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分析(共12篇)
多视角分析 篇1
1 Introduction to 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
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an American novelist born in 1899 in Russia,is wide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literary styl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This Russian-American writer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 great master of literature known for his own unique style in the twenties century world literature.His unique writing style and ideas has been arising controversy in the literary critics.However,most of the critics commend him to be the best stylist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ists in American literature.His intricate,self-conscious fiction often investigates the illusory nature of reality and the artist's relationship to his craft.He was not only a novelist and short story writer,but also a poet,a literary critic,a translator,and a stylist.Vladimir Nabokov is known as the best stylist and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ists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for his own unique literary styl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 literature,which has being the focus controversy in the literary critics since then.
Born into an old aristocratic family in St.Petersburg,Nabokov was well educated.In his family three languages were used,Russian,English,French,since Nabokov was in his childhood,which,together with his later studies on Russian and French literature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contributed to his being of a multilingual writer,who wrote his first nine novels in Russian,then rose to international prominence as a master English prose stylist.He also made contributions to entomology and had an interest in chess problems.
Early years'study in Britain,traveling and staying Berlin and France,and becoming an American citizen in 1945 together with his later writing career until his death in Geneva,Switzerland are all his special personal exiling experiences,which resulted in his unique angle of view in literary production.
2 Introduction to Lolita and Literature Review
Lolita,Nabokov's masterpiece,has been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critics throughout the world.Ever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1955 in Paris and 1958 in New York,Lolita has attained a classic status and becomes one of the best-known and most controversial novels of 20th century literature.Despite of questioning the author's sense of mora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literature,Lolita undoubtedly is a great work worthy of appreciation.
Presently,the name"Lolita"has entered pop culture to describe a sexually precocious young girl.The novel was adapted to film in 1962 and again in 1997.And Times Magazine included Lolita in its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from 1923 to2005.
Up to now,Lolita has been interpreted and re-interpreted by a great number of critics.The earliest critical trend is to explore Lolita's aesthetic devotion which is viewed as an escapist attitude and condemned especially by humanists and moralists.This tendency is not amended until the 1980s.in the recent years,more and mole studies have turned to the work's linguistic and structural features,which have shown Nabokov's aesthetic dimension and artistic uniqueness.In the fiction's first American review,John Hollander,saw Lolita as purely an experiment with literary genres:"Lolita,if it is anything'really',is the record of Mr.Nabokov's love affair with the romantic novel."Eric Goldman states,"Lolita touched,and still touches,a peculiarly American nerve."Chinese critics also focus their eyes on this prominent figure in recent years.Li Xiaojun examines exile subject on Lolita,Zhou Qichao quotes that Nabokov is widely recognized"with William Faulkner,one of the two great American novelists of that same time."
3 Multiple-Perspective Analysis on the Writing Style of Lolita
3.1 First-person Plus Third-person Narration and the Duali-ty of Humbert
In Lolita,Nabokov uses first-person narration plus third-person narration.
Using first-person narration to unfold the story,with Humbert defending himself in court,Nabokov tries to make the readers convinced of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story.The greatest advantages of using first-person narration is"the strong sense of reality",it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psychological confession,because of its monologue style."Lolita,light of my life,fire of my loins.My sin,my soul",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novel,these beautiful,loving word deeply touches every reader,and Humbert's frank"peccavi"can win the hearts of the readers.Of course,first-person narration may make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ext limited,such as:the readers are unable to learn from the narrator Humbert other characters'minds and experience,for example:Lolita and Quilty.
Third-person narration is also adopted in the novel,such as:"Humbert Humbert tried
hard to be good."In this novel,third person narration makes Humbert Humber the impartial narrator who is not a participant in the events or scenario being described in the work.Writing in the third-person,Nabokov allows the reader to use their own brain and come to their own conclusions about the events in his work.
In Lolita,Nabokov created a writer:Humbert.It is the author's observation rather than directly expressing his own opinions that is believable and neutral,but a voice can most easily present to the readers the thoughts of more than one person.By using first-person narration plus third-person narration,Nabokov makes Humbert the narrator as well as the protagonist,just as the Roman god,Janus,who had two faces,one on the front of his head and the other on the back of his head.In an analogous manner,Lolita gazes in two directions simultaneously.The fact that Humbert Humbert is presented as a baleful beast gives us a host of reasons for sympathizing him,or at least to some extent understanding him.When we read the novel from Humbert the character's view,Lolita is about the painstaking pursue of the eternal beauty and love;when we read it from the unreliable narrator's stand,it is a parody of the eternal beauty and love.
3.2 A Medical Record and a Confession Fiction
In the psychopathic ward of a prison while awaiting trial for murder,37-year-old Humbert Humbert wrote out his life story.He had long been obsessed by a passion for nymphets:girls between the ages of 9 and 14.When arriving at America,he met and married the widowed Charlotte Haze in order to get near to her beautiful young daughter,Lolita,who reminds him of his childhood lover Annabel.He considered murdering Charlotte for many times.Finally,Charlotte was killed by a car accident.Then he began his more than one year incest love and immoral sexual life with his step-daughter Lolita.The child love troubled his lif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which he found no effective way to cure.
The fiction is constructed with Humbert's confession.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eword,Humbert's fierce emotion brings the reader into his personal world.Then he began to tell the story of his love affair with the nymphet Lolita.Also in the foreword,"Lolita,or the Confession of a White Widowed Male"shows he presents this novel is clearly a confession fiction.
Recalling the emotional journey in this confessional book,Humbert suffers emotional and ideological struggle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He uses patient,powerful and detailed strokes to depict to us his own torment,for many times deep feelings to Lolita fully filled in his confession,it is a kind of love that he can not extricate himself away from.On the other hand,he frankly admits the mental and physical hurts he brought to Lolita.He has a clear definition of himself,and admits he was despicable;his cohabitation with Lolita's is strange and brutish.Lolita obsessed Humbert,and he loves Lolita helplessly and sincerely.While at the same,he clearly knows that Lolita was unhappy,and she was hurt,therefore,he could not help but condemn himself.At the end of the confession,after killing Quilty,while listening to the distant valley,the fuzzy laughter of children,Humbert was quickly awaken,"…I knew that the hopelessly poignant thing was not Lolita's absence from my side,but the absence of her voice from that concord".He finally realized that the causes of his suffering are the hurt he brought to Lolita.Although this awakening comes too late,the words are heart-touching.These words were highly praised by some journal as the most beautiful words to express feeling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Humbert was awakening,but Lolita has been destroyed,and many other tragedies were too far gone.However,reading here,Humbert was unable to arise the readers'hatred because he was also a victim,and he was heartbreakingly repentant.Lolita is a book of erudition,melancholy,elegant strokes,and a kind of miserably beautiful and helpless confession written by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exhausted Humbert before dying.
3.3 An Exile and Travel Fiction
Nabokov,as an exilic writer,takes the exiling soul as the key to his literary expression.Many of his works are produced as a result of his attempt to get rid of the burdensome pain of suffering from the exiling of his soul,including Lolita.Nabokov is inclined to see love,especially childhood love as a metaphor for his beloved motherland.While exhibiting abnormality,immorality,and illegalness of this love,Nabokov indicates the reality of exile and the relevant sentimental emotions.
Humbert,living in American,was a half-British half-Swiss European immigrant,actually set his foot on the way of culture exile,and he was not adjusted to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Upon arriving the Haze house on Lawn Street,he felt so uncomfortable that his desire to leave immediately was almost beyond his control,"I groped for the timetable I had in my pocket and surreptitiously fished it out to look as soon as possible for a train."meanwhile Humbert has to maintained his manner of an European gentleman.
Nabokov,as a Russian exile to the United States,a cultural exile,bears a lot in common with Humbert in his novel,both of them are making their efforts to integrate into the new environment,but always felt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alienation and entropy.Facing of the noisy American motel culture,both Nabokov and Humbert chose the motel as the major living place.Lolita reveals the readers the dirty and noisy United States motels,for example:"toilet descended like a veritable Niagara",the faint nasty smell or some other gloomy self conscious stench.Nabokov satirizes the motel culture with his frank,exquisite,unemotional,penetrating and detail description.These descriptions incurred criticisms from many American people,but it is through these description,Nabokov expressed his wish to integrate into American society rather than being an outsider.He admits"I chose America motels instead of Swiss hotels or English inns only because I am trying to be an American writer and claim only the same rights that other American writers enjoy."
The novel Lolita doe not only demonstrates the vulgarity of American culture,Nabokov also presents us a picture of the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of the United States.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fiction recorded the trip that Humbert himself drove the car taking Lolita travel over the United States.The fiction recorded their staying in motels and the affairs by chronological order.The reader also traveled greater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Humbert's trip.The genre can be considered as typically travels.Nabokov draws a detailed and accurate road map for Humbert and Lolita's first trip touring around America.Their twice travelling across the States and landscapes along the way,makes the readers feel like staying on the scene.The places they visited along the way can be codified into a guidebook:Bourbon Street in a town named New Orleans,Little Iceburg Lake in Colorado,Conception Park in a town on the Mexican border,and the ghost town named Shakespeare in New Mexico,etc.
3.4 A Detective Story
Quilty is undoubtedly a detective stepping into Lolita's life,he followed along Humbert and Lolita.Humbert was caught in the state of tense or vigilance because he realized Quilty's existence and avarice.Lolita's unpredictable behaviors kept the fiction suspenseful and fascinating.And the readers were kept in suspense all the time.Until in one motel,Humbert left Lolita in the room alone to buy fruits.After he came back,"To my surprise,I found her dressed.She was sitting on the edge of the bed in slacks and T-shirt,and was looking at me as if she could not quite place me.The flank soft shape of her small breasts was brought out rather than blurred by the limpness of her thin shirt,and this frankness irritated me.She had not washed;yet her mouth was freshly though smudgily painted,and her broad teeth glistened like wine—tinged ivory or pinkish poker chips.And there she sat;hands clasped in her lap,and dreamily brimmed with a diabolical glow that had no relation to me whatever."Humbert realized there was something happened,and"I pushed her softness back into the room and went in after her.I ripped her shirt off.I unzipped the rest of her.I tore off her sandals.Wildly,I pursued the shadow of her infidelity;but the scent I traveled upon was so light as to be practically undistinguishable from a madman's fancy."Events like that happen repeatedly in the fiction and keep the readers in constant suspense.However,the readers do not know it was the so called famous playwright Quilty that shadowed Humber and Lolita's track.Lolita really wanted to flee from Humbert,which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detective to achieve his goal.Therefore,the fiction is a very suspenseful detective story.
3.5 A Fairy Tale and a Beauty and Beast Story
Lolita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a fairy tale.In Humbert's eye,Lolita is more than merely a human being,but a nymphet with"elusive,shifty,soul—shattering,insidious charms".Lolita might also be"a Fairy Princess"for Humbert,and Humbert wanted to play the role of"Prince Charming".Actually Humbert is not the real prince charming of Lolita at all,the story ends up to be a"beauty and beast".Another man,Quilty,also plays the role of the monster,throughout the story he is seizing every opportunity to get close to Lolita and finally steals"the princess"away.His Pavor Manor turns out to be on Grimm road,and when Humbert goes to kill him,the door"swung open as in a medieval fairy tale".Such plots gives the reader strong impressions of reading a fairy tale.
In the end,the beauty fades away,Lolita dies giving birth to a babygirl.To some extent it echoes with Edcar Ellen Poe's voice,the death of a beauty,which makes the story able to speak to the hearts of the readers.And it is a lose-lose for the two beasts,Quilty was killed by Humbert Humbert,and Humbert himself dies in the jail.
3.6 Diversity of Language
3.6.1 Multi-lingual Writing
In Lolita,fragment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ppear now and then.The novel is written in English,mixed with French.Latin and German are also not infrequently appears for the sake of building the image of Humbert.Humbert is a person with multinational experiences and social status,which can be reflected in his multi-lingual vocabulary taking place in his speech.These non-English words in such an English work can constantly bring to readers'remembrance of Humbert's European background,revealing his indestructible nostalgia and the feeling of displacement and alienation on the New Continent,and indicate that Humbert is well-learned but self-righteously complacent.Expressions of this kind fills in the novel,especially in spoken languages:"Ilétait malin,celui qui a inventéce truc-là","Dolores Haze,ne nontrez pas vos zhambes","Mais allez-y,allez-y!".
Nabokov's Multi-lingual Writing shows us his good mastering of those languages.Humbert and Nabokov bear things in common on this point,because of their respective experiences o exile;they both are able to get in touch and familiar with the culture and languages of other countries.
