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林管理

2024-05-12

公益林管理(共12篇)

公益林管理 篇1

1 公益林管理存在问题

1.1 公益林保护管理与林农经济利益矛盾突出

林改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林的经济效益。由于当前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仍然偏低, 一旦被区划为生态公益林, 林农的经济利益将直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2 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落实产权后的用材林、经济林属于个人财产, 都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管理, 而一些公益林由于地处偏僻, 管理不到位, 偷盗生态公益林的现象时有发生, 给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1.3 公益林地逆转倾向加重

林改后, 公益林的经营主体转为林农, 林农有养护和抚育公益林的责任。而随着林改的进一步深化, 林农保护、抚育公益林所获得的经济回报与其经营商品林的经济利益形成巨大反差。林农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公益林“改造”为经济林或其他商品林, 从而导致公益林地逆转, 呈逐年下降的倾向。

1.4 林业部门实施生态公益林监管工作难度加大

林业部门作为公益林监管的主体, 承担辖区公益林管理与监督的重任, 尤其林业站作为公益林建设的实施主体, 为建立监管制度、配备监管人员、落实辖区的监管工作付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林业站工作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 公益林监管工作经费标准仍然偏低, 有效组织抵御突发病虫害、火灾、水灾、泥石流的能力严重不足。

2 加强公益林管理措施

2.1 全面规划, 因地制宜建设公益林

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统称为公益林, 其目的是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 这就要求在公益林的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科学有效的原则。

森林整体效用的发挥是公益林建设的关键, 在规划林区时要关注林区的整体效益, 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公益林。地理环境特征与林分主功能相一致。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森林的树种以及公益林的范围。例如在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 生态公益林的比重可以放低, 以天然林作用的发挥来影响地区的环境效益。根据林分质量进行划定, 林分质量好, 只需较少公益林就能保护生态平衡。如果人工纯林较多, 就需要加大公益生态林建设。以经济情况来划定。在以林区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 设置小额公益林, 以保证当地经济发展, 公益林划定牵涉到环境建设和林业生产等各方面, 在操作时要做到各方面的协调, 以实现共同经济效益。关注整体和数量比例, 做到因地制宜。例如, 生态公益林布局时要考虑江河源头、湖泊水库周围等, 支流沿岸、农田牧场周围, 使生态林呈现比例适度, 点、线、面的有机对应, 促使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发挥。

2.2 科学保障, 可持续经营公益林

2.2.1 林分抚育科学化

在林分抚育中, 要根据实际, 合理采用定株抚育、生态疏伐、景观疏伐等方式。对幼龄林在出现营养空间竞争前, 进行定株抚育, 按不同生态公益林的要求分2~3次调整树种结构, 伐除非目的树种和过密幼苗, 对稀疏地段补种目的树苗等。森林受光度直接影响其生态效益, 为使森林内各样树木都能受光, 要积极采用生态疏伐的方式, 以诱导形成复合异龄林。对风景林按森林美学原理进行改造或是重塑, 这样不但可以产生生态效益, 还能积极发挥森林的美学功能。

2.2.2 生态经营, 全面管理

建立健全各级有关保护、经营和管理公益林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为生态公益林建设提供基本保障。在资金支撑上, 要求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社会公益事业范畴, 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之中, 以保证公益林资金到位。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各种投资, 调动全社会力量, 共同建设生态公益林。建立生态效益林补偿基金, 用于生态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以及有关损失的补偿,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 社会收益、政府统筹”的原则, 通过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多渠道筹资的方式进行生态效益林补偿。

2.2.3 加强公益林管保

各政府是公益林管理和建设的主体, 必须建立和落实各级公益林管理和建设目标责任制, 政府各部门紧密协作, 林业部门与公检法、财政、审计等部门配合, 严格落实监护制度, 同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坚决制止对公益林进行商品性采伐, 切实加强公益林保护。加强护林防火管理, 建立公益林防火林网, 并建立公益林体系档案和生物多样新定位检测系统, 全方位保障公益林。

2.3 加大宣传, 促进公益林可持续发展

公益林建设是社会系统工程, 建立和保护生态公益林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保障人们安居乐业,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要将措施全面落实, 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促使人们积极参与到其建设与保护之中。加强环保教育, 使人们树立“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的意识, 以环保意识指导自我环保行动。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广泛宣传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意义, 让广大群众了解政策, 提高人们对公益林在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生活以及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中的作用认识,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公益林管保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艳霞.林改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面临问题初探[J].民营科技, 2011 (9) :115.

[2]温庆忠, 许易琦, 赖兴会.林改后集体公益林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经济, 2010 (7) :23-25.

公益林管理 篇2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 财政厅 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公益林

管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盟市林业局、财政局:

为规范和加强公益林管护,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促进公益林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维护公益林所有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规定,特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公益林管护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有关该•暂行办法‣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修订建议等,请各地及时上报自治区林业厅。

二 ○ ○ 五 年 八 月十二日

主题词:林业 管理 办法 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办公室 2005年9月6日印发

共印100份

内蒙古自治区公益林管护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公益林的保护、培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公益林经营者、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益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是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区划界定的,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分为国家重点公益林和自治区地方公益林。

第三条 凡在自治区境内从事与公益林保护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单位、集体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自治区、盟市、旗县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公益林发展总体规划‣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方案‣,盟市、旗县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报自治区林业厅、财政厅组织审查通过后实施。

第五条 各级政府要做好公益林保护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其他有效方式进行广泛宣传。管护人员要深入农牧户,结合本职工作加强宣传,营造人人爱林、护林的氛围。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公益林管护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公益林管护纳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落实公益林管护责任。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公益林的义务,对破坏公益林资源及其管护设施的违法行为有权制止、检举和报告。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八条 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公益林建设、保护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审定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监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使用;协调和解决公益林保护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

第九条 自治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公益林管理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森林分类经营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和指导全区重点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的区划界定、培育、保护管理和检查验收等项工作。负责上下级工作的衔接和部门间的协调,协助财政部门对补偿资金的管理及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条 盟市、旗县要成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公益林管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林区划界定和保护管理工作。

第三章 公益林管护

第十一条 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全面负责公益林的管护工作。

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及其它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是国有公益林管护的责任单位;行政村是集体公益林管护的责任单位;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其管护责任由个人承担。

第十二条 旗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集体林场及其它国有森林经营单位,根据公益林的分布特点、保护等级、管护难易程度,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等因素,按一定面积划定管护责任区,由远至近编号,绘制管护责任区分布图。管护责任区要保持小班完整,要有明显界线。

