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验探索

2024-06-05

小实验探索(精选12篇)

小实验探索 篇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各种教学模式竞相而出,但无论哪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模式,都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在实验编排上也做了较大的调整,对化学实验及其在教学中的功能及作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加大了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实验教学硬件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然而,初中化学教学的实际现状与基础教育改革的预期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实验功能单一、重实验目的而忽视实验过程、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缺少主动设计的空间。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以及学校要求升学率的影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久而久之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因此重视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已成为教师共识。

家庭小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实验用品简单易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必要补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扩展和加深。它在实现新课程改革总目标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小实验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干扰较少,可以重复进行,它是学校课堂实验所不能比拟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既获得了实验成功的喜悦,也获得了知识,增强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动脑思考,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提高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深刻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态度。

从词义上理解,“家庭小实验”是以在家庭里开展的以教材知识为题材的实验活动,即课外小实验。这类实验的特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绝对安全。实验对象为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包括新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相当于以往教材的家庭小实验),来源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而设计的课外小实验(如橙汁为什么是酸的),结合教学进度补充适当的课外小实验(例如铁生锈条件的探究等)。

一、开展家庭小实验的实践探索

湖北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初中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在洪山区教科院陈爱忠院长带领下,已开展了近一年的研究。作为其中的一个子课题《初中化学“家庭小实验”的研究》,笔者选择了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初三两个班级作为试点班,在2014年9月—2015年7月开展有关家庭小实验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一)对教材中家庭小实验的开发和利用

家庭小实验是化学教材的组成部分,属于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它不同于一般的趣味实验,它与教材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安排家庭小实验,充分实现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的价值。整理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见上表):

【案例:“自制简易净水器”】

“自制简易净水器”安排在人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一节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水的净化原理以及教材中的“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体过滤液体,不仅可以滤去其中的不溶性物质,还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等内容,布置了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教材中提供了自制简易净水器的材料需要用到带导管的单孔塞、石英砂、活性炭等,这些材料家庭中一般没有,但是学生在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用绿豆、黄豆等代替小卵石,活性炭可用冰箱除臭剂代替,或用煤渣代替等。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家庭中常见的物品自制简易净水器。

【实验材料】膨松棉花、纱布、普通细沙、绿豆、黄豆、冰箱除臭剂、红色饮料、玻璃杯。

【实验步骤】

1.剪去底部的空饮料瓶,打几个小孔的瓶盖,插入吸管代替玻璃导管;

2.将瓶子倒置,用绿豆、黄豆等代替小卵石,依次分层放置棉花、纱布、活性炭、普通细沙、豆类等,就得到一简易的净水器;

3.将红色饮料倒入,用玻璃杯接住。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得到的是无色的液体。

【实验结论】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吸附红色饮料中的色素,从而变成了无色的液体。

【实验效果】学生将家庭小实验的成果进行交流,有的同学经过自制简易净水器过滤后红色饮料有的仍旧是红色,有的会变黑,老师可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提出实验改进的思路,例如用到的蜂窝煤应该用清水洗净,暴晒晾干;细沙也要清洗干净,晒干;还可以多过滤几次,否则都会影响实验效果。

【交流与评价】

1.你所选择的实验材料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自下而上的放置顺序能颠倒吗?

2.如果选择一杯糖水通过你自制的简易净水器,与原来糖水相比,甜度会发生改变吗?

【实验反思】

学生们通过实验,结合老师的讲解,更深刻地理解了“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这几种净水的方法以及净化程度的区别。

(二)拓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家庭小实验

现行教材给我们提供了11个家庭小实验的素材,但家庭小实验的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所规定的有限内容上,而是应该立足于课标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开发、收集更多的实验素材,努力提高家庭小实验应有的价值。

【案例:自制酸碱指示剂】

【提出问题】酸碱指示剂是初中化学重要的知识内容,如何自制酸碱指示剂?

【实验材料】各种花瓣、果实、酒精、碗、玻璃瓶、纱布。

【实验步骤】

1.取一些紫苷兰在研钵中捣烂,然后加入5ml酒精溶液,搅拌,使其充分接触2-5分钟;

2.用多层纱布过滤,得到紫苷兰色素的酒精溶液。将滤液装在玻璃瓶中备用;

3.仔细观察玻璃瓶中滤液的(自制酸碱指示剂)的颜色,记入下表中;

4.将自制酸碱指示剂带到课堂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在酸碱溶液中变色情况,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红玫瑰、月季花、黄瓜、红萝卜皮等浸出液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会明显地显示不同的颜色。只要把这些花切碎捣烂,用酒精浸制,所得浸泡液都可以用作酸碱指示剂。

【交流与评价】

1.观察不同汁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情况,选择哪种花瓣或果实是最佳指示剂。

2.可用指示剂测定食醋、洗涤剂、洁厕灵、雪碧等的酸碱性。

【实验反思】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有利于加深对酸碱指示剂以及酸、碱概念的认识。

二、开展家庭小实验研究的学习效果

1.前期准备

选取了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初三两个班级作为试点班开展有关家庭小实验的研究。两个班级化学成绩相当,教学进度一致,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探究、改进活动;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仅仅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实验活动。实验班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家庭小实验的交流,成果展示、评价等活动。

2.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绩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家庭小实验教学,由于九年级是毕业年级,我也曾担心会不会占用学生太多的课余时间,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由于开展家庭小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学生们变得热爱化学,主动学习化学知识,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下表列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卓刀泉中学历次考试中的排名情况,从数据来看实验班成绩变化是呈上升趋势的,开展家庭小实验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3.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实验班55人和对照班53人,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8份,回收问卷108份.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开展家庭小实验的实验班,无论在实验兴趣、探究能力、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提高的幅度,都比对照班突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服务,而家庭实验拉近了化学这门科学与生活的距离,既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穷魅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能将化学与生活完美的结合。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习惯,小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开展家庭小实验研究的收获