3.6.2 Multi-form style
Lolita is fulfilled with parody,hints,analogy and metaphor which make the novel full of humor rather than heaviness,and abnormally clean and pure.And to a large extent,this multi-form style helps to depict Humbert as an elegant,erudite and extraordinarily charming figure.In the novel,alliteration and assonance can be seen everywhere,which sufficiently make it a musically appreciable one.The first-person narration not only gives Humbert the privilege as the only narrator of the story,but naturally guides readers to attribute the creation of the confession to Humbert rather than Nabokov himself.The application of al those artistic skills effectively disperse readers'attention when reading the novel.Readers will find a lot of fun there in the story,such as:to find and identify the more than 60 celebrities and a number of historical allusions parody inter-woven in the text;to taste a variety of wonderful and unique flavor of the metaphor;to insight into looming tips and hints in the forewor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Lolita is a delicate Crystal Palace constructed by wonderfully infinite and colorful words.Every step further moved in reading the story will have see surprising discoveries.
For the author,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Lolita is to use the language beyond the limitation of the reality,because more rea things are revealed in art creation contains than in the reality o life.He argued that art should have the greatest realm of exceptional complexity and confusion,and so in his work he dedicates to create the bewildering labyrinth of time and space,and to create his personal rather than"the defined"life and reality in orde to show a magnificent and exquisite new style;in addition Nabokov's interest and way of doing the research in entomology contributes to his meticulous and sophisticated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shown in the novel.
4 Conclusion
From the analysis above we can see that,Lolita as a novel is of the banquet of languages,the art of designs,and the grand gathering of narrative skills.Its triumph lies not only in its charming language and its involute design,but also in its sophisticated narrative strategy,which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 artistic techniques to show its artistic value.
And this novel is really a reader-friendly piece of artistic creation,bearing readers in mind,he brings readers a kind of"aesthetic bliss"while reading.It is through the readers artistic cooperation and evaluation,Lolita's unreliable narration decoded and reinterpreted with the readers'role-play and reasoning.
In the novel Lolita,Nabokov also reveals many things of America originality;it is no wonder that Charles Rolo praises him as"the most original writer since Joyce".And John Updike also pays him the compliment of"the most important American writer since Faulkner."
There are numerous literary criticisms on Nabokov and Lolita over the past century,whether affirmative or negative,Nabokov really deserves being called a literary tycoon in world literature.With his unique literary techniques,Nabokov invites readers to surpass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novel creation,and come into his own special artistic literary world.
摘要:《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在吸引着全世界批评家的目光。《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第一部以美国社会背景进行创作的小说。小说主人公亨伯特因其有悖伦理的恋情不仅使《洛丽塔》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争议小说之一。本文对《洛丽塔》的分析另辟蹊径,从多种视角对该小说的写作风格进行:1)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和亨伯特的双重身份;2)病历和自白书;3)流亡和旅游小说;4)侦探小说;5)童话故事和美女与野兽的故事;6)语言的多样性。该文认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表现了纳博科夫极高的文学创作天赋和艺术造诣。《洛丽塔》是语言的盛宴,充满具有艺术性的构思是一部集多种写作风格之大成之作。希望通过对《洛丽塔》独特的写作风格的探讨,引起更多学者对纳博科夫这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家更多的重视,使对他及其作品的研究能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写作风格
多视角分析 篇2
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研究主要是为了深化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定位,在角色分类的基础上细化角色的形成、演化以及转换的各种形态。我们根据角色代表地位,地位网络制约个体内心互动的观念进行分析研究,也能发现角色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与揭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组织中的作用及地位。
2、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分析
2.1主动视角
在主动视角的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动因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方面受到组织战略的影响,另一方面的影响为组织权力。一个单位的组织能动性对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组织战略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的战略形式主要有独立性战略、防御性战略以及依赖性战略等方式。如何正确的选择企业的战略形式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有着很积极的作用,如果选择性失误则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组织权力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行为以及政治策略等方面,人力资源的管理层受到信息传递影响时,能够对相关人员的利益价值精确的进行判断,然后依据相关的评价准则获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价值感知。因此,建立在主动视角基础上的组织权力以及组织战略,如果相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产生积极方面的影响,必须要认识到企业的组织权力以及组织战略选择是否合理正确,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健康发展建立在正确的组织权力及组织战略选择基础上。
2.2被动视角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需要经历不同的过程,常见的过程如“形成、定位以及演化”,这个过程主要是受到外部环境干扰造成的被动接受。受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这种类型的被动接受大多都与相关的技术有着一定的联系,包含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利用,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对企业及单位的员工实施信息化的管理,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能充分的表现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战略价值。
站在被动视角的角度,很多的外界因素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产生一些影响。比如,在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影响,目前我们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到位,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由价值观代际差异造成的影响是劳动力市场结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受雇佣模式影响也较大。因此,从被动视角的角度出发,外部因素产生的影响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
2.3共同演化视角
首先,企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影响,为企业的发展造成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合作方式的改变,如单位业务的外部等方式,这类的业务外包模式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管理层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放到企业的管理工作的重要体系当中。同时,部分企业的管理层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发展不符,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发挥出全部的作用。其次,部分单位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自身的企业文化,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上图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同关键变量两者间的交互关系,从上图中我们能够发现,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管理部门社会资本及工作氛围等都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造成影响,同时,这些因素同企业组织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帮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有更好的发展,我们也需要企业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较好的企业文化。
3、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探究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是从主动视角、被动视角以及共同演化视角等三个方面出发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进行了分析。在研究中我们也从当前的成果中找到了发展动因的相关因素,但是在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因的未来时,仍然需要注意下面的几个方面:
(1)针对某些动因影响到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没有及时采取相关的分析措施进行处理;
(2)在不同时期下,没有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受不同动因影响下产生的差异性。
如初步时期、形成时期、发展实际以及成熟时期。此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动向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每个动因的有效性评价。不同动因产生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同的,我们在明确动因对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产生的影响效果的前提下,才能为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展的战略实施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我们也需要企业能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的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对相关研究进行实际的检验。
总结
组织学习的多学科多视角分析 篇3
[关键词]组织学习;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8—0123—05
当社会进入知识时代,组织开始关注组织如何学习才可以获得不断创新的核心优势,即组织如何将组织拟人化进行学习,成为学习型组织。因为以往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战略已经不适应于知识时代,只有不断创新的学习型组织才可以使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生存和发展。
组织学习是一个描述组织机构获取知识的情形的概念,组织学习不仅包括了研发、教育等的学习行为,也包括了组织层面和组织之间的知识扩散和知识转移进而对知识诱发知识创新的过程,Dodgson将组织学习的定义为:组织学习是企业获取、供应和组织相关知识和常规的方式,并在特有的文化中通过组织学习发展组织效率。1990年,MIT的彼得·圣吉从系统的角度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工具,对学习型组织的特点和建立方法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组织学习的思想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陈国权2002)。
管理学是研究组织学习这个领域的主要学科,但是这个领域是由许多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成果共同构建起来的,具有很深的理论渊源,只有深入地分析和探索各个社会科学学科对组织学习理论渊源的研究,并探讨他们对组织学习未来的研究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管理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才会更加全面和有实际意义。因此这篇文章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对组织学习的理论研究出发,全面地梳理了各个学科的组织学习渊源,并深入地分析了这些理论渊源对管理学组织学习实践应用的作用。
1 组织学习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对组织学习的理解源于对在社会制度形成过程中和学习关联的相关社会因素的研究,社会学家们主要从5个视角研究了组织学习。
1.1 冲突视角
从冲突的视角研究组织学习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科佩尔和盖尔·尔迪尼科得亚、奥德拉和赫德伯格。他们认为,组织冲突的产生是因为学习的群体所拥有的权利远远超过不学习的群体所获得的权利,这就是潜在冲突的根源。因为组织学习可以通过创新、转移和利用知识而取得社会不同层次的资源,从而使学习者在组织内部和外部拥有更加稳固的权力与地位。因此进行学习的群体或者个人就会获得和占据更多的社会层级的资源份额、权力地位的等级、价值交换的源泉、经济和政治市场上交换的资源等等。
冲突传统的关注是主要和次要集团利益冲突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组织学习被用来表示一种可以使集团获得地位和社会层级资源的组织特性,Easterby-Smith认为管理方会通过组织学习这种意识形态来掩饰其利益,旧的官僚模式的组织和新的管理哲学的组织之间将发展不同版本的组织学习意识形态,使权力之争合法化。因此在组织内部,进行组织学习的群体所获得的权力远远大于那些不会学习的群体。
1.2 理性功利主义视角
从理性功利主义视角研究组织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桑、鲍马德、斯邦德、列维特、布劳等。他们的主要观点是:①组织学习是一种在生态环境中的学习。学习要求个体参与社会活动,例如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就构成了组织学习的环境。②组织学习是一种寻找解决难题路径的过程。例如在适应性学习系统中个体有意识的学习。③组织学可以激活个体交换网络。知识存储在企业为市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并因此进入市场的交换网络中,个体通过理性的方式进行交换,当组织同样地像个体一样地学习的时候,就使组织在这个交换网络中占据主动地位并且控制交换网络中的资源。
理性功利传统和冲突传统的出发点相同,但是理性功利的关注点是如何以理性的方法进行更好的权力交换。因此理性功利传统认为组织学习是组织绩效达不到预期标准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1.3 微观互动论视角
微观互动论传统认为学习是处在社会互动范围之内,因此学习一定与参与有关,温格认为学习与成为一个共同体的成员有关,因为社会关系对传播知识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微观互动传统将组织学习定义为职业群体内部传播知识的行为过程。
符号互动论者米德认为,个体之间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来达到彼此互动和共识的。组织可以像个体那样学习,例如某个个体的学习过程:当他知道一般人如何看待事物时,他就有了米德所说的“概化的他人”的意识,或者库利的“镜中我”,也就是个体会从周围人的反应中形成自我,个体由此会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做。这个个体学习过程也可用于组织学习。
1.4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范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英国的斯宾塞和美国的默顿、帕尔森。他们把组织学习看成是组织系统的功能之一。他们认为组织学习在一定的情况下会使组织进行变革,而在另外的情况下则会导致组织的保守。组织学习是从属与社会学习的一种学习,是一个从属于能够影响组织学习的变量(比如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等等)的变量。组织学习具有让组织拥有根据环境的各种信息参数发生变化而变化的能力,从而导致了组织的变革适应性,因此我们可以识别出组织学习这个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和促进组织学习。
1.5 后现代主义视角
起源于美学和哲学的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米切尔·福柯。后现代主义的激进观点给组织学习以新的研究启示,并且为研究组织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该观点认为,如果组织学习的关键是知识的创新与信息的交流,那么对于组织学习而言,信息、知识或组织成长的过程,都将成为我们理解组织及其学习行为的关键。人们可以采用后现代结构主义视角,更深入地思考言语与世界,符号与实物,文本与现实,因为我们要了解组织变革的原因是什么,因此我们要明确学到了什么,以及用所学的知识为将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这些对于组织来说都是最为根本性的问题,从组织学习的理论分析,争论和相异的观点比最后的结论更为重要,因为这个过程揭示了组织记忆、组织学习、组织遗忘、组织不学习和组织再学习的过程。
