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依据

2024-09-28

哲学依据(精选4篇)

哲学依据 篇1

摘要:武术套路是武术庞大系统的一个分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在武术走向国际,迈入奥运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用哲学的观点分析武术套路发展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明确未来武术套路的发展方向,便于针对不同性质的武术套路发展出谋划策,为体育管理者、武术工作者提供思路和借鉴,从而促进武术套路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武术套路,分类发展,哲学

1 武术套路发展现状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这个观点认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发展是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永恒不变的东西,只有一个永恒的道理,就是永恒的发展。武术套路属于客观存在,必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要研究武术套路的未来发展,当务之急是回归武术套路的发展现状。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标准、动力及目的,是正确思想产生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针对性的解决才能有效的发展才能用于指导再次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为在人类早期,不同个体、不同部落之间因利益纷争常发生争斗和战争。于是在古代的武术套路,其价值观念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表现为技击防卫,因此这就决定武术套路的性质是一种技击防卫术。但是,事物中矛盾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相互转化,随着武术在历史上长期演化,武术套路历经长期演进,其价值功能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转化。武术套路分化成了性质或主要价值功能不同的几大类。现在武术套路的性质有些质变为展现技击动作艺术美的表现难美性项目,有些则质变为以健身养生、增进健康的健身为主要目的的健身术。前者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它的产生是有条件的,是在西方体育,特别是西方竞技体育大规模进入中国后才产生的。它是以少数的专业运动员为参与主体,以竞技比赛为主,以创造优异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竞技体育项目;而后者则是以大众全民为主体,以增进健康、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主要价值功能的体育锻炼项目。但是事物的发展总是存在着矛盾的两面性。由于北京申奥的成功,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绝好机遇。国家为了将武术跻身于奥运会,前后20余年全力以赴,针对奥运会对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进行改革。因此难免顾此失彼,厚薄不一。这一期间对以健身养生为主要价值功能,以大众为参与主体的健身类武术套路重视不够,补养不足,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不仅形成了以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为主流的偏颇,还造成了武术套路整体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失衡的现象。

2 武术套路分类发展

2.1 分类发展的哲学依据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决定了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去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认识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马克思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什么是具体?列宁说,具体之所以具体,表现为过程,表现为综合,表现为质的多样性。一个大的事物里面有许多矛盾,一个复杂的矛盾里面有许多方面,矛盾和矛盾之间,方面和方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它们的关系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各自的特点也不是一把就能抓住,必须精心的进行具体分析,因此任何事物不能一概而论,要找出矛盾的特殊性,在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否则找不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对武术套路同样如此,应该进行多元化分类。

2.2 武术套路的分类标准

功能决定价值,价值决定存在。在现今阶段,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达,使武术技击防卫的功能逐渐淡化,因此主要形成了竞技类武术套路和健身类武术套路。竞技类武术套路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把进奥作为途径并充分体现竞技体育的特点;健身类武术套路的特殊性表现在武术锻炼的业余性。因此,分类发展、各谋生路是武术套路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

2.2.1 竞技类武术套路

竞技类武术套路自进入现代竞技体育行列以来,随其技术不断创新,技术体系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的运动项目。竞技类武术套路作为艺术展现类,是武术套路的一个分支,即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必定具有其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最高理想的特殊性。竞技武术套路进入了体育竞赛的行列,成为竞技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进入奥运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在奥运盛会的殿堂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归属地,就必须向“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靠拢,这相对于非竞技类武术套路的追求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讲,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应该具有和遵循竞技体育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主要表现在:(1)竞争性。激烈的竞争是竞技武术套路最本质的特点之一,也是不同于其他类型武术套路的最大区别;(2)严格的规则性。规则是竞技体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为了体现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竞技武术套路制定了竞赛规则,要求参赛者共同遵守;(3)评判的公正性。竞技武术套路是在高度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的,竞技武术套路必须公平、公开、公正,不得偏坦任何一方;(4)技术要求的高度性。竞技武术套路要求必须具有高难并且完美的技术,否则难以取得比赛的胜利,高度的技艺性是竞技武术套路自身发展的要求以及赖以生存的基础;(5)较强的观赏性。竞技武术套路既是艺术展现类难美性项目,就要充分体现武术套路的艺术美,广大观众可以通过观赏比赛达到愉悦的目的。

