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幼儿教育

2024-10-11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共12篇)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 篇1

“两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其中, 扫盲教育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扫盲教育要结合民族地区、农牧聚集地区的实际, 积极探索创新, 努力走出一条与民族地区自然人文特点和历史文化传统相契合、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发展道路, 使扫盲教育真正成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 反映着各民族的特色。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 如果脱离了民族传统文化, 发展农村教育就难以收到实效。

一、产生新文盲的主要原因

1.在民族地区, 一些家长对学校教育信心不足,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民族文化、发展要求不完全适应, 学生在学校里无法充分学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且不能学以致用、学以致富, 从而产生了厌学、逃学现象, 出现读书无用论思想。因此, 民族地区发展农村教育, 不但应重视将现代学校教育引入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来, 而且应努力实现现代学校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 使学校教育成为传承人类共同知识和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认同的主渠道, 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脱穷致富的主渠道。

2.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加之农村学校教育受到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投入等方面的限制,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 升学特别是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是有限的。片面强调升学率, 往往会导致多数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 进而助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应该看到, 民族地区的发展急需大量各种类型的人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部分学生升学无望, 往往辍学外出务工。其实, 升学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 把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仅仅定位在提高升学率上, 不但与教育的基本功能相背离, 而且不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

3.由于大多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加之学校数量较少, 学校教育的受益面受到明显限制。

二、针对民族地区扫盲教育的具体措施

根据民族地区文盲的思想状况和现实生活条件, 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开展形式多样的扫盲工作。

1.对15~50周岁的青壮年文盲采取集中扫盲和分散扫盲的方式, 将扫盲工作落到实处。组织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学生参加扫盲活动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对帮助家庭成员脱盲的学生予以表彰。

2.将自学和督学结合起来, 注重学习效果。改变了单纯以识字量、算术运算等作为衡量学员是否脱盲的标准, 建立满足扫盲对象的基本学习需求, 适当增加与其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经济实用的脱盲标准。

3.通过“送教下乡”和“送文化下乡”等活动的开展, 积极进行扫盲工作的再教育、再动员工作。乡镇、村、学校要将集中扫盲和分散扫盲紧密结合起来, 除了在各集中扫盲点不定期扫盲之外, 也将扫盲重心转移到各个村社扫盲点, 实行“一对一”扫盲。

4.利用正常、健康的宗教活动, 发动僧侣对周围的群众进行扫盲教育。

5.将扫盲工作和驻寺工作组的工作结合起来, 要求驻寺工作组成员在闲暇之余对村社扫盲对象进行必要的辅导和教育。

6.加大职业教育, 使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升学有基础, 务农有技术”。努力拓展教育形式, 积极探索建立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文化教育与技术培训、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模式。也就是说, 既要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获得继续升学的能力;又要在教学中增加职业技术方面的内容, 使学生掌握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和其他工作的知识与技能。

7.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十分重要。随着国家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推进, 以及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等工程的落实, 民族地区的交通、通信状况大为改观。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大力发展以广播、电视、网络为载体的教育形式, 使人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和各种实用技术。同时, 应通过设立科技文化集市、提倡赶科技文化集等形式, 为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开辟新的途径。

总之, 民族扫盲教育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利用农牧区实用技术扫盲教材, 努力采集形象的、浅显易懂的远程教育资源, 依托农牧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手段, 帮助文盲学员掌握所需知识和基本技能, 加大农牧民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 篇2

大院子中学

文古罗铁

马边彝族自治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县。近几年,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春风的吹拂下,马边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边教育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如顺利通过国家“普九”验收,高考本科上线超100人等。特别是实行“两名一补”政策,给马边教育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学校规模不断壮大,教学设备设施不断增加„但马边的教育相对于其他市县,教育质量仍然很差,特别是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现状令人担忧。如今年全县民族地区小学毕业检测,双科平均分达到90分就算优秀,中考500分以上不到10人,高考400分以上不到15人。教育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所在,是学校能否跨出校门、打出品牌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本人就如何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浅谈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

1、经济落后,观念滞后

在马边偏僻的彝家山寨,很多家庭都是靠劳动来维持生活,人们除了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山上打笋子、砍柴,也有一些人开始到外面去打工。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没什么差别,只要能认识几个字,能去打工挣钱就行了,这种思想导致民族地区学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家长则是因为害怕政府不能享受低保、扶贫等优惠政策而让孩子来读书,这种学生往往是开学来读几个星期,农忙季节就让孩子回去干活,等到期末检测再来。不仅学生家长观念落后,教师的观念也落后。有些教师认为民族地区的学生素质差,不打不成材,所以经常体罚学生;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再努力学生成绩也差,所以自己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行,只要保证学生安全就行等。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马边教育的一个怪现象是城区附近的学校教师严重超编,而边远学校则严重缺编。为此实行教师轮岗制,但这些教师都是三天打渔,两天撒网,工作不积极,对学生不负责,反正干一年,他就回去,干好干不好他都能回去。随着学生家长观念的不断变化,民族地区学校学生不断增加,学校规模不断壮大,但教师编制却依然变化不大,小学村校依然没有足够的老师,所以只能聘请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大多数是中学毕业没考上高中的,自身素质不高,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结果这些学生学了三年几乎什么都没学到。因为公务员和教师工资待遇的差别太大,现在的年轻老师来到民族地区教学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跳板,工作重心就是考公务员。结果就是学生刚适应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换成另一个老师了。

3、学校管理不力

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有一个优秀的校长。由此可见校长工作的重要性。在民族地区,校长第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搞好与上级的关系,从而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至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生活是否幸福,教师教学是否做到教学六认真等这些问题,能关心和解决的,恐怕十个校长中很难找出一个。

4、教师待遇低

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没有福利待遇而劳动强度大是我县民族地区教师工作现状。近几年,全县年终公务员奖1万多奖金,事业单位奖5000元而教师只有3000元。教育部门年终绩效也是全县平均最低的。没有奖金,没有补贴,从而给教师生活带来了压力,从而削减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

1、加强培训,改变观念,提高素质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力军和关键。因此培训教师,改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应成为首要任务。首先,教育局或进修校每年暑假应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现在每学期都在搞些专题培训和网络远程培训,这影响了教师教学进度,更影响教师教学效率。造成上课上不好,培训只是应付,没起任何作用。如果利用假期培训,可以使教师安心培训,从而达到培训目的。当然为了避免培训走形式,培训完以后应检查或展示培训成果。其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学习和交流。一般一个月至少组织一次。既要学习有关的教育文件和理论,还要组织教师介绍一个月的教学工作情况,相互交流和学习,互相提意见,从而共同进步,最后交心得体会。再次,外出培训人员学校应安排工作积极、认真,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去参加,从而达到激励教师认真工作的作用。同时参加培训教师返校后要上汇报课,让他回来培训全体教师,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这样通过培训,让每一个教师都知道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知道实施素质教育和教研教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从而加强学习,认真工作,积极探索提高民族教育的模式,从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2、加强管理,提高管理力度,规范管理行为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施者,管理好教师,学校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民族地区大多数学校对老师管理松散,存在老师上课不认真,批改作业不及时,不认真辅导学生,甚至有的学校课时不达到要求,经常钻空子休息。为此,一方面县主管局应加大对学校常规工作的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对学校工作进行专题检查,防止学校管理松散;另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力度,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增强校务、财务的透明度,使每位教师都清楚了解学校的财务运行状况,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在对教师评价上,要改变自上而下的缺乏教师自我参与的评价机制,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3、增加聘任教师的途径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一批高素质且稳定的教师队伍。当前马边聘任教师的方法有引进和公招两种方式。引进主要是针对本科生,只需要面试就可以了;而公招是针对专科生,需要进行笔试和面试。这两种方式对引进县外优秀人才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马边各方面条件落后,导致很多本科生根本不到马边来,即使来了也只是过渡,一两年后都会考回去。鉴于此,我认为一方面引进教师以后应明确规定,3年或5年以内不准离岗,若离岗需交违约金,违约金根据年份制定,最高可达3万元;另一方面,重视选拔本地人才,特别是民族人才,因为本地区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只有本地人才能真正留守。所以当公招教师人数不够时,可以因地制宜,降低要求选拔本地区的人才。

