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2024-09-06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精选12篇)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1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凝聚力量、提振士气、展示风采的重要平台。校企合作则是当前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本文以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为例, 介绍了学校以校企合作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化,建设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已有六十年办学历史。作为市职教学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主任单位、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全国先期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职业院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多年来, 学校在不断扩大校企合作规模,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的同时, 积极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 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

1 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奠定文化繁荣基石

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为依托, 以行业、企业需求为目标,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先后与ABB (中国) 有限公司、上汽集团菲亚特红岩动力总成公司、重庆格力电器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探矿机械厂等企业开展了联合办学, 开办企业冠名班17期, 定向培养技能人才近1100人;与重庆大江工业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国贸豪生大酒店、重庆机床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仁宝集团、富士康科技集团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企业内建立了学生校外实训基地50余家。

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 不仅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同时也为学校引入企业先进文化、构建多元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2.1 企业元素营造职教育人环境

重庆市机械高级技工学校面临浩浩长江、背靠渝黔高速。校园内, 教学大楼和学生实训基地错落有致, 运动场、学生网球场、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一应俱全, LED电子展示屏为历史老校平添了几许现代科技气息;漫步校区, 芳草茵茵、绿树婆娑, 白鸽飞舞、孔雀开屏, 全市同类学校最大的文化艺术墙和水幕瀑布墙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动与静的美丽画卷。由著名学者熊笃教授撰写、著名书法家朱墨镌刻的校赋为这所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赋予了厚重历史感。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 学校围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过硬的职业素质,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积极引入企业元素。建立了大量富于企业特色的各种雕塑、宣传标语和名人名言警示标牌。同时, 充分利用LED、宣传橱窗、校园电视等媒介, 加强对产业发展、行业动态和企业文化的宣传展示力度。

通过打造富有企业元素的校园环境, 在展示学校厚重文化的同时, 更彰显了学校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培育“现代职业人”的育人理念。

2.2 文化活动锻练学生职业素养

(1) 以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自2007年以来, 学校坚持每两年举办“感动校园人物评选颁奖活动”。通过评选、表彰活动, 为广大师生树立了榜样, 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赶, 学, 比, 超”的良好氛围, 收到了“感动他人、激励自己、提升学校”的效果, 已成为学校一张展示文化、彰显风采的名片。

以“感动校园人物评选颁奖活动”为代表, 学校以传统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和“师生文明风采大赛”这“一节”“一赛”为平台, 组织广大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美文诵读比赛、学生歌手大赛、文明礼仪展示等文体活动, 举办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摄影专题讲座等为代表的知识讲座。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力地提升了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以文化活动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积极融入企业文化, 以文化建设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 积极融入企业价值文化, 组织学生开展了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职业规划辩论比赛等活动;邀请企业领导定期来校举行学生择业观教育大会, 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校举办专题讲座;承办了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系统直管学校“我的青春有路标”大型巡回宣讲活动。另一方面, 积极融入企业行为文化。在学校, 企业的“6S”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 实训基地按照生产车间进行布局, 根据企业的生产工作时间安排学生的实习教学和作息, 用企业安全生产的标准要求学生……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入, 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了企业的氛围, 自觉用企业的标准要求自己,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

2.3 校企融合打造校园职场氛围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学校通过积极促进校企文化融合, 在全校师生范围内营造出了浓厚的“职场”氛围。

一方面,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教师通过身临生产一线, 在掌握产业发展动态和新知识、新技术的同时, 加深了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认知。此外, 学校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28名担任兼职教师, 并不定期与学校专任教师开展交流、座谈, 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 引入到教学教研活动中。

另一方面, 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市内知名企业开展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 从而将课堂延伸到了企业的生产一线, 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了企业的文化氛围。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 学校积极引进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推动了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企业的生产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发展文化已经与学校融为一体, 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突出了学校“德技并重”的育人方针。校园文化的繁荣, 也进一步助推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为学校明确办学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办学宗旨打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促进学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2

-------餐旅专业学生赴酒店见习顶岗

为提升餐旅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增强餐旅专业的内涵建设,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餐旅专业人才,餐旅专业学生于第三学期赴学院校企合作单位---酒店进行见习顶岗锻炼。

为了确保餐旅专业学生见习顶岗顺利进行,国贸系主任对见习顶岗工作做了全面部署。系主任要求教学科制定有针对性的餐旅专业学生实习考核方案,在学生入职之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安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工作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树立服务意识,入职后深入了解国际酒店的餐饮文化,用心体验世界顶级酒店管理的模式,提升综合素质,达到预期见习顶岗的目的。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化互动

.一、调查的目的

校企合作使学生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更快的融入企业。然而现实中有很多的学生刚进入企业不久就纷纷跳槽、离职,学生很难融入企业文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很难达到企业希望的忠诚度。希望通过以文化互动和文化对接为突破口,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融入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岗位忠诚度。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问卷发放的范围是江西省有校企合作的职业类院校,重点访谈的几所院校是南昌汽车机电学校、南昌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调查问卷除开放型题目外,客观性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校企文化互动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我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校企文化的互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法:

(1)学生到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占37%)

多数企业都允许学生到企业实习,这也是校企合作中学校的必然要求。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实习可以近距离的感受企业的规章制度,可以接触到企业的价值理念、企业形象等。不足之处是: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不会被安排在重要岗位或者是生产一线,学生主要通过自己观察,感受企业的文化。而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时间比较短,实习期间接触到的企业文化多是积极正面的,而学生真正毕业走进企业后会更加真实地了解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前后两者会有差距,这也是造成学生进入企业后难以适应、频繁跳槽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到企业锻炼传递企业文化(占18%)

校企合作是双方互惠互利合作,作为学校会要求企业对学校的教师进行新型设备或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培训。教师再把学到的知识、企业的文化、规章制度、行业的行为准则等通过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概念,间接的传递没有直接感受的真实、形象,在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曲解和歧意。

(3)订单式培养(占13%)

订单式培养是近年来常见的一种校企合作方式,这种培养方式通过企业参与编写教材,参与教学,指导实习等主要培养方式给学生更接近企业的环境,学生通过有针对性课程和技能培训可以提前进入企业一线工作状态,感受企业的氛围和文化,另外学生在心理上对就业也比较放心。通过调查得知有些订单培养的学生在进入企业的时候需要经过一系列考核,并不是全部接收的。

(4)兼职教师(占10%)

