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孩子

2024-08-04

第五个孩子(精选7篇)

第五个孩子 篇1

一、多丽丝·莱辛简介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在长达7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 莱辛先后创作了包括其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在内的27部长篇小说等。2007年, 莱辛凭借其《金色笔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被称为是一位“女性经验的史诗家, 以其怀疑、热情与洞察力, 仔细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第五个孩子》是莱辛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被誉为充满哲理意味的“经典的恐怖小说”。

《第五个孩子》写于1988年, 以20世纪60~80年代的英国为背景, 主人公是一个疑似具有返祖现象的小男孩——班在家庭中遭遇不人性化待遇和与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冲突, 最终被不容于家中, 而流浪街头。小说讲述了海蕊和大卫结婚后不久, 两个人在伦敦郊区买了套大房子。同时他们的另一个梦想——拥有一大群让大房子充满活力的孩子。在夫妇生养了四个正常的孩子后, 第五个孩子班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和苦恼。班开始在母亲的肚子里的时候就表现出太活泼的迹象。这个狂躁的孩子, 让母亲寝食难安, 神经衰弱, 母亲只好利用药物来催生。出生后的班相貌奇丑, 沉默寡言, 常常表现出施暴的倾向。他被猜测杀死家里的猫和狗, 伤害自己的兄弟, 他们无法接受这个充满破坏力的孩子, 不合常理的行为和让人无法安宁的个性让家人开始怀疑他残障了。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 父母只好将班送到收容所。但是班送走没有多久, 心怀内疚的海蕊又将班接回家并对他进行教育, 可收效不大。最后班和一群小混混为伍, 直至离家出走。

二、成长小说的概况

成长小说, 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为重要的一种类型。成长小说发源于德国, 创始人是伟大的文学家歌德, 其著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是经典的成长小说。

关于成长小说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学者众多论文和网络资料, 大家普遍认为比较规范和具有代表性、学术性的诠释是:“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 或改变看原有的世界观, 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 或两者兼而有之;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原有的天真, 并最终把他引向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从内容上看, 成长小说是一种描绘和探索主人公从幼年时代到成熟表现出来的精神、心理或社会上的演变和发展状况的小说;从结构上看, 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过程也就是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从结果上看, 主人公在经历生活磨难后, 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明确而深刻的重新认识。就成长小说而言, “过程”这字眼很重要——它写的应该是一段成长的过程。而人的成长过程, 即便是在童年、少年时期, 也充满了无序与复杂。

根据成长小说的标准, 可以说《第五个孩子》是一篇名副其实的成长小说。小说通过讲述第五个孩子班——一个异于常人的孩子为了生存, 与家人、学校、同龄人和社会之间关系变化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中主人公遭遇了成长的阻力, 有过成长的领路人, 经历了成长的反逆, 最终出走家庭走向社会, 完成了其一个重要的成长之路。

三、《第五个孩子》的成长特色

1.成长的阻力

主人公班是大卫和海蕊的第五个孩子, 在他出生的那一天, 妈妈叫他“小怪物”。过早的出生并没有在班身上表现出任何早产儿应有的虚弱。相反地, 他异常的强壮。他生下来就比一般的婴儿重了四磅, 肌肉结实, 力气大的吓人。他不想让任何人接近他, 以至于海蕊会有“他黄绿色的眼睛闪着冷酷的光, 就那么看着我, 仿佛想掐死我”的想法。父母和兄弟妹都知道他的异常, 于是对他疏远, 特别是第四个孩子小保罗, 更是对他恨之入骨。家里处处充满堤防之心, “在就寝前, 其他孩子会静静锁上自己的门房”;“他吃东西, 观察大家。当他们坐到起居室看电视, 他也跟着去。他模仿众人的举动, 力求安全, 眼睛望着电视荧幕, 因为大家都再看”;“在家人看电视的时候班看着他们的脸, 学习他们挤出一个龇牙咧嘴的笑脸, 让他的母亲不禁毛骨悚然。”班渴望得到亲人们的认可, 努力寻求在异己的世界里求得被动的生存之路。

2.成长的领路人

(1) 母亲

莱辛的作品中诚然有“受难的圣母”般的母亲形象, 但是受难的母亲仍在关爱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尽管这会妨碍其他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海蕊用她以前和孩子们共处的方式陪伴班, 她会陪他玩积木或推着玩具走, 给班看彩色图片, 唱歌谣给他听。作为母亲, 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也意味着抛弃了属于自己的责任, 良心上说不过去。送走班之后, 在噩梦和母性的驱使之下, 看到收容所惨不忍睹的情况, 良心未泯的海蕊将班接了回去并亲自教育, “大小便要用尿盆或到厕所去”。

(2) 约翰

莱辛安排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这个和家人格格不入的班, 居然和社会青年相处愉快, 班与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中找到了朋友并获得了精神的支持力量, 找到了安放心灵的地方。当班拒绝去上学时, 约翰和其他三个伙伴极力劝说班去上学, 并且努力扮演让班相信他们也去上过学, 约翰负责接班下课。班因打架事件退学后便成天跟约翰那伙人混在一起, “虽然班常遭那伙人粗鲁对待与戏弄, 但至少他被接纳”。在和这些伙伴交往的过程中, 班也获得了人性的力量。

3.成长的反逆

如果说, 听命于异己的生活方式让班忽略了自我的本质, 那么, 当海蕊因为母亲的责任到收容所把班接回家之后, 班开始保护自我了。在家“班不信任父亲:永远不再信任他。只要大卫一走近他, 他便浑身僵硬, 往后退, 如果大卫靠得太近, 他便露齿咆哮”。他开始公然不理会海蕊的反对, 和社会底层少年约翰走的很近。班会“无缘故地突然跑出去, 窜到花园里, 然后冲出大门, 跑到街上, 在车水马龙中仿徨”。最后, 约翰的离开使班的自我中心意识和逃离当下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而班追求的是生存的终极意义:离开家庭的束缚和歧视, 自由生活。班从一个事事被海蕊控制的孩子转化为一个和社会底层少年在一起的混混。这是班用他的实际行动在报复海蕊及全家。

四、结论

莱辛一直以自已对生活客观而理性的观察审视着人类的生存状态, 为边缘中挣扎的人们呐喊。在《第五个孩子》中, 她细致描写了身处家庭矛盾中的班在英国社会大背景下中独自成功探索到离开家庭小背景的经历之后, 获得身心自由的过程。《第五个孩子》不仅传递了莱辛对下一代的人道主义关怀, 还拓宽了我们研读这位文坛不老松的视野。莱辛在完成《第五个孩子》后写了续集《浮世畸零人》, 讲述班成人后如何融入我们的世界, 班与社会中各种人和事的冲突。

摘要:从作家生平、作品简介和成长小说的特点及小说的写作特色几个方面来分析, 揭示主人公从遭受压迫到争取自由的艰难过程。文中独特的成长经历有效地表现了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艰难成长的小说主题, 不落俗套。

关键词:成长小说,批评方法,写作特色

参考文献

[1]李福, 钟清兰.八九十年代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 .