4、城乡合作,共同进步

马边近几年,城区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素质教育开展的有声有色,所以我建议主管局将本县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向全县宣传和推广,让其他学校向它学习。具体做法不是光搞讲座和大张旗鼓搞宣传,而是将这些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对口单位,互派教师相互学习:让城区一小部分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送经,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感受在农村工作的辛苦;让农村学校个别教师到城里取经,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回来再组织开展本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目前马边将部分超编学校的老师进行轮岗,时间是一年。这样因为工作时间短,人数少,从而对支教学校没起到促进作用,相反造成管理不便。因此我建议将本县将轮岗人数有1 人改为1个小组(3人或5人),时间为3年,每年主管局单独对其进行考核,优秀的可以返校,否则在农村进行服务。

浅析民族族地区中职数学教育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职数学,现状分析,教学对策

中国分类号:O1

数学知识在许多学科里有广泛的应用,如会计基础,统计原理,计算机电工基础,建筑、测量程序设计等。没有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学科是没有办法学习。因而数学在职业学校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而且必须让学生建立起一定数学的基础,才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数学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大量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能学到数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建立了基础。 数学做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进程,也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作为职高数学教师有必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查找原因、采取对策、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一、职高生数学学习的现状分析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进入中职学校后,有部分学生竟然认为语数外都不用学了,学好专业课就万事大吉,甚至有人公然说:学数学还有什么用呀?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上课不听,课后不看,这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学习基础薄弱和学习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大多数同学对学习数学失去了兴趣.

2.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中职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基本技能欠缺,表现在概念模糊,公式、定理、性质不清,更谈不上理解各个知识点互相孤立,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加上表达能力差,运算能力差,基本上没有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缺乏自信心,厌学、怕学、有恐惧心理,一上课就无精打采,睡觉、玩手机、唠闲嗑、搞小动作等。有的同学虽然有兴趣,但由于数学的实用价值不那么直接,学起来也没有学专业课那么起劲。

3.学习方法不当,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不少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没有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不积极主动思考,作业马虎、抄袭、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字迹潦草,解题不够准确,步骤不完整,不懂的问题不钻 不问,学习被动,课前没有预习,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复习、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可以说,作为一个好学生所应该具有的良好学习习惯大多数中职学生没有,特别是让他们看来枯燥乏味的数学。

4.学习能力差,思维呆板,缺乏联想,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与要害,思维难以展开,更不用说进行联想,在问题面前往往茫无头绪,无所适从。 只会简单识记、机械模仿,学习知识生吞活剥,不会灵活运用,往往只注重问题的结论,不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

二、职高生数学学习差异的成因

1.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低,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迫干无奈,选择了职业中学,因此普遍存在基础薄弱,以至于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情况。这就决定了职高学生的群体学习素质低于一般高中学校的学生。

2.职业学校教育目标定位低,主要侧重于为社会培养适合不同行业的基本从业人员,它要求职高毕业生具有一般的、重复的业务操作技能,强调实用技术培训而忽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训练。

3.数学教学本身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上往往老师讲得较多,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意识,使原来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加缺乏信心,而放弃对数学的继续学习的信念。

三、针对差异、数学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1.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重视数学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厌恶数学,害怕数学,主要原因是缺乏数学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做到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培养数学意识。教学内容要让每位学生从不同程度上能听得懂、做得了。

2.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上、课余时,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贴于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有好坏之分,好的学习习惯符合学习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不好的学习习惯则偏离学习的心理规律,会防碍学习的效果。在这些问题上学生若有了正确的认识,这对于改进自己的学习习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那些缺乏有效学习方法的学生,学习成绩差,不断受到挫折和批评,因此很可能丧失信心。不少职高学生在数学上花的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正是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加强学生数学基础训练

1.教学要由易而难,适应中职学生数学基础。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实际,要选准起点放慢进度,热情关心学生,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基本上能懂会做,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如在讲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时,首先从具体数字入手,然后过渡到一般字母的证明,进而解决有关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2.重视讲练结合。职高学生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且反应都比较慢,因此在课堂上必须采取“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的原则,使他们動脑、动口、动手,做到学有所用,循序渐进。

3.抓好数学理论教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单纯地为应用而死记硬背公式,将会一知半解、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既讲好公式、定理的应用,又注重数学中重要公式,定理的推导证明,使学生全面而又系统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数学、想学数学、要学数学,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翁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意识就会增强,他们会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方法来处理一些现实问题,也会把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上去似乎与数学无关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只有学生达到这一层次,我们才可欣慰地说:“我们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要给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只授之以‘鱼”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2]李广全 李尚志.数学(基础模块).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 篇4

近年来,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稳步推进,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疆的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 以普通高等教育为首,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并济的教学体系。新疆总人口数为1963.11万人,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总量为1182.86万人, 约占全疆总人口的60.5% (2) , 可见少数民族教育是与新疆教育繁荣发展紧密相连的。而根据自治区于1996年制定的《自治区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模》 (3) 可知2010年及以后将成为新疆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加快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新疆教育工作的重点, 也是提高新疆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

二、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制约因素的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虽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其发展现状仍与西部大开发, 西部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不相符。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内外两方面:从教育外部来讲,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财政困难, 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日益困难的教育投入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从教育内部来讲,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都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 新疆经济发展滞后, 财政困难, 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矛盾突出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 人们的思想意识上的封闭性尚未被打破, 传统意识、观念保留的较为完整。使人缺乏一种开拓、创造和自我发展的内在机能。新疆的总体经济水平不高, 财政较为困难, 导致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对于经济落后的贫困和特困地区的人口家庭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免收学杂费, 对经济落后地区转移支付的资金主要直接用于生活困难的贫 (特) 困人口。因此, 政府在扶贫的同时无法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教育领域, 而边疆县财政收入低, 缺少现代工业, 乡镇企业不发达, 传统经济比重大, 经济结构单一均是造成新疆教育投入不足, 经费紧张的原因, 成为一支困扰新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 教育观念陈旧,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从家长方面看, 很多少数民族家长对孩子多采取“怀柔”政策, 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十分严格。一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低, 对教育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送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取得一张毕业证书, 而对于教育本身并非真正感兴趣。从学生方面看,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主动学习欲望不强, 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不仅每天要完成学习任务更要分担家庭劳动甚至利用课余时间赚钱减轻家庭负担, 这样就使本来学习兴趣就不浓的学生分散了自身的学习精力, 耽误了学习时间。

毫无疑问, 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条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疆的教师队伍分布不均衡, 南疆等偏远地区跟北疆和东疆及一些中型城市相比自然条件相对恶劣, 难以吸引优秀教师, 留下教学人才, 从而导致师资严重匮乏。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也是造成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质量长期偏低的最主要的, 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三) 强烈的民族意识影响

新疆的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艰苦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 使少数民族在严酷的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因而产生了对本民族的很强的认同感和依赖感。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 就可能不利于接受新事物;不利于与其他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学习;不利于吸收发达地区先进的东西, 克服自身不足;更不利于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系, 最终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严重障碍。

(四) 师生语言成为瓶颈

少数民族民语教师自身的汉语表达能力差, 水平低, 无法教出高质量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依然是少数民族教师的一块短板, 因为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差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其自身知识面的拓宽、知识更新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学生汉语起步较晚, 特别是南疆的学生, 语言的障碍不仅影响他们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影响他们进入更高的学府接受更好的学习。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并且不具备较高的汉语水平, 因此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汉语氛围, 也没有给孩子灌输学习汉语, 接受先进知识的必要性的意识。因此双语教学在新疆实施了多年, 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与城市差距大, 缺乏语言环境仍使得学生学习汉语吃力, 造成了课程学习的障碍。

三、对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少数民族教育在新疆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快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 而且也关系到整个新疆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 坚持立足新疆贫困地区实际情况, 努力推动经济发展

在教育投入上, 虽然新疆采取了许多措施, 做了很多工作, 但仍然满足不了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央财政每年拨给民族教育的专项经费, 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 专项下拨, 专款专用, 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此外, 要积极改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 集中资金, 大力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1) , 切实解决少数民族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解决交通车, 寄宿制学校等最迫切问题。