2.2.2 健身类武术套路

健身养生类武术套路是在全民群众中以健身强身、愉悦身心、娱乐休闲、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交往为目的的武术运动,其参与对象突出大众化,不分年龄、性别、职业、体质。同样作为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应当具有矛盾的特殊性。就健身类武术套路而言主要表现在业余性。对于全民群众而言,练习武术套路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非赛场争金夺银,更非战场冲锋杀敌。我们完全可以保持一种享受的心态进行武术套路的锻炼。至于练到什么水平,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没有必要刻意追求高难美新,也正是由于业余性决定了内容选择和练习强度的随意性。武术套路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为全民群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不同的群众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青少年可以选择以发展协调性、灵敏性及柔韧性为主要内容的套路;中老年可以根据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练习缓慢柔和的太极拳剑等等。

2.3 分类后武术套路之间的关系

不同类的武术套路有着各自的特殊性,要善于分析各自的特殊性,才能将新的认识用于再次实践。然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是孤立的看问题,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性,所以在指导实践中,还要找出事物与事物之间,方面与方面之间的关系。

2.3.1 竞技类与健身类武术套路的共同性

竞技类武术套路与健身类武术套路无论参与主体是竞技运动员还是全民群众;无论价值功能是比赛竞技还是强身健体;无论技术路线是高难美新还是易学易练,终究都属于武术范畴,都具备武术的本质特点,即技击性。它是维系武术生命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项目的关键所在。竞技类武术套路所反映的技击动作是艺术化的技击动作,其特征是攻防动作的艺术夸张,表现在动作幅度加大,攻防方法的虚拟,造型姿态的夸张,动作衔接的多变等方面。但是在动作的发力过程和动作规格所遵循的技法基本法则,以及对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要求和健身类武术套路是一致的。健身类武术套路由于内容广泛的选择性,无论拳术还是器械,一招一式都是以踢打摔拿等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创编而成,每招每式、攻守进退中无不体现武术技击的本质特点。

2.3.2 竞技类和健身类武术套路之间的联系

由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两大类,属于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既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也是体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系统论意义上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作为整个国家体育系统中的两大子系统,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运行速率超前或滞后其他子系统,都将影响或制约其他子系统的运行,单一地发展某一方面,其结果只能是事业的萎缩。从社会学意义上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众体育中有提高,竞技体育中也有普及。虽然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内容、形式和方法,但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为制约的相互转换的关系,人为地割裂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去发展其中的任一方面,只能导致体育功能的弱化,并最终形成竞技体育动力源枯竭和群众发展停滞的局面。大众性是体育的起点和终点,体育必须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奥运争光”与“全民健身”是相辅相成的。群众体育中体育人口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竞技体育中将金牌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反过来会推动群众体育的不断发展,从而使体育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实现体育的最终目的。

3 结语

社会分工的出现及其精细化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武术历经数千年发展演进,集攻防技击、娱乐健身、艺术表演、竞技比赛等诸功能于一身。拥有如此丰富之内容、精深之理论的武术套路进入分工如此之精细的现代社会,分类发展、各谋生路是武术套路面临的必然选择。马克思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在现今阶段,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达,使武术技击防卫的功能逐渐淡化,主要形成了竞技类武术套路和健身类武术套路。因此我们要用哲学解释二者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明确各类套路的良好发展必然会促进整个武术的良性循环,从而解决武术领域目前相互制约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马克思主义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4]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5(7).

[5]杨建营.武术分类和发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

[6]杜振远,等.论现代武术的分类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

哲学依据 篇2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科学判断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作 者:宫敏燕 GONG Min-yan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陕西,咸阳,71 刊 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2(5) 分类号:B0-0 关键词:和谐社会   构建   哲学依据  

哲学依据 篇3

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了人民是历史主体。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现前, 英雄史观长期占据的主导地位, 认为人民群众极其不重要甚至被称为消极空虚的群氓。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为人民确立了自己是历史创造者的正确位置, 使人们科学、全面、深刻的意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反复强调, 历史是由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 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的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而不是某些个别英雄人物或者某种外在于人的“观念”。

