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危机(精选10篇)
课堂危机 篇1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含义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这就意味着教师承载着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传统观念认为, 学者即良师, 只要有知识、有学问就可以做教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使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也使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 教师必须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本期“视点”, 我们从“教师的课堂权力”“教师的教材重构能力”“新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这个话题。
元朝关汉卿曰:“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吕氏春秋·劝学》也有言:“疾学在于尊师。”《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康有为在《政论集·在浙之演说》中说:“师道既尊,学风自善。”我国古代是非常重视尊师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及社会上的精神地位都非常高。尊师是一种很自然的社会风气,没有人会对教师的权威有任何质疑。可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悄然滑落,教师变成了现在谁都可以指责的对象。随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认同感的增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已走到被人们漠视的地步。整个教育走向了以学生为中心,“唯学生是从”之风日渐助长。我们以前的对教师的顶礼膜拜,是一种极端,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可取的。但是,今天出现的尊师理念荡然无存的现象也是不可取的。这两者都没有合理平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的开展。在今天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力已几近丧失,对学生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不能有效制止,甚至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是谁动了师生关系的天平?是谁悄然拿走了教师手中应有的权力?
一、教师权力的流失
首先,什么是教师的权力呢?教师的权力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为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运用的强制性手段,使自己的命令和意图得到贯彻的能力。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通过说服、教育、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班干部任免、座位安排、课堂问答等方法对课堂和班级进行管理等都是教师的权力运作活动。然而,现在却出现了很多教师不敢管学生的现象,教师的权力已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教师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也悄然沦陷。稍举几例就能看出问题所在。
【事例一】武汉江汉大学的三名教师因拒绝了一名成教女生提前拿毕业证的要求,遭到10余名男子的凌辱和殴打,并写下限期发毕业证的“保证书”。
【事例二】北京市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地理课堂上学生侮辱年近七旬的地理老师,老教师只能忍气吞声。这就是著名的海艺事件,引来很多网友的关注,也让很多人不由得深思:我们的教师何以沦落至此?是谁拿走了教师手中的权力之棒,让他如此无助,只能忍受?
【事例三】面对无比顽劣、无心向学的学生,海南旧州中学的校长竟在千余师生面前下跪求学生学习,学生被校长的行为所感动,变得爱学了,校风由此好转。据报道,这位校长为了感化学生,曾多次跪着给学生上课。
关于“事例三”,新闻上报道说学生被校长感动,从此好好学习,校风好转,笔者不敢苟同。我们的学生这么容易被感动么?我们的教育真能如此轻而易举就办好么?什么时候教育变成教学工作者跪求学生的教学方式了?真是到了可悲可叹的地步。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今的师生关系套用一句时髦话,就是“生进师退”的倒错局。黄毛小儿越发是蹬鼻子上脸,施教的老师们则反而步步退让、方寸大乱了。时至今日,大概没有人会再谈“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一日之师,终身为父”“事师之犹事父也”“天地君亲师”之类的老调了。我们在教育理念上奋争多年终于摆脱了“唯师是尊”的错谬,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我们又要走向驱除“师尊”、放弃引导的“自由主义”反面。须知,尊重师长不是基于盲从主义的奴才逻辑,而是基于对等人格尊严的伦理守望;宽容学生,不是基于投降主义的犬儒哲学,而是旨在积极引导下的社会性养成。现在,教师站在讲台上有时真的感到很无力。面对课堂上学生打架,不能动手去制止,否则,拉重了就有打学生的嫌疑,家长会去告老师甚至动手打老师。面对调皮捣蛋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孩子,教师没有权力让他出去,那是剥夺学生上课的权力;不能罚站,不能大声训斥,否则很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要面对家长的精神索赔。这样,老师只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改变孩子的恶习,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可是,教师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全面发展,这造成了很多教师的痛苦,他们的良知告诉他们要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用之才,现实又让他们觉得难以把握。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教师走到了如此尴尬以致进退两难的境地呢?
二、教师权力流失原因的浅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我国教师在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地位由原来的“一手遮天”,到现在的“任人宰割”,其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到底是谁动了师生关系的天平,使它如此偏向学生?
(一)教师权力的滥用及“学生为中心”理论的膨胀
由于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一些“教师中心”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权力曾一度膨胀。首先,在我国,“师道尊严”的传统积淀了很久,影响了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其次,自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问世以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便主导了全世界。这让很多教师感到自己手中拥有了无上的权力。曾一度,教师滥用权力的现象是很多的,让我们觉得有些教师实在是很过分。在这种教师权力膨胀弊病彰显的情况下,很多教育家意识到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受到了压制。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恰逢杜威大力宣传其“儿童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全面指责教师权力的不当使用。自杜威开创现代教育理论以来, 解放儿童的风气骤然出现,新教育家们从理论上论证了儿童的权力与自由的合法性。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儿童的成长,以儿童为中心,完全忽视了教师的存在。儿童受不得一点点的委屈,教师的权力遭到了颠覆性的危机。师生关系的天平开始极大地偏向学生一边。可以说,这是一种压抑后的爆发,只是我们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种学生“中心地位”在今天得到了极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有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的权力,教师不能进行惩罚,否则就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甚至造成心灵伤害,不但违反了学生法,家长更是不依不饶要找教师理论。学生打架,教师只能好言相劝,出手拉架会招致家长非难,说你打孩子,罪过不轻,还有可能丢了饭碗。在今天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可以说是如履薄冰,有时甚至是忍气吞声。
(二)后喻文化下教师茫然失措
