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礼仪文化差异(共8篇)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篇1
礼仪是文化和历史沉淀的结果, 世界各国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礼仪, 很多文化礼仪只需要一提及就可以清晰辨别出文化特色, 我国开放的进程正在加快, 中西方文化和经济交往逐步增多, 在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中正确应用礼仪就成为决定交流质量、交流层次、交流内涵的关键影响因素。应该正确对待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巨大差异, 要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家庭观念、民族主义等众多的不同中研究中西方文化礼仪, 使中西方在文化和礼仪上取得更多的共识, 在尊重中西方彼此文化礼仪特点的同时, 深化中西方文化和礼仪的交流, 进而为世界文化的沟通和交往创造良好的空间与环境。
1 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礼仪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礼仪, 中国的文化背景主要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墨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特别是孔子的仁爱思想更是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 中国的文化礼仪也就呈现出谦卑、内敛、仁慈的特点。西方文化背景主要来源于基督教, 上帝和《圣经》对西方形成了2 000年的影响, 在西方文化中《圣经》表现出的尊重、自爱、平等等价值观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基础。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形成了中西方礼仪在形式、内容上的不同表现, 成为世界文化中曼妙的并蒂莲花。
2 价值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产生肇始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 当时西方价值系统以社会价值为基础, 力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建立更为有效的社会秩序, 进而体现出价值, 由于西方价值观念将人性看作是人的天然属性, 因此, “人, 生而平等”, 在西方文化中开始有意识地强调人的“尊严”, 他们认识到理性的光辉, 力求以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来完善社会, 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乐观与信念。因此, 西方并不排斥对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尊重, 例如:在17世纪荷兰追求平等交换甚至成为国家和国民的认知, 这样的共识奠定了西方文化礼仪的基础, 形成了西方文化礼仪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特点。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将利益特别是金钱和地位放在了次要位置, 文化中有意识地将文化价值放在首位, 而对利益却置于有悖于“君子”修性的位置, 这造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仁爱为中心, 在提倡国君———臣子、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兄长———弟弟、朋友———朋友做到“忠”、“恕”、“孝”、“悌”的基础上, 建立起仁爱为中心的社会和家庭架构, 进而形成国家。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 中国文化礼仪中出现讲求“尊卑清晰”、“长幼有序”的特点, 这一点与西方, 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礼仪有着巨大的差别。
3 集体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 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 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西方看来, 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 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 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 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 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 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 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 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 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 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 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 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 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 在中国传统意识中, 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 “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 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 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 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 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4 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 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 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 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 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 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 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 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 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 对于西方家庭, 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 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 因此, 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 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 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 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 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 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 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 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 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 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 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 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 因此, 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 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 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 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5 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民族主义是对民族的认可, 中国历经了5 000年的风雨, 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的。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的。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 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 人们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感觉的时候, 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 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 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6 结语
中西方礼仪具有着鲜明的地域、历史特色, 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组成了世界礼仪体系的主流部分、在中西方的文化与历史演进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鲜明特色的礼仪, 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中文化背景不同, 价值观念分歧,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主流认知不同, 家庭观念理解不同等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礼仪存在巨大的差异。当前中西方文化、社会和经济的交流正在加速,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应该看到中西方文化礼仪的差异性, 要全面认知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内在因素, 从而把握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关键, 进而在文化交流、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换中更好地应用中西方文化礼仪, 达到对工作、学习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中西方文化礼仪存在差异是客观的显现, 有了差异的中西方文化礼仪才能使世界文化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充分认识到中西方文化礼仪上的差异,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中西方文化礼仪的沟通, 进而建立起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的环境, 为中西方文化发展做出贡献。本研究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集体主义、家庭观念、民族主义五个方面展开了中西方文化礼仪的研讨, 分析了出现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的原因, 希望为研究中西方文化礼仪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礼仪,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家庭观念,民族主义
参考文献
[1]刘莹.略论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01) :63-64.
[2]姚登权.西方文化扩张与文化的“泛西方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 (05) :84-85.
[3]周慧.人本主义思想主宰下的科学精神——谈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J].当代经理人 (下旬刊) , 2006, (10) :79-80.
[4]张秀红.关于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6) :55-56.
[5]张燕.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6) :81-82.
[6]张琪.小议中西方文化在礼仪方面的差异[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与教学) , 2009, (07) :47-48.
