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一般性规律

2024-08-10

公司治理的一般性规律(精选5篇)

公司治理的一般性规律 篇1

0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里程的不断增长, 在建或已建隧道的总里程获得快速增长。新奥法作为公路隧道的一种重要修建方法, 在隧道建造的历史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其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及施作钢筋网或钢拱架作为初期支护, 采用整体式混凝土作为二次衬砌的复合式衬砌结构[1,2], 在公路隧道建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 由于各种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及施工工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在衬砌背后产生空洞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

以河北省某隧道为例, 根据检测所确定的空洞 ( 如图1 所示) 位置及数量, 对空洞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的一般结论。鉴于空洞作为一种隧道重要病害已对隧道衬砌的力学性能及结构变形产生很大影响[3,4,5,6], 对空洞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并制定相应措施来防治空洞病害以使在建或已建隧道处于良好状态, 保证隧道的正常运营显得尤为重要。

1 河北某隧道空洞病害实例

1. 1 工程地质评价

河北某隧道所通过地段, 共包括四个围岩级别: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其中ZK79 + 873 ~ ZK79 + 920 等地段, 围岩级别为Ⅴ级, 岩性为强~ 中风化花岗岩, 岩体较破碎, 节理裂隙较多发育; ZK79 + 920 ~ ZK80 + 066 等地段围岩级别为Ⅳ级, 岩性为中风化, 岩体较破碎, 节理裂隙发育。ZK80 + 552 ~ ZK80 + 615 等地段, 围岩级别为Ⅲ级, 拱部为微风化花岗岩, 岩体较破碎~ 较完整, 节理裂隙较发育; ZK80 + 127 ~ ZK80 + 552 等地段, 围岩级别为Ⅱ级, 岩体较完整, 节理裂隙不发育。

根据实际开仓及运用地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7]对隧道衬砌支护结构的检测发现, 衬砌背后存在若干大小不一的空洞。经检测发现, 在隧道的初期支护背后存在空洞, 二次衬砌与围岩间存在空隙即二次衬砌有厚度不足及脱空的现象, 说明空洞的产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在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的背后均有可能产生。且通过检测发现, 拱顶较多出现空洞, 拱腰及边墙后也会出现少量空洞; 在围岩较好的Ⅱ级地段, 隧道衬砌背后也检测出空洞, 这说明空洞在隧道围岩处于Ⅱ级~ Ⅴ级时均可出现。据检测, 存在同一隧道横断面出现空洞群 ( 如拱顶及拱腰均出现空洞) 的现象。

1. 2 河北某隧道空洞成因分析

1) 在初期支护背后产生的空洞与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过程[8,9]有关。在地质条件较差有节理裂隙发育段, 围岩呈现较松散破碎的状态, 爆破开挖易导致超挖, 加之喷射混凝土不及时或锚杆施加不到位, 容易产生空洞; 在地质条件较好地段, 由于爆破控制不当及其他施工工艺的因素, 衬砌背后也可产生空洞。

2) 二次衬砌背后产生的空洞与施工技术及施工工艺有关。在拱顶处由于混凝土喷射厚度不足, 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收缩徐变后, 在二次衬砌与喷射混凝土的岩面间形成空洞[10]。二次衬砌施工工艺控制不当导致二次衬砌本身出现不足, 如二次衬砌厚度不足, 也会导致二次衬砌背后出现空洞。

3) 在同一隧道横断面处检测发现的空洞群处于Ⅴ级围岩段, 考虑到地质情况较差, 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的发育, 加上爆破开挖的控制不够精确及施工工艺欠精确等各方面综合因素, 由此产生空洞群。