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那种知识由年老一代向年轻一代传递的过程就是前喻文化,也被称做“老年文化”。由于以前科学技术发展迟缓,社会生活变化微弱,所以老一代需把基本的生存技能及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带有个人色彩的是非观念传递给年轻一代。在这样的文化中,尊敬老人和老师自然成了一种最为基本的美德。教师拥有着知识上绝对的权威,也是学生崇拜的对象。教师作为最大量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无论是在学生心目中还是在社会上都享有很高的精神地位。但在后喻文化下,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什么是后喻文化呢?后喻文化,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是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如果说在前喻文化(即传统社会)中,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中尚未成年的个人,那么,借用社会学的术语,后喻文化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电子技术、生物技术、激光和光导纤维为主的光通讯技术、海洋工程、空间开发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利用,都使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几十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无以逆转的变化。未来再也不是今天的简单延续,而是今天的发展之果。
在这全新的历史时代面前,年长者的经验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传授的价值。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很多时候在面对学生时表现出了难以“驾驭”局面的困境。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或许早已不合时宜,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抑或在这新知识、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教师不能做到为学生及时“解惑”,这些都动摇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对学生来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抱着过时知识不肯放的复述者,是被时代抛弃的落后者。“代沟”是从来就有的,可是没有哪个时期会像现在这样严重。科学技术的发达、社会的高速发展势必带来价值观念的变化。有人说现在相隔三岁就是一个代沟,这样一个一切都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也加大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困难。由于对学生我们更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播、基本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这就造成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的稳定性。另外,我们的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面对校长和家长要求的升学压力,很难抽出时间进行自身的再学习。就我们现在的教育现状来说,确实没有给教师提供足够的继续学习的机会。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教师没有很好地进行继续教育,或者说使他们多少与社会新事物新观念脱节。这严重影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甚至让学生觉得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已经慢慢坍塌。光靠在道德教育上大喊尊师口号是远远不够的。
三、关于如何找到师生关系平衡点的几点建议
处在这种困境中的教师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走出尴尬境地呢?我们不能期望回到从前那“一日之师,终身为父”的时代,享有来自学生和社会的尊崇。毕竟那种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达到教学相长。为达到此目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看待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力。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容质疑,但不能把它认为是主宰地位。由于学生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特别是中小学生,实际年龄和心理年龄都处在尚不成熟的时期,而教师是身心都成熟的成人,有着丰富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其主导地位不可替代。因此,学生需要教师在学习知识和学习方法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引导。另外,教师也不可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尽量营造一种互动的氛围,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第二,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继续教育,及时补充新知识。现在的社会瞬息万变,它不再适应一个人只从事一个阶段的学习就终身受用的那种一劳永逸的学习方式。现今社会,终身教育的呼声高涨而且也在实行。教师这个行业也不例外,教师需要随时补充新知识,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在知识上和思想上进行交流。
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要给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学生家长应该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配合教师的学校教育搞好家庭教育,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在目前这种师生关系失衡的情况下,要想重新找回平衡点需要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莉君.权力与权利的思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2]李松林.控制与自主--课堂教学的权力品性研究[J].教育学报, 2006 (6) .
[3][美]杜威著, 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课堂危机 篇2
据媒体报道,今年在湖北招生的87所二本院校再次征集528个志愿,这是湖北省二本首次出现再次征集志愿的现象。北京、广西、安徽、吉林等地的二本高校,也征集了两次志愿。实际上,四川、河南和宁夏几年前就出现了这种现象,2012年有的省份甚至出现了众多高校零投档。生源危机在全面辐射高职高专院校的同时,逐渐向本科高校蔓延。
曾几何时,“大学生”是一个非常响亮的称呼,一个家庭出了个大学生,是一件十分荣耀的大事。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如今,除非是考上名牌大学,一般的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变成“大白菜”,大学生头上的光环正逐渐消失。一些人毕业即失业或待业,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自然会出现弃考、不填志愿或不报到的现象。
当多数适龄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社会便可能从重学历变为重“校历”(重视学生是从哪所学校毕业的),这是因为对一个人的远距离判断,最直观、最外显的就是“校历”。竞争重心上移,名牌大学或重点大学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过去,而一般的院校吸引力大不如前。这是水涨船高的结果,也是学历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逐渐蔓延的高校生源危机,本人认为:第一,应控制高等教育规模,走内涵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从规模发展转移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轨道上来。由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逐年下降,未来几年一些层次较低的高校将招不到足够的学生,甚至面临倒闭。但目前许多准备“升本”和更名“大学”的高校,为达到规定的办学规模要求,仍在热衷于扩大校区、大兴土木,积极争取扩大招生规模。为改变这一趋势,亟须对《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进行修订,使院校设置条件更重质量和水平,降低对规模的要求。
第二,结合时代需要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近年来出现的农村中小学并校,不仅是因为学生随外出打工的父母进入城市导致农村学童减少,也因为农村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使是鼓励生育也很难提高人口出生率,这是一个普遍规律。日本、韩国的少子化进程都导致大学适龄青年不足,即便是台湾这样多子多福传统观念得到顽强保存的地区,现在也成为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之一,高校严重缺乏生源,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课堂危机 篇3
加强危机教育,就是要强化公共危机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危机教育这个课题虽然沉重,但新课标强调“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探索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知识魅力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新的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那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呢?
