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现状

2024-09-28

公司治理的现状(共12篇)

公司治理的现状 篇1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国有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 分析了其董事会、股权结构及人事制度等方面的现状, 提出了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公司,公司治理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1993年,我国提出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国有公司治理问题才真正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探讨的热点。经过不断探索,到1999年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正式被正式确认,并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

1 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

虽然大多数国有企业已经按照《公司法》改制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并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但是这些国有公司至今却仍然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国有企业虽然已经改制并建立了相应的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1.1 国有公司董事会职责不明确,公司运行管理混乱。

国有公司董事会没有权利聘用CEO,国有公司的董事长和CEO全部由上级行政机构任命,因此从本质上CEO不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也不能授权和制衡CEO。国有公司董事长以公司“一把手”的身份仍然直接参与企业经营,与CEO造成职权高度重合,造成经营管理体系的混乱。在这种职责不清,缺乏制约的环境下,无法实现公司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1.2 董事会被内部人控制,无法真正制衡和激励管理层。

1.2.1 由于国有股所占股权比重过大,股权过度集中,造成国有公司董事会成员主要来自于国有公司的内部高管,导致董事会被国有公司高级经理所控制,形成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

1.2.2 目前,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设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为1/3。但是,一方面社会上较缺乏合格的独立董事,另一方面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独立董事缺乏发挥作用的空间。

1.3 新公司治理结构和原企业管理机制相互重叠。

“老三会”,尤其是党委会仍然直接介入企业管理,尤其是在党管干部的口号下干预国有公司人事任免权,这种政出多门的局面使得公司管理更加复杂低效。另外“老三会”和“新三会”并存增加公司冗员,各种“文山会海”也大大增加公司成本、降低公司运营效率。

1.4 职业经理人制度缺乏。

国有公司高管,尤其是CEO的行政性任命,也造成了国有企业的其他经理大部分也是由其上级主管任命的,而不是人力资源市场中竞争筛选出来的。这样以来这些依附长级主管提拔的经理人员的激励和监督没有“市场化”,其业绩和个人的经济利益不匹配,使得激励机制失灵。

1.5 多级法人制度弊大于利。

中国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采取了“诸侯分封式”的多级法人制,每个公司都有独立账户(实际上形成了投资中心),造成了整体资金分散,内部利益冲突和利益输送等弊端。

2 改善国有公司治理的对策

2.1 实事求是地进行国有公司改制。

真正把国有公司当做公司看待, 回避这一点来讨论公司治理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国有公司目前承载了过多了党、政等职能, 从根本上制约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所以要真正完善国有公司治理结构, 必须彻底进行“政企分开, 党企分开”。

2.1.1 公司高管和政府官员划清界限,公司高管由职业经理人担当。

目前国有公司高管和政府官员界限模糊,亦官亦商,而且往往是公司经营不当异地为官,为官仕途不畅转为高管。国有公司高管拥有可以转换的双重身份,使得公司约束机制弱化,激励机制失灵,难以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因此必须划清国有公司高管和政府官员的界限,公司高管由职业经理人担当。只有国有公司高官身份明确为单一身份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才能珍惜自己的职业美誉度和经营业绩,才能具备应有的股东信托责任和职业操守。

2.1.2 剥离国有公司党、政、工、团职能。

国有公司也仅仅就是公司,不应该赋予国有公司政府、党派和工会的职能。国有公司改制多年一直回避这个问题,过多的职能机构设置直接造成了公司治理结构混乱不清,同时也造成国有公司机构臃肿,非经营人员过剩。只有把国有公司真正当做公司来看,其公司治理的问题也就更容易地解决了,否则国有公司治理无从谈起。

2.1.3 取消公司高官的行政任命制和扫除官本位思想。

我国国有公司高官, 包括董事长,CEO等在内长期以来都是由各级党政机关行政任命的,而且还要套用行政级别。这种官本位思想错误地突出了公司董事长“一把手”的位置,不能充分给CEO授权, 造成公司内部分工不明,职权混乱。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制度,而不是董事长领导制度。公司的日常经营是由董事会授权CEO负责。国资委作为国有公司出资人可以任命公司董事长,但是CEO应该由董事会选聘,这样才能形成相互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

2.2 树立新的公有制观念。

传统的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就等于国有制,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突破这种狭隘观念的束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核心价值实际上在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将国有独资或控股公司上市变为公众公司也是实现公有制的有效形式之一。通过债券市场公平合理的交易减持国有股份实现共有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分散化,从而改变国有股份比例过高的局面,解决“所有者缺位”现象,这样才能推动有效率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

2.3 加强独立外部董事制度。

为了避免公司董事会被内部人控制,应该增加董事会中非执行独立董事的比例,董事会下设立的审计,薪酬和CEO提名等专门委员会应由独立董事主持。

2.4. 摒弃多级法人制度,采用事业部制度。

鉴于多级法人制度存在诸多弊病,中国公司(即包括国有公司也包括民营公司)应该摒弃这种“诸侯分封式”的多级法人制度,采用“收支两条线”的事业部制度。

2.5 完善债券市场。

中国公司治理问题不能一个孤立看待,它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债券市场。我国目前需要大力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不透明,证券市场及其监管机构定位不准等都大大影响到了我国公司治理。因此必须尽快大力发展以优化配置资本市场为目的的债券市场。

2.6 规范外部审计管理制度。

外部审计系统也是优化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外部环境。目前外部审计师实质上受雇于公司管理层,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外部审计工作独立性和公正性的维持。因此必须要规范强化外部审计制度,比如采取审计师事务所轮换制或由公司的独立外部董事负责聘用审计师事务所等措施。

中国公司治理对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鉴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公司要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任重道远。

公司治理的现状 篇2

活动流程大致框架:

一、前期准备: 活动开始前一周大会上,宣布下周将举办的主题活动,并要求每一位员工把自己的梦想写出来,在下周的活动上,每位员工都要上台谈谈自己的梦想,并且每位员工要给自己做一个一年的规划,阐述希望一年之后的自己在某些方面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PS:梦想内容分为三大块:1、自己在非工作中的梦想(比如想去哪里旅游,想做什么事情等),2、在工作中的梦想(即在工作中我希望自己能达到什么样的一种高度,我将为我所希望达到的高度去怎样行动)3、员工剖析自己的现状,如果想要实现梦想,以现在自己的状态是否能够达到梦想彼岸。) 另外,领导作为公司的代表也要准备一份关于公司未来发展以及公司想要达到某种规模的梦想陈述(即公司的愿景)。

二、活动当天: 主持人开场阐述本次活动的目的,然后领导上台发表关于自己的梦想以及对公司未来的构想,接下来员工按照顺序上台发表关于自己的梦想。最后领导总结,借此机会说一些激励大家的话!最后最好能带领大家宣誓一段能反映团队深层次价值观的企业宣言。(这段宣言必须在开会之前的一段时间就

提出来,并且让大家都知道,否则活动时才说出会显得有点突兀。) 以下是我比较崇拜的一个广告人的公司的宣言,读起来很让人振奋。可以借鉴一下,然后写出一段符合我们本公司特色的企业宣言:

我们拒绝平庸/我们拒绝驯化/没有好创意就去死吧/宁做旷野里奔啸的狼/不做马戏团里漂亮的老虎/我们的策划已不满足于客户的认可/更要求客户的成功/好方案得不到完善的执行/我们一样愤怒/因为我们渴望成为英雄!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让员工自己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状态。

2、通过本次活动,可以深入了解到每位员工对自己未来的规划。通过规划的内容可以看出每位员工对自己对公司负责的态度。因此可以通过本次活动,筛选出公司重点培养的对象,对于那些没有想法的同事,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用其他方法加以引导对待。

3、大家都把梦想说出来之后,在以后的工作中,如若自己没能按照自己说的去做,在大家的“相互监督”之下也会感觉有些羞愧,并且可以通过此次活动更好的了解到一个员工的真正品质,“一年之后我将站在“这里””将会成为检验员工工作好坏的一个标准。

4、公司的梦想,员工的梦想,梦想汇聚在一起,力才能往一个方向使。通过这次活动,要让大家明白,只有公司与个人相互协助,相互促进,彼此才能共同进步。

5、在不违反公司经营战略及不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下,让员工知道,公司和员工站在统一战线,公司会尽可能的协助员工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了公司也就成就了个人,反过来,成就了个人,也就成就了公司),让员工觉得自己在这个公司还是有发展前景的!

