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图书馆

2024-10-01

国内大学图书馆(精选10篇)

国内大学图书馆 篇1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实行扩招政策, 据教育部、人事部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 2001年、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 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 (达到212万人) , 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50~60万人, 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 (达到611万人) , 而2011年7月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了660万, 创历史新高。目前,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对就业方向感到迷茫, 缺乏职业规划, 无法获得有效的就业信息获取途径等问题。与此同时, 也有部分怀揣梦想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 然而真正创业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面对这种情况, 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高校图书馆, 应该发挥自身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的作用, 利用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现代化的网络设施等方面的优势, 参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说明

本文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数据为信息源进行统计分析。在CNKI数据库中, 采用高级检索, 以 (“主题=高校图书馆”或“主题=大学图书馆”) 和 (“主题=就业”或“主题=创业”) 为检索词, 检索1999-2012年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究的科学文献, 选取全部期刊, 匹配设定为“精确”, 经过筛选, 去掉重复和不相关的文章, 最后用于计量统计的有效文章为204篇。文章选用Excel2003作为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基本方法对所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

2. 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论文的年代分布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研究论文的发展进程和动向, 进而达到揭示和把握该领域研究发展总体趋势的目的。1999-2011年间有关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领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及年代分布, 分别如表1和图1所示。

由表1和图1可见,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的研究在1999-2012年期间呈2个发展阶段:一是1999-2005年的波动起步阶段, 此阶段的平均发文量为4.86篇;自2006年开始, 文献数量有较大提升, 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明该研究进入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时期, 2006-2012年年均发表论文24.29篇, 是1999-2005年年均发表论文的5倍, 这标志着图书馆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进入了拓展性研究阶段。近几年来, 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开展创新服务提供了物质基础, 2004年我国高校并轨扩招后的第1届毕业生所面临的空前就业压力成为图书馆开展就业创业指导的潜在驱动力, 上述因素促成这一领域在近五六年来迅速发展, 成为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

3. 作者分布规律分析

由表2可见, 1999-2012年该领域作者的最高发文量为4篇, 占发文总量的1.96%;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仅有13位, 占作者总量的6.95%;而大多数的作者只撰写了1篇文献, 占作者总量的93.05%。根据普赖斯的研究得知, 在文献分布领域内, 有75%的科学家一生只发表1篇论文, 而上述统计结果比普赖斯的结果高出了18.05个百分点, 这充分说明该研究领域发展还不够成熟。

4. 机构分布规律分析

由表3可见, 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究的机构涉及理工、师范、农业、工商、医学等各类型的院校, 其中师范类院校最多, 占31.82%, 其次为理工类, 占22.73%, 而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是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南工学院, 均为4篇。由此可见, 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究在各级各类院校中都得到了重视, 尤其是在师范、理工类高校中。该领域发文总量大于2篇的22所机构中, 高等院校有18所, 占机构总数的81.82%, 可见, 高校图书馆仍是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究的主力机构, 而在这22所机构中还涌现出4所高职院校, 占机构总数的18.18%, 这表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引起了各类高职院校的重视, 高职院校的加入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生力量。

5. 地区分布规律分析

分析表4数据发现, 不同地区的研究人群对于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山东、河北、江苏、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中东部地区的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究比较活跃的核心区域, 占全部区域作者发文量的54.80%;其次是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四川、广西等西南部地区以及辽宁、黑龙江、吉林等东北部地区, 分别占全部区域作者发文量的9.13%、9.62%和11.06%;而陕西、山西、内蒙古、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较为缓慢。产生这一区域分布不均的原因可能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相对强, 高等院校和图书情报信息部门较多。此外, 这一地区人才也相对集中, 就业压力相对较大, 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多数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这一领域研究投入较大, 形成了较快的发展趋势。

6. 文献来源分布规律分析

统计发现, 1999年以来有91种期刊刊登了有关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研究论文, 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有30种, 占期刊总数的32.97%。图书情报类期刊发文104篇, 占发文总量的50.98%。发表3篇以上的图书情报类期刊有14种, 发文累计79篇, 占发文总量的38.73%, 这些期刊构成了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究的核心期刊群。非图书情报类期刊61种, 占期刊总数的67.03%, 共发文100篇, 占发文总量的49.02%。上述数据表明, 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究的期刊分布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领域, 但在教育领域、信息研究领域也有较广泛的分布。

7. 文献高被引频次分析

分析表6数据可知, 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究领域被引频次≥10的论文共有15篇, 其中13篇分布在29种图书情报类期刊中, 这一现象也表明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究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在这15篇高被引频率论文中, 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为尹发跃的《试论大学图书馆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指导作用》, 其被引频次为22次。并且, 尹发跃的文章被引频次≥10的有4篇, 占26.67%, 并且均发表于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上, 这表明该作者所在团队对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研究较为深入。此外, 曲奎、包文亚和刘桂智3人的文章均为2007年以后发表, 且其文章被引频次都已达到了16次及以上, 说明在近几年中这3人的研究已得到了图书馆界的广泛重视, 也逐步成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这一研究热点的主力团队。

8. 文献主题分布规律分析

本文分别按照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对主题分布进行研究, 结果如表7所示。

图书馆开展就业服务的论文有162篇, 占发文总量的79.41%, 而开展创业服务的论文有42篇, 占发文总量的20.59%, 就业服务发文量为创业服务的3.86倍。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研究较为集中, 而对创业服务的研究较少, 且有关创业服务的发文时间多集中在2005年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 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 开始探讨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 图书馆开展创业服务研究也在这一时期之后, 仍处于起步阶段, 故研究并未深入。然而,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由“求职者”向“创业者”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创业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教育模式也必将引起重视。

目前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表8中统计的关于就业创业服务的综合研究的文献96篇, 占总发文量的47.06%, 而介绍就业创业服务实践案例的文献仅26篇, 占总发文量的12.75%。多数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研究和思考阶段, 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真正开展就业创业服务的成功案例不多。因而在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理论和信息技术比较成熟的情况下, 服务研究的重点应逐步转移到就业创业服务的实践上。 (2) 表8中关于高校图书馆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的研究文献数量为60篇, 占总发文量的29.41%, 而关于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和心理指导的文献报道却很少, 分别占总发文量的4.41%和2.45%。高校图书馆就业创业服务方式上集中于就业创业信息资源的收集, 主要采取了整合就业创业信息资源、建立就业专栏、编制专题推荐书目及设立就业信息馆员等策略, 忽略了大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和缓解就业压力的心理指导。虽然有部分高校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程帮助大学生提高搜集获取信息的效率和质量或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举办一些就业技巧和创业成功案例的专题讲座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部分高校通过阅读疗法帮助学生解除或舒缓就业焦虑, 但目前这些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需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心理素质低、人格不健全、信息素养能力差、缺乏正确的职业观等素质和能力方面的缺陷大大地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成为他们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注重就业创业信息资源收集的同时, 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3) 目前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形式层出不穷, 但对就业创业服务的质量却缺乏系统化的评价机制, 表8中仅有1篇关于就业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研究的文献。科学的评价是衡量高校图书馆服务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要标杆, 对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也有助于深化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机制改革, 推动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因此, 建立完善的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的评价体系, 为高校图书馆的就业创业服务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 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就业创业服务的重要任务。

8. 结语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大量扩招,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 也引起图书馆界高度重视, 论文数量与质量逐年提高, 核心期刊与核心研究区域基本形成。但还应清醒地认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许多不足: (1) 缺少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和核心研究机构, 人均发文量不高。 (2) 地域研究不均衡, 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 而西部地区的研究较为落后。 (3) 主题研究不平衡, 重复性理论探讨过多, 结合实践的研究和案例分析较少, 缺乏创新, 高水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等。

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正逐步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 并且伴随着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不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必将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研究课题。各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 结合学校自身专业特色和办学要求, 不断挖掘学生用户就业创业的实际需求, 加强与学校就业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合作, 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特色的就业创业指导模式。

摘要:文章以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作为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对1999-2012年“中国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数据为信息源进行统计分析, 以量化的方式描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就业创业服务研究的状况和成果。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就业服务,创业服务,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卢国盛, 杨晓玲.高校图书馆就业指导服务的现状与建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0 (11) :312-314.

