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特征

2024-08-23

用语特征(精选4篇)

用语特征 篇1

一、前言

在日语中女性用语和男性用语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 以致于一些外国的女性在学习日语时, 常常因为“必须这么说”、“不能那么说”等语言规则而感到日语很拘谨、沉闷, 觉得很难将自己的意思随心所欲地表达出来。那么为什么日本的女性说话时没有这种拘谨、沉闷感呢?我们知道,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 由于男主外, 女主内这种主流现象, 男女的社会价值截然不同, 男性是创造者, 行为者, 女性是存在者, 女性依靠男性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在语言使用方面,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更文雅、更礼貌的语言。从一组对男女闲聊时使用语言的调查分析中可以发现, 男性说话时自由, 随意, 而女性的表达方式是拘禁在一个固定的规范里的, 一般避免露骨的表达, 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另外, 对对方所说内容的随声附和, 女性使用频率是男性的两倍。男性使用的粗俗话较多, 而女性使用带「お」的美化语、尊他语、自谦语、礼貌语较多。可以说, 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价值观、以及其性格、心理方面的因素, 决定了其独特的女性表达方式――女性用语。

二、女性用语的特征

1、第一人称代词

日语中, 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可谓形形色色, 有说「わたし」、「あたし」, 也有说「ぼく」、「おれ」。学校里教的「わたし」是最普遍的称呼方式, 男女可以共用。女性使用的第一人称有四种, 最最郑重的是「わたくし」, 而「わたし」这个词, 比较一下男性和女性使用的场合, 会发现男性用于郑重场合, 女性用于一般的非郑重场合, 男性使用「わたし」、「ぼく」的时候, 女性使用「わたくし」、「わたし」。在女性中还有人使用「あたくし」, 「あたし」一般是女孩子使用, 不过大人有时也用, 与「わたし」相比, 是非正式的表达方式。试看下面三个句子:

「あたし、これから駅へ行きます」

「わたし、これから駅へ行きます」

「わたくし、これから駅へ行きます」

这三句话, 内容完全相同, 都是“我现在去车站”的意思, 但第三句因为使用的是「わたくし」, 在风格上完全超过前两句, 显示了女性的教养与柔和。在一般的日本人的概念里, 认为女性必须使用郑重的表达方式, 因此「わたくし」这种正式的称呼被广泛地使用, 即使说话人之间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异, 女性还是会使用谦虚的、较正式的语言。这不仅仅是因为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 在语言方面就必须使用郑重的表达方式, 还因为使用正式的人称代词, 能体现使用者的威严与风度。在日语中有「女のくせに」这种表达, 意在批评违反女性礼仪的行为。虽然也有「男のくせに」, 但决不是批评男性的违反礼节的行为, 而是在批评男性胆小, 懦弱时使用。如果女性使用了不合适的人称代词, 与正式场合不相符的话, 通常人们就会用「女のくせに」来责难她, 认为她措词有失礼仪, 没有修养。

2、第二人称代词

现代日语经常使用的第二人称代词有あなた、あんた、「おまえ」、「きみ」, 不过指代第二人称时, 一般不仅仅局限于代词, 象称呼「教師」、「医者」、「弁護士」等被尊敬的对象时用「先生」, 最最广泛使用的称呼是在姓、名后面加上「さん」、「さま」、「ちゃん」这些敬称、爱称。作为女性, 最最郑重的形式是使用あなた, 相当于「きみ」这层意思的表达方式在女性用语中是不存在的。

夫妇之间一般使用あなた和「おまえ」, 丈夫称妻子为「おまえ」, 妻子则称丈夫为あなた。あなた比「おまえ」要郑重, 这反映了日本女性尊重男性这一社会现象, 即使是夫妻之间, 妻子对丈夫也必须有礼貌。不过, 对地位高的人谈及丈夫时不使用「主人」这个词。公司里的下属来家里拜访或拜年时, 上司的夫人会说「主人が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 (我丈夫经常受到你们的关照, 谢谢) , 但是相反的场合, 例如在散步时偶尔碰到丈夫公司的部长, 这时比起「主人が…」的表达方式, 直接说丈夫的姓, 「田中が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っております」要来得贴切。另外, 指代丈夫的词语还有「宅」、「うちの亭主」等, 这是关系亲近的主妇们之间使用的词汇, 偶尔也有「うちのパパが…」这种表达方式, 这只能用在关系十分亲近的场合。

3、终助词「わ」、「の」

终助词是表示说话者感情与心情的助词, 在句尾加上终助词, 能够加强说话者的语气与心情。有些终助词是男性专用, 如「ぞ」、「ぜ」, 主要强调自己的主张或提醒对方注意。女性则使用「わ」、「の」, 「わ」、「の」具有使语气柔和委婉的功能。例如:

(A) 「あの人はすごい。」 (他真棒) 。

(B) 「あの人はすごいわ。」

(B) 句中由于句尾加了「わ」, 使原来简慢的语气郑重缓和, 更能体现出女性的「女らしさ」来。再如:

「そんなことを言うと困るわよ。」 (讲那样的话真让人为难呀)

「わたしも行くのよ。」 (我也要去呀)

在「よ」的前面加上「わ」、「の」, 就能柔和地、含蓄地对所表达的意思加以强调。另外, 女性一般避免使用强烈的断定的语气, 例如「これは本だ」 (这是书) , 女性的场合为「これは本だわ」。「わ」接在「だ」后面, 使原来明确、强烈的判断变成了委婉、柔和的判断。

日本小说里描写男女对话时, 一般不注明说话者的身份, 而读者却能准确的判断出说话者是男是女, 以下面的场景为例。在左藤爱子的「坊主の花かんざし」中有这样一节内容, 说的是一个男的和公司里的女办事员有了不正当的关系, 后来他的孩子被女的杀掉了。针对这一事件, 一对男女情人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あなた、あなたなら、どうする?」 (如果是你, 怎么办?)