我们将社会学家对组织学习的理论定义总结为两个社会学概念来阐述:参与和反思。社会学对组织学习的一个理解就是参与——社会学认为组织学习和其它的社会活动一样,是维持一个组织实践的参与活动;社会学对组织学习的另一个理解就是组织学习是反思——人们首先从组织网络中提取理论知识,然后再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的规范知识。
社会学对组织学习的理解和阐述,为管理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对组织学习的理解做出了基础和意识形态上的巨大贡献。
2 组织学习的心理学分析
国外关于个体学习的早期研究与心理学是分不开的。而个体学习理论又是管理者研究组织学习的基础理论之一。心理学把学习看作个体的一种行为改变过程。心理学家对行为的改变过程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刺激——反应论”和“认知论”。
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主要源于对于个体行为的研究,Anderson将个体学习定义为使相对持久的变化在经验引起的潜在行为中发生的过程,因此心理学把学习看做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达到通过潜在行为使某种经验的永久变化。行为学习理论对个体学习理论的研究是组织学习的重要源泉之一,它对组织学习最大的贡献就是组组学习的3个概念:学习、记忆和知识。最突出的行为学习理论包括古典条件反射理论和工具学习理论,古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无条件刺激可以产生有条件的反应,这对组织学习中对情景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渊源;工具学习理论认为条件反射与某种反应和后果之间的关联的形成有关系,它在运用到组织学习的研究中时,对检查组织行为的未知强化因素是什么奠定了理论渊源。
组织学习的心理学视角主要从学习的驱动力、学习的情绪、学习的认知结构、学习的信念几个方面分析个体的学习。
2.1 学习的驱动力视角
奥苏贝尔(D.P.Ausubel,1969)从影响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角度把学习动机分为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这3种内驱力说明在组织内部有这些需要是和学习相联系的,因此不仅个体学习需要这3个要素,组织学习也需要这3个因素。
2.2 学习的情绪视角
Maier和Seligman(1975)研究发现,影响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的情绪因素是习得无助——指由于过去不可控制的经历产生的认知加工障碍的一种心理状态。
Licht和Kistner(1986)认为,习得无助作为学习情绪的一个干扰因素,会影响组织和个体接受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障碍,它往往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学习障碍,使个体或组织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
2.3 学习的认知结构视角
布鲁纳和奥苏伯尔是美国当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学习是建立一定的认知地图,包括编码体系、心理完形以及认知结构,进而达到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并通过认知获得意向形成的过程。学习既强调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例如要想新的和旧的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就要将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获得了新的意义,最终就产生了学习变化的实质。
2.4 学习的信念视角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即强调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意愿、需要和价值观,人本主义认为个体有一种学习和发展自己潜能的本性,因此个体能自己教育自己并发展潜能。人本主义强调意义学习,并认为当学习材料符合学习者目的时或者学习者整个身心投入学习时,学习效果最好。这种强调人的因素的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组织学习,因为组织有一种向其他先进组织学习的自然倾向。只要这种倾向深入组织成员的内心,组织也就有了一种学习信念。
3 组织学习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家们对组织学习的研究源于对企业层次和行业层次上的学习曲线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现象往往与企业的“干中学”行为所产生的效应有关。怀特是进行这种研究的第一位学者。继怀特之后,许多学者对这种改进现象进行了广泛的实证分析,例如,褐茨(Hirsch)对机床行业的实证分析;伦伯格(Lundberg)对钢铁行业的实证分析;海兰德(Hollander)对人造纤维行业的实证分析;贝尔夫(Baloft)对某些资本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分析L20l;莱伯曼(Lieberman)对化工产品的分析;阿尔德(Adler)和克拉克(Clark)对电子企业的分析。杜屯(Dutton)和托马司(Thomas)对200多项有关学习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指出:大多数企业的学习率为80%,也就是说,当产量增加1倍时,成本下降20%。
经济学虽然以研究社会和个人的变革为目的,但是主流经济学并没有很好的研究产生变革的手段——组织学习,可是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近年来经济学的两个分支学科创新经济学和企业理论却把组织学习作为这个学科的主要研究课题。
在研究创新过程中,经济学家们认识到知识分为明晰知识和模糊知识,而科技创新中传递的是模糊知识,这种模糊知识最终是通过组织学习活动而获得,因此研究创新的经济学家们着重研究了组织的学习过程。创新研究对组织学习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证明了组织学习是以多种方式进行的:第一是边干边学;第二是科学学习;第三是搜索学习;第四是边使用边学习。这4种学习方法贯穿了创新的整个过程。其次创新研究对知识的不同来源与组织学习有关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并认为知识模糊性造成的知识外溢对创新的知识转移或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习类型和组织知识来源是相匹配的。
经济学企业理论中的大部分文献都和组织学习有关联,因为组织的主要目标是适应变化的环境,因此组织学习就是组织的适变环境手段。Nelson和Winter(1982)假设企业是一个知识库出发,认为企业是生成、编码、储存、传递和应用知识的社会集合(Alavi和Leidner,1998)。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中的知识积累和知识水平的不同是企业资源异质性的根源。企业知识积累和应用水平的不同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的方式不同,于是成本和利润也就不同。因此管理人员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决定的。
经济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受到主流经济学传统理论假设的限制,但是最有价值的组织学习理论概念大部分来源于经济学的这两个分支:创新经济学和企业理论。创新经济学提出了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学习类型和知识来源的匹配,企业理论研究了企业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知识的。
4 组织学习的管理学分析
管理学文献最经常研究的议题就是关于组织变革,管理学需要确定组织变革的各种概念,在无形知识资产对组织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的时代下,管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组织学习对组织变革的作用。
管理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视角可以分为5个方面:
4.1 组织决策和适应视角
塞尔特和马奇认为组织有许多内部决策变数,而每一种内部决策变数都和一个外部干扰相对应形成一个组合,而这种组合就改变了系统(组织)的状态。当组织学习了外部干扰和内部决策变数的新组合,组织就增加了对外部变化的适应能力。换句话解释就是组织的适应性学习理论,也就是组织学习的目的就是对组织标准运作规程的适应调整和改变。这个角度受益于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对组织学习的研究。
4.2 系统理论视角
系统理论的研究主要是把组织看作是面对环境压力必须适应的开放系统,在研究系统和环境关系的理论时,学者们认为组织要生存就必须具有开放和选择的系统特质,因此为应付多变的环境组织就必须有多变的复杂的结构,而这种复杂的选择结构就是组织学习;从自组织过程的理论出发,克里麦基认为组织学习是从制度学习中获得的社会系统的解决问题潜能,因此必须在组织内设计能够促进系统自主发展的学习机制;圣吉发展了系统动力理论,认为组织学习过程能帮助管理人员形成一种系统动力视角,这种学习过程是最有效的,因此从系统动力的视角认为组织学习就是研究社会系统或者组织系统及其动力的关系;这个角度适宜于社会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
4.3 知识管理视角
受益于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知识的视角研究,学者们认为组织学习是对组织的知识系统进行修改的过程,因此知识特性就是组织学习的决定因素,从知识特性可以分析出组织学习过程的结果。因此从知识的视角研究组织学习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发展知识,也就是知识管理的问题,因此核心能力的研究认为组织的核心能力就是组织获取共享知识的能力。芮明杰(2006)引入了动态知识价值链来描述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他认为企业知识链的主要环节包括:知识获得、知识选取、知识融合、知识创造、知识扩散和知识共享。
4.4 组织文化视角
学者们从文化视角把组织学习看作是组织中对常规的改变的行为或者是组织学习文化的发展,从文化视角的理论来分析组织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沟通学习的个人概念和集体概念。
4.5 行动学习视角
由英国管理学思想家雷吉·雷文斯发明的行动学习法的基本概念是,经理人获得管理经验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实际的团队项目操作而非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了说明行动学习法,雷文斯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公式:L=K+A,L代表行动学习法中的学习,L是通过掌握专业知识(K)与提出问题的能力(A)结合在一起来完成的。在商业活动中,行动学习体现为经理人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解决实际案例中的关键问题。
行动学习对组织学习的最基本概念理解就是认为学习是通过行动发生的,因此它是一种经验学习,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学习因素,常用于管理培训的理论基础。
4.6 持续创新视角
在日益恶化的全球竞争环境中,组织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组织不需考虑的问题。从持续创新的视角分析,组织要持续发展,必须学习,才能在一个不断变革和发展的状态中前行。任何满足于某一阶段性的成功的组织都会面临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危险,所以创新是组织学习的结果,而组织只有通过学习达到创新的飞跃,才能够达成组织愿景和长远的目标。
管理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视角综合起来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学对组织学习的社会过程研究源于社会学对组织学习的理论基础,而对组织学习类型的研究源于心理学对个体的学习的研究,而对技术过程的研究源于经济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基础。
管理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将组织学习应用于实践,因此除了理论的研究,更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文献中经常将组织学习的类型分为单环学习,双环学习和再学习,或者初始学习,再学习和再学习过程中的变化3个层次,单环学习也是第一层次的学习叫做第一型学习,主要是对标准规范的纠正过程,这类型的学习目的是为了维持组织系统的正确性,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正确认知;双环学习也是第二层的学习叫做第二型学习。主要是强调组织对环境的适应和调节,这类型的学习主要是强调组织的创新,即对组织现有的愿景和其它变量产生怀疑和改革从而达到组织的创新;再学习也是第三层学习叫做第三型学习,是在对环境调整基础上的反思学习,这类型的学习是组织在创新的基础上找出组织过去的学习方式障碍,从而提高组织的学习效率,目的是使通过双环学习而得到的创新能够具体化到学习模式从而真正的实现创新。信息的获取、传播、解释和存储是现代知识管理理论中知识管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它起源于经济学对组织学习的实践方式的研究,管理学通过经济学中的干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所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结合管理学者对知识的隐性和显性的分析,研究知识如何转移的技术方法。而组织学习的社会视角的研究,可以看到完全渊源于社会学对组织学的研究,也就是说社会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为管理学研究组织学习的社会环境因素奠定了不可泯灭的理论基础。
5 结论
从多视角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篇4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俄苏形式主义,精神分析
《一个小时的故事》不同于其他的短篇小说, 仅仅千字的短文讲述了马兰德夫人在一个小时里由生到死发生的戏剧性故事。马兰德夫人有先天性心脏病, 但是她听到一个不好的消息, 她的丈夫死于一场铁路事故中。马兰德夫人的姐姐约瑟芬和马兰德先生的朋友里查兹怕她承受不了这个坏消息, 尽可能小心翼翼的叙述马兰德先生遇难的事情。他们以为这个消息会使马兰德夫人的身体垮下来, 但讽刺的是, 马兰德夫人没有过度的伤心, 在他们面前异常平静。就在她以为可以摆脱一切, 追求自由和独立时, 马兰德先生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家中, 约瑟芬看到他尖叫不已, 而理查兹则把他挡在门口, 以免被马兰德夫人看见, 但是马兰德夫人还是看到了, 当马兰德夫人看到丈夫回来, 心脏病突发, 死去了。作者在结尾中巧妙地处理, 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
一、生态女性主义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如此短小而精悍的故事竟然能引起截然不同的诠释, 文章的张力可见一斑。整个文章主要体现了女性主义, 揭示了在父权社会下, 女性通过自己的觉醒意识寻求自由与独立。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体现在女性本身的自我原因, 也体现在自然环境下给女性带来一种召唤, 大自然给无数女性带来灵感, 并且通过自然更好的诠释了觉醒的意识。从而写出反抗男性意识的经典之作, 在文中描写自然景色与女主人马兰德夫人心理产生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生态女性主义。1974年, 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奥波尼在《女人与死亡》一书中, 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 即将女性思想和生态思想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在远古时代, 是母系的社会, 母亲有着神圣的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局势动荡不安, 人们总是处于焦灼的状态。显而易见女性和自然的地位也随之下降, 最后沦落成父权社会下的牺牲品。他们在父权社会下, 长期被压迫, 二者相辅相成, 同舟共济。
文中马兰德夫人静静地听着姐姐约瑟芬的叙述, 并没有像其他女性那样不知所措, 而是很镇定地回到自己的房间看着窗外的景象, “她能看到房屋前树枝在冲她招手, 空气中弥漫着雨水的阵阵芬芳。街上小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远处飘来的似有若无的歌声以及无数的小麻雀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她静静的抚慰着自己的伤口, 这时候她已经开始渐渐的意识追求自由的渴望和对独立的向往。自然的景象反映出马兰德夫人的心理活动。但是, 意识的觉醒不是马上就能实现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思忖和周围的环境实现的, 大自然似乎在向她招手, “她只能呆呆地望向远方, 看着蔚蓝的天空和朵朵白云, 通过她的眼神可以判断, 她不是在放空, 而是在深思熟虑”。这是马兰德夫人处于无意识的自然状态, 引导她慢慢摆脱父权社会的束缚“她感觉到有一股力量正向她走来, 到底是什么呢?她也不知道, 这种感觉难以捉摸, 虚无缥缈。透过空气慢慢向她靠拢,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大自然赠与她自由与独立的意识, 召唤着她内心的灵魂。现在, “她已经感觉到什么东西向她步步紧逼, 她做着看似垂死的挣扎, 决定把它打回去, 可是她就像她那双白皙纤弱的手一样软弱无力。可见父权制度已经在她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自由与独立的意识在向她招手, 她也不敢接受。最后她不再反抗那种感觉的侵袭, 而是正面迎接自由与独立的到来, 她低声喃喃地说:“自由, 自由, 全都自由了”她全身舒畅, 目光炯炯有神, 不再躲闪, 脉搏也加快了使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愉快。在大自然给予的力量下她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
二、俄苏形式主义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俄苏形式主义批评家们注重研究作品的形式即构成作品的各要素语言、结构和风格等, 他们把批评的目光从作家转向了作品文本, 认为文学作品是独立客观存在的, 是一种意识之外的现实, 不具备主观意向性;文学作品是一种构造的游戏, 不反映客观现实也不反应作者的意图; 文学性的重点是要研究文学内在的规律性, 要着重探讨文学本身的艺术性, 多样性以及文学内部的方法和构建; 文学的特殊性在于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技巧的安排运用。因此, 这种文本细读的方式关注的焦点是文学作品的内在因素, 例如:措词、反讽、悖论、隐喻、象征以及情节、人物塑造和叙事技巧等。
马兰德夫人有先天性心脏病, 但是她的死因不是因为丈夫在铁路事故中丧生, 而是因为他还活着回来了而死亡, 显然这是一种情景反讽。因为期待发生的和真实发生的是如何的不一致。形式主义者会对这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结局来进行分析。故事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 叙事者以遮遮掩掩的方式并通过形象化的描写逐步揭示女主人公马兰德夫人复杂的心理, 帮助我们理解马兰德夫人的真正死因。因为知道丈夫还活着, 之前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将要灰飞烟灭, 不愿再受父权制度下的束缚, 无法忍受一直被压抑的生活, 这种心灵上的巨大反差是马兰德夫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
作为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过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无意识是三个心理过程中最深层次的, 在人格结构中, 与之对应的是本我, 它基本由性本能组成, 按快乐原则行事;前意识处于心理过程的中间层次, 在人格结构中, 与之对应的是自我, 是理性的代表, 处于人的心理过程里无意识和意识, 人格结构中本我和超我之间;意识是三个心理过程的表层, 也就是最外层, 在人格结构中, 与之对应的是超我, 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 追求完善的境界。压抑着人们最原始的欲望与渴望, 按至善原则行事。因此, 我们常常处于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中。
对于马兰德夫人来说, 她丈夫死亡的消息使她长久以来被压抑了的强烈无意识欲望就是对自由的渴望, 被释放出来。因此, 在父权制度下的女性一直是家中天使的形象。对丈夫百依百顺, 温柔体贴;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这种相夫教子的状态一直存在在这种社会状态下, 一直于21 世纪的我们, 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在这种制度下“好妻子”的形象是一种楷模, 女性都应该按照这种轨道去生活, 不能有自己的思想, 不能有自己的房间, 只能无条件的顺从丈夫的条件。这也是在众多女作家写关于女性意识觉醒的论点是遭到很多的批评的原因。由于受“意识” ( 对应“超我”) 社会中约定俗成的、根深蒂固的伦理道德的制约, 在姐姐约瑟芬和丈夫的朋友里查兹面前, 马兰德夫人“号啕大哭, 泪如泉涌”此时, “意识” ( 对应“超我”) 占据上风, 可马兰德夫人的内心的“无意识” ( 对应“本我”) 正快速上涌, 当代表理性的“前意识” ( 对应“自我”) 无法与之抗衡时, 她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不让任何人跟着她。”而当马兰德夫人回到自己的房间后, 按快乐原则行事的“无意识” ( 对应“本我”) 占据了她的内心。在自己的房间的窗外看到的景象, 由于被快乐原则支配着, 马兰德夫人最压抑在心里的那种向往自由与独立的意识自然而然的迸发出来。所以文章中, 马兰德夫人油然而生地说出了“自由, 自由, 自由了!”