通过开展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以前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初三化学课程紧任务重,学习很辛苦。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以致用带来的快乐,学生越来越喜欢化学,喜欢和老师、同学交流化学中的问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

1.家庭小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对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就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或适时的布置一个家庭小实验,可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长久不衰,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例如教材中的“叶脉书签的制作”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加深理解碱的化学性质,同时还能收获一枚漂亮的叶脉书签。学生完成实验的同时,体会到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将自己学的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些成功的喜悦会激发起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的兴趣。

2.家庭小实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加深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

家庭小实验使化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家庭,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学生真正在活动中学习,学习中创新,对新旧知识的掌握和巩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当老师要求学生预先在课外自制硫酸铜晶体,然后带着这些自制药品上课时,学生会积极想办法,除了在家庭里寻找器材、药品,还能跑药店,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改进方法,做出了漂亮的硫酸铜晶体。上课效果比以前好多了,学生疑问少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自主认识活动能力,实现创新

将家庭小实验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活动课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新激励教育”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活动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比较,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变“传授知识和技能活动”为“学生自主认识活动”;变“重视学习内容的掌握”为“重视学生个性养成”,教学空间、时间和教学材料等开放性与课堂教学相差很大。教师如何让学生自主活动?可以利用家庭小实验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开展的,在家里做实验,不像在实验室做实验有时间性、有压力,学生可以自己掌控实验,学生真正是实验活动的主人。

4.家庭小实验提升学生学业水平

初中化学是九年级新开设的学科,面临着毕业与升学的挑战,怎样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学业又能顺利升入更高层次的学校呢?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有效的达到目标。家庭小实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基础化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题答疑上,使之融汇贯通,大大地提高学生接受新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每一次家庭小实验完毕后,尽可能设计一些与实验有关的题目给学生去做,使之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并在实验基础上得到发展。事实证明做过家庭小实验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钻研的问题多,兴趣浓厚,做起题目来往往比一般学生顺畅得多,成绩也提高得快。

四、开展家庭小实验研究的思考

在开展家庭小实验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1.学校老师对家庭小实验重视程度不够

初三年级面临中考,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老师认为指导学生做实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如老师“讲实验”和学生“背实验”省事。同时出于安全考虑,老师们也不敢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老师们应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家庭小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化学课堂教学和家庭小实验的关系。

2.学生对家庭小实验创新不够

大多数学生几乎都是按照课本或者网络以及老师提供的方法开展实验,按照给定的器材和药品完成实验,很少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设想和探究创新实验。当缺少实验材料时,大多学生会利用网络购买实验材料,当然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是方便快捷的做法,但是开展家庭实验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尽量用已有的实验材料去替代。所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联系不够

家庭小实验的完成主要在课外,因此必然和家庭、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家庭、社会的支持,要想很好的开展家庭小实验是不可能的。首先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认识到家庭实验是教学内容之一,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对于化学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孩子开展家庭实验时,不仅要支持还要加强安全监督;其次要争取社会的支持。化学离不开生活,学习化学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使化学学习充满乐趣。

小实验探索 篇2

今天妈妈和我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的`名称叫“火山爆发”。这项实验要准备小苏打粉、白醋、红色颜料、泡泡水、杯子等材料。我好奇地想这些东西怎么可能发生火山爆发呢?妈妈露出一脸的神秘。

一切准备就绪后,只见妈妈铲了一些泥土围在了杯子旁边,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小苏打粉倒进了一个空杯子里,把粉末铺满杯底,接着又把红色颜料水和泡泡水倒进杯子里,最后用搅拌棒搅拌让它们快速溶解。“你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妈妈说。只见妈妈快速地把白醋倒进了杯子里,这时杯子里的液体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我眼睛瞪得大大的、圆圆的,嘴巴都张成“O”形。“太……太神奇了”我感叹道。妈妈让我自己试着做一下这个实验,我想刚才步骤我已了然于胸了,应该难不倒我的。我就按照妈妈做的实验的顺序一样样把东西放杯子,然后用搅拌棒搅拌溶解,最后加白醋就是见证结果的时候了,我屏住了呼吸小心翼翼地把白醋倒进去,生怕实验不成功,当我把白醋全部倒进去后,杯子里的液体迅速地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成功了”我欣喜若狂地大喊道。

为什么这些材料加在一起会发生“火山爆发”呢?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小苏打是有弱碱性的盐,遇到酸性的醋就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遇到泡泡水后又会产生大量气泡,而红色颜料加进去就会使气泡变成火红色,这样喷出的气泡就像火山一样的效果了”。“噢”原来是这样,我似懂非懂的回答,妈妈摸摸我的小脑袋说这是化学知识,以后书本上会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去学习和探索。

小实验探索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弹力教学;家庭小实验

一、高中“弹力”学习概述

弹力是高中力学学习的基本概念,是高中物理经典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三种常见力之一。尽管说我们学生对“力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这一理论能够理解,但是在实际分析过程往往会出现偏差。一些我们学生在进行弹力理解的时候,认为只有发生形变的物体才会有弹力,例如只有橡皮筋、尺子弯曲才会存在弹力,而对于一些坚硬的物体是不会产生的形变的。而在对物体之间是否存在弹力的时候,往往认为只要接触就会有弹力,而这些理解都是不正确的。因此,为了增强我们学生对弹力的理解,我们学生就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家庭小实验,在实验中我们学生对弹力就会有直观的理解,加深对弹力本质的理解。

二、高中“弹力”学习好方式——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主要是指由我们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器材、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这种实验形式给我们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动手机会,给我们学生留下了足够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的空间,我们学生通过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就会增强对物理院里的理解,弥补课堂学习中的不足,我们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了解原来物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弹力来说,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弹力,例如课本放在桌面上,课本就收到了桌子施加的向上的弹力,桌子也受到了课本向下的弹力。再比如在对绳子拉伸的过程中,人会受到了绳子的弹力。而这些现象在生活中不易观察,我们学生会认为桌子太硬、绳子不可伸长等,认为这些物体都是没有弹力的,这都是因为我们学生没有将物理概念和生活现象进行区分,因此在开展家庭物理小实验对弹力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学生站在物理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才会增强对弹力的认识。