[7]张双江.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方面的差异及启示[J].科技信息, 2003, (03) :104-105.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篇2
摘要: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但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而产生各种问题,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与交际语言不同、交往的方式不同、餐桌礼仪的不同与服装礼仪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 差异 礼仪 文化 交际 语言 服装
0 引言: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1.1 礼仪差异的原因——文化差异
1.1.1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背景
西方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而做为闻名宇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无疑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传承了上千年文明而不曾中断的民族,没有之一。中国的礼仪,从奴隶制时期的夏商周就渐渐出现,兴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传承变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1.1.2中西方观念的差异
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利益,你的人品则大大的折扣。而在西方人们法制观念较强。在此前提下,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中西方观念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中西方礼仪从根本上有很大的差异。1.2 交际语言的差异
总体而言,西方礼仪强调实用,表达率直、坦诚。东方人以让为礼,凡事都要礼让三分,与西方人相比,常显得谦逊和含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日常寒暄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1.2.2 称谓
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1.2.3 告别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1.2.4 夸奖
在面对他人夸奖所采取的态度方面,东、西方人不相同。面对他人的夸奖,中国人常常会说过奖了、惭愧、我还差得很远等字眼,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西方人面对别人真诚的赞美或赞扬,往往会用谢谢来表示接受对方的美意。1.3 餐桌礼仪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除此之外,在餐饮气氛、餐桌礼仪方面也有差异。
1.3.1 餐饮氛围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1.3.2 餐桌礼仪
中西方餐桌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1.4 服饰礼仪的差异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
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由于中西文化不同所以在服装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
1.4.1 中西方服饰礼着重点及代表服饰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穿中山服时,不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系上领扣,并且不允许挽起衣袖。在穿双排扣西服时,必须扣上全部衣扣。穿单排三粒扣西服时,仅能扣上上一粒或中、上两粒扣子;穿单排两粒扣西服时,只能扣上上一粒扣子;不允许扣上单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生活中,会穿休闲装、背心、短裤、牛仔等。1.5 其他方面差异
1.5.1 见面的礼仪
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1.5.2 在礼品馈赠方面
在中国,人际交往特别讲究礼数,重视礼尚往来,往往将礼作为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东方人送礼的名目繁多,除了重要节日互相拜访需要送礼外,平时的婚、丧、嫁、娶、生日、提职、加薪都可以作为送礼的理由。西方礼仪强调交际务实,在讲究礼貌的基础上力求简洁便利,反对繁文缛节、过分客套造作。西方人一般不轻易送礼给别人,除非相互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在送礼形式上也比东方人简单得多。一般情况下,他们既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也不送廉价的物品,但却非常重视礼品的包装,特别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同时在送礼和接受礼品时,东西方也存在着差异。西方人送礼时,总是向受礼人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 的礼物,希望你喜欢.,或者说.这是最好的礼物.之类的话;西方人一般不推辞别人的礼物,接受礼物时先对送礼者表示感谢,接过礼物后总是当面拆看礼物,并对礼物赞扬一番。而东方人则不同,中国人及日本人在送礼时也费尽心机、精心挑选,但在受礼人面前却总是谦虚而恭敬地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之类的话。东方人在受礼时,通常会客气地推辞一番。接过礼品后,一般不当面拆看礼物,惟恐对方因礼物过轻或不尽如人意而难堪,或显得自己重利轻义,有失礼貌。小结:
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西方既是世界上的文化主体也是世界上的经济主题。了解中西方礼仪的差异有益文化的融合和中西方人民的沟通,促进世界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西商务礼仪差异浅思 篇3
中西商务礼仪差异浅思
张 波 石家庄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其国际性,又有其民族性。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和以基督教为核心的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就必然导致中西方商务礼仪千差万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摩擦也随之增多。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来说,熟悉不同国家的礼仪,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称呼方式大相径庭
双方商务人士会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就有可能出师不利。一方面,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讲求“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并且“贬己尊人”。对自己就是鄙人、拙见、寒舍等,对他人则称作:贵、您、某某经理,某某局长等。在西方称呼规则简单明确,“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头衔来称呼别人,即使有也仅限于对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比如Prince William(威廉王子)、President Obama(奥巴马总统)、Father White(怀特神父)等。普通陌生人之间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熟人之间则以名相称,这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敬老尊老,长者是智慧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念,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对待年长者在称呼前面或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同志、刘老、张老”等。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一切向前看,“老”是虚弱、不中用的代名词,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称别人为“老”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因此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或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 senior、elderly,advanced来代替old。