第十三条 公益林管护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专职护林员、联户管护、管护队和管护站等多种形式。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可以个人管护或联户管护。

第十四条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与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村集体和集体林场等管护责任单位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与管护责任人签订管护合同。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内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管护合同由其个人与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签订;村集体内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管护合同由其个人与村委会签订;其它行业和个人与所在行政区域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管护合同。

管护合同按日历一年一签。第一年管护期满后,经考核符合管护合同要求且本人同意继续从事管护工作,可续签下一管护合同;考核不合格或本人不同意从事管护工作,由管护责任单位收回管护责任区,另行落实管护责任人。管护合同期内管护责任人不得自行转让变更管护责任。

第十五条 专职管护人员包括专职护林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管护人员必须按管护合同规定履行管护义务,承担管护责任。盟市、旗县要制定管护人员考核办法,对管护人员进行考核,定期对优秀管护人员进行表彰。乡(镇)林工站和各有关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负责对护林员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十六条 护林员的主要职责是:在管护责任区进行日常巡护;有效预防和及时发现、报告和扑救管护责任区内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森林灾害;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并及时报告;协助做好毁林案件的查处;培育管护责任区的公益林资源;管护合同规定的其它工作。第十七条 专职护林员应具备的条件:遵守国家法律,热爱林业,有敬业精神,掌握一定的林业专业知识和技能,责任心强,能履行管护责任,了解当地情况;勇于吃苦,不怕困难,坚持原则;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身体健康,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成年人。

第十八条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乡(镇)林工站、国有林场等国有林经营单位、旗县林业技术服务单位和村委会人员中选聘,由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专职护林员的选聘,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按照专职护林员条件,通过考试、考核、推选等录用程序确定。村集体所聘用的专职护林员由全体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推选,乡(镇、苏木)政府审核,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国有林业单位所聘用的专职护林员原则上应为国有林场或自然保护区的正式职工。林场、村委会领导不得担任专职护林员。

第十九条 护林员必须进行岗位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管护证由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以旗县为单位统一编号,由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第二十条 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乡镇林工站和旗县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管护人员名册档案。内容包括管护人员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照片、证件类型和号码、管护责任区编号、公益林类型、林种、管护面积、管护形式等。

第二十一条 专职管护人员要填写出勤表,做好巡护记录。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公益林管护责任单位、管护责任单位对管护责任人的管理,实行例会制。管护责任单位每月召开一次管护责任人会议,听取汇报,交流经验,学习有关政策、技术等;管护责任单位的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召开一次管护责任单位负责人会议,听取管护情况汇报,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对策措施,提高管护水平。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责任人都要有会议记录和笔记。

第二十二条 管护责任人不按管护合同规定履行义务和权力,发生违约,限期内仍不改正的,管护责任单位可解除管护合同。

第二十三条 管护责任人要加强责任区内森林防火的巡查、管理工作,在防火期内,对责任区内的野外用火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报告责任区内的森林火情,并采取措施迅速扑救。

第二十四条 管护责任人要及时发现、报告责任区内的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预防和治理。第二十五条 在公益林区的主要公路设立宣传牌;在乡镇、林场驻地设臵公示碑;在管护责任区主要沟口、道路等明显处设臵管护责任牌;在相邻责任区的交会处设臵管护界桩。碑、牌要绘制责任区平面图,注明管护的相关内容。

第二十六条 管护责任人要加强管护责任区内碑、牌、界桩、围栏等管护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发现移动、丢失、人为破坏的要及时报告处理。

第四章 公益林培育

第二十七条 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公益林培育规划和作业设计。公益林培育规划每三年编制一次,报自治区林业厅和财政厅审批后组织实施。公益林培育作业设计由具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 旗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和乡镇林工站,对管护责任区内的宜林地和林中空地等按规划和作业设计完成造林任务;对公益林中的疏林、残次林、低效林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补植和改造,栽针保阔,栽乔补灌,形成复层异龄林,提高公益林质量和生态功能等级。第二十九条 公益林抚育以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为目的,严禁单纯取材。抚育强度取下限,抚育前郁闭度不得低于0.8,抚育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6。

第三十条 护林员每年应承担管护责任区内一定数量的植树造林和抚育任务。

第五章 公益林管理

第三十一条 区划界定为公益林的森林、林木、林地,应由有法定权限的机关限期核发林权证,并明确其为重点公益林或地方公益林。在核发林权证的同时,必须取消原有的其他权属证明,杜绝“一地多证”。

不取得林权证,不得支付或领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第三十二条 加强公益林林地管理,严格控制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使用公益林林地,确需使用的,必须依法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并在划定的公益林区域内的宜林地上营造不少于被征占用林地面积的公益林。

第三十三条 禁止在公益林区内移植活立木、挖掘、采集野生植物、放牧、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筑坟等行为。

第三十四条 严格公益林采伐管理。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与获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林权权利人,签订限制或禁止采伐协议。公益林禁止商业性采伐,只能进行更新、低效林改造以及低强度抚育(包括卫生伐)等性质的采伐。防护林更新采伐年龄应大于相同树种用材林主伐年龄一个龄级。实验林、母树林可根据需要,采取适宜的采伐方式和强度。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的公益林,根据受灾情况进行更新或抚育。

公益林需要采伐的,由林权权利人提出申请,由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采伐作业设计。更新采伐和国有林抚育采伐作业设计,经旗县、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集体、个体林抚育采伐,经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十五条 公益林所有者和经营者在其经营范围内,开展生态旅游及其他不影响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的经营开发,由所有者或经营者提出申请,经旗县、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自治区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六条 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立公益林监测体系,通过设臵固定样地、小班调查,对公益林资源消长及其保护、管理、经营、利用等情况进行监测,掌握公益林现状及其变化动态。盟市、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益林的监测工作,每年的1月底前逐级上报上一的公益林资源变化情况。

按照不同生态区位建立公益林生态定位观测站。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通过定期、定点监测,及时获取公益林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第三十七条 建立旗县、盟市和自治区三级公益林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对公益林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

第三十八条 管护责任单位、乡镇林工站和旗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都要建立公益林管理档案,包括公益林申报、实施、财务、资源监测等相关资料。配备必要的档案设备,设专职人员管理,并及时进行档案更新。

第三十九条 实行公益林资源统计年报制度。乡(镇、苏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及其它公益林经营单位应在每年年底前完成本单位公益林统计年报数据更新,并报上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旗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逐级上报本地区的公益林资源情况。