[2]卢婧.莱辛研究述评.当代外国文学, 2008, (4) .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王丽丽.多丽丝·莱辛的艺术和哲学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5]张中载.当代英国文学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

第五个孩子 篇2

一、生动有趣策略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生动有趣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策略,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使他们感到“数学好玩”的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1.课始激趣。如我在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我课始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猪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把它切成两块,猪大哥和猪小弟各一块,可是猪大哥它们却想每人吃两块,猪妈妈犯难了,谁能帮猪妈妈想个好办法呢?这下同学们可兴趣了,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

2.课中展趣。如我在教《比较数的的大小》时,当教完例题目后,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准备两个盒子,里面各装有0——9十个数字卡片,全班班同学分成两组,每组各派一名同学上来抽卡片组成一个四位数,从个位排起,看哪组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组就赢。这同学们可来劲了,每组代表每抽一个数字就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或让对方说说看法,这不仅激起了同学们踊跃思考问题的习惯,还巩固了同学们对不同的两个数进行比较的方法。

3.课尾留趣。如我在教《排列与组合》时,课尾我留了这样一道拓展题:同学们刚才已学会了把两件上衣和三条裙子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法,那同学们回去给自己进行一下服装搭配,下次活动课我们举行一次时装表演好不好?同学们在这兴奋地悬念中下课了。

二、真实有效策略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真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去真体验、真经历、真操作、真交流,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知灼见。具体做法如下:

1.在真实的素材中感知数学。

2.在真实的情境中感悟数学。

3.在真实的活动中感触数学。

三、合作交流策略

《课标》中指出: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合作交流是新世纪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和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合作交流。

2.提供机会,激发学生想合作交流。

3.搭建平台,引导学生乐合作交流。

4.精心设计,促进学生会合作交流。

四、自主探索策略

《课标》中指出: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构建,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如下:

1.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

2.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

3.思路让学生自己讲出。

4.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

五、善于倾听策略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倾听和接受,在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和精神互通,并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叶澜教授曾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作为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声音。具体做法如下:

1.倾听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不同意见。

2.倾听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不同观点。

3.倾听学生在数学交流中的不同声音。

4.倾听学生在思考问题中的不同想法。

六、主动参与策略

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和条件,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1.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

2.参与法则的归纳过程。

3.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

4.参与问题的分析过程。

七、体验成功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后的“精神满足感”,“让

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是培养其学习求知欲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积极创设条件,帮助学生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和进步,改善他们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成功的学习体验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评价。

2.尊重差异。

3.关注过程。

第五个梦想 篇3

第一个梦想是美丽。这大概是地球上所有女士的共同梦想,妈妈说这个她有先天优势,天生丽质难自弃。从我的角度看,我妈长得一般,个子不高,腰也不细,脸比较圆。这模样要是放在乡镇没准要算土肥圆。好在我妈会打扮,从化妆间一出来,立刻让人眼睛一亮:柳眉如黛,眼含春水,紫色纱巾配飘逸的米色风衣,拎上LV小皮包,乖乖,麻雀变天鹅。

第二个梦想是事业。我妈是学时装设计的,设计的时装获过不少奖——有香港的还有法国的。后来妈妈自己创业开了时装公司。公司叫什么我没记住,但是满大街的女装品牌“蔷薇公主”“阿妮诗”都是我妈公司旗下的。现在听说公司股票已经上市了,我妈是副总裁——顺便介绍一下,总裁是我爸。

第三个梦想是幸福。有上一个梦做基础,这个梦想比较好解决。武汉的地标建筑金桥广场第66层C01室就是我家,300多平方的豪宅。至于车子,就不说了,你能想象到。特别是我爸很给我妈增光添彩,论形象风度像骑士,论商界作战像勇士,再忙也不忘献个玫瑰搞个烛光约会,让老妈的幸福指数爆表。

第四个梦想是慈善。我妈在恩施山区捐助了几十个贫困学生入学。那些孩子成绩个个顶呱呱,给我妈写信,叫她爱心妈妈,叫得比我还亲。

第五个梦想是儿子优秀,这个梦一直没圆。照我妈的说法,是打小就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读最好的学校进最好的班,结果我从来没有取得最好的成绩,语文数学英语排名一直不上不下,连美术音乐和体育都没冲击过前三名。所以我尽管长得有款有型,却一直是妈妈的遗憾。

梦想破灭的结局是灾难性的。我妈是典型的女强人作风,意志坚定敢打硬仗,所有科目培优培优再培优,就不信我优秀不起来。

培优我不在乎,反正全班同学的童年苦难程度是一样的。关键是我妈那人太唠叨。据我爸说,我妈在公司上班话倒不多,总是手一挥,“行动!立刻!马上!”简洁明快。

一回到家,就跟她化妆似的,判若两人,家庭主妇本性立即大暴露。那个唠叨啊——

叶昶,你衣服上有烧烤气味老实讲是不是偷吃烧烤了我的天那些烧烤要多脏有多脏还有致癌物都强调N次了你就记不住还有王老师打电话说你的数学测验考试只有89分全班第19名跟第一名差距10分放在中考10分要压倒一船人为什么考试不专注你要好好分析错题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第二次……

这种时刻,我就觉得家里的房子好小,所有空间全被老妈的唠叨塞满了,让人透不过气来。

我爸估计也抵挡不住,每到妈妈唠叨的时刻就溜到阳台上抽烟。

我对老爸深表同情,“这么多年你是怎么忍受过来的?”

