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条件

2024-09-24

原则条件(通用7篇)

原则条件 篇1

1 制作青贮饲料时须遵循的原则

1.1 原料必须适时收割

玉米至乳熟期末期蜡熟前期时, 其营养价值也处于高峰期, 应立刻收割全株青贮;豆科牧草及野草应在现蕾期至开花初期收割;禾本科牧草应在孕穗期至抽穗期收割;马铃薯茎叶应在收获前1~2d收割;各种水生饲料应在霜降前捞取, 凋萎2d左右青贮。收割时间过晚或原料露天堆放, 会造成含糖量下降、水分损失、腐烂, 导致青贮质量下降甚至失败。

1.2 青贮设施必须清洁

对已用过的青贮窖 (池) , 在使用前要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打扫, 做到四壁光滑平整, 无脏物, 裂缝要堵严抹平, 防止透气。即使新鲜青贮窖 (池) 也要用水冲洗一遍。

1.3 原料必须铡短切碎

秸秆要尽量铡短切碎, 长度一般为2~3cm。要在原料含水量达到65%~70%时进行, 切碎后要及时进行调制。

1.4 原料装填后及时压实

原料应逐层装填, 每装入15~20 cm为一层, 尽最大努力压结实, 尽量减小空隙, 以便创造良好的厌氧环境。尤其要注意四角及靠墙壁的地方。一层压实后, 再装入一层, 直至装满为止。青贮紧实度适当, 一般以发酵完成后饲料下沉不超过总深度的10%为宜。

1.5 窖池顶部必须密闭封严

封窖是青贮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的是保证不漏气、不跑气、不进水。青贮原料在高出窖池口50~60cm时封闭。先在原料上铺20~30cm厚切短的秸秆或软草, 再铺一层塑料薄膜, 然后再用粘土覆盖, 先用铁锨拍实, 然后再用泥抹面, 外观呈馒头状, 便于顺水。封土厚度约30~50cm。

1.6 及时检查管理

贮后一周左右, 封口可能出现塌裂或塌陷, 此时应及时培土补实, 以防漏水漏气, 10d后一般会停止下沉, 可及时用水泥抹面, 便于永久保存。

2 调制青贮饲料时应注意的条件

2.1 适宜的含糖量

青贮饲料要求水溶性糖分含量占鲜重的1%以上。如果原料糖分不足, 可适量添加含糖量高的原料, 如玉米面、糠麸等, 一般每50kg原料可添加玉米粉或糠麸1~2kg。

2.2 适宜的含水量

豆科植物适宜含水量为60%~70%, 禾本科植物适宜含水量为65%~75%。判断方法是:茎叶失去鲜绿色, 柔软未干卷, 不能折断和碾碎, 挤压有液汁流出, 这时的含水量约为60%~70%。切碎后用力攥握, 指缝间有水珠但不滴落, 大约含水量为70%左右。含水量过小的原料, 可以喷入适量清水或拌入含水量高的原料。

2.3 适宜的温度

一般在25℃~30℃较为适宜。但只要不低于15℃, 不高于40℃, 都可以进行青贮。

2.4 适宜的环境

密闭的厌氧环境, 这是制作青贮饲料最为重要的条件。

原则条件 篇2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了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第七期党校培训,这是我的人生第一次党校学习,所以我特别的激动也特别的忐忑。这次课程是由陈xx老师主讲,为我们讲解入党的条件、原则和程序。

入党一直以来都是一件庄严肃穆的事情,打小的时候就特别向往站在庄严的党旗下宣誓的那一瞬间。仿佛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这一刻,梦想照进了现实。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如何向党组织靠拢,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党员。入党,是每一位学员心中的梦想,但我深深的意识到:入党是一个漫长且极富挑战的过程。陈老师介绍党员的发展条件时谈到,“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是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他深入的讲解了这十六个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也使我意识到了入党条件之多、要求之高。

我发现自己身上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所以,接下来,我要努力,首先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增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要明白,入党不是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与好处,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其次,还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深入、详细地了解共产党,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从小事做起。

在谈到发展党员必须要遵守的入党基本程序时,陈老师谈到,我们要严格遵循规范的流程,这是由我们党的党性决定的。这个过程即提出申请、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进入考察期、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确定发展对象、政治审查、短期培训、确定入党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支部会审查、召开支部大会、组织员谈话、党委审批、支部向本人发出入党通知书、入党宣誓、预备期的培养考察、预备期满转正入党等。