第四十条 旗县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对所辖行政区域内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及补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工作实行旗县自查、盟市复查、自治区核查制度。

第四十一条 旗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公益林保护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自查,每年12月底前将自查结果上报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二条 盟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复查,每个旗县复查乡镇和国有林场数量不少于30%,复查面积不少于公益林面积的5%,于下年2月底前将复查结果报至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三条 自治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全区公益林管护情况核查,核查旗县数不少于30%,核查面积为公益林面积的0.5-1%。

第六章 奖

第四十四条 对认真履行合同,管护成效显著的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责任人,应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五条 对不认真履行合同,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责任人,应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经济、行政责任,违反国家法律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检查验收不合格的;

(二)在检查中弄虚作假或干扰检查的;

(三)对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力、对盗伐滥伐和乱占林地打击不力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公益林资源减少、质量下降的;

(四)未执行本办法规定,造成各项保护管理指标达不到标准的;

第四十六条 擅自移动、损毁和盗窃公益林管护标志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浅析 篇3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2

建设好生态公益林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保护的一项国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生态公益林,从而促进其建设的健康发展[1]。建设好生态公益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有立足实际,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创新管理和保护,才能促进其建设,并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价值。

1 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众多原因的影响,在建设的过程在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建设质量有待提升和管理机制需要完善。现将具体存在的问题梳理如下。

1.1 生态公益林质量有待提升

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存在着质量问题。很多地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比较松散,没有按照要求责任到人。此外,很多生态公益林范围和等级进行了规定,但是发展以来却存在着一定差距,林地建设质量差距就等于没有很好地进行建设和管理[2]。

1.2 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生态公益林的日常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地方对公益林管理的重视程度的不足,措施不到位的问题,特别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同时,当地的林户对生态林的管理和保护意识薄弱,这些都是阻碍生态公益林发展的不利因素。

1.3 生态公益林投入不足

从生态林公益林的发展和管理来看,更需要投入资金。但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再加上上级拨款不能及时到位,专款没有用到该用之处,最后终导致生态林的日常维护得不到保障。因此,可以说没有资金作为基础,那么就会限制生态公益林的发展,这也是生态公益林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4 效能补偿机制不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比较低,没有按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有地方有拖欠补偿金额的现象,这些都是阻碍生态公益发展的不利因素。根据生态发展的需要,要想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就要建立健全补偿机制,让广大林户得到实惠,从而提升管理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

2 对策分析

根据生态公益林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和保护,从而促进生态公益林的健康发展。

2.1 加强宣传,提升认识,提高建设质量

要提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质量,首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很多农户搞不清什么是生态公益林,还有这些已经具有生态公益林的基地,有的是省级,还有的是国家级别,这些都应该让民众知道,让他们知道这些生态公益林的价值,并认识到管理和保护这些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理与保护中[3]。这就要求林区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做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宣传工作。然后,针对一些地方部分不重视的现状,必须进行思想的扭转。特别是他们认为的生态公益林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且地方也没有精力和财力投入建设,从而疏忽了管理和保护,那么这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对于这种情况,需要地方领导者和林区管理部门正确认识生态公益林价值及重要性,转变观念,更新思想,提升对生态公益林的重视程度。在具体的建设中提升质量,对公益林中的部分林地进行补助种进行改造,特别是生长在陡坡或土层中贫瘠的灌木林进行保护,从而让生态公益林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

2.2 强化管理,多种举措、保护健康发展

对于生态公益林,进行必要的管理和保护是必须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生态经济林的管理和保护中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因此,要想促进生态公益的建设,就要采取多种措施,从而实现健康发展。首先,要有一支责任意识强的管理队伍,并加强对这些管理的人员的监督和考核,让他们把这些工作落实下去,真正做到工作明确、责任清楚,落实人员、标志和地块等;同时,要加长巡查的时间,发现问题及时回报,然后通过大家的集体研究,制定解决的方法,从而解决问题。其次,加强执法力度。对于侵占的林地、乱砍乱划的现象应该制止,并给予必要的惩罚,使用法律手段确保生态公益林的健康发展。最后,对于特殊的情况,可以采取封山造林。实现封山造林,主要是因地制宜进行种植和保护邻区,真正做到能够养活树木,这样才能起到封山的效果。封山造林是一种有效的育林的方式,也体现了对生态公益林的重视,因此,这项工作要扎实地开展下去,要做出成效[4]。

2.3 建立和完善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机制

通过补偿的形式激发保护生态公益林,从而落实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因此,要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机制,从补助转化到财政补偿的形式,成为常态化,并逐步提升财政补偿的力度,让林户受益,并激发他们育林的动力。对于财政补偿具体如下。一是补偿分为政策性和劳务性的两部分。对于政策性的,我们主要是补偿集体或农民的损失,而劳务性主要是针对生态经济林的管理和保护的劳动报酬,总而言之,不能让农户和林户受到损失,而是让他们真正受益。二是对与补偿采取了分期进行的,根据经济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标准,这样更符合实际,从而逐步提升补偿金额,而不是一层不变,不然随着经济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民众的积极性就会丧失,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标准。总之,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从而实现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价值。特别是要加强林区农民的公益林保护意识的培养及加强对补偿机制的研究,从而实现生态公益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花.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机制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6):267.

[2]孙金华,唐小明,黄艺.我国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内涵及体系结构[J].世界林业研究,2011(4):45-49.

[3]李贤.德钦县生态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对策[J]. 林业调查规划,2013(2):42-45.

[4]丁胜.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J].林业调查规划,2012(1):33-36.

浅谈生态公益林的管理 篇4

生态公益林主要包括林地、森林、林木等受到特殊保护管理的区域。生态公益林具有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同时能够对人类客观生活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 对物种珍稀资源进行保存, 具有加强国土安全防卫的作用。另外生态公益林还可用来作为旅游资源、科学实验研究基地、军用屏障等。生态公益林主要包括国家公益林、省级公益林、特殊林区、重点林区等。

2 生态公益林管理现状及保护问题

2.1 生态公益林现状

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目前我国存在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灾害性天气的发生等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为此, 国家开始加强生态方面的建设, 公益林属于生态建设的范畴, 公益林即为公益性质工程。公益林一般设置在比较偏远地区, 由于偏远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 并且对生态公益林的认识程度不深, 因此一些人为一己私欲, 对公益林进行乱砍乱伐, 使得公益林建设受阻。另外, 部分地势相对较低的公益林被用来作为耕地, 极大地减少了公益林的面积。然而国家对公益林所提供的补偿资金并不多, 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 难以唤起人们对公益林的保护意识, 公益林的管理及保护难以实施。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公益林的建设与发展受到阻碍, 公益林的管理及保护未能得以正常实行。