“废话!”老爸说,“我这人无懈可击,你妈从来不唠叨我。叶昶,帮帮忙,下回考试用点心行不行?”

老爸这么诚恳地乞求我。我还能说什么呢,只好无奈地咳嗽了几声。

怎么回事小昶感冒了有没有发烧啊快量体温表可不能随便吃药现在看病动不动就吃药挂水人体会产生耐药性……

又来了!我赶紧回房做数学题,明天还要参加奥数大赛。

晚饭前,妈妈给我端来一碗川贝蜂蜜炖雪梨,说这个又镇咳又无毒副作用。我怕她继续唠叨,胡乱把雪梨汤往嘴里一倒。

你说怪不怪,第二天参赛,我竟然破天荒得了一等奖。

拿到获奖证书,我妈笑得比花还灿烂,嚷嚷要庆祝,要开专题会议,及时分析成功经验。

我的头又大了,随便扯了一条成功经验应付她——可能是那碗川贝蜂蜜炖雪梨的功效,不止镇咳,还提神醒脑。

真的?我妈异常惊喜。好办,以后天天川贝蜂蜜炖雪梨伺候!

老妈说到做到,天天给我炖雪梨汤。有时商场缺货,就从新疆订货发航班托运。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我的成绩时起时落,老妈炖汤的厨艺倒是天天在进步。

入秋之后,妈妈的脸色突然憔悴起来,多汗,手发颤。爸爸送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要求住院治疗。

妈妈一住院,家里的房子立刻显得很大,有点空旷。

第二天,我放学回家,意外发现妈妈居然从医院溜回来了,躲在厨房教新来的保姆炖雪梨汤。

“叶昶喜欢喝我做的雪梨汤,每天一碗。我要在医院住一阵子,我不在家,怕他没雪梨汤喝,不习惯……”妈妈絮絮叨叨对保姆说。

我轻轻推开厨房的门。

妈妈回头对我歉然一笑,说今天的汤炖得晚,再等等。

“妈!”我叫了一声,嗓子哽住了。

我不能告诉她,那些川贝蜂蜜炖雪梨我其实只喝过一次,以后她每天炖的宝贝我都悄悄倒进卫生间的马桶里了。

此刻,我只想对妈妈说,明天,我要给你炖一碗雪梨汤。

指导老师/林彦

发稿/小静

第五个孩子 篇4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最重要的英国作家之一, 是一位被称为“女性小说鼻祖”的女作家。她著述颇丰, 创作题材十分广泛。作品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20世纪的焦点问题, 因此, 她多次获各种文学奖, 尤其是在2007年获得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使她的名声更是享誉世界。由于她的作品写的较多的都是以女性为视角, 因而被冠名为宣扬女权主义的代表, 常与弗吉尼亚·伍尔夫齐名。虽然如此, 由于她的作品涉及的内容广泛, 使读者深刻地感到她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对政治的批判, 对当代女性社会生活的担心、忧虑和思考, 对男性专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对非洲殖民地黑人的悲惨遭遇的同情, 以及挞伐种族隔离制度的不遗余力都是其他作者无与伦比的[1]。

作为一名作家, 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虚构了许多故事。仔细阅读这些故事, 读者们都会从故事中或多或少地读出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作者对社会, 对人生的思考和感受。用她自己的话说, 看小说仿佛就是看一副作者的拼图, 一点一点地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什么生活态度和思想意识。作者的所有精神都可以在小说中得到体现。比如她的作品《第五个孩子》是她探讨社会问题的一部重要作品。当然, 对《第五个孩子》现在已经有了许多以不同的文学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的论文。如:刘玉梅的《论莱辛<第五个孩子>的空间意义》;赵丽萍的《“生存”的符合意义———评多丽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以及张中载的《多丽丝·莱辛与〈第五个孩子〉》等等。他们基本上是从文学艺术方面对文本《第五个孩子》进行了剖析和研究, 但本文将从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第五个孩子》作品名称和主角“班”名字的由来入手, 探讨和分析作者创作《第五个孩子》的意图, 并通过《第五个孩子》探究她的思想意识。

2. 作品概述

《第五个孩子》是莱辛的代表作之一, 1988年出版, 被人们誉为充满哲理意味的“恐怖的好小说”。小说讲述的是20世纪60到80年代的英国, 海蕊和大卫结婚后, 在父母的帮助下过上了比较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拥有一座大房子, 梦想拥有一大群孩子。大卫和海蕊渴望多子多福, 生了4个孩子, 家庭生活和乐融融。可当海蕊怀了第5个孩子班时, 身体出现了异状, 在第5个异于常人的孩子诞生后, 和睦家庭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个名叫班的孩子极具蛮力, 随时要攻击其他孩子, 加上他的反应又异于常人, 所以, 他一直得不到家人和亲友的关心和爱护。莱辛将主人公班置放在一个渴望幸福、快乐、安定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中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呢?班的到来使整个家庭面临重大的转变, 家人日益陷入恐慌。父亲大卫终于无法忍受, 将班送到了所谓的“疗养院”。在那里班受到监禁, 并受到不人道的对待。可时间不长, 终日牵肠挂肚的海蕊又将班接回家中, 短暂平静之后的家庭再次陷入恐慌和怨恨。莱辛以极其简洁流畅的叙述风格, 写出了让人欲罢不能的《第五个孩子》, 那么作者创造这样一部用一个正常家庭如何对待异于常人的小孩, 阐述邪恶的本质, 直指人性幽微处, 勾勒出共同的不安和惶惑的小说究竟是为了什么, 这确实值得我们的研究和探讨。作家创作作品不是反映他的生活就是通过作品揭示他对社会问题的感受和态度, 尤其像莱辛这样一位特别关注社会问题的著名作家, 她的作品一定有它深刻的含义, 本文就是希望通过分析莱辛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创作这样的作品的背景, 探寻其原因, 以便使广大的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 感悟作者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3. 分析创作的时代背景