入党是一个长期的考察过程,考验着每一个发展党员的整体的素质,对党员的素质进行严格把关。这也是党组织自身的完善,为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党员基础。党校的学习是快乐的,它让我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在党校时间观念很重要。每次上课我们都要提前到教室,这不禁让我想到以后的工作也应如此。提前到几分钟,整理一下然后全心投入工作,不仅可以给领导留下好印象而且能让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很多。

党校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对党的学习和认识并没有结束。我们在以后的路途中应自觉学习,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提升自己,创造条件,以党员的标准严格的要求自己,履行职责,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党员。

这次党校学习,我从政治、生活、学习各方面都学到了很多,这将在我以后的生活中受益良久。现在我更加明白每一位合格被批准入党的同志在党旗面前庄严宣誓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时候,该是多么光荣多么骄傲与自豪。这不仅是荣誉,同时也是一种使命,我们要沿着我们党光荣的足迹前行。因此,我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接受党组织的考察教育,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原则条件 篇3

【关键词】护理,患者,纠纷,原则,技巧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67-02

护患之间的矛盾可能产生于只言片语之间,也可能产生于不经意的行为当中。尽管有些时候可能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来自于护理人员的言谈举止,但是最终受到指责的可能还是护理人员。因此,医院的护理人员在正式上岗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实习与培训,不仅要求护理人员拥有良好的态度,而且言谈、行为举止都要得体,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一些突发情况作出及时有效合理的反应。但现实的情况是,护理人员从护校毕业直接进入医疗机构,由于缺少足够的社会经验,常常造成沟通受阻甚至引发巨大矛盾的局面,这与新生代年轻人的娇生惯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父母或长辈对其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并不像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而是更希望通过提供一些具体的实际工作经验来指导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

1 与患者有效沟通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护理人员实现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基本前提条件。一般而言,护理人员的素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过强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有人认为,护理工作是简单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实际的医疗护理当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对患者的病情有清楚的认识,而且要对药理、病理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护理工作绝非简单劳动。正如陈红英和徐胜凤(2001)所言,“良好的技术和全面的知识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娴熟的技能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1]。实践证明,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所建立起的相互信任程度越高,沟通效率也就越高,然而,要想获得足够的信任,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具备过硬的、能够令患者信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第二,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坚韧的心里素质。心理素质考验的是护理人员临场的应变能力、情绪控制能力与事态控制能力。有些护理人员由于心理素质问题,在护理过程中,往往被患者所左右,这样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不能有效地将病患向积极有效地配合治疗方向发展;还有些护理人员由于对此认知不足,缺少足够的耐心常常与病患发生口角,这是典型的情绪失控表现。凡此种种,都会给我们的医疗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因此,作为我们医疗机构的一线工作者,护理人员必须具有足够强大的心脏,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要对自己的职业有足够的忠诚心,要对患者有足够的责任心。

2 护理人员与患者有效沟通的四原则

2.1 必须以患者为中心

对医疗工作者而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患者是上帝。这实际上就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生动比喻。的确,患者就医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或者缓解病痛,那么,对于医疗工作者而言,应该本着一颗仁心、爱心来对待我们的患者,护理人员照顾患者应该像照顾自己的亲人一样细致、热情、温和,我们的任何护理工作都应该从方便患者角度出发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在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起最起码的信任[2]。

2.2 必须十分重视患者人权

中国人有个毛病,就是得了病在医院检查完了不愿意在医院治疗,这其中有些患者可能面临的主要是经济因素,但是在我们国家实行新农村医疗合作以来,看病的经济性问题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并不是主要问题,相反,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亿元的环境问题,俗话讲“触景生情”,患者在康复阶段需要有个良好的外界环境,但有些患者可能在医院十分敏感,这需要我们的护理人员拥有足够的耐心、本着尊重患者的原则,对其多多体谅,公平、公开、公正地对待患者所面临的任何问题。[3]

2.3 特殊患者特殊对待原则

在实际的护理当中,护理人员常常越到重症、急症,甚至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对于这些患者,护理人员必须采取特殊护理手段。重症患者心里焦脆、绝望,需要更为细致与温和的沟通方式;急症患者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特别是亲属们的表现,安抚亲属是关键;抑郁或者有自杀倾向的患者的精神世界十分复杂,要想做到有效安抚,需要有足够的心里咨询技巧才能胜任。[4]