2.2 生态公益林保护存在问题

2.2.1 政府及受益单位的补偿工作不够完善

目前, 政府对公益林的补偿金主要为发放管护人员的工作酬劳, 具体还是以管护人员的工作水平为标准。由于公益林本身具有巨大收益, 而政府仅仅只是提供低额的劳动补偿, 因此管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并且许多管理人员并没有重视公益林的管理及保护, 对公益林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完全不了解, 对管理工作不能做到尽职尽责。公益林的建设必然会给一些单位或部门带来收益, 受益单位对所获利益没有给予相应的回报, 而遭受损失的林农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可想而知, 林农难以积极配合管理和保护公益林, 也从根本上导致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公益林在许多地区都有建设, 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有所差距, 但国家对公益林的补偿政策及实施机制却是一成不变、缺乏灵活性。政府对于公益林有统一的管理方式及标准的补偿方式。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状况不同, 导致有些地方的补偿金过多, 有的地方的补偿金过少, 这样一来人们对公益林的保护意识将难以提高, 并且还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2.2.2 生态公益林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只是刚刚起步,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构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乡镇级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较少, 而森林分布广, 因此人均任务量大, 并且报酬偏少。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监管效率难以提升, 达不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公益林建设中普遍存在“重造轻管”现象, 也就是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造林, 然而后期对其管理投入过少, 政府没有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及培养管理型人才对公益林进行管理, 因此, 公益林的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结果。管理部门并未对乱砍乱伐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 使得这种想象越发严重, 从而直接导致公益林的破坏。

3 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措施

3.1 提高人们对生态公益林管理及保护的认识水平

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稳定能够对林区的水土资源起到保护作用, 植被覆盖对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有良好的防止作用。保护生态公益林不仅有利于生态资源的保护, 而且也是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为加强人们对生态公益林管理及保护的认识, 可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的宣传, 调动人们对公益林的保护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倡导人们使用煤炭和沼气等资源, 减少砍伐林木资源, 保护植被。宣传工作需要指出保护公益林与人们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并指出保护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 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保护生态公益林, 做好保护工作。

3.2 加大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的投入

为确保管护工作能够有足够的技术及设备保障, 那就需要有充足的资金。首先, 应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具体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划分公益林补偿标准, 使受损林农能得到应有的补偿, 增加其经济收入。另外, 补偿标准应属于动态的, 视林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及工作标准而定,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调整。对于管护人员的工作待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的同时, 也需要投入一部分资金对管护人员进行培训, 通过岗位培训, 加强管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及提高其自身素质, 同时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使管护人员能够掌握先进的护路技术, 了解安全隐患, 灵活应对各种问题, 降低生态公益林的危害性, 保障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理

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 二是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划分各个部门、各个岗位, 岗位职责。对各岗位人员进行严格管理, 各岗位人员要切实履行自身管理职能, 做好生态公益林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对于所有护林员建立相应的惩处制度, 基层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相关制度的规定, 若工作人员违反相关规定, 应受到相应的惩罚。对于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不仅要制止随意乱砍乱伐的行为, 必要时资源管理部门可对违法人员采取行政措施或以法律途径解决。对于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制度必须具备一定的威慑性, 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4 结语

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理有助于实现自然环境的稳定, 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能改善空气质量, 使得生物能够呈现多样性的发展, 经济与环境之间能达到利益平衡。

参考文献

[1]吴凤礼, 赵辉.谈如何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 (18) :226~226.

[2]李世金.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农资, 2013 (28) :107.

上海崇明区公益林管理办法 篇5

上海市崇明区公益林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崇明区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公益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规,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办〔2016〕102号)、《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绿化市容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2017〕12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绿化市容局〈关于完善本市公益林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沪府办〔2017〕62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崇明区区域范围内从事公益林保护和管理,以及在公益林区域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益林是指依据《上海市公益林区划主要技术规定》划定,并纳入上海市生态补偿范围的森林、林木。

第四条

公益林管理遵循“生态优先、严格保护、分类管控、分级保护、权责一致、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原则。

第五条

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应当纳入区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并落实到地块,做到边界清楚、权属清晰、数据准确。第六条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由区人民政府负总责,并纳入资源保有量考核。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公益林保护与管理的指导与监督。

第七条 区林业主管部门积极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用于公益林土地流转费补贴、养护管理、抚育经营及其林地基础设施建设等。生态补偿资金管理和使用,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公益林区划必须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或森林资源监测成果基础上,按照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要求和内容,将公益林落实到地块。

第九条

公益林区划完成后,经区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分期分批公示、竖牌。区划界定公益林应当兼顾生态保护需要和林权权利人的利益。

第十条 界定后的公益林,由区政府落实相关单位承担保护与管理责任,并实行市场化养护。市属国有企业营造的公益林归相应公司承担管护责任。

第十一条

区林业主管部门在公益林周边的路口、河(沟)口等出入处,设立永久性标牌,标明公益林的地点、四至范围、面积、管护责任人,保护管理责任和要求、监管单位、监督举报电话等内容,并负责对公益林管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二条

按照《上海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生态红线划示情况,以及生态区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划分为三个保护等级。Ⅰ级保护(严格保护):主要包括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风西沙、以及青草沙水库、东风西沙水源地外围1500米范围内的森林、林木。

Ⅱ级保护(重点保护):主要包括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国家森林公园,高速公路与市管道路两侧100米以内区位,市管河道两侧200米以内区位,种种片林,以及规划造林空间范围内(含环境综合整治区域)的森林、林木。

Ⅲ级保护(一般保护):主要包括除Ⅰ、Ⅱ级保护林地以外的公益林。

第十三条

按照《上海市森林管理规定》、《上海市崇明禁猎区管理规定》和《上海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要求,严格实施公益林用途管制和分类、分级管控,切实保护现有森林、林木。

第十四条

禁止在公益林内进行损坏或影响公益林的行为;严格控制工程建设征收、征用和占用公益林等行为;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征滥占和毁林开垦等破坏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十五条

除Ⅰ级保护公益林外,确因公益性及民生项目建设,需要占用、征收公益林的,必须依法办理审核(批)手续,并必须占补平衡,确保管控公益林总量不减少。

第十六条

按照《森林防火条例》(国务院令第541号)和《上海市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贯彻落实区、乡镇政府森林防火责任制;区林业主管部门在公益林外围,设置森 林防火宣传牌、开设林火阻隔道(沟)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并督促和指导各乡镇及有关区属单位加强火源巡查与监测,组建专业扑火队伍,形成较完整的森林火灾防扑体系。

