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过程

2024-11-06

开展过程(精选12篇)

开展过程 篇1

《教育测量与评价》第1期刊发上海师范大学丁念金教授的《有效开展学习过程评价》,摘要如下:

学习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学习。要做到有效开展学习过程评价,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十分重要。

首先,是基本思路的理清。

理清思路有两个步骤。第一步,需要从整个教育评价中明确地分离出一个领域,即学习评价领域。学习评价应区别于课程评价、教学工作评价、教育管理评价等。第二步,根据学习评价的中心内容明确地分离出若干个具体的评价领域:以学习起点为中心内容的评价即学习起点评价;以学习过程为中心内容的评价即学习过程评价;以学习结果为中心内容的评价即学习结果评价。

其次,是意义的认同。

学习过程评价至少有两层意义。其一,通过学习过程评价,真正达成理想的学习结果。要真正促成理想的学习结果的达成,就必须改进和完善学习过程,有效地开展学习过程评价。其二,通过学习过程评价,使学习过程本身更有意义。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生活,而且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应该努力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

再次,是评价理念的整合。

评价是对整个教育活动的检验,所有的教育理念都在评价这个环节聚焦。学习评价需要对这些理念和精神进行有效的整合。

最后,是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开发。

就方法论层次来讲,学习过程评价需要与整个学习的方法及相关学科的方法论整合;就操作过程来讲,学习过程评价应与学习结果评价、学习起点评价有显著的区别;就评价方式来讲,学习过程评价面临着全面的改造,要打破传统的偏重教师主观判断的评价范式。

开展过程 篇2

开展过程性评价的心得体会

——信息科技组

黄轶

信息科技学科已经开设五年了。在五年中,教材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我们信息科技教师也在这五年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随着《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试用稿)》提出与实施,我们以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反馈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了要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过程外,更要评价能力提高、情感提升、习惯形成等过程。今天我在这里交流一下我们学校在开展过程性评价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得到您们的共鸣。

一、过程性评价实施过程 1.具体实施过程

《永远的丰碑》一课为例,教师根据项目要求布置阶段任务,当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后,教师随机抽样,即时点评学生所找资料;第二阶段任务后,我们先让学生欣赏自己的作品,然后从使用工具的完整性角度进行自评,再给学生一点时间修整;第三阶段任务后则是先让学生欣赏别人的作品,然后进行互相评价,评出组内的最佳作品,最后教师把作品展示给全体学生,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的两位信息科技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过程性评价。我要求每位学生不进行任务分工,必需完成资料的查找保存、活动表的记录、作品的制作等操作,但在这些过程中,可以与组内同学交流心得、共享资源。每位学生项目完成后,都必需要有自己的资料、记录、评价表、作品等文档。

全老师则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分工,组内小组成员自己选择所承担的职责,进行项目活动,在任务结束后,将自己的成果集中在小组文件夹中。每位学生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或是时间上来不急,可以请组内的其他成员帮助其一起完成。

两种不同的实施方法都能较好的完成过程性评价活动,个人感觉我的方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了从收集整理资料到做出自己作品的过程。而全老师使用的方法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了学生主动性。

在几年实践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对信息科技能力的评定进一步规范。要求学生在日常课堂学习中,自建属于自己的文件夹,把自己各阶段完成的作品都保存起来,有利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或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些阶段性的作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元化的评价。2.学生所得

在开展《永远的丰碑》活动中,学生通过这一发展性的项目,充分运用了以前所学的小技能、小知识,复习巩固自己的知识库。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单一对某个知识的学习检验,而是通过以前的所学,结合新知识的探究,与身边的小伙伴合作完成了《永远的丰碑》主题活动。在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学会如果在网上查找自己所想要的资料,如,如何有效的确定关键字,如何把网上的资料保存起来。特别是通过在网上的资料查找,学生们发现了网上的文章都注明了出处和作者的姓名,知道在引用别人的资料时要注明资料的出处。以前不怎么合群的学生也开始尝试与他人合作,虽然过程中会有不少矛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很好的完成承担的任务。学生在这样的整合多种技能的项目中,我们发现了以前不常发现的问题,比如学生如何处理一些课堂上没有讲解过的问题,通过这一契机,老师可以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哪方面存在不足,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

3.过程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反馈,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他们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二、实施过程评价后的思考

1、如何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五星、等级还是分数。通过这次过程性评价活动,我们的确看了评价量规上的变化,活动任务中各阶段的目标都有了各自的评价项目,还是过于侧重于学生各阶段结果的评价,我们还是把这张评价量放在作品完成后填写,这样就体现不出过程性评价了,学生也不堪了解自己在这些过程中是否有所获,有何种提高。

我想是否可以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某项任务后,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

现在过程评价的实施大多体现在等级考试中,我们很希望在今后的过程性评价中,不要让过程性评价拘泥于形式,如与课堂练习,课堂学习表现,课余时间自我的学习结合起来,硬性规定日常评价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只要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觉得“有感要发”,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下来。记录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写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也可以放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还可以是学习报告单。要把对学生的日常评价和重要的资料系统地保存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轨迹,使教师能够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清晰全面的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

评价的呈现形式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某些能力简单进行定量评价是困难的,进行权重也是不恰当的。如对学生合作精神和能力进行评价,简单地用5分、3分表示可能是不准确的,评价中应提倡质性描述,在给学生下结论的时候应该慎重,而且要有简洁的描述作为支持性的资料和证据。

通过这次过程性评价活动,启发了我,让我明白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的关注与整合、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并且关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改变将纸笔测验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评价手段的现象,运用多种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除了纸笔测验以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例如,为了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并关注个体差异,运用成长记录袋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它通过收集表现学生发展变化的资料能够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内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同样,表现性评价创设了真实的情境,通过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