2.4 保密原则

患者在医院就诊与住院期间,向体院提供了非常详实的个人信息记录,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自然信息和病情信息。医疗机构应该有义务为所有患者保守这些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在其内心深入时时刻刻把患者放在第一位,把患者的一切作为重要事情来抓。

3 护理人员与患者有效沟通技巧

本着上述原则,那些具备了职业护理人员基本素质的护生们,要想保证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在技巧上还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3.1 善于倾听

现代社会把人们的心智都带到了随波逐流的境地。患者与亲人之间往往缺乏沟通,患者有很多对于自身病情的认识,但其亲人往往无暇顾及。在医疗期间,护理人员恰恰可以充当其亲人的角色,深入了解患者内心的世界。所以,听,对于护理人员而言是进行护患沟通的前提条件,不仅要听,而且要听清、听好、听出心声。只有善于倾听的护理人员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护生。在倾听过程中,切忌把患者当作病人。

3.2 言语技巧

人与人之间最为直接的信息传递就是来自于语言。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排序方式和语气讲出来给人的感觉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好的言语能够让人心情愉悦,特别是对于患者而言,好的言语好比一剂良药,著名的医学家波克拉底就曾讲过在医学里有两样东西可以为人类解除病患,一是药物,一是语言。[5]由此可见,语言带给患者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交谈是,护理人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让患者感觉到“亲”,增加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其次,应该让患者提升战胜病痛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要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文化底蕴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语言沟通方式,使患者发自内心地感觉到自己宾至如归一般。

3.3 行为技巧

护士的行为主要包括查房、询问病情、给药、换药、通知服药、更换必备的医用物品、饮食查看、抽血、留尿等等,这些都是些具体而繁杂的工作,有些还涉及到卫生问题,尽管如此,护理人员也应该不卑不亢,严格按照医护人员操守来行事,务必做到仪表整洁端庄、举止大方有度稳重、动作敏捷准确干净,企业里有个精益生产理论,实际上,在各行各业都要求做到精益,减少动作浪费,减少物品浪费,减少走动浪费,减少搬运浪费等等,只有这样我们医院才能整洁如新,患者心情才能豁然舒畅,医患关系才能有效缓解。[6]

参考文献:

[1] 陈红英,徐胜凤.护士在病人健康教育中的交流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0):10.

[2] 许亚红,李小寒.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量表的研制[J].护理研究,2008,22( 2):460 -462.

[3] 刘勇.护生如何做好与病患的沟通工作[J].中国-东盟博览,2013(4):246.

[4] 代丽萍.浅谈与病患沟通的技巧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9):300-301.

[5] 杨艳霞.优质护理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人员工作质量[J].中国实用医药,2012(4):264-266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原则及实施条件 篇4

一、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原则

(一 )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教师评价主要是以未来为取向,以发展为目标,最终达到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因此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评价者的确定,教师评价体系的设计, 还是评价过程的开展,都要符合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 充分考虑教师的职业定向和未来发展需要。

(二 )评价内容全面化原则

评价内容和标准是引导教师教学方向的重要依据,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应该包括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职责、教师的绩效等方面。教师的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行业的基础,主要涵盖师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方面;教师的职责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包括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等;教师的绩效是教师工作成果,包括工作效果、工作效益等。

(三 )评价方法多元化原则

教师评价的方法较多,如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教师成长档案袋评价、社会评价、自我评价等,凡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方法都是可行的。教师评价方法的选择在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的不同层面或方法, 但其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必然会忽视甚至是排斥其他方面, 因此,选用教师评价方法,必须立足于学校现有的可用资源的基础之上,对教师角色做出合乎逻辑和现实的界定,并明确是何种形式的教学或什么是有效的教学的构想, 进而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师评价方法。

(四 )公 开 、公正 、公平原则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要求严格执行评价标准, 确保评价过程公开、公正、公平进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也就是说凡事必须有一个标准,教师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 首先学校领导开会征求广大教师意见,然后学校制订一个初步的方案给教师讨论并反馈意见, 最终制定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对教师既要有质的规定,又要有量的要求;既要评教师工作动机与态度,又要评工作效果;既要评教师业务,又要评师德、师风;既要看到教师当前存在的问题,又要对其寄予厚望,不可一棍子打死。

