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化服装

2024-06-15

中性化服装(精选8篇)

中性化服装 篇1

摘要:中性化服装是社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服装风格也呈多元化的势头, 强调个性的背景下形成的服装风格。其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 竞争激烈密切相关。中性化服装风格给人们, 带来了一种对服装的全新理解, 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中性化,中性化服装,社会心理

服装是文化的载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服装是流动的软雕塑, 是文化与文明的窗口, 是人生舞台的道具, 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服装为各种文化思潮所渗透, 折射出人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内容和发展轨迹。同时, 人们对服装的选择体现了人们的态度和情绪。中性化的服装的流行有其深层的社会心理因素。目前, 许多学者对中性化服装的流行做了相关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研究从中性化的历史渊源, 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 以及中性化服装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初步探讨。最终提出对品牌服装设计做出一点参考价值。

中性化服装是指无性别差异的服装。简而言之, 即是男女可以同穿一款的服装。打破男女着装界限, 为人们的衣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中性化服装的产生的历史渊源

中性化服装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 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渊源。那么, 中性化服装是从哪个历史时期开始产生的呢?纵观服装发展史, 我们得知, 在远古的原始社会, 生产力及其低下, 人类都是用树叶和兽皮来制作简单的服装, 用于遮羞和保暖。对于服装的性别之差, 美观与否没有明显的要求。随着社会的生产力提高, 私有制的产生, 社会出现了不同的阶级, 阶级的产生, 也使得服装出现了多样性。

20世纪之初, 随着骑自行车和打网球成为人们的活动, 与之相适应的灯笼裤便应运而生。这种裤子很适合人们骑自行车。灯笼裤的产生在中性化服装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女装带来了空前的影响。由于男性都必须参战, 女性都积极参加社会生产活动, 加速了女装中性化的进程。一战结束后。人们决定忘记战争时的物质匮乏和艰难。年轻人们开始要穿出颓废, 兴奋和煽动的风格。于是便出现了反传统的意识在女性中萌芽。女性便出现了短发, 短裤的热潮。夏奈尔设计的“男孩风貌”在此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0年代, 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女性的生活又回到了家庭中。服装又回到了男性追求刚强, 女性追求柔美的时代。4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女性都以穿“制服”为主。中性化服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孕育完成。80年代, 人们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新的社会生产方式被运用的设计中。随着酷儿理论的影响。男性出现了“家庭妇男”的角色, 男性传统角色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下, 变的日益中性化起来。90年代由于网络的迅速的普及, 使得世界成为一体。中性化服装已成为时髦的代名词。设计师尽情玩弄中性风格的服装游戏, 高级时装与街头文化互相影响, 使得中性化服装在服装整体风格中占有一席之地。中性化服装以独特的形式产生、存在、发展。

二、中性化服装产生的社会因素

中性化服装为什么能这样流行呢?一是源于服饰文化的宽容性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日益开放性。例如, 以前如果有男性穿丝袜一定会被视为异类, 如今男性穿丝袜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在今年的北京时装周上, 我国设计师王玉涛的男装设计系列中就穿着透明的丝袜来表达其设计理念。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时代的到来催生了很对宅男在女们, 他们可以每天坐在电脑前吸收全球的不同文化。再伴随着媒体和娱乐的风靡, 产生了许多中性偶像。三是源于现在社会竞争激烈, 许多进入职场的女性发现, 由于许多规则是男性制定的, 要想同男性平起平坐, 就要不断地学习、模仿这样的规则, 女性中性化是女性逐渐向“完人”转变, 因为要成为一个“完人”就是需要双性的完美“融合”。

三、中性化服装的未来分析

中性化的服装时尚的到来, 不少企业看到了其市场价值。但是中性化服装何去何从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那么我们必须弄清楚未来服装的发展趋势, 未来服装将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简约、清雅的趋势。二是走向奢华。中性化的服装刚好符合简约的趋势。从中性化服饰产生的社会原因我们可以知道, 中性化服饰具有让人们宣泄压力的作用。这也是他被人们接受的一个普遍原因。这使得中性化服装风格作为社会服装风格一员永远存在。但是, 中性化服装不可能成为主流服装。因为中性化服装只是服装性别趋于中点, 并不能取消服装作为区分性别的功能, 否则将会发生社会行为规范混乱。其次, 目前市场上中性化服装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吗?就目前的女装中性化服装占据市场为例, 市场上做的好的中性化服装品牌并不是很多, 很中性化女装都存在着款式单一, 板型不佳。色彩单一, 档次不高等问题。慢慢让消费者失去了新鲜感, 但也有在消费者心目中做的好的品牌。二是质地精良, 新世纪人们的生活态度不喜欢夸耀自己的品味和财富, 但是对精致品质却情有独钟。三是品牌文化深入人心。这些品牌长期致力于品牌推广, 不管是广告策划还是店面陈列到后期的推广都具有针对性和一致性。最后, 中性化服装应该如何维护其生命周期呢?一个品牌想要获得利益, 需要不断的像顾客输入利益来满足他们需求。其中就包括了在市场上的细分, 营销方式的思考, 如何给品牌注入引导消费的文化等。根据中性化服装对个体的意义而言, 服装应该具有神形兼备, 理念先进, 功能到位, 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差异化, 其设计要细化, 多开发不同的系列一满足不同的消费者。

总之, 中性化服装从产生到流行, 和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前进的动力。如今, 中性服饰这市场已经被慢慢开发出来, 但怎么做的更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欧美发达国家。中性服饰已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固定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多元化的现代社会, 厂商和设计师在做产品定位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是应该根据自身条件, 以消费者需求为本, 依循着中性化服饰发展的规律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常若松:《人类心灵的神话—荣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学》,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2]于国瑞:《中性化服装时尚文化解读》, 《磁带数据库》。

和中性化女人说再见 篇2

对于香水的香调其实我并不care,因为现代人的性格差异和个性喜好太不同,没得比较,不过这款香氛的名字起得好,image做得好,广告拍得好,明星找得好,那一句“别再假装,感受真实”的广告语也设计得非常之好!说出了当下众多女性的心声,找到共鸣,当然加冕。

一直在寻找事业和生活平衡支点的女同胞们,为了成为员工眼中有魄力的上司,老板眼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每天忙得团团转,快乐吗?真实吗?

魄力、独立、刚毅、大度……越来越多属于男性的形容词被当作“光环”戴在女性头上,“中性化”成为职业女性的标准形象。而女人味则渐行渐远。不知道,你的另一半是否也有这种感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你Stop!

女人,不要再给自己太多压力,不要假装自己有多强势,多坚韧。其实,脱下西装长裤,穿着飘逸长裙的你才是真实的。不要说你要坚持工作,永不停歇,请多宠爱自己一点,拿出你原来隐藏着的女性魅力!换上Bikini,戴上墨镜,在巴厘岛的沙滩上喝一杯Pink Lady,过一个性感、优雅,只属于女性的假期!