2 空洞产生因素及治理一般规律

2. 1 初期支护背后空洞产生因素及治理一般规律

1) 初期支护背后空洞产生因素。

a. 超挖后回填材料选择不当。新奥法要求采用光面爆破,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对爆破效果的控制不够精确且地质条件较差等原因易造成隧道超挖。当爆破导致超挖后, 应及时处理, 采用密实材料进行回填。若采用较大粒径的材料进行填筑 ( 如图2 所示) , 将导致较大空隙, 使之形成空洞。

b. 施工工艺不达标。当施工工艺及混凝土配合比控制较差时, 喷射混凝土质量达不到标准, 在硬化过程中将产生过大收缩使得喷射混凝土与岩面间形成空洞。当隧道采用分步开挖时, 若对拱脚部位清理不彻底, 会在初期支护与围岩间形成松散物, 当下部施工时, 松散物发生脱落或松动, 进而造成脱空。

c. 水流冲刷及隧道渗漏水的因素。目前多数山岭隧道采用“以排为主, 排堵结合”的防水设计原则, 在地下水的冲刷中, 会带走部分的泥沙, 进而在隧道衬砌背后形成空洞。隧道发生渗水或涌水时, 喷射混凝土不能立即堵塞渗水, 在地下水压力作用下初步成型的喷射混凝土容易产生变形, 在变形的混凝土后会形成空洞。

2) 初期支护背后空洞对隧道安全的不利影响。

a. 空洞改变了围岩的应力状态, 进而改变了衬砌的受力性能, 若产生突发性的应力集中会使衬砌产生过载, 或者使衬砌产生过大变形易导致衬砌破坏;

b. 空洞内的地下水, 加速隧道内钢筋的锈蚀, 降低钢筋的耐久性, 产生安全隐患;

c. 若初期支护背后空洞范围较大, 可能产生落石冲击, 若落石冲击力过大可引发隧道坍塌 ( 如图3 所示) 。

3) 初期支护背后空洞治理的一般措施。

a. 对于由超挖引起的空洞, 在回填超挖位置时, 应使用密实的材料进行填筑, 不能使用较大颗粒材料以防止出现空隙。

b. 当有地下水发育时, 应严格按照新奥法中“防、排、截、堵”的治水原则, 做好防水治水工作, 及时施作防水层, 控制实施好施工工艺。

c. 空洞较小时, 为防止其以后增大应及时做好处理。小的空洞只需在空洞位置边缘处进行注浆即可, 但要控制好注浆量。空洞较大时, 需要开仓进行处理, 也需注浆修复, 但最好采用水泥砂浆, 在注浆完毕后须作加强处理, 如挂设钢筋网等。

2. 2 二次衬砌背后空洞形成因素及治理一般规律

1) 二次衬砌背后空洞形成因素。

二次衬砌背后形成空洞大多与施工工艺有关, 与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控制、施工过程的精细程度有关, 施工工艺直接影响到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

二次衬砌采用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当混凝土的拌制及配合比不合标准时, 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将不能满足二衬的要求, 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产生过大的收缩, 导致混凝土厚度不足, 此时, 容易使得二次衬砌与初支间形成空洞, 若收缩严重, 可产生较大面积空洞。

在边墙部位铺设防水层时, 要考虑防水层的厚度, 防水层铺设过紧会导致防水层厚度不足, 此时使得二次衬砌背后形成空洞。

由于拱架与模板刚度低, 在浇筑完混凝土后引起模板和拱架的变形或下沉; 模板支架底部变得疏松, 导致顶部模板下沉量过大, 造成顶部衬砌混凝土下沉脱空形成拱顶空洞。

2) 二次衬砌背后空洞治理的一般措施。

二次衬砌背后的空洞多在施工过程中由施工工艺的原因造成的, 对于由施工工艺的原因产生的空洞, 可采取改善施工工艺的措施来进行预防。

a. 二次衬砌背后存在小范围空洞时, 可以采取在空洞位置钻孔灌注浆液 ( 如图4 所示) 的方式, 将空洞填充密实。填充过程中需要注意混凝土收缩的问题。施工时应在衬砌空洞纵向两边分别设置排气孔及注浆孔, 当排气孔有浆液流出时, 堵塞排气孔, 再继续注浆一段时间。注浆压力不能太大, 避免衬砌在注浆过程中因压力过大出现裂损。

b. 二次衬砌背后有可能出现大范围, 相隔距离较紧密的成片空洞, 对于此种情况, 发现后应立即处理。此时在修复治理过程中要把存在空洞的二次衬砌整体或者部分凿出, 然后, 对凿出位置附近的二次衬砌进行修复补强处理, 使二次衬砌的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可以采取挂设钢筋网、加强钢拱架、喷射高强混凝土、设置锚钉等补强方法来处理。对大范围空洞进行注浆时, 所需浆液量较多, 注浆压力也较大, 此时应加强监测观察, 对衬砌结构的变形、注浆压力突变及注浆量突变等情况应做好实时监控, 以使空洞达到注浆后最佳修复状态。

