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共12篇)
孩子 篇1
曾有人说过:“喜欢倾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而作为幼儿教师, 借此我想说:喜欢倾听的教师是一个智慧的教师。要想了解幼儿的个性和真实想法, 捕捉到来自幼儿的信息, 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让幼儿产生信任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最好的方式就是倾听。
一、尊重孩子, 倾听孩子的选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 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保教并重, 关注个别差异, 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用教师的权威或所谓的纪律“要求”或“强迫”孩子参与活动, 孩子即使被动参与, 往往也是“心不在焉”, 可想而知, 这样的教育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的。我们所说的“尊重孩子”并不仅仅体现在某个动作、某句话语上, 还要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一次户外活动, 和往常一样, 我们按照老师预想好的游戏开展活动。但是在游戏前我还是象征性地问了一句:“我们今天就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好吗?”“好!”只有三三两两的孩子答应着, 我以为他们没听清, 又问:“好不好?”原本以为孩子们会齐声答应, 但这次响应的还是没几个。奇怪了, 怎么今天都无精打采的呢?搭班老师提醒我, 这个游戏最近一直在做, 也许是孩子们觉得没劲了吧, 于是我又说:“要不, 我们还是做切西瓜的游戏吧。”这次仍然只有几个男生说好, 问了几次, 孩子们的反应都不强烈, 最后, 我有些不耐烦地说:“好了, 好了, 你们愿意做什么游戏, 就做什么游戏吧。”话音刚落, 孩子们一下子欢呼起来:“耶!太好了。”我正在纳闷儿呢, 孩子们已经自己选好了玩伴, 仨一群、俩一堆地玩起来了。再看他们, 有的在玩猜拳游戏, 有的在边唱边玩刚教的套圈游戏, 有的在看蚂蚁搬家, 一切都是孩子们童真的表现, 这种无拘无束的感觉真是难能可贵呀!
二、支持孩子, 倾听孩子的疑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孩子经过个性化的思考, 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具价值, 且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要弯下身子, 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疑惑, 鼓励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刚刚萌芽的创造力。
这让我想起某次点心时间, 保育员和我正在为孩子们倒水。这时, 教室的一角, 小阳正神采飞扬地和身边的孩子说着什么, 还时不时地将空水杯罩在自己的耳朵上。旁边的孩子也学他把水杯罩在自己的耳朵上。于是我悄悄地走过去, 刚想要问:“你们干……”不容我说完, 小阳一脸陶醉地对我说:“老师, 我好像听到了沙漠的声音……”旁边的孩子也七嘴八舌地说:“是啊是啊, 真好听!”看着我有些怀疑的样子, 小阳赶紧把水杯罩在了我的耳朵上, 说:“老师, 你听!”果然, 有轻轻的, 像是远远传来的沙——沙——的声音。“小阳, 你为什么说这是沙漠的声音啊?”“因为沙漠很空旷的, 都是沙, 我在电视里听到过的, 就是这样的声音!”“老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啊?”这可是个有趣的问题, 其他的孩子也马上围过来问我, 于是, “沙漠的声音”活动产生了, 孩子们踊跃思考, 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其中, 共同解答小阳提出的这个有趣的问题。
三、理解孩子, 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
幼儿虽小, 但他们却是一个个独立、完整的个体。成人观察事物更多的是出自经验和概念, 而孩子那种不受条条框框左右的联想和充满跳跃性的说话方式, 常常使我们教师不知所措, 也容易被大人忽略。这时, 便需要我们耐心地倾听, 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要想一想:他在问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什么?这个回答会使他满意吗?
我们班有一个叫明明的小男孩, 他聪明懂事, 自理能力特别强。一天早上, 明明高高兴兴地对我说:“老师, 看我的新衣服!”我看了他一眼刚想回应, 就有别的小朋友来园, 明明与我的讲话便中断了。第二天吃完午饭后, 明明走过来对我说:“老师, 我的新衣服是我自己穿的。”我对他点点头, 微笑着摸了摸他的头, 但是没有给予言语的回应。过了几天, 明明的妈妈来找我, 说明明在家总是唠叨:“我会自己穿衣服, 但是老师没有表扬我。”我突然意识到我未能理解他的“弦外之音”。这让我深刻体会到, 幼儿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 引导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我们只有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 才能了解他们的心思, 走进他们的心灵。
让我们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 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我们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 走近孩子, 倾听孩子, 研究孩子, 给孩子留足表达的时间, 触摸孩子情绪的温度, 善于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为孩子分忧解难, 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 还孩子以快乐的童年。
孩子 篇2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随着幸福拍手歌的响起,又是孩子们载歌载舞、展示自己才艺的圣诞节到了.