[2]陈涛, 李青丽.1999-2010年国内图书馆联盟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 2011 (4) :77-80, 10

[3]潘龙妹, 于爱群.基于文献计量的学科馆员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 2007 (8) :6-9.

[4]何琳.2000-2005年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论文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18 (10) :140-142.

[5]陈侠.大学生创业教育与高校图书馆工作探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7 (2) :19-21.

[6]范玉红.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的配置与利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15) :90-92.

[7]朱红叶.论高校图书馆设立就业信息馆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 (8) :55-57.

[8]欧阳瑜玉.谈高校图书馆与女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J].图书馆论坛, 2006 (3) :81-83.

[9]郝明.高校图书馆讲座——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平台[J].晋图学刊, 2009 (4) :36-38.

[10]孙淑华, 廖志炎.大学生就业焦虑与阅读疗法[J].图书馆, 2010 (3) :116-117.

[11]马俊云, 刘桂智, 郑春颖.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0 (6) :79-82.

国内大学图书馆 篇2

国内图书馆2.0研究综述

从发表时间、文献分布、作者分布、研究主题4个方面探讨了国内图书馆2.0的`研究现状,通过图书馆2.0应用实例分析,提出我国图书馆2.0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作 者:习卫妮 Xi Weini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广东,湛江,524048刊 名: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年,卷(期):200931(1)分类号:G250关键词:图书馆2.0 应用实例 研究现状 综述

国内外社区图书馆服务现状研究 篇3

关键词 社区图书馆 服务 国内外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ommunity Library Service Status Quo in China and Abroad

WANG Qiying

(Library of Guiyang Medic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is article gives a summary of the service of community library first, secondly introduces the foreign community library service situation, and finally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community library service in China.

Key words community library; service; home and abroad

1 社区图书馆服务概述

社区图书馆服务就是社区图书馆为了满足某一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知识、信息及相关文化活动需求,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和专业能力,采用多种方式所开展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其服务目标是培养社区居民的信息意识并鼓励人们利用图书馆的信息、根据社区居民的需求密切关注经济、教育、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信息、将未受过教育的文盲或新识字的人发展成社区图书馆的潜在用户、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比如农业、财经、公共卫生、家庭计划、法律事务等方面的信息。①

1.1 国外社区图书馆服务现状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作为图书馆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图书馆不仅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而且是最贴近居民生活的一种图书馆。世界各国在建设社区图书馆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韩国政府非常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对图书馆的地域规划、周围环境和技术标准等都有相关的法律来规范。韩国的社区图书馆为不同类型的读者建立了不同的知识用户联盟。社区图书馆通过各种讲座、各种专题交流研讨会来促进国民的读书活动。图书馆的设施还经常用来召开或举办艺术集会、展览会、研讨会及各种娱乐活动。②

日本图书馆协会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中心城市公共图书馆的运作》对日本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件要求改变以广域大图书馆为中心的现状,提出“正是中小型图书馆才是真正的图书馆”这一观点,同时把贴近居民的社区图书馆放在第一位;倡导“市民图书馆”与社区连成一体的服务方式,建议与小区居民的“微型图书馆”活动和移动图书馆的巡回服务共同组成社区图书馆网络。③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的“定居圈方案”规定:“在20分钟的步行范围之内就应该设置一个图书馆,并且每月的巡回送书服务至少要有两次以上”。日本社区图书馆内一般会设置儿童图书室、放映大厅、咖啡厅等设施;除了提供借阅服务外,还开展各种展览和阅读活动。由于日本社区图书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服务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因此有人将社区图书馆形象地称为“家庭的书柜”。④

美国19世纪中叶的公共图书馆运动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在这之后许多公共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到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社区图书馆已得到了普及。⑤社区图书馆非常重视读者服务工作,它不仅是书籍借阅的场所,也是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图书馆真正成为了社区的实际存在。社区图书馆方便、快捷、人性化的服务深深地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2009年财政年,美国平均每人访问图书馆的次数达到5.35次;人均流通量8.12次;公众在每个图书馆固定服务点使用计算机及上网的平均数为13.92次。⑥美国社区图书馆一贯坚持免费和全开放的服务理念,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也是多元化的,社区图书馆通常将读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根据不同服务群体的特点开展形式各异的服务。

1.2 国内社区图书馆服务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我国政府近年来都比较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基层文化建设。2000年出台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强调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事业,2002年,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启动,2003年由中央文明办等多个部门联合主办的“万家社区图书馆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启动,直到2009年已经举办了六期。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部2013年1月30日印发的《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是“十二五”时期重点任务之一,要求加强乡镇、社区图书馆(室)及服务网点建设,推进流动图书馆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图书馆设施网络。

在国家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各地社区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的上海、广州、深圳、宁波等地,社区图书馆的发展速度更是迅猛。上海的社区图书馆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数量,达到IFLA规定的每五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的标准;广州、深圳等地则制定了一系列方案、来促进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比如《广州市社区图书馆服务体系2007-2010年建设方案》、《广州图书馆2010-2015年发展规划》、《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三年实施方案》、《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达标评估标准》;北京在探索和实践图书馆进社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都只是一小部分地区取得的,总体上而言,目前我国社区图书馆在服务质量方面总是不尽如人意,社区图书馆往往成了摆设,吸引不了多少读者,光顾社区图书馆的基本上都是些老年人,学生不多,很少有中青年读者。这与社区图书馆的服务资源(藏书量、开放时间、服务人员、设备资源)、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制度等方面都有着莫大的关系。

注释

① Sahib Singh. Library And Literacy Movement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Concept Publishing Company,2004:35-36.

② 杨庆云.构建人文图书馆的一点断想——韩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新世纪图书馆,2003(5):69-72,65.

③ 小林文人,末本诚,吴尊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136-139.

④ 张暄.日本社区图书馆以特色服务取胜.社区,2008(2):36.

⑤ 石烈娟.美国社区图书馆服务及其启示[J].图书馆,2009(2):70-72.烈娟.美国社区图书馆服务及其启示[J].图书馆,2009(2):70-72.

国内数字图书馆研究述评 篇4

图书馆数字化的外部直接动因有两个, 一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 二是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中国自1995年以来陆续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 总体看来, 目前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要还是受西方国家的影响, 就中国自身情况来看, 无论是从信息媒体的数字化程度还是信息传播的网络化程度方面, 都还不够完善, 研究数字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西方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国内目前对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大致有三类文章, 一是对于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的介绍;二是国内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三是探讨数字图书馆技术及其对国内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以及一些国内数字图书馆计划等等。

一、对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情况的介绍

西风东渐, 借鉴国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经验是必需的, 对于中国迅速开展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有很大益处, 国内专业刊物上此类文章占了相当比例。本文对国内发表的介绍文章作了简要归纳。

几乎所有的论文都介绍了国外的数字图书馆项目和研究情况, 但有十余篇文章专论国外的数字图书馆进展, 多为介绍美国的情况, 总体说来, 目前国内对国外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介绍文章存在下述四多四少现象:

1. 局部介绍多, 全面介绍少

美国的情况比较复杂, 政府、基金会、企业、团体、高校都在发展数字图书馆, 然而国内介绍的较多的主要是两个项目: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国回忆” (American Memory) 项目和由美国ARPA、NSF和NASA资助、由美国六所著名大学承担的“美国数字图书馆首倡计划” (DLI) 。对于前者最近看到北大图书馆肖珑的一篇文章介绍得比较全面, 其他许多文章都涉及这两个项目, 但均只有概况性介绍。对于国外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总体情况, 以北京图书馆许绥文的两篇文章最为详尽和准确, 虽然其中的资料在目前看来略有些陈旧, 但目前国内的介绍文章尚还无更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介绍类的文章多以编译为主, 但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著述, 中国目前的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主要还是借鉴国外的经验, 因此一定要将国外的情况摸清摸透。