学校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一些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当兼职老师,当学生和兼职老师一起上课时,兼职老师会把企业的文化通过言行举止和教学传递给学生,特别是企业的生产要求和行业规则。但聘请兼职教师涉及多方面问题:例如工资待遇问题、行业技术保护问题等使得当前大部分学校在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时有所顾忌。

(5)企业到学校开讲座(占9%)

企业为了宣传自身的形象和价值理念,也会派人到学校去开办讲座,学生通过讲座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企业文化。但往往讲座会宣传和夸大企业形象,更加注重正面积极地宣传,使学生对企业充满向往,而学生进入企业后会发现企业和理想中的形象有很大差距,造成灰心、失望,以致跳槽。

(6)引进教师(占6%)

通过引进教师使得学校师资力量加强,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达到育人和引导就业的效果。调查中发现学校引进的教师多是企业退休人员,他们对企业文化有较深的领悟,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引导,但是对于企业退休人员来说生产技术可能会面临落后的问题,毕竟现代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生产技术换代如此之快。

(7)学校社团宣传(占7%)

[JP2]对于学校社团,宣传作用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企业往往会寻找跟自己企业有关的社团,赞助一定经费和宣传材料,社团会根据企业的文化组织一些竞猜、辩论、有奖征文等活动,让同学们参与进来,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学习了企業文化,加深了对企业的了解。.

2.参与文化互动的意愿度分析

学校希望企业能将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校园文化相对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真正做到“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

企业为了挑选适合自己的员工和宣传企业品牌,愿意将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去。但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仅仅是宣传企业形象,企业没有必要在学校投入太大精力。挑选员工也见效太慢,企业的文化实践者主要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因此企业不太愿意在学校的文化宣传上过多投入。

作为学生,学校的文化已不再有新鲜感,他们渴望有新的文化融入这早已习惯的校园文化当中。他们渴望早日进入向往的企业,对企业的一切都抱有新鲜、憧憬和渴望。

3. 影响文化互动积极性的因素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影响校企文化互动的积极性因素有: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双方秀秀文化的相互学习、有利于企业影响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有利于企业挑选优秀员工、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效果,更新知识储备等

4. 构建校企文化互动的积极性建议

(1)选取双方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将文化互动建立在双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和约束,使文化互动有共同的价值观体系,使学生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实践体现出来。学习优秀的文化可以从精神方面引导一个人成才,也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2)重视师资文化

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教师分不开的,一个高职院校师资的质量情况影响着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如何让企业文化通过老师传递给学生,要加强校企双方师资交流,让学生既接受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一线技术又感受企业员工的文化熏陶。

(3)重视校园社团作用,加强企业的形象宣传

校园社团利用自身优势获取资源以及拓展空间,在校企合作中可以为企业反馈服务,可以与企业合作宣传企业形象,在校企文化对接中高职校园社团起着推动中介,过滤等作用。特殊对口社团凭借其自身优势推动校企文化的深入和发展。企业可以将自己的文化宣传委托给社团,定期举办与校企文化有关的活动,组织社团参观企业内部展厅,将企业文化中优秀的文化通过社团进行宣传,这样既增添了校园文化内容又推动了校企文化对接。

参考文献

[1]朱权,高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融性的思考[J].齐齐哈尔报,2010,(3).

[2]武智,陈大斌.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对接与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

[3]杨燕.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0,(11).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除了具有高等性外, 还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为此,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体现产业发展规划, 高职教育的课程内容要反映产业工作内容,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要切合企业用人标准,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 高职院校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 离不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1]。

目前,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政策制度层面都得到了高度认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

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已经得到各高职院校的高度认可, 但是, 从总体上来说, 尤其是与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 校企合作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1) 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虽然目前我国高职教育高度重视校企合作, 并有宏观的政策导向, 但缺乏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法规的支持[3], 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还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2) 校企合作的良好格局尚未形成。目前, 学校受自身的技术、实验条件、科研水平所限, 技术服务能力普遍不强, 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 校企合作大都处于浅层次状态。由于企业和学校在价值理念上的差异, 企业还没有意识到自身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和责任, 校企合作参与热情不高, 目前, 校企合作基本处于“学校热, 企业冷”的状态[3],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3 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校企文化对接、融合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高等职业教育界已达成共识, 但校企合作的深度还远没有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找准校企合作双方的契合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界面临的紧迫问题。

从表面上看, 现阶段我国高职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原因是:学校主导, 企业难以从中获利, 所以企业缺乏参与的热情。其实,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 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所以, 要深化校企合作从一开始就应解决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冲突, 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而该领域现阶段的研究, 几乎都把这个问题给忽视了[4]。

3.1 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基础

高职校园文化除了具有大学校园文化的共同特征外, 因其又依托社会具体的行业文化构建, 所以还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文化, 存在一定的差别, 但都具有鼓舞人、引领人的作用。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发挥文化软实力在规范、激励和协调人方面的作用, 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高职校园文化只有融合企业文化的一些要素, 营造一种像企业一样重技术、讲实效的文化氛围, 才能向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

3.2 校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实践意义

高职教育是一种贴近企业实际、贴近职业岗位的教育。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 不仅能够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还能够体现出高职校园特有的职业文化特征。

目前, 企业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持续有效的开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企业只有转变观念, 积极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 才能为自己建立强有力的人才资源库。这将有利于促进双方的优势互补, 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4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4.1 构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

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过程中, 高职院校必须有意识地将优秀的企业文化, 如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沟通能力等融合渗透在学生的课内外活动中, 校风、学风建设中。与企业联合, 精心策划并举办各种文化节、科技节, 专项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等, 将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文化更多地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 营造一种良好的职业氛围, 构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平台,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4.2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常态话

对高职院校来说, 企业的参与提高了学校对企业需求的敏感程度, 可以制定更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质量地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高职院校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定期地召开人才培养校企座谈会。定期召开行业专家座谈会, 使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来, 提出指导意见、建设方案, 从而实现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需求对接。

2.高职院校邀请企业专家、优秀企业员工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学生可以从这些演讲或专题讲座中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动态, 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方式, 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尽早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也可以实时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现状、课程开设情况、学生的职业能力, 制订企业的人才计划。

3.高职院校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考核与评价。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要输送到企业, 故应重视企业在教学考核与评价中的地位, 邀请企业参与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的制订, 如学生顶岗实习, 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的考核。