当小朋友都乐呵呵地手舞足蹈的时候,家长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孩子身体很灵活,蹦来蹦去像兔子一般,但是有些孩子相对就表现得笨手笨脚,走路一板一眼,磕磕碰碰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差异呢?其实,这是孩子后天训练不足,身体协调性不良的一个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怎么样去改善小朋友的这种情况呢?其实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音乐是和语言、动作、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让孩子通过动作的快、慢,动作的高、低,动作的强、弱来感受音乐,将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
随着音乐的落幕,迎来了我们的主题节目:亲子游戏。这次我们一起感受语言的力量,这个游戏叫:两分钟国王。游戏很简单,在两分钟内,小朋友是国王,家长是百姓,百姓要听国王的`话,国王要百姓做什么,百姓就得做什么。就这样,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有位小朋友叫妈妈扯自己头发,有位小朋友叫爸爸做一百个俯卧撑,有位小朋友太害羞不愿意出来做国王,有位小朋友站了半天说不出指令,有位小朋友权利大反转,指令他爸爸当国王,自己当百姓……
你喜欢被人指挥你的生活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家长才是国王,每天对我们的小百姓们指手画脚,但是你的小孩又能不能如你所愿,你要他做啥他就做啥呢?每个小朋友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思想,也有他控制不住的行为,例如说上课不专心、怕黑、咬指甲、学不会跳绳等等,不一定是他故意要跟你作对,而是他真的是力所不能及,是他生理性的神经发育不完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加上后天没得到适龄的、相应的训练所致,爸爸妈妈,这不是孩子的错啊!
让我们从心出发,理解孩子,帮助孩子,祝愿每个小孩子的每个圣诞都快乐!
让孩子像孩子 篇3
——思想家卢梭
时下,许多老师反映,现在的孩子聪明、乖巧,很会看“场面”。你看,小小年纪就熟谙人情世故,最典型的是盛行向老师赠送各种各样“慰问品”,方式则五花八门。公开的是挂历、贺卡,暗送的有手表、化妆品。更有甚者,为了选上小队长、中队长,全方位进行感情投资:如中午为老师拿饭盒,老师在场时大扫除特别卖力,偷偷向老师汇报某某同学的表现,甚至用家长的小车接送老师;平时,则常拿一些小礼品送给同学,联络“感情”。对于孩子这种超越实际年龄的“成熟”,有不少人认为是懂事的表现。
其实,是该懂的不懂,不该懂的太“懂”!君不见一些三四年级的孩子,在学校是中队长,而在家里,大便却还要母亲帮忙!四五岁的孩子,会说出一些令人惊奇的话,做出让大人汗颜的事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模仿接吻,小学生追逐异性同学,上课相互传“情书”已绝非少见。孩子们的思想、行为和语言越发成熟,常让家长吓一大跳。然而,这些“懂事”的孩子,平时却不能照顾好自己,事事要依赖他人。
变成“小大人”并非孩子所愿,这是“大人们”催熟的结果!
目前,家庭教育中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成人是非为是非,以成人心理评价孩子。由于现在市场经济,竞争加剧,致使一些家长在家里,对孩子实行的完全是成人化的思想灌输。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就会刻意追求孩子的心智早熟,并把这种早熟当作成功的基本保证。他们有意将自己的处事态度、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等讲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力图以成人的理想设计和塑造孩子。如有的家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教训,“教育”孩子怎样获得老师的喜欢,怎样保护自己,怎样不吃亏,让孩子不要去帮助成绩差的同学等。还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太纯洁,将来踏上社会可能会吃亏,便过早地教孩子一些应付他人、适应社会的成人化技巧,使孩子过早地卷入大人世界,感知了许多对他们并不合适的事事物物,变成反应过敏、感情复杂的“小大人”。在这种氛围之下,为了讨得父母师长的喜欢,孩子们渐渐失去自由烂漫的天性,对事物过早地产生太多的情绪,“心机”太重,而童心太轻,使孩子泯灭了活泼、纯洁的天性。孩子会看大人眼色行事这一现象,往往还会派生出另外一种结果:一方面是孩子处处要逞强拔尖,一方面又心胸狭隘,容不得他人,听不得一点反面意见。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还容易变得狂妄自大而内心很脆弱,经不起一点风浪,受不得一点挫折。
孩子就其天性来说,本该是当哭则哭,当笑则笑,不懂伪饰,也无需伪饰的。在上海,我认识一对美国朋友,他们有两个孩子。女儿叫丹娜,只有两岁多。每天吃饭时最怕喝牛奶,总想和大人一样喝可乐。每次丹娜闹着要喝饮料的时候,当爹的只有一句话:喝完了牛奶,可以在我的杯子里喝一口可乐。看到小女孩一手捏鼻子,一手拿牛奶,眼睛盯着爸爸的可乐杯,几大口就把牛奶倒下去的样子,我总在心里感叹:多么可爱的孩子!还有一次,四岁的儿子汤姆不知为什么在饭桌旁大哭起来。当爹的和颜悦色但挺严肃地对他说:我们(客人和父母)在谈话,要哭你可以到你的房间里去哭,想坐在这里和我们一起说话就别哭。最后,小汤姆由嚎变泣,脸上挂着泪花坐在桌边看着我们一起笑。这两个孩子,尽管他们也模仿大人的语言和动作,但这种稚气绝对不是大人有意教的。让孩子用大人的思想和鹦鹉学舌的办法去讲大人话、做大人事,非但不可爱,还会因失去了儿童的天性而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