3 结语

文中通过实际工程对空洞这一隧道普遍病害进行一般性分析, 论述了空洞分别处于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背后时的成因, 并分别提出治理措施,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空洞所处的位置具有多样性。其在Ⅱ级~ Ⅴ级围岩中都可出现且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背后都有可能产生。

2) 处于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背后的空洞, 其产生的原因有较多不同, 且成因都具有多样性, 甚至多种因素间具有耦合作用, 但由于施工过程不当等原因产生的空洞可以通过改进施工水准提高施工工艺来减轻或避免。

3) 在初期支护及二衬背后产生空洞的原因往往不同, 但治理措施具有相似性, 大多需要进行注浆修复。在治理较大范围空洞时, 所采用措施更复杂一些, 往往需要进行开仓或凿除部分衬砌并实施补强处理且对注浆的施工工艺要求更加严格精确。

4) 对于衬砌背后出现的空洞群, 应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其产生因素复杂, 且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危害性更大, 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分别对空洞处于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背后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未深入探究影响空洞产生的力学机制及空洞对洞室开挖后产生的力学及变形影响, 对此还需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摘要:以河北省某隧道工程为例, 根据检测所确定的空洞位置及数量, 对空洞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按照空洞位置的不同, 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以使在建或已建隧道处于良好状态, 保证隧道的正常运营。

关键词:隧道,空洞,初期支护,二次衬砌

参考文献

[1]王毅才.隧道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2]JTG D7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3]彭跃, 王桂林, 张永兴, 等.衬砌背后空洞对在役隧道结构安全性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8, 4 (6) :1101-1105.

[4]张顶力, 张素磊, 房倩, 等.铁路运营隧道衬砌背后接触状态及其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 32 (2) :218-224.

[5]刘颖.山岭隧道衬砌背后空洞对衬砌结构多因素影响分析[J].水力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5, 13 (2) :223-230.

[6]刘华荣, 钟祖良.拱顶空洞对隧道围岩及初期支护结构稳定性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4, 10 (3) :620-623.

[7]刘新荣, 石建勋, 刘元锋, 等.隧道空洞灾害的复合式检测方法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11, 28 (4) :633-636.

[8]朱春生, 杨晓华, 来弘鹏.公路隧道衬砌后空洞对结构安全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0 (5) :63-68.

[9]佘健, 何川, 汪波, 等.衬砌背后空洞对隧道结构承载力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8, 25 (1) :104-111.

[10]罗鑫, 李志斌, 郑佳艳.公路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的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 2006 (sup) :79-82.

公司治理的一般性规律 篇2

1、两个名词连用,它们不是并列关系或是修饰关系,一般来说,前一个名词用如动词。

2、用在代词前面的名词,名词用如动词。如

3、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如

4、“而”“则”等连词连接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或者动宾短语时,名词用如动词。如

5、“所”字名词用如动词。如

6、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如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火把宾语当作什么。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主语使或让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属性,即让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主语使或让宾语从事动词的行为,即主语让宾语做什么。

3、简言之,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什么强调主观认为,而不一定符合客观事实。

而使动用法是客观上即事实上是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是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

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1、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解 析:三个计分点:“从“”衣文“”媵”,第个计1分。

“从”有使动意味。如《鸿门宴》“从沛分百余骑来见项王”。

“衣文”,“衣”为动词,穿着;“文”,取其本义,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此处是指有花纹和图形的衣服,即华丽的衣服。

“媵”译为“陪嫁的侍妾”。如遗漏了“陪嫁的”这个消息,不给分;如答“妾”,也给1分。(2007年湖南)

2、(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终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

告诉王生。(但:只是,仅仅)

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德:感激,感恩)(2007广东)

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译文: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D.麾妇人出麾:挥手使„„离去(2006江苏).