浅析女装中性化的服装设计发展 篇3

1. 女装中性化的起源

早期欧洲世界大战时, 女性在战争中担任了比较重要的工作任务, 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影响。当时大战时, 女性的穿着采用了简洁使用的造型风格, 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后来, 一些世界性的维权运动, 使得女性们走出了家门, 走上了工作岗位, 经济地位的提升等等因素, 形成了女性服装在历史中的变革, 职业女装就此形成了。到20世纪的时候, 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了社会, 走向了不同的工作岗位, 原有的服装已经不能满足她们的需求。过去柔美纤细已将不再能代表女性, 她们更加追求自由大方的风格。在这时, 男装的宽大自由就成为了借鉴的目标, 从而渐渐产生了中性化的服装。

2. 中国女装中性化的兴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服装性别差异越来越不明显。因为不是为了性别, 而是突出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象征。还有一些外在的因素,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运动服渐渐的走入普通大众的事业, 由于运动装基本不分男女的样式, 是最为典型的中性化服饰。据分析显示90%的运动服是没有很强的男女区分的, 因此运动服成为中性化服饰开始广泛流行起来。在后来, 娱乐事业蓬勃发展, 出现了一群“超女”“快男”们, 他们青春活力, 带来了新鲜的视觉冲击。一些酷酷的中性化女生出现在大众面前, 人们既没有讨厌而且很接受这样一群人。女生穿着男生的衬衣、嘻哈裤和滑板鞋, 梳着男生一样的短发, 帅气的出现在大众视野。这也是促进了中性化服饰在中国的兴起, 让中性服饰在人们视野中成为流行元素之一。发展到现在, 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性观念的改变, 还有一些特殊人群的出现, 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据报道显示仅中国就有近3000万的同性恋人数, 在这些人中, 大部分是年轻人, 他们强烈追求时尚感, 着装十分突出个性化, 同时带动了中性化服饰的流行。

二、女装中性化服装设计的视觉语言

服装在视觉语言中也是一种符号。代表着一种视觉元素, 不用的设计、穿着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

1. 中性化服装在色彩上的运用

色彩自身是没有感情色彩的, 但是当它可以通过视觉效应, 产生独有的色彩语义。如红色会使人联想到火, 会让人感到温暖;而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大海, 会让人觉得凉爽。因此人们通过一些联想使色彩有了不同的语义, 来表达不同情感。中性化服装早起在色彩运用上比较单一, 多数是深色系, 黑白灰为主。欧洲二战时期, 中性化的服装都是突出女权主义的, 所以早期都是男装女穿, 没有太大的色彩变化, 也没有过度鲜艳的颜色。发展的当今的中性化服饰, 就不单单局限在单调的颜色上面了, 好多中性化服装都开始大胆运用色彩, 来突出流行元素。因此, 合理的色彩搭配决定着一件衣服的成败。

2. 中性化服装在面料上的选取

早期中性化服装都是跟着男装的面料形式来选取的, 比如西服面料, 牛仔布, 棉麻等。面料选材都比较硬朗, 大都是皮质、毛呢等一些廓形的面料。发展到现在, 面料不但选用范围广, 选材也多了。二次再造的面料比比皆是, 考虑到衣服的舒适度, 设计师们已经不局限于现有的面料。因为中性化服装有快时尚的流行元素, 所以在面料、图案设计上都运用的很大众, 不会用什么昂贵的面料。再到后来的高级定制也会用一些中性化元素, 那面料的选择就有所不同了。

3. 中性化服装的剪裁上的变化

中性化服装早起期主要变现在款式上, 因为大量复制男装的款式, 所以会表现在借用男装西服款式的大肩垫。中性化服装发展到中期的时候, 将女装男性化发展到了极致, 因为设计师已经不单单是照搬照抄男装这一点了, 他们开始开辟新的元素, 将原有的面料做旧, 做直做硬的面料, 一些配饰的改变等。到90年代的时候, 设计师们在设计款式上依旧会选择男性服装的样式, 但是尽管用了他们的形式, 视觉上还是有不同的, 你会发现外套的廓形变得柔和的许多, 肩也没有之前那么宽, 变得更圆润, 整体造型也能看出腰身, 不再是一贯遮掩体态的大廓形, 大量的裤装应用在女装上面, 例如当下流行的阔腿裤, 高腰萝卜裤等等。

4. 女装中性化在图型上的应用

早期的中性化服饰都是以功能性为主, 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图型代表。随着中性化服饰的发展, 很多具有代表的服饰类型出现, 例如:双排西服, 水桶裤, 长衬衣等。一些硬朗的图案, 横竖条纹, 粗细不等的线条, 硬朗的几何图案。发展到现在, 简单的几何图形依旧在使用, 有时会在服装上面加上一些小的金属物点缀, 但是运用最多的还是几何图形的重复, 乱序排放。

三、女装中性化服装设计的未来

女装中性化不是偶然间的出现, 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酝酿产生的。它是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 也是一种服装创新。在21世纪的今天, 女装中性化服装是一种新审美和时尚, 在中国的流行不算太长时间, 目前在中国还处于“萌芽状态”。中国的女装中性化服装市场在日益进步不断发展壮大, 未来发展空间很大。我国人口多消费市场很大, 所以市场前景广阔。随着社会的发展, 很多职业需求都大有不同, 趋于中性化的岗位很多。所以, 女装中性化将会成为时尚元素和标志。中性化服饰不光在普通大众的视野里出现, 早在各大国际时装周中常常应用。一些大牌设计师搭配师都喜欢中性化的元素, 或者男装女穿, 再者女穿男装。时尚有时不需要区分性别。

参考文献

[1]袁观洛.人体与服装[M].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6.

[2]黄元庆.服装色彩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6.

中性服装对女性职场服饰的影响 篇4

女性在职场上不得不不断地努力竞争, 付出的甚至比男性还多。不管是升学压力还是就业的压力, 这些都是女生和男生一起竞争, 这就要求女生要有男生一样的能力和素质, 有不断冒险、坚韧不拔的精神。传统的温柔、亭亭玉立、善解人意的特质便被取而代之了, 她们要不断改变自己, 中性美就这样带着挑战世俗的精神一路走来, 至今不衰, 已经演变成女性独立有主见的表征。

中性风的服装就是要模糊男女性别的特征, 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男性稳健、庄重、力量的阳刚之美;颠覆女性贤淑、温柔、轻灵的阴柔之美。纵观近年来各大时装秀场、以及明星的各种红地毯、发布会, 我们会发现, 中性风的服装在各大品牌中占有一席之位, 无论从整体的风格还是搭配中某个细节, 打破常理加入率性的元素, 使个性发挥到极致。年轻独立的女性对于时尚的嗅觉一直都是灵敏、有品味的, 她们把消费向个性、多样、增强气场转化, 特别是职场上那些像花木兰一样的女性, 因为工作时的强势、稳重让她们对于自己着装更有主见和认知, 她们张扬、青春、性感、独立自主、崇尚自由解放, 对于自己地位强势的宣誓, 加上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消费品味, 所以强势的中性风刮过就不再停止。