发展心理学认为,孩子过早成人化,将有损于他们的心理健全。由于他们生活中多以“我”为中心,对“我”的认识较早,自我需要经常得到满足,同时又对自我价值、自我地位认识不可能是理性的,因而容易出现利己、自私、不合群、缺乏集体感等缺点。儿童教育的科学性,应该表现在自然性和顺应性,寓教于游戏娱乐之中和有意无意之间,过与不及均不可取。顺着儿童的自然天性,让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说符合他们年龄身份的话,尽量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问题,这样才符合儿童心理学的一般规律。
孩子,你们真的是孩子 篇4
“你们真的是孩子”,这是一次肖老师为孩子们表演完一个小魔术后我对大家说的一句话,是怎样的魔术让我有这样的感叹呢?哈哈,那是一个下午临近开餐前,肖老师随手拿起一条丝巾,偷偷在丝巾里塞进一团棉花,然后打开丝巾就变出了雪花。一个如此简单的魔术让孩子们哈哈大笑、惊奇不已,他们情不自禁地让肖老师表演了一遍又一遍。于是,我说:“你们真的是孩子。”闲聊时,我和肖老师又谈论起这件事情来,她自己想来也觉得有趣,在我们成人看来一个“破绽百出”、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甚至可以说还称不上魔术的游戏,在孩子眼中却是那么有趣、神秘、百看不厌。所以我们总结出孩子们的三个特点:
一、孩子的心理容易满足
不要看孩子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提不完的问、用不完的精力,其实他们真的很容易满足。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个简单的游戏都可以吸引他们,让他们获得快乐。所以,不论大人多忙,请您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陪陪孩子,哪怕只是像肖老师一样表演一个简单的魔术,他们也会对你充满崇拜,佩服得五体投地。
二、孩子的心中一切都是真的
那天表演完后,我开玩笑的对肖老师说:“你这哪是魔术,顶多是骗骗小孩子。”肖老师说:“是啊,孩子就是天真单纯,他们眼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欺骗一词。”当然,我们这个魔术并不存在欺骗孩子的意思,就是哄哄孩子开心,仅仅是一个简单、善意的小游戏,但却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家长千万不能骗孩子、哄孩子,因为他们一切都会相信。如果您没有时间,千万不要轻易答应陪孩子出去玩;如果您还没有打算,千万不要承诺为孩子买玩具;如果您没有足够的准备,千万不要随便回答孩子的提问,因为大人说的、做的在孩子眼中都是真的。
三、大人是孩子心中的偶像
好孩子,坏孩子 篇5
这种羡慕和忧虑我一点也不陌生。作为一个学生成绩后进的孩子的母亲,我也曾发出过类似的感慨。但我渐渐有所反省:为什么要拿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呢?为什么要在这一点上和别的孩子比较呢?
然而,不可否认,现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评价孩子的主要标准,就是学习成绩。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可以反映出他的学习能力和毅力,将来是否能适应这个学习型的社会。家长们的忧虑、焦虑就由此而生。孩子长到三四岁(甚至更早),家长们就开始忙了,找好的托儿所(最好是双语的,或和艺术有关的),参加各种兴趣班,然后是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学习环境,然后是一流大学……而这一切都要那成绩作重要指标,优胜劣汰。一种社会评价也就是在这样的相互认可和作用下形成的。现在我很是怀疑这种标准。孰优孰劣,是好是坏,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要培养的并不是考试机器,而是心智健全、善良美好的人。而当孩子的心理承受力还很脆弱的时候,对于他身上的优点、长处的发现和肯定,对他该是多么重要。其实,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好的,也就是说,都是好孩子。你肯定他好的地方,他只回越来越好,而不会越来越坏。尤其对那些长期被单一的成绩标准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这种肯定将会对他的一生多产生影响,他会获得自信,他对自身和他人的判断就会不那么概念、简单、粗暴,他会变得丰富。也许他将来不会有高薪优职,不是所谓的“社会精英“,那又有什么关系,社会就是由不同特点的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他会开拓自己的世界。一个人若有快乐安静的人生,你就不能说他的人生是不富足的。而一个长期被认为一无是初的孩子,他的内心在受到粗暴践踏的同时,会产生怎样的扭曲,滋长怎样危险的心理,那才是真正值得忧虑的。
一个所谓的“好孩子”身上也许就潜伏着一个“坏孩子”的影子,而一个所谓的“坏孩子”也许只是一个“好孩子”身上暂时的外衣。事物永在变化中。
所谓大人口中说的“好孩子”,“坏孩子”,“好学生”,“坏学生”无非是学习成绩的好与坏。这个标准一直在无形中虐杀着孩子,虐杀着学生。
每每看到那些小朋友正开心的玩,却被父母无情的叫回家,开始苦读。我的心里总是一阵刀绞。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不出更好的答案回答我自己,唯一的一个答案便是:学习比什么更重要!可这个答案连我自己也大吃一惊。怎么会这样?我终于明白了。因为在家长的心里,只有让孩子学习,并且学好,学的呱呱叫,才会有前途。我并不反对。这的确是对的,现在的社会太需要人才了,可是,这对孩子不免有些残酷了吗?可能您会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先苦后甜嘛。可您是否想过,您的孩子在面对这怎样的苦闷,这样的懊恼时的心情吗?您太不了解您的孩子了!
他需要的不是您给他的承诺,什么去游玩,去吃好吃的……诛如此类的。他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下去了,玩过了,后面还有更危险,更可怕的在等着他。
家长们啊!你们知道吗?现在的学生把学校叫成监狱啊!是什么让他们这样想?是什么让他们把学习知识的场所想象成监狱?是家长,是老师!是你们给他们的压力使他们厌烦,是你们把原本美丽的校园变得那样的恐怖,那样的阴森。是你们吞噬了孩子美好,善良,烂漫的心灵,是你们摧残了孩子的自由,不是别人,就是你们!