(二) 增强新疆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名师出高徒, 只有建立我国新时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一代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英才。因此要对基础教育的民语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期检查和督导, 特别是课堂的教学质量。以培训和检查、督导、业务考核等多管齐下的方式, 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从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的基础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 深化汉语教学改革, 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授母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 推进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方案。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对少数民族教师HSK的汉语水平应要求在八级以上作为上讲台的硬性条件。实践证明, 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师生汉语水平都有不小的提高, 同时又有利于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提高。“民汉兼通, 汉语授课”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 是少数民族教育改革的核心。因此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 使其在课堂中熟练使用汉语, 能为学生营造汉语的课堂环境和氛围, 有助于学生汉语水平取得突飞猛进的增长。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发展。

(四) 提升新课改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内地及乌鲁木齐的课改专家在推动新疆南疆高中新课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不少听讲座的少数民族同志汉语水平不太高加上自身对于新课改的理解也不太深, 造成回去后传达的实效性不高。在思想观念上的封闭性, 知识结构上的陈旧性, 教学条件的落后性的影响下, 部分少数民族教师产生了不太愿意接受新课改。面对此背景, 应当建立内地乌鲁木齐课改专家—各地州市县教育局—各个普通高中各级领导和骨干教师—各位少数民族教师的良好指导机制。

参考文献

[1]马湘云.新疆少数民族历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7.

[2]木哈白提·哈斯木.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试验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燚.新疆双语师资培训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

[4]买买提·依明.维吾尔族中小学新课程师资培训问题的研究[J].喀什师范学报, 2007.

[5]赵锡平.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问题的分析与思考[A].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7.02.

[6]马岳勇.西部大开发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关键在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7.04.

[7]新疆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新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 1994.

[8]姚文遐.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 2007.05.

[9]新疆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新疆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 1994.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育 篇5

摘要:随着全国普通话的普及,汉语成为全国最普遍使用的语言。学习汉语便成为我国各种少数民族的一种必然。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蓬勃发展,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双语教学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文章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际对如何双语教学进行反洗,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全国普通话的普及,汉语成为全国最普遍使用的语言。学习汉语便成为我国各种少数民族的一种必然。要获取以汉语为载体的文献和语音资料的文化、科技、专业知识等方面水平最高、最多、最新的资料,不掌握汉语,就会使少数民族获取先进文化和技术的能力降低。阻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发展,扩大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目前我们应该把双语教学摆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首位,尤其是在小学,为孩子从小营造一个汉语学习的氛围,从双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入手,逐步形成孩子用两种语言交流、学习的习惯。从双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教学到纯汉语教学的过渡阶段,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各学科教学内容,实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双语教学活动

1、抓住学生闪光点,树立学生学习信心

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从多年来双语教学的教学经验总结,少数民族学生对学习汉语的情绪总是从:非常积极→灰心丧气→厌学→放弃。因此,抓住学生闪光点,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是让学生主动克服困难、攻克难点的的重要因素。做为教师,我们必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多鼓励,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特别少数民族学生胆小,害羞、害怕听不懂或是自己说错了或说得不好,难以开口。那么我们必须从心与心的沟通开始,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使我们的学生对于双语活动产生情感,积极、自信地学习。用欣赏的态度告诉孩子:“你能行”、“读错了没关系”。只有在孩子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家长、老师督促转化为自觉、自愿时,老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有了它实质的含义。

2、运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有效渗透,有效利用本地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儿童的学习都有注意力跨度短、模仿能力强、习惯于经验型学习等特点。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在教学形式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在观察、模仿、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

(1)图文并茂,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互译,将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与学生动手、动脑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例如,教学“手”这个字时,先制作出“手”的卡片(图文并茂),让学生观察,然后用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互译“手”字(不懂少数民族语言的老师可以找小助手帮助自己),同时让学生把手高高举起,跟着老师反复大声读“手”,再让学生看着自己的手,把手画下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通过学生对“手”字意思的理解,老师进一步提问。如:“我们的手可以用来做什么啊?”等问题,进一步运用问题加强学生汉语口语的练习。这样学生不但能学会“手”这个字,还通过学习理解“手”这个字的同时,加强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当然也可以让孩子边学单词,边指着相对应的肢体部位,利用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很直观的记忆住字、词的意义。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比如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组员之间相互发出指令,看看谁的反应最灵敏,可以是根据所指部位说出汉语,也可以听到汉语指部位。当然,组织教学的活动设计很多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是,最

主要的是无论你教授学生什么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个字、词或知识点意义的基础之上。否则,教师的一切努力就是枉然。

(2)根据学生实际,把本地教学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开拓适合自身教学实际的双语教材。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缺乏小学双语各学科教材是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因此,做为在双语环境下授课的教师,能结合本地教学资源和自身教学实际,根据《课程标准》、学科内容等自编、自翻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再如,上语文课时,备课的第一步就是首先根据学生实际翻译或对译教材,自编出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的课文后,再备教法等。

也许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和自身教学实际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所编写的教材对于他们来说还是过难,学生说很简单句子都会出错,甚至还不符合语法规则,但是只要学生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听起来明白,即使说错了、做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如果一开始我们就用和汉族同学一样的要求要求少数民族学生,就会使少数民族学生丧失学习汉语的信心。他们越是害怕错误,就越不敢开口,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允许他们犯错。

(3)把汉语言的教学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注重教学内容“量”的尺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要掌握、理解每一学科的知识,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障碍的问题。也就是只有师生能真正建立沟通,才能理解和掌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因此,每一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语言的教学,语言的训练。实行双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运用少数民族语言辅助我们的教学,提高学生汉语的对话语言和书面语言水平,使学生能真正的理解、掌握所教学的知识。但是,在学科知识传授过程中,如果教师所传授内容过大,超出了学生语言理解的承受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势必会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指向语言的学习,一部分指向学科知识的学习。一心二用,效果可想而知。特别是思品、自然、科学等学科中有许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少数民族语言中是没有的,要让学生掌握是相当难的,仅词汇的理解这一

项就让学生难以承受。因此,每一学科的双语教学在每一节新课上教学的内容涉及不能太多,如果在课堂上新知识的量太大,学生便很难牢固地掌握,并且容易混淆。因此,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把很多知识都要求学生记忆,这样做势必会事倍功半,学生因为觉得太难而放弃各学科的学习。

三、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是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首要问题

一个人语言的习得不只是靠识记,更多的是受到周围语言环境的影响,因此,做为少数民族学生,第一语言的形成并不是靠在书本上学得,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文盲可能不会看书、写字,但他一定会说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学校的意义不是只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全校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因此,我们必须从学校实际,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创设语言学习环境。

1、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学生语言学习环境。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因为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都不完全来自课堂,而是来自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做到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双语学校更要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学习语言的环境和氛围。例如:学习园地是很多学校都采用的班级文化布置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学习园地让学生自由发挥,低年级学生可以每人写一个词(同时写出本民族语言和汉语),课本的基础知识等;中年级的可以写上一段话,自己的学习感受等;高年级的按学科分类写上常用的生活小知识等。校园内的标识、名人名言可以用汉语和本民族语言同时书写等等。还可以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文化(如:鼓楼、民族服饰等)有目的的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开展情景对话、聊天,也可以利用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多种口语交际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用汉语交流的快乐和成功感。在这样的自由、互助互学的环境中,学生会充满热情,“不怕说

错”这样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大胆的开口,解决了汉语学习中开口难的问题,同时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总之,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我们要时时为搭起一个学了就用的口语交流平台,营造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利用广播站,鼓励学生多写多说。

广播站是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堂,学校组建好广播站后,由站长负责管理此项工作,成员每周由学生自愿报名进行选拔。播报的节目,可以是汉语歌曲、儿歌、学生自己写好的作文、学习感受、学习方法、讲故事等等。这样,同学们为了成为广播员,就会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认真练习,彩排,加强练习,不但积累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积累了不少课堂上没有学过的字、词,句子,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综上所述,汉语是双语环境下师生对话、人际沟通的中介和桥梁,双语教学虽然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过渡阶段,但是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民族民间文化,还为孩子在将来能更好的学习各种知识,进行尖端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此论述只是个人多年在双语环境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点拙见,望在第一线从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专家,能从所处环境的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多样的组织教学,并且予以指导