「どうするって、何がだね?」 (什么怎么办?)

「もしもあなたの坊やが殺されたとしたら、やっぱり世間体を真っ先に考える?」 (如果你的孩子被杀了, 首先想到的是面子吗?)

「ばかなことを言うもんじゃないよ」 (不要说这种蠢话)

「そんな心配したことないの?」 (你没这种担心?)

「何の心配?」 (担心什么?)

「あたしが嫉妬に狂って、かっとなるかもしれないって思ったことないの?」 (你难道没想过我因为吃醋而变态杀了你的孩子?)

这段对话译成中文后其男女性用语的差异就没了, 但从原文来看, 通过句尾的终助词, 或句首的人称代词, 能准确地判断出哪是女性的台词, 哪是男性的台词。

4、敬语

越是正式的场合, 对方的地位越高, 敬语就用得越多。由于敬语的使用给人以美和高雅的感觉, 女性使用敬语的频率和程度都高于男性。如加在名词、形容词前的美化语お和「ご」是男女通用的, 不过女性更加频繁地使用。象「お水」、「お電話」、「お料理」等在日常会话中大量出现, 一般外来语前很难加上お和「ご」, 但「おビール」、「おセット」等成为女性习惯的表达方式。一份对东京大学男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敬语的统计结果显示, 男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使用尊他或自谦语, 而女生同样场合会使用「いらっしゃる」、「いただく」、「さしあげる」等敬语。即使是在家庭里, 丈夫耀武扬威地对妻子命令「おい、水持って来い」 (喂, 拿水来) , 妻子则恭谨地回答「ただいま持ってあがります」 (马上拿来) 。あそばせ言葉是女性用的最恭敬的客气语。如:

「先生がおいでになる。」

「先生がおいであそばせ。」

这两句话在表达敬意上程度是相同的, 不过第二句听起来柔和而高雅。あそばせ言葉是上层社会的女性使用的敬语, 随着这个阶层的消失, あそばせ言葉也渐渐地不再被使用。

5、正确的表达形式与修饰语

女性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富于感情色彩, 因此多使用语气柔和的感叹词, 如「あら」、「まあ」、「うぁ」。

「あら、しばらく。」

「まあ、驚いた。」

通过这些女性专用的感叹词, 把意外、感动、吃惊等心情柔和地表达了出来。其实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的感叹词, 不仅使用频率高, 感叹词的种类也是女性的近两倍。女性往往频繁地使用既成的感叹词, 而男性则随意地使用独创性的感叹词, 客观地、高效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目的是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而女性则相反, 从不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意思, 而是用「あの…」、「その…」表示自己犹豫的心理, 从而减少给对方带来的压力。如「…のようでございます」、「…ではございませんでしょうか」这些表达方式, 比起「…です」, 断定的语气要缓和得多。

在女性用语中, 形容词すてき、おそろしい、「すばらしい」, 副詞とても、「ほんとうに」、「すごく」等表达感情程度的词汇较多。从一份对高中男女生作文分析的结果中可以看出, 女生使用的修饰语多于男生, 同等篇幅的文章, 男生所写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三、结束语

日语中的女性用语是日本女性的社会意识及其价值观在语言行为上的反映, 它显示了女性地位低, 微不足道, 是一种局外者的身份。用不断寻求对方同意的语调说话, 其实就是女性远离社会权利、没有实力、没有自信的真实写照。女性频繁地使用敬语, 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日本女性低姿态的存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 那种渗透在日本女性头脑里的“女人就应该象女人的样子”的价值观慢慢地在发生变化。尤其是职场中的女性, 她们和男性平等地学习, 平等地工作, 甚至平等地竞争, 她们使用的语言逐渐向男性化接近, 避免使用一些显示自己柔弱立场的女性用语。但是由于女性用语的柔和、含蓄、委婉等特点, 也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女性的优雅与风度, 所以不管男女性用语的差别如何地缩小, 能展示女性魅力的女性用语决不会消失。

摘要:在日语中有女性用语和男性用语之分, 通过对女性用语特征的归纳与分析, 了解其含蓄、委婉、礼貌及优雅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女性用语,人称代词,终助词,敬语,感叹词,含蓄,优雅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日本語》。日本:岩波書店.1988、1

