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算调整

2024-12-13

结算调整(共4篇)

结算调整 篇1

引言

价差体现的是一种价格本质意义上的变动, 体现的是工程实施期间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所应承担的“风险”和不应遭受的“额外损失”。它应是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社会认可的普遍变化, 而不应是某一施工单位的个体行为。可以用两个阶段的社会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来确定价差。为便于操作, 这种社会平均价格可以用当地政府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工程造价信息和其他有关部门发布的一些指数信息类数据作为依据来进行确定。本文简单介绍了工程结算中的价差和价差调整, 建立了计算价差调整费用的数学模型, 并基于此模型对工程价款“价差调整”进行了探讨。

1 价差和价差调整

价差是一定条件下的不同对象或同一对象不同条件下的价格差异。本文讲到的”价差”是指构成工程直接费要素的人工、材料、机械等同一对象在不同计价阶段之间的价格差异, 特别是投标报价或签订合同与工程结算两阶段之间的价格差异。如在进行窗户选择时, 铝合金窗和塑钢窗之间的价格差异就是不同对象在选择窗户这一条件下的价差, 而塑钢窗在合同制定阶段和工程实施阶段之间的价格差异就是同一对象不同条件下的价格差异。

价差调整是由于价差的存在, 同时其它条件又成立时产生的费用调整。可以看出, 价差是价差调整的必要条件, 但却不是充分条件, 是否进行价差调整还要根据合同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而定。工程价款价差调整的方法有很多, 如工程造价指数调整法、实际价格调整法、调价文件计算法、调值公式法等都是工程价款价差调整方法。

2 价差调整的数学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 价差调整费用由价差调整直接工程费和相关的其它税费组成, 价差调整直接工程费又是由各个调价对象的价差调整直接工程费求和得出, 某个调价对象价差调整直接工程费又等于合理的分析用量和合理的价差之积。公式如下:

其中, C为工程价款价差调整费用;

C1为价差调整的基本直接费;

△Pm为某一调价对象的价差;

Nm为某一调价对象的分析用量;

C2为根据C1计算出的其它税费, 因C2和C1或者C1中的部分费用有一定关系, 在此暂把C2表述为C1的函数, 计作“C2=F (C1) ”。

3 基于上述数学模型的价差调整探讨

3.1 关于价差的确定

如前所述, 本文讲到的价差是指构成工程直接费要素的人工、材料、机械等同一对象在不同计价阶段之间的价格差异, 特别是投标报价或签订合同与工程结算两阶段之间的价格差异。工程实施往往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建材市场行情又常常变化不定, 可以说构成工程要素的各种人工、材料、机械从签订合同到工程实施期间一般都会有价格变化, 即都会有价差。然而是不是有价差就要进行价差调整, 调整工程价款呢?当然不是。能否进行价差调整还要依据合同和其他有关文件及法规, 所以价差的确定并不是将两个价格简单做减法, 而一定要根据有关规定合理计算。当前, 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合同中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价格的风险承担范围进行明确。如:施工期间双方确认价格或对应造价信息价格比投标报价时的价格变化幅度在±K以内的价格不再调整, 超出该幅度的, 超出部分进行调整。

在此, 将某一对象前一个阶段的价格计为P1, 后一个阶段的价格计为P2, 并引入前面的K (变化幅度) 。定价差的方法如下:

(1) 首先, 计算│ (P2-P1) /P1│的值。

(2) 将上述计算结果与K比较, 并计算价差:当| (P2-P1) /P1|≤K时, 不进行价差调整;当| (P2-P1) /P1|>K时, 进行价差调整。此时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当P2>P1时, 价差△P=P2- (1+K) P1 (△P>0, 调正差) ;二是当P2<P1时, 价差△P=P2- (1-K) P1 (△P<0, 调负差) 。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P1和P2、P1、P2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价差调整的合理性。当前, 常见的一种确定方法是将中标报价中的价格确定为P1, 将施工期双方确认的价格确定为P2, 但是认真分析就会发现这种方法的不合理性。首先, 目前的商务评分方法常常是基于投标总价进行打分, 这样即使总价合理也无法保证投标报价中的每一项单价、每一种材料价格等都是合理的, 或者说是符合招标文件的本质意图的。另外, 投标单位一旦中标就可以认为其对该招标范围内的所有工程内容进行了承诺, 包括按要求完工的承诺和造价的承诺。为了中标, 投标单位在报价时, 常常会采取一些降价让利等措施, 此时的投标价格更多的是一种承诺, 不宜作为将来进行价差调整的依据。最后, 为了避免投标单位的不平衡报价, 也不应将投标书中的价格作为价差调整的依据。在实际工程结算案例中常常发现投标单位有利用不平衡报价进行投标进而获得“额外”利润的现象, 此举之所以能成功,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合同中对价差调整中的P1和P2没有给予明确合理的规定。

