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

2024-10-06

孩子成长(精选12篇)

孩子成长 篇1

摘要:教育闲评, 教育, 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幼小心灵。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发现学生优点, 关注中差生。

关键词:走进孩子,关注成长

到现在我从教十六年, 提到教育, 我的脑海里闪现三个名词:成绩、成功、成长。这三个词语表达了三个不同的教育境界。更多的时候, 我们看到的是大多数老师紧紧盯住的是成绩, 成绩好了就是好学生, 老师、家长更关注孩子考上重点中学、高中、名牌大学, 就似乎已经迈入成功。这就忽略了大多孩子的成长, 成长是超越成功的东西, 因为成功了, 我们可以成长, 失败了, 也可以成长, 说不定是更好的成长。

我浅显的认为, 我们老师更应该关注孩子成长, 只有健康的成长, 就不用操心成绩, 更不用操心成功。关于怎样关注孩子的成长, 我从两方面来说说。

一、用心走进孩子,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所以必须了解学生,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成绩变化、情绪波动、家庭状况等。认识到学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 有他们不同于成人的生活。这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一起走进他们年幼生命里那一段至关重要的岁月。

记得我当班主任的时候, 一个非常秀气、灵气的小男孩总是上学迟到, 因为当时年轻, 工作经验不是很多, 我当时严厉的训斥:“你咋回事, 总是迟到。”但我的这个严厉方法虽然有些见效, 但好景不长, 不太管用, 该学生多数还是迟到。这时候有的学生告诉我他家的状况, 父母离异, 都各自成家在外地居住。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 并且爷爷有脑血栓病, 勉强自理。他很懂事, 帮奶奶做完家务之后才上学。知道了这些, 我课上包括平时就多观察他:他非常聪明, 记忆力也比同龄的孩子快。于是有时机我就有意识无意识的和他聊天, 他也很坦诚。谈到家里人员的时候, 他就会不自觉的问一句“你问我哪个妈妈呀?”在他幼稚的眼睛里没有一点怨言。这时我深深的了解了他, 无论从学习还是生活方面, 都作为朋友的似帮助他, 让他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比如我借些课外书给他, 让他在书的海洋中遨游, 因为他几乎不买课外书;雨天, 我把雨衣给他穿, 感受师爱母爱;他有了困难我让同学一起帮他, 感受集体的温暖。我在给他当六年班主任中, 他生活很乐观, 学习成绩总是第一, 无论作文竞赛, 还是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 他取得了非常棒的成绩。

当然教育对象是参差不齐的, 一个浅显的比喻, 十个手指还不齐呢。所以对学生要细心观察, 珍视差别, 对它们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 首先是关怀备至的、深思熟虑的、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幼小的心灵。”教学中对于孤僻内向的学生要采取开启心扉, 后提高自信的方式进行教育, 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灵。

“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同孩子一起成长, 一起发展, 成为孩子的朋友, 就便于对学生的情况作深入的了解, 对孩子心里变化的细致观察,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接触到孩子真实的情感。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小学生活, 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成长。

二、多一评价把尺子, 发现优点

古人说得好“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是人总会犯错, 总会有不足, 何况中差生。教育专家魏书生老师是这样看待中等生、后进生:他们每天上学, 即使把中文听成日文, 却还能坚持在椅子上一坐一天, 这是何等的毅力?他们考试屡考屡败, 这是何等顽强的抗挫能力?他们如此艰难却很少有人理解, 同情, 还受到批评指责。即使这样, 学生吃过饭后, 背上书包, 还能一步步朝着这个自己从来没有成功, 还不断有人讽刺挖苦的教室走来。见了老师, 还憨厚笑笑,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怀, 他们有了这些经历, 走上工作岗位后, 在失败和挫折面前, 没有过不去的坎。我想, 我们老师能理解这一点, 就应多给中等生、后进生一些关怀、希望、鼓励甚至表扬, 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 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中, 平等温和的走进每个学生, 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 促进其进步。

不管是怎样的孩子, 身上一定会有长处的, 发现长处, 并耐心等待, 等待孩子的长处发挥出来之后, 他的自信心, 学习动力就增强了, 能力提高了, 动力和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迁移作用, 扬长补短。哲学家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 而学生更是如此。”

我教过的一个男孩, 贪玩, 任性, 学习一般。一次的六一儿童节, 我发现他的大鼓打得特别好。我于是向他伸出了大拇指:“太棒了”他倒不好意思的低了头, 也许是第一次爱表扬呢。活动后, 我问他:“你知道自己能打出这么美妙的鼓声吗?”“不知道”平时那吊儿郎当样, 今天言语却有点羞涩。“老师平时就觉得你歌唱的最好, 这是你的一个特长, 也是一个大优点, 其实你有很多优点呢!”我例举了他爱帮助同学, 爱清洁, 劳动积极等等。“你的记忆也很好, 可是你总觉得自己学习不很好, 那是你不把学习当做一件事认真做过, 是不是这样呢?如果把学习当成打鼓一样, 认真的琢磨, 练习, 我相信你同样很棒。愿意试试吗?”他却出乎我的意料, 点了头。时间一点点推移, 他呢无论言行, 还是学习一天天进步。

所以我们衡量学生的尺子不仅仅学习成绩一把, 如果只有这一把, 大部分的学生就成了失败者。其实我们生活中, 大树有大树的风采, 小草有小草的魅力, 我们细心去观察、欣赏, 会有不同的美感。同样增加评价的尺子,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 就会让学生体会了成功, 从而促使他做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得到满足, 这些心里因素会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习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发现优点, 把每一次小小的优点加在一起, 无形中会形成一个正确的舆论氛围, 形成一个健康的导向, 此时的力量就大了。清代教育家颜光说:“数子之过, 不如奖子一长。”也说的这个道理。作为教师必须善于抓住每个有利时机,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 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善于运用心理战术。以心育人,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 生活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心着他们, 在爱着他们。只有这样, 孩子才会健康的成长, 学习!

孩子成长 篇2

学科教师如此,班主任怎样?一位家长也问我,最近表现怎样?我有点那么着急,公交车上打盹来着,还得赶回去接孩子!本来想打几个字——还可以!后来想想,不对哈!班级近期表现我发到群里过的!

——近期表现都发到班级群过,你有关注到哪些?

——没有印象!

——两次晚自修后讨论问题的照片,一次校冬令营作品!

——(过了一会儿)哦,谢谢!

——是我家长失职了!

——不该表扬表扬?

——该表扬!

——是我先表扬还是你先表扬!

——老师先在学校表扬我回家再表扬!

——我已经表扬过了!

——哦!

——最近在温州吗?

——马上去趟XXX!

——那怎么表扬?

——我让妈妈表扬!

——爸爸表扬和妈妈表扬是不一样的!

——那怎么办?

——去那里待多久?久的话寄一点当地特产!

——一定,我忙好了就寄!

有的事情想想,家长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把自己的孩子管理好!为什么学生听老师的不听家长的?首先在家听话的在学校一定也听话,在家懂事的在学校也会懂事!其次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那么明显的利益关系,涉及考试,学分等的考核问题,只要确立好基本规则大部分不会违背!本来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但却涉及到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甚至是道德品质的差异!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再是教师手中的唯一利器,同学们也不会像八九十年代那样为了生存为了摆脱农村户口等等作为学习目标。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是更高更深更广的,我们作为教师、家长、学生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交流,才能够打开更多的成长空间!单一的靠个人,靠某一方的努力是很难实现很多突破!