三、家庭小实验教学效果

1.弹性形变和弹力分析

为了增强对弹性形变和弹力的理解,就可以准备橡皮筋、气球以及橡皮泥等,然后用手对这些物体进行挤压,物体受到挤压后产生形变的时候,这就产生了形变。

2.弹性形变分析

在开展家庭小实验的过程中,为了让我们学生了解物体受到弹力的时候,其体积不一定发生变化,运动状态也不一定发生变化。此时就开展开展下面一个家庭小实验:准备一个扁状的玻璃瓶,用穿有毛细玻璃管(内径越小约好)的橡皮塞进行封口,然后我们学生用手沿着毛细管的方向对玻璃瓶短轴进行积压,此时我们学生就会看到毛细管中的水在逐渐上升。我们学生在观察这一实验现象以后,就需要问自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玻璃瓶并没有发生形变,为什么毛细管中的液体会上升?是基于热胀冷缩的原理吗?

我们学生经过思考,然后联系课本,就会对弹力形变有新的认识。物体在受到外力的时候,体积不一定会发生变化,但是形变一定是产生的,这些形变有时候不能直接观察到,需要利用其它放大的方法来进行显示,例如在本实验中的毛细管。因此,我们学生以后在对形变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只要说明物体发生了形变,那么就一定是弹性形变。

3.弹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们学生在可以开展这样的家庭实验:用塑料尺子将纸团弹出去。然后我们学生分析在整个过程中塑料尺子发生形变了没有,形变的塑料尺是如何将纸团弹出去的?

我们学生经过分析以后就会了解,尺子在形变以后要恢复到原状就会对与他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样纸团就很容易被弹出去。而如果纸团和尺子不接触的话,那么纸团就不能弹出去,也就没有产生弹力。因此要产生弹力必须要符合两个条件,也就是直接接触并且产生弹性形变。但是直接接触是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并不是说物体之间只要接触就能产生弹力。经过这个家庭小实验,我们学生就会对弹力产生的原因有新的理解,然后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也能够基于此进行分析。

四、相关思考

我们学生在刚开始开展物理小实验的时候,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教师一起来探究实验的方案,这样我们学生就能够很快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我们学生对弹力的理解增长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学生就可以自己来设计实验,这样对生活物品的利用也会更加灵活。此外,我们学生在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时候,不能单纯地实施实验,还需要在实验中进行不断思考,思考每一步的原因,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经过不断的探究过程,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五、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家庭小实验,拉进了我们学生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我们学生能够参与到生活现象的理解过程中,进而通过现象来增强对物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弹力是高中物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力,大小、方向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是我们学生学习的难点,但是我们学生通过家庭小实验,就能将各种弹力放大,观察到一些在课堂学习中观察不到的现象,这样就能加深我们学生对弹力的理解,在进行物体受力分析过程中,也能够准备进行分析。此外,我们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思考实验的过程,就能养成一种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这就有利于我们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

【参考文献】

[1]杜宝娟.课堂小实验对初中生物理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2]冷高勇.高中物理“迷你实验室”课堂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小实验探索 篇4

一、结合教材,有效拓展

如同高楼需要坚实的地基一样,学生在做生活小实验时,需要先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原理。例如,在做“硬币和纸片谁先着地”实验时,学生要先了解其中蕴含的知识原理,即空气产生的气压对物体的影响。最为重要的是实验中的知识拓展,即如何用现有知识去更好地完成这个生活小实验。而拓展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思维拓展和辐射,即如何大胆地用不同的实验方式去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从而获得新知识。在实验过程中,要考虑纸片和硬币应该一样大小吗?不一样会怎么样?它们落下的方式是怎样的?可以要求学生做两组实验:第一组纸片和硬币的大小不一样,那么不管其放置的位置如何,都会受到空气的阻力而不能同时落地,这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硬币先落地。第二组实验是把纸片剪成和硬币一样大小,拓展点在于纸片和硬币的放置位置不同。第一种是将纸片放在硬币上面并紧贴,结果是两者同时落地,其原理是硬币阻挡了下落空气产生的气压,而纸片则避免了气压;第二种是纸片和硬币分开,不紧贴,那么两者都会受到空气的阻力,其结果是硬币先落地。学生做生活小实验,基础固然十分重要,更难能可贵的是知识的迁移和辐射,让学生从中得到思维的拓展。

二、注重过程,交流得失

对于学生来说,实验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思考、开动脑筋的过程,他们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也因此有了交流得失的必要。例如,学生在做“如何加快溶解”实验时,注重过程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自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以及有条件、有能力去实践操作。而交流得失是在过程之后,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获就是学生需要交流探讨的。在上述实验中,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猜想、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实验器材:两个杯子,一只筷子,些许冷水和热水,四颗方糖,一支计时器。接下来便是重要的实验过程,可以分为两组进行实验。第一组,将两块糖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计时器开始计时,观察两杯水中糖块的大小,一段时间后,将会发现热水中的糖块比冷水中的糖块要小得多,通过比较便可得出温度的高低会影响方糖溶解的速度;第二组,将两块糖分别放入两杯冷水或热水中,并开始用筷子在一个杯子中进行搅拌,也用计时器计时,观察两个杯中糖块的大小变化,将会发现被搅拌的那个杯子中的糖块比没有搅拌的那个杯子中的糖块要小得多,由此得出搅拌会加快溶解的速度。实验结束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可以谈谈实验中出现哪些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还可以谈谈新认识以及其他猜想。比如:如果用其他溶解物,也会有这样的实验结论吗?学生在做生活小实验时,要学会享受实验过程,在过程中发现趣味,巩固旧知识,探究新知识,也要懂得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就地取材,废物利用