4、认为他品质非凡,立刻许诺把女儿嫁给他。(2005山东)

5、译文: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语文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初探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任务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加强阅读教学研究,攻克阅读教学中“高耗低效”这个难关,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艰巨而光荣任务。经过教学实践与研究,我发现阅读教学的突破点在于找到一个阅读教学一般规律性的东西。只有找到规律性的东西,阅读教学才不会走弯路。

1.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

笼统地讲,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而要准确具体地对这一任务有一个明确的理解,就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是什么?阅读是什么?

文章是作者借助文字、文体来展示自己生活经历(包括虚构)、思想变化的一种工具。

阅读就是读者通过文字来与作者对话,进而理解作者生活经历与思想的心理或脑力活动。

(2)阅读活动包括几个层面?

阅读活动一般分为4个层面,即:认字、释文、思索和融会贯通。

认字:目击文字,在头脑中唤起文字意义,进而明确一句话的含意。

释文:把一句句的意思在脑中建立起来,让句与句的意思组合起来,进而理解段意,段意组合,理解整篇文意。

思索:在上述阅读过程中,利用旧知,通过想象、联想、分析、概括等思维加工,理解文本新知,进而接受新知。

融会贯通:读者通过正确理解、解释和建构的文本意义,最终达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完成与作者以文章为媒介而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问答。

(3)阅读过程中的参与要素是什么?

既然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那么,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参与的要素就有利于我们阅读的高效性。

A.想象、联想:目击文字在头脑中激活文字下面的相应意义。

B.回忆: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文化素养等储备调动起来。

C.整合:对在头脑中已建立起来的意思进行分析、筛选、概括等。

D.记忆:短时记忆所阅读文本的能力。

2.阅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

文本是作者反映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经历的工具,那么,阅读就是读者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的生活和思想的经历。既然如此,读者只要顺着作者展现思想的思路来把握住作者的思想即可。

“通过文本来把握作者的思想”就是阅读的本质。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阅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

阅读本质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大问题,虽然一句话就可以将其说清楚,但未必所有的语文教师将这一重要信息明确地传达给学生。这就造成学生在解答文本问题时,加入了自己太多的“想当然”的。

一旦明确了阅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这一阅读的本质,“想当然”就会大大减少甚至荡然无存了。

3.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了解别人思想这一目的,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具体任务是应该是多方面的。

(1)学会生字词

借助工具书或课文的注释,把课文中的生字学会。这是课堂阅读教学最起码的任务,也是阅读教学得以完成的前提与基础。

(2)理解词句的语境意思

在理解了字词的字典上意思之后,还要利用联想、想象、参悟等手段来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下的词句意思。这是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之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一个一个的词句具体语境意思的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

(4)把握文章的體裁特征

“同一种思想”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

“不同的展示方式”取决于“不同的场合与对象”。

“不同的展示方式”显示着“不同的思路”。

“不同思路”的外显就是“不同的结构”。

“不同的结构”反映出“文体的不同特点”。

说到底,“思想展示”是有一定的道路的,这一“道路”特点就是文章的体裁的特点。反过来,要想把握作者的思想,就要抓住作者展示思想的思路特点,即文体特点。

(5)鉴赏文章的表现技巧

作者在文体的制约下,如何来展示思想,这就是文章的表现技巧。在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明确诸如开门见山、铺垫伏笔、对比照应、卒章显志等表现手法与技巧,就显得十分必要。

(6)提升学生的相应能力

做到了以上五点,就通过“走被人的思想路线”,把握住了别人的思想。如此,阅读教学的一般任务就能够完成。阅读教学除此之外,还要为展示自己的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还要提升学生综合使用字词,使用文体,借助背景,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一边了解他人思想,同时准备着展示自己的思想,就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