第十七条

区林业主管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制定公益林有害生物防控预案,切实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实现减灾防灾。

第十八条

公益林经营管理单位负责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经区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将公益林保护、管理和经营作为主要内容,将公益林经营方向、经营模式、经营措施以及相关政策,落实到地块和经营主体。

第十九条

按不同的保护等级,对公益林开展经营管理。其中Ⅰ级保护,除必需的经营性抚育、改善森林环境外,原则上不得开展生产性经营活动;Ⅱ、Ⅲ级保护,可开展抚育性经营,以提高林分质量,在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活力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鼓励并适度开展森林游憩和林下种植等经营与利用,依规适当配套休闲游憩设施或林地管护设施,为市民提供生态休闲场所。

第二十条

公益林经营抚育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 18337.3-2001)和《上海市森林抚育实施细则(试行)》相关标准,采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混交森林群落的作业方式,并做好森林抚育后林木资产的资源化利用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区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林地 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 1955-2011)《林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和《上海市森林资源清查操作细则》,建立公益林动态监测体系,将公益林落实到地块,做到落界准确规范、成果齐全。

第二十二条

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公益林的监测,以经营管理活动情况为基础,负责所辖区域内公益林的检查工作。内容包括:公益林的变化情况;公益林保护、经营管理各项责任制和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林地生态补偿制度的落实、实施效果评价等。

第二十三条

市林业主管部门每年组织生态补偿考核工作,采取数据库统计与现场核实相结合的办法,做到帐表相符、账实相符,图表齐全、规范和一致。

第二十四条

区林业主管部门以公益林本底资源调查成果为基础,建立公益林资源档案,落实档案管理人员,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条

区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统一的规范,利用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遥感影像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区域内公益林区划界定调整、林地质量精准提升,实现公益林精细化管理目标。

第二十六条

区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变化情况调查结果,及时更新公益林落界成图成果、资源档案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并于每年3月1日前,将上公益林管理情况、资源变化统计表、更新后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上报市林业主管 部门;市林业主管部门按更新全市公益林基础信息数据库。

第二十七条

组织和实施公益林保护的经营管理单位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由有关单位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区、乡镇林业部门、相关区属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因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致使公益林受到严重破坏的,应当依照政纪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林改后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对策分析 篇6

关键词 林权制度改革;生态公益林;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51

1 林改后当前生态公益林存在的管理问题

1.1 公益林中生态环境与经济性之间的矛盾

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之所以要进行林改,目的是更好地管理生态公益林,在保障生态公益林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力挖掘生态公益林的商业利益,使其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贡献。目前,广西地区拥有较大的公益林种植面积,并且种植地的地势较为平坦,土壤也相对肥沃,灌溉也较为便利,这样一来就对广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帮助。此外,在广西地区,生态公益林多为人工种植,包括竹林和经济林,是广西地区林业经济开发的重点工作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广西地区降水较多,因此每年都会发生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这样一来就会对当地生态公益林的种植及生长造成一定的阻碍。此外,当地政府对种植生态公益林的补贴力度较小,与人们的期望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1]。这样一来,当地农户为了在种植生态公益林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会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林木。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势必导致公益林的生态结构没有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规划,从而影响到公益林原本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对于公益林的种植和生长也会造成阻碍。

1.2 管理上的困难

随着林改程度的不断加深,在广西地区林地划分入户的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这样一来,公益林资源的使用就成了个人的事情。而政府要想更好地使公益林发挥生态保护的作用,同时平衡林区经济性与生态性之间的矛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提高林区的经济性,就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然而,在实际的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工作当中,由于生态公益林一般是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这样一来就会为管理工作增添难度。再加上,当地民众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经济水平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引进先进的林区种植和管理技术,因此不能提高林区资源的使用效率,不能保障林区的经济性与生态性。甚至在某些时候,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会出现盗伐或者过度砍伐的情况,这样一来也会对公益林的管理工作造成威胁[2]。

1.3 生态公益林面积缩小

在进行林改后,发生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生态公益林面积开始缩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在林改之后,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更为严格和明确。但在实际的生态公益林种植当中,由于其回报率要远远小于商品经济林。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管理人员就将生态公益林改造成了商品经济林,希望以此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获得更高的利润,导致在生态公益林的周边出现大面积的毛竹林,毛竹林在不断侵蚀着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导致公益林的面积在不断的缩小。

1.4 林区的管理难度增加

在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当中,主要负责林区管理的人员是乡站林业管护站中的管护人员。林区处于较為偏远的地方,林区工作的环境也较为艰苦。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人员的薪酬较低,对林区的经费投入偏少,导致林区没有足够的经费去预防灾害,因此不能保障林木的正常生长。此外,偏低的薪酬也会影响林区管护人员的工作积性,使他们无法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林区的管理工作中,影响了林区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2 林改后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对策

2.1 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意识

要想改善当前生态公益林的管理问题,就一定要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意识,要让管理人员以及广大农户认识到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与他们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在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这期间政府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宣传及政策的鼓励,来扭转管理人员与广大农户的传统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态公益林种植的重要性[3]。此外,通过相关优惠政策来鼓励农户积极投入到生态公益林建设当中,这样才能让生态公益林更好地发展。

2.2 进行分类管理

要想有效解决当前生态公益林种植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种植效率与管理质量。而在这个过程中,笔者认为,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分类管理,是提高生态公益林管理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根据砍伐类别,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一级保护生态公益林,二级保护生态公益林,三级保护生态公益林。一级保护生态公益林是指除了实验用砍伐,其他林木严禁砍伐。在二级保护生态公益林中,则是允许一定程度上更新换代或者砍伐。但在砍伐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的遵守几点原则,那就是砍伐国防林或者风景林后,郁闭度要大于0.8,而阔叶林砍伐后郁闭度则需要大于0.6,而马尾松等实验林在砍伐后,郁闭度则需要保持在0.5以上,这样才能保障之后种植林木的健康生长。而在三级保护生态公益林当中,在经过林业部门同意之后,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及砍伐工作,以此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性和经济性,使生态公益林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3 开发新的管理模式

对于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工作来说,要想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那么开发新的管理模式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新型管理模式的开发与引进,能够更好地促进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4]。但需要注意的是,新的管理模式必须要充分结合生态公益林的实际情况,包括分布、生长环境、气候及交通等情况,将生态公益林进行重新划分并派专人进行管理。此外,政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提高管护人员的薪酬,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工作当中。

3 结语

在林改后,由于林改本身的一些要求及生态公益林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工作越发艰难。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公益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一定要做到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意识、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分类管理及开发新的生态公益林管理模式,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工作质量,从而让生态公益林发挥更大的作用,平衡经济性与生态性之间的矛盾,使生态公益林在保障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及农户收入,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及社会稳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德兴.林改后集体公益林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0):51-52

[2]杨世先.浅析林改后公益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J].中国信息化,2012(11):446,447.