4.3 形成“校企合作分段教学”培养模式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具体情况,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深入研究多学期分段式教学模式, 实施学校集中教学与企业集中实践交替进行, 构建“校企合作分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从前四个大学期中各划分出一个小学期, 称为“实践小学期”, 分学期设定教学目标, 第一学期的“实践小学期”以企业体验为主 (约1周) , 第二学期的“实践小学期”以专业认知实践为主 (约1周) , 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的“实践小学期”以专项技能训练为主 (约2周) , 第五学期在学校进行综合知识与技能训练, 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并接受企业考核。

这种校企合作分段教学模式, 对于学校来说,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提高了就业成功率, 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的适应期;对于企业来说, 一方面, 可以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招聘到对企业认可度高的优秀人才, 减少对新员工的重复培训费用;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将学生的企业实习纳入自己的用工计划中, 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校企双方也因此可以深化合作关系, 实现双赢。

5 总结

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使高职学生毕业后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这样, 校企合作才能长久、稳定,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双方价值的驱动下动态发展与螺旋上升, 最终把彼此都带入各自的战略蓝图, 构成彼此异质资源的一部分, 成为可持续竞争力的源泉。

摘要: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推进校企合作必须理清现有校企合作问题的实质, 校企文化对接是校企合作的契合点, 创建基于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建立起长久、稳定、实质性的校企合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文化对接,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蔡天作, 蔡冬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 (5) :137-139.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R].2010-07-29.

[3]徐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2 (18) :30-31.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5

xm.fjsen.com 2013-08-09 19:42王月秋 来源:东南网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8月9

日讯 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将中华古老的文化艺术与台湾高校的艺术教育相结合。今日,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与台湾艺术大学协定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并举办签约仪式。

上古文化艺术馆与台湾艺术大学签约仪式 据悉,这也是厦门首个海峡两岸校企合作共建的教育基地。

教育基地: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成果

厦门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吴明哲表示,台湾艺术大学和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联合设立教育实习基地,厦门市文化企业与台湾高校签约合作协议,是厦门与台湾民间交流的重要成果。台湾艺术大学是一所成立近60年的艺术专科学校,在台湾影视界、音乐舞蹈以及美术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奥斯卡奖的获得者,台湾著名导演李安就是台湾艺大的杰出校友。而厦门的上古文

化艺术馆也是业界的翘楚,不仅是亚洲最大的古玉专题馆,同时也是厦门市十五时期重点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单位。

台艺大校长谢顒丞(左)与上古文化艺术馆馆长在教学研究基地合影 此次设立“教学实习基地”是强强联合,互利双赢,将为促进和深化厦门与台湾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和合作做出贡献。“(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与台湾艺术大学合作共建的)教学实习基地将为台湾青少年提供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受两岸文化相互传承的平台。”

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在挂有台湾艺术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十几个机构的教学研究基地牌匾前合影。

记者了解到,作为厦门市21个“校馆衔接示范点”之一,上古文化艺术馆已经多次成为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一中等院校的校外课堂和校外学习基地。据上古馆统计他们自开馆两年多来,共接待过学生近5万人次,参观过的老师学生们也反映,这样的校外课堂形式生动,让学生印象深刻,很受学生欢迎。

在仪式上厦门大学邬大光副校长以及厦门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新伦教授都表

示上古文化艺术馆不仅是一个可供参观的博物馆,同时还是学生们探知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个窗口,对学生的艺术与文化因子有很好的启迪作用。而此次上古与台艺大教学实习基地的搭建,不仅开创了校企合作的新典范,同时也是为两地高校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

上古文化深受台湾高校的青睐

据台湾艺术大学校长谢顒丞博士介绍,这是台艺大在厦门地区的首个实习基地,同时上古也是厦门地区首个与台湾高校签约实习基地的企业。台湾艺术大学是台湾历史悠久的艺术高等学府,十分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在其校园建设中还建立有艺术博物馆。他介绍,正是因为上古、台艺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存在着如此一致的共识,才使得签约学生实习基地一事水到渠成,今年6月初次会面,经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协商,8月初正式签订协议。

作为一个民间展览馆,上古文化艺术馆为何会受到台湾艺术类最高学府的如此重视和青睐?

谢校长在致辞中热情洋溢的讲到:选择上古最重要的原因,是上古文化艺术馆的内容,比如美术厅展示的美术作品、工艺作品、还有亚洲最大的古玉专题展览馆、还有史前雕塑作品、古建筑等等这些都和台艺大的科系息息相关。上古文化艺术馆拥有丰富的艺术素材、浓郁的艺术氛围也真是台艺大所需要的。

另外,台湾艺术大学选择上古文化艺术馆作为大陆第一个合作伙伴,原因之一是上古能为台艺大学生提供一个学用合一的场所,谢校长讲到:“和上古共建实习基地,我们的学生可以在这边参与文创产品的构思、设计,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来上古还可以看到这边的人文风情,看这边的文创市场,开阔了眼界,对于提高就业竞争力和以后就业是有好处的。”

在“台湾艺术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的牌匾旁,记者还发现了一块“海峡两岸(厦门)交流基地”的牌匾。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2013年4月25日,上古文化艺术馆成为厦门市10个首批挂牌“海峡两岸(厦门)交流基地”的单位之一。而上古近两年来也接待了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连胜文先生、吴志刚先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黄树民先生、台湾两岸侨联和平发展论坛的嘉宾,以及台湾各界人士。

厦门大学邬大光副校长说:“我希望无论是校或是馆,都能够为两岸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古、台艺大共同的志愿弘扬中华文化

从台艺大谢校长的谈话中我们得知,促成此次合作最重要的契机还是二者不谋而合的共同志愿。上古文化艺术馆,通过展示上古时期的精美古玉来传达中华上古时期先民们的生活场景、精神信仰和艺术创造,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

台湾艺术大学是台湾历史最悠久、学门分流最专精的艺术高等学府。从1944年台艺大筚路蓝缕的创校之始,台艺大就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台艺大仍然秉承着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在其院系设置中就存在着书画艺术学系、古迹艺术修复学系等专门弘扬中华文化的科系,在其校园建设中还建立有艺术博物馆,旨在弘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

正是因为上古、台艺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存在着如此一致的共识,才使得签约学生实习基地一事水到渠成,六月初次会面,经过两个月紧锣密鼓的协商,八月初正式签订协议。高校、企业携手合作共谋新发展

