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转型

2024-08-29

规划转型(共12篇)

规划转型 篇1

《规划》的出台, 将促进煤炭物流企业朝着现代化的综合性企业转型, 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煤炭物流发展规划》 (下文简称《规划》) 的发布, 从整体上对煤炭物流企业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规划》的内容也比较全面, 涉及到煤炭物流的运输、仓储、加工、配送、贸易等众多环节, 而且《规划》是面向全国煤炭物流行业的, 是全系统的, 这也让煤炭物流行业有了一个全国性的行业标准。”在谈及1月10日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共同发布的《煤炭物流发展规划》时, 内蒙古鑫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邢志如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当前煤耗下降, 需求疲软的行业现状下, 《规划》的出台无疑让煤炭物流企业有了希望, 对促进煤炭物流企业朝着现代化的综合性企业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 有利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煤市低迷促转型

《规划》内容在涉及当前煤炭物流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时指出, 煤炭物流发展首先面临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主要铁路煤运通道能力不足, 电煤请车满足率较低, 导致公路煤炭长途运输量持续增加;储配基地建设滞后, 主要港口吞吐能力不足, 集疏运系统不匹配, 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是市场主体服务水平低, 煤炭物流服务主体“小、散、弱”, 大多从事运输、仓储、装卸等单一业务, 综合服务能力弱;部分服务主体缺乏现代物流理念, 供应链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物流资源配置不合理, 设施利用率低。第三是煤炭物流成本较高, 煤炭物流各环节税率不统一, 不合理收费多, 税费重复征收, 企业负担重;物流通道不完善, 部分物流环节衔接不畅, 流通效率低;煤炭从产地到主要消费地, 流通环节费用较高。第四是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煤炭物流标准化程度低, 各物流要素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和兼容;整体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运行效率不高;能耗与排放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环境污染严重。第五是物流人才匮乏, 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人才数量少, 专业结构不合理, 复合型人才紧缺, 难以适应煤炭物流快速发展的需要。“应该这五点比较准确的囊括了当前行业的困境, 近两年随着煤炭需求的下降, 整个行业都处于低谷期, 这些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比如运输成本高, 煤炭物流企业税费重等。”邢志如对《规划》中提到的当前煤炭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示认可, 并指出, 这些问题在煤炭需求旺盛时期长期被掩盖, 也导致煤炭物流多是各种经营主体各做一段, 煤场、运输、交易平台等环节不衔接, 国内市场很少有真正的综合性煤炭物流企业。

事实上, 2011年四季度以来, 持续火热多年的煤炭市场出现逆转, 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放缓, 国内煤炭需求强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供求宽松, 进口煤持续大幅增长。受此双重冲击, 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快速陷入困境, 各项经营绩效指标大幅回落。而随着这轮煤市下行, 陷入困境的远不止煤炭企业, 整个煤炭产业链, 除了终端消费企业因煤价下跌获得一定利好之外, 贸易商、运输企业、仓储企业、交易平台等各个环节均因内贸煤炭需求疲软和交易量下滑导致经营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需求下降, 整个市场或行业遭遇一定的困境, 确实会让企业承受不小的压力。但另一方面, 也使得行业的发展开始趋于理性。”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副总裁李徽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仅是煤炭行业, 我国资源性的行业在以往经济高速发展时利润较高, 获利也比较容易。因此, 在企业管理、市场经营方面没有下功夫, 整个市场与行业都处于一种粗放的发展态势。

“在市场需求低迷时期, 消费更加理性, 这也往往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机遇时期, 煤炭物流行业如此, 所有的资源性行业都是如此。”邢志如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他认为煤市的黄金时期使得煤炭物流各个环节分割运营, 不仅增加了煤炭物流的流通成本, 也不利于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正如此次发布的《规划》指出的, 煤炭物流企业应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 整合煤炭物流资源, 发展大型现代煤炭物流企业, 推进煤炭物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形成高效的产、运、销一体化供应链, 这才是煤炭物流企业发展的最终方向。

政府指导市场推进

“《规划》中主要任务第二项的四、五两点对煤炭物流企业而言, 显得尤为重要。”邢志如表示, 煤炭物流企业要发展, 既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 也需要企业自身能力过硬。“《规划》指出要培育大型煤炭物流企业、完善煤炭市场体系, 同时推广先进煤炭物流技术装备, 加快煤炭物流信息化建设, 完善煤炭物流标准体系, 促进煤炭物流产业升级。这些都是当下煤炭物流企业急需做的工作。实际上在《规划》发布前, 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转型, 朝着综合性的现代煤炭物流企业发展, 以我们鑫辰集团来说, 单纯的煤炭运输不再是企业的主营业务, 更多的是朝着供应链企业发展, 在现代化技术应用方面也在不断突破。这是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在市场中立足的必然选择。从另一方面而言, 随着煤炭行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煤炭物流企业的要求也就要来越高。应该说《规划》发布更加明确了煤炭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 随后要做的就是在市场环境下推动这些任务的实现。”

“《规划》任务能否实现, 关键在于内容能否落地, 整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够不够。”李徽指出, 政府的指导性文件是从全局考虑, 对于具体企业发展而言还是宽泛的, 因此, 在市场环境中去推动任务的实现变得更为重要。“因为市场是瞬息万变的, 文件从最初的动意到最后出台、再到执行, 周期相对而言较长, 内容也是比较审慎的, 适用于全局市场。因此《规划》实际上是为煤炭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大方向性的指导, 对于大家来讲是一个宏观依据。而具体的一些操作, 还是应该由市场本身去决定。这是因为企业的发展最终还是市场化的问题, 企业在市场运作过程中自然会考虑到很多非常现实的问题, 比如客户接受不接受企业的服务方案, 企业的服务在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 自身的能力能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企业技术水平能否不断提升等问题, 所以应尽量把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去解决。”李徽同时建议, 应该给地方政府更多一些权限, 以便让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总的发展任务, 落实推动具体工作, 这样操作会更加务实, 更有效果。

对于2013年煤炭行业的现状以及2014年的发展趋势, 1月15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新闻发言人姜智敏给出了具体的介绍, 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小幅增加, 消费增幅回落, 发运量回升, 库存仍处高位, 净进口继续增加。相比未见好转的煤炭市场形势, 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主要表现在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大型煤炭企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煤炭企业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取得积极进展等方面。姜智敏认为, 2014年上半年, 全国煤炭市场供需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还难以改变, 全社会库存维持高位, 企业经营仍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风险;下半年, 全国煤炭供给或将趋于总体平衡, 行业经济运行或将有小幅回升, 但仍面临着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经济运行的压力依然存在。

在这一背景下, 业界普遍认为, 《规划》的出台将使得煤炭物流行业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也会吸引资本的进入, 有利于煤炭物流的硬件基础不断完善。同时, 《规划》明确指出要完善煤炭物流市场、培育大型煤炭物流企业, 这也会推动整个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因此, 对于目前仍在物流领域各自为政的物流企业、煤炭企业和用煤企业而言, 加强相互之间特别是与铁路、港口、物流园区等各个环节企业之间的联合, 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和信息资源, 加快构建综合性现代煤炭物流企业, 才是取得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

当前煤炭物流多是各种经营主体各做一段, 煤场、运输、交易平台等环节不衔接, 国内市场很少有真正的综合性煤炭物流企业。

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同时结合总的发展任务, 落实推动具体工作, 操作才会更加务实, 更有效果。

规划转型 篇2

http://

突出主题主线,准确把握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突出体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基础上。为此,《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六个总体要求。

一、坚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总钥匙,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要正确处理好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我国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工业大而不强。目前,我国已有半数以上行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多数行业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基础软件、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仍严重依赖进口。“十一五”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下更大工夫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内涵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时期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仍应略高于GDP增速,同时还提出了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等反映增长质量的目标,目的就是引导工业企业把着力点放在内涵发展上。

二、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从世界范围看,科技发展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方式,科技实力决定了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是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突出症结。加快推动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这个关键环节,在发展理念、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把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导企业把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同产品升级结合起来,推动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的转变。为了引导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规划》提出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比提高等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三、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资源消耗及能耗水平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不仅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而且经济发展也难以持续。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水平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节能的潜力巨大。节能有利于增效,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发展质量效益。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7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比较大,工业领域应该承担更多节能降耗减排的任务,工业还要为其他行业节能降耗提供产品和技术支撑。一方面,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可能会对我们当期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节能减排也提升了工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培育壮大了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新的产业,增强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时期,必须把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为了引导和促进工业行业的节能减排,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的指标之外,《规划》还采用了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指标,以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减排目标,以此体现工业领域承担更多的节能减排责任。

四、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这使得我们不可能再走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老路,而必然是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二五”时期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所谓“深度”融合,主要体现为“三个转变,一个拓展”。“三个转变”就是推动信息技术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一个拓展”就是不断拓展培育“两化”融合催生的新的产业形态,如发展服务外包、在线支持等服务,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两化”融合发展新格局。《规划》中提出了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及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普及率等指导性目标。

五、坚持把提高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产业集聚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发展迅速,在促进当地工业集中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应当看到,部分工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一些结构性矛盾日渐显现,在规划布局、自主创新、招商引资、节能环保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提升各类工业园区发展的集约化水平,建设工业强国也需要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十二五”期间,必须要着力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

六、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也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不竭动力。当前,影响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不少,这既有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弊端积累的效应,也有新技术给我们现有管理体制机制带来的挑战,健全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改革开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在加强“引进来”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实现内需外需均衡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推动宏观调控手段向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转变。