《第五个孩子》是1988年问世的。那么, 1988年为什么莱辛要创作这样一部被誉为讲述一个怪兽孩子的寓言式的心理加惊悚小说呢?我们知道每位作家创作小说都有其创作的灵感和意图。作者创作都是想通过作品来表达他对社会, 对人生的感悟和希望。以此来教育、社会背景启发和影响读者, 让他们和作者一起来思考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和人生。对于著名作家莱辛来说更是如此。莱辛的《第五个孩子》要反映的是什么样的社会问题呢?分析20世纪80年代, 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世界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美苏的冷战时期, 发生了苏联入侵阿富汗这样一件重大的国际事件。虽然这只是世界的一个局部问题, 但是对莱辛却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作为一位对社会问题极为关注的作家, 她认为她有责任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映和揭示这一个她认为有背国际社会的不合常理的事件。因此, 她写了这篇《第五个孩子》。这样说的根据在哪里?让我们就来读她的回忆录《Walking in the Shade》《走在暗影》。在回忆录中她有这样一段描述:The Golden Notebook was written at high pressure—pressure from within, which brings me to another murky area Sometimes the emotional pressures that fuel a novel are very far from its subject matter.All writers understand this, but I think few readers.The Fifth Child was fulled by sheer frustration and anger because it was impossible to get newspapers to write the truth abou what was happening when the Soviet Union invaded Afghanistan..The Fifth Child had that head of steam behind it, but that is no to say that it is‘about’the Soviet invasion of Afghanistan.[2]从中不难看出就是这一国际事件使莱辛有所感悟, 她认为她有必要以她的方式来向关注社会的人们表达她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她创作《第五个孩子》不就是想让世人关注这个事件吗?那么小说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书中写到, 海蕊和大卫俩人都是老派, 性格保守、陈腐、胆怯, 难以取悦世人的古怪之人。这就象征当时西方对阿拉伯国家的看法。就是这样, 这些国家还是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 阿富汗也是如此。当时虽然它是属于苏联阵营的, 但是整个国家还是比较安定的。可惜由于它与当时的苏联政见不一, 就导致了后来的苏联对阿富汗近十年的入侵, 也就是海蕊和大卫的第五个孩子班的到来, 使本来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变成了好似人间地狱的恐怖环境。这一象征意义确实表达莱辛对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态度和看法。同样,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读者产生巨大的共鸣。本文作者认为, 莱辛把班刻画成如异类, 怪物是表明她的态度及对苏联入侵阿富汗极为愤慨。本来一个较为和平的国家, 就是“班”的到来使的一切都乱了。而“班”在有些外人看来可是比较正常的。这一象征意义不是再明确了不过了。

4. 分析作品名称和主角“班”名字的由来

莱辛创作的人物我们就一定会问莱辛为什么要给海蕊和大卫安排有五个孩子呢, 以及他们的第五孩子为什么起名就是一个字“班”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在西方对数字的表示的含义。我们知道各种文化对于数字的表达含义都有各自的意思。比如, 汉文化在表示顺利好运时喜欢用6和8。西方在表达数字是不喜欢用13这个数字。那么5在西方文化中又有什么内涵呢?在西方的文化中, 数字5从外形看就如张着大口喊叫的小孩, 写起来有龙飞凤舞的感觉, 完全不受约束的一个数字。它的正面的含义为敢于冒险, 博学多才, 反传统, 敢于颠覆, 适应环境, 坚持自我, 智慧, 充满活力, 探索心, 独创性强, 视野宽, 幽默感等。5标志着变革和自由, 大胆而颠覆传统, 同时也不可预测。毕达格拉斯派将5视做最神圣的宇宙数字, 是融合了2和3的法则。5的诞生也代表着突破数字4的诸多限制, 从衣食安全上升为寻找心的方向。数字5的革命意味很强。因为, 对人来说, 先有自由才能去谈幸福人生, 而为了自由, 就要先革自己的命。从这一观点出发, 我们不是能够较好感受莱辛想通过第五个孩子班来表述她对阿富汗当时社会局面的态度吗?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首要的是要有自由。班在海蕊肚子里从一开始就想获得自由的生长, 但是每次不是被镇静药控制, 就是海蕊外在的方式加以压制。这就象征着苏联出兵阿富汗, 苏联就是希望它不要脱离苏联的政治范围, 可是通过军事手段能够解决问题吗, 事实表明当然不行。所以, 要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要给人自由, 自己的问题只有自己才能解决好。由此可见, 第五孩子在书中表示的含义我们就可以了解了,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莱辛的用心良苦。

到此, 莱辛给海蕊和大卫的第五个孩子起名叫班也就比较好理解了。我们知道当时活跃在阿富汗反抗苏联入侵的组织之一叫塔利班以及一位有名人物叫本·拉登.所以, 叫第五个孩子为班不是再明确不过了。用这个名字不是较好表示作者反对苏联出兵阿富汗的态度。当然, 事态的发展, 时局的变化莱辛在创作这篇作品时她是无法预料到塔利班和本·拉登在苏联撤军之后会给阿富汗和世界带来那么多不好的影响和后果的。当然, 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她创作这篇小说的积极意义。

5. 结论

作者创作《第五个孩子》的意图是想抨击社会时弊, 表达人们渴望和平, 自由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 对人生的感悟和希望。以此来教育, 启发和影响读者, 让他们和作者一起来思考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和人生。

莱辛是当今最丰产的英国小说家, 我们通过她的作品不仅能够了解她在非洲的经历, 她早年投身政治运动感受, 而且了解她的政治信仰、社会责任。她曾说:“一个作家就应代表他所归属的、所负责任的、本人又无法倾诉的人们去说话。”作家就是要做到在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的同时, 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第五个孩子》就是一部带有明显社会批判性的文学作品。作家注重社会生活的热点, 对其进行全方位的透视, 进行哲理与思索的覆盖, 通过作品来抨击社会时弊, 表达人们渴望和平、自由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显然, 从《第五个孩子》我们可以感悟到莱辛想要用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向读者传达“一种人性, 一种人民的爱”。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当代最重要的英国作家之一, 《第五个孩子》是她探讨社会问题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将从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第五个孩子》作品名称和主角“班”名字的由来入手, 探讨和分析作者创作《第五个孩子》的意图, 并通过《第五个孩子》探究她的思想意识。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创作意图

参考文献

[1]张中载.多丽丝莱辛与《第五个孩子》[J].外国文学, 1993.6:89.