6、通过此次活动,拉近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公司的距离! 如果公司采纳这个建议,打算做这样一场主题活动,我希望公司能够认真的对待,并且在准备充分之后再去做,否则流于形式的活动只会让员工多了一份饭后谈资!

最后,我建议公司能够设立一个公司建设贡献基金,多多鼓励员工主动提出他们眼中公司存在的问题,对于比较好的建议,并且公司会采纳的建议,给与提出建议的员工一定的奖励。这么做的好处是能够让领导更加客观的认识到公司的现状,这有助于公司正确的制定企业战略以及建立能够真正影响大家的企业文化。

北京社会治理的现状与出路 篇3

社会治理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新概念、新思路、新事物。什么叫社会治理?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治理经典概念,我们认为,社会治理是不同利益主体为调和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而采取联合行动,对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持续过程。从外延看,我们认为,北京社会治理体制,主要涵盖社会服务体制、社会组织体制、街道管理体制、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和改进党对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领导等内容。

当前,首都北京面临着特大型城市发展中难以避免的诸多社会问题与大城市病,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就必须通过完善社会治理体制,走出一条既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又切实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新路子。

一、北京社会治理的成绩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治理体系初步构建。在领导机制上,北京市率先组建了社会建设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了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2014年成立了社会事业与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协调推进重点改革事项,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初步建立了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社区、社会组织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持续推进。逐步形成了一套纵向到社区、横向到“两新”组织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同时,从制度保障上,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2008年的《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11年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15年的《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北京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等。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构建北京社会治理体制的总体框架奠定了基础。

二是社会治理方式推陈出新。北京在全国首创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将社会管理与服务融入其中,初步形成了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目前全市网格化体系已经覆盖90%以上的社区和村庄。同时,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加快社会服务方式转变。在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上,2010年市财政设立了社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购买社会组织服务。5年来累计投入了4.15亿元,购买服务项目达到2732个。

三是社会治理能力稳步提高。在社会动员上,2010年出台了《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完善了经常性自愿服务机制。目前,全市实名注册自愿者247万人,注册志愿者团体3.6万多个。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上,认定36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联系的社会组织从认定前的4367家上升到3万家以上。2011年建立市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并朝着市、区、街三级孵化体系演进。2013年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社会组织的数量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在基层治理能力上,社区自治能力稳步提高,社区硬件条件不断改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达标率达84%以上;社区社工队伍,从人员招录、福利待遇、教育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北京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北京社会治理的成效离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距离,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社会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北京社会领域的领导体系是党政高度一体化的首长负责制加委员会制,其优点是宏观决策照顾面广、决策执行较为到位、执行的力度比较大;但是其最大的弊端是以党代政,以政办“社”。这离我们建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的目标任务还有很大差距,社会自身的能动性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和压抑。社会组织制度环境呈现宏观受鼓励,微观受拘束的特征。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着“进不来、管不了、长不大”的问题。与国内其他超大城市比较,北京市万人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是3.94个,排在全国6个超大型城市最后。从基层治理上看,社区建设与群众需求有一定的脱节。政社互动、合作共治的局面还没有广泛形成。

二是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虽已经初步搭建,但作用发挥还不够理想。如何利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效能;如何创新虚拟社会治理,用好、管好、发展好新媒体等都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将市场化机制,引入养老、助残等社会服务领域的政策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

三是社会治理能力提高需系统谋划。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需要全体市民的参与。目前,全体市民的公民意识有待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能力还需要培养;现有的社会组织缺乏专业人才,服务能力还不适应首都发展需要;社会领域主管部门人员的业务素质也有待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社区自治能力还远远达不到市民的需求。

三、对北京社会治理创新的四点建议

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就必须直面上述问题,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来谋求善治的理想目标。北京未来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在四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充分发挥党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又要结合北京实际,创造北京社会治理经验。全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善于把握社会治理规律,统筹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关系,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第二,要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关键点上有所突破。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工作体系,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健全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体系,激发社会活力。完善多层次协商民主制度,形成“多元协同”的治理结构。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扩大居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凝聚社区利益和文化共识。

第三,要在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上取得实效。下大力气拓展城市服务管理网格化体系的功能,借助大数据建立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发挥标准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系统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政策体系;积极探索新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同时,突出文化教育的社会整合功能,实现源头治理。文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前有所忽视或者理解片面,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治国之道也如此,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地运用文化的手段推进社会治理。

第四,要整体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工程。要从中小学开始强化公民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对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治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力度;应多部门联合、多渠道支持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项目;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要重视和鼓励社会创新创业,扫除政策障碍,释放社会活力;要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将社工人才纳入整体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序列、教育、培养和激励机制。通过能力建设,实现系统治理,增强社会治理的后劲。

(责任编辑:黄荔)

公司治理的现状 篇4

一、我国公司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权基础——产权不明晰

股份公司是以股东投资股份并按其股份分享剩余索取权和以其股份为限承担公司债务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 股东一旦将资金投入公司之后, 便形成了公司法人财产, 公司以其独立的法人财产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股东不得随意抽取公司法人财产。这种明晰的产权关系, 一方面保证了公司正常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需要;另一方面, 又因法人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相区别, 使股东对公司债务只承担有限责任, 从而增强了股东对公司投资的信心。明晰的产权关系除了投资者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相区别之外, 还要求实现产权结构的合理化。产权结构的合理化, 包括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即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和所有权与债权比例即资本结构的合理化。而这一点正是我国的公司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所不具备的。

(二) 财务决策权力过于集中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关系构成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关系, 它们之间各司其职, 互相制衡。作为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其主要内容, 就是依赖公司治理结构所建立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其具体内容包括: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 股东作为所有者, 从财务上它享有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发行股票和公司债券以及公司合并或解散等公司重大决策时的投票权, 享有公司剩余索取权。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的由全体董事所组成的常设的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和领导机构。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享有广泛的权力, 在财务上表现为:对公司经营方针和投资方案有决定权;对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公司增减注册资本以及发行公司债券的方案具有制定权;有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方案的拟定权;对公司财务经理人员的任免权等等。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关系是委托与代理关系, 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成为独立的活动, 并由职业的经理人员进行掌管。公司财务经理人员受聘于董事会, 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 财务经理有权对公司日常财务经营, 他人不能随意干涉, 同时董事会对财务经理人员的经营绩效的优劣进行监督和评判。为了保证董事和经理正当和诚信地履行职责, 公司治理结构中还专设了监事会, 其主要职责主要是监督董事和财务经理人员的活动, 如检查公司的财务, 对董事和财务经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等。但在我国的公司当中, 上述的机构除了董事会或董事长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外, 其他机构几乎形同虚设,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务上的权力也高度集中在董事长一人手中, 缺乏基本的监督和制约。