转型期医疗园区规划策略 篇3

【关键词】园林式 人性化 环境心理 旅游养生 医疗旅游目的地

1 背景

1.1 时代背景

随着医疗旅游和健康管理产业的逐渐兴起,人性化的医疗园区或开始成为旅游目的地。人们开始在各式疗养院中做各种医疗检查,并安心享受自然,疗养身心,旅游与养生相结合的新式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具有专业性疾病治疗、疗养、养生和休闲的医疗园区在转型时期的新形式下运应而生,甘肃省武威市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暨荣华颐养园项目,标志着国家重离子辐照技术的实质性建设将在武威率先应用于临床。依托该项新型科技技术,在生态和谐的前提下,规划以重离子中心园区为核心、集专科医院、大型公园、溪谷生态康复社区、中医理疗养生中心为一体的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医疗卫生园区。

1.2 病人心理

针对医疗园区中的肿瘤医院,由于肿瘤具有病程治疗时间长的特点,所以约有90%以上的肿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肿瘤中的癌症精神神经免疫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可通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而使癌症发生、发展或抑制。缓解肿瘤患者的心理压力,是当前肿瘤医院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使其身心轻松平和并且愉悦放松,感受来自自然和人文的关怀和爱护,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

3 规划策略

3.1策略一:隐

在园区内的多个区域设置地势起伏的微地形,山水相依,崇尚自然,一池三山,诗情画意。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四合院建筑分布在山水相依的各分区中,若隐若现。各个区域皆具有微地形,生态型缓坡结合与贯穿园区的水面营造的临水开放空间,共同构筑出趣味的生态环境。

3.2策略二:灵

充分运用“开合聚放”的傳统理水手法,引水进入肿瘤医院、大型公园、溪谷生态康复社区、中医理疗养生中心等区域,挖地成池。在整个园区中心设置生命之湖,使得各区域都能充分利用到优质的湖景景观,在肿瘤医院面朝生命之湖的区域打造高质量的湖景治疗区,并将湖水渗入医院中心景观,形成引人入胜的休闲环境。医院住院区拥有全景湖景视野,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身心的放松。

3.3 策略三:畅

绿色人性化环路顺应地形连通各个分区。每个区域设置一个公共停车场,分布在各区域主要入口附近。在园区中设置参观流线、医技流线、工勤流线等三条特色流线来区分园区中的各种交通流线,使得各流线人群互不干扰。

参观流线主要针对来园区参观访问的交通,以满足公交、电瓶车及换乘为主。沿参观线路设置了青少年科普基地、国学讲堂、日光沙滩、等活动项目供参观人流访问使用。医技人流主要是医护人员通勤交通,以满足小汽车交通为主。沿医技线路设置了肿瘤医院诊疗区、重离子中心治疗室、临水养生四合院、山林公寓式疗养园、中医理疗馆、中医养生馆等治疗理疗养生活动。工勤流线主要为后勤服务交通,以满足小型货运车辆交通为主,工勤流线附近设置了后勤服务中心 、家庭医疗陪护、理疗护士站、中药材加工等工勤服务项目。

4 功能划分

4.1 肿瘤医院诊疗区

该片区位于荣华大道以东紧邻中心生命之湖。肿瘤医院属于专科医院,门急诊量相对不多,各区相对独立,联系方便,路线简洁便于提高效率。门诊区在设计上更强调医生和病人一对一的服务,诊室趋向小型化,在医院区设置商业设施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各种生活需求。

面朝生命之湖打造高质量湖景治疗区,为病人营造出开阔放松的医疗环境。生命之湖的湖水渗入医院中心景观,在区域景观延续的同时形成医院景观引人入胜的休闲环境。打造出园林式肿瘤医院诊疗区。诊疗区建筑采用中国四合院的组合方式,主体建筑层数为3-4层,一般由几进院落组成,周边以连廊相连,创造出即规整又灵活的人性化内院尺度。住院区设置临景观公园住院病房,拥有全景湖景视野,给病人及家属带来身心的放松。

4.2 生命公园

本片区为园区的中心景观活动区域,依托生命之湖为景观核心布置各项活动用途,并为周边区域创造出优美的环境借力。生命之湖周边打造出具有地域风情的日光沙滩,并在微地形上塑造当地特色沙丘提供沙丘微坡活动区

正对生命之湖设置园区的主要出入口,出入口正对健康大道,并塑造丰富的景观活动喷泉及悬壶济世湖景雕塑,将活动引向生命之湖及湖心岛并延续至重离子中心建筑,塑造出具有标志性及地域特色的景观活动轴线。

4.3 溪谷生态康复社区

位于园区最东侧的依山临水休疗养养生园区拥有优质景观微地形,被水环抱的临水独栋四合院疗养屋,依水而栖,轻盈古朴,周边有日光沙滩。北侧的山林公寓式疗养园随着山势起伏而栖,隐约在树林之中,若隐若现,建筑从1-3层依地势而变化,该社区配套护士站、室内体育场、室外网球场篮球场等运动设施。此区域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建筑屋顶以暖灰褐色为主,墙面米白色与水面交相呼应。建筑与环境地势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本区域为肿瘤康复病人、疗休养放松人士及医疗休闲旅游游客提供多种需求的中长期养生居所服务。

4.4中医理疗养生中心

本区为医疗旅游提供各种服务,设置中医理疗、疗养、养生、康复中心、展示馆、中医健康体检中心等项目,主要包含有职业病的防治等与健康息息相关的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武威市特色医疗旅游目的地。

滨湖四合院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家门口湖水的独占性,力求提供一个完美的休疗养景象。围绕湖水开发区域打造唯一的高品质的精品酒店和豪华水疗中心。综合颐养宾馆会议中心坐落在半岛之中,设置养生道场、国学讲堂、顶级SPA体验等养生项目。通过水上廊道与自然养生会所和中藏医院进行联系,为游客提供完美的休疗养景象。

5 总结

转型时期更人性化、更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愈渐体现。通过舒心减压锻炼,利用环境优美的花园缓解病人心理上的负面情绪,通过药物治疗到心理健康与环境融合的新健康模式,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自然因素追求纯天然的治疗方式。

新型医疗园区有专业医院、疗养园、中医药颐养中心及公园的混合功能、综合载体,规划从城市文化背景、经济特征、现状条件、服务人群心理、时代背景等因素综合考虑。努力创造一个以人为本、以医疗为核心的综合化、生态化、人性化的现代医疗园区。

参考文献

[1] Yamane K.Roles of daily horticultural activities in physical and mental QOL for elderly adults[J].People-plant Relationships,2003,3:19-22.

[2](美)约翰·西蒙兹著.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3] 杨欢,刘滨谊.(美)帕特里克.A.米勒.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09,7

规划转型 篇4

《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1%左右, 实现节能量6.7亿吨标准煤。到2015年, 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比2010年下降18%、18%、18%、20%、20%、22%、20%、20%、18%。

《规划》还提出了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强工业节能管理等保障措施以促进“十二五”期间工业节能进程。

推进九大重点节能行业

根据《规划》, 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电子信息等9大重点行业将成为“十二五”工业节能重点, 这些行业应大力推进结构节能,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 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推进产业向上下游一体化、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方向集中, 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 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和产品, 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大力提升行业能源利用水平, 继续加强重大节能技术创新和示范, 加大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推广力度, 加快重大节能标准制定, 确保实现“十二五”行业节能目标。

从“十二五”开局来看, 工业能耗降低水平未达预期, 这主要由于目前国内主要工业领域淘汰落后产能后的存量产能中, 先进节能技术的应用率普遍较低。这也预示着, 要实现21%的工业能耗降低指标, 在各工业领域推进节能改造的任务相当繁重, “十二五”期间将着力推进以高效节能技术替代落后产能, 《规划》也提出了这些技术到2015年在各行业领域的应用普及率。

钢铁行业以工序优化和二次能源回收为重点, 提高物料、燃料的品质, 提高高炉喷煤比和球团矿使用比例, 加大废钢回收和综合利用, 降低铁钢比。

有色金属行业大力发展铜、铝深加工产品和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 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和再生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严格控制电解铝新增产能, 引导电解铝生产向西部地区转移。

石化行业以提高石化产品附加值为重点, 大力发展聚碳酸酯、聚甲醛、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高性能聚四氟乙烯、丁基橡胶、乙丙橡胶等高端或专用石化产品, 加强可再生树脂的研发和废塑料的回收利用。

化工行业以合成氨、烧碱、纯碱、电石和传统煤化工等行业为重点, 合理控制其新增产能。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型合成氨装置, 汞法烧碱、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未采用节能措施 (扩张阳极、改性隔膜等) 的普通金属阳极隔膜法烧碱生产装置等。推进化肥、甲醇等资源型产品生产向原料产地集中。

建材行业以水泥、平板玻璃和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 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混凝土制品等水泥基材料制品和中空玻璃、夹层玻璃等节能型建材产品以及高性能防火保温材料、烧结空心制品和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等轻质隔热墙体材料。

机械行业以生产过程节能节材和提高终端用能产品能效为重点, 加强绿色设计, 选用新材料, 推广绿色制造工艺, 大力推进铸造、锻压、热处理、轴承等生产过程的节能, 提高材料利用率;不断提高电机、风机、水泵、变压器等产品能效水平, 加快淘汰落后的燃煤锻造加热炉、无磁轭 (≥0.25) 铝壳无芯中频感应电炉、中频发电机感应加热电源等生产设备。

轻工行业以造纸、陶瓷、日用玻璃、发酵、塑料加工和制盐行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超薄陶瓷、轻量化玻璃瓶罐等节能型产品;加强造纸、日用玻璃、制盐等行业的余热回收利用, 鼓励造纸、发酵等领域发展热电联产。

纺织行业重点推进棉纺织、服装、印染和化纤等领域企业节能技术改造, 淘汰高耗能、高耗水的印染、化纤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推进企业向园区聚集, 优化工艺路线, 加强纺织、浆料和印染企业间在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衔接, 推进产业链协调发展;推行生态设计, 提高纺织行业的能效水平。