【参考文献】:

[1]王鉴;黄维海;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杨浩强;;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3]卢建民;;浅析双语教师的知识及能力结构[J];天津教育;2009年08期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 篇6

摘要:素质教育是教育部全面实施的重大教育正确,对于提升全面综合素质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加强免租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分析,并且结合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现状,探讨如何有效的实施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起来。

关键词:素质教育;民族地区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比较人们的话题,并且越来越受到认可,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各级各类的教学活动中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与发展。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教育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教育水平发展存在着不统一、不均衡的现象,一个标准的素质教育并不能够适应所有的地区特别是烧糊民族地区,鉴于此,本文将就素质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进行深刻的研究与探讨。

一、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迫切性

我们国家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在全国各个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选,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教育发展都发生了翻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总体上来说,教育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迫切性。民族地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民族地区的教育存在哪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义务教育的普及比较缓慢。在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了8年,但是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还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薄弱的状况还是没有改变。截止2015年底,全國自制地区669个县级行政单位中,实现了两基目标的有474个,还有225个地区没有实现两基目标,还有一部分民族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部分覆盖人口达20.71%,特别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入学率是极低的,有些地方平均入学率还不到20%,这些都造成了义务教育普及缓慢,人均受教育年限较低,学生素质普遍不高,实施素质教育有些困难。

2.学生辍学率比较高。学生入学率本来就比较低,即使入学了,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辍学率非常的高,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益,在2015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小学辍学率在10%—19%之间,初中辍学率已经高达50%,学生还没有受到几年的教育,就被家长勒令回家,更不要提素质教育的实施。

3.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办学经费短缺。办学经费短缺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办学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少数民族大部分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在图书资料、课程资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师资力量等软硬件上都比较缺乏,有些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学习内容,学校没有办法提供设备支持,然后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学习知识,学生本应该查阅资料,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学生只能够依靠教师的口述,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被打压,素质教育的实施比较困难。

二、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促进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地方志横幅应该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保障民族地区教育的开展有基本的条件,促进教育资源的改善,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的差距,改善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分类推进素质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笔者认为根据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发达,但是与先进的省份有差距的地区,一般来说是自治区、自治州所在的城市;二是经济发展处于民族地区中等水平的地区,一般来说是乡镇;三是最偏远、最困难、经济力最薄弱的地区,教育设施落后,重点扶贫单位。根据这三个特点,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也要有区别的对待。在第一类的地区总,改革需要大刀阔斧的进行,加大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借鉴其他地区的惊讶,为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第二类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创造素质教育实施的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在这类地区的素质教育实施中,不要以经不发达为借口拖延,要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在第三类的地区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急不得”,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教育发展都比较落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有效的改变的,教育本身还没有办法承受素质教育的全面的实施,因此需要在个别的科目、单独的学科上进行教育,要想推进全校、全地区的素质教育,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进行下去。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教育改革。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必然条件,当前免租地区教育的发展,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都需要被改革,不能适应少数民族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课程实施的创造者,是学生的朋友,是知识内容的创新者,教师需要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具有创新教学过程的教学能力。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的实施中,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开展教师培训班,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道德水平建设,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让教师热爱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爱岗敬业。

总而言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关系到民族地区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乎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背景下,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经济发展状况、学生的学习基础等,有效的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胶教师素质,促进素质教育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嘉毅.实施素质教育与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J].治教方略,2013.

关于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观念的思考 篇7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组建的暑期支教队于2009年7月15日到达了支教的目的地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土门乡太安村, 开始了为期15天的针对地震重灾区———茂县太安村的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支教活动。

在支教的同时, 队员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研活动。在利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 队员护送孩子们回家, 并进行了家访, 了解各个家庭的基本情况, 并做了“关于家长教育观念的调查问卷”。问卷覆盖了太安村的白杨坪、太子庙、马桑林、赵安科、苏罗卫、草原坪、大火地七个组的前五个组, 队员和30多户家庭家长进行了深入谈话, 了解了当地的教育现状, 并向当地教育部门提交了相关报告。

一、基本情况

茂县土门乡位于四川茂县东部, 东与东兴接壤, 西与富顺乡接壤, 南以鸡公岭山脊与绵竹安县分界, 北与北川为邻。全乡下辖6个行政村, 24个村民小组, 总户数899户, 总人口4 152。其中羌族4 126人, 回族28人, 汉族37人。当地经济情况很不容乐观, 很多家庭的年收入极少, 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少量土地的产出, 或是打工所得。太安村有一个村小, 叫太安村小学, 村小只有一二年级, 还有一个马家小学, 这两所小学在地震中均受到了破坏。当地教学环境相当艰苦, 太安村村小只有两个老师, 这两个老师负责教学生的所有课程, 有的课程如英语, 虽然有课本, 但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的局限, 就没有进行教授。在山西省的对口援建下, 另外一所中心小学———土门乡中心校已翻新重建, 当地小学生已经于2009年9月1号搬进新校舍学习。

二、出现的问题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进行统计分析时曾提出著名的“二八法则”[1], 即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 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 该法则反应了一种不平衡性。在教育领域中,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一法则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的教育资源基本上是沿着首都—省府—中心城市—县城—乡镇—农村, 不均匀地向下流动。这种流动方式强化了从上到下、从城市到乡村的等级差异[2]。同时, 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 中国的教育资源出现了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不对称性。中国西部偏远山区农村的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3]。在民族地区, 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没有贯彻执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 没有用长远的眼光去审视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或者过分追求学生的升学率等表明数字, 而忽略了整个民族教育体系的建设, 忽略了民族教育与地区经济、生产发展的结合。此外, 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存在对民族教育发展不利的思想和观念, 他们处于“自然封闭”的状态, 安于现状的现象依然存在[4]。

在支教的同时, 队员们还进行了家访, 在家访调查中, 队员了解到大多家长的文化水平都普遍偏低, 有73.3%的家长没有完成小学教育, 有30%的家长甚至没有受到过任何教育。在调查过程中, 很多家长不识字, 通过队员口头的解释, 才能填调查问卷。有60%的家长表示在教育方面, 目前最关心的是教师的素质, 其次是学校的教学环境, 而一个学期20多元的学习费用并没有成为最关注的问题。只有很少数的家长称很了解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 如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重要政策。而当队员问到“假如你的孩子成绩优秀, 而家里钱不够, 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时, 有80%的家长表示要借款贷款供小孩子读书, 有10%的家长表示要变卖东西供小孩子读书, 而有10%的家长则明确表示要让小孩子退学。很多家长对实践队员说, 自己就是再苦再累也要供小孩子读书, 自己就是吃了没读书的亏。可以看出, 大多数家长还是很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能在学业上有出息, 他们也不会由于家里经济方面的原因而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谈话中队员们发现, 很多的家长对自己的小孩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不是很了解。甚至有的家长在被问及小孩在读几年级的时候, 他们也不清楚。在学校举行的家长会中,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并不去参加, 有的甚至不知道学校有家长会的事情。

在学习方面, 家长缺乏对小孩的基本的监督, 基本是任由其自己发展。当小孩在学校行为表现不佳, 成绩下降时, 有40%的家长会训斥或者不管他们的小孩, 这也说明很多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有接近一半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几乎没有规划, 这也说明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上接294页) 和家长自身所受教育情况的限制, 当地的家庭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1) 家长与学校没有做到良好的沟通, 家长教育观念很淡薄, 家庭教育较为空乏; (2) 家长缺乏对小孩的指导和管制, 家长没有对小孩进行有效的指导, 基本是凭借学校的督促和小孩自身去发展; (3) 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有限, 对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不了解, 缺乏对教育方面的关注, 也没有接收到有效的宣传。

三、解决办法

当前中国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涉及整个社会环境。思想观念问题, 始终是制约中国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障碍, 城乡地位的不平等, 又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一直处于滞后地位, 在物质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从而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再加之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形成的以“学而优则仕”和鄙视劳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的传统思想观念, 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也就导致了农村教育一直以来所遵循的“移民模式”, 将其功能定位于农村社会发展之外, 旨在为城市教育输送教育的“半成品”。要通过教育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无疑要求家长、教育工作者, 乃至全社会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 实现从“移民教育”模式向“乡土教育”模式的转变。乡土教育与其说是内容和方法, 不如说是一种理念, 是平等、公平的理念, 是对乡土文化权利的尊重, 对整个农村群体的尊重和关注。

要解决这些问题, 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教育观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加强当地的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可以增加教育的鼓励政策, 使得村民从心里把小孩的教育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来; (2) 强化观念, 家长没认识到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教育的重要性, 片面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认为它是对子女教育上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把小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3) 当地政府可以在全村树立由于受教育而改变人生轨迹的榜样, 以榜样的影响去深化村民对教育的印象。

参考文献

[1]郭建如.国家——社会视角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教育政治学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5, (3) .