于此,我倡议我们教师和家长都积极行动起来,保持良性的沟通和学习途径!忙不是理由,赚钱生活也不是理由,孩子是您的孩子我的学生,只有共同关注共同成长,怎么知道一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也怎么才能成长成熟!孩子有成绩,需要宣传和分享,孩子有困难,需要指导和沟通。

与大家共勉!

另本记录对事不对人,忘家长海涵!

作者:高一四 Norman

孩子成长 篇3

家庭教育健康心理快乐成长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我们的明天和未来,孩子的快乐和幸福是每位父母的追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对孩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知识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认为小孩是不会有什么“想法”,更不会有什么“心事”,这样的认识使得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这些困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开导,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导致孩子心智发育不健全,亲子关系紧张,在孩子成年后又给他们的社交和工作带来更多的障碍。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每当孩子需要父母帮助时,父母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对孩子的困惑一筹莫展;有时候又根本不在意、不理会他们,更不懂他们幼小的心里在想什么,很多时候只能在物质给上予以满足,以物质的需求来弥补精神上的一切,其实,我们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心灵上最好的关注,使他们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和施展出来。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

一、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

社会生活环境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孩子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许多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所致,例如,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气氛紧张、亲人之间感情冷淡等都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精神不振,而且感情冷淡,对同龄孩子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等,因此,家庭环境的和谐,夫妻关系亲密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1.家长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有些家长因工作不顺或者其他原因而表现出来的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这些情绪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所以家长要避免这类情况发生,时时处处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2.建立和谐默契的夫妻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

父母都是孩子至亲至爱的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占据着平等重要的位置,因此,夫妻关系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如对待同学、对待老师对待长辈的态度等。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体贴,互相谅解,孩子也能以宽容的心胸对待同学,理解老师。相反,如果父母之间随时都互相指责抱怨,会让孩子烦躁不安,产生莫名的恐惧,不相信别人,在学校里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于对生活失去信心。

3.正确看待孩子的错误,对孩子宽严并济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严重情绪化,要么不加理睬,让孩子一错再错,要么不合理的要求也给予满足,导致孩子一个愿望达不到就嚎啕大哭、躺在地上打滚,大点的孩子甚至离家出走;相反,有的家长过于苛求,总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家的相比,容不得孩子犯错,总觉其不如人。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孩子要严中显爱,爱中有严,要严之有理,爱之有度。

4.进行情感交流,用心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很多父母感觉与孩子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谈心,特别是一些中学生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多数时间是指责抱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与孩子的交流变成吵架拌嘴。其实,我们父母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倾听的习惯,听孩子讲学校的事,讲同学,讲老师,从倾听中了解孩子的思想,同孩子一起成长。另外,如我们可以把孩子的照片按日期、内容进行排列,装订成册,建立成长档案,使孩子能经常翻阅,从中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关注对自己的爱。

二、做民主型家长,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1.尊重孩子

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有自己的情感需要,做家长的不妨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使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2.礼待孩子

在孩子犯错之后,不要只是指责甚至是打骂孩子,应及时给其讲明道理,在自己讲错话,做错事之后,也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3.赞赏孩子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者有点滴进步时,父母要表示祝贺或给予表扬鼓励。

三、做心理专家型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孩子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1.培养独立性

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万不得已时,家长也只是协助,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2.磨练顽强意志

家长可利用各种各样挫折情境来磨练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战胜失败的能力,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对待失败挫折的策略,如继续努力、适时调整等。

3.培养合作意识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使他们学会交流与合作,懂得尊重、理解和宽容别人。

4.体验成功

最初的成功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尊重孩子尊重规律让孩子健康成长 篇4

我们要格外关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个年龄段, 心理学家霍尔称之为“青春期”。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 这个年龄段又被称为“心里断乳期”或“第二反抗期”。由于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发展, 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 使得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较大困惑:独立性与依赖性, 成熟感与幼稚感, 开放性与封闭性,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交替, 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特殊的行为特点。

第二反抗期, 是孩子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也是决定人的性格、体质、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年龄段的教育问题上, 专家指出, 家长承担着第一任老师的重任, 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变化, 科学掌握教育方法, 有效引导、陪伴孩子度过人生中这段最关键最美好的时光, 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人格平等, 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基础

家长要放下架子, 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 耐心倾听, 做到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适当的自主要求。不要再把孩子作为支配的对象和属于自己的对象, 应适度分离, 将孩子作为独立的自我看待, 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以友相待, 以朋友的身份正确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变化, 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优秀的家长应懂得, 每天无论多么忙碌, 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 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有效的、深层的内心交流。因此, 一位十六岁的优秀的女孩子曾经骄傲的告诉妈妈: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一个朋友一样的妈妈!

孩子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迈进, 表面上是因为生理上的变化, 实则是心理上的变化, 此时的孩子, 心理上处于迷茫期,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不是原来的自己, 他们茫然了;身体的变化让他们感觉到未来的空白, 此时的孩子, 需要的是尊重, 他们知道自己长大了, 他们需要自己做出决定, 此时, 和谐是最重要的。

二、榜样带动, 自我的良好形象是力量

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的青少年, 虽然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了, 但同时由于自身洞察力与对他人认识能力的发展, 使他们能够从人的整体人格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 这就使得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时, 应该做到与孩子同成长, 做孩子的好榜样。试想, 一个沉溺于麻将的家长怎能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呢?一个不懂孝道的父母怎能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呢?一个欺骗孩子的家长怎能教育出诚实的孩子呢?只有家长自律了, 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家长单纯了, 孩子才能善良无瑕;只有家长做了榜样, 才能耳熟目染的影响教育孩子。网络上对家长有四类评价:一流的家长做榜样, 二流的家长做教练, 三流的家长做陪同, 四流的家长不闻不问。我们要做一流的家长, 榜样的力量是正能量, 能够激励孩子努力健康发展。那个十六岁的优秀的女孩子正是受了父母正面的影响, 她积极进取阳光心态, 她对家人说:妈妈好好工作, 爸爸好好做生意, 奶奶好好过日子, 我要好好学习, 好好成人!

此时的孩子其实并不是有反抗性, 而是一种失措感, 因此他们也在悄悄地观察着家长, 他们希望从家长身上看到对未来的希望。女孩子通常会从幼时的恋父情结中转向对母亲的认同, 男孩则从恋母情结中挣脱出来, 开始学着父亲的样子。此时, 做父母的更要重视自身的形象, 以让他们拥有成长的安全感。

三、适度扬抑, 健康的成长历程是追求

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 青春期的孩子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要以独立人格出现, 他们注重自己在同龄人群中、朋友中的地位, 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在争取一个独立自主人格的过程中, 他们会受挫、或对抗、或低沉、或压抑。我们要永远给孩子鼓励和自信, “一个孩子的自信心是用三万次的表扬和鼓励才建立起来的”。有了自信, 才会形成完善自主的人格。必要的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有些平常的是是非非, 在孩子那里引发高强度的反应, 有时甚至消极情绪转化成心境, 会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情绪中, 家长必须要做出适时适地适当的批评, 引导其正确面对客观实际, 面对挫折, 在学习生活中成长受教育, 告诉孩子:受教育的结果就是要培养一种能力, 可以听到任何话既不发怒, 也不丧失信心。