电子信息行业以电子元器件、材料生产过程和典型电子整机产品为重点, 大力推进单晶硅、多晶硅、电极箔、磁性材料、陶瓷烧结、电子玻璃、光纤及光纤预制棒等生产工艺的改进, 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

布局九大重点节能工程

《规划》同时提出以9大工业节能重点工程为抓手, 推进工业节能“十二五”进程, 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促进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工程, 采取窑体减少开孔与炉门数量、使用新型保温材料等措施提高工业窑炉的密闭性和炉体的保温性。到2015年, 工业锅炉、窑炉运行效率分别比2010年提高5%和2%。

内燃机系统节能工程, 推广高压燃油喷射、增压、排气后处理、高效滤清、低摩擦和高密封等技术, 提高内燃机的综合效率, 降低内燃机燃油消耗。到2015年, 内燃机产品燃油消耗率比2010年降低10%, 投放市场的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占市场保有量的20%。

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工程, 通过软启动装置、无功补偿装置、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等, 合理配置能量, 实现系统经济运行。到2015年, 电机系统节电率比2010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工程, 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轻工等余热余压资源丰富行业, 全面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 推进低品质热源的回收利用, 形成能源的梯级综合利用。

热电联产工程, 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轻工等行业发展热电联产, 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到2015年, 大幅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轻工等行业热电联产的平均热效率。

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工程, 加大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炼化尾气等工业副产煤气的回收力度, 促进工业可燃气体资源综合利用。到2015年, 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98%以上。

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工程, 支持重点用能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 通过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消耗实施动态监控和管理, 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 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到2015年, 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大中型企业能源管理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节能贡献率达到5%以上。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工程, 加快电子信息和绿色通信技术在工业节能降耗中的应用,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到2015年, 数据中心PUE (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之比) 值下降8%。

职业转型前如何做职业规划? 篇5

不甘平淡

转向有挑战的工作

王小姐是中山本地人,大学期间曾修读设计专业,毕业后,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了一家国企从事行政文员的工作,而且还进入了编制,成了不少人羡慕的“正式员工”。但在衣食无忧的国企单位里工作,她总觉得自己每天在重复同样的工作,生活平淡无趣,找不到前进的动力,周边的同事年龄也普遍比她大,几乎没有共同的话题。

王小姐希望趁着自己还年轻,多尝试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于是在今年2月份毅然辞去了在国企的稳定工作,通过网上投简历,应聘到深圳一家从事视觉设计的公司,虽然在设计领域,她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每天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事一起想方案,开展“头脑风暴”让她的工作过得非常充实,在刚刚完成的一个项目里,她出色的表现也获得了上司的称赞。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满意地表示:“虽然自己是设计的新丁,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很庆幸当初勇敢放手一搏,让我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和生活。”

专家说法

“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估计无人不晓,其实要想在职场转型,也是同样的道理。有职业规划专家认为,由于职业发展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此,职场转型也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在转型前,必须谨慎对待,理性分析和全盘规划,绝不能盲目估计,过于乐观往往适得其反。

为此,记者向职业规划专家刘创象老师咨询了相关意见。他提醒,转型前应该思考以下一些问题

1、转型的目的是否明确?

刘创象表示,有些职场人士在转型时,可能会一时意气用事,只单方面听取别人的意见,没从自身转型的目的出发,对于转型的企业与自己的兴趣、特点等是否相符也没有作出一个全面的衡量,这种盲目的转型可能会导致在新的岗位上工作并不如意。刘创象提醒,打算转型的职场人士,不妨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的职业规划,问清楚自己这次工作上的转型是否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方向。

2、转型的行业是否朝阳行业?

“在转型前,还需要了解即将转到的行业的发展情况,该行业的市场行情如何?薪酬待遇如何?经济环境变化对该行业会有哪些影响?”刘创象表示,在转型前需要区分这个行业到底是朝阳行业还是夕阳行业,如果自己原本所在的行业是朝阳行业,万事才刚刚起步,不妨沉下心再努力拼搏,如果即将转向的行业是夕阳行业,尽管目前发展很好,但也需要慎重,“现在的热门不一定代表未来还肯定是热门。”刘创象指出,之前曾遇到一些案例,有从事服装行业的人士看到电子科技产品大热,于是转行向电子科技产品行业发展,但由于不了解该行业的特点,最终吃尽苦头,这些例子其实并不少。

更多职业规划文章分享阅读:

HR的职业规划如何打造?

职业规划的三大要领

规划转型 篇6

一、北京开放大学的办学历史

北京开放大学的办学历史可以分为5个阶段:1960年初创北京电视大学;1979年复校更名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1999年实施开放教育试点,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大规模发展机遇;2012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开放大学,建设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2012年高等教育基本上实现了大众化,广播电视大学也要进一步探索自身的发展方向,从国家层面提出开放大学的试点项目,北京开放大学由此获得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经过数年的探索,北京开放大学也将在十三五期间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期。

电视大学成立初期,创建了“一个人教,万人学,坐在家里上大学”的新型教学形式。1960年3月8号,北京电视大学开学,《北京日报》专门做了报道,第一年招了6000多学生,当年在京其他高校所有的招生加起来还不到6000,所以广播电视大学从创建之初就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七十年代复校以后的三任校长都是市领导,基本上形成了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远程教育开放系统,在北京有50多个教学点,聘请了一大批名师授课。

1999年开放教育试点,实行注册制入学,实行宽进严出,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到2010年以后从国家层面提出教育体制的改革试点,把开放大学的建设列到了国务院确定的20个教育重大改革项目之一,也列到了北京市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两年的建设和探索,2012年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北京开放大学。2012年刘延东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为三所开放大学揭牌,北京开放大学正式组建成立。

二、北京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思考

北京开放大学在北京有30多万的毕业生,为首都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广播电视大学变成开放大学,最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从教学组织管理机构转变为办学实体。广播电视大学之前更多是大规模教育的管理机构,学生分布在全市50多个教学点,依托广播电视网络进行学习;现在转型成为开放大学,具备了自主办学的资质,可以自办专业,授予毕业证和学位证。

北京开放大学的发展方向,已经从国家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里谈到了,要“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办好开放大学”。北京市提出要办好北京开放大学,形成开放的继续教育平台,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北京开放大学的转型,要依靠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

国家建设开放大学的动因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对高等教育体系认识的变化。从教育体系的搭建来看,有高等教育,有职业教育,但是也有职业后的继续教育,国家对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越来越重视。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的规划当中,对其强调的内容越来越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强调,要建立个人学习帐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国家把终身教育这个事业放到开放大学,主要就是想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来做,没有信息技术支撑,开放大学无法运转。

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为开放大学提供了保障。北京开放大学要依托信息技术,服务于北京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北京开放大学的产生就是立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需要;如果能够服务好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就能做大;如果能够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就能做强;这样一所学校,在整个教育的大体系里有自己相对独特的位置。这所学校是北京的开放大学,是一所为北京市民终身学习和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的大学。

这所新型大学,着力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重在为继续教育提供学习资源,为市民提供学习服务。通过北京的教育现状图(图1),大家可能会发现学历教育的通道在不同体系中年限是不一致的,反映出国家在制度设计时对成人在职教育是有一些约束的,成人学历教育的年限要高于普通学校教育。通过开放大学的试点项目,希望能够充分尊重和利用成人学习者既有经验的优势,通过学分认证的方式缩短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年限。从教育体系的升学路径设计(图2)来看,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升学路径上遇到很大的障碍,我们职业高中走不通北京的4年普通大学模式,从今后的教育改革来看,应该是打通的。

学历教育在北京的空间非常小,开放大学坚持做学历教育,主要希望能够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先后成立了6家开放大学,全国的44个广播电视大学已经有了6家先行改革试点,就是希望这6家要相互竞争,为全国的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提供经验,学历教育是我们的一个基础,做好了就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而从北京市的社会发展与需求来讲,我们的重点是在非学历教育,包括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领域。通过学分银行的建设,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到一起,实现首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图3)。

在北京市的十三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建立个人学习帐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学习通道。上海把整个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工作都放在上海开放大学,广东也一样。学习型城市建设不是开放大学的,而是政府要做的一件事,通过政策来引导,让大学搭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教育部出台了一个办好开放大学的文件,提到开放大学要自主设置专业,实行注册入学和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完全学分制,随时注册,修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随时毕业。在普通高等教育实现这种制度还有一些困难,但是作为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面向成人在职学习者,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撑,在开放大学完全能够实现灵活的学习制度和完全学分制。其他一些试点工作,包括鼓励混合所有制办学等,也可以在开放大学先行先试。

三、北京开放大学的发展规划

北京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有所教,有教无类”,希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们的校训是“好学力行,弘毅致远”,服务终身学习,引领开放教育,成人学习之美,助力职业发展。

北京开放大学根据转型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十三五发展的规划,主要是开展“一五一十工程”。首先学校工作要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即:从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其次是五个着力点,或者说五个理念,即: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三大战略,以及智慧校园、和谐校园建设。关于开放办学质量,刚开始大家都是很怀疑的,但实际上这样一套质量体系还是有特点的,英国开放大学有在校二十多万的毕业生,他们质量的监管体系非常完善可靠,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考虑方方面面的差异,这方面在中国的实现有一些难度,但北京开放大学是有质量控制目标的。北京开放大学十三五的一个核心工作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为此启动了十大建设工程,包括:教学品质提升工程、管理制度建设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研能力培育工程、办学系统凝聚工程、开放办学拓展工程、智慧校园建设工程、信息平台联通工程、校园文化弘扬工程、师生幸福保障工程等。

