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鸡痘(共5篇)
怎样防治鸡痘 篇1
鸡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体表无羽毛部位出现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为特征 (皮肤型) , 也可表现为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增生病灶 (白喉型) , 两者皆有的称为混合型。此病流行于世界各地, 雏鸡发病生长缓慢, 消瘦;产蛋鸡发病产蛋量下降, , 死亡率一般在5%~60%之间, 若继发或并发其他传染性疾病、葡萄球菌、寄生虫病可造成更高的死亡率。
1流行病学
1.1本病各种龄期、性别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 但以雏鸡和中雏最常发病, 且病情严重, 死亡率高。成鸡较少患病, 但在某些应激因素的作用下, 也可感染。
1.2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夏、秋季多发生皮肤型禽痘, 冬季则以白喉型禽痘多见。南方地区春末夏初由于气候潮湿, 蚊虫多, 更多发生, 病情也更为严重。
1.3鸡痘的传染常通过病禽与健康家禽的直接接触而发生, 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禽痘病毒散播的主要形式之一。禽痘的传播一般要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 常见于头部、冠和肉垂外伤或经过拔毛后从毛囊侵入。黏膜的破损多见于口腔、食道和眼结膜。有资料表明, 无损伤的上皮, 病毒是不能入侵的。
1.4库蚊、疟蚊和按蚊等吸血虫, 以及体表寄生虫如鸡刺皮螨在传播本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蚊虫吸吮过病灶部的血液之后即带毒, 带毒时间可长达10~30d, 其间易感染的鸡被带毒的蚊虫叮咬后而感染, 这是夏秋季节禽痘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
1.5某些不良环境因素, 如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体外寄生虫、啄癖或外伤、饲养管理不良、维生素缺乏等原因, 可使禽痘发病几率大或病情加重, 如有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发感染, 则可造成大批鸡只的死亡。
2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
根据症状、病变以及病毒侵害禽体部位的不同, 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
本病的潜伏期为:鸡痘4~6d, 有时可长达2周后才出现症状。发病经过通常为3~4周, 并逐渐恢复, 而发生混合感染时病程延长。皮肤型和黏膜型均能恢复良好。
2.1皮肤型
在身体的无羽毛或羽毛稀少的部位, 如冠、肉垂、嘴角、眼皮、耳垂和腿、脚、泄殖腔及翅的内侧等部位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起初痘疹为细小的灰白色小点, 随后体积迅速增大, 形成如豌豆大、灰色或灰黄色的结节。痘疹表面凹凸不平, 结节坚硬而干燥, 有时结节的数目很多, 可互相连结而融合, 产生大的疣状结节。如果痘痂发生在眼部, 可使眼缝完全闭合;若发生在口角, 则影响家禽的采食。这些痘痂突出于皮肤表面, 在体表皮肤存在大约2周或稍短的时间之后, 在病变的部位产生炎症并有出血, 从痘痂的形成至脱落约需3~4周, 脱落后留下一个平滑的灰白色疤痕而痊愈。如果在疤痕未痊愈之前强行剥离, 皮肤上留下红色的出血性病灶。皮肤型鸡痘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但感染严重的病例或体质衰弱者, 则表现精神萎靡, 食欲不振, 增重减缓, 生长受阻, 产蛋鸡则产蛋减少或完全停产, 死亡率可达5%~10%。
2.2黏膜型
痘疹多发生于口腔、咽部、喉部、鼻腔、气管及支气管表面生成一种黄白色的结节, 稍突出于黏膜表面, 以后小结节逐渐增大并相互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 覆盖在黏膜上面, 这层假膜是由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凝固而形成, 像人的“白喉”, 所以称为白喉型鸡痘。随着病程的发展, 口腔和喉部黏膜的假膜不断扩大和增厚, 阻塞口腔和喉部, 影响病禽的吞咽和呼吸, 嘴往往无法闭合, 病鸡频频张口呼吸, 发出“嘎嘎”的声音;严重时, 脱落的破碎小块痂皮掉进喉和气管, 进一步引起呼吸困难, 直至窒息死亡。
