿命, 影响可靠运行, 危害安全并带来经济损失;选择过大, 虽然能够达到节能的目的, 却会增加投资。在进行线路设计时应以降低线路损耗为基本原则。因为电流在线路中传递总会有能量损失, 假设线路中的的电阻R不会随着电流的经过而改变, 那么越长的线路就会有越大的电阻, 因此能量损失也就越多。在实际情况中, 线路中一般保持恒定的电流, 若要减少能量损失, 就必须控制线路电阻。由计算公式可以得到:导线的电阻率越小, 对于降低电阻越有利, 铜线是比较好的选择;在布置线路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导线的使用, 尽可能多的采用直线布置;尽量将变电所布置在用电区域的中心位置, 从而保证较小的供电半径。

2 供配电设计中节能技术的探讨

2.1 供配电线路的设计

电力线路按照结构组成能够分为电缆线路和架空线路两种形式, 此两种形式均利用金属导线传递电能且均会存在能量损失。这些能量损失与线路电压、电阻、功率因数等息息相关, 即:当输出功率一定的情况下, 功率损失与电阻成正比关系, 与功率因素及电压成反比关系。因此能够采用减小电阻的手段来降低线路的能量损失。

2.2 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

照明系统的耗电量在供配电系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所以, 对于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还要重视。

(1) 根据我国目前的照明使用规范, 供配电设计时详细的计算照明电量, 严谨地审核照明的亮度、功率数等, 以达到节能设计目的。

(2) 对于选择照明灯具与光源加以重视, 例如高压钠灯的节能效果比高压汞灯的节能效果好, 而紧凑荧光灯具比普通灯具的寿命要长。

(3) 在照明设计中需严格按照三相载重进行分派, 以防止因分派不均匀, 造成变压设备增加与电线损耗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2.3 人工无功功率补偿

在供配电设计中, 要想提高这些在无功功率损耗中占较大比重的用电设备的自然功率因数, 可以通过对变压器、电动机等感性负载进行科学的选型。

此外, 通过人工补偿无功功率, 即采取装设无功功率补偿设备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功率因数。以节能为主进行无功自动补偿时, 在调节方式的选择上, 应采用无功功率参数调节的方式。为了尽量减少电压损失与线路损耗, 宜就地平衡补偿, 即高压部分的无功功率宜由高压电容器补偿, 低压部分的无功功率宜由低压电容器补偿。按照情况, 选择手动或自动的投切方式与集中补偿、单独就地补偿和分散补偿等形式。

2.4 电气设备选择

在供配电设计中, 通过正确合理地选择电气设备来改善电网的电能质量, 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一般工业企业消耗的无功功率中, 线路占10%, 变压器占20%, 异步电动机约占70%, 在设计中, 为减少线路感抗, 可以通过正确选择电动机和变压器的容量来实现。在功率条件适当时, 选用带空载切除的间隙工作制设备与采用同步电动机等措施, 来提高自然功率因数。

3 结束语

节能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工作, 电气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及节能等方面。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 提高供配电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尽可能有效地减小电能损耗, 对提高电能的利用率、节约电能、建设节约型社会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在供配电系统设计中, 合理运用节能方法和措施, 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供配电设计中几种节能的方法和措施, 为供配电节能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供配电,设计,节能,措施

参考文献

[1]邓水明.小议供配电设计节能技术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3) :262, 337.

[2]武云泽, 陈建华.供配电设计节能技术和措施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15) :268-268.

[3]李涛.谈供配电设计的节能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3) .