2.实行多主体评价带来的问题

信息科技过程性评价,这种发展性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多主体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可能主要是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合作学习上,因此学生之间互评也要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长处和优点,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多主体评价时,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对“作品”的描述和体察,强调关注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强调自我的反思。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给对方打分数或划分等级上,这样不但无助于学生向他人学习,还往往会造成同学之间互不服气,只关注对方的缺点和不足,评价变成互相“挑错”和“指责”。3.如何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

开展过程 篇3

【关键词】区域活动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95-01

一、恰当选择区域活动类型

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不是由老师随随便便的设计一下就完成的,而是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从幼儿出发,考虑幼儿的接受和承受能力,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老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来布置区域环境,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得注意幼儿之间不互相干扰,能做到专心去体验这个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学习经验。例如:在设计自然科学区角的环境时,老师可以通过摆设一些植物,然后在鱼缸里在养几条小金鱼、小蝌蚪,让幼儿可以通过真实的观察去体验自然的神秘。活动区环境的设置要根据班级的地理环境进行合适的设计,还要根据活动的空间进行整体的考虑。最重要的是,进行环境创设时要注意安全,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该是安全的。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幼儿园课程里,如果都是设计一些孩子不感兴趣,枯燥无味的课程,孩子将会产生厌倦的心理。所以在进行区域活动創设的时候,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兴趣需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上去进行区域环境创设,设计的内容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所帮助,并能逐步引导孩子去进行主动的探索,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在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成长。

二、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

幼儿园里分小班、中班和大班,有的幼儿园里还有大大班。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投放合适的区域活动材料,才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如果材料投放不科学,孩子不适应也不会操作,长久下去孩子就没有兴趣了,也会减少幼儿对动手能力的积极性。老师在进行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本班幼儿的年龄和实际情况,不能只凭自己的想象去进行投放,设计的活动内容也要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假如适合大班的区域活动材料设计到小班,小班的孩子去进行活动时就会觉得非常困难,所以,合理投放区域活动材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进行投放。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之上的。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学习的主体,老师要投放合适的材料,也要合理投放,要能让幼儿感兴趣,也能从中获得经验。而且材料投放要充足,尽量满足所有幼儿在这个活动中运用到这些材料,而且活动材料要具有“多功能”性,而不只是单一的功能,这样活动效率才高。比如在角色扮演区中老师可以收集一些废旧的衣服来当服装道具,然后在收集一些生活中不用的旧物来进行新改造;在操作区里,老师可以找一些积木的玩具让孩子动手摆弄、也可以让孩子从家里带来自己的玩具让大家进行共享。这些活动内容的材料根据老师设计活动时会可能改变它的用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丰富了活动的趣味性,也增加了它的实用性,让幼儿体验着不同的活动,幼儿乐于在活动中进行主动探索发现。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指导策略

教师不管采用哪一种指导方式,都必须建立在“观察先行”的基础上,耐心等待幼儿的游戏结果,根据幼儿游戏情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指导对策。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孩子们爱玩什么?爱在哪里玩?是怎么玩的?在活动中需要什么材料支持?等等,观察是教育的先导,只有充分观察、了解幼儿,教师指导才能有更好的针对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适应、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并以此为前提,逐步地调整环境,优化指导策略。

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问题,通常在以下情况下介入: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的时候;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当游戏无法深入时;当幼儿发生创造性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发现与鼓励。教师的介入要体现艺术性,即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是最自然的,既能达到指导的效果,又不影响孩子的活动。当教师以伙伴的角色出现时,能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引导活动的进程。在指导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介入幼儿的活动的关键。如把握不好,将影响孩子探索的心理,从而影响幼儿探索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的活动,将自身作为兴趣的关注者、激发者,信息的导航者、思考的合作者、愿望的支持者。

建设项目后评价开展过程研究 篇4

根据《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建设项目后评价一般是指项目投资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其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全面系统回顾,与项目决策时确定的目标以及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差别和变化,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得到启示,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信息反馈改善投资管理和决策,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1]。后评价的对象主要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国家银行贷款项目、国家审计项目以及行业部门和地方项目。

后评价工作不同于财政的绩效评价,后评价工作主要是在政府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实施,重在对项目管理过程的评价,而绩效评价则是财政部对其预算支出效果的评价,从其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可以看出,绩效评价更侧重于对项目效果的评价,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2]。

1后评价工作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建设项目后评价最早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是美国国会监督政府“新政”政策性投资的手段。六十年代,美国政府动用大量公共资金投入到“向贫困宣战”的计划,在计划实施的同时建立以项目效益评价为核心的项目评估,特别是采用后评价的手段,进行资金的监督使用[3]。随后,发达国家的政府和银行、国际金融机构等为保证其投资活动的效益,纷纷采用后评价的手段实施监控。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建设项目后评价己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国家已经设立了中央评价机构,建立和健全了评估和后评价体系[4]。

我国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最早始于八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建设项目后评价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随着国外援助资金和外资的注入,以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为首开始对后评价进行理论的学习与研究。1988年,国家发改委选择部分项目作为试点,开展第一批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的后评价,这标志着后评价工作在我国的正式开始。

