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业公司的治理

2024-10-25

高校产业公司的治理(通用5篇)

高校产业公司的治理 篇1

针对高校校办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提出了“积极发展, 规范管理、摸清家底、明晰产权, 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防火墙’,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 全国各高校纷纷改制, 大部分的高校改制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资产经营公司。通过改制, 将高校与校办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把高校的无限责任转变为以实际出资人承担的有限责任, 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引进公司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和管理方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公司核心竟争力和经营能力, 促进公司的健康发展。但各高校在对这些公司的治理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如:财务管理、公司结构等。如何强化公司的财务管理和完善公司的结构, 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提高公司效益, 是目前许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产业公司的现状

高校产业公司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公司的组织结构不合理,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高校产业公司的总经理一般由高校任命, 由于监督激励机制的缺乏。造成了许多的“三拍”领导;即:一拍脑袋, 二拍胸脯, 三拍屁股。具体在现实中就是方案由老总拍脑袋定下来, 开会研究老总拍拍胸脯说我保证能成功, 到最后不行了大不了走人, 换个地方再干;再加上激励责任机制的不到位, 所以往往造成了公司老总把企业当成自家开的公司, 吃喝用的全在公司报销。这就给国有资产带来了流失。

2.公司的资本结构不合理,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高校产业公司目前大部分是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 大股东一般都是高校, 其余一般由职工个人以工会持股、法人单位的形式投资。由于公司考虑所得税费负担的问题, 往往在会计报表上反映的是微利或负利润, 这就给投资者的分红带来问题, 一些公司老总在考虑职工呼声的前提下, 采取变相将分红的股利以工资、奖金、福利费等形式记入成本, 对于国有的资本收益就不会考虑, 就给国有资产带来损失。

3.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监督不到位, 造成内部监督控制效率低。

高校产业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一般参照高校的财务管理规定来执行, 由于产业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企业, 在会计制度的执行上也要符合相关《企业会计法》的规定, 公司老总作为法人代表, 在财务签字上“一支笔”, 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使得财务监督和制约不到位, 内部控制失效, 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 出现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

4.财务治理体制失调。

高校产业公司存在资金管理松散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普遍现象, 相当多的公司资金收支缺少统一的筹划和控制, 随意性大, 使用混乱, 导致现金流量不平衡, 有的公司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 资金管理不严, 体外循环现象无法避免, 投资随意性大、恶意沉淀资金、周转慢、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日益显露。另一方面, 由于激励机制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完善财务治理结构的必要手段, 而高校产业公司由于历史、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 存在激励机制很不完善的现象。经营者的激励与业绩相关度低, 绩效考评走过场, 没有与公司经济效益、员工利益挂上钩。

二、强化高校产业公司财务治理和结构控制的对策建议

1.强化产业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

首先要通过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和国有资本的市场化, 盘活国有资本, 实现资本增值, 以次构建并完善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基础性环节。其次要贯彻实施《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 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评价体系, 可以通过对公司的战略、财务状况、内部管理流程、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以及公司的创新和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的综合考察与评价, 给公司以全面、综合、科学的评价, 对于我们开展对国有资本营运的评价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2.优化产业公司的资本结构, 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

将公司的资本构成进行优化, 实现资本的多元化。对多数产业公司来说, 优化资本结构就是通过引入多个投资利益主体, 来改变原有公司单一的股本结构。可以采取减持国有股比例、提高法人股比例等。从优选和监控经营者的角度来说, 法人股股东是最理想的选择。它们比国有股东代表者有动力, 更加注重自身的投资收益, 又比个人职工股有能力, 因为它们的股权相对集中, 有利于形成较统一的意见, 而且它们也有经营管理及控制的经验。从而强化对公司的监督作用, 以达到降低国有资产的流失。

3.完善产业公司财务制度, 规范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是规范公司财务活动、确保公司财务安全、支持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内部控制和监督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管理重点。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在实际中的运用是相当复杂的, 要想把其运用到公司财务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中, 使公司内部管理更加规范, 经营良好, 公司自有财产的安全得到保护。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能够切合高校产业公司管理结构, 为公司发展服务。应坚持“预防控制为主, 事后检查为辅”的原则, 依靠程序制约, 人员配置真正做到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明确经济责任制。重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内部审计区别于外部和政府审计有其优势, 发现公司问题的几率更大, 对公司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意义重大。公司应重视高校内部的审计报告, 并认真对待审计结果。

4.完善公司领导的激励机制, 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从管理学的角度解释, 激励是指管理者

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产生一股内在动力, 迸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朝着组织确定的目标奋发努力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对高校产业公司领导的激励机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 建立物质激励为导向的激励体系。首先, 强化物质激励, 在薪酬制度上创新。

公司领导的薪酬可采取年薪制, 年薪标准可高于高校其它部门从事相似工作、相近职位、同等学历人员的收入水平或等于高校领导的收入水平。具体的说, 可改变公司领导的年薪支付方式, 在其年薪标准40-50%的金额作为递延岗位津贴, 建立递延岗位津贴制度, 基本思路是:高校为产业公司领导在银行设立个人递延帐户, 并根据贡献和收入对等的原则, 考虑岗位及职务级别等因素, 设定不同的津贴水平;为了把即期激励和远期激励结合起来, 可以把岗位津贴分为三部分, 其中一部分 (可考虑为30%) 随工资逐月发放;另外一部分 (30%) 作为保证金记入高校为其设立的帐户中, 根据年终考核结果予以发放;第三部分 (40%) 在将来公司领导退职或正常离职时一次性提取, 如果公司领导在任职期内因贪污受贿、渎职失职或违反党纪国法被开除公职, 则该款项全部没收上缴高校, 此举措可体现远期激励的目的。这一方式可以较大幅度提高公司领导的收入水平, 体现贡献和收入对等的原则, 而且把岗位津贴的40-50%记入递延帐户, 必然会对公司领导产生极大的即期与远期激励作用。