设计和措施 篇8

1 化工企业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化工企业爆炸危险区域下的设备选择问题

国家对于大型化工企业的电气设备选择都有着具体的标准, 因此, 企业设备采购人员就要在相关要求之下选择具有防爆功能的装置, 这样能够避免设备在运行过程当中因不正当操作发生爆炸。为了加大生产效率, 部分企业在购进几台具有防爆功能的装置之后, 又购进一些不存在防爆功能的但是能够节约生产时间的装置, 即使设计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后期技术上的改造, 但是仍然不能实现防爆功能的最大化。

1.2 生产装置接地不牢靠

经过实地勘察之后发现, 部分化工电气企业在设计装置摆放位置之时, 没有考虑到周围所存在的爆炸危险区, 导致最终决定的设备安装方案中设备接地不牢靠甚至没有接地的情况出现, 这样的设计思路是无法保证设备的运行安全的。

1.3 变电所防火设计不得当

变电所防火设计是除上述两个不安全因素之外的同样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部分化工电气企业忽略了这一问题, 没有设计变电所应具备的防火性能, 从而使得变电所成为了安全事故的易发地点。在变电所的防火设计说明中, 有着对门数量的明确要求, 但是相关企业并没有按照相关要求给配电室安装两道门, 只设计了一道, 这是极不利于用电安全的。

2 化工企业电气设计问题成因分析

2.1 专业知识不足

对于化工电气设计来说, 需要的知识涉及到许多方面, 纵观现今大多数企业的设计单位, 相关的设计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较为单一, 并不是每个设计人员都能够掌握全面的技能, 这就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从而进一步加强工作能力, 这样能够为设计单位的稳固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应高度注意的是, 只有相关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过硬, 才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电气设计的安全问题发生几率, 从而避免经济损失的造成。

2.2 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验

在化工电气设计过程当中, 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更快地找到设计思路, 并规避所有可能对设备造成安全问题的因素, 以及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纵观当今的化工电气设计企业, 大部分企业都注重工期, 忽略了最基本的工程质量因素, 这样会造成最终的设计项目有安全漏洞的问题。设计人员在确立设计方案之时, 就要多方面的考虑问题, 并对可能发生的隐患做出总结, 这样才能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有效地避免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

2.3 设计团队之间没有共同合作

在电气设计的过程当中, 所涉及的方面有很多, 因此就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全面的知识技能, 但是工程的浩大以及涉及层面众多使得设计师是无法单独完成设计项目的, 因此就需要设计师之间进行合作。另外, 电气工程所需要的知识较为广泛, 照明、变电、直流、发电等方面的知识设计人员不可能门门精通, 因此就需要各个设计师之间进行信息知识的交流, 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设计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没有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3 解决措施

3.1 设计标准化

汲取国外化工电气设计的良好发展态势中的优点, 首先就是设计的标准化, 设计人员在实地考察之后周密地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流程图, 施工、安装都有对应的具体参考标准图纸, 清晰的步骤说明极大程度上地节约了工程操作时间, 既省力又高效率, 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资料统一化

在设计资料的管理过程当中, 要做到统一管理, 这样设计人员在查阅参考资料时能够在分门别类的管理方式之下很快就能够找到所需要的文件, 并且资料都存放在固定的位置, 方便日后历史设计方案的查阅。此外, 资料的保存方式是活页的, 设计人员可以按照需求随意摘取进行复制, 另外, 电子档案室也存有同样的资料, 在多媒体上呈现的也更加鲜活与多样, 也便于保存到移动设备之中, 方便查看。设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资料查阅方式, 这样就极大程度地为设计人员提供了设计空间。

3.3 设计专业化

设计人员在完成草图部分的设计之后, 将稿件交给专门的电脑绘图人员就可以了, 电脑绘图人员也需要掌握一些化工电气知识, 这样能够保证最终的电子设计方案具有可观性, 这样分工明确的做法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设计时间, 使其具备充裕的时间去完成其余的设计工作。

摘要:我国化工电气行业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也受到了相应的积极影响, 前景一片大好, 因此, 其安全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本文对化工电气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也分析了相关问题的成因:专业知识不足、缺乏工程设计实践经验以及设计团队之间没有共同合作等, 基于此提供了设计标准化、资料统一化以及设计专业化的解决措施以对我国化工电气行业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化工,电气设计,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谢丽静.化工电气设计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17) :40-45.

