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国家利益观

2024-10-14

毛泽东国家利益观(共4篇)

毛泽东国家利益观 篇1

摘要:对日外交, 是中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把建立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放在对外政策的重要地位。他以国家利益为视阙, 分析了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阻力与可行性, 提出了对日外交策略, 并于1972年恢复了对日友好关系, 促成了对日外交的新发展。

关键词:国家利益,毛泽东外交策略,中日关系

尽早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 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的重要主张。毛泽东认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否建立和发展正常的国与国关系, 不在于社会制度的差异, 而在于是否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 特别是1952至1972年间, 中日制订并实行了民间外交方针, 使中日主要是通过民间交流形式, 以民间为主导进而发展到半官半民的形式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人员交往、商贸往来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 进入1970年代, 在国际大舞台上演出了中日复交和签订和平友好条约等震撼世界的交响乐, 并于1972年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以和平为中日关系的主流, 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日外交策略的基点

毛泽东特别担心中国面临的战争危险、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日本军国主义再起, 我们是怕的。”[1]他认为, 中国并不是怕日本本身, 而是怕美日联合起来对付中国, ”因为美国扶植日本的军国主义……美国在东方的主基地是日本……日本在国会中强行通过了同美国的军事同盟条约”, 该条约已经“把中国沿海地区, 也包括在日本所解释的远东范围之内”。可见, 新中国领导人在当时对日本未来的发展趋向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对中日关系的未来也并不是特别有信心。但总的来说, 毛泽东外交思想充满浓厚的和平哲学。一方面, 他坚持承诺中国不会称霸。毛泽东多次强调指出, 中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强国, 也不可能对外进行侵略, 中国不会扩张, 不会搞霸权, 而是要成为一支重要的世界和平力量。他表示要严厉批判极少数中国外事工作人员的沙文主义和大国主义行为和情绪, 希望世界人民监督中国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 坚决反对美国和苏联的霸权政策。他认为, 任何侵略别国的行为, 占领他国领土的行为都属犯罪行为。同时他还表示, 希望早日看到欧洲的独立, 看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尽快发展。以此为基础, 在解决国际争端、领土争端以及邻国的边界争议问题上, 毛泽东都力主以和平方式解决。而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来源上, 毛泽东认为人民的力量十分重要。他虽然认为战争不可避免, 并决定在中国进行广泛的备战, 但又同时希望人民和平力量的强大能制止战争, 至少能推迟世界大战的爆发。毛泽东的这种和平外交哲学思想在对日关系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辩证地看待中日关系, 既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 同时主张宽容今天的日本

毛泽东在战后主张以一种辩证的态度对待日本和日本人民, 他在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 针对田中角荣所说“过去几十年之间, 中日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 ……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 我对此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他严肃地说:“年轻人认为‘添了麻烦’这种说法是不充分的, 通不过的。因为在中国, 这是往妇女裙子上洒了水之后使用的语言”[2]。另一方面, 他又以极其宽大的胸怀来对待中日关系, 主张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处, 但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他在会见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时表示, “中日关系的历史是很长的, 人类几十万年以来过着和平的生活, 我们的祖先吵过架、打过仗, 这一套可以忘记啦应该忘记, 因为那是不愉快的事情, 记在我们脑子里干什么呢”“对你们过去欠的帐再要来讨帐, 这是没有道理的。你们已经赔过不是了。不能天天赔不是, 是不是一个民族成天呕气是不好的, 这一点, 我们很可以谅解。”毛泽东在为了这一个最主要的目标, 毛泽东在谴责当年日本侵略罪行的同时主张要宽容今天的日本, 体现出一种和平发展国际间关系的思想, 这对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间先行, 以民促官”的外交理念打破了中日外交的僵局