4.阅读教学高效率的方法是创建教学模式

明确了阅读教学的一系列问题之后,就明了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接下来就是如何“对症下药”了。我认为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率的方法就是确定每一类文体教学的具体模式。

在把握了阅读规律的前提之下,为每一类文体的教学设置一个模式是可行的。如:

(1)诗歌鉴赏教学“三句话”

①解读诗句,领会意境。(写了什么)

②注释背景,参悟感情。(为何要写)

③表现奥妙,鉴赏技巧。(怎么去写)

(2)文言文教学“三句话”

①重点词语,理解记忆。——知识积累

②根据事理,推断词义。——能力培养

③分清条理,把握主题。——思想提升

(3)作文教学“三句话”

①紧扣话题,确立主题。——中心明确(为何要写)

②材料具体,符合文体。——内容充实(写了什么)

③结构明晰,语言得体。——结构完美(怎么写的)

(4)散文教学“三句话”

①题目、段意,把握大意。——内容充实(写了什么)

②异点、背景,主题确定。——中心集中(为何要写)

③结构、语言,作文借鉴。——形式多样(怎么写的)

还有小说教学“三句话”戏剧教学“三句话”等等。每一位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模式来。

在模式的规范下,调动阅读过程的参与要素,去完成“理解作者的思想”的任务,并领会作者在展示这些思想时的技巧与方法,并为我所用(在写作上),阅读教学的效率就可以迅速得以提高,阅读教学高效率的可喜效果就会到来。

参考文献:

1.钮堂柏.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5)

小说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规律思路 篇4

散文和小说的主要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小说阅读训练题型概略

一、情节类

二、人物类

三、环境类

四、主题类

五、语言类(含义题、赏析题、作用题)

六、拓展类

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一、概括情节

基本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时、地、人、事、结果(注意字数限制)】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梳理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完成下列填空。【特别关注所给故事情节的概括,它往往提示了概括的内容、角度、语言形式等。】 ④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如何感知情节

1、感知情节要看过渡。

(1)时间的变化:

《故乡》“渐近故乡”“第二日清晨”“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2)地点的转移:

《心声》在教室里、小树林里、教室里、公开课上(3)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孤独之旅》

胆怯——恐慌——孤独——不再恐慌——勇敢坚强 《我的叔叔于勒》 恨于勒——盼于勒——赞于勒——躲于勒

《杨修之死》

(改建园门)心甚忌之---(分食贡酥)心恶之---(揭操杀侍)愈恶之---(状告曹丕)愈恶之----(教植行事)大怒,因此亦不喜植----(教植作答)大怒,已有杀修之心----(妄解口令)大怒(推出斩之)

(4)事件的发展: 《孔已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场面

受嘲笑(窃书、科举失利)——教写“茴”字——分食茴香豆——偷书被打断腿——最后一次喝酒)

(5)人物出场的顺序:

《智取生辰纲》七雄贩枣蒙杨志---白胜卖酒诱官军----吴用巧下蒙汗药----官军上当饮药酒-----群雄智取生辰纲

2、关注对比: 《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故乡》《范进中举》《变色龙》 概括情节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山西省)《我们一样爱他们》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10个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年轻人资助(捐助)贫困生。或年轻人抓阄资助(捐助)贫困生。2.(2010·河南省)《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分)参考答案: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一句l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3.(2010·浙江省湖州市)《一包花生》

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主要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4个字)(3 分)① —筹款遭拒— ② — ③ —富翁来访—得到善款.参考答案:① 学校被毁 — ② 种植花生 — ③ 准备材料

二、鉴赏情节: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情节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作用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浙江省衢州市)《让儿子独立一回》

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详写儿子寄回发票和儿子如何过独立瘾,可以突出儿子花钱买独立的可笑(荒唐)之处,更好地表达对这种假独立的讽刺(批评、否定)之意。(意思符合即可)

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个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场景细节描写 服饰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细节描写 语言细节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题注意:

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 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或通过什么情节),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历年中考试卷中人物形象题的答案:

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正直、洒脱、豪放、热心、老实、勇敢、从容、耐心、踏实、谦虚、勤俭、敬业、诚实、执著、寡言少语、郁郁寡欢、循规蹈矩、狡猾、泼辣、胆小、、圆滑、暴躁、势利„„ 人物形象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贵州省安顺市市)《一样的渺小》 请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3 分)

参考答案:通过个人努力奋斗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且能改正。2.(2010,福建省石狮市,19—24,18分)阅读《花事》一文,完成各题。请指出文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参考答案:语言描写(1分),写出了父亲对文文的指责(分析合理即可得2分)3.(2010·浙江省金华市)《烧炭工和绅士》

第(10)段中说“(烧炭工)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50字左右)(3分)答案示例(1):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好可爱。示例(2):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能扣住“爱怜”和“歉意”写,各1 分,语言连贯1 分,共3 分)

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基本题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

③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环境的作用:

1、自然环境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等。(2)暗示 的社会背景。(3)渲染 的气氛(景物特点)。(4)烘托人物 的心情。(5)表现人物 的性格。

(6)暗示人物 的前途命运。

(7)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 作铺垫。

2、社会环境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

答题语言表述:

具体描写了 景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背景); 渲染(创设)了一种 气氛;

烘托了人物 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暗示人物 的前途命运。为下文情节展开作铺垫,推动 的情节发展。环境描写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山西省)《我们一样爱他们》

第一段属于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种?作用是什么?(3分)参考答案:环境(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埋下伏笔)。

2、(2010·黑龙江哈尔滨市)《人性的爱抚》

(2分)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2分)为下文写店铺男人打盹,年轻人伺机行窃作铺垫。3.(2010山东省菏泽市)《病人》 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开头一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烘托人物的外在美和典雅气质。评分:答出烘托人物得1分,答案完整得2分。

4.(2010.贵州省安顺市市)《一样的渺小》

请你就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3 分)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明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乐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

参考答案:为下文刻画人物服务(或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描述精炼准确,优美动人。)

主题探究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基本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主题挖掘的基本方法:

①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②分析环境描写尤其是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把握时代特征。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表现手法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概括主题的基本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表现了什么情感。

语言揣摩

(一)含义题:

1、理解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2)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

具体步骤:(1)结合语境思考(2)指出表层意思(3)挖掘深层意思。

2、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以理解“关键词”含义为突破口):(1)概括性词语,使之具体化。(2)指代性词语,明确指代义。(3)比喻性词语,写出比喻义。具体步骤:(1)寻找关键词(2)联系上下文(3)分析语境义

含义题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湖南省娄底市)《父爱陷阱》 本文以“父爱陷阱”为标题有什么含义?

含义:父亲挖陷阱的目的是为了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1分),这是对儿子一种深沉的爱(1分)。2.(2010山东省菏泽市)《病人》

小说以“病人”为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答案:批判了社会上一些人冷漠自私,呼唤热情善良的健康感情。评分:每个要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2010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听出心灵的杂音》

本文标题“听出心灵的杂音”有哪两层含义? 4分.参考答案:两层含义:一是指“几个同学”撒慌听出病患者心脏的杂音;一是指吴大夫和院长听出“几个同学”心灵深处不诚实的杂音。4.(2010陕西省)《秦腔吼起来》 小说题目“秦腔吼起来”中的“吼”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吼”既能表现秦腔高亢激越的特点,又能展示秦腔艺人刚正耿直的精神特质。5.(2010河南省)《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 第16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

参考答案: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毋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意思对即可。2分)

6.(2010·浙江省金华市)《烧炭工和绅士》

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2分)(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参考答案:

(1)“皱皱眉头”,说明心事大,难处理。这里,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有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有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的羞愧,同时还有为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而产生的担忧。(答出两点即可)

(2)一方面,“用力”一词写出了烧炭工对这位绅士教子有方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绅士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崇敬心理。(大意相符即可)

(二)赏析题:

1、赏析加点词语作用:(词语),地写出了 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方法、表现力词语等),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或主题)。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悬念:引发下文情节,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巧合:展开情节,引出人物,暗示主题,使情节紧张。