(2) 建立荣誉激励体系。

从管理学来看, 追求良好声誉是经营者的成就发展需要, 尊重并不是惧怕和敬畏。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其人, 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秉性;意味着让其自由发展的天性。这是一种对公司领导的荣耀感、成就感、社会认可、自我实现及受人尊重等需求满足的高层次激励。这种激励的方式包括:各类荣誉称号、特殊的政治待遇等。荣誉激励在激励体系中同样重要, 它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公司领导的工作热情, 增进公司领导队伍的稳定和团结。

(3) 建立公司人才市场激励体系。

在国外, 有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的业绩进行独立评估的中间机构, 定期发布评估结果, 供各公司参考, 从而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个人声誉考核体系。对于公司领导在任期期满后, 积累了许多经验。可以去高校产业的其它公司竟聘, 这样一来, 便会形成一个公司领导的人才市场;如对某个公司领导的考核成绩比较好的话, 其年薪就会上涨, 而且聘请的产业公司也就会越来越多;但如果某个公司领导未能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而导致公司遭受损失, 那这个公司领导也不会再被续聘, 这样的领导迟早会被人才市场所淘汰。

总之, 高校产业公司的治理将是一个复杂的、渐进性的过程。如何处理好高校与产业公司、公司领导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环节。产业公司只有在共同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上强化, 在财务结构、资本优化和激励机制上不断完善, 才能发挥高校产业公司“产、学、研”的优势, 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兴山.现代管理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2]廖兴黎.国有企业集团财务治理和控制问题探讨.财会研究, 2010, (02) .

[3]奚尊校, 沈玲.试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财会通讯, 2010, (02) .

[4]许秀梅.成熟期企业激励方案探析.财会通讯, 2010, (02) .

[5]万立全.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财会通讯, 2010, (01) .

[6]张文魁.中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与公司治理转型.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

高校产业公司的治理 篇2

关键词:董事会治理公司绩效上市公司

一、引言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内部核心机制之一,在公司治理当中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和监督机构,对公司的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建立一个规范而富有效率的董事会是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董事会能否正常運转,其结构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各结构特征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关于董事会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二是外部董事(独立董事)与公司绩效;三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合状况与公司绩效;四是董事会成员教育背景(学历水平)、年龄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的总体结论基本一致,即公司绩效与董事会治理结构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在董事会各结构特征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究竟如何上,结论不尽相同。

笔者经过资料搜集和比对发现,以往学者在研究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或价值相关性时,通常取董事会规模的绝对值,而不是董事会规模相对于上市公司规模的相对值;此外,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赖以生存的生产和技术,有资金资本的获取和有效运用的能力,这些优势必须以企业拥有对应行业专业型董事和熟悉资金资本市场的财经型董事为基础,而学者们在研究董事会时,没有考虑到董事会成员中技术专业型董事和财经专业型董事所占比例。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中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改进,选择董事会相对规模、财经专业型董事比例、技术专业型董事比例等变量,对不同行业属类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1、变量定义

本文参考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及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产业部门分类标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对样本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的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属类分类,不同属类上市公司分别赋值i=1,2,3。其行业与产业属类对应划分如下表。

本文选择以下变量作为反映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特征的解释变量:

董事会相对规模(BSize)——董事会成员总人数/公司总资产(亿元);

独立董事比例(IBR)——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总人数;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合状况(DUA)——两职合一取值1,否则取值为0;

财经专业型董事比例(FEBR)——财经专家型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总人数;

技术专业型董事比例(TBR)——技术专家型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总人数;

董事会成员年龄结构特征(BA)——将董事会成员按其年龄分别归入三个区间,第一区间为年龄在40岁以下的,计为(40以下,40),第二区间包括年龄从40到小于60岁的,计为[40,60),类似第三个区间计为(60,60以上),然后分别将这三个区间的董事成员年龄赋值为1、2、3,进而计算他们的加权平均值即得董事会成员年龄结构特征变量值;

董事会成员学历结构特征(BD)——将董事会成员按其学历: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及以下四个等级,分别按依次4、3、2、1赋值,之后计算其加权平均值,即可得到董事会成员学历结构特征变量的值。

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作为反映上市公司绩效的被解释变量。之所以不选择EVA等市场性较强的公司绩效指标,是因为EVA等市场指标的方便准确的计量是以上市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金融资本市场发展充分为前提条件的,而目前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特征则不具备此前提条件的。

2、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具体选择条件为:①非金融类上市公司;②2003年之前已上市,且至2005年12月31日仍没有退市,没有被ST或PT的上市公司;③能从WIND资讯金融终端数据库中获得董事会治理结构特征的各项数据,并且能从巨潮资讯或深交易所获得校验核对数据的2003年至2005年年报的上市公司;④样本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治理结构特征数据无异常;⑤样本上市公司的绩效指标ROE和EPS计算值无异常值。综上,本文共选出333家上市公司共计982个有效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所用的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以及巨潮资讯网,计算过程利用SPSS软件完成。

3、模型设计

本文拟从不同产业属类角度研究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特征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由此设计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ROE(EPS)i=ε+β1BSizei+β2IND+β3DUAi+β4FEBRi+β5TBRi+β6BDi+β7BAi (i=1,2,3)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1、描述性统计