2 后评价工作在我国的开展情况

自国家发改委开展第一批建设项目后评价以来,各行业部门和各大公司纷纷建立了各自的后评价管理办法,如表1所示。

根据上表,交通、电力、石油、水利等部门,分别研究制定了本行业领域的后评价管理办法,大型国有银行也分别制定了贷款项目的后评价实施办法。

各省市也均建立了后评价管理办法。2005年,国资委依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发布《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指南》作为中央企业开展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06年,北京市、江苏省以及海南省纷纷依据该决定编制并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发改投资[2008]2959号),随后,各地市分别根据此办法编制各自的后评价管理办法,如安徽、河北、厦门、江苏、浙江、重庆等,促进了我国后评价工作的发展[5]。

3后评价开展基本过程

3.1后评价开展的时点

按照项目的建设周期,将项目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对应的项目评估也可以分为事前评估、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而现有对后评价开展的时点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从项目开工时就开始介入,直到项目终止,这是广义的后评价范围,也可以称为跟踪评价,包含了事中和事后评价,如图1所示。另一种则认为后评价应从项目竣工验收完成后介入,也即通常所指的后评价的含义,主要是事后评价。目前开展的后评价基本在项目完成竣工后1-2年内开始,即为一般性的后评价[6]。

3.2后评价工作开展的程序

后评价工作开展的主要程序如图2所示。接受业主委托后,即开始着手后评价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收集项目基础资料

评价小组根据要评价的内容,向委托公司或者相关单位提出基础资料收集的需求;双方召开协调会议,评价小组就资料需求以及资料用途向对方进行解释。

收集的资料范围包括项目决策阶段到运营或者投入使用阶段的相关手续以及管理措施等相关文件。收集完项目基础资料以后,应及时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及时与对方相关部门交流,就项目资料进行沟通,确保为后评价报告提供尽可能充分的资料信息。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后评价实施大纲

在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后,后评价工作正式开始实施。实施过程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类: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指标一般是各类评价项目通用的评价标准,如决策依据是否符合要求、决策程序的合规性等。个性指标则需要依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增补,两者共同形成后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建立后,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并请专家组对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修正意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在后续报告编写过程中发现不合适的指标应随时修正,形成反馈体系[7]。

根据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编写项目的后评价大纲,并请专家组对大纲提出修正意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

(3)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

对于无法从项目资料中获得的数据或信息,如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外部影响等,需要设计相应的问卷或通过对利益相关者访谈确定。问卷或访谈提纲应简单、通俗,可以反映项目的真实水平。

(4)现场调研(访谈)、发放问卷

评价小组确定相关访谈或问卷发放对象,进行发放问卷及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评价结论。

(5)编制后评价报告初稿

在实施阶段,评价小组进行资料分析和大量调研工作的同时,应依据获取的信息对项目进行分析评价,并撰写后评价报告。

评价基本结论形成后,评价小组与项目委托单位或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听取反馈意见,并结合反馈意见,对有疑义之处进一步分析,以确保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之后修改完善形成报告初稿。

(6)评价报告定稿阶段

报告初稿经过评价小组内部审核合格后,提交专家小组进一步审核,根据专家小组反馈意见,对报告进行完善,完成后再次与项目委托单位或相关单位沟通确认,提交相对完善的稿件由其审核,并根据提出的意见再次修改报告。

修改完成后,形成最终报告,打印提交项目委托单位或相关单位,经最后确认后,提交项目终稿,项目完成。(如图2)

3.3后评价工作开展的要点

(1)资料收集

后评价所需资料应是从项目立项到项目运营各阶段的批复性文件、过程记录文件、验收合格证明性文件等,一般项目所需的资料清单如表2所示。部分委托单位已建立内部的大纲和指标体系,评价小组只需分析大纲和指标体系,对应列出资料清单即可[8]。

(2)评价指标

后评价指标应能反映项目的基本情况,不重复、不遗漏,指标评价时所需的数据应易于获得。

(3)报告编写

将项目建设周期划分为项目前期、项目实施以及投产运营三个阶段,项目前期主要是项目立项以及前期手续办理,实施阶段包括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竣工验收等阶段。

1)前期阶段

对前期阶段的评价多侧重于前期手续办理程序、时间节点等,报告编写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两点:

1不同项目,前期手续不同。

项目类型不同,前期手续也不尽相同。如房建项目需要审查人防、雷防、消防等,而道路项目则不需要。

2审批方式不同,前期手续也不相同。

应注意项目的审批方式,《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中将项目审批方式分为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三种,审批方式不同,前期手续也不完全相同,所需收集的资料也不同。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重点对勘察、设计、施工、竣工各阶段工作进行评价,报告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理清项目的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模式决定了所评价的工作范围,不同的项目管理模式,所评价的实施阶段工作内容也存在差异,以后评价过程中遇到的项目为例,其管理模式及特点如表3所示。

2严格审查招投标内容。

招投标制度是我国项目建设的四大制度之一,有严格的法律程序,在后评价项目审查时,应重点复核其合规性。

3)运营阶段

项目运营阶段重点区分项目的性质,即经营性项目还是非经营性项目。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后评价工作在国内外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后评价开展的时点、程序和要点等三个方面对其开展的基本过程做了介绍,一般后评价多是在项目进入运营期后开始实施,主要工作包括收集后评价资料、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大纲、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整理、撰写报告等,在报告编写过程中分别从资料收集、评价指标以及报告撰写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开展后评价工作的关键控制点。由于后评价工作在各省市开展的时间较短,很多经验尚在摸索,由于时间、经验以及个人能力所限,本文也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仍希望实践操作能为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微薄借鉴。

摘要: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并未形成系统成熟的开展模式。本文根据实际操作后评价的经验,探讨了其开展过程,首先,本文根据相关文件界定了后评价的基本概念,并对后评价与绩效评价做了区分;其次,回顾了后评价在国内外的起源,简单介绍了其在我国目前的开展状况;最后,从后评价开展的时点、开展程序以及开展的要点三个方面做了总结,旨在为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开展过程 篇5