设计和措施 篇9

在四川汶川地震后, 抗震这个词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以前人们关注的是建筑的美观、建筑的布局和房屋的价格问题, 对建筑本身结构安全关注度不高, 对抗震设计没有概念性的认识;而现在, 人们对建筑的抗震问题关注度超过了房屋价格, 很多房地产商也以此来推销自己的楼盘, 纷纷打出标题, 本建筑能抗几级地震。而在建筑设计行业里, 抗震问题的影响更是广泛, 国家对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对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也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从根本上提高了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

二、从地基基础方面考虑抗震

新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版) 中对建筑选址作了新的要求:选择场地时, 应根据工程需要, 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 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合评价。对不利地段, 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危险地段, 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 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针对山区房屋的局部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抗震要求。山区建筑场地应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和使用要求, 因地制宜设置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边坡工程;边坡应避免深挖高填, 坡高大且稳定性差的边坡应采用后仰放坡或分阶放坡。

建筑基础与土质、强风化岩质边坡的边缘应留有足够的距离, 其值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的高低确定, 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 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 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地震动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 其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其值应根据不利地段的具体情况确定, 在1.1~1.6范围内采用。

三、建筑方案设计及计算的调整

除了对建筑物选址有新的要求外, 对建筑设计方案也有如下要求: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 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 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

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版) 中还特别针对结构设计计算部分规定相应条文, 条文中指出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抗震分析, 应符合下列要求:

第一, 计算模型的建立、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 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第二, 计算软件的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 并应阐明其特殊处理的内容和依据。

第三, 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 应采用不少于两个的不同力学模型, 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第四, 所有计算机计算结果, 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 应考虑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 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四、建筑构造措施进一步提高抗震能力

针对不同的结构, 规范有不同的规定;而对于抗震性能一般的砖混结构, 规范有着更严格的规定, 调整了很多构造做法:

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 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以下简称构造柱) :

1. 构造柱设置部位, 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1的要求;

2.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 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按表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 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处理;

3. 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 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按表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当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 应按第2条款要求设置构造柱, 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 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数对待。

本条增加了6度设防时楼梯间四角以及不规则平面的外墙对应转角 (凸角) 处设置构造柱的要求。楼梯段上下端对应墙体处增加四根构造柱, 与在楼梯间四角设置的构造柱合计有8根构造柱, 再与7.3.8条规定楼层半高的钢筋混凝土带等可构成应急疏散安全岛。

为了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规范还要求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 (包括构造柱) 或圈梁可靠连接;6度时, 梁与砖柱的连接不应削弱柱截面, 独立砖柱顶部应在两个方向均有可靠连接;7~9度时不得采用独立砖柱。跨度不小于6m大梁的支承构件应采用组合砌体等加强措施, 并满足承载力要求。

五、建筑结构设计中充分考虑楼梯的影响

在以前的结构设计中, 结构规范对楼梯的要求不高, 没有很多的条文规定。新的抗震规范针对建筑规范里对楼梯概念的解释, 做了很多加强措施。国家现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

1. 楼梯的数量、位置和楼梯间形式应满足使用方便和安全疏散的要求。

2. 楼梯段净宽除应符合防火规范的规定外, 供日常主要交通用的楼梯的梯段净宽应根据建筑物使用特征, 一般按每股人流宽为0.55+ (0~0.15) m的人流股数确定, 并不应少于两股人流。

为了使用方便和疏散安全, 规范对楼梯踏步最小宽度和最大高度有相应规定如表2所示:

3.电梯不应计作安全出口, 设置电梯的建筑物仍应按防火规范规定的安全疏散距离设置疏散楼梯。

4.自动扶梯不得计作安全出口, 设自动扶梯的建筑物仍应按防火规范规定的安全疏散距离设置疏散楼梯。

根据以上建筑规范的解释, 可以看出楼梯是唯一的疏散通道, 楼梯对一栋建筑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结构设计来说, 如何保证在结构主体不破坏的情况下, 疏散通道畅通安全就成了关注的对象, 针对楼梯设计的特殊性, 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7.3.8条中规定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1.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7~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 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

2.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 并应与圈梁连接。

3.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 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

4. 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的构造柱应伸到顶部, 并与顶部圈梁连接, 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拉结钢筋。