毛泽东认为, 中日两国作为近邻, 要从过去的惨痛中汲取教训, 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 这不但对中国人民、日本人民有利, 也对维护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因此, 新中国一成立, 中国政府就发出了改善中日关系的建议, 指出“中国人民是愿意同日本人民友好的, 日本人民也是愿意同中国人民友好的。”然而当时的日本执政当局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极端敌对的政策。鉴于日本当局的态度, 毛泽东认为, 要打破中日两国外交的僵局, 应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半官半民”的外交思路。从民间做起, 运用人民友好的伟大力量, 逐步积累和创造条件, 进而促进官方关系的进展。毛泽东认为:中日两国尽管未恢复关系, 而且按照国际法的理解还存在着战争状态, 但是这并不妨碍两国人民的友好活动和签订民间协议。从增进民间团体协商开始来打开中日关系, 只要人民互相来往通商、友好合作, 日本人民的大多数就会认识到中日之间恢复邦交首先对日本人民有益, 对中国人民也有益, 从而推动日本政府改变对华政策。在这一理念下, 毛泽东多次亲自接见日本客人, 指出要把日本人民与日本政府的反华政策分开来, 并指导制定了先民间往来、后政府建交的渐进外交策略。

四、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建立面向未来互惠互利的中日关系

近代以来日本多次侵略中国, 给中国人民的感情造成过极大的伤害。但是, 时代在发展,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 都与过去有所不同。作为相邻的东方重要国家, 中日两国都应从发展的观点去建设未来的相互关系。毛泽东指出, 日本民族过去犯过错误, “我们之间的社会制度虽然并不一致, 但这个不一致并不妨害我们相互的尊重和友谊。过去的老账并不妨害我们, 今天制度的不同也不妨害我们。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主要是将来的问题”。[3]“中日关系的历史是很长的……我们的祖先吵过架、打过仗, 这一套可以忘记啦!”为了实现共同建设将来、和睦相处的愿望和目的, 毛泽东表现出中国人宽以待人的大度情怀。毛泽东认为, 中国和日本”两个民族现在是平等了, 是两个伟大的民族, “主张中日两国应”互相帮助, 互通有无, 和平友好, 文化交流, 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毛泽东对于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问题始终投入极大的热情, 主张要尽一切所能和机会促成这一重要的外交事务。尽管中日关系在50年代至60年代多次出现波折, 但由于毛泽东富于远见地要把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的日本人民严格区分开来的主张, 以及中国方面“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半官半民”的外交策略, 使中日民间往来在没有外交关系保障的不利情况下, 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吉田茂、岸信介、佐藤等几届亲美反华的政府曾经使中日关系陷入严重曲折, 但终究无法阻挡中日友好的历史潮流。1971年7月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 以及尼克松总统1972年2月来到北京与毛泽东举行的历史性会见, 对日本政府造成极大的冲击。美国政府率先与中国改善关系, 并举行了最高级领导人的会晤。这种做法使得日本政府感到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日本政界的有识之士以此为契机再一次强烈要求日本当局迅速开展自主和平外交, 改善日中关系, 日本原来奉行的对华政策再也难以为继了。1972年7月, 在中国问题上一筹莫展的日本首相佐藤作被迫下台, 田中角荣继起出任新首相。在7月7日田中内阁首次会议上, 田中首相坚决地表示:“关于外交, 要尽快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大平正芳外相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应采取”负责的行动, 独立作出决定”, “要下决心从事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工作”。[4]可见, 田中内阁已经下决心调整佐藤时期的对华政策, 开始改变对美国外交政策亦步亦趋的方针, 中日之间确实已经有了开始进行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基本条件。在这种形势下,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领导人决定抓住时机恢复中日邦交。毛泽东认为, “我们现在要争取联邦德国和日本, 这是两大任务”, ”恢复日中邦交这个时机不能等得太久”。[5]按照毛泽东的这一精神, 中国政府对田中内阁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并做了大量的积极有效的工作, 终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外交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302-302

[2]共和国领袖决策艺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621.

[3]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302303

[4]杨考臣.中日关系史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207.

[5]中国外交五十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344.