一、开展情况

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如下:

每月定一个主题,主题活动,后及时的进行评价,对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采用引导教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价、鉴定。在综合实践中,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

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测评: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所承担的任务,作好每次的记录并认真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设想等。2

力是否得到发展提高。

如资料查阅、实地观察、调查的运用、材料的整理、数据处理等。3

助人、自觉主动等品质。

动等展示型的研究成果。

二、问题及经验

活动的主要问题在于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和设备仪器的不足。的开展方面,况,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开展起有地方特点的实践课程。

开展过程 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问题;对策

一、当前群眾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部分地方领导觉得业务工作属于硬性指标,文化工作属于软指标,在政府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而很多政府部门将群众文化工作当作是文化部门的任务,导致群文工作无法形成合力;第二是基层文化站设施设备建设有待加强,目前的很多文化设施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需要,部分新的住宅区也并未建设配套的文化场地;第三是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单一,节目创新性不强,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的节目不能够与时俱进,无法体现出社会发展的新气息和新面貌,对于年轻人而言不具有吸引力;第四是文艺队伍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文艺队伍的底子好,活动相对丰富多样,演出质量比较好,而部分队伍因为是业余人员组成,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老套,缺乏感染力[1]。另外,因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相对分散,演出队伍的流动性较大,从而让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做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渠道,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群众文化源于群众、服务群众、快乐群众。基层文化站应当结合地区实际情况,积极扩展群文活动的渠道,借助春节、端午、国庆、中秋等大中型节假日,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资源,组织人民群众参与一些种类多样、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比如说主题文化展览、读书演讲活动、知识竞赛、书画摄影展览或者灯会猜谜活动、传统诗词大赛等,将这些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相对重要的节日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让人们群众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很好的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基层文化站可以抓住这些契机,将群文活动设计成为群众自己的文化节日,让更多的群众都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活动来感受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成果。

(二)善用平台,完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公共文化服务设置是组织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应当做好基层图书馆、文化站的建设,真正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室以及农村小型书屋的建设;做好文化进社区工作以及社区群众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作,特别是要建设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以及残疾人的文化服务设施。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营造更多的空间,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有序开展。

(三)培养人才,努力做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人,增强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建立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了群众文化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对于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方面必须积极扩展渠道,吸收更多的人才来充实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比如说可以发展一些离休老教师或者自身具备一技之长的热衷群众文化活动的干部群众,从而扩大民间群众表演队伍;组织民间群众文化队伍参与政府部门领导组织的大型活动,培养和锻炼民间群众文化表演队伍;基层文化站可以定期组织培训教育活动,要求馆内工作人员参与系统性的学习培训,从而提升其工作能力与专业素养。

(四)统筹管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站的职能

基层文化站是人民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对于促进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基层文化站应当借助于多样化的工作方式,积极组织举行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进一步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应当鼓励民间文化组织的建立,给予其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大力培养文化人才,做好民间文化组织的辅导培训工作,建立不同类型的民间文艺队伍,定期开展群众文化联谊活动;尽可能的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化遗产,建立完善群众文化档案。基层文化站必须要认识到自身职能,将自己当作是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先锋,引导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发挥出自身的示范作用,促进基层文化工作迈上新的台阶[2]。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群众文化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应当努力解决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努力扩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空间,积极组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彭正军.浅议如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J].大众文艺.2015(03):34

开展过程 篇7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彻底改变学习方式, 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 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通过各种事实发现概念和规律的一种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1]。因此,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下面笔者就如何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问题进行了探讨。

1. 创设情境, 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情景教学, 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创设适当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如何利用情景教学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课堂表演等方法。例如, 在学习“摩擦力”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总是很难弄清楚摩擦力的方向。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详细的幻灯片进行演示, 一遍不行还可以演示第二遍。幻灯片中还可以加入有趣的声音和图片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学习声音时, 我们可准备一些乐器, 乐器的声音千奇百怪, 先吸引学生, 再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时, 电灯发光, 但是我们并不能观察出它是直线传播的, 此时, 我们可以应用别的发光体, 比如手电筒。将教室的灯关掉, 打开手电筒就可以明显观察到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虽然简单, 但是要在大规模的背景下完成, 不仅吸引了学生, 还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到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习热情。

2. 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探究性学习

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相比,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整堂课是教师的“独角戏”, 只是教师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 没有互动和过多的交流, 这样根本没法保证一堂课的教学质量。然而, 探索性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创新[3]。

例如, 教师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 让学生当老师, 使整个课堂完全成为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场所。这样, 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讲课的同学会力所能及地把知识讲明白, 不仅自己学到了知识, 还练习了胆识, 锻炼了自我表达能力;听讲的同学可以提出一些不懂的问题, 也可以提出上面同学的不足, 帮助其改正。这样, 全班同学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不懂的问题共同讨论, 不仅都参与到了学习中, 还激发了学习热情, 调动了积极性。另外, 教师还要对该活动进行适当的总结,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正和鼓励, 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3. 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阶段, 也是关键阶段。要想利用探究性学习优化物理学习过程的作用, 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物理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很多物理实验,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性。

实践表明, 探究存在于科学的前提下, 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科学是什么?科学不仅是大把大把的理论知识, 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物理作为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的一门自然学科, 它要求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一定的实践能力。然而, 思想和心态都不成熟的初中生该如何以正确的心态、科学的态度对待这门学科?可见, 初中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与科学的学习态度是互利共生的: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总之, 物理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综合学科, 学生应该做到实事求是, 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学习;自己独立思考、积极主动、脚踏实地地研究问题。

