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结尾艺术

2024-05-17

初中生物课结尾艺术(共5篇)

初中生物课结尾艺术 篇1

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和讲究课堂教学的开头――即新课引入部分, 而与其相对应的结尾却常常被忽视。主要表现在结尾时的随意、盲目和仓促, 缺乏艺术构思, 通常是例行公事, 虎头蛇尾,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败笔, 使课堂教学黯然失色。其实课堂结尾与新课引入一样, 也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善始善终”才算一堂完美的优质课。常言道: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描龙画凤, 重在点睛。巧妙的结尾不仅可以系统地概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更高、更深层次的探究, 从而获得意犹未尽、意味无穷的效果。生物课堂的结尾形式与方法多样, 或归纳总结, 强调重点;或留下悬念, 引人遐思;或含蓄深远, 回味无穷;或前后联系, 承上启下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情灵活运用, 大可不必程序化, 死板教条。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的结尾方式。

一、总结归纳式结尾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希波夫认为:“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好处的。”一节课的结束工作做得认真、合理而灵活, 就会使学生感到这一节课的完整性。建构主义认为, 教师应该为学生的知识学习提供一种可供理解, 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的知识框架, 这种框架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从一个水平引向更高的水平。因此, 课堂结尾时, 教师将课堂内容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地进行归纳总结, 在理清知识脉络的同时, 更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这样做实际上是一个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过程, 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 站在一定高度把握一节课的精髓, 加深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记忆。

总结归纳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语言概括式。例如, 在上《DNA的结构》时, 可采用如下结束语:这堂课我们学习了DNA 的结构, DNA 的结构特点 可归纳为这样四句话:双链螺旋结构, 极性反向平行, 碱基互补配对, 排列顺序无穷。这四句话为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它有利于加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同时以简洁性、趣味性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更方便今后的学习和巩固。二是知识框图式。通过把当堂课所学知识点以网络框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从而帮助学生理清各种知识点的纵横关系, 明确所学内容, 正确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规律。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洁直观, 使人一目了然。

二、反馈测试式结尾

通过练习测试, 可以起到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并且可以反馈一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发现教学中的缺陷, 以便查漏补缺。这也是教师比较常用的结尾方法。它有多种形式:一种是抢答, 适用于知识点多的课堂中, 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比一比, 看看谁的回答又快又准, 一般学生会踊跃抢答, 气氛热烈。第二种是笔答练习即书面作业。教师有重点地从教材上选择或自己设计四五道练习题, 让学生当堂练习, 从学生的答案中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还有一种是书面小测验, 一般是教师讲完某一单元的内容之后, 用事先准备好的试卷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 要求学生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独立完成。通过反馈测试, 也会使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掌握情况有所认识, 以便课后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

三、设置悬念式结尾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 学习一般的原则固然重要, 但尤其重要的是一种态度, 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 作出假设推测的关系, 应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即提倡发现式学习。教育家叶圣陶曾说“结尾是文章完成的地方, 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每个人都存在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越是不知道的东西就越想知道, 这一点在高中生身上就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尾时常常设置悬念, 在学生“预知后事如何”时戛然而止, 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值得探索的悬念, 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习的期待。如, 在讲完了“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节课之后, 根据下一节课“生物的个体发育”, 使用悬念式结尾:大家是否知道一个小小的受精卵细胞是怎样变成一个鲜活的生物体的吗?比如说一个宏观的人是怎么由一个微观的受精卵细胞变成的呢?这样此课的尾就成为彼课的头, 使前后节知识紧密衔接, 过渡自然, 且激发了学生预习探究的兴趣。

四、问题讨论式结尾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下课之前的7至10分钟, 学生容易疲劳, 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趋于分散, 这时的学习活动适合给学生安排适当的具体任务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时如果就当堂所讲内容多角度多层次设置一些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既可以使他们调节大脑, 减少疲劳, 同时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向纵深。例如, 在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之后, 先给学生讲鲁滨逊漂流的故事, 然后提出问题:假如你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 流落到一个荒岛上, 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之外, 几乎没有任何食物, 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和14公斤玉米。现在请问哪种方法可以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以等待救援: (1) 先吃鸡, 再吃玉米; (2) 先吃玉米, 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去喂鸡, 吃鸡产下的蛋, 最后再吃鸡。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总结发言, 比一比, 哪一组的阐述更具有说服力。学生热情高涨, 根据刚学的知识, 积极思考, 各抒己见, 最后由教师归纳出答案:第一种方案好。通过这样的活动,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又锻炼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 通过学生自己探讨得到的结论在他们头脑中留下的痕迹比教师直接灌输的要深得多。