浅析毛泽东物质利益观 篇2

一、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

人民群众是毛泽东物质利益观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从党的性质高度看人民群众物质利益问题, 他认为, 关心群众生活, 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是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决定的。毛泽东物质利益观强调共产党人追求的物质利益不是少数人的利益, 而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指出, 关于人民群众的穿衣、吃饭、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卫生等一切实际生活问题, 都应引起共产党的关注。并强调“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 从土地、劳动问题, 到柴米油盐问题”[2]。

毛泽东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中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物质利益思想。人民群众是毛泽东物质利益观的依靠力量。毛泽东物质利益观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他认为:“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 任何强敌能够战胜, 离开民众将一事无成。”因此, 必须坚定地相信群众, 紧紧地和群众一道, 科学地领导他们前进, 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

二、生产不断扩大, 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民群众物质利益保障的基础, 毛泽东坚持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解放生产力, 以实现给人民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毛泽东强调自力更生, 依靠自己的力量, 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发展生产力方面自己要有志气, 要有干劲, 依靠自力, 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利益发展的需求。但是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外援的作用, 毛泽东强调“中国的革命和中国的建设, 都是依靠发挥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为主”, 同时强调也要争取外国适当的援助。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主要是计划经济的发展。他强调计划是一种意识形态, 既是实际的反映, 又是对实际的反作用。因此对实现人民的物质利益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由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会出现不平衡、不按比例的情况, 因此毛泽东要求按比例综合平衡, 按计划来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由此可以看出, 毛泽东在群众物质利益实现上, 坚持计划的方式, 在发展生产力上也固守计划经济的堡垒。

三、统筹兼顾, 各得其所

毛泽东强调物质利益应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三者兼顾的原则中, 毛泽东更强调的是整体的、集体的利益, 强调要对群众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利益价值导向和教育, 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 这是处理好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既包括当前的、具体的物质利益, 又包括长远的、根本的物质利益。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主张既要关注人民群众当前的具体的物质利益, 更要关注人民解放与幸福的长远的根本利益。他强调:“所谓仁政有两种, 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 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两者必须兼顾, 不兼顾是错误的……所以, 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 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 不可多照顾。”

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必定要多投入生产, 因此造成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强调:“钱和材料只有这样多……既能保证重点建设, 又能照顾人民生活需要。”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 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毛泽东吸取前苏联的经验教训, 主张缩小交换的剪刀差, 采取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 并采取补贴等形式, 满足物质利益实现的更大化。

参考文献

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知识辞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99.

毛泽东国家利益观 篇3

《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研究》一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着眼于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的大局,遵循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和战略利益拓展理念,立足“海外行动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回应近年来“军事力量走出去”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难题,从分析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基础问题入手,探讨了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的基本范畴、原则制度、手段方式、内容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了相关外国武装力量在维护海外利益行动及法律保障方面的情况和特点,提出了对我们的启示和借鉴,在此基础上着力构建了加强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的对策措施。

本书作者宋云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军事法学教研室教授、法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全国“四五”普法先进个人、全军常备外宣专家、全军优秀教员、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全军法律战专家库成员、全军育才奖银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国际法、海洋法、海战法教学、 研究,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军队、海军和学院级课题多项。先后多次应邀为海军首长、机关以及海军各舰队等宣讲国际法、海洋法知识,为多批次护航官兵进行国际法培训,多次参加对外交流,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权益。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全书共分九章,从界定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入手,探讨了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的基本范畴、原则制度、手段方式、内容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了相关国家武装力量在维护海外利益行动及法律保障方面的情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的对策措施。本书对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方式、法律保障的 目标和能 力需求等 问题进行 研究,尤其是提出军队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法律保障运行机制这一命题,并着力建构科学、合理的法律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法律保障实行与协作机制,具有开创性。

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系统科学方法解决法律保障的多元性、综合性、复杂性难题,为构建适应我军特点和海外利益维护需求的法律保障运行机制提供思路;尝试引入金融、经济领域的工作方法,解决法律风险管理的针对性、程序性、准确性难题,为法律保障研究从原则性、定性分析为主向具体、定量方向发展打下一定基础。