二、时间观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线形时间观,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因此,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做任何事都应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并且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则至少在2个月前进行预约,到最后一分钟才联系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并且一般都会遭到拒绝。在商务会谈中,他们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停下来或保持沉默,习惯速战速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推崇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像圆环一样能不断轮回、重复。因此,中国人安排时间比较随意,不太重视预约。并且,中国人经商注重关系,喜好感情投资,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故中国人的商业活动时间周期较长。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如果不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商务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另外,西方人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而中国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三、饮食各有特色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的商务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首先,饮食习惯的差异。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华饮食文化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夹取蔬菜、米饭的长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国家发达的畜牧业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带来分食制。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与客人说说笑笑、热闹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则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甚至喝汤或咀嚼食物都不发出声音。
其次,中国人宴客讲究排场,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并且不断劝酒、代客夹菜,只有才能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却崇尚节俭,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会,菜肴道数也不多,而且要尽量吃完,不能浪费。主人也决不会勉强别人,“help yourself(请随意)”,客人吃多少、吃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若像在中国一样客套那只能饿肚子。另外,在安排菜肴时,必须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禁忌,他们不吃宠物、动物内脏、头部、脚爪和无鳞无鳍的鱼。而中国人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再次,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以左为尊,西方以右为贵。另外,受旧社会陋习的影响,女性地位总体上低于男性,所坐位置一般不显著;而崇尚骑士精神的西方时刻讲究“女士优先”,男士要替身边的女宾拉开椅子以示尊重。进餐结束后,要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
最后,地位重要或是关系亲密的人士会被邀请到家中赴宴。在西方,上门做客不可早到,因为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早到会使主人忙乱不堪。而在中国,客人有时会提前几个小时到主人家,女士们忙着准备饭菜,男士们则在一起聊天,看电视。席间,西方人会热情洋溢地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这道菜是精心为你准备的。”而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佳肴满桌还不停地说:“菜做的不好,请随便吃点”。初来乍到的西方人会很反感:“菜烧的不好,何必请我呢,难道是不重视我吗?”另外,中国人请客时若食物被吃光,会感觉没面子,因为这表明饭菜不够丰盛;而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还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这说明其烹饪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中西方宴客有较多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用恰当的礼仪去招待他们。
四、送礼方式天壤之别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着:“礼轻情义重”,但通常都认为礼物越贵重越好,过于简单或廉价的礼物不仅起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如:献给女主人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朋友一瓶名酒或小工艺品。总的来说,他们不送过于贵重的礼品,但却相当重视礼品的包装,以此表示深情厚谊。
各国人们在受礼时使用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中国人会推辞再三,盛情难却收下礼物后,也会说“让你破费了”,并且不会当面拆开礼物;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是非常爽快地收下礼品,当面拆开且表示惊喜和感谢。他们认为,赞扬礼物宛如赞扬送礼者。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差异,西方人会认为中国冷淡、虚伪,收了他的礼品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让送礼人很尴尬,会认为是你不重视他送的礼物,甚至是不尊重他;而中国人会觉得西方人迫不急待,甚而是贪婪,举止粗野。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日趋密切的中西交往中,我们必须正视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同时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这必然要求高校向社会输送既通晓国际商务规则、又能用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涉外活动的人才。要实现该目的,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结构,将跨文化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拓展学生的全球化思维,培养其跨文化交际实力,从而提高商务交流的效率,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
[1]王敏.论中西礼仪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M].实践与探索. 2006
[2]谭小辉.中外文化差异与国际商务礼仪.[M].现代经济信息.2007
[3]雷诗梅.中西谈吐礼仪文化对比分析.[M].池州学院学报.2009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调适分析 篇4
一、委婉礼貌语
初次见面要面带微笑, 问候:Nice to meet you!如果对方先问候, 需答:Nice to meet you, too.注意询问等这些口头表达上的不同。如果要问对方姓名时:May I have your name please?通常不直接问对方What is your name?问客人想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回答:I woulddlike some coffee.要比I want to drink coffee.委婉礼貌得多。笔者在英国留学时, 每天听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thanks, please, sorry, excuse me.