[2]井口虎一郎, 1990、4, 《話し言葉書き言葉》。東京:大修館書店

[3]寿岳章子:《日本語と女》。日本:岩波書店.1979、10

[4]井出祥子:《女の言葉、男の言葉》。日本:日本経済通信社.1979、11

[5]鈴木健二:《女性らしい話し方─娘·妻·母のための》。日本:梧桐書店.1982、8

[6]孙满绪:《日语和日本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0

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用语特征 篇2

一、涉外合同英语用词特点

1、用语严谨 (Language is rigorous)

may, shall, must, may not (或shall not) 对学过英语的人再熟悉不过, 但在合同中用这些词时要极其谨慎。权利义务的约见定义部分构成了合同的主体。这几个词如选用不当, 可能会引起纠纷。

may旨在约定当事人的权利 (可以做什么) , shall约定当事人的义务 (应当做什么时候) , must用于强制性义务 (必须做什么) , may not (或shall not) 用于禁止性义务 (不得做什么) 。may do不能说成can do或shall do, 不能说成should do或ought todo, may not do在美国一些法律文件可以用shall not, 但绝不能用can not do或must not) 。

例如, 在约定解决争议的途径时的, 可以说:

The parties hereto shall, first of all, settle any dispute arisingfrom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ct by friendly negotiations. Shouldsuch negotiations fail, such dispute may be referred to the People’sCourt having jurisdiction on such dispute for settlement in the absence ofany arbitration clause in the disputed contract or in default of agreementreached after such dispute occurs.

2、用语正式 (Formal Term)

合同英语有着严肃的风格, 与其它英语作品有很大不同。例如:

“因为”的短语多用“by virtue of”, 远远多于“due to”, 一般不用“because of”;“财务年度末”一般用“at the close ofthe fiscal year”, 而不用“in the end of the fiscal year”;“在……之前”一般用“prior to”, 而不用“before”。

3、用词专业 (Technical Terms)

合同用词不以大众是否理解和接受为转移, 它是合同语言准确表达的保障。如合同出现的“瑕疵”、“救济”、“不可抗力”、“管辖”、“损毁”、“灭失”等就可能让非行业人士费解, 在英语以上表达分别为defect、remedy、force/act of God、jurisdiction、damage/loss) 。另外几乎每个合同都少不了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whereas, in witness whereof, for and on behalf of, hereby, thereof等虚词。这也是合同英语的一大特色。

二、涉外合同英语用词常见错误及分析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的涉外合同的翻译并不尽如人意, 还存在不少的错误和问题。笔者着重从以下方面对其中的一些常见的错误和问题, 进行初步的归类分析, 探讨它们产生的主要原因, 并就此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做好涉外合同的翻译和写作工作。

1、词汇常见错误

我们知道,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结构单位, 词义辨析是英汉翻译的基本功, 因词义理解错误而导致的翻译错误是涉外合同翻译中最常见的错误, 它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导致的错误, 以虚指实的名词导致的错误和名词复数变义导致的错误。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现象, 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因此, 在翻译中如何分析把握原语 (source language) 中的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准确无误地使之在目的语 (targetlanguage) 中再现, 是翻译的关键问题之一。许多常用的英语词汇在涉外合同中既有普通含义, 又被赋予新的含义, 有的进而发展成为专业词汇、外贸术语。许多涉外合同的翻译错误由此而生。

涉外合同中的抽象名词在很多情况下也可变成可数名词, 表示比较具体的东西, 并可有复数形式, 这些以虚指实的抽象名词能大大简化英语的表述。在这种情况下, 翻译应该把虚化为实, 使之具体化, 从而使译文更为贴切。

在涉外合同中, 有些名词在从单数构成复数时词义发生了变化。有些名词的单、复数意义截然不同, 复数意义并非单数意义的扩展或引申, 也非联想意义。但在翻译涉外合同时, 译者又经常忽略这些特殊的复数形式的名词, 在没有考虑到原文作者实际想要表达的意思的情况下, 信手译来, 难免犯错, 因此处理这类词的翻译时要格外小心。

2、常见错误分析及应变技巧

涉外合同翻译中常见错误主要集中在惯用法和搭配以及句子结构两方面。

熟悉和掌握英语的惯用法和搭配会对翻译有所帮助, 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错误, 避免直译或不合习惯的类推, 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

英语是形合, 而汉语是神合, 一般来说英语句子常用各种形式的连接词、分句或从句, 注重显性接应, 注重句子形式和完整, 注重以形显义。因此, 英语句子结构紧凑严密。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和手段, 注重隐形连贯, 注重功能、意义, 注重以神统形, 结构较为简单。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涉外合同英语用语的特点及常见错误进行的简单分析及概括, 对待涉外合同中的英语用语, 还需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研究, 真正做到严谨、准确、专业的了解和分析, 笔者会继续努力从事涉外合同用语方面的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扩大, 涉外合同在国际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今, 涉外合同英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语言交际工具, 涉外合同英语用语的种类繁多, 涉及面广, 内容复杂, 具备条理性、规范性和专业性。其本身特点, 对于涉外英语用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通过引用部分例句, 以达到准确, 严谨, 专业的分析涉外英语合同用语的目的。

关键词:涉外合同,英语,用语,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始谋.漫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和理解[J].商场现代化, 2007.

[2]魏华.浅谈法律合同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J].甘肃科技纵横, 2007.

[3]汪洋.浅析商务合同英语的词汇与句法翻译技巧[J].科教文汇, 2009.