2.3眼鼻型
眼结膜发炎, 眼和鼻孔中流出水样分泌物, 以后变成淡黄色黏稠的脓液, 时间较长后, 由于眶下窦有炎性渗出物蓄积, 病鸡的眼部肿胀, 可以挤出干酪样的凝固物质, 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
有些病鸡皮肤、口腔和咽喉黏膜同时受到侵害和发生痘斑, 称为混合型, 有时还可见到败血型。病禽表现严重的全身症状, 并随后发生肠炎, 病禽可迅速死亡, 或急性症状消失后, 转为慢性肠炎, 腹泻致死。
3诊断
禽痘在皮肤、黏膜上形成典型的痘疹和特殊的痂皮及伪膜, 结合其发病季节, 如蚊虫发生的夏季、初秋以皮肤型多见, 而冬季以黏膜型多发;老龄鸡有一定的抵抗力, 而1月龄或开产初期产蛋鸡有多发的倾向, 常可作出初步诊断。
应用组织学方法寻找感染上皮细胞内的大型嗜酸性包涵体和原生小体, 也有较大诊断意义。
黏膜型禽痘开始时较难诊断, 可用病料接种于鸡胚或人工感染的易感鸡。病料可用痘痂或口咽的假膜, 制成1:5~1:10的悬浮液, 接种于10~11日龄鸡胚的绒毛尿囊膜上, 5~7d后绒毛尿囊膜上可见有致密的增生性痘斑;或将病料擦入已划破的冠、肉垂、无毛部皮肤或拔去羽毛的毛囊内, 当接种鸡后, 在5~7d内出现典型的皮肤痘疹时, 即可确诊。此外, 也可应用琼脂扩散沉淀试验、血凝试验、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
发生黏膜型禽痘时, 其呼吸道症状与其他呼吸器官疾病 (如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鼻炎和支原体感染) 很相似, 而且多呈混合感染, 此时将进行剖检, 观察喉头、气管黏膜上有无痘疹, 是否形成假膜等。
4防治措施
4.1搞好灭蚊措施
注意鸡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对本病的预防应着重做好平时的卫生工作。在蚊子等吸血昆虫活动期的夏、秋季应加强鸡舍内的驱杀昆虫工作, 鸡舍要钉好纱窗、纱门防止蚊子进入, 以防感染;新引进的家禽应隔离观察, 证明无病时方可合群;不同龄期、不同品种的家禽应分群饲养, 栏舍的布局应合理, 通风要良好, 饲养密度不宜过大, 饲料应全价, 避免各种原因引起啄癖或机械性外伤。
4.2加强免疫
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禽痘疫苗, 在种禽场和经常有本病发生的养禽场, 应对易感幼禽进行接种。目前国内的鸡痘弱毒疫苗有鸡胚化弱毒疫苗、鹌鹑化弱毒疫苗、鸽痘原鸡痘蛋白筋胶弱毒疫苗和组织培养弱毒疫苗。商品蛋鸡与种鸡的免疫程序:春末、夏季及初秋孵出的, 7~30日龄首免, 约可保护2个月, 届时如仍有蚊虫, 应进行二免。秋末至次年早春孵出的, 在60~130日龄免疫一次, 具体时间以靠近入夏为好, 约可保护5个月。肉鸡的免疫程序:夏秋季饲养的, 7~9日龄免疫一次, 可与新城疫首免同时进行。冬春饲养的不一定要进行免疫。
疫苗的接种方法可采用翼膜刺种法和毛囊涂擦法, 组织培养弱毒疫苗还可供饮水免疫。翼膜剌种法是用消毒的钢笔尖或注射针头蘸取疫苗, 剌种在翅膀内侧无毛三角区皮下无血管处。毛囊法是在雏鸡的腿部外侧拔去几根羽毛, 用消毒的毛笔或小毛刷蘸取经1:10稀释的疫苗逆向涂擦在毛囊内, 注意拔羽毛时不要引起创伤、出血等。
在接种后3d~5d即可发痘疹, 7d后达高峰, 以后逐渐形成痂皮, 3周内完全恢复。接种后必须检查发痘情况。抽检5%的鸡只, 若80%的鸡发痘好, 说明免疫有效;若发痘差时, 则应重复接种。在一般情况下, 疫苗接种后2~3周形成免疫力, 30日龄以下刺种的, 免疫力可维持2个月, 60日龄以上刺种的免疫期可持续5个月。
上述鸡痘疫苗已被成功地与新城疫和/或马立克氏病疫苗联合应用, 但需用非肠道途径接种。
4.3发病后的处理
