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姆卡》

2024-09-17

《杜姆卡》(共3篇)

《杜姆卡》 篇1

一、曲式分析

全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属于单三部曲式, 这是俄罗斯古典曲式的基本结构。

二、旋律分析

例1.

这是全曲的1到4小节, 它奠定了第一部分的整个基调, 整体外形特点为大山型, 使得这一段的气息宽广而崇高, 局部外形特点前两小节为环绕型后两小节为瀑布型, 旋律的起伏逐渐静下来, 好像是在叹息, 让音乐充满了淡淡的忧伤。

例2.

第一部分连接部的旋律, 旋律密集短促细碎均匀能感到它的激动, 但是旋律仍在快速下行, 体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绪和纠结的矛盾。

例3.

这是第一段中补充的主要旋律材料, 经过不断的小跳最终回到静态, 虽然小跳到达很高的音区, 但是表情上却是相当弱的, 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无限凄凉。

例4.

此旋律为第二部分的开端前两小节为向心环绕, 后两小节为离心环绕+射线, 前两小节是从沉思到欢乐的一个小过度, 虽然是向心环绕, 略带一些平稳, 但是从速度和上方的跳音记号, 能感觉到与第一段的不同, 且所有的旋律都处于高音区, 透出了明亮的色彩。后两小节就更加热烈了, 小跳的上行, 给人一种刚劲有力, 积极向上的感觉。

例5.

这个乐句是对以上乐句的重复, 一小节里就重复了前面两小节的内容, 体现着更加急切, 激动的情绪。后一小节从直线到一个八度的跳进, 也是如此。

例6.

此乐句为第二段中到达高潮的乐句, 四度五度的跳进是力量的象征, 同时内声部中, 小二度音程快速的起落, 使音乐具有一种特别明显的民间舞曲特点, 展现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

例7.

这是第二段c部分的最后一乐句, 从几个特强, 和音符的级进快速的上行, 依然能体会到舞蹈的刚劲有力。作者运用疑问型的旋律, 来表现其感情上的增长。

例8.

这是第二段D部分的主要乐句, 第一小节的前半部分的旋律从同音反复到五度跳进, 能体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可是后面的旋律却是向心环绕的, 而后越来越静, 暗示着作者的沉思和内心的叹息。

例9.

此乐句为第二段E部分推向高潮的乐句, 主旋律在低声部, 失望的下行八度, 和高声部持续的上行, 形成一种对比和反抗。充分表达着作者内心的美好愿望和现实世界的残酷之间的矛盾。

全曲的第三部分, 为再现段落, 高声部的旋律并没有很多变化, 可是低声部在时值上却缩小很多。音响上的单薄, 更加体现出作者内心的彷徨与孤独。

例10.

三、音程分析

具统计在全曲的第一部分中二度音程一共用了178次, 特别是下行二度音程用了152次。且第一段总共45个小节, 其中有30个小节的结尾音程都是下行二度音程.

例1.

二度本身就带有悲伤的色彩, 特别是下行二度更是代表叹息。充分的展现了第一部分的悲剧色彩。

在全曲的第二部分里, 有很多段旋律大量并且重复的使用八度音程,

八度音程不断的上行进行, 也造就了一种热闹的场面。

例2.

在八度的音程上面, 用sf加以强调, 可见作者的坚定信念。

和铉不停的高八度重复, 表情上用了fff, 并且最高音到达了小子三组的7, 音响上如此的透亮, 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迫切的渴望。

例3.

以下是全曲的结束句, 前面的pp, 能看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可是消沉之后出现了八度的旋律, 用ff演奏, 与之前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就是希望和理想的八度。

例4.

四、结语

本文通过旋律分析的方法, 进一步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特点, 他擅长使用音阶下行和二度下行, 来表现悲剧性的色彩;作者还利用八度的大跨度音程和音阶快速上行来表现内心的希望, 用锯齿型的旋律来制造活跃的气氛。从而进一步说明了《杜姆卡》这首作品所表现的对现实黑暗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美好世界渴望之间的矛盾。

摘要:钢琴作品《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创作高峰期的作品, 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之一。这首作品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 表达了对人民的热情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全曲由缓慢和轻快地节奏不断交替和改变, 同时在音乐的旋律中也充满了多愁善感的忧郁与内心炽热的情怀, 本文选择旋律的分析方法, 经过分析而得出此作品表现了作者心灵上痛苦的情感和对理想世界的美好追求之间不可协调不可统一的矛盾。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杜姆卡,旋律分析,材料音调特征,外形特征,紧张度