用语特征 篇3

关键词:思维方式,武术,英译,特征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动作规范等都是依据中华民族的习惯与表现形式来呈现的。但在现今的武术国际化交往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意识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思维方式的限制,人们的思维方式产自于人们各自的社会体制、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此,交往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不仅要对本国,也要对交往中另一方的文化、语言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进而建立双方交往的互通平台。

1 西方思维需求下的中国武术用语英译

武术用语英译的历史就是武术在国际间的发展史。从历史上看,自中国武术走出国门之日起,武术用语的英译工作也就开始了。从现存的武术用语英译作品来看,各类教材和论文占据了整个英译市场的半壁江山,而这些教材和论文大都围绕一些武术用语英译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或少数传统套路和器械套路的教授方法。由于西方人对太极拳和部分传统套路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该类的武术用语英译译文大量涌入市场,并不断在同类英译中反复重复,而对少有人问津的项目至今也鲜有英译资料,这也使得武术用语英译内部产生了极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造成国外武术项目发展的不均衡化,造成这种局面也与西方人对武术运动的认识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无关系。

在西方思想体系里,做事直达目的,直言不讳是他们的处事风格,而对于迂回、花哨的事物因缺少效率而并不被提倡。所以他们对于中国武术中某些具有较强技击性和健身养生的内容兴趣非常浓厚,而对于一些技巧性较强而实用性稍差的内容兴趣较小,这也与西方思维的目的与效率性价值有着极大的关系。西方体育强调个人的发展,重视在体育中求竞争,特别是一些搏击对抗性项目,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讲究克敌制胜,甚至是一招制敌。在西方体育搏击中,最具代表性的可属拳击、自由搏击等项目,这些都是西方人自己的技击格斗技术。这样的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就时刻渗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缩影,在运动中鼓励夺取胜利,鼓励个人能力达到更高、更快、更强的境界。

中华民族思想下的搏击运动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失去了战场性质的实用性,而逐渐向技能、健身、养生、娱乐等多方向发展。由于中华民族重和谐,求团结,因而与自然相违背、与他人相对抗的搏斗行为并不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中国武术已逐渐成为了集技击、健身、养生、表演娱乐为一身的一个具有东方独特特点的中国搏击术。尽管西方的搏斗技击术也同时具备了踢、打、摔、拿等各大要素,攻击部位也可延伸至拳、脚、肘、膝等各部位,但搏斗形式仅以徒手搏斗一种形式出现,相较于中国武术中各类兵器的运用,西方搏斗技术确实略显单一。而西方搏斗项目尽管施展了各种技术,但均以击倒或战胜对手为目的,追求胜利的同时无法兼顾人体身心的培养。纵观各类西方搏击运动,没有一个项目能够既追求技击又兼顾人体身心的调理,而中国武术不仅充分体现了搏击技术,还非常注重培养人的内在品格和道德修养,并且提倡通过练习武术达到健身养心,身心兼修的境界。

因此,在中国武术的国际推广及武术用语的英译译文中,我们发现,大量武术用语英译译文是涉及太极拳、太极剑等一些修身养性的项目,其次是一些器械套路和传统项目的英译译文,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武术的技击术不够优秀,而是更加反映出西方人对本国以外的技击技术可能并不十分感兴趣,而对于本国所缺少的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具有修身养性等功能的项目以及其他一些器械项目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目前中国武术英译的市场呈现出一个内部极为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因此西方人的需求决定了整个武术用语英译市场的走向,也决定了中国武术用语英译的发展趋势。

2 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下武术用语英译的基本特征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同国籍、不同环境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性造成了各国间文化以及语言等差异的产生。相较于西方人的直线思维,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偏向于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曲线思维,除此之外,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重整体,善于感性的形象思维,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伴随着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成就了中国武术用语的基本特征,同样铸就了武术用语英译的基本特征。

2.1 曲线思维轨迹下的庞大武术用语及英译

中国人在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上都与西方人大有不同,从思维轨迹来看,中国人倾向于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曲线思维,在对事物进行诠释时并不会开门见山,直达目的,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隐晦地表达内容或中心思想。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简洁的思维方式,思维轨迹偏于直线思维,行事作风皆以效率为主,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都较为直白。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人的曲线思维使武术运动的发展更加强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因此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技术保护和对动作理解的不同,逐渐衍生出了诸多的各门各派,各门派之间对武术运动的动作和要领皆有不同的理解,缺少了对动作的一致性认识。在武术习练中,师傅们并不会将所有动作的要领和用法全部一次性向徒弟们讲透,而是让徒弟们通过练习自己参悟和感受动作的要领和使用方法。天资聪慧者往往能够更快习得武艺,进而得到师傅更多的指点与传授,而资质平平的徒弟也只能眼见他人的进步望而兴叹。此外,在现如今的竞技武术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武术意识、精气神、演练风格等也都无法用清晰的语言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冗长繁琐的解释与描述就会无意间扩大武术用语的用词量,间接使得武术用语英译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中国人的这种曲线思维是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是几千年来形成和养成的,这也与中国武术几千年来的发展互相融合,形成了现如今曲线思维轨迹下的中国武术。