[2]邓红, 等.一个西部支教志愿者眼中的农村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5) .

[3]黄远春.西部偏远山区农村中学教育存在问题及管理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9, (7) .

浅谈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8

民族教育通常被视为等同于少数民族的教育,这种认识在《教育大辞典·民族卷》中也有体现,“民族教育是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简称,特指除汉族以外,对其55个民族实施的教育。”[1]这种看法严重忽视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是不可忽略的。因此,无论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国家还是接受教育的社会个体,对于民族教育内涵的准确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从教育的体制与对象、教育内容、方法三个方面理解。

(一)从教育的体制与对象来理解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内涵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中小学教育。而更为具体地讲,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教育事业,包括学前教育(幼儿园)、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以及扫除文盲、职业培训、在职干部的进修与提高和其他的特殊教育。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是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的。少数民族地区并非只存在某一种少数民族,正如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更多的不是指代某个民族的贫困,而是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普遍贫困。

为了给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更多便利条件,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采取了特殊照顾政策与举措,如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预科班以及高考加分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地方教育发展的各项规定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这种支持是长期性的,与少数民族地区不发达的教育实际相适应。2014年9月末的第六次全国人民进步表彰大会也提到,“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搞好双语教育。”[2]

(二)从教学内容来理解

对于民族教育内涵的理解,可从教学内容和方法入手去理解,主要分为双语教学、地方性知识的灌输、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对各民族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的教育。

1.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在这里指少数民族母语与国民教育通用语言文字相结合的教学。这对于那些学前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十分有益,但其使用也要以不同民族语言通用情况为依据。如新疆、西藏、延边、内蒙的少数民族从学前教育至大学有着较完善成体系的双语教学,而很多少数民族只有部分老年人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年轻人几乎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在这种情况下用双语教学的实行将十分有难度。同时,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如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量不一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尤其是教授高中理科课程时,某些化学或物理学的学术用语在少数民族语言体系中很可能是没有相应词汇,这将影响教育的效果。因而,双语教学要以少数民族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2.地方性知识的灌输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少数部分在接受教育或参加工作时享受着国家因其民族成分而提供的优惠政策。他们理应对所处地区或本民族相关的历朝代的地方志、文联社科刊物等资料有所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之所以历久不衰也与对历史的重视有很大关系,邓小平讲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3]因而,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清晰把握自身发展历史,有利于汲取经验,从而为更好地发展自身提供动力支持。

3.民族文化的传承

不同民族创造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又构成了民族自身的特征,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使民族成为民族的重要条件。民族文化传承包括历史上的宗教教育、工艺传授与传统的各种生产生活技能的习得与言传身教。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文字,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也通过口传来承递自身的文化。而还有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往往和宗教密切结合,如回族地区的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会开设《古兰经》注释、阿拉伯语修辞学及语法、教义学等高深课。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由于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会推行经堂教育,出现了“戴红领巾的小和尚”的现象。

4.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的教育

中国许多的民族问题出现与人们没有接受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宗教观的教育相关。民族教育不仅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也包括作为历史悠久、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的汉族学生的教育。同时,民族教育的范围应该是全方位,胡锦涛也曾指出:“要大力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不仅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部;不仅要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要教育汉族干部;不仅要教育一般干部,更要教育领导干部。”[4]只有这样,民族教育才能真正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服务。

二、民族教育与民族繁荣

民族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教育事业。但不局限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内地中心城市非自治地方的各级各类学校同样肩负着民族教育的重任。同时,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建立在各民族繁荣发展之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教育与民族繁荣之间的关系,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观察。

(一)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建设

国家的少数民族队伍由无到有、由弱到强,逐渐完善。然而,从80年代到今天仍有很多问题,例如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干部数量与人口比例不相应、不平衡;干部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结构和现代化要求不同,专业干部相对少。各民族干部能力、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问题无一都是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落后有着相应的因果关系。这样一来,少数民族干部的参政议政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这将直接关系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关系到民族区域自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二)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离不开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视,离不开各高校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中国民族问题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族之间和地区之间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原来已经缩小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发展距离在扩大,这要求国家要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这将依靠政策和科学,一方面需要有一定教育背景、素质高的干部对党的各项政策的积极贯彻和落实,另一方面通过教育实现对科学技术的传播。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低下,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只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民族间、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三)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少数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从广义角度看,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教育也属于文化,同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灿烂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抢救、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民族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对于没有自身文字的民族可以运用现代的数码技术把一些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作为历史的直观储存展现给后人。相应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科技、体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事关各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同样需要民族教育事业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讨

(一)国民教育与民族教育的协调

民族教育与整个国家的国民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民族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受到整个国民教育发展程度与水平的制约,其进步离不开整个国家国民教育的进步。只有整个国民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使中小学生真正减负、快乐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规定的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的各项自治权才能真正落实,从而双语教学(人的学习有功利性高考不考就不重视)、自编教材、自主招生(没有名额、指标)、地方性知识的灌输,才有充分施展的空间。虽然这些问题的解决存有难度,但我们相信随着教育体制深化改革,问题总会解决。

(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倾斜

国家应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照顾政策。很多汉族同胞认为那是分数面前不平等的表现,剥夺了他们的权力,这是他们不理解这种照顾政策实行必然性而产生的误解。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高考加分政策,体现了大民族要用对待自身的不平等直至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来帮助少数民族以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的关辉思想,“压迫民族即所谓‘伟大’民族的国际主义,不仅在于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在于压迫民族即大民族要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5]。

(三)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发展与教师待遇的提高

双语教学充分体现了列宁坚持民族平等必须首先坚持语言平等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使用自己语言文字平等权利的尊重,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但在具体实施当中应当区别不同民族使用语言文字的不同情况,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必要性和推广使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须知,任何民族语言都是财富,都是不可替代的,人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加以区别对待。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默默无闻地奉献,是知识与学生之间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中介。发展少数民族教学事业,必须提高教师的待遇使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稳定教师队伍,重视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高,否则教师的积极性将会大受打击,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也会大打折扣。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民族进步与繁荣,是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相比,仍存在着教学资源不充足、灵活性差且难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等问题。因此,合理把握民族教育的内涵、认清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际科学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各民族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关键词:民族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民族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民族卷[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2]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4]胡锦涛.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促进各族共同繁荣进步[N].人民日报,2004-10-23.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 篇9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国家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其具体权限包括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自治权;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制定权以及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权;组织维护本地方治安公安部队的自治权;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的自治权;管理本地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自治权;配备民族干部和培养民族人才的自治权;以及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等。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 自主发展和管理本地方的教育事业, 是我国宪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一项权利。

一部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政策和立法的发展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世界各国纷纷通过教育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来推动教育的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社会、经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 支持和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家和政府的重大历史责任。这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增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而言,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 才能保障和推动民族教育的快速发展, 不断缩小与全国教育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 全面实现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权利。