3.2 关于调价对象用量的确定

为了便于分析和讨论, 在此暂不考虑工程变更因素对分析用量的影响。关于构成调整价差对象的用量的确定, 目前常见的一种方法是按照中标预算或合同预算进行提取分析, 得出各对象用量, 将此用量作为调整费用的用量。但本人认为该做法不妥。其原因正如上述关于价差确定的有关叙述中所谈, 价差调整费用体现的是对工程造价变化的调整和补充, 它的多少直接反映工程造价的变化程度, 强调的是超出一定范围的风险或收益不应只由施工方一家承担或享受。这里的“超出”是站在合同所规定的工程承包范围内的工程内容这个角度上来说的, 所以, 对应调整价差元素的用量也应是对应合同或工程承包范围的真实用量 (合理消耗量) , 而不是中标预算或合同预算中的分析用量。这样做同样可以避免投标单位利用不平衡报价获取“额外”利润, 也可以避免因某些算量不准而遭受“额外”损失。

3.3 关于价差费用相关税费的计取

根据以上设定及分析可知, 本文所提的相关税费就是公式中的C2, 它和C1或C1中的部分变量有关, 我们把它计作C1的函数, 即C2=F (C1) 。确定价差相关税费的过程就是建立上述函数和求解函数的过程。

当前, 大多数地方造价管理部门都规定价差仅计取税金, 在此条件下, C2就是C1的简单的比例函数, 可以简单地表示为:C2=RC1 (R代表税率) 。然而, 本人认为如此简单地计算C2, 即价差仅计取税金的做法还不够合理。

根据以上分析, 假如存在价差, 也就是全部或部分工、料、机价格需要调整, 如果这些调整也同样会带来工程间接费的变化, 那么这些变化也应该进行调整。一般来讲, 间接费和工程材料费没有关系, 材料价格的调整也不会使间接费变化。而人工价格往往是某时某地的一个比较普遍适用的一个规定, 特别是当前的一些文件都对人工单价进行了比较强制性的且不得低于某一值的硬性规定;而间接费中的管理费和规费更多的是带有人工费性质的费用, 所以, 如果C1中的人工费进行调整, 那么间接费也应进行调整。

关于间接费的取费基数目前大致有三种。一是直接费, 二是人工费+机械费, 三是人工费。如前分析, 第一种确定间接费取费基数的方法不太合理;第二、三种方法比较合理, 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地方造价管理部门所采用。用第二、三种方法进行取费时, 将人工单价的变化理解成不只是对直接费和税金的影响, 还应理解成对间接费有影响, 如此, 则将人工费的价差同样也理解成函数“C2=F (C1) ”的一个变量也就理所当然了。

4 结束语

价差调整是工程价款结算时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对于工程结算编审双方造价从业人员来说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价差调整的本质和内涵, 根据工程合同,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正确计算价差调整费用, 合理确定工程结算价款;同时也呼吁相关造价管理部门能切实履行工程造价管理职能, 及时制定和颁发合理、合法的造价管理办法, 正确指导工程造价工作。

摘要:价差调整是工程结算编审的主要工作之一, 价差调整费用是工程结算造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工程结算的编制与审查, 正确处理价差调整问题、合理确定价差调整费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试就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价差调整”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价差,调整,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权金生.工程结算是企业生存的基础[J].乡镇企业科技, 2004, 05, 20.

