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科学

2024-10-30

绿色科学(精选12篇)

绿色科学 篇1

太原市利用外资始于1984年, 到2008年底, 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47户, 项目总投资达101.5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24.2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在太原经济发展格局中业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它不仅有效弥补了太原经济建设发展中的不足, 更重要的是加速了太原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

稳健多元的开放格局

近年来, 太原市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各种大型招商引资活动中, 太原近几年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港洽会”到“中博会”再到“珠洽会”等, 太原市共计签约项目174个, 项目总投资约93亿美元, 项目履约率达54%。

随着招商引资活动的不断深入, 来太原市投资的外商逐步趋向多元化。目前, 已有来自美、日、德、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驻太原。而且, 随着太原知名度在国际上的逐步扩大, 一些国际大财团和世界500强企业也开始进入太原, 如美国的可口可乐、沃尔玛、罗克维尔, 英国的BOC集团, 日本的住友, 台湾的富士康等。

与此同时, 近年来外商在太原的项目更是呈成倍增长的趋势。2006年太原实际利用外资1.38亿美元, 同比增长73.4%;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2.38亿美元, 同比增长72.6%;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7.07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6.5%, 占山西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5.9%, 在全省11个市位居第一。

日趋合理的外资结构

绿色招商、科学引资是太原在新时期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要原则。在“绿色高压线”制度下, 太原吸收外资工作既重数量, 更重质量。对于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的项目, 太原实行一票否决制, 坚决予以制止。同时, 鼓励外商投资高科技、城市改造、现代物流、商贸、不锈钢深加工、信息咨询、环保等领域和行业, 外资项目质量明显提高。

一批如甲醇燃料配置、影视拍摄基地筹建、医疗设备和核探设备研发、煤层气开采技术研发、高档不锈钢五金件生产、煤层气加工利用、特种钢材新技术研发等项目落户太原, 反映出太原市投资促进工作已开始从最初简单的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方向产生实质性的转变, 体现出又快又好利用外资的发展原则。而由国家商务部批准设立的格盟国际能源有限公司落户太原, 更是填补了太原市外商设立投资公司的空白, 拓展了外商投资太原的发展空间。

随着招商项目质量的逐步提升, 太原市利用外资的结构也日趋合理。2009年前三个月, 在太原156个新招商项目里, 农业类有23个, 占项目总数7%, 比2008年全年上升了15%;服务业类39个, 占总数30%;而工业类的虽有73个, 占到了总数的46%, 却比去年下降了70%。

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营建“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是太原在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上的不懈努力。早在2003年, 太原市政府就本着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原则, 设立了太原市政大厅, 各行政职能部门集中办公, 全面落实首问首办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联合审批制、超时默认制和责任追究制, 切实转变了政府的职能。

此外, 太原还对外商投资项目设立了“一表制”审批窗口, 简化手续、限时办结;适当放宽外商投资企业的出资限额和主体资格条件, 为外商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政策、法律保障;协助企业调解各类纠纷等, 极大地方便了外商来太原投资, 助推太原市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开展。

绿色科学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生活中的绿色物品浸在水中是否会褪色的现象。

2、能记录并较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

3、愿意参与实验,喜欢科学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五组绿色物品材料:绿布、绿绉纹纸、绿雪花片、绿开司米线、绿色蜡光纸。

2、每人一张记录表、一只记录笔、一次性杯子及搅拌棒人手一份、一次性台布。

3、每组一只大塑料桶作为盛水容器,一只小塑料盆,一只脸盆作为染缸,能吸水的白布。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孩子的兴趣。

1、教师讲述绿色毛巾掉色的故事。

师: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刘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有趣的事情。这件事就发生在刘老师家里。刘老师的爸爸有一天晚上用了一块绿色的新毛巾洗脸后,就去上班了。结果到了单位,单位里的叔叔阿姨都笑了,他们说,刘老师爸爸的脸怎么变成了大花脸。脸上这儿绿一块、那儿绿一块。

提问:小朋友,你们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幼儿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2、请幼儿说一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绿色的物品。

3、教师介绍自己带来的绿色物品。

二、绿色褪出来

1、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猜一猜上面的五种绿色物品哪一样会掉色,哪一样不会掉色。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掉色就打“√”、不掉色就打“×”)。

3、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过程。

师:那么,到底我们小朋友有没有猜对呢?我们可以实验一下。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过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五组绿色的材料,我们小朋友要轮流把五种绿色的材料做过来。首先用塑料杯盛小半杯水,再拿一个绿色材料放进水里,还可以用粗吸管来搅拌,看看绿色物品是否掉色。如果杯子里的水变成了绿颜色,就表示这个绿色的.物品是掉颜色的,那么我们就将绿颜色水倒进染缸里。如果水没有掉色,我们也将水倒进我们的染缸里。并且还要将结果记录下来,如果你发现掉色就打“√”、不掉色就打“×”。

4、幼儿巡回操作并记录结果。

5、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6、幼儿交流记录结果并验证:哪些物品会褪色。

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不光今天这些绿色的物品会掉色,还有其它的绿色物品也会掉色,我们小朋友可以在家里试一试。特别是妈妈如果给我们小朋友买了绿色的衣服、毛巾,可要提醒妈妈先要放在水里浸一浸,将绿颜色掉到一点后,再晒干用。

三、试试染绿布

1、师:今天我们弄出了这么漂亮的绿色颜料,我们一起给自己做一块绿色的小手帕吧!

践行科学发展 推举绿色典型 篇3

元旦刚过,“吉林森工泉阳泉·2010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就进入了正式推举阶段,来自各方嘉宾齐聚钓鱼台国宾馆,共同见证了这一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2008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获得者、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普,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著名主持人李晓东,2010中国绿色宝贝候选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胡蝶,2008中国绿色宝贝、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蜜、中央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主持人沙滨洋,2009中国绿色宝贝、空政文工团主持人丁甜,及2010中国绿色宝贝候选人、总政歌舞团演员蒋珊珊、中央民族歌舞团青年歌手沈利,2011绿色中国行推广大使候选人、香港卫视匈牙利籍节目主持人魏丽等演艺界人士出席活动,并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吉林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柏广新说,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打造绿色中国的具体实践,对于弘扬绿色理念,树立绿色典型,发展绿色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同时,作为本次活动的冠名方,吉林森工集团两年来与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携手同行,强化了吉林森工集团旗下的金桥地板和泉阳泉矿泉水两大全国知名品牌的品牌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国效力、为民造福”这八个字是吉林森工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深深植根于企业之中的文化基因。我们与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的携手,就是践行“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核心价值观。因为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動是以实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国家利益为己任的,这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我认为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到任何时候,都要与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这就是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精神脊梁。

“吉林森工泉阳泉·2010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主办方代表、绿色中国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缪宏在致辞中指出,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获奖者中有推动国家绿色转型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的地方政要、有新型工业化模式不遗余力的试验者、有人与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开创者,也有公民社会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推进者……总之,他们都是“公共精神”的维护者。组织开展这项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弘扬绿色理念,倡导绿色事业,树立绿色典型。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每次选出的“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都是在绿色生态环保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或绿色行业的领军人物。“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大型公益评选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每年的网络投票率都达到或超过亿次,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最具权威的绿色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负责人透露,本次评选活动是由专家、公众按照科学、公开、公平的方法评选出的中国绿色先锋人物,具有权威性、公众性。本次评选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入围阶段,由专家和网民推荐“2010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提名人选;第二网络投票阶段,由公众对提名人选投票、评审委员会评审,最后综合得出“2010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获奖人选;第三隆重颁奖,届时组委会将举行隆重颁奖仪式揭晓“2010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

据活动负责人介绍,中国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而在于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更在于激发社会公众的力量,而“公共精神”的建立和维护尤其显得重要。这次评选的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就是要融合学界、传媒、民间组织在内的一切公众力量,使我国的绿色事业不断向前。这个奖与其说是一个荣誉,不如说是一份责任的契约。接过这个奖杯,就意味着接过这份沉重的责任。

在“吉林森工泉阳泉·2010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启动仪式上,2008中国绿色宝贝年度大奖获得者于佩与吉林森工集团泉阳泉矿泉水有限公司签约,成为泉阳泉矿泉水系列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于佩为中国队举牌,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女孩。之后,她致力于绿色低碳的宣传,并成功当选中国绿色宝贝。