接纳大学生实习,已经成为现代高端企业关注高等教育发展、自觉承担文化传承责任、培养社会可塑之材的共识,也是现代企业工作意识的重要体现。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是一个具有古老深厚的中华艺术沉淀和现代经营理念的文化型企业,既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又为社会培育可造之材贡献力量。

台湾艺术大学是台湾历史最悠久、学门分流最专精的艺术高等学府,乃台湾艺术教育之重镇。台艺大建校半世纪以来始终肩挑着承先启后的历史任务,坚持“积极创新、追求卓越”。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025-03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校企合作的内容主要还是体现在物质层面,关于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融合方面的精神内容却相对缺乏。因此,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必要对当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融合措施,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现实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已经开始上升到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因此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势在必行,这既是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需要。

(一)有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优化。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高职学生不仅要有基本的职业技能、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还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迁移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其中很多要求都与企业文化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很多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都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要求和主要表现。因此,在不断加强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建设教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层次、多渠道以及全方位地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达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加大以及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上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满足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需要。从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虽然初次就业率比较高,但是学生就业后的跳槽比较频繁,很多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没有进行科学的就业定位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则对企业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无法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当中,进而影响了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进行融合,能够加快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学习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不断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从而为日后顺利地融入企业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三)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竞争力。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下降,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之间的教育竞争也日趋激烈。高职院校要想实现更好地发展,在高职教育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在强化基础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精神文化建设,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优秀的校园教育文化,能够在学校内部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的激励,加快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师教育素质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等工作上的前进步伐,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特色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逐步形成。

(四)有助于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各行各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可以将企业中的很多优秀文化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实践当中,当学生对其进行吸收和学习之后,能够让自己在未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环境。而对于企业来说,在实现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有效对接之后,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评价学生,提前为企业的发展搜集人才,节约员工岗前培训的时间投入和财力投入,节约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此外,高职教育文化因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入和补充,可以有效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加快企业员工组织结构的优化,促进企业职工个人素质修养的进步与提高,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对校企文化融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企业与学校在各自的投入上存在着步调不一致的情况,因此校企文化的融合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究其原因,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企业而言,它们更加看重的是校企文化融合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校企文化融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体现出来,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校企文化融合所能产生的长期受益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所以缺乏校企文化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导致很多企业错失了校企文化合作的有利时机。

(二)对校企文化融合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环节的融合还不够深入和系统,无论是在理论建设上还是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上,都有待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但是,当前政府部门的引导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在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方面,政府部门还没有意识到二者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以在该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也就不多。例如,政府没有对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更加看重的是高校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的税收等显性指标,所以校企文化融合的内外部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忽略了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建设。无论是对于高职院校还是对于企业而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其目标都是要在组织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借助文化的教育濡化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但是当前高职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校和企业甚至直接照搬照抄他人合作模式,忽略了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化建设,没有对原有的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企文化融合的促进作用。例如,有些高职院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只是让校园文艺活动走进企业,或者双方共同开展体育运动项目,这显然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文化融合还相距甚远。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融合的对策

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在融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进行重新的调整和规划,与企业在更多层面进行互动与合作,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融合策略,有效缓解企业和学校在校企文化共建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

(一)进一步加强物质文化上的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中,物质文化上的融合无疑是最有效的切入点,因此高职院校和企业要在现有校企合作以及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物质文化融合的途径。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将更多的企业物质文化以静态的形式放置在校园中,如按照视觉识别系统规范制作楼宇和道路标示、景观小品,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职业教育氛围,建设具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其次,可以在校园环境布置上引入企业文化元素,更好地展现职业教育特征,如学校的宣传橱窗可以张贴创业成功的校友事迹,实训基地设计成工厂车间模式,教室内张贴企业名言等。最后,高职院校要多借鉴企业物质文化的建设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多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例如,借鉴企业文化墙建设校园文化墙,借鉴企业的文化长廊在教室楼道内建设校园文化走廊等,这些无疑都是高职院校强化校企物质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二)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广泛开展合作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为企业培养更多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节约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的岗前培训时间,做到毕业学生到企业后的“即插即用”,高职院校必须借助德育这一工作平台,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传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对企业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进行细化,然后对课程设置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积极适应。此外,随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专业技能过硬、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学生,所以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上达成共识,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比重,如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借助企业制度制定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确保学生在走上就业岗位前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具备主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借助优秀企业的文化精神对传统校园文化进行补充。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广泛开展文化建设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引入优秀企业的文化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补充,形成对传统落后校园文化的升级与再造。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借鉴企业的竞争氛围,创造类似于企业环境的学习竞争氛围,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例如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的举办,就能够在校园内部以及同类学校之间营造出良好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更多地学习企业的优秀管理理念,如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制度建设等,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参考依据,形成对传统观校园文化内容的有效补充与完善,实现更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效果。

(四)搭建多层次的校企文化交流平台。校园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有赖于多层次校园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以此来推进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积极通过现有的校企合作平台和联合办学的载体,充分借鉴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精神内涵,以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统领高职院校教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优秀员工代表,对优秀企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进行讲解,形成对校园文化的持续性濡化和渗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同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使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企业,进而加快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下转第78页)(上接第26页)化之间的融合。此外,要鼓励企业与学校的人才交流与互动,避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上的闭门造车,真正做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上的集思广益和有效对接,将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常态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总之,校企合作中强调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二者的融合会存在很多的阻力和障碍。因此,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文化的融合,应首先对其进行科学定位,明确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价值和目标,然后在充分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注入优秀企业的文化精神,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严俊杰,汤忠义,段慧兰.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10(1)

[2]汪长礼,李奇亮.从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 教育与职业, 2011(9)

[3]郁蓉蓉.优秀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导向性作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2)

[4]张祎,管中秋,庞海云.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1)

[5]黄晶.黄河三角洲地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0(2)

[6]邵卯仙,荣国庆.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7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现状

(一)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新要求

1.扩大校园文化影响力。新媒体时代下, 高职院校在文化活动、热点话题、学术交流、社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均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尤其在校园网覆盖全校的支撑下, 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这促使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传递校园信息的重要载体, 进一步扩大了校园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丰富校园文化传播载体。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具备多样性的特点, 进一步丰富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创建形式。高职院校不仅可以利用校园网、校园电视、手机设备等新型媒体, 向广大师生第一时间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而且还能通过微博、QQ群、微信、校园论坛等交流平台, 与师生就热点话题、校园新闻等内容展开讨论, 把握话语主动权, 引导校园舆论。