(三) 激励与约束机制软化

对各相关利益主体, 尤其是对构成公司治理结构的董事、监事和经理缺乏较为合适的激励与约束。我国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与偷懒行为, 损害股东的利益。在财务方面主要表现有:利用发布虚假财务信息, 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财务决策, 加大股东的投资风险;运用股东对经理人员日常财务经营决策不得干涉的要求, 经理人员通过增加其在职消费或与其他人进行合谋谋取自身利益而损害股东利益;或者因玩忽职守做出错误的财务决策, 以损害公司的利益。这些行为, 将会制约分层财务决策机制的顺利实施。这些现象正是我国现有的公司体制中激励和约束不强, 使得公司管理层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放大的具体表现。

(四) 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失衡

按照现行公司法的安排, 对其他相关利益者关注甚少。如针对雇员有关法规, 虽然雇员利益在某些条款上有所涉及, 但也是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角度引入的。如公司法对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只涉及到“由两个以上的国有公司或者其他两个以上的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 而不包括其他公司。即使是对那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法定权力也只有听取或被邀请作为代表列席会议, 其他内容更多的是象征性的。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代理人, 为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无法直接管理公司的情况下, 就要监控其下级代理人;而政府与下级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政府实施激励的无效性, 以及政府作为全民委托人的代理人的身份, 使其进出国有公司的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其他目标的考虑这种进出是不可能发生的, 从而迫使政府会采取一些相应的行政干预, 以改变在公司治理中的不利地位, 维护全民委托人的利益。其结果就是中国公司治理过程中行政干预的痕迹过强, 政企难以分离, 内部监控也会因为政府行为的引人和实施的随意性而变得不稳定, 而且使利益各方相应的制衡失去平衡。

二、我国公司财务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正处于转型过程, 即从传统计划体制向现代公司制度转化, 同时, 中国公司的现代财务治理模式基本上是引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 由于存在着深刻的制度、文化等背景差异, 中国公司在吸收和消化这些模式的过程中必然产生激烈的碰撞和磨擦, 由此形成的各种问题是客观的和难免的。我国公司财务治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制度缺陷

在制度上, 现代公司制度只有形式的“架子”, 股东大会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而在这一点上, 除了“一股独大”的主要原因外, 中小股东参与经营意识不强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出资者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应该分离, 出资者不能对属于自己的部分资产进行直接支配, 这是现代公司制度最低的要求。而一些公司治理结构根本不存在, 董事会被个别人操纵, “内部人”早已支配公司所有的资产。

(二) 司法介入滞后

对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司法介入滞后, 对扰乱财务治理的当事人 (包括主体和中介) 处罚过轻, 造假代价极低。如有些公司存在的多项违法行为, 早已经触犯《刑法》, 构成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有关责任人是应该蹲监狱的。但对他们及主要管理人却往往只是行政处罚, 司法介入滞后。

(三) 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缺陷

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源自于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受托经济责任。公司的大规模发展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扩大和完善, 同时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特征, 造成了财务治理信息分布不对称, 势必要求多掌握信息的受托经营方向委托经营方披露其经营现状以解除其受托经营责任。但是, 目前信息披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纵观我国十余年的证券市场发展史, 从我国最早的深圳原野造假案到琼民源欺诈, 从红光实业靠行骗上市, 到中科创业的虚假重组, 再到蓝田股份、郑百文及猴王集团等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 都与信息披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完善的信息披露助长投机之风盛行, 给广大投资者造成了巨大损失。那么虚假的信息披露为什么总是禁而不止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信息披露不真实, 缺乏可靠性。

如郑百文把厂家欠商品返利的虚假欠条以应收账款的名目计入盈利, 制造账面假盈利, 掩盖亏损, 到最后纸包不住火, 1999年一年亏掉9.8亿元, 至1999年底其有效资产不足6亿元, 而亏损超过15亿元;银广夏1999年、2000年公告称天津广夏出口各为2.2亿元、7.2亿元, 分别占银广夏全部利润的75%和100%, 但事实上, 天津广夏1999年和2000年出口额仅为480万美元和3万美元, “巨额利润”完全是一个骗局。还有部分公司存在大量已不能带来经济利润, 基本失去变现能力的不良资产, 由于不良资产是否摊销与摊销多少基本上由企业自主决定, 因而事实上成为企业进行利润调节的手段, 构成误导投资者的信息披露。

2.信息披露不充分或过于简单。

投资者只有在获得充分可靠的财务治理信息的情况下, 才能做出更正确、理性的决策。而目前我国有很多公司疏于充分性规范或流于形式。比如一些公司有意模糊商业秘密和财务信息的界限, 故意隐瞒一些重大事项, 对于不利于公司的财务信息一笔带过, 避重就轻, 有很大的伸缩余地, 以至于信息使用者因此而决策失误或判断失误。

3.存在选择性披露问题。

所谓选择性披露包括选择信息披露的时间和选择信息披露的特定对象。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公布的及时性方面还比较好, 绝大多数能在中国证监会要求的时间内定期公布, 但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披露, 仍倾向于将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及时披露, 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则延缓披露甚至是不披露。还有一些公司对发生的重大事件选择特定对象进行披露, 一般是先把内情泄露给机构“庄家”或评股人士, 由其营造“利好”或“利空”氛围, 待股价达到其目标价位时再向广大投资者公开披露以帮助“庄家”套现, 而“庄家”则协助实现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获取利益和树立形象的目的。

摘要:有效的公司财务治理应该达到两个目标:一方面, 要给经营者以充分的自主权去经营管理企业, 以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 要保证经营者能以股东的利益为准绳, 运用好这些自主权, 即企业经营者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约束。这两大目标的实现要求所有者既不能对经营者作过多的直接干预, 又必须对经营者实行有效的监督约束。

关键词:财务治理,激励与约束,产权明晰

参考文献

[1]杨淑娥, 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 2002, (12) .

[2]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结构论纲.财务与会计, 2004, (5) .

[3]郭复初.财务理论研究与发展.会计研究, 1996, (2) .

月嫂公司的发展现状 篇5

作者:育儿嫂文章来源:http:///

随着月嫂的需求越来越大,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月嫂公司相继出现,月嫂行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下面我们主要给大家讲讲月嫂公司目前的发展状况:

月嫂公司是由医生、护士和月嫂培训师合作组成,并向社会提供一站式的母婴护理服务的机构,月嫂致力于培养高水准、专业化的月嫂、育婴嫂、育婴师、催乳师团队,推广科学健康的育儿观念。从管理规范化、推广人性化、服务专业化、项目多元化出发,本着爱心、细心、专心、耐心、放心的准则服务于社会,为已出生和即将诞生宝宝的家庭提供科学、规范、优质的服务。

现正值“80后”的生育高峰,80后是时尚的一代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一代,准父母们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老一辈传统的育儿观念和坐月子的理念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这些准父母的要求,现代父母对孕妇、婴儿健康的要求,已经开始由简单的物质供应、传统的生理呵护,转向更注意心理的调适、心灵的沟通及科学育儿文化的熏陶,需要的是多功能、多样化的产品,高品质的服务和专业指导。

而月嫂公司出来的月嫂,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育儿专家”,她们大多数都有过生育经历,经历过出当人母的喜悦与辛劳,再经过医护专家的专业培训,具备了护理、营养、心理的相关知识,在工作中会以博大的爱心、辛勤的劳动,以及专业的技能带给母亲和婴儿早期最科学的帮助。