2. 形式介绍多, 机制研究少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投入强度很大的工作, 即使美国政府的项目, 也不是由政府出全资开发建设, 并且在项目的管理上多采用经营行为, 技术的开发上很注重标准化和开放性。为什么美国许多私人企业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表现出非常的热情, 美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联盟 (NDLF) 在协调各项数字图书馆计划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深入探究。但目前国内发表的介绍文章多为事实和数据罗列, 介绍了“是什么”, 还缺乏“为什么”和“怎么做”。

3. 概况介绍多, 技术方案少

数字图书馆方案首先是一套技术方案, 美国数字图书馆首倡计划 (DLI) 就是由美国六所著名大学分别研究六个专题的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开发项目, 目前已开始第二期的研究开发。国内除了对IBM的数字图书馆软件有一些介绍之外, 在对国外众多的数字图书馆的介绍中, 无一涉及其技术实现路线的,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中国图书馆界一直有以数字化工作取代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倾向, 应该说数字图书馆离不开数字化工作, 但决不仅仅是数字化工作, 数字化实际上只占其中的一少部分。我们只有把国外数字图书馆技术方案介绍得更为详尽一些, 才能逐步扭转这种倾向。

当然限于目前中国图书馆界的技术、人才和设备现状, 以及中国数字化资源还很不丰富的事实, 各图书馆先行进行一些数字化工作, 只要经过论证, 符合标准, 还是应该鼓励和倡导的。由此, 对照国外目前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课题, 对于具体的建设数字图书馆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我们还缺乏研究。

4. 美国情况多, 其他国家少

除了个别文章外, 很少有谈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情况, 在某些方面其他国家的情况有时更接近中国的现实, 因此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二、国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认识

1. 定义问题

定义问题的讨论向来比较学究气, 然而研究不可避免会涉及概念的定义问题, 概念是研究和立论的基础, 一个新的概念可以带来一个新学科或研究领域的诞生, 对概念理解上的偏差也会造成研究工作的貌似神离。

对于“数字图书馆”, 国外尚未有一个完整的定义, 但基本上已经达成一致的理解。国内的概念引自国外, 但可能由于在国内只有图书馆界的人士热衷于研究数字图书馆, 对这个概念加进了许多传统图书馆的理解。

以下是国内文章中对“数字图书馆”定义的一些描述: (1) 数字化图书馆就是图书馆在线服务系统; (2) 数字图书馆就是以数字形式存贮和处理信息的图书馆; (3) 数字图书馆是指图书馆所有的工作流程都基于计算机, 而且馆藏资源都实现数字化; (4)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图书馆馆藏实现数字化管理, 并上网服务, 供读者随时随地查阅; (5) 数字图书馆是指通过多种技术将各种文献数字化, 并将其组织起来在网上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中心或数据库; (6) 数字化图书馆实际就是人们所说的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 不同的称谓只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数字化图书馆的特征; (7) 数字式图书馆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提供关键性的信息管理技术, 同时提供主要的信息源和资源库。换言之, 数字式图书馆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 (8) 数字图书馆一般而言是指利用当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 通过诸如Internet国际互联网等计算机网络, 使人数众多且又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能够方便地利用……; (9)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数字化系统。它将分散于不同载体, 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贮存, 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 提供及时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 其核心是数字化和网络化;其实质则是形成有序的信息空间; (10)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大系统, 它具有分布的、大规模的和有组织数据库和知识库, 用户或用户团体可对系统内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一致性的访问, 获得自己所需的最终情报。

上述后四种说法比较接近国外的定义。从数字图书馆的来龙去脉来分析, 正如有作者指出的, 数字图书馆中的“图书馆”一词, “在这里代表着有组织、有系统的信息资源”, 因此, 从抽象的概念上讲,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的有实体的图书馆没有任何关系, 只是借用了“图书馆”一词表示它是网上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

当然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有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传统图书馆是数千年“前数字化时代”社会的信息中心, 是数字化的源泉, 因此目前在国外也是这样, 数字化首先是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 走在数字图书馆开发应用前列的仍然是图书馆。

我们认为可以为数字图书馆下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数字图书馆是社会信息基础结构中信息资源的基本组织形式, 这一形式满足分布式面向对象的信息查询需要。”其中“分布式”和“面向对象”的含义可以简单地理解为, 前者指跨图书馆 (跨地域) 和跨物理形态的查询, 后者指不仅要查到线索 (在哪个图书馆) , 还要直接获得要查的东西 (对象) 。这个定义类似于说目前的图书馆“是社会信息资源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 满足了人们借阅书刊等基本信息需要”。

2. 特征和要素问题

许多文章中都总结了数字图书馆一些特征或要素, 归纳下来, 以下两点是大家都谈到的, 仅这两点我们认为不够全面, 第三点有个别讨论数字图书馆技术的文章提到, 在此也总结出来。

(1) 数字化资源。大量的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目的是直接提供读者所需的最终信息, 而不只是二次文献 (获得文献的线索) , 但数字图书馆并不排斥书目数据, 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献, 因而它们也是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万千世界统一于数字图书馆中的0和1, 书籍、期刊、录音录像带、乃至古籍善本、稀世字画甚至X光片, 都消失了原本的物理形态, 只要有相同的属性, 就能被同时获取。因此多媒体也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基本特征。 (2) 网络化存取。高速的数字通信网络是数字图书馆的存在基础, 数字图书馆依附于网络而存在, 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服务都是以网络为载体, 得益于网络也受制于网络, 只有利用网络至极限, 才能发挥数字图书馆作用至极限。数字图书馆内部本身由局域网构成, 一般是高速主干联接数台服务器及工作站, 外部通过数台广域网服务器面向浩瀚的国际互联网。 (3) 分布式管理。分布式管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 它意味着全球数字图书馆遵循统一的访问协议之后, 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联邦检索”, 全球数字图书馆将像现在的Internet联接网站一样, 把全球的数字化资源联为一体, 联接成为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分布式管理之所以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要素, 在于它强调标准协议的重要性, 只有全球共同遵循TCP/IP协议, 才有Internet的今天, 数字图书馆技术还没有这样一个公认的标准协议, 因此技术标准的选择和参与制订, 对每一个数字图书馆先驱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3. 几个类似概念

传统图书馆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搬到网上去并不是数字图书馆, 将馆藏资源进行大规模数字化后也并不一定是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要分清几个层次的问题, 这几个层次涉及到电子图书馆、网上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几个类似概念, 许多文章把这些概念当做同义词, 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它们的不同侧重点表述出来, 对我们建设数字图书馆有一定的帮助。

(1) 电子图书馆:侧重对收藏特色的概括, 收藏品基本为电子读物, 阅读手段一般通过电脑等。不强调提供网上信息或上网服务。 (2) 网上图书馆:将一定量的信息在网上组织起来, 供“读者”查阅和检索。这种网上图书馆不一定需要对应的图书馆社会实体, 它也可以视为数字图书馆的初级形态。 (3) 虚拟图书馆:网上图书馆的别称, 侧重其无实体的特征。

相对应地, 建设数字图书馆应该明确以下四个层次的问题, 这四个层次有一种递进和包容的关系:馆藏建设中传统媒体与数字化媒体的关系问题 (走向电子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业务与服务的网络化问题 (走向网上图书馆) 。广域网环境下的多馆资源共知共建共享问题 (走向虚拟图书馆) 。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及网上提供 (联邦检索) 问题 (走向数字图书馆) 。

传统图书馆在走向数字化过程中常常处在一种“四不像”的复杂状态, 这并没有什么关系, 这主要起因于我国各类传统图书馆分别在自身所属的系统中承担多种职能,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可能大大地有助于实现其中某些功能, 如信息组织、信息传播等, 但无法取代传统, 承担所有功能。从这点上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无法取代传统图书馆的。面对这种复杂状况, 只要我们清醒所处的阶段和层次, 就不至于迷失方向。