3.促进校园文化互动交流。新媒体时代下, 校园文化的传播形式由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 转变为院校与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高职院校可将大量信息发布到网络上, 供师生共享信息资源, 师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点播观看, 促使校园文化传播更加便捷、高效, 增强校园文化的渗透力。

(二) 新媒体时代企业文化体系新标准

1.建设人本型企业文化。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快速发展促使企业通过构建人本型的企业文化来开展企业管理工作。为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企业应当对新媒体的优势加以利用, 在构建企业文化体系时, 多关注员工的志趣, 并尊重他们的价值, 尽最大可能满足其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 从而使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其的重视。

2.建设学习型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员工应当不断学习, 从而感悟企业文化的存在性, 并将之铭刻于内心。鉴于此, 企业要构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满足员工的学习需要。新媒体具有高度开放性, 其中的信息量较大、传播速度快, 企业可借助新媒体分享知识和经验, 以此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3.建设互动型企业文化。新媒体的高度互动性, 为企业内部沟通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 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 而且还能满足大多数员工的需求。借助新媒体, 企业可以采用轻松、活跃的方式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 这有助于消除不同层级之间的隔阂, 有效激发员工的团队精神, 有利于优秀协作团队的打造。新媒体的自由性与快捷性给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信息基础, 从新媒体当中, 企业文化建设队伍可以高效、及时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 由此除了能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外, 还能创新思维, 从而凝练出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新媒体时代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新媒体时代传播多元性的影响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诸多各不相同的国家和民族,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会制度、文化理念、意识形态, 由此使得相关信息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点, 信息当中不可避免地会掺杂一些对学生有害的内容。开放性是新媒体最为突出的一大特点, 它的出现使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习惯等发生了变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此造成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定位及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增大。

(二) 新媒体时代传播快捷性的影响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快捷性的特点, 这是因为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 当新的文化现象出现后, 基本都会在新媒体中快速传播, 对此, 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理念, 积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动态, 并抵制不良的文化内容, 学习有助于本校发展的文化, 从而与时俱进, 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快捷性带来的种种影响。

(三) 新媒体时代传播互动性的影响

新媒体所具备的高度互动性给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的渠道, 新媒体时代下, 学生可以在信息传播中自由发表意见并提出合理建议, 高职院校则可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馈。然而, 若是高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的互动不到位, 未能满足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 则可能使学生的情绪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而导致学生做出不恰当甚至是过激行为, 此时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

(四) 新媒体时代环境虚拟性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及其所具备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对原有的舆论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所有师生均可借助新媒体自由地发表个人言论, 由于无人对新媒体上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 致使各种信息均能在新媒体上传播, 其中既有真实的信息, 也有虚假的信息, 并且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被无限制地放大, 如果处理不得当, 会引起不良后果。

三、对策建议

(一) 建设校园文化教育网站

高职院校应建立起集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网站,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 扩大校园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 校园文化要想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 可将校园文化网站作为对接桥梁, 发挥网站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如高职院校可在网站上及时发布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动态、企业专家名人的事迹、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岗位任职要求、企业运作流程等内容, 引领学生关注企业文化, 在潜意识中增强对职业的认知, 从而让学生的思想意识与企业、社会接轨。

(二) 创新使用新媒体工具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新媒体工具的创新性使用, 丰富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与形式, 让学生乐于接受校企文化的熏陶。如高职院校可开通微博账号, 及时向学生推送校园资讯、新闻产品、企业资讯等, 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了解校企文化。又如, 高职院校可与移动通信公司合作, 共同开发移动校园APP应用, 使师生使用智能手机便可以进行访问。在该应用中涵盖校园新闻、企业新闻、行业新闻、最新政策等内容, 根据校企文化对接的需求, 强化敬业、守纪、团结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使其与校风、校纪、校训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逐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同时, 也为学生设置讨论、留言区域, 使学生可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为学生答疑解惑。

参考文献

[1]邓菲, 卿臻.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J].黑河学刊, 2013 (6) :52-54.

[2]刘斌, 冯莉群, 李志谊.基于校企合作路径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青春岁月, 2014 (7) :102-104.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8

1. 高职院校与企业都有意识进行文化融合

南京职业技术学院现阶段已经认识到文化融合对校企合作效果的重要作用, 开始有意识地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与此同时, 企业也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 使学生有在校的熟悉感。由此可见, 现阶段实行校企合作的双方都开始注意到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已经有进行文化融合的意识。

2. 高职院校与企业对文化融合的重视程度不同

虽然校企双方已经产生文化融合的意识, 但是其重视程度却并不同步。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性质不同,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目的也并不完全一致, 高职院校的文化融入积极性要远远高于企业。企业作为经济主体, 以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行为的主要宗旨, 而校企合作的文化融入并不能够直接对企业产生经济效益, 所以现阶段企业对文化融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甚至连基础的物质层面都未达到。

3. 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缺乏政策引导和支持

现阶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 文化融合并没有完备的理论依据或准确的实践指导, 只能根据经验进行尝试性的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部门由于对校企文化融合并不重视, 参与程度非常低, 只是单纯地重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企业的税收情况, 并没有为搭建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而做出政策上或是经济上的扶持, 这使文化融合缺乏强有力的推进力量。[1]

4. 忽视了校企文化融合的特色建设

由于校企文化融合没有完备理论依据作参考,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文化融合所采取的方式具有趋同性, 真正结合企业与高职院校文化而进行的创新型融合方式非常少, 大多都以表面化、形式化的融合代替真正的文化融合。只将文化融合限制在形式上, 是现阶段校企文化融合的通病。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化融合的有效方法

1. 加强校企之间的物质文化融合

物质文化融合是精神文化融合的前提, 也是实现精神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企业可以将能够展示企业文化的实物以静态的形式放置在校园中,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企业文化宣传标语、代表企业特色的雕像等, 增强学生对企业的熟悉度。[2]

2.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文化大多是提取和升华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 所以对在校学生加大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了解的有效办法, 而且为企业节省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 这对于以经济效益为主要发展目标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是让学生从内心走近企业文化的有效办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自己未来企业生活形成自己的规划, 并提升对个人的要求, 将身为学生的自己与身为企业员工的自己进行有机的结合, 而且课堂授课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模式, 所以其对校企文化融合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3. 积极应用企业文化精神对校园文化作补充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最大差异就是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规范的管理手段, 所以学校在进行校企融合过程中, 要着重为学生提供接触这两方面的机会, 例如, 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 让学生感受竞争环境下个人的巨大弹性, 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 使学生对企业管理有系统的了解, 通过搭建多渠道的校企文化交流平台, 为学生争取更多了解企业文化的机会。

