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阅读

2024-06-15

作品阅读(共12篇)

作品阅读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 而且能让学生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从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进而丰富期情感体验, 发展他们健康的个性。人教版的教材本身告诉我们, 一册的学生就要认识500个字, 其中包括会写的100个字。庞大的识字量, 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 这简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目标, 一课叠一课, 一文加一文, 往往这课还未记住, 下课的新字又摆在眼前, 一学期下来, 认字量被远远落在后面的学生, 紧赶慢赶总跟不上脚步。只有多阅读, 才能让“识字”难题得以解决。为此, 在学生中开展阅读刻不容缓, 应尽早地让学生投入到阅读世界, 用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用主题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 用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阅读从“一”起步

一出生的被灌输阅读。一代又一代的母亲或出于本能, 让宝宝还在襁褓之中在咿呀学语的, 就将简单的儿歌、古诗, 讲故事, 看绘本, 或是从老一辈那听来的一遍遍讲给孩子听, 母亲坚持这样做, 虽是无意识的, 却足以让幼儿的视觉和听觉同步地被调起来了。无声的图书激起了孩子的兴趣, 也让他们逐渐积累着知识。

一入学的必承受阅读。从孩子一入学的那一刻起, 就要以尝试让学生承受阅读。在各种形式的“课堂”上, 让学生接受着语言的熏陶, 他们会跟着你像模像样的捧着书, 一句、一首、一段、一个故事地跟着老师读、念, 甚至复述。哪怕是识字最少的孩子, 也可以通过一天一首儿歌, 一周一篇文章, 在重复出现的字找到熟悉的身影。

二、阅读从“听”开始

面对着一年级的孩子们, 你会发现他们没有阅读的习惯, 每天到校后都是无所事事, 在打闹中浪费时间, 即使会认字的孩子里也被这个“氛围”所熏倒。在拼音教学还未结束时, 老师“读”成了这一时刻的主题曲。

1. 让抑扬顿挫打败挑挑拣拣。

一年级的口味特别地杂, 女孩子们爱听“公主”, 男孩子们偏爱“骑士”, 阅读广的孩子对经典故事早有所闻, 从未接触过的孩子听不懂很多词的意义。当你开始朗读时, 那随情节变化而抑扬顿挫的语气, 那随故事发展而变化莫测的表情, 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当教室里只剩下你的声音时, 当孩子们全都静下来时, 书的魅力已经悄悄地驻入他们的心田。

2. 让“连载”打败浮躁。

好动的一年级孩子总会一头热, 下课的“疯狂”就算是铃声也无法催着他们回教室, 对待姗姗来迟的孩子, 不妨用上“连载”吧!当与学生一起读《小猪唏哩呼噜》时, 我似有深意地告诉大家:小猪唏哩呼噜被抓儿狼抓走了。小猪唏哩呼噜被抓儿狼抓走了。“后来呢?”“接着呢?”“会被吃了吗?”大家开始迫不及待。我合上书, 淡定地说:“请听下回分解!上课!”此时无声胜有声, 精神来了, 我还怕你们跑了吗?

3. 让“事实”说明一切。

面对吵吵闹闹的一年级, 与其道理说了又说, 不妨来听一听。书城中有众多有关讲道理的书, 《小故事大道理》《让孩子益终生的101个道理故事》《心灵鸡汤》《感动学生心灵的故事》等, 故事主题深刻鲜明, 情节生动有趣, 语言质朴活泼。教师可以精选其中与学生有着较多关联的故事, 从故事中引导学生思考并消化, 使他们在听故事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智慧养料。

三、阅读从“简”入手

入学后的一年级孩子开始着手学习汉语拼音, 在这些拼音学习中还结合了认字。这些正是为阅读作着准备, 学完汉语拼音后, 简单的文本便可以渐渐被引给学生。

1. 绘本———让孩子走进特别的花园。

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也说过:“一个孩子, 尤其在今天的社会, 没看见、阅读过图画书, 会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是童年不完整的表现, 如同没有看见过玩具, 没有见过草地一样。图画书实在是一个特别的花园。”因此, 绘本成了我们课堂中美味佳肴。

我们可以与学生共同分享《小老鼠和大老虎》《妈妈在哪里》《我的爸爸真麻烦》《圆圆的月亮》等电子绘本。这些绘本是有趣的图画加上少量的文字, 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许多绘本非常童稚和幼稚, 有些就像是一个孩子画出来的, 书中的文字却是非常精炼, 许多学生看到这样的书会爱不释手。

2. 经典诵读———让孩子领略博大的文化。

所谓“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 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这一时期可以阅读的经典有很多:古诗、三字经、百家性、弟子规、童谣、儿歌等。

3. 亲近母语———让孩子日有所诵。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女士给出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母语, 是妈妈说的话, 是奶奶唱的歌谣;是乡音土语;是我们民族的共同语;是用母语传达的, 来自人类精神本源的共同的语言文化。”《日有所诵》正是这样一本亲近母语的书, 一年级的选材偏向于童谣儿歌、儿童诗、唐诗等。每天清晨, 或跟老师, 或跟同学, 或三五成群, 或独立吟诵, 让日有所诵走进学生的清晨。

4. 动画书籍———让孩子转移视线。

在校图书室上阅读课时, 一位学生抱着厚厚的《哈利波特》读得滋滋有味, 更重要的是书上并没有拼音, 问及她时也知道她已经读了三本《哈利波特》了, 而且乐此不疲。由此可见, 动画的影响力早已深入孩子的内心, 那么现在学生喜欢的《海底总动员》《彼得兔系列故事》岂不是更能吸 (下转23页) (上接38页) 引他们。对于识字少的他们来说, 这些读本在激起兴趣之余, 更能转移他们的视线, 何乐而不为。在自由阅读的午休时间, 班中就有四、五个孩子都抱着《西游记》, 似乎都想透过书本去找出火眼金睛的孙悟空。

四、阅读从“严”查起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低、加上贪玩的天性, 绝大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监督指导。因此阅读后的检查也必不可少。