提倡绿色节能,科学建筑节能 篇4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 经历了20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在建筑节能标准化方面, 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建筑节能要进一步发展, 适应我国飞速发展的建筑形势和能源紧缺的严峻现实, 必须对一些问题有所认识, 才能抓住主要矛盾, 降低建筑耗能。本文拟对我国这些问题和建筑节能的未来发展战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2 节能设计方法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应用两条途径来进行建筑节能设计: 一种是规定性方法, 如果建筑设计符合标准中对墙窗比, 体形系数等参数的规定, 可以方便的按所设计建筑的所在城市查取标准中的相应表格, 得到维护结构节能设计的参数值; 另一种为性能化方法, 如果建筑设计不能满足标准中对墙窗比参数的要求, 需使用权衡标准法来权衡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

对于设计审查人员来说, 当然希望通过查表法来获得建筑外围结构的热工参数, 进行节能设计。编制者在编制标准时也是让更多的设计方案可以应用于规定性设计。但是结构体系系数, 窗墙比的大小将会极大的影响供暖空调耗能。在编制规定时不可能让所有的建筑多能通过查表法来获得体型系数, 一部分建筑就需要通过性能化方法计算来获得热工性能参数。

2.1 规定性方法

应用规定性方法的建筑需满足一定的要求, 包括建筑体系系数、热工性能参数 (包括外墙、外窗、屋面和地下室外墙的传热系数和热阻) 、每个朝向窗的窗墙比、可见光和屋面透明部分的面积。对北方寒冷地区, 供热符合是建筑物的主要负荷, 所以加强外围结构的保温是主要的节能措施, 体系系数越大对保温的要求越严。对南方地区来说, 空调负荷成为建筑物主要负荷, 窗户的遮阳系数成为主要的参数。

2.2 性能化方法

不满足规定性方法要求的建筑就只能通过性能化方法的计算来计算体系系数和热工参数。对于寒冷地区建筑节能标准采用了稳态计算法, 因为北方冬季供暖时建筑内外传热方向单一, 只要计算热量标准负荷规定值就行。对于南方, 因为空调供暖是非稳定传热过程, 必须经过动态模拟计算, 设计标准也给出了空调的年耗电量限值。这些只是相对标准, 对于高层、多层、底层建筑有不同的单位面积耗能, 但保持相同的节能率。

3 保证节能设计的措施

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 包括设计、厂家、建筑开发商、施工单位, 每一个环节都将影响到建筑节能的成功实施。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部位都有影响到节能效果的因素。

3.1 规划阶段的节能设计

建筑规划方案阶段是节能设计的重要环节, 首先, 降低建筑物的体型系数, 尽量小于0.3, 在用地面积受到限制时可采取措施提高用地容积率。其次, 尽量将单元合并, 单元式建筑集中布置, 减少外墙面积, 使大多数单体建筑的体形系数小于0.3, 即节约土地又节能。第三, 尽量减少东西向住宅, 增加南北向住宅。适当减少东西向房间的窗洞, 南北向房间在满足采光的前提下, 不要用大玻璃窗或幕墙。

3.2 围护结构设计

围护结构的设计包括保温和隔热设计, 保温是指:外墙、屋面、门窗等外围围护结构在寒冷季节阻止室内外传热保持室内在一个合适的温度。隔热是指:建筑物的外围结构在炎热季节隔离屋外的高温和太阳辐射, 使室内保持在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温度。建筑物只有做好隔热和保温, 才能给居住着创造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

从古到今, 人们都是用砖块、砌块、混凝土等单一材料砌筑墙壁, 没有过专门的保温处理, 由于单一材料导热系数大, 是保温材料的30倍, 不能很好的保温隔热, 不但浪费资源, 而且创造的环境不够舒适。由于不同的保温材料它的隔热系数不同, 保温效果也不同, 所以, 在选择保温材料时应注意一下几点:

(1) 选择导热系数小的材料, 较少热损失。

(2) 选择门窗材料时, 要有较强的气密性, 防止渗透散热。

(3) 这些材料能吸收利用外部太阳能的热量, 起到节约采暖供热量的目的。

为了更好的留住热量, 人们也想到了在内墙实施保温, 但内墙结点局部不好处理, 易产生热桥热损失大。热桥:是指在墙柱交界处、门窗等部位形成散热点。而且, 室内装修时, 要安装电板、暖气片、厨卫具等设施, 保温材料在此不好处理, 易形成开裂而产生散热点。同时, 减小了房间的使用面积。

外墙保温在建筑物外侧, 节点少, 易施工, 保温效果好。可以防止和减少墙体斜裂纹, 增加墙体寿命。

3.3 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

居住建筑在寒冷地区, 冬季采暖设施的建设应有严格的规定, 锅炉房的总装机容量应与供暖计算热负荷相符; 管网系统要有水力平衡设备; 建筑物室内温度能有用户自行调节, 供暖实行分户计量; 控制水、空气输送系统的耗能。

4 居住建筑节能的发展和前景

一栋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为50年, 有的甚至更长, 因此建筑节能工作非常迫切。如果在今后一段时间, 建筑节能措施再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新建筑仍达不到节能标准, 这些建筑将在未来几十年里无节制的浪费大量的能源。将对我国的经济、能源、环境保护起到负面的影响。

尽管我国节能工作已发展了20年, 但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如果以符合新标准的采暖住宅建筑与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外围墙约为他们的2.6~3.6倍, 外窗约为1.4~2.0倍, 门窗空气渗透为3~6倍。综合许多因素, 我国采暖住宅单位面积耗能约为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倍。而且, 发达国家在不断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因此, 降低建筑耗能方面减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任重道远。

我国的高耗能产业钢铁、水泥近十年超常发展, 都是受到房地产泡沫式发展的拉动, 许多大城市房屋建了拆, 拆了又建, 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我国建筑用能还处在很低的水平, 但增长潜力很大。中国某沿海城市家庭平均人口为2.8人, 2003年上海家庭平均年用电量1730kWh, 而1997 年美国家庭平均空调用电量1555kWh。因此住宅耗能的增长是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利用低劳动力成本、高资源消耗、高资本投入有附加价值的传统制造业的经济结构是不可持续的。我国不可能永远停留在这种目前这种工业化初期落后的经济结构中, 将从工业转到服务业、制造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建筑用能的比例也在增加。

我国颁布的建筑节能标准都是把“节能50%”作为节能目标, 成为“基准建筑”, 但并没有一个具体数值, 各项参数的选取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节能50%也就成为虚拟的对象。地域的不同或设计结构部位的不同, 要求不可能采用同一标准。笔者认为:

首先, 应该很好的贯彻执行近年颁布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其次, 建筑节能标准应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用未来建筑能耗的限额来确定。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建筑节能, 既可以量化为各地区各类建筑能耗的限额, 各地区也可以根据每年能耗的增长情况, 动态的调节能量, 确定节能措施。根据必要的节能量来设定的节能标准, 其比较的基准应当是当时技术水平下的各类建筑的一般耗能标准。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应以新建建筑为主、以大型建筑为主、以供暖建筑为主。

5 结论

建筑耗能的比例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合理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 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建筑节能的目的不是降低这个比例或抑制建筑用能的要求, 而是推进合理用能, 节约能源。

我国建筑节能的量值, 应以未来我国能源供应的限额和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的比例为依据, 进而研究不同气候区的各类建筑的节能目标。

参考文献

[1]《建筑节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96.

[3]墙身-外墙保温88 J2-4.