一、中性服装的美学意义

中性风格起源于性别特征观念的淡化, 引起性别审美情趣的转变。中性化不完全等于性别上的倒置, 它表达的是一种无性别之分的倾向、气质和美, 注重人的精神上的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是一种打破性别界限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 传统性别角色的简单的两分法受到了多元化的挑战, 用性别来区分服装的方式不复存在。

中性化服装实现了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统一。中性服饰具有极其广泛的适群性, 不同年龄, 不同性别, 不同体形, 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款式。中性装束自然纯朴, 摈弃华朋繁复, 成为实用主义的代表, 为现代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中性服装忽视两性服饰差别, 显示着男女平权的思想, 也意味着时代的进步, 观念的更新。人们沉浸于体现个性, 张扬自我, 在自我实现中展现中性的主题。

二、历史与发展

女扮男装自古就有, 从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到女扮男装京科考试得状元的女驸马, 在古代女扮男装仅仅是为了出门便利, 女子多居在深闺人未识, 抛头露脸是让女人很难接受的, 往往这个时候女性愿意女扮男装出门去。当然不同时代的女性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唐朝时期, 一代女皇武则天执掌天下的时候, 女性的地位相对较高, 穿着大胆开放, 在受到胡服骑射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女性着男性化的装扮。女性地位的提高使着装的自由度有多样的变化, 自由的空间较大, 女性有了独立自主的着装意图, 娇媚的身姿着帅气硬朗的服装, 中性美也就展露无疑了。在武则天称帝时期, 手下就有英姿飒爽的女将, 最有名的便是上官婉儿。

民国时期与西方文化接轨, 西式的服装与中式服装结合, 所谓的洋服便是当时所流行的西式服装, 不少达官贵人家的公子小姐的服装发生许多的变化, 她们不拘泥于旗袍中式长衫, 她们穿着西装衬衣, 工装外套, 绅士潇洒。军装以及工装也是民国以后又一个转变, 特工以及军统的女性着装便是中性风的最好体现。这个时期的军装由国外的军装演变而来, 利落的线条, 勃领、肩章、领带显得女性干净帅气。而西装外套与旗袍的搭配, 知性又显身份, 如宋美龄所穿的装扮。

欧洲服装的不同时期的风格也不一样, 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因素使女性服装在不断变化, 经济萧条时期, 女性服装的风格转化成男性风格。二战时期, 经济复苏, 女性参与到了战后复苏劳作中, 女性服装的风格普遍变得中性, 为了方便工作, 女性的服装有了很大的变化。二战后, 海报宣传人们劳作中, 人们着工装, 放弃了奢华的原有装束。

跨入了新的时代, 女性经历战乱, 战后经济复苏, 不再只是从前的弱者, 她们变得更加独立强大, 参与到了各种职业中去, 有商界精英、政界领导人、时尚领头人甚至是军人、飞行员。她们证明了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也是能做的, 这使女性的地位大大提升。裤装进入女性服装中来也是一场很大的变革, 合体的服装, 利落的线条裁剪, 军装中的戗驳领运用到大量的女性服装中, 女子彻底脱离了原本的长裙束腰淑女的装扮, 中性风的服装在女性服装中占领了一席之位。

三、中性服装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 法国妇女权利部长纳贾特·瓦洛·贝勒卡西姆日前废除了一项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禁令, 并宣布不得在巴黎逮捕因穿裤装而被视为违法的女性。该项禁令禁止巴黎的女性自由穿着裤装, 并规定:巴黎女性如果实在想要“像男人那样穿裤装”, 需要事先提出申请并获得当地警察批准, 否则有可能会被拘留。2012年7月, 法国参议员兼人民运动联盟成员艾伦·胡佩特在一项递给贝勒卡西姆的公开申请中说, 这项禁令的“象征意义”可能会“削弱我们的现代意识”, 并请求部长撤销此项法律。裤装的合法穿着标志着女性的自由得到进一的解放。

中性服装的时尚流行中出现了一种“3NO主义”, 即在穿衣中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季节, 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约。时装风潮大趋势转向中性优雅的女性形象, 散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女性魅力, 超级妩媚的女性化元素结合帅气洒脱的中性设计款式, 让女性刚柔并济, 展现了非同寻常的迷人气质。中性服装也因此在其服装整体领域中占有稳定的一席之地, 中性服装以独特的形式产生、存在、发展。中性服装在生活中无所不见, 不管是在T台上还是明星、素人, 如王菲参加发布会时穿的吸烟装。具有强烈中性风的吸烟装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吸烟装算得上是宣扬女权主义的衣裳, 白衬衣搭配黑色套装, 戗驳领两粒扣, 高腰裤搭配红唇, 帅气自然, 气场十足。

再柔媚的女生穿上帅气的装扮都会变得帅气, 范冰冰的美貌是众所周知的, 锥子脸, 狐媚的眼睛, 性感的身材, 世人称赞。黑白色经典搭配, 丝绒黑色礼帽, 青果领西装马甲加上帅气西裤, 把柔媚和帅气诠释得恰到好处。

说到中性风不得不提李宇春, 通过选秀一夜而红的李宇春, 帅气的中性风格的外形让粉丝为之疯狂, 高挑清瘦的身材, 男女皆适用的服饰、发式, 她也算中性风的旗帜。

英伦布洛克鞋、帅气小西装, 极具个性却不忘展现女性特征, 将Paul Smith女郎装扮成了行走于英伦街头的“好色”女绅士。爱马仕 (HERMèS) 2012春夏女装系列以淡然、简洁、清新、柔巧为主线条, 整体呈现一种放松的姿态。清爽的线条, 平面的图案, 设计师从男士着装中撷取灵感, 塑造了这一季颇具中性风格的款式。

在国外的各大秀场上, 中性风的职场女强人的服装层出不穷, 款式无论是礼服还是休闲时装, 既时尚、性感, 又不会做作。简约在中性服装款式上出现, 具体表现在没有了宽厚且棱角分明的肩, 没有了温柔的三围曲线, 没有太多装饰、花边、镶滚、刺绣, 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和少年的融合体态, 将柔美与纯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轮廓型相对轻松、大方、利落, 因而流露出随意之感, 一切归位于自然。

在当今这个中性风的时尚界, 帅气的中性装扮被赋予了更多时尚的表现力, 而且更加舒适大方, 而对于干练的职场OL来说, 中性风的打扮正好适合她们。中性风格的走俏, 已经成为时尚界首屈一指的综合性流行指标。