[3]陈炳雄.浅谈林改后如何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4):138-139

[4]温庆忠,许易琦,赖兴会.林改后集体公益林经营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经济,2010(7):44.

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浅谈 篇7

1 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的意义

生态公益林是指根据一定实际需求, 划定一部分森林、林木、林地进行特殊保护管理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有:保护和改善人类客观生活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护珍惜物种资源、开展科学实验研究、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加强国土安全保卫、掩护军事设施和当作军用屏障等。生态公益林按管理中权利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 按林区的等级划分为特殊林区和重点林区。

2 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区划结构不合理

一是目前, 生态公益林面积1.19亿hm2, 约占全国林业用地总面积的38%, 而公益林中真正有林面积在整个公益林面积的比例却很小, 因此就造成了真正的区划生态公益林面积太少。二是林区中形式单一, 单层纯林相对多, 而混合型的林区相对少, 且树种单一, 造成实用效益下降和综合功能减弱[2]。三是公益林区的稀疏林地区域土地利用率较低, 保水性能较差, 导致公益林的生态环境防护功能变得薄弱。

2.2 公益林补偿制度不健全

一是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 林农参与公益林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国家级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虽然从每667 m2每年5元提高到了目前的每年15元, 但是地方政府的补偿标准差异仍然很大, 对于林农来说, 国家对公益林的补偿额度与采伐一根木头的所得相差甚远, 因此林农对公益林的保护积极性不高。二是公益林补偿资金渠道和标准单一, 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同时, 公益林的补偿资金来源仅为中央和地方财政, 缺乏利用者付费、收益者补偿的机制, 更缺乏公益林建设和保护的社会资金来源。部分地方公益林管理的基础工作还不到位, 公益林管理政策不能有效落实, 不利于公益林保护和补偿制度的实施。

2.3 公益林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是我国现有的法律仅《森林法》中第八条“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规定, 但是有关补偿基金的建立、使用范围和补偿方式等法律责任和义务没有规定, 在实践中缺乏法律依据和有效手段。二是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 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较多[3]。在公益林管理中, 人员少、工作量大, 资金偏少, 导致监管工作效率低, 且随意占用林地现象突出, 应引起公益林管理部门的重视。

3 推进和提高生态公益林管理的途径和建议

3.1 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提高生态公益林管理的认识水平

一是思想重视。公益林建设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 针对林农和社会中对公益林管理政策不够理解、各级部门对管理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各级政府要从思想上切实提高生态公益林管理重要性的意识, 加强《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工作, 把生态公益林建设看作经济发展和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抓手, 纳入当地政府的量化考核机制中。二是加大宣传。生态公益林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开发, 能够实现林区林业和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实现防止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利益休戚相关。各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 让民众意识到公益林的重要作用, 自觉保护和参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中。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各级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生态公益林保护的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例如, 开展专题讲座、生态林区政策宣读团、生态保护科技知识下乡等专题活动, 让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深入群众心中,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民共建生态公益林的良好氛围。

3.2 从各地实际出发, 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一是因地制宜, 实施差别化的公益林补偿政策。我国大部分公益林建设资金用在了管理和维护等方面, 用于林农的补偿和提高他们的实际收益方面较少。尤其是禁止商业性采伐以来, 林农得到的补偿少了, 收入微薄, 使他们产生了抵触情绪,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林农参与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积极性。因此, 应结合各地实际, 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支出与收入, 确保林农利益不受损害。二是拓展补偿资金来源, 建立多种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应从拓展多渠道补偿资金来源入手[4]。建立多种补偿机制不仅要增加中央财政对生态公益林效益的资金投入, 要督促各级地方政府完善补偿基金制度,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 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利用者付费、收益者补偿”的机制。尝试建立从直接收益行业的经营收入中提取一定的公益林补偿基金制度, 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3.3 从管理渠道入手, 拓展互利共赢的管理模式

为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 我国实行了林地经营权转移的改革, 使林地经营权回归到林农手中。但林地自主与公益林区划间的矛盾及区划不集中、不连片等问题依然影响了公益林的建设与发展。为此, 一是要坚持整体稳定, 部分调整的思路。在大部分林农自愿的基础上, 遵循公益林区的有关规定, 按照整体稳定、部分调整的思路, 对林分简单、树种单一、生态和经济效益较低的区域, 进行适当补充和更换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兼备的优良树种。对生态公益林中的空地, 直接补种乡土和珍贵树种, 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生态区划分应该考虑到林农利益, 实现林区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作, 让林农参与到公益林区的设计、管理和维护中, 并在管理方面达成共识, 共谋发展。如此, 林农在公益林管理中得到了好处, 自然会积极投入到公益林的保护中, 最终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在公益林的管理中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统一标准的管理配套设备和技术, 科学地进行生态林区维护, 提高林区保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从而促进公益林建设健康发展。

4 结语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对现代社会发展、生活和后代子孙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各级公益林建设和管理部门要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长期工作, 强化科学管理机制, 制定出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模式, 实现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愿景。

参考文献

[1]罗联烽.林改后生态公益林管理对策研究[J].防护林科技, 2011 (1) :117-120.

[2]陈虞昶.林改后如何加强集体公益林的管理[J].广东科技, 2011 (4) :53-54.

[3]谭铭智.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机制探讨[J].科协论坛, 2013 (1) :164-165.