1. 背诵不可少。

海量阅读的发起人韩兴娥就是这样做的, 在她的阅读课中, 往往一节课的容量就有2至3篇文章, 一册书用了两个月, 二册用了三个星期, 全班学生百分百能背诵。由她的实践可以说明, 一年级的孩子个个都是天才, 他们的背诵能力不是成年人所人相像, 如此, 在她的班级没有一个学生落下。由此, 我认为让一年级的学生多背、广背是在势在必行。在课堂上给学生背诵练习的时间, 快的孩子可以直接找老师背诵, 会背的可以继续往下读, 也可以成为临时小老师帮忙检查其他学生背诵。这样, 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很早, 真是分秒必争。

2. 时间不可少。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是我们从小便听习惯的口头禅。最多成功人士将阅读作为生活的最重一部分。中午吃完饭有一段空余时间, 临睡前抽空都可以翻阅一下电子读物, 每天将零碎的时间归拢起来, 翻看几页书, 每月和每年累计的阅读量是惊人的。因此, 教学生“挤”时间必不可少。

晨读:每天清早学生一走进教室, 就开始完成黑板上出现这天晨读的任务:背第X课, 背古诗X首, 读《日有所诵》第X~X课, 选择其中X段背诵。课堂中大量的引入相对比较短小的文章和学生几遍便能诵读的文章。而相对较长的文章, 则尝试将阅读放在课开始的读故事, 或是课结束前的绘本阅读。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 在教学中插入了《猜猜我有多爱你》, 让孩子明白爱是无法衡量的, 只有加入付出爱的行动中, 才能收获很多的爱。午读:在这将近1个多小时里, 刺激他们的阅读神经, 利用奖励让学生源源不断阅读的动力。在家:在家的阅读时间相对学校更加地充分, 可以充分利用校讯通, 让父母了解学生必读与必背的阅读作业, 并让家长督促学生完成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可以利用班级QQ群, 通过与家长交流, 让家长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并征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参与其中, 为自己的孩子淘书, 并检查孩子的阅读进展, 鼓励孩子大量阅读。

如此, 保障学生的读书时间, 让他们逐渐尝到阅读的快乐, 不知不觉中养成的持之以恒, 使阅读化为学生的内动力, 让阅读源源不断支撑学生的生活与世界。

作品阅读 篇2

书中第7页写到“人的情绪有九类,其中兴趣与愉快是正面的,惊奇是中性的,而悲伤、厌恶、愤怒、恐惧、轻蔑、羞愧等六个情绪都是负面的,这九类情绪中仅有两类是好的,六类是不好的。”我就想了,人的一生中还是不痛快的因素多呀,一星期有7天如果你把这几个情绪排一下,也许一个星期还排不上一个好的情绪呢!

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那我们的生活到处就会让负面的情绪覆盖着,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可怕,难怪有想不开的人走上了不归之路,也许就是这些过多的负面情绪常伴随在我们的周围,他们一时赶不走周旋在他们身边的这些不好的感觉才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的,太可惜了!

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挫折与痛苦与每个人都会交锋的,就看我们怎样招待“他们”了,也就是你怎样调整自我的心态让它成为阳光心态。不开心时,就把“兴趣和愉快”这两个好情绪调动出来,使我们经常处于用心的情绪状态,你要尽快让他们占据你的整个心,也就是替代你的不愉快,这样你的不好的情绪就会慢慢转化过来。

真的,人的情绪真是把握在自我的手心里,你掌控着自我的一切,以前,我就觉得是你在哪种坏境中你的情绪就是怎样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造就人,可我此刻至少不完全认为是这样的。

假如,你闷闷不乐的来到了歌舞厅,你想让别人的欢乐来感染一下自我,也不是说不能够,但你内心的欢乐必须得你自我调整,这时就要把兴趣与欢乐从你衣服的“口袋”里掏出来,放在你的“心上”,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是“劝了人,劝不了心”这句话真的向我们道出了欢乐要自我把握,好的心态要自我调整。

如果你想让自我天天开心,就调整自我的心态吧,记住必须要把“兴趣与愉快”这两个情绪放在自我最容易掏出的外衣“口袋”,千万别藏在内衣袋里,那可不好往外掏呀!

祝各位天天都有好情绪!

阳光心态作品阅读感悟4

今日就是此刻,明天就是未来,如何能够把握好今日,成就明天?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在读了《阳光心态》这本书中,我学习到了,如何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心态会有多大的力量?我们又应当如何调整好心态?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使我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1)如何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在过去,幸福很简单,吃饱、穿暖就是幸福。为什么此刻人们体会不到什么是幸福了呢?此刻的人们,每一天都很忙碌,工作忙、家庭累、生活压力大等等。从早到晚,一颗心就一向在紧张的工作。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自省一下,多问问自我为什么?是否能找到初心呢?给自我一个好心境,塑造一个阳光心态,多往进取乐观的方面想想,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这样,不论在个人、家庭、团队、组织和社会中,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引导我们,最终我们会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2)心态会有多大的力量

心态,从里到外都会起到影响。一是高中复读时,班里有个同学,平常每次测试,分数都很高,最终高考时,就不太梦想。之后,听他说就是心理太紧张了,导致心态影响了本事。二是心态影响生理,都说有一些病情,医生只能跟家属沟通,不能跟患者直接说,患者明白后,心理就会反复的惦记、想不开,时间久了就压在了心头,最终便郁郁而终。有些患者,不明白自我的病情,想得开,最终反而活的时间比医学推断的更长。

(3)我们又应当如何调整好心态

一是改变态度,心态影响人的本事,本事影响人的命运;二是学会享受过程,生命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三是活在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此刻你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人就是此刻和你一齐做事的人,最重要的时间就是此刻;四是不要把自我的幸福来源建立在别人上头,我们能把握的仅有自我;五是学会感恩,感恩获得好心境;六是不能向上比较就向下比较;七是宽容过去要学会忘记、谅解、宽容;八是学会释放压力。

(4)情商与影响力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何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主要是靠情商。情商高的人,能够处理好在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问题。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能够鼓励、帮忙别人,给人以阳光心态;在自我遇到困难时,能够给自我信心,充满阳光的温暖。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三个步骤:为成功人做事,同成功的人共事,用成功的人办事。首先,为成功人做事,我们能够从成功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如成功人的思维、习惯、为人处世,这不仅仅是在做事,并且是在学习;其次,同成功人共事,说明自我也有了必须的本事,但还欠缺机遇,一但时机成熟,我们便能够用成功的人办事,帮忙我们走向成功。