五、激情励志式结尾

明人谢榛曾有“结句如撞钟, 清音有余”之句, 激情励志式结尾, 就具有撞钟之效, 它能紧紧抓住学生,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 通过简介科学发现史上有关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并重点强调科学家们身上所具有的一些优秀的科学素质, 从而激发学生崇尚科学, 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课堂结尾的方法多样, 一切应因人、因课、因境而定, 这就要求教师要匠心独具, 既要知常又要晓变。教学的艺术也正是体现于此, 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结尾, 在设计时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针对性, 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 如果与内容脱节, 不管结尾多么别致精彩, 都达不到教学目的。二是要有趣味性, 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 使学生收获意想不到的乐趣。三要言简意赅, 富有启发性。应重点突出, 切中要害, 语言干净利落, 给学生以启发,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化。

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 篇2

一、归纳式结尾——提纲挈领法

唐代散文家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归纳式结尾就是老师用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式。

例如,笔者在讲《木兰诗》一课结尾时,让学生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这样就巧妙地把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总结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照应式结尾——前后呼应法

这种结尾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再次考虑课前提出的问题,使课堂结语与课堂导入遥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例如,教学《伤仲永》一文时,笔者先提出天赋与后天教育哪个更重要的疑问,结尾时再归纳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这样的课堂前后浑然一体,显得自然流畅。

三、悬念式结尾——悬念吸引法

有些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而上节课和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心,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笔者在第一课时扫清字词障碍后,顺势提出: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缘起和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一部分可找到答案?问题一出就激发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大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样的结语,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化、内化,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迁移式结尾——课外拓展法

孔子说:“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讲完课之后,教师不应停留于课文,而应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延伸。

例如,在学完《杨修之死》一文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历史对曹操评价众说纷纭,世称“奸雄”。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谈一谈你的看法。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五、比较式结尾——比较鉴别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区别式是将传授的新知识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异同来区分优劣,使学生更深刻、更正确的理解知识的结尾方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篇3

一、设疑式结尾

设疑式结尾是针对某篇未讲完的课文提出疑问, 以便学生课后思考的一种结尾方法。它具有说书艺人讲到关键处卖关子的效果, 一句“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吊起了听书人的胃口。每次使用这种方法, 我发现, 学生大都会出现“不下课多好”的留恋神情, 而下一堂课的切入口也往往就从这地方开始。比如讲鲁迅的《藤野先生》, 当第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 我这么说:“鲁迅先生在仙台能遇到对他如此关心的老师是件很幸运的事, 照理说, 鲁迅不应该辜负老师的希望。但实际上鲁迅最后没有能够学完就离开了仙台, 他让藤野先生失望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种做法与鲁迅在文章开始时写离开东京是不是有什么相类似的地方?这是个很有趣的探究, 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精彩的答案。”这里的设疑式结尾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的是当天的这堂课, “启”的是第二天的语文课。又如学习《愚公移山》, 当课文的文字疏通以后, 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大家考虑:“对于愚公移山这件事, 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 愚公确实是愚, 既然‘太行、王屋二山’有‘方七百里、高万仞’, 搬出去住不是更省力吗, 何必去找这样的麻烦;有的说, 我们学习的是愚公这种精神, 而并不是真的去挖山不止。你认为哪种说法正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问题的抛出, 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为第二天对文章主旨进行有益地探讨打下基础。

二、总结式结尾

总结式结尾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通过总结式结尾能使知识更加有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例如, 朱自清的《背影》我这样总结:《背影》选取的是生活中的琐事, 反映的是人间真情;《背影》以背影组织材料, 四次点出, 使散文巧妙串联、浑然一体;《背影》于叙事与描写中抒情, 于抒情中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背影》语言简练朴实, 但父亲的爱子之心却跃然纸上、力透纸背。《背影》是叙事散文的典范, 一直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 也是我们学写记叙文不可多得的范文之一。

总结还可以采用课件的形式以吸引学生。例如都德的《最后一课》, 我在总结的时候播放了自制的课件。课件开始先是由远到近地飞出了课题, 然后是韩麦尔先生上课和小弗朗士和镇上的人听课的画面, 接着又出现了韩麦尔最后在黑板上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 画外音是普鲁士兵中午收操的号音, 最后出现了课文的总结。总结以“一、二、三”的数字形式出现, 重点的地方有字体的闪烁为标记。这种做法学生看得懂记得住。当然, 我们不要让总结成为教师的专利, 总结还可以让位给学生。学生的总结虽然没有教师那么全面到位, 但是, 学生总结了以后教师可以再补充、修正, 不断地让学生学会总结, 学生的水平也就会渐渐提高, 主体性的发挥也就会更加充分。

