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故事的撰写(通用4篇)
思想品德故事的撰写 篇1
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理念, 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健康有意义的生活。现行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 如果利用好故事材料, 围绕故事展开教学活动, 对于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理念, 充分发挥故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通过故事调动学生兴趣, 引出下一话题
在讲“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一课时, 教师出示故事《第六张饼》:
有个人饿了, 买了一摞饼, 一口气吃到第六张饼才算饱。他摸摸肚子, 沉思半晌, 若有所悟, 十分感慨, 自言自语道:“早知道吃下第六张饼就饱了, 何不一开始就吃这第六张饼呢?我还能省下那五张饼的钱呢!”周围的人听了他的话, 哈哈大笑。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笑吗?
教师简单小结, 由故事转向学习:“我们在学习上的进步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完成的, 同学们都是先完成了小学的学业, 才进入初中, 先学会了自然数, 才学小数、分数, 先学会了拼音, 才会念长长的课文, 先学会了字母, 然后才开始学单词、句子、语法、课文。假如我们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就讲代数, 行不行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回答问题。
这样调动了学生兴趣, 又显得过渡自然, 不突然。
二、故事促情——把思想品德教学与故事合理的联系起来,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做好准备, 通过诱人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 坚定信念, 提高认识。如学《适应学习》一课时, 先出示故事。
故事一:独生子小舟家庭经济富裕, 家长非常重视对小舟的培养和教育, 期望他早日成材。小舟在小学时有爷爷的辅导, 表现不错。自升入初中后, 因为爷爷没有能力辅导他了, 所以他很快出现了情绪低落, 而且对学习焦急忧虑, 有时甚至神志恍惚, 坐立不安。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故事二:小萌上小学的时候有个习惯, 每次做完家庭作业都要妈妈检查, 妈妈每天晚上还要帮助小萌复习当天的课程, 预习第二天的新课。因此, 小萌在小学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上初中后, 妈妈要求小萌自己完成这些事情, 可是小萌从来没有主动复习和预习过, 写完作业也不检查。没有了妈妈的帮助, 她感到不知所措。小萌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分析两个案例中的主人公存在的问题, 并想办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学生讨论自己和同学们身上存在的学习适应问题, 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身上存在的学习适应不良问题, 并尝试解决问题, 提高学习能力。
三、借用教科书上的小故事与学生的内心产生共鸣, 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避免僵硬化教学
故事:进入中学, 杨亮与小学的好同学、好朋友分开了, 不免有些失落。来到了新的班级, 见到陌生的同学, 杨亮感到有些手足无措。“这几天, 我脑子里总是浮现出过去与好友一起学习、玩耍的景象, 经常想起过去在班里像条鱼一样自由自在的欢乐时光。现在, 面对新的班集体, 与新同学接触, 我却常常不知所措。现在, 我能在新的班集体中找到像以前那样的好朋友吗?”
教师:我们告别昔日的同窗好友, 来到中学这个新的环境, 面对新同学、新老师, 我们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 如果结识了新同学, 认识了新老师, 建立了新友谊, 在这个新环境里, 你很快就可以找到另一个属于你的天地。在你的世界里, 没有损失任何东西, 反而又增加了很多好朋友, 你是不是会感到很开心呢?若想结识新同学, 让同学走近自己, 了解自己, 接受自己, 可以先向同学敞开心扉, 主动伸出友谊的“橄榄枝”, 对新同学说声“你好”, 可以主动给周围的人送去一个善意的微笑, 也可以做出一个友好的动作, 这样你会很快拥有友谊。
具体活动如下:
(1)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上台自我推荐, 让别人更快地认识自己。
(2) 学生走上讲台作自我介绍, 提醒每一位同学要突出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及个性中的特别之处, 比如常用动作与语言。
(3) 最后, 大家一起鼓掌以示对勇敢自荐者的鼓励。
教师总结:被人记住名字是被尊重和被接纳的体现, 记住他人的名字, 是良好友谊的开端。能很快地记住身边同学的名字是一件很开心也很有学问的事。现在, 让我们从彼此的名字开始, 再次认识, 再次了解!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 通过调查等方式, 选取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故事, 以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 避免空洞说教, 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感悟提供基本的文本依据。”因此, 政治课堂中充分利用好故事来讲解知识点, 既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将整个框题以非常清楚的线索连接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讨论、分析, 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现行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的教学内容以故事为主。围绕故事展开教学活动, 可以很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理念, 既调动学生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效避免僵硬化教学, 既创造性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兴趣,情感,共鸣,感悟
思想品德故事的撰写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117-01
在不少初中生眼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比较抽象,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如果能讲述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如何选择运用故事达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精选有趣味性的故事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习最好的刺激,也就是让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以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交往有艺术》(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要以礼貌为重,笔者向学生讲述了以下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派人三次侮辱晏子,向晏子展现楚国的威风。晏子则用自己的机智和凛然正气,三次巧妙地进行反击,维护了国家和自己的尊严。这个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让学生明白:礼貌、礼节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是否做到文明礼貌、彬彬有礼,不仅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和社会风气,也影响到民族和国家的尊严。这样教学,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精选有德育功能的故事