4. 把握探究性提问的方法和时机

探究性学习往往是在探究性问题的指引下开展的。然而, 教师在提出探究性问题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和时机。例如, 在学习平衡力这一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实例, 比如讲桌上的黑板擦是静止不动的, 教师就可以提问:为什么黑板擦在桌子上是静止不动的?它所受的力有哪些?这些力有什么关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平衡力的概念。相比开门见山就讲知识点更有吸引力, 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 探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总之, 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 学生就无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艰难, 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 参与探究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初中物理教师应切实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 注重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并对教学方法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 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

摘要: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 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 树立科学观念和科学精神。作者根据实践教学经验, 就如何优化初中物理学习过程, 从情景教学、选择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及注重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魏世平.育人成才:探究性教学法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 2013 (6) :44-45.

[2]姚仁海.物理教学中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J].神州, 2012, (10) :146.

开展过程 篇8

我校在数学课堂中开展过程性评价已经有四五年了。以下笔者谈谈我校数学课堂中开展过程性评价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过程性评价实施过程

(一) 数学课堂中过程评价活动具体实施过程

以《函数性质》一课为例, 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布置预习任务, 当第一阶段预习任务完成后, 教师随机抽样, 即时点评学生完成情况;第二阶段预习练习任务后, 先让学生检查自己的作业, 然后从完整性角度进行自评, 再给学生一点时间订正;第三阶段任务后则是先让学生检查别人的作业, 然后进行互相评价, 评出组内的最佳成员, 最后教师把优秀作业展示给全体学生,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 同组的两位数学老师,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过程性评价。笔者要求每位学生不进行任务分工, 必须完成数学预习情况、交流情况、作业的完成情况, 但在这些过程中, 可以与组内同学交流心得、共享方法。每位学生作业完成后, 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体会。

另一位老师则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分工, 组内小组成员自己选择所承担的职责, 进行学习活动, 在任务结束后, 将自己的完成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汇集到组长那里。每位学生在活动中遇到问题, 可以请组内的其他成员帮助其一起完成。

两种不同的实施方法都能较好地完成过程性评价活动, 笔者的方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了从自主学习到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而另一位老师使用的方法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发挥了学生主动性。

(二) 数学课堂中过程评价活动中学生所得

在开展过程性评价活动中, 学生通过这一发展性的方法, 充分运用了以前所学的知识、所遇问题及归纳的方法, 及时完善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单一对某个知识的学习检验, 而是通过以前的所学, 结合新知识的探究。在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这样的学习充满了热情, 以前不怎么合群的学生也开始尝试与他人合作, 虽然过程中会有不少矛盾, 但在教师的引导下, 也能很好地完成承担的任务。可见, 学生可以在这样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中畅游。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 能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自己哪方面存在不足, 学生活动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但能够评价学生知道了什么, 还能够评价学生能够做什么, 还可以在学生的实际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分享, 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

(三) 数学课堂中过程评价的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

在数学课堂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评价反馈, 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 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 还有可能得到教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 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不是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 只要教师与学生形成坦诚、关怀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并用发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 逐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 提高他们反省能力, 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怀疑自我价值, 这样即使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评, 学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 并由此产生进步的动力。

二、数学课堂中实施过程评价后的思考

面对数学学习基础差异很大的中职生, 如何促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 就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或许是受到我校综合能力评价获得成功的指引, 我校数学组老师选择了改变课堂学习的评价方式。很多老师采取了加分的形式, 并将加分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原来我校数学成绩的评定办法是“平时、期中、期末各占30%、30%、40%”, 很多老师认为应该提高数学平时成绩的比例, 以激励学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平时学习中来。我校在此基础上开始试行用数学过程性评价成绩取代原来的平时成绩, 并在得到上级领导批准的情况下把平时成绩在数学成绩中的比重提高到50%, 将比例调整为“平时、期中、期末各占50%、20%、30%”。实践证明, 数学过程性评价的开展是有效的, 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提高了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让过程性评价在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 把增加的师生工作量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同时降低过程性评价的实施难度, 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体会、调整、及时总结, 并与我校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而找到更符合实际情况, 更完善的中职生数学学习过程性评价方案。

参考文献

[1]左峰辉.对职业院校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思考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6.

开展过程 篇9

牧医类生产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教学与生产联系十分密切, 一旦课堂教学脱离生产, 教师仅仅依靠书本教学, 就会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其二, 牧医类生产课程其教材和专著有所不同, 由于受字数限制, 很难将生产中所有内容和问题编写其中, 在某种程度上, 有些内容只是纲要性的概括, 其丰富的内涵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以发挥和扩展,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采用, 使学生成为专业知识的最终受益者, 并非仅仅是教材的背咏者, 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 牧医类生产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泛, 在课堂教学中, 需要教师将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知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第四, 牧医类生产课程很多内容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授课需要借助于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必要的教学基地, 同时结合教师的形象讲授, 这样使直观的内容形象化, 可大大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 改善学习效果。

2 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教学是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不仅是上岗能力, 更应是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变化的能力。牧医类生产课程本身就是应用性课程, 如果教学脱离生产就势必失去其实际意义, 不但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对生产有指导性意义, 不能很好应用于生产, 甚至可能跟不上生产实践的步伐。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畜牧兽医类职业院校, 要想培育出在生产实践中能用、好用、顶用的人才, 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必须走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教学的路子, 这一点不仅在国外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一直这样做, 在我国20世纪也一直在这样做, 或不断进行着类似的探讨, 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开展的畜牧兽医系统“模块式教学”改革本身, 就是我国学习国外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教学的经验在我国进行的具体实践。因此, 在职业院校, 特别是畜牧兽医类职业院校, 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教学理应如此, 势在必行。