国家利益 篇4

春秋时期, 晋国有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 名叫叔向。叔向辅佐过晋悼 (dào) 公、晋平公和晋昭公三代国君, 还做过晋平公的老师。可是, 让叔向想不到的是自己差一点被晋平公处死。

这件事发生在晋平公六年。这一年, 叔向同父异母的弟弟羊舌虎因为受栾 (luán) 逞反叛事件的牵连, 全家被抄斩。按照当时的法律, 叔向被关进了大牢, 秋后问斩。不过, 叔向在狱中那可是不紧不慢, 该吃吃, 该喝喝, 该睡睡, 一点儿也不着急。

叔向被捕的事情在晋国朝野引起了轰动。大臣们都知道叔向是冤枉的, 可是谁也不敢向晋平公和范宣子求情。因为, 栾逞反叛时, 逼得晋平公差一点自杀。晋平公恨不得把所有有牵连的人全 部杀死。因此, 去狱中探望叔向的人多, 但是, 真正愿意帮助叔向的人却很少。

乐王鲋 (fù) 是晋平公的宠 (chǒnɡ) 臣。不过, 乐王鲋与叔向平日里关系并不好。因为, 乐王鲋教给晋平公的都是一些玩物丧志的勾当。作为晋平公的老师, 叔向非常鄙视乐王鲋。叔向被捕后, 乐王鲋觉得拉拢叔向的最佳时机到了。他想:“要是自己救了叔向的命, 叔向一定会一辈子感激自己的。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 倘若有了叔向这样有才能的人做朋友, 我乐王鲋想不升官发财也难呀! ”乐王鲋这么一想, 就到狱中探望叔向去了。

乐王鲋来到狱中时, 叔向正在用餐。乐王鲋向叔向问好, 叔向不搭理他。乐王鲋说:“我可以救你的命。”叔向还是不说话。乐王鲋以为叔 向耳朵有问题, 便把嘴巴贴在叔向的耳朵边, 大声说: “如果我救了你的命, 你出狱后拿什么报答我? ”叔向依然不说话, 只管自己喝酒、吃菜, 仿佛没有听见一样。乐王鲋没想到自己的热脸竟然贴到一个囚犯的冷屁股上, 气得眼珠子都白了。

乐王鲋走后, 狱卒不解地问叔向:“乐王鲋想救你的命, 你为啥不理人家呢? ”叔向说:“乐王鲋救我不是为了国家, 而是为了他自己。你说, 我叔向英明一世, 怎么能为了苟 (ɡǒu) 且偷生而屈身于一个小人呢? ”狱卒又问: “那你就这样等死吗? ”叔向说:“我死不了, 祈 (qí) 奚外举不弃仇, 内举不避亲, 他不会单单丢下我不管的! ”

事情果然像叔向预料的那样。当时, 祈奚已经告老休养了, 他听说晋平公要杀叔向, 急忙坐上快车 , 赶往京城。

祈奚来到晋国的都城, 先去拜访了负责案件的范宣子。祈奚直截了当地对范宣子说:“叔向是晋国的台柱子, 晋国不能没有叔向。别说叔向的弟弟犯错, 就是叔向的十代子孙犯错, 也应该赦 (shè) 免呀! 现在, 如果因为羊舌虎而杀了无辜的叔向, 晋国就会失掉一根柱子, 国家就会灭亡。这样做值得吗?”范宣子一听, 恍然大悟。于是, 两个人一起去见晋平公。

晋平公本来就不忍心杀死自己的老师, 现在有人求情, 便同意赦免叔向, 并让他官复原职。

祈奚救了叔向的命, 连招呼也不打, 就直接回老家继续养老去了。叔向从狱中出来后, 有人建议叔向提着礼物去拜访祈奚, 感谢祈奚的救命之恩。可是, 叔向不仅没有去, 而且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对祈奚说。众人不解。叔向说:“祈奚救我, 并不是为了私情, 而是为了晋国。为晋国鞠躬尽瘁 (cuì) , 那才是对祈奚最好的感谢呀! ”

上一篇:建筑结构安装方案分析下一篇:计量体系的建设与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