除了构造措施外, 前面也提到了要求在结构设计计算中考虑楼梯的影响。国内两大结构设计软件“PKPM”及“广厦”都在这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其中为了适应新的抗震规范要求, “PKPM08”版给出了计算中考虑楼梯影响的解决方案:在“PMCAD”的模型输入中输入楼梯, 可在四边形房间输入二跑或平行的三跑、四跑楼梯。程序可自动将楼梯转化成折梁, 此后接力SATWE等的结构计算即包含了楼梯构件的影响。模型输入退出时可由用户选择是否将楼梯转化为折梁到模型中, 如用户选择此项, 则程序将已建好的模型拷入工作子目录下的LT子目录, 并自动将每一跑楼梯板和其上、下相连的平台板转化成一段折梁, 在中间休息平台处增设250×500mm层间梁;二跑楼梯的第一跑接于下层的框架梁, 上接中间平台梁, 第二跑下接中间平台梁, 上接于本层的框架梁。原有工作子目录中的模型将不考虑模型中的楼梯布置的作用, 其计算与往常相同。而在lt子目录下的模型中, 楼梯已转化为折梁杆件, 该模型可由用户进一步修改。

而“广厦”在模型中是把楼梯模拟成了斜板, 导入到主体计算中, 以考虑楼梯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

六、针对建筑材料选材的规定

根据研究表明, 地震带来的危害, 很大程度上是由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造成的, 对于结构设计来说, 结构主体考虑是稳定安全的, 但是对于次生灾害在具体计算中的影响是无法准确计算和估计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进行控制。

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针对主要建筑材料, 有相应的条文规定。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 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烧结普通砖和烧结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 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 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2. 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 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 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3. 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 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

第3.9.3条规定,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焊接性较好的钢筋;普通钢筋的强度等级, 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400级热轧钢筋, 也可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HRB400级热轧钢筋。

第3.9.4条规定, 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替代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 应按照钢筋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 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抗裂验算等要求。

七、结语

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规范的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充分考虑了现有因数对建筑结构本身的影响, 针对新出现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加强建筑的抗震能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建筑本身的抗震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除了考虑建筑本身的安全外, 现代建筑发展的方向是向着更节能、更智能的建筑发展。不断提高建筑居住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使建筑的主要发展向着绿色建筑发展。更健康、更环保的理念将更好地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版) [S].

[2]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S].

[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4]PKPM新天地[S].

[5]PKPM (08版) 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S].

设计和措施 篇10

上海浦东新区某楼地上部分由28层办公主楼与5层裙房组成, 建筑高度为128.7 m。地下共4层, 基坑尺寸97.1 m×55.1m, 面积为5 350 m2, 周长为310 m, 基坑大部分区域开挖深度达到17.2 m, 主楼核心筒区开挖最大深度为22.5 m。

场地土层分布比较稳定, 地面标高4.4 m。①层为杂填土, 厚2.0 m左右;②层为粉质黏土 (硬壳层) , 自上而下逐渐变软;③层为淤泥质粉质黏土, 软塑状态;④层为淤泥质黏土, 流塑状态;⑤层为粉质黏土, 可塑状态;⑥层为粉质黏土, 是划分Q3与Q4的标志层, 层顶埋深约23.5 m;⑦层为粉性土, 呈中密—密实状态, 层顶埋深约28.0 m, 总厚度约35.0 m;⑨层为粉砂层, 局部夹少量粉质黏土及中粗砂, 土性变化较大, 厚度约30.0 m, 顶面埋深一般约63.0 m。

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主要有潜水、承压水。其中, 潜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迳流补给, 低水位埋深为1.50 m;第⑦层土、⑨层土为承压含水层, 顶面埋深约为地面以下28.0 m, 水位呈周期性变化, 埋深为8.80~9.70 m。由于缺失第⑧层灰色黏性土、第⑩层蓝灰色黏性土, 下伏第Ⅰ (⑦层土) 、Ⅱ (⑨层土) 、Ⅲ承压含水层之间相互连通, 复合承压含水层组的地下水储量丰富, 水量非常大。