陆川的第五个车站 篇5

当陆川第一次坐在空无一物的蓝幕3D影棚里,望着监视器里的演员,他意识到,商业片的操作并不比艺术片更容易,这其实是在考验一个导演的想象力,他必须带领演员去感受并不存在的场景、对手、恐怖的气氛,和稍纵即逝的细节。这些全新的体验给陆川带来久违的兴奋和激情。

韩三平把《鬼吹灯》的系列小说递给陆川时,其实是事出有因的,之前“中影”请的外国导演不靠谱,跑了,而且没有剧本,拍的话,前提是要自己写剧本。“看完小说再答复拍不拍吧。”韩三平留下这句话和4本小说,走了。

小说读到一半,陆川已经在头脑里勾勒出一个个电影画面,直觉告诉他,拍这样一部电影自己会更放松,没有那么多包袱。几乎没有太多犹豫,陆川接受了韩三平的邀请。陆川坐在书桌前,在电脑里敲出“鬼吹灯”三个字,他脑海里的画面也跃然纸上。

中国最大的IP《鬼吹灯》究竟会拍成怎样的电影?这是上亿粉丝都在关注的问题,更是带给制作方和导演巨大压力的问题。原著八本小说,同时出售电影改编权,中国五大电影巨头为此展开激烈的争夺战。最终,华谊兄弟和中影集团两家电影公司各买断了4部IP,华谊兄弟是由《画皮》的导演乌尔善执导《鬼吹灯-寻龙诀》等四部电影。但是,中影集团却邀请到以文艺风格著称的陆川指导《鬼吹灯-九层妖塔》等四部电影。

和对3D电影技术应用娴熟的乌尔善截然不同的是,陆川更被认为是一位艺术片导演,他导演的《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王的盛宴》,基本是关注人性、社会的题材,在拍摄手法上也更注重自我表达的叙事方式。因此,当陆川接拍《鬼吹灯》的消息透露出去,媒体向陆川提出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接拍这样一部纯商业电影?”

陆川的解释很坦白,拍这样的电影其实是一种回归。“电影有很多种形态,好玩是其中的一种,它体现出电影的功能性—娱乐。看《ET》的时候,看斯皮尔伯格《大白鲨》的时候,看《印第安纳琼斯》的时候,我会觉得那样一个电影大师,也有童真的状态,所以为什么我不可以以这样的心态做一个电影呢?”

那四部

加上最新的《鬼吹灯-九层妖塔》,电影就像陆川生命中的车站,一站一站的,被分成很明确的五个站点。每一站的站牌就是一部电影名字,很清晰。“电影拍完了,车就呼啸而去了,给你留在那个站上了,你要等着下一个项目,把你搭载着往前走。在电影和电影之间我是比较迷茫的,因为我不是那种算计好了这部完了拍哪部的人,好像都是把自己交给未来去安排了。”

出生在文艺世家的陆川,从小在父亲陆天明和姑姑陆星儿两位作家的熏陶下,被各种类型的文艺作品裹挟着,陪伴着长大。中学时,陆川就尝试写作,但是每写完一个作品,都会被父亲丢回来,并否定。陆川倒不屈服,他再提笔,继续写,陆川就是这样在被否定中积累了大量写作的经验。很多人并不知道,2000年那部轰动中国的电视连续剧《黑洞》,剧本就出自陆川之手。

在新疆生活的时候,陆川已经是个电影爱好者,他当时更喜欢一些通俗的电影和赏心悦目的东西。譬如,帕索里尼,《索多玛120天》则一度是他的圣经,喜欢的程度和文学作品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差不多。他也喜欢另类的电影,那种锐利不是一种自恋的精细,而是一把实实在在的铁器。陆川说他着迷于电影本身,喜欢那些故事,喜欢里面吸引自己的段落和镜头,而这些偏好的确影响着他的表达风格。

从《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暴力气息,陆川说这是因为他的生命里有暴力的、残酷的、抑郁的东西存在,但他又不希望提到“陆川”时,是一个沉重的感觉。“独特是我追求的,我希望别人知道我是有能力拍出不一样电影的导演,而且是有品质的。”

所谓暴力,在陆川的心目中被分成不同级别:北野武的级别充其量是个街头混混,而帕索里尼就绝对是思想家式的暴力。“暴力不是打人,是在解释一件事情时有一种独特的狂躁的视角。它一定是不流血,它只让你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就像在这里,我的心脏偶尔会一阵剧痛,但我觉得我不会死,生命就像牛皮糖一样,韧性十足。但在拍可可西里的时候,你会觉得生命就像一张纸,弹一下会破,命若游丝的感觉,极其脆弱。生命这种脆弱、及被掠夺走时的那瞬间的冰冷,就是最大的暴力,不需要血,血是等而下的。帕索里尼的《十日谈》里没有什么打杀,但它让你看了周身都觉得冷,你不知道那风是从哪儿刮过来的,没有生命感,所以充满暴力。但我尊重他那么勇敢的用这种方式来解释生命。”

陆川生命里的暴力、残酷和抑郁,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我出生在新疆的一个小镇,记忆里,那是武斗最厉害的一个时期。我们那个小镇全是枪声,街边时常能看到尸体,可能一个人被枪打成了蜂窝扔在那儿,但人们在边上走来走去,没有人多看一眼,这是我的经历,我想我会真实的记录这些东西。我一直觉得,拍电影必须对两样东西负责,一个是对自己,一个是对历史。”

他还承继了父亲陆天明的某些特质。“我父亲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我相信他一定是能留下一笔的。他很有抱负,真的想把中国建设成怎样,但以他的力量是做不到什么的。他很暴力,也很压抑,但只能跟自己较劲,不像我们这个职业,有些东西可以在现场激发和宣泄出来。”

在陆川的印象汇里,父亲有着宗教徒一样自虐的刻苦,到五六十岁了,仍然每天跑步,坚持洗凉水澡,冬天他也要求孩子用凉水洗脸洗手。上初中时,陆川骑一个28自行车,家住在十一楼,父亲要求他必须每天把这辆车从一楼扛到十一楼。这些看似残酷的训练,的确让陆川拥有更大的意志力和忍耐力,在后来的拍摄当中发挥出了很大作用。

为了拍《可可西里》,陆川在4700米的高原面对过生死,8月初大队人马在西宁集合,然后七八辆大客车拉了人和机器到玉树。“那天我从楼上跑下来,站在门厅里看着车一辆一辆进来,大雨瓢泼,每个从车上下来的人都疲惫不堪,很多人在流鼻血,还有晕的、呕吐的。场工们一箱一箱的往下搬机器,很快就堆成山一样高,他们全身湿透。我当时心里就扑通乱跳,我在想,这些人来到这里,仅仅是为了我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拍这部电影到底值不值?我能不能对这100多个人负责任?”