2.2 形象思维与感性思维中的武术用语英译多带有文化内涵和历史痕迹

形象思维是中华民族思维区别于西方思维的又一典型思维,形象思维下的武术运动是指中华民族善用直观形象和表象的方法来进行武术动作的传授和相互之间技术交流的思维。感性思维下的武术运动则是指凭借个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由个人情感决定所进行的武术运动表述和武术技术传授活动的思维。尽管形象和表象是诸多体育运动习得的必要途径,但是没有一种运动能像武术运动这样如此擅于运用形象思维,并将形象思维深入到其运动内部本身。而感性思维的体现也说明中华民族的习武之人也并非只是一些粗俗无理,只知运用招式之辈,而是真正对武术运动充满了热情和喜爱,真实热爱生活之人。武术运动中的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遍布非常广,从发展历程到文化内涵,从技术结构到动作名称都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这一特征。例如在武术套路中诸多动作名称、歌诀、拳经等的形象比喻中都充分体现出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特点,像白蛇吐信、海底捞月、古树盘根、仙人指路、白猿献果等等,这些表达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趋于感性和形象的思维方式,在对这些动作进行表述时并不是毫无感情地将动作路线、动作规格、动作轨迹等进行简单地叙述,而是就地取材,根据所做动作的外形结构,形象、生动地对动作进行恰如其分的比喻,表达方式既准确生动又感性唯美,这样的表达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又给武术运动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而对拳经、歌诀等口诀式的武术用语进行表述时多将中国人做人处事的道理揉于拳经等口诀之中,使口诀极为符合中国语言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武术运动的独特文化魅力。可这样的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方式落实到中国武术用语的英译上,一向重感性偏形象的思维方式并未对武术运动的发展和推广起到多大的辅助作用。由于西方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多不太了解,而西方人处理事情更善于使用逻辑思维方式,形象、感性的描述使得西方人更加缺少了对武术用语英译译文逻辑上的理解,使译文更具东方色彩,更使西方人捉摸不透。在对武术用语进行英译时除了要考虑到武术用语所涵盖的文化内涵外,还要注意武术用语中的很多词汇都带有浓厚的历史痕迹。因此,在对很多古语词汇进行英译时还要首先克服古文书写这一障碍。先将古文巧妙地译为现代汉语,再将现代汉语译为英文,在两次信息转换之中,要最小化的降低信息的损耗,最为完整的将原文展现出来,进而体现译文当时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意境。

2.3 注重整体思维的武术用语跨多领域蓬勃发展

与西方重个体和细节的思维不同,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更加重整体、重和谐,因此,武术运动并不是仅仅涉及到体育运动这一个领域,而是一个涉及了哲学、美学、中医、军事、民族传统文化等各领域的综合性的运动。这样一来,武术运动所涉及的用语就不是仅限于武术运动这一个单纯的体育领域,而是涵盖了从哲学到文化、从中医到军事等领域的庞大词汇库。因此,在对武术用语进行英译时,首先要弄懂词汇所涉及的具体领域,进而避免英译时错译、误译,其次在英译时要充分了解该词汇在其本身领域内是否已有固定模式的英译,而不要再次对词汇进行英译而违反该词汇已有的译文固定模式。例如对“气沉丹田’中的“丹田”进行英译时,是采用一般常用法进行音译dan tian,还是采用西方译者的cinnabar field或我国译者的the pubic region,用词的选择就非常值得推敲。由于“丹田”一词属于中国中医学的领域,该词在中医学领域早已有自己的英译模式,但是由于中医也源于中国,很多词汇的英译在选择上还是要尊重英语母语国家人的语言规则和感受,因此很多中医用词尽管在国内已有其英译版本,但在与国际医学专家和机构进行交流时,很多词汇的英文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在对这类词汇进行英译时,首先要了解该词汇在该领域的英译情况,在进行充分的比对和考虑后,再谨慎地将该类词汇运用到武术用语的英译当中。这样一来,再对武术用语进行英译时就不仅仅只是站在武术运动的一个角度,而是多角度地对武术运动所涉及的各领域进行了解和认识,这不仅进一步加大了武术用语英译的工作量,也增大了武术用语的词汇量。尽管认识和理解各领域词汇对于武术用语的英译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任务,但如果每个词汇的英译都能够参照其领域内的已有译文模式,并合理地运用到武术用语的英译工作中,就会极大地提高单个武术用语英译的准确性,从而从全局上提高武术用语英译的质量。

2.4 中华民族根植的武术运动用语汉译英固定模式

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积累与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技击搏斗术,它源于中国,并不断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继续繁衍和发展。由于武术产生于中国,其所有发展形式和思维方式都是以东方的典型思维方式进行的,在几千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武术运动的种种发展也都是仅以中文记录着,同一时期并没有相对系统和完整的英文记录历史。因此,武术运动用语的英译也就有着汉译英的固定模式这一特征,这也就意味着要将武术运动推广到世界上去就要让世界人民认识武术、了解武术,唯一方式就是让武术运动具有国际通用的性质,即语言和文字的通用性。要想使武术运动具有这一国际通用的性质不能仅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还需要国际力量共同来完成。可武术运动是中国的运动,懂武术的人大多不懂英文,英文母语的人很难接触到武术、彻底的了解武术,这样的现状是目前确实存在的。因此,武术运动与其他绝大部分运动不同,它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汉语,各类的武术比赛中,中文也是最为主要的官方语言,这与英文在其他体育运动中的首要地位有着极大的区别,由于武术运动并不具备汉英两种互译模式,因此也无法从双向互译中得到译文的准确检验,这也为武术用语的英译工作增加了困难。

3 小结

武术用语的英译工作在中国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下具有诸多的特征,我们在分析目前武术用语英译特征的同时也看到了武术运动在国际推广方面确实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对武术用语英译进行研究是未来武术国际化发展的一条必行之路,各国间只有真正地了解武术,才能够热爱武术,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才有路可行,这才是我们武术人所乐见的。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刘振恺.汉英体育词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郭富强.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4.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魏志成.英汉比较翻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李青.新编英汉汉英翻译教程-翻译技巧与误译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李本一,赵秋菊,姚丹.武术用语英译标准化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3):90-93.