基坑开挖采取盖挖法施工, 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 第⑦层承压水就会对基坑造成危险, 产生涌水、流砂, 形成地下水水患, 影响基坑安全。

2 基坑降水设计

基坑降水设计必须科学经济, 应合理确定降水深度, 准确计算涌水量, 进而对降水方案进行详细设计, 确定降水井井深、井距、单井涌水量和井数等。

2.1 疏干井降水设计

疏干性降水需降低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体含水量, 是基坑围护结构隔断基坑内外水力联系、确保基坑顺利开挖的重要措施。

1) 疏干井数量确定。

本基坑工程中开挖深度范围内所需疏干土层主要为③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和④层淤泥质黏土。根据上海地层疏干经验, 单井有效降水面积取200 m2/口可满足疏干性降水要求。由基坑面积计算, 所需疏干井数量=5 350/200=27口, 结合基坑实际状况, 共布28口疏干井。

2) 降水井深度。

由于基坑采取加固措施, 疏干井井深可不进入加固范围以下, 可按式 (1) 确定井深。

undefined

式中:H1为基坑开挖深度, m;h为降低后地下水位至基坑中心底面的安全距离, 取1 m;L为井点中心至基坑中心的水平距离;i为降水漏斗曲线坡度, 取1/4。

由式 (1) 确定的一般区域疏干井深度为22.0 m, 加固区域井深为19.0 m。

3) 涌水量计算。

基坑地下连续墙隔断基坑内外水力联系后, 在开挖深度范围内的总涌水量可按式 (2) 计算:

undefined

式中:W为应抽出的水体积, m3;μ为含水层给水度;V

为基坑体积, m3;A为基坑面积, m2;M为疏干土层的厚度, m。各土层涌水量计算见表1。

4) 预降水天数计算。

根据工程场区含水层岩性、厚度, 并结合类似工程经验, 疏干井单井出水量为8.0 m3/d左右。

基坑日抽水量Q=8.0×28=224.0 m3/d

抽水天数t=W/Q=4 391.2/224.0≈20 d

在抽水20 d以后, 基坑内土体中的重力水基本被排出, 保证土体中少量毛细水及弱结合水排出, 保证基坑开挖过程的顺利进行。

2.2 降压井降水设计

根据基坑突涌可能性计算, 进行降压性降水, 在满足工程降压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以及对周边建筑物的不利影响。

1) 基坑突涌可能性评价。

基坑是否进行承压水的抽降, 必须根据Pcz/Pwy≥Fs抗承压水稳定性检算, 即基坑底板至承压水含水层顶板间的土体压力Pcz必须大于承压水的顶托力Pwy。

根据抽水试验取安全计算水头 (H0) 7.0 m, 取规范安全系数1.05, 据此计算开挖深度17.0 m区域⑦层土的突涌可能性如下。

(1) 安全水位降深计算。

基坑底板至承压水含水层顶板间的土体压力Pcz= (28.0-17.0) ×18.5=203.5 kPa, 其中土体重度取18.5 kN/m3。承压水的顶托力Pwy= (28.0-7.0) ×10.0=210.0 kPa, 其中承压力水头取7.0 m。因此安全系数FS= Pcz/Pwy=0.97<1.05, 说明基坑有突涌可能性。

(2) 根据安全系数取1.05反算安全开挖临界深度h=28.0-FS×Pwy/18.5=16.1

m。因此, 当基坑开挖到16.1 m时开始启动降压井。

(3) 安全水位的计算。

以裙楼基坑开挖到设计深度17.0 m时第⑦层的安全水位计算为例, hw= (28.0-Pcz/Fs×10.0-1) -H0=8.6-7.0=1.6 m, 此时第⑦层承压水水位埋深应降到地面以下8.6 m处。表2为不同开挖深度时基坑突涌可能性计算结果及最小安全降水水位。