二、称呼礼仪
东方家庭关系网发达, 亲属称呼区分得严格而细致, 特别强调等级差异, 提倡长幼有序, 尊卑有序。西方人家庭观念比较淡薄, 他们不但称谓不清楚, 甚至有时连性别都不分, 如英语中cousin一词既可以指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也可以指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英美称谓比汉语中的称呼要少得多, 常习惯直呼其名, 不加称谓及头衔, 目的是为了体现真诚、亲切。笔者在英国任教的语言学校校长名字叫Paul, 全校师生当面背后都可以亲切地喊他Paul。笔者住在英国某语言学校校长家, 她女儿是我导师。记得第一次见董事长之前, 我问导师该怎么称呼她爸?她微笑道:Brian, 我很诧异, 居然对那么一位上了年纪又德高望重的人, 直呼其名。有些疑惑地问她能不能叫他“Mr.Martin”。没想到导师很轻松地告诉我, “Don’t worry.You cannjust call him Brian.We all call him Brian.”后来我发现, 连他的孙子们都是这样称呼他的。笔者曾在几次国际会议中接待重要欧美外宾, 不论职位多高, 处熟之后大家都喜欢相互直呼其名, 反倒亲切自然。
三、体态语的礼仪
除了语言方面的礼仪之外, 非语言交际行为也极为重要。语言学家Ray Bird whistell通过实验结果估计, 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 这说明, 在人的交际中, 非语言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非语言信息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与不同的对象,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如何表述一个思想, 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如何说”、“不说什么”, 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仅能够运用英语语法上正确的外语, 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西方人在和亲人朋友见面或告别时, 都会拥抱和贴脸, 或亲吻脸颊。而亚洲人对此感到有些羞涩。有的甚至会误以为对方喜欢自己, 更有甚者, 以为对方非礼自己, 恼羞成怒。笔者在英国小镇上独自行走时, 每每遇到陌生路人朝自己面带微笑问好。而在国内此举会被误认为有所企图或神经有问题。
四、餐桌礼仪
西方人不吃野生动物和狗, 不吃动物内脏、头脚。吃饭咀嚼时都是闭着嘴巴, 不喜欢一边咀嚼一边说话。不热情过度, 未经许可不给客人强加饭菜和酒等。当你到西方人家做客时, 问你:Woulddyou like some coffee?想喝就不能客气, 直接答:Yes, please.不想喝就答:No, thanks.有不少人刚到国外, 因不好意思多吃, 客气地说了:No, thanks.以为会象咱中国人一样热情地强给你加菜, 结果人家就没问第二次了。只有挨饿。够不到的菜, 不能站起来拿, 或走过去端。而应告诉旁边的人递给你。说话不能太大声, 不在饭桌旁讲电话。吃完, 记得把刀和叉一并放在盘子侧面。勿忘感谢主人, 夸赞食物美味可口。西方人吃饭不喜欢铺张浪费, 常被不知中西文化差异的人误以为是吝啬。但其很讲究情调和氛围。在请外宾吃饭时, 我们应该让他们:Help yourself, please.切忌强加菜饭给他们, 加之前可先征求一下:Would you like some rice?或More rice, please.免得吃力不讨好。
五、穿戴礼仪
不同的场合着装各异。和东方女性相比, 西方女性着装喜欢性感暴露, 张显个性, 不管年龄多大。笔者所任教过的公立语言学校, 男教师须着西装, 但对女教师除了不准穿牛仔, 无其它禁忌。女老师们穿的五花八门。女性晚礼服更喜低胸露背, 喜性感服饰, 喜用香水。正规工作场所不能穿牛仔和运动鞋, 有的高级赌场或是高档酒吧也不可以穿运动鞋。一次, 笔者曾和几个朋友去英国温莎的一个酒吧玩, 穿运动鞋的两个朋友就被拒之门外了。业余时间, 西方人又穿着随意, 通常为T-shirt, 牛仔, 怎么舒适怎么穿, 看不出谁有钱没钱。有个华人朋友远嫁国外, 休闲时也不忘穿高档裙装, 每次邻居们都误以为她要去做客。在接待外宾时, 一定要根据场合选择服饰, 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六、行为礼仪
西方人走路喜靠边, 不喜挡道。如发现后面有人急行, 通常会主动避让。礼貌行车, 不乱按喇叭, 主动给行人让行。公共场所不吸烟。英语民族的人非常讲究绅士风度, 如上车、让座讲究女士优先, 若男士想抽烟要有礼貌地征得周围女性的许可。西方人通常在交谈中希望双方保持足够的视线接触, 如果没有足够的视线接触, 一般会理解为对方不愿与自己“亲近”或“不关心”所谈内容, 或觉得对方“不可靠”。所以, 中国人在与西方人接触时应更为“勇敢”一些, 误解就很容易消失。外语民族过于自信, 毫不谦虚;但听到别人的赞扬时, 往往会欣然接受并说谢谢。他们也喜欢夸赞别人。而当英语民族听到中国人截然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 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 感到非常惊讶, 他们认为汉民族言不由衷。
七、“赠礼”礼仪
中国人赠送礼品时, 主人接受礼品后会客气一番搁在一旁;而外国人习惯当众打开及时赞美以示礼貌。中国人礼轻会觉得拿不出手, 而外国人却不太讲究礼品的价值, 他们讲究的是礼品的寓意、情调, 送礼非常简单, 如一束鲜花、一张贺卡甚至是几颗小糖。圣诞节互赠的礼物在我们东方人看来显得千奇百怪, 花园里用的种植工具, 各式果酱等。中国人的做法在他们的眼里很显俗气。
八、保护“隐私”礼仪