表2是不同产业属类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特征及公司绩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二产业属类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相对规模偏小,第三产业属类上市公司董事会相对规模偏大;三个不同产业属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的平均值与证监会所规定最低比例1/3非常接近,并且第三产业属类中有个别上市公司仍未设置独立董事上市公司总体上缺乏设置高比例独立董事董事会的动机;三个产业属类的上市公司中董事会中技术专业型董事比例平均在1/4的比例左右,第二产业属类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技术专业型董事比例较高,与其产业特点吻合;上市公司总体上具有较强的设置包括财经专业型董事的董事会的意愿,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相适应;三个产业属类的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年龄大部分为40岁至60岁,而这一年龄是自然人生命周期中相对年富力强的一个阶段,这有助于从精力和经验阅历的角度保障董事会的决策监督职能的实现;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总体上具备较高学历或知识背景以支持其实现对公司重大事务的监督和决策;而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合状况来看,第一产业的两职合一情况较第二、三产业显著得多。

2、多元回归分析

对上述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5和表6。综合比较观察表5和标6中的F值、调整R值(Ad.R)和Sig值,可知所得不同产业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部分特征与公司绩效方面的相关关系具有经济统计学上的意义,并验证了研究假设列表(表4)42个研究假设中的24个(表4中用下划线标记的是回归分析所验证成立的研究假设)。从中分析得出,董事会相对规模方面,除第三产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相对规模与其ROE不相关之外,其他均为负向相关;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方面,除第二产业属类上市公司的ROE与独立董事比例方面有较弱的征象相关关系之外,其他皆为不相关;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合状况与公司绩效方面,第二产业属类上市公司为负相关,第一、三产业属类上市公司皆不相关;董事会中财经专业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方面,第二产业属类上市公司的EPS和ROE分别与董事会中财经专业型董事比例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属类上市公司绩效与之负相关;董事会中技术专业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方面,第一、二产业属类上市公司皆为正相关,第三产业属类上市公司则不相关;董事会成员学历结构与公司绩效方面,第一二产业属类上市公司皆为不相关,第三产业属类上市公司为正相关;董事会成员年龄结构与公司绩效方面,第一产业属类上市公司为正相关,第二三产业属类上市公司均为不相关。

四、研究结论

本文对2003年至2005年三年间深市333家上市公司进行相关趋势描述分析并做出研究假设,进而借助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验证研究假设,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

(1)董事会相对规模与公司绩效负相关。上市公司均总体呈现董事会相对规模越大,公司绩效越差的特点,其主要原因是董事会过大往往会引起低效率,使得董事会不能就影响到公司绩效的重大变化做出及时地反应,甚至于变成一个被总经理所操纵的虚设的董事会,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公司绩效的下降。

(2)不同产业属类下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基本不存在相关性,其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独立董事制度体系中缺乏对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独立董事缺乏动力;二是总体独立董事候选人储量极度缺乏。

(3)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合状况与公司绩效之间总体上不相关。

(4)董事会中财经专业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第二三产业上市公司的ROE和EPS分别表现出与财经专业型董事比例之间的正、负相关性。就此情形可知,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上市公司在其重大经济事务的决策与实施监控过程中并不能发挥董事会中财经专业型董事的作用。

(5)董事會中技术专业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第一二(农林牧渔和工业制造类)产业有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情况比较符合上市公司的产业自身特点,第一二产业属于生产性企业,对公司重大事务的技术支持要求较强,董事会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技术专业型董事可以保证董事会能在专业技术方面对公司重大事项发挥作用,进而改善或确保公司的绩效。

(6)董事会成员学历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因上市公司的划分归属属类不同而表现出相关与否的差异。第一二产业属类上市公司不相关,第三产业属类上市公司表现为正相关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二产业属类上市公司有较长时期以来的发展,其董事会成员学历的结构性变化总体上较稳定,而第三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发展具有现代化特点,因而体现出正相关关系。

(7)董事会成员年龄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相关关系也因上市公司的划分归属属类不同而表现出相关与否的差异。第一产业属类上市公司为正相关,第二三产业属类上市公司均为不相关。第一产业是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作为基础产业,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现阶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要求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加快速度以保障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均衡。那么就微观经济层面的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来说,处于企业组织结构核心地位的董事会必然需要调整优化,进而改善或提升公司绩效,此举第一步就是要通过调整优化董事会的各年龄阶段的董事成员,通过保留并增加年富力强的董事成员,迈出改善董事会决策和监督职能实施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聂磊光.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特区经济,2005.6 p76-78.

[2] 唐清泉,罗当论,张学勤.独立董事职业背景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5.2. Vol27 No1.

[3] 吴淑琨,柏杰,席酉民.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分离与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8.p21-28.

[4] 张惠,安同良.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学历分布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经济学研究,2006.1 p37-43.

[5] 陈燕.公司绩效、公司治理与管理者报酬实证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

[6] David A. Carter, Berry J. Simkins, W. Gary Simpson. Corporate Governance, Board Diversity, and Firm Value, The Financial Review 38, 2003:33-53.

[7] 王安兴,吴自强. 国有股、法人股结构安排与公司绩效——基于沪深上市公司的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6.1.p26-33.

[8] 宋德舜,宋德明.国有控股、经营者变更和公司绩效.南开管理评论,2005.Vol.8,No.1,p10-15.

[9] 理查.M.斯坦恩伯格,凯瑟琳.L.布罗密罗.公司治理和董事会.北京:石油出版社,2002.

[10] 李有根,赵西萍,李怀祖.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构成与公司绩效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1.5 p48-53.

[11] 张必武,石金涛.董事会特征、高管薪酬与薪绩敏感性——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分析.管理科学,2005,Vol.18 No.4:32-39.