三、国内数字图书馆及建设情况

上面谈到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投入巨大且又技术高深的工作, 似乎与国内广大的基层图书馆无缘。然而从国内发表的文章来看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有一半左右的文章谈到数字图书馆及其技术对目前各类图书馆的影响, 数量最多。上一节谈到建设数字图书馆有四个层次, 谁也不能否认建设电子图书馆、网上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对于最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中国国家图书馆已迈开数字化步伐, 加大投资力度, 在1998年已经有300万页全文资料及500万条书目数据的基础上, 1999年拟完成3 000万页全文和600万条数据的上网规模。另外国家馆正在实施“中国国家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计划”, 该计划是国务院文化部倡议, 以国家图书馆北图和上图、南图、深图等国内主要公共图书馆为参与主体的试验示范项目, 目标是建立一个从内容上和技术上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数字图书馆原型, 通过遍布全国的数字通讯网, 依托即将建成的“金图工程”向全国乃至全球提供网络服务, 并为中国大规模建设数字图书馆工程提供样板。

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首家启动数字图书馆工程的辽宁省图书馆, 把对古籍文献的加工整理, 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头戏之一, 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古籍60余万册, 其中善本珍本12万册, 并且有较丰富的音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 是该省最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库, 该馆在本馆内部工作自动化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数字化转换加工体系建设, 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 组建INTERNET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 为全省乃至全世界的读者提供服务。

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与IBM合作, 创建“中国高校学位论文联机服务系统”, 用户只需简单利用鼠标, 即可在国内15所联网学校和国外互联网上进行透明的、无国界的信息漫游。

上海交通大学计划创建一个数字化图书馆的现实模型, 将其拥有的300GB数字化馆藏 (包括联机目录, 电子参考书如索引和摘要、辞典、百科全书, 电子全文杂志和会议录, 多媒体有声读物, 影视片、动画片和计算机软件等, 约占当时实际使用的馆藏文献25%~30%) 提供网络服务, 在其校园网内甚至可以提供VOD (即视频点播) 服务。

上海图书馆数字化工程将在Internet虚拟空间中建一座世界级水平的上海图书馆, 其内容不仅包括上海图书馆的现有馆藏, 而且面向全世界介绍上海, 推销上海, 成为全世界了解上海的重要窗口, 成为有关上海的情报资料中心。

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将与许多著名的大学图书馆共同联合建设中国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在国内虽处在起步阶段, 随着各类型图书馆的参与和人们认识的提高, 以及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进步和完善, 数字化图书馆将成为现实, 推动传统图书馆发生巨大的变革。

摘要:近年来国外兴起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热潮, 国内也受其影响, 不断有相关文章见诸报刊, 就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评述。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网络服务,述评

参考文献

[1]李文文, 陈雅, 郑建明.中国高校数字图书馆综合门户构建[J].情报科学, 2012, (1) .

[2]李菲, 徐恺英, 常改.三网融合视阈下数字图书馆竞合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 (2) .

[3]何嘉凌.2001—2010年中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 2012, (4) .

[4]胡新平, 沈洪妹, 张志美.区域云数字图书馆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2) .

[5]俞力.数字图书馆互操作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1, (3) .

[6]黄幼菲.泛在知识环境下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思考[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3) .

国内大学图书馆 篇5

一、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由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 ISO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 保 证 术 语 ”(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assurance Vocabulary)中,定义全面质量管理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出发,可以将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图书馆以提高读者服务水平和信息服务质量为中心,以图书馆全体员工参与为基础,通过对先进管理理念、信息设备和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从而对图书馆服务的全过程进行把控,以实现不断提升读者满意度的长期目标。

二、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国内外实践

1. 国外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

波音公司图书馆在 1988 年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最早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图书馆之一,随后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图书馆、英国女王大学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等纷纷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美 国 波 音 公 司 图 书 馆 在 1988 年 就 实 施 了 全 面 质 量 管理,针对图书馆增值服务面向的用户制定了“部门任务分析计划”(Departmental Task Analysis,DTA)。在这个计划中,用户向图书馆提出自己的需求,而图书馆则通过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其需求。具体实施过程总共分为九个步骤: (1) 明确任务和责任;(2) 确定用户;(3) 了解用户对图书馆的要求;(4) 明确业务活动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5) 确定供应者;(6) 确定对供应者的要求;(7) 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8) 发展反馈机制;(9) 确定评价服务质量的方法[2].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波音公司图书馆大大节约了服务成本,在 1992 年节约成本 40 万美元,在 1993 年更是节约成本超过了 85 万美元,而且还改进和提高了服务质量。

2. 国内图书馆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

自 90 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图书馆界开始关注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与图书馆管理相结合。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只在上海图书馆、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上海海运学院图书馆等得到了应用,其中海南大学图书馆在 2005 年正式启动“全面质量管理”,并且在当年 7 月份通过了方圆标志认证,成我国首家获得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资格认证的图书馆[3].

海南大学图书馆实施 ISO9001 的所有环节都采取了 P(Plan)--策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改进的四阶段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步骤:

(1) 确定质量管理实现目标:①馆内主要业务和服务与国内同类高校相比达到领先水平;②保证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 80 小时;③保证本校师生人均年借阅量不低于 30 册;④保证对于用户投诉百分百处理,使用户满意度达到 95% 以上。

(2) 提高本馆工作人员素质。加强职业道德的素养,组织馆员参加了质量管理、服务技能、礼仪形象、计算机技能以及图书馆业务知识等一系列培训,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知识和质量意识、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

(3) 改善业务流程。采购文献要经专家初选,由“选书小组”审核、馆长审批采购;编目工作所有工序必须填写工作单,设审校岗位,对编目数据进行逐一检查;编目部与流通部及阅览部交接之后,要留下原始的“交接表单”;技术部人员为维护和保证图书馆网站和电子信息服务安全、高效运行,要经常对硬件设施进行维护,保证网络每日 24 小时畅通无阻地运行。

(4) 科学系统的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评。首先,制订用户满意度测定计划。对用户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和评估,具体掌握用户对服务满意与否的所有要素;其次,设立读者意见簿和电子意见箱。对读者的意见和建议,由质管办派专人必须在第二个工作同进行回复和处理。

三、总结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通过国内外图书馆的实践证明了它在图书馆管理应用中的可能性,并且使图书馆管理从业务流程到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新的变化[4].

1. 倡导“以读者为关注焦点”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不论是高校图书馆还是公共图书馆大多都处于行政管理的.模式下。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是通过上级发放任务的方式向下传达,图书馆领导将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各部门再逐一分解到各个馆员。馆员完成任务后,通过向领导汇报、领导现场检查等方式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在这个模式中,作为服务对象主体的“读者”反而没有了发言权,读者对于图书馆的意见和诉求不一定能及时传达到相关管理者的耳中,对于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满足读者需求,读者对于图书馆日常工作的满意度也难以获得。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图书馆管理从原来的“执行上级命令”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创新了图书馆管理理念。

2. 将全面质量管理落在实处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以目标为导向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逐级划分,通过对一个个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从而最终实现对于最终目标的把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管理活动都要有制定详细的标准化工作方案,从而在操作过程中树立参考依据。继而通过定期进行读者调查等方式加强对实际结果的监督,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整体上保证图书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洪生伟 . 新术语 新定义 新水平──初释 ISO8402 ─ 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J]. 轻工标准与质量 ,1995(1)。

[2] 张 鹰 . 国 内 外 图 书 馆 全 面 质 量 管 理 概 述 [J]. 图 书 馆 论坛 ,2007,27(03):92-94.

[3] 张玲 , 邓玲 . 海南大学图书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探析 [J]. 现代情报 ,2006,26(03):102-103.