一、充分地说——给学生一对自信的翅膀
说是语言的口头表达形式,而语言是思维的窗口。说话的训练一方面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通过教师的组织、提示,适当扩大说话对象的范围和时空,既可以融合各学科,又可以沟通课内外,还可以加强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扩大课堂的容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
如上《鸦片战争》这课时就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后提问:“鸦片战争为什么会打起来?中国为什么会打输?中国输说明了什么?”这些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讲出一些理由来。整个课堂气氛因平等的对话而轻松,因积极的回答而热烈,因探索而充满魅力,因反思而充满人文关怀。最后,教师只做画龙点睛式的点评,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要有危机意识”。从明朝到清朝,我们以为自己是天朝大国,不屑与外国交往,满足于自己的小圈子。思想上失去危机意识,于是闭关锁国了几百年,也失去工业革命的历史契机,落后必然挨打,我们失去了危机意识换来的是什么,是一百多年屈辱史。所以说中华民族必须正视危机,清醒地意识到危机的存在。而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弹丸之地,资源匮乏,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但是正是面对这样的危机,日本人发扬大和民族精神,自立自强,成为今天世界为之瞩目的国家。所以,大到民族、国家,小到企业、个人都是同样的道理。危机永远与机遇并存,危机本身就蕴藏着机遇的成分,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就是要“将危机转化为获得成功的机遇”。每一次危机既可能是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通过这样探讨,让危机意识深入学生心中,防范危机而不是逃避危机。
二、尽情地读——给学生一张能口吐莲花的嘴巴
在中国,小学、初中课堂教师会叫学生阅读,高中课堂就很少了。关于阅读,语文课标里有这样一段阐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我们历来都讲中国地大物博,国人对此津津乐道、深信不疑。“中国真的地大物博吗?”笔者在教学时请学生先阅读下面一则报告。
1988年中国科学院的国情报告:(1)中国是缺水大国。淡水资源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中国是贫地大国。人均占有土地不足0.01平方公里,约为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耕地约0.001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平均耕地的36%。(3)中国是贫林大国。林地面积125.3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20位,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001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8%。(4)中国是贫草大国。人均草场0.0036平方公里,约占世界平均数的56%;而且长期重用轻养,超载放牧,盲目开垦草原,退化草原已达可利用草场的1/3。(5)中国是贫矿大国。原油、煤、铁、铜、铅、锌、镍、钴、铝、锰、金等,除煤以外,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在世界上排行第80位。
可见中国的资源危机十分严重。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有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分母。其结论是: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源小国。所以说地大物博适用于中国古代而不是现代。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平时怎么讲中国出现了资源危机,学生的感受都不深,因为没有通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通过阅读这则报告,数据确凿,容不得你不信。读后学生深刻了解了我国资源现状,危机意识油然而生,懂得要节约资源,要建设节约型社会,自觉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同时教师还可强调,随着地球人口的剧增,全球的资源在锐减,不仅中国闹资源危机,全球都在闹资源饥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有义务宣传这种意识。为了子孙后代,让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仔细地看——给学生一个发现的机会
捷克斯洛伐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这样说道:“一个人的智慧,应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获得的知识越牢固。”这充分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应让学生多看多观察,自己去发现,去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填鸭式的强灌,这样,才能培养出素质教育追求的发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如讲工业革命,学生对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但对工业革命的后果就知道得不那么清楚了。我们可以给学生展示几组图片。
第一组:(1)蒸汽机;(2)电灯;(3)计算机;
第二组:(1)死寂的泰晤士河;(2)伊拉克战争;(3)核威胁和核污染;
第三组:(1)夏威夷海啸;(2)中国的非典、汶川地震;(3)墨西哥的H1N1甲型流感。
提问:仔细观察第一组图片,你能想到什么?除此之外你还能想到什么?第一、第二组图片有什么联系?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看第三组图片,谈谈你的感受。想想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说明了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
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第一组三幅图片分别是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发明,第二组第一幅是讲工业革命带来的水污染,第二幅讲争夺石油引发的战争,第三幅讲……两组图片有内在联系,第二组反映的是第一组的消极后果。结论是:科学能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它是一把双刃剑。第三组全是这几年发生的可怕灾难。它们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界,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说明我们人类正面临生存危机,要赶快停止破坏地球的错误做法,保护生态,要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这一切,不用教师说教,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提问诱导,自然而然就得出上述结论。学生从中不但树立了生存危机意识,而且还意识到全人类要一起努力,因为没有人能在这种毁灭性的灾难面前独善其身,每个人都要有强烈的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类惨剧再次发生。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观察,因为观察不可能是孤立的,人在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的同时,必然伴随有大脑紧张的思维活动,对通过观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初步地分析、加工、整理、总结、判断。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对正在生长发育中的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四、自由地思——给学生一个聪慧的脑袋
新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课堂,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课堂。它要使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分析、解决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
如讲赤壁之战,这个故事学生知之甚详,历史课文也写得非常详细,讲起来没有什么新意,高考又不考,因此很多教师就不理了,殊不知这是培养学生危机意识的最好的教材之一。(1)孙吴为什么要联手?(2)曹操为什么要把战船用锁链连起来?(3)曹军为何会一败涂地?(4)从赤壁之战中你得到什么感悟?前面三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很简单。第四个问题学生回答得就五花八门了,而知识升华就藏在这五花八门中。对曹操而言,赤壁之战虽然计划极为周详,部署也十分严密,却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状况,结果本应胜券在握却一败涂地。这告诫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危机意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对孙吴而言,早早树立危机意识,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就有可能化危机为契机,在危机中获利。总之,有危机并不可怕,没有危机才是可怕的,而没有危机意识更是可怕。正是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才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并使得他们在放飞思维的过程中有所领悟和体验,有所提高与发展。
五、感性地写——给学生一双灵巧的双手
说话是积累,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在充分地说、尽情地读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写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写,无拘无束地写。这不但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锻炼了学生习作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渐渐形成。