绿色科学 篇5

李晓景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新兴的产品充斥着市场,其中不乏大量的化学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环保教育是事关千秋万代的大事,必须从小抓起。而我们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环保意识更是极为淡薄,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增强农村地区的环保意识。小学《科学》为环保教育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幼小的生命在科学课堂学习中浸染绿色。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环境保护 绿色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新兴的产品充斥着市场,其中不乏大量的化学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因人类自身环保意识的缺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森林锐减、河流变黑、洪水泛滥、酸雨蔓延、土地荒漠化、沙尘暴肆虐、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环保意识还极为淡薄,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增强广大农村地区的环保意识,要从小学生抓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对农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又为环保教育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科学课程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科学课中进行环保教育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

1、当前小学生环保意识缺乏的原因及表现

农村地区的孩子普遍卫生习惯较差,学校附近的村子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早餐包装、尼龙袋、油纸、废弃物),以及孩子们不整洁的个人卫生状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些学生的家庭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孩子们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保知识浅薄

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了解少,缺乏基本的环保常识。比如:白色垃圾、废弃电池等电子产品、干净的江河水变黑的危害等知之甚少。许多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就只是不要随地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看见废纸废物主动捡起。

(2)环保目的不明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在对我们学校16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认为不保护环境,地球就变成了垃圾场,大树、小草、花都会死,河水会变得不干净。学生们觉得我们环保就是让周围变干净,看不到垃圾,让大自然更美丽,人类生活更美好。其实环保的目的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原因,寻找保护的途径与方法,自觉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均衡相处。

(3)环保意识缺乏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意识到水、电资源的宝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玩自然水、浪费水资源严重,也没有节约电的意识,教室里常常无人了灯还亮着,完全没有意识到缺水、缺电的严重性。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进行节约教育、环保教育。

(4)环保行为习惯差

学生普遍环保行为习惯差,明知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纸屑,不能进草坪踩踏,但是,校园里却经常看到原本打扫干净的地面常常会冒出纸屑等杂物;进草坪玩的学生也常有发现。

二、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挖掘小学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更丰富、知识面更广泛。(1)道德教育内容

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如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六下第五单元的《神奇的能量》„„(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如三上第四单元的《它们是什么做的》;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六下第二单元的《遗传与变异》„„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环境现象和环保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白色污染”情况: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不见了,河面上常常漂浮着白色的塑料袋、饭盒、泡沫包装材料等一次性塑料物品;在公园的绿树从中,绿荫地上,花坛里,不时可见扎眼的“白色”;在宽阔的马路上,一阵风吹过,路边的塑料袋吹上了天空,好像一只只断了线的风筝等。通过播放短片,让同学们思考、讨论:白色污染为什么会如此猖獗呢?教育大家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从而增强广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进行环保教育。

我在教学《水污染》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到污染严重的河边实地的调查研究,看看水面上有哪些漂浮物?这些漂浮物来自哪里?闻闻河水有什么气味?因此,面对发黑发臭的河流,让学生想到的是“什么原因使河水发黑发臭?”、“河水发黑发臭有什么危害?”,从而使学生对水质污染有了一个更直接的了解,增加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环境探究意识。

在学习《从岩石到土壤》这一课时,课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采集岩石标本和土壤标本,让学生从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学习,初步感知不同的岩石、不同的土壤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从而增长一些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在采集标本过程中,接触自然,亲身体验,了解实际中的地貌,得到的知识远比单纯的岩石和土壤的标本要多得多。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获得一些水土流失、树木保护水土、植物生长与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增长了见闻,无疑有利于我们渗透环保教育。

(四)、结合环保节日,开展宣教活动。

一年一度的环保节日有:中国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气象日(3月23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爱鸟周(各地有异,一般为4月至5月初的一周)、世界无烟日(5月31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世界土地日(6月25日)、世界人口日(7月11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通过这些节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的问卷调查等,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五)、让环保教育得到课堂拓展,学练结合,让学生形成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还要让课堂得到拓展,让学生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最终让学生形成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环保作用。

(1)根据学习生活需要,有效使用废弃物,进行课堂环保拓展教育。

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会发现我们诸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很多教具、学具都可以利用被人丢弃的废纸板或废木条等废弃物来自己制作而成。为此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积极捡回废弃物,为教师制作教具或为自己制作学具,还可以实行一些制作比赛,评比后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养成了环保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少污染、变废为宝的良好习惯。

(2)参与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环保能力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的方式,拓展课堂教育。如每年寒、暑假就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利用假期时间,调查一下你所在的村组和家庭每季度用的水电,并认真分析是否达到了节约用水电的要求。或者利用假期,自己去捡废弃物去卖,看能否给自己挣本子费。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课堂知识,而且久而久之,环保也就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能力。总之,21世纪是科技发达,经济迅猛发展时期,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生存环境任重道远。把对少年儿童环境意识保护的培养和教育,不仅迫在眉睫,而且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当然学生的环保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必须针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时制定环保教育目标,更新环保教育策略,使环保意识教育真正的起到实效。

参考文献:

《中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 篇6

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首先必须对“绿色化”的字面含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绿色化”是由“绿色”和作为后缀的“化”组成的一个复合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的解释,“绿色”既可以用作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也可以用作表示事物属性的形容词。当它用作名词时,指的是一种颜色,即“绿的颜色”,譬如“绿色是橄榄树的颜色”、“大地的基色是绿色”等,其中的“绿色”指的就是一种颜色;当它用作形容词时,指的是事物的一种属性,即“绿色的”,亦即“具有‘绿色’属性的”,譬如“绿色植物”、“绿军装”、“绿灯”等,其中的“绿色”和“绿”指的就是一种属性。作为后缀的“化”,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反映的是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表示由一种属性转变到另一种属性,譬如“绿化”、“美化”、“恶化”等。此外,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还对“化”做过一个著名的解释,即:“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那是表示彻底通透之意,反映的是事物变化的动态过程的完成,表示由一种属性到另一种属性的转变覆盖该事物变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化”的字面含义大致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当“绿色”用作名词时,“绿色化”指的是由无绿色转变为有绿色,由较少或较小范围的绿色转变为较多或较大范围的绿色,由部分或局部的绿色转变为全部或全局的绿色,如此等等。

二是当“绿色”用作形容词时,“绿色化”所指的是由不具有“绿色的”属性转变为具有“绿色的”属性,由具有较弱或较浅的“绿色的”属性转变为具有较强或较深的“绿色的”属性,由部分或局部具有“绿色的”属性转变为全部或全局具有“绿色的”属性,如此等等。

总之,“绿色化”的字面含义都是“绿色”这种颜色和“绿色的”这种属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浅到深、由部分到全部、由局部到全局等由此及彼的动态转变过程。

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对作为后缀的“化”的应用并不陌生,对其所具有的内在涵义在理解上也较为一致,譬如:“新型工业化”指的是由传统工业到新型工业转变,“农业现代化”指的是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科学化”指的是由不科学到科学转变,“民主化”指的是由不民主到民主转变,“标准化”指的是由没有统一标准到有统一标准转变,如此等等。

在将“化”字作为后缀的具体应用上,毛泽东于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他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由不带着中国的特性到带着中国的特性转变,由在其个别表现或部分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到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转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后来成为经典表述的“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命题,在其内在涵义上是一脉相承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赋予“绿色”和“绿色化”的涵义并不限于上述字面含义,而常常在其象征意义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而这正是准确把握“绿色化”科学涵义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象征意义上又赋予“绿色”和“绿色化”哪些不同的涵义呢?

笔者的初步研究表明,目前人们从象征意义上赋予“绿色”和“绿色化”的涵义至少有以下三种:

一是将“绿色”用作名词,象征以绿色为基色的树木、森林,与此象征意义连在一起的“绿色化”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绿化”,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使一些地方由没有树木、森林转变到有树木、森林,或者由有较少的、质量较差的树木、森林转变到有较多的、质量较好的树木、森林,进而使一切可能的地方都逐步绿起来。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直沿用至今的“绿化”即“绿色化”的涵义。如:毛泽东1956年3月向全国人民发出的“绿化祖国”的号召;毛泽东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讲话中指出的“要使我们祖国的山河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毛泽东1966年指出的“一切能够植树造林的地方都要努力植树造林,逐步绿化我们的国家,美化我国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习近平2013年4月2日、2014年4月4日、2015年4月3日先后在首都参加义务植树时所说的“全民义务植树开展30多年来,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恢复发展,增强了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还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中国在植树造林方面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缺林少绿依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强化绿色意识,加强生态恢复、生态保护”,“绿化祖国,改善生态,人人有责”。其中说到的“绿”、“绿色”和“绿化”(“绿色化”)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涵义。