有些父母用激将法想刺激孩子,让他振作,但可能孩子会认为这是你瞧不起他,这会使他更加的叛逆,会处处的顶撞家长。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已不再美好,这世界已没有他留恋的啦。而有些则会自暴自弃,想想自己的父母都这样说了,还有什么用,读书都没用了,自己还去学校干嘛。他将会步入社会,可能会犯罪,也可能在家里无所事事,听着家里人对他的责骂,心里积压了太多的苦衷,却无处倾诉。这会使他心里郁闷,最终发疯。当然还有好的,有些孩子听了,会发奋读书,但最终可能会走上和上述相似的道路,也可能会成才。
把孩子当成孩子 篇6
刚好母亲打来电话,一番寒暄过后就问到女儿的情况。我一五一十地将她的“劣行”讲给母亲听,并且将他们这一代的性格特点作了总结,末了,我不停地叹气,大有“一代不如一代”“孺子不可教也”的架势。母亲听我说完,倒没有和我一个鼻孔出气,而是笑笑说:“你像她这么大的时候,还不如她呢,一个2都不会写,差點把我急哭。送你去学校,得在教室外面陪着,你看不见我就开始大喊大叫,冲出教室,跟老师拼了命地赛跑……”
不是母亲说,我倒真忘了。记忆里,我读书时的学校,要求年满七岁才能读一年级,差两个月的我无奈之下成了幼儿园的留级生,但即使如此,做作业依旧是我的难题,好在母亲为哄我读书,常常将好吃的、好玩的塞满我的书包,而我拿着母亲买给我的礼物请同学做“枪手”,或是用自己的作业本收买别人的劳动力,有时候拿回家的作业本仅仅剩了封面和封底,害得被母亲好一阵责骂。那些骗人的小伎俩最终也没能哄住老师,一番苦口婆心后见我死不悔改,气极之下喊我出去“罚晒”。那时候,我屡屡出去站在太阳底下享受太阳的抚摸。
可能生性愚钝,读一年级时我还跟不上班,父母忙完一天的农活,还要陪我挑灯夜战。在父母的耐心教导下,小学五年级时,我开始在学业上崭露头角。我的记忆里全是后来那些众星捧月的日子,哪记得自己先前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孩子”?像女儿这么大的时候,我连b、p、m、f都不会写,更别说十以内的加减法了。
这样一比较,我突然觉得我冤枉孩子了。我一心想着要她达到我的理想状态,却忽视了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们需要给他们一点时间,让我们一起慢慢来。我递了张纸巾给女儿,安慰她说:“错了没关系,改正了还是好孩子,现在我教你,咱们一起慢慢来,从第一题开始。”女儿破涕为笑,端正地坐着耐心地听,看到孩子安静得出奇,我知道我想要的效果首先得从自我改变做起。
孩子 篇7
华德福教育就是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 阶段性的针对意识来设置教学内容并让人的身体、灵魂和精神都得到发展, 让人成长为自己, 唤醒人对生活和自我的观察和判断, 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的方向。同时华德福教育主张培养合作意识比培养竞争意识更加重要, 因此个人的发展要与周围的人、社会以及自然保持和谐。2001年7月, 德国人卢安克利用华德福教育友好协会东兰办事处, 自己把自己派到广西东兰县搞华德福教育实验, 曾赴英美学习华德福教育课程的吴蓓、黄晓星、张俐和李泽武等人也在北京和成都等地开始了华德福教育的实践。
华德福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的实验, 但是为了达到教育的统一性, 华德福教育需要家长可以认同并秉承华德福教育思想, 由此产生了华德福教育中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我暂且在这里称之为“华德福家庭教育”。
正如华德福学校教育重视美好环境的创设一样, 华德福家庭教育也强调家庭的氛围, 要为儿童创造一个美好、温暖和健康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创设需要父母付出发自真心的对孩子的爱。华德福家庭教育中的爱的教育就是要包容孩子, 承认孩子的个性, 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 引导孩子积极勇敢的面对生活。
另外, 华德福的家庭教育也同样提倡让孩子在节奏中茁壮成长。马丁·洛森说道:“节奏是有变化的重复, 它保证生命体的健康。”孩子从出生到长大的整个过程, 吃饭和睡觉是最重要的节奏, 形成的越早越好。关于给婴孩喂奶来说, 应该根据孩子个体的差异, 确定好规律的时间来喂奶, 而并不是根据婴孩的哭闹来决定。对于儿童节奏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庆祝节日和家庭性质的户外活动。节日的周而复始、年年的轮回以及户外四季的变化、日夜的交替都是帮助孩子认识某些事物的永恒性, 体会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方式。
华德福提倡配合人的整体发展实行“全人”的教育, 七年为一个周期, 前三个周期是实施教育的重要时期。其中第一个阶段就是零到七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周围的一切影响他们的生命组织构成力来完成他们健全和平衡身体的发展。这阶段的儿童认为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他们向往这些美好, 模仿这些美好。家长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对儿童的正确引导, 身教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教育方式。家长应寓教于童话、故事、儿歌、绘画、游戏和必要的劳动之中, 不要过早的对儿童进行理性的学科教育, 过早的读、写会削弱他们有限的生命构成力, 会影响儿童整体的平衡发展。
二、华德福家庭教育中的儿童观
华德福教育认为教育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 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保护孩子的天性, 让教育成为孩子的教育, 帮助孩子勇敢积极的面对生活的挑战和自己的成长。
