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一劳动节习俗

2024-09-08

中国五一劳动节习俗(共3篇)

中国五一劳动节习俗 篇1

在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 大殓以后, 要将灵柩停放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安葬, 这一过程被称之为“殡”。“周人殡于西阶之上, 则犹宾之也。”[1]殡取义于宾, 意思是宾客。装载死者的灵柩将离家远行, 就犹如宾客。停柩的地点一般在正堂的西阶, 设孝堂日夜守灵, 在三日内殡葬, 有的隔旬安葬。有的则殡于宗庙, 后世还常常把待葬的棺柩暂寄在佛教寺院中。

一、出殡前

从殡到葬是有一段时隔的, 丧家在此期间准备墓穴、筹备葬礼等。间隔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 贵贱有别。周代礼制规定:天子七月而葬, 诸侯五月, 大夫三月, 士和庶民一月。汉制则不同于周礼, 葬期大为缩短, 如文帝自死至葬仅七月, 武帝十八日, 明帝十一日, 章帝十二日。民间更是长短不一, 没有常例, 由丧家酌情自定。后世官宦豪富之家为择“风水”好地, 有将灵柩停殡数年的。通常情况下, 葬期不宜拖延太久, 应使亡故的亲人尽早入土为安。由于战乱、灾荒、死于远方他乡、家境贫寒等特殊原因, 数年乃至数十年不葬者也是屡见不鲜。元代婺源一带崇尚厚葬, “丧亲, 贫则不举, 有停其柩累数世不葬者”[2]。在封建社会, 久殡不葬历来被视为是非礼之举, 为社会舆论所不容, 仕宦者要受到弹劾惩处。唐开元年间, 朔方令郑延祚母卒, 殡僧舍不葬达二十九年, 监察御史颜真卿“劾奏之”, 使郑氏兄弟“三十年不齿, 天下耸动”[3]。宋代明文规定:未葬其亲者, 缙绅不得为官, 士人禁止赴举。许多官僚因拖延父母的葬期被贬职或丢掉了乌纱帽。

将灵柩从殡所运往墓地下葬称为“出殡”, 亦称“发引”。在出殡送葬的过程中, 历代以来有许多习俗, 五花八门。明、清京师旧俗, 出殡前, 丧家要请阴阳先生将死者的生卒年月日、享年几何、殡葬日期写在一张白纸上, 灵柩出城时交关验证, 类似于活人使用的通行证, 俗称“开殃榜”或“写殃书”。“京师人家有丧, 无论男女, 必请阴阳先生至, 令书殃榜, 盖为将来尸柩出城时之证也。”出殡的前一天, 亲友前来祭奠送葬, 延僧诵经, 与众孝子守坐在柩旁, 彻夜陪伴, 俗谓之“伴宿”, 亦称“坐夜”。第二天早晨, 孝子用新帚扫去棺上的浮土, 倾倒在炕席的下面, 谓之“扫财”;随后在棺角垫一铜币, 谓之“掀棺”;接着行“辞灵礼”, 棺柩出堂, 孝子手执纸幡前行, 诸晚辈与众亲友随之, 披麻戴孝, 齐声嚎哭。出门后将棺柩放在送葬的灵车上, 前置丧盆, 焚烧纸钱, 上路时孝子将丧盆摔碎。对丧盆有这样的描述:“形如扁缶, 底正中有一孔, 置砖上, 砖糊以纸, 作书套形, 摔时必使粉碎。”出殡摔盆的习俗时至今日依然流行。

二、出殡途中

出殡途中, 送葬者要拉着灵车的绳子 (古人称之为“绋”) , 使灵车缓缓行进。此俗起于周代, 《礼记》中有“助葬必执绋”之语。绋绳的根数和执绋的人数依死者身份而定:天子六绋, 执绋者千人;诸侯四绋, 执绋者五百人;大夫二绋, 执绋者三百人。执绋者还要口唱哀悼死者的挽歌。挽歌相传出现于春秋晚期。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 在齐、吴艾陵之战中, 齐国大将公孙夏为鼓舞士气, 表誓死一战之决心, “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云:“《虞殡》, 送葬歌曲。”后人多从其说, 认为《虞殡》就是最早的挽歌。可惜这首挽歌的歌词内容已经不得而知。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挽歌, 以汉乐府中《薤露歌》和《蒿里曲》为最早。据崔豹《古今注》的解释, 这两首悼亡之歌出自汉初田横门人。田横为历代忠臣的榜样, 为人熟知。其为齐国旧贵族, 秦末从兄起兵反秦, 重建齐国。楚汉战争中自立为齐王, 不久被汉军所破, 投奔彭越。刘邦建汉后, 因不愿称臣而自杀。田横死后, “门人伤之, 为作悲歌。言人命奄忽, 如薤上露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汉武帝时, 宫廷乐师李延年为之谱曲, “《薤露》送王公大人, 《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使挽柩者歌之, 亦呼为挽歌”。从此以后, 皇帝和贵族官僚出殡多用挽歌。“汉魏故事, 大丧 (即天子之丧) 及大臣之丧, 执绋者挽歌。”唐代皇帝和品官出殡, 送葬的队伍中还配有专门吟唱挽歌的乐工, 谓之“挽郎”, 具体人数多寡不等:皇帝二百人, 一品至三品三十六人, 四品至五品十六人, 六品至九品十人。后世悼亡的挽联, 可能就是由古代的挽歌演变来的。