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向学生开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它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德育功能。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所选取的故事应该具备很强的德育功能。同时,应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师生在一种喜悦、轻松的教学情境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教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孝顺父母的道理,笔者选用了“亲尝汤药”“卖身葬父”等经典故事辅助教学。这些故事有很强的德育功能,不仅与教材内容相一致,也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三、精选有疑问的故事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创造来源于疑问。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精选带有疑问的故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多彩情绪》(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一课时,笔者讲述了以下故事:在地理课上,小强逗弄小瑞讲悄悄话,小瑞本来是不说话的,但经不起小强的引诱与其搭话。讲台上的老师看见了,非常生气,于是大声训斥了他们。小瑞觉得很委屈,越想越难受,眼睛都湿润了。小强则大声反驳:“地理不是主科,听不听都无所谓。”讲完故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老师的立场、小强的立场、小瑞的立场)进行思考:老师做法是否正确?小强的做法是否正确?小瑞是否真的受到了委屈?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学生意识到只有换位思考,互相理解,理解彼此的情感,才能化解师生之间冲突。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成功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精选有时效性的故事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精选带有时效性的故事(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感人的事),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跨越代沟》(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讲述了以下故事:2011年,广东省河源市少年骆伟科的父亲病故,母亲罹患癌症。他只身一人沿着国道走到广州街道,擦皮鞋赚钱救母亲。骆伟科的经历教育了学生: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应该把父母的恩情铭记在心,回报父母之爱。此类具有时效性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故事,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品德理论知识。
总之,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选择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巧用故事,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实效 篇3
一、故事的力量
1. 运用故事能够把深刻、枯燥的道理简单化和趣味化
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样式, 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戏剧性的细节描写, 因而能把深奥、枯燥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情节之中。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创建新集体”这一内容时, 传统的说教显得有点苍白无力。于是我选用了美国迪士尼电影《歌舞青春1》中的故事, 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影片最后二十分钟的内容, 该内容讲的是在篮球赛、学术全能比赛和音乐剧选拔赛同时举行的情况下, 队友们如何想办法让两个主力成员三项比赛都不错过, 并最终都获得了冠军。学生看了之后, 显得很兴奋、激动。我顺势请学生谈谈影片中的团队为什么能成功。学生谈了多方面的因素, 诸如敢于追求理想、团结一心、有才华、敢于创新等, 这些也正是教材如何创建新集体的具体内容。于是学生在这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 理解了该如何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2. 运用故事可以活跃气氛, 吸引学生
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 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运用一些幽默故事,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比如, 在讲“平等尊重你我他”时, 单纯讲理论难以吸引学生兴趣, 配以一个幽默故事效果更好。比如可以讲萧伯纳的故事:在一次聚会上, 萧伯纳遇到一个胖富翁, 富翁见萧伯纳很瘦, 就嘲笑他说, 我一见你就知道天下正在闹饥荒。萧伯纳回应到, 我一看见你也就知道天下正在闹饥荒的原因。学生们听后都会心地笑了, 对于理论知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3. 运用故事可以实现教学互动
课堂上, 可以让学生把故事作为一幕小戏剧来表演。或者根据故事, 设置一些提问, 让大家讨论。比如在学习“成长不烦恼”时, 我找了一些中学生心理困惑的案例, 让学生帮案例中的当事人解惑, 由于这些案例和学生生活很接近, 所以学生很积极地讨论问题, 帮案例当事人出谋划策, 也顺势引出了中学生心理特征的相关知识。有时还可以请学生讲故事, 比如在学习“探索世界奥秘”时, 请学生讲他们了解的一些奥秘故事, 而且对于学生在故事中提出的一些不明白的问题, 可以请班上其他学生来解答, 从而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故事的运用
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很多, 有文字记载的, 有口头流传的, 有师生亲身经历的……用得恰当, 会给课堂教学增光添彩;用得不好, 则可能会喧宾夺主。所以, 教师要认真甄别, 巧用故事这种“佐料”, 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 提高课堂实效。