2) 涌水量计算。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 基坑下部承压含水层厚度巨大。在浅部抽取承压含水层中的承压水时, 由于含水层垂向渗透性较小, 在一定深度范围以下的承压水对上部补给较弱, 故基坑总涌水量按式 (3) 计算[1]:

undefined

式中:k为抽水试验渗透系数, 1.69 m/d;M为承压含水层厚度, 取100.0 m;sw为水头最小降深, 将主楼核心区域承压水水头降到18.3 m以下, sw取11.3 m;R0为抽水影响半径, 取464.0 m;r0为基坑等效半径, 取44.9 m;l为滤水管插入含水层深度, 取10.0 m。计算得均质含水层承压水非完整井基坑涌水量为2 090 m3/d。

3) 降压井深度。

根据本工程地层、抽水试验和基坑围护特点, 第⑦层承压含水层埋深及围护结构插入深度, 设计降压井深度为37.0 m, 滤管为29~36 m, 滤料段为28~37 m, 25~28 m用止水黏土止水。

4) 降压井数量确定。

根据抽水试验单井涌水量, 采用插值法确定单井涌水量为12 m3/h左右。降压井数量可得8口, 本基坑采用在基坑内布置8口降压井, 并布置2口观测兼备用井。

2.3 降压井布置

根据上述计算, 疏干降水井28口, 均匀分布在基坑内部, 终孔井径ϕ550 mm, 钢管内径ϕ273 mm, 采用焊接钢管外包40~60目滤网, 管外填中粗砂滤料, 滤料粒径2~5 mm。

为减小降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口承压水降压井和2口观测兼备用井均布置在基坑内, 终孔井径ϕ600 mm, 钢管内径ϕ273 mm, 采用焊接钢管外包20~30目滤网, 管外由黏土球止水。图1为场地疏干井和降压井的布置示意图。

3 降水引起地面沉降及控制措施

基坑开挖及降水后, 将使周边土层产生附加荷载而导致相应的沉降, 对周围建筑物及市政设施会构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3.1 地面沉降的原因

降水过程中, 土层的压缩变形不仅产生在含水层内部, 相邻土层的孔隙水压力同时得到释放并产生压缩变形, 多土层变形而产生的综合效应即为地面沉降[2]。影响地面沉降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4点。

1) 土体本构。

不同的土层结构反映出不同的变形特征。黏土到砂土的过渡含水层, 压缩性高, 为主要的释水压密层。

2) 降水维持时间。

时间的长短与地面沉降量成正比关系。

3) 承压水的降深。

降深越大, 沉降量越大;基坑内沉降量最大, 向外逐渐减小。

4) 降水井的施工质量。

由于会随水流带出部分细微土粒, 再加上降水后土体的含水量降低, 使土壤固结, 因而会引起周围地面沉降。

3.2 控制地面沉降的措施

1) 缩短降水时间。

根据基坑开挖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确定降压井的开启顺序和降水强度, 基坑开挖过程中, 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承压水头, 避免过度降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3]。

2) 信息化施工。

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 并加强巡视, 资料及时报送降水项目部,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抽水井数量及抽水流量, 指导降水运行和修复施工。

3) 基坑预警体系。

基坑施工过程中, 如地下连续墙发生渗漏或严重渗漏, 应及时采取封堵措施, 以避免导致基坑外侧浅层潜水位发生较大幅度下降, 以及由此引起的严重的地面沉降。

4 结语

在施工过程中, 使基坑内土体得到了较好的固结, 土体均能自稳, 不坍塌;在基坑开挖至平衡承压水临界深度前进行抽降承压水, 保证基坑的抗承压水的安全, 同时保证周边环境的安全。本基坑降水设计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1) 管井降水设计中参数的选择很关键。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参数选择的误差、成井质量和工程重要性等因素。

2) 管井降水是目前上海市采用较多的降水方法, 对地层渗透性比较好的类似基坑, 效果比较好。在降水井施工时必须把好质量关。

3) 抽降承压水使基坑周边产生地面沉降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抽降地下水的维持阶段实行信息化管理, 做到“按需降水, 分时降水”, 则可以将抽降地下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薛禹群.地下水动力学[M].2版.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7.