房地产业公司治理与绩效关系研究 篇3

公司治理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司金融领域最为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一向以公司治理结构良好而著称的美国相继爆出公司丑闻,学术界开始对公司治理问题进一步展开广泛、深入地探讨。中国的公司治理实践并不长,公司治理很多问题流于形式而未得到充分足够的认识。2006年1月实施的新《公司法》和《证券法》标志着中国的公司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深化城镇住房市场商品化改革、切断福利分房,将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房地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炒作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对于中国的房地产业来说,公司治理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事实上我国房地产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是处于较低水平的,一旦房市步入低迷,行业利润会大幅缩水,而不良公司治理水平将对公司绩效产生进一步的负向的放大效应。2011年度房地产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幅度增加,如果整个行业出现不景气,那么此时是否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就成为很多房地产业公司能否挺过房地产业萧条时期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对房地产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目标之一是研究房地产业是否存在过度扩张导致的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并同时分析行业结构的未来变化趋势;目标之二是分析具体哪些公司治理变量指标会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的提升对于房地产业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绩效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最早源于代理问题,也就是所有权、控制权分离所造成的缺陷。公司治理研究发轫于Berle和Means(1932),他们描述了现代企业的代理问题,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析问题,通过对美国1929年最大的200家企业进行的调查表明,大约44%的企业被管理层支配,只有11%的企业完全由个人股东控制或者由单个股东拥有多数股权。Jensen和Meckling(1976)进一步对代理关系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代理关系是因为一位或多位委托人将决策制定的责权赋予代理人,以委托人的福利状况为考虑而提供特定劳务的关系。金融学家们将上述委托代理关系称为第一类代理关系,并按照委托人和代理人主体的不同,将代理问题区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从而归纳出以下几类代理关系:(1)由于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所造成的公司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2)由于对权利和义务的负担不同所衍生的公司债权人和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3)由于控制股东(controlling shareholder)掌握的控制权显著大于其现金流量请求权所造成的与小股东的利害关系。(4)董事之间的代理关系,即由于董事会盲从一两位权威人士的影响而导致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的概率升高。

虽然公司治理的问题在Berle和Means(1932)中已经涉及,但是公司治理的术语和确切的定义却出现得更晚。例如John和Senbet(1998)认为公司治理是公司的相关利益者对公司内部人及管理者实施控制,并且使其利益得到保护的机制;La Porta等(2000)认为公司治理是外部投资者保护自己的投资,不被经理或者大股东等内部人所占用的一系列机制;刘伟(2000)认为公司治理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公司法人中相应的所有者、支配者、管理者相互权利、责任、利益的制度安排,它的实质是从公司法人资产的权利责任的合约,它是从公司有关主体的行为目标、行为规则、相互间的权能分配、监督、控制、协调激励、约束等方面作出的经济、法律及道德上的系统制度安排。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9)对理论学说和世界公司治理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将公司治理定义为“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近年来,关于公司治理对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汗牛充栋。整体上来说,实证分析将公司治理结构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经理层持股、董事会结构、高管薪酬、股权集中度等方面,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性最终要体现在公司治理水平,对于公司价值或者绩效的影响上。

关于经理层持股比例方面,传统的理论认为经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与股东之间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越小,公司的绩效越好。Morck,Shelfer和Vishny(1998)对1980年《财富》杂志500强公司的内部人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之间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分段回归分析,发现经理层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并非传统理论所描述的线性关系,而是类似于一种倒“S”形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当经理层持股比例为5%以下时,经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Tobin’Q(公司绩效衡量指标)增加0.062;当经理层持股比例为5%-25%时,经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Tobin’Q下降0.016;当经理层持股比例超过25%时,经理层持股比例每增加1%,Tobin’Q增加0.008。这种现象被称为“壕堑效应”(entrenchment effect),即当经理层拥有一定的公司投票权时,会想方设法摆脱董事会的控制,从事一些对自身有利但是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是当其持股比例超过一定水平后,其利益又再次同其他股东的利益相一致,从而对公司绩效重新产生负向的影响。

关于董事会结构方面,Singh和Harianto(1989)认为内部董事对公司本身状况较为了解,容易沟通协调作出决策,对于公司经营有利;Hermalin和Weisbach(1991)认为内部董事的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无关;Kosnik(1987)、Kesner和Johnson(1990)认为外部董事的地位比较独立,可以避免利益冲突问题,所以对公司的经营有利。Baysinger 和Butler (1985)、Brickley 等(1994)、Peng (2004)以及王跃堂等(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于高管薪酬方面,Morgan和Poulsen(2001)发现,经理薪酬与公司表现直接与公司的高投资或高增长机会有正相关关系;Hall和Liebman(1998)发现公司表现与高管薪酬有较强的关系;Yeo等(1999)则没有发现高管薪酬对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股价和公司运营有增强作用。

关于股权集中度方面,Demstetz和Lehn(1985)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公司规模呈现负相关,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Shleifer和Vishny(1986)认为股权集中于少数几个股东时,其监督力量比较大,所以管理者作出的决策将倾向于追求公司价值的最大化。Claessens,Djnkov和Lang(2000)的研究发现,亚洲国家里交叉持股现象比较明显,所以大股东可以以最小的资本支出控制更多的资产,导致“隧道效应”(tunneling effect)表现得非常明显。

关于外部治理机制方面,金融市场的监督作用主要来自于银行。Diamond(1984)指出银行是公司的外部监督者,因为信息不完全,银行可能承受损失,所以必须对公司进行约束以确保借款公司作出有效的商业决策。Sheard(1988)认为银行的角色为收集、评估与传达公司及其经理人有关的信息。银行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使主力银行发挥外在资本市场监督与控制的功能。

市场竞争机制包括产品和要素市场、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三个方面。在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的情况下,Hart(1983)认为管理松懈远远少于在一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垄断企业中的管理松懈。Fama(1980)指出每个经理人的表现均与比其职位高或低的经理人表现有关,因此经理人与其上下级之间存在监督关系,而经理人之间的监督则离不开经理人市场,经理人市场会根据公司的表现来决定每位经理人的报酬。经理人对其声誉的关注构成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使其将现在的业绩与未来的报酬联系在一起。Agrawal和Knoeber(1998)研究发现经理人市场竞争激烈会导致经理人报酬越低,但同时风险效应的存在会导致经理人要求更高的回报,所以其报酬是根据两种力量决定的。Jesnsen和Ruback(1983)认为公司控制权市场或接管市场,是各种管理团队为获得管理公司资源的权利而竞争于其中的独特场所,其核心活动是一个管理团队通过合并、要约收购或代理权争夺等手段,完成对另一个管理团队的替代。