四、市场影响

(一) 款式。

1.吸烟装。吸烟装 (Smoking Suit) 曾被誉为“不见烟火的时尚革命”。最初, 是指上流社会的男士在晚宴结束后, 脱下燕尾服坐在吸烟室里抽烟, 换上的那种黑色轻便装, 也叫“烟装”。自第一件女性吸烟装诞生开始, 把男士礼服的经典设计与女性的高雅柔美完美结合, 多采用硬挺而有金属光泽感的面料, 裹起“烟装”的女性整体宛如一支纤长香烟的形体轮廓, 帅气妖娆。

2.不对称剪裁。不对称剪裁演绎了中性风潮的双重性感, 采用中性化的直线式裁剪, 刚刚盖过臀线的长度使身体线条更加流畅、修长。在品味十足的男性轮廓下, 创造出更娇媚的女性风采, 让刚柔并济的精神表露无遗。

3.刚毅与柔媚结合。上身线条流畅、挺拔, 没有曲线。下半身搭配了阔腿裤、裙裤, 飘逸潇洒。利用下半身直线条的优势修饰身高, 更显得修长, 把上身硬朗与下身曼妙结合, 中性风的美展露无疑。

4.运动中性风。时下, 中性风颇为流行, 女性喜欢帅气, 男性兼具阴柔。这股时尚之风也刮进了运动界, 纤纤女子恋上拳击、击剑, 正因为这些本应属于男性的帅气运动的影响, 女性的喜好在服装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二) 色彩。PANTONE (国际标准色卡) 在时装周期间公布了设计师使用频率最高颜色, 偏中性色彩支撑起2013春夏的流行色。女性职业装束中表达的中性风格的帅气, 颜色纯度过高, 太过艳丽的颜色还是不适合的。要想表达出职场中的女人的强势、睿智, 黑白配将是最合适的搭配。如果说黑白会显得枯燥的话, 一抹腚蓝加入便增添了许多神秘的感觉。

五、结语

中性服装已成为当今服装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将在多元化的时装银河中闪烁光芒。中性服装让女人在服装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感或是对于美感的外部形像的认定。中性化服装风格打破这个长久以来的局面, 以一种强大的风格力量带动了时尚的流行。

在这个生活节奏较快的社会里, 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丢掉了许多的生活乐趣, 乐趣其实是无所不在, 穿一件漂亮的衣服, 衣服上的一个设计点个性又幽默, 那这也是一个着装乐趣了。我们都应该努力生活, 但是生活不是战场, 生活是一副画, 你过得阳光明媚, 那么你的这幅画必然是十分精彩的。职场的女人们就是一副画, 一副画着巾帼英雄的名画。

摘要:中性服装是现代流行服装风格之一, 它反映出现代人追求个性的审美心理。中性服装以其简约的造型, 满足女性在社会竞争中的自信, 以精炼的风格使女性享受时尚。如今, 女性可以是商界的精英, 政界的领导, 甚至是时尚流行的主流。用男性服装的坚硬、帅气的气场体现出女性的中性美, 简单的服装线条流畅、率性、自然且干练, 简约的吸烟装风格体现趣味、帅气又优雅的中性美, 体现当代职场女性的勇敢、坚强、智慧以及对时尚的追求。

关键词:中性服装,女性服饰,职场女性

参考文献

[1] .田美玲.中性化着装时尚的审美探析[J].美与时代, 2003, 11:37

[2] .赵丹.中性化服装的兴起及其消费市场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 2008

[3] .葛鹏仁著.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4] .卞向阳.国际服装名牌备忘录[J].北京: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5] .包铭新, 曹品译.国外后现代服饰[M].杭州: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中学生“中性化”现象探析 篇5

本文的资料来源于2006年3月笔者对郑州、开封两城市青少年所做的抽样调查。该调查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 在两个城市各随机抽取一个区, 再从这两个区的普通中学随机抽取一所初中和高中, 然后在抽中的学校随机抽取初二和高二各4个班。共发放问卷805份, 有效问卷为619份, 有效回收率为77%。其中独生子女占66.4%, 非独生子女占33.6%;男孩占47.0%, 女孩占53.0%。

一、中学生对性别气质的认识

性别气质是男性和女性在性格和心理方面的特征, 它以两性的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为基础, 强调一整套稳定的、固化的和两性对立的行为举止及行为的社会意义。传统上, 男性气质总是与工具性行为和体能性的能力相关 (如独立、主动、有竞争性、自信等) , 女性气质总是与表意性行为和亲和能力相关 (如被动、情绪化、温柔、有同情心等) 。笔者挑选了传统观念上人们所认为的男性和女性气质特征各11项, 让被访的中学生判断这些特征分别是“符合男性”、“符合女性”还是“男女都符合”, 以此了解中学生对性别气质的看法。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p<0.05, **p<0.01, ***p<0.001。

该表中“男”表示“符合男性”, “女”表示“符合女性”, “双”表示“男女都符合”。表中的前11项为男性特征, 后11项为女性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 中学生中有较多的人把一部分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和女性气质特征看做是“男女都符合”的特征, 而且男性特征中性化的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结果表明, 中学生已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传统的两性气质特征的界限, 在观念上对具备异性气质特征者较为认同。但对具备男性气质特征的女性比对具备女性气质特征的男性更为认同, 即更为接纳中性化的女性。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 男孩和女孩的观念具有明显的差异。其差异表现为:把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看做“符合男性”的女孩人数少于男孩, 而把这些男性特征看做“男女都符合”的女孩人数明显多于男孩, 即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把男性特征中性化;对传统的女性气质特征的看法正相反, 除了“温柔”、“温顺”两项外, 男孩和女孩的差异主要为男孩中把一部分女性特征看做是“男女都符合的”的人数多于女孩, 即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把一部分传统的女性气质特征中性化。也就是说, 男孩比女孩更为接纳中性化的男性, 而女孩比男孩更为接纳中性化的女性。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看法差异较小。其差异主要表现为, 把一部分性别气质特征看做“男女都符合”的独生子女人数多于非独生子女, 把“文静”看做“符合女性”的独生子女人数少于非独生子女, 即独生子女更为倾向于把一部分性别气质特征中性化。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中的男孩和女孩的看法表现出与中学生总体较为一致的性别差异, 但独生子女的性别差异要比非独生子女更为明显。

从中学生对最符合男性、女性和男女都符合的三项气质特征的看法上 (见表2) , 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总体上对性别气质的看法还是较为传统的, 他们所认为的中性化特征主要是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但分性别来看, 男孩所认为的中性化特征较多地属于传统的女性特征, 而女孩所认为的中性化特征主要是传统的男性特征。这与以上所谈的女孩比男孩更倾向于把男性特征中性化以及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把一部分传统的女性气质特征中性化的结果是一致的。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看法总体上没有明显差异, 但分性别来看, 两类女孩的看法基本一致, 即其所认为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与传统观念一致, 而其所认为的中性化特征主要是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但两类男孩的看法差异较为显著, 其差异表现在独生子女中的男孩比非独生子女中的男孩更多地把传统的女性气质特征看做是中性化特征, 即前者比后者更为接纳具有传统的女性气质特征的男孩, 而后者把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看得更为重要, 较为接纳具有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的女孩。

二、中学生的理想性别气质

中学生对两性性别气质的看法反映了他们的性别观念, 而这些观念在其自身是如何体现的呢?他们自己最为欣赏的异性具有什么特征呢?