通过对南京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化融合现状分析, 发现现阶段高职院校虽然仍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 但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进行有效融入,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自然地向学生灌输企业文化精神, 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后并不会感觉陌生, 而是以企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使学生更加适应企业生活。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 为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更加符合现阶段企业的需求, 展开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 但如何在此过程中充分将校企文化融合, 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以南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背景下文化融合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找到校企文化融合的方法。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仲吉昊.旅游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4.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9

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设为载体, 实现校企文化的互动与融合, 以精神文化为着力点;以物质文化为切入点;以课程文化为突破点;以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为落脚点;整合教育资源, 改进教学方式, 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

2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原则和目标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握四个基本原则: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职业定向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与职校文化从物质、精神、活动等层面来帮助学生形成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健康的职业心态、坚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信仰, 对社会负责的职业精神;指导学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目标, 掌握解决职业活动中心里困扰的方法和职业心理调适的具体思路;了解行业质量标准和先进的企业理念, 对职业技术形成正确的态度倾向、价值判断和行为反映。

3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3.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的内核和核心, 和企业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必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首要面临的问题, 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 应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意识, 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接受积极的引导, 校园文化就能与企业文化很好地衔接, 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换才能更为直接、更为迅速。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职学院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前奏, 企业精神是高职学院精神的延伸。

3.2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 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 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 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 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 营造出真实 (仿真) 的职业氛围和环境。职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 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 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 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 了解企业就业岗位对人才提出的技能和知识要求, 了解相关行业产业最新的科技发展和技术装备情况。

3.3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点———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高职教育课程文化, 集中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及课程活动观, 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践三个层面上展示其主要内涵及特点。在高职院校课程文化建设上, 表现为坚持“三个零距离”的课程改革思路, 使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需求的脉搏。开发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课程、教材体系。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 突出实训环节, 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安全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 教学环境尽可能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 始终以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 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合和课程结合, 使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贴近;以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为支撑,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3.4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

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上, 高职学院在学生品德教育上不能只是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教育, 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不能只对学生进行书斋式的“硬管理”, 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 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 特别注意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同时, 高职院校引进企业先进的文化理念, 对学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作风也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 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 接受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 领悟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 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 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联系的技能型、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校企合作, 将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能力, 将促使职业院校学生掌握更多的技术、拥有更高的技能, 获得更高的收入的同时, 赢得社会更多的尊敬。

参考文献

[1]周愉, 黄爱国.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 (4) .

[2]宋传叶, 常进军.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8) .

[3]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鲁昕在教育部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讲话, 2011, 2, 21.

[4]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努力开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新局面———教育部在京召开2010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 2010, 3, 18.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10

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子系统, 属社会文化, 具有组织文化的特性。专业文化是指行业、事业以及不同科学门类的不同专业所形成的文化体系, 是在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及从事专业教学与研究的, 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专业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 是专业建设发展的深层次推动力, 是专业价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 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 甚至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成败。

2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特点

2.1 职业本位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 每一个专业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岗位 (群) , 专业文化的行为准则和核心价值理念都来自于相对应的职业。所以,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职业本位的特征。

2.2 开放融合

专业文化源自于职业文化, 而职业文化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更新, 所以专业文化的内容要不断吸收职业文化的内容, 这充分体现了专业文化的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健康心理、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综合素质。专业文化体现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专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专业文化也体现了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的融合。

2.3 前沿引导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前沿引导作用, 专业文化来源于职业、企业文化, 但是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职业和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应站在职业文化发展的前沿, 要将专业当前的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 充分利用专业研究的优势, 把握专业发展的动向。

2.4 区域文化

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 具有区域性特点, 而行业、企业文化既具有共同性, 又具有地方区域性, 所以专业文化也体现了区域文化的特点, 如护理、助产等专业也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文化对人的心理、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

3 校企合作建设高职院校专业文化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 但是很多新建学校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所以对作为校园文化子系统的专业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高校专业建设水平是检验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各高校往往只侧重于师资队伍、课程、实验实训条件、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等方面的建设, 专业文化建设经常被边缘化[2], 且很少有人从专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去关注专业文化建设。

专业建设的灵魂应当是专业文化建设, 要将专业文化的建设渗透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富有职业特点的专业文化能够极大地促进“产、学、研”结合, 可以吸收社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所以专业文化与对应的职业文化是相互贯通的, 而要将职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文化中, 就需要企业、行业的深度参与, 通过专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使校企双方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通过专业文化的建设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良好的专业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态度以及团队的协作意识等, 从而促进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4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措施

4.1 专业理念的提炼

专业文化的核心是专业理念, 是从事该专业的人员所信奉的价值观。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理念, 但是通常都是隐性的。所以, 专业理念就需要校企双方人员合作, 共同进行提炼。

专业理念来自于专业所对应岗位 (群) 的职业理念, 因此要明确专业的服务方向, 要了解毕业生从事相应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等, 并从中提炼出专业理念。

例如, 助产专业培养的助产师, 在我国属于护士队伍, 但是助产师面对的孕、产妇和护士面对的患者是不同的, 妊娠和分娩是自然的生活事件, 所以孕、产妇并不是患者。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认为, 助产专业的核心理念是“助产的伙伴关系”, 助产师是有责任心的专业人员, 在妇女妊娠、分娩及产褥期给予妇女必要的支持、照顾和建议。助产师的工作是对产妇给予连续照顾, 服务模式是以小组形式开展连续性服务, 由一组助产师照顾一定数量的妇女, 保证妇女在分娩期有一位助产师可以全程陪伴, 并进行产后随访。

4.2 专业精神文化载体的建设

要将专业文化建设纳入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 如开展专业文化教育, 建立专业文化建设专栏, 在教室、走廊、实训室、宿舍等设立专业文化学习园地, 设计专业文化建设活动项目, 开设专业文化建设专题网站等;设计体现专业文化的格言并进行宣传;结合专业特色, 设计专业标识, 形成专业的旗帜、徽标、工作服、学生服、图片的背景等。这些建设项目, 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4.3 企业职业氛围的打造