北京开放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主要围绕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来搭建,重点打造几个专业。北京市民需要什么就办什么,衣食住行,生老病养,要办的专业都是围绕着北京市市民的需要。通过慈善义工学院希望与老年教育和服务进行对接,把健康管理学院作为学校重点打造和重点建设的专业。因为北京开放大学的教学主要基于网络,实体环境教学实施起来环节过于繁杂,因此学校也希望重点打造电子商务专业。我们的城市服务管理,包括我们的健康管理,也是很多高校还没有涉足的领域。

北京开放大学的一个重点工作是还要搭建智能终身学习平台,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打通,把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支持多终端接入和多屏互动,打造一个符合北京市民的学习平台,为每一个想学习的市民提供学习机会。北京市有两千多万的市民,终身学习平台要服务两千万的注册者进行学习,这个平台在支撑能力上应该比较强大,对应的管理一定是市场化的运作。学习资源则希望能够从政府购买服务的角度进行建设。希望有更多高校能够帮助北京开放大学进行学习资源的建设。学校还要搭建学分银行,通过学分银行积累学习成果后,就可以授予相应的学位。学校已经在打造北京终身学习网——京学网,依托信息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够让所有的学习行为全都记录下来,为基于学习行为和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期间北京开放大学要建成智慧校园,从开放大学的角度来看,基于新的技术能够实现开放大学的目标,就是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希望这种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能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支撑,也希望社会各界力量一同加入到北京开放大学的建设当中。

转型期村庄公共设施规划特点探索 篇7

一、村民活动特征及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研究

(一) 农业产业化促使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将逐步从散落的自然村内向农民集中居住区集聚集中。村民的生活方式将由养猪、养鸡、养鸭转为养花、养猫、养狗;由菜地转为花园;由男左女右旱厕转为水冲式公厕;由宅前院后草垛、林地、猪羊圈转为单元前后的景观小品、慢道、绿地;由三主两厨一茅坑的农宅转为三室两厅一厨卫公寓;由拾柴烧锅做饭锅屋转为管道燃气厨房餐厅;由堆积肥下地转为化粪池排污;由垃圾随意抛弃转为专人集中转运等。因此,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村民们闲暇时间更多, 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二) 需要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公共设施

1.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 需要研究目前村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喜好, 村民对自身的传统重要节日, 婚丧嫁娶、生日寿辰、子女出生、上学等人生重大活动的安排以及对转型后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情况的掌握。这样规划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才方便实用具有吸引力, 同时便于村民及时了解掌握公共信息、传承地域文脉和彰显地域文化风情, 提高凝聚力。

2. 从目前村民参与家庭、家族以及社团等公共活动的时间、内容、地点及活动人群等方面入手, 研究村民在平日娱乐、传统节庆、婚丧嫁娶等公共活动时的方式及对公共设施、场所空间的需求, 进行归纳总结, 并将其作为转型期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的本底要素, 以符合村民的心理认知和生活习惯需求 (见表1) 。

3. 通过对参与公共活动的时间、内容、地点及活动人群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笔者发现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教育、医疗、商业服务设施和健身、娱乐设施。

二、转型期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特点

在转型期下,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体现对村民公共生活方式的引导;对地域性、经济特性等方面进行把握, 喜闻乐见、方便实用的公共服务设施便于村民融入社区邻里生活。

(一)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特点

1. 生活特征:

引导村民由自由闲散、随意、家族化的生活方式向健康、科学、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 规划目的就要营造这样的氛围、提供这样的场所。

2. 对象特征:

公共服务设施及邻里空间规划设计时要多考虑在小区内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小孩使用方便。使帽檐带着锡纸在夕阳下采光打麻将的老人能在灯火明亮的棋牌室幺五喝六;让端碗串门家庭主妇、孩子们能在邻里交往院落空间的廊架、座椅坐凳上聊天、嬉戏。

3. 地域特征:

乡村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上下五千年, 各种民俗节庆、工艺美术、乡土建筑、民间文艺、趣事传说等丰富多彩, 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农家生活和传统习俗受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异彩纷呈。因而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亦具有地域分散性和多样性特征。

4. 经济特性:

按照经济性质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 前者属于政府投资或民间团体赠予建设, 包括管理、教育、医疗等内容;后者则属于市场调节的内容, 包括商业服务设施和健身、娱乐设施。

(二)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要点

1. 规模:

按照经济性质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分别进行配置, 其中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按分大、中、小型村庄配置, 其中村综合服务中心按照0.5~1.0平方米/人设置。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按照200~600平方米/千人, 并结合村庄特点取值配置。

2. 类别: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别则应该根据村庄的职能、规模、地域、环境条件的区别, 因地制宜地有所侧重。明确必设项目, 需要按人口规模配置以及由市场来主导的项目, 切实提高村民生活品质。

3. 布局: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应布置在方便村民使用的地带, 形成具有活力的村庄公共活动场所。根据公共设施的配置规模, 其布局可以采用点状和带状等不同形式。一是点状布局, 将小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分散设置在村庄居住组群中, 形成散点状布局。服务半径近, 村民使用方便;二是带状布局, 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村庄, 沿村庄干路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形成线性公共活动场所。干路人流多, 能方便大部分居民, 能够形成街巷空间;三是公共空间, 结合村庄原有公共空间布置公共设施, 形成围合、半围合空间, 作为村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另由公共服务设施、场地构建公共空间形成村庄公共服务核心区域。

三、规划案例解析

宿迁市在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中, 从所属村庄类型, 按经济条件、人口规模、产业特色、自然风貌和综合防灾等村庄特点, 分类型提出村庄主要公共设施的规划策略。

(一) 村庄类别

宿迁市位于我国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的轴线上, 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 人口521万, 共有1418个行政村。按特色、区位和经济实力分为特色村庄、靠近城镇的村庄、经济较好的村庄、经济较薄弱的村庄和其他村庄;按产业可分为旅游型、集贸型、工业型、水产养殖型、果蔬型、畜牧养殖型、农业型、花木型;按地形、地质条件可分为平原型、河网型、水乡型、丘陵型、防灾减灾型 (防洪涝、防地震) 等类型。

(二) 配置内容

宿迁市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分为三类, 包括供村民交流活动的场地和村口等公共空间;村综合服务中心、敬老院、幼儿园、公厕等公益性设施以及农资超市、小吃店、理发店等经营性设施。

1. 场地:

场地是延续村民生活习惯、便于村民交流而提供的活动空间, 村民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 可分为公共活动场地、邻里休闲场地和健身运动场地三种类型。

(1) 布局思路:应选择在方便村民使用的地方, 可充分结合现有植被、场地、公共建筑、村口进行布置。

(2) 布局形式:可通过对现有林地的整饰, 利用村口空间、植物、建筑物的围合;利用相邻建筑、宅院的围合, 营造出不同层级、多种形式, 并具有公共性、半私密性、私密性的活动场所;利用公共建筑及周边开敞空间构建的活动场地;利用廊架、小品及植物围合构建的活动场地。

(3) 场地材质选择:应尽量少用硬质铺装和草坪, 选用材料应简朴、经济, 体现乡土气息和田园特色。

案例一:以宿迁市来龙镇陵园村场地设计为例。

陵园村经济实力不强, 村口环境脏乱, 规划按照村民最为关注的入村桥涵、水系、道路、场地以及宅院等方面入手进行梳理、整合, 着力营造具有宿迁地域特色的村民公共活动空间 (见图1) 。

道路:将现有入村道路硬化为水泥路, 改地涵为景观石桥。

水渠:清理水渠内外杂物、清淤, 并以生态驳岸进行植草护坡, 岸边植意杨或柳树。

场地:入口左侧空地近水处简单硬质铺装, 设瓜架栽种丝瓜、葫芦、葡萄, 便于休憩、聊天。右侧的开敞空间配置健身器材、石磨、石凳、高大乔木, 营造休闲娱乐空间。

宅院:外墙刷白或绘制村民喜闻乐见的公益广告彩画。

绿化:乔灌结合, 以意杨、柳树、梨树等乡土树为主, 灌木以木槿、美人蕉、月季为主。

2. 村口:

村口是村庄的标志, 通过具有本地乡土特色的植物、构筑物、场地、信息指示牌等营造手法, 构建村口空间景观, 在凸显村庄位置的同时, 使村民具有强烈的空间认同感, 既能体现时代特征又能与村庄历史文化相结合。

(1) 规划理念:村口规划设计应结合村庄的不同类别, 体现自然生态风貌, 并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空间尺度和规模应恰到好处, 亲切宜人;体现地方特色, 起到较好的提示作用和适度、节约建设的节约性建设理念。

(2) 规划策略:结合村庄主要出行方向选择合适位置进行布局, 并根据村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基础条件等, 因地制宜地确定村口功能, 选择合适的村口形式;村口尺度应充分兼顾功能、审美和环境空间关系, 并与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村口色彩与质感应能体现乡村特点, 提倡自然生态、就地取材, 营造乡土气息。

案例二:以宿迁市王官集镇万林村村口设计为例。

万林村经济实力强, 能人大户多, 按照城乡统筹建设思路, 进行整村推进集中建设, 村民对村口环境整治较为迫切, 规划对村头银杏林进行梳理, 构建休闲步道, 林内配置座椅、桌凳, 沿入口道路向内两侧设置庭院灯饰 (启景自然) ;主入口标志由带有“福”、“中国结”符号的景墙联排形成“屏风”状, 外围由透明的玻璃柱围合, 中间配镂空的花格窗联系, 以此构建村口标志, 也是整个小区与外部自然交接分隔的界点 (人工制景, 前景1) ;小区入口两侧由传统特色的商业铺面构建步行街区 (人工制景, 前景2) ;穿过步行街区进入住区南部, 由新中式小区综合中心—微地形—景亭组成 (人工制景, 前景3) ;再由休闲长廊—绿岛—水景空间等景观形成核心区景观 (人工制景, 高潮) ;最后由休闲长廊延续至居住小区内部 (人工制景, 结景) , 达到景随步移、步移景异。