如讲到张衡发明地动仪时,就可以结合汶川地震、蒂利上台领奖两件事,叫学生以此为题写一篇随记。这样不但把教学内容生活化,还能在孩子们灵动的语言中发现人文关怀、应对良策。不然,光谈历史上的危机,会让学生觉得太遥远,光谈现实中的危机,又让学生觉得是讨论时政。通过这么一写,学生才意识到加强全民的防灾应急教育已刻不容缓。历史教师要善于把危机作为一条引线,从而把历史引向现实,让历史问题生活化、现实化,让学生学会用历史来解决现实问题。通过树立危机意识来防范危机,加强公共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来减少危机带来的伤害。写,能给学生一双灵巧的双手,一颗感恩的心灵,让它闪烁出人文之情,智慧之光。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上理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要在学生、教师、文本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说出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思、所悟,并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也是如此。教师要想引领学生攀越知识的高山,能力的高山,就必须让孩子们自由地讲,尽情地读,在文本中思,在生活中思,才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行。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课堂危机 篇4
一、大学英语课堂当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在讲台前慷慨激昂的讲解着英语知识点,讲台下稀稀疏疏的学生分散着坐在后几排,桌面摆着一本英语书,眼睛盯着手机,专心致志的做着自己的事情,有些闲老师讲课烦得学生还会带上耳机,降低教师对他的“干扰”。教师在讲台前自言自语,没有学生的一点反馈,师生间没有一点交流互动,如同两个世界的人一般,自己做着自己的事情,互不打扰,只为完成自己的“任务”。
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们来上课,通过点名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出勤率,降低学生的逃课率。而来上课的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点名,有的学生在教师点完名后就逃走,那些没逃走的也都多数在做自己的事情,对教师讲课等完全没有任何反应。而对于一些教师来讲,上课缺少热情,教学手法老套,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是不管不顾,只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能够来上课,在课堂上经常为学生播放影片,对于书本知识点简单讲解,非常的不负责任。
二、大学英语课堂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英语课堂存在危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科技的不断发展,通讯工具的不断完善,使得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也就导致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并且由于学生对于网络等的娴熟使用,学生的知识面也会增加,一些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可能会出现无法解答的尴尬局面,致使学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产生质疑,使教师不再成为学生心中的权威人物,致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丧失热情;第二,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更加开放,追平师生关系的平等,尤其很多学校组织的为教师评分等活动,很多教师为了获得好评,降低了对学生的管理要求,使学生对教师也有一种不屑的心理,这也是导致英语课堂出现危急的原因之一;第三,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式。时代已经在改变,教育方式也需要相应的改革,但一些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致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枯燥、乏味,不能用正确的方式对待英语,导致学生不断与英语课堂产生距离感,最终排斥英语学习;第四,缺乏英语学习的动力。目前,很多学校已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此种硬性的要求,使学生们对学习英语兴趣缺缺,从而降低了学习的动力。
三、改善大学英语课堂的具体措施
改善当前大学英语课堂现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性教学,具体要做到:第一,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拉近学生与英语学习的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另大学英语课堂充满生机;第二,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避免大学英语的枯燥乏味,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大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第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要自顾自的讲课,不理会学生,而是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营造热烈的课堂氛围,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
总结
危机管理:三鹿奶粉危机管理分析 篇5
一、切入点:“2007年底,三鹿已先后接到农村偏远地区反映,称食用三鹿婴儿奶粉后,婴儿出现尿液中有颗粒的现象。”
二、措施:
(一)对外:
①建立信息小组,负责对外发布公告,联系召开记者招待会,与媒体接洽相关事宜;确立发言人,统一管理信息的流入与流出;②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说明真相;向公众及时传递真确的第一消息,阐明集团的立场并反复强调;③成立婴幼儿结石基金会,以负责、真诚的态度展示企业形象;④由卫生监督部门出面,向媒体介绍三鹿是如何通过严格的检查,保证三鹿奶粉的质量;⑤并展示最新关于三鹿集团产品的卫生检测结果报告单。
(二)对内:
①建立危机处理中心,下设生产小组与市场小组。生产小组负责协调生产和问题奶品的处理;市场小组负责联系客户,回收问题产品。在第一时间召回在农村偏远地区销售的奶粉,进行化验,找出有问题的奶制品;②由集团主动担负起孩子的治疗费,积极配合医院查找病因;③与各利益方积极沟通。对各销商坦诚相待,加快问题奶粉量,并有集团补偿经销商的损失;对奶农,要在保证奶源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收购;④三鹿集团应借此机会,对召回的问题奶粉就地销毁,摒弃行业惯例,建立行业新标准---不含三聚氰胺,提高售价,引导行业进行良性竞争。
(三)事前措施:
①要居安思危,要具有法律意识;②对危机进行预测分析;③制定危机管理计划;④成立危机管理委员会;⑤印制危机管理手册;⑥确定组织发言人;⑦事先同传播媒介建立联系;⑧建立处理危机关系网;⑨搞好内部培训。
(四)事后措施:
金融危机 自信危机 篇6
面对危机女人往往比男人更多的忧心忡忡。口袋紧巴巴的时候,难免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挣扎徘徊,缩衣减食,沦为抠门一族也倒顶多是少添置一些行头,如果不巧遇到裁员减薪,缩减了自己的信心,那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有时候危机来临得一点都没有征兆。上个月还在想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要求老板为自己加薪,这个月就已经为没有被裁员减薪而感到万幸!
于是在这短短的几个月里,很多人开始有了忧患意识,开始担心下一秒可能产生的变化。
但是每个人面对危机却又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的,感觉金融危机造成失业,即使要再就业也是困难重重:有些人却在此看到了创业的机会,做一些小成本低风险的投资,不但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没有任何的降低,还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让生活更充实起来。
专家都说“得失就是一对双胞胎”,每个人看待危机中得失的角度才是关键。减薪裁员不要紧,重要的是不要裁减了自己的信心。创业随时都能开始,只要找对了投资方向,不管面对何种危机,自信心都能给你力量笃定面对!
Q: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请问它对中国的影响已经到达顶峰了吗?
A:还没有到达顶峰,因为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要到2009年年中才会明显浮现,现阶段各国政府仍在研究救市方案,专家相信最困难的日子仍未到。
Q:如果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不幸被裁员减薪,那在这个时机做自己的创业投资是否合适?
A:减薪后还有工作,而被裁员就必须要专注个人往后的发展,这个时候找一份工作或者创业就要认真考虑,选择了创业就得尊重自己的选择,完全独立地对自己和周围的人负责,踏出创业的第一步。
Q:被裁员到底是机会还是危险?再就业或者创业的时候我们该注意什么?
A:要有积极的心态,得失就像一对双胞胎,失去了工作也许得到创业的机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再就业的时候就更要加强个人能力,把不愉快的经历看成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学习机会,相信未来的成就都是从现在开始!
Q:什么行业的发展形势较好?请给一些建议,以方便创业者确立投资方向。
A:可以考虑小本创业,运用网络新经济下的电子商务创业机会,有些网站是推动和帮助妇女免费创业开设网上“我的店”,其零资金投入、零管理投入、零服务投入的优势,被许多女性创业者喻为第三代网店(3G网店),可参考网页:www.febay.cn
Q:那请专家给我们准备在网上开店的创业者们一些建议和启发。
A:网上创业一定要量力而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创业平台,控制创业成本,勿盲目投入,从小做起,熟悉流程。
选择创业产品品类时,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产品品类或感兴趣的产品,才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解答。创业者至少要制订半年甚至一年没有钱赚,仍能坚持下去的计划。要充满信心,有坚持到底的勇气,同时还要有应对最差状况的心理准备。要清楚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什么,然后沿这个方向走下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决定了网上创业就努力去做。
Q:请专家给予一些保守投资的建议,如储蓄或定投。
A:投资最重要是一份坚持,爱因斯坦说过复式利率是最厉害的,只要定期储蓄不要间断就可以看到投资储蓄的效果。
工作岗位中需要的“ASK”
Attitude态度
责任:能主动承担更大的工作责任吗?
使命:是否知道自己在职场上的工作重点、使命并且可以努力完成呢?
增值:是否经常努力提升个人工作技能,每天要求自己进步呢?