中国人讲究团结友爱, 互相关心, 认为个人的事即集体的事, 故而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 别人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英美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 隐私不喜欢被问及薪水, 婚否, 年龄等私人问题。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 更不愿让别人干预。因此, 汉民族文化中认为是礼貌的言行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却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权。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礼貌地询问对方的年龄, 婚姻状况, 儿女, 职业, 甚至收入, 但这些会被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在中国, 询问年龄是较为普遍的事, 但如果询问西方女性的年龄却被视为禁忌, 因为那是她们的秘密。
九、AA制礼仪
在西方, 和朋友甚至亲戚下馆子都会AA制, 以示公平。参加生日聚会, 通常不是寿星请客, 而是去参加的人平分费用。学校里没有公饭可吃、公费送礼。学校举行教工圣诞节party, 也要AA制。这对于刚到国外的人来说都会因此受到“文化冲击”, 觉得老外太抠门。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反倒感觉很公平, 谁也不欠谁, 我们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喜欢上AA制了。以后看到外国友人, 自顾自地买水喝, 买东西吃, 也不问你一声要不要, 千万别觉得对方自私小气, 只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而已。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在涉外交际中, 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礼仪差异, 会引起交际中的许多误区和不便, 阻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所以, 我们应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 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 提高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只要注意调适, 就能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礼仪差异,非语言交际行为
参考文献
[1]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 1992 (2) :43-45.
[2]赵文兰.从委婉语透视中美两种文化心理的共性[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 :111-113.
[3]胡金.从中英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 .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 篇5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非常注重饮食,讲究细嚼慢咽,其饮食特点是重食,重味,重养和重理。
除此之外,中国饮食还讲究色香味俱全,餐桌上的菜肴一般都精致美观,荤素搭配得当,甚至每道菜都拥有独特的菜名,使人听之欲尝。
而西方人讲究效率,珍惜时间,所以快餐店在城市中大行其道。
其饮食以生、冷、甜为主,注重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工艺严谨,注重色泽。
二、中西方座位安排次序的差异
中国人安排座位以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为标准。
受人尊敬、德高望重或年长者坐主位,而主位即首席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其他人的座位按照“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左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依此递推”的原则安排。
在中国有许多地区甚至存在着妇女不上席的习俗,甚至是许多关于家居风水学上的研究。
与中国不同,西方人在排座位时以女士优先,“男女主人坐于席之两端,客坐两旁,以最近女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同样以男主人之右手为上,左手次之”是西方人安排座位的标准。
三、中西方餐具使用的差异
中国人使用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碗,碟子和餐盘等,中国人一般用右手拿筷子,用筷子夹菜,偶尔使用勺子来喝汤。
而西方人则善用刀叉,喜欢使用餐巾,也用盘子和碟子等,但不使用碗。
四、中西方餐桌用语的差异
中国人素来有谦虚的精神,这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上也表露无疑。
在中国宴请宾客时,即使餐桌上的菜肴种类繁多,主人也会谦虚地说,“菜不多,招待不周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担待”而当被大家称赞饭菜可口好吃时,主人则会说“哪里哪里,一些家常便菜,能入大家之口,这是某某的荣幸啊!”