从表3我们看到, 中学生中的男孩和女孩, 无论其是否独生子女, 在最希望自己具备的三项性别气质特征中, 所占比例最高的前三项特征都是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 也就是说,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 希望自己具备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的人数都是最多的。这表明男孩中的主流在对自身的要求上还是追求传统的男性形象, 而女孩中的主流追求的目标则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女性形象, 更为看重的是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男孩 (特别是独生子女中的男孩) 尽管认为一些传统的女性气质特征男性也可以具备, 但这种观念所产生的影响较小, 对自身的要求仍然是较为传统的。而女孩虽然把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视为自己的理想气质, 但这些特征和其所认为的男女都具备的特征并不一致。从这些不一致可以得出, 中学生 (包括男孩和女孩) 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气质的接纳标准是有较大差别的, 即男孩所能接纳的同性可以具备一些传统的女性特征, 但所能接纳的自己则是与传统男性较为接近的;女孩所能接纳的同性既可以是较为传统的女性, 也可以是较为男性化的女性, 但所能接纳的自己则更多地具备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并且,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 其所认为的最符合男性或女性的特征以及男女都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并不就是其理想中自己所具备的性别特征。

和中学生的理想自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学生理想中的异性形象 (见表4) 。从男孩来看, 他们最为欣赏的是具备传统女性气质特征的女性, 只是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看重的女性特征有所差别而已。而女孩中的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观点较为一致, 都最为欣赏具备传统男性气质特征的男性, 并且她们所看重的这些特征和她们理想中的自己 (特别是独生子女) 以及男孩的理想自我所具备的性别特征有较大的重合。

从中学生的理想自我形象及理想中异性形象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 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 在理想中的两性形象方面持有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男孩占据主流地位。而女孩中较多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是反传统的, 即具备的是异性 (男性) 性别气质特征, 但其最欣赏的异性却仍然是符合传统性别角色观念的男性。从这一点来看, 真正有可能出现所谓中性化的中学生是女生, 但较为欣赏此类女生的主要是其女同学。

三、中学生的性别气质

除了了解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和理想性别气质, 笔者还对中学生的性别气质进行了测量。测量方法是挑选10对有代表性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 (坚强的—脆弱的、自信的—自卑的、粗放的—温柔的、主动的—被动的、外向的—内向的、好动的—好静的、有创造性的—守旧的、独立的—依赖的、胆大的—胆小的、理智的—冲动的) 编制成一个7点分 (0分以上表示偏向男性化, 0分以下表示偏向女性化) 的语义分化量表, 请被访的中学生根据每对特征 (左端为男性特征, 右端为女性特征) 对自己的性别气质进行评价, 调查结果见表5。

从调查结果看, 中学生整体上偏向男性化者占大多数。分性别看, 有约90%的男孩偏向男性化, 而女孩中有约3/4的人偏向男性化, 但在偏向男性化的程度上男孩明显高于女孩。同时, 男孩偏向女性化和女孩高度男性化的人数都较少, 都占将近1/10。可见, 在性别气质上偏向于异性的男孩要远远少于女孩, 但女孩中高度偏向男性化的人数也比较少。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也表现出和中学生总体相同的特征。虽然独生子女中男孩偏向女性化和女孩高度偏向男性化的人数多于非独生子女, 但通过X2检验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可以说在性别气质上, 独生子女并不比非独生子女更多地表现出中性化的特点。

四、结论

对于中学生中性化的讨论, 笔者认为首先应把中性化的概念厘清。从字面上讲, 中性化应该是指两性在性别气质特征上性别区分不明显, 男性和女性在性别气质上趋同的一种现象。它和双性化有一定的联系, 而双性化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具备男性和女性的性别气质特征。笔者所说的中性化主要是基于这一意义。但目前大家所讨论的中学生中性化, 更多关注的是中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异性性别气质特征, 更多地把中性化理解为男孩的女性化和女孩的男性化, 而这和“中性化”一词的本来意义是有明显差别的。所以, 很多人对于中学生中性化的讨论其实是建立在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基础上的。

其次, 对于中学生的所谓“中性化”的分析, 不能只局限在外在的行为表现上, 应进行多层次的分析, 即对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性别气质理想和实际的性别气质表现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为全面和可靠, 也更能准确地预测中学生在性别气质上的未来走向。

从对城市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 在对性别气质特征的看法上, 中学生已不再严格固守传统的二分法 (即把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明确区分) , 而把一部分男性气质特征和女性气质特征看做两性都具备的特征, 其中把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中性化现象更为突出。但男孩和女孩的看法具有明显的差异, 即男孩比女孩更为赞同把一部分传统的女性气质特征中性化, 而女孩比男孩更为赞同把一部分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中性化, 表现出同性比异性更为接纳中性化的个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看法只有很小的差异, 即前者在一定程度上比后者更倾向于把一部分性别气质特征中性化。然而在两性所具备的典型特征上, 中学生的看法仍然较为传统, 对传统观念的偏离主要表现在对中性化特征的认识上, 而男孩中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地偏离传统观念, 即偏离传统观念的男孩更多地属于独生子女。

然而中学生所追求的理想自我和异性形象与其心目中的两性典型形象却有较大的差距。其中, 男孩理想中的自我所具备的最重要特征虽然和其心目中的男性形象所具备的典型特征不符, 但这些特征仍属于传统观念中的男性气质特征, 而男孩所欣赏的异性所具备的最重要特征和其心目中的女性形象所具备的特征有较高的一致性, 即男孩理想中的自我和异性仍然是和传统性别角色有较高一致性的。女孩所追求的两性形象则是趋于同一的, 即其理想中的两性所具备的最重要特征都是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 两性之间在性别气质上几乎没有明确的界限, 表现出女性男性化的理想。在这个问题上,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看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在性别气质的实际表现上, 具备较多的女性气质特征的男孩只是极少数, 而具备较多的男性气质特征的女孩则占大多数。表明在性别气质上向异性方向发展的中学生主要是女生,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表现出相同的特征。

所以,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中学生的中性化现象确实存在, 但更突出地表现在女孩身上。并且, 中学生在观念上对中性化的认同程度较高, 尤其是对女性的中性化。然而, 从中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看, 当前舆论所谓的“中性化时代到来了”的说法显得较为武断, 特别是对男孩中性化的担忧更是缺少根据。此外, 除了在性别角色观念上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较为赞同中性化外, 在个人的性别气质理想和实际表现上二者并无明显差异, 即并不是像有人所说的“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为中性化”。