结算调整 篇2

2004-12-29

中国人民银行28日称,人民银行决定对现行票据和结算凭证的种类和格式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票证将于2005年1月1日起陆续启用。

所谓票据和结算凭证(简称票证),是银行、单位和个人凭以记载账务的会计凭证,是记载经济业务和明确经济责任的一种书面证明。它涉及到客户和银行、银行和银行之间的资金往来,不仅是银行据以办理资金支付的重要书面凭据,也是核对账务和事后查考的重要依据。现行的票证是人民银行于1997年统一设计的,随着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入,现行票证种类和格式已难以适应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要求,亟须调整。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称,新版票证按照通用性与专用性相结合,简洁直观,并保持票证的相对稳定性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等原则进行调整,由现行的31种票证调整为15种,分别是:银行汇票、粘单、商业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本票、转账支票、现金支票、支票(普通支票)、进账单、信汇凭证、电汇凭证、支付结算通知查询查复书、银行承兑汇票查询(复)书、托收凭证、拒绝付款理由书。

据介绍,这次主要变化内容包括:一是合并部分格式、要素相近的票证,作了将二联式进账单与三联式进账单合并为三联式进账单等规定。二是调整票证的格式和要素。三是使调整后的支票和汇兑凭证能够符合财政集中支付改革和预算资金使用管理的要求。四是调整《支付结算会计核算手续》的部分内容。五是规范网上支付业务使用的结算凭证。为便于跨行相互受理网上支付结算凭证,规定了网上支付结算凭证必须具备规定的必要记载事项。

这位负责人表示,此次票证调整内容较多,影响面较大,涉及商业银行的所有营业机构和办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客户。考虑到客户和商业银行现行票证仍有一定的存量,为避免增加客户负担和造成浪费,规定了六个月的新旧版票证交叉使用过渡期。在此期间,银行和客户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受符合规定要求的票证。2005年7月1日起,各银行和客户应特别注意不要签发和受理已被废止的旧版票证,对已签发、使用的,收款人和被背书人应不予接受,银行也不得凭此办理资金的支付。

网间结算调整难改竞争格局 篇3

之前业界一直传言的互联互通网间结算调整总算尘埃落定, 按照工信部向三大通信运营商发布的通知, 从2014年1月1日起,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向中国移动发起的语音通信网间结算将下调三分之一, 三大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短彩信网间通信结算也将大幅度下降。语音通信网间结算标准的下调对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降低成本支出、增加利润收益有直接作用, 短彩信结算资费的下调对两者也有间接的利好。但此次网间结算标准的调整对整体通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和未来发展而言, 依然难有根本性影响。

一、资费调整空间不足

网间结算资费标准的下调, 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网间通信成本支出的影响最为直接,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就拥有了较大的资费下调空间。由于三大通信运营商之间的3G网络存在技术性的差异, 在三大电信运营商完成各自的融合并取得3G业务牌照之后, 拥有最多移动通信用户的中国移动就不遗余力地强化“圈地运动”, 也就是通过“集群网”等业务形式、利用消费者的集团单位和聚类属性对存量和新增用户进行“圈定”, 以语音业务的虚拟网内外差别定价优势, 一方面防止竞争对手的挖转, 一方面利用“滚雪球效应”来进一步壮大用户群体。因此, 从用户规模群体优势和虚拟网内外定价差异的因素来看, 即便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语音资费上进行下调, 也未必能够给予消费者足够的转网动力。

其次, 近年来通信资费的下调幅度稳步而明显。尽管消费者对通信业务资费的“敏感”程度并没有下降, 但这种“敏感”更多是源自于对电信运营商过去印象的累积而非当前资费标准的冲突。例如, 一般都市白领的月均通勤费用约为100元左右, 却甚少有消费者抱怨公交系统资费太贵, 而每月100元的通信支出, 却有不少消费者认为过于昂贵。因此, 作为利润率并不高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而言, 通过下调资费来吸引消费者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核心竞争力问题, 同时还牺牲了政策利好带来的利润收益。

二、建网成本庞大

从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发布的测算结果来看, 中国移动由于网间结算调整带来的利润损失约为每年近百亿元,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估计可以因此每年获益数十亿元, 这自然不是一个小数目。那么,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该部分利润用于3G、4G的网络建设, 是否可以对网络覆盖和通信质量带来质的变化呢?从目前三大通信运营商的3G、4G网络投入预算来看, 投资额度都是在数百亿、数千亿元, 长期来看, 整体资金规模将会是万亿级别。