而西方人在餐桌上则表现的十分随意,面对琳琅满目的食物,他们会很自豪地说:“Help yourselves!”,而当他们得到称赞是,他们也会说:“Thank you!”这正是他们自信的表现。
五、中西方餐桌行为的差异
中国人喜欢热闹,在就餐时喜欢聊聊家常,或者用餐桌中或者用餐后在中式餐桌上高谈阔论或玩一些游戏,如行酒令等。
在宴请宾客时,主人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他们的热情。
中西餐桌礼仪对比研究 篇6
关键词:餐桌礼仪 中西 差异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95-01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table mann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before。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y. Through comparison, we can find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Knowing the differences, we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pectiv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China and the west,and it will promot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table manners;China and the West;differences
1 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conomy develops faster than ever before ,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ers. Without knowing other country’s culture,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communication happen frequently in grand ceremonies, some Chinese businessmen go to other country do business, owing lack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
2 Similariti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estern table manners have an effect on China and some table manner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However, we should not drink too much wine, we should drink moderate. When you finish a meal, it is important to show generously and leave staff a good impression.
3 Differences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3.1 Differences in table setting
3.1.1 Table setting in Western countries
When eating delicious food ,western people choose long table. The ranking way of western table is: the host and the hostess should sit at the two side of the table, while guests sit at other seats. In western countries, as is known to all, women are usually first, so gentlemen are always hospitable to women.
3.1.2 Table setting in China
While in China, the round tables are their best choice when they entertain their friends or their family. Chinese people care about how to order table and where is the appropriate seat. In China, host will choose appropriate size of table banquet before invite their friends. If the banquet is small, which has two round tables, the left of which is senior and the right of which is inferior. In Chinese table setting arrangement, there are three rules we should keep in mind: left is honor and right is low, the middle seat is senior, and the seat which opposite of the honor is guests.
nlc202309032116
3.2 Differences in order of courses
3.2.1 Westerrn country
In Western country, before eating dinner, people keep silent and pray ,thank god give their food. Dinner often starts with small dishes ,which is called appetizer. If you are in someone’s family you may see some family member use their fingers when they eating chicken or other birds, you can follow them but never touch meat in bones. The last is dessert, which is coffee or ice cream, you can enjoy it.
3.2.2 China
In China, dinner often starts with cold food, such as eggs, beef and other cold dishes, soft drinks and wine would be ser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order of courses should be kept in mind: first cold dishes and then hot dishes. It is polite that hot dishes should be put at the left side of the guest, and when small dishes are served, the guest should eat first and then the host, whole chicken, and whole fish cannot put their heads and tails toward the host.
4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table manners , which endow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so that they can face globalizing world. Lear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can not only help us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ut also promote exchanges between leaders.
References
[1]Larry A. Sanovar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Wadsworth Publishing.Table Manners, 2005-12-21 http://www.wzsec.com.
[2]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J].(2006).China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中西方餐桌上的礼仪差异 篇7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一、引言