什么是影响力?影响力的实质是,能够自如调动对方的情绪。这也是一种感染力,让人钦佩、信服,愿意为其赴汤蹈火的那种。

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 篇3

要教好这一部分,我认为首先要理解本部分的作用。Read and write一般都由一段对话或一篇短文,一组答题和一个任务型活动组成,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复习巩固本部分的主要语言点,适当扩展语言,增大语言的输入量。其次要明确本部分的教学目标。阅读理解部分的教学目标为:读懂对话和短文,完成检测学生阅读理解程度的填空或问答题;能听、说、读、写粗体字句子;掌握阅读技巧和做题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老师要想做得面面俱到恐怕难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这部分时要分清主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下面我将我个人的一些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节阅读课,一般有三个大环节,即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

一、阅读前

1、做好充分的热身或复习。

阅读课和其他课一样,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因此做好与本节课相关知识的复习,能促进学生对本篇短文的理解。一个很好的热身,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前进入英语学习的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

2、巧妙设计导出阅读材料中部分生词,短语或句子,为学生的阅读扫清障碍。比如:可以利用师生间的Free talk来把阅读材料中可能对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的词分散处理;也可以通过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自然引入,先进行适当得解释和演示,这样学生打开书阅读时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了。当然老师没必要把所有的新知识都解决掉,我们既要做到扫除障碍,又要达到设置一定阅读障碍的目的。

3、设置任务,使阅读更具有目标性。在未进行阅读就设置的任务应该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进行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另外还可以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一定形式的预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今天何老师上的这节五年级下Recycle1Read and answer Seasons in Canada的阅读课就用了这种方式。即在学生阅读文章前让学生猜: Which season does Mike like best? Can you guess? 学生猜对与否没有关系,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快速阅读,这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中

1、设计简单问题,初步理解文章。当短文较简单时,也可以采取听录音回答问题的方式。所设计的问题要简单,并且要在学生听完或读完全文后才能得出答案,或者问题答案就在最后一段。这样有助于保持学生阅读或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听或通读全篇,初步理解文章。为了保证阅读速度,这一遍一般要求学生默读,不发出声音。

2、设计细节问题,深刻理解文章。所设计的问题可以多样化,比如:今天我们何老师的这节课在每段后设计的两个问题就有第一段后的回答问题,第二段后的判断正误,第三段后的单项选择,第四段后的填空。在让学生第二次细读时又设计了一个针对全文内容的表格。这些题型都是我们平时考试经常会碰到的题型。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 空间上的层次性。即设计问题要一步一步,让学生时时尝到成功的喜悦,每读完一小部分都有收获。今天何老师的课堂就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一段一段读,每读完一段做两道题,并且是不同的题型。B 内容理解上的层次性。即要求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需要老师多去挖掘教材。

3、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学生对文章内容已经基本理解。但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当然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先在小组内解决。这时的质疑可以是多方面的,涵盖短文内容的理解,不明白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甚至不会读的单词,短语和句子都可以这时解决。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对文章已经理解了。这时应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平时我都会指导学生在读较长的句子时注意停顿。

三、阅读后

1.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任务型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全体参与任务型活动,实际运用所学的语言。老师可以另外给出一篇类似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也可以设计成写类似的文章,今天何老师的post-reading中便设计了一个写作任务,即让学生用英语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出来,然后把自己文章贴在黑板上相对应的季节图上。以此来实现运用所学语言的目的。

2、精心设计主要句型的家庭作业。A:可以是抄写粗体字句子。B:可以是仿写粗体字句子。C:也可以是给出图或语境,让学生用文章中的粗体字句型造句或编对话。

想阅读爱阅读会阅读 篇4

一、师幼共读, 营造温馨的阅读氛围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我们给幼儿一定的支持, 不但要让幼儿有丰富的物质环境同时还要有好的心理环境, 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喜欢上阅读。教师必须营造一种温馨的阅读氛围, 在阅读中给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句鼓励的话语, 都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阅览室丰富的图书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们, 绘本、幼儿画报、故事书让孩子们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当然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来选择图书, 从数的类型、内容、图案来选择图书。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应为他们选择大图案的图书, 并且要色彩鲜艳, 图案要简洁, 字也要少, 并且要大字, 如日常用品、玩具、水果等。当然, 到了大班, 幼儿的阅读范围相应的更广了, 如著名的童话故事、绘本故事等都是幼儿十分喜爱的图书, 丰富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孩子。我们将各种图书按照一定的类别摆放好, 孩子们可依据自己不同的喜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

在分组阅读活动中, 我带孩子们依偎在一起, 共同阅读, 分享快乐。在开展集体阅读活动中, 根据内容和孩子的阅读情况, 适时、小声的提问, 适时的进行眼神的交流, 适时的运用肢体语言, 不断地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同时不断地运用语言来鼓励幼儿, 如:“你看的真仔细!你能一页一页的有序的翻书。”同时, 在宽阔的长廊中设置了班级图书角, 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自己最喜欢阅读的图书放在书架上来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他们在阅读时拿起自己的书自信的向小伙伴们推荐, 整个活动气氛十分的和谐, 老师和幼儿共同分享的已经不是单纯的图书, 而是在进行着情感交流, 共同分享阅读的乐趣。

二、开展活动,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图书角的阅读活动是幼儿阅读的主要形式, 老师应该重点指导他们进行阅读, 要根据故事的内容用恰当的语气语调、适合的表情给孩子讲故事, 同时要引导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 尽量用便于幼儿理解的儿童化语言, 充分发展幼儿的语言,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其次, 老师可根据班级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展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阅读活动, 如:故事大家讲、小小表演家等, 给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提高幼儿的阅读水平。大班幼儿仍然十分好动、爱模仿, 所以, 在阅读活动中可以根据故事的内容让孩子大胆的进行表演, 让孩子自由的选择角色, 自己创编动作, 模仿动作, 同时自制了一些头饰放到图书角, 孩子们总是主动的、不由自主的来到这儿进行表演, 在扮演的过程中他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三、细致阅读,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虽小, 可塑性却很大, 是人一生中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幼儿在进行阅读时, 老师要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让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