二是将“绿色”用作形容词,象征事物所具有的“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要求”的属性,与此象征意义连在一起的“绿色化”指的是使事物由原来不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 的要求转变到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 的要求。如:2014年4月10日筑能网一篇题为《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建筑绿色化》的文章所说的“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建筑绿色化对于节能减排,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筑的绿色程度既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也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水平”,“加快建筑绿色化是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之一”;百度网的《百度百科》在诠释“绿色化学”的涵义时所说的“绿色化学用化学的技术、原理和方法去消除对人体健康、安全和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因此也称环境友好化学或洁净化学”,“绿色化学的最大特点是在始端就采用预防污染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或零污染”,“实际上,绿色化学不是一门全新的科学”,而是“化学的绿色化”,“世界上很多国家已把‘化学的绿色化’作为新世纪化学进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两篇文章中说到的“绿色”和“绿色化”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涵义。

三是将“绿色”用作形容词,象征事物所具有的“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属性,与此象征意义连在一起的“绿色化”就是使事物由原来不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转变到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迄今为止从象征意义上使用的“绿色”和“绿色化”最广泛、最深刻的一种涵义。如:上述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这段话中的“绿色”和“绿色化”所表达的,就是这种最广泛、最深刻的涵义。

准确把握“绿色化”的科学涵义,除了懂得“绿色”和“绿色化”的字面含义与象征意义之外,还必须懂得“绿色化”的适用范围。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绿色化”作为必须协同推进的“新五化”(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最新概括,其适用范围除了生态文明建设外,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自然也包括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当然,“绿色化”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笔者看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绿色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国民理念的绿色化。要在全社会彻底破除“人类是自然的主宰,要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彻底破除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念,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彻底破除自然界没有价值、自然资本不是财富的观念,牢固树立自然界也有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彻底破除人与自然对立的工业文明的主流价值观,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二是国土空间的绿色化。要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等有效途径,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植树造林,加快推进国土绿化;通过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以东北森林屏障,北方防风固沙屏障等重大森林生态屏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三是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要根本改变以“三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产出)为特征,以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退化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原则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加快推进经济要素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型绿色产业发展,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影响小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要彻底改变以满足人的无止境的物质欲望为目的,以个人享乐为中心,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并重,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为目标,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坚决反对无节制消费自然资源、无节制排放废弃物和污染物、无节制破坏生态平衡的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大力推行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为准则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使非法猎杀、买卖、食用和使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五是科学技术的绿色化。要在充分认识科学技术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清醒看到科学技术在目标偏离的情况下给人类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负面作用;要努力克服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唯利性和随意性,正确把握科技发展与应用的目标方向,使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服务;要大力开发绿色生物技术和绿色新能源技术、污染物清除和不产生污染物的技术,以及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和无废料生产技术,以实现生物物种的有效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害有毒物质的净化处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模仿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生产,开创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新的技术形式。

绿色畜禽科学饲养管理技术 篇7

1.1 自然放养

要在无任何污染的自然条件下饲养畜禽。选择无工业废物和农药污染的地区或空气、土壤、水源等环境指数均达标的地区,以自然放养方式饲养畜禽。

1.2 休药期饲养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添加对人体无害的生物制剂饲养畜禽,可采用休药期生产法。生产周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按常法饲养,第二阶段为休药期,在休药期内完全使用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来自“绿色”食品产地的饲料。

1.3 生态原理饲养

对畜禽生产中产生的有污染的易造成“公害”的粪尿和有机废水进行生态无害化处埋,使畜禽的生存环境始终保持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平衡的环境中。可采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生态系统+废水净化处理生态系统”的饲养小区生态模式,利用粪便处理生态系统产生沼气,并对产生沼气过程中的产物直接或间接再利用。

1.4 绿色饲料饲养

在整个饲养畜禽过程中,使用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的符合要求的绿色饲料。不用污染的饲料,不使用有残留添加剂的饲料。

2 畜禽科学饲养管理

2.1选择优良生态环境建设畜禽养殖场应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洁、土壤未被污染的良好生态环境地区, 即饲养畜禽的场区所在位置的大气、水质、土壤中有害物质应低于国家允许量的标准。

2.2选择优良畜禽品种为保证畜禽产品的质量, 要选用优良的畜禽品种, 不断改进畜禽肉品质, 推广先进的改良技术及人工授精技术, 搞好畜禽品种繁育, 以满足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的要求。

2.3绿色畜禽的饲养是以围绕绿色饲料正确使用为核心的技术采取限量的采食方式, 视具体情况每日饲喂3~4次, 防止畜禽过分采食引起下痢。每天都要给畜禽充足的饮水。绿色饲料的保存要做到防潮、防霉、防鼠、防污染。

2.4采用阶段饲喂法, 掌握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每一种类饲料, 根据畜禽不同生长阶段分为小、中、大号料, 根据畜禽日龄的变化, 及时更换不同阶段的饲料。

2.5畜禽养殖场每天必须清理环境卫生建立适合饲养规模的防渗贮粪池, 每公斤粪、尿大约用2~5 g漂白粉消毒后, 贮于地中待腐熟后送到田里。

2.6采用生物安全措施饲养畜禽, 坚持自繁自养,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来切断病原在畜禽养殖场内的传播通过严格的制度, 将病原拒之门外。因为不同畜禽对疫病的抵抗力有种间差异, 所以每一个饲养区内只饲养一个品种的畜或禽。

3 保证饲草饲料的质量

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禽养殖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优先建立绿色饲草饲料原料基地,要在保护利用好现有饲料基地的同时,开发饲草饲料基地。要选择好畜禽适宜的饲草饲料品种,保证充足的饲草饲料供应,加强饲草及饲料原料基地的管理,对饲料的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贮存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实行土地集中连片种植,统一田间管理,采用生物防虫技术,长期稳定地保证高质量的饲草和饲料原料的供应,确保原料质量。

饲料原料除要达到感官标准和常规的检验标准外,其内的农药及铅、汞、镐、钼、氟等有毒元素和包括工业“三废”污染在内的残留量要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要不含国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为成品的绿色饲料提供保证。

4 科学合理配制畜禽饲料

绿色畜禽饲料就是纯天然、无污染、无毒害、无副作用的饲料。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畜禽种类和不同的生产阶段,科学合理地配制畜禽饲料。筛选优化饲料配方,使用高质量的饲料原料,添加必需的限制性氨基酸,保证营养需要。精确加工,生产优质的全价饲料。广泛筛选有促生长和提高成活率又无毒副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畜禽养殖中饲用酶制剂既能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利用率和畜禽生产性能,又能减少畜禽排泄物中的氮、磷的排泄量,保护水体和土壤免受污染。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饲料、兽药管理的规定,严禁在饲料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国际卫生组织禁止使用的所有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科学合理的使用选择绿色环保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正确选择绿色饲料品种。直接购进已经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的配合饲料,针对不同的畜禽品种,选择不同种类的绿色饲料,加快绿色畜禽生产进程。

5 科学预防畜禽疫病

5.1加强畜禽场的疫病防治管理工作, 掌握本地畜禽病发生的规律, 建立完善的疫病防治体系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 严格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 保证畜禽健康成长。

5.2坚持预防为主, 认真做好卫生防疫、定期消毒和疫苗免疫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疫苗免疫制度和疫苗免疫程序。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适时使用疫苗进行预防, 按照科学的疫病免疫程序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搞好疫苗的免疫注射。对重大畜禽疫病要严格实行耳标制度, 实施强制免疫。搞好疫情监测, 预报疫病的发生和指导使用疫苗。

5.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进行舍内外环境和用具消毒选择高效低毒的消毒剂, 每周对圈舍环境消毒一次, 用具消毒二次。对产仔的母畜和产房更要注意彻底消毒。减少细菌病毒的感染机会, 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

6 畜禽疾病的绿色治疗技术

6.1 由官方兽医治疗

对畜禽用药时,要在官方兽医指导下合理用药,不得私自用药。用药必须有官方兽医的处方,处方上的每种药必须标明休药期,饲养过程的用药必须有详细的记录。掌握兽药的有效成分、作用、用途和注意事项。

6.2 使用安全无残留的绿色药物

科学用药,在治疗过程中,对症下药、适度用药,只能使用通过认证的兽药和饲料厂生产的产品,避免产生药物残留和中毒等不良反应。尽量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绿色兽药”,治疗用药要在兽医人员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得滥用。首选绿色畜禽食品生产的兽药和中成药,其次慎用抗生素治疗。对允许使用的药物要按要求使用。