3. 村综合服务中心:

一般包括文化娱乐 (图书、阅览室) 、办公、议事集会、村民学习培训、老年活动、商业服务、餐饮、洗浴、民俗喜事、卫生、保健、计生服务、邮政等功能。在满足村民现实需求的同时提供适当数量的创业空间和就业岗位。

(1) 布局形式:可采用点状布局、带状布局的形式, 尽量集中布置在村民方便使用的村口、村中心区域, 结合村民活动广场、街区构建, 形成村内最具活力的场所。

(2) 利用现有建筑来改建村中心。对现有闲置的小学、仓库等的空间加以合理的利用。改建时, 一要注重安全, 并按不同使用需求合理划分使用空间;二是对室内外装修应注重简洁、方便, 因为装修简单随意, 会使人气很旺、很吸引人, 如不考虑村民的生活模式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习惯, 装饰得富丽堂皇, 就会使村民感觉很不自然, 有拘束感。

(3) 有防洪排涝、抗震减灾需求的村庄, 村中心应考虑避难功能, 可采取在院落预留地势高爽的集散场地、通道, 在屋顶层设置露天平台, 按规范避开地震断裂带建设村中心等措施。

案例三:以宿迁市黄墩镇李甸村综合服务中心设计为例。

宿迁市黄墩镇李甸村位于滞洪区, 其综合服务中心在满足服务功能的基础上, 还结合防洪排涝、救灾等方面要求做到:规划选址位于交通便捷、疏散方便的位置;对基地的地面高程进行抬高处理;在顶层设置集散平台;设置疏散场地和疏散救援标志 (见图3) 。

4. 敬老院:

20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敬老院, 用地可与幼儿园或村中心结合。

(1) 布局形式:布置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相对安静的区域。敬老院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设计应延续地方传统, 使老年人不感到陌生。

(2) 平面布局策略:一要考虑到老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老年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 不被干扰的私密空间, 二要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三要注重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 (如无障碍设施等) , 既要有清楚的方向性和明确的标志系统, 为记忆力减退的老年人提供活动上的方便, 也能够保障活动能力减退的老人活动的安全性, 使他们有安全感。

案例四:以宿迁市大兴镇村先进村庄敬老院规划设计为例。

方案特点:造型简洁、色彩协调、地域特色明显, 适用于较大规模的村庄 (见图4) 。

5. 幼儿园:

20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幼儿园, 建设标准应达到相关控制指标要求。

(1) 布局形式:可采用点状布局形式为主, 布置道路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用地可与敬老院结合, 但要与小学、商业体等喧闹的公共场所保持一定距离。

(2) 建设标准:要满足教育等相关部门的指标要求, 留足活动单元与活动场地空间;平面布局要考虑到幼儿生理、心理特点, 采用动静分区;建筑立面构图要活泼, 色彩鲜艳。

以宿迁市洋河镇南街村幼儿园规划设计为例。

本方案为3层6班幼儿园, 占地1430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平面交通流线清晰, 功能分区明确, 采用多彩的外立面装饰, 能较好地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见图5) 。

6. 公厕:

结合污水排放系统整治, 由目前每户门前的旱厕改为集中水冲式公厕;1500人以下规模的村庄宜设置1~2座;15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2~3座;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公厕标准。

规划策略:一是结合村口、交流活动场地和公共设施合理布局, 有农家乐、旅游功能的村庄应结合旅游线路适当增加数量;二是安全适用、便于管理, 公厕的内外构造设计体现安全、实用, 洗脸盆等器具采用挂墙式, 便于清洁;三是体现低碳节能、生态环保, 除传统的砖石、混凝土建筑材料外, 可用本地林木资源加工成木塑板材作为墙体和门窗构件, 屋面采用麦秸等乡土材料, 既低碳生态节省造价又融于村庄环境风貌;四是采用三格式生态卫生化粪池处理污水, 污水经过发酵, 可用作农肥, 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发电, 解决公厕照明问题。五是在公厕周围种植杀菌能力强的美人蕉、车前草等植物, 以除异味。

案例五:以宿迁市顺河镇林苗圃村庄公共厕所规划设计为例。

以生态、低碳为理念, 运用林木资源加工成的木塑板作为墙体和门窗, 屋面采用麦秸等当地材料作为建筑材料 (见图6) 。

参考文献

[1]张泉, 王晖, 梅耀林, 等.村庄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李正仑, 梅耀林, 等.江苏省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技术引导 (征求意见稿) .2012.

[3]陈柏峰.新农村建设要重建村庄公共生活.文史博览, 2006 (4) .

规划转型 篇8

一、村镇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本底特征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使中国村镇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2千多个县城、2万多个乡镇也完成了重新“排队”。从1978年到2011年, 中国经济规模的复合增长率近10%, 同期城镇化率由17.9%攀升到51.3%, 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过程中, 大中城市, 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和小城镇是城市化舞台的绝对主角, 引导着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流动和集聚。从城乡景观断面的演变特征来看, 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农居点转变为城市社区或城中村;从劳动力角色转换的分异性来看, 虽然以前都是种地的农民, 但城市化发生地的农民转身成为私营企业主、靠房屋或土地租金生活的“房主或地主”, 而工业化吸引来的外地人则成为就业和居住都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民工 (有些地方客气地称之为“新市民”) ;从干部群众的心理情结和相关政策的具体指向来看, 社会区域已经分化成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 (一些政府文件称为“欠发达地区”) 两种形态。

目前,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一方面, 大中型城市的结构体系和空间格局基本定型, 大型基础设施已基本建设, 或已做出规划;另一方面, 城镇化初期大拆大建的弊端已经充分显现, 在改变城乡空间结构和城市面貌的同时, 成为资源、能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习近平副主席提出改革开放是未来发展的最大红利, 李克强副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 中国未来城乡规划的出发点也将从GDP导向的投资主导规划和圈地型设计, 向生态经济发展和社会功能保障的协作式规划和公共政策转变, 村镇规划的对象除少数第二、第三产业发达、区位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将继续完善功能、扩大规模而成长为小城市之外, 大量小城镇的主体功能依然是服务三农, 而绝大多数山区乡镇的规划目标将是“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的生态经济增长点和休闲旅游服务地, 无论是发展方案编制, 还是规划措施落实, 社会公众将起到越来越大以至决定性作用。

二、山区乡镇的生态优势及其发展机遇

上张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 地处浙江省中部,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是红十三军活动的主要地区, 也是仙居县委旧址所在地。全境平均海拔460米, 与平原地区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地貌呈“九山半水半分田”, 森林覆盖率达85.1%, 乡域总人口1.3万人, 散布在32个行政村 (148个自然村) , 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 属经济欠发达乡镇。2005年, 上张乡在全国乡镇级第一个完成了农业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查明矿泉水水源地3处、可开发利用页岩和玄武岩储量180万立方、富硒富锗山地3.6万亩。境内山峦重叠, 竹木苍翠,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土壤洁净, 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本底特征。

(一) 总体发展目标明确, 突破口选择关系重大

作为城乡统筹的基层节点, 山区乡镇发展目标的确定既要落实区划规划的内容, 也应尊重自身的基础条件。从台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来看, 沿海产业带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从仙居县域体系结构来看, 三大城镇组群各具特色。仙居县城定位为生态之城、休闲之城、宜居之城、文化名城, 未来发展目标是山水文化旅游胜地和生态产业基地。上张乡农贸型小集镇的主体功能定位是明确的, 即高山农林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市场。生态化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要素, 实施特色品牌战略, 通过规模化经营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实力。但首要的问题是选准突破口, 即积极申报绿色产品基地。上张乡有条件发挥“提供丰富的绿色农林产品”这一当前大众关注的社会功能, 而且提供这一功能对自身发展有较大带动作用。

(二) 生态景观相对较优, 融合性发展有机可乘

生态环境是山区乡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依托。上张乡生态环境本底良好, 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火山岩生态景观和绿色农林产品既是未来发展最可依托的资源要素, 也是改善山区人居环境和民生服务的重要依托, 但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山区村庄, 地形复杂坡度大, 综合改造难度增加。但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 因而出现了新老建筑混杂、环境设施不足、传统乡土景观消失等影响长远发展的问题。上张开发生态旅游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 既要统筹区域农林产业发展, 又必须与仙居县大旅游体系相融合, 尤其要利用神仙居景区的知名度, 最好能形成一定的互补性。围绕生态经济形成良好的资源与资本互动协调机制, 可以充分利用上张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市场信息和投资愿望。

(三) 集镇建设重在服务, 结构性调整顺势而为

乡集镇是山区乡镇生态产业发展的集聚点和示范区。上张乡集镇本质上是一个带状布局的山区小集镇, 基本上是在一个村 (上张村) 的范围内布置了一些必需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 农民建房是主要的建筑景观, 向西南延伸与姚岸村 (乡域范围内的第3大村) 连成一体。工业地块规模小且分散, 集中居住小区建设还是空白。考虑到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的规模效益, 尤其是现状建房严重破坏依山临水的生态景观特色, 集镇建设必须综合考虑农民住房更新、下山移民建房、农产品加工物流、公共服务设施调整等各类用地需求, 优化道路交通结构、基础设施布局、排水景观河网等廊道的规划管理, 深入推进低缓坡地利用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加快农民住房集中改造建设, 促进集镇空间调整和用地结构优化。

三、支撑美丽中国的山区乡镇规划模式

规划在为山区乡镇描绘未来发展蓝图的同时, 应着重强化各类规划的相互衔接, 尤其是规划实施的具体路径。

(一) 乡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衔接

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引导和调控乡镇发展的两大空间规划, 二者关联度很高, 都属法定规划 (依照法定程序编制、审批和实施) , 但在目标设定、编制时间、实际效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冲突。建设规划以空间布局优化为目标, 注重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和建设用地的结构性配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落实为基础, 强调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稳定和空间落实。建设规划的编制和调整基于上位规划调整、相关政策实施、地方领导变化、区域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引发的外部发展条件, 调整周期较为灵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垂直管理, 基本是10年一个调整周期, 规划的刚性很强。