教师评价不但要“有准可依”,而且要“有准必依”。在实施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几种心理效应:晕轮效应,这是指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将对教师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的一种心理现象, 也就是说当教师的某种品质在评价者心中形成了清晰印象后, 就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或结果,出现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的现象;首因效应,是指在评价教师中突出的第一印象,忽视往后表现;参照效应,是指一些被评教师影响另外一些教师的印象, 是评价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偏差, 也是一种顺序干扰, 当先评教师的形象较好时,后评教师则可能会黯然失色,或者先评教师形象较差时, 后评教师则可能熠熠生辉。

因此,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应大力倡导民主、平等、和谐的评价氛围,创造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评价环境。一方面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应该是单纯的被评价者,更应该是自己行为的评价者。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不同教师的成长经历的差异,教师的教学工作因其学科特点、课型、个性特点及授课对象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五 )评价结果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评价的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自育动力, 因而必须注重评价信息的反馈与结论的处理。评价结果要客观地反映教师教育教学的现实表现, 使参与评价的教师指导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是什么,明确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要使评价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科学地解释评价结果,引导教师正确归因。在解释评价结果时,应尽可能利用积极限制消极,让教师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正确分析,认识自己的能力,同时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调整、修正。切忌进行纵向比较,把评价结果作为对教师奖惩的依据,这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理念是相悖的。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实施条件

(一 )文化条件

英国20多年的教师评价制度改革, 与其教师评价价值取向的不断变化密切相关, 而其价值取向的变化又深受世界范围内价值取向不断变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受到“过程 取向”和 “主体取 向”的双 重影响 , 英国政府 提出发展 性教师评价制度。强调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 并开始承认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及其教学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同时该评价在本质上受“人本主义”的影响,为“解放理性 ”所支配 ,它倡导评 价情景的 理解而不 是控制 ,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追求教师的自身发展作为教师评价的根 本出发点。

(二 )环境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 , 管理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有了重大发 展 ,进一步认 识到个人 在组织中 的价值 ,包括个人 发展、个人实现的价值。 当前,社会形态正处在知识经济时期,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支撑则是教育, 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人才。社会形态转型,必将导致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既有宏观改革又有微观改革, 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就是教育微观的改革。因此,必须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三 )制度条件

根据评价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 评价可以分为制度性评价和非制度性评价,制度性评价是以统一的评价标准、规范的评价方法和严格的组织秩序为特点的评价, 反之则是非制度性评价。作为学校评价工作的一部分,教师评价应该在学校整体评价工作的制度框架下展开, 但同时基于教学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教师需求的多样性,教师评价工作不能完全禁锢于统一的、固定的甚至僵化的学习制度规范,因而,教师评价更多体现为非制度性评价的特征。开展教师评价时,更应该重视非制度性评价作用的发挥,应当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灵活确定确定评价的形式、内容、标准等,评价标准应该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评价开展应学校、学生与教师自评相结合,评价手段应该量化与质性相结合,最终实现制度性与非制度性的统一。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载体,对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在体制、结构等方面有所突破,勇于创新。

摘要:教师是课程和教学实施的主体,只有教师得到发展,才能最终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是一种以教师为核心,发展教师个体为理念的教师评价,强调教师个人在学校组织中的价值,承认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

原则条件 篇5

国家工商总局门户网站:2010年06月07日来源: 中国工商报提供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复检(以下简称复检)是指被监测人或者商品标称的生产者(以下统称被监测人)对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结论存在异议,在规定的期限内,向组织实施监测的工商机关提出复检申请,并由检验机构对原样或备份样重新进行检验的活动。

复检必须符合3个基本条件

根据《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组织实施监测的工商机关在收到被监测人的复检申请后,应对申请复检的标准、项目和内容等进行认真审查,认为有必要复检的,应及时明确承检机构并告知复检申请人和原承检机构。在通常情况下,复检工作由组织实施监测的工商机关委托具备法定条件的检验机构进行,也可以由复检申请人直接向法定检验机构申请复检,但必须及时报告组织实施监测的工商机关,这是由监测工作的衔接性所决定的。

开展复检工作必须符合3个基本条件。

一是复检申请人必须是被监测商品的经营者或者是被监测商品标称的生产者。

二是复检申请人对商品的初检结果有异议,并在规定的复检期限内提出复检申请。依照《产品质量法》、《办法》的规定,被监测人应当在收到具体检验结论报告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实施监测的工商机关提出书面复检申请。以口头形式提出的,工商机关应当做好笔录,并由被监测人签字确认。被监测人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复检申请的,视为承认监测结果。