一旦发生本病, 应严格隔离病禽, 进行治疗, 严重的应淘汰, 并经无害化处理 (深埋或焚烧) 。病禽舍、运动场和用具要进行严格的彻底消毒。由于残存于禽体内的禽痘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 不易杀灭, 所以禽群发病时, 经隔离的病禽应在完全康复2个月后才能合群。对于禽痘的治疗, 目前尚未有特效的药物, 对有治疗价值的可采用对症疗法, 以减轻病禽的症状和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皮肤上的痘痂可用消毒剂如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后, 用镊子小心剥离痘痂, 然后在伤口处涂上碘酊、龙胆紫或石炭酸凡士林。口腔、咽喉黏膜上的病灶, 可用镊子将假膜轻轻剥离, 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再用碘甘油 (碘化钾10g, 碘片5g, 甘油20mL, 混合搅拌, 再加蒸馏水至100mL) 涂擦口腔, 每日数次。此外病禽眼部发生肿胀时, 可将眼内的干酪样物挤出, 然后用2%硼酸溶液冲洗, 再滴入5%的蛋白银溶液;或用庆大霉素1支 (8万U) , 利巴韦林注射液1支 (0.1g) , 混合加纯净水12~15mL, 冲洗眼部或点眼, 每日数次。剥离的痘痂、假膜或干酪样分泌物应集中销毁, 以防病毒的扩散。另外, 用中草药验方外涂或内服进行治疗的, 效果也很好。
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禽, 为防止并发感染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 例如在饲料中添加0.08%~0.1%的土霉素, 连喂3d;或在饮水中添加0.05%的金霉素, 连饮2~3d。同时, 改善禽群的饲养管理, 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A或含类胡萝卜素丰富的饲料, 若用鱼肝油或其他维生素制剂补充时, 其剂量应为正常量的3倍, 这将有利于促进组织和粘膜的新生, 促进采食,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雏鸡刚发现痘疹时, 用免疫鸡或痊愈鸡的血清进行注射治疗 (每只鸡注射0.5mL) , 有较好的效果。
怎样防治鸡痘 篇2
阻生齿的表面有牙龈瓣覆盖,这样与牙冠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缝隙,医学上称之为盲袋。人们吃的食物残屑最易藏在里面,加上口腔的湿度、温度又合适,给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盲袋里的食物残渣即使刷牙、漱口也不容易清除。在正常情况下,细菌所造成的危害并不明显,但在感冒、疲劳、抵抗力降低时,它就兴风作浪、乘虚而入,这就形成了智齿冠周炎。
这种病不能小看。它来势凶猛,牙龈肿胀疼痛明显,严重的会出现牙关紧闭、进食吞咽困难,并伴有发热、头痛、周身不适、便秘、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若治疗不彻底,就会变成慢性炎症。冠周炎反复发作时,盲袋内的脓液由口腔进入消化道,可形成人体的“病灶”,长期危害健康。智齿冠周炎还能引起颜面软组织感染,并向头面部扩散造成不良后果。阻生智齿不但对全身有损害,对邻牙也有损害,常造成邻牙龋齿,严重时可产生牙髓炎,使邻牙牙槽骨受损而过早丧失功能。
智齿冠周炎是青年好发的一种口腔疾病,若有反复发炎的阻生智齿应尽早拔除,而且不用镶牙,拔除后对人体健康有益,对邻牙也起到保护作用。目前拔智齿的方法很多,不会带来什么痛苦,请千万不要顾虑。
鸡痘的防治 篇3
1 流行病学
鸡只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都可感染, 鸡雏鸡和中鸡最常发病, 其中最易引起雏鸡大批死亡。
鸡痘的传播常由健康鸡与病鸡接触引起, 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形式。一般需经有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蚊子及体表寄生虫可传播本病。蚊子的带毒时间可达10~30d。
鸡痘病毒大量存在于病鸡痘疹中, 耐热、耐干燥, 但不耐酸碱, 可被1%氢氧化钠或1%的醋酸于5分钟内灭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春秋两季和蚊子活跃的季节最易流行。大型鸡场中若管理不善, 更易流行。此病可使病鸡生长迟缓, 减少产蛋。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体表寄生虫、维生素缺乏和饲养管理恶劣、营养状况不良, 可使病情加重。如有葡萄球菌、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发感染, 可造成大批死亡, 尤其是对雏鸡, 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2 主要症状
该病潜伏期4~8d。依侵犯的部位、病程长短可以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 偶有败血型。