三、鼓励式结尾

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张考卷, 学生的知识掌握如何, 学习态度怎样, 有没有创造性思维, 这些都可以通过总结体现, 但是, 这种总结应该是鼓励式的。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能够大大提振学生的学习情趣, 形成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例如, 学习了鲁迅的《孔乙己》以后, 我在课文结束时这样说:“课文的学习是结束了, 但是, 大家在合作探究中谈到了孔乙己的长衫到哪里去了, 谈到了孔乙己几次肖像描写的变化, 谈到了孔乙己语言迂腐可笑、中毒之深, 谈到了丁举人毒打孔乙己“先写伏辩, 后来是打”的阴险狠毒, 我发现我们的同学考虑问题的深度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料, 这表明你们开始走向成熟, 希望这样的探究式学习能继续走下去。”学习了《古代寓言二则以后, 我这样结尾:“两则寓言讽刺了不从客观实际出发, 固守陋习的蠢人, 虽然这样类似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会存在, 但同学们在学习当中却能学得活、想得深, 思维开阔, 有学生联系当今社会举出了一些实例, 有学生联系自己学习方式不够灵活, 还有学生写出了《郑人买履以后》的学习心得, 学习就应该这样。”鼓励式结尾要求的鼓励不是空洞无物的赞美词, 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行动做出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不过这样的评价用鼓励的语气说出来, 让学生觉得既实事求是, 又能受到鼓舞, 对以后的语文学习形成了强烈的正面效应。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结尾艺术 篇4

一、总结预习式

在英语课堂中,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总结预习时, 因为这种方式最好操作。它可以通过总结, 让学生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布置预习, 可以让学生们大概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在总结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 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所学知识有系统的、完整的印象, 为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学完7A Unit1 This is me!以后, 我让学生们试着总结: (1) 遇见新朋友时, 你会怎么和人家打招呼? (2) 在早上、中午、晚上和睡觉前该如何和别人打招呼? (3) 怎样向新朋友介绍自己? (4) 我们在生活中, 如果想结交新朋友, 还可以去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的设计, 既帮助他们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 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他们在回答问题时, 把这个单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和Reading部分, 都总结复习了, 学生们通过用自己的语言再重新表达一次, 对于他们的口语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之后, 我又给他们留了预习作业, 让他们通过预习, 找到并学会一些关于运动的单词。这样的预留任务, 让他们课后, 必须要仔细的看书, 才能获取答案,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好了过渡和铺垫。

二、延伸拓展式

在学完一个单元内容以后,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那么点知识, 可以引导学生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把问题想深想透, 更多地领会和接触新的知识。为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打好基础。因此, 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查找一些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然后与同学分享。也可以让他们就本单元所学内容, 做一个调查报告, 让他们对于这课所涉及的知识, 有更深的了解。当然, 也可以让他们就某一个话题, 写一写小作文。这样, 对于他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助益, 他们也会很开心, 很乐意的去做。

例如:在学完7A Unit1 This is me!以后, 我的结尾是这样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我们认识了许多书上的新朋友, 那么, 你们通过几天的相处和学习, 交到新朋友了吗?学生们听了, 都笑眯眯的点头。然后, 我继续说:“那么, 你们都有了新朋友, 你能用英语描述一下你朋友的特征吗?你还能用英语说一说你朋友的爱好吗?如果可以, 那请你们回家以后, 挑一个自己最好的朋友, 来写一写他, 记住一定要写出他的特征和爱好, 但是不要写他的名字, 明天我们来一起读你们的小作文, 让大家猜一猜你写的是谁?”学生们听了特别感兴趣, 本来不愿意写作文的学生, 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用这样的方式结尾, 既巩固了他们已学过的知识, 又拓宽了思路, 扩大了认知的领域, 让他们在自己身边去找素材, 既培养了他们观察能力, 还为我们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三、趣味游戏式

游戏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最为喜欢的活动。不管成绩如何, 但是一提到玩, 都会特别来精神。如果我们在英语课上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 学生们的兴奋点会被挑起。我们经常见到的都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穿插游戏, 但是在结尾处, 设置游戏, 却很少见到。因此, 我尝试着在结尾处用游戏的方式, 让学生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让他们对于本课所学知识的兴趣能得以保持, 并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

例如:在学完7A Unit1 This is me!以后, 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我让学生们分组, 每五个人一小组, 让他们挑选其中一个最具有特征的学生, 然后, 让他们合作写小作文, 写这个学生的长相, 穿戴和爱好等等, 但是一定不能写他的名字。等他们都写好之后, 我让小组长拿来交给我, 我再把他们所写的打乱。我笑眯眯的对学生们说:“一会我把这个随便抽一张, 再随机发给你们, 如果你们能猜到写的是谁, 你们就可以出教室, 去享受新鲜空气, 如果猜不出, 哼哼, 你们就在教室陪我, 怎么样, 接受挑战吗?”学生们异常兴奋, 都表示同意。在接下来的游戏中, 学生们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 他们都能较快的猜出谁是谁?在这样欢快的气氛中, 学生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 看着他们满脸笑容, 那神气劲, 我也为他们高兴。通过这样的设计, 不仅学生们高兴, 也锤炼了他们的写作和阅读能力, 只有会写, 能读懂别人写的东西, 还要具有一定的聪明才智, 才能胜利的完成游戏。而这样的游戏, 对于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所以我们要经常性的为学生们准备一些有益的游戏活动, 让他们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四、音乐赏析式