参考文献
[1]Kate Chop in, 2000.The Story of an Hour[A].The Awakingand Other Stories[C].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朱虹:《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第1页 (编者序) , 第16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3]Susan Sniader Lanser.The Narrative Act:Pointof Viewin Prose Ficti on[M].Princeton:Princetion UP, 1981:246, 261, 261, 261.
[4]D’Eaubonne, F.Feminismor Death[A].In New French Feminism:An Anthology[C].ed.Marks, E.and I.Courtivron.New York:Schocken Books, 1981.
[5]毛艳华郭海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的《一小时的故事[J].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 2013:16-1.
多视角分析 篇5
题: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的多视角表达 课
时:1课时
课
型:绘画型
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美术学科要给学生奠定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继续学习和发展之基础的美术能力”,“手绘线条图像”是最常见的绘画表达方式,是通过简单的线条了表现一些复杂的东西,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再创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切入点。本课是新教材精神和理念改革的一种体现,有别于以往素描等过于专业的美术基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内容,使学生人人参与,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通过学习手绘线条图像功能特点的了解,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线条在绘画中的重要。②能够运用线条来表现一些比较复杂的东西,③培养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运用一些实例来展现线条的优美与简洁,并且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线条,使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大胆、果断、自信而有个性地去表达物象,并能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对美术的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体会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乐趣,培养、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
教学难点:能迅速、大胆有个性地对物象特征的把握和表达。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手法,对复杂的物象综合处理,抓住关键,创造性的表达。
教学方法:
1.教法:(1)用多媒体放映一些线条的图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法)。
(2)运用一些实例做一些简单的示范与讲解(示范法)。
(3)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自己周围的一些物体进行手绘线条表达(辅导练习发)。
(4)观察法。
2.学法:(1)。感知、观察、理解、讨论相结合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图画板、铅笔
学具准备:课本、绘图本、铅笔、橡皮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对上节课所授予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纳与总结。
二:引入新课:(3分钟)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们使用手绘图像传达信息和交流。今天,图像传达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使我们面临“读图时代”的挑战。以手绘图像来传达信息和从图像中获取信息,不知道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注意手绘线条在自己生活中的运用?例如:有人向你问路,但是你怎么说他都不是很明白,这时你就可以给他用线条绘制一张简单的地图,这样他就会一目了然。所以,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就跟着老师一同去探索手绘线条图像的奥秘吧。
三: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先从上面可以看出手绘线条图像具有叙事、说明、交流、记录等多种功能。(板书: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叙事、说明、交流、记录等)大家请看多媒体放映的这几张图片,在观看的同时请大家思考若是你们,你们会怎么去表达,这些物体存在什么联系。(放映了几张不同角度表达的图片)看完结束后,师:(设问)他们的线条难吗?不,看起来很简单,图形很形象很美丽,他们都是由手绘线条画成的。(板书:手绘线条图像的特点:用具简单、形象鲜明、绘制快
速、表达多样、易掌握。)
(二):物像多视角的理解:实物举例对周围的事物进行简单的线条手绘,并且给学生讲解
1:师:我们身边有许多东西是我们用嘴表达不清楚的,所以我们就运用一些线条来表现那些物体,使得他们清晰明了。同学们注意啦!老师手中现在有一个黑板擦,请同学们从不同角度的仔细观察,并且留意不同角度的特征,然后把你们所观察到的用简单的线条把自己对实物的理解从正面、侧面、顶面表达出来。
2:(看完学生们的手绘后做一些简要的点评)现在就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和老师一同来认识这个黑板擦。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黑板擦的结构,放平从正面看,(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啦?同学们齐声回答…..师;同学们答得都非常正确和有趣,这个黑板擦从正面看来看它由两层组成,下面一层是塑料的不过啦有的黑板擦他下面是由铁皮组成的,这一层衔接着上面的擦尘面,这层擦尘面是绒的这样有利于擦掉黑板上的粉末,下面一层有五个面组成,这五个面能直观的看到。这里大家就注意啦,你们看到这五个面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啦?同学们大声的回答老师这五个面都是由什么简单图形组成的啦?学生齐声回答“长方形”。同学们真是观察得仔细,这就是由简单的长方形组成的,接下来大家看一下上面的这一部分可以看成是个什么图形啦?是不是我们可以看成是个不规则的长方体啦!这样经过以分析这个黑板擦是不是很简单了啦?在绘制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下面就由老师来从正面和俯瞰的角度画出黑板擦,同学们请看黑板。
画完结束。老师:同学们现在看完老师的示范现在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手绘线条图像的特点。用具是不是很简单呀!学生:是师图像是不是很形象呀?学生:是老师是不是很快就画完了,是不是很容易掌握呀?学生:是。(板书:手绘线条
图像的特点:用具简单、形象鲜明、绘制快速、表达多样、易掌握。)
(三)手绘表达的两种方法。
好了,同学们已经看见老师的示范了吧,绘制时要抓住主要特征,线条简单流畅,接下我们来了解一下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两种方法。
①平面表达方法。主要表现物体的结构与方位,如下面的图形和课本上第9页园林平面途等。
②立体表达方法。主要表现物体各个的形象特征。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平面和立体的有什么区别啦,平面的图像只有长、宽,而立体的图像有长、宽、高,也就是说一个是二维的空间表达,一个是三维的立体空间表达,立体的表达方法相对于平面的表达方法要难点,要求高点。大家看下面的一张图片。
明显的就可以看出这张与上面那张图片中的一三图的不同,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立体的。
(四)学生实践老师巡回辅导
下面的任务就交给同学们来完成啦,同学们请仔细从不同的方位的观察你们的课本运用简单的描绘出来。
四:课堂总结:(3分钟)今天同学们表现的非常积极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对于物体的手绘线条表现有了初步的了解了吧,我们在绘画物体的之
前,要仔细的对物体进行观察,抓住物体的特征,在绘画物体时运用流畅、大胆简洁、明确的线条,绘制清晰明了的图像。
五:作业布置(练习):
1.通过对一个物体多方位的观察,画出它多视角的图形。
2.以校园为主题,画出学校主楼的图像,再以主楼为中心画出学校的整体平面图。
课
题(板书设计)
一、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
1形象鲜明2绘制快速3用具简单4表达多样5易于掌握
二、手绘线条图像的特点
1形象鲜明2绘制快速3用具简单4表达多样5易于掌握
二、注意事项
1.在绘制物体时,要考虑物体的特征。
多视角分析 篇6
摘要:视频新闻是通过图像、手势、声音等听觉、视觉手段对新闻事件进行多维度的报道。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视频报道可以更好地揭示新闻叙事过程中不同模态语义符号在叙事结构、叙事人物、叙事角度上的不同作用。CCTV和VOA两家媒体利用多种语义符号资源,通过调整和整合叙事结构、叙事人物、叙事角度,将各自的主观声音渗透到报道中同时又尽量地创造客观性,这是由媒体的不同立场以及不同传播目的决定的。因此,考察多模态语义符号在不同新闻视频中的叙事功能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新闻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和隐含的传播意图。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6-0035-08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Multimodality in
Video News Reports from Narrative Perspective
ZHAN Lili, ZOU Shengjie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85, China)
Key words: narrative focalization; phase; news responsible agent; voiceover; video news report;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multimodality
Abstract: Video news usually makes a multidimensional report via audio and visual aids, such as images, gestures and sounds. An analysis of the same news event from different news media could better reveal different functions of multimodal modes in news narration in terms of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person,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CCTV and VOA have infiltrated their subjective voices in their reports but at the same time have tried to create a sense of objectivity by utilizing diverse semiotic resources and integrating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person,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is is subject to news medias different stances and purpos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nvestigation of narrating performance of multimodal semiotic modes in the video news reports could help understand the communicative means and intended purposes of the media.