首先, 让幼儿知道爱护图书。通过活动让幼儿知道图书的制作过程是一个繁杂的过程, 教会幼儿取放图书的正确方法。在开展阅读活动前, 让幼儿先看看书架上摆放整齐的图书, 看看老师是怎么取书, 看书、放书的。讨论一下当图书坏了怎么办, 让其知道书坏了要及时的修补好, 发现有孩子爱护图书的时候要及时的给予肯定、表扬、鼓励。

其次,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养成正确阅读的姿势, 首先读书时要坐直, 书要平放, 另外要让幼儿知道特别要注意眼睛要离书适当的距离, 用正确的姿势来看书。

另外, 让幼儿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首先让幼儿认识书的结构, 知道图书幼儿封面、封底、内页等, 在读书时要按顺序有序的一页一页的翻看, 要仔细的看。在看的时候要仔细的看每一页上有什么, 什么地方, 发生了什么事情, 她们在干什么等, 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家园共育, 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幼儿园教育一定要做到家园共育, 家长是幼儿的榜样, 家长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深深的、无形的影响着孩子, 家长应极力的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因此, 老师要用多种形式来让家长明白阅读活动对孩子的重要性, 如: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园栏等。图书馆、新华书店有着丰富的图书, 可提醒家长利用休息时间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新华书店看书, 感受浓浓的阅读氛围, 也可以适当的购买一些图书。家长之间也可以就孩子的阅读进行交流,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巴金的作品阅读笔记 篇5

《雾》,中篇小说,字数不多,两个晚上就已粗略读完。故事讲述主人公周如水与刘若兰之间的爱在朋友的帮助下浮出水面,但却因周如水的“良心”而夭折······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这篇读后感难以写下去,虽然从图书馆回来的路上心中有着千万条感概要说,但此时忘记了要说什么······

在《雾》的开始,两人互相暗示,刘如兰说自己喜欢梅,周如水也说自己喜欢梅。周如水说自己常想把梅折一枝插在自己的写字台前,只是每当自己想采摘时,却已只剩空枝。刘如兰回应道:那只怪周先生不能趁早, 更何况花开日少,花也不能等人,难道不明白“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道理。那一次的对话,两人互相暗示,然而这些话却表明了他们的结局。在读这段的时候,我深受感概,思索着:爱情似乎常是如此。其实在读到这段话之前,他们两人的相约看日出,吃饭,以及散步至森林里深深的触动着我的心,这种情形似曾相识却又似乎不曾有过······

写到这里,我又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在回来时有着千言万语,此时却又不知可以说什么。仔细想想,读时已把自己幻想成半个周如水,回来后完完全全只剩一个自己,于是对于《雾》里的爱情,我只成了一个看客。已不再亲身去感受,故而心情已平和。

但是,对于《雾》,我始终有着话想说。读时,我在想,我是不是也有点像周如水一样;读完后,我依然会思索,我是不是一个周如水。周如水这个角色虽是与时代背景有关,然而周如水的性格在现在这个时代不一定完全消失。文章中,周如水的朋友说他优柔寡断,一辈子也做不出一个决定。我虽不会胜过周如水,然而会比他好多少?当陈真向李若兰说明周如水的心思和他的为难后,陈真让李若兰主动向周如水表明心意后。主动的李若兰却让周如水的“良心”不敢接受 ,换来的是两人的永别。巴金先生在他们分别后并未多说什么,只留在最后一节写到周如水一年后再次来到海滨旅馆,最后一节也充分的反映了周如水的可伶。家里那个“不爱”的妻子其实在周、李分别之前已经逝去。最后一节写到周如水手里的一封,信中说汝妻两年前已病故,怕汝伤心,故未告之。

周如水的不幸,可谓是他坚守的良心造成的。年少时,被父母操办婚姻;离家后,因为担任对着家中妻子的责任和对父母的孝心,对自己喜欢的人,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她们成为他人妻子。周如水不该坚持的“良心”是不是也被别人坚持着。有时候,我会想,我在坚持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的该去坚持。看着周如水的不幸,我深深地为我自己思索。姐夫曾说我:你不是找不到女朋友,你是不会谈恋爱。

是的,我深知自己不善于谈恋爱,我也不知自己的坚持对不对,甚至对自己在坚持的东西也已渐渐模糊。有时,我不知道我自己是快乐还是不快乐,自己的心情早已难有以前的那种跌宕起伏,开始使我分辨不出好心情与坏心情。我渐渐的发觉自己的文字习惯性的带着愁容而自己却不知。习惯真的很可怕。也许,我该放弃一些东西,留下一片空白,去容纳新的事物,但是我该不该舍弃。突然感觉自己很可笑了,成了一个周如水。

热点作家吴念真作品阅读 篇6

在台湾文化界,吴念真被人们称作“全方位文化创意人”。作为编剧,他凭借《客途秋恨》等先后5次获得金马奖的垂青;作为导演,他的作品《多桑》在多个国际影展斩获大奖;作为演员,他在《一一》里塑造的老实木讷的NJ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他还写小说、拍广告、开公司、办讲座、主持电视节目……吴念真参与制作的儿童剧《纸风车幻想曲》已于2012年7月20日登上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吴念真本名叫吴文钦,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瑞芳镇九份。九份是台湾知名的矿区,吴念真的童年便在矿区里度过。《纸风车幻想曲》中有一个名为《八岁,一个人去旅行》的段落,这个有趣的故事即取材自吴念真儿时的一段真实经历。

(王位《台湾文化创意人吴念真》)

[阅读指津]

吴念真,生于1952年,台湾知名导演、作家、编剧、演员、主持人。吴念真的本名为吴文钦,吴念真是他的笔名。拥有众多作品,其中就包括导演作品,编剧作品,主持作品,演出作品,书籍作品及监制作品。作品《八岁,一个人去旅行》入选2012年山东枣庄中考语文试卷。