在英语观摩课中, 我们经常在上课之前听到老师播放音乐, 目的是为了缓和气氛, 让学生们放松。而在结尾处放音乐的也有, 却不是很多。因为音乐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喜欢的, 让他们在音乐中, 感受英语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 在美的享受中, 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 这将会是一种非常好的结尾方式。

例如:在学完7A Unit1 This is me!以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我们今天一起认识了书上许多的新朋友, 还有我们身边的新朋友, 让我们一起听首歌,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朋友带给我们的温馨与爱!然后我播放了歌曲:Forever friends!学生们听着歌, 因为曲调优美, 他们都忍不住跟着哼唱, 真正做到了在娱乐中学习, 在娱乐中领悟新知识, 而且他们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初中生物课结尾艺术 篇5

一、画龙点睛式

结尾是整堂课的总结, 在结尾处宜用点睛之笔, 将整堂课推向高潮。教师宜用精炼的语言, 对整节课的主要内容作系统的归纳, 使教学内容趋于条理化、网络化, 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如“走进网络世界”一课:

[教学片段]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突破了以往信息交流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网络的海洋里可以尽情畅游。搜索的方式有目录索引和全文搜索两种方式, 使用全文搜索可以通过关键词缩小查找范围, 很快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可以下载和保存) ,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者紧扣教学目标, 对所学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 清晰、凝练而利索地结束全课, 它避免了对教学内容的机械照搬, 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赏析评价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尾时, 教师引导学生组内作品交流, 根据评价标准互相提出优点, 指出不足, 以提高学生的作品赏析能力。教师要选取部分学生作品进行点评, 挖掘他们作品的闪光点, 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如“封面的设计与制作”一课:

[教学片段]展示学生作品, 教师提问, 点评。

教师让被评析的同学表述:根据评价结果, 我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同学分享?还有哪些做的不足, 存在什么问题?如果再完成类似的作品, 我会做哪些改进?

这节课我们为自己的作文选设计并制作了封面, 很多同学在制作上花了大量的心血去规划、设计方案, 制作和美化作品, 大家课后再仔细斟酌自己的设计方案, 并加以修改和完善。

信息技术教学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 让它不仅要服务于“教”, 更要服务于“学”。评价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让学习过程充满反思、自省和顿悟, 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回头望月式

回头望月式结尾是指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和结尾部分遥相照应, 使整堂课达到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效果。在导入时教师以设疑的方式引入新课, 旨在引起悬念,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结尾部分用所学知识解决上课时提出的问题, 解决悬念, 这样起到首尾呼应, 自然和谐的效果。如“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一课:

[教学片段] (开头) 我们已经了解了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 那么同学们知道计算机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结尾)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与我们人类处理信息的过程相类似, 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好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好像人的大脑, 对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计算机的输出设备好像我们的嘴和手, 输出信息的处理结果。

教者能关注课堂的连贯性, 首尾遥相呼应, 在结尾时解决了导入时埋下的伏笔, 既解决了疑难问题, 又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使整节课教学内容浑为一体, 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四、承上启下式

采用承上启下的悬念式结尾,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欲罢不能, 课后会主动协作、积极探究, 乐此不疲, 为上好下节课做有益的铺垫。如“制作动画———太阳的移动”一课:

[教学片段]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 包括处理素材、制作动画、添加背景层。课后, 请大家思考并解决如何使太阳移动的速度变慢一些, 愿意吗?下节课, 我们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形状补间动画”。

教者将本节课与下节课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这样的方式收尾, 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产生进一步实践探索的迫切愿望, 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拓展应用式

在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学科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以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问题为目的。因此把课堂结尾作为架设课堂内外的桥梁, 将所学知识加以拓展、延伸、应用, 做到学以致用。如“自编小报———设计报头”一课:

[教学片段]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小报报头的制作, 当然, 如果要想制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 我们还需要多注意观察、留意周围的生活, 比如广告牌、电视、商品的包装纸等等, 将会有更多的惊喜等着你, 相信大家会有更多创新精品出来。

在结尾时, 教者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精美的广告设计,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又能拓展未来, 对学生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

上一篇:电气工程智能化系统下一篇:故事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