国内高校图书馆流通现状浅谈 篇6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流通服务工作如何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需求,成为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我们必须合理分析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积极调整流通服务的工作方式与策略,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

1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现状

1.1高学历及高级职务职称的人员比例较低

图书馆员的职业态度和业务素养是图书资源利用开发的关键因素,因此,既要重视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又要加强馆员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长期以来,流通部门人员学历和职称较低,人员不稳定、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小,流通馆员普遍职业荣誉感不强[1]。

图书馆领导结合学校总体发展要求, 更多地考虑全馆的整体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及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却常常忽视了最基础的流通部管理。 由于馆员工作缺乏流动性,缺少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机会, 馆员较低的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和效果[2]。

由于长期以来的岗位设置,以及值班需要,流通部门的高学历人才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只占流通部总人数的一半以下。 图书情报学专业人才较少,非专业人才缺乏必要的培训。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需求,高素质人才虽有所补充,但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1.2自助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将自助借还书机、 自助缴纳罚款及自助文印设备投入使用。 现代化设备投入,减轻读者一线服务压力, 使馆员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而且自助设备不受馆舍布局的限制, 可以放置到各个借阅区中, 使读者更加方便快捷的使用,同时有效的保护读者隐私。

流通工作人员需要持续地跟踪新设备、 新技术并反馈读者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促进新设备、 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充分使用。

1.3各种流通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的开展

图书馆流通数据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参考数据。 要充分挖掘流通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

很多图书馆开展了基于流通数据的 “读者进馆情况分析”, “读者借阅情况 (按读者类型 、按图书大类 、按馆藏地 、按院系等 ) 分析”、“纸本图书利用率统计分析”及“图书预约情况分析”等[34]。 这些统计分析直接反映图书文献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 一方面 , 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帮助图书馆优化读者服务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包括个性化的图书推荐服务、指导制定书籍采购计划、 优化书库书架管理以及读者借阅信用管理等[5]。

另一方面,可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读者阅读心理、倾向和规律,不断提高读者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优化服务措施,包括:个性化图书推荐、指导制定书籍采购计划、优化书库书架管理及读者借阅信用管理等[5],并进一步为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1.4拓展服务模式

随着信息获取途径的广泛化, 传统的流通服务手段已不能适应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将现代化技术和手段与传统的流通工作相结合的创新服务模式成为必然。

多数图书馆已经广泛的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实时发布馆藏资源推荐及公共信息,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图书馆活动,及时了解最新馆藏资源情况, 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和咨询服务,从而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可度和满意度[6]。 笔者所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流通阅览部针对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了 “每周新书推荐”、“专题书架”、“阅读分享会” 等各种资源推广活动及互动,并借助微博、微信及时宣传,优化了图书馆信息的呈现方式, 提升了用户体验效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2提高图书馆流通工作的举措

2.1重视基础服务

馆藏借还和馆藏管理是流通的基础业务,必须稳扎稳打,夯实基础,才能保证或拓展服务顺畅开展。

流通服务直接面对读者,能够把握读者需求密切读者关系, 新技术成果和创新举措更易于应用于服务之中, 更容易得到读者反馈与沟通,也为流通服务的创新与转型提供了生长土壤。 因此应重视一线读者服务工作,加强服务宣传及推动;充分了解读者对图书馆推出各种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

2.2注重人才培养

一方面,图书馆领导应该重视流通一线工作,补充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通过不同层面为流通人员提供更多培训和交流机会,使大家接触到前沿的服务理念和先进的服务方式,提升专业技能,增强一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荣誉感[1]。 使流通服务人员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和服务能力、 较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很好的协作与沟通能力。

流通部许多服务是依托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展的, 要充分认识和使用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相关功能, 尤其重视新入职馆员的系统培训和实践。

2.3重视流通数据的挖掘分析

图书馆流通数据是高校的重要数据。 要充分挖掘流通数据, 并进行统计分析,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可以根据各院系的需要,为不同院系提供个性化的流通数据服务,为人才培养或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更加主动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搭桥铺路,配合学校的总体发展建设。

摘要:在信息烧炸式增的时代,为使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能更大的满足读者的需求,文章从图书馆就职人员,设备使用、流通数据及拓展服务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图书馆流通工作现状,提出了重视服务基础,注重人才培养及注重数据分析等改善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国内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研究述评 篇7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 具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 应该在提供文献服务的基础上, 发挥自身资源、人员和服务的优势, 积极参与专利信息服务, 促进专利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本文统计了1985—2013年国内发表的有关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期刊论文, 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1 数据来源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 (CNKI) 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 以“图书馆”、“专利”、“服务”为检索词选择“主题”字段进行检索, 对所检出的文献进行浏览分析, 删除人物访谈、消息、会议通知、会议纪要、书评、社评等篇目, 并去掉重复数据, 获得样本文献77篇。

2 统计分析结果

我国最早有关图书馆提供专利服务的论文发表于1985年, 早期的相关论文中多称为“专利文献服务”, 提供的服务限于专利文献资源的提供和专利文献的检索。直到1999年后发表的论文中才逐渐使用“专利信息服务”、“专利情报服务”等, 涉及的服务内容也逐渐包括专利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及专利咨询等服务。2009年以前年发文量保持在5篇以下, 2010年后发文量才每年有所增加, 但增加幅度很小, 说明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国内相关学者的关注, 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在统计的77篇样本文献中, 主要以研究高校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为主, 所占比例达到65%, 研究公共图书馆相关服务的较少, 还有更少量的文献介绍国外图书馆的专利信息服务。与该领域的研究主体集中在高校图书馆界相一致。这与我国高校是国家专利创新体系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密不可分的。2011年1月, 高校有效发明专利53584件, 占到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20.5%[3]。因此对高校专利信息的分析有利于了解高校专利现状及问题, 为今后专利工作以及高校科技创新找准方向提供信息, 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撑高校科技创新的信息中心, 有责任根据本校的需求, 开展专利信息服务, 并拓宽其服务范围。

根据样本文献内容, 有关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研究主题主要分布在以下方面。

2.1 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专利信息服务既是企业信息需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也是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的信息基础, 图书馆凭借自身的资源、人员和服务优势, 使其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等深层次信息服务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王玲等提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丰富, 图书馆已不再具有以往在信息服务领域的垄断地位, 开展增值专利信息服务, 是拓展其自身发展空间、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2]。

2.2 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现状

专利信息服务在图书馆已逐渐展开, 相关学者通过问卷或网络访问等方式调查分析了国内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样本文献中涉及的专利信息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提供国内外专利信息网站的链接、专利检索培训或课件下载、专利知识讲座, 还提供专利查新、专利检索、专利申请、专利侵权、专利研究等专利信息咨询服务工作。陆晓红通过网络调研发现高新区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存在服务内容少、缺少主动性、深度不足、资源单一等问题[4]。赵慧清通过问卷调研分析了我国高校专利咨询服务的现状:缺乏全方位服务;服务人员专利知识和专利检索技能薄弱, 且服务意识和水平与客户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有效的专利检索和分析工具[5]。

2.3 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模式和体系构建

只有合理的服务模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才能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专业化、个性化的专利信息服务。刘颖将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模式分为合作模式、团队模式、营销模式三部分, 合作模式包括现有资源的整合和专利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团队模式指成立专利信息服务中心, 组建服务团队[6]。曹湘博等将专利信息分析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专利信息需求结合起来, 建立了一种面向企业用户的、立体多层面的专利信息服务模式[7]。王玲等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专利情报服务的实践探索为基础, 提出提供专利专题培训, 及面向科技创新和管理决策开展专利情报服务的服务模式[2]。张赟玥等构建了横向上分为研究与应用两大板块, 纵向定位为基础与深层次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体系[8]。

3 相关建议

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的研究在我国虽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但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创新点, 是图书馆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切入点, 深入开展专利信息服务, 将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 针对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现状, 提出如下建议。

(1) 强化图书馆员专利信息服务意识, 提升馆员专利信息服务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企业和科研单位对专利信息的需求。

(2) 加强图书馆与相关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如加强与政府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本地科技主管部门、科技中介机构、商业专利信息服务机构等的联系与合作, 拓宽信息渠道, 为企业和科研单位专利信息服务的开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3) 在提供传统专利信息服务的同时, 深化专利信息服务的层次, 如提供专利技术竞争力分析、竞争对手的技术分析和监视、专利侵权判定等服务, 也可针对某技术研究团队提供定题专利技术跟踪、专利预警等个性化服务, 在实现全方位专利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服务模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知网 (CNKI) 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以图书馆、专利、服务为检索词统计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的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就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婕婷, 肖国华.专利分析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 2008 (01) :12-14.

[2]王玲, 李文兰.市场竞争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专利情报服务研究——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3 (01) :67-69.

[3]顾志恒, 何先美.中国高校国际专利申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07) :71-76.

[4]陆晓红.关于高新区图书馆企业专利信息服务的思考[J].现代情报, 2011, 31 (08) :100-102.

[5]赵慧清.高校图书馆专利咨询服务现状调研分析与发展对策[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 (06) :59-61.