三是复检必须对原样或备份样进行检验。依照《办法》的规定,被监测人私自拆封、调换或毁损备份样的,视为放弃复检。为避免人为因素导致备份样损坏、灭失或保管不善等,工商机关可以采取备份样集中管理的措施,力求备份样保持客观、真实、有效。

复检必须遵循3个基本原则

为保证复检工作客观、公正和有效,无论是工商机关委托复检机构还是被监测人自行选择复检机构,均应遵循3个基本原则。

一是检验机构资质就高原则,即以不低于原承检机构资质等级的复检机构为选定对象。

二是属地复检回避原则,即对本地商品应尽量选择异地复检机构。

三是复检机构与初检机构不得为同一机构。商品质量复检在性质上有别于商品质量抽样监测,复检费用一般由复检申请人承担,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不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原承检机构承担。

正确区分复检与重新抽检

在区分复检与重新抽检之前,先要搞清楚初检与复检。

复检是相对初检而言的。初检是基础,没有初检的结果就不存在复检的请求。复检是一种民事行为,主动权在被监测人,是法律赋予被监测人进行自我保护和申请法律救济的一种权利。

重新抽检是出于商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需要,是工商机关主动作为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重新抽检与复检有着本质区别,不能相互取代。

在商品质量监测领域,我国目前推行的是一次复检终检制,被监测人不得对复检结论提出复检请求。在行政处罚程序中,当初检结果与复检结果不一致时,应当采纳复检结果,以复检结果为证据,并作为行政处罚的实体依据。

原则条件 篇6

诚信原则的界定

诚实信用原本只是作为一种道德存在于民事习惯中, 它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讲求信用, 恪守诺言, 诚实不欺, 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民事习惯演变为现代民法基本原则, 诚实信用经过了从民法的补充规定到仅调整债权法律关系, 到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类法学不断发展的结果。从历史阶段来说, 诚信原则的发展经历了罗马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三个阶段。

罗马法阶段体现了商品经济对法律的一般要求, 当事人的诚实信用是履行契约的可靠保障。近代民法阶段, 资产阶级基于依法治国的思想, 保留了对当事人的诚信要求, 但剥夺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诚信原则被限制在债法的适用范围内, 或规定为合同履行的基本准则。现代民法阶段, 诚信原则的诚信要求与自由裁量权走向统一, 承认了法官的能动性, 对发展和补充法律起了很大作用, 还规定了任何人都必须诚信的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 诚信原则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由此可见, 诚信原则的性质由补充当事人意思的任意性规定质变为具有强制性的规定, 其适用范围不仅适用于债法, 而且适用于一切民事法律关系, 不仅适用于合同的订立、解释和履行, 而且适用于一切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履行。至此, 诚信原则在民法中的重要地位完全确立。

诚信原则的功能

在现代民法时期, 诚信原则具有诚信指导和衡平权授予的双重功能, 它打破了立法与司法两权之间的僵硬划分。诚信原则被定义为立法者对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利益平衡, 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要求, 目的在于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三方利益平衡的实现, 取决于当事人以诚实的心理和行为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 法官根据公平正义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由此, 诚信原则涉及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社会间的利益关系, 诚信原则要求尊重他人利益, 以对待自己事务的态度对待他人事务, 不得损人利己, 保证法律关系当事人都能得到自己应得利益。当发生特殊情况使当事人利益关系失去平衡时, 应进行调整, 使利益平衡得以恢复, 由此维持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

因此, 诚信原则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首先, 它是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具备诚实的内心状态要求, 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起指导作用;其次, 它是对法官自由裁量权限授予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换顺利进行, 必须有一个正常的交换秩序, 这就要求商品交换的主体应遵守诚实和信用方式, 遵守法律和合同, 尊重他人利益, 不以自己活动损害第三人和社会利益, 唯有此, 才能保障商品交换的发展。同时确定诚信原则, 不仅在于建立和维护正常商品交换秩序, 对于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在商品交换中, 人们恪守诺言, 讲求信义, 互相信赖, 体现和实践了社会公平正义观念, 促进了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及社会道德水平提高,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诚信原则的立法完善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 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到了互联网时代, 信用几乎是电子商务的灵魂。信用缺失不仅导致个人、企业交易成本和社会总成本大大提高, 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而且会严重侵蚀社会诚信资源。法治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在于人们的合法预期受到保护, 各种社会主体都应坚持诚信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都规定了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公司法》和《证券法》对于公司“制作虚假的招股说明书”及上市中的“虚假陈述”有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刑法》对金融诈骗等犯罪课以重刑。但仅有这些还不足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不守信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还应加强诚信原则的立法完善。具体如下:

(一)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困扰我国经济发展, 特别是当前启动内需、刺激消费的信用和管理问题, 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社会诚信体系势在必行。

建立“企业资源信息网”, 让中外企业和社会公众能够在网上快速、准确获得企业的资源信息。企业一旦违反诚信原则, 即可公之于众, 这将大大加强企业的行为自律。用市场手段建立发达的诚信服务业, 鼓励中外合资、合作开办信用管理服务机构, 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规范其从业行为, 在市场竞争中树立公开、中立的形象。建立社会公示制度, 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 如果出现恶意逃废债务、失约失信行为, 经公证部门或司法机关认定, 受损一方均可通过媒体发布公示, 督促其自觉守信履约, 形成社会信用监督。成立由政府部门和民间企业组成的诚信管理服务行业协会。这一机构的任务是开展诚信管理与应用研究;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 提出有关诚信管理法律草案;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关系, 促进行业自律发展等。

(二)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首先, 应完善现行《公司法》、《证券法》有关民事责任的规定, 尤其要加大失信者的违规成本。民事责任制度不但能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制裁不法行为人, 还可以有效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 进而促进证券市场良性发展。在完善民事责任制度方面, 我国可借鉴美国有益经验, 上市公司只要没履行诚信义务, 就应认为违法, 就要对投资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投资者买入价与卖出价之间差额就是损失额。我国法律规定无论自然人还是法人是平等的, 但实践中, 法人地位高于自然人, 所以经常会出现法人损害自然人利益但不受惩罚的现象。因此吸取美国有关诚信原则, 对建设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机制有重要意义。

其次, 应制定全国统一的《企业诚信管理法》、《个人诚信管理法》、《公平使用信息法》等规范诚信专门法, 将企业和个人的诚信体系纳入法制轨道。企业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 我国企业诚信意识之所以淡薄, 除了企业自身还未建立内在诚信责任制度外,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与社会没有对企业构成强有力的外在信用约束机制。在个人信用方面, 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统一的规范个人消费信贷的专门法律。如果不建立个人诚信体系, 政府、企业、个人不遵守诚信原则, 这必将制约经济发展。立法先行则是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 扩大宣传力度以增强全民诚实信用观念

原则条件 篇7

1 诚信原则的内容和特征

在现代民法中, 关于诚信原则的定义, 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法国学者肖尔梅叶认为, 诚信原则与罗马法上一般的恶意抗辩同出一源, 是一个意思。这种解释尽管被同诚信原则的起源问题联系起来, 并得到部分人的承认, 但难以使我国许多学者及笔者在内的司法人员接受。我们知道, 一般的恶意抗辩是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出现虚假、受欺诈等情势时, 有权就此而成立的法律关系提出变更或撤销, 这种抗辩权是受害当事人的特权, 可由其自由选择是否行使;而诚信原则是具有强制力的一般性条款, 可由法院主动适用, 当事人不得预先约定, 因此, 诚信原则的精神与一般恶意抗辩有质的差异。

台湾学者史尚宽从司法程序的角度对诚信原则加以分析, 认为一切法律关系只有根据它们的具体情况, 按照正义衡平的原则进行调整, 方可达到它们具体的社会公正。法律关系之内容及实现的方法, 根据当事人之间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异, 法律、合同当事人很难一一预见, 从而加以规定或制订, 所以, 一方当事人有可能基于自利而利用这些漏洞, 牺牲他方利益以实现己方利益, 此种情况下, 决断案情不应是形式的或机械的, 而应从正义衡平原则出发, 站在立法者的角度审定这种关系, 这就是诚信原则的要求。一句话, 史尚宽把诚信原则看作是掌握在法官手中的衡平法。台湾著名学者王泽鉴与史尚宽的观点基本一致, 诚信原则虽然起源于债法, 但其适用范围远远高于债法, 应作为法律之普通原则来适用。