浅析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意境 篇2

一、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 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是艺术中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 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 情和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境中有情, 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 是情与境、意与境的统一。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 它给人美感的特点。我们说, 意境的美感, 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 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这种美感, 也像尼采说的那种“形而上的慰藉”。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 这样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 这种感悟, 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这种惆怅也是一种诗意和美感, 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我们听到《保卫黄河》的时候, 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壮美山河、豪情壮志, 在这种美感中, 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 意境是一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二、柴可夫斯基简介

彼得.柴可夫斯基 (1840-1893) , 是俄国伟大的浪漫乐派民族作曲家。“在俄国从来没有一个音乐家比柴可夫斯基更具有彻底的国际性, 却又具有彻底的俄罗斯式。”他的创作之中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他的音乐的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音乐为基础的。他的创作之中注入了俄元素, 深刻表达了对本民族的热爱, 还采用了不少俄国和其他国家的名著作为创作的题材, 能够把原著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在人们常把柴可夫斯基的3部芭蕾舞剧《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视为经典之作, 至今盛演不衰。柴可夫斯基与梅克夫人之间的友情被后人传为佳话, 据说他俩几乎从来没有见过面, 却是书信不断, 而且持续了13年之久。梅克夫人在写给柴可夫斯基的一封信中写道:“在你的音乐里, 人们能够受到至善至美, 并感受到他们最深切的愿望, 还能获得现实生活不能提供的幸福。”

三、《杜姆卡》意境分析

1. 作品简介

《杜姆卡》也可以译成《悲歌》Op.59。于十八世纪产生于波兰, 根据叙事故事诗写成的民谣形式的乐曲, 不久便传播到斯拉夫民族的各地方。题目 (dumuka) 的俄文原意是“沉思”, 也可译为“想”。《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上写道:“《杜姆卡》, 一种斯拉夫的民间叙事歌, 起源于乌克兰, 其中悲哀的和快速节奏相交替[3]”。在器乐曲中常以“哀伤忧郁和朝气蓬勃的性格相交替出现[4]”。1885年正是柴可夫斯基创作辉煌的时期, 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杜姆卡》也是在这个时候创作的, 当时的俄国正处于沙皇黑暗的统治之下, 他一方面感到这种暗无天日的腐朽制度让人窒息, 憎恨那些采用专制的统治者, 同情人民大众。另一方面, 他又拥护保守的王朝, 认为革命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因孤独而苦恼, 总是在这种矛盾中挣扎着, 在乐观与悲观中, 积极与消极中辗转不定, 并把对现实世界的看法, 社会的发展观和对人生的价值观都融入到他的创作中, 这也就是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悲剧性与民族性色彩的原因。《杜姆卡》这首钢琴作品把矛盾的冲突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那种造成他心灵上的痛苦的情感和对阻碍光明力量的情感集中体现在他的音乐作品当中,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美好追求, 把现实的事物理想化, 并赋予它最美好的音乐形象, 用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将人们带到了一个没有矛盾和冲突的意境。

《杜姆卡》以“俄罗斯乡村景色”作为这部作品的副标题, 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情, 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 劳动人民的生产情景, 表达对人民的热情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柴可夫斯基生动的描绘一首充满生机的悲歌, 并结合了斯拉夫民族的传统民谣, 低沉忧郁的旋律唱出凄凉的色彩, 也衬托出斯拉夫人民积极向上的民族性格, 将俄罗斯民族之“悲情”及热烈的舞蹈场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非常富有感染力。全曲由缓慢和轻快的节奏不断交替和改变, 在音乐的律动中不时充满了多愁善感的忧郁与内心深处炽热的情怀。最后首尾呼应的段落, 柴可夫斯基运用重现序奏的方式, 更增添丝丝的忧郁和惆怅。

2. 乐曲中的意境分析

(1) 第一部分

(1-45) 小节:降E大调, 行板, 如歌的 (Andantino cantabile) , 情绪十分忧郁, 低沉, 好像在回忆和感叹过去的事情。 (1-16) 小节是这首乐曲的主题, 旋律写的优美而悲情, 故这个主题也称为“悲歌”。这一旋律让人们聆听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内心压抑的情绪, 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痛 (见谱例2-1) :