据我们的观察, 此时的孩子由于自我的封闭, 其实内心深处也有一种羞愧感, 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谅解, 但荷尔蒙的作用会使他们故意表现出反抗情绪。所以, 这个时候, 作为父母, 应该好好理解他们, 要多多地表扬他们, 鼓励她们, 让他们感到, 成长不是坏事, 让他们感到, 他们可以成长得很好, 他们可以加入到父母的队伍中来。当然, 由于萌动期的作用, 他们是必定会犯一些小错误的, 对于这些小错误, 父母不能太过迁就, 适度的批评和贬抑也是很重要的。

孩子成长 篇5

“有一天我画工程图时,漫不经心地把笔含到嘴里,扭头一看,发现儿子也像我一样,叼着铅笔头。我还怎么告诉他含铅笔头不好?告诉他那上面有很多细菌?”说起快四岁的儿子,家住上海市宝山区的汤颖感叹,“如今对言传身教这四个字有了深刻体会”。

有一次,儿子动她的化妆品,她过去制止,儿子非但不听,反而继续。汤颖立刻提高了嗓门,结果儿子突然拍了一下桌子,“你以为自己了不起啊”。

“后来想想,我和他爸平时说话都很大声。”汤颖回忆道。

“我们开始注意,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好的形象出现。当我们说话不再大喊大叫,儿子也开始待人有礼貌了。”

27岁的侯捷捷说起女儿的教育问题同样深有体会。有一次,侯捷捷的母亲把外孙女从幼儿园接回家,在小区里遇到一些邻居,大家夸奖了孩子几句。母亲就让其中一个阿婆考考外孙女英语单词,小姑娘马上就问那位阿婆会不会英语。当那位阿婆回答不会时,小姑娘居然冲着那位阿婆说,“靠,你好笨啊。”当时在场邻居都愣了,侯捷捷的母亲很尴尬。

“我在孩子面前注意言行举止,但她爸爸就不拘小节。结果,女儿跟爸爸学了,还跟老人家这样说话。”侯捷捷反思后发现,如果家长中只要有一个在孩子面前说粗口,孩子肯定会跟着学,“孩子哪会理解说粗口是很不对的”?

“有一次喂她吃饭,她边玩布娃娃边吃,结果嘴里就蹦出一句国骂来。问她,她说是跟爸爸学的。”说到这儿,侯捷捷又好气又好笑。

“我当爸爸有5年了,对于爸爸这个身份来说,我和儿子是一样大的。”贵阳的张钧表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很多时候,父母怎么做比告诉孩子该如何做更好。

张钧以前有时会闯红灯,但有了孩子后,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违反交通规则,于是开始遵守规矩。

29岁的徐先生前年作了父亲,对于儿子,他准备实施温和教育,尽量不采用体罚的方式。“孩子是通过观察大人来学习行为举止的,当你在孩子面前挥舞拳头时,就该想想当他生气的时候,你希望他怎样做,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欢打人。”

徐先生有这番感悟是源于自己的经历。他小时候犯了错,父亲就会一巴掌扇过来或者踢一脚,中学时代,徐先生在学校常打架,直到那时,他的父亲才意识到总打骂孩子带来的问题。

上海一所小学的杨小娟老师任教的班上有一位学生爱打别的孩子。每次杨老师找他来办公室谈心,这个学生都会“虚心接受”,承认自己打人不对,并向小朋友说对不起。“但过不了几天,老毛病又会犯。”杨老师家访后才知道,这个学生的父亲就是用棍棒、拳脚教育孩子的。

“大人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爱打人的孩子大都有一个爱打人的家长。”徐先生说。

年轻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要

在孩子出生之后,上海市金山区的王珍开始每天写“宝宝成长日记”,密切关注宝宝的成长。比如女儿第一次叫妈妈,女儿第一次走路,女儿第一次去舞蹈班,女儿第一次在少年宫跳舞,女儿第一次和学校的小朋友去香港参加舞蹈比赛„„“这是宝宝的成长日记,也是我的成长日记。”

“我小时候,父母哪有时间给我们写这些啊。”王珍说,过去的父母大多关心的只是孩子身体好不好、学习好不好,很少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这是非常欠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孩子成长、发展的关注,也促进了父母的成长,父母和孩子的成长也涉及心理需要的成长。”

王珍说自己这代人当了父母之后,都认识到要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除了做好榜样之外,还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精神需要,“我们单位里的几个同事闲暇时常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很有共识。”

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钟文芳副教授表示,对于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年轻父母来说,往往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知识水平较高,关注信息较多。这些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发展也会付出更大的心思和精力,“因此有时我们会看到,这些年轻父母的身上会表现出一种对孩子教育的极大焦虑。”

钟文芳表示,她非常支持年轻父母注重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做法,“这是很好的现象,说明新一代年轻家长已意识到自己的家长角色。”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第一步,因此要特别注意家庭教育。”钟文芳强调。

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6

是现在的父母太闲在,超市一转什么都有了,还是打醋这事太小,不够孩子们锻炼独立性的?总之打醋是打醋,培养独立性是培养独立性。生活中许多原本很原始但也很完整的东西被割裂开了。

前不久,我们收到了这样一封读者来信:我的孩子今年九岁,上小学三年级。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一直接送他上下学。可前些日子,孩子突然对我们说:“以后不用你们接送我了。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已经自己上下学了。”我和爱人觉得孩子还小,便没有同意。从此他常常对我们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有许多事情都不喜欢我们插手了,一副长大当家做主人的模样。可他才九岁呀!不久前,他还在我们的的怀里撒娇、耍赖,离长大还远着呢!

究竟什么事孩子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为此,我们到学校做了一个调查,让孩子们先写下自己特别想干的事,然后再把这些事呈现给他们的父母,于是就出现了下面这些有趣的交流:

我想做

(画个小孩的脸)

我同意

(画一个成人的笑脸)

我担心

(画一个成人不高兴的脸)

我想自己去外地的亲戚家。

可坐飞机,民航有保障措施/家长送到机场,办好手续,目的地有人到机场接

怕被坏人拐走/自己没有单独出去过/没能力处理突发情况

我想和同学一起去商场购物。

可去超市或离家较近的小商场/买大件东西时还是要有家长陪同/买一件小物品,钱数要限制

怕他乱买东西/商场人多不安全/和同学一起去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不能辨别产品质量

我想去现场看体育比赛。

要有家长带领/可提高孩子的兴趣/可培养团队精神、拼搏、好胜精神,开阔眼界

人太多太乱,混乱嘈杂狂热,成人尚且需要把握自己的状态,何况孩子/在家看电视也一样/有很多体育迷常有过激行为,脏话连篇,对孩子影响不好

我觉得我可以洗大件衣服了,我还想使用家里的洗衣机。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教会他如何操作/太同意了,可他自己未必有这热情。

不安全,如插电问题/洗不干净/洗大件衣服力量不够/做这些事太浪费时间

我想自己安排我的假期日程表,自己决定每天做什么。

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事;应还给孩子一个自我的空间/如果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当然可以/必须把学习时间留出来/原则上同意,但需要家长审批、调控