1. 选择合适的故事
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等实际情况, 选择贴切的故事。如果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意义, 或者虽然有意义, 但和课堂教学没有关系, 这样的故事讲出来是达不到效果的。选取故事时, 要注意选取的故事不要太陈旧, 如果讲的故事是很多学生都听过的, 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果能讲一些新近发生的故事, 学生更喜欢。比如在讲“让生命之花绽放”时, 我没有用教材的故事, 而是选取了33名智利矿工被困井下69天成功获救的故事。很多学生看新闻了解了一些情况, 但对他们为什么能熬过最初艰难的17天的详情不太了解, 我详细给学生介绍了情况, 总结出他们被救的原因:坚定的求生信念、必备的求生技能、“生命至上”的理念。通过该故事既说明了“要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也引出了“肯定生命、尊重生命”。在诸多故事中, 教师的亲身经历和学生的成长故事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讲教师个人的故事, 我往往会选择这样一些话题:我的家庭、理想、老师、朋友、同学、学习经历等, 因为这些话题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碰到。有些我成长中遇到过的烦恼, 也困扰着我现在的学生, 在课堂中我娓娓道来, 拨动着学生的心弦,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当然, 在启发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时, 要尊重学生隐私, 讲他们愿意与大家分享的故事, 不想讲的不要勉强。
2. 在合适的时候讲故事
任何一节课都有明确的主题, 而不是“故事会”。讲故事只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而不是目的, 如果纯粹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就实现不了教学目标, 所以故事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讲。笔者认为, 以下情况可以采用故事: (1) 上课开始的时候, 用故事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 调动情绪。比如讲“发现你的潜能”时, 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醉汉掉进墓穴中, 没有注意到墓穴中已掉进一人。醉汉费了半天劲也爬不上去, 在听到先前掉进去的一个人的说话声后, 三下五除二就窜了上去。这个故事比一般的情急之中人发挥出巨大潜能的例子更有趣, 更能吸引学生。 (2) 要讲述一个枯燥的道理时, 或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时, 用故事辅助。 (3) 学生显出疲态、精力不集中, 需要调节一下气氛时, 可以切入一些小故事。当然, 这些都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
3. 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故事选择得当, 切入时机也得当, 但如果讲得不好, 也达不到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 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教师必须提高讲故事的能力。讲故事甚至是一种再创造, 同一个故事, 讲得好可以扣人心弦, 讲得不好甚至令人感觉枯燥乏味。讲故事不是背诵, 也不是照着念, 而是要配合表情、手势、语调等来讲, 而且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以便及时调整节奏、表情等。在讲故事时, 需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1) 根据需要选择第几人称讲述, 不同的人称效果不一样; (2) 故事一开头就力争引人入胜, 让学生愿意继续听下去。比如可以用提问开头, 或讲一两句重要的语句后, 略作停顿, 引发学生好奇; (3) 必须声情并茂, 自己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并采用合适的语气、节奏和身体语言加以配合; (4) 边讲故事边提问, 让学生能集中精力认真听故事; (5) 巧妙结束故事, 可以作一个简短的总结, 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故事的内涵。
巧用故事, 充分发挥故事的力量, 让思想品德课堂更真实、丰满, 让学生从一个个小故事中明白人生的哲理, 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摘要:本文论述了故事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三个作用:①能够把深刻、枯燥的道理简单化和趣味化;②可以活跃气氛, 吸引学生;③可以实现教学互动。要充分发挥故事的这些作用, 提高思想品德课堂实效,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选择合适的故事;②在合适的时候讲故事;③提高讲故事的能力。
思想品德故事的撰写 篇4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故事教学法,运用形式
一、缘起, 初中思品“故事教学法”的背景
传统思品课中教师只单纯地灌输说教, 重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机械掌握, 学生被当做是承载知识的容器, 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重认知轻情感;同时, 这种教学过程还把教书与育人相分离, 教师只以教书为己任, 只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教学目标, 轻视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培养, 重教书轻育人。 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厌烦, 进而削弱思品学科独特的德育优势。
初中生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形象思维, 他们对现象的思辨和分析能力不足;他们求知欲旺盛, 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适合初中生的教学方法。
新课改突出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主体性和生长性, 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的”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探究更易被学生接受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据此, 笔者积极探索将认知和情感活动相结合, 益于建构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升华情感、内化道德,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学实效,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故事教学法。
二、初探, 故事教学法的内涵