公司治理的现状 篇6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 改革成效 问题分析

社区治理是指政府、企业、第三部门、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通过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解决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过程。社区治理是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一种新理念,能有效引导基层社区实现良好的自治局面,弥补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管理中的失灵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城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为解决城市社区治理问题、实现良好城市社区治理局面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开始倡导实行社区治理理念而进行基层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职能,进一步推进社区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将权力下放给社区,促进社会管理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行政指令向具体指导、下派任务向积极扶持的转变,在探索发展社区治理格局方面成绩显著。具体而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立了包括居委会、居民小组等完善的基层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机构。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底,我国建立了94620个居委会和135.7万个居民小组,居委会成员达到48.4万人。基层城市自治组织机构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为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承担起了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有效供给职能。

二是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局面初现。各类为社区服务的社会性组织发展迅速,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5.2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36.9%,城镇便民和利民服务网点35.9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12.8万个。这些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性组织能够有效弥补政府、企业和居委会在社区治理供给服务方面的不足。

三是在城市社区治理制度建设方面,除了《宪法》等国家大法外,还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以及民政部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推进社区发展、建设和治理方面的行政法规,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制度规范保障。

四是各地方积极进行城市社区治理实践,并形成了一些典型性的社区治理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城市社区治理经验。比如沈阳模式、盐田模式、武汉模式、青岛模式、深圳模式等。

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不高

良好的社区治理局面应是一个政府有效引导、社区组织广泛动员和居民热情参与的综合体。但我国现实情况是,社区治理无法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尚未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真正互动局面。居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不高,主要体现为:一是参与治理的居民不具广泛性和代表性,当前社区居委会动员离退休老人、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参与社区管理的行为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多数是一种政治动员性质的参与;二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当前社区主体仍将社区管理事务当成街道、居委会等机构的行政事务,对社区经济建设、文娱活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参与广度和深度不够。社区居民有效参与不足的结果是,一方面,影响了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和治理理念的培育和发展;另一方面,会导致邻里关系的冷漠淡化。

(二)政府社区治理的行为失范

政府应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减少对城市社区治理微观层面的行政管控。但就当前的治理现状而言,政府社区治理的行为失范严重,表现为“越位”、“缺位”和“错位”行为明显。政府社区治理的“越位”是指政府有悖于社区自治和发挥服务型政府功能的角色定位,对社区建设和管理进行管控,将居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变为其下属机构,直接行政管理居委会的日常工作;政府社区治理的“缺位”是指政府并未履行好其应履行的治理引导职责,比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正常经费得不到保障,建立业主委员会并未进行指导,基层自治所需要的资源缺乏而政府并未提供有效的供给等;政府社区治理的“缺位”是指政府引导社区治理过程中仍然习惯于行政管控和“大包大揽”,忽略其在宏观指导方面的作用。

(三)第三部门发展不成熟

纵观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历程和经验,第三部门在社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能够有效弥补政府部门、企业、居民自治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方面的不足。当前参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第三部门组织较少,且不成熟,难以对城市社区内的治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由于当前政府在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承担了过多的具体事务,该交给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仍然大包大揽,严重阻碍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志愿组织的培育。而且,政府对培育和发展志愿性、公益性、自治型等参与社区治理的第三部门组织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社区治理手段滞后和治理水平不高

科学的社区治理手段和良好的社区治理水平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的基础。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手段滞后及治理水平不高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一是社区管理工作者团队专业化水平不够,社区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大、本地化、学历低、效率差等特点,对社区治理往往采取传统的行政方法,对于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居民提出的多样化需求不能进行创新性思维;二是社区治理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由于没有专业的技术培训和理论学习,社区治理容易出现盲目性和非理性的问题,对于治理理念的理解不够;三是社区治理所依托的法律法规等制度不健全,不能为创新社区治理手段和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提供必要的保障,宏观层面国家大法和微观层面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只是一个框架性和抽象性的法律规定,对于具体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和指导,导致解决某些社区治理问题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影响社区治理手段的创新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三、相关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就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可看到,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居民参与度不高、政府社区治理行为失范、第三部门发展不成熟、社区治理手段和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以期为更好促进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改革的发展提供有益政策参考。

第一,要培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要规范政府社区治理行为,对其“越位”、“缺位”、“错位”问题逐步解决。合理对政府职能进行定位,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宏观层面进行政策指导、制度保障和社会秩序保证,退出其在微观事务方面“大包大揽”的行政管控角色,将本由社会承担的职能交还给社会,真正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局面。

第三,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要认识到志愿性、公益性和自治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性,逐步放开对成立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注册管理。依托政府部门、企业和社区,成立一系列服务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自治型组织,扩大社区自治组织的影响力,使其在动员居民参与方面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四,要创新社区治理手段和提升社区治理水平。比如倡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社区共治、协同治理等理念,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和理论水平的培训,健全各项保障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等,通过多方法多渠道来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手段和提升其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向德平,申可君.社区自治与基层社区治理模式的重构[J].甘肃社会科学,2013(2)

[2]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J].社会,2005(5)

[3]史云贵.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若干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3(3)

[4]Bray D..Building Community:New Strategies of Governance in Urban China[J].Economy and Society,2006(4):530—549

[5]Wu F..Rediscovering the G-

ate Under Market Transition:From Work-unit Compounds to Commodity Housing Enclaves[J].Housing Studies,2005(2):235—254

[6]Eva Sprensen,Jacob Torfing.

Making Governance Networks Effective and Democratic through Metagovernance[J].Public Administration,2009(2):234—258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基层公立医院改革研究”(项目编号:L12AGL003)阶段性成果;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校级科研基地项目“‘新农保制度信任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DUFE2014J27)阶段性成果〕

公司治理的现状 篇7

“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以来, 伴随着国有企业薪酬体制改革工作的展开, 国企和非国有企业内部的薪酬体制都有所完善, 内部薪酬差距也有趋于利好。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契约具有一定程度的有效性已被证实, 而关于薪酬差距的行为理论和锦标赛理论在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还没有定论, 所以探讨薪酬差距的缘由以及薪酬差距能否汲取锦标赛激励能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点之一。2009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央企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 国企薪酬差距问题随着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中智人力资本调研与数据服务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 从2013 年开始, 我国企业的加薪幅度逐年降低。因此, 本文选取2012-2014 年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数据, 在统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 探讨近几年企业薪酬差距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以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薪酬差距与公司治理现状

本文选取2012-2014 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 根据惯例, 剔除了金融行业、非正常上市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为了对比分析近几年中小板上市公司, 本文选取了中小板上市公司647 家是年共1941 个样本数据, 并按控股性质区分了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 其中国企84 家, 占样本总数的13%;非国有企业563 家, 占总样本的87%。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薪酬差距和公司治理机制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选择的变量包括公司规模 (期末总资产的对数, 用SIZE表示) 、董事会规模 (董事人员总数, 用X1 表示) 、独立董事规模 (独立董事总人数, 用X2 表示) 、监事会规模 (监事人员总数, 用X3 表示) 、董事会持股比例 (用X4 表示) 、管理层持股比例 (用X5 表示) 、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 (期末董监高前三大与高管前三大的薪酬总额的绝对差的对数, 用X6 表示)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 (期末高管前三大的平均薪酬与普通职工的平均薪酬绝对差的对数, 用X7 表示) 、净资产收益率 (ROE) 等9 个指标。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

根据描述性统计汇总表的结果, 2012 年至2014 年中小板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及公司治理机制主要呈现以下具体特点。

(一) 董事会规模总体呈下降趋势, 但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

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近几年董事会规模均值都在8以上, 但2012-2014 年独立董事规模的均值分别为3.15、3.12、3.08, 呈下降趋势。2012-2014 年国有企业独立董事规模的均值分别为3.36、3.34、3.32, 非国有企业独立董事规模的均值分别为3.12、3.09、3.04, 非国有企业下降幅度大于国有企业。