一、引语传统叙事学以文本为研究对象。Genette认为,叙事是“承担叙述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陈述,口头的或书面的话语”〔1〕。对事件陈述及再现的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常见的叙事体裁。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除了使用语言符号之外,会更多地借助声音、动作、图像、视频等符号资源来叙述新闻事件,传递媒体“声音”。视频新闻报道作为最直观、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更受到民众的关注和青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信息源〔2〕。视频新闻使用多种语义符号对新闻事件进行口头陈述,因此只有全面地分析和考虑这些语义符号资源的叙事功能,才能更好地揭示和解读视频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及叙事目的。而多模态研究以新的视角来看待意义的产生过程,它将意义的来源扩展至所有的符号资源。在多模态分析领域,语言不再被看作是信息传递的唯一渠道,非语言符号资源(如图像、音乐、手势、语调变化等)也不再像传统语言学认为的那样只在交际中扮演辅助语言的角色,而是“与语言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3〕。因此,对视频新闻进行多模态分析,考察不同模态语义符号的叙事作用,有助于了解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体立场。
二、视频新闻报道叙事分析相关研究叙事学由托多罗夫(T.Todorov)于1969年正式提出,在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的大背景下,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得以正式确立独立的理论系统,历经40多年的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得到了充实和丰富。90年代以来,在经典叙事学之后的后经典叙事学将对文本形式的研究与对文本进行阐释相结合,更加注重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体现为对不同体裁语篇(文学语篇、广告语篇、新闻语篇等)的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6期战丽莉叙事视角下视频新闻多模态对比分析西方学者Kenan认为语言、视频、图像都是叙事过程中的媒介,视频媒介、图像媒介更擅长展现空间的、视觉景象的直观呈现〔4〕;Pounds曾以《BBC十点新闻》为例进行多模态分析,研究媒体声音是如何通过视觉和听觉模态的语言及非语言符号(如语流停顿、语调变化、手势、面部表情)进行传播的〔5〕。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蔡骐、欧阳菁探讨了电视新闻的叙事结构与叙事特性,他们以《新闻联播》为语料,从时空叙事、主题叙事、互文叙事三个角度分析了《新闻联播》的整体叙事艺术,并提出了“意识形态通过电视新闻的叙事话语源源不断地走向荧屏外的观众”的观点〔6〕;欧阳照认为电视新闻叙事化逐渐成为普遍发展趋势,从重在“告知”向重在“叙事”转变〔7〕;刘倩、周晶从符号学的角度将电视新闻中的画面、语言、声音、文字都视为承载新闻信息的符号,并专门分析了画面的结构模式、情节和细节方面在新闻深度报道中的叙事作用〔8〕;张屹认为新闻叙事模式从线性走向多线性叙事,事件被置于全景中加以报道,将味觉、触觉、听觉、视觉等真实世界的信息叠加到显示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这是一种全媒体体验〔9〕。
对新闻语篇的叙事学分析通常采用的是Stanzel和Genette的分析框架。Stanzel主要从叙事手段、叙事人物、叙事角度三个方面进行叙事学研究,分析叙事者是直接向读者传递信息还是通过其他人物将信息渗透给读者,叙事者是以置身事外的形式来叙述事件还是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来阐述事件〔10〕。Genette进一步细化了叙事角度的分析,从内部聚焦即带观察点的叙述、外部聚焦即客观式的叙述、零聚焦即全知叙述者的叙述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1〕。
综合Stanzel和Genette的理论,本文拟从叙事结构(narrative structure)、叙事人物(narrative person)以及叙事角度(narrative perspective)三个方面展开对视频新闻的多模态分析。在叙事结构方面,主要考察多模态符号资源在视频新闻中如何得以展现、过渡和整合,如何表达和传递信息;叙事人物方面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形式两个层面举例分析,探究两种方式是如何影响信息的传递以及两种方式如何相互作用并加强观点的表达;在叙事角度方面,从叙事聚焦和视频新闻的拍摄角度及拍摄距离进行分析,探讨媒体如何利用叙事角度表达立场和观点。
三、视频新闻多模态叙事对比分析本文以CCTV和美国VOA有关金砖五国峰会的两段视频新闻报道为分析对象,并运用叙事学理论对两段新闻报道视频进行多模态对比分析,考察多模态符号在新闻视频中的运用和不同符号系统间的整合与应用。
第一则视频新闻选自央视英语新闻频道(CCTV News Channel)对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出席第五届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时长度为2分49秒的一段报道:BRICS development bank faces challenges of fundraising〔11〕;第二则视频新闻为BRICS summit ends without development bank deal〔12〕,选自美国VOA对第五届金砖五国峰会的报道,视频长度2分26秒。两个语料无论是在话题还是视频长度以及发布时间上都比较接近,具有可比性。通过两段语料对比可知视频新闻报道是如何通过不同模态的符号资源来整合叙述整个新闻事件的,不同模态符号在叙事结构、叙事人物、叙事角度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新闻叙事过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
1.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讨论的是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展示过程,以及表达媒体观点的不同符号资源之间是如何搭配在一起,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多模态语篇的。叙事结构的分析对于从宏观上考察媒体立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印刷新闻媒介不同,视频新闻包含了更多的符号资源(声音、图像、手势、动作),因此视频新闻的叙事结构就更需多个多模态符号资源来构建。Baldry和Thibault将多模态视频语篇结构分解为镜头(shot)、资源块(phase)和大资源块(macrophase)〔13〕,而资源块分析框架(phasal analysis)能解释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即小单位与更高一级单位资源块的关系。
蔡骐、欧阳菁将新闻语篇的叙事结构总结为:新闻摘要(标题+导语)+新闻故事(新闻核心事实+背景+所引发的反应与后果+评论)〔6〕。当然,其中的“新闻核心事实”、“背景”、“所引发的反应与后果”、“评论”等范式,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的,而且顺序也可有所变动。
对不同级别多模态单位的分析有助于揭示新闻语篇的叙事结构,因此我们首先对两则视频新闻的镜头和资源块进行划分,同时标明大资源块的交际作用,然后得出各自的叙事结构。
(1)CCTV视频报道叙事结构分析。这则视频语料共分为20个镜头、6个资源块和3个大资源块(见表1)。3个大资源块涵盖了新闻的三个主要信息点:引出新闻事件(事件的时间、地点、进展以及面临的困境)、对被采访对象的采访——中国出席金砖五国峰会的首席代表、记者发表评论。除了新闻记者之外,有关新闻事件的评论主要是通过被采访者传递的。
2.叙事人物
叙事人物主要探讨叙述者与讲述事件之间的关系。就视频新闻报道而言,对叙事人物的多模态研究主要是讨论新闻事件的讲述者是出现在幕前还是幕后、讲述者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并对这些元素的组合方式和对新闻叙事方式的影响做出解释。
(1)言语表述。多模态话语分析虽然认为“交际和再现意义经常需要多种符号编码,即多模式,如图像、手势、身体语言等,语言只是众多交际模式中的一种”〔14〕,但是在视频新闻报道中信息的传递主要还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在CCTV报道中,声音来源于播音员(News Presenter,简称NP)、记者(Correspondent,简称C)Tang Bo和被采访对象(Responsible Agent,简称RA)——中国出席金砖五国峰会的首席代表Xu Sitao。相比之下,VOA的声音来源更为多样:镜外声音播音员(NP)、信息宣布者(News Subject,简称NS)——南非总统祖马、专家1(Expert,简称E1)——乐施会员工Steve PriceThomas、专家2(Expert,简称E2)——加拿大金砖五国研究人员Caroline Bracht。不同声音在两则视频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时间对比通过下面的图3和图4展示。
图3CCTV新闻报道图4VOA新闻报道从图3可以看出,CCTV新闻报道中播音员(NP)的声音只占到8%,大多数的信息都是由记者(C,44%)和被采访对象(RA,48%)展示。由于记者代表着CCTV,在表述中不能带有明显的立场,因此大部分的评论是由被采访对象(中国出席金砖五国峰会的首席代表)表达的,也就是说,虽然报道来自CCTV,但是如果有不当的评论却是由被采访对象承担责任。图4表现的VOA报道则正好相反,来自两位专家(E1和E2)的评论加在一起也只占到了21%,播音员(NP)对新闻事件的播报则占到了大部分(47%),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播音员并没有出现在镜头前,观众只闻其声却不见其人,也就是说播音员不直接对言语负责。
(2)非语言表述。播音员、记者、被采访对象和专家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伴随言语的一些非语言特征,如语调、重复、强调等也都暗含着他们对事件的立场和观点。
例1:Both IMF and World Bank have played important roles,positive roles after World War II,so we need to give them credit.But at the same time,I mean certain policies coming from these two organizations during economic crisis and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ould be characterized,should we say,controversial.(CCTV报道,RA——Xu Sitao)
例1为CCTV视频新闻报道,其中划线部分为叙事者言语表达的重读部分,通过重读“important”、“positive”和“credit”等词语,Xu Sitao强调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对它们的赞赏。Xu Sitao以转折短语“But at the same time”作为过渡,并重读“controversial”来指出一些政策存在着争议,对“I mean”的重读则表示Xu Sitao在强调这些都是他的个人观点。
例2:However not everyone is optimistic about the bank,as investment among member states is low↘,and raising seed money↗for the bank is︳difficult↘.Its a challenge↘,but its also filled with promises↗︳if achievable.(CCTV报道,NP)
例2是播音员在CCTV报道中的开篇句,其中“︳”表示停顿,“↘↗”分别表示降调和升调,“”表示重读。可以看出,重读大都落在描述金砖五国投资现状的形容词和名词上,并通过语调的变化来强化对比的效果,如用降调表述目前的困境——“low↘”(较少)、“difficult↘”(艰难)和“challenge↘”(挑战),通过升调传递“promises↗”(希望)。
除了语言的语调特征外,非语言行为也是视频报道中的一个特色。微笑、点头、扬眉、手部动作等伴随着讲话者对话语的重读、重复和升降调而出现。表3和表4总结了两则视频新闻报道中不同叙事人物的不同面部表情。
播音员(出现在演播厅或以镜外声音出现)通常是采用零焦点来叙述,即叙述者在事件之外,叙述者知道的比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要多;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采用的则是统一的聚焦型叙事视角,自身作为探案者(内聚焦)、分析者(内聚焦)或是旁观者(外聚焦)展开叙述〔15〕。在CCTV报道中,播音员在报道中以全能叙述者的身份(零聚焦)出现,作为事件缺席的在场者对事件进行评说,从事件中抽离,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权威性。CCTV的记者首先采用内聚焦来叙述、分析金砖五国的现状;而在采访时则使用外聚焦,有意识地将全知叙事的职能限制在被采访者对象上,主要通过他们的眼光去观察并叙述其余人物和事件。在VOA的报道中,画外音展现了播音员的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而祖马讲话在镜头中的呈现则表示记者作为客观的观察对象,参与到了新闻报道之中,真实记录着每一个新闻当事者的形象。
镜头叙事。视频新闻报道中,叙事视角可以通过镜头来呈现,包括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拍摄角度分为水平和垂直两种〔16〕。Baldry和Thibault认为水平拍摄角度表示对事件的参与或者是对事件中的人物和事物的认可,当镜头中所展现的人(事)物是处于观看者的正前方时,表示的是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中或者镜头展现的内容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当镜头为非正面拍摄时,则表示观众没有参与其中〔13〕。Baldry & Thibault认为:从上而下的拍摄角度体现了观看者比事件中的人物享有更大的权力或者是从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同一高度的拍摄则表现平等和一致;从下而上的拍摄则暗示观看者处于劣势或地位略低〔13〕。
镜头叙事视角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拍摄距离,即观看者与镜头中展现的拍摄事件之间的距离。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距离也是表达意义的资源”:近距离镜头拍摄表达了亲密和私人关系,远距离拍摄则表示客观,没有私人情感牵涉其中〔16〕。
图5是VOA新闻报道中对其中一位专家的访谈,被采访对象与观看者的视线是水平的,这意味着被采访者与观众是平等的;由于是近距离拍摄,观众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被采访者身上,有助于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图6是CCTV的金砖五国峰会的一个现场镜头,为远距离、自下而上的拍摄,这表明所呈现的画面是从客观角度在陈述事实〔16〕。
图5VOA采访镜头图6CCTV峰会现场四、小结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发现,所选新闻语料在叙事结构、叙事人物、叙事角度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由于新闻媒体或是从属于某个集团、党派和阶级,或是由履行某项(些)方针和任务的个体组织而成的,因此它必定有自己的传播意图和目的,并将这种目的性渗透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
CCTV的视频新闻报道的主观意图可以从其叙事结构的布局上看出来,其背景信息与中心事实所占比例较小,专家主观性评论比例较大;而VOA的视频新闻报道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叙事人物的安排上,播音员的播报比例为47%,这表明传递的是VOA新闻机构自身的观点和立场,而播音员是新闻机构的附属方,其看法所占的比例本应控制在最低。由此可见,CCTV和VOA都计划将自己的主观性渗透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之中。
然而,过于明显的倾向性将影响公众对新闻报道的信赖。因而,两家新闻传播者都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倾向性隐藏起来,让受众难以察觉,使其在无意识中接受报道所传达的倾向性〔17〕。CCTV选用了与新闻机构没有任何附属关系的非关联方——中国首席代表,而且采用多个叙事人物(新闻主持人、记者和专家),使报道声音多元化,并运用第一人称的直接叙事方法;在叙事角度上多以内部聚焦的方式呈现,镜头多集中在人物身上,镜头距离较近,观众视线与新闻镜头持平,这些都有助于拉近与观众的关系,提升报道的说服力。VOA虽然选用了新闻机构附属方(新闻机构的成员)——播音员,但是通过画外音的形式来创造客观性与真实性,同时在叙事结构上做出了“弥补”,即拉大背景信息和新闻事实的比例、缩减专家的主观评论,在叙事角度上多用零聚焦的方式,拍摄距离较远,拉开被报道事件与观众的距离,而且采用的多是从上而下的垂直镜头进行拍摄,以旁观者视角看待新闻事件,营造权威性与客观性。
由此可见,对视频新闻报道的叙事分析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媒体试图暗示的信息,这对于理解和解读新闻媒体的传播意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enette,G.Narrative Discourse:An Essay in Method〔M〕.Trans. by Jane E. Lewin.NY:Cornell UP,1980:32,46,98.
〔2〕刘波.美国网络新闻来源状况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2):192.
〔3〕韦琴红.论多模态话语的整体意义构建〔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1):16.