3 现阶段职业院校教师组成与承担课程任务的特点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迅速膨胀, 教学形式的日益多样, 毕业生的平均学历较以往明显提高, 导致各院校引进教师的学历门槛不断提高, 使得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各院校教师队伍平均学历水平较高, 但严重缺乏生产实践的弊端, 要想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的培养, 特别是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纠正部分教师严重缺乏生产实践的现状。

另外, 专业教师担负的课程门类过多, 是影响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这样势必导致教师在业务上不是“一门精”, 而是“门门通门门松”。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历史的经验证明, 一些畜牧兽医系统曾经名声显赫的老院校, 教学质量之所以高, 其中教师“一门精”、业务能力强是重要因素。

4 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教学, 教师应具备特有素质

围绕工作过程开展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显得更加明显, 所以,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业务能力要很强。这样的教师不仅对生产比较熟悉, 而且往往积累了大量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经验, 因此, 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地将教材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知识做到有机地结合。其次, 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教学, 教师仅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善于将生产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与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其整理成教学案例, 并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加以使用,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 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从而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最终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能很快进入角色, 少走弯路。

5 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应具备必要的支撑条件

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教学,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毕业生, 因此, 要求职业院校应具备必要的支撑条件。

首先, 职业院校应具有多媒体教学条件。教师要制作有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这样能够大大改善教学的直观性, 起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特别是在教学基地不足的前提下, 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其次, 教师要积累、整理足够的教学案例, 并在教学中恰当使用。这样经过整理和加工的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实践中的事例, 容易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相匹配, 可避免乱用事例的情况发生, 使学生思路明晰,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 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学生茅塞顿开。

第三, 实验实习基地十分重要。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代替不了实验实习, 实验实习不仅能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有效发挥, 同时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院的实验实习基地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各院校自己建设的校内基地;另外一种是各种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因此, 要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教学, 既要有必要的院校内基地, 又要有充足的校外基地, 两者缺一不可。

开展过程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创新,教学

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在全国高校内不断启动和推广, 项目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鼓励创新、培养能力、重在过程”的原则[1], 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创新理念和能力。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2]。“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 主要是从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出发, 加强学生在本科阶段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方面的训练, 同时从人才培养方式的角度出发,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 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 建设创新文化, 从而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1 鼓励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开展相对独立的实践研究

以我们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为例, 理论课配有无机及分析化学, 天然产物化学、现代仪器分析及相关的课程实验, 培养方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设计比较系统完善,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化学分析和药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然而学生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性, 理论知识更多是从授课老师那里被动接受, 实验技能是在实验员老师准备好各种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训练。一旦让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相关问题或开展独立实验时变得茫然, 因此还需要一些独立而深入的实践研究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这对将来从事相关行业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学生尤其重要。其中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因此作为专业任课老师我们应该大力鼓励和引导相关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 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团队成员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撰写研究计划, 申请各类“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通过主持或参与这些项目的研究工作, 让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充分的实践, 同时从这个过程吸取更新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 团队合作的能力, 更好地激发其创新能力。

2 授课过程中结合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 推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

高校教师多数具有不同程度的课题研究经历, 或正进行着某些课题研究, 而且一般都密切关注自己熟悉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 而这些研究往往是该领域比较前沿, 极具探索性的东西, 而且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如能够把自己的课题研究结合到授课过程, 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而且对于丰富授课内容, 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课堂专业知识的教授与课题研究的结合还能让学生一定程度上巩固专业知识。任课老师课堂上可以适当地介绍相关课题的研究内容、进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引出一下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或角度, 逐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为他们参与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做些前期的铺垫和鼓励;另一方面, 任课老师邀请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自己当前的课题研究中去, 也能为大学毕业论文奠定基础。这样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就能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各个领域的骨干和希望, 作为任课老师, 平时除了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授, 更应该注意把相关领域课题研究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及时传递到课堂上让学生有目的地吸收, 令学生知识、思维和意识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 这就是所谓的“知识与时俱进”。

3 注重教师+本科生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

目前, 普通高校中主要的科研团队有以下三种:项目团队、学科团队和师生团队[3]。其中, 学科团队和项目团队主要是以教师或科研人员为主体, 多数是跨院系, 跨单位科研人员的组合, 师生团队主要是导师和研究生的团队组合模式, 目前这三种团队的组合和运行模式在国内外均已经比较成熟, 而成熟的本科生+指导老师的团队组合模式不多, 国内外最常见的是本科生基于毕业论文的需要, 结合到导师+研究生的科研团队中以完成毕业论文。这种组合模式本科生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角色, 他们不能成为科研团队的真正成员, 当然这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要求和培养模式有根本差异相关。然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同时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加, 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高校的本科生教育需要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性复合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前的本科生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外, 还需要较好的实践知识, 因此高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本科生的实践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其中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计划就是一个重要举措。如何让这一项目计划更好、更有效地开展运行下去, 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更新观念, 解决创新意识的问题。创新项目的实施, 其宗旨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式的学习方式, 在兴趣的带动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笔者认为组建以本科生为主体, 指导老师引导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是一个很好的团队运行模式。指导老师在选题阶段就适度参与到创新团队中, 对于学生提出的研究设想在选题方向、方案原理设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适度的指导, 并对不够完善的项目选题提出修改意见, 使创新项目从选题开始就趋于最优, 从而为创新项目的顺利开展, 实现创新项目计划的最终目标奠定基础。项目申请完成后, 指导老师在实验方案、方法以及论文撰写, 成果总结和结题报告上给予充分指导, 最后顺利完成课题。另外, 指导老师也要注意创新团队组成员的持续性, 特别对资助时间较长的项目, 要让团队学生有一定的年级高低搭配, 保证项目的持续运行。以本实验室的创新团队为例, 一个项目至少有两个年级的学生搭配。另外, 注重指导团队争取各级新的创新项目, 补充新的成员, 让团队持续运作, 指导老师要指导团队中低年级的学生开拓新的思路以及申请新的项目, 同时鼓励团队外的学生加入到团队。团队成员通过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和团队中创新项目的实践训练, 不但专业知识得到巩固, 而且动手能力, 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4 注重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