玩心太重,还要加强约束/应参考家长的安排,休息好,学习好/孩子还小,但家长可适当参考孩子的意见/儿童自律性不强,不能保证合理性

我要和小伙伴一起去游泳。

要和游泳馆老师或教练取得联系/去游泳池可以,去野外不行/已获深水合格证

太危险/孩子的自救能力差,一定要有大人带领/不知道水的深浅

我想独自玩电脑,包括上网。

接受新鲜事物/上网可以多见世面,广交朋友/电脑将是人人都要掌握的一项专业/事先提出注意事项,事后交流,限制时间

独自玩电脑,没有学习目的,易玩游戏/现在网站很多,什么样的内容都有,怕孩子学坏/上网太浪费时间/容易上瘾,影响正常学习/最好在家长的指导下/影响视力

我过生日想独自请朋友在家里聚会。

这可以锻炼他的组织能力/可以看出他是否会做小主人/孩子应有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多了热闹,平时就一家三口太单调/让孩子有放松一下的机会;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如果家长在场,孩子会觉得拘束、不开心

没有大人陪,孩子容易做出格的事/这种表现是不尊重家长/孩子还不能自己准备东西、食物、招待朋友/怕把家里弄乱/孩子太小,不能把精力放在互相过生日上

我想自己支配压岁钱。

锻炼孩子独立的理财能力/通过看孩子花钱买什么,掌握他的心理动态/可以但要讲清用钱的原则,该买的才能买/只给他少量的钱/压岁钱本来就是孩子的

应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小孩子不要乱花钱/孩子还不懂得怎么买东西/自控能力差/压岁钱不能随便动用,应用在学习上

我想养一个小宠物。

只要不是狗、猫就行/爱动物可培养爱心/我家已有鱼、龟等/现在一个孩子都很孤独,有个宠物可以算个伴儿

古人云“玩物丧志”/不卫生,容易传染疾病/浪费时间/想看可以去动物园/让孩子太分心,影响学习/工作太忙,照顾不过来

我想和同学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

有益的校外活动对孩子有好处/只可以看健康的片子或儿童片

长大一些再说/年龄太小,不知道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现在适合孩子看的片子太少了

我想自己当几天家,安排家里的生活。

可逐步练习熟悉家务/可以让他尝尝当家的滋味/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在家基本上孩子说了算/这样他花钱不会太冲

小孩子没这个要求/年龄太小,每天上学功课又多,目前尚无精力担此任务

到好朋友家住两天。

必须是父母熟悉的人/每天电话联系,双方家长沟通/因为现在的小孩子实在是太孤独了/可增强他的适应能力

年龄太小,给别人造成不便/不安全/家长不踏实/没必要

我想自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衣服、学习用品等。

培养审美观和实用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有主见/我相信孩子的眼光/她喜欢的衣服才会穿/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更珍惜

孩子的审美观还不成熟/不了解市场,没时间实践/孩子的判断还不够准确/购买前要大人同意/孩子喜欢的,不一定是实用的/把衣服买得太花/她总是乱花钱

我想自己坐公共汽车去奶奶家。

尝识各种交通工具/一是锻炼他的独立能力,二是他会防范小偷/白天还可以

不安全/交通太乱/治安太差/不放心,路上人太杂/他自己不认路/路太远,中间需要换车

我想和一些朋友出去郊游或露营。不让大人跟着。

同伴在一起会有更多交流/要看什么地方,太偏不行/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团队精神/只要这些小朋友是熟悉的

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不安全;应由大人陪着/未成年的孩子不能单独与小朋友出去过夜/孩子还小,等孩子长到17岁才能自己出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我想买一套648元的绿色丛书。

买后必须读完/只要孩子需要,又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用孩子自己的压岁钱买/只要买书,多少钱都行

经济条件限制/不想买/书价稍贵/孩子可以从多方面学习知识,如上网/上图书馆/根据经济条件,不必非要买价格高的书

一个周末,我打电话到董洪亮老师家,听筒里传来董老师十一岁的儿子的声音。

“你妈妈呢?”

“去外地考试了。”

“你爸爸呢?”

“在学校里加班。”

“那他们怎么放心把你一个人放在家里?”

“我不是一个人。今天是周末,我和几个伙伴在我家里聚会。”

后来,这位心理学教师兼一位十一岁男孩的父亲给我们讲述了他的观点:

能力有时让我们心悸

孩子一岁多以后,在独立性的发展方面,出现了一次革命。走路的时候,如果你总是抱着他,他就会拚命地扭动自己的小腿,要求下来;走累了,他们又会让父母抱一会儿。首先是骨骼和肌肉的发展使他们“觉得”已经可以用自己的小腿满世界乱跑了;二是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觉得”自己有了独立的要求和能力。

很快地,他们可以奔跑,讲很多完整的故事,说很多优美的句子;他们认识了路牌,辨别社区里的几乎每一幢建筑。再往后,他们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知道了许多的人情世故,甚至还有了一些“积蓄”……后来,他们又想滑旱冰、想看比赛、想骑车上学,想独自逛商店,想独自举办生日聚会,想买书、想养宠物……

他们可以这么去做吗?我们哪些时候该干涉,哪些时候该闭嘴呢?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在研究了人格的毕生发展后认为,六至十二岁左右的孩子,人格发展潜在的冲突就是“勤奋进取”和“自贬自卑”两种势力同时存在。如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努力学习时,在制造某种有用的东西时,在从事家务劳动时,能够得到成人的支持,受到赞扬和奖赏,就会加强他们的勤奋感,越来越爱做这件事,逐渐养成勤奋的工作态度。反之,如果家长总把他们探索世界的行为看成是不切实际、调皮捣蛋,横加干涉,就会使他们有逐渐发展到无所作为或自卑感的危险。在这一阶段儿童所发展起来的勤奋感或产生自卑感能延续终生。

实际上,当孩子们觉得有些事情可以去做的时候,家长们通常是阻止不了的。他们会想出各种办法,偷偷地去做。记得有一次,我们中午休息的时候,上三年级的孩子和邻居的几个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这应该算是很安全的事情了。不料,过了半个多钟头,孩子回来报告说,他们在楼道里比赛跳楼梯他拿了个冠军,可以从九个格子上跳到地面!其他孩子,最多只能跳七格!我一边看着他得意的样子,一边心有余悸地告诫他,不要玩危险的游戏,“不要爬高,不要玩刀”(这是我们的父母过去教育我们的要求)。但我心里知道,孩子不可能不去表现自己的能耐!

孩子们究竟可以走多远?我觉得,除了看他的能力,还要看我们的心理承受力。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难道我们为孩子的安全着想错了吗?

在这个有很多不安全因素的社会里,保证安全和发展能力的结合点在哪里;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经过什么途径才能变成生存的本领呢?当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并不是一句“由他去吧”便能简单了事的,该放手到什么程度,该让孩子在独立做事的同时明白什么样的道理,这个尺度的把握需要家长花一点心思。

有的家庭,孩子提出要自己上网,家长点头同意后便任由孩子每天在网上东游西荡。还有的家长对待孩子的要求非常情绪化,今天情绪好了:“孩子,给你十块钱,自己去买点好吃的。”明天心情不好,便对着伸手要钱买书的孩子大吼:“小小的年纪,怎么能乱花钱。”做事和提高能力不完全是一回事,边做事边思考才能提高能力。否则,孩子们即使独立地做了一些事情,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如果家长对孩子做事的态度一贯而且理智,放手中有约束,灵活中有原则,孩子就不仅能了解这件事能不能做,更能知道那件事以至今后无穷多的事哪件该做,哪件不该做,进而学习做人做事的原则。

不露声色扶一把

相同年龄的孩子,独立的意识和能力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程度上,一方面表现在内容上。从程度上看,有些孩子更能自律,更能自我保护,而有些孩子却更多依赖,更多退缩;从内容上看,孩子们在某些事情上更能独立,在其他事情上却可能更多依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家长同意的孩子自己去游泳,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孩子已经拿到了深水合格证。这只能说明这几个孩子在游泳的问题上,比别的孩子多一些独立性,却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不能由此告诉所有的家长应该同意这么大的孩子自己去游泳。家长一定要具体分析自己孩子的能力。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孩子,只要有机会独立完成自己胜任的事情,他的自信心就能得到提高。

我们说了半天孩子想独立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被集中放大以后,我们可能会产生误解,以为这么大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是想自己做。实际的情形并不是这样。“半大”孩子做事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希望有父母或其他成人的陪伴。

在调查中我们问孩子们:“什么情况下你不希望爸爸妈妈和你在一起?”大多数孩子的回答非常坚决而且简单:“和同伴玩的时候!”