华德福教育的儿童观是华德福家庭教育儿童观的基础, 但两者又有着不同。家庭教育中的儿童观更多的是以父母和长辈对儿童的血缘之爱为基础的, 不免有更多的感性因素, 包含着些许不理智的爱。所以介绍家庭教育中的儿童观首先应提到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的爱的表现方式和表现爱的多少都体现着不同的儿童观。华德福提倡对儿童理智的爱, 家长不要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我们把自己固有的想象投射到孩子身上, 而没有注意他们究竟是谁。感情用事的表现很多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有的长辈把儿童看作是讨人喜欢的天真无邪的宠物, 和孩子沟通的方式就是“逗孩子”, 还有的家长为了哄得孩子一时的不哭闹而空口许诺。这些行为都是不尊重孩子天性的表现, 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所以家长应该首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 理解孩子。
在华德福家庭教育的儿童观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首先是人, 然后孩子就是孩子。”
在中国有很多的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 只把他们当作一个只懂得冷饿的可爱宠物, 不认为他们拥有和成人一样的心。这些家长只知道孩子怕冷, 在他们穿短袖上衣的时候总是给孩子穿上长袖的衣衫, 却从没有体会到时时刻刻都在努力意识自己力量存在的孩子有着和大人可以相提并论的运动量。即使他们被抱着, 他们时时刻刻都是在运动着。他们的感觉和成人一样, 不只懂得冷, 还会热。家长从来没有像考虑自己的状况一样的考虑孩子们的状况, 他们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 而只是当成一个很弱小的动物。
这样现象还表现在家长总是在孩子刚刚会走时怕孩子走不稳摔倒或被车撞到, 实施抱着他们, 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 从几个月大时就开始的这种身体的限制, 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就是造成孩子的逆反和胆小。
孩子首先是人, 他有着人们都有的感觉, 尊重孩子, 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拥有独立人格的人, 有着自己个性的人。
以上谈的是家长对孩子的错误保护和过度保护, 下面谈谈家长面对孩子时的简单粗暴。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只会说“行!”和“不行!”这也是错误的。现在家长们的工作压力大, 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 即使是陪孩子玩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在面对孩子的游戏行为时只会用最简单的话语和最直接的语气来允许或制止孩子。这种和孩子缺乏沟通的表现会对以模仿为主认识世界的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孩子有本能的想象力, 当我们和他们说话时, 他们的头脑中就会出现相应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画面。并不是普遍家长认为的那样, 和小孩子解释那么多么有必要。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他们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小孩子的能力。家长们从来没有想过, 他们为了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 对孩子进行胎教时胎儿都会对父母感应。出生后直接面对父母, 天天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怎么会不理解父母的解释呢?
请把孩子就看成是有头脑的孩子。不要再用恐吓的语气来制止孩子的行为, 采用美好而平静的建议更易于孩子接受。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间接的提出对孩子的要求, 通过孩子爱模仿的特点, 给他提供可模仿的美好故事。这样也能培养孩子的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当孩子做错事时, 对孩子的批评更要具体和友好。要让孩子明白他哪里做错了, 或者他刚才的行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而不能用自己带着愤怒的语言去批评孩子, 否则, 重则说就是非本意的对孩子心理进行了严重的攻击。而且往往我们愤怒的原因并不是孩子犯错本身, 多半是为了我们自己的颜面而愤怒, 这样对我们的孩子就太不公平了。
我们对孩子说的话应真诚的反应出我们的想法, 并且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述。中国的父母很怕向孩子表达对孩子的爱, 而且缺乏对孩子的沟通。通常对孩子的爱隐藏在严厉的外表下, 中国的父母信奉“打是亲, 骂是爱”。往往出现家长以“为孩子好”为名义, 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所以家长更要学习尊重孩子, 和孩子进行和善的沟通, 多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 关心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摘要:《解放孩子的潜能》一书由英国马丁·洛森著, 被称为“华德福父母指南”。该书是对华德福家庭教育思想的全面介绍, 旨在指导并帮助父母了解和支持孩子。任何家庭教育实施的过程中, 家长都应首先明确对自己孩子的角色定位, 即家长对儿童的态度。“怎样对待儿童”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甚至是一切儿童教育活动进行的前提。所以了解华德福教育的儿童观是把握华德福教育的重中之重, 也是在中国提倡华德福教育的重要理由。本文试图通过对《解放孩子的潜能》及相关华德福教育著作的阅读与理解, 阐述华德福教育的儿童观。
关键词:节奏,理智的爱,尊重孩子
参考文献
[1]李丽娥.华德福与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09 (4) .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说话 篇8
我开始怀疑主持人的专业性, 一个儿童节目的主持人, 怎么能问孩子这么成人化的问题呢?