这一段落突显了俄罗斯民歌的色彩, 展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气息, 速度较为缓慢, 力度上的强弱起伏表现了内心的矛盾不安, 情绪带有一些的诉说性, 好像在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第9-12小节, 情绪比前面更加激动, 而且采用了原样重复的写作手法, 后两小节更进一步的体现了内心的心理活动, 随后逐渐平静。

后半部分节奏加密, 织体变的更加复杂将之前的哀伤、沉闷的主题旋律发展的更为动力化与情绪化, 内涵更加深刻。最后一连串的装饰音在mp中结束, 一个延长的休止并没有让音乐停止而是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思考, 让音乐到达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在这个呈示部中, 主要包括三个织体形态逐渐递增, 织体由简单到复杂, 虽然作者身处大自然中, 但仍没有忘怀内心的苦恼与不安。合唱式的织体部分和伴奏和弦, 模仿了俄罗斯民间乐器“古丝里”的拨弦效果, 呈现出浓烈的俄罗斯风情与民族特色。

(2) 第二部分 (46-113) 小节

Con anima富有灵魂的 (有表情地) 。这一部分是一段对比性质的段落, 情绪热烈粗犷, 具有典型的俄罗斯舞曲风格。主题积极向上, 刚劲有力的俄罗斯舞曲, 节奏感明显加强, 力度和速度也急剧递增, 与呈示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俄罗斯人民能歌善舞, 热情豪迈的性格特点, 展示了一幅热闹无比、欢快的俄罗斯舞蹈场面 (见谱例2-2) :

从64小节起, 这一段落是第二部分的高潮段落, giocoso“快乐的, 有兴致的”, 速度急剧上升, 力度上由mp进入逐渐加强到mf、f烘托了热烈的舞蹈气氛, 右手的旋律声部用了小连线、跳音和保持音增添了愉快喜悦的心情。在72-73小节, 内声部旋律隐藏在复杂的声部中, 弹性的跳音形象的描写了热烈的舞蹈场面。 (见谱例2-3)

从78小节-113小节, 情绪变化较为丰富, 旋律主要集中在右手的高声部和中声部, 音乐色彩浓厚好像表达了作者冥思苦想的事情, 既有着大自然无限辽阔的感觉, 又描写了作者内心的波动。从78小节到86小节, 旋律较前面多了延音连线和附点音符, 因此音乐便多了些沉思的情绪, 接着用了Cadenza“即兴演奏乐段”, 充分展现了内心的矛盾冲突, 激烈到三个fff, 最后那种渴望和现实的激烈冲突慢慢消失在惆怅中。

(3) 第三部分 (114-138) 小节

再现部也是结束段。114-129小节完整的再现了第一部分主题的呈示段, 但不同之处在于主题比第一部分要低了一个八度, 时值更为短促则用了八分音符, 和声运用更加单薄, 整个情绪显得更痛苦而孤独, 有一种沉思的意境, 之前热烈的情绪最终要回归到悲痛的现实中来, 可见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空泛的想象。第130-136小节以属, 主和弦反复交替出现作了全曲的延伸和扩展, 像是在叹气, 哀怨。最后137-138两小节, 三个有力的和弦在c小调上收拢结束, 与第二部分的舞曲的段落和节奏有了一定的联系, 既统一了全曲, 又像是在叙述之后用强烈的狂舞结束了全曲, 一切归于平静。表现了一种无奈、惆怅、优伤的意境。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曾说道:“柴可夫斯基是我们之中最俄罗斯化的音乐家”。他的音乐虽然不是每个人听起来都很“俄罗斯”化, 但从根本上说, 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了他的民族性格, 旋律宽广, 气息悠长, 自然质朴, 真挚动人。他的音乐长期以来标榜为莫斯科式的诗情画意的音乐, 以《杜姆卡》为例,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境。正如梅克夫人所说在他的音乐里, 人们能够受到至善至美, 那种由有限到无限的超越美。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2]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3]利.列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3.