建国五十多年来,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工作伴随着新中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从不健全到较为健全, 开始奠定初步的基础的历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民族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民族教育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其范围基本涉及了我国民族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构筑了我国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框架的雏形。根据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 这些政策和法规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和法规, 主要包括《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中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条款以及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政策意见、建议、决定、指示等, 如《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费的指示》《关于从民族地区补助费中适当安排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建议》等, 其内容涵盖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民族教育经费、少数民族师资、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优惠、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和民族地区女童教育等各个方面。二是少数民族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根据其自治权所制定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及根据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和当地民族特点所形成的变通和补充规定。就云南和宁夏两省 (区) 而言, 地方性教育政策和法规的主要形式包括自治区地方性法规以及其通知、讲话、决定等其他规范性文件, 内容涉及基础教育的目标、任务、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和现代远程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等若干问题。如《云南省职业教育条例》《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条例》《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若干规定》《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暂行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教育分级管理规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实施200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实施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细则 (试行) 》, 等等。

从上述已出台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内容及其分布可以看出,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是当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重点关照对象。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建设和立法工作以实现少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 纵观我国民族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民族教育法规建设总是落后于民族教育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教育法制的不健全, 导致民族教育政策所确定的各项优惠措施难以落实, 民族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得不到保障, 极大地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现有的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逐渐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我国现有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之中, 零散的法律条款和专门性的规范性文件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些条款和文件往往是工具性的, 旨在帮助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追赶并达到全国平均的教育发展水平, 然而它们在强调问题针对性的同时却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必要衔接和有机联系, 缺乏整体和全局性的设想, 反映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和立法工作还没有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如何处理中央政府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问题, 如何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 这些都是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其次,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完善。从国家层面来看, 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法规散见于《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之中, 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现有规范性文件多为民族教育行政规章及规章性文件, 且多用“意见”“决定”“通知”等名称, 立法名称庞杂混乱,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从地方层面来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法规也呈现出明显的模仿性和应景性。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广泛的政策和立法自治权, 然而在现实中, 这些自治权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既有的地方性民族教育政策法规, 在制定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考虑和长远规划, 未能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特殊情况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补充和变通, 大多只是模仿性地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 因而造成政策和立法对于现实问题的敏感性缺失, 未能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规定, 造成了某些地方、某些问题至今无法可依的局面。

再次, 现有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也呈现出内容不完善、重点不突出、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一方面, 我国现行的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中很少有关于维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对于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其他重大问题, 如政府在发展民族教育中的职责、民族教育经费和师资等, 或忽略不言, 或言之甚少, 言之不明。另一方面, 现有政策法规之中原则性规范多, 对政府责任的规范比较空泛。这一立法特点直接导致了现有的民族教育政策法规脱离现实、针对性差、特色不鲜明。例如新《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但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能力普遍不足, 如何真正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帮助那些贫困学生入学, 法律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但这一问题在目前仍以“普九”为主要任务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严重, 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最后,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法规的适用性还存在缺陷。由于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的原则性条款较多, 不能使法律规范与少数民族教育相关各方主体及其权利义务之间建立起具体的、实际的联系, 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法律在保障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确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政策立法的指导思想是立法者进行政策立法活动的理论依据, 是政策法规的灵魂。而政策立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政策立法活动中所要遵循的主要准则, 它是政策立法指导思想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立法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及《教育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 全面贯彻超常规发展、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教育与一般教育同等质量要求的科学发展思想。[1]民族教育政策立法活动除了遵循国家政策立法活动的一般原则外还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教育实践既是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源泉, 又是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基础。只有根据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地区自身的特点和实际, 把民族教育政策立法建立在民族教育实际状况上, 才能确保政策法规内容的创新并具有针对性。

2. 坚持民族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 全国各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各民族自己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民族教育有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点, 其发展必须从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另一方面, 民族教育是我国完整的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与我国整体教育具有共同性, 离开这些共同性去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问题,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但是由于脱离了与民族教育互为一体的全国整体教育体系, 容易出现失之偏颇的情况。

3. 坚持法制统一的原则

在我国《宪法》和《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 均有大量的条款涉及民族教育问题, 它们是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总原则。少数民族教育法是教育法的下位法, 它和《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学位条例》《教师法》同属于教育专门法律, 共同构成了我国教育法律体系。民族教育立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 不得违背上位法, 亦不得与其他平行的法律相冲突。

三、完善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如前所述,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完善是当前制约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至关重要因素, 只有建立起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 才能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效率, 避免政策法规之间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叠, 从而较好地发挥每一项政策法规应有的作用及由此产生的整体作用。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定性以及教育学和法学的基本原理出发,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应是在《宪法》和《教育法》的指导下, 以“少数民族教育法”为龙头, 以“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促进法”“少数民族教育经费保障法”“少数民族教育师资保障法”“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优待与学习辅导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为骨干, 由众多民族教育规章、地方性法规所组成的法规体系[1], 是与从国家到地方、从宏观到微观、从横向到纵向等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所组成的政策体系共同构成的政策法规体系。在这一政策法规体系之中, 民族教育基本法是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第一个层次, 是调整民族教育内外部关系的民族教育法律, 是规定和调整民族教育根本性、全局性的民族教育总法。其法律效力仅次于教育基本法, 高于其他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 是其他民族教育法规的立法依据。民族教育单项法是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第二个层次。民族教育单项法是民族教育基本法以外的法律, 是调整民族教育某一方面关系的民族教育法律。民族教育单项法, 在我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其法律效力次于《教育法》、民族教育基本法, 高于其他民族教育行政法规和规章。民族教育行政法规是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第三个层次, 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其他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涉及全国范围, 有助于教育法、民族教育基本法和民族教育单项法的具体实施。民族教育行政规章是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第四个层次, 是由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 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的有关民族教育的规范性文件。较之民族教育行政法规, 民族教育行政规章更为具体, 直接对民族教育某方面工作产生作用。地方性民族教育法规是我国民族教育法规体系的第五个层次, 是由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的人民代表大会, 在自己的权限内制定的民族教育规范性文件。这类法规是为贯彻国家的民族教育法律和民族教育行政法规而制定的, 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 其效力要低于民族教育法律和民族教育行政法规, 并只适用于本地区。

四、教育政策法规应就少数民族教育实践中若干重大问题做出规定

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法律规范所涉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 它包括民族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基本任务是规范民族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 以形成一个合理的、符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民族教育体系, 保证民族教育事业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从我国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政策立法实践看,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立法的应就以下少数民族教育实践中几个重大问题作出规定。

1. 确定少数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政策和立法必须确定中央政府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在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必须确定各级少数民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地位、职能和权限划分。

2. 确定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来源。以法律形式明确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来源, 确定少数民族教育经费拨款、集资及使用管理办法, 以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等。

3. 必须以法律形式确定少数民族学校的地位、性质、组织原则、职权、任务及建立和撤销的原则;确定包括经费、校舍、生源、教学质量等办学基本条件。

4. 根据民族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 教育教师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来源、资格要求、权利、义务、培养培训的渠道、特殊的优惠待遇等作出具体规定, 用法律形式规定少数民族师资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优待方法, 以稳定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5. 明确少数民族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对牧区、居住分散的山区以及其他特殊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应采取特殊的措施和办法, 对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以及其他特殊教育对象采取教育资助办法, 保障这些地区和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

参考文献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 篇10

1 少数民族地区幼儿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特点,少数民族幼儿语言使用情况也反映出相应的复杂性。

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父母属同一民族,说同一种民族语言,幼儿从出生后便处于家庭民语环境中,他们在家庭中首先习得本民族语言。由于国家对普及普通话的相关政策要求,幼儿园教育中一般采用普通话作为教学媒介语,因此入园后,幼儿开始进入到民-汉双语环境,成为双语者。

在少数民族杂居区,杂居民族的多样性给幼儿早期语言习得情况增加了变量。如果父母属同一民族,幼儿语言习得情况应该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情况相同;如果父母属于不同的少数民族,并且在家庭环境中各自使用不同的民族语言与幼儿交流,幼儿出生后便处于两种少数民族语言环境;另外,由于家庭在社会交往中与汉族的长期接触和融合,家庭成员交替使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与幼儿交谈,形成了民-汉双语家庭语言环境。由于少数民族分布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与汉族融合程度的不均衡性使得幼儿语言使用也具有复杂性。