[2]刘建航, 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林业保护和发展措施探讨 篇11

关键词 林业;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094-02

在人们不断利用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创造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每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应当明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利益主体来看,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在保护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扩大林业的经营面积,提高造林质量与管理水平,做好各项保护工作,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林业发展现状

林业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林业的保护工作。但目前,林业保护所产生的效果并不理想。其问题突出在以下几方面。

1.1 严重的森林火灾事故

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森林火灾是影响林业健康、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森林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火灾不仅仅会烧毁大量的数目,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破坏生态环境[1]。火灾危害巨大,受灾面积颇大,恢复工程艰难;同时,还会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给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2 滥砍滥伐现象严重

人多地少是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道难题,森林资源人均占有率非常低,针对此种情况,需要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生态平衡能力。但目前,滥砍滥伐现象非常严重,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大量珍稀树种被毁灭,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损失国家珍贵植物,还造成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有的地方出现毁林开荒的现象,造成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占用林地面积。

1.3 病虫灾害严重

林业要想持续的发展,树木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病虫还是威胁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森林健康产生巨大威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病虫产生林业经济损失比例非常大。而导致病虫灾害的主要原因是防治不利、生态失衡。在对林业实行保护的过程中,做好病虫防治工作,将自然能灾害损失将降到最低,对保护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加强森林保护的重要措施

林业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加强森林保护。面对诸多影响森林保护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破坏森林的行为出现。

2.1 加大森林防护力度,增强防护林意识

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森林的健康成长可以为工业、民用以及国防提供优质的林产品与木材。可以说,森林是我国各项基础事业发展的基础,通过采用恰当的方式,能够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防护林的队伍中,增强人们防护林的意识。通过宣传,民众就会了解林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就会形成自己主观上的认识,自觉参与到护林的队伍中,减少对森林破坏行为的出现。

2.2 加强森林管理,采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控

在面对森林滥砍滥伐现象的过程中,应当制定并完善森林资源开采、保护方面的法律,并按照法律规定实行有效的管理,做好林业整顿工作。同时,林业管理部门还应当加强普法教育,在防护林方面,应当按照现有的法律对其进行保护。针对部分非法侵占林地、毁林开荒以及滥砍滥伐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加强预防走私倒卖珍贵野生动植物、乱捕乱猎德行为。当然,在防护林的过程中,还应当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将各项防护林的措施落到实处。

2.3 加强质量建设

在生活中国,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流失、防风固沙以及降低噪音和净化空气的重要作用,这对我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2]。针对此种情况,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将森林质量建设作为中心,促进森林绿化面积进一步加大,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建设森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封山的方式来培育森林,综合利用木材,提高木材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2.4 注重森林检疫

在对森林加强保护的过程中,检疫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检疫能够保证森林数目健康生长,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土的生态安全。因此,根据当前森林的实际情况制定检疫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检疫科学的相关标准,彻底消除病虫害。通过检疫工作的实施,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平衡。

3 发展林业的重要意义

林业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性产业,做好森林保护工作,可以促进林业更好地发展,改善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质量,达到优化环境,清洁环境的目的。通过保护林、发展林业可以有效抵制沙尘暴、控制水土流失,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可以对林业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应用[3]。当然,在发展林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可以合理地对森林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发展旅游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并且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对森林进行保护,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各方面来看,林业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出人们生活各方面的改善,还表现出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经济的意义重大。

4 结语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林业属于我国经济产业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面对其中所能产生的效益,需要不断加强林业的保护与发展,促使林业在生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从全.关于如何做好林业保护和发展的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11(10):56.

[2]曹兰芳,王立群,曾玉林.后林改时期农户林业生产行为动态趋势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世界林业研究,2011,13(2):21.

[3]周美林.关于如何加快林业建设增强林业发展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8(46):24.