高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实施的先决条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经费是非常有限的, 这部分经费只能在现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用于购买相关试剂和药品来开展实验, 而实验平台的建设则需要学校、学院和相关老师结合学科发展、科研项目开展的需要进行统筹构建, 比如学校或学院调配部分实验室建设经费用于购置实验仪器和设备, 同时教师也结合研究课题需要, 从自身项目经费中调用部分经费购置设备, 通过这样各方努力逐渐把创新实验平台构建起来。平台是创新实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创新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申请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以我们学校为例, 过去学生的创新基金项目以校级的项目为主, 少数为省级, 近年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注重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不断增加, 科研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师生的实验热情不断提高, 今年获得了第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共50项, 表明我校师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国家各级教育系统推出的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新举措, 作为高校老师我们也应该不断思考, 更新观念, 做到知识和思维与时俱进, 以负责任的态度, 把这些有利于学生的举措贯彻到科研和教学当中, 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Z].教高司函[2008]82号, 附件15, 2008:57-58.

[2]陈洋, 闫达远, 明道福.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2) :93-95.

开展过程 篇11

【摘要】分析讨论了国内外消防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现状和课程体系设置,强调了火灾实验课程设置在消防工程专业教育当中的重要性。针对火灾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火灾虚拟仿真实验在消防工程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消防工程 实验教学 虚拟仿真实验

【基金项目】本文由中南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45-01

一、消防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消防工程是一门探索火灾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火灾预防与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消防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6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工程学院首次设立了消防工程系,并于当年开始招收学生。从此,消防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进入了高等学府[1]。在我国,1985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成立消防工程系,开始培养消防工程专业人才,标志着我国消防工程专业学历教育的正式开始[2]。到目前为止,已有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15所院校开设了消防工程专业。另外,还有不少高校基于自身特色,也建立了消防工程方向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随着我国消防工程专业教育的建设发展,我国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已进入了稳定的发展阶段。

二、消防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现状

在各校的消防工程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多是以与火灾科学和消防工程相关的课程为主,并根据各自学校的传统专业特点增加若干门课程;而专业课的设置在常规的基本课程基础上,则更多地体现了各學校的行业学科优势。

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消防工程专业的实验体系建设应与课程体系建设配套进行,并注重实验内容基础性与创新性的结合。目前,我国开设消防工程专业及相关方向的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已逐步探索出了符合各自办学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不利于消防工程专业学历教育的发展[3],如实验多以基础课程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较少;专业实验室中认知性实验设备和仪器占绝大多数,缺少火灾过程实验和消防技术测试设备等。

三、火灾过程虚拟仿真实验

火灾实验是火灾科学研究和消防工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探索火灾发生发展规律最直观的方法,也是检验火灾数值模拟程序适用性的最终手段。消防工程是一门与实际应用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专业人才应对火灾的发生、发展和控制机理非常熟悉。因此,结合理论教学的实验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按实验条件的不同,火灾实验可分为实体实验和虚拟实验。对于消防工程专业教学中所涉及的火灾过程,从经济性和安全性方面考虑,实体实验的可行度不高。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火灾过程虚拟仿真的出现可弥补目前难以开展真实实验的不足。火灾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是指借助计算机,采用火灾过程数值模拟的程序,将火灾的燃烧、流动、传热过程以及火灾与建筑、人群、环境的相互作用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4,5]。

火灾过程虚拟仿真实验相较于传统火灾实体实验有着较强的先进性。在消防工程专业教育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安全性与实用性。建立火灾过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对消防工程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可让学生更真切、理性的认识和了解火灾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人员疏散逃生过程,加深对建筑消防系统和火灾控制策略的理解;(2)提高学生在学习、研究、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同时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3)实验平台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平台,在不开展教学实验的时段,可投用于本专业的科研活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消防工程专业科学研究的发展。

四、结论

火灾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控制技术是消防工程专业关键的教育和研究内容,建立火灾过程的教学实验平台,开展火灾过程实验非常必要。

由于火灾过程的实体实验成本高、危险性大,在教学实验中逐渐被成本低、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的虚拟仿真实验所替代。为了完善消防工程专业教育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火灾发生发展规律的认知、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以及促进消防工程专业科学研究的发展,建立和开发火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已成为各高校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李耀庄,姜学鹏,徐志胜.消防工程专业学历教育前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85-86.

[2]郑爽英,汪鹏,张玉春. 消防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结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9):60-65.

[3]邵建章,胡晔.消防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思索[J]. 武警学院学报,2002,18(1): 50-52.

[4]蒋玲,刘筱璐,王瑛琪. 火灾计算机模拟技术发展现状浅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28(3):156-159.