值得一题的是,虽然本地汉语方言和普通话同属于汉语,但是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迁移现象,他们使用的本地汉语在语音、语法和表达方式上与普通话还是有较大差别。此外,由于对两种语言的使用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幼儿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并不是绝对的平均。比如,生活在民语环境中的幼儿对本名族语言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而对汉语的使用显得生疏。而在民族杂居区生活的幼儿由于受到汉族影响较大,汉语成为了他们的主导语言,民语显得较为弱势。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双语习得的情况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英语教学介入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双语现象就已经普遍存在。

2 少数民族幼儿英语教育之窘境

2.1 语言维护性和逆转性所导致的幼儿语言学习困难

Jessner曾指出,语言的维护和语言的习得同等重要。学习者所习得语言种类越多就意味着将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维护它们。同时,所习得的语言体系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平行,协调共存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如果学习者长时间不使用所习得的语言,将有可能导致其对该语言技能和知识的丧失或衰退。少数民族幼儿的家庭语言环境主要为民语或者民-汉双语,幼儿园语言环境以汉语为主,除了英语课堂之外,幼儿极少有机会再接触英语。因此,相对于在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汉语和民语来说,英语无论是在习得还是在维护方面都是出于不利地位的。由于少数民族幼儿学习英语涉及到要对汉、民、英三种语言的相互影响和竞争,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还要同时维护其它两种已习得的语言,其难度和复杂程度要比汉族幼儿更大。

同时,受年龄的限制,少数民族幼儿对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习得时间较短,语言熟练程度不高,且对语言技能的掌握还只是在听和说阶段,同时,幼儿民-汉双语之间的相互迁移的程度也远比成人双语者高,幼儿语言体系的稳定性也相对较低。此外,由于幼儿对民语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家庭中,加之目前幼儿园教育中主要对幼儿汉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使得汉语在幼儿语言体系中占有优势地位,英语课程的开设使得少数民族幼儿本来就已经出现不平衡趋势的语言体系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由于幼儿园以汉语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及汉语环境的普遍性,幼儿需要不断地通过与家人语言交流来维持其民语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同属于语言教学,在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英语课程的加入使幼儿园汉语语言教学的课时量减少,影响了幼儿汉语语言的正常习得。同时,由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性,幼儿的语言学习技能、语言管理技能和语言维护技能尚处于初级阶段,盲目的开设英语课程很可能使幼儿语言体系的稳定性再次降低,影响幼儿其它两门语言的继续习得。

2.2 教学媒介用语选择的困惑

教学媒介语(Medium of Instruction)指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所使用的语言。不同的教学法对使用何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教学媒介语成为了外语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参数。外语教学早期的一些方法,如语法-翻译法提倡基本使用母语进行语言教学,而后来流行的直接法、自然法等教学方法则坚决反对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母语,近年来使用比较广泛的交际教学法虽然没有绝对否定母语在课堂指导中的作用,但也提倡尽量避免母语的使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使用母语进行解释和指导是有必要的,而且越处于学习的低级阶段,教学中对母语的需求就越多。然而,在少数民族幼儿英语的教学中,除了英语之外,教师是应该用汉语还是用民语来作为媒介用语呢?教学媒介用语的选择似乎变得比较复杂了。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定》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而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同时也强调,“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抛开英语教学不谈,单是幼儿园的日常教学环节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民-汉双语教育的环境。一方面,由于普通话是我国法定的标准通用语,同时,我国各层次教育都以普通话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用语,学好普通话不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人与社会相联系的纽带。而另一方面,少数民族语言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之前,少数民族幼儿的双语学习环境实际上已经存在。在英语课堂上,除了以目标语英语作为课堂媒介语之外,如果再加入汉语和本民族语言作为课堂教学交流的语言,幼儿语言学习环境显得更加复杂化。由于幼儿无论是对汉语、民语,还是对英语都处于不断学习探索的阶段,三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语言输入量的不平衡性有可能导致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降低幼儿学习汉语、民语的正常速度。

2.3 语言环境的缺乏以及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局限性

对于少数民族幼儿而言,民语的习得是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的。处于丰富的语言环境中,无任何任务意识,自然地形成对词汇的积累和对语言的认识并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入园后,出于普及标准普通话的考虑,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中介语为普通话,教学中所涉及的儿歌、童谣、阅读、故事、游戏介绍等都使用普通话。处于普通话语境包围中,幼儿习得普通话无论是从速度和效率上都促进了幼儿对普通话的习得。对于幼儿而言,英语学习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加之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其语系及语言文化背景与汉语和民语有着显著的差别,

学习难度自然远比民语、汉语大得多。此外,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学条件有限,英语教学资源匮乏,所安排的英语教学课时有限,能为幼儿提供的英语语境随之大打折扣,无形中影响了幼儿英语教学的效果。

另外,少数民族幼儿教学的一些客观条件,如英语教学师资的匮乏,教师专业素质的参差不齐,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认知差异等因素也使少数民族幼儿英语教学效率受到一定影响。

3 少数民族幼儿语言教育的思考

鉴于少数民族幼儿语言习得及使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英语教育在幼儿阶段的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首先,少数民族地区幼儿语言教育的趋势到底倾向于“民-汉双语”教育还是“英-汉双语”教育,又或是“民-汉-英三语”教育?其次,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来说,英语的习得是“二语习得”还是“三语习得”?如果是“三语习得”,我们目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否能适应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语言习得的特点?最后,就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幼儿语言习得及使用的具体情况以及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英语教学条件而言,在幼儿阶段引入英语教学是否是具有必要性?如果我们对以上问题的思考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幼儿英语教育的实施还需三思而后行。

参考文献

[1]Baker C.Founda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M].4th ed.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2006.

[2]Herdina P,Jessner U T.he Dynamics of Third Language Acquisi tion[M]//Cenoz J,Jessner U.English in Eu rope:The Acquisition of a Third Language.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0.

[3]Herdina P,Jessner U.A Dynamics M od el of Multilingual ism:Perspectives of Change in Psycholinguistics[M].Clevedon:Multi lingual Matters,2002.

[4]崔刚.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家说的研究[J].外语教学,2011(5).

[5]雒蕴平,卢伟.对学前双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反思[J].学前教育研究,2003(6).

[6]张雪梅.幼儿双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9(7).

浅谈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民族;素质;教育

O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

Zha Xi

【Abstract】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quality and realizing the need for modern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direc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imulate students For the unknown, to obtain a good education. Ethnic areas, especially in pastoral areas of Qinghai Qingnan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ere the basis of national education poor,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 uneven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the whole education is still in the very backward in the status quo. The reality of education can be unsatisfactory,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losed”the education of trouble. Parents or teachers for students to develop a another “development”goals, so that all sorts of “classes”of students to fill the holidays. On the basis of the already poor students into passive behavior completely. Education students high expectations of the “spirit”of the burden of education at this time to serve as the suppression of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of students. Such external motivation and internal motivation is seriously out of the model, memory deprive the students of their desire and interest in the unknown, so that students lose their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freedom of spirit, sense of innovation and also to eliminate the invisible, near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by filling the a barrier, hindering the health of poor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nation; quality; education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未知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民族地区特别是青海青南牧区实施素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这里的民族教育基础差、底子薄,民族教育发展不平衡,整个教育还处在非常落后的现状之中。可现实的教育却不尽人意,大量的学生都在“封闭式”的教育中饱受煎熬。父母或老师为学生制定着一个又一个“发展”目标,让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填满了学生的假期。使本来就基础很差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完全陷入被动。教育者过高的期望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此时的教育充当着压制学生个性的角色。这种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严重脱离的模式,剥夺了学生内存的未知欲望和兴趣,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创新意识也消弭于无形,近而给民族教育的发展又增填了一道屏障,阻碍差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应是对“自由之兴趣”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对学习形成“主动选择”。如何更好地实施民族地区素质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切合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民族地区的孩子,具有基础差、底子薄、信息闭、视野窄等特点,再加上这里的民族教育发展起步晚,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更是难上加难。做为教师,只能切合实际,在教学实际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找出适合本地区学生的教学方法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2 教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要从应试教育中彻底解脱出来,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主动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以人的个性为根本特证的教育。所以,我们不能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人才,需要全面考察每一名学生,善于发现特长,教师给于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素质教育要求改革陈旧的评价学生的标准,要全方位的价每一名学生,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会学生做人,这样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3 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要想提高学生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素质。①加强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要加强对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师德示范教育。②开展提高文化、业务素质的培训,过去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要有长流水、新鲜水、甘甜水”。