二、 数据、变量说明及模型设定

(一)数据及变量说明

本文数据来自CCERDATA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中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样本期间为1998-2009年度,样本为按照中国证监会标准划分的所有房地产类型上市公司。本文的数据样本最终为1998-2009年度的不平衡面板数据Baysinger 和Butler (1985)、Brickley 等(1994)、Peng (2004),以及王跃堂等(2006)的研究结果。

四、结论

本文利用1998-2009年中国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了房地产业公司治理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房地产业存在过度扩张的问题。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房地产业公司的绩效与公司规模存在负向的关系。因此,房地产业公司不能仅仅盲目扩大其规模,如果不能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一味追求规模,反而会导致微观经济学中“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出现。另外,负债比率变量的不显著也同样说明了这一问题。由于银行没有发挥严格的外部金融监督机制,导致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来肆意扩张其规模。因此,未来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自身,以及外部贷款银行都应该注意控制房地产业公司的整体规模水平。

其次,动态面板GMM模型中滞后因变量系数显著,这表明上一期的公司业绩会决定下一期的业绩,从而导致房地产业行业结构将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数据也支持了这一结论:2010年,房地产业百亿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前十大企业占比首次突破10%,共有35家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额突破100亿元(2008年和2009年分别为13家和27家),前十位企业累计销售额达5 75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首次突破10%。因此,保持良好的公司治理,提升自身的业绩,会通过自我加强的形式增强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实力,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此外,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经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倒S形的关系,即“壕堑效应”存在。实证结果表明:当持股比例低于4.76%时,持股比例的增加会提升公司的绩效水平,而介于4.76%和28.67%之间时,反而会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出现,进而降低公司的绩效,当超过28.67%时,经理层本身成为公司的大股东,与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再存在分歧,可以提高公司的绩效。图1是2006-2009年,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经理层持股比例情况,可以看到,整体来说持股比例基本上都是小于4.76%,只有少量上市公司经理层持股超过了这一临界值。因此,大部分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可以考虑采用股票期权等方式增加经理层的持股比例,进而增强对管理层的激励效应,而不必过分担心“壕堑效应”问题带来的困扰。

最后,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独立董事的存在能够提升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绩效,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提高10%,则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可以提升大约0.4个百分点。魏刚等(2007)曾依据独立董事背景的角度,检验其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对公司业绩并没有正面的影响,有政府背景和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公司经营业绩越好。因此,房地产业上市公司应当提高有政府背景和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进而提升公司绩效水平。

摘要:本文使用1998-2009年房地产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GMM模型,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房地产业存在过度扩张问题,这对公司绩效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促使房地产业将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行业结构;由于股权集中度、负债比率变量以及总经理和董事长设立情况变量均不显著,高管持股比例同公司绩效的关系呈倒S形,出现了所谓的“壕堑效应”,独立董事在董事会比例的增加会提升公司绩效水平。

高校产业公司的治理 篇4

关键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改善建议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 (教技发[2005]2号) 文件精神, 各高校陆续成立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 目的是高校资产公司必须在资产、管理等方面与学校划分清楚, 真正起到设立“防火墙”的作用, 规范的高校产业管理体制, 规避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

一、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法人治理机构的组成

从形式上看, 高校资产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公司法》规定的国有独资公司或一人有限公司 (法人独资有限公司) 。成立国有独资公司需经政府部门特批, 在相关的配套法规没有出台之前, 注册国有独资公司操作上存在困难, 不适用于高校。目前, 资产经营公司基本是法人一人有限公司形式。通常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由四个部分组成:1.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 由公司股东组成, 所体现的是所有者对公司的最终所有权;2.董事会, 由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作出决策, 维护出资人的权益;3.监事会, 是公司的监督机构, 对公司的财务和董事、经营者的行为发挥监督作用;4.经理, 由董事会聘任, 是经营者、执行者。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源于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又有自身的特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股东为单一法律主体, 其不设股东会, 只设董事会和监事会。与一般的一人法人独资公司不同的是,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第五条要求, 高校还要设立经营性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一般称为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 代表高校行使出资人的责任权利。目前, 各高校资产公司通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四部分组成。

二、当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资产经营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 表面上是采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形式, 但事实上却并未秉承现代企业制度的精神实质, 纵观众多资产经营公司, 存在诸多问题:

(一) 资产经营公司作为一人法人有限责任公司, 不可避免在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天然缺陷, 即“内部利益制衡机制的缺失”。

学校一个出资人, 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全部由出资人委派, 使通常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机构分别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 形成三权分立与制衡的这样的模式失去意义, 机构形同虚设。公司所有人的决定均倾向于学校的利益, 不利于保护债权人以及相关利益人的权益。

(二) 按照一般高校的做法, 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 该机构设5-7人, 由校长或党委书记及财务、科研和产业等部门的校领导组成。

资产管理委员会开会, 像是召开校长办公会议, 这些组成人员虽是在教学或科研方面的行家里手, 可对于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内容并不十分在行, 且他们对于管理企业的目的和真正意义上的股东也不相同。这样可能违背了作为企业最原始的目标, 效益最大化, 不利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健康发展。在公司决策上, 行政色彩浓厚, 意见高度统一, 不能互相牵制、共同商议, 做出的决议可能不够科学。股权结构单一使得企业法人的独立经营自主权难以真正落实。很多高校, 尤其是规模比较小的高校, 虽然设置了管理委员会, 但是对一些重大的决策问题仍然由党政联席会或校长办公会议决定。使管理委员会权利虚置, 难以实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风险分离的初衷。