学生没有购买许多实验器材的能力,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帮助。老师要选择合适的课题,使其实验器材简单易找,而家长更要引导学生寻找周边能利用的东西,变废为宝,培养学生“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思想。例如,学生在做“带电报纸”实验时,其实验器材有报纸和铅笔,非常简单,对学生来说很方便。报纸作为一种快餐消费,使用价值很有限,一段时间过后就可以说是废物了,但在做“带电报纸”实验时就能够废物利用;铅笔,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再者,如上述的溶解实验中,糖块、杯子、水、筷子等都是生活用品,这些都可以就地取材。能不能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在于老师对学生所做的生活小实验的把握和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多是利用课外时间去独立在家完成,所以家长的支持和帮助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学生在做实验时,父母将报纸按在墙上,然后学生用铅笔使劲在报纸上画几笔,将会发现报纸不容易掉下来,其中的原理是因为摩擦产生了静电。当然,如果做有关电路方面的小实验,就需要购买一些必备的器材。学生做的大部分生活小实验,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小实验提高发现生活中蕴含着的科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学生做生活小实验无疑益处多多,既是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一种有趣实践,也是学生对生活常识和经验的积累。教师要有创意,不能“按书就班”,家长也要摒弃“书面作业最重要,做实验就是玩”的思想。传统的课堂教学固然十分重要,但教学科学之“真”则体现在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吴回春.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

有趣的小实验 实验作文600字 篇5

“丁零零,丁零零……”上课铃响了,老师带着微笑来到教室,还带来了一个铁架台、纸船、酒精灯,还有一杯清水。咦?怎么啦?上语文课还用得着这些仪器?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问,亲切地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烧纸船。”顿时,教室里一片欢腾!有的同学说:“老师,这纸船一烧就变成灰烬了。”有的说:“这么漂亮的纸船烧坏了多可惜啊!”……

实验开始了,老师先把铁架台架好,再轻轻地把纸船放在铁架台上面,然后小心翼翼地倒入一些清水,最后把酒精灯移到纸船下面,并且点燃。这时,我真是紧张啊,万一纸船烧破了,里面的水就会流到酒精灯上,也会溅到我的桌子上,那我的书不就遭殃了吗?其他同学也一样,睁大眼睛死盯着纸船,真是为它的命运担心啊!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奇怪,纸船怎么还没有烧破呀?紧张的心情稍稍有了一些缓解,不过还是有些担心。就这样,教室里安静了八分钟后有人打破了沉寂,“怎么这纸船真是神了,难道它炼了烧不死之身?”“是呀,纸不是怕火的吗?而这只纸船怎么就不怕?”……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接着,老师熄灭了酒精灯,拿起纸船让我们观察,我们发现它经过了大火烧身后,它却还安然无恙。

老师问让我们讨论纸船为什么烧不掉,很多同学都争着站起来说,可是都没有说清楚。于是老师告诉我们:物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因为纸船在加温时纸船里的水不断蒸发,水分蒸发回带走热量,所以在水烧干以前,纸船是不会燃烧的。哦!原来是这样,科学真是太神奇了!

科学小实验 篇6

妈妈的话:

妈妈:贾颖

宝宝:洪锦天,男孩,4 岁3 个月

儿子经常问我:“妈妈,这是什么?”“那个是怎么回事?”为了满足儿子强烈的好奇心,我一有空就上网搜索,寻找一些科学小游戏。通过在网上和妈妈们的交流,我学会了很多玩法。现在,儿子还给我封了一个“最棒妈妈”的称号!这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增加了我对日常生活的思考。平时不管是清洗饮水机,还是打开汽车的机箱盖,我都要让孩子看一看。孩子现在对很多东西的内部结构都产生了兴趣,比如电动玩具、电话等。

实验开始:

1、会跳高的乒乓球

将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杯子中。向球的上方吹气,由于上方压力变小,乒乓球就会自己跳起来。如果吹的力气大,乒乓球还会跳到杯子外面去呢。

2、发射气球火箭

准备一个长气球,让宝宝在气球上用水彩笔画上火箭的图案,再用圆纸做成尖帽子形状当火箭的尖顶,用双面胶贴在气球顶部。做好后,松开气球尾端,气球就会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

3、魔法尺

准备一把长塑料直尺和一些纸屑。把直尺放在头发或毛衣上使劲地摩擦几下,再靠近纸屑,纸屑就会自动靠过来。

4、自制天平

准备一个小衣架,衣架两边用线各吊着一个纸杯。宝宝将小积木、小球等物品放入两边的纸杯中,观察两边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5、奇妙的传声筒

用一张大硬卡纸,卷成一个大圆筒。将一头放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嘴边。这边说,那边听,就跟打电话一样。

6、小蝌蚪游水

用黑卡纸剪一个小蝌蚪,别上一个曲别针,放在一张硬纸上,纸上面可以画一些水纹表示小河。拿着磁铁在纸的下面来回移动,“小蝌蚪”就会在“小河里”游来游去了。

7、好玩的影子

在纸的中间撕或剪出一些图案。做好后,拿手电筒去照纸上的图案,使图案的影子投射到背光的墙上。

妈妈的经验

1. 兴趣最重要。做这些小实验,主要目的不是让孩子了解科学原理,而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所以,

不要用复杂的原理和术语给他解释,关键是要让孩子感觉有趣。

2. 实验开始前,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让他预测一下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给孩子想象的空间。

3. 不要觉得科学实验有多么难!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包含着科学道理,平时注意从日常生活

中找题材就足够了。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篇7

本节课内容共分两节, 第一节引导学生分组做探索性实验, 得到力的合成所遵循的规律, 第二节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这里只把第一节教学内容记录如下:

一、教师通过如图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得到合力、分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1、教师利用一个弹簧秤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在水平面上拉长到某一点O;