我国大陆著名法学家梁慧星认为, 诚信原则就其本质而言, 有以下三方面含义:

(1) 诚信原则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准则, 旨在谋求当事人双方间的利益平衡。

(2) 诚信原则是道德准则的法律化。该原则虽说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道德准则, 但在被立法者规定为民法典的一个法律条文之后, 已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规则, 而成为一项法律规范。

(3) 诚信原则的实质在于其内涵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它所涵盖的范围极大, 远远超过其他一般原则, 是给法官的白纸委托状。立法者正是通过这种白纸委托状, 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 使之能够应付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

关于我国法律中诚信原则的规定, 徐国栋作了表述:诚信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 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概言之, 诚信原则就是立法者实现上述三方利益平衡的要求, 目的在于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发展。三方利益平衡是这一原则实现的结果, 当事人以诚实、善意的态度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 法官根据公平正义进行创造性的司法活动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本文赞同徐国栋观点。当代民法中之诚信原则应当包含两层含义, 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前者是对当事人进行民商活动时必须具备诚实、善意的内心状态的要求, 对当事人进行民商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后者是对法官自由裁权的授予, 法官运用这一“特权”, 能动性地开展司法活动。

根据上述学者从各个侧面对诚信原则进行的描述和较有深度的揭示, 可概括出诚信原则的以下特征:一是具有道德规范的属性。二是具有衡平的属性。三是具有强制力的属性。诚信原则作为民法中的一般性规定, 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 因而法官援用其裁判案件时, 自然具有与具体法律条文等同的基本特征——法律强制力。

2 诚信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信用应该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拥有良好的诚信资源的市场经济才是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而目前在民事活动中遵循诚信原则的状况却不容乐观。近几年来股市中的“亿安高科”、“郑百文”等事件以及企业之间形成的庞大的三角债关系层出不穷;“假冒伪劣”已成为社会公害;偷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日益严重;财务失真, 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比较普遍;工程建筑领域招投标弄虚作假、“豆腐渣”工程不断出现。这样一些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向我们发出警示:重树“诚信原则”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判例:甲建筑公司与乙水泥厂签订了水泥批量供应合同。双方约定水泥厂全年供应平价水泥1000吨, 分四批用火车发运, 运费和货款每过半年必须结清。春节一过, 水泥厂就向建筑公司发送了300吨水泥。但到了3月份, 市场上水泥供不应求, 水泥价格不断上涨, 水泥厂就先满足议价水泥的客户供应, 停止向甲建筑公司供应水泥。甲公司曾多次去人去电催货未果。建筑公司因未获水泥被迫停工待料, 出于无奈, 向市场购买高价水泥410吨, 平均每吨多花100多元。10月过后, 水泥开始滞销。水泥厂又开始向甲建筑公司发运水泥, 11月初发运200吨, 11月底, 发运250吨。到此时为止, 建筑公司实际共收到水泥1160吨, 已大大超过了生产需要, 而建筑公司的库容能力仅有400吨, 建筑公司连忙电告水泥厂:“停止发货, 去人协商”。建筑公司提出, 鉴于目前已不再需要水泥, 如果再将其余的250吨水泥发来, 只能给国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故要求解除未履行的合同。而水泥厂不同意, 他们认为, 既然双方已经签约, 就不能随意解除合同。建筑公司说, 我们急需水泥时, 你们不给, 现在不需要了, 硬要发货, 由此产生的后果你们自负。在双方协商未果的情况下, 水泥厂由于产品积压很严重, 在12月初又向建筑公司发运250吨水泥。建筑公司无处堆放, 只好堆放在火车站, 刚好遇上雨季, 水泥损失严重。

甲建筑公司对水泥厂强行发货、嫁祸于人的做法非常不满, 因此拒付货款。乙水泥厂以建筑公司不执行合同为由向法院起诉;甲建筑公司以水泥厂不恰当履行合同为由提出反诉, 要求水泥厂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 并负担赔偿建筑公司为购买高价水泥而多花的钱。

法院审理认为, 水泥厂在建筑公司依约请求其履行合同时本有履约能力, 但为了自己获取暴利, 将平价水泥转为议价出售, 拒不履行合同规定的发货义务, 使甲建筑公司停工待料, 造成损失。而在产品积压、卖不出去时, 明知对方难于受领, 却强行发货, 给国家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显然是违反协作履行精神的不诚实、不守信用的违法行为。依据民法公平、诚信原则判决水泥厂败诉。