相处:与人交往可否保持双赢关系和积极态度?
Skills技能
解难: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解难方法、规划设计、有冒险精神……
管理:决策的能力、指挥的能力、时间控制和管理、工作进度、安排工序……
沟通:谈判能力、说服能力、激励能力、演讲能力、有效的主持会议能力……
创新:你是否拥有创意,革新思维呢?
Knowledge知识
行业:你是否熟识行业发展及最新状况?企业的经营策略、形势、竞争对手的发展。
生产:生产的管理知识,货品存放,维修保养。
人事:才能评估,人事管理,公司资源调配。
信息:商品及服务的开发、设计、数据分析、促销宣传、电脑及网络的建立、对外交流……
现今的经济环境下,我们是该选择紧衣缩食地面对危机,还是创业出击挑战危机?这对于我们在危机中的信心培养也是重要的一个选择。
增强自信做好自己
当全球经济都在面临大考验的时候,懂得鼓励自己才是硬道理!充电学习、心理辅导成了引领潮流的新动向。不知不觉间,饭馆腐败、KTV狂欢……吃喝玩乐渐渐降温,职场培训热、家庭省钱经成了全民活动。
作为新时代的创业女性,金融危机下理财的最高境界是既要节约省钱,又要享受生活,绝对不做苦行僧。在我自己经营的网店里,我找到了想要的生活。零成本的创业模式让我没有风险投资的压力,零售后服务更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自己选择的创业途径和生活方式,在经济严冬中让我受益匪浅。
谁说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掉馅饼的机会还是有的,有些网购平台通过购物积分兑换返点,也不失为省钱的第一良方。
“时机便是转机”,此话不假。对于家庭主妇而言,同样的产品,换个时间出手,所付出的成本大相径庭,生活质量得到保障才是上策。
“爱拼才会赢”,团购、疯抢等优惠活动都是生活中省钱的好方法。在通胀压力较大的当下,这些方法既节省开支,又不会降低生活品质。
作为掌握家庭财富的女性,想要保持高品质的生活质量,除了用平稳的心态感染家人朋友之外,同时还需要选择好创业机会,以满满的信心,轻松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问题,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丰收。
轻松自信秀出自己
随着金融危机到来,女人相比男人对经济衰退的忧虑更多,不只是让女人少买一件衣服那么简单。金融危机首先摧垮的是我们的信心而不是消费能力。
一直被朋友称为败家女,“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的情况下,竟毫无缩紧口袋的念头,倒也乐得逍遥,依然自信满满、时尚潇洒。即使在金融危机时刻,生活品质依然不能打折!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的惊慌而减少压力,沉着应对经济寒冬还是有很多的方法。
减少逛街的次数,对女孩子来说就意味着少一些诱惑。不让自己沦为“卡奴”,减少一部分利息和负资产是明智之举。
网购被女性朋友公认为最省钱的方式,在网上总能找到低于市场价格的产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消费方式可以为败家女们省去不少花费。摒弃过度奢华的生活,转而追求简洁自然的生活,也不失为一种调节心态的方法。
还有就是要主动出击,积极面对!无论是为自己增添一份额外的收入,还是为自己积累更多,我们都有理由找一份兼职工作。在我兼职的一个帮助女性创业的互联网平台上,除了掌握最前沿的资讯,跨国界学习交流之外,我还轻松为自己的高品质生活买单。
互联网上的这种创业方式,带来的自信与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
课堂危机 篇7
若问,历史上大数学家所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数学史书上给出的答案无疑是无理数的发现而产生的第一次数学危机.
数学家、数学史家吴文俊(1916-)在“关于研究数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一文中,他说:“美国克莱因(M.Kline)的《古今数学思想》一书,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最好的一本数学史专著.”
《古今数学思想》一书的开篇,其作者M·克莱因(1918-1992)的第一句话就问道:“数学是在哪里开始出现的?”他紧接着说:“数学作为一门有组织的、独立的和理性的学科来说,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之间的古希腊学者登场之前,是不存在的.”
但是,就在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古希腊学者登场之际,却不幸地产生了危机———俗称第一次数学危机.
数学史家M·克莱因说:“Pythagoras(约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00年)在意大利南部形成了他自己的学派”
张顺燕教授的“数学与文化———在北大数学文化节上的报告”中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得到结论:自然数是万物之母.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以某种方式依赖于整数.但是当他们利用毕达哥拉斯定理发现不能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即不是有理数时,受到了极大的震动.这就爆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数学基础的第一次危机是数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产生与克服(或消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的确,无理数的产生使具有确定值的理论数学发生了质变,即数学陷入了“确定值的丧失”.再者,说第一次数学危机产生后克服(或消失)了,是纯粹的胡说八道!甚如王方汉先生说:“第一次数学危机持续了两千多年,19世纪数学家哈密顿(Hamilton)、梅雷(Melay)、戴德金(Dedekind)、海涅(Heine)、波雷尔(Borel)、康托尔(Contor)和维尔斯特拉斯(Weietstrass)等正式研究了无理数,给出了无理数的严格定义,提出了一个含有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具有不确定性或取近似值的)新数类———实数,并建立了完整的实数理论,这样,就完全消除了(因发现无理数而产生的)第一次数学危机.”[5]
其实,实数中含有无理数,而不是消除了无理数,即因发现无理数而产生的第一次数学危机并未消除.
王继延教授说:“人们是通过‘(数形统一或相结合几何学的)单位长(图1-a1)为边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图1-a2)不能用有理数表示’来认识无理数的,因此从几何来看,问题就是‘正方形的边和对角线这两条线段不可通约’.”[6]他还说:“方程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反映现实世界的一个及其有效的数学模型[?].而x=恰是方程x2-2=0的根.”[6]
事实上,中学生们从数学教科书上知道,方程x2-2=0的根是x=.
图1
关于负数,数学史家M·克莱因说:“总的说来,在16世纪和17世纪,并没有很多数学家对于使用负数心安理得或者承认它是数,更谈不上它们可以作为方程的真实根.当时人们对负数有一种古怪的信念.例如Wallis虽比他那个时代的人思想先进并承认负数,但他认为负数大于无穷大而并非小于零.他在所著的《无穷大的算术》(1655年)中论证说:由于比a/0在a为正数时是无穷大,故当分母变成负数时,例如当a/b中的b是负数时,这个比必定大于无穷大.”M·克莱因还紧接着说:“欧洲人在还没有克服(或消除)无理数也没有克服(或消除)负数带来的困难时,又晕头晕脑地陷入了我们如今称之为复数的问题.”