吴念真在其短篇小说选集《特别的一天》的《跋》中写道:当在写这些小说的时候,我无法想象有一天两岸竟然可以如此紧密地联系,可以透过各种媒介甚至近距离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去了解彼此。吴念真认为,“只有通过生活中的近距离观察,才能真正实现彼此的了解,而了解是情感联系的重要开始,很多隔阂就此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相信通过吴念真作品的阅读,你一定会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也一定会对台湾文化更多一层了解。

[真题演练]

思念

吴念真

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好像很喜欢邻座那个长头发的女孩,常常提起她。每次一讲到她的种种琐事时,你都可以看到他眼睛发亮,开心到藏不住笑容的样子。

他的爸妈都不忍说破,因为他们知道不经意的玩笑都可能给这年纪的孩子带来巨大的羞怒,甚至因而阻断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对异性那么单纯而洁净的思慕。

双方家长在校庆时孩子们的表演场合里见了面;女孩的妈妈说女儿常常提起男孩的名字,而他们也一样有默契,从不说破。

女孩气管不好,常咳嗽感冒,老师有一天在联络簿上写说:邻座的女生感冒了,只要她一咳嗽,孩子就皱着眉头盯着她看,问他说是不是咳嗽的声音让你觉得烦?没想到孩子却说:不是,她咳得好辛苦哦,我好想替她咳!

老师最后写道:我觉得好丢脸,竟然用大人这么自私的想法去污蔑一个孩子那么善良的心意。

爸妈喜欢听他讲那女孩子点点滴滴,因为从他的描述里仿佛也看到了孩子们那么自在、无邪的互动。

“我知道为什么她写的字那么小,我写的那么大,因为她的手好小,小到我可以把它整个包——起来哦!”

爸妈于是想着孩子们细嫩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的样子,以及他们当时的笑容。

“她的耳朵有长毛耶,亮晶晶的,好好玩!”

爸妈知道,那是下午的阳光照进教室,照在女孩的身上,女孩耳轮上的汗毛逆着光线于是清晰可见;孩子简单的描述中,其实有无比深情的凝视。

三年级上学期的某一天,女孩的妈妈打电话来,说他们要移民去加拿大。

“我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有遗憾……”女孩的妈妈说,“如果有,我会觉得好罪过……”

没想到孩子的反应倒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平淡。

有一天下课后,孩子连书包也没放就直接冲进书房,搬下世界旅游的画册便坐在地板上翻阅起来。

爸爸问他说:你在找什么?孩子头也不抬地说:我在找加拿大的多伦多有什么,因为“她们要搬家去那里!

画册没翻几页,孩子忽然就大笑起来,然后跑去客厅抓起电话打,拨号的时候还是一边忍不住地笑;之后爸爸听见他跟电话那一段的女孩说:你知道多伦多附近有什么吗?哈哈,有破布耶……真的,书上写的,你听哦……“你家那块破布是世界最大的破布”,哈哈哈……骗你的啦……它是说尼加拉瓜瀑布是世界最大的瀑布啦……哈哈哈……

孩子要是有遗憾、有不舍,爸妈心里有准备,他们知道唯一能做的事叫“陪伴”。

后来女孩走了,孩子的日子尋常过,和那女孩相关的连结好像只有他书桌上那张女孩的妈妈手写的英文地址。

寒假前一个冬阳温润的黄昏,放学的孩子从巴士下来时神情和姿态都有点奇怪。他满脸通红,眼睛发亮,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好像捏着什么无形的东西,快步地跑向在门口等候的爸爸。

“爸爸,她的头发耶!”孩子一走近便把右手朝爸爸的脸靠近,说,“你看,是xx的头发耶!”

这时爸爸才清楚地看到孩子两指之间捏着的是两三条长长的发丝。

“我们大扫除,椅子都要翻上来……我看到木头缝里有头发……”孩子讲得既兴奋又急促,“一定是xx以前夹到的,你说是不是?”

“你……要留下来做纪念吗?”爸爸问。

孩子忽然安静下来,然后用力地、不断地摇着头,但爸爸看到他的眼睛慢慢冒出不知忍了多久的眼泪。他用力地抱着爸爸的腰,把脸贴在爸爸的胸口上,忘情地号啕大哭起来,而手指依然紧捏着那几条正映着夕阳的余光在微风里轻轻飘动的发丝。

1.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文中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感。

2.阅读第四段中引用的老师联络簿上的语言,写出你的阅读感受。

3.阅读文中的画横线句,说说女孩的妈妈“觉得好罪恶”的原因。

4.找出下面语句中描写孩子动作的词语,并说说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有一天下课后,孩子连书包也没放就直接冲进书房,搬下世界旅游的画册便坐在地板上翻阅起来。

5.文章结尾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作品阅读 篇7

一、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 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 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总是相机教育学生:学问, 学问, 要学要问;教与学都是互相的, 课堂上各抒己见。而且, 我总是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 肯定他们发言、朗读中的点滴优点及进步, 力图让各种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让学生爱学、乐学、趣学。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 我还经常开展“讲故事”“读书会”“展评读书笔记”“手抄报”“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等语文活动,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提高阅读效率

我们提倡的以读代讲, 就是要指导学生多读, 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读中答疑解惑, 读中品味积累。由此, 我提炼出了“五读法”: (1)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读中认字。 (2) 细读课文, 品词析句, 咬文嚼字。 (3) 深读课文, 理清思路, 把握结构。 (4) 精读课文, 体会感情, 理解内涵。 (5) 熟读课文, 背诵积累, 内化吸收。

此外, 还要从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教给读书方法, 如批注阅式、注释式、归纳式、探究式或联想式阅读法, 力求做到不拿笔不读书。

高尔基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 给人以光彩使人成才。”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就能够成为一个精神的富翁。阅读可以开阔眼界, 增加智慧, 使人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冰心老人说:“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老师们, 不妨带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吧!让读书的光彩照亮每一个学生吧!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它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生,阅读能力,兴趣

参考文献

[1]郑延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教学论坛, 2011, (01) .