《可可西里》在北影厂进行后期制作时,深更半夜的楼里只亮着一盏灯的剪辑室,陆川在这里工作了几十个日夜。他说这楼里有一股他喜欢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气味,让人着迷。而当时他的家,只是个睡觉的地方,空荡荡没什么家具,最多的就是墙角的空酒瓶子,他每次回去倒头就睡。“凡是大师都有伟大而寂寞的生活体验。”陆川说,比如海明威。

虽然经历了“生死”,但电影《可可西里》也成就了陆川在第六代导演中的位置。

《南京!南京!》则再一次加深人们对他“文艺”风格的认知,大家似乎更习惯于他以悲天悯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北美电影无界限网站Robin Menken在看过《南京!南京!》之后评价陆川:“他是一位叙事大师,像黑泽明或马丁-斯科塞斯,他善于在混乱的场景中凸显个体人物。《南京!南京!》非常有冲击力和震撼性地展示了女性在战争中所经历的折磨与煎熬,陆川真实地刻画了战争的复杂性及英雄主义。”

而陆川对于这部电影最深的记忆,却是他和主演刘烨为了找到准确的表达方式,大量饮酒后的启发性的对话。

陆川其实从来不排斥商业电影,当初《王的盛宴》上映后票房不理想,陆川并没有埋怨市场不懂他,而是做出这样的自我反省:“作品和市场脱节了!哪脱节了?我的讲述方式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就好像你非要在一个说汉语的国家用法语的方式讲故事,这是不是跟整个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有悖?所以我自己在反省。这个其实没有对错,只是说当下是谁。”拍了四部文艺电影,陆川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也可以说是一个愿望——对历史、对人性,对自己渴望了解的东西,进行另外一种形式的探讨。

拍《寻枪》之前的陆川,整天泡在网上,在电影论坛里发大量的帖子,和网友见面是他当时生活的一部分。几个在网络上交的朋友,后来还成了他的策划人。陆川一直告诫自己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他觉得很多导演拍不出好戏,是因为他们不生活了,因为他们不用去银行存钱、不用挤公车、不用买菜。“但问题在于,不生活就不是人了,拍人戏就难了。那些导演的痛,都还停留在以前的记忆里。我很担心,但有可能我也会走到那一步,走到影子里去。”

所以到现在,陆川还会被拍到和老婆在超市拉手购物,还会自己跑到网吧打游戏,“哦!原来也有三四十岁、头发都秃一半的人也在那儿打游戏、发短消息、跟MM聊天。”陆川所谓的“生活”并不是作秀,因为那是他创作的根系,拔走了,他也就枯萎了。

“那四部电影完成之后,觉得至少对得起自己之前的愿望了,但接下来这十年该怎么走?我在想,可能应该是去做些不一样的东西。”幸运的是,当陆川脑海里闪过这个念头时,《鬼吹灯》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鬼吹灯

熟悉陆川的人都知道他好喝酒,开机时喝,拍摄当中喝,关机还要喝。“电影导演跟别的行业的区别就是,几乎每一部都是零开始的,那时候的压力也是最大的。那个时候最好的朋友可能不是家人,而是酒。”陆川经常一边写剧本,一边喝酒。他说自己不时会想念这种状态,因为它是跟一个很纯粹的自己进行对话,会全然放松,那个状态很舒服,更容易抓住灵感。

定赵又廷为男主角,是一次特殊的经历。那是他到台湾参加张震婚礼时候,一个在座的台湾朋友得知他在选“胡八一”,推荐了当时拍《痞子英雄》的赵又廷。初次见面那晚,两个慢热的男人开了一瓶威士忌,情绪随着酒精的释放开始升温,两人的话题也跟着多了起来。陆川说,打动自己的不是其它影片中的那个赵又廷,而是面前这个朴素,内心很纯净的赵又廷。当晚陆川所观察到的这些魅力,并没有被之前的电影导演所记录下来,他希望赵又廷在自己的电影里有不一样的面貌。因为酒精的原因,两个人完全是坦然开放的状态,喝到畅快淋漓的时候,陆川甚至看到了一个能把圆圆“搞定”的赵又廷。临近醉倒前,陆川说:“胡八一非你莫属!”

除了想象力,3D电影还考验着导演对后期技术的把控力。在陆川去毛里求斯结婚的前几天,刚刚定剪的《鬼吹灯-九层妖塔》还有1500多个特效镜头需要重新组织。特效镜头是分步骤进行剪辑的,前期预览、后期预览、加上测试,一组组地去替换,再一组组进行修改。对于这样庞大繁复而周密的工作,陆川只用了一个“爽”字去形容。

将原著改编成剧本,其实是陆川的一个优势,也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陆川没有完全遵循原著去剧本化,而是用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素材进行再创作。电影先以“马王堆”、“彭加木”等20世纪以来发生过的真实考古事件开始,并引出1979年发生在昆仑山的神秘巨型怪兽出没事件,而正是因为这个意外的发现,才开启了胡八一(赵又廷饰)、shirley杨(姚晨饰)以及王胖子等人的冒险旅程。

原著中并不占特别重要篇幅的“九层妖塔”,则在影片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有了扣题的效果。除了探险之外,陆川还在原著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神秘的生物体系,成为胡八一、王胖子和Shirley杨通往未知险途的必要一环。一个看过剧本的编剧说,以这样精密的逻辑和想象力来看,陆川写科幻题材的剧本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第五个孩子 篇6

著名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于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被誉为继弗吉尼娅·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一生笔耕不辍,创作出几十部风格迥异、内容丰富的作品。作品形式从长篇小说到短篇小说,从诗歌到戏剧到自传等不一而足。她“视野开阔,思想丰富而深邃,其作品涉及许多重要问题,包括美苏争霸、原子战争、暴力、环境问题,尤其是种族矛盾和两性关系,充分体现了作家对社会、人生以及人类发展前景的热切关注。”(1)( p313)莱辛的创作生涯不仅深受弗洛伊德和荣格思想的影响,后期更是接受了伊斯兰教苏菲派神秘主义(Sufism)。