2、然后用两个弹簧秤共同拉此橡皮条至同一点O。

诱导学生分析现象:两次情况下橡皮条被拉到同一点, 也就是说两种情况下橡皮条有相同的 (停顿, 引导学生分析结果) 。

学生思索后说出:有相同的形变。

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我们接着往下思考, 两次情况下橡皮条的形变量相同, 即两次情况下一个弹簧秤对橡皮条的作用 (力) 和两个弹簧秤共同对橡皮条的作用 (力) 的 (停顿, 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答:同学们回答得相当精彩, 既然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那么我们在实际中可以用一个弹簧秤来代替两个弹簧秤的作用, 同理可用两个弹簧秤来代替一个弹簧秤的作用, 它们可进行等效替代。我们把这一个力叫做这两个力 (或几个力) 的合力, 这两个力 (或几个力) 叫做这一个力的分力。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对合力、分力概念的理解。如一个人可将一桶水提起, 两个人合伙同样可把这桶水提起。

二、利用设问提出问题, 再利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规律

1、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时叫力的合成。

教师提出问题:几个力的合力是否遵循代数运算, 即把几个力简单的加起来。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得到结论:

教师利用一个弹簧秤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在水平面上拉长到某一点O, 记下弹簧秤的读数为F;再用两个弹簧秤共同拉此橡皮条 (停顿, 向学生提出问题, 拉到什么位置?教师点拨,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第二次也必须把橡皮条拉至同一点O, 只有这样, 一个弹簧秤的拉力才是两个弹簧秤拉力的合力。) 记下两个弹簧秤弹力的大小F1, F2。

3、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两个弹簧秤的拉力 (两分力) 之和不等于一个弹簧秤的拉力 (合力) , 即力的合成不遵循代数运算。

4、提出问题, 引出实验内容:

既然力的合成不遵循代数运算, 那么我们本节课的目的就是探索两个力合成时所遵循的规律。

三、学生实验分析过程

实验操作, 实验思路用幻灯打在屏幕上, 教师简单加以解释, 使学生按照要求亲自动手做实验, 得出力的合成所遵循的规律, 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来回走动, 指导学生操作。 (附实验要求:幻灯)

1、实验目的:

探索力的合成所遵循的规律。

2、实验仪器:

方木板;白纸;弹簧秤 (两只) ;橡皮条;细绳套 (两个) ;三角板;刻度尺;图钉 (五个)

3、实验步骤:

(1) 用图钉把白纸钉在方木板上。

(2) 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某一点, 记做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3) 用两个弹簧秤成一定角度水平拉橡皮条使另一端伸长到某一点O, 记下两个弹簧秤弹力的大小F1, F2和两个细绳套的方向。

(4) 用一个弹簧秤水平拉橡皮条使另一端到同一点O, 记下弹簧秤的弹力大小F和细绳套的方向。

(5) 选定标度, 从O点分别做出两次弹簧秤弹力的图示。

(6) 学生观察, 探索力的合成可能遵循的规律。

(7) 如不能得到结论, 可把两分力与合力的顶点用线连起来进行观察, 如图:

(8) 改变两个弹簧秤间的夹角, 重复上述实验过程, 看几次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须使弹簧秤保持水平。

(2) 两次拉橡皮条时, 使橡皮条的另一端必须到达同一点 (只有这样一个弹簧秤的拉力才与两个弹簧秤共同作用的拉力效果相同。)

(3) 做力的图示是时, 两次必须选取相同的标度, 只有这样才能对两次拉力情况进行比较。

四、学生得出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 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实验结论1:组成的图形好像是菱形, 而合力是此菱形的对角线。

教师评价:这个结论非常好, 但是一种特殊情况, 请得到此结论的同学再重新做一次实验, 但一定要让两个弹簧秤的拉力大小不相等, 看组成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实验结论2:组成的图形好像是矩形, 而合力是此矩形的对角线。

教师评价:这个结论也非常好, 但也是一种特殊情况, 请得到此结论的同学再重新做一次实验, 但一定要让两个弹簧秤的拉力方向不垂直, 看组成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实验结论3:组成的图形好像是平行四边形, 而合力是此平行四边的对角线。

教师评价:非常好, 那么大家请想一想, 如果得到上述两个结论 (假设正确) 的同学再按照要求重新做实验的话, 应该得到的什么图形。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平行四边形。重新做此实验的同学也得到结论为平行四边形。

教师总体评价、小结: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 经过更精确的实验表明, 力的合成规律正如大家得到的实验结果:把此规律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即两个力的合力是以这两个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对角线的长度表示合力的大小, 对角线的方向表示合力的方向。

五、实验效果

第一个实验班由于教师指导较少, 做得不是很理想, 其余两个班教师加强了指导, 强化了学生思维,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且学生得到很多创造性的结论 (学生事先不知道力的合成所遵循的规律) 总之, 这节课大大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 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六、实验教训

由于这是高一新生做的第一次分组实验, 又是研究性、探索性实验, 教师必须加强必要的指导, 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总结, 进行个别辅导。

七、课后评价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但这毕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它符合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保证达到更好地效果, 教师必须加强合理的指导及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摘要:在《力的合成》一节中, 笔者把学生分组实验的验证性实验变成学生探索规律的探索性实验,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到较好的效果,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把此过程记录如下, 欢迎得到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

课外小实验为生物实验教学增彩 篇8

一、通过课外小实验,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就生物学科而言, 学生完全可以从他们的生活中发现很多与学科内容相通的现象。但是教师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领略其含义, 而如果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反而效果会更好。教师可以依托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发现的现象和问题加以思考, 从更具应用价值的角度领悟课堂学习的知识点, 因势利导地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内容时, 我就为学生布置了一个课下任务, 让他们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物, 并做好记录, 以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介绍了实验的步骤和内容, 并交代了学生们需要注意的事项, 如安全、纪律、环境保护, 等等。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 为能够到户外学习兴致勃勃。在展示时,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所发现的各种生物, 津津乐道地分享对发现的生物的了解。最后我再帮学生们总结出调查的结果和存在的问题, 这样, 一个小小的课外实验就完成了,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又了解了多种生物形态。像这样比较有趣的小实验还有很多, 教师应该重视并适当地运用, 然后再把学生带入到知识的海洋中, 让学生们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生物。