皮肤型:以头部皮肤, 有时见腿、脚、泄殖腔和翅内侧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为特征。病变发生在无毛或少毛的皮肤上, 常见于冠、肉髯、喙角、眼皮和耳球上, 起初出现细薄的灰色麸皮状覆盖物, 迅速长出结节, 初呈灰色, 后呈黄灰色, 逐渐增大如豌豆, 表面凹凸不平, 呈干而硬的结节, 内含有黄脂状糊块。有时结节数目很多, 互相连接融合, 产生大块的厚痂, 以致使眼缝完全闭合。如痘疹长在鼻孔, 则鼻孔堵塞而引起呼吸困难, 长在眼睛, 则羞光流泪, 甚至失明, 不见采食而饿死。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但病重的小鸡则有精神萎糜、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止。
黏膜型:病变发生在咽喉的黏膜上, 多发于小鸡, 病死率较高, 小鸡可达50%, 病初呈鼻炎症状。病鸡萎顿厌食, 流鼻汁, 初为浆性黏液, 后转为脓性。如蔓延至眶下窦和眼结膜, 则眼睑肿胀, 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素蛋白渗出物。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鼻炎出现后2~3d, 口腔、咽喉等处发生痘疹, 初中圆型黄色斑点, 逐渐扩散为大片的沉着物 (假膜) , 随后变厚而成粽色痂块。凹凸不平, 且有裂缝。痂块不易剥落, 强行撕脱, 则留下易出血的表面, 上述假膜有时伸入喉部, 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 甚至窒息而死。
混合型:即皮肤黏膜均被侵害。病鸡症状严重, 死亡率高。
败血型:少见, 若发生则以严重的全身症状开始, 继而发生肠炎, 病鸡有时迅速死亡, 有时急性症状消失, 转变慢性腹泻而死。
3 剖检病理变化
病变与临诊所见相似。口腔黏膜的病变有时可蔓延到气管、食道和肠。肠黏膜可能有小点状出血。肝、脾和肾常见肿大。心肌有时呈现实质变性。组织学检查, 见病变部位的上皮细胞内有胞浆内包涵体。
4 诊断
皮肤型和混合型的症状很有特征, 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不难诊断。对单纯的黏膜型易与传染性鼻炎混淆。可采用病料接种鸡胚或人工感染健康鸡。方法是:取病料 (一般用痘疹或其内容物或口腔中的假膜) 做成1:5~10的悬浮液, 擦入划破的冠、肉髯或皮肤上以及拔去羽毛的毛囊内, 如有痘毒存在, 被接种鸡在5~7d内出现典型的皮肤痘疹症状。此外也可采用琼脂扩散沉淀试验、血凝试验、血清中和试验等方法进行诊断。
5 防治
5.1 预防
5.1.1 首先搞好鸡场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
养鸡场要始终把搞好环境卫生放在首位, 采取措施为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 并做到勤清理粪便, 定期消毒, 减少各种应激, 尽量减少或避免蚊虫叮咬, 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啄癖或机械性外伤。
5.1.2 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这是防治本病最有效方法
对种鸡场和年年发生此病的养鸡场, 可于春秋二季按时接种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 一般初生6日龄以上的雏鸡用200倍稀释于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1针;20日龄以上鸡用100倍稀释疫苗刺种1针;1月龄以上鸡用100倍稀释液刺种2针。接种后5~7d检查免疫效果, 检查刺种部位, 有无“痘疮”反应, 如果大多数没有, 表明无效, 需重新接种1次。免疫后10d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4个月。
5.1.3 做好其它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家禽养殖场应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情况, 结合本场实际及鸡群健康状况制定出适合本场的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 并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来实施免疫接种, 从而增强鸡群对各种疫病的抵抗力, 才能确保鸡群的健康生长。