此外, 对于当前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所谓的“中性化”, 我们还应看到其中还包含着一定的时尚成份。中学生正处于反叛心理较为严重的青春期, 同时也是最容易崇拜偶像的群体, 而大众媒体所推出的“超女”、“好男儿”之类的反叛传统性别角色的青春偶像, 正契合了中学生的特殊心理。因而引起广大中学生的效仿, 这类偶像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方式也相应成为中学校园中的时尚。而时尚的特点是短暂性, 等这股时尚潮流过去, 这些中性化的打扮和言行可能会在一部分中学生身上消失。

所以, 如果分性别看, 人们对男孩中性化的担忧 (从成都一所中学公布的“阳刚男孩十大标准”可以看出人们对男孩的中性化更为担忧) 是不必要的, 因为在内心里遵循传统性别角色者仍是其主流。而女孩中的中性化者为其主流, 但女性向男性看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传统上两性地位具有显著差异, “男尊女卑”的地位差异使得传统的男性气质特征受到更高的评价。而近代以来所倡导的男女平等其实是号召女性和男性一样, 即仍然是在对男性特征给予更高评价的前提下进行的, 并没有对传统的女性气质特征予以拔高, 因此向往男女平等的女性的理想自我很自然地就是具备那些得到较高评价的男性气质特征的自我, 而理想中的异性仍然是传统的男性形象。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

[2]丽莎.斯冈茨尼, 约翰.斯冈茨尼.角色变迁中的男性和女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3]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中性化教育的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篇6

一、中性化教育的趋势

目前, 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中, 教育中性化现象随处可见, 主要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性化。教师总是带着中性化教育的期望, 以中性化的教育标准来衡量不同性别的学生, 比如学校教育未将性别教育纳入正式的教育内容, 对男女两性运用同样的教育方式, 使女性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与男性面临同样的竞争。这些中性化的的教育价值标准在中小学中是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的。

1. 班级管理的中性化。

在中小学教育的班级管理方面的中性化主要体现在班集体干部中的女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班的班委, 从班长到团支部书记, 再到学习委员, 基本上都是女生, 偶尔有个男生比较优秀, 但也只是那种听话、帮老师干活的, 而不是很有责任、很有承担、有志向、有抱负的男生。有学者统计, 近些年来, 在中小学, 女生做班干部的比例占到80%, 在女生干部“统治”班集体的前提下, 女生越来越“霸气”, 以能“统治”男生为荣耀。由于女生的强势让男生把自己的锐气和棱角慢慢隐藏了起来, 越来越懦弱。大部分男生会认为女生的能力和行为是受到教师的欣赏的, 便认为如果自己也像女生那样去做, 可能也会受到老师的欣赏。这种性别认知偏差会对男女心理健康及全面和谐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这种中性化的管理中, 教师比较喜欢女生承担一些重要的责任和任务, 这培养了女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承担能力, 但是在这个把女生培养成女强人的过程中, 教师忽略了发展女生的女性一面的气质。而对于男生方面, 则忽略了男生应该锻炼的刚强的性格。

2. 教育教学活动的中性化。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校教育中性化的主要体现为所有学校采用同样的教材, 用相同的考试标准衡量性别不同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 采用没有差别的教育方式。面对性别不同的学生, 教师总是讲授同样的课。在现行教育评价标准体制下, 由于女生记忆能力等较好, 男生天性活泼, 女生的成绩总体上看来比男生好, 因此, 教师在期望上出现中性化的偏差。大多数教师对女生表现热情, 跟女生的沟通多一些, 而对男生则比较冷淡, 认为男生不爱学习, 跟男生的交流不多。由于学习成绩的差异, 教师不对男生寄予厚望, 只是希望其不要调皮捣蛋、听话就行, 更不期望其去冒险, 只要规规矩矩就行。这样导致男生养成了乖顺的性格而缺乏独立的精神。

二、中性化教育的恶果

学校教育的中性化模糊了性别角色的意识, 受到教育者中性化教育的影响, 使受教育者在性别概念上出现混乱。中性化教育给青少年学生在审美观和行为性格方面都来了中性化的不利影响, 违背了传统的审美价值标准, 削弱了传统的男儿本色气魄, 颠覆了传统女人的价值观。这些影响都不利于我国传统的具有东方标准之美的文化的弘扬, 也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与和谐发展。

1. 审美观的中性化。

在中性化教育的理念下, 青少年学生审美价值标准的中性化是一个外在的结果。中性化的服饰是中性化审美观的体现之一。传统的衣着打扮规范强调两性的不同角色扮演和性别差异, 男性需要表现出稳健、庄重、力量的阳刚之美, 女性则应该带有贤淑、温柔、轻灵的阴柔之美。目前, 在我国中小学里面, 男生的衣着服饰不像男生, 女生的穿着打扮也不像女生。在校园里, 放眼望去, 看着孩子们的背影, 根本分不清楚他们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男生穿着女性化的衣服, 留着长长的头发;女生穿着男性化的衣服, 留着酷酷的短发。他们可能把中性化着装当成自己的一贯风格, 也可能只是想体验另一个新奇的自我, 或是为了适应不同角色扮演而做出的妥协。虽然衣着服饰仅仅是一个外表的体现, 但这种中性化的趋势同时暗含着深层次的意蕴, 体现了中小学生内心的一种中性化的趋向, 是对传统审美标准的一种挑战。

2. 行为性格的中性化。

审美观的中性化只是外在的表现, 而中性化教育内在的实质结果是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行为举止和性格方面的中性化。男生说话磨磨叽叽, 做事优柔寡断, 动作扭扭捏捏, 比如, 生气时不是暴躁而是像女生一样跺脚, 遇到不愉快的事不是愤怒而是像女性一样哭泣, 全然没有“怒发冲冠”的恢弘气势和魄力。女生则说话粗声粗气, 做事具有统治者的风范, 动作夸张。这些性格特征让我们不得不对国家的未来担忧。男人不具备男人的魄力, 更别说承担建设祖国的重担;女人不具有管理小家的优秀品质, 更别说分担建设社会这个大家的重责。

总之, 中性化的教育“不仅忽略了男女学生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性别差异性, 而且也忽略了在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性别差异性结果使得反对教育中的性别歧视而追求教育平等的过程, 变成了人为制造现实教育中性别歧视的过程”, 这样造成男人女人都不能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因此, 我们应该消除中性化的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寻求应对教育中性化的策略。