用语特征 篇4

毋庸讳言, 凡事不可一概而论, 美国新闻报道不是什么都好, 经常会有偏颇、失真、失误等。但美国的报道, 也许有值得我们关注反思之处。诚然, 不同的社会制度, 使中美两国具有不同政治新闻生态和各自新闻传媒存在的合理性, 以及依据各自社会形态衍生的新闻体制、法规、营运模式等各自存在的自然性、差异性及社会规律性等, 因而对中美新闻报道宜作辩证评价。可是, 从一定意义上说, 新闻关怀是新闻人所共有的, 并可能共通和交融的。所以, 通过美国报纸“舆情”管窥, 在新闻报道品鉴中挖掘人文关怀着力点, 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助力督促社会公共安全指数提升, 以利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实现更高更好的人文精神目标, 满足中国百姓对小康社会发展建设多向诉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为“意识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反馈来实现的。反馈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人们的行动上也无不存在反馈现象”。 (1) 本文通过上海“11·15”火灾事故美国部分报纸“舆情”管窥反思, 旨在为有关方面提供某种借鉴、参考。

公共系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意思。 (2) 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的含义。 (3) 那么, 顾名思义推及开来, 社会公共安全指数是指人们共同享有的没有危险、威胁、事故的公有公用设施环境等安全状况的比率或度, 它可能相关恐怖事件、暴力事件、瘟疫传染病、城市火 (电) 、气、水灾、政治骚乱、经济 (通胀) 危机、食品粮油 (水) 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等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不言而喻, 从美国“9·11”, 再到后来中国的SARS, 公共安全的直面考验和挑战前所未有。而前不久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发生, 再一次将人们对公共防火及其他方面的安全提升要求推到面前。

美国主要报纸报道关键用语初探

上海“11·15”火灾事故发生后, 2010年11月16日 (美国当地时间为15日) 美国《纽约时报》旋即发表题为“上海火灾死亡问责” (4) 的报道, 大意为:大火起因于无证焊接工违章操作, 4名焊接工已被拘留。该重大事故造成至少53人死亡, 90多人受伤, 是中国近年来最重大火灾事故之一。该报道还说, 胶州路大火持续燃烧了4个小时, 超过60辆消防车参与灭火。火灾发生时, 建筑工人正在安装节能保温材料。大多数中国居民楼没有装置自动喷水灭火设施, 此次火灾事故发生楼是否安装此类设施, 目前尚不知晓。文中还特别提到, 这一重大火灾事故引起申城居民不安, 因为大多数人都居住在高层楼房。在举国大力搞建设的大环境下, 中国很多建筑都在新建或修葺。比如2009年初, 也曾发生火灾事故, 非法燃放焰火酿成即将竣工的新央视大楼发生重大事故。

笔者注意到, 与国内各媒体报道不同的是, 这条报道重点用语集中如下:installing%energy-saving%insulation (安装节能保温材料) 、lack%sprinkler%system. (缺少自动喷淋装置) 、unlicensed%welders (无上岗资格证的电焊工) 。 (5)

第二天, 《纽约时报》又发表一篇题为“政府面临公众质疑:全国建设高潮是否为此类事故再发埋下祸端?” (6) 的报道, 报道中不乏大量攻讦责难词语, 大意为:政府迅速抑制民怨, 抛出了高层住宅发生此类事故不可避免的托辞, 并允诺将高度重视民调结果。但是公然漠视民众安全的种种迹象, 使得不安感在这一高楼耸立的中心城市上海弥漫开来。市政府披露无证焊接工操作中使用的焊枪溅出火星, 点燃包围外墙面的尼龙网和毛竹搭建的脚手架, 大楼瞬间被大火吞噬。专家透露, 上海没有强制规定居民住宅楼内需安装自动喷水防火装置, 而且上海2000万居民中大多数人住在高层建筑里。8名涉案人员已被刑拘, 国务院发文称将彻查此案, 并下令制定强有力的防火措施。然而, 一些批评者认为, 火灾的根源在于中国如火如荼大力发展建设, 却缺乏规范的安全标准。报道中还说, 现今很多工程师认为绝大多数城市建筑质量得到改善, 但与此同时, 重大问题仍旧存在。2004年某学术报告指出, 10位建筑工人中有9位没有受过相关培训。诸多报道披露偷工减料、建材伪劣、从业人员腐败等问题。中国的消防设施赶不上高楼大厦不断攀高的步伐。此次火灾发生后, 消防水栓只能够到失火楼的中间楼层, 2009年央视新大楼火灾时, 亦出现此类现象。另外, 2009年6月, 上海某工地因违规挖掘地下车库, 导致邻近13层楼地下塌陷, 整体倒塌。伪劣建筑, 忽视安全生产, 酿成惨案事件屡见不鲜。如2008年汶川地震学校坍塌最多, 2007年湖南大桥垮塌等。