强化乡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衔接, 能有效破解规划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针对建设项目选址的矛盾冲突。乡镇以往发展过程中的GDP导向思维模式决定了需求导向的建设规划编制结构:借用一组新鲜的名词来描绘乡镇发展目标, 夸大人口增长因素以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忽视建成环境简化出“点—轴—区”空间结构, 机械地绘制市政工程管线走向等, 远远超出可利用建设用地指标控制的建设规划。面向美丽中国的总体建设目标, 山区乡镇的建设规划必须切实转变编制思维, 首要的就是落实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建设用地总量上的衔接, 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案, 尤其是与省级、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指标差距较大的用地类型落实。

(二) 乡镇建设规划与生态环保规划的指标衔接

创建生态示范乡镇是山区乡镇近期正在实施或今后必须开展的一项重点工程, 编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是创建生态示范乡镇的基本要求和基础条件。2003年初, 浙江省被列为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 按照生态省建设规划和相关考核要求, 全省80%以上的地级以上 (含地级) 城市要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创建考核目标。同理, 生态县 (市、区) 、生态乡镇 (街道) 和生态村都有相应的创建等级要求和具体考核指标。为此, 浙江省根据“国家级生态乡镇申报及管理规定 (试行) ”的相关要求, 制定出台了“浙江省省级生态乡镇 (街道) 创建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 (乡) 建设与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要求各地编制乡镇建设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落实生态功能分区管制、相应环保措施和具体工程用地。

“自然景观优美、人居环境落后”是山区乡镇的总体特征。在创建生态示范乡镇过程中的优势主要是绿化覆盖率高、工业企业少、绿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条件好, 但受山区地形条件、建设用地指标和政府财力影响, 建成区公共绿地少、饮用水管网铺设滞后、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薄弱是主要缺陷。通常在乡镇总体规划的用地配置中, 人均公共绿地指标能达到7平方米已经非常难得, 但国家生态示范乡镇的最低标准为人均12平方米。当前山区乡镇农民建房以院落式独立住宅为主, 许多民房临河修筑, 没有相应的排污管道, 使得建成区主要河道绿化匮乏、公共空间缺乏、防洪排涝风险增加、水环境质量下降。在修编乡镇建设规划时, 应适当放弃假想的招商引资经营性用地, 充分考虑人居环境优化的空间落实。

(三) 村镇体系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用地支持

乡镇作为一级政府具有一定范围的管制区域, 除乡镇政府所在的小城镇以外, 辖区村庄的未来发展也至关重要。村镇体系规划是传统乡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目标是对村庄未来发展实行分类指导, 基本思路是迁村并点、规模化集聚, 即按村庄现状人口规模和区位条件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两级, 分别实施集中建设、环境整治和拆迁还耕 (林) 。在城乡体系演变过程中, 虽然总体趋势是农村人口通过非农化就业, 逐步向城镇集中, 但受集体土地所有制和宅基地供给制度的影响, 村庄的消亡过程是缓慢进行的, 除非是受到地质灾害移民、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移民和脱贫性移民等惠民政策的强力影响。近期引起社会广泛争论的中小学生就读难、上学远问题, 可以说是山区乡镇强化迁村并点、规模化经营的结果。

城乡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利益调整策略, 空间资源配置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土地开发权利的转移和经济收益预期的增减。山区乡镇的总体优势是自然环境优美, 尤其是一些小山村, 山清水秀、清洁宁静, 充分展示出自然和谐之美, 是未来休闲旅游、度假养生的理想之地, 所缺乏的就是公共服务和市政处理设施。在传统的村镇规划思维中, 这类村庄由于人口规模小, 常划入拆并之列, 归入禁止建设区。近年来在旅游部门和农业发展部门支持下, 有的山区小村出现以农户家庭经营为主的“农家乐”, 但在规划、管理和实践中多数是违法建筑、违法用地。在生态经济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 山区村庄既是绿色产品生产的重要节点, 也是开展休闲旅游的可选驿站, 相关的建设用地需求必须纳入乡镇的总体规划。

(四) 详细规划对改善农民住房目标的统筹安排

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农民住房更新需求、安排适当的文体活动和休闲健身公共空间是新时期乡镇规划的三大基本任务。相对于乡镇政府、派出所、卫生院、中小学等有明确建设主体和资金来源的公共服务设施而言, 针对农民住房更新和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的用地安排和实施措施具有更大的争议。首先, 山区乡镇规划中的居住用地本质上是集体土地所有制产权约束下的农民宅基地, 一户一宅制度、宅基地面积标准, 以及原有宅基地的四邻关系影响深远;其次, 山区乡镇的农民建房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行为, 与城市住宅小区的市场化开发截然不同, 公共停车、绿化景观、市政设施难以一次性完成;第三, 与城市规划实施相比, 乡镇层面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非常有限, 拆旧建新的政策规定导致规划难以实施。

先规划后建设是城乡建设的基本原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行政审批的基本依据, 山区乡镇规划目标能否落实关键在于制定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实践表明, 以地块划分和指标设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与集体土地和农户自主的零散建设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 农户不可能像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主体 (开发商) 一样, 在地块控制性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建设方案。现行规划体系的解决办法是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村庄建设规划) , 但多数山区乡镇很难提供相应的经费。目前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规划设计单位在编制详细规划的时候, 尤其是在地块划分、指标确定、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 充分认识到山区乡镇居住用地的本质特征。

四、规划设计单位的观念转变与服务转型

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 我国的规划设计行业迅速壮大, 目前从业人员达10万人之多, 规划设计的行政性引导和市场化竞争不断增强。虽然从2000年开始实行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 但注册城市规划师的行业地位和实际作用尚不明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规划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规划设计的市场认同。如果说“千城一面”是城市建设的结果, 那么“通用制图”则是乡镇建设规划的写照, 这既受中国转型发展过程中制度缺陷的客观影响, 也是规划设计单位和从业人员观念不转、态度不良、方法不当的直接后果,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强化规划成果评审和拓展公众参与途径的近切性。

规划成果失效问题已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针对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估也成为城乡规划法的重要内容, 但针对山区乡镇而言, 规划编制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真实有效对提高规划的实施效力意义更为重大。对社会大众而言, 城乡规划依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活, 他们可能看不懂地形图和空间结构的真实对应, 也不明白用地色块和数字指标的实际意义, 这就需要规划师尽可能少用专业术语, 而更多地选择能有效引导公众参与的对白语言和表达方法。比如说, 用照片、影像来代替工程图纸, 以展现规划前后生活场景的变化;用工作模型、动画和效果图代替规划理念和指标数字, 来说明规划的分析过程和方案比较。这样做, 短期内可能会增加规划设计成本, 但长远来看, 确能增强规划的公众认同和行业价值。

摘要:山区乡镇在过去30年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总体处于“欠发达”状态, 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并未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山区乡镇既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统筹对象, 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环节, 编制山区乡镇的建设规划应放弃过去GDP导向的土地供给模式, 以生态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为目标, 积极处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体现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民住房改善的用地需求, 规划过程充分考虑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 农民看得懂、能接受是评价规划成果科学有效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山区乡镇,发展转型,规划

参考文献

[1]仇保兴.重建城市微循环——一个即将发生的大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 2011 (5) :1-13.

[2]吴一洲, 王琳.我国城镇化的空间绩效:分析框架、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J].规划师, 2012 (9) :65-70.

[3]顾浩, 陈勇.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 2012 (2) :106-111.

[4]王雷, 张尧.苏南地区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认知与意愿分析[J].城市规划, 2012 (2) :73-81.

[5]程联涛.贵州小城镇建设的六个主要问题探究[J].小城镇建设, 2012 (8) :26-31.

[6]邝祁芳.完善与优化小城镇开发控制规划体系的思考[J].中外建筑, 2010 (8) :116-117.

[7]黄明华, 郑晓伟.效率和公平视角下的小城镇开发强度分析研究——以陕西洛川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09 (3) :71-74.

[8]唐晓岚, 张汉祥, 卞桃华.关于小城镇规划修编中若干问题的探索[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61-63.