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比较阅读探究 篇8

一、比较, 可有效把握作家刻画典型形象的意义

文学作品中, 典型形象是作家精心打造的“新闻发言人”, 是作品灵魂的重要载体。因此, 典型形象中蕴涵着丰富的信息点, 若引导学生认真审视, 就能有效发掘其典型意义。

如鲁迅的小说《药》和《祝福》, 我们可以从生存资本、生存环境和最终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先看生存资本。华老栓和祥林嫂的相同之处——勤劳、善良, 虽说这些资本并非卓世超群, 但起码已具备了一个“良民”的基本条件。不同之处则表现在:华老栓愚昧、不觉悟, 而祥林嫂虽然也愚昧, 但她毕竟还有脑子, 爱思考 (只是思考的问题较为肤浅) , 有一定的见识, 且敢于反抗, 绝非完全意义上的纯粹懦弱之辈。

再看生存环境。华老栓生活在被封建专制和封建迷信重重包裹的愚昧、麻木的社会境遇中, 以致于完全把自己变成了一部受人使唤的工具。而祥林嫂生活的环境虽然也愚昧和麻木, 但更多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无同情心, 甚至残忍。

最后是结果。华老栓由于完全麻木, 便完全没有了自主意识, 是一台纯粹的受人支配的机器。所以, 他只要自然生命还未枯竭, 便能在世上混日子。而祥林嫂不完全一样, 她身上虽然明显带着被封建礼教驯服的奴隶性, 但她的人性却未完全泯灭, 起码还有一点“怀疑”的念头 (问人灵魂的有无) , 也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拼死抗婚和捐门槛) ——虽然是为了更好地遵循封建礼教, 最起码可以说明她始终在为争取自己的“生存而斗争”。

综上可知, 作者的用意是很清楚的, 即越是愚昧, 完全不觉悟不知伤痛的人, 越是不知抗争。祥林嫂则不同, 她与华老栓相比, 生存资本“雄厚”得多, 完全有理由生存下去, 可事实恰恰相反, 在冷漠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中, 她最终被迫放弃了生存权。究其本质, 祥林嫂想寻找生活的出路, 可无人指引, 最后只得在“彷徨”中死去。两相比较可以看出, 华老栓是完全麻木的, 而祥林嫂则是较清醒的, 两个典型形象所传达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就一目了然。

二、比较, 可更真切领悟人物命运的本质内涵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要素, 其命运的变化一定受某些特定因素的支配。只有通过比较研究, 才能有效把握支配人物命运的“总神经”, 从而让学生较深入的认识人物。祥林嫂、杜十娘和玛蒂尔德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祥林嫂有较“雄厚”的生存资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 此外, 还爱思考, 有见识, 绝非完全意义上的懦弱之辈。照理说, 她完全有理由凭自己的“本领”生存下去, 可结果却被迫早早离开人世, 这是为什么呢?是那个社会逼死的。所以说, 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以她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是由当时冷酷腐朽的社会决定的。

杜十娘, 自身也不乏较好的生存资本:聪明、美丽、机智、颇有心机, 并且还热情、刚强、坚定, 此外, 她并未因当妓女而完全堕落。恰恰相反, 她虽当了妓女, 但一直没有放弃改娼从良的愿望, 并时时为之而努力, 还出现了一点曙光, 可结果还是因为社会处处不容而被迫投江自杀。显然, 她的命运也不是她自己说了算, 而是当时的黑暗现实说了算。

再看玛蒂尔德, 作为一个平凡的妇女, 美丽动人, 且小日子过得还可以, 这是上天赏赐给她的财富, 可她却偏不满足, 结果陷入虚伪空幻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并为此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一夜享乐夺走了她十年的青春。再放开看, 虽然当时的法国社会虚伪之风盛行, 但玛蒂尔德若不是虚伪性格作怪, 自己能有效掌握生存支配权 (十年辛劳就是明证) , 那么也许就不会有那场耐人寻味的悲剧了。

通过比较可知:三人虽然都是悲剧人物, 但悲剧的根源却有别。祥林嫂和杜十娘的悲剧主要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 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玛蒂尔德的悲剧主要是其虚伪的性格造成的。所以说, 祥林嫂和杜十娘的悲剧主要是社会悲剧, 而玛蒂尔德的悲剧则称得上是性格悲剧。

三、比较, 可以较深刻地领悟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

话剧是标准的纯语言的艺术, 想让学生真正领略不同的剧作家的语言风格, 有必要进行比较。

学了《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三块钱国币》之后, 可以把老舍、莎士比亚和丁西林的语言风格进行粗略比较, 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

老舍和莎士比亚, 他们分属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我们便可以从“民族”这一角度, 寻找比较点。老舍的语言极像“北京的烤鸭, 慢工细火有韵味”, 表达含蓄, 借助一定的景或物抒情;莎士比亚的语言则像西餐, “做工简便而有情味”, 表达直露, 感情强烈, 直抒胸臆。延伸开来, 其实他们语言的共同点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就有效印证了“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内涵。

老舍与丁西林, 两人语言的共同点是幽默, 且富有讽刺意味。但幽默方式各有侧重。老舍在《茶馆》中表现出的幽默是把沉重的话题轻巧化, 散发出一种含泪的笑, 蕴涵着一种严肃和悲哀;丁西林在《三块钱国币》中表现的幽默则是把生活琐事加以点化, 散发出诙谐的气息, 蕴涵着轻松和机智。

中学生阅读呈轻阅读浅阅读趋势 篇9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 《中外书摘》对上海中学生阅读调查现状展开调查, 结果显示, 虽然图书阅读依然是中学生的主流, 但一些“轻阅读”、“浅阅读”的趋势不得不引人们的关注。此次针对上海10所重点高中10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 有61.86%受访学生说, 他们每周用在阅读上的时间为2-5个小时, 每天阅读时间多的大概有三刻钟, 有81.44%的受访者认为, 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 主要是因为“功课多, 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就此对本报记者说, 他担心长此下去, 这部分同学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 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 喜欢马上看完, 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而往往, 那些对孩子有启发的思想, 都蕴藏在那些厚重的作品里。作为“快餐文化”一类的“轻阅读”, 已经不可遏制地向孩子的领域进发。与之相对应的是, “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青莲记事》等所谓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 梁教授说, 阅读课余读物是为了减轻压力、放松心情, 学习生活已经够累了。可是只读轻松的书, 可以取得进步吗?或者真要提高成绩靠做习题就行?这恐怕正是专家和孩子之间的代沟所在。

作品阅读 篇10

故事二:有一次阅读课上,班上的“故事大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伊索寓言》中的狐狸都是狡猾、贪婪的?”当时有位学生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他说:“这也是狐狸聪明的表现啊!在动物家族中狐狸身材矮小,力量又小,这样能保护它自己啊!”他的回答自有他的想法,可细细想一下,孩子的价值观是急需引导的。我将这个问题留给大家:“那在更弱小的乌鸦和蝉面前狐狸也要用狡猾来保护自己吗?”