故事教学法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个体差异、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 将丰富的故事材料整合为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 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学生个体差异等因素呈现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加强师生互动合作, 实现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热情, 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发展科学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故事教学法以学科知识为依托, 并非全故事和低水平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故事的应用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编排和设计融于学科单元中。 故事情境的创设旨在将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实践呈现到教学中, 而课堂中巧设有效问题能激发学生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能够指导学生生活, 注重学生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整合, 故事教学法的形式
结合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法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故事列举法
“故事列举法主要指教师通过讲述故事的方法以说明某个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知识或重难点问题, 旨在通过深入浅出地揭示问题实质, 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作为举例的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 也可以是依据教学内容而创作的故事, 故事在此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为说明问题, 因而不必过于繁琐, 只要能点明问题即可”[1]。
如沪教版六年级思品第七课第三框 《磨砺意志做自己的主人》, 为达到“从小事做起, 从今天做起”的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及乐于助人的精神, 自觉从小事、从今天做起, 今日事今日毕,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笔者选取了陈蕃和薛勤“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的故事, 即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 独居一室而脏乱不堪。 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 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 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 当扫除天下, 安事一屋? ”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 ”提问学生得出的启示。
2.故事讲评法
该法侧重于评价故事, 但这之后更要深入揭示隐藏故事背后的意义。 可见重点是教师如何以故事为支撑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只是讲故事。 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评价问题时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给予有效指导。
3.故事讨论法
该法的运用通常是在教师讲述完某个问题后, 为进一步让学生加深记忆, 加强理解, 巩固学习效果而组织讨论的、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故事教学法。
如沪教版六年级思品第二课第一框 《个人成长离不开集体》, 为实现“集体的成就来自每个成员的努力”的知识目标,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确立集体和合作意识, 激发学生对六 (2) 班班集体的热爱之情, 争取在运动会中取得好成绩, 培养学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笔者请三个学生表演自己创编的小品故事《运动会前》, 即:
生1:要参加。 平时跑步是挺快, 但不能小看对手。 要利用课余时间找体育老师帮忙多训练, 争取为班级得奖。
生2:是老师和体育委员的事, 我没有体育特长, 与我无关。 好多人都没参加, 我也不参加。
生3:上次参加了, 跑得很辛苦也没得奖, 参加了也不会得奖, 这次就不参加了。
为引导学生归纳 “集体的荣誉来自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努力, 要多为班集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笔者设置了小组讨论:就小品中某位同学的表现发表看法, 并由小组代表发言。
由于课堂需要讨论, 为防讨论时课堂秩序混乱, 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因此, 这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所选择的故事要有一定难度。 课堂上, 学生畅所欲言, 可以自由讨论, 也可以分组讨论, 最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给予相应评价。
4.故事实践法
故事实践法是指在讲述完故事后,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 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
而依据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又可以分为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划分为:
把故事当做工具的教学活动。 在这里, 故事教学法只是辅助其他教学方法的工具性存在。
把故事当做教学内容的探究合作的教学活动。 这里的故事被当做是教学内容, 是教学活动的素材。 在活动中, 将故事和教学目标相结合, 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
把教学过程故事化的教学活动。 这里是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故事, 学生在体验相关活动后, 转换生活角色, 进行思考。 这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从上述概念的定义中, 可以看出故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轻松体验生活, 提升素质, 特别适合以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的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故事的撰写】推荐阅读:
思想品德的教学05-31
小学思想品德的论文10-05
思想品德课的导入06-17
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07-17
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07-21
初中思想品德的再认识05-20
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学07-06
思想品德课的情感激发09-08
思想品德课的合作学习10-11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