规划转型 篇9

《规划》预测, “十三五”期间, 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 石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习惯将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 对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业。

“十三五”期间, 石化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取得重大进展, 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年均将增长8%, 销售利润率小幅提高, 2020年将达到4.9%。“十三五”末,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3%, 万元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减少10%,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 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削减30%以上。

行业发展面临环境复杂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表示, 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经济总量大, 产业关联度高, 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军工密切相关, 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需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为了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 指导行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 编制《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 作为“十三五”时期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迈入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 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严峻复杂, 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 增长潜力和下行压力同时并存。

从国际看, 世界经济复苏步伐艰难缓慢,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 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美国大规模开发页岩气、页岩油, 伊朗重返国际原油市场, 化石能源替代技术快速发展给国际油价回升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中东、北美等低成本油气资源产地的石化产能陆续投产, 全球石化产品市场重心进一步向东亚和南亚地区转移, 部分石化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同时, “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 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 “十三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快推进, 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 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 为石化和化学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 制造业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 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消费需求个性化、高端化转变, 亟须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同时,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石化和化学工业进入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并存的转型阶段, 行业发展的安全环保压力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突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对推动我国由石化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规划》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 以《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行动纲领, 以提质增效为中心,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紧扣行业特点, 以问题为导向, 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坚持创新驱动、安全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和开放合作的发展原则。

确立五个目标

“十三五”期间, 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等因素的拉动下, 石化化工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居民收入增加, 消费习惯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 绿色、安全、高性价比的高端石化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速将超过传统产品。综合应用弹性系数法、消费强度法、专家经验法, 预测了代表性石化化工产品消费量。潘爱华表示, 在此基础上,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 结合石化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提出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等五个目标。

销售利润率提至4.9%

工业增速目标。按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 石化化工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石油加工三部分。其中,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占行业经济总量的76%, 石油加工占2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与GDP的弹性系数为1.46。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预测的GDP增长率计算,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与橡胶制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约9.8%。

石油加工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与原油加工量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1。2015年, 我国原油加工量约为5.2亿吨, 预计2020年将达到6.2亿吨左右, 年均增长3.5%。因此, 石油加工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为3.5%。综合考虑上述两部分增速,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石化化工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的目标, 较“十二五”降低1.4个百分点。

发展效益目标方面, 经研究, 《规划》选用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表征行业发展效益, 从2015年的4.6%提高到2020年的4.9%。

提高原 (材) 料保障力

《规划》提出, “十三五”期间, 传统化工产品产能过剩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烯烃、芳烃等基础原料和化工新材料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环境友好型农药产量从2015年的60%提高到2020年的70%以上, 新型肥料的比重从10%提升到30%左右,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世界级化工园区和以化工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行业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完善协同创新体系

“十二五”末, 我国科研投入占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占1%左右, 预计“十三五”期间科技投入会有所加大、比例可提高到1.2%左右。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在重点领域建成一批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 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成套装备, 形成一批具有成长性的新经济增长点。

万元GDP能耗下降15%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万元GDP能耗下降1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用水量下降23%的目标。在“十三五”期间, 石化化工行业一方面要推广节能技术、二氧化碳减排和捕集利用技术以及节能和中水回用技术, 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产品结构升级, 提高产品附加值, 预计可实现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8%, 单位GDP水耗减少23%的目标, 节能降耗幅度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基本相当。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化学需氧量 (COD) 和氨氮排放总量降低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5%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石化化工行业相关排放标准在2015年进行了修订, 按照新的排放标准, 单位产品的减排幅度较大。“十三五”期间, 通过严格执行新的排放标准, 加快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治理技术, 石化和化学工业可以完成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降低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降低15%的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 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减排幅度保持一致。

企业信息化集成比达35%

企业两化融合水平大幅提升, 实现信息化综合集成的企业比例达到35%。石化化工智能工厂标准体系基本建立, 在石化、煤化工、轮胎、化肥等领域建成一批石化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 建设若干智慧化工园区, 开展石化化工行业工业互联网试点。

八项任务十个专栏作抓手

潘爱华重点解读了《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为明确《规划》实施路径, 将《规划》目标分解为八项主要任务, 并相应提出了十个专栏, 以此作为《规划》实施的抓手。八项重点任务分别是: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一批有影响力的产业联盟, 在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现代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建成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 支持开展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加快化工新材料等新产品的应用技术开发, 培育新产品市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应开辟了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及方向专栏, 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石化和化学工业重点突破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

二是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尿素、磷铵、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纯碱、黄磷等过剩行业新增产能, 探索建立落后产能法制化、市场化退出机制, 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利用清洁生产等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现有生产装置, 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拓传统产品应用消费领域, 扩大消费量。打造一批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国际知名品牌。整合优化生产服务系统, 为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相应开辟了传统化工提质增效工程、农用化学品优化升级工程和绿色发展工程三个专栏, 明确提出氯碱、电石、染料、涂料、化肥、农药等重点子行业结构调整方向, 以及石化和化学工业节能减排工作重点。

三是发展化工新材料。围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医疗健康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 适应轻量化、高强度、耐高温、稳定、减震、密封等方面的要求, 加快开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橡胶、石墨烯等高端产品。提升为电子信息及新能源产业配套的电子化学品工艺技术水平。发展用于水处理、传统工艺改造以及新能源用功能性膜材料。重点开发新型生物基增塑剂和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相应开辟化工新材料创新发展工程专栏, 分别提出了工程塑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等领域重点开发的产品和技术。

四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建立石化和化学工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以及智慧化工园区标准应用体系, 加快智能工厂和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推动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应用, 大力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培育石化和化学工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 构建面向石化生产全过程、全业务链的智能协同体系。建立健全化肥等生产监督及产品追溯系统, 积极开展“互联网+农资”活动。

相应开辟石化化工智能制造工程专栏, 对完善标准应用体系、开展智能工厂示范、促进工业互联网开发与应用、培育智慧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工作进一步细化。

五是强化危化品安全管理。优化危险化学品规划与布局, 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淘汰高风险产品及工艺, 提高危险工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GHS) , 建立全产业链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平台, 启动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

相应开辟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提升工程专栏, 提出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智能化改造、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实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GHS) 等工作的实施路径。

六是规范化工园区建设。加强化工园区的规划建设, 科学布局化工园区。建立化工园区规范建设评价标准体系, 开展现有化工园区的清理整顿, 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化工园区实施改造提升或依法退出。开展化工园区和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区域定量风险评估, 科学确定区域风险等级和风险容量。支持化工园区开展智慧化工园区试点。

相应开辟化工园区改造提升工程专栏, 提出化工园区改造提升的主要工作内容, 以及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七是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建设, 增强烯烃、芳烃等基础产品保障能力, 提高炼化一体化水平。加快现有乙烯装置升级改造, 优化原料结构, 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芳烃项目建设, 弥补供应短板。在中西部符合资源环境条件地区, 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升级示范。

相应开辟基础产品强化保障工程专栏, 为烯烃、芳烃、有机原料等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八是扩大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重点推进油气资源开发、北美页岩气制甲醇和乙烯及下游衍生物、钾肥和轮胎生产基地建设。鼓励骨干企业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获得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生产技术。加快国内优势产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开拓新兴市场。加大石化化工技术装备国际推广力度, 积极推进国产技术装备“走出去”, 加快工程服务输出。

相应开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工程专栏, 提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资源合作、技术合作的工作重点。

五举措保障实施

为确保目标实现, 《规划》共提出了五条保障措施。

完善产业政策。研究编制相关行业规范条件, 建立健全安全、环保、产品标准体系,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加强行业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加大安全、环保、质量、节能等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逃避缴纳税款等行为, 维护公平市场环境。

创新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推进石油、天然气、危险化学品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实施中央财政科技计划 (专项、基金) , 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装备, 建立重点领域产业联盟, 促进化工新材料上下游合作。研究制定支持化工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的保险补偿机制;推动地方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放管服”改革。

加大政策扶持。推进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 继续利用现有专项资金渠道 (专项、基金等) , 对产业升级、技术改造工作予以支持。适时研究调整石化化工产品进出口关税、出口退税及加工贸易政策。加大石化化工人才培养力度。组织实施。各地区和中央企业发展规划应与本规划做好衔接, 对规划实施的阶段成果实行动态监测, 并适时委托第三方开展规划中期评估, 行业协会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规划转型 篇10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山地城镇。我国地形地貌情况复杂,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和沙漠等各类地形, 地势西高东低, 平原少, 山地多, 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和丘陵占陆地面积的近七成, 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三成多。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五百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不到两成。因此山地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城镇形态需要专业的规划指导。

1 麻栗坡县山地城镇概况

山地城镇已有很多进入到发展瓶颈期, 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破坏严重、用地浪费严重等各种矛盾日益凸显。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 全县国土面积2334km2, 山区面积占99.9%, 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自西向东倾斜,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最高海拔2579m, 最低海拔107m, 县城所在地海拔1053m, 森林覆盖率为35.14%。全县年平均气温17.7℃, 无霜期330d, 降水量1068mm, 蒸发量1300mm, 日照时数1517.3h, 相对湿度84%。全县辖4镇7乡96个村 (居) 民委员会1935个村民小组。境内有国家级口岸1个、边民互市点14个、边境通道108条。从山地城镇发展现状来看, 各地资源禀赋比较相似, 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的一二三产业均处初级状态特征, 很多资源优势、地域文化优势正逐渐丧失。

2 转型过程中山地城镇出现的问题

2.1 用地空间布局不合理

用地以二、三类工业为主, 且多与城市其它功能相混杂, 对居民、环境的影响很大。现有工业既不符合该县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定位, 更无法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而现有工业用地的局促也同样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壮大后对空间的需要。该县土地总面积约为359.7万亩, 其中:农耕地28.3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8%;宜林地140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39%;牧场、草地25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6.9%;荒山、荒坡125.4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34.7%;水面1.3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0.4%;不能利用的裸露岩石39.7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11%。全县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共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石灰岩土、水稻土6个土类。全县耕地土壤分为6个土类、10个亚类、15个土属、17个土种。全县人均耕地面积1.13亩。

2.2 生态破坏

生态资源是山地中最大的优势。麻栗坡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水资源, 林业资源, 是其未来发展旅游与生态的资源保障。但是麻栗坡县在发展中要面临与风景区、基本农田、水域岸线、生态公益林、矿山地等各类敏感资源的关系处理问题。因此, 强化对风景区、林区、农业区等环境资源的保护。并通过空间的合理分布与引导, 确保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目标的双赢。“耕地保护”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而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 山多地少, 优质耕地主要集中在仅占该省土地总面积6%的地区。而随着城镇的不断扩张, 目前我省土地已有30%被占用。照此速度, 再过10年, 优质耕地将全部消失殆尽。另一方面, 52%的土地属8~25度的低丘缓坡, 具有较大的宜建空间。

概括来说山地城镇面临的问题多来自没有清楚的区分山地与平原的不同, 进而导致不符合山地特点的规划。本章虽然是针对麻栗坡县的规划现状进行分析的, 但是因其所具备的条件及发展现状均具有普遍性, 所以可以将其推广到山地城镇所共同面临的规划问题。