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 深受中西方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 任何一个宴会, 不管什么目的, 都会有一种形式, 就是大家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 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氛围。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 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 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谦让的美德, 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 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 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而西方是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 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 个人自扫盘中菜, 不管他人碗里汤, 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 白兰地, 威士忌, 鸡尾酒, 喜欢什么喝什么, 想喝多少喝多少, 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 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
二、中西餐桌礼仪差异
(一) 席位安排礼仪
1.中餐餐桌礼仪
在中餐宴请活动中, 往往采用圆桌。不单是在不同位置摆放的圆桌有尊卑的区别, 而且每张圆桌上的不同座次也有尊卑之分。由两桌组成的小型宴请通常是采用两桌横排或两桌竖排的形式。当两桌横排时, 面对正门右边的桌子是主桌;当两桌竖排时, 离正门最远的那张桌子是主桌。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数桌所组成的宴请除了注意“门面定位”、“以右为尊”、“以远为上”等规则外, 还应兼顾其他各桌离主桌的远近。通常, 距离主桌越近, 桌次越高;距离主桌越远, 桌次越低。
2.西餐餐桌礼仪
西餐中, 一般均使用长桌。在正式宴会上桌次的高低尊卑以距离主桌的位置远近而定, 越靠右的桌次越尊贵, 在同一桌上, 越靠近主人的位置越尊贵。在正式宴会上, 英国式座位的顺序是: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两头, 客人男女错开坐在桌子两侧, 男主宾和女主宾分别坐在女主人和男主人的右边。如果客人中没有主宾, 女主人可把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女士安排在男主人右边。在非正式宴会上, 遵循女士优先的原则。
(二) 餐具的使用礼仪
1.中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1) 筷子。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当中, 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放在饭碗的右侧, 用餐后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着食物, 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谈时, 要暂时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竖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挠痒或夹取食物以外的东西。
(2) 勺子。勺子主要是用来喝汤的, 有时也可以用来取形状比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时, 不要过满, 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后, 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里, 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烫, 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 千万不要用嘴去吹, 也不要把勺子塞进嘴里, 或反复吮吸。
(3) 盘子。盘子主要用来盛食物的, 根据所盛食物的多少和形状不同而大小形状各异。稍微小一点的盘子为食碟, 一般放在碗的左边, 是用来暂放从公用菜盘里取来享用的菜肴。用食碟时, 一次不要取过多的菜肴, 不要把多种菜肴放在一起, 以防它们相互串味。不吃的残渣、骨、刺应放在食盘的前端, 放的时候不能直接从嘴里吐在食碟上, 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旁边。
2.西餐餐具的摆放和使用方法
(1) 餐具摆放和取用原则
餐具摆放时托盘居中, 左叉右刀, 刀尖向上, 刀口向内, 盘前横匙, 主食靠左, 餐具靠右, 其余用具酌情摆放。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 摆法是从左到右, 依次摆烈性酒杯, 葡萄酒杯, 香槟酒杯, 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 如果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某种物品时, 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餐具的取用应由外而内, 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 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边切边用;也可用英美式, 即右手拿刀, 左手拿叉, 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汤匙和杯子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 而不要把盘碗端起来。
(2) 餐具的使用方法
①刀叉的使用原则:使用刀叉进餐时, 刀用来切割食物, 叉用来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时, 刀刃不可向外, 而且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子上, 另一端放在桌子上;进餐中需要暂时放下刀叉时, 应摆成“八”字型, 分别放置餐盘边上, 刀刃朝向自己, 表示还要继续吃;用餐结束后, 将叉子的背面向上, 刀刃向内与叉子并拢, 平息放置于餐盘上, 表示用餐结束。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 应将刀叉放下, 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动。用完刀叉后, 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 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放置方式为刀口朝着自己, 叉口朝左, 以便于取走时的安全性。
②餐匙的使用原则:通常, 餐匙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汤匙, 个头比较大, 被摆放在右侧最外端, 与刀并齐摆放;一种是甜品匙, 个头比较小, 被横摆在吃甜品所用的刀叉正上方。当用汤匙合调味料时, 需右手拿汤匙, 左手拿叉。食物切好后, 在盘中上将食物与酱料一同舀起食用;喝完汤之后, 应该把汤匙放在餐盘对面的一方。要注意餐匙绝对不能直接用来舀取任何主食或者菜肴, 已经开始使用的餐匙不能放回原处。
③酒杯的使用原则:在西餐中, 吃不同的菜需要搭配不同的酒, 通常不同的酒杯用来喝不同的酒。在每位用餐者右边餐刀的上方, 会摆着三四只酒水杯。可一次由外侧向内侧使用, 一般香槟酒杯、红葡萄酒杯、白葡萄酒杯以及水杯是不可缺少的。
(三) 中西餐上菜顺序的差异
中餐上菜顺序是:先上凉菜、饮料及酒, 后上热菜, 然后上主食, 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很多时, 各桌的每一道菜应同时上。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 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和小吃先宾后主, 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 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 由各人自取;二是由侍者托着菜盘逐一给每位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 每人一份。在正式宴席上, 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灯片, 每一次一道菜。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凉菜→汤→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 同时就着面包吃。凉菜也叫开胃小菜, 作为第一道菜, 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常有冰淇淋、布丁等。
参考文献
[1]王静.中西方饮食文化之比较[J].考试周刊, 2009 (17) .
[2]彭健.浅议中西餐桌礼仪差异[J].新西部:理论版, 2009 (6) .
[3]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 2007 (5) .
[4]李海芳.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跨世纪:学术版, 2009, 17 (4) .
[5]余富林.中西饮食文化差异[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6]高永晨.西方饮食文化概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5.
[7]卞浩宇, 高永晨.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 (2) .