三、应对教育中性化的策略探讨

学校教育中性化是由于受时代潮流和社会精神的影响才出现的, 来自家庭结构变化和社会职业要求变化的双重压力, 让学校教育者不得不蕴含有中性化教育这种偏颇的教育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计划生育的调控、新兴职业的出现等社会因素的改变, 教育者在潜意识地受到中性化的暗示, 对学生的要求便趋于中性化。

中性化是时代的潮流, 是时代的精神, 因此, 这种潮流和精神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去中性化的教育来减弱中性化带来的恶果。去中性化的教育要求我们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 摒弃来自家庭和社会压力的中性化的教育观, 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采取有性别差异的教育方式, 真正做到因性别差异施教。

1. 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去中性化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中性化的教育理念主要受家庭结构变化和社会职业变化等引起的中性化要求的趋势而产生的。有学者曾说, 中性化教育主张为男女两性提供无差别的教育, 并旨在将男女两性培养成同一种类型的人————适应社会公共领域生活的人, 中性化教育是为了培养适合中性化社会要求的人才。正是这种无性别差异的教育理念导致了教育中性化。为了应对中性化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 承认男女性别自身在心理生理上的差异。

学校里的孩子正处于多变的不确定的时期, 要形成传统价值标准的男女性格气质, 学校教育去中性化是必须的, 因此, 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刻不容缓的。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应该注意到性别差异, 学校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应该注意到学生性别的差异。我们要承认男女生在知识、能力、认知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是简单地男生强于女生或女生强于男生, 而是男女生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学校教育只有建立在承认性别差异基础上, 在这种有差别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 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最终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所以, 要摒弃教育的中性化理念, 有差别地对待性别不同的教育对象。

2. 坚持因性别差异施教的教育策略。

在去中性化教育的理念的引导下, 学校教育应该对男女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有差别地对待男女生。男孩天性好动, 女孩天性好静, 因此, 在不影响智力发展的情况下, 教育应该具有宽容性, 放宽学生的特长发展, 而不是拘泥于智力因素, 仅仅关注孩子学习书本的成绩。所以, 现行的考试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关键, 教育评价应该从多方面进行, 不能以书本知识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 教师应该鼓励男生在其他一些可以提高男性气质的活动中学习, 从而锻炼他们的坚强的性格。教师应该鼓励女生多参加一些能体现她们心灵手巧的活动, 以培养她们温柔娴淑的女性特有气质。

综上所述, 要消除教育中性化的泛滥带来的不利影响, 就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变革中性化的教育方式, 坚持做到因性别差异施教。这样才能使我国中小学教育朝着更加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许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学校教育者只有端正认识性别差异的态度, 做到科学育人, 才能真真正正地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摘要:目前, 我国中小学教育呈现出一种中性化的发展趋势:教育者用同样的价值标准去要求不同性别的受教育者。这种中性化的教育导致男性缺乏男性特有的魅力, 女性缺乏相应的女性气质。在中性化教育中成长起来的男性缺乏责任意识, 不能担当。长此以往, 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且会危及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应对教育中性化发展趋势应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坚持因性别差异施教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中性化教育,性别教育,教育中性化

参考文献

[1]李江静.透视女大学生“中性化”现象背后的秘密[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9, (6) .

[2]臧传鹏, 靖国平.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形成[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7) .

[3]于国瑞.中性化服装时尚的文化解读[J].丝绸, 2009, (4) .

[4]丁钢, 岳龙.学校环境中的教育平等——基础教育中男生性别弱势的调查及思考[A].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第6辑) [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3-14.

[5]周小李, 杜时忠.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J].教育研究, 2008, (10) .

当代男装中性化设计之我见 篇7

1. 当代男装出现中性化趋势的原因

1.1 社会不断进步, 促进男女地位趋向平等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已经脱离了需要靠纯体力劳动来获取食物维持生存的时代, 开始依赖智慧来进行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的操作, 填补脑力劳动的岗位空白。由此, 许多的劳动岗位对于性别的要求越来越模糊, 需要在办公室内进行几乎同等强度的工作, 并且通过自己业绩的好坏来决定自身的职位和薪酬, 所以, “中性职业人”应运而生。在这个过程中, 男性和女性在职业中开始逐渐互相学习, 在职场中产生男女性格上的互补, 导致男女之间的“性别”这条界限越来越淡化。这种变化会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转变, 使人们在进行服饰设计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男装中性化服装设计的出现创造了土壤。

1.2 男性强势地位和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变革的兴起,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妇女不再甘于充当男性的附庸, 逐渐大胆地走向社会, 走向职场, 在社会中争取更高的地位, 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在这个背景下, 男性的刚性逐渐弱化, 传统男性的社会角色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冲击, 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男装的中性化则是这种趋势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和突出表现, 是传统男装束缚人性、款式单调的程式化特点的一种反抗和改进。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 男装的中性化特点是男性强势地位转变后, 时尚男性追求美的必然结果。

1.3 新一代的反叛意识为男装中性化奠定思想根基

社会形势的纷繁复杂, 对新一代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反映在服饰上, 则表现为向传统着装习俗和传统服装形式提出批评和大胆挑战。他们支持年轻的设计师进行服装设计, 引导时代潮流, 而且对男装的标准化和性别化提出强烈的反对。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嬉皮士运动就是鲜明的例子, 这是新一代反叛意识的体现, 是他们反传统、反文化趋势的结果。在这个趋势下, 流行服装出现分裂和多元化的时代潮流, 男装的中性化这种反常规的服装风貌迎合了部分现代男性求新求异的心理, 也实现人们多元化审美需求的满足。

2. 男装中性化设计方面的主要思路

2.1 当代男装中性化体现求新求异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思维逐渐更新和升级, 将目光逐渐从关注传统和优雅转变为更加注重着装者个性和前卫的追求, 将这些当代时尚男性的需求考虑进去, 融入他们的服装设计中。服装设计师从女装中吸收新颖的设计元素, 在设计过程中不受束缚, 勇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在男装服装设计领域掀起一股新的时尚浪潮, 不断满足当代时尚男性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比如, 七十年代的朋克风潮中的“海盗服”、“破烂时装”等, 都为男装的中性化设计带来灵感和思路。这都对追求华丽和高贵的国际正统时装界产生重大的思想冲击。所以, 男装中性化实际上体现了服装设计者对于创新意识的重视和迎合, 满足逐渐成长起来的时尚男性群体的求异求新需求。

2.2 当代男装中性化凸显男性个性和情感色彩

中性化的男装设计重视将以人为本的设计定位突出出来, 敢于打破传统服饰群体公认的着装和服装设计准则和规范, 在款式和颜色方面逐渐摆脱单调的缺陷, 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这些趋势都有利于更加鲜明地表达自身的个性和情感。而且, 这种中性化的趋势是在完全摆脱了自身性别、社会地位、身份等因素后, 所追求的一种超越、脱俗的个性, 促进人类服饰从社会需求向尊重需求层次的提升, 逐渐向自我实现需求这一最高层次迈进。从另一个视角来看, 男装的中性化其实是现代人服饰个性表现的升华和提升, 是人类思想观念进步、重视自我表现的表现。