古代功臣出殡, 还常常使用军队仪仗。汉武帝元狩六年 (前117) , 骠骑将军霍去病薨, 朝廷予其丧葬以隆重礼遇, “上悼之, 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送葬的军队身着铠甲, 列成军阵, 从首都长安一直排到墓地, 绵延百余里, 威武浩荡。后世功臣丧葬罕用大军, 代之以“鼓吹”, 类似于现在的军乐队。明人王琦云:“鼓吹, 古之军容。汉、唐之世, 非功臣之丧不给, 给或不当, 史必讥之。”鼓吹特赐功臣, 一般人是不得使用的。唐宋以后, 鼓吹仪仗普及于民间, 平常人家出殡亦可击鼓奏乐, 此俗至今犹存。

富贵之家出殡, 亲友僚属往往沿途设祭, 谓之“道祭”, 亦称“路祭”。这种习俗唐代已经很流行。唐人封演云:“玄宗朝海内殷赡, 送葬者或当街设祭, 张施帷幕, 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兽之属, 然大不过方丈, 室高不逾数尺, 议者犹或非之。丧乱以来, 此风大扇, 祭盘帐幕高至八九十尺, 用床三四百张, 雕镌饰画, 穷极技巧, 馔具牲牢, 复居其外。”清代路祭的形式大致是这样的:死者生前的友朋联合集资购置酒食祭品, 在灵柩经过的大街上摆筵设席, 推举一名声望较高的长者主祭, 灵柩一到, 众人皆跪伏迎接, 主祭者献祭品于柩前, 行一跪三叩之礼, 宣读祭文。祭毕, 孝子哭谢, 灵柩继续前行。“富贵之家, 路祭有多至数十起者。”

路祭时还常常表演乐舞百戏, 让死者在入土之前尽情地享受人家的欢乐。唐大历年间, 太原节度使辛景云出殡, 诸道节度使派员祭奠, “刻木为尉迟郑公突厥斗将之戏, 机关动作不异于生”, 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象, 良久乃毕。缞绖者皆手擘布幕, 收哭观戏”。精妙绝伦的杂耍使人陶醉, 就连重丧在身的孝男孝女们也破涕为笑了。清代京师富家送葬, 路祭者“张筵待之, 优童歌舞于丧者之侧, 跳竿走马, 陈百戏于道”, 热闹非凡。康熙年间, 扬州一带的财主为了显示富有, 出殡时“巧制幡幢、轿马、伞扇、仆御、侍从, 形状如真, 充径塞路;优儿童子, 扮演故事。锦绣如云, 辉煌映日”。上述奢华之举, 使本应悲哀庄重的送葬场面充满了极不和谐的喜庆气氛, 有识之士对这种“尤属悖礼”的闹剧嗤之以鼻, 耻笑不已。然而, 中国自古便有了对生死的另一种理解。“庄子妻死, 惠子吊之, 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因为“杂乎芒芴之间, 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 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 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意为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 变化而有了元气, 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 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 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 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 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 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 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而箕踞鼓盆而歌。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 红白皆为喜事,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 并不需要那么悲伤。

经过种种仪式, 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终于将灵柩运到了墓地。众孝子列位嚎啕尽哀, 与亲人作最后的告别;助葬者将棺椁和各种随葬品放入墓穴, 封闭墓门, 起土放坟。至此, 出殡仪式告一段落。

参考文献

[1]《礼记·檀弓上》

[2]《元史·于文传传》

[3]《旧唐书·颜真卿传》

中国五一劳动节习俗 篇2

2、纪念劳动人民争取合法权益:在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很难得到保障的,甚至被各个阶层所压迫,直到后来思想解放,劳动人民才逐渐开始争取合法权益,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值得铭记并庆祝的事情。所以在1889年恩格斯提出设立五一国际劳动节,并于次年进行国际劳动者游 行示 威。

3、人类文明的发展: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不仅仅是他们自身有好处,更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当人们开始尊重劳动人民的权益,那么就是人类文明的飞跃。所以劳动节自从被提出后,一直都是大部分国家最重视的节日之一,而中国更是将其设定为法定节假日。

中国五一劳动节习俗 篇3

五一没有回家、没有在校、没有同好朋友外出的同学,可以利用五一假期兼职工作,通过短暂的社会实践,体会赚钱的辛苦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旅游采风

可以在五一旅游的黄金时间,约上好朋友相伴外出,旅游采风,体验大自然的气息,还可以放松身心。

技能培训

可以利用放假阶段的时间去学习机动车驾驶,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自己的技能,也可以获得学分,两全其美。

回家探亲

可以趁着小长假时间回家陪陪父母聊聊天,讲讲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喜怒哀乐,或者陪父母逛街,锻炼身体,也可以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分担劳累。

五一劳动节的意义

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

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天。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5月1日,国际劳动节,它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纪念,每个国家都很重视它,尤其是美国、加拿大、南非。事件起因是,1880年美国工人游行集会要求8小时工作制。1884年,联邦贸易组织通过了一项解决方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从1886年5月1日开始执行每日8小时工作制,但此后,工人们仍然被强迫每天工作10小时,12小时,甚至14小时,这使得该项立法名存实亡,而各地的联邦首脑对此却表示出十分冷淡和不友好的态度,于是一场争取8小时工作的罢工开始了。

上一篇:律师眼中的特许加盟下一篇:城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