该报道为掩盖明显的某些偏见以示公正, 最后援引《人民日报》观点称:高层建筑着火, 消防人员很有可能无能为力, 如同“9·11”事件中, 美国救援人员束手无策一样。该报道重点用语有:disregard%for%safety (漠视安全) 、sprinkler%systems (自动喷淋装置) 、more%rigorous%fire%pr evention%measures (更加严格的防火安全措施%) 、lack%of%safety%standards (安全标准缺失) 、an%absence%of%earthquake-%or%fire-safety%rules (缺乏地震或火灾安全条例) 、training (培训) 、shoddy%materials (假冒的伪劣材料) %等。 (7)

2010年11月21日, 《纽约时报》又登载题为上海“11·15”火灾事故死难者亲人悼“头七”相关报道, 大意为:本周日是“11·15”重大事故中丧生的58位死难者的头七日, 数千市民赶到火灾事发楼前, 祭拜死难者, 警方和志愿者一同维持现场秩序。文中还称:为尽快抚慰民众焦虑, 有关部门已刑拘包括项目监理、建设经理、物业管理在内的12人。上海市政府下令全城彻查防火安全设施, 中央政府机关允诺将对全国主要城市的建筑工地和公共区域的安全措施不到位现象, 予以严惩。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向全民安全提出了挑战。报道重点用语主要有:lax%oversight (疏于监管) 、illegal%work%practices (非法施工) 、firecontrol (消防安全) 、safety%inspections (安全监督) 、lax%safety%practices (安全措施松散) 等。 (8)

此间,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不曾间断报道。2010年11月16日 (当地时间) 该媒体发表了上海“11·15”火灾新闻图片报道, 其他文字报道内容与《纽约时报》基本一致。不同的是, 报道多次提及专家观点称:在美国, 很多大城市都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标准, 并要求新建高层建筑内需安装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但约拥有15000幢高楼的上海却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受灾者说, 火灾事故楼内没有安装自动喷水装置。这一装置对减缓火势蔓延、使更多人得以逃生有很大作用。这一重大火灾引起了民众的担忧。因为国家发展城市化的加快, 很多大型城市都在大力搞建设。随之而来的是, 人们住在市区, 其中绝大多数人住在高层建筑里。 (9)

《国际先驱论坛》还有报道称:中国房地产业兴盛, 开发商争抢拿地, 快建快销, 尽管许多工程师认为近些年来建筑质量有所提高, 但不少问题依然存在。报道重点词语是:the%safety%of%high-rise%apartment%buildings (高层公寓建筑安全) 、stringent%fire-safety%codes (严格的消防安全规范) ;require%that%sprinklers%be%installed% (要求安装自动喷淋灭火装置) ;%residential%buildings (住宅) 等。 (10) 《今日美国》的报道, 与美国其他媒体报道内容基本一致, 重点词语主要有prevent%and%curb (防控) 、stricter%controls (更加严控) 、implement%full%safety%measures (全面落实安全指标) 、insulation (保温材料) 、lacked%a%sprinkler%system (缺少自动喷水设施) 、emergency%escape%doors (紧急逃生门) 、fire%prevention (火灾预防) 、raise%public%awareness%about%fire%safety (提升民众公共安全防火意识) (11) 等。其中在2010年11月19日至21日期间, 报道重点主要体现为如下意旨:这一重大事故直接暴露了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建筑工程赶进度、偷工减料、监查机制腐败等问题。尽管中国政府已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防范火灾设施安全大检查, 并承诺将加大审查力度, 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但建筑行业内人员等认为, 只有严格执行贯彻法规条例, 才能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12)

重点用语内涵的反思与督促

事实上, 当代美国高层建筑防火措施的实行与立法, 未曾离开新闻媒体督促的推力。

原来, 美国高层建筑防火、救火长效机制的实施建立, 与美国百年内两次巨型火灾密切相关。1911年, 美国华盛顿广场大楼内衣厂起火, 伤亡、损失惨重。当时, 媒体接连不断的报道蕴藏批评意旨, 不仅唤醒美国人的防火意识, 而且督促美国防火法规陆续出台。 (13) 其中, 反复出现的重点关键用词主要有:fire%prevention (防火) 、legislation (立法) 、safety (安全) 、workwoman (女工) 等。

在媒体报道督促下, 1912年美国立法规定, 在7层以上超过200名工作人员的楼层, 必须安装自动防火喷淋装置。而在任何一个超过两层、雇员超过25名的工作场所, 都必须安装自动火警系统。正因有很多严格规定, 毫无预警的“9·11”恐怖袭击发生后, 有1.5万多人从世贸大楼中逃生, 两栋110层高的大楼基本实现有序撤离, 堪称现代史上之最。而且, 自从2001年“9·11”世贸双子塔被恐怖分子袭击后, 美国再次加强了高层建筑防火避险措施的法律法规及执行细化。本来, “9·11”之前, 美国各级政府对高楼的防火要求就有了非常严格的规定, 其中包括烟雾警报器设置, 逃生门位置、数量、距离, 中央警报装置的定期更换等, 都有严格规范。此后, 美国对高楼安全防火进行全部重检, 从严从高从速要求做好安全防范, 对高层建筑的火灾防范意识, 细化到室内烟灰垃圾桶的设计。 (14)