因此, 每年数十亿的利润增长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而言虽不是“杯水车薪”, 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同样, 对于中国移动百亿元的利润损失虽然不是“九牛一毛”, 但也无法阻挡中国移动在TD-LTE网络上的大规模投入。

不可否认, 由于利润增长使得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可支配成本空间增加, 对于网络建设方面的投入也会有一定帮助。网络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 但也不是单纯地依靠“烧钱”就可以在短时间赶上竞争对手的网络资源优势。随着城市建设的速度不断加快, 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的难度和要求也水涨船高。

与此同时, 基站资源、管道资源也因此显得越发可贵, 无线站址数量和密度已经成为影响网络质量的重要原因,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中国移动所拥有的累积优势是其他两家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此外, 3G、4G网络的使用效果除了无线网络覆盖的影响之外, 互联网内容、应用、服务资源也对消费者的体验有着重大影响, 无线网络速度再快、覆盖质量再好也只是实现了云计算中“云—管—端”体系中的“无线管道”,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拥有资深独特的先动优势。因此, 单纯将收益增加等同于网络质量能够实现质的飞跃, 显然有失偏颇。另外, 利润收益增加固然可以给通信运营商的网络建设带来帮助, 但网络质量提升毕竟是一项长期持续、系统复杂、环环相扣的综合工程。

三、传统业务日渐式微

本次互联互通网间结算标准的调整主要是面对语音和短彩信为主的传统业务, 而当前的移动通信市场已经逐渐从传统业务向流量新业务过渡。从当前国内通信市场的指标分析来看, 2013年1月至今, 每月平均MOU (用户通话分钟数) 的下降幅度已经超过5%, 每月平均每用户短信发送量下降幅度已超过6%, 传统业务的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

传统业务式微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新增用户质量下降,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与服务对传统业务的替代作用日益明显。以用户分享和社交为例, 过去消费者在移动环境下的分享是依靠短信、彩信来实现, 今天更多是采用微信、微博来分享, 后者在分享体验、感知和价值方面明显优于前者, 消费者弃旧迎新也就顺理成章。同样, 电信运营商对业务的关注也从以往的以MOU为代表、逐渐转而开始通过流量经营等手段来关注和发展消费者的DOU (用户数据流量) , 从以往关注自身业务, 逐渐转而开始用更加开放的心态来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与服务的发展。

由此可见, 尽管目前以语音和短彩信为代表的传统业务在通信市场上依然占据重要的位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周期曲线的作用, 传统业务将会逐渐收缩, 并被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的新业务逐渐分流和替代。相应的针对传统业务而言的互联互通调整的作用在今后只会逐渐削弱, 也就是说, 结算规模可能会跟随用户规模增长而增加, 但结算收益比例在整体收益中占比很难再有提高的空间。

结算调整 篇4

鄂建文[2011]145号

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规避建设工程在招投标至竣工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保证竣工结算的公平合理及真实性,经市场调查研究,现对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材料价格调整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凡双方在施工合同中约定材料价格等风险的承担范围、幅度及调整办法的,按合同规定条款执行。合同中约定不调整材料价格的,双方可参照第二条的内容协商解决。

二、凡双方在施工合同中没有约定材料价格等风险的承担范围、幅度及调整办法,在工程价款调整和工程结算时可参照下列规定执行:对于招投标的建设工程,扣除招标控制价中明确给出的材料价格风险系数之后,其材料价差调整原则:材料变化幅度超过±5%(含±5%),变化幅度以内的风险由承包方承担,超过部分由发包人承担或受益。没有招标的建筑安装工程,可参照上述规定办理。

三、建筑工程材料差额的计算是以投标截止期前一个月省级或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预算价格或市场价格为基础,与施工期省级或当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市场材料信息价格或发、承包双方认定价格之差。计算的材料差额,计取税金后单独列项,计入含税工程造价。

四、非承包人的原因造成工期延误的,延误期间发生的材料价格上涨差额由发包人承担。

五、本指导性意见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前与本指导意见规定不符的,以本指导意见为准。

【结算调整】推荐阅读:

合同结算07-21

结算规则10-14

交易结算10-15

工程结算10-21

招标结算01-14

结算系统01-16

结算业务06-30

集中结算08-07

结算工作08-13

综合结算08-20

上一篇:《九色鹿》教学案例下一篇:喷雾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