[8]张亚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4) .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篇8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一、引言
礼仪, 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史的见证, 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逐步摆脱愚昧与落后, 走向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关于餐桌礼仪的研究学界的成果已经很多, 如《现代礼仪学概论》 (朱燕, 2006) 、《国际礼仪指南》 (曲猛, 2006) 、《中外礼仪大全》 (董保军, 2005) 等, 笔者将侧重就其形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二、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餐桌礼仪在服装、入席、座次、餐具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下面笔者将对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进行解读, 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1、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儒、道、佛家中都有体现, 儒家的传统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净无为”;佛家则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圆融无碍”。而西方国家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宣扬个人的力量, 看重个人的价值, 注重个人主义。其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 对国家中的人民的影响较大。基督教的教义信奉上帝创造了人类, 并且相信基督教的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原罪, 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 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不能自我拯救, 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 原罪说不断发展成为西方国家的原罪文化, 对西方国家的人们在心理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 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 要到地狱里去受煎熬。
以餐桌礼仪中具体使用的餐具为例, 中国人使用筷子, 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两者作为餐具来说, 本身并没有太多的不同, 都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但是, 筷子取材于大自然, 造价低廉, 工艺简单而直接, 即使是在单个的家庭中, 整个的制作工艺也可以独立完成。从筷子的使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筷子的整个使用过程是集体协同劳动, 若脱离了任何一方都无法将整个工作完成, 这体现出中华民族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而刀叉是诞生于现代工业社会中, 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其主要的构成成分是金属。这种工具带有现代社会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功能, 且未能摆脱它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攻击性。因而, 餐桌礼仪是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心理的体现。
2、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更多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具有感性的直觉的思维传统, 同时又具有中国式的中庸思维。这种思想的实质是要调和甚至是取消用极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短于逻辑分析。朴素的整体观念和求统一的思维方式, 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宏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西方国家则强调分析的、局部的逻辑推理思维, 并强调事物的自身特性, 以科学为思维的标准, 这种思维模式在现实世界在呈现出多维性。同时在西方国家, 始终把个人的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 突出个人主义至上的原则。
再以餐具筷子和刀叉为例,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过程中, 筷子作为一种文化一直保留了下来, 成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分析筷子我们不难发现筷子在整个使用过程中, 运用的是以中指的关节作为支点的杠杆原理, 通过食指控制筷子的运行, 在协同中完成整个的吃饭过程。可见,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吃饭过程却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的民族心理和集体主义的国家理念。而西方国家体现的是, 在工业社会中的现代文明的折射, 刀叉在运用的过程中反映的是分析哲学的思维。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 用刀进行切, 然后用叉将其夹住, 最后才是送到口中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可以分析出, 西方国家的思维是在结构中建立自己的逻辑起点, 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判断, 得出自己的结论, 每个独立的工具所承担的是各自独立的责任, 完成的是分别的任务。
3、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是文化中的最深层次, 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在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准则, 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 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因此, 每一个社会和国家都在使用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在餐桌礼仪中人们所表现出的行为是各个国家的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是在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引下采取的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如在中国这样一个以“礼仪之邦”, 并强调“孝”、“忠”的国度里, 体现出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餐桌上就餐的时候, 人们点好了菜以后, 从座次就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 中国人强调尊老爱幼, 因此, 座位的摆放很有规律, 座位不仅有上下等级之分, 而且还有具体的座位排序。
对于西方国家来说, 个人主义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之间实行的是各自的价值, 体现的是每个人的个体力量。这是因为在西方人的哲学思想中, 倾向于侧重个人主义、个性发展与自我表现。他们认为一个人若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那不是天命, 而是自己懒惰, 缺乏斗争的精神。通过在就餐时候的分餐制就可以看出, 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吃自己餐具里的东西, 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 不会出现在中国可能出现自己勉强吃主人夹的菜肴。
三、结论
随着世界之间的融合不断的加深, 人们之间的礼仪越来越受到重视, 尤其是餐桌礼仪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笔者对餐桌礼仪的研究, 试图更深层的理解和运用餐桌礼仪解读中西方在礼仪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餐桌礼仪最终可以看出, 礼是思想内容, 仪是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的不同、思维角度的不同和价值观的不同是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朱燕. 现代礼仪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
[2]、曲蒙. 国际礼仪指南[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06.3.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推荐阅读:
中西文化礼仪差异06-08
中西方文化礼仪07-17
中西商务礼仪差异10-21
谈中西餐饮礼仪文化05-08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08-14
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10-22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07-05
从餐桌礼仪看的中西文化差异11-11
中西文化在社交礼仪中的差异英文版05-25
中西方餐桌礼仪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