人们一般习惯把莱辛的文学生涯分成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50-1951),这个时期的创作以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争取自由平等为主,代表作有《野草在歌唱》以及两部非洲故事集等,作品背景也是作者从小熟悉的非洲 ;第二阶段(1952-1973),主要反应现代妇女所面临的困境和寻求自我解放的不懈努力,《金色笔记》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第三阶段(1974-1983),莱辛一改往日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转用寓言、幻想等科幻小说的形式展示自己对未来的关注,在这一时期她写了多部科幻小说,例如《幸存者回忆录》、《第三、四、五区间的联姻》等,但评论界对她的这些作品褒贬不一 ;第四阶段(1984-2013), 莱辛又重返现实主义,其创作风格也回到了早期的写实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和人性作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长篇小说《第五个孩子》成书于1989年,作为她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隶属于她创作生涯的第四个阶段,被冠以“小经典”之名。该小说采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描述了异常儿童班如何给他的母亲海蕊和整个家庭带来了烦恼并最终导致整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小说的题材虽小,但所反应的人性主题却是发人深省的,现代西方社会虽然经济物品得到了极大发展,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异常空虚,人性也被金钱所扭曲。在小说中,莱辛“用一个正常家庭如何对待异于常人的小孩来阐述邪恶的本质,直指人性幽微处,勾勒出共同的不安惶恐与困惑。”(4)重读这篇经典不难看出,本书中的主人公本之所以发育不正常,是因为在他心理发展过程的关键时期中,原欲固着于特殊的出路和特殊的对象,即原欲的黏着性(adhesiveness)造成的。

二、弗洛伊德心理学在《第五个孩子》中的体现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libido)的发展,所谓原欲“乃是一种来自潜意识的与生俱来的力量”(2)(p,61)。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五岁之前的情感经历对他后来性格的养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婴幼儿时期,人会固着于特定的欲望载体,最先经历的是口欲期(oral stage), 然后是肛欲期(anal stage),接着是性器期(phallic stage)。在这些关键时期,如果人的欲望在这些时期里发展不充分 , 就会出现固着于某一个或几个欲望载体的现象,最终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小说《第五个孩子》中,弗洛伊德的这一儿童性心理发展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小说主人公班在人生中的这几个阶段中,他的这些欲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说发生在20世纪60 ~ 80年代的英国,大卫和海蕊彼时都是英国的中产阶级分子,他们俩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作风皆保守死板,他们俩在公司的聚会上一见钟情,两人老派又保守,似乎有点与当时的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但两人对爱情和家庭都却都抱有极大的幻想。他们组建了家庭,在大卫父亲的帮助下小两口在伦敦郊区购置了一套大房子,并憧憬生6 ~ 8个孩子。婚后海蕊很快便生育了,在短短的几年间,她以令人惊叹的速度生下了4个孩子。在这套大房子里,海蕊和大卫夫妻二人与子女和亲友过着令别人艳羡的日子。亲人们的欢声笑语和孩子们的嬉戏声营造出了看似幸福的假象。海蕊和大卫似乎是满意的,幸福的,因为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牵起对方的手,微笑着,觉得空气中都充满了幸福。他们构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令众人羡慕的家庭,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奇迹,大卫的表妹布姬达整个暑假都住在他们家,“可怜的女孩,死命的抓住这个家庭的奇迹不放海蕊与大卫又何尝不是 ? 他们好几次看到布姬达以虔诚甚至凛然敬畏的神色密切观察周遭的一切,深恐一失神,就错过真善美的神圣启示”。(3,p39)虽然整个家庭看似美满和谐,但不安和危险因素仍然存在。整个家庭的有效运转主要靠海蕊的母亲朵拉丝,她帮助海蕊照顾孩子,而大卫有钱的父亲不断向大卫提供金钱援助。众亲友劝说并暗示他们孩子太多了,不能再要了,而海蕊和大卫夫妇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心里已经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要小心,不能这么快再怀孕了。因此,当海蕊再次发现她怀上了孩子时,夫妻二人的这种幸福美满的心理被打破了 :“她大为沮丧,大卫亦是,怎么会发生这种事 ?”(3,p40)

第五次怀孕对这对夫妇构成了威胁,海蕊甚至一度认为怀孕是让她和大卫十分头疼的事。大卫夫妇二人对这个尚在子宫中孕育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敌意。昔日温柔和善的海蕊变了,她脾气变得暴躁,总是动不动就哭泣,喃喃自语,并固执地认为这个肚中的胎儿在谋杀她,她陷入了一场与胎儿的苦战中,她甚至几次三番去找医生开镇静剂,跟周围的朋友索要镇静剂,完全不顾药物会对胎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有甚者,在胎儿8个月尚不足月时,她向医生要求催生,她愤怒地向大家控诉她怀的是一个怪物在。大卫夫妇二人“对胎儿的冷漠预示了他们与未来的孩子之间的冷漠关系,这也是造成班心理畸形发展的起源。”(4)

按照弗洛伊德的儿童性发展理论,孩子一出生便进入了口欲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仅要依靠口腔运动获取食物,还要以唇舌的吮吸来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同时,婴儿的吮吸等行为也能给他们带来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个阶段的婴儿必需要依赖他人看顾,而他人对婴儿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婴儿获得充分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这种满足感和安全感会促使孩子在这一心理发育期顺利地成长。如果婴儿无法获得这种照看,无法得到这种满足感和安全感,儿童的原欲便会固着在这一阶段,而固着性又会阻碍其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发展。