二、通过课外小实验,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在自然科学中, 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通过科学家细致入微的观察才得到的。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在课外小实验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生物现象仔细观察,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可以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一旦学生的学习更为主动, 其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将更加积极, 也更利于形成浓厚的科学观察兴趣及观察习惯, 进而具备我们所希望的科学态度和学科素养。例如在学习《萌发的种子散发热量》时, 我就让每个学生在课下做了实验, 要求学生在杯中对大豆或是玉米等种子进行实验操作, 把种子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加水浸泡进入萌芽状态, 另一部分加热煮熟备用。然后准备两只相同的杯子, 一只放入正在萌发的种子, 另一只放入煮熟的种子, 并分别插入温度计。最后将它们放在相同温度的环境中, 并随时记录它们的温度变化。虽然实验比较简单, 但是由于没有教师的指导, 仍会有不足之处。不过学生们非常认真, 互相沟通交流, 不断地实验, 最后取得成功的学生仍然很多。在讲课的时候, 我让学生将实验记录带到课堂上, 并让他们自己介绍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学生不仅看到了表面的温度变化, 还观察到了现象背后蕴藏的生物知识。这种观察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能力提升, 和实际联系极为紧密, 效果也更为理想。

当然, 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需要借助教师科学的观察策略指导, 教师必须非常关注对学生方法的指导, 决不可忽视。教师可以就典型生物先行观察, 介绍自己在观察中的步骤、分析问题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技巧等, 避免学生因缺乏方法观察不到位、能力形成浅层次等现象导致观察结果偏颇, 挫伤继续观察的耐心。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全程掌握事物的发展, 全面认识、了解事物特征。

三、通过课外小实验, 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课本是进行生物教学的根本依据,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 挖掘课本中的知识点, 在课堂上把一些生物的形成过程等具有探究性的内容展现出来。例如, 《调查环境污染现象》这一课题, 一直以来, 它不仅是生物教学中的难点, 也是社会问题中的热点。我把这个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 意义和价值都是非常大的。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然后让他们自己选取调查地点, 并记录调查方法、结果、污染原因、治理措施, 等等。学生们参与都很积极, 发现了很多问题并主动讨论解决的方法。调查后, 学生更加清楚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主要危害, 自觉形成环境保护的公民意识。

在调查过程中, 有些小组不断研究, 不断改变方案, 这都是他们探究能力提高的表现。在课外小实验中,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让学生的探究能力确实得到提高, 从而获取更多的生物知识, 让初中生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让实验探索走出课堂 篇9

一、课外探究活动要因地制宜、紧扣教材、服务教学

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 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我的经验之一是:课外探究实验在时间安排上与正常的物理教学同步, 且服务于教学。比如:在教学《功率》一节时, 堂上虽然让几个学生代表测了他们上楼的最大功率及正常上楼的功率, 且气氛很是热烈, 但大多数同学还是对自己上楼的功率很是好奇, 有要测一测的欲望, 作为教师正是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求真的闪光点, 在课后布置作业:每一位同学都测量自己上楼的两种功率, 并提供几个秒表, 同时提问:还能测出哪些情况的功率?这样学生对功率的测量感受深刻、掌握牢固、并形成长久的记忆。有些学生还会测出比如爬杆, 跳绳、骑自行车等功率, 它为物理教学的开展增添了活力同乐趣, 这比用反反复复的“题海”要高效有趣得多。

二、课外探究活动要学以致用、量力而行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时下不时听到教师慨叹:学生太懒了, 无心向学!经调查:学生无心向学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无用”的思想作怪。可物理和生活联系密切, 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物理处处来自生活。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处处要把物理和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有用, 有趣,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开展课外探究活动也要贯彻这一理念。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寻找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去研究、探索。比如在学完电功率和家庭电路后, 教师可指导学生测一测家中电热水壶、电饭锅等的电功率, 学了热量的计算后测量烧一壶开水需要的热量。难度大一些的还可测量电热水壶的效率, 甚至测量用电热水壶烧水和用煤气烧水的效率, 并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在布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时, 可适当增加一些和生活联系密切、让学生觉得有用、有趣, 而在学生学识水平和能力范围之内能做到的课外探究活动。

三、教师要营造课外探究活动的氛围

气氛能感染人, 气氛能调动人的积极性。所以, 在课堂中, 教师要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营造课外探究活动的氛围, 这对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我认为, 营造课外探究活动的氛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从简单、有趣、有用的探究活动入手

刚开始时提供一些探究的范例, 让一些学生先动起来, 树立榜样。比如学了平面镜成像后, 可让学生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 制作前可让学生观看上一届学生制作的样品, 甚到可以让学生拆开一些, 让学生打消对制作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 同时鼓励创新, 制作过程中把先做好的作品给还未做好的同学展示, 以激起未做好的同学的好胜的心理。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能力达到探究的目标, 慢慢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慢慢的提高了。

2.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一个交流平台

每一次的课外探究活动都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让学生交流, 展示,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交流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可以是堂上介绍方法和成果, 也可以是版报, 小论文, 作业, 及一些评比奖励。每一个同学的心灵深处都有自我表现、展示自我的需要, 哪怕成绩最差的同学。越是成绩差的同学越是要想尽办法给予表现成功的机会, 这样对他们的学习信心、积极性、自信心的帮助是无穷的。让课外探究活动成为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

3. 提供必要的器材保障和技术指导

课外探究究活动所需的器材很多, 有些很容易得到的就让学生自己寻找, 但有些必需要教师提供, 比如探究水果电池电压的特点, 就可让学生自带水果, 而电压表、电流表、铜片、锌片等可由实验室提供, 并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可自行到实验室做实验。又如测量上楼梯的功率, 教师可提供秒表。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 可由实验室提供统一订制的平面镜等。还有些探究活动的难度比较大,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碰到一些新问题, 教师要随时给予指导的技术上的支持。