[4]申波.音乐艺术的审美阐述.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杜姆卡》 篇3

波西米亚的历史悠久而多姿多彩。

安东宁·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ák (184 1-1904)

就出生并生活在历史上被称为波西米亚的捷克, 这里音乐很发达, 音乐人才流往欧洲各国, 被誉为“欧洲的音乐学院”, 其曲调带有美国黑人及印第安人的民谣, 随处流露出比希米亚乡土色彩。波西米亚音乐与欧洲主流音乐多有交流, 捷克民歌也与西欧民歌差别不大。

德沃夏克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 在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间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联系。他喜欢用无比丰富的旋律和达目的而采用的单纯质朴手法。因为德沃夏克的钢琴作品很少有人分析研究, 因此, 掌握《杜姆卡与富里安特》的演奏风格, 对于诠释德沃夏克其他的钢琴作品风格, 有着指导意义。在此, 我就自己对《杜姆卡与富里安特》的认识以下的分析和论述。

作品OP12《杜姆卡与富里安特》有两首独立小曲构成:

一, 《杜姆卡》 (OP12 NO1)

杜姆卡 (d u m k a) 的俄文原意是“沉思”。起源于乌克兰的叙事体民歌, 格调哀婉忧伤。1 9世纪流行于乌克兰、波兰, 遍及斯拉夫人种分布的地区。《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上写道:“《杜姆卡》, 一种斯拉夫的民间叙事歌, 起源于乌克兰, 其中悲哀的和快速的节奏相交替。在器乐曲中常以“哀伤忧郁和朝气蓬勃的性格交替出现。”

此曲以C小调为主。整曲一开始就带有忧郁的感情基调, 三个声部非常的显著。大量运用了三连音, 以及三对二的节奏。此曲为三段体:A B A’ (A’再现段)

第一部分A (1~54小节) Allegretto m o d e r a t e (偏中速的小快板) , 情绪略带忧郁。

在呈示部A里

a乐段包含两个乐句:这两句的和声走向几乎一致, 一直处于主属功能的不停转换。第二句是上一句的重复加花, 丰富旋律及和声效果。其中的高声部旋律是第一句中声部的旋律。两句的中声部每小节都有分解和弦的节奏型, 低声部一致。

强弱走向:P→F→P P→P→F→P

b乐段也含两个乐句:弱起开始, 右手双音旋律六度音程关系, 左手则是五度

第一句 (2 0-2 8) 又可分成两层, 分别是2 0-2 4, 2 4-2 8。后者是上个分句整体向下模进大三度。而上个分句的后两小节是前两小节的综合。

和声走向:Ⅳ—Ⅰ (C小调转至f小调) ┃ⅠⅡⅠ┃ⅢⅦ┃ⅠⅢⅣ┃Ⅳ—┃ⅥⅦⅥⅡ┃ⅠⅤⅠⅤ┃Ⅰ—┃

强弱对比非常明显 (注:在乐句中多次出现降r e和降s o l, 由于降s o l出现在弱拍, 所以笔者认为只是临时变音, 所以推出f小调)

第二句 (2 9~3 6) 是乐句一的上行模进四度。在进行过程中出现了关键的还原降l a, 同时又多次出现降s o l, 因此, 笔者推出乐曲由f小调转到降b小调。

a’乐段是a与b两个乐段的综合, 对第一乐句的加花扩展。重复同一个主题。而b乐段凸现其中, 与前后两乐段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部分B (5 6~9 0小节) 这个对比性质的中间部分具有以下特点:

(1) 采用了大切分的节奏音型, .但跨小节连线又使主旋律一气呵成, 连绵不断。而伴奏音型保持了三连音的特质, 持续的跳音进行.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个人在竖琴的伴奏在深情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的画面.

(2) 力度对比强烈, 幅度变化大, 从P P到f f f在P P, 中间过渡句只有一至两小节

(3) 音色明亮, 声音轻巧、丰满、厚重富有弹性, 变化丰富

第三部分A’ (9 1~1 3 8小节)

主题再现段落.将A乐段重复, 并融合和B段, .将其发挥到极致.在结构上, 9 1~1 1 9小节完整地再现了第一部分主题乐段的旋律与和声骨架, 1 2 0~1 2 5小节旋律移植到低声部。通过一系列的小连线的十六分音符, 加紧节奏过度到B段的主要元素, 将其推向尾声, 整曲音响拉宽, 达到宏大雄伟的气氛, 后慢慢的消失于空气之中, 在c小调收拢结束整曲。

二, 作品的第二首——富里安特 (Vivace)

富里安特是波希米亚一种快速的三拍子民间舞曲。音乐富于节奏上的变化。

德沃夏克的富里安特也是三段体

第一部分A (1-8 2小节) Vivace

此部分的特点:

(1) 这一大段的节拍虽然是三拍子, 但中间包含着切分节奏。也就是把二拍子放在三拍子的节拍里。这种节拍的变化, 是富里安特舞曲的特征。

(2) 每个乐段又可分成三个小段, 每小段的很平均。每小段都有属与下属的交替

(3) 连音与跳音完美结合

(4) 大量的音程模进

(5) 力度对比强烈, 幅度变化大, 多次出现f f、s f、f f f力度

第二部分B (8 3-1 0 8小节)

包含三个小段落, 每个段落的高声部和低声部的旋律几乎一致, 唯一不同的就是中声部的简单的填充。此部分非常安静柔美, 绝大多是p p p很少有渐强。虽然和声简单, 但其音响效果却很厚实。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反复。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没有过渡, 直接进入A部分的主体结构。以f f f的力度, 在g小调收拢结束整曲。它与第二部分有一定的联系, 既统一了全曲, 又像是在叙述之后用强烈的狂舞结束全曲。

演奏者在演奏一部作品时, 必须具有深刻理解音乐语言的能力, 即不仅要揭示作品的音响形象, 感受作品要表达的内容、音乐形象和结构, 而且还要领略其中包含的作曲家的情感, 准确再现作曲家的意图, 从乐谱的字里行间读到虽看不见但能体会到的一切。因此, 在《杜姆卡与富里安特》的演奏中, 要抓住以下两点:

(一) 学会在钢琴上深情地歌唱

此作品的歌唱性极为明显。

以《杜姆卡》的第二部分为例:乐谱上主题音符时值较长, 速度较缓, 力度轻 (p和p p) , 伴奏和声单薄而短促, 加上钢琴本身榔头击弦发音的特点, 要做到歌唱性强, 弹出深沉的悲痛和孤独, 是有一定难度的。这要求演奏者在声音控制的技术、听觉、音乐修养 (包括掌握捷克作品风格) 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能力。

以《富里安特》的第二部分为例:在乐句处理上, 要表现如歌、流畅自如的歌谣风格, 把握好内心情绪和内心节奏。此外还要用好踏板, 既要把伴奏部分 (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换干净, 又不能露出换踏板的痕迹, 同时还要保持右手旋律的长音线。总之, 要深刻地揭示音乐内容, 具体的技术手段必须与深刻领悟了的音乐形象相结合, 才能达到最准确、最理想的效果。

(二) 根据《杜姆卡》这一音乐形式的需要, 作好节奏速度力度的对比

演奏具有捷克民歌风格的忧郁歌唱旋律时, 节奏不能一板一眼, 在收句的时候有时为了情绪的需要往往在演奏处理上稍缓一些。换言之, 就是要注意分寸, 处理好基本节奏与弹性节奏的关系。《杜姆卡》的总体力度较弱, 虽有变化但无明显对比, 在第二部分通过拉宽音响来达到高潮。而《富里安特》每部分的强弱速度对比非常明显, 尤为重要的是在演奏中要安排好力度的层次。第二部分音色柔和, 而第一部分与再现部分, 音色则要明亮, 时而厚重, 时而尖锐。

由此曲我们可以了解到德沃夏克, 他出类拔萃的旋律天才及其音乐清新可爱的捷克特色.同时, 我们也不难看出他的主要缺点喜欢东拉西扯, 翻来覆去, 间或趣味不够高雅, 大型作品构思不够严密。但是, 同他无比丰富的旋律和为达目的而采用的单纯质朴手法相比, 这类缺点实在无伤大雅。

摘要:德沃夏克, 捷克著名的音乐家, 捷克民族乐派的创立者之一。他一生创作了为数众多的音乐作品, 但历史对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作品并不公平, 更准确地说是根本不屑一顾。虽然他的钢琴独奏作品没有一首能达到贝多芬、肖邦或者勃拉姆斯同样体裁作品那样的高度。但其中仍不乏少量佳作。本文以《杜姆卡与富里安特》的演奏为切入口, 通过对该作品的曲式、织体、力度、速度等方面的分析, 揭示出《杜姆卡与富里安特》所包含的音乐内蕴, 认为人民性、民族性、乐观主义是德沃夏克创作该作品的核心。同时, 演奏者应注意主动发挥想象力, 并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 正确、全面地把握该作品的风格。

上一篇:网络环境学习教学管理下一篇:煤矿立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