[6]刘颖.高校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新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 2011 (09) :427-443.

[7]曹湘博, 曹锦丹.面向技术创新的图书馆专利服务模式及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 2010, 28 (12) :1876-1879.

国内大学图书馆 篇8

关键词:图书馆2.0,Web2.0,图书馆服务,国内图书馆

该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图书馆在2.0模式下进行的研究和探索, 指出国内图书馆在图书馆2.0方面的具体应用, 希望对国内图书馆在图书馆2.0方面的应用起到一些帮助。

图书馆2.0 Web2.0图书馆服务国内图书馆

随着Web2.0的迅速升温, 有关图书馆2.0的研究和应用也受到图书馆人的关注。图书馆2.0是指Web2.0的技术或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图书馆2.0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变化, 这是一种图书馆服务模式, 它能够鼓励持续的有意识的变化、邀请用户参与建设他们所需要的实体和虚拟服务, 并通过始终如一的服务评估给予支持。图书馆2.0应用最多的是Web2.0的理念, 包括以用户为中心、把Web作为平台、与用户互动、注重用户体验等。在技术方面, 图书馆2.0借鉴了Web2.0的许多技术成果, 包括简易信息聚合 (RSS) 、博客 (Blog) 、维基 (Wiki) 、标签 (Tag) 、即时通讯 (IM) 、Ajax、社会性网络软件等等。

和以往数字图书馆研究不同, 这次图书馆2.0浪潮的兴起并没有太多的概念辨析, 没有放太多的空对空导弹, 而更多的是现实实验系统的尝试。上海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的技术团队正在不断地努力构建图书馆2.0的技术原型, 老槐、凯文、竹帛斋主、蓝天白云、河边、编目精灵、李超平等等图书馆学家都开了博客, 开启了基于Web2.0技术的图书馆学研究范式。这就使得图书馆2.0的研究有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技术基础, 很多图书馆员是通过Blog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Web2.0技术来感受图书馆2.0, 图书馆2.0不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 而是活生生的技术现实。

一、国内图书馆对图书馆2.0探索和研究现状

传统信息服务总体上而言是被动服务为主, 主动服务为辅。图书馆与用户缺少交流, 交流渠道简单, 交流方式少, 信息服务品种单一。而图书馆2.0带来的新型信息服务中, 用户变为合作者、体验者, 他们融入了信息处理和服务的全过程, 变传统的独立服务为集体服务。图书馆2.0模式使得用户在图书馆服务和利用服务的方式上能够更好地与人分享, 使现有的读者互动和服务方式获得新生。一些图书馆在图书馆2.0的研究探索方面远远走在了前列, 下面选择几个图书馆进行分析。

1. 厦门大学图书馆对图书馆2.

0的实践探索。就像我国图书馆自动化早期, 沈迪飞带领的深圳图书馆团队推动了图书馆自动化发展一样, 厦门大学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的泛技术小组, 对于OPAC、网志聚合、维基进行了探索和应用。厦门大学图书馆馆长萧德洪先生提出了“十步踏入图书馆2.0时代”的观点, 在他的带领下, 厦门大学图书馆把Wiki、RSS应用到图书馆服务、专业论坛和学术管理等活动中。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热情, 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厦门大学从技术和制度上也对图书馆2.0给予支持。首先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进行升级或者更换, 从设备上满足图书馆2.0的服务需求;其次构建基于Wi Ki的馆内知识库, 从业务规范和规章制度方面予以保证;构建以DSpace为核心的校内学术信息存储仓库;构建基于Web2.0的Portal———知识资源港, 即充实原有的门户网站, 使其呈现Lib2.0的面貌。措施到位的情况下, 厦门大学图书馆广泛听取读者意见, 采取网上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用户在利用图书馆2.0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服务方式。在萧先生的领导下, 厦门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2.0的探索和研究远远走在了国内图书馆的前列。

2. 上海大学图书馆对图书馆2.

0的实践探索。上海大学图书馆是最早一批尝试RSS推送的2.0的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推出了图书馆学博克聚集器, 它并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搭建起来, 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增值服务。这个增值服务就是必须将图书馆员的劳动结合进去。上海大学图书馆将博克和学科馆员结合起来, 这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通过学科馆员的博克, 可以将经过整理、整合、选择的信息传递给用户, 真正体现了图书馆2.0的精髓。信息的推送技术加上图书馆员的努力, 保证了信息世界的有序和可获得。上海大学图书馆还组织承办了几次图书馆2.0应用实践研讨会, 在推动图书馆2.0理论和应用方面, 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重庆大学图书馆对图书馆2.

0的实践探索。在最初的研究和实践中, 重庆大学图书馆一直默默无闻, 但是在2008年浙江大学举办的lib2.08年会上, 重庆大学图书馆一鸣惊人, 他们推出了图书馆2.0整体解决方案, 其2.0的应用从理论到实践, 丰富多彩, 成为一个实践的样板。随后lib2.09的年会也在重庆大学举办。2006年, 重庆大学图书馆切入对图书馆2.0的研究, 并形成了图书馆2.0的研究团队, 对图书馆2.0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2007年10月8日, 具有Library2.0理念的图书馆现代管理系统开始逐渐在重庆大学图书馆运行, 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一举奠定了重庆大学图书馆在Library2.0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2008年6月, 由杨新涯副馆长牵头的研究团队成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 项目名称为《“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图书馆2.0研究与实践》, 这也是第一个以Library2.0为研究主题的国家级项目。在“资源、管理、服务”理念的驱动下, 重大图书馆进行了Library2.0的全面实践, 创造性地提出了Library2.0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国内图书馆在图书馆2.0的主要应用

1. 开设个人博客。

目前有很多图书馆员开了博客, 仅新浪”图林博客圈”的成员就有500名左右。2008年在浙江大学召开的图书馆2.0会议对网络票选的十大类别的最佳博客前三名进行了表彰。开设博客对图书馆学研究, 对行业信息的传播发挥了一定作用。

2. 开设机构博客和会议博客。

国家图书馆二期启用后推出的新主页, 辟有“国家图书馆博客”板块, 对图书馆开设机构博客有很大示范作用。上海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近年在组织学术会议时, 已经形成了推出会议博客的惯例, 为代表报名、论文提交等带来了很大方便。

3. 组建QQ群。

最著名的群是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金武刚副教授组织的“大旗底下”群, 有200多名成员, 在会议直播、学术讨论方面表现活跃。

4. OPAC的多花样输出。

清华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许多图书馆的网络馆藏书目检索结果都有了新面貌, 或可让读者评级, 或在楼层平面图上指示馆藏所在的书架位置, 或有联想推荐书目功能, 或可让读者添加评论, 或可让读者给予个性化标签和分类, 当当、豆瓣等Web2.0网站上的书目的优点开始在图书馆书目中有所体现。

5. 应用谷歌等网站的文档共写、照片上载等功能。

教育部高校图工委这两年组织会议, 回执的填写基本上采用谷歌文档, 大大提高了效率。会后发言资料、照片等的分发, 也通过谷歌文档、Picasa照片管理软件等进行。

6. 学科信息聚合 (RSS) 服务。

较早的有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提供的该校重点学科的信息聚合服务。后来做得较好的有上海大学的多学科信息聚合服务。

7. 维基服务。

著名的有厦门大学图书馆的维基,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图书馆2.0:升级您的服务》就是通过这个维基, 以2.0的方式写出来的, 还有上海大学图书馆的维基。

8. 开源软件。

浙江大学图书馆等一些图书馆用开源软件DSpace搭建机构知识库。

参考文献

[1]范并思.图书馆2.0:构建新的图书馆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6 (1) .

[2]刘炜.从Web2.0到图书馆2.0:服务因用户而变[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6 (9)

[3]刘磊.图书馆2.0在高校图书馆应用调研分析[J].图书馆, 2010 (2) .