2.3 当代男装中性化突出新设计元素的整合

在当代男装中性化趋势和潮流中, 设计师倾向于逐渐打破传统男装的固有的构成元素模式。反映在男装的款型上, 表现为大胆引进不对称结构, 并且将较为夸张的形态在男装的局部设计上呈现;反映在色彩搭配上, 则更加异彩纷呈, 各种抽象图案和动漫、电影等元素的纳入使男装变得更加感情色彩鲜明, 形式感和节奏感逐渐提升;反映在男装材料的运用上, 各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促使多种新型材料的产生, 热压材料、仿生性材料、金属性、闪光性材料等都为男装的中性化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赋予纺织材料更全新的概念;反映在装饰手法上, 男装设计师们将立体雕花、金属珠片、人造宝石、塑料流苏等设计融入服饰装饰中, 进行既有特色的艺术处理, 促使中性化男装更能展现活力, 使着装者呈现更加青春的光彩。

总结

男装的中性化潮流迎合了现代社会中时尚男性对多元化、多样化服饰的审美和心理需求, 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不可忽视的流行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普及, 西方时尚前卫的着装潮流逐渐引入中国, 人们对于着装的思想观念发生较大的转变, 中性化的男装设计在我国市场上的接受度逐渐提升, 有极佳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克兢, 田合伟.中性化元素在男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纺织科技, 2010, (5) :31-33.

[2]陶聪聪.浅析现代男装设计风格中性化的社会原因[J].科学时代 (上半月) , 2011, (5) :273-274.

混凝土结构中性化破坏及对策分析 篇8

1 破坏机理

中性化过程是酸性介质由表及里向混凝土内部逐渐扩散、反应的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主要的反应方程如下:

式(1)是由于碳化反应而使混凝土中性化。中性化后混凝土碱度降低,当pH<10时,钢筋钝化保护膜被破坏,随着氧和水的渗透,产生腐蚀和破坏,并且可能直接对混凝土材料造成破坏,降低耐久性。

2 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混凝土中性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见图1。

2.1 水泥和养护条件

水泥的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吸收CO2的量,水泥的用量越大混凝土吸收CO2的量越大。增加水泥用量,一方面可以改变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混凝土的碱性含量。因此水泥用量越大,混凝土强度越高,中性化速度越慢。水泥品种的不同对混凝土的中性化影响也不同:早强水泥<普硅水泥<掺合料水泥。

养护条件对中性化速度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含掺合料的水泥,养护充分,密度大,抗中性化效果越好,见图2。

2.2 水灰比

水灰比是决定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参数,对混凝土中性化速度影响极大。水灰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CO2在混凝土中的扩散速度,水灰比越大,孔隙率越高,CO2扩散越容易,混凝土中性化速度越快,如图3所示。当水灰比小于40%时,混凝土中性化问题可不考虑。

2.3 饰面材料

混凝土表面的饰面材料,均能抑制中性化速度。但饰面材料品种多,施工离散性大,且饰面也经时劣化,严格掌握饰面材料对中性化的抑制很困难。通过对现有建筑物的调查,透气性越小的饰面,抑制中性化的效果越好。如石材、瓷砖比抹灰的效果好的多。

2.4 施工质量

混凝土施工质量对混凝土的中性化速度也有很大的影响,混凝土浇筑、振捣和养护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密实度。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施工质量好,混凝土强度高,密实度好,其抗中性化性能强;施工质量差,混凝土表面不平整,内部有裂缝、蜂窝、孔洞等,增加了CO2在混凝土中的扩散路径,使混凝土的碳化速度加快。

2.5 环境条件

影响混凝土中性化速度的环境因素有:碳酸气的浓度、温度和湿度等。碳酸气的浓度大,中性化速度快;温度高,中性化速度快。对于湿度来说,相对湿度的变化决定着混凝土孔隙水饱和度的大小。湿度较小时,混凝土处于含水率较低的状态,虽然CO2气体的扩散速度较快,但由于中性化反应所需水分不足,故中性化速度较慢。湿度较高时,混凝土的含水率较高,阻碍了CO2气体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故中性化速度也较慢。相对湿度接近100%时,中性化速度可能变为0。当相对湿度为50%~70%时,混凝土的中性化速度最快。

3 防治对策

3.1 新建建筑物的对策

1)混凝土材料与配比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粗细适当、级配良好的抗酸性骨料。适当加入外加剂及添加剂,增加混凝土的密实程度,提高强度。选择合适的配合比,控制拌和加水量。2)精心的施工和养生。选择气候条件适宜的时间对要求较高的部位进行施工,在恶劣条件下不施工或必须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混凝土浇筑成型时要充分捣实,不要产生蜂窝、麻面;要充分进行湿养生。3)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考虑到配筋设计时保护层厚度的离散性,必须有保护层最小值的限制。施工时,钢筋加工,绑扎的精度以及安装模板的精度要充分注意,尽可能使保护层厚度的离散性小一些。4)在混凝土表面涂上保护层,使内部混凝土与外部的大气隔绝,可有效地防止或减缓中性化进程,如涂刷水玻璃。硬化后的水玻璃,除填充混凝土孔隙外,还可在结构表面形成致密的保护层;涂环氧—呋喃树脂有机材料、油漆、沥青材料等,都可保护混凝土,减缓其中性化进程。5)使用对中性化抑制效果大的饰面材料,即透气性小的饰面材料,但必须要注意饰面材料本身的耐久性。6)整个建筑物达到目标的使用年数时,要建立保全计划,并在日常管理中实施。

3.2 中性化进行过程中的措施

1)在混凝土受中性化进行过程中,尚未达到钢筋腐蚀时,抑制中性化作用是采用透气性小的饰面材料,重新饰面。2)中性化深度已达到钢筋位置,钢筋已开始锈蚀,其对策应为抑制钢筋腐蚀。如保护层尚未开裂,需使用透气性、透水性小的饰面材料,重新施工。如保护层已开裂,则需要将开裂部分剔除,对钢筋表面进行处理,如喷涂环氧树脂等,然后抹上水泥砂浆,使用透水性透气性小的材料做饰面。

4 结语

中性化是混凝土结构普遍存在的病害之一,是引起钢筋混凝土钢筋锈蚀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引起人们对中性化造成混凝土开裂的重视。对中性化造成混凝土结构的开裂破坏,“防”是最主要的。只要选用材料得当、加强施工质量监理、全方位提高施工组织队伍的整体素质,解决工程质量的问题就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刘儒平.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D].北京: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06.

[2]冯乃谦,顾晴霞.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与对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董志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估体系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16):76-77.

[4]杨利伟,王天稳.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05(2):12-13.

上一篇:连续梁合拢段下一篇: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