在理论数学中,若存在着只能以工程师的需要取近似值的无理数引发的第一次数学危机,必将祸害无穷.但是,若产生、发展、克服或消失了,则负数、复数也就随之不存在了,具有确定值的理论数学才能够获得重生.换言之,一种没有无理数,亦没有负数及复数的数学科学体系,其可以通过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的产生、发展及克服或消失而形成.
什么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我们知道,几何有3种单位:(1)长度单位———尺;(2)面积单位———尺×尺=尺2;(3)体积单位———尺×尺×尺=尺2×尺=尺3.我们还知道,在几何的这3种单位中,以长度单位———尺为最简单.另一方面,最简单的数,是单位数一.
数学家华罗庚(1910-1985)《数学的用场与发展》:“数学是从(物质)物理模型抽象出来的,它包括数与形两方面的内容.”
其实,数形统一或相结合几何学最简单的图形,是图2-a1.以图2-a1为边长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产生第一次数学危机的无理数的图2-a2.以图2-a2中的对角线为边长的正方形,是面的界为发展的非共识的图2-a3.图2-a3的异态,即面的界化为线的界之态,是消失了的以0为线之界的非共识的复归于理论基础数学特征而具有———确定值———的图2-a4.根据图2-a4,得左右中心对称而非共识的图2-a5-1.以图2-a5-1中的数2为首项及公比的几何形上的数列(简称“几何数列”)之张量分析的最终结果,则得非共识的图2-a5-n.
图2
数学家陈省身(1911-2004)说:“张量分析简单明了,在初等问题中,其功用是不可磨灭的.”
随后,将图2-a5-n展开,则得图2-a5-n'.
毋庸讳言,在人类的数学科学———数形统一或相结合几何学的数学科学史上,唯有中国人捷足先登最先发现或找到了∞位居之所,而见于图2-a5-n'中.
人们只要认真地研究,第一次数学危机的产生、发展及克服或消失,就会知道其涉及诸多重大数学史待决问题,因本文篇幅之限,余不赘述.
参考文献
[1]陈玉蝉.如何让数学文化在中学课堂中绽放魅力[J].福建中学数学,2016,(2):20.
[2]吴文俊.关于研究数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4):37.
[3]M·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M].张理京,张锦炎,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31;37-38;293-294.
[4]张顺燕.数学与文化——在北大数学文化节上的报告[J].数学通报,2001,(1):1.
[5]王方汉.历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J].数学通报,2002,(5):42.
[6]王继延.无理数槡2的发现[J].数学教学,2003,(1):39;40.
数学危机不危机 篇8
( 一) 第一次数学危机
公元前580 ~ 568 年之间的古希腊, 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建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 这个学派所有发明创造都归于学派领袖. 当时人们对有理数的认识还很有限, 对于无理数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 该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根据勾股定理 ( 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通过逻辑推理发现, 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既不是整数, 也不是整数的比所能表示. 希伯索斯的发现被认为是“荒谬”和违反常识的事. 它不仅严重地违背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 也冲击了当时希腊人的传统见解. 这就是第一次数学危机. 最后, 这场危机通过在几何学中引进不可通约量概念而得到解决. 只要承认不可通约量的存在使几何量不再受整数的限制, 所谓的数学危机也就不复存在了.
( 二) 第二次数学危机
十七世纪微积分诞生后, 由于推敲微积分的理论基础问题, 数学界出现混乱局面, 即第二次数学危机. 微积分的主要创始人牛顿在一些典型的推导过程中, 第一步用了无穷小量作分母进行除法, 当然无穷小量不能为零; 第二步牛顿又把无穷小量看作零, 去掉那些包含它的项, 从而得到所要的公式, 在力学和几何学的应用证明了这些公式是正确的, 但它的数学推导过程却在逻辑上自相矛盾. 直到19 世纪, 柯西详细而有系统地发展了极限理论. 柯西认为把无穷小量作为确定的量, 即使是零, 都说不过去, 它会与极限的定义发生矛盾. 无穷小量应该是要怎样小就怎样小的量, 因此本质上它是变量, 而且是以零为极限的量, 至此柯西澄清了前人的无穷小的概念, 第二次数学危机基本解决.
( 三) 第三次数学危机
1902 年, 罗素悖论的产生震撼了整个数学界, 号称天衣无缝、绝对正确的数学出现了自相矛盾. 罗素在该悖论中所定义的集合R, 被几乎所有集合论研究者都认为是在朴素集合论中可以合法存在的集合. 因为既要R有异于R的元素, 又要R与R是相同的,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 任何集合都必须遵循R R的基本原则, 否则就是不合法的集合. 数学家们就开始为这场危机寻找解决的办法, 其中之一是把集合论建立在一组公理之上, 以回避悖论. 德国数学家策梅罗提出七条公理, 建立了一种不会产生悖论的集合论, 又经过德国的另一位数学家弗芝克尔的改进, 形成了一个无矛盾的集合论公理系统, 这场数学危机到此缓和下来.
二、三次数学危机为何在西方
( 一) 西方人更注重逻辑思维
西方有一句话叫做“富人创造世界”, 从这三次数学危机, 我们知道西方人善于发现问题, 主张去探究“这个东西是什么”, 从逻辑和本质出发思考问题, 不断地将问题呈现出来, 不断思考和挖掘, 朝着困难进发, 不断地思考事物的根源, 而不是将理论推倒去重新建立, 在此基础上, 通过人们逐渐地去深入, 或者是变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都能使新的问题得到解决. 西方人长期是以这种逻辑思维来做事情、搞研究的, 那么此时西方的数学才会出现危机.