孩子想独自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他们觉得可以做的事情。他们想逛商店,通常是因为这个商店他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他们想开party,通常情况下不希望父母在场。至于购物准备、张罗布置,他们也许并不反对你和他一起做。因此,判断哪些事情可以让他们独自去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基本的标准就是看他们是不是“力所能及”或胜任愉快。

不要夸大七至十左右孩子的独立需要和独立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我们通常容易发现半大孩子外在的独立性:不听你的,坚持已见,而不容易发现这些孩子实际上有点“外强中干”。他常常拿不定主意,听听谁的都有道理——这时他们希望听到长辈的见解和分析。如果我们漫不经心地让他们全部“自己决定”,他们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半大孩子向你求援时可能并不直接表达,而是采取迂回战术甚至苦肉计、激将法之类。这时,找出真实信息,不露声色地扶他一把,他会变得更有信心。

只是凭你的经验和直觉对孩子说“不”, 孩子会不服气或不买帐。要让他心悦诚服,你既要摆出事实,又要讲清道理。重要的是,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目前的能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答案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我们从这次调查中孩子提出的问题里挑选了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内容,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郑新蓉教授做了详细的解答。

他们能走多远?

六岁半的青青很喜欢小动物,一见到亲朋好友家里养的小宠物就爱不释手,于是多次向妈妈提出自己也想养个小宠物。

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在大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养一些自己能够照料的动物,例如小金鱼、小乌龟,因为这不会花孩子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增加大人太多的麻烦。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孩子们愿意养一些大一点的动物,如小狗、小猫、兔子等,但他们没有时间去遛狗,没有时间喂养和负责它们的清洁以及免疫工作。但如果家长也有养宠物的愿望和时间,不妨让孩子担负一部分具体事项,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照料他人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八岁的李翔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所以每到周末,他都要去奶奶家。有时候爸爸妈妈没时间带他过去,李翔就提出要一个人回去。可奶奶家离这里很远,中间要换好几次车。这件事让李翔妈妈很苦恼,就在同事面前念叨了几次。结果一个同事比他还苦恼,原来这位同事的孩子跟李翔的情况差不多,可麻烦的是孩子的奶奶家在另一个城市。这可如何是好?

答:如果孩子和老人都在一个城市,要根据情况而定,通常,在大、中城市里,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不允许独自坐车或骑自行车出行,尤其是要换乘汽车的情况。如果在小县镇,仅隔一两条街的地方,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父母通常要提醒孩子到奶奶或姥姥家后给个电话。

如果要去异地,需要乘飞机或火车,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两地之间有直达的特快列车,或两地之间通航,可以办理“无陪伴儿童”乘车或乘机手续,由乘务员负责他在途中的安全,但是,往返机场或火车站是需要父母或监护人陪伴的。如果两地之间只有慢车,火车行进中有很多中间站,车上往来的旅客情况很复杂,最好还是由家长护送。

去年夏天,爸爸刚教会了七岁的张明明游泳,就不得不出差了。明明想去游泳,可妈妈没时间带他去。明明就想和院里的小伙伴一起结伴去。孩子可以独自或结伴去游泳吗?

答:总的说来,孩子是不能独自去游泳的,与同龄孩子结伴去也是不允许的。不管孩子是否会游泳,必须有成年人陪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去正规的游泳场馆,有救援人员,问题不大。但专家认为,即使在正规的游泳场馆,有救援人员的情况下,家长也应该陪伴,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没有自我保护和自我求助的能力,尤其是十岁以下的儿童。当然,如果孩子是参加了游泳班或体校,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训练和保护,这种情况是可以例外的。

好不容易又要放假了,九岁的王然提出要一个人去电影院里看电影。孩子可以独自去看电影吗?

答: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看电影通常应该由成年人陪伴去。如果步行几分钟就能到,或者是单位或大院的电影院,十岁左右的孩子,可以三五个小朋友结伴去。同时告诉孩子,电影一结束就回家,遇到问题如何能够找到工作人员,遇到性骚扰可以有哪些对策;如果不想看了,中途回家要有伙伴等等。晚上的电影是不能让孩子自己去看的,结伴也不行。另外儿童与伙伴一起去看电影,看的是什么电影,父母一定要清楚。有儿童不宜的电影即使与父母一起看也是不合适的。

十岁的林通通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超市,林通通这下可有了去处,放学后经常和同学一起光顾超市,买点小食品什么的。孩子可以自己逛超市吗?

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学习自主和节约性的消费。需要父母注意的是:第一,对孩子逛超市的钱、范围和时间要适当限制。第二,去距离比较远的超市,父母应该陪伴,距离近的,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到了商场,由孩子自己取货,自己比较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自己付钱。第三,对孩子的消费行为,父母要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是允许的消费范围,又没有超出规定金额,不必指责孩子的东西买贵了或不合适。孩子节约了钱,是归己还是交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着决定。

九岁的徐琳常趁爸爸妈妈不留心,到网上游历。她的网络语言爸爸妈妈常听不懂。孩子可以自己上英特网吗?

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甚至更小的孩子都可以上网,但是只能在家里或学校上网,也就是说必须有成年人的指导和监护,不能到商业性网吧去玩。他们可以上网去查询或下载完成作业所需要的信息、图片和数据,也可以在英特网上发电子邮件,与朋友通信,还可以在网上看看他们感兴趣的笑话。而父母所要做的应该是:第一,与孩子一起制定使用英特网的规则,包括时间、内容以及违规后的处罚。比如,没有父母的允许,不能在网上订购商品,不能上“儿童不宜”的网,不能公布自己或家庭成员的信息等;第二,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和认识网络上的各种现象;第三,严格控制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家里的电话费情况。

妈妈常听刚满十岁的园园说:王静菲在头发上打了好多摩丝;今天我生日,我最好的朋友程程送给我一支口红,她说我涂上肯定特别好看……

答:这个年龄段的有些女孩子有时很想时髦一下。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家里随心所欲,对着镜子怎么打扮都行。甚至可以邀请几个同龄的小女伴一起开个化妆舞会,如果想留下纪念,也可以为她们拍一些照片。但走出家门,她们都还是小学生,她们还应保持一个小学生应该有的形象。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一句话的启发

我想做

你看这样行不行

我想用家里的洗衣机

买个带开关的插座,提前把插头插好,剩下就只是操作几个按钮了

我过生日想独自请朋友在家里聚会

生日聚会是他自己开,准备工作可以帮他一起做。如果你还有些担心,不妨把贵重物品提前收好,也可以把自己的卧室锁起来,不对外开放

到好朋友家住两天

如果你觉得打扰了人家,可以下次请那个小朋友到你家来做几天客

我想自己坐公共汽车到奶奶家

可否做个游戏,两个人在路上拉开一定距离,各走各的,装作互相不认识

我想自己做顿饭

如果某天你恰巧在家,可又懒得动,不妨享受一下他做的“美餐”