国内大学图书馆 篇9

1 “真人”图书馆的性质

1.1 真人图书馆的优越性

1.1.1 图书资源的丰富性, 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真人图书的采集需避免单一, 应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其组成应具有多样性。此外, 真人图书的年龄、学历等硬性条件不应受限, 充分保证在面对面的沟通中, 信息能够共享, 并因此保障信息资源的多样性。

1.1.2 阅读真人图书的互动性, 知识传递的动态性

真人图书馆打破了传统图书馆静态阅读的固定模式, 是读者借阅动态的真人图书, 实现与真人图书之间信息即时交流的互动阅读模式。在彼此的阅读过程中, 读者可向真人图书实时反馈自己的想法, 相对应的真人图书也要给予正面的解答。由此读者的阅读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获得知识的途径更为直接, 对知识的认识更深入和准确。

1.2 真人图书馆的局限性

1.2.1 真人图书的时效性

真人图书馆只向读者提供真人图书的使用权, 因此, 借阅时间只能在流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阅读。与此同时, 时间、阅历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 真人图书的内心世界随之产生变化, 对待问题的态度和看法较之前可能截然相反, 所以说即使是同一个读者在不同阶段阅读同一本真人图书, 其获取资源一模一样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1.2.2 阅读双方的不可预知性

真人图书与读者作为新型阅读模式的主体, 无法针对其的思想、行为进行事前估计, 阅读过程中充斥着不可预知性。因为真人图书以更开放的视角、强烈的主观色彩解读知识点, 容易导致与读者在某些地方存在歧义。而读者在针对阅读内容时易产生第一印象, 造成阅读交流障碍。因此, 任何一方的情绪变动都有可能对阅读过程生产影响。

2 “真人”图书馆在国内的实践活动

图书馆学专家曾蕾教授向国人引入了真人图书的服务理念。随后在各界人士的鼎力推崇下, 真人图书馆由此走上了中国之路。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 真人图书馆渐渐被摸索出成熟的运行模式, 又凭借着其独特的组织理念和创新的服务形式, 发展为重点关注对象。

回首真人图书馆的发展史, 经历了前期引入的振动, 中期泛化的反思, 后期扩散的回归。

3 “真人”图书馆模式的优势所在

真人图书馆在开展新型服务、传播知识、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比传统图书馆更具优势。真人图书馆模式的广泛应用, 是对传统图书馆辅助力量的有效补充。

3.1 创新服务, 扩展图书馆新领域

历来, 图书馆的阅读模式是单向服务性的。受限于信息无法互换, 读者遇到的疑问不能得到立即解决, 而真人图书馆打破常规, 提供创新服务, 以“读人”代替“读书”, 通过真人图书和读者彼此之间实时交流、双向互动沟通的阅读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阅读服务方式的创新和补充, 整体扩展了服务功能, 开拓了阅读质量和交流水平的新领域。

3.2 隐性知识传播的新平台

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 只有在交流互动中才能将传统的思想观点实现解读。真人图书馆正好搭建了一个促进隐性知识传播的平台, 以人为书, 践行面对面的交流, 以开放的态度与读者分享其经历、经验, 发掘彼此间的隐性知识, 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

3.3 实现社会和谐的利器

真人图书馆始终秉持着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观念。但看看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 在利益面前, 人们的本性渐渐丧失, 关心越来越少, 反而猜忌越来越多。而真人图书馆通过与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之间直接对话的途径, 对增进人们对特殊人群的包容度, 增加对彼此的理解, 减少社会偏见力, 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4 “真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真人图书馆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阅读模式, 在提供给读者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前景。但在未来的发展中, 真人图书馆在某些方面有必要更完善。

4.1 真人图书馆运行管理机制

真人图书馆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运行系统使真人图书成为馆藏, 持续性的保障其服务的优越性和系统性。

4.1.1 多途径征集真人图书

普通大众需提高对真人图书馆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图书馆可在此基础上, 利用多种途径调查和征集读者阅读需求, 明确读者阅读真人图书的方向。通过网络平台等手段招募志愿图书, 尽可能的扩大征集范围, 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4.1.2 建立真人图书数据库

在筛选出真人图书的基础上, 还需对真人图书进行分类和编目。规范的开展编目过程, 根据真人图书的交流主题、作者简介为内容进行分类, 方便读者在日后的借阅。

4.1.3 构建借阅体制

图书馆还要构建一套完善的借阅体制来保障真人图书馆借阅的顺利进行。为保证真人图书与读者间的权益, 借阅规则还是需要的, 包括借阅书目、读者阅读权限等。读者可通过网上预约, 服务台线下登记等形式办理借阅, 便于进行无障碍的交流, 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

4.1.4 注重读者的评估反馈

读者对真人图书整个服务的评估反馈应引起真人图书馆的重视。采用问卷、访谈调查等方式, 就阅读服务、图书馆整体的管理体制等内容进行评估, 并根据读者的意见反馈, 积极寻找影响因素, 改进和完善服务效果, 从而更好的为下一位读者提供优越的阅读服务。

4.2 真人图书馆多元合作

通过区域合作, 扩大真人图书的储备;与有经验的组织合作, 提高服务质量;同商业机构乃至政府机关合作, 增加资金投入。同时在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开展真人图书馆活动的基础上, 应将各自的真人图书资源和活动经验积累起来, 实现相关单位真人图书馆活动的多元合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资源共享、创新服务是大势所趋, 人们对真人图书馆的认识和了解会更加深刻, 需求也会更加的广泛。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学习研究国外优秀案例, 切实联系实际进行改造, 努力创建出属于中国特色的适合读者借阅的创新型真人图书馆。

摘要:本文简述了真人图书馆的概念、特征, 总结了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并因此分析了在开展新型服务、传播知识、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具有的优势, 并提出了真人图书馆需要一套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来保障其后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真人图书馆,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金秀丽.推进“真人图书馆”实现零距离阅读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02:231-232.

[2]刘敏.我国真人图书馆研究现状与趋势[J].当代图书馆, 2014, 01:8-11.

[3]高源.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新宠:真人图书馆[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01:111-112.

[4]张颖.真人图书馆——图书馆社会职能实现的辅助力量[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3, 07:94-97.

[5]张真一.真人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瓶颈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 2014, 04:132-135.

[6]金秀丽.真人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新途径[J].电子制作, 2014, 03:87-88.

[7]余小玲.真人图书馆对于传统图书馆的意义[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02:69-71.

[8]黄成.浅析真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应对策略[J].求知导刊, 2015, 14:38.

国内大学图书馆 篇10

一、云计算

(一) 云计算的基本理论。

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 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 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云计算是一种IT基础设施与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将会深刻地影响未来互联网的运作和服务模式。

云计算的服务类型可分为三类:将基础设施作为服务 (Iaa S) 、将平台作为服务 (Paa S) 、将软件作为服务 (Saa S) 。Iaa S为用户提供具有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的硬件资源,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地申请和释放资源, 并按使用量付费。Paa S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的运行环境。Saa S为用户提供具有特定功能的应用软件的服务。

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高可靠性、动态扩展性和使用费低廉的特性。

1、超大规模。

云计算是由几十万台、几百万台的计算机组成的计算机集群, 具有极强的计算能力。对用户可提供的计算能力几乎是无限的。

2、虚拟化。

用户申请的服务在云中运行, 但用户并不知道在程序运行的具体地址, 也无需知道。同时, 用户可在任意地点和各种终端上申请服务。

3、高可靠性和动态扩展性。

云计算采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换等措施来提高可靠性。云计算的规模可通过动态伸缩来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

4、费用低廉。

由于云计算的构成特性以及自动化的数据管理使得云计算的构建和管理成本远低于传统技术投入, 同时云计算具有的公用性和通用性使得云资源的利用率大幅提高。用户可以按需使用、按需付费, 并且可以使用低配置的终端来实现应用, 而无需自行建构服务器。

Google、亚马逊、IBM、微软和雅虎在世界各地已经建立了云计算中心, 并为用户提供基于不同平台的各种类型的服务。云计算的建设和应用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 云计算应用。

云计算能够为企业或者机构提供简便易行、低成本、按需支付的IT设施和应用。在云计算环境中,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有能力和资金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所带来的超强能力, 开展自己的业务。