设计和措施 篇12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处理措施

在建设工程中,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是一个基础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岩土工程勘察, 采集相关数据, 才可以进行其他各项工程的建设;岩土工程勘察的成果, 会对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

1 岩土工程勘察概述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 充分利用工程地质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 利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和测试仪器, 结合相关程序要求, 调研建筑项目场地。对于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建设对所在地以及周边自然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科学评价和设计勘察成果以及技术参数, 以便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工程地质资料和技术参数, 更加顺利地进行工程建设的基础设计和施工。

具体来讲,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包括了诸多方面, 如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原状土取样、室内试验等。在选定岩土工程勘察方法时, 认真搜集地质资料, 测绘工程地质;结合地质条件和测绘成果, 合理编制勘察纲要, 在确定勘察手段和勘探方法时, 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工程特点等。

2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1) 没有明确的勘察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如今在岩土工程勘察中, 还存在诸多漏洞, 没有足够的技术, 部分勘察单位没有充分重视公众利益的安全, 没有考虑到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地质危险。

(2) 勘探点深度:建筑有着不同的基础结构和形式, 那么就会有差异化的勘察深度, 比如对于6层砖混结构, 那么就将15米作为勘探孔深度;但如果是密实碎石土等地质较好的地区, 就可以对勘察深度进行适当的减少。部分商场是多层结构, 地下室有着较大的高度, 这些建筑往往有着较大的基础面积和较大的柱网荷载, 并且软土层也是存在的, 那么就需要加大深度。

(3) 选择了不正确的勘察测试手段:在诸多因素的限制作用下, 部分勘察单位没有充分重视勘察装备、勘察手段和取样方法的选择。比如, 将标准贯入试验应用到碎石土层中, 无法连续的进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没有将综合修正结果提供出来, 勘察人员没有将孔内的废土给清除掉就开始贯入, 这样就有较大的差异存在于原位测试结果和现场测试中。

(4) 没有完整的编制勘察纲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部分勘察单位没有完整的勘察纲要, 甚至在施工开始时, 这些勘察纲要还没有经过勘察, 勘察平面图也没有;部分单位甚至勘察纲要都没有, 或者没有齐全的仪器编号和责任人签名。部分单位没有严格审核勘察原始资料, 部分单位没有完善的原始资料归档制度, 缺失了部分的原始资料, 这样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 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对岩土工程的正常施工造成较大的影响。

3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处理措施

(1) 对市场管理和监督进行强化: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需要将一勘察、二设计、三施工的顺序落实下去;对勘察合同以及勘察纲要严格审核;大力监督和控制勘察现场, 避免弄虚作假, 促使勘察工作的真实性得到提升。要对勘察报告严格审查, 将工作量、稳定性评价、勘探质量以及数据分析等内容作为审查的重点, 另外, 充分重视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同时, 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也需要进行大力的管理和监督, 避免出现恶性竞争问题。同时, 推广应用工程监理制度。

(2) 对教育培训进行强化, 提升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大力培训和教育技术人员, 将其形成制度, 对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积极举办一些学术活动, 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进来, 更好地拓展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将岗位轮换制度实施下去, 互相沟通和学习, 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 推行岩土工程师注册制度。

(3) 加强工程地质的地域性研究, 对地方性的勘查规范进行科学制定:我国有着较大的土地面积, 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 不同地区有着差异化的特点。那么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 全国性的勘察规范可能无法有效的套用, 否则工作的准确性就得不到保证。因此, 需要对地域性研究进行强化, 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对地方性规范标准进行制定, 保证有着较强的可操作性。

(4) 应用先进技术, 促使岩土工程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大力应用新技术, 如计算机技术等, 对自动化检测以及监测技术进行强化, 这样才可以得到更加真实和可靠的岩土工程地质资料和技术参数。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得知, 岩土工程勘察在建设工程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会对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 那么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 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 选择科学的勘察方案;严格依据相关的工序要求进行,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以便促使岩土工程勘察任务更好实现。对于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人员来讲, 需要不断努力, 积极学习, 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 总结工程经验, 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树林.城市地铁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问题[J].铁道勘察, 2005, 2 (3) :123-125.

[2]赖惠明.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探讨[J].四川建材, 2007, 2 (3) :55-57.

上一篇:锅炉燃烧自动控制系统下一篇:考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