从多视角看舞美设计的色彩分析 篇7
一、色彩对舞美设计的作用
色彩在舞台美术的设计中最能表达感情,不同的颜色会给观众不同程度的刺激,使观众形成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舞台上各种颜色交相辉能够映营造出恰到好处的舞台气氛;色彩在舞台上还有一定的表达效果,可以表达环境、人物情感、人物的性格等。色彩是舞台剧表演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作品的表演效果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分为五类:
1)自然色:自然环境、自然中的物体等。例如五颜六色的花、绿树、白云等。
2)象征色:即色彩的象征隐喻意。如红色象征激情革命和忠诚、蓝色象征宽容、白色象征纯洁高雅、绿色象征希望。
3)人物色:如京剧中的红脸、白脸、蓝脸。
4)感情色:红色代表热情冲动;蓝色代表忧郁。
5)美感色:红色和黄色的艳丽可以令人赏心悦目:黑色和灰色暗淡会使人压抑恐惧。
正是有舞台美术设计中各种颜色的交织,给观众们加深了印象,使得舞台美术设计传递的信息被永远的记得。因此,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使用原则
1、舞台主题决定采用何种色调
色调的运用要与观众的思想、情绪、情调产生一定的碰撞进而去影响观众整体的心理活动。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舞台的色彩应该使观众的生理与心理产生交叉,表达出观众对节目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征服观众情绪的效果。但是观众们对颜色喜恶的会受很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色调的选择的前提是使色彩和主题一致。
2、将主色调和背景色恰当搭配
舞台美术设计的两大主题旋律分别是:主题美感、舞台表现的强化。舞台美术设计中,为突出主题通常会采用反差度大的色彩,几种反差度较大的颜色编排在一起会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观众的视觉形成较大的冲击力,从而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出表达的主题。反之,邻近的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力较小,对展现主题的影响力较小。但是在舞台美术的设计中这两种色彩的选用都是必不可少的,两者要和谐的搭配统一,这样才能使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为人所理解。
3、使用简洁明快的色彩
复杂多样的颜色搭配会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因此不仅难以使人印象深刻,还会让观众产生厌倦反感。反之运用简单明快的色彩会使观众的心情舒畅,享受舞台表演。所以简单明快的色彩更有益于舞台美术设计。
三、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情况
1、舞台美术布景设计
可以说布景设计是整个舞台美术表演的排头兵,处于首要位置。舞台表演的剧本、导演构思、设计意图都指导着舞台美术的布景设计。幕布、投影、平台等物体是整个布景设计的架构,但是不同的色彩选用,会给以上种种带来不同的效果。舞台布景中的不同色块会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2、舞台道具设置
现在的很多表演都离不开道具,道具可以帮助主人公更好地展现表达主题。道具的色彩选用而要细细的考量。例如故事情节是主人公心情低落,那就要尽量避开红色蓝色的道具;贫困的家庭里尽量避免金色家具布置等等。
3、舞台美术音乐
舞台美术设计中的音乐色彩即音乐旋律的舒缓或强烈,节奏的变化。因此在播放音乐时要使音乐的旋律与表达的内容契合。气氛活跃时采用欢快的音乐;气氛凝重时采用快节奏的低沉音乐。总之音乐要伴随表演交替更迭。
4、舞台美术化妆
妆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年龄、身份、职业和性格特点。而化妆又与色彩息息相关。舞台美术设计中,会给不同性格、年龄、职务的人化不同色彩的妆容,以表现他们的阶层和性格特点。妆容色彩选用中最典型的非京剧脸谱莫属,红脸的张飞忠诚正直;黑面的包公铁面无私,廉洁清明等等。
5、舞台美术服装
舞台美术表演中,演员的服装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服装比化妆更能直观地表现出人物的阶层,恰当的穿着打扮能够使观众直观明了地了解表演内容。例如京剧中的青衣,是表演者穿着青色的褶子裙,表现的是贫困的妇女;大红色的袍子和黑色的乌纱帽表现的是官僚阶层的人有喜事等等。
6、舞台美术灯光
灯光给黑暗的舞台带来了色彩。舞台美术表演中灯光可以很好的渲染气氛。灯光的色彩变化会指引观众感情色彩的变化。不同色彩的灯光能够表现不同的思想内涵,营造不同的气氛。如黑暗的舞台上一片漆黑,静悄悄的,这时走出一个人,身上打出了白光,表现出了生命与希望;要表达现场混乱时,一般会选用闪光灯变换各种艳丽的颜色,营造混乱之感这种灯光不仅能应在舞台气氛,还会影响观众的心理情绪。
四、结论
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无声的语言,表演者在台上演绎的同时,色彩也在为我们讲述着舞台上的故事。色彩为舞台表演披上了情感的外衣,它赋予表演生命力,同时也围观众解读了表演的内涵。舞美设计通过色彩的的运用来征服观众的内心。设计时应注意舞台美术布景、舞台道具设置、舞台美术音乐、舞台美术化妆、舞台美术服装、舞台美术灯光中色彩交织的选用,恰当的颜色选择会给整个表演提高层次。在舞美设计的色彩选用中要兼顾表演的主题和观众的接受程度,这样才能使表演获得更多的认可。伴随舞美设计颜色选用向合理化发展,舞美事业将繁荣发展,会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与传颂。
摘要: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赋予整个表演以灵魂和生命力。本文就论述了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作用;讲述了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使用原则;又分别从舞台美术布景、舞台道具设置、舞台美术音乐、舞台美术化妆、舞台美术服装、舞台美术灯光六个角度分析了色彩的使用及效果。
关键词:舞美设计,色彩运用,使用原则
参考文献
[1]李相众.从多视角看舞美设计的色彩[J].戏剧之家,2010,03:24.
[2]韩景.浅谈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J].大舞台,2010,12:241-242.
[3]吕文艺.从多视角分析舞美设计的色彩[J].戏剧之家,2014,18:183.
[4]徐明.色彩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使用原则及具体运用[J].大舞台,2014,01:66-67.
多视角分析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研究生过度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
“过度教育”(Over education)是指人们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了从事工作需要的教育水平。美国教育经济学家亨利·莱文1985年提出了判断过度教育的三个具体标准:一是相对于历史上较高受教育水平者,现有受同样教育水平者的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职业从事者拥有比其岗位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1简言之,过度教育可以理解为人才的高消费、文凭贬值和知识失业。
高等教育过度的现象在我国已经客观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日益明显。受教育人口的失业率比较高,甚至超过未接受教育和受教育层次较低者的失业率。二是高才低用,就业层次降低。教育层次较高者从事原先通常由层次较低者承担的工作。三是与早期受过同等水平教育的劳动者相比,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的期望薪酬和实际薪资收入水平明显下滑,出现了低薪求职甚至无薪求职的情况。教育经济学家把这些现象归之于个人或社会拥有的教育存量超过了社会中现有职业岗位的需要,即教育的供给超过了需求。2
一、过度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当把过度教育作为教育经济学领域中的一种现象时,经济学就是分析过度教育的理论工具。
(一)人力资本理论:从市场的角度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作为教育经济学的基石始终发挥着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理想市场是均衡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种种原因导致供给和需求变化。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在工资率的作用下,劳动力的供需会自动达到均衡。教育过度只是不完全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暂时现象,教育的投资收益会影响个体对教育的投资。当存在教育过度时,劳动力的工资将下降并导致教育投资回报下降,这将抑制教育投资,促使劳动力供给中的接受教育状况与社会需要自动达到均衡。3随着劳动力在教育选择上的自我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将最终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但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并不满足完全竞争的假设,如体制障碍、交易费用以及信息的不完全都会导致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不一定能找到与其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工作。4人力资本理论还认为,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的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也将提高,从而可以减少失业人数、降低失业率。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在教育大发展的印度,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就业状况日渐恶化,硕士、博士学位的获得者也在四处寻找就业机会。5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们投资教育能获得回报。因为教育投资提高了配置能力和生产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愿意为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支付更高的工资。但前提是受教育者毕业后能找到工作,人力资本理论显然有其缺陷,实际的过度教育问题不可能如该理论分析的那么简单。首先,由于人力资本投资需要一定的周期,人力资本有一个生产过程,市场调节有一定的滞后性。价格或者工资率因素并不能迅速调整人们对于教育的投资,市场因素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往往要延迟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其次,对教育投资收益的高预期会促使人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时追求较高的学历,以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优势,得到更高的工资。但扩招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投资成本,根据公式:教育投资收益率=成本×收益率,要达到预期的高收益也有困难。最后,盲目扩招带来了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高学历受教育者的供给大于需求,未就业的和打算换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也对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形成就业压力,使应届毕业生降低预期收益。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过度教育的问题。
(二)斯彭斯的筛选假设理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在他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中假定:个体接受教育的成本与能力成反比,一个人的能力越高,接受教育的成本越低,其最优教育程度就越高。6
筛选理论认为,在大多数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基本信息了解不全面,很难对其技能和能力做出直接判断。而用人单位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培训应聘者,以使其胜任某项工作。用人单位为减少这种投资风险会根据求职者的信号和标识进行筛选。而教育作为一个人基本信息的外在体现,在各种信号中最为重要,可以发挥筛选器的作用,帮助用人单位在能力各异和为少量就业机会而竞争的求职者之间进行选择,并据此预测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和付给其相应的工资。由于教育水平是影响求职者未来劳动生产率或可塑性的智力、能力及技能等的有效信号,可以作为筛选器来帮助用人单位识别更具潜力或才能的人。求职者为了更容易获得较好的职业岗位,会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
筛选假设理论还指出:人们重视教育,但受教育的目的不过是获取学历文凭,盲目追逐学历势必导致“文凭膨胀”。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低的情况下,大学文凭具有很强的信号作用。但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和高校合并成“大而全”,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有所退化,文凭传递的精英人才信号正在不断减弱。同时有一些不注重教育质量和品牌塑造的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保证和证书越来越名不符实。文凭如“货币”,滥发必然导致贬值。经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信号失灵的现象。要想在日渐拥挤的人才市场上显得突出,就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层次。因此,在工作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有相对上升的趋势,即出现了过度教育现象。
二、过度教育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除了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过度教育外,我们应看到过度教育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教育现象,必然要受到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和教育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因素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这一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不同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上的不同,实际造成了劳动力需求的巨大差异。虽然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过度教育现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总体人力资本水平还较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更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造成人才需求不足。
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体,其技术含量低于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结构状况。第三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吸收劳动力的主渠道,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明显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过度教育的特征。
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也是造成我国人才需求不足的原因。我国以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1/3左右,但是2002年超过了40%,2003年更达到44%,各地投资增长的过快发展影响了投资和消费的平衡。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过高,虽然推动了经济总量的持续发展,但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二)高等教育结构因素
通过人才市场上供需矛盾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结构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区结构三个方面。
第一,学科专业结构问题。有些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而有些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则供过于求,难以就业。虽然从人才总量上看我国只是相对的过度教育,但在某些供过于求的学科专业方面是绝对的过度教育。这与高等教育的结构不能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有关。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有限,在专业设置方面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迅速调整,而且某些应用学科类专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仅使专业结构失衡,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层次结构问题。比较西方国家,从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关系来看,整个社会对各级人才的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社会不仅需要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学术性科研人才,更需要把现有科技转化为产品和现实生产力的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因此,专科、高职、本科和研究生首先在数量上应达到合理的比例。但随着高校的扩招,这种比例已经开始失调。我国过分注重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这种趋势使众多的学校竞相提高办学层次,专科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生个人也很少考虑读专科和高职,而是尽最大努力考取本科院校。由于各层次的毕业生达不到应有的质量要求,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了“挤占效应”。于是博士研究生挤占硕士研究生位置,硕士研究生挤占本科生位置,本科生挤占专科和高职生的位置,很多专科和高职生又因为其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而找不到位置。这样的“挤占效应”使毕业生个人感觉自身教育水平高于工作需要。
第三,区域结构失衡问题。人才流向的不平衡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等因素,我国的高校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了大量毕业生,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而西部不发达地区人才短缺。再加上我国目前市场体系的分割和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制度上的城乡二元分割,限制了人才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还增加了这种流动的经济负担。人才流动不畅,造成了我国地区性的人才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局面,出现相对的过度教育。
(三)传统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自古以来,金榜题名作为光宗耀祖的喜事,受到人们的推崇。“学而优则仕”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和攀比心理,都使个体在教育水平的选择上体现出非理性,追求高学历以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近年来出现的“考研热”、“考证热”正是这种非理性的体现。据浙江大学的一项调查,在众多的考研者中,“出于对本专业的热爱,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而报考研究生的仅占15%,而“为了以后能获取一份更高报酬的工作”的占45.3%,“出于目前本科生找工作困难的现实”的占33.9%,“为了获取一定的竞争资本,以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占62.6%。可见,相当多的人是出于功利目的而考研的,把考研当作“敲门砖”,追求的是高学历本身,是一张学位证书。7
三、结论
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应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定程度的协调一致。教育的发展可以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但不能盲目地教育先行。尤其在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一种稀缺资源,过度教育会造成资源浪费,对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有负面影响。
要解决过度教育的问题,需要社会多主体的共同努力。政府有主导责任,应当从国家宏观层面,进行预测和调控,给以适当的政策导向,在保证适度规模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的层次以及科类结构调整优化,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高效率优化配置。加快教育结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的步伐,促进教育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媒体也有义务引导人们理性对待教育投资。
参考文献
[1].杨友国,刘志民.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科学,2006,(3):62.
[2].何斌.过度教育现象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8.
[3].(美)安塞尔·M·夏普,查尔斯·A·雷吉斯特,保罗·W·格兰姆斯.社会问题经济学[M].郭庆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8.
[4].刘志业,栾开政,李卫东.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25.
[5].马永霞,田丽.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88.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69.