6.3 做好用药记录

要对免疫情况、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必须按照兽药的使用对象、使用期限、使用剂量以及休药期等规定严格使用兽药。遵守用药规定,及时停药。必须填写“用药登记”,其内容至少包括用药名称、用药方式、剂量、停药日期,并将处方保留五年作证据。

6.4 遵守药物的停药期

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根据药物及其停药期的不同,在畜禽出栏或其产品上市前及时停药,以避免残留药物污染畜禽及其产品,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畜禽产品必须在规定停药期后,并取得当地兽药管理部门发放的《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验合格证》方可出栏。

6.5 生态原理防病

在环境指数达标的地区或畜禽场,选择适宜的畜禽品种,在整个饲养过程中,采用无污染、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的生物制剂作为促生长添加剂和防病的药品,按规定不滥添加药物,并且严格遵守停药期,把药物残留量控制在安全残留量以下。

绿色科学 篇8

绿色设计不仅要设计出节能、健康的产品, 还要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尽量减少产品淘汰报废时对环境的影响。海尔目前推出的节能冰箱每天耗电0.19度, 海尔除甲醛空调不仅能有效除去空气中的甲醛, 还能在不开启空调的情况下单独运行此功能, 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需求, 海尔魔卡电视只需要升级一个模板就可以实现电视机功能的升级, 而不必为了升级产品而将产品淘汰, 不仅节约了消费者的购买费用, 还有效避免了产品淘汰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作为设计者的生产商, 设计人员需要直接进入废弃物的处理厂房, 去检测相关报废的家电产品。了解了拆解情况, 就可以让设计人员知道怎样使产品更容易的拆解, 怎样进行更环保的设计, 这样的结果是直接提高了设计人员绿色设计的理念, 使得家电产品零部件数量减少。在产品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回收处理时的便捷高效, 比如电视机的背板一共有多少个螺丝都要在背板上标注清楚, 拆解时只要拧开这些个数量的螺丝, 背板就可以打开了。

海尔技术研发中心绿色设计与资源再生研究所所长尹凤福表示, 科学的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应该包括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回收、绿色经营在内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这其中绿色设计首当其冲, 是整个循环过程的关键, 但遗憾的是现在国内很多家电企业对此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绿色税收新思路 篇9

1. 绿色税收的概述和发展绿色税收的意义

绿色税收也称环境税收, 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为目的, 建立开征以保护环境的生态税收的“绿色”税制, 从而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绿色税收即实现保护环境目的而专门征收的税收和对环境保护起作用的税收。广义的绿色税则包括收费。随着绿色税收理论在我国的出现和应用, 如何建立绿色税收制度, 以保护和改善我国的环境, 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我国税收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我国税收存在的问题和进行改进的紧迫性 (1) 我国绿色税收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行的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与措施, 主要是为鼓励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和综合回收“废弃物”而制定的。虽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 但更主要的还是出于经济目的。这些措施包括:对“三废”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环保投资的税收优惠;限制污染产品和污染项目的税收措施;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的税收优惠等。但是, 与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 我国的税制严重滞后环境保护的需要, 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 未形成绿色税收制度。现行税制没有就环境污染行为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产品征收特定的污染税。目前国家治理环境污染, 主要是采取对水污染征费, 对超过国家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单位征收标准排污费和生态环境恢复费, 这种方式缺乏税收的强制性和稳定性, 环保成果难以巩固和扩大。

(2) 各税种自成体系, 相对独立。现行税制中对土地课征的税种有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 各税种自成体系, 相对独立。一方面税种多, 计算复杂, 给征纳双方带来许多麻烦;另一方面税制内外有别, 不利于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竞争。

(3) 税收优惠形式单一。我国税制中对绿色产业的税收优惠项目较少, 且不成体系。主要是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中减免项目。

(2) 发展绿色税收的急迫性

我国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世界银行环境与经济专家发表的《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 中国大城市的环境污染状况目前是全世界最严重的, 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0个在中国。因此, 建立绿色税制、加强环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多年来, 我国为防治环境污染做了大量行政工作, 同时, 采用绿色税收限制污染的举措已初见成效, 包括排污费、消费税、资源税、车船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绿色税种, 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中, 消费税份额最大, 历年来均占绿色税收总额的50%以上。2006年4月1日起实行的修改后的消费税进一步融入了绿色税制的理念, 对高耗能或资源型行业提高税收, 如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以5%税率征收消费税;鼓励高耗能行业中低耗能产品的发展, 如提高大排量汽车的税率, 对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汽车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与此同时, 黑龙江省自2006年4月1日起, 煤炭资源税首次上调, 由每吨0.5元和0.6元上调至2.3元。资源税上调将会提高开采成本, 抑制资源的过度开采与浪费。

总体上看, 我国的绿色税收起步相对较晚, 税种设计零星分散, 在环境保护方面作用甚微, 虽然各税种历年来均呈上升趋势, 但其升幅仍然低于税收总额的增长速度, 绿色税收在税收总收入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从1995年的15.9%下降到2005年的12.6%, 因此, 建立完善的绿色税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对我国的绿色税收发展的思考和展望

1. 立足税制要素思考我国税收新方向 (1) 从税种方向进行改革

1) 增值税。增值税一直是近年来国家重点改革的对象, 经过改革已由原来的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改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这将有益于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引进先进技术, 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为使中国的增值税模式向欧洲靠拢, 还将使更多的行业被纳入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如农牧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房地产业以及社会服务业, 这可能会增加相关企业税负, 引发一些负面的影响, 但在改革的进程中在所难免。

2) 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自1994年税改后增速最快的税种, 但占税收总额的比率依然很低, 这并不是说中国经济发展缓慢, 而是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上存在很大的漏洞。虽然个人所得税最低起征点在不断提高, 但依旧赶不上经济的发展。从税制方面来说就是要加强对富人收入的监控, 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缩小贫富差距。从征收制度来讲中国目前采取分类分项征收税制, 这个措施的好处在于不容易逃税, 但弊端是多次征收造成免税量很大。

3) 其他新兴税种

(1) 物流税。物业税, 在我国目前房价日渐高涨的背景下, 物流税的提出是十分有必要的。开征物业税有利于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分税制财税体制从中央践行至地方。物业税在设计上应该考虑与市场机制结合以发挥长效机制作用, 促使地方政府行为进一步合理化。

(2) 环境税。当绿色、低碳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焦点, 当西方国家进入全面“绿化”税制的新阶段, 当我国面临的“节能减排”目标日益艰巨, 当单靠法律和行政干预已不能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时候, 税制“绿化”在我国也成为大势所趋。政府多次对加快征收环境税进行讨论研究, 并明确表示要加快理顺环境税费制度, 研究开征环境税。国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是可行的, 但科学发展观也告诫我们要走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照搬国外。我认为环境税开展要有重点有区别的对待, 对于经济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要制定合适当地的环境税。这样可以抑制因为经济发展而对环境的破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可是适当减轻税负甚至可以给地方一些小税种的权力, 适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3) 资源税。当前资源税的改革重点是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这一改革将有利于完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并可以实现通过提高税负成本限制企业对资源的过度使用。而且现在提出资源税的改革有三大优势, 首先是当前我国经济处在回升向好时期, 这是有利时机, 其次是近几年实施的结构性减税, 也有利于改革实施, 再有就是相关行业已具备了承受能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 我国将对高污染高能耗的资源型企业进行大力调控, 资源税的提出也有利于带动绿色税收的进展。

(2) 改变税率积极引导绿色税收

税率一直是税收的重点话题, 直接关系着财政收入也是国家调控的手段之一。政府要发展绿色税收就必须改变税率, 这并不意味着财政减少, 反而能提高效率增加收益。我认为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来改变税率。首先, 就横向而言, 相对于全国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税率。近年来, 国家为发展经济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大力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部崛起以及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在这过程中税收的杠杆作用体现无疑, 同样税率也可起到这样作用。对于低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区域可以适当研究采用低税率, 对于高污染高能耗区则采用高税率, 以此引导绿色产业的发展, 转变发展模式, 降低能源浪费率。其次, 相对于同区域不同行业也实施税率的差异化, 甚至同行业的税率也应细致制定。以往对于能耗大的行业税率相比于节能行业体现不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今后应该采用多浪费多纳税的思想来应对。国家把大量的财力来扶持节能产业, 可以促进节能产业发展也给高耗能产业改进提供动力。同行业间也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研究合理额度, 超额税率大幅提高, 控制能源的低利用率。税率的合理性是改革成效的关键, 深入的科学研究合理的听证讨论是必经的程序。