(二) 高管持股比例逐年减少, 非国有企业高管持股比例相对较高

近三年来, 管理层持股比例总样本的均值分别为24%、22%、20%, 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但非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均值27%、25%、23%, 而国企管理层持股比例均值3%、3%、2%, 说明非国有企业内部股权集中于管理层, 而国有企业还沿袭着计划经济公平和稳定的气息。

(三) 企业内部薪酬差距较大, 渐于合理化状态

近三年的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的总样本均值分别为6.74、6.61、6.60, 差距缓慢递减。国有企业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的均值分别为7.15、7.24、6.87, 非国有企业的均值分别为6.69、6.51、6.56, 国有企业高管团队薪酬差距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 说明国有企业还是比较偏好锦标赛的激励效应。管理层与职工的差距可以看出, 不管是国企还是非国有企业均值都在13 左右盘桓, 我国企业的薪酬制度伴随着经济体制而改革, 基于经营绩效的薪酬制度徐徐入时。

(四) 公司规模普遍较小, 公司绩效整体状况正常

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公司规模三年总样本均值分别为21.44、21.59、21.74, 显示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整体规模偏小。2012 年和2013 年总样本ROE的均值比分别为7%、6%, 中小板上市公司整体获利能力偏低, 但在2014 年均值为8%, 而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为-4%、10%, 出现了异常情况, 非国有企业的获利能力在2014 年增长较快值得关注。

三、现状简析

首先, 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即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以及高管持股比例普遍偏高,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机制上有着微妙的区别, 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分配委托代理权利时存在差异性。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一般是顺应证监会的要求设置公司治理结构, 过于强调中国特色, 所建立的公司治理机制就不完善, 因而没有在企业中发挥预期的效应, 还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权利分配不均衡, 管理层集权会诱使他们滥用职权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进而使得薪酬差距戴上了管理者权利理论的帽子。

其次,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存在差异性, 国有企业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远远大于非国有企业。对于管理层与职工薪酬差距, 国有和非国有都普遍偏高。薪酬差距随着改革开放而产生, 之后又有“限薪令”的出台, 面对着较大的薪酬差距, 使得很多企业倘佯于行为理论和锦标赛理论二者之中束手无策。学术界关于公司治理影响薪酬差距, 以及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是莫衷一是。

四、几点建议

(一) 调整中小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薪酬差距现状的建议

第一, 提高公司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独立性, 设置适当的董事会、独立董事以及监事会规模, 不同控股性质的企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 优化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目前随着股权分置的改革,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趋于利好, 但还是存在管理层过度集权, 尤其是非国有上市公司, 因而需要优化股权结构, 有效发挥股权激励的效益。第三, 保持合理的薪酬差距, 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 而且经常变化。虽然很多研究证实了锦标赛理论, 但管理者权利理论也并驾齐驱, 所以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 既能促进锦标赛的正能量, 也可以减少职工们对薪酬制度的不公平感以及“天价薪酬”在舆论界的滞留。

(二) 基于企业外部影响因素提出的建议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高管高薪风靡世事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屡次出台国企高管限薪政策, 毋庸置疑这些限薪实践会对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内部薪酬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许多薪酬改革都是针对国有企业, 而非国有企业的薪酬差距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因此国家可以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确引导非国有企业的薪酬问题, 国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占着庞大比例的非国有企业的助力。第二,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鼓励企业正确采用薪酬激励政策。第三, 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 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制度。因为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企业治理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到本国吸引外资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与否。

参考文献

[1]胥佚萱.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经营业绩与公司治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0, (7) .

[2]杨志强, 王华.公司内部薪酬差距、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行为——基于高管团队内和高管与员工之间薪酬的比较分析[J].会计研究, 2014, (6) .

公司治理的现状 篇8

1. 发展历程。

20世纪以来, 郑百文事件、银广夏事件等财务舞弊事件层出不穷, 体现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为解决财务信息失真、审计薄弱等问题, 我国借鉴德国和日本而设立了监事会, 同时借鉴英美而在董事会中引进了审计委员会, 来解决上市公司股权分散所导致公司管理层与股东的代理问题。2002年, 中国证监会与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该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作出了相关规定。随后, 上海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协会提出了《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实施细则指引》, 对审计委员会制度做出了进一步的补充。

2. 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 降低代理成本。审计委员会主要职能为监督防止内外部审计被管理层影响而使财务信息失去真实性, 设立审计委员会可对管理层的日常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建议, 减少管理层为了公司短期业绩而进行的短期行为。

(2) 保护股东利益。通过审计委员会对财务信息的再次监督, 检查财务信息是否含有虚假信息, 是否有管理层操纵的嫌疑, 能为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更为可靠的财务信息。

(3) 提高决策准确性。审计委员会中大部分成员为独立董事, 能使董事会能较为客观地分析公司的财务报告, 对公司内部、外部审计进行监督, 以保证公司审计程序有效实行。并且审计委员会中含有财务专业人员, 能识别公司的财务经营风险,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为董事会做决策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有效地监督指导。

(4) 提高公司价值。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司审计的质量, 向外部利益相关者发出公司治理透明, 监管得当, 可信度高的信号, 从而提升公司的可信度和声誉, 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进而提高公司价值。

三、审计委员会现存问题

相对其他国家的公司治理来说, 我国股权结构、国家管制力度、市场经济形势等问题的独特性使得适用于其他国家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并不完全适用, 因此在引进审计委员会制度后也导致了不少相应的问题。

1. 审计委员会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关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我国只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规定, 这属于部门规定, 强制性与权威性不够。同时在该准则中对审计委员会的规定更多为选择性条款, 并不强制要求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 也未对具体的设立程序、运作规范等作出详细规定。这会导致审计委员会执行力度不够, 更多只是流于形式。

2. 审计委员会的胜任能力不足。

我国规定审计委员成员中应有一名掌握财务、审计知识的专业人员, 但没有明确规定何种程度为专业人员。因此在实际执行中, 上市公司并不会对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知识过于严格要求, 有的虽有会计知识但缺乏相关经验, 甚至有的只是挂名而完全不发挥作用。

3. 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差。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成员中独立董事应该占多数, 即是与公司没有经济往来、利益关系, 不会因利益影响自身监督的独立性的人, 并且要遵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但由于“一股独大”普遍存在, 审计委员会未得到董事会的重视, 在实际中审计委员会很难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没能做到实质独立, 相关法规也并未对独立性做出全面的规定。

4. 与监事会职责界线模糊。

我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特殊性导致上市公司既含有审计委员会, 又有监事会, 都是对公司的治理进行监督, 只是两者侧重点不同。但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对二者职责的界限做出明确的规定, 就导致了在执行中可能会引起矛盾, 不利于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

5. 激励与薪酬制度不健全。

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薪酬制度能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 极大地激发成员的工作热情, 但这其中的度很难把握。我国对审计委员会薪酬该由谁负责, 应给予股权等激励还是薪金等具体问题没有准确的定论。

四、对我国审计委员会的一些改进建议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要根本上解决审计委员会执行不规范的问题, 就需不断完善对审计委员会的立法规定, 使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应设立具体的法律法规对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设立程序、职责、审计委员会成员的推选过程及胜任能力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在完善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施情况来判断是否产生预期的效力。

2. 加强对审计委员会审查力度。

若上市公司对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不予以重视, 即使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也无法发挥作用, 因此就需要有关部门对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胜任能力等情况进行监督。并在未达到相应标准时要求上市公司进行完善, 若是出现违反相关规定时予以严惩。

3. 改进审计委员会的激励机制。

需要固定薪酬与激励奖金并用。有效地激励机制应该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例如在公司内部制定具体的指标, 如财务信息最低错误率、企业价值目标、审计费用减少程度等, 以激励他们尽力地履行职责, 对内部和外部审计做出监督。