(三) 董事会内部没有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或者董事会形同虚设, 公司董事会成员由学校为了应付公司法的规定, 从各部门挑选出来拼凑而成, 其中大部分的人员被挂名, 只是董事会成员的一个头衔而已, 并不知道作为董事享受什么权利和需要承担哪些义务。

谈不上参加公司董事会的决策和例会, 董事会的决策权仅仅集中在董事长一个人或以董事长为中心的少数几个人手里。这样, 董事会基本上成了应付法律规定的制度化形式而已。这种现象会造成一个结果董事长的权利过大, 决策的随意性。这种形式上的董事会现象普遍存在。没有建立董事长任期责任目标制以及利益约束机制, 确保董事长执行权的正确行使。很多资产经营公司的董事长是迫于行政命令被迫任命的, 实际上对于企业的经营并不在行, 通常也没有太大的兴趣, 一些高校的董事长是属于兼职性质的, 不可能在这些方面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 很难真正的来管理好经营公司。从长远看, 企业发展必将受到制约。

(四) 监事会的设置与董事会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学校为应付公司法的规定:虚设, 即使不是虚设, 其专业程度也不是太高。监事会成员大多由校财务处、审计处及监察处的领导构成, 其工作时间、精力, 专业领域的限制导致不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相关政策法规, 监督能力有限。监事会成员代表性不足, 监事会构成中职工代表相对缺乏, 即使有基本上也没有对应的监督权力。资产公司的外部监督环节也很薄弱, 我国公司法虽然规定了严格的登记和书面记载制度, 并未对一人公司的经营活动设立必要的公示制度, 公司也不会主动进行公示, 所以外部如公司的债权人、其他相对人以及相关监督部门也无法对其进行监督。

(五) 高校资产公司经营班子管理公司方面的能力不强。

由于选择经营班子成员范围局限在高校内部, 几乎不能做到在社会上公开择优选聘, 且学校选择经营者通常侧重从“领导决策权”、“控制权”角度考虑, 会造成挑选出来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 不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求。另外, 学校从干部管理角度出发, 经常性调整经营班子, 管理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 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六) 缺乏高效、公平的激励机制, 不能激发公司员工的创造活力。

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 资产公司的大部分员工, 大多数高校是从学校调拨过来, 做的是行政的工作, 做多做少, 或做的好坏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多的意义, 甚至包括董事长, 是等着任期一到换岗回学校的, 这种情况下, 很难创造出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改善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议

(一) 高校首先需要转变观念, 按照企业化的运作对公司进行管理。

应当在公司章程中明确界定资产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的职权范围, 防止资产管理委员会干预董事会的经营决策。

(二) 董事会需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议事规则, 完善董事会成员的合理构成, 使董事会的权利落到实处。

其成员最好由熟悉经济管理、具有企业运作才能的人员组成, 各高校资产公司虽然都有高校财务人员、审计部门人员、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及相关专家, 但是因高校自身行业性质, 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好手还是欠缺。因此, 在完成董事会合理结构方面建议增加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及职工代表数量。可以聘请熟悉公司运作的专家为外部董事, 能增加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代表, 打破无人代表企业相关利害关系人的权益的现象, 也能避开因行政色彩浓厚的上下级之间不敢提出不同意见这个问题, 打破一言堂局面。适当增加职工代表数量, 使职工利益也能得以体现。完善董事会议事章程, 规范运行程序。加强议事程序和决定程序的规范性、严肃性、公开性和透明度。明确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和责任, 防止滥用职权, 克服在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通过决策前提和过程的合理性来保障结果的合理性。建立董事长责任目标制以及利益约束机制, 确保董事长执行权的正确行使。

(三) 完善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和探索建立外部监督体系。

要确保监事会能真正履行监事会的职责, 就要保证监事会的独立性, 增加监事会人员中的职工代表数量, 可以考虑外聘一些法律专家和财会人员, 以便能发现董事、高管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规范行为, 进行监督。在加强外部监督方面:1.定期聘请外部机构如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其经济业务进行审计。2.加大信息的披露力度, 坚持登记、公示及必要的书面记载制度, 便于监督机构、债权人、社会群体的外部监督。

(四) 加强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

1.要挑选合适的人员担任经营管理者, 应着重考察经营者的能力, 适当的扩大企业经营者的选择范围, 必要时考虑选择职业经理人, 不一定局限于学校编制人员。2.切实保证经营者的经营权力, 避免经常性的更换, 相对的稳定利于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持续发展。

(五) 构造高效、公平的激励机制, 激发公司员工的创造活力。

激励机制是通过对权力主体利益的强化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资产公司的激励机制应包括三个层级:1.对最高权力机构即董事会成员的激励;2.最高权力机构对高层管理者即经理的激励;3.高层管理者对普通员工的激励。在激励手段方面可以多元化, 对不同的激励对象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案。除了传统的工资、奖金和福利激励方式外, 无形的激励方式不可或缺, 如和谐的工作环境、持续的发展空间、适当的交流和进修机会、通畅的民主决策和管理渠道等。

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这种特殊的组织结构中, 只有真正做到不同机构依据不同的职权,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与制衡, 以保障公司的正常决策和管理秩序, 才能使公司得以健康、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旭萍.高校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问题探讨.教育财会研究, 2011 (10) .

[2]《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育部, 2005 (02) .

[3]龙春江.高校资产公司一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弊端及其完善.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0) .