多视角分析 篇9
关键词:SWOT分析,武术,奥运会
武术能够成为奥运会备选项目足以说明武术已经具备和符合了奥运会的硬件条件,但继2008 年武术申请人奥以来,中国武术已连续4 届无缘奥运会。武术入奥屡次失败是否就间接证明着中国文化积淀的武术难寻与西方竞技体育之间相适应之路,武术能否入奥,如何入奥都引发我们去思考、去探索。本文运用现代战略管理技术SWOT分析法,对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展开分析,期望为武术成功申请进入奥运会提供参考。
1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态势分析
1.1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优势(Strength)
1.1.1 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价值之间的相容性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还包含美术、音乐、文学、建筑艺术等其他内容形式[1]。奥林匹克涉及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个体到社会、从具体到抽象的各个方面。《奥林匹克宪章》明确表述:“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平的社会。”[2]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是通过体育与文化相结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目的。武术同样将强身健体与修身养性相结合,力求“身心合一”、“天人合一”、“行气合一”的境界。可见,武术思想与奥林匹克蕴含的思想价值极为相似,都是追求人的身体素质与道德精神和谐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虽然,其多数运动项目源于西方,突显出西方竞争主义、冒险主义、精英主义思想理念,提倡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等观念使得奥林匹克竞技运动越加注重对过程中身体、技战术的提高以及品德的磨练与熏陶。这与武术中强调“以武会友”的思想相互兼容,武术切磋的过程是建立在公认的竞赛规则基础上,受到比赛方法和武术道德的约束。讲究“点到为止”,武术切磋启实质就是自身提高的过程,由此可见,武术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容性。
1.1.2 武术在国际上的推广与发展
武术项目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必须得到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同时,还要至少在75 个国家和四大洲的男子中以及至少40 个国家和3 个大洲女子中广泛开展这一运动才可列入奥运会项目[3]。随着国际武联(IWUC)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在5 大洲有近90 个会员国加入,武术已达到入奥的基本条件。武术比赛在世界范围也相继开展,如1990 年以来,武术是历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991 年,举办两年一次的世界武术锦标赛。还有各大洲际、会员协会也定期举办武术比赛,东南亚运动会、东亚运动会都把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武术发展呈现世界性、国际性以及可传播性,为武术入奥奠定基石。
1.2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劣势(weakness)
1.2.1 中西方体育文化与运动员之间的差异化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大多是意念主导,追求意识与肢体相契合,进而使身心得到修炼,达到“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会神”的境界。而西方体育源于古希腊传统体育文化,体育运动多体现以运动解剖学、运动力学、运动生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建构的动作,如投掷铅球、标枪,以追求个性、挑战生理为指导思想,展现了顽强的生命运动能力。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导致了运动员之间有着不同的技术特点、生活修养等问题,如技术特点方面,中国讲究的是一种以智斗勇,突出技巧的特点,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正是体现这一点,而西方更偏向对力量美的追求、以一种勇往向前的精神去挑战运动项目,如拳击比赛对力量素质的要求、对最终胜利的渴望。事实上,奥运会是以西方体育思想为依托的体育盛宴,中西方体育文化及其运动员之间的差异可能成为中国武术入奥的一道屏障。
1.2.2 竞技武术规则与裁判员评判标准化
竞赛规则是比赛公平进行的先决条件,规则要体现客观性、准确性以及可操作性,适用于比赛。但我国竞技武术规则呈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众多扣分点在2 分内得出最后得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裁判的主观判断,裁判是执法者,由于裁判法的不完整、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不强,同时由于国际文化的差异,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使得裁判员在执法水平和尺度难达一致,导致评分结果说服力不强。
1.3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机会(opportunity)
1.3.1 跆拳道项目成功入奥可为武术发展提供借鉴
跆拳道作为东方的格斗项目成功入奥,其成功要素为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跆拳道既符合了奥林匹克的要求,也满足了西方体育的价值认可。跆拳道的成功入奥最为关键的部分在于对技术内容的改革,大胆摒弃类似表演以及实战性不强的传统内容,突显竞技性,将其最符合现代竟技体育要求的对抗内容提炼成科学、独立的理论及教学体系,为跆拳道入奥打下坚实基础。跆拳道入奥成功不单单归结于技术内容改革这一个因素,同样,在传播方式,以教练员为传播主体、以”道馆“为基本载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跆拳道传播网络,出现在学校体育课、运动会等各种场合。跆拳道入奥成功因素值得我们去挖掘、去研究、去借鉴,必将为我国竞技武术改革提供新思路。
1.3.2 奥运项目“吐故纳新”的改革方式
“吐故纳新”潜在蕴藏的含义是并非奥运运动项目就代表终身制。夏季奥运会由25 个常规比赛项目和3 个临时比赛项目构成,国际奥委会在每届奥运会举办前,都会重新设定奥运会比赛项目,在每届奥运会比赛结束后,都会根据各运动项目在奥运会出现的情况对其进行审议,从而决定该运动项目是否进行修改或者撤销。这种吐故纳新的改革方式既能够使得奥运会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可为相关非奥项目进入奥运会提供平台,任何符合《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的运动项目都有进入奥运会的机会。所以中国竞技武术具备《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的基本条件,为其进入奥运会提供了可能。
1.3.3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武术入奥注入了新的动力
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文化的传播交流提供了便捷,为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也为威胁与挑战本国武术文化的西方外来体育文化提供了“走进来”的便利,现代信息技术对于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中国武术文化要突破语言的障碍,加大文化输出传播的力度,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使得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武术文化的能够不断深入了解甚至认同,同时,对于“走进来”的西方文化,以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视角去对待。
1.4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威胁(threat)
1.4.1 众多体育项目积极革新,以备挤入或留在奥运会
无论是奥运项目还是非奥运项目都在积极的完善自身发展,如奥运会试图通过对乒乓球竞赛规则的改革打破中国垄断的局面,跆拳道比赛中提高难度腿法得分增加比赛的观赏性等。各种体育项目都通过不同方式的改变以备挤入或留在奥运会。
1.4.2奥运“瘦身计划”
奥运瘦身计划由雅克·罗格提出,主要是通过削减奥运会的项目,从而达到减少奥运会参加人数,提高比赛观赏价值,节约举办成本等目的。现代奥运举办的规模使其耗费大量成本,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预算为46 亿欧元,最后超支20 多亿欧元[4]。雅典修建的棒球、垒球和曲棍球球场造价高达一亿欧元,但在奥运会后,这些场馆却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所以第117 次国际奥委会将棒球和垒球两个项目正式裁出奥运会[5]。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从2020 年东京奥运会开始,比赛项目由25 个常规运动项目和3 个临时运动项目组成,这一规定必然会导致入奥各个项目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入奥条件将会变的越来越苛刻。
2武术进入奥运会的SWOT分析矩阵
通过对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系统分析,构建出SWOT分析矩阵,对影响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各类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4 类组合战略(见表1)。SO开拓型战略即武术进入奥运会应充分利用自身内部优势结合内部机会克服入奥屏障,促使西方文化的认同和世界范围内的平衡发展。WO争取型战略即争取各种武术入奥的外部机会弥补自身内部劣势。ST抗争型战略即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去降低外部给予武术入奥的威胁程度。WT保守型战略即最大程度地回避武术入奥的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对于SWOT分析矩阵综合分析认为,武术进入奥运会须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战略组合通过内部的优势结合外部的机会克服所存在的劣势,回避外部的威胁,最终定会成功入奥。
奥运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伟大的社会实践,他凝聚了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递着各民族的的优秀文化成果。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武术成为奥运会项目势在必行,中华武术文化必能为丰富奥林匹克文化做出贡献。武术进入奥运会存在缺陷与威胁只是暂时的,只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全力以赴地做好各项工作,定会推动中华武术步入奥运之列,面向于世界。
参考文献
[1]孙越.中国体育史学研究进展综[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15-20.
[2]丁俊生,尹文.奥林匹克运动与公共秩序[J].体育与科学,2000(6):5-6.
[3]董杰.论奥运会的全球化特征[J].体育与科学,2006(2):50-54.
[4]李竹丽,沈曦.奥运会需要什么样的项目——基于摔跤、棒垒球被“踢出”奥运会的视角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08-111.
多视角分析 篇10
跆拳道是格斗双方体力、智力、技术及意志的综合较量, 属搏击运动类项目, 具有激烈对抗性及攻防实战性的特点。分析跆拳道的动作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进攻的快、准、重、以及防守的缓、稳、活几个方面。其中涉及到许多力学原理与规律, 认识并掌握这些原理与规律, 是技术动作中得心应手, 获得良好动作效果的要点。
进攻中的快是指对打击点完成动作的速度。如何提高运动速度取决于肌肉条件、身体移动幅度、肌肉用力顺序及方向等因素。通过分析跆拳道进攻动作速度发现, 打击速度 (V) , 取决于身体的动作速度 (V1) 及肢体位移速度 (V2) 。
要提高进攻速度, 提高身体在进攻方向的移动速度及肢体肢体的摆动速是关键。
打击力是跆拳道运动中较为重要的技术指标, 提高进攻力度, 在较小的力量前提下, 获得较好效果是重要目标。
由动量定理可知:当进攻动量一定时, 缩短打击时间, 可增大其打击力量。从运动员平时训练的情况得知, 在进攻中把握打击时间, 避免对方采用缓冲动作, 是取得强烈打击力, 获得较好进攻效果的要领。另外, 提高打击力量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绝对力量, 结合进攻打击技巧, 从而提高打击力度。当动量变化值△p一定时, 其冲量值一定。而作为防守者, 这时采取措施 (如顺着对方攻击方向退让或者利用身体缓冲机构) 延长对方肢体与身体的接触时间, 即可大大减缓进攻动作的打击力, 从而达到良好的缓冲效果。
准是指进攻方向及打击点的准确性。依据竞技跆拳道规则, 打击点落在非击打区不但不得分, 如给对方造成伤害反而要受到处罚。作为防守方, 考虑影响身体稳度的力学因素, 降低重心, 把握好支撑面的形状、平衡角的大小等方面的要素, 对提高抗打击稳定力有重要意义。
2 横踢技术中的躯干运动
在跆拳道动作中, 由于横踢较为迅捷, 易使用, 费力少, 使得横踢技术成为跆拳道比赛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得分手段。而在跆拳道横踢中躯干运动的主要是转动, 对横踢起到配合和协调作用, 有利于提高横踢的打击效果。
由转动动量矩原理:
其中, K为动量矩, 其大小代表转动强弱, I为转动惯量, ω为转动速度。
动量矩定理:
其中, 为转动体所受的冲量矩, I22-I11为动量矩的增量。
由此可见, 当肌力矩一定时, 转动肢体姿势不同时, 将得到不同的打击效果。在跆拳道横踢技术的训练中把握动作的连贯性, 在确保自身稳度的前提下使横踢腿的动量矩增量加大, 是提高横踢动作时效性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两名北京队跆拳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体现这种重要因素不同时所表现出的时效性的差异。见表1。
强调躯干的协调与配合在跆拳道横踢中格外重要。根据比赛数据, 两名运动员在横踢过程中的角度如下。两下肢转动以躯干的转动为基础, 躯干的运动速度、方向, 决定了打击的效果, 并且会直接影响后继动作的完成质量。
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躯干扭转动作形式及角速度变化情况比较一致, 高水平运动员躯干扭转幅度大, 不但速度快, 而且加速明显、速度增长快。
在横踢过程中躯干进行两次转动: (1) 在蹬地提膝时, 躯干相对自身纵轴以较大幅度转动的同时, 又绕髋关节的额状轴进行小幅后倾转动; (2) 躯干相对髋关节的矢状轴转动。两次转动为提高下肢的打击效果极为重要:第一次转动为进攻腿的动作幅度提供了空间, 同时使身体重心快速移到支撑腿上, 提高了身体的启动速度;第二次转动为维持自身的平衡, 增大稳度提高服务, 并为进攻的肌群充分收缩及提高打击力量、速度奠定基础。
3 横踢技术的环节配合
训练跆拳道横踢技术的目的是以最快速度击打对手, 从而获得高分。为了下肢末端环节获得高速度, 就要求身体各个环节必须协调配合。
各种水平跆拳道运动员横踢进攻腿的动作大体相同。进攻腿脚离地后, 小腿向大腿折叠, 膝关节角度减小。进攻腿各环节的动作时序:外展-----膝关节伸展、膝关节屈-----髋关节屈, 符合大环节带动小环节的动作运动顺序, 使动量矩向末端环节传递。大多数低水平运动员在膝关节达到最大屈曲后马上伸展, 而高水平运动员进攻腿均适当保持膝关节屈曲姿势向前摆动, 有利于进攻腿获得较大的速度。伸膝弹踢动作在提膝动作完成后立即开始, 缩短屈髋与伸膝动作间的时间间隔, 使踝关节点充分获得下肢运动的叠加速度, 缩短进攻腿滞留空中的时间。
踝关节速度来源于整个身体各个环节动作的协调配合以及合理、迅速地运动, 只有在前期动作完成质量较高的情况下, 膝关节伸展才能提高横踢速度。因此横踢技术应该注重训练对躯干、大腿等大环节的力量、技术训练以及训练各环节技术配合。
4 横踢技术的膝损伤及防护
在跆拳道横踢对抗过程中, 虽然膝关节在两个平面内同时发生运动, 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幅度巨大, 且单个肌肉群作用在膝上几乎全部肌力, 所以几乎可以把膝部的运动看作在单平面内。膝关节位于身体中两个最长的力臂之间, 由髌股关节和胫股关节组成, 在横踢中参与运动、传递载荷, 承受巨大的力, 使得膝关节在跆拳道横踢对抗对中更易受损伤。在练习横踢技术中, 研究膝部损伤发生的原因, 注重探索自身膝部的保护技术, 做到有力、有节、有度, 也是战胜对手的关键。
跆拳道对抗激烈, 在对打中互相击中时髌骨骨折时常发生。主要原因大致分为:膝部受对手重力打击, 或运动员自身撞击到障碍物或者地面等, 大多会导致粉碎性骨折;股四头肌突发性猛力收缩, 使得髌骨与髌面的后关节面产生支点引起髌骨横折;当股四头肌过度负荷时, 肌肉收缩剧烈, 髌骨内应力迅速增加, 超过骨质的承受范围, 与外界暴力相结合, 导致骨折。
膝关节可绕垂直轴作屈曲位旋转, 此时主要依靠髌骨和股四头肌维持稳定性。较大幅度的扭转或者在对抗中遭到对手重力撞击时, 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的损伤就会发生。在跆拳道横踢对方的过程中, 用力过猛, 进攻腿接触到对方身体时, 如果对方防守严格, 就会使小腿处于旋转或者延展状态, 以导致副韧带损伤。
在跆拳道进攻时, 为避免最容易受损伤的膝关节, 就要做到横踢用力重而适度, 不可盲目使劲浑身解数;横踢的脚在抬起旋转前, 要确保另外一只脚屈膝稳步;在平时的横踢训练中, 注意自身腿部对外力的承受能力, 多次训练后, 在对抗比赛中做到心中有数;此外, 要加强锻炼, 提高膝部的受力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防护的硬实力。
5 结语
在跆拳道对抗运动中, 众多因素都会影响横踢打击效果。从多角度对横踢技术分析得知, 充分了解躯干运动的基本原理, 掌握基本的攻防要领, 注重各种环节的良好配合, 同时加强自身易于受伤部位的防护, 是获取较好效果的关键。结合自身的特点, 在训练中做好关键环节, 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通过对跆拳道运动发展的现状具体分析, 从这种运动的动作特性出发, 从生物力学、安全性、运动学等角度对横踢技术进行深入研究, 对揭示其内在规律, 探究适合国人的跆拳道运动方针政策, 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跆拳道教学实践当中, 为跆拳道横踢技术的训练方式、教学指导方法的确定, 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跆拳道,生物力学,多视角分析,横踢技术
参考文献
[1]李玉刚.搏击运动生物力学[M].湖北:湖北科技出版社, 2002.