与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企业合作, 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 打造职业氛围。重点是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 将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进行改造、建设。实训项目来源于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 工作过程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 严格执行企业的安全规程, 产品按照企业的标准检测, 管理方式按照企业方法开展等。学生在校园中就能充分体验到企业的工作要求和企业文化, 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专业素质。

如护理、助产等专业实训基地, 要设计与医院一样的病房、ICU、产房等, 各种仪器设备也应按照医院要求摆放;机电类专业实训基地要按照工厂车间的要求进行布置等。

4.4 专业规章制度的建设

专业文化也体现在专业规章制度中, 这些规章制度确定了员工的工作规范、流程和行为标准[3], 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评价标准, 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通过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通过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 将行业、企业工作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 将企业的员工规范融入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中等, 使专业规章制度体现职业的特点。

4.5 职业情感和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 形成忠于职守、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家、工程师、能工巧匠等成功人士作报告, 使学生体会到创业、实际工作的艰辛;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汇报学习、工作经历, 帮助学生确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和职业发展的前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技能大赛, 以赛促练,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接受失败的磨炼。

参考文献

[1]朱发仁, 傅新民.高职院校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建设初探[J].职教论坛, 2007 (4) :22-23.

[2]张长学.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东盟博览, 2011 (7) :71.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11

关键词:粮食工程 专业文化 校企合作

课 题:本文系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院级课题(编号2013007)成果。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粮食工程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也是山东省特色技能名校建设的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将主要任务放在提升专业内涵的建设上。专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专业竞争力的关键,职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专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文化融合。因此,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文化建设途径是粮食工程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粮食工程专业文化建设调研情况

调研采取走访与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企业对专业文化建设的建议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状况,调研集中在校企合作单位。

1.企业访谈结果与分析

调研发现,企业认为员工的理论知识、生产操作能力、仪器设备使用技能等对完成工作很重要。86%的企业认为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是员工的重要素质,92%的企业认为员工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团结合作意识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

粮食工程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工作环境多为工厂、车间,大部分是“三班倒”,上夜班对很多学生来说很难适应。企业对学生的第一要求就是吃苦耐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学生进工厂没几天就不干了,专业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当然,只肯干而不巧干的员工也不受企业欢迎。例如,节能减排是很多油脂企业正在进行的课题,员工考核与水蒸气消耗或者溶剂消耗挂钩,只知道把分配的工作做好,而不会将知识融会贯通、追求创新也不是一个优秀的员工。节能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因此,团队意识也很重要。

企业认为应将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创新能力、团结合作等素质作为学生重要的专业文化素质进行培养。

2.毕业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80%的毕业生认为专业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活动有利于个人素质的培养,但6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度不高。超过95%的毕业生认为开学教育、企业参观、校友访谈能增强学生对专业文化的认同感,并使学生在专业文化的引领下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专业学习阶段,企业文化初步融入了专业文化中,虽然企业参与度比较高,但多是呈现一些成功案例,并不能真正内化为专业文化意识。9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对企业文化的渗透局限于职业化的教学情境,多表现在实训环境、真实任务等方面,缺乏质量意识、团队合作、节能减排等文化内涵。

另外,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大多以职工来源为前提进行考虑,参与专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未形成稳定、持续地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缺乏从学生角度的考量。例如,粮食企业接受顶岗实习生通常是在节日前后,学生实习通常被固定在某一岗位上,而不是轮岗实训,这样会使学生的专业认同迅速瓦解。缺乏良好沟通的企业文化是阻碍了学生对专业文化的内化。

3.企业员工手册分析

通过分析企业员工手册,发现企业均要求员工必须具备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独特的创新能力,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98%的企业将员工的工作态度放在第一位,83.5%的企业认为团结协作是员工重要的专业素质。但是大部分员工手册缺乏对职工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更希望员工做好本职工作。

二、专业文化建设试点班级情况分析

对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专业文化的特征、专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专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影响专业文化建设的因素等方面。专业文化可分为专业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动文化。笔者所在学院粮食工程专业的文化建设除了上述措施外,还提出了勤劳朴素、严谨务实的职业文化和绿色加工、安全生产的职业理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文化建设途径。

1.试点班级专业文化建设措施

通过专业文化建设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参与专业文化建设的热情不高,缺乏稳定、持续地参与专业文化建设的机制。因此,在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对试点班级进行了如下改革。

(1)开展“七进两助”活动,实现了专业情境与职业情境的同一性。通过与益海(烟台)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烟台新烟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环山饲料集团、烟台市粮油检测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的深度融合,开展“专家进会议、教师进车间、学生进工位、教学进现场、技师进课堂、实例进教材、生产进校园”和“专业助企业发展、企业助专业建设”的“七进两助”活动,构建“校企联动、学岗联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入学开始,企业就参与专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解决缺乏企业持续参与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专业情境与职业情境的同一性,打造了渗透专业文化的良好平台。

(2)实行三阶段能力提升的实习模式,推进专业技能的阶梯式跟进。第一阶段为认知职业岗位阶段,包括两周的入门认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环境、工厂生产形成基本的认识,培养专业情感。同时,将企业理念、职业素养等内容融入实习过程,使学生在专业文化的引领下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第二阶段为专业技能学习阶段,由任课教师带队进行生产实习,学生每3天轮换一次岗位。学生按照企业员工手册、行为规范的要求认真完成岗位工作,培养创新意识,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职业态度。校企零对接的专业教学环境就是“厂中校”,它可以更好地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融为一体,塑造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

第三阶段为职业综合能力提升阶段,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分组,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校与企业进行了沟通,增加了对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考核标准,做到专业考虑企业的真实需求,企业也在生产的同时满足了学生的轮岗需求。由于形成了系统的考核要求,学生经历了从会做到做好的过程,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熟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文化的领悟和理解,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树立牢固的职业信念。

2.试点班级专业文化建设效果

调查的对象是2011、2012级粮食工程专业学生,主要考察试点班级专业文化建设效果。77.3%的学生认为专业素养的关键是过硬的专业技能;83.7%的学生认为阶梯式的技能培养让自己逐渐形成了职业信念;79.1%的学生认为通过企业实践,真实地感受到了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的融合。从2011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的对口就业率较2010级提高15%。 从2012级学生顶岗实习情况来看,职业意识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对学生专业文化的培养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分阶段逐步领会,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和职业观。

三、小结

专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按照校企融合的思路不断探索,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粮食工程专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陆迎真.校企合作开展校园专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

[2]王瑜.加强校企合作,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J].大观周刊,2011(32).