4. 把课外探究活动和对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

新课程十分注重学生的多元化评价, 不同的地区和学校进行了不同的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为了使评价易于操作, 我采用A、B、C等级制, 配合简短的情况记录, 面向学生的评价以激励和鼓励的话语为主。通过评价, 对学生起到督促, 落实和鼓励作用。

实验考核模式新探索 篇10

关键词:实验考核模式,实践能力,新探索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1]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而国力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阵地, 实验考核更是高等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阵地, 所以实验考核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1. 传统实验考核模式

长期以来, 人们将实验教学定位于辅助教学, 所以实验考核模式存在着一些弊端。

1.1 仅凭实验报告评定成绩

不少学生按照书本抄写实验预习报告, 做实验时也只是“照方抓药”, 按部就班地照教师说的做,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最后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或实验报告。所以仅凭实验报告给定成绩很不科学, 并造成学生对实验产生厌烦情绪和草率应付的态度。

1.2 考核方法不合理

我们以往虽然采用了实验操作考核制度, 但没有检查学生的操作要领, 只是通过最后的结果或数据是否接近准确值来判分。其后果是, 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会深刻理解理论知识, 也不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更不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这样的实验考核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远没有达到开设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

2. 改革后的考核模式

为使学生成绩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采用平时实验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给出最终成绩。

2.1 平时成绩

平时考核成绩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60%。内容包括预习报告 (5%) 、实验操作 (20%) 、态度与卫生 (5%) 、实验报告 (30%) 。

2.1.1 预习报告

预习不只是让学生把实验指导书上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注意事项等简单地浏览、抄写一遍, 而是作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实验本领的第一环节来进行强化训练。首先, 教师提出一些既有启发性又有一定难度, 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认真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例如, 在叶绿素提取实验中, 研磨叶片时加入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末的目的是什么。其次, 教师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掌握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和内在知识联系, 挖掘实验成败的因素和相应措施, 统筹规划实验步骤, 以及立体交叉利用时间和仪器, 写出最佳实验实施方案。教师除了根据预习报告的质量打出相应的成绩之外, 还以提问的形式随机抽查学生, 以检查预习实验的质量[2]。

2.1.2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一步。操作规范准确, 还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安全性等问题。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巡回检查。对发现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从理论上给以分析, 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所在, 而且要亲自动手示范, 并要求学生重新做。同时, 教师要在原始数据上签字, 以杜绝学生上课应付、课后抄袭的现象。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熟练程度和实验结果给出其该项成绩。

2.1.3 态度与卫生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是实验成功的的有效保证。实验态度主要有态度是否认真, 纪律遵守情况, 卫生状况, 是否节约药品、水电, 有无损坏仪器的现象, 对实验过程的异常现象能否及时提出问题等。学生每次做完实验后, 都要清洁自己所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台, 并把试剂、仪器等摆放整齐。对打破或损坏仪器、设备者, 要采取严格的登记手续。教师根据学生在整个实验期间的实验态度情况给出相应成绩。

2.1.4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的总结, 也是学生撰写论文的重要基础, 它可从一个方面反映学生的实验全过程, 是各种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升华到理论高度的重要步骤。实验报告的考核主要包括报告是否整洁规范、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记录是否完整、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能否作出较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等。所以, 教师对实验报告主要把关“实验结果与分析”, 并根据他们的分析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3]。

2.2 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占该实验课总成绩的40%, 其中, 实验操作和实验理论考核各占总成绩的20%。

2.2.1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主要是观察和记录学生能否准确、全面地观察到对象的变化, 能否运用恰当语言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 能否较好地组织实验数据, 能否以科学方法从数据中得出定量或定性关系并概括出一般的原理等。

学生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张试题卡片, 并根据内容进行回答和实验操作, 而教师根据学生陈述、回答和操作的情况, 按照评分标准, 直接给出成绩。

2.2.1 实验理论

实验理论考核强调对实验过程、实验原理的分析, 突出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其最大优点在于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 考核更多的实验内容, 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实验技能的水平。

3. 结语

我们通过实验改革,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创新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邹长明, 于群英, 李孝良等.改革实验考核方式的实践与成效[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13 (19) :331-332.

小实验探索 篇11

1“小实验”“小制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当今的教学中,学生首先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只有他们对知识感兴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知识,从而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凡是能用到所学的知识制作的“小实验”“小制作”,就应该鼓励他们尽可能亲自动手去完成.例如,在第一册物理教材中讲过“声音的传播”后,就让学生制作“土电话”;讲过“光的直线传播”后,让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讲过“静摩擦力”之后,让学生做“筷子提米”实验等等.当然,他们所制作的器材,尽管并不十分漂亮,甚至有些笨拙,但当这些学生拿着他们亲手做的器材,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时,你会深深地感到这些学生已经能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在演示中,笔者会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请学生来解释.如“土电话”小制作中,如果不让对方听到声音,有哪些方法?因势利导,逐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一一回顾,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笔者将“小实验”“小制作”中做的精美、效果好的“作品”写上姓名,保存在实验室中,这样学生对“小实验”“小制作”更加有兴趣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越来越浓.学生能从“小实验”“小制作”中体会到一种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这样就能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求知欲.