3、抑扬:以感情铺垫,引发好奇;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4、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主要方面的特征。

5、侧面烘托:衬托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或景物某方面的特征,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6、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当的时机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7、照应:内容前后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8、以小见大:通过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讽刺: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讽,增强文章的深刻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几种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表述: 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 特点,表达了 排比:

表现了,抒发了,增强语 势,加强了感情。反复,夸张:

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

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

表达了————————(的情感),加强语气,使文章有起伏。

赏析题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福建省石狮市)《花事》

从修辞角度品味“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句中加点词的妙处。(2分)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花枝伸出墙外的情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1分)2.(2010,湖南省娄底市)《父爱陷阱》

本文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巧妙设伏和悬念,请从文中找出。(4分)

参考答案:巧设伏笔:父亲说的“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前面有三处伏笔,(1)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是井边的草丛在响;(2)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3)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巧设悬念:结局时才点出陷阱是父亲有意所为。(2分)3.(2010·河南省)《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参考答案:“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三)作用题:

1、标题的作用:(1)表明写作对象(2)提示主要内容,关联主要情节(3)贯穿全文线索(4)透露情感、主旨

2、理解某句或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内容上作用: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切入点为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关键词语。(2)结构上作用 :

开头:引出下文,为下文 做铺垫;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 主旨

作用题题型及解答示例

1.(2010·陕西省)《秦腔吼起来》

“闺女,秦腔艺人的路艰辛啊。”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既是对香怜爹一生的总结,又为下文香怜因秦腔忍受身心的煎熬写下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2010.贵州省安顺市市)《一样的渺小》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明理由。(3 分)参考答案:不同意。结尾作用有二:①使小说情节完整。因为画家上山的目的是为找禅师解决人生的困惑,没有这个结尾,不能表明画家的困惑已经解决 ②点明小说主旨:当自己心态改变后,看别人也就高大了。(或者:不同意。结尾精炼深刻的解释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并且与文章的开头首尾呼应,很好的点题,并且很好的说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整合和升华。所以不是“蛇尾”)。

拓展延伸

1、基本题型:启示类、评价类、续写类等。

2、答题要领:

联系生活(启示类)

审清题意—理解文章— 分析充分(评价类)

公司治理的一般性规律 篇5

关键词:县域经济;一般规律;成功模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国旗县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通过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成功模式的分析,将对我国在县域经济在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上作出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所论及的县域经济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级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的经济元素问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县域经济区分工阶梯规律

县域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各地由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基础条件不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规模和结构就必然存在差异,使各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分别处在高层次与低层次、主动与被动、有利与不利的位置上。在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县域与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以及初级产业为主的县域与加工业为主的县域的区际分工中,前者一般居于劣势,后者居于优势。它们的地位好像分别处在一座阶梯的上下方,这就是区际分工阶梯。区际分工阶梯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区域空间分工阶梯中实现“梯度转移”。比如有资源优势但缺技术、缺资金的县,可以通过加快对外开放,引进资金和技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使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区域分工阶梯的升级。

(二)县域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

县域经济之间具有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不断被创造出来又不断消失,呈动态变化趋势。导致县域之间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空间不平衡性使县域之间在技术水平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发生变化。技术创新与扩散趋向于经济实力雄厚、能承受高昂科技开发费用,以及经济环境优越、聚集有大批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的县市。因此,在经济、技术上对创新吸收能力较强的县市往往能较早、较快地接受创新技术的扩散。这对县域经济之间形成技术差异有重要影响。但任何具体技术都有创新、采用、增长、成熟、下降乃至过时的过程。由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存在,创新区域原有的优势会随着创新的扩散而逐步消失,而更新的发明会使这一地区产生新的优势。二是技术进步对自然资源优势有很大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广度在不断发展,技术程度越高,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越低,技术进步在很多方面弱化了自然资源的优势。因为技术进步中产生的大量新材料、新能源不断替代着自然材料的自然资源,降低了运输成本,加大和加快了自然资源流动的范围与速度,进一步改变产业的原料指向,从而使资源产地的相对优势逐步下降。随着技术进步,机器越来越多地替代了人力,科技的发展要求从业的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这将使劳动力多的优势逐渐向其反面转化,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优势变劣势。一个地区固定资产规模越大,淘汰更新的任务及由此遭受的损失也越大,而后进地区可直接购买更先进的设备,不仅缩短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而且可以避免因淘汰设备而遭受的损失。三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县域间比较优势具有直接影响。如发达地区在落后地区投资可弥补落后地区资金缺口,如果落后地区人才流向发达地区,则进一步恶化落后地区的发展条件。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规律要求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县市要抓住机会充分发挥优势,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较小的优势变为较大优势,使低层次优势变为高层次优势。没有比较优势的县市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引进资金、技术,靠技术扩散和创新、靠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来不断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有效地利用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机会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依靠经济增长点和隆起带拉动发展规律