高校产业公司的治理 篇5

一、高校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一) 高校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界定

所谓法人治理结构, 就是相关公司治理结构或是公司治理, 其有着非常丰富的涵义。虽说理论界对于该概念有着高低不同的理解, 却都是同意法人治理结构是一项对公司法人实行管理控制的体制或者是规章制度安排。可以说, 公司治理是一项组织性较强的安排。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对应公司才能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其投资者, 公司治理包含着董事会及执行经理人员鼓励性规划等全方位的东西。或者说法人治理结构也就是所有者、董事会以及高级经理人员这三类人员所构成的组织形式。不断的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也必定要明确的将股东、董事会以及各经理人员权利与责任、利益进行合理有效的划分, 进而将三者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二) 治理理论及资产公司治理结构勾连

资产公司是属于高校全资型的一人有限公司, 依据颁布的《公司法》中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由国有监督管理机制行驶股东会职权”。高校的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学校进行股权管理, 相应的资产公司董事会会根据公司的制度来决定公司重大决策, 资产公司的监事会对此负责, 并对公司相关的经营行为及管理人员的职权进行监督。资产公司总负责人是经由公司的董事会聘任, 也对其各个行为负责, 副总经理是由公司的总经理提名并通过董事会聘任。以三会体制作为主体, 以总经理经营的相关责任体制现代法人结构作为资产公司运行的载体, 构成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治理的结构。

资产公司一经设立就将事企进行了一定的区分, 也就是将国有资产所有者以及对应监督人员和经营人员合理分开, 国有资产所有权以及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合理公开, 这样避免了因为企业的经营从而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过程以及科研秩序, 也避免了以往学校直接性的投资于企业的法律及经济的各类风险。不过,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分工持续专业化, 各大高校则以出资人身份经过学校向资产公司安排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的成员, 此类人员架构, 存在业务不专业的问题, 而且对应的决策也没有将权利和利益联系在一起, 导致两会的职权无法有效发挥出来。而出资人所有权主体的虚化状况也极为严重。校经资委以及资产公司的三会构架与职责的分配急需健全, 也就是经由学校的行政主导型逐步的走向多元化的主体协作共治。

二、高校资产公司法人治理体制构成模式

构建现代化的企业体制最重要的是公司治理结构, 对应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经由一整套总体结构严谨的自然人员对公司进行管理, 进而呈现为有效的组织结构体制。依照公司的各类规章制度通常是由股东会以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这四类人员所构成的。与以往传统的公司有所不同, 相关高校应设置经营性资产监督管理体制, 也就是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 其可以代表高校行使出资人的权利义务。实际中的组织机构通常会设有5到7人, 是由校长以及党委书记、财务、人事、监审、科研和产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高校资产公司是属于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通常只会有一个股东, 并没有可以成立股东会的权利及基础, 不构建股东会, 而是由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学校并形成为唯一的出资人, 进而直接性的对董事会及监事会委派成员。

(一) 股东职权之争

以往传统的公司构成体制是以产权多样化及分散化为基准的, 并经过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这三会为主体的构架平衡体制, 以便于调节公司内部多样化产权之间的相关利益。高校资产公司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制, 因为其自身的产权较为单一化, 并没有设立股东会, 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非常合理的。一人股东可以行使与股东会一样的职权吗?根据颁布的《公司法》中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不设置相关的股东会, 不过要想做出传统公司股东会所拥有的主要决议时, 则需要一定的书面形式。该规定是为了想要对相关的债权人员以及其他有关联的人员利益进行保护。由于一人公司股东只有一个人, 其随时做出的决定都是公司的决定, 并且公司的很多行为也没有做相应记录, 在出现问题后, 股东推卸责任时就极为简单, 因此需要书面性的东西再经由股东签名置于公司, 以做防备之需, 更是有效的法律依据。实际中各大高校资产公司唯一的股东在做出决策时均是使用书面性的东西, 再经过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各个职员的签名, 然后放置于公司。在《公司法》中还规定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章程是股东来制定的, 这是由于一人公司的股东是一个人没有团体性、股东会, 这样对应的职能就会由这个股东来执行。

(二) 董事会设立之争

高校资产公司是一人公司并不需要设立股东会, 其董事会务必要设立吗?在颁布的《公司法》中却并没有对应的一人公司董事会特殊的规定。但是结合相关条例, 在第58条的第一款中规定了关于一人有限公司设立以及组织构架。因此对应的新法第51条适应于该董事会的相关事项, 股东人数少或者是规模小的有限责任公司是可以设立一名对应的执行董事, 但并不设立董事会, 该执行董事是可以兼任该公司的经理。此项规定有着一定的授权性, 不会强制一人公司去设立董事会, 不过依据第45条第一款则规定有限责任公司不设立董事会, 股东会会议是经由执行董事来进行召集与主持的。所以, 高校资产公司是一人有限公司其可以不设立相关的董事会, 却至少还需要一名执行董事。

(三) 监事会设立之争

公司检察机关是公司监事会或者是独立的监事。其主要职权包含: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的职务进行监督, 对公司的财务进行检查, 对公司自身违章、违规行为进行监督与检查, 如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自身的行为对公司的利益造成损害的, 有权要求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改正, 可以提出召开临时股东会议的意见, 对股东会决策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提出罢免的意见, 如果董事会不履行公司规定, 定期召开股东大会监事会可以召集股东主持召开股东会议, 并且向股东提出会议提案, 对相关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出诉讼。

三、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法人治理构成问题及原因

(一)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法人治理构架

1. 股东权利行驶效率较低

其是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不设立股东会, 其最主要的决策与选择管理人员均是由单一的股东来确定。高校内部关键性决策通常是党政办公会议来决定的, 而学校的重要任务则是进行各类教学活动以及科学研究, 教学科研是校委会议各项事务的重点, 相关产业问题的决策总是会因其延后, 虽说校经营资产管理委员会可以行使股东权利, 但却对股东权操作性较弱, 这样不适宜企业的经营性质, 以及即刻决策的特性。高校的资产经营公司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一个可以即刻解决各类问题的专项组织来进行合理有效的决策, 该组织的构成结果是既可以代表学校的股东利益, 更可以使公司高效率的运行, 帮助其紧抓市场上的机会。