一、寻找阅读的探究点

《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时注重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之前我尝试引导学生寻找阅读的探究点,让学生带着探究的心理进入文本,走进主人公,认识故事一中的“神医华陀”、“药王孙思邈”谁的医术更高明。如果只是读故事,学生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但有了探究点,学生的阅读才会更深入、更精彩。在阅读展示课上,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华佗和孙思邈都是神医,他们的医术都很高明。我们今天外科医生用的麻醉药就是在华佗麻沸散的基础上研制而来的。孙思邈的中药针灸更是我们中华医药的经典呢!”也有的学生说:“他们俩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有高尚的医德。他们都一心为劳动人民治病,不收费用。”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

二、做学生读书的引路人

徜徉书的海洋,学生可以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物、各种各样的事物,获得诸多的体验,了解更多的信息,懂得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效果,特别是价值观问题,适时地引导与鼓励。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时,教师要成为学生读书的引路人。

故事二中学生对于狐狸的“赞赏”显然是不可取的。阅读课上,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狐狸的狡猾?有学生这样说:“面对弱小的蝉儿,狐狸故意设下圈套,这就是狡猾、卑鄙,而并不是的它的聪明体现。”有的还说:“对待像狐狸一样狡猾的人,我们要提高警惕性!要有戒心!”

《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意思是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非长短,别人的事是很难讲清楚的。如果和自己没有关系,就不要管别人家的闲事情。指导背诵时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管别人的闲事,意思是说不在背后说别人的长短,不是不帮助别人,与助人为乐是两回事。”

三、在对话中生成

名著阅读不能停留于文本表面,不能满足于知道内容,而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读懂主人公的内心,读懂作者的情感。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1. 与作者对话

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阅读后,我引导学生以“海伦·凯勒我想对您说……”为题写读后感;以“假如我的生命仅剩三天……”为题进行写作,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假如我的生命仅剩三天,我一定要读完您的自传,因为那样我就不会悲观,不会惧怕黑暗。海伦·凯勒,是您让我明白“只要朝着太阳,永远不会是黑暗”的道理。

2. 与主人公对话

《西游记》中神话般的仙境,孙悟空的筋斗云、七十二变,等等,无不让学生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表演课本剧时,孙悟空的扮演者无奈地说:“师傅,您真的错怪我了!我一路上忠心耿耿,火眼识妖魔,而您总是念那该死的紧箍咒。……师傅,您好糊涂啊!”孙悟空的“机智神勇”、“忠心耿耿”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布置阅读《水浒传》前,我鼓励学生开展“水浒”课题研究,如“水浒人物知多少”、“绰号集锦”、“水浒兵器库”、“水浒故事会”等,学生自主阅读的激情很高,阅读的兴趣也很浓。

3. 与名著对话

学生每读一本书,就多了一段人生阅历,情感就得到了一次升华。名著阅读更是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班级情况,我要求学生读完名著后写读后感、表演课本剧、举行演讲比赛、自办读书小报等,不仅展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品阅读 篇11

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作品的内涵”是指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使用表达技巧等方面展现出来的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通过“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而获得的。

【知识汇总】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散文刻画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精当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精神情感。

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考查方式】

对作品形象的理解赏析,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考查。有概括形象的特点的最基本的考查,有理解形象的作用的考查等等。

主要题型有:

(1)分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或物象。

(2)塑造这个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怎样的效果。

(3)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物象或形象,有什么深刻的意蕴或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题讲解】(2012·湖南卷)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例1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综观全文,辨析、提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应该进入作者思想情感的层面,指出其普遍意义和典型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整体把握和信息整合能力。

答案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②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例2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关涉内容与形式、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细致的赏析,凸显高考阅读考查的“文本意识”。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本中的内涵,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造成随意发挥,结果失分严重。

答案①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②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方法归纳】

一、对散文中物象的鉴赏方法

1. 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 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 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二、对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1. 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揭示其思想、精神特征。

2. 借助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表达技巧”来解读人物语言及其行为,找出其“独特”性。

3. 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现场练兵

茶花

桑飞月

①茶花的出场是颇富戏剧性的,有些许幽默感。

②深秋,抑或说是初冬,反正天要冷了。草木们纷纷脱下红衫绿裙,摘下行头,拾掇拾掇准备关门闭窗泅渡寒冷的冬天。此时,天格外的灰,格外的暗,仿佛小剧场的话剧演完了,即将落幕。就在这时,“哗啦”一下,花枝招展的茶花们登台了。红艳艳,白灿灿的,像千万朵灯盏,意欲照亮即将暗下来的季节。想不惊艳都不行!

③我趴在窗台上,看楼下那丛茶花的秧歌舞,觉得别扭。在这样晦涩的季节里,兀现这么一片含苞欲蕾的生机,定然不是什么冷静的表现吧!于是笑它们:真晕,给点儿阳光就灿烂!也不看看时令,就这么傻头傻脑地开了。还开得那么浓艳,像大冬天着了件红裙子,卖俏!