读小学四年级的外甥女问我一道数学题:一个数字缩小到十分之一后, 得到的新数字比原数字小342, 问原数字是多少?教了多年初中数学的我, 第一反应就是用方程来解决, 但是马上想到小学四年级还没有学习方程, 便开始列算式。对我来说, 问题很简单, 但是讲给孩子听的时候, 我才发现自己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意思。讲了多遍, 孩子仍是听不懂, 我的讲解和孩子的理解始终不在同一条线上。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一个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老师, 为什么不能给孩子讲清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一直处在极度焦虑之中, 很多画面会反复在我的脑海里播放:升旗仪式上, 领导讲得字斟句酌, 孩子们听得漫无目的;课堂上, 教师讲得口若悬河,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饭桌前, 家长说得滔滔不绝, 孩子听得无比厌烦……在此之前, 我们一直以为是孩子出了问题, 叛逆、执拗、无法教化。现在想来, 应该是我们丧失了与孩子对话的能力, 自然也就无法走进孩子的世界里。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 孩子们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 慢慢习惯并使用了我们的腔调, 而我们却为之而陶醉、叫好。
我曾经参加过一所学校的读书节活动。在开幕仪式上, 一个学生代表发言, 他列举了读书的三个意义:一是读书使人进步, 二是读书改变命运, 三是读书完善德性。发言完毕, 下面是掌声一片, 校长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更是一再表扬某某同学对读书的意义认识深刻。事后我问校长, 学生的稿子是不是老师代写的, 校长马上否认说, 这绝对是学生自己写的, 都是学生的心里话。其实, 我很希望校长说这个稿子是老师写的, 学生只是在代言而已, 至少那样还会有希望。而若真如校长所说, 那是“孩子”的心里话, 这将是多大的一种悲哀———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自己的语言。
在“第六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 马未都讲了一个自己经历的小故事:他到某小学参观, 受到学校小记者的采访。一个小记者一本正经地发问:“请问马先生, 您是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他感到这个孩子的提问太过“规范”, 便故意回答说:“我是用脚走上收藏之路的”。孩子当时被“噎”得差点流泪, 但是随后他们的交流就多了很多“孩子气”。后来, 马未都一直把这作为自己最成功的一次教育经历。
尊重孩子尊重规律让孩子健康成长 篇9
我们要格外关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 心理学家霍尔称之为“青春期”。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这个年龄段又被称为“心里断乳期”或“第二反抗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发展, 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 使得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较大困惑:独立性与依赖性, 成熟感与幼稚感, 开放性与封闭性,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交替, 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特殊的行为特点。
第二反抗期, 是孩子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也是决定人的性格、体质、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问题上, 专家指出, 家长承担着第一任老师的重任, 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 科学掌握教育方法, 有效引导、陪伴孩子度过人生中这段最关键最美好的时光, 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人格平等,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基础
家长要放下架子, 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 耐心倾听, 做到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适当的自主要求。不要再把孩子作为支配的对象和属于自己的对象, 应适度分离, 将孩子作为独立的自我看待, 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以友相待, 以朋友的身份正确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变化, 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优秀的家长应懂得, 每天无论多么忙碌, 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 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有效的、深层的内心交流。因此, 一位十六岁的优秀的女孩子曾经骄傲的告诉妈妈: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一个朋友一样的妈妈!
孩子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迈进, 表面上是因为生理上的变化, 实则是心理上的变化, 此时的孩子, 心理上处于迷茫期,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不是原来的自己, 他们茫然了;身体的变化让他们感觉到未来的空白, 此时的孩子, 需要的是尊重, 他们知道自己长大了, 他们需要自己做出决定, 此时, 和谐是最重要的。
二、榜样带动, 自我的良好形象是力量
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的青少年, 虽然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 但同时由于自身洞察力与对他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使他们能够从人的整体人格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 这就使得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时, 应该做到与孩子同成长, 做孩子的好榜样。试想, 一个沉溺于麻将的家长怎能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呢?一个不懂孝道的父母怎能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呢?一个欺骗孩子的家长怎能教育出诚实的孩子呢?只有家长自律了, 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家长单纯了, 孩子才能善良无瑕;只有家长做了榜样, 才能耳熟目染的影响教育孩子。网络上对家长有四类评价:一流的家长做榜样, 二流的家长做教练, 三流的家长做陪同, 四流的家长不闻不问。我们要做一流的家长, 榜样的力量是正能量, 能够激励孩子努力健康发展。那个十六岁的优秀的女孩子正是受了父母正面的影响, 她积极进取阳光心态, 她对家人说:妈妈好好工作, 爸爸好好做生意, 奶奶好好过日子, 我要好好学习, 好好成人!
此时的孩子其实并不是有反抗性, 而是一种失措感, 因此他们也在悄悄地观察着家长, 他们希望从家长身上看到对未来的希望。女孩子通常会从幼时的恋父情结中转向对母亲的认同, 男孩则从恋母情结中挣脱出来, 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此时, 做父母的更要重视自身的形象, 以让他们拥有成长的安全感。