4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在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教轻学、重训轻练、重灌轻导的“三重三轻”的现象,这“三重三轻”严重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一种渗透意识,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加强对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又为社会实践服务。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科学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感到处处离不开知识。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6 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个人的个性是有千差万别的,兴趣爱好各有差异,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成才,与他从小具有的兴趣、爱好有着直接的关系,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如果这种兴趣、爱好在萌芽状态就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使之得到发展,将来定会受益匪浅,所以教师要注重每个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积极组织形式多样、有趣味性的小组活动。如书法小组、科技小组等,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培植,使祖国的花朵竞相开放,争夺斗妍,为祖国塑造各种类型的人才,使党的各项事业后继有人。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特别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切合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全新的形势,当我们把握住了在素质教育中这些常见的问题是时,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得心应手,胸有成竹,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和谐、融洽,教学水平随之会明显提高。

浅析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因素 篇12

1.1 教师职称评聘工作矛盾突出

一是,教师职称的结构和岗位设置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二是,县城及周边条件较好的学校高、中级职称岗位紧缺,而取得相应资格的待岗教师却越来越多;事业人员的工资是和职称直接挂钩的,不能按时聘任就会影响到很多教师的工资待遇,因而职称评聘不仅没有起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2 教师的社会地位、待遇与其工作不符的问题突出

一是,教师社会地位较低,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不浓;人们常说教师这个职业是阳光下最圣神的职业,而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优先选择这一职业,这值得我们深思;二是,教师经济待遇较低,虽然出台实施了部分优惠政策、采取了不少好的措施,但仍然与教师工作辛苦、生活清贫、条件艰苦的现实不相称,导致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1.3 地域条件受限,硬件建设缓慢,阻碍教育发展

受民族地区特殊地理环境的制约学校硬件建设无法满足教育跨越发展的要求,项目建设建材运距远(存在二、三次搬运),造价高,附属工程量大,项目工程资金缺口大,工程进度缓慢,新建项目无法按期完工,完工之后,由于验收程序繁杂,搭水搭火难度大、费用高,消防设施要求过高等问题,导致新建项目不能及时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1.4 教师居住条件无法保障,难以安心工作

教师安心工程房建设只解决了少部分教师住房,仍存在很多教师没有住房的问题;大部分学校存在教师周转房紧缺的现象;教育要优先发展,就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居住条件;只有解决教师的饮食起居问题,才能让教师安心工作。

1.5 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低,学前教育发展滞后,教师发展前途受限,导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难度大

一是,教师队伍量少质弱,专业结构不合理;教师流失现象严重。二是,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只有县城开办的有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建设启动,学前教育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大部分乡镇中心校教学质量差,这与学生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根据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政策,教育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争取了不少建设乡镇幼儿园的项目,然而部分乡镇却不能提供建设用地;三是,校长队伍、教师队伍不稳定,缺乏工作激情;目前中小学校校长都是从教师队伍中选拔出的一些工作认真、业务精湛、管理能力强、政治觉悟较高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在校长这一岗位上辛勤耕耘了七八年,甚至十多年;出现队伍不稳定、缺乏工作激情一方面有任务重、责任大、无实权的缘故,更重要的是自身发展空间狭小,前途渺茫;工作干得再好校长就顶峰了,难免有消极情绪。校长是学校的主心骨,是带动班子成员、教师队伍的重心人物;他缺乏工作激情,肯定会削弱班子成员及教师的工作激情,就会导致学校工作无法正常运转,教学质量无法提高。

1.6 社会对学生梳负教育,给教育带了的负面影响严重

由于相关部门对网吧、娱乐场所管理不严,学生在课余时间、周末经常到网吧上网、打游戏,到娱乐场所喝酒、抽烟等,有时候玩乐到很晚也无人问津、阻止,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玩乐成瘾,无心学习,导致学业成绩下降,行为习惯不良等;国家法律明确规定这些场所,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无视国家法律,执法部门对于这种现象未引起重视,梳负管理。教育孩子,关心孩子成长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还有家庭、社会的责任。

1.7 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教学设施设备的配备不均,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一是,很多学校教学、生活等用房紧张,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二是,对教师要求高、管理严,然而教师办公、居住条件却差的矛盾突出,三是,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城乡差距大,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矛盾。

1.8 学校后勤人员待遇无法保障,阻碍教育发展

目前民族地区教育系统从事后勤工作的临时工多,有一些觉得工作辛苦,工资待遇低,转正无望的自动退职走了;现在在职的大部分临时工是在教育战线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工作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职工,他(她)们不嫌与自己艰辛工作极不相称的工资待遇,抱着有望解决后顾之忧而辛苦地工作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校后勤工作是推进教学工作的保障;要搞好这项工作,就必须提高他(她)们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国家不是提倡要关心、关注弱势群体吗?教育系统的这部分人员就是弱势群体呀!既然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就应该先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2 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目前民族地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虽然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但大部分教师是通过函授、进修、自考后取得学历,没有接受过正规师范院校的教育;加之在前几年招考教师中专业不对口现象的存在。

2.2 教育观念落后,不适应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科研大潮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社会要求,不少教师不肯改变观念仍然是旧做法,老一套、以不变应万变,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部分教师不仅素质不高,而且责任心欠缺,敬业精神不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大有人,缺乏精通业务、兢兢业业、精心育人的认真负责精神;当然这与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及时加强对这部分教师培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2.3 教学设备利用差,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教学效率低。

随着国家“百亿工程”的实施,各学校包括广大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现代化教学设备有了长足发展,但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不会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直观性差、效率差、节奏慢;一些学校实验教学开展不规范,越俎代庖;小学生自然教学演示实验往往成了教师口述实验,分组实验经常由教师演示完成,学生很难通过亲手实验得出结论,学到知识。

2.4 教研工作滞后,教研内容单调,重视力度不够,与通过教改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

一是,部分校领导不重视教研活动,不研究教育规律,缺乏指导教学工作的能力。二是,不少教师对教改科研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认识不足,不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完全是老做法、凭经验。三是,不少学校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四是,部分教师认为进行教改科研是专门机构和专家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甘愿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对教改科研这样的话题“望而却步”。

2.5 部分学校负责人自身素质及管理能力较低

具体表现为:一是,榜样、示范作用不够,对学校管理不力,对教学指导不够: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做不到,禁止教师做的,自己却在做。二是,不深入教学一线,不听课、评课,不参与教研教改;遇有检查,欺上瞒下,蒙混过关。三是,不学教育理论、钻研教材、了解各科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教学的实际情况,因而对教学工作领导不力,抓教学的措施不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检查、指导、监督、评估不到位。

2.6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与学生全面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由于农村农业税的减免,很多惠民政策的出台,农民的收入相对增加,手头有点钱的农民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城读书,这就造成了城乡生源基础高低悬殊,再加上不少乡镇优秀教师调入城镇,城乡教师素质高低差距拉大,城乡优质资源的不均;因而导致城乡教学质量差距拉大。同时也造成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学校连学生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等都当成了教室,致使各类活动课不能正常开展,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7 传统的世俗观念,影响教育的发展

现在有不少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认为:城镇学校各方面条件都优于农村。因此,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子女进城读书,以为只要进城读书就多一分成才的希望。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应当说,城镇学校某些方面的条件是优于农村学校,但农村学校也有城镇学校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诸如学习环境宽敞清静,不受外界干扰;更接近自然,班级人数少,易于教师教学和辅导等。现在城镇学校缺乏住宿条件,有不少农村学生进城读书寄宿在校外,学校很难对这些学生的校外生活实行严格的管理;由于梳负有不少学生上网、打游戏,导致学业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得不辍学在家。这种盲目进城择校读书的现象,既影响了农村学校的生源、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制约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原因,校长队伍中申请辞职的多,教师调出情况比较频繁、造成校长、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生转校的多,涌入城镇学校的学生更多,校长、教师、学生的“三个不稳定”,直接导致民族地区教育工作出现学校管理难度大、质量提升极为困难。

上一篇:防雷装置检测论文下一篇:管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