我想买一套648元的绿色丛书

买有买的要求,不买也有不买的道理,无论哪种情况都应该和孩子说清楚

附:美国见闻

在美国的一所学校里。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认识了许多单词,可以阅读文章了。为了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老师每周都会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去给老人们读报纸和杂志。老人们大多眼已经花了,阅读起来非常困难,孩子们帮了他们的大忙,所以孩子们是老人们最欢迎的小客人。为了让自己读起文章来不嗑嗑吧吧的,孩子们都会在课堂上精心准备,认字的热情空前高涨。

每次去敬老院之前,老师还会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一点钱,让他们商量着给老人买一些小礼物。在购物的过程中,孩子们既实际运用了他们的数学知识,也明白了一些理财的初步道理。

在学校里,一些各方面比较优秀的高年级的同学被聘请做低年级的老师助理,帮助各班的老师管理学弟学妹们,而一些对学校管理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孩子还有机会被聘为校长助理。

孩子的成长教育 篇7

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孩子个性都很强,犯了错误不让说。在家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导致孩子的不良性格的形成。我班有位幼儿叫朱××,刚到我们班时经常打小朋友。她很任性、爱发脾气,爱哭,经常抓人、咬人等,开始来园时,不愿意来幼儿园,我为让她能快点适应新集体生活,给她一块巧克力吃,把新玩具拿给她,我陪她一起玩,她就停止了哭声,也愿意跟我说话。有一次,我正给刘××小朋友系扣子,我系完扣子搂着刘××说了两句话,朱××走过来趁我和刘××不注意用手打了刘××的头,刘××大哭起来,我问朱××你为什么打他呀?我这一问不要紧,她倒大哭起来,我说:“小朋友没有招惹你,你怎么能上去就打小朋友呢?你和刘××不是好朋友吗?刘××不喜欢打人的朋友,以后你不能打别人了。”她只是一个劲地哭闹,对我的话根本不理睬。

晚上在接孩子时我和他爸爸进行了沟通,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她家人,她爸爸说:“在家很任性,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不答应她的要求就大哭大闹,直到家长答应她的条件。保姆看她时还咬保姆,请老师帮我们家长多管教她,谢谢你们了。”

我分析她打刘××是因为老师对刘××的关爱让她看到了,心里不舒服,老师为什么不帮我,去帮他系扣子,所以她才打刘××,在家里都是家人对她一个人的关注,所以对集体生活不适应了,认为老师就应该去关心照顾她一个人,不能去管别的小朋友。她的嫉妒心理就开始萌发了,就想打别人引起老师对她的关注。

面对朱××的这种情况,我对她的不良行为故意忽略,特别是对容易冲动的朱××,进行短时间的“冷处理”,效果很好,我在她哭闹不止时,不予理睬,她很聪明,看到我不去理睬她,她一会儿声音比一会儿小,慢慢地不哭了,不哭时我问她什么事她都回答。对任性的孩子在发脾气时去哄她是没有效果的,只有冷处理才能有效果。

在教育活动中,我采取游戏活动进行矫正。针对朱××的情况,我在班上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朱××提高认识,从而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在语言活动中“我长大了”通过观察、讲述,使朱××对自己以前和现在进行比较,知道自己长大了,更懂事了,学会跟朋友友好相处,能用语言交流但不能用手打朋友,打人是不受欢迎的,要学会做一个受欢迎的小朋友。“做客”,在活动中朱××产生很高的兴趣,积极参加表演,在表演中既当主人又当客人,学习了不少的礼貌用语,而这些礼貌用语正是她学习热情待人,互助友爱的基础,使她懂得了干什么事都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多为他人着想,才能有人和你玩,交朋友。在音乐活动“找朋友”中,小朋友都喜欢找友好的朋友,游戏中幼儿不想找她,看到她的表情很不自然,我跟赵××说:“朱××想和你做朋友你能跟她做朋友吗?”“她老是打人我不喜欢她。”我说:“朱××你听到小朋友说你了,你以后改掉打人的坏习惯小朋友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她点点头,我说:“赵××你能原谅他吗?”“那好吧!”游戏中,我也跟其他小朋友们说:“朱××愿意跟你们做朋友,她改掉了爱打人的习惯,我们给她拍拍手,朱××高兴地笑了,跟小朋友一起开心地游戏。这个游戏使朱××明白了以前的许多做法是不对的,爱打人没有朋友,自己很孤单,一点都不快乐,认识到跟小朋友友好相处才会有朋友跟她一起玩,感到非常快乐。活动区中,朱××喜欢到“娃娃家”玩,她喜欢当妈妈,给孩子做饭,把厨房做好的饭菜摆在桌子上,给另外两个小朋友扮演的孩子盛饭吃,把炒好的菜给孩子夹到饭碗里,她说:“这是鱼肉你多吃点,有营养,你会变得更聪明,这是油菜尝尝妈妈炒得香吗?”一个孩子尝了尝说:“妈妈炒得真好吃,我要多吃长大个。”朱××一会儿拿起杯子给孩子每人倒一杯水,说:“孩子快喝点水吧,吃的有点太干了。孩子们拿起水杯喝起来。”朱××玩得很高兴,在“娃娃家”游戏中看到她像个小大人似的,关心和照顾孩子,看得出来她很有责任感,也锻炼了耐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进行这些活动,让她慢慢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从而减少任性的不良行为。

现在朱××比以前进步了很多,能跟小朋友一起聊天,户外活动跟朋友交换玩具玩,自己犯错误能听别人跟她讲道理能虚心接受。爸爸说:“在家发脾气也少了,知道关心家里人,还会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看到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非常感谢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她有一点进步我就让家长给她写表扬信在班集体面前表扬她,奖励她一个小贴画,她非常高兴。

教育好幼儿,我们老师要跟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幼儿。对幼儿的行为方式个性特点都应有充分地了解,帮助孩子改掉任性行为,只有当老师了解了幼儿的内心世界,才能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有所收获。

让孩子健康成长 篇8

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 蒋方舟给我们呈现的孩子的世界才是更为真实的。孩子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他们对复杂的成人世界真的一无所知吗?蒋方舟不能代表所有的孩子。但是也许有相当数量的孩子,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单纯”正是为了迎合我们的期望。也许我们与孩子之间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如果我们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想法, 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就更无从谈起了。

来看看《正在发育》一书的小作者如下辩白:“大人根本不了解我们小孩的生活, 把我们想象得太天真太简单啦。我们的生活, 是他们绝对想象不到的”。“绝对想象不到的”这正是我所担心的。这么多年一直在教育的第一线, 我扪心自问:对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我们到底了解多少?为什么不了解?面对正在发育的孩子, 我们该静心思考哪些问题呢?