④茶花们仰着一张张精致粉浓的脸,不说话。安静的表面下其实是颗狂热的心,有点儿诗人气质。

⑤冬月,在杭州,随处可见或红或白的茶花阵,气宇轩昂,让人有种兵临城下的感觉。那成片成阵的繁密花苞,涌动着无穷力量,恍若在酝酿着一场起义。大概,它们是想在冬天执政前颠覆其暴权,成全民意,让季节直接进入春天的吧!同时,又像是对“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菊花们的一种宣战。在这个季节里,的确常有一些英姿飒爽的菊花的——深秋里的花,开起来总有一种兵气。“吹牛吧,看谁能撑到最后!”茶花们说。

⑥不久,菊花们果真知趣地“抱香枝头老”了,不再言当年之勇。再看那些茶花们呢,仍是一副傻傻的,壮志未酬的模样。难免不让人为其捏把汗,大雪不日将至,不知那些如婴儿般尚在襁褓中的花蕾,将会是一个什么下场,剧情在此让人紧张。记得有一女友曾对我说过,春天尚早,茶花已经开了。她以为茶花是春天的花。不管怎样,这表明它是会越过冬天的。

⑦闲时,去一朋友的工作室,看到他为一女孩儿拍的写真。波浪长发,有大风吹过的痕迹。然而就在那个凌乱的边际,别了一朵艳艳的玫红色茶花。风尘之美!此时,仅用妩媚来形容是不够的了。突然明白,小仲马为什么将他笔下的玛丽·杜普莱西称为茶花女了。她和茶花有着相同的属性,是风尘味的,生活的风尘,爱情的风尘,理想的风尘……集了一身。但它又会引导着人,跌进美丽和妩媚的崖谷。

⑧茶花耐看,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唯一遗憾的是,它没有香气。仿佛山没有水,人没有灵魂和思想。但这也似乎没什么不好,没有谁的命运会是完美的,这并不妨碍有人将赋的文体赠与它。

⑨很久之前,我也曾惯性地认为,花开即意寓着温暖的到来。这也是我对冬日茶花之风尘感慨的原因。

⑩犹记得,那年春天,桃花的屋还黑灯瞎火,我从城市的一个角落启程,寻找一份新的开端。突然,我看见了红艳艳的茶花,只不过,已是一地凄红。是夜晚的春雨,摧灭了她春日的梦。心里格外的悲伤:它忍冷挨冻地越过冬天,到底,还是落红,在季节真正明亮之前。和玛丽·杜普莱西的命运还真有点像!

(选自《扬子晚报》201221)

1. 概括文中茶花的形象。

2.请探究作者笔下的“茶花”具有哪些深刻的意蕴。

3.分析第⑤段的表达特色。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作品阅读 篇12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阅读教学模式称可分为预设式和分解型的阅读教学思路和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们也认识这一模式存在的弊病和不足, 经过教师的“解剖”呈现给学生是一具具被剥离了血肉的“骨架”, 是没有情感内涵支撑的“躯壳”。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阅读的目的取代了阅读的效应。因此, 我们要提倡回归阅读主体,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是真正实现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1、功利色彩浓厚的阅读目的

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仍以考试作为检验学生的最重要手段, 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套用考卷的考察模式。这种功利色彩极为浓厚的阅读目的使得阅读教学的完善理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极大地弱化了, 大到文体文本的选取, 小到一文一课的解读。学生在进入文本之前就已被设定了他们将要接受的内容。而且一旦进入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针对具体的文本, 又或多或少会以考卷为参照。

2、散乱的教学维度

作为母语教学, 语文教育不可避免地带上语感升华的因素。而教师在操作这一部分内容时既不可能按照严格的逻辑体系加以分析, 也无法实现知识点的一一归位。随意和散漫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点, 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学生的情绪, 学生也难以构建起整体的认知模式, 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尤为明显。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课文, 其难度虽然低于普通高中, 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却使得阅读教学遭遇了极大地挑战。因此, 我们最为常见的情况就是教师在课堂对阅读技巧、阅读方法反复说、反复做, 学生却在反复练、反复读中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3、阅读深度亟待提高

纳入到中职语文教学视野内的阅读文本多为经典的阅读对象, 需要我们对其展开深入的研讨和理解。一般认为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文本, 而文本自身的属性及其具体文字内容时严格制约着我们对这些文本的认知的。因此, 我们对文本的认知和解读不能具有明显的超越性, 不能离开文本区空谈思想内容, 更不能将文本的基本结构加以扭曲。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限制在一定的思想范围之内, 不能任意发挥和随性阐述。同时, 我们更要认识到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 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却是十分苍白的。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不能任由学生“想象”。

二、回归阅读主体的努力

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上文所列举的只是其中一些较为突出的现象。造成现在这一局面的因素有很多, 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我们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1、阅读教学举例

以舒婷的《致橡树》一诗的阅读教学为例。这是一首极受学生欢迎的现代诗, 在常规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更为注重突出橡树所象征的生命韧度, 身处逆境仍昂扬不屈的橡树的雕像。但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的理解, 就未能完成对这首诗的阅读过程。教师不妨将阅读的主导权下放给学生, 通过单独读、集体朗诵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进入文本。只有真正做到了把握诗人借助于树所暗示的丰富信息, 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理解层面。

2、阅读主动权的下放

在这首诗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阅读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因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为有限的。为获取、提高、发展而进行的阅读教学就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 这种阅读活动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板书、解说、传递、给予为主, 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自我体悟、感受, 在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中不断升华获得的情感经验。只有帮助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才能让他们和文本的“作者”实现思维的碰撞, 进而收获认知的火花。在教学活动的开始, 教师可以首先做简要的描述性介绍:这是一棵橡树, 帮助学生进入到诗人创设的艺术世界中。当学生对于诗歌的内容有所了解和认知后, 教师可以改集体阅读为指名阅读。通过对不同学生在阅读中语气、节奏等朗读技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蕴藉于诗中的微妙情感。通过这种阅读活动的开展, 学生逐渐对诗中描写的意象有所感悟。这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营造了孤独的树、寂寞的树的感性认知, 他们逐渐意识到诗中的橡树具有不同于其他树的特质。教师在此时应适当加以背景介绍, 比如出示几张橡树的图片、或播放一些介绍橡树生活环境的动画。这就使得学生头脑中较为模糊的认识逐渐清晰化, 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当然, 将阅读的主动权下放也不听凭自然, 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 教师更应成为这一场阅读教学的“总设计师”。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以主动的精神面貌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去, 无论是制订阅读计划还是布置阅读人物, 无论是实施阅读策略还是检查阅读情况, 都要注意用心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以“平等对话”的心态来倾听学生阅读诉求。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上一篇:强迫油循环风冷下一篇:非全相保护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