[3]焦雯.基于校企合作视角的高职经贸文化建设研究[J].时代报告,2011(8).

[4]钱婧.高职外语专业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

[5]李蔚倩.探析高职专业文化建设[J].商情,2011(40).

校企合作校园文化 篇12

1 全国高校校园网建设状况分析

高校校园网建设现状:建设资金和专业技术人才成首要困扰。

从中国教育信息化网站公布的问卷调查数据可以得出:高校校园网的建设由起初的基础设施建设向校园网的管理与服务方向转移,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的过程。资金问题和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是当前高校校园网建设的瓶颈, 具体影响校园网建设的因素见下图:

如何正确处理资金与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是关键, 寻求一种适合的投资运营模式建网和养网成为目前众多学校关注的焦点。很多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 一些资金充足并且科研强的高校坚持走自主道路, 实行自主管理自主运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而另一些高校为了解决资金和技术的问题, 则选择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实现校园网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国家对高校教育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和不平衡的情况下, 真正有能力走自主管理和运营的高校并不多, 不少高校只好自筹建设资金来推进校园网的建设。

针对以上情况, 选择校企合作是大多数高校目前的最佳选择, 高校与专业公司合作不但可以有效地解决高校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标准化和持续性服务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 而且还利于新理念、新技术和先进经验的传播与分享, 提高管理效益。

2 校企合作的优势

2.1 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建设资金人才资源的短缺

大多数高校面临资金和技术的难题, 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发实施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 对于高校校园网建设同样如此。高校独立开发并完全让国家投入, 显然不太现实。

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突破带宽的限制。目前摆在高校与网络提供商的现状就是———电信运营商有富裕的带宽, 而高校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买, 形成一方在为自己的市场苦恼, 而另一方是在为资金发愁。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创建“可运营的校园网”达到“以网养网”, 学校可以为带宽提供商提供市场, 与企业建立合作方式达到共赢互助的目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与运营商签订相关合作协议, 通过创建“可运营的校园网”来实现各自的需求。学校在与运营商的合作中, 应坚持相对独立、相互协助的模式, 学校提供维护与管理, 在账务上做到透明合理合法有效。

校园网的数字化是校园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参与校园数字化建设不仅可以发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在建设中的作用, 而且能缓解资金短缺和教师工作的压力。高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与企业的合作方式, 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 充分体现双方的作用。让企业参与建设, 让学校相关技术人员进入企业学习参与实践, 为后期的维护管理与服务打下技术的基础, 有利于管理与服务队伍的建设, 使校企之间达到共赢。

2.2 校企合作可以保障网络服务的标准化和持久性

后期的维护管理与服务及技术支持, 是校园网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校园网已经由管理转向服务, 以管理为目的的方式无法实现校园网的可持续发展, 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与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应用与资源建设与运行都要以服务求生存。要实现标准化和持久性的服务必须有一只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网络管理与服务队伍。通过校企合作方式让管理人员参与到具体的设计中, 这样既锻炼了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 也让管理人员领略企业的服务理念, 为后续的更好服务和技术支撑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校企合作有利于新理念、新技术和先进经验的传播与分享

随着高校针对校园网络应用的不断深入, 一些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也随之涌现出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校教育资金投入相对不平衡的情况下, 造成高校校园网建设出现参差不齐。一些院校校园网建设时间比较早,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并且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 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和管理实验。

由于专业企业参与这些高校校园网建设, 博取所长, 可以很方便地收集整理这些高校建设校校园网的新理念、新技术和先进经验, 为以后系统开发与改进提供借鉴。专业公司的这种优势可以有效的解决高校之间短期交流访问的弊端, 可以直接将其他高校的先进管理思想及经验进行融合, 让被实施高校得到分享。

2.4 校企合作有助于拓宽助学思路, 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

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实习培训合作关系, 让教学工作者和学生实地考察和学习, 可以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为学校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提高参考, 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由企业开发运营以网络交互学习为重点的网络服务平台, 采取“企业投资建平台, 院校按需买服务”的新途径, 实现资源共享, 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湖南省“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为例, 全省职教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相应的服务, 接入服务平台后, 所有的师生互动都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在可控可管的环境下, 使用者可以用终端随时与其他使用者甚至可以与一线专家学者直接互动, 真正实现了共建共享, 教学互动。

推进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深入融合, 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深入融合并进一步应用在社会机构上, 既体现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这一重要职能又对学校给予良好的宣传。以拥有3家以“南湘雅”著称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的中南大学为例:学校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 积极推进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深入融合, 与企业合作参与搭建远程医疗服务平台, 从而将优质的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3 校企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 校企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双方应对校园网建设应有统一认识

达成统一认识是校企合作建设校园网的基础。高校校园网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 注重的是校园网安全、易管理和有效的应用,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 校企双方就对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方 (下转第48页) (上接第42页) 针、发展任务和发展目标等方面应达成统一的认识。

3.2 应对双方的职责和职能予以明确

双方就承担的职责和应有的职能予以明确, 形成正规文件, 做到有文可依。在校园网具体建设过程中, 应以该文件来衡量和检查双方是否达到预期值。明确双方的职责和职能有利于校园网服务与维护和管理队伍的建设。

3.3 合作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高校校园网的特殊性和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决定了高校校园网不属于企业性质, 高校的发展除了高校自身的努力之外, 还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社会环境的支撑。企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 而且还取决于外部环境提供的各种条件, 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去, 在为社会服务中谋求企业的经济效益。校企合作不能一味地追求投入产出比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 只有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让企业和高校得到持续性发展。

4 结语

校企合作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方式, 也是高校校园网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 需要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经验, 从而在校企合作中摸索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合作模式。S

参考文献

[1]高校校园网建设现状[EB/OL].教育科研网http://www.edu.cn/2012-03-30.

[2]以网养网促发展:高校校园网何时走向可运营[N].中国教育报, 2003-08-1, 8.

[3]胡敏.校园网商业化何去何从[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3 (7) .

[4]张惠娟.校企合作:助力教育信息化驶入快车道[N].人民政协报, 2012-08-1.

[5]陈志勇, 冼绍祥, 李健明.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新模式[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5 (6) .

上一篇:电磁感应热点问题分析下一篇:俄罗斯政治的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