一、是否忽视了孩子心灵的成长

我们关注孩子更多地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 二是学习, 因为总觉得这两样实实在在, 看得见、摸得着, 有用。我们往往认为心理健康是虚的, 是可有可无的, 可做可不做。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从什么地方入手也是一无所知。评价一个孩子好坏, 看待一个孩子是否进步, 视野往往集中在一个焦点上, 那就是学习成绩、分数。我们学校有这样一个孩子, 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 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每周一到周五, 他一起床就恶心, 还直叫头痛得很, 并哇哇大哭。可一到双休日, 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该吃就吃, 该玩就玩。由于这个孩子比较胖, 开始妈妈还以为他身体有什么问题, 可是带着孩子到医院一检查, 什么事也没有。后来又有人建议她领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 她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带着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看完后得出的结论是, 孩子得了上学恐惧症。原来, 这位妈妈平时对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要求太严格, 或者说极度苛刻, 总要求孩子达到优秀, 稍微达不到要求, 轻则指责, 重则打骂, 有时候甚至是毒打, 从而导致孩子对上学产生了恐惧感。

这位母亲泪流满面地说:“以后呀,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学习上有多好、去拿什么大奖了, 我只希望孩子心理是健康的, 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去生活, 再也不希望他痛苦下去了。”这位妈妈的要求, 已经从当初的最高点降到最低点了。但是, 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是不知不觉、一点一滴中形成的, 一旦形成了疾病, 治疗起来便相当困难。目前, 这位妈妈花了大量的时间, 花了很多的钱, 但是孩子的症状仍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

很多家长总责怪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学习、自信心差、人际交往能力差、独立性差。其实, 好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 这都源于孩子的心理问题, 只能进行心理调解, 而不是通过打骂、说教就能够解决的。

二、是否忽视了外面世界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可以关注一下《正在发育》这本书所运用的词汇:“男女有别”、“封建观念”、“心有灵犀一点通”、“初恋情人”、“抛一个媚眼”、“玩世不恭”、“大义凛然”、“划时代”、“试验田”、“吃软不吃硬”、“颓废美”、“病怏怏”、“改革开放”、“女流之辈”、“神圣”、“深如秋潭”……词汇面相当广, 已经涵盖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伦理道德、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一个12岁的孩子能应用这么广泛的词语, 这确实令人惊诧:这显示了孩子学习与运用语言的巨大潜力, 过去被我们严重地低估了;而透过这些词语, 我们更可以看到今天的孩子的“生活世界”并不像我们成年人想当然的那样狭窄与单纯, 或者如作者所说, 我们确实把孩子“想象得太天真太简单”了。再作进一步的考察, 就可以发现, 孩子拥有的这些词汇, 有一部分来自学校教育, 来自书本, 但更多的是来自网络、电视。仔细想一想, 这是个资讯异常发达的社会,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事物接受如此之快也是可理解的。电脑和网络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 再过几年, 电脑就会像电视一样普及, 每人拥有一台电脑不再是梦想。如果孩子不接触电脑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后也会影响他在社会立足, 所以我们教育者必须做出积极的、超前的应对, 而不是冷漠对待或武断阻止。

三、是否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

看到“发育”这个词, 我不禁马上联想到身体。不少研究表明:身体的强健能带来自信和自尊!美国人就一直非常崇尚强健的体魄。由于对“强健之风”的推崇, 使体育运动在美国现代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在美国的学校里, 要想成为一个很“酷”的人, 首先应该在体育上出类拔萃。学习成绩再好, 如果在体育上没有任何特长的话, 那你也只能列入“书虫”行列。那些“豆芽型”的白面书生, 总是被大众取笑。而那些橄榄球队的明星们总是最“酷”的家伙。而在我们国家, “体育”是副科, 是最不被重视的一个学科。任何与体育相关的课程, 更多是被其他学科老师挪用作作业课。记得1994年举行的一次中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 据说, 夏令营活动结束后, 日方临走时说了一句话:“你们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因为我们的孩子离开了父母, 显得那么“文质彬彬”, “手无缚鸡之力”。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我们能不能让我们的“白面书生”们也强健起来呢?我们需要男子汉的体魄, 更需要男子汉的自主精神、自强自尊、意志品质、奋斗面貌、竞争态度。要根治“文弱”病, 需要从我们的孩子入手, 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生长维生素”, 这个“生长维生素”, 就是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游戏活动。

孩子成长 篇9

一、释放眼, 成就缤纷色彩

幼儿的特点是喜欢明亮而又鲜艳的色彩, 所以多色彩的拼图游戏, 既能吸引幼儿的参与欲望, 又能在拼成的各种图形和图片中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鲜艳的色彩和美丽的拼图, 是孩子感兴趣又愿意参与的游戏内容。因此, 可充分利用色彩教学, 挖掘孩子潜在的天分, 用孩子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指导孩子拼图的过程中, 不要过多地参与和干涉, 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遇到的困难。可以用“以退为进”的方式进行教学, 给孩子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释放手, 创造斑斓美景

孩子的天性中, 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教师要保护和发掘这种能力。强让一个喜欢拿着水枪到处玩耍的孩子进行枯燥的数学学习, 不见得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不如给孩子应有的空间, 释放他们的双手, 在动手中学习。动手能力一直是孩子们引以为傲的优势, 每个人都是从孩子走过来的, 但是大人的动手能力有时却比不上孩子。所以, 在幼儿时期, 要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动手机会。不管是制作的图画、缝制的布偶, 还是其他动手制作的物件, 都要在班级里设置展台, 展览孩子们的作品。家长们看到了会觉得孩子更聪明, 孩子们听着鼓励和赞扬的话也会更开心。

三、释放脑, 放飞发散思维

“头脑风暴”是以前一个风靡世界的字眼, 原意是让知识带给人们另一种新鲜进步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孩子是最好的学习者, 他们会把一切艰难困苦都当作游戏一样解决, 这也要求教师要有能力激发孩子的这种潜能。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 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幼儿阶段的孩子想象力异常丰富, 虽然有很多大人觉得无聊和荒诞, 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 无尽的遐想就是一个令他们难以抵抗的游戏。很多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孩子, 同样有着丰富的思维空间。如果可以打开窗口, 瑰丽的思想和奇妙的想象就会带着你进入一个缤纷的世界。为了达到释放孩子大脑的目的, 在课堂上要有尽情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有的时候是一首儿歌, 有的时候是一个数字。比如, 学唱“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的时候, 可以把鸭子的形象用纸板、玩偶或者是多媒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结合数字“2”, 鼓励和引导孩子进行多次元的想象。

四、释放口, 倾诉美好世界

婴儿会有口欲期, 这个时候不会说话的婴儿喜欢咬东西和吃手指。儿童教育家主张放宽对孩子的管制, 因为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因为啃咬东西和手指而生病的。幼儿园阶段的幼儿, 处于另一个“口欲期”。教师要正确看待和引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方式, 纠正口吃和平卷舌不分等情况。如果是阶段性现象, 完全不必担心;但如果是生理问题, 一定要联系家长就医解决。对于爱说话的孩子, 多引导他们朗诵和阅读, 说出自己热爱的事物和看法;对于不爱说话的孩子, 更要多进行启发和诱导, 这样对孩子语言发展有很大帮助。

五、释放空间, 沐浴阳光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 家长却希望孩子能够乖巧地坐在那里看书学习。根据有关调查, 正常的幼儿就是喜欢大喊大叫, 喜欢更广阔的空间, 不知道害怕和胆怯。对于爱玩的孩子, 家长和教师要尽量参与孩子的游戏, 倾听孩子的想法。幼儿园玩了一天, 孩子的精力依旧充沛, 家长却上班劳作了一天, 希望能够休息。这时候的矛盾, 就是不愿“居于斗室”的孩子和“耽于安逸”的家长之间的矛盾。有的孩子抱怨家长不带他出去玩, 而家长更苦恼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其实, 问题完全没有这么严重, 不过是孩子还想着和小朋友玩耍, 或者是想和父母亲近一些, 简单的事情不应该复杂化。

六、释放时间, 享受童年

和对空间的追求一样, 孩子对玩耍的时间同样有非常高的要求, 时间的堆积往往能成就一个孩子的乐园。不管是多么调皮或是内向的孩子, 都需要自己独立的玩耍空间和时间来创造自己的“王国”。作为一线教师, 在课堂上应该注重用游戏的方式来传递知识,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替代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课下, 孩子们完全可以将课堂上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 尽情尽兴地玩耍。如果孩子的幼年在忧虑和枯燥中度过, 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是难以快乐的。因此, 教师有责任保护孩子们美好的幼年时光, 要在充分给予孩子们玩耍时间的基础上, 带动其他方面的共同发展, 解放孩子, 促进孩子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勇, 张园园.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探析[J].福建党史月刊, 2008 (03) .