生态公益林管理问题及对策浅析 篇8

1 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环境保护, 促进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众多原因的影响, 在建设的过程在存在一定的问题, 特别是建设质量有待提升和管理机制需要完善。现将具体存在的问题梳理如下。

1.1 生态公益林质量有待提升

生态公益林的发展存在着质量问题。很多地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比较松散, 没有按照要求责任到人。此外, 很多生态公益林范围和等级进行了规定, 但是发展以来却存在着一定差距, 林地建设质量差距就等于没有很好地进行建设和管理[2]。

1.2 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

生态公益林的日常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地方对公益林管理的重视程度的不足, 措施不到位的问题, 特别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同时, 当地的林户对生态林的管理和保护意识薄弱, 这些都是阻碍生态公益林发展的不利因素。

1.3 生态公益林投入不足

从生态林公益林的发展和管理来看, 更需要投入资金。但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问题, 再加上上级拨款不能及时到位, 专款没有用到该用之处, 最后终导致生态林的日常维护得不到保障。因此, 可以说没有资金作为基础, 那么就会限制生态公益林的发展, 这也是生态公益林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4 效能补偿机制不完善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比较低, 没有按经济的发展进行补偿。有地方有拖欠补偿金额的现象, 这些都是阻碍生态公益发展的不利因素。根据生态发展的需要, 要想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 就要建立健全补偿机制, 让广大林户得到实惠, 从而提升管理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积极性。

2 对策分析

根据生态公益林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和研究, 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和保护, 从而促进生态公益林的健康发展。

2.1 加强宣传, 提升认识, 提高建设质量

要提升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质量, 首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 很多农户搞不清什么是生态公益林, 还有这些已经具有生态公益林的基地, 有的是省级, 还有的是国家级别, 这些都应该让民众知道, 让他们知道这些生态公益林的价值, 并认识到管理和保护这些生态公益林的重要性, 从而积极参与到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理与保护中[3]。这就要求林区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 认真做好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宣传工作。然后, 针对一些地方部分不重视的现状, 必须进行思想的扭转。特别是他们认为的生态公益林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 且地方也没有精力和财力投入建设, 从而疏忽了管理和保护, 那么这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对于这种情况, 需要地方领导者和林区管理部门正确认识生态公益林价值及重要性, 转变观念, 更新思想, 提升对生态公益林的重视程度。在具体的建设中提升质量, 对公益林中的部分林地进行补助种进行改造, 特别是生长在陡坡或土层中贫瘠的灌木林进行保护, 从而让生态公益林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

2.2 强化管理, 多种举措、保护健康发展

对于生态公益林, 进行必要的管理和保护是必须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在生态经济林的管理和保护中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因此, 要想促进生态公益的建设, 就要采取多种措施, 从而实现健康发展。首先, 要有一支责任意识强的管理队伍, 并加强对这些管理的人员的监督和考核, 让他们把这些工作落实下去, 真正做到工作明确、责任清楚, 落实人员、标志和地块等;同时, 要加长巡查的时间, 发现问题及时回报, 然后通过大家的集体研究, 制定解决的方法, 从而解决问题。其次, 加强执法力度。对于侵占的林地、乱砍乱划的现象应该制止, 并给予必要的惩罚, 使用法律手段确保生态公益林的健康发展。最后, 对于特殊的情况, 可以采取封山造林。实现封山造林, 主要是因地制宜进行种植和保护邻区, 真正做到能够养活树木, 这样才能起到封山的效果。封山造林是一种有效的育林的方式, 也体现了对生态公益林的重视, 因此, 这项工作要扎实地开展下去, 要做出成效[4]。

2.3 建立和完善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机制

通过补偿的形式激发保护生态公益林, 从而落实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因此, 要不断完善生态公益林效能补偿机制, 从补助转化到财政补偿的形式, 成为常态化, 并逐步提升财政补偿的力度, 让林户受益, 并激发他们育林的动力。对于财政补偿具体如下。一是补偿分为政策性和劳务性的两部分。对于政策性的, 我们主要是补偿集体或农民的损失, 而劳务性主要是针对生态经济林的管理和保护的劳动报酬, 总而言之, 不能让农户和林户受到损失, 而是让他们真正受益。二是对与补偿采取了分期进行的, 根据经济的发展, 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标准, 这样更符合实际, 从而逐步提升补偿金额, 而不是一层不变, 不然随着经济和消费水平的提升, 民众的积极性就会丧失, 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标准。总之,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要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从而实现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价值。特别是要加强林区农民的公益林保护意识的培养及加强对补偿机制的研究, 从而实现生态公益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花.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机制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26) :267.

[2]孙金华, 唐小明, 黄艺.我国生态公益林管理的内涵及体系结构[J].世界林业研究, 2011 (4) :45-49.

[3]李贤.德钦县生态公益林管理现状与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013 (2) :42-45.

云南省公益林管理相关问题初探 篇9

1我省公益林的面积

我省国家级公益林历经2004年的国家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2012年的区划落界这四次区划界定后,切实将国家批复认定的11877.7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全部落实到了山头地块、林班小班;做到界线清楚、权属清晰、数据准确。国家级公益林按林地使用权分为国有、集体、个人,其中,国有4907.67万亩,集体5164.5l万亩,个人1805.52万亩;按保护等级划分为一级保护、二级保护、三级保护,其中一级6315.09万亩,二级5365.64万亩,三级为196.97万亩。我省国家级公益林权属为个人的已全部确权到户;权属为集体的已经均股均利到户。地方公益林分为省级公益林、州(市)级公益林和县(市、区)级公益林。经省政府批复认定,我省共区划界定地方公益林面积6932.8万亩,其中,省级公益林5916.8万亩,州级公益林253.1万亩,县级公益林762.9万亩。

2公益林管理现

云南省的生态公益林经历了摸索、完善、创新的过程,现己探索出一套实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完善前行。

一是实行财政、林业双线管理。省林业厅、财政厅联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门工作机构,共同贯彻国家林业局、财政部的安排部署,共同制定我省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具体政策措施,参照天保工程成功的做法,把公益林补偿“任务、资金、责任”逐级明确到基层,落实到实施单位。做到工作开展统一推进、补偿任务和资金统一下达,检查考评统一组织。

二是实行层层落实责任。省、州、县三级财政、林业部门层层分别签订补偿基金管理责任状和实施补偿工作责任状,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管理要求。同时,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与相关责任单位和护林人员层层签订管护合同,将“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责任落实到单位,管护落实到人员”。

三是实行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管理规定,明确补偿资金使用的原则、程序、用途、范围,规范补偿资金拨付渠道和兑现方式,紧扣下达、拨付、使用、兑现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好公益林补偿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补偿资金的安全。

四是实行长效的管护机制。在充分尊重林权权利人的意愿,确保责任主体不变,权属主体不变,监管主体不变的前提下,根据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采取专业管护、联合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划定管护责任区域,签订管护责任合同,落实管护经费,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管护人员,全面建立主体明晰、责权利相统一的的管护机制。