(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承认人民是实践主体。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哲学是哲学史上一个巨大变革。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创造者更加是实践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活水源头,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满足自身生存的发展需要, 不断探索实践, 发现人类世界的未知领域。只有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才能推动人类历史的不断蓬勃发展, 人民的实践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定义中提到,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区别出与西方的协商民主之处———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是实践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党始终坚持的“人民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根据“人民主体”哲学原则,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执政理念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始终心系人民群众, 始终认为“人民,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现出人民的民主, 保证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保障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结合中国特殊社会情况, 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方式, 从“五一口号”到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再到“两会”制度形成都可以深刻体现出这一点。因此, “人民主体”的原则, 既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立的深厚哲学基础,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哲学契合

2.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现了“以和为贵”的协商之道

“以和为贵”是中国哲学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论语》中, 这个理念是借孔子的学生子有提出来的:“礼之用, 和为贵。” (《论语学而》) 孟子则有一句被广为流传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四书》之一的《中庸》说:“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则干脆直截了当地断言:“德莫大于和。”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可见, 儒家对“和”是高度重视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涵可以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人民主体”, 一个是中国的“和”, 这是中国独特的东西。协商民主体现了党派与党派之间的“共识”;政府与群众的“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共存”;三个“共”说的就是中国一个的“和”, 核心思想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

2.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体现了“和而不同”的容量

孔子对“和”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君子和而不同。” (《语·子路》) 二是“君子和而不流。” (《中庸》) 。“和”是一种境界, 在孔子看来, 因为人和人之间, 由于学历、背景甚至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 往往对事情会形成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说, 人和人之间要完全的理解和沟通不大可能。儒家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和而不同”。“和”是君子之道, “和”是协商的境界, “和”是维护凝聚力的德性原则。因为君子有一种“和”的包容力, 也许不一定同意你的做法、看法, 但是能够意识到我们是一个团队、一个整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和人生理想走到了一起。所以, 懂得放弃个人的成见, 必要时甚至会牺牲个人的利益, 成就更加重要的人民群众的利益, 体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中的“和”。

因此, “和”既是一种协商方式, 也是一种协商目标。我们承认矛盾的存在, 不回避矛盾, 勇于解决矛盾, 并通过这种解决, 探求一种和谐、和合之道。采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式, 各党派团体、各界别和阶层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协商讨论, 能够得出对重大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因此要把协商放在决策之前, 以及决策执行之中, 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来增进理解, 形成共识, 深化认识, 最充分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消除不和谐因素,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集中智慧、凝聚力量。

中国哲学的“和”的哲学理论, 影响了几千的中国社会, 形成深刻的“和合”文化。在浓厚的“和合文化”催化下, 中国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才有了深厚中华文化基因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有什么样的文化基因, 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民主形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继承和弘扬了中华哲学思想的优秀基因, 使得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这片土壤中开出“社会主义协商之花”。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是在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进一步吸收中国哲学的思想, 科学的揭示了中国协商民主事业的发展走向,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注入了新的内涵, 指明了前进方向。只有牢固树立唯物史观中“人民主体”的哲学立场, 坚持中国哲学的“和”的思想, 才能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的认识,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3]周青山, 周家吉.试析中国协商民主之马克思主义民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4 (4) .

哲学依据 篇4

参考答案要点:

分析(材料)

(1)决定、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形势调整政策

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

(2)反作用树立正确意识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3)运动是有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实事求是政策正遵循经济规律

(4)实践认识辩证统一决定;反作用投身实践、树立成为共识、制定正确政策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实质坚持发展观点形势要求政策及时调整

(6)矛盾具有特殊性过程阶段各有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势不同政策相应调整

(7)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三性”认识、发展真理多次调整实现主客观统一

(8)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一切以时间等为转移形势不同及时调整政策

(9)发展是前进与曲折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既有信心又做好准备冷静分析、满怀信心

(10)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统一量变是必要准备重视量的积累经济通过多次调整实现

(11)矛盾即对立统一基本属性对立面转化对立中把握统一紧缩-宽松-紧缩的调整

(12)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时时有矛盾承认分析揭露解决采取措施解决危机膨胀

上一篇:调制器控制器下一篇:事业单位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