(3) 调整其他税制要素完善税收体系

相对于税种, 税率其他的税制要素也是相当关键的。这其中包括税收优惠, 税收减免, 税收延期, 课税对象, 纳税环节, 纳税人等方面, 从当今的时代背景出发来调整这些方面是很有必要的。

2. 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的绿色税收

(1) 树立绿色税收理念。我国现行的税制中, 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建税、车船使用税等, 这些绿色税收收入占国家税收收入的8%左右, 虽然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但其力度远远不够。与国外的绿色税收相比, 我国现行税费制度在促进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着税费调节面过窄、调节力度弱化、调节手段单一等缺陷。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 应将绿色税收理念贯穿于其中, 在完善现有税制的基础上开征新税种, 形成以资源税和污染税为主体, 其他税种相配合的绿色税收体系。

(2) 分步骤、分阶段推行绿色税收改革。从税收制度建设的进程来看, 我国绿色税收应当采取污染排放税和独立型环境税的模式, 即以目前所征收的排污费为基础, 通过排污费制度的转型来开征环境税, 而不宜在排污费之外再开征一种新税。在被征收主体上, 应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而不应以购买排污单位生产产品的消费者及购买具有潜在污染性产品的消费者为纳税人。前者数量较少, 征管效率较高, 而且和目前的排污费缴纳主体相吻合。对于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则以排放噪声的超标声级为税基, 采取超额累进税率的形式来征收。同时, 还应加快其他税种的改革步伐, 进一步完善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税收制度, 使其成为“绿色税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 实施绿色税收的前景展望

提高环境保护, 强化环保经济手段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绿色GDP”概念的提出, 标志着经济发展的理念已经发生变化, 由此延伸, 我们有必要按照“绿色税收”的思路, 建立完善我国的环境税收体系, 通过税收制度来鼓励对环境有建设意义的活动, 环境税制的建立与完善必须与国家的税收整体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相协调, 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意义重大, 绿色税收是其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比外国的发展历程中国面临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但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绿色税收必将引领中国税收新风向。

参考文献

[1]顾硕秀, 循环经济与绿色税收[J].时代经贸, 2007年第2期, 41-42.

[2]保罗·R.伯特尼, 罗伯特·N.史蒂文斯.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3]高晓露:《我国环境税收制度设计探讨》, 载《财会月刊》 (理论版) , 2008年第8期;

绿色科学 篇10

绿色会计,也叫环境会计,属于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将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传统的会计学相互结合,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1]

2 科学发展观下推行绿色会计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把握人与自然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绿色会计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推行绿色会计是生态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

空气、水、土地及原始森林自然资源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以及它们的子孙后代所共有的“特定资产”,这些“特定资产”应当被确切计量,赋予一定的价值。而绿色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以及解决其他资源生态问题当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2 推行绿色会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海洋和森林等自然资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二者的关系体现在①两者所要实现的目标一致。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绿色会计,它们所要实现的目标都是既要实现经济效益又要实现社会效益,在促使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②可持续发展是建立绿色会计的前提和理论依据,它的提出为绿色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绿色会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奠定了理论基础。

2.3 推行绿色会计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十七大”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客观上要求企业提供环境信息,以便社会了解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绿色会计正是从资源、环境和生态的角度出发,对企业所拥有、使用的自然资源,对环境资源的破坏程度及应履行的治理义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反映企业的“绿色信息”。因此,我国政府应启动绿色会计建设,并相应完善环保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建立生态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信息,将“绿色”指标纳入对企业的项目审批、财税优惠等方面的考核中。这既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2.4 推行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如今人们更加重视生活质量,社会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如果企业考虑了环境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对自身发展的行为已作了规范,那么在将来便不会因环境成本费用大增而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明显的优势。

2.5 推行绿色会计有利于改善我国严峻的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在7 555 个大型重工业项目中,81% 的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域, 对附近居民影响严重; 4 5 % 为重大风险源。环保总局统计表明: 中国经济成长的GDP 中, 至少有18% 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 随着2030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 亿高峰,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将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正如环保总局新闻发言人潘岳所说“环境问题已经不是未来的问题,而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否安然度过的问题。[2]”与此同时,由于企业过分注重利润最大化,很少关注生产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 传统会计中财务报表仅提供经济效益指标,而对生态、社会效益均未披露。而如今人们对环境信息的需求已超出传统会计的披露范畴, 这就使企业用“绿色信息”进一步解释报表项目显得更加重要。因此, 企业有必要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 通过编制环境报告来反映其履行环保责任的情况及环境效益和成本, 做到外部成本内部化, 逐渐将环保和经营联系起来,以唤起企业对环保的重视,改善我国严峻的环境现状。

2.6 推行绿色会计有利于完善对地方政府的考核

当前,某些领导干部所标榜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差距较大,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日前,国务院提出要把环境考核纳入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中,以节制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只顾经济指标而不顾环境的行为。通过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审查地方的环保投入及治污支出,改变过去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绿色GDP”指标, 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消耗及环境的影响,防止地方政府只顾片面追求“GDP”而采取短期行为,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实现科学发展。

2.7 推行绿色会计是会计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重要,会计越加强。当前会计的社会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使会计更有效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必须根据环境现状建立绿色会计制度,约束或规制企业以往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恶劣行为,为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2.8 推行绿色会计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当今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把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成自己的“污染避难所”,对其进行“环境剥削”。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努力做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因此,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应尽快建立绿色会计制度,运用“绿色”指标对外资企业、产品进行考核,保护国内资源环境及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并要求外资企业定期报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信息,从生产和服务源头减少资源浪费,控制污染的产生,实现发展与改革的“双赢”,提升对外开放能力。

3 推行绿色会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有关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

我国开始接触绿色会计是在上世纪90年代,因此在研究的深度上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我国也缺少对绿色会计系统性的研究,因此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大部分仍是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先进成果。

3.2 绝大多数企业对环境方面的披露不规范

绿色会计应披露的信息主要有:环境成本;环境负债;与环境成本和负债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而目前我国在环境因素的确认与计量方面仍没有完全的定论,尚处于进一步探讨的阶段。还没有为我国真正在企业执行绿色会计打好基础。

3.3 国家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环境的关注程度差距很大,如澳大利亚会有很多的节能措施:街头树下都用木屑覆盖,雨后积水,刮风不起沙。国家制定的环保法规居民会自觉执行。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环保意识还没有形成,而社会普遍的忽视给企业以投机的机会。

3.4 我国在绿色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储备还比较缺乏

我国对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由于没有开设绿色会计的相关培训,导致企业中懂得绿色会计的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中实行绿色会计的障碍。

3.5 目前在绿色会计方面的相关制度建立还不够健全

我国虽然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3]等,但距离世界先进国家的立法水平还很远,同时我国的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有时表现出的执法不严使原本有效的法律变得无力。而且我国对破坏环境的企业的惩罚显得过轻,企业牺牲环境得到的收益可以大大地弥补企业受到的处罚,这也是破坏环境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

4 完善绿色会计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绿色会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涵盖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若要从理论到实践更好的过渡,具体措施如下:

4.1 加快绿色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加快绿色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发展,这就包括尽快建立绿色会计规范体系,以及绿色产品等社会责任产品的认定与考核,如绿色会计准则和制度、披露制度、绿色责任的考核等等。按照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即我国绿色会计的构建不能全盘沿袭,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不能照抄照搬国外办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即先选择个别产品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建议绿色会计的实施先从绿色食品、用品入手,将环境资源用直接损益法计入成本,试行两笔帐并行法,先以不计算环境资源成本原始帐为准,以绿色会计账做参考。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不断修正完善,逐步推行。

4.2 加大对绿色会计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实施绿色会计是一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全国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和干部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为此建议在大中专学校会计专业中增设绿色会计、绿色审计专业课。

4.3 成立绿色会计管理结构

要推动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发展,组织机构要健全,从组织主体上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保障。国家可设立独立行政机构——社会责任管理局,它以社会责任会计、社会会计、绿色会计、社会审计等为主体, 融合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关的单位,如环境保护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工会等,组成一个有权威的综合性管理机构,代表社会整体利益,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行统一管理。