[2]张家琼, 朱德全.幼儿园教学评价的知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06) .

[3]张俊燕.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 2007 (10) .

孩子成长 篇10

一、创造和谐愉快的环境, 使孩子生活在快乐中

社会生活环境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孩子的病态心理和不良行为许多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不良所致,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气氛紧张、亲人之间感情冷淡等都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精神不振, 而且感情冷淡, 对同龄孩子容易产生攻击行为等, 因此, 家庭环境的和谐, 夫妻关系亲密对孩子是很重要的。

1.家长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有些家长因工作不顺或者其他原因而表现出来的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这些情绪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 所以家长要避免这类情况发生, 时时处处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2.建立和谐默契的夫妻关系, 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

父母都是孩子至亲至爱的人,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占据着平等重要的位置, 因此, 夫妻关系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如对待同学、对待老师对待长辈的态度等。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体贴, 互相谅解, 孩子也能以宽容的心胸对待同学, 理解老师。相反, 如果父母之间随时都互相指责抱怨, 会让孩子烦躁不安, 产生莫名的恐惧, 不相信别人, 在学校里人际关系紧张, 甚至于对生活失去信心。

3.正确看待孩子的错误, 对孩子宽严并济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严重情绪化, 要么不加理睬, 让孩子一错再错, 要么不合理的要求也给予满足, 导致孩子一个愿望达不到就嚎啕大哭、在地上打滚, 大点的孩子甚至于离家出走;相反, 有的家长过于苛求, 总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家的相比, 容不得孩子犯错, 总觉其不如人。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 我们对待孩子要严中显爱, 爱中有严, 要严之有理, 爱之有度。

4.进行情感交流, 用心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很多父母感觉与孩子找不到共同的话题, 很少与孩子进行交流谈心, 特别是一些中学生的父母, 与孩子的交流多数时间是指责抱怨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好, 与孩子的交流变成吵架拌嘴。其实, 我们父母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养成倾听的习惯, 听孩子讲学校的事, 讲同学, 讲老师, 从倾听中了解孩子的思想, 同孩子一起成长。另外, 如我们可以把孩子的照片按日期、内容进行排列, 装订成册, 建立成长档案, 使孩子能经常翻阅, 从中也体会到父母对自己关注对自己的爱。

二、做民主型家长, 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1.尊重孩子

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 有自己认识事物的方式方法, 有自己的情感需要, 做家长的不妨放下架子, 蹲下身子与孩子交流, 使孩子觉得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 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2.礼待孩子

在孩子犯错之后, 不要只是指责甚至是打骂孩子, 应及时给其讲明道理, 在自己讲错话, 做错事之后, 也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3.赞赏孩子

当孩子取得成绩或者有点滴进步时, 父母要表示祝贺或给予表扬鼓励。

三、做心理专家型家长, 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孩子的成长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而孩子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 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因此, 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1.培养独立性

在日常生活中, 尽可能地让孩子自己动手, 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万不得已时, 家长也只是协助, 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2.磨练顽强意志

家长可利用各种各样挫折情境来磨练孩子的意志, 培养孩子战胜失败的技能, 同时也教给他们一些积极的对待失败挫折的策略, 如继续努力、适时调整等。

3.培养合作意识

通过生活中的小事, 使他们学会交流与合作, 懂得尊重、理解和宽容别人。

4.体验成功

最初的成功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及大的影响, 所以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 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11

从孩子入学,我便对他的身心发展极为关注。同时,在教育上也是相当民主的。我没有在学习上对孩子提出“考双百、进前三名”之类的要求,只是给他提了这样几条要求:第一要诚实守纪律;第二每天放学先写作业再玩。在实践中我发现,儿子倒是都照着办了,学习上也没发现太大的问题。但是,儿子升人四年级之后,在家长会上,我从班主任那儿了解到:儿子的基础知识不扎实,而且比较娇气,不肯吃苦。

回到家里,我把这些情况如实告诉儿子。儿子听了之后,有点紧张,我告诉他:你不用慌,爸爸、妈妈并不是要批你一顿,咱们得一块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怎样才能尽快地进步?经过心平气和的讨论,我们共同得出结论:以前孩子回到家里做完作业就算好了,没有复习,更没有预习;我们家长呢,满足于孩子成绩优良就行,很少督促孩子学习、复习。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就是家长要从严要求,孩子要自觉加压,把学习成绩再提高一步。由于这种方法既照顾到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又提出今后切实可行的目标,儿子做起来不太吃力,学习上有了长足进步。

作为家长,我清楚地认识到,学校、老师的目标与家长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因此,我坚持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多与老师沟通,多与学校配合。儿子升四年级的时候,语文基础知识不太好,作文也较一般,老师建议我们送他去作文班学习。我尊重老师的意见,很快给儿子报了个作文班。有朋友笑我:你自己就是学中文的,又搞了十几年的文字工作,自己给孩子讲讲就行了,还真把老师的话当圣旨?我不这么看。我觉得老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她了解孩子的心理,就像老话说的“医不自治”一样,如果我给孩子讲作文,首先,我不懂孩子的心理和应该具有的水平;其次,儿子会认为妈妈留的作业可做可不做。我把儿子送进作文班,同时从侧面关心他,帮他挑选适合阅读的书目,提醒观察生活中可以作为作文素材的小事件,使儿子的作文兴趣大大提高。两年多的时间里,儿子先后写了几十篇长短不一的习作,其中有16篇被《独生子女》、《少年儿童研究》、《生活时报》、《当代家庭教育报》、《独生子女健康》、《中华少年》、《幼教博览》、《河南教育时报》等报刊杂志采用;参加迎21世纪曙光京港澳学生大联欢活动,拍摄的照片被多家少年报采用;两次获得春蕾杯征文三等奖,并被北京教育报·9点通讯社聘为小记者。

家庭和谐促进孩子成长 篇12

很多时候,配偶的不和谐会导致孩子的成长缺陷,所以我提出三条边和谐的共补互进概念。第一条边就是亲子教育,大家容易接受,尤其在中国家庭,是母亲为养育的主体;第二条边就是父亲教育,一个父亲的教育超过100个校长;第三条边,我最新提出的就是夫妻关系,也就是配偶教育。作为儿女也有责任,不同年龄的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完成,大家有各自的责任。同时,夫妻关系的改善,对整个小家庭结构的稳定非常重要。

另外,高学历的父母和会不会家庭教育不成正比。现在的家庭教育主要是“70后”“80后”,他们也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这就导致独生子女养育二代时代到来。他们尽管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他们做家长这一门课程几乎没有训练过,或者有些是自修的,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要加强。

上一篇:报纸印刷的色彩管理下一篇:路面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