5.2 治疗
一旦发生本病, 应隔离病鸡, 轻者治疗, 重者淘汰, 死者进行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健康鸡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污染场所要严格消毒。存在于皮肤病灶中的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很强, 因此隔离的病鸡应完全康复后2个月方可合群。
鸡群患本病后无特效治疗药物, 主要采用对症疗法, 以减轻病状和防止并发症。一般本病鸡皮肤上的痘疹不需治疗。如治疗时可先用1%高锰酸钾液冲洗痘痂, 而后用镊子小心剥离, 伤口用碘酊或龙胆紫消毒。口腔病灶可先用镊子剥去假膜, 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 再涂碘甘油, 或撒上冰硼散。眼部肿胀的病鸡, 可先挤出干酪物, 然后用2%硼酸液冲洗, 再滴入5%蛋白银溶液。剥离下的假膜、痘痂等集中消毒、烧毁、深埋处理, 以免病毒扩散。
大群投喂抗生素控制并发症。发生鸡痘时, 为防止出现并发症, 应大群投喂抗生素, 如阿莫西林、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 一般应连用5~7d。同时饲料或饮水中添加VC、VA、鱼肝油等, 以提高鸡体自身的抵抗力, 减少应激。
可服用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功效的中草药, 对于消除症状, 防止并发症, 有一定的效果。
崩大碗、鸡屎藤、酸味草、鹅不食草各60g, 捣拦, 热开水冲调30min, 可供中鸡10羽, 或雏鸡200~300羽服用, 每天2次连用3~5d。
紫草9g、生地6g、甘草3g、土茯苓9g, 加水500ml, 煎汁, 供100羽雏鸡饮用, 连用3~5d。
木芙蓉叶90g、龙胆草60g, 煎汁灌服。供中鸡50羽, 或雏鸡100~150羽服用, 每天2次, 连用3~5d。
农村散养户可试用下列土方治疗:
鲜扁豆叶捣拦取汁, 灌服或涂患处, 一天2次, 连用3~5d。
鲜丝瓜叶捣拦取汁涂擦患处, 一天2次, 连用3~5d。
取茶油调和草木灰涂于患处, 一天2次, 连用2~5d。
取鲜鱼腥草切碎拌料饲喂病禽, 5g/ (羽/d) , 连用3~5d。也可煎汤内服或饮水。
鸡痘综合防治 篇4
1 发病原因
鸡痘多因皮肤和黏膜感染所致。病鸡的皮屑、粪便都是传染源。断喙、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时,器具消毒不严或操作不当可引发鸡痘,带有病毒的蚊虫更是传播鸡痘病毒的罪魁祸首。鸡舍拥挤、通风不良、氨气过多、阴暗、潮湿时可促发本病。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4~8d,分三种类型,即: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
2.1 皮肤型
多数在20日龄左右发病,发病前鸡群状况良好。该型鸡痘以夏秋季多发。初期个别鸡流泪,经过4~5 d,大面积出现鸡痘,并迅速波及全群,其感染率因防疫力度不同而不等,有的高达40%。
皮肤型鸡痘主要发生在鸡体的无毛处或毛稀处,同时引发结膜炎,病鸡眼肿胀,甚至失明。其鸡冠、肉髯、眼睑、喙角,翼下、腹部及腿等处生出一种灰白色的小结节,渐次成为红色的小丘疹。小丘疹很快增至绿豆大,其呈黄色、灰黄色或褐色,且凹凸不平,有时邻近的痘疹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呈棕褐色的大疣状结节,并突出于皮肤表面。
皮肤型鸡痘症状比较轻微,患鸡一般无全身症状,但严重病鸡,尤其是幼雏可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的症状,产蛋鸡则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停产。
2.2 黏膜型(白喉型)
此型主要在病鸡口腔和咽喉部黏膜引发坏死性炎症,形成伪膜,又称“白喉”型鸡痘。其病死率较低,但发病率高,可使病鸡生长缓慢,影响产蛋率,并可诱发其他传染病。