[2]刘卫军.女子跆拳道初级教程快速入门 (第一版)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多视角分析 篇11
【关键词】税务筹划;会计处理;财务管理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的环境中企业不断发展和成熟,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给税务筹划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操作平台。并且,我国法制也将会更加完善,纳税人根据法律纳税的思想也会不断的提升,税务机关按照的法律执行的意识也会逐渐提升,给税务筹划提供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使其不管在理论方面还是务实方面都能够更好的发展。下面将基于多个视角对于税务筹划和会计处理以及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
一、基于利益博弈角度分析税务筹划和会计处理以及财务管理的关系
1.利益抗衡
企业在利益抗衡等级当中和利益有关人员的利益博弈是最激烈的,不只是经济方面存在较大的支出或者是收益,并且还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企业税务筹划活动,可以给企业获得稅收收益,但是也存在着些许风险,在利益抗衡级别当中,企业税务筹划活动重点博弈对象是由税务部门作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在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金融机构种类的债权人有权展厅继续提供款项,并且可以提前将贷款项收回,而因为业务往来产生的在劝人通常进行再无重组,尽可能的减低自己的损失。企业财务管理活动重点就是筹集和使用资金还有利益分配这些,在利益抗衡级别当中重点的博弈对象就是外面的被收购和兼并以及合并的这类企业。
2.利益联系
利益联系指的是一方利益的增加和减少变化造成另一方利益随之减少或者增加的改变,但是通常不会造成除了经济方面以外的后果,企业税务筹划活动一般牵连到交易企业税务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在筹划的过程中会对交易企业抵扣利益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
3.利益影响
所谓的利益影响指的就是其中一方利益变化对于另一方变化造成影响,并不完全是反方向的改变。企业的税务筹划和会计处理以及财务管理在这方面一致性较强。税务筹划活动利益博弈重点对象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和股东以及雇员还有业务往来的企业,而企业会计处理与财务管理活动重点对象包括企业的所有者和固定以及雇员。由此可见,仅在利益博弈程度最浅的利益影响级别上面三者表现的更加一致,而利益博弈程度较深的利益影响级别以上三者表现的不是特别一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管理思维角度分析税务筹划和会计处理以及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流程管理英文称作是process management,流程管理属于一种将标准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当作核心,将持续的提升组织业务绩效当作目标的系统化的方式,分成识别需要和设计程序以及执行与优化,还有再造这4个时期。会计出纳仅是对业务流程的体现和对经济结果的归纳,属于整个税务筹划活动当中的一个步骤。税收政策和筹划是在在流程当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会计处理既能够展现出税务筹划的结果。
可以将税务筹划的流程分成预计实现目标和业务性质决定、采用方案交易的对象、经济业务发生(这里经济业务包含包括谈判、合同的订立等)财务处理,还有纳税申报等过程。而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含资金筹备和使用以及回收和配置管理这些。在财务管理当中,企业的资金运动属于主要的对象,对于经营活动价值抽象。拆屋管理关系不到税务筹划活动当中的谈判和合同签订以及档案管理这些工作,站在这个角度去看,把税务筹划全部归纳到拆屋管理将会减慢税务筹划的程序,导致不注重别的重要筹划步骤,让税务筹划离开业务程序,进而加强其筹划的色彩。
三、相关法律规定角度分析税务筹划和会计处理以及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
税务筹划和会计处理二者受到法律方面较大的约束,和财务管理相关,其合理性要求较高。税收方面的法律以及会计法和会计专责这些对于税务筹划以及会计处理将会造成交叉性的影响。但是财务管理主要是受到企业财务通则的约束,因此说税务筹划和会计处理在受到相关法律规定影响这方面的一致性比财务管理受到法律规定的影响要高很多。这个方面阐述了产物筹划和会计处理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还有就是也代表把税务筹划单纯的归纳到财务管理将会减弱符合规定性标准在纳税人意识方面的体现。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从多个视角对税务筹划和会计处理以及财务管理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的环境中企业不断发展和成熟,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给税务筹划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操作平台。想要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清楚税务筹划和会计处理还有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税务筹划的可行性,让其能够给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希望通过本文从多个视角对于税收筹划和会计处理以及财务管理之间关系的分析,能够企业提高企业的税收筹划水平,加快企业发展的速度。
参考文献:
[1]高俊伟.多角度探讨税务筹划与会计处理、财务管理的关系[J].企业导报,2012,04:117.
[2]乔兵.企业合并的会计、税务处理及税务筹划[D].东北财经大学,2013,09:215-216.
[3]李芬.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与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关系[D].青岛理工大学,2012,09:183-184.
作者简介:
多视角分析 篇12
1 多模态隐喻
Forcellive (2009) 把模态定义为“在实际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阐释功能的符号系统”, 并把模态分为五大类型, 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模态。实际上,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般不会只呈现一种模态形式, 单模态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 为了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般会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形式的相互作用, 其中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最为常见。例如, 网络图像和图片属于视觉模态, 音乐、录音属于听觉模态, 其余三种模态通常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出现。此外, Forcellive (2009) 也指出多模态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或者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主要借助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进行隐喻意义的表达, 从而使学生获取相关认知信息。将多模态隐喻置于教学之中, 利用各种网络视图片和视频等教学资源, 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提高教学效果。
2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大班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手段的不断更新发展, “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单模态传统教学模式已凸显很大的局限性, 如课堂内容单调乏味, 学生缺乏活力、积极性不高等。然而, 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 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多模态隐喻教学, 能够调动多模态中的各种符号系统资源为英语学习服务,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的知识点上, 从而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技能的能力。尤其是对于大班课堂的英语教学, 多模态隐喻教学手段的优势会更加突出。
2.1 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特点
目前, 由于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全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采用的是大班授课的方式, 以笔者所在的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例, 大学英语课堂少则四五十人, 多则八九十人, 这种状况在其他高校也非常普遍。英语是语言学科, 相比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语言技能的习得需要足够的教学时间和大量的实践练习, 然而大学英语大班教学很难给予这方面足够的保障。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对于教师而言,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大班教学使教师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评估, 进而大大增加了因材施教的难度;对于学生而言,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 课堂时间有限, 学生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 不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其次, 学生从众心理使得他们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 缺乏与教师有效的沟通, 造成课堂氛围沉闷, 学习效率不高。再次, 大班教学使得课堂管理难以控制, 尤其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缺乏学习信心, 教师很难进行有效的指导并给予精神鼓励, 长此以往,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英语学习。
2.2 大学英语大班课堂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基于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特点, 把多模态隐喻引入大班教学课堂, 和传统的单模态教学手段有效结合起来, 会使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学氛围更活跃, 使大学英语教学呈现直观互动以及动态的特点;同时也能弥补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 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充分理解 (赵秀凤, 2011) 。
例如, 全新版《大学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五单元How to Celebrate Holidays一文是围绕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 展开的。为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教师授课时可以用一个video引出话题, 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节日, 用图片来展示和感恩节相关的内容, 掌握一些单词, 如pilgrims, Mayflower等;让学生品尝感恩节的传统食物, 如火鸡、南瓜派和苹果派等;然后, 可以在PPT中插入音频让学生欣赏感恩节的歌曲, 并补全歌曲中空白的单词, 以此来了解感恩节的文化背景知识;用一个包含世界地图和“五月花号”帆船的flash向同学们讲述感恩节的起源, 再让同学们复述并分组做与该节日相关的口语练习。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多模态隐喻有效结合起来, 使学生同时从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上感受西方的感恩节, 这种多模态的搭配使用是听说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有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锻炼口语,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利用音乐作为听力材料,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听力练习, 从而提高听力能力;另一方面, 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及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能够激发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又如, 《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外研社) 第一册第三单元In-class Reading:Communication Without Words一文主要讲解body language (身势语) , 如果教师在授课时只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机械地用语言来解释它的定义, 学生应该也能从老师的描述中了解什么是肢体语言, 但这样的授课模式显然缺乏了趣味性, 尤其是对于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而言, 课堂内容太过枯燥乏味, 会使他们丧失学习该学科的兴趣。把多模态隐喻引入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及图片等让大家猜测动物怎么和同伴进行交流, 比如蜜蜂、猩猩和大象等, 进而向大家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的各种肢体动作的图片, 让同学们猜测这些图片传递的信息, 以便更好地理解身势语的概念。简言之, 让学生通过多模态符号即图片、声音及文字等来理解身势语的定义, 呈现与“body language”相关的内容, 在扩充知识面的同时, 通过图片展示等方式也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即使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中。
多模态隐喻教学固然有很多优势, 但如果此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学生过多地被多模态中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多模态符号系统资源所吸引, 反而会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降低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更不利于大班课堂的教学管理。因此,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多模态隐喻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确保各模态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大班课堂教学的缺点丰富教学内容, 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有效借助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进行隐喻意义的表达, 使学生能够获取相关认知信息;适当扩充相关知识点, 信息量过多或太少, 都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3 结束语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多模态隐喻教学已日益突显出其优势。基于大学英语大班课堂的特点, 教师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多模态隐喻合理地置于大学英语教学中,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印证了隐喻广泛的解释面和强大的解释力。因此, 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 教师应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多模态隐喻有效结合起来,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丰富课堂内容, 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 并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Charles Forceville.Multimodal Metaphor[M].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9.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9.
[3]冯德正, 邢春燕.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建构——以汽车广告为例[J].外国语, 2011 (3) :56-61.
【多视角分析】推荐阅读:
分析视角08-18
电视新闻群众视角分析07-01
语言模因视角分析02-02
连贯:语篇分析理论视角10-05
礼仪的经济学视角分析09-06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06-10
运动多视角07-11
多理论视角12-15
多视角研究01-28
多视角叙事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