美国记者对上海“11·15”火灾事故进行报道时这样写道:“初到中国时, 我惊奇地发现在美国住宅里常见的烟雾监测器, 在中国很多新建的高楼里却很少见。这一简易、价廉的设备能在第一时间防控火灾。美国民众在很小的时候, 就会被教导要经常检查火灾监测器电器, 确保时刻保持检测状态。” (15)

美国高层防火原理是这样的:棚上有防火报警器, 有烟就响;楼道里有喷水装置和排烟器, 有烟会自动喷水自动排烟;楼里有火警报警器, 一处冒烟, 警铃大作。美国扑救高楼火灾经验表明, 真正能为商用或住宅用高楼提供安全保障的措施, 就是安装自动喷淋灭火装置, 以及一个供及时排走自动灭火装置灭火时产生的烟雾的排烟系统。因此, 美国防火法规规定:凡是高层民用建筑都必须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装置、紧急照明设备、紧急排烟设备和安全疏散设施。美国对楼宇进行施工, 除一些必要审批环节外, 还必须到所在区消防部门、英文缩写为ZF部门报批, 像上海这样一边动焊枪一边住人, 绝不会获批。美国很多高楼内, 会安排防火安全专职负责人, 监管安全条例落实情况。 (16)

近年, 为强化防火安全指数提升, 美国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白宫公寓, 都禁止可燃性材料应用。从室内柜 (台) , 到床垫、床具等, 都要求由阻燃材料制成。对此, 美国洛杉矶一位消防队长告诫民众说:家里摆设有用可燃性泡沫海绵作衬垫的沙发, 就如同放置了一个毒气弹。万一发生火灾, 它所产生的烟雾和毒气, 足以使主人中毒身亡。美国法律还规定, 老人和孩子的床具、衣饰, 必须是阻燃的。美国加州政府在2004年通过了床垫新的阻燃规格标准。因为床垫着火时会变成一个火球, 它使人们从火灾中逃生的时间几乎为零。 (17)

用语特征体现的“缺位”认知

综观上述美国报纸报道情况, 相关上海“11·15”火灾事故报道, 虽然有一定客观性, 但也不乏故意攻讦和偏激的无端指责, 更多有臆断指责。比如, 《全球时报》的报道有这样的话语: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加强建筑防火安全标准, 却难以落实, 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和责任制, 使任何法规条例都成了一纸空文。 (18) 美国的很多高楼内, 会安排防火安全专职负责人, 监管安全条例的落实情况。

综合上海“11·15”火灾事故发生后近一周时间美国主要报纸的部分报道“舆情”, 反思中国现存防范火灾事故“缺位”现实, 也许是有益而无弊的, 诚如严于解剖勇于割下毒瘤一样。下面,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从中可得到的警示要点: (1) 公共安全设施水准是否到位; (2) 相关法规是否健全; (3) 执行力度是否适宜到位; (4) 居民火灾避险常识是否普及; (5) 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是否接受过正规培训及安全教育; (6) 家具用品是否具有一定的阻燃性, 等等。

与此同时, 不能不注意到这些报纸对美国相关方面状况的提及, 侧重突出介绍推广美国高层防火及逃生经验,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专门公共防火安全电梯、缩放式滑道、缓降器、避难层等, 每个住户都安装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 家用床铺则采用耐火阻燃材料等, 建筑维修采用耐火、阻燃尼龙材料和高强度金属圈骨架等, 同时普及到位各种防火逃生自救方法, 比如试温、避烟、避火、走楼梯、爬行, 等等。

美国媒体还非常注意强调督促提高消防人员的事前行为能力, 强化消防救灾时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 提高消防设备装备科技含量, 等等。比如, 消防车的升高能力、消防管子的举高和远射能力, 等等。诚如美国记者报道所指出的, 在美国很多大城市都制定了严格的防火安全标准, 并要求新建高层建筑内安装自动喷淋灭火装置等。但约拥有15000幢高楼的上海却没有制定相关政策。 (19) 也许, 从媒体角度而言, 督促高层楼宇防火设备设施加强, 呼吁救援技术不断提高, 强化公民自救能力等都具有一定道理。但是, 笔者认为, 媒体最重要的是督促对高楼防火上升到法律层面的落实普及。美国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 对美国建筑防范火灾事故发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值得参考借鉴。当然, 媒体人文关怀的督促力度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 督促催生新产业新产品的诞生或发展壮大, 包括督促商贸流通物品的发展。因为一定程度而言, 美国高层楼宇几乎普遍安装应用自动喷淋灭火装置、烟感器、排烟器等, 家用防火耐燃、阻燃沙发垫和床垫等也很普及。总之, 媒体新闻关怀督促社会公共安全指数提升, 可以体现在诸多方面, 这不仅需要我们媒体敢于担当责任与义务, 更需要每个新闻人做有“心”人。因为, 当代社会不能不面对的是, 当代受众获取信息的自由度越来越强, 同时欲望指数的随意性不受限定要求也越来越高。 (20)

上一篇:工业邻里论文下一篇:甲状腺围手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