海蕊第一次给班哺乳时,班咬了她,她失去了一个母亲应有的耐心,在班没有吃饱的情况下她便用眼神暗示护士将班抱走,就这样匆匆结束了给班的第一次哺乳。班在第一次吮吸母乳时,没有得到满足,这使得他对吮吸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大。在接下来的哺乳中,他“不到一分钟便吸干一只乳房……水蛭般吸附到另一个乳头上”(3,p67)。到第五周,即班刚满月,海蕊已经无法忍受班每次哺乳时对她的乳头狠狠的啃噬,在母亲朵拉丝和丈夫的支持下,海蕊结束了对班的哺乳,改喂班牛奶。而母乳的断开也无声地预示了母亲的对婴孩的厌倦和爱的潜意识放弃。班在口欲期这一特定时期,缺失了父母的照看和爱抚,口腔运动不但没有给他提供足够的食物能量,更别提给他带来满足感和安全感,这形成了他心理成长中原欲的第一个固着。在班随后的生活中,这种口欲期的固着皆有着体现,书中描写到,他说的第一句完整的话是“我要蛋糕”;他吃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生鸡 ;他食量异常的大,不停地吃东西等等。弗洛伊德认为,在孩子没有足够的独立的生活能力之前给其断奶,很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或侵犯的人格。就是因为海蕊很早就给班断奶,班在七八岁到青春期过分依赖曾经照顾过他的青年约翰 ;就是因为断奶过早,班变得很残忍。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口欲期的孩子对物体的理解被口欲期的利比多控制,这会导致孩子喜欢破坏东西。在婴儿期,孩子就是通过这种咬噬咀嚼等破坏方式来了解事物和认知世界。如果这一阶段的利比多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施虐的本能自会消失。但是,由于班的原欲仍然固着在口欲期,他便终生难以摆脱这种施虐和破坏的人格。在小说中,班在三岁时,敢袭击家里养的大狗,他在家里欺负哥哥,在学校欺负女同学。逐渐长大的班的性格也因为原欲的固着而逐渐扭曲,他的行为举止怪异,家人便因此而慢慢地疏远他、拒绝与他接触。虽然他与别的孩子表现不一样,刚开始家里人还允许他和别的孩子玩,但因为班不能与其他孩子进行正常的沟通,又喜欢破坏别的孩子的游戏,班的家人便把班扔在在楼上阁楼甚至被锁在房间内。而彼时的班正处在肛欲期,需要父母无私的鼓励和引导来逐步控制自己的排便,他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而班的母亲海蕊却选择了从情感上慢慢疏远他。在班一岁多时,他爬上了非常危险的窗台,在千钧一发的时候,海蕊赶到了,出声唤回了班,但她心里却在想,我干嘛不晚一点进来呢 ? 这种希望班死掉的潜意识的念头的出现,预示着爱的断裂。班虽然小,但是他肯定感受到了母亲对他无声的厌恶。因为海蕊有时与其他孩子在起居室内玩耍,却从来不理会班。做为父亲的大卫在此时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比海蕊更甚,他连碰都不想碰班。

在小说中,当班正处在俄狄浦斯情结时,他的家人正在父亲大卫的主张下将他送到一个异常儿托管机构。在那里,死亡在等待着他。这时做为父亲的大卫也表明了他对班的态度 :“他肯定不是我的孩子”。父亲对他的完全放弃使班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可怕的危机。他被父亲像处理无用的东西一样处理掉了。不仅如此,早在班还是胎儿时,大卫不像往日海蕊怀孕时那样,和善地抚慰海蕊的肚皮,而是对海蕊很少过问 ;在班出生后,原来的好爸爸大卫几乎连碰都不碰他 ;班在成长过程中几乎从未感受到过父爱,他感受的只是来自父亲大卫的憎厌,在“有他,就没有我们”的残酷想法中,做为父亲的大卫近乎无情的将班处理到了收容机构,就当他已经死了,他没有这个孩子。

这就是典型的不完整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原欲的另一个固着。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俄狄浦斯情结发生时,男孩对母亲的性意识变得强烈,他会认为认为父亲是一个障碍,父亲是他的竞争对手,但同时也会也意识到父亲的强大。男孩更会害怕被父亲阉割,因此,为了处理好这种对父亲的情感,男孩必须与父亲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依赖父亲。在这个过程中,超我才会得以正常的发展。而超我则负责在人的心理中控制人的道德判断。父亲对班的彻底放弃,使得班没有机会与父亲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就没法进一步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总结

在《第五个孩子》中,莱辛用平淡无奇的笔调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心理残疾的孩子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的生存的艰难,在他的生活中,社会所谓正常群体的基本的友善和关爱是完全缺失的,而身体的残缺和身份的缺失更是映像了了人性的善与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因为班的心理发育不正常而导致了他的行为异常,在班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完全缺失,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对班的冷漠、厌恶和敌意。不可否认,莱辛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时深受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育理论的影响,并很好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摘要: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一生创作颇丰,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儿童性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她的经典小说《第五个孩子》。尽管小说主人公班性格乖戾、举止行为为社会所排斥,但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角度分析,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因为为班的原欲在特定时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固着在客体对象之上,从而缺乏安全感和满足感。

第五个孩子 篇7

3月15日,理光公司宣布发布GXR高画质便携式数码相机(2009年12月上市)的第五个固件更新包。 GXR是一款创新型可互换单元相机系统,可通过滑入式安装系统将相机单元安装到机身来更换镜头。镜头、图像感应器和图像处理引擎都融入一个相机单元中,因此机身本身不附带图像感应器。

理光公司为了回应顾客在注册时提交的调查表和通过其他渠道反映的意见和需求,开发了强化功能的固件更新包。GXR的顾客可以使用这些更新包更新相机固件,从而获取最新功能。这其中包括:可在场景模式中进行AE/AF目标移动,即使在高对比度黑白、柔焦、正片负冲等场景模式中也可以进行拍摄;可进行ISO感光度设置步骤切换,与之前相比,当选择1/3EV时,可以将ISO设置得更加细节化;新增可保持相同拍摄设置的功能。当该功能设为开时,拍摄照片后通过保持快门半按状态,摄影师可继续以相同设置(焦点、曝光、白平衡等)进行拍摄;.可单独记录RAW图像。这适用于拍摄后在计算机上处理图像的工作流程。因为没有同时记录JPEG文件,因此当摄影师想在存储卡上增加可记录的图像数量或优化相机的响应时间时,该选项也十分有用;版权信息可输入至Exif信息中。摄影师姓名等版权信息可输入并写入至图像Exif数据中,记录的信息可在详细信息显示的播放屏幕上进行检查。

nlc202309032355

上一篇:运用网络提高教学下一篇:煤层气电厂的运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