开展过程 篇12

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的活动, 企业的经营管理正是由不同层次、相互关联的众多过程所构成的活动网络。过程方法是ISO9001标准中的质量管理八大原则之一, 也是卓越绩效经营模式中进行过程管理的基本方法, 它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 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从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建立, 到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的确定和展开, 都要通过过程管理来实现, 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都要通过对过程的有效控制来获得, 所有的改进和创新也都要通过对过程改进来实施, 因此, 过程方法是现代质量管理乃至企业经营管理广泛应用的有效方法。

应用过程方法, 是将具有完整输入和输出的、不同层次的过程作为管理对象, 使生产和管理活动遵循科学的流程展开, 以满足过程关键要求为中心, 建立关键绩效测量方法和指标体系, 进行管理绩效的定量测评和验证, 不断改进过程从而确保获得卓越的经营管理绩效。过程方法由于有一整套规范的步骤和明确要求, 能够将传统上的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 克服传统管理状态下的一些弊端, 如:管理的对象和要求不明确, 采用的措施和方法主观性强而科学性差, 很少对管理行为的效率和效益进行自我的定量评价, 及以根据自我测评结果不断改进管理和生产过程的绩效。

在现有很多生产管理过程中, 主观性和随意性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是比较常见的, 这与没有充分掌握和应用过程方法是有关系的。因此加强对过程方法的学习和理解, 熟练掌握这一生产管理的有效工具, 对于提高核燃料生产车间乃至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过程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过程分为价值创造过程和支持过程, 所谓价值创造过程就是为组织的顾客和组织的经营创造收益的过程, 这些过程是组织运营最重要的过程, 多数员工介入这些过程, 通过这些过程产生组织的产品和服务, 价值创造过程正是管理的主要对象。支持性过程是指为产品和服务的实现提供支持但并不直接与产品和服务发生联系的过程, 如财务、人力资源、法律事务和公共关系等。

车间实施过程管理的基本步骤及主要内容见下表一。

二、过程管理的事例分析

2.1、二氧化铀制造的过程识别

从下图一可以看出, 整个核燃料制造过程中, 作为主要的中间过程, UO2芯块制造过程由若干子过程所构成, 中间是直接实现产品的、六个连续的工艺过程, 左右两边是确保产品实现过程满足所有利益相关方的要求所必需的管理过程。

在芯块制造过程中, 环境、个人辐射防护、金属衡算等要求来自其它相关方, 芯块产品性能和制造周期等要求来自顾客, 满足顾客要求是车间的最主要任务, 因为它于对企业赢利能力和业务成功的关系最为重大。

顾客对芯块产品性能要求主要集中在芯块内部结构、密度及其热稳定性、杂质含量、表面缺陷及外形尺寸等几大方面, 这些性能要求中, 内部结构中的晶粒大小和气孔分布一般只作为参考性指标。从现有的工艺水平和生产经验来看, 杂质含量几乎没有出现过不合格情况, 密度的热稳定性也能较好的满足要求, 而密度相对较易出现偏向或超出技术条件的情况, 表面缺陷中以掉盖和端部裂纹最为普遍, 外形尺寸中的端部碟形尺寸由芯块模具所决定, 没有出现过不合格情况, 而芯块直径由磨削过程控制, 比较容易出现超差情况, 技术条件中对它的要求也非常严格。

因此, 对于芯块制造车间来说, 那些要求容易满足的性能形成过程, 或只作参考的性能的形成过程是非关键的价值创造过程, 而密度、表面缺陷和芯块直径这些性能形成过程复杂, 或相对更难于控制和用户要求又高, 与这些性能形成有关的工艺过程就是关键的价值创造过程, 因为车间的管理绩效主要取决于对这些过程的管理能力高低。

芯块制造的整个工艺过程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可知, 在芯块各工艺过程中, 芯块成型和芯块烧结与车间绩效的关联度最高, 是关键的价值创造过程, 粉末准备与芯块磨削与车间绩效关联度较高, 属较关键的价值创造过程, 粉末制粒和芯块装箱入库不属于价值创造过程。

2、芯块成型的过程要求确定及过程设计

通过对过程进行识别, 明确了芯块成型是关键的价值创造过程之一, 以下就以该过程为例, 分析如何进行过程要求的确定以及如何设计过程。过程要素包括:人员、设备、原料、工艺、环境、测量、成本、时间;分析过程要求、过程关键要求;设计主要绩效测量方法;设计主要绩效指标。

要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 关键是针对过程要求建立绩效测量方法和指标, 以便对过程绩效加以监视和控制。如果没有建立和完善类似的测量方法和指标, 作为车间管理者来说, 对过程的了解就会是模糊不清和似是而非的, 既难以确定过程偏差产生的根本原因, 也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消除过程偏差, 管理就会处于一种跟着感觉走的、被动反应式的状态, 而不是科学的、预防控制的状态, 从而影响车间和企业的管理绩效提高。

2.3、实施和改进过程

实施过程, 就是运用如上面所分析建立的绩效测量方法和指标, 监视和控制过程的波动, 收集相关数据, 评价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识别出改进机会, 拟定改进的具体措施, 开展对过程的改进工作, 从而不断提高车间的生产管理绩效。而过程改进的结果经过标准化、模块化后, 列入企业的知识体系中, 可以在其它车间和管理部门得到经验分享, 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总体绩效。

三、结束语

如果系统而科学地应用各种质量技术, 识别关键的过程要求, 设计合理的过程, 建立过程的关键绩效测量方法和指标体系, 不断监测视和改进过程, 从而实现对各种大大小小的生产和管理过程进行动态、稳定的控制, 更主动地保证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焦叔斌译《卓越绩效准则—美国鲍德里奇国家质量计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图书馆报纸下一篇:路桥项目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