( 二) 西方人更注重体系的完善
第一次数学危机是由于实数系不完整, 第二次数学危机是由于极限理论不完整, 第三次数学危机是由于公理化体系不完整. 当西方人发现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之上, 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不能够得到落实, 不能支撑起问题的解决, 那么西方人会在此基础上去完善数学理论, 不断地充实体系, 使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以此来解决数学危机. 因此说, 西方是先有理论, 由理论来指导实践, 并且对于西方来说, 建立起来的理论要达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使得它们完成整个数学界的连贯性和体系性. 反之, 东方人则不在意理论的完善, 他们认为只要将理论建立起来就可以了, 即使一些理论是零敲碎打, 只要不影响使用就可以. 因此, 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三次数学危机发生在西方不是偶然的, 而是必然的.
三、三次数学危机在不同数学分支中的推动作用
( 一) 三次数学危机的共同之处
通过对三次数学危机的研究, 我们可以发现, 这些危机都是在理论有缺陷的情况下发生的, 数学家们研究不下去这些问题了, 所以才将理论不断地充实下去, 使得解决问题的依据更加充足. 学者们都拥有永无止境的研究欲望, 勇于探索的精神, 才能解决一次又一次的数学危机, 从而引起深远的影响.
( 二) 对实数系的推动作用
从第一次数学危机中, 我们可以发现, 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只知道有理数, 有理数就是整个实数系, 而当一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时, 人们就发现了存在于有理数之外的数, 即无理数. 所以说, 无理数必须建立在有理数之上, 有理数又是整数的扩展, 整数则是由自然扩充而来, 那么才能建立严格的实数理论. 这样而来, 无理数的出现促进了最根本的实数系的完善, 并且为极限理论做下铺垫.
( 三) 对分析学分支的推动作用
分析学是三大基础数学的一大分支, 其中数学分析则是以极限为工具来研究函数的学科. 从第二次数学危机, 我们可以看出极限的思想就蕴含在其中, 无穷小量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极限的认识. 极限思想是人们从有限认识无限、从近似认识精确、从已知认识未知、从量变认识质变, 推动了数学哲学的形成和发展. 如数理统计、图论、模糊数学等等, 都是由第二次数学危机的产生而人们在充实理论中引出的新概念, 这为现代数学奠定了基础.
( 四) 对理论数学之外的分支的推动作用
第三次数学危机的发生引出公理化体系, 那么公理化体系的出现就将游离在数学之外的一些分支视为数学范围. 如概率论, 概率论研究的是随机现象, 而在第三次危机之前, 我们将数学的特点定义为严密和精确, 因此我们没有将概率论收入为数学的范畴, 但是当公理化体系出现后, 承认并证实了随机现象, 这时人们才认可概率论. 像应用数学中的运筹学, 泛函分数等等, 都是公理化体系最直接的受益者.
四、三次危机的启示
( 一) 坚持与信仰
人们在面对数学危机时, 并没有因为害怕难题而逃脱, 而是克服困难, 及时补充理论并改正错误. 能够用更大的麻烦来解决麻烦, 危机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每一次数学危机都是一次传统和新锐的斗争. 先觉者不断挑战这旧日的权威, 顽固派不断想要扼杀新生的火焰, 但星星之火早已有了燎原之势, 烧尽腐朽落后的东西, 随大江的海浪一波一波滚滚向前. 所以, 我们应该培养开拓创新、钻研探究、不畏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上开创一片新的天地.给数学史带来了深远影响.
( 二) 理论与实践
通过这三次数学危机, 我们发现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 理论的空缺是很致命的, 因此完整理论是很重要的, 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同时, 逐渐完善理论. 比如说, 我们在小学教学中, 应该多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和感知所学习的知识, 踏实下来计算一下, 也许会有更好地教学效果.
( 三) 数与形的结合
从三次危机中, 我们发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数”是抽象的, “形”是具体的, 结合起来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这是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像第一次数学危机, 本质就是数形结合, 通过刻画长短来形成对长度的感性认识, 深刻理解概念和性质. 具体到小学教学中就是在讲平均数的时候, “数”代表的就是计算平均数的公式, “形”的思想就是移多补少、齐平.
五、小结
从公元前580 的第一次数学危机开始, 西方人不断思索, 善于发现的品质使得他们发现了前人的不足, 敢于推翻过去, 同时也努力追求真相. 这就意味着数学在一次次危机中不断完善, 理论更加严密更加有据可循. 所以西方的实数、分析学、数学之外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了经典的理论让后人学习. 中国早期的数学发展的很好, 但是却满足现状, 所以才让西方反超. 同时我们也发现, 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 才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这也成为了我们数学学习的思路. 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 然后想办法用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的时候, 这时候我们便具备了数学思想, 并可以再此基础上获得更上一层的数学理论. 所以我们经过这次研究也得到了巨大的收获. 在面对问题时, 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要敢于思考, 不要被过去所束缚, 才能有新的发现. 同时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 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去应用这一点让孩子们动手操作, 化抽象数学知识为具体的数学模型, 从而在脑海中建立数学知识的概念, 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接受, 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戴峰.哲学视域下的第三次数学危机[D].太原科技大学, 2010.
[2]吕蕊.三次数学危机对数学发展的影响[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12) , 08.
[3]汪晓梦.极限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哲学意义[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04, (09) , 15.