4. 增强审计委员会的执行力度。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对审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程序作出明确说明, 才能强制上市公司依照相应的程序严格执行, 相关法规应详细至对每年例会、成员条件等的要求。

五、总结

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若是能发挥其效力必能提升公司的企业价值、审计质量、财务信息质量。虽然审计委员会在我国的设立面临着很多困难, 对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完善仍在探索中, 但只要各上市公司予以配合, 政府部门予以重视, 国内学者不断做研究, 定能在不断完善中形成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

摘要:麦克森·罗宾斯公司舞弊案、安然事件等财务舞弊案的发生使各国意识到审计审计委员会的重要性并相继颁布法案, 以确立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为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的监督, 我国于2002年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 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可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制度是公司治理中一个重要的监督机构, 是连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重要关卡。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公司治理,独立

参考文献

[1]章雁, 马梦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与外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研究[J].商业研究.2011 (06)

[2]韩道琴, 袁晓宇.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国际比较及启示[J].税务与经济.2011 (02)

油区治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篇9

华北油田采油三厂地处河北省河间市, 生产区域和地面设施跨越3个地区 (沧州、衡水、保定) , 8个县市 (河间、献县、肃宁、饶阳、高阳、蠡县、武强、任丘) , 1200多个自然村, 管理着9座联合站、13座接转站, 油水井1900多口, 年生产原油120万吨, 作业区面积达2500平方千米, 是华北油田生产能力最大的采油厂, 连续13年保持在百万吨的采油厂。

由于油区面积大, 油井分布广, 有的油井就坐落在田间地头甚至老百姓的家门口,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油区附近的不法之徒受巨额利益诱惑, 破坏油井设施、在输油管线上钻孔、在输变电线路上盗电, 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十几年来, 在河北省厅、油田公司、管理局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采油三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 严厉打击盗油犯罪行为,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 近几年来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飚升, 不法分子的犯罪活动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疯狂, 作案手段隐蔽性更强, 有的甚至公然以暴力抗法。同时偷油盗电的形式已经向专业化、集团化发展, 犯罪分子从初期的“散兵游勇”发展到现在有组织、有分工、专业化、集团化犯罪, 形成了打孔盗油、收油炼制、贩运销售一条龙的犯罪链条, 给油田生产和员工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给油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一状况, 采油三厂历届领导班子非常重视, 始终把提升和保持公安保卫队伍的打击、防范能力, 作为实现油区长治久安的根本来抓。经过几年的探索, 采油三厂油区治理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 基本上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和与之配套的制度。

1. 清晰的思路。

从“五个坚持”到“警保联防”、从“空城驻站”到“油地共建”、从“风险点管理”到“信息化指挥平台”, 该厂始终把油区的形势变化作为调整工作思路的依据,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使油区治理工作更加规范、实用、持续、有效。

2. 明确的目标。

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 先后开展了“暑期风暴““猎鼠行动”“百日追逃”等阶段性专项治理行动, 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进行重点治理, 使极其恶劣的外部环境得到了有效控制。油区相对稳定后, 该厂又把目标锁定在有效控制上, 开展了“查漏洞、找根源, 摆问题、定措施”活动, 推行了“风险点管理”工作, 达到了“锁住重点、掌控全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目标。

3. 顺畅的流程。

为使油区治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有章可循、流程科学顺畅, 我厂先后制定了《快速反应机制》《警保联防机制》《油地协作机制》《内保人员行为规范》《收缴作案工具处理规定》等12项规范性工作流程制度和机制。对职责不清、追责不明的拉油点管理办法, 进行了重新修订, 确定了主体责任单位和责任配合部门, 保证了在油区治理工作中, 遇到任何问题都有程序、有标准、有责任、有约束。

4. 精准的打击。

几年来, 该厂始终把打击涉油犯罪作为最好的防范工作来做, 也在从被动打击向主动出击转移。立足于现场抓获的同时, 积极发展特勤耳目、依托冀中公安局技侦手段, 主动掌握涉油犯罪团伙的内部结构和行动轨迹。近两年来, 非现场抓获人员比例逐年上升, 实现了“单一打击向团伙进攻”的转化, 这也标志着采油三厂油区治理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

5. 有力的防范。

警保联防的推进, 虽然实现了人防工作的有效整合, 但泄漏报警仪、视频监控和设备缺陷性设计, 仍然处于自成体系状态, 没有达到有效结合。今年, 该厂注重了整体性能的发挥, 除了在各自系统上提高效能外, 又尝试性地进行有效组合。通过建立“信息化指挥平台”, 引进“智能化管理系统”, 将所有防范系统纳入平台管理, 真正实现“防得住、打得准”。

6. 规范的考核。

每一项运行机制的出台, 该厂都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特别是注重日常的考核积累, 确实保证每项机制落实到实处。目前, 该厂在考核上机制上, 有日汇报、周小结、月通报、季内审、年评比, 将所有工作全部纳入日常的考核, 坚决杜绝随意性评价和拍脑门定性。

7. 合理的布局。

采油三厂内保力量除了满足《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的要求外, 还根据油区地域环境、涉及区域、生产规模, 不断调整内保力量的分布。今年, 又给各保卫组和民警中队配备了党支部书记, 加强了保卫的领导力量和监督力度。同时, 还对全厂在岗的96名内保人员实施了岗位交流。目前, 采油三厂内保力量, 无论是人员分布还是车辆、装备布局, 都能满足《快速反应机制》的要求, 在油区任何区域, 都能做到半小时内集结不少于50人的快速反应队伍, 有效控制和处理任何突发事件。

2003年以来, 采油三厂联合辖区分局共打掉涉油犯罪团伙112个, 查处治安案件903起, 破获涉油刑事案件924起, 抓获各类涉油犯罪嫌疑人1459名 (其中网上逃犯636) , 查获各类嫌疑车辆923台, 取缔捣毁非法炼油、净化点398座次, 收缴被盗原油1万多吨, 涉油案件持续下降, 实现了油区治安形势基本稳定。

采油三厂先后被国家部际联席会、河北省、集团公司授予《整治油气田及输油气管道生产治安秩序专项行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四年, 被河北省公安厅评为《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防范工作先进单位》, 2012年被河北省授予《全省基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和治理 篇10

关键词:医院,内部控制,现状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科学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规范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5个相互联系的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一直以来,从整个社会来看,医院一般被看作公益性企事业单位。而随着国家对医疗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医院的整体运转越来越步入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要想生存和发展,并且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应着重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一、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重视不够

医院领导者是否具有很强的控制意识,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能否顺利实施。目前,不少医院领导并未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只是把它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公示,认为做了整章建制方而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或者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仅停留在内部牵制阶段,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就是相互牵制相互制约,而忽视了其他方而的控制。正是由于没有对内部控制的一个全面、系统、客观的认识,导致内部控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也难以提高上去,医院事业的健康发展被严重遏制。

(二)内部控制制度性建设不到位

与一般营利性企业相比较,医院等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目前只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为医院等事业单位“会计控制”提供根本性、指导性的建设标准。2006年5月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这只是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文件。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门颁布的《企业内控基本规范》是以营利性的企业为主体,即针对营利性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特殊的“企业”(公益性),医院这一事业单位其风险控制也应在范围上进行扩大,会计控制仅仅是风险控制的一方面,加强针对医院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三)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素质总体水平偏低