4.4 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

绿色会计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性应用学科,它不仅要求运用者具备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具备与其交叉的相关学科知识。就目前我国大多数财会人员现有素质而言,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将绿色会计宣传、培训列入《全国环境初级教育行动纲要》[4]中,要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绿色会计培训工作,尽快筹办中国绿色会计刊物,以加大绿色会计宣传的力度。

4.5 建立会计法规和环境标准

建立会计法规和环境标准,保障绿色会计的顺利实施。绿色会计的建立,没有国家法律的强制与引导,企业很难披露关于环境方面真实而公开的会计信息,更难让这些不同方法、不同核算内容的信息在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必须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有关的控制和约束制度,对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计量方法、信息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实行统一规范,才能保证为绿色会计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

4.6 加强绿色审计和监督,加大惩处措施

绿色会计是以企业为会计核算主体对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对环境问题的核算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制度规定,是否真实,这就需要我们对绿色会计的核算进行审计与监督,以促使企业自觉保护环境。通过审计,可以调节生产与环保、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审计师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加强绿色审计,有助于绿色会计的创建和不断完善。

4.7 实行绿色会计奖惩制度实行绿色会计奖惩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

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具有一定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政府部门必须强制性规定企业对环境资源信息做出的最低限度的披露。但是,目前由于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5]也可以按指标的约束程度,分为强制性指标和推荐性指标两类,或将绿色财务评价指标区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通过以上标准可以鼓励和引导资源配置向无污染、少污染项目转

移,推动中国绿色会计早日实现。

综上所述,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努力做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绿色会计实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从理论到实际只要经过多次反复,相信在中国推行绿色会计一定会成功。

摘要: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环境因素正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会计将伴随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实行绿色会计不仅是为了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更是为了全社会的健康持久发展。因此,本文从绿色会计的含义入手,谈了推行绿色会计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绿色会计,意义,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苏君.关于绿色会计的思考[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5):34一37.

[2]李祥义.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J].会计研究,1998(10):24一28.

[3]朱启青.可持续发展呼唤“绿色核算”[N].文汇报,2004—01—05.

[4]薛增芹,张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会计构建浅探[J].财会通讯,2008(6):99.

绿色科学 篇11

一、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总体情况

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共拥有垃圾处理设施26座,总设计处理能力13680吨/日。其中,转运站7座,填埋场16座,综合处理厂2座、焚烧厂1座。填埋、堆肥、焚烧三种处理方式的比例分别为:84.6%、4.6%、10.8%。2009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669万吨,较去年减少0.55%,日产生量1.83万吨,其中城八区垃圾产生量445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郊区垃圾产生量224万吨,无害化处理率87%。郊区垃圾清运量、处理量较去年同期均有上升,郊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步提高。

二、北京市垃圾粪便处理设施监管执行情况

(一)国家相关政策及监管标准

2004年、2005年,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运营监管的意见》(建城[2004]225号),《关于加强市政公用事业监管的意见》(建城[2005]154号),要求各部门充分认识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站建设与运营监管的重要意义,并切实加强垃圾处理场站的质量监测和运营监督。

北京市从2002年就开始组织制定全市垃圾粪便处理设施检查考核标准并进行运行监管。随着监管经验的积累和设施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2008年在原有检查考核标准基础上,根据国家及地方新颁标准修订完成第四版检查考核标准,并于2008年7月1日开始实行。新标准整体上分为生产运行、环境保护、安全与应急三项,监管思路、重点更为突出。

2004年至2005年,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简称市渣土处)起草了北京市垃圾粪便处理设施环境监测和运行管理共五项地方标准,于2005年4月28日开始实施。通过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规范全市垃圾粪便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作业标准,推进环卫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使得设施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008年,北京市建设完成市属8个垃圾粪便处理设施在线监控系统,对厂界大气、外排污水、工艺运行等实时在线监控;并于2009年2月将在线监控内容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在线监控系统在设施监管工作中的应用,标志着北京市垃圾粪便处理设施监管向科技化迈进了一大步,全市环卫设施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监管内容

对全市正式投入运行的共39座垃圾和粪便处理设施进行监管。一是环卫信息管理与成本核算,对环卫数据报送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进行核查。对环卫运输记录单的填写、逻辑进行考核。根据全市垃圾流向要求对各设施实际处理量及超额情况进行考核。二是对设施作业质量现场检查,包括工艺运行、环境保护、安全管理等内容。三是环境监测管理,对定期和在线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考核评价。

除日常检查外,每年开展设施重点专项检查,包括雨季迎防汛、污染防控、安全运行、重大节日联合专项检查以及专家评价等,进一步丰富监管方式,完善全市垃圾粪便处理设施监管工作。

(三)发布评价报告

按照月、季考核周期,编制全市垃圾粪便处理设施运行评价报告,上报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并经市政府同意后通报相关区县政府和北京环卫集团。通过评价报告对设施作业量、作业质量、污染控制和安全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一是警示潜在的风险,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二是促进信息公开,使各相关方及时了解信息,特别是政府和公众。

(四)加强指导与培训

以“考核与指导并举,监管与服务并重”为指导思想,在做好检查考核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设施管理新思路和新举措,加强业务培训和交流。针对检查过程中发现薄弱环节及重点问题以技术指导函的形式进行专项指导,并建立跟踪机制,最终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闭合管理体系。

三、监管工作成效

(一)设施工艺完整性逐步提高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运营和监管双方之间已逐步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一方面监管工作促进运营单位自主创新、改进技术工艺、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设备配备水平,在计量、工艺、环保、智能监控设备上不断完善以达到标准要求;另一方面,垃圾处理水平的提高,也促进监管方强化人员培训、更新监管办法、严格监督制度,从而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二)加大污染防控,促进设施节能减排

近几年,政府不断加强设施污染防控工作,建设和完善除臭系统、渗沥液处理设施、填埋气收集利用设施,大力推进设施节能减排工作。截至目前,全市26座垃圾处理设施均建有或正在建设较为完善的除臭系统,垃圾卫生填埋场增加包括调节池、渗沥液处理系统、填埋作业面、环场周边喷淋的综合臭气控制措施。全市16座垃圾卫生填埋场中11座已有和正在建设渗沥液处理设施,其余填埋场的渗沥液送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保证渗沥液达标排放。6座大型垃圾卫生填埋场均建有沼气收集利用系统,其中5座实现沼气发电,其余中小型垃圾卫生填埋场均建有沼气火炬点燃处理系统。

(三)设施运行管理人员素质整体提高

随着垃圾处理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目前垃圾处理行业已和人们心目中传统简单的垃圾处理方式有了很大不同,目前正朝着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大幅迈进,因此对于从事垃圾管理的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设施管理人员主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熟知本行业相关法规、标准。建立各级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同时,近几年环卫行业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在环卫管理和作业部门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北京环卫正在打造一支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工作队伍。

四、进一步做好垃圾处理设施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市场化发展,垃圾管理工作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政府环卫行政管理向三大职能转变:一是健全和完善环境卫生的行政管理构架;二是强化政府行政的规划、法规、政策、标准职能;三是切实履行好对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质量的监管职责。在新的市场化条件下,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的管理格局变化,才能创造出更高的效率。

(一)从设施建设入手,提高设施工艺完整性

正确处理好设施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理顺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体制,做到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有机统一,促进设施长远可持续发展。一是明确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责任,加快设施建设进度。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内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具备建设条件的区县自行协调相关区县或企业落实设施建设,同时制定鼓励政策,调动区县积极性,加快设施建设进度,包括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以市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鼓励政策,设施建成后的运行补助政策,调整生活垃圾异地处理环境经济补偿政策。二是新建或改、扩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应同步建设在线运行监管系统。包括在线环境监测、在线计量称重、主要运行工艺参数及主要工艺环节视频实时上传等,并与市级环卫设施运行监管平台对接。三是建立行业内环卫设施工程竣工验收程序。建设单位应依法组织相关单位和市市政市容管理行政部门进行竣工验收,除依法向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办理质量监督备案外,同时向市市政市容管理行政部门办理工艺运行监管备案,经批准后方可投入试运行。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制度。四是对从事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的企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选择有一定从业经验的运营商,对于保证垃圾正常处理,提高垃圾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污染物达标排放都有重要意义。