例如:用矿泉水瓶可以做的物理实验有:(1)演示液体压强的实验.在矿泉水瓶的侧壁中间位置开始,竖直向下每隔2 cm扎一个直径约2 mm的小孔,连续扎三个.装满水后,根据水喷射的远近,说明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2)演示大气压的作用.向矿泉水瓶里倒入少量热水,摇动后将热水倒出并立刻拧紧瓶盖,会发现瓶子瘪进去,并伴有变形时产生的响声,这说明了大气压的作用;(3)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将矿泉水瓶的底部切掉,瓶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入其中并落在瓶颈处,从上面倒水,直到水满后,乒乓球也不会浮起来,而只有用手从下面堵住瓶口时,乒乓球才会浮起来.这时可引发学生分析乒乓球开始没有浮起来而后来为什么又浮起来了的原因;(4)演示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先用蚊香在矿泉水瓶中产生烟雾,然后装入半瓶肥皂水,迅速拧紧瓶盖,再用激光手电照射瓶中水面的上部和下部,会发现光在空气中和水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也可演示光的折射现象,用锡纸还可演示漫反射现象等;(5)演示物体的浮沉条件.将矿泉水瓶装入适量的沙子,拧紧盖,放入水中,瓶子可竖直下沉;通过调节装沙量的多少,可使瓶子在水中竖直地漂浮或悬浮.

教育心理学已经证明,一个成功常常会导致另一个成功.从多方面悉心呵护那些成功的作品,就能让学生在成功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充实.

2“小实验”“小制作”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只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小实验”“小制作”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弥补了物理课堂上的不足.“小实验”“小制作”是利用学生身边容易获得的器材去完成的,在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同样需要动手、动脑,甚至是几个同学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要遵循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小结与评价等环节.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而“小实验”“小制作”正是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所在,是物理课堂教学在课外的延伸.

物理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热爱.通过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边玩边实验,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正如有的孩子所说:“我听了,忘记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做了,理解了”.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3“小实验”“小制作”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小实验”“小制作”能澄清学生头脑中的模糊或错误的观念.在教学中讲过“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让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学生头脑中总感觉到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都是缩小的,在该小制作中,个别实验小组按照要求完成可以伸缩的“照相机”,结果随着小孔与光屏之间的距离不同,物体在光屏上成的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有时与物体是等大的.这些结果出乎学生的预料,为学生深刻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实像”的知识打了坚实的基础.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通过“小实验”“小制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突破从众的心理,培养学生独创的精神.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生动手,而不注重学生动脑(即思维),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则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掌握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生物实验改进探索 篇12

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开设现状

在具体的高中生物教学中, 实验课教学开设情况不容乐观。高考要求的必修实验共19个, 但是能够真正进入实验室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 学校开设的却仅有三四个, 有的学校更少, 甚至不开设实验课。高中实验课教学开展难的原因有很多, 有的是因为实验经费不足, 可利用资源有限, 设备不齐全;有的是实验操作复杂, 时间有限等等。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经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机会, 做到实验课程开设的高效性, 这就值得生物教师去思考。针对上述实验课开设困难的原因, 我认为如果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在材料和方法上加以改进, 使部分实验操作易行, 就可以大大提高实验课开设的可能性。

下面是我在生物实践教学中关于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改进方面的一些心得, 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几个必修教材实验的改进实例

1.《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的改进

该实验观察叶绿体用黑藻作实验材料, 黑藻在学校周围较难找到, 如果机械照搬教材, 这个实验将无法开展。本实验的选材要求是叶绿体含量丰富, 且要尽量选择单层细胞的材料以便于观察, 后来我选用了常见的芹菜叶表皮来代替黑藻, 实验效果比较理想。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改进

该实验在教材中推荐用紫色洋葱为实验材料, 但洋葱气味浓且刺眼, 如果学生用洋葱做实验, 实验室里面气味难闻, 整个实验过程都很难受。于是我又考虑到本实验对材料的要求是大液泡要有颜色, 以便于实验观察, 最后我选用紫鸭子草来代替洋葱进行实验, 观察到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非常明显。

3.《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的改进

该实验教材中用Na OH扩散进入琼脂块遇酚酞变红模拟细胞的物质运输, 用大小不同的琼脂块变红体积与整个琼脂块体积的比来模拟不同大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但琼脂块在操作中易被划破, 操作较困难, 而且Na OH具有腐蚀性。于是我根据本实验的实验原理, 与学生共同探究, 改良了实验方法。最后, 我们共同讨论出一个操作简单易行的方法。我们用白萝卜代替琼脂块, 用红墨水代替Na OH和酚酞变成的红色, 把白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立方体小块, 分别放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 一段时间后切开萝卜块, 测量不同大小的萝卜块变红的程度, 最后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三实验改进需遵循的原则

第一, 因地制宜。由于每个地方生长的动植物种类存在着差异, 我们进行生物实验选择材料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合理选择可行的实验材料。如, 改进实验《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 换用合适的实验材料, 同样可以取得满意的实验效果。

第二, 安全性原则。教材中的实验往往会用到许多实验试剂, 其中某些试剂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我们可以适当换用一些安全性高的试剂, 或者适当调整实验步骤, 使实验操作更加安全可行。如, 改进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教材中用到了Na OH这种具有腐蚀性的试剂, 在改进时使用了红墨水来代替, 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再如, 改进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我将每一小组都需水浴加热这一步改为全班统一用电饭煲烧水加热, 这样降低了加热过程中的危险性。

第三, 明确实验目标。实验目标是整个实验操作的指挥棒。我们改进教材实验时一定要明确改进的目的, 要保证改进后的实验能够达到既定的实验目标。我们在对实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改进的时候都必须有明确的实验目标做指引, 如《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改进实验在选择实验材料时, 实验目标是在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这就决定了选择的实验材料必须叶绿体丰富, 且要尽量选择单层细胞的材料以便于显微镜的观察, 经过对多种植物的比较, 最终选择了芹菜叶表皮。

四实验课开设高效性的意义

生物实验课教学不仅仅是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结论的死记硬背, 更需要学生的亲手操作和直观感受, 实验的过程是让学生真实体会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改变以往实验教学按教材内容纸上谈兵, 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完成实验的状况。更多关注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思维的培养。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实验经费和资源, 尽可能多地落实实验课教学,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亲自体会和感受实验探究过程的趣味和神秘, 这还需要高中生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思考和探究, 让我们共同努力, 将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做到更加高效。

上一篇:心理工作下一篇:数控加工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