金融危机背后故事——信用危机 篇9
2008年,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3月被摩根大通公司收购。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也在筹划着合并。2008年9月15日, 历经了158个春秋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美国雷曼兄弟也轰然倒下。在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五大投行现在就只剩留一家。陷于破产边缘的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 (AIG) 将被政府接管。美国最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7日遭政府接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 演变为一场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相关概念
(一) 信用是随着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的扩大而产生的。
从主观的角度去分析, 是各个经济主体的需要, 这种需要, 既有利益的要求, 也有伦理的需要;从客观角度去分析, 则是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信用是金融的基础, 金融最能体现信用的原则与特性。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 信用已与货币流通融为一体。现在意义上的信用, 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的动力和调控手段。
(二) 金融危机又叫货币信用危机是
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货币信用制度的混乱和动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一般是伴随着生产过剩而发生的。由于生产过剩流通货币膨胀, 不得已而采取强制收缩, 使货币信用陷入危机。
三、信用危机瓦解的危害
信用体系的瓦解会造成交易者信心丧失, 进而造成投资和消费减少, 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厉教授认为经济生活中每个交易者都有自己的权益, 还要和交易者有来往, 所以信用所涉及的不仅是目前的交易, 还是未来的交易。信用是对对方合法权利的维护和尊重, 也是对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护和尊重。所以对信用的破坏最终也会使自己的利益遭到损失。
(一) 信用体系瓦解, 不仅信用交易无法进行, 实物交易与货币交易都会受到影响。
交易方式的演变, 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而信用体系瓦解, 会提高成本降低效率。现代经济中信用交易所以优于货币交易, 货币交易又优于实物交易, 就是因为交易成本逐渐降低。
(二) 信用体系瓦解, 使交易者合法权利受到损失, 会引起交易者信心的丧失。
投资者会担心投资合同能否履行, 消费者会担心自己付出了钱, 能否买到相应价值的产品。所以信用体系瓦解会造成交易者信心丧失, 进而减少投资和消费, 也就会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严重损害。
(三) 信用体系的瓦解会给社会生活造成灾难性后果。
交易活动只是经济活动很小的一部分, 还有人与人的交往等很多内容不是交易领域内的问题。如果有人从信用体系瓦解中得到好处而没有得到法律制裁, 则自律原则就失去了作用。
四、完善信用体系的相关途径
(一) 加快信用立法工作, 建立信用法律体系立法
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 使用信用的环境。首先是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实施以及提供不真实数据进行惩罚做准备。尽快建立并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做到奖罚分明, 调动大家自觉维护良好信用环境的意识, 且不让失信的人有机会把生意做大。
(二) 培养人们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要加强信用教育, 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通过舆论的正确引导, 形成“守信光荣, 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
(三) 加快信用信息开放的步伐, 建立信用信息系统
鉴于大量相关的有价值的信用信息掌握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 所以应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科技手段, 将分散的信息整合起来,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再依次建立有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 向社会依法开放。
(四) 成立信用行业协会、发展信用评级制度
在信用服务行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应适时成立行业协会, 以对现有信用中介机构进行整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方面的沟通研究等。并利用信用行业协会的资源, 对个人进行信用评级, 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
综上所述, 信用体系的松散毁掉的是企业的信用, 失去的是投资者的信任, 打击的是投资者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地位。好的信用是各个企业个人国家公平竞争的基础, 也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良好的信用机制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也是以相关利益者财富最大化的充分贯彻落实, 对个体及国家各方利益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发展活力。因此, 良好的信用体系是社会各方面各层次日臻趋于规范化、成熟化、制度化的重要保障。
摘要:文章以2008年金融危机影射出的信用危机为出发点, 描述了其与金融的联系, 并阐述了信用体系瓦解带来的危害, 从而提出相应解决途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用危机,危害,完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国鲜:《解决金融信用缺失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 2006年2期[1]李国鲜:《解决金融信用缺失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 2006年2期
[2]张灵强、张宇润:《金融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河北法学, 2004 (09) [2]张灵强、张宇润:《金融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河北法学, 2004 (09)
无知危机与自知危机 篇10
在和平年代如果没有危机感,华丽的虚荣盛况和繁华的海市蜃楼的假象就会不期然的侵埋人们的理性,当生命个体无知生命的意义、无知世界的悄然变化、茫然无知未来的发展方向时,生活、生产效率很明显就会下降。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危机是找不到危机的根源,不能自知危机;而危机所能够威慑和带来的最可怖的后果就是让人无知危机,失去理性。
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队罗马俱乐部第一次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和所面临的增长极限,目的是为了敲响盛世警钟,让人类有所醒悟,有一种危机意识和生活的紧迫感。面临世界系统持续增长和全球发展颠簸失衡的状态,要想认识整个世界和地球的负荷极限,其实按道理来说是相对轻松和容易的,但罗马俱乐部的研究表明,想象和现实差距很大,事实并非如预期一样。
《增长的极限》是站在一个全球的高度,高屋建瓴地统观整个宇宙的存亡和复归,不断研究指数增长的奥秘和极限,但我们知道一门问题研究学的不断扩展,光凭借统计学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数字只能够说明浅层次表象的问题,只能让研究主体的混沌意识开始朝着清醒的方向萌芽。何博传先生用辩证批评的眼光看中国发展中存在问题,他倾其一生在不断思考着中国的未来。
读程超泽《走出山坳的中国》,可以发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崛起和腾飞是不能睡在摇篮里唱着摇篮曲而能够实现的,只有清醒地认清中国的国情和面临的世界发展大势,才能够如何博传先生所说的那样使问题成为带人走出困境的最好的向导,使危机成为教人进行创造的最好老师。
自知危机事实上不是让大家成日价诚惶诚恐,也不是说让人类守着世界末日的悲观主义的心情而裹足不前。危机事实上是意味着转机,危机事实上也是意味着希望。当人类已经明确的意识到生存的困境和发展道路上潜藏的危机的时候,尽快想出解决危机或者弱化危机的办法才是求生存、求发展最为关键的当务之急。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解决危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透视现实的方法维度。舒尔茨认为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元素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资本形态,而教学、科研及相关活动就是生化新型资本的行业;认为现代社会的贫富差距实质上是人的能力的差距,认为改善穷人福利的生产决定性的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当我们明晰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的核心观点后,关于劳工迁移、高教育成本投资、教育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产性回报等等就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自知危机的后遗症,即过度忧患而盲目无措。
现代化始终是在朝前发展的,人力资本的投资生产所产生的现实回应就是让人口的数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对生态危机的大爆炸有一定程度的延缓作用。在人口数量得以控制的基础上,人口质量的有效保证是面对危机、解决危机最为关键的要素。如何提高人口质量,如何使人类的知识、技能、智慧和素质等人力资本投资所积累起来的财富获得最优化的回报,就是解决危机的上上良策。自知危机意味着自我反省,解决危机意味着在自我反思中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面对改革发展所遭遇的瓶颈,面对瓶颈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面对物质垃圾和贫困、愚昧、官僚主义的污染,人类的自制和自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舒尔茨所说的那样,希望源于失望,奋起源于忧患,有饥饿感的人一定消化得好,有紧迫感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的人一定进步快,所以,无知危机是最愚蠢的生存状态,自知危机是最聪明的生活状态。
【课堂危机】推荐阅读:
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关系09-08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税务危机管理10-02
市场危机07-05
媒体危机07-20
危机认知05-11
外贸危机06-01
公共危机06-06
报业危机06-07
心理危机06-12
能源危机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