(二)多部门形成合力,建立全市性监管体系

一是从横向上整合全市资源,建立多部门监管工作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制定、修订与政府监管职责相适应的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形成全市统一的设施监管体系,最终形成“大市容、大环境、大卫生”和“全社会、全行业、全过程”的管理理念。二是从纵向上建立市、区两级监督机构。各区县建立与市级相配套的监管机构,保证人员编制,提高监管人员岗位技能,培养专业化和有责任心的监管队伍。三是建立公众监督机制。做到信息公开、透明,设施与居民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四是建立监管专家储备库,指导、帮助设施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三)充分依托科技监管手段,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适应垃圾处置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监管体系的要求,如何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已成为新的挑战。要运用综合监管手段提高监管质量。如现场监管采用夜查、设施互查、专家检查、移动环境监测车等灵活多样的检查方式,力争提高检查效能。非现场检查要充分依托科技化监管手段,建立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监管系统,实现计量称重、环境监测、视频等实时监控,实现设施全面监管、全程监管、全日制监管。监管机构可通过网络设备实时监控设施日常运营状态,及时对设施污染物排放指标进行监测,避免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规范设施工艺作业流程,强化工作人员严格作业意识,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效果。同时,利用网络传输的及时性和便捷性,提高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决策能力。

(四)建立全市生活垃圾物流及经费结算调控平台

产生生活垃圾的区县需要跨区域处理生活垃圾的,由市市政市容管理行政部门根据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进行有效物流调配,指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及处理量,统筹优化全市生活垃圾流向和流量。建立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应急机制,确保紧急或特殊情况下生活垃圾的正常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经费调控结算平台,设立专用账户,归集市区两级垃圾处理相关资金,统一结算垃圾处理费、异地处理费和补偿费,并且建立生活垃圾处理阶梯价格机制,即按照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控制目标来核定各区县生活垃圾产生量,超出核定部分的生活垃圾产生量,由产生区县政府按照超量价格承担费用。

(五)建立市容环卫监管综合评价系统平台,形成对区县垃圾管理和市容环境卫生的综合评价

要整合、完善现有市容环卫管理系统和考评体系,建立一套涵盖内容全,同时又突出重点,综合反映区县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指标的考评系统,纳入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监管信息平台及时向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发布,可以做到信息公开,使各相关部门及时了解掌握信息,从而建立各环节联动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用先进技术手段,使复杂问题能够有效、快速解决。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把北京发展的目标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因此打造适合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的环境友好型垃圾处理设施,是今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过程中始终应遵循的原则和努力的目标。

北京市垃圾处理工作现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对于垃圾处理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现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变革与巩固相依。而作为首都市容环境的维护者,我们运营监管部门承担着打造城市整洁、优美市容环境的硬任务,必将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依靠科技手段、闭合管理、真诚服务,打造客观、公正、高效的监管信息平台,实现设施科学有效监管,构筑首都绿色城市。

绿色科学 篇12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已从表面上的产品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的竞争。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将会成为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在未来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要建设符合时代潮流的优秀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特别是在我国与国际市场高度融合的情况下,使企业充满活力,处于不败之地。21世纪是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交替发展的世纪,生态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人口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国21世纪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和目标。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它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带来巨大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虽然建筑企业在绿色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已有一定成绩,但是真正建立绿色文化的企业却没几个,建筑垃圾、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让人瞩目惊心。因此,建设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环境、社会、企业之间可持续、协调发展为宗旨的绿色文化将是建筑企业的必然选择。

1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建构的必要性

1.1 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

绿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遵循、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及其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看法和认识的总和[1]。它是一个企业在对绿色管理战略的长期经营中凝结起来的一种经营理念、企业精神、文化氛围,并在所有员工共有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鱼价值观念上体现出来。企业建设绿色文化,就是使企业全体员工形成一种相同的保护、改善环境和节约、有效利用资源的价值观念,同时将其贯彻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去,从而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做到一方面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推进生产发展,使得社会、环境和经济能够有机地协调在一起,统一可持续的发展。

1.2 构建绿色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第一,低碳经济发展在客观方面要求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根据社会与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企业文化建设在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取现代先进文化,并将其有机整合与提升。企业是否能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要求,及时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已是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课题。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设施绿色管理,塑造绿色企业文化是时代对企业的客观要求。第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就是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实施绿色战略。企业要承担股东价值的责任,不仅创造利润,而且对于员工、社会和环境负责。建筑业在我国是一个主要的行业,它既消耗能源又污染环境。由于资源在日趋的减少以及环境污染在逐渐地严重,我国的建筑业一定要加大企鹅也环境责任的力度,将绿色生产同企业管理摆在重要战略的首要地位。第三,建筑企业中,绿色施工管理的前提是构建绿色企业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一种措施使企业的绿色管理得以贯彻,保证企业绿色形象的树立、绿色目标的实现。利用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与管理制度,将施工管理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使可持续发展的施工管理技术得以实现是绿色施工管理的核心。

2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这一阐述说明了科学发展观的三个核心原则,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科学发展观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它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神态良好、甚或富裕、生产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得以保证。坚持以人为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谋发展,促发展,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使人民群众的文化、政治与经济得到切实保障,使全体人民在发展成果得到好处。

科学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观念,更加注重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更加注重实现速度与效益、质量、结构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人口相协调。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2]。

3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绿色企业文化建构

3.1 基于“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建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但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在价值观上不同于我国古代传统的“以人为本”观,在内容上也区别于西方“人本主义”,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即在价值观层面上,以人为本是以最大多数人民(或人类)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20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各种严重的生态危机,其根源来自于狭隘的“以人为本”。今天,生态文明理论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开始指引人类进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既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体现,对于今天的中国具有深远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行业农民工多,他们教育水平偏低,缺乏能源节约、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意识,甚至没有概念,一些工地的管理、技术人员也有对绿色概念理解单一的现象存在,已习惯于传统的一些不良做法。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环境意识的培训与宣传,是使企业职工生态价值观提高的关键及手段。多渠道、多形式选加强绿色宣传,注重宣传教育的时效性,无形中使员工形成一种定性思维,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分类对管理与技术人员及一线人员,经过培训让员工可以全面正确理解绿色生命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理解并且接受绿色生态观念,了解资源综合利用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环保的经营理念,支持并积极参与企业实施的绿色行动,使企业绿色活动的实施效率得到保障。

3.2 基于“全面协调”的绿色管理制度建构

绿色规章制度是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保证,是调节企业利益关系、规范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制定和实施绿色规章制度的过程,也是形成企业绿色文化的过程。企业的制度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决策方式、各项管理制度、企业结构特征以及不成文的行为准则等。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绿色制度建设要求从管理理念、组织流程、战略制定、日常管理和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对企业的管理和制度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在各项管理创新中,始终把握“全面协调”的原则,统筹协调企业发展的各个要素,强调将绿色价值观念溶入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形成了一套系统化、文件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绿色企业管理规章制度的编制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且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的战略、组织、研发、投资、生产、营销等方方面面。因此,对企业绿色管理制度的构建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充分考虑环境状况、现有机构和其他资源状况,整体规划,逐步实施。

3.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施工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是施工管理中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应用体现,是企业绿色文化的综合体现。绿色施工管理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管理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管理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管理技术[3]。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与核心是建立健全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建立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实施动态管理、责任职责层层分配。(1)以ISO14001环保认证要求和《绿色施工导则》为依据,与工程施工特点和企业自身特点相结合,对环境、质量、成本和安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做系统考虑,制订企业绿色施工的管理制度,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绿色施工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企业自身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及实施指南。(2)成立企业与项目部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与监督人员,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管理。(3)建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各施工阶段、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参照相关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制定企业自身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4]。

4 结语

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一个没有信念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又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这就要求我们建筑企业必须重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不仅重视企业经济效益,而且重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利于企业适应新的经济竞争环境,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冰.略论绿色企业文化[D].商业研究,2009,(1):99-102.

[2]邵念荣,李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研究[J].商业文化,2010,(9):174-176.

[3]吴之乃.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2008-7-16.http://zg.zhulong.com/guild/sites/zgh/detail.asp?i=ZZML&id=18461.

上一篇:物理日记下一篇:高中作文教学方法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