Amazon是提供云计算服务的领导企业, 主要的云服务类型有弹性计算云 (E-lastic Computer Cloud, EC2) , 简单存储服务 (Simple Storage Service, S3) , 简单队列服务 (Simple Queue Service, SQS) 和Simple DB, 这些服务之间密切协作, 共同提供在云中存储、处理和查询数据的能力。

微软 (Microsoft) 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为Azure Services Platform, 该平台为个人或企业用户提供应用程序的构建。允许用户在Microsoft的在线计算平台上构建软件程序时建立用户身份、管理工作流, 同步数据以及执行其他功能。Windows Azure是基于云计算的操作系统, 该服务允许用户运行Windows应用程序和使用Microsoft的数据中心存储文件和数据的操作系统。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对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有着深度依赖的现代图书馆业逐步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建设和运营中。

二、国外图书馆应用云计算现状

图书馆应用云计算技术的领导者当属美国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OCLC成立于1967年, 是一家提供计算机图书馆服务的非营利性会员制研究机构, 其宗旨是实现促进世界信息访问和减少图书馆成本这一公共目标。现有会员图书馆72, 000多家, 遍布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OCLC现已建成五大数据中心, 美国两个, 澳大利亚悉尼和英国伦敦、加拿大多伦多市各一个。OCLC通过Worldshare平台并且基于Worldcat数据库为遍布欧洲、澳大利亚、非洲和美国的5, 000多家图书馆提供本地部署且基于网络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Worldcat是OCLC的在线编目联合目录, 可以搜索112个国家的图书馆, 包括近9, 000家图书馆的书目数据, 是世界最大的联机书目数据库。OCLC及其成员图书馆相互协作, 建立并维护World Cat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图书馆资源搜索数据库。通过共享数据驱动的合作网络, 进行诸如采购、编目、资源共享、馆藏管理等操作。该项目被认为是图书馆应用云计算的开端。

OCLC World Share应用与服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合作管理图书馆工作流程, 包括集成的获取、编目、流通、用户管理、资源共享和电子资源管理。该应用消除了传统运营方式的弊端, 以全新高效的方式进行图书馆管理, 使图书馆能够摆脱本地硬件和软件条件的束缚而把更多精力用于服务用户和社区。

World Cat馆藏分析 (World Cat Collection Analysis) 是一项基于网络的服务, 根据World Cat数据库中的馆藏信息, 对图书馆提供分析和比较。World Cat Selection通过优化图书馆的新资料挑选和订购过程, 交付相应的World Cat记录, 为会员节约时间和金钱。

美国Dura Cloud项目是检测云计算技术在维持数字内容的保存时间和被访问的有效性的一项云计算研究。由美国国会图书馆和Dura Space公司共同参与试验, 纽约公共图书馆和生物多样性历史文献图书馆也参与其中。

俄亥俄州图书馆与信息合作网 (Ohi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Ohio LINK) 使用了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 主要使用云计算服务进行公共数字资源的管理。匹兹堡大学的图书馆网站托管在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 (EC2) 上, 并且使用亚马逊的S3服务备份图书馆集成系统, 并将数字馆藏资源的管理依托在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 (EC2) 上。

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使用Google公司提供的云服务应用进行图书馆部分信息的管理。例如, 运用Google Docs服务收集图书馆与用户进行互动的信息, 使用Google Analytics来获取其他图书馆目录、相关网站的数据信息。Google Docs是Google推出的一款在线办公软件, 可以进行文档、表格、幻灯片的管理和使用, 并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用户共享。Google Analytics是一项免费的Web分析软件, 该软件能够提供详细丰富的图表式报告, 可以进行用户需求的分析, 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美国东部州立大学将图书馆流通数据库和政府出版物管理数据库放在Google App Engine上。在Google运行环境下使用互联网上的应用服务, 用户也可以运行自己的应用程序, 而不需要管理服务器的运行。用户在使用Google App Engine服务时, 只需为使用的服务付费。

三、我国图书馆应用云计算现状

中国图书馆界应用云计算技术的典范首推由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China Academ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 承担的分布式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系统三期项目。该项目在建设中提出结合云计算、Saa S、Web Z.O、SOA等技术打造CALIS数字图书馆云战略。CALIS云服务平台被称为Nebula平台, 该平台可以为各高校图书馆提供本地化的私有云方案, 并可构建多级的CALIS云服务中心。

CALIS云平台包括四个部分, 即CALIS数字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 (构建CALIS云服务中心) ;CALIS数字图书馆Saa S (Software as Service) 服务平台, 为图书馆提供Saa S服务;数字图书馆本地服务平台, 包括本地应用基础平台和本地应用系统;CALIS云联邦服务平台, 集成不同的图书馆本地服务、CALIS公共服务以及第三方公共服务。

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适合于构建大型分布式的公共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 能将分布在互联网中各个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形成一个可控的自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 通过对各种服务进行动态管理和分配, 来满足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数字图书馆需求, 支持馆际透明的协作和服务获取, 支持各馆用户的聚合与参与, 支持多馆协作的社会化网络的构建, 支持多馆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具有自适应扩展的能力。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以SOA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规范为基础, 以OSGi标准对各个服务进行统一封装, 为服务提供者提供统一的服务发布功能, 为服务使用者和提供者之间提供统一的通信方式。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分为五个层次:基础层、开发层、核心服务和通用服务层、应用层、门户层。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能提供标准化、低成本、自适应、可扩展的数字图书馆统一服务和集成解决方案, 为CALIS及其成员馆提供了灵活的部署和应用方式, 既能满足CALIS构建公有云服务中心的需要, 也能满足图书馆构建私有云服务的需要, 还能实现对这两类服务云的整合。

广州图创开发有限公司推出的Interlib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了云计算技术。该系统通过互联网或城网络把区域内各个图书馆联合起来, 构成一个区域性的虚拟图书馆群, 从而建立了一个基于区域图书馆群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虚拟信息服务平台, 终端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即可实现所有图书馆业务工作, 同时通过开放的体系结构, 能够实现与国内外其他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2010年7月20日, 盛大文学正式推出了“云中图书馆”。“云中图书馆”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技术的互动、智能、开放的电子图书馆。该平台利用强大的云计算能力, 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功能, 能便捷地实现作者、读者、评论者和分享者的互动。读者可以通过“评论、分享、推荐”等功能使作品增加附加内容, 并互相分享阅读体会, 进过阅读体会的集成, 可以为其他读者提供阅读参考和指南。

“云中图书馆”可以在多种终端 (如PC机、电子书、手机) 上使用, 能够实现一处订阅、处处阅读, 并且为保护作品的版权, 该平台设计了一套完善的版权保护系统。

四、研究总结

从以上图书馆应用云计算技术的案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发展特点:

(一) 政府的推动与资助将极大地促进图书馆应用云计算技术的进程。

美国的OCLC、Dura Cloud项目等众多云计算项目都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资金资助和技术支持。我国的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则完全是由政府主导下的云计算应用该项目。

(二) 图书馆之间的战略联合和共建共享机制是图书馆应用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模式。

OCLC和CALIS的云计算平台都采用了共建共享的机制, 其成员图书馆在获得资源和服务的同时, 必须向组织贡献自己的部分或全部资源。

(三) 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状况。

图书馆云计算项目必须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等基础设施为用户提供服务。因此, 其发展状况依赖于当地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和应用范围。但同时, 云计算技术能够提供低成本的计算能力和软件使用费用, 将会增加互联网用户数量, 从而促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1.9.

[2]Anthony T.Velte, Toby J.Velte, Robert Elsenpeter.周庆辉, 陈宗斌译.云计算实践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OCLC.OCLCWorldShare[EB/OL].[2013-4.20].http://www.oclc.org/zhcn-asiapacific/worldshare.html.

[4]OCLC.图书馆管理[EB/OL].[2013-4.20].http://www.oclc.org/zhcn-asiapacific/services/library-management.html.

[5]孝童.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

[6]乐天.存储领域的新角色:云计算[N].计算机世界, 2008.2.25.

[7]王静一.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架构研究[D].吉林大学.

[8]范并思.云计算与图书馆:为云计算研究辩护[J].图书情报工作, 2009.11.

[9]王文清, 陈凌.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10]王晓楠.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

上一篇:环境架构下一篇: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