2. 董事会成员专业性较弱

董事会相关人员专业性较弱, 并对其业务情况也不熟悉。上述说到股东人数极少以及小规模的有限责任公司, 可以不设置董事会, 却至少还需要一名执行董事。不过高校资产公司无论是执行董事, 还是有多名董事会成员, 多是由高校自身的管理人员担任。董事们自身也负担着非常繁杂的工作任务, 对相关的企业的情况极为不熟悉, 所以在相关的决策期间极易陷进主观性的判断, 行政色彩过度浓厚且专业性较弱。

3. 监事会力量不强

监事会力量非常薄弱并且不能发挥其作用。高校资产公司监事会一般是学校财务以及审计等部门领导所构成的, 其跟董事会的成员极为相似, 自身就有着大量的行政工作, 对企业生产和经营、财务管理等相关工作并不了解, 审计部门最终对企业的经营人员在任期满之后进行校内审计及监督。监事会的工作更多的是流于表面形式、事后监督, 却不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公司监事会无法起到该有的作用及意义。

4. 经营人员的选择面较窄

企业对于经营人员的选择面较窄, 进而约束了企业的长期进步。高校资产公司和下属企业经营人员一般均是学校的派员构成的, 很多的管理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并没有足够的经验, 以及对市场的适应力不足。学校总是在对应干部管理方面出发, 频繁的调节经营人员团队, 经营人员团队则极度不稳定, 这都约束了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 问题诱因分析

国家教育部门提出对校办企业进行改革并规范其管理是务必要经过构建现代化的企业体制, 来推进校办企业制度及体系的转型, 以促使学校的科技成效不断的转化, 持续的提升高校的科技产业化工作, 并强化对学校的回报, 用其来弥补学校缺乏的经费。高校资产公司处于高校及对应投资或者是控股经营性质的校办企业间, 可以说其是进行高校资产经营及管理的特殊性企业法人。其是学校对外投资的主要窗口并具备学校产业管理的行政特性, 有着对外投资经营的经营特色以及与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四、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建议

(一) 转变观念及健全议事规则

高校应转变以往传统的观念, 并依照企业化运行对公司实行一定的管理。董事会要构建科学健全的议事规章, 并完善董事会相应成员合理有效的构建, 促使董事会的各项权利得到真正落实。资产公司职员应由较为熟悉经济管理的人员以及具备企业运行能力者构成, 高校资产公司尽管均是各大高校的财务人员以及审计部门的人员、资产管理部门人员、专业人员等, 不过由于高校本身行业的性质约束, 对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极度的不足。因此, 可以聘请熟悉公司运作的专家作为外部董事, 打破没有人代表企业利害关系的利益状况。并适宜的提高职员代表数量, 健全各类董事会议事规章, 强化各个议事流程的规范性、严谨性、公开性、透明性, 并开展决策。构建董事长责任性目标的制定和相关利益制约体制, 以保证董事长的相关执行权益可以正确行使并发挥其意义。

(二) 健全公司内部监督及外部监督体制

要保障监事会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履行其对应的职责, 就务必要确保其独立性, 并提高监事会职员的职工代表数量, 可以选择外聘些许法律专家以及财务人员, 这样就能及时的发现董事以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失误以及不规范的行为, 实行合理有效的监督。

(三) 实行内部审计体制

在公司的内部实行规范化的审计体制, 以确保投资企业可以有序的进展。在相关的投资性企业中实行一年一度的审计以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离任时的审计, 并对其相关生产、销售、成本以及各类资金使用效率等进行全方面的审查, 以此来对经营者全部的经营活动、内部控制适应性、合法性以及有效性进行正确的评价, 不断的推进企业经营最终目标的实现, 并对于相关的账务与职权不统一状况即刻进行处理, 以确保投资企业长久发展。

(四) 强化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

选择适宜的人员来担任高级经营管理者, 要重视其自身的经营能力, 并适时的拓展企业经营人员之外的可选择范围。在必要时还可以选择相关的职业性经理人, 并不一定就要限于学校内的编制人员;务必要确保经营人员的经营权利, 尽量的避免时常更换。较为稳定的状态对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

(五) 建设高效率、公平的激励体制

资产公司相关有效的激励体制要包含三个级层:第一, 对于最高权利人员组织也就是董事会相关成员的有效激励。第二, 最高权利体系对于相对高层的管理人员即经理人员的有效激励。第三, 高层的管理人员对其普通职员的激励。实际的激励方式是多样化的, 方式也较多, 对于不一样的激励人员就应使用不同的激励手段。除去以往传统的工资以及奖金、福利制激励方法之外, 对于无形的激励方法更是不可缺少的, 比如非常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及不断拓展的上升空间、适宜的沟通及进修的机会、顺畅式民主决策以及管理途径等。

五、结语

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是一类新型的理论体制, 其对应的学科分析模式以及方式论非常符合新时代的进步特性, 也因此被广泛的应用。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组织结构, 必须真正做到不同机构根据不同权益, 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互相之间合理的配合及制衡, 才能确保公司正常的决策以及管理程序, 这样公司才会经久不衰的健康发展。高校资产公司应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制定健全、科学、有效的干部管理体制, 完善对经营者的业绩评价及考核机制, 强化对企业干部各类工作的监督及教育职能,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的规避高校资产经营中的风险,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赫秀梅, 刘青勇.浅论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理[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2, (4) .

上一篇:教育方法研究下一篇:物业电气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