病鸡皮肤无痘疹,病变主要出现在口腔、咽喉和气管黏膜表面。初期表现为鼻炎症状,2~3 d后在黏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的小结节,小结节稍突出于黏膜表面,以后结节逐渐增大并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的假膜,假膜覆盖在黏膜上。这层假膜由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炎性渗出物凝固而成。用镊子剥去假膜,则露出红色的溃烂面。随病情的发展,假膜逐渐扩大、增厚,并阻塞在口腔和咽喉处,造成病鸡尤其是幼雏鸡呼吸和吞咽困难,严重时鸡嘴无法闭合,病鸡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声音。
病鸡采食困难,体重迅速减轻,精神萎靡,最后窒息死亡。此型多发生于小鸡和中鸡,死亡率高,严重时可达50%。
严重病鸡,鼻和眼部受到侵害。先是眼结膜发炎,从眼和鼻孔中流出水样分泌物,以后水样物变成淡黄色的脓液。时间稍长,眶下窦有炎性渗出物蓄积,病鸡眼部肿胀,从肿胀的眼部可挤出干酪样的凝固物,重者因角膜炎而失明。
2.3 混合型
本型是指皮肤和口腔黏膜同时发生病变,其引发的病情严重,死亡率高。鸡痘发病率、死亡率的高低取决于病毒的强弱、饲养条件的好坏及是否及时采取防制措施。
一般成年鸡死亡率小,中雏死亡率约5%,幼雏可达10%以上。鸡群拥挤、鸡舍卫生条件差、饲料不足或混合感染时死亡率可达50%以上。
病鸡精神萎顿,食欲大减,体重减轻,甚至死亡。若痘长在眼上,则鸡流泪、怕光,眼睑粘连甚至失明。白喉型鸡痘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病鸡呼吸困难,常因口腔和咽喉部位堵塞而窒息死亡。
3 病理解剖
鸡痘的病理变化比较典型,容易识别。
皮肤型鸡痘的病变如临诊所见。在病禽皮肤上可见白色小病灶、痘疹、坏死性痘痂及痂皮脱落后留下的疤痕等。
黏膜型鸡痘见口腔、咽喉部甚至气管黏膜上出现溃疡,其表面覆盖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口腔有痘斑、早期喉,气管黏膜隆起,后期形成豆渣样物。干酪物堵塞喉头,剥离后有出血溃疡灶,个别不易剥离。气管内有血痰和血丝,少部分黄色干酪物堵塞喉头,但易剥离。
4 诊断要点
本病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区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A亚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播快、致死率高,其发病特征是患鸡呼吸困难,患结膜炎,喉部和气管黏膜肿胀、糜烂、坏死和大面积出血, 发病率接近100%, 死亡率10%~40%。患病蛋鸡产蛋量明显下降。传染性喉气管炎侵害较大日龄的鸡 (4~12个月) 。病变集中于气管及喉部,气管及喉部中含大量黏液性、坏死性物质。
雏鸡一般不发生本病,鸡群发病日龄在35 d以后,育成鸡发病死亡率高于成年鸡。易感鸡受病原侵染后,表现出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或症状轻微,或为亚临诊型带毒者,其不断通过呼吸道向外排毒。该病毒对温度敏感,55.5℃15 min、60℃3 min、75℃30 s即可将其杀灭。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经呼吸道引起感染,其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破坏黏膜上皮细胞。呼吸道炎症造成鼻腔分泌物大量增加,病鸡呼吸时发啰音,咳嗽,呼吸困难,频频摇头,试图甩掉堵塞的渗出物。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发病初期,鸡流泪,鼻腔内流出半透明的渗出物,个别鸡突然死亡;1~2 d后,部分鸡伸颈、张口呼吸,严重者强咳。病鸡时常咳出血痰,可在鸡笼、料槽、地面见到血痰。
剖检病死鸡,一般内脏无明显变化。特征病变集中于喉头。喉头、气管黏膜肥厚和高度潮红,有出血点;喉头、气管覆盖一层散在、疏松的渗出物,个别鸡的炎症和渗出物可扩散到支气管和气囊内,有时喉头和气管完全被干酪样渗出物充塞,干酪物易剥离,同时可见轻度结膜炎和鼻窦炎。
5 防治
5.1 加强管理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舍内空气流通,及时排出舍内的氨气,注意驱虫、消毒,在鸡舍周围喷洒杀虫剂,消灭蚊虫。严格隔离、消毒,淘汰病鸡,焚烧死鸡。
5.2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1日龄以上鸡可刺种。6~20日龄雏鸡用200倍稀释疫苗刺种一下,20日龄以上雏鸡用100倍稀释疫苗刺种一下,1月龄以上鸡刺种两下。本苗接种3~4 d后,刺种部位会红肿、结痂,2~3周后痂块即脱落,免疫14 d后鸡可产生免疫力。