五是实行长期的监督管理机制。省林业厅、省财政厅切实加强工作指导、监督和资金稽查,定期组织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责任制执行情况检查考评,全面检查考核公益林管护、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做到以检查带动公益林管护质量提高,以考评提高补偿资金使用效益,以奖惩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如省林业厅稽查办2013年就对全省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实施组织了核查,并向省财政厅等省级有关部门上报了核查报告。

3公益林存在问题

(1)公益林补偿金额偏低,特别是国家管理的公益林,目前每年每亩5元标准,难于适应管好公益林的需要。

(2)集体(个人)国家级公益林,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结束后,林地经营权放活,商品林地价值突显,而且还可以抵押贷款和进行流转。因此,公益林与商品林的收益进一步拉大,每亩10元补助也太低,林农不愿活自己所有的林地划为公益林,即使划了管理积极性也不高。

(3)在目前补偿标准偏低的情况下,一概严管禁用,让林农守着巨大的公益林资源受穷,缺乏相应的可持续经营配套扶持政策,既不利于公益林的培育,也不利于夯实补偿工作群众基础,确保公益林的稳定。

(4)目前公益林经营管理,重保护、少培育、轻利用的现象突出,影响公益林的发展和生态效的发挥。

(5)缺乏国家级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政策及《国家级公益林经营管理办法》等公益林保护与利用政策,影响了管理效能和质量的捉高。

(6)目前所启动的公益林补偿完全依靠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投入,投资渠道单一,况且国家财力毕竟有限,补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补偿标准低的突出问题仍然不能从根本上破解。

(7)国家林业局未设立专管机构主抓这项工作,我省州县级林业部门多数挂靠在资源林政、林业勘查、营林规划等部门,上下沟通难。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推进森林生态补偿政策的贯彻落实。

4几个问题探讨

(1)公益补偿

按照“统一规划、科学界定、依法管理、分级负责、权责一致”的原则,我省参照国家的补偿标准、政策,于2009年建立了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以5元/每年每亩的补偿标准,将“天保区”权属为集体、个人的省级公益林和非“天保区”的4730.81万亩省级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2011年我省也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将权属为集体和个人的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7.5元/亩,2012年提高到10元/亩,实现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同标准补偿。目前,全省省级公益林补偿面积4637万亩,补偿标准国有5元/亩,集体和个人的10元/亩,补偿资金4.8亿元。同时,在1016万亩州县公益林中,只有昆明市已参照国家和省的补偿标准,建立了市级公益林补偿制度,其余州县级公益林因财政困难等原因,没有启动实施补偿。无论是补偿标准,还是资金使用范围和管理措施,我省地方公益林补偿制度与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基本一致。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经调查和询问林农,认为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为保障林农的收益权,缩小两类林收益的差距,提高补偿标准非常迫切和必要。从云南实际来看,云南补偿标准至少要包括:森林和林地划为公益林造成的经济损失、管护公益林所需的成本、提高公益林质量而进行抚育和补植的费用;而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每3年对补偿标准进行调整。另外,地方公益林仍然是林业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应从生态安全属于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由中央财政比照“天保”二期政策对非天保区地方公益林给以管护补助。建议提高国家级公益林地补偿标准,权属为国有的每年每亩10元;权属为集体和个人的近期提高到每年每亩40元以上,远期达到林地绝对地租水平必须提高补偿标准,才能稳定公益林,才能解决林农不愿划公益林的问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共财政为主、市场筹措为辅”的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按照“谁受益,谁付费”原则,进一步拓宽补偿基金筹措渠道,积极支持和鼓励形成市场筹措机制,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2)公益林经营

目前公益林经营管理,重保护、少培育、轻利用的现象突出,我省国家级公益林大多分布在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广大林区群众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依赖度比较高,在目前补偿标准偏低的情况下,一概严管禁用,让林农守着巨大的公益林资源受穷,通过开展生态公益林的合理利用,挖掘生态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提高公益林自我补偿能力。建议积极研究制定国家级公益林可持续经营的政策,尽快出台宽严适度的《国家级公益林经营管理办法》,鼓励对公益林实行可持续经营同时,也要明确禁止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怎么管的规定。可以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展适度的森林经营活动,提高经济收益。充分利用公益林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景观资源,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合理地对公益林进行开发利用。

完善公益林经营管理政策,一是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部分集体、国家级公益林(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一级公益林外)可以流转和抵押贷款,吸纳社会成员和民间资金参与公益林保护和建设;二是除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极为脆弱的敏感地区外,经过严格的作业设计,对公益林采取抚育间伐、更新采伐、补植补造等方法,进一步改善林分结构,提升生态效益。三是在不影响公益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鼓励群众开展经营活动,为生态旅游、森林蔬菜、森林花卉、森林药材、野生食用菌、野生动物养殖、特色经济林等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利用非木质林副产品,增加群众管护公益林的收入。竹林根系发达的,建议明确可以对公益林中的竹林进行适度采伐。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引导和鼓励生态公益林区的林农,充分利用生态公益林的景观资源,经营以农家特色为主的“农家乐”、“森林人家"等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增加林农收入,提高自我补偿能力,缓解生态公益林保护给林农带来的生活压力;重点景区涉及集体公益林的,旅游单位应从收入中反哺相关林农。

(3)理顺公益林管理体制,加强补偿工作管理

我省州县级林业部门多数挂靠在资源林政、林业勘查、营林规划等部门,上下沟通难。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推进森林生态补偿政策的贯彻落实。建议国家林业局健全公益林管理机构并强化行政管理职能,解决机构编制和人员经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任务艰巨,既有项目建设工作,又有资金使用管理,政策性、技术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尤其是云南省既有实施天保工程的县又有执行非天保区政策的县,必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才能确保完成任务。

(4)公益林流转赎买

建立公益林赎买制度,将生态效益作为一项公共产品,由政府买单,尤其是对一些重点区位的集体公益林由政府赎买,变为国有,这是经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产权后,维护林农物权的好办法,也是解决部份公益林所有者不愿经营公益林或无能力经营公益林的最好办法。但从云南省的情况来看,应从财力和当地实际出发、逐步实施。

5结语

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和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是我林业重点工程,现在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生态补偿费偏低、资金来源单一,重保护、轻经营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影响生态公益林效能的发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创新性的解决,这是摆在我省林业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任。

摘要:本文对全省公益林的现況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简单叙述,而后针对性的对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

永善县生态公益林管理的提高措施 篇10

永善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 昭通市北部, 位于东经103°15′~104°01′, 北纬27°31′~28°32′之间。东与大关、盐津县接壤;南连