由此可见, 在现代民法及经济法中, 诚信原则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事人之间显失公平的约定, 可用诚信原则去变更或消除;立法机关立法时所未预见情势 (案件) , 可用诚信原则拾遗补阙, 做出妥当的裁判, 使法律和裁判适应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诚信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着如下作用:

2.1 指导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

“正义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就在于对合法契约加以维护”, 为交易的弱方提供特别的法律保护, 不仅是人们的企盼, 更是法律的责任。诚信原则恰恰是这一责任的承担者, 意在谋求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指导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 兼顾双方的利益, 使各自的行为符合于诚实商人标准, 在不损害他方利益的前提下, 追求利益最大化。瑞士民法典第2条规定, 无论任何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均应依诚实信用为之。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 一切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经济合同法第5、6条规定, 订立和履行经济合同, 就要遵循平等互利、协商一致之原则, 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或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可见, 凡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有悖于诚信原则者, 均构成违法。

2.2 均衡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 重新分配风险

这一功能的本质在于体现诚信原则的公平正义性。将道德规则与法律规则合为一体, 从而同时具有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之双重功能, 使法律获得更大的弹性;进一步讲, “它能够协调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社会关系的无限性的矛盾, 法律的相对稳定与社会生活的变动不居性的矛盾, 法律的正义性与法律的具体规定在某些情况下适用的非正义的矛盾”, 法官本着公平正义及良知最大限度地行使自由裁量权, 及时排除当事人违法的意思自治, 直接调整和干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3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市场交往中有利地保护本国人利益

诚信原则富有弹性, 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 因此, 在国与国的市场经济交往中, 诚信原则以它内容不确定的弹性突出地保护本国人的利益。

2.4 有效弥补法律漏洞

随着时代变迁以及市场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立法者未能预见的情形时有出现, 为了应付新情况, 解决具体案件, 法官必须依据诚信原则创设法条或解释现成的极为抽象的法条。另外, 现行法律虽有具体规定, 而适用该具体规定所获结果违反社会公正时, 法院可不适用该具体规定, 而直接适用诚实信用原则, 换言之, 明知现行规定属于恶法, 其适用结果将违背法律正义, 却借口维护法律安定性而仍适用, 致当事人遭受不公正待遇, 势必有违法律之本意, 应援用诚信原则创设善法, 此系诚信原则在造法上的功能。

3 诚实信用原则的注意事项

诚信原则虽然被奉为“帝王条款”或霸王条款, 但不是万能条款, 下列情形不得使用:

(1) 现行法律有明确具体规定, 而适用诚信原则与适用该具体规定均能得到同一结果时, 应适用具体法律规定而不适用诚信原则。这是因为, 一是具体规定法官易于掌握, 便于操作, 不必再探求立法者的意图;二是不致于降低法律条文的权威性。

(2) 适用诚信原则与适用判例得出同一结论时, 则应适用判例, 而不得适用诚信原则 (如得出相反结论, 则适用诚信原则) 。这是因为判例是法律原则的具体化, 依判例为之, 简便明了, 其价值判断过程清楚, 既维护了判例的权威, 又可以省去许多无谓的推论和研究。

(3) 某一案件, 虽无具体法律规定适用, 但可依类推适用等补充方法予以补充时, 应依类推适用等方法补充法律漏洞, 不得适用诚信原则。因为在这一情形下, 不依类推适用等方法补充法律漏洞而直接援用法律原则, 法学上解释称为“法律的软化”。禁止“法律的软化”同样是维护法律的权威, 况且在具体案件上, 过多地适用基本原则, 难免有恣意解释法律或滥用原则之嫌。

摘要:诚信原则是市场伦理道德在民法上的反映, 它一方面要求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是必须具备诚实善良, 守信不欺和公平合理的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状态, 对当事人的民事活动起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诚实信用原则, 求它被广泛的市场主体所重视, 从而使每一个竞争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占有永久的位置。

关键词:诚实信用,市场经济,原则

参考文献

[1]江平等.罗马法基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2.

[2]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3]史尚宽.债法总论[M].台湾:台湾荣泰印书馆, 1978.

[4]张新宝.民事活动基本原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

[5]梁慧星.诚实信用原则与漏洞补充[J].北京:法学研究, 1994, (2) .

[6]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抓住要点下一篇:固体废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