按照《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需要医院内部各层人员的参与,因而,执行内控的人员职业综合素质水平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就目前医院的情况来看,尤其是公立医院,计划经济时代事业性单位的诟病遗留还没有根除,比如,机构冗余、人员众多,员工中普遍存在工作缺乏主动性,思想缺乏责任性的消极特点。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人力资本的欠缺使得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设计没有适时做出补充和调整,内部控制总体更新滞后。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系统在医院医疗行业的不断推进,在提高医疗效率方面理应起到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医疗各岗位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均衡,反而会影响医院内部控制整体的执行效率。

(四)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欠缺

和一般企业类似,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是其内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对内控制度有效性(制度设计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然而,多数医院的内部审计部门只设置相应机构,配备一个或两个审计人员,有的医院直接把内审部门设为财务部门的下属机构,直接影响了其独立性、权威性及审计的全面性,导致其评价监督功能流于形式,审计意见缺乏有效执行力;有些医院出于机构内部关系复杂的复杂性,审计意见也难以得到有效采纳,其对完善内控制度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减弱。究其缘由,是形式化的背后隐藏着医院各层利害关系。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得不到完善,就谈不上发现医院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异常情况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评价、防护的作用。

(五)内部牵制制度没有合理设计或有效执行

内部牵制问题是内部控制制度要强调的主要方面之一,风险的防范离不开企业内部不同职务的人员的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作为国家的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内的国有资产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牵制制度的合理设计,进而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目的。然而实践中,尤其是会计人员分工的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落实。比如一些单位没有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任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设置专人专岗,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违规现象,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也没有很好地实行分离制约制度,如此一来,牵制制度设计不合理或者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岗位责任得不到落实,内部控制的目标无从实现,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医院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一)更新医院领导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内控质量

医院的各级管理层应该提高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意识,在适应医改政策的要求下,改变旧的“重医疗、轻管理”的管理理念,更新知识,加强对最新政策及管理理念的学习,认真学习最新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和制度,制定一整套由医院各个阶层共同实施、共同负责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彼此联结的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共同识别、应对风险,提高经营效率,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医院内部控制的目标,促进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作为特殊行业,医院等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专门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2001年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范围囊括了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并且是从会计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规范。2008年财政部颁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定时首先在上市公司全面实施。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来,针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规范性文件中央并未出台。建立健全医院等公益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重塑医院内部控制内涵,尤其是在内控目标方面,要突出以社会利益和效益,即公益性的终极内控目标。第二,明确岗位人承担的责任范围、权限及奖惩办法等。第三,结合各单位实际,按照成本费用的原则完善内部控制方法和程序。第四,加强对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形成一套针对医院类单位的理论相对完整、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等方面有章可循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从微观层面上看,由于每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和业务特点不尽相同,各单位应遵循最新的内部控制相关规范,符合本单位具体情况,按照“实用性”原则,制定符合单位实际、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控制效果,对单位人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完善医院全体职工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职工素质

为加强医院全面内部控制,尤其是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必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政治及业务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从业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把自己培养成既精通业务,又熟悉政策的全面人才。财务人员担负着对医院财务情况的反映、监督、决策等职能,这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必须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使他们及时掌握新知识,更新观念。会计人员要及时提高业务素质,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内部控制不可能有效实施。另外,医院内部控制不仅仅是财务会计控制,在新的形势下管理控制也不容忽视,医院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管理,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内控制度及正常业务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内部监督,实现审计独立性

内部监督是实现医院内部控制目标的必要手段,内部审计是内控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制度设计及执行上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内部监督的质量。内部审计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建设,比如,在医院内部推行经济责任负责制,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各决策层(包括内部审计部门)挂钩。所谓经济责任制,即按领导分工予以纵横监控,规定职责,相应授权,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进而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医院最高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下,独立、客观、全面审查医院各项经济业务,评价内部控制目标是否达到,并及时向管理层揭示和反馈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风险与薄弱环节,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五)加强岗位职责控制。

岗位职责控制要求医院在组织结构合理设置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则及各业务流程特点,将各部门经济业务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将责任落实到人,明确各管理层次权责,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解决好权力制衡和内部监督约束的实质问题,使医院经济工作在适当授权、审批及监督下协调、高效的运行,尤其是在财务内控中,最大限度地防范会计舞弊风险和差错。

参考文献

[1]郑玉玲, 许少敏.浅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 2010, (2) .

[2]逯爱珍.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会计之友, 2009, (9) .

对寿险分公司内控现状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寿险分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目前,各寿险公司普遍实行总公司一级法人管理模式,总公司一方面上收分公司部分核保、核赔权限,对财务、稽核等重要部门实行派驻制或垂直管理;另一方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并以信息技术作为内控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分公司的职能逐步向以提供保险产品销售和进行后续服务为主。这种大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实行了风险集中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总公司的管控能力。但是由于各分公司的地区差异、环境不同和风险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来自分公司经营和业务操作层面的风险不容忽视。寿险分公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控制环境上没有形成良好氛围

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但目前寿险分公司在控制环境的现状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对内控重视不够,存在认识误区。寿险公司能否站在影响公司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上看待公司内部控制建设,高级管理人员的认识和态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部分公司在管理层面还没有形成以风险为目标的全面内控管理意识,对内控管理存在一些片面认识。主要表现为:一是将内控管理与业务发展相对立。在当前寿险市场重业务、轻内控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二是将内控管理作为某一部门的工作。内控管理涉及到公司管理方方面面,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它需要公司上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目前,一些公司将内控管理工作简单地等同于财务控制、业务控制或者是稽核检查。这种作法,容易造成有管理责任的部门对内控的末端内控环节无法约束,而有能力管理的部门对内控又无管理责任,使内控管理处于末端失效状态。三是将内控管理等同于规章制度。有些寿险公司将内部控制看作是一本本的手册、各种文件和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未得到有效落实。完善的内控制度,如果没有转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1.2分公司高级管理层频繁变动。近年来,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迅速的行业之一,保险人才伴随行业快速成长而显得稀缺。由于高管人员频繁变动,影响了队伍的稳定,关键岗位的管理干部的不稳定,使公司各项经营活动和管理工作失去了有效控制。

1.3分公司内勤员工配备不足,员工队伍不稳定。由于各寿险公司在内部管理人员的配备上实行精简原则,各寿险分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普遍配备不足,无法保证有效履行岗位职责。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入,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竞争,公司关键岗位的人员由于变动频繁,岗前培训跟不上,出现了员工责任与其具备的经验和技能不相匹配的现象,业务风险点得不到有效控制。

1.4内控文化尚未真正的形成。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过程,每一个员工都必须参与这一过程。但目前基层机构的部分负责人还未充分认识到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内涵,基层公司内控文化并未真正形成。上级公司制定的内控制度未得到各级人员的有效执行,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风险识别和控制上存在内控盲点

公司的内部控制应该涵盖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任何环节的所有风险点都要被识别、评估,并根据公司的整体策略,确定风险接受程度,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但在部分领域,寿险分公司层面存在内控盲点:

2.1在个人营销渠道存在较大信用风险。营销员作为寿险公司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寿险公司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寿险公司的快速发展,营销员代理模式也面临了严峻挑战,个人营销员在展业过程中代签名、倒签单、代体检、误导客户、截留挪用侵吞保费和诈骗客户等行为,给寿险公司的形象和信誉带来不良影响。寿险分公司的信用风险一方面来自营销员的失信行为,另一方面来自与保户的纠纷管理。

2.2在银行代理渠道存在较大市场风险。当前我国银行保险代理销售的合作模式,决定了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合作关系具有不稳固的特点。由于资源的稀缺、寿险总公司对各级分支机构银行保险销售规模的考核,加大了银行代理渠道恶性竞争环境,银行保险双方利益呈现较大的倾斜,寿险分公司在银行保险合作中除手续费外,还要承担其它各种名目的费用,寿险公司无法实现规模和效益的有效统一。