3 山地城镇规划方案

3.1 城镇上山

转型过程中的山地城镇规划方案最主要的就是“城镇上山”, 这一方案, 有助于解决“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建设这一用地矛盾, 有利于达到城镇化和耕地保护两个目标。我国是一个山地国家, 国土中山区占69%。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山区肩负着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经济增益、民族和谐发展、国防安全保障等重人战略责任, 也是我国城镇发展的主要分布区。自古以来, 山地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就将山区的“社会-经济-自然”作为一个大系统来加以利用, 具有人地关系和谐的特点。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的今天, 山地城镇建设更应该考虑如何保护好有限的土地、架构合理的城镇空间格局、建设优美的城镇人居环境等。山地城镇是山区发展的引擎区, 也是山区人类活动集中区及人地关系矛盾突显区, “城镇上山”, 是为了达到城镇化和耕地保护两个目标,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此之前, 人们认为“城镇化”就是建高楼大厦、高速公路, 只能去征收平坦土地以便开发利用, 挤压耕地导致农民失地的现象便屡屡发生。建设山地城镇, 是对一直以来僵化的城镇建设思路的颠覆。建设山地城镇政策既要考虑保障农业生产的需求和经济建设用地, 更需要考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要将坝区80%以上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 实行永久保护。这将是破解快速城镇化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突出矛盾的一条绝佳途径。

3.2 大力开发旅游业

旅游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型产业并且产业关联度很大, 作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化动力在提倡产业升级调整、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旅游业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发展工业有一定限制, 但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山地城镇选择旅游业作为产业的转型方向是一个适宜的选择。紧凑是山地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通过适当混合方法推动城镇建设是一种对环境压力最小的模式。为了降低城镇建设对山地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用地规划中引入“混合”的概念, 结合生态与旅游的问题, 是一种有效地控制用地扩张的技术手段。设置旅游用地, 将旅游服务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生产管理用地统一规划。这种做法更有利于法律体系的建立, 给后续设计提供充分的弹性空间, 使设计风格更加统一并且更便于协调旅游用地内部结构。

3.3 完善规划, 节约土地

新时期, 针对麻栗坡县山地在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 地方政府要积极保护坝区耕地、城镇上山。应充分认识到保护好全县有限耕地的极端重要性, 积极而为, 顺势而动, 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协调、山坝结合, 节约用地、集约发展, 突出特色、规范管理的思路, 进一步调整规划思路, 使坝区优质耕地得到有效保护, 城乡建设用地得到有效保障, 努力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在指导各层次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管理日常工作中, 妥善处理好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杜绝城镇建设向坝区无序扩张现象, 尽量少占用坝区优质耕地, 科学实践,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麻栗坡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新路子, 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建设山地、山水、田园城镇。逐步形成“人往宜居山坡移, 田地留给子孙耕”的城镇发展格局, 达到“山水田园一幅画, 城镇农村一体化”意境。

3.4 尊重山水环境, 体现该县特色

居住用地布局强调顺应自然地形, 不破坏山水形态,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建并重, 避免“上山必占林”的误区。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建则建”的原则, 严禁各类建设用地占用水源林和公益林, 尽量利用荒山荒地、石漠化土地等未利用地或灌木林地、疏林地等低效林地。在山地城镇建设中,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不谋求一次性解决所有土地问题, 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即保护好坝区优质耕地, 又利用好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在山地人口集聚方面, 要坚持积极稳妥、有序引导, 避免急功近利的误区。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切实做好地质勘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开发、规范管理、稳步推进”的要求, 科学有序地引导山地城镇人口集聚。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现今经济、产业快速转型背景下, 山地城镇所面临的定位及用地空间问题, 结合实际案例得出山地城镇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规划的基本模式。主要涉及到功能定位调整以及用地空间结构调整两方面。并基于这一研究成果, 从具体的案例分析得出可以指导一般山地城镇规划转型的规划建议。针对山地城镇县域城镇体系的资源配置布局、经济辐射作用较弱的特点, 可以建立点轴并进空间开发模式、网络空间结构转化, 以及改变经济发展差异模式。

摘要:实施城镇化战略, 是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 是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的必经之路。山地城镇规划是因地制宜结合并基于现有城镇发展格局、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需求、保护坝区优质耕地等方面的一种补充、拓展和优化, 在保持山区生态环境可允许、可接纳、可保护的前提之下, 创新利用现有用地资源的思路和途径。因此本文选取了山地城镇作为研究的对象, 通过分析其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的背景下,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包括改造荒山、城镇上山保护林地、保护农田耕地问题等, 进而分析得出一些见解, 以期对山地城镇的发展做出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山地,城镇规划,用地,问题,指导

参考文献

[1]黄勇, 王锦.快速城镇化地区社会系统灾变的理论模型——以三峡库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08) :20~22.

[2]刘涛, 曹广忠.城市用地扩张及驱动力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10 (08) :17~19.

规划转型 篇11

云南五鑫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坐落在昆明市东北43公里外的嵩明县杨林工业区,从1998年成立,到今天已经整整14年了,这期间,他们和全国的再生有色金属企业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也经历了金融风暴的袭击。其间,总经理余树华凭着多年从事冶炼废渣、废液中提取有色金属的基础,静下心来带领队伍刻苦钻研技术。他认为,金融风暴期间业务不好做,还不如搞技术革新呢。磨刀不误砍柴工,如今取得了硕果累累的骄人业绩。从金融风暴开始到目前为止,已经获得的专利就有十几项之多,这些专利以发明为主、实用新型为辅。今年正在申报的还有十几项呢。

余树华总经理说:再生有色金属行业的企业必须掌握两点:一是市场,二是技术。市场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掌握的,我们还不足以驾驭市场、掌控市场,只能顺应市场。可是技术就不一样了,只要你了解整个行业,有专业知识,肯用心、肯钻研,就有革新成功的机会,就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前一段时间里再生有色金属行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太严重了,缺少核心竞争力。而且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渠道还没有理顺,投资渠道太

等有色冶金设备技术的实用新型专利以及“一种净化湿法冶金浸出废气的设备”等环保设备技术的实用新型专利。

余树华总经理带领科技人员大搞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一发不可收拾。在有色冶金技术、有色冶金设备、环保设备技术方面的专利层出不穷。既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拥有了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又带动了整个再生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围绕有色冶金技术、设备,有色冶金环保技术、设备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拥有的越多,云南五鑫实业有限公司在产品上占领的制高点范围就越广。在这里,记者盼望企业能够创新管理,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专利的应用范围。

国务院今年年初发布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中长期规划。在这个规划指中指出,工业转型升级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云南五鑫实业有限公司取得的这些成绩就是在践行着《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是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先行者,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者。

规划转型 篇12

一、确立科学指导思想, 坚持统筹发展原则

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规划非常注重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理念, 兼顾长远发展与当前目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注重政府调控和市场发展的有机结合, 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一) 兼顾长远发展与当前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特征, 追求的是区域10年、20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 但易受规划决策者“有限理性”和规划中信息不对称约束, 也易受现行的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因而, 有些地方政府在长远发展与近期目标、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出现冲突时, 更加关注当前利益,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没有协调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长三角不仅着眼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且更加强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出到2020年,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建成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大都市圈。珠三角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拉动民间投资, 促进外贸出口, 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提出到2020年, 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发展为全球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长三角与珠三角发展的经验表明,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不仅要关注当前目标, 而且要着眼于长远发展, 从而保证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性与前瞻性。

(二)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

很长一段时期, 受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影响, 经济发展只追求GDP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以致造成了沉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的显著特点就是节能和低碳, 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珠三角规划提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能效”等措施, 如构建珠三角绿道网, 增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而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更好地保护环境, 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研制经济发展规划的立项、纲要、草案和实施等各个阶段, 可有效利用公众等社会监督机制, 广泛征求多方意见, 邀请各领域专家和环保组织代表等, 对规划纲要的内容进行讨论, 共同协商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规划方案,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路径。

(三) 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相结合

政府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 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可对整个市场运行进行适当的引导、干预, 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 推进区域市场开放和协调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和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而更好地优化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 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和顺利发展。

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 要很好地将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结合起来, 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又要发挥政府调控的主观能动性, 这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现实需要, 更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编制充分体现了政府调控与市场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优势, 又注重政府在体制创新与协调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

二、明确区域发展目标, 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 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当前, 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 长三角和珠三角也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如珠三角发展规划不仅确定了优先发展金融、会展、物流、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而且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带动性强的钢铁、石化等先进制造业, 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优化产业升级, 推动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长三角发展规划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核心, 强调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确定发展的重点区域与重点产业, 做大、做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产业、钢铁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 进一步提升航运、金融和贸易等行业的国际化水平。同时, 推进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完善交通运输枢纽, 构建开放、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及信息网络体系, 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二) 发挥龙头的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当前, 我国很多地区产业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 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等, 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给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协调发展走在前列, 经济发展规划起了较好的引领作用。近年来, 珠三角发展逐步走向融合, 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力资源的流动日益频繁, 优势产业的跨地域发展使得珠三角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 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互补, 珠三角经济正逐步向一体化发展。珠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中, 特别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发挥广州、深圳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 按照市场主导,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协调互补的原则, 加快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港澳地区的繁荣, 推动大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是长三角与珠三角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长三角经济影响不仅局限在地区增长和发展, 而且要进一步增强金融、会展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能力, 优化产业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建立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和旅游中心, 进一步融入全球国际城市体系。

珠三角利用靠近港澳和东盟的地缘优势, 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 与国际经济区域和新兴市场开展多领域的合作, 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承接高端产业转移, 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 优化进出口结构, 发展高端贸易, 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 携手港澳打造亚太地区的城市群, 进一步完善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提高了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结论

上一篇:施工阶段成本核算下一篇:民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