三、适度扬抑, 健康的成长历程是追求
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要以独立人格出现, 他们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朋友中的地位, 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在争取一个独立自主人格的过程中, 他们会受挫、或对抗、或低沉、或压抑。我们要永远给孩子鼓励和自信, “一个孩子的自信心是用三万次的表扬和鼓励才建立起来的”。有了自信, 才会形成完善自主的人格。必要的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平常的是是非非, 在孩子那里引发高强度的反应, 有时甚至消极情绪转化成心境, 会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中, 家长必须要做出适时适地适当的批评, 引导其正确面对客观实际, 面对挫折, 在学习生活中成长受教育, 告诉孩子:受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培养一种能力, 可以听到任何话既不发怒, 也不丧失信心。
据我们的观察, 此时的孩子由于自我的封闭, 其实内心深处也有一种羞愧感, 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谅解, 但荷尔蒙的作用会使他们故意表现出反抗情绪。所以, 这个时候, 作为父母, 应该好好理解他们, 要多多地表扬他们, 鼓励她们, 让他们感到, 成长不是坏事, 让他们感到, 他们可以成长得很好, 他们可以加入到父母的队伍中来。当然, 由于萌动期的作用, 他们是必定会犯一些小错误的, 对于这些小错误, 父母不能太过迁就, 适度的批评和贬抑也是很重要的。
走进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想法 篇10
1.“蹲”下来听孩子说
“真的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那就变成一个孩子吧!”老师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就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 “蹲”下来认真地倾听孩子说他们的心里话。
有这么一个案例, 曾经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孩子在看一个雕塑家在对一块石头进行雕凿, 当雕塑家用了一天的时间终于把一匹马雕凿出来的时候, 这个孩子就问这个雕塑家:“你怎么知道这块石头里面有一匹马呢?”成年人都知道, 石头里面是没有马的, 马是雕塑家雕凿出来的, 而孩子的想法却与成年人的不同。这就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 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如果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就不会让孩子完全敞开心扉, 把自己心里的所想所感一一告诉你, 只有常常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了解了孩子的想法, 我们才能拥有那孩子般晶莹透亮的眼睛像孩子一样去看待这个陌生且新奇的世界, 从而理解孩子那常常让我们感觉莫名其妙的行为。
又比如我班里有个名叫林子樱的小女孩, 她就很讨厌和父母说话, 因为父母并没有“蹲”下来听孩子说。一次, 林子樱想报名参加一个音乐兴趣班。妈妈听了之后便说:“学音乐肯定会影响学习啊, 不行!”而且妈妈还一再强调, “音乐不是小升初考试的科目, 不需要学。”林子樱几次想解释都被妈妈“不可侵犯”的语气吓回来了。她只好选择沉默而且学习成绩也一日不如一日了。父母应该“蹲”下来认真倾听孩子说话, 即使孩子做的事情真的不对, 也不能急于责备, 而应该认真地询问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让孩子打开自己的心扉。父母高高在上的态度和不容侵犯的权威往往让孩子不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 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许多老师潜意识里总喜欢从孩子的话里挑毛病, 他们倾听孩子说话也是为了矫正孩子错误的想法。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老师们却常常因此打断孩子的话, 让他们失去了说的兴趣, 导致老师难以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我班有个男孩叫黄宇杰, 性格活泼开朗, 与老师关系十分融洽, 老师让他管好班级钥匙。有一次, 老师问小泉:“为什么今天连续两次迟到?”黄宇杰懊恼地说:“爸爸不送我上学。”我听了以后非常不解, 但我知道孩子平时都是提前到校打开教室门, 所以没有打断孩子的话, 继续引导孩子说出原因。原来黄宇杰爸爸把摩托车卖了, 没有车子送女儿上学, 所以今天迟到了。我听了之后, 告诉黄宇杰:“没关系, 你已经为班级做了许多好事, 大家会感激你。”黄宇杰听了之后也觉得很有道理, 便不再懊恼了。孩子在说话时教师不要急于打断, 尤其是当孩子的一些想法或者做法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时, 一定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原因, 不要盲目地进行指责, 因为这样只会让孩子关闭心扉。
3. 倾听孩子的委屈
和蔼可亲的老师是孩子最想依靠的人, 当他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也最想向老师倾诉。我班的伊思情同学今年7岁, 她父母离异, 亲爸再找个后妈。有一次, 伊思情被后妈误会而被挨骂, 心情很不好。其实我也从伊思情奶奶那里得知了, 但是看到伊思情很沮丧, 我便告诉她:“有什么烦恼的事情, 告诉老师, 或许老师可以帮你!”于是伊思情就把整件事的原委告诉了老师:“其实我是在做作业, 没听到后妈叫我, 却被后妈误会了, 你说我冤不冤啊?”我听了之后便安慰伊思情, 并让她理解后妈。而且肯定地说一句:“孩子, 我理解你, 你受委屈了。”还有一次, 她红着眼睛, 静静地做在座位上, 我看到了, 连忙走过去, 小声地问:“你不舒服吗?”她很生气地说:“弟弟把我的作业撕了, 后妈又骂我没照顾好弟弟, 弟弟他太不讲理了。”我告诉伊思情:“你长大了, 懂事了。你以后好好跟弟弟讲故事, 让弟弟明白道理。老师相信你能行!”尊重孩子心理需求, 倾听孩子意见, 允许孩子保留合理的时间自由权利, 从情感上接纳孩子, 孩子乐于向教师敞开心扉, 乐于接纳教师的教诲。
4. 告诉孩子我想听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渴望别人倾听时,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告诉孩子我想听。如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 他不敢说话, 原因是奶奶经常批评他说话不清不楚, 很厌烦和这孩子讲话。孩子在这种生活环境下, 干脆闭口不说。后来我告诉这孩子, 我愿意听他说的每一句话, 小孩半信半疑, 开始一天就说那么一两句话, 渐渐的他在我的鼓励下, 每天增加了说话量, 如:他今天几点起床;自己叠被子;还自己走路来学校;在路上看见几个学过的汉字……我一直表杨他有进步, 孩子听了很高兴。后来慢慢的他没有戒心, 敢跟我说说他的想法, 我都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 虽然他的意见有时候偏颇, 甚至不正确, 但这都是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认真听取这些意见, 可以帮我们了解孩子, 有助于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最终会有利于我们和孩子沟通。而且在倾听的过程中, 我们还应该及时地对孩子的想法表示肯定, 例如说一句:“老师跟你的想法一样啊!”