2.3在团体直销业务中存在操作性风险。当前在团险业务渠道主要存在滥用约定和承保协议,改变合同条款,团险个做;违规退保,退保金不回原单位,长险短做;虚构投保单位、虚构被保险人信息,个险团做;通过阴阳单等违规操作,虚增保费,套取费用;通过撕单、埋单,坐扣保费支付手续费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业务操作环节,属于操作风险,其原因是寿险公司对团体业务日常工作的流程控制不够。

3.部分内控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

3.1内部控制制度落后于业务发展。“制度先行于业务、程序先行于操作”是真正落实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理念却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落后于业务发展的情况,在各个业务环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加上在实际操作中内控制度与实际操作脱节,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等原因,内部控制制度落后与业务发展的局面未得到彻底改善。

3.2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当前部分寿险分公司岗位责任不匹配的现象仍然存在,使得有职无责的人员因不需对业务操作后果负责而放松履职的审慎性,有责无职的人员则无力对业务操作后果负责,最终造成无人负责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业务的发展。而制度规定与业务操作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亦造成制度规定形同虚设,业务操作另行一套。

3.3内控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执行。部分寿险分公司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突出表现为管理办法和制度已经建立,但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隐患。

3.4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考核不到位。内部控制活动中最大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够健全、有效。无论制度多么完善,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部分寿险分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检查频率和深度不能与其风险程度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效力。

4.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

4.1控制体系的技术含量过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计算机作为业务处理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然而个别寿险分公司的基层营销服务部内部控制环节仍未实现电脑自动控制。人为的内部控制灵活性必然导致内控失效、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

4.2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信息传递不及时。由于公司对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在此方面的培训不够,也没有将新的法律法规、监管和其他要求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工作人员。造成对合规性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持续识别法律法规、监管等要求。

4.3未建立开放、有效的内外部沟通渠道。信息不能及时上传下达、充分交流,不能使相关岗位人员获得履行职责需要的足够信息。

5.存在内控监督不力

公司治理的现状 篇12

一、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是政府治理的分权化。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时时刻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 要想充分发挥政府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及民间组织的共同参与、协商共治的优势, 就必须推进政府治理的分权化, 构建合理的分权体制。

二是政府治理的民主化。政府治理的民主化, 是政治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是政府治理的民主化, 这意味着公民享有平等的政治参与和政治协商的权利。

三是政府治理的科学化。当前社会条件下, 各种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这种情况下, 就要求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 做出最科学的、最高效的决策。否则, 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 要想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就必须推进政府治理的科学化。

四是政府治理的法治化。与传统政治中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所不同的是, 在现代政治中, 法律是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 维护人民权力和利益的工具。推进政府治理的法治化, 是切实贯彻胡锦涛同志“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这一讲话的法治保障。

二、我国政府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 政府权威出现弱化倾向

在任何政治社会中, 政治权威都是必不可少的。恩格斯曾指出, 一方面是权威的, 另一方面一定是服从, 这两者都是文明所必需的[1]。建国以来, 在马列思想的指导下, 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政府权威也从传统的强力权威转变为现在的法理型权威[2]。但是, 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所以制度性腐败和侵害公民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 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了质疑, 政府权威也因此弱化, 如不能妥善解决, 将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

(二) 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任何一种政府结构的形成都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分不开的。历史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 传统政府之所以是集权的、专断的、人治的、管制型的, 是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 只有高压管制和集权才能建立稳固的国家政权。如今,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人民对自由和民主的渴望也愈加强烈, 新的政府结构也应运而生, 现代政府主张的是分权的、民主的、法治的、服务型的政府, 这无一不反应了人民的需求和时代的进步。当前我国政府正逐步推进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想在中国建立高度民主的现代政府。但是, 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刀切”、“形式主义”等, 这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现代政府和现代政治的发展历程。

(三) 政府公开化的程度低、渠道少

政府的公开化与政治的现代化是一致的。政治越发展, 政治公开的程度就越高, 这样就可以使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近年来, 我国政府不断推进政府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但是, 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 政府公开的内容十分有限、政府公开的方式和渠道过少、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和制度欠缺、政府公开的内容报喜不报忧等等。

(四) 民众政治参与程度不足

在我国, 国家为公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政治参与途径, 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监督等等, 表面上这些为公民实现政治参与、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提供了制度和渠道保障, 但是, 这些公民政治参与形式与渠道搞的多是形式主义, 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例如村务公开制度, 这本来是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实现对村务工作监督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 实际上大多数村的村务公开都是搞的形式主义, 公开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根本起不到村民参与村务管理以及对村务工作进行监督的作用, 长久来看, 这不仅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也会阻碍政治的民主进程。

(五) 政府治理制度不完善

客观来说, 我国政府治理制度的设计大体上是比较完备的, 但是仍有许多不足, 例如制度虚设、制度空缺和制度低效等。制度虚设表现为, 政府治理设计的过于理想化, 不符合实际情况,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难以实施。制度虚设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有法不依”影响的是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制度空缺, 指的是有些环节制度缺失, 出现漏洞, 危害我国政治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制度中还有很多空白之处, 这就会导致一些不法之徒钻制度和法律的漏洞, 去做一些危害人民和国家利益的事, 给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进步带来极坏的影响。

三、深化改革、转变职能、努力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 从政府权威来看, 要建立理性的政治权威

当前要想在我国实现政治权威的理性化, 首先要建立理性的政党。一个理性的政党代表着它有雄厚的政治内部实力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自然也就有了政治权威。其次, 要制定理性化的国家法律和制度。亨廷顿认为对于一个国家而言, 最为重要的不是自由, 而是创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 “人类可以无自由而秩序, 但不能无秩序而自由, 必须先有权威, 然后才能对它加以限制。”[3]由此可见, 国家法律、制度对于权威的重要性。此外, 要培养公民的理性认识, 有了理性的认识, 公民才可以识别哪些政治决策是对自己有利的, 才可以更好的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

(二) 从政府结构来看, 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当前政府机构尚存在不少问题, 诸如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等,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政府机构设置中分工过细、职能相近的太多、管理又比较分散等, 所以要想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形成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管理体系, 就必须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首先, 要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进行明确的分工, 完善政府职责体系, 要明确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其次, 要提高政府部门的决策水平。这就要求政府要集中决策职能,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强化政府各部门的执行能力, 提高行政效能。

(三) 从政府治理制度和公开化来看, 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一是创新政务公开方式。首先, 要坚持方便群众知情、便于群众监督的原则, 逐步拓宽政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丰富公开的内容。其次, 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没有法律的支撑, 民主就失去保障, 人民就会丧失权利。最后, 要建立言论自由制度, 从而促进社会和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

二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在以前的政府管理中, 多采用强制、命令等比较强硬的手段, 不可避免的, 就会在管理过程与民众产生一些纠纷和摩擦。所以, 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 多采用柔性的管理方式, 例如协商、沟通、合作等, 与民众面对面的交流, 减少纠纷和摩擦, 提升治理绩效。

(四) 从公民政治参与来看, 要扩大政治参与

首先, 要加强民主化建设, 拓宽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除了传统的参政议政渠道, 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公民旁听等, 还应该利用当前网络遍及千家万户的条件, 为公民提供更多形式的参政议政的渠道, 例如微博参政、网络参政等等, 以此让更多的公民可以参与到国家的民主化建设中来。其次, 要加大公民对政府监督管理的力度, 以此规范政府的言行, 同时也扩大了民众的政治参与度。最后, 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26.

[2]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社, 1997:347.

上一篇:地基土影响因素下一篇:小学英语自然拼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