免疫时间:肉鸡(1次),2~3周龄。蛋鸡(2~3次),2~3周龄、70~110 d、产蛋后6个月。免疫持续期:初生雏2个月,2~3周龄为4个月,成鸡为6个月。
为预防鸡痘,应根据发病情况,在蚊虫孳生季节之前做好免疫接种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免疫后须加强检查,只有出现结痂方为免疫有效,如不结痂,必须重新接种。鸡痘疫苗只有通过皮肤刺种才能生效,采用肌肉注射,效果不好,饮水则无效。防疫期间避免使用消毒药和抗菌药,防疫前后增喂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D,同时搞好卫生,加强饲养管理等。
5.3 治疗
鸡感染鸡痘后主要采用对症疗法减轻症状,同时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发生并发症。皮肤型鸡痘一般不须治疗,如果发病数量较少,可将病鸡隔离饲养,必要时,可剥离鸡痘,伤口涂碘酊或紫药水等。
白喉型鸡痘,咽喉部黏膜上的假膜用镊子剥掉,用0.1%高锰酸钾清洗患部后,涂碘甘油等。鱼肝油涂搽,减少窒息死亡。眼部肿胀,眼球尚未损坏的可将眼部干酪样物挤出,然后用2%硼酸溶液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眼部,随后滴入5%蛋白银溶液。剥离下的假膜、痘痂或干酪样物质应集中烧掉,严禁乱丢,以防散毒。
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卡那霉素等防止继发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病等。
鸡痘的防治体会 篇5
1 病因
该病以蚊子叮咬吸取鸡的血液后病鸡带毒生长而感染。鸡群恶癖, 鸡群密度大, 通风不良, 鸡舍内阴暗潮湿, 营养不良, 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没有免疫鸡群或者免疫失败鸡群高发。
2 症状
鸡痘可根据机体的发病情况分为皮肤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种。但主要以混合型多见。患病鸡鸡冠、肉髯、喙角、眼皮等无毛区或少毛区皮肤出现病损。初成灰色麸皮状覆盖物后成黄色。逐渐增大呈数个结节。内有黄油状物质, 有的结节相互连接产生大的结痂, 致使鸡的眼皮不能睁开, 出现严重的瞎眼现象。患鸡口腔黏膜有黄棕色痂块, 不易剥落。造成患鸡呼吸和吞咽困难, 甚至窒息死亡。患鸡精神不振, 采食减退, 甚至死亡。
3 预防
3.1 搞好灭蚊虫工作
由于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应对所有可以孳生蚊虫的水源进行检查, 消灭和减少蚊蝇等吸血昆虫危害, 经常消除鸡舍周围的杂草, 喷洒杀蚊剂消灭蚊蝇等吸血昆虫, 鸡舍门窗、通风排气孔安装纱窗门帘, 并用杀虫剂喷洒纱窗门帘, 防止蚊蝇进入鸡舍, 减少吸血昆虫传播鸡痘。
3.2 加强饲养管理
低饲养密度, 经常保持鸡舍通风换气良好;勤打扫鸡舍, 加强卫生消毒, 保持鸡舍内清洁、卫生、干燥, 每批鸡出笼后应将栏舍内的垫料、粪便等杂物全面清除, 并彻底打扫干净, 再用常规消毒药剂喷洒消毒灭源, 饲养用具遇高温湿季, 应加强鸡舍内通风和吸湿防潮, 控制鸡舍地面和空气中的水分, 以利保护易感鸡群, 加强鸡群饲养, 保持日粮营养全面, 饲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增强鸡群的抗病能力。减少蚊子的孳生, 舍内加强通风防止潮湿。
3.3 免疫接种
6~20日龄雏鸡用200倍稀释的疫苗于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皮下刺种1针;20日龄以上雏鸡用100倍稀释的疫苗刺种1针, 1月龄以上用100倍稀释的疫苗刺种2针。本苗接种3~4 d, 刺种部位出现红肿、结痂, 2~3周痂块即可脱落, 免疫后14 d产生免疫力, 雏鸡免疫期2个月, 成年鸡免疫期4个月。首次免疫多在10~20日龄, 二次免疫在开产前进行。为有效预防鸡痘发生, 应根据各地情况, 在蚊虫孳生季节到来之前, 做好免疫接种。需要注意的是, 鸡痘疫苗免疫后必须认真检查, 只有结痂方为生效, 如不结痂, 必须重新接种。另外鸡痘疫苗只有皮肤刺种才能有效, 肌肉注射效果不好, 饮水则无效。因此防治鸡群发生鸡痘, 必须严格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
3.4 防止鸡体表外伤
及时修理笼具, 防止竹刺、铁丝等尖锐物刺伤鸡皮肤。出现外伤的病鸡及时用5%碘酊或龙胆紫涂擦伤部。
4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