总之, 试着去学会倾听吧, 你会让孩子更加喜欢你。倾听是帮助孩子更好的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倾听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正常思维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老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 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相信老师的用心倾听一定会换来孩子们对老师的信任和认可, 也一定会换来那一把开启孩子们心门的钥匙。
摘要:倾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 不会倾听孩子心声的老师永远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他们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也是盲目和无效果的。倾听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摆脱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倾听能够帮助他们恢复正常思维的能力,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老师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更重要的, 倾听也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
孩子应吃“孩子”的药 篇11
孩子生病,家长自然是焦急万分。然而,有些家长自以为小毛小病,没有必要上医院,便自行找些大人平时吃的药片或药水,掰开或减量给孩子服用,其后果往往适得其反。
首先,把大人吃的药片掰开给孩子服用,一旦过大,会造成像开头例子中的严重后果。其次,有些糖衣片掰碎后,会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危险。第三,儿童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咽喉部较狭窄,吞咽片剂、胶囊等成人剂型的药物比较困难。第四,儿童对药物的色香味很敏感,若觉得不好吃会大吵大闹,拒绝服用。
鉴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目前已有许多儿童吃的药物,克服了以往儿童服药的不便。儿童服用药片的剂量较小,无须再掰开碾碎,剂量容易掌握。根据幼儿的吞咽特点,不少片剂药物都推出了相应的液体制剂,如混悬剂等。有些药为了使儿童乐于服用,还在其中加入了水果味(如草莓味),不再会有“良药苦口”的感觉。
孩子 篇12
关键词:关注,关住,孩子
我们教育工作要做的事。就是关注孩子, 关注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让他们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成为一个拥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健康少年,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成为栋梁之才, 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建设者和接班人。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希望自己的学生优秀也是每个老师的心愿。但有时我们的教育会显得操之过急, 总希望孩子能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做事, 却常常忽略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小世界, 有自己的个性, 有自己的想法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作为老师和家长, 我们必须明确, 我们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者和引导者。从某种角度讲, 我们是在陪着他们成长。我们对孩子有教育的义务, 但我们在方法上不能居高临下, 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那样只会拉开我们和孩子的距离, 而太远的距离是不利于教育好孩子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我们必须把握尺度, 不能“极左”, 也不能“极右”,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想让孩子听我们的话, 我们就必须走进他们的世界, 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 我们要及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让他们在我们的帮助中成功解决问题, 他们会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 下次再遇到类似事情就知道该怎样解决了。简单的说教, 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 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 更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如果我们用简单和粗暴的教育方式来训斥他们, 只会让他们觉得莫名其妙, 我们的教育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注孩子, 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发现有不当行为时要及时给予纠正。在日常的生活中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人和事。我们平常要注意观察他们的思想行为, 在对待这些人和事时不要用极端的方式。如果他们在行为上有极端表现, 我们需要进行引导, 不能放任自流, 让他们沾染上不良的风气和习惯。我们要告诉他们, 很多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换个角度想问题, 我们也许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孩子打架经常发生, 打完架, 一会儿就好了, 还成了好朋友。对孩子间无意的打闹, 我们做大人的不能横加干涉。不过, 如果是故意欺负同学的行为我们就要加以制止。在学校, 老师是孩子的保护者;在家里, 家长是孩子的保护者。对欺负孩子的行为, 我们不能置之不理。否则, 被欺负的孩子会以暴制暴, 或者胆小不敢说。胆小不敢说的孩子在心里憋久了, 心灵就会受到创伤。我们作大人的要关心孩子, 关注他们的成长, 做性格柔弱孩子的后盾。一味地训斥呵斥只会引起胆大孩子的反感, 让性格软弱的孩子害怕。性格强的孩子, 你说什么他都不会听, 甚至和你唱对台戏。所以, 我们要和他们交朋友, 走进他们的世界, 了解他们的心声。只有知道了他们的想法, 我们才能让教育更有针对性, 更有效果。在学校, 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低年级的孩子单纯可爱, 分不清是非对错, 我们就要告诉他们什么能做, 什么不能做。比如, 我们不能乱扔垃圾、不能随便吐痰、不能打架、不能骂人、不能做危险游戏, 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等。说了, 他们大多会听, 不说, 他们就不知道。所以, 我们要引导好他们, 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养成了基本的行为习惯, 知道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我们要做的是,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彰显良好的品质。关注孩子, 要用我们的细心、耐心和爱心来关心爱护他们, 让他们成为一个有良好品行的完全人。当然, 关注孩子不是“关住”孩子, 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关心关注变成了“关住”, 变成孩子的负担。一些家长每时每刻紧盯着孩子不放, 经常用训斥和命令的方式干涉孩子做事。这样要管, 那样也要管;对的要管, 错的也要管。我们无理的干涉, 让孩子完全没有了自主的空间。他们已经被家长安排好了所有的事, 自己不操任何心。最后, 我们束缚了孩子的手脚, 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 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过多的干涉也让他们养成了依赖心, 变得懒惰、消极。在他们的头脑里形成的是“你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观念, 至于对不对、错没错, 不关我的事。依赖心使他们不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长此以往, 孩子受到的负面教育让他们没有了个性和想法, 性格变得胆小懦弱, 不敢大胆地做事, 没有了自由和快乐, 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一个没有自信心和创造力的人, 何谈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我们极端的关注, “关住”了孩子。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我们需要反思。
【孩子】推荐阅读:
怎样尊重孩子了解孩子06-18
孩子的暑假让孩子做主09-24
教育孩子不如读懂孩子09-24
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的差别08-13
尊重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09-10
穷孩子VS富孩子智慧故事06-26
爱孩子,就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10-12
家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07-24
孩子,你的努力,讲给孩子的话09-02
孩子满月讲话与孩子百日宴主持词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