对地域系统而言,经济带是一个地域经济系统,对大的地域系统而言,经济带又是一个地域单元,由于线状基础设施本身具有带状特征,所以,经济带的性质就是一个以多个大城市为核心的、与周围中小城市或集镇组成网络的带状的经济地域系统。经济空间是非均衡的,且存在于极化过程中,经济单元之间存在支配效应,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单元具有带动效应,称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增长点产业的扩散效应带动邻近产业、邻近地区共同发展,从而形成经济发展的隆起带。在由二元化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时期,经济增长点和隆起带可能在少数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区域生长发育,成为“点”和“带”。

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一)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可以概括为依靠乡镇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在中国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的农民抢占改革开放的先机,发挥地域优势,用资本原始積累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乡镇集体经济,并以此推进非农化和小城镇化的发展,从中探索出一条中国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江苏乡镇企业产值最高时曾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5和全省工业总产值2/3。苏南模式也有其对环境破坏等较大负面效应,同时面临着与大中城市经济连接、与大企业合作及如何将自身做强做大的挑战。

(二)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是指通过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而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温州模式”代表了中国农民在条件落后、交通闭塞、缺乏城市带动和辐射的地区,通过自发发展商品经济,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路子,它反映了以个体私营企业,资本原始积累为主的经济逐步壮大的发展轨迹。其负面效应是在发展的早期,即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经济信誉度低,一度曾影响温州模式的形象和温州经济的发展。

(三)珠江模式

珠江模式是指依托“三资企业”的发展而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县域发展模式,以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为代表。珠江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毗邻港、澳、台等地区,与这些地区开展经贸关系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二是拥有大量的侨胞,吸收他们到家乡投资,有特殊的“人缘”关系;三是享受国家特殊的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由于珠江模式的前提条件较强,难以在内陆相对落后的县域推广。

(四)济源模式

济源模式是指通过抓好县属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河南省的济源市、山东省的高唐县等均属此种类型。该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县属工业有较好的基础;二是抓县属工业发展的思路对头;三是有一个强有力的县级领导班子。济源模式也面临着加强区域间合作,或同大中城市经济联合,加入大企业联盟,或将自身做强做大的挑战。

(五)晋城模式

晋城模式是指通过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而带动县域经济全面进步的发展模式,以山西晋城为代表,全国相当多的矿产资源大县如河北省灵寿县、广西南丹县均属于此种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第一,当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有较好的销路;第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要求不高,个体、乡镇企业均能进入。以矿产资源带动的晋城模式受矿产资源的富裕程度、开发成本和矿产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还需考虑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代际平衡的问题。

(六)兖州模式

兖州是典型的“资源县”,但他们依托资源而不仅仅依赖于资源。通过大开放、大招商、大投入,一二三产业全面开发,外资内资民资全方位开放,先后吸引了意大利倍耐力公司、美国国际纸业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来兖州投资,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社会事业、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也都发展很快,81.6%的农民加入了医疗保险。兖州模式是集资源优势、地域优势、良好的引资机制为一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朱舜.县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报告)[J].2007.10.17

[3]杨小川.县域经济问题研究评述述[J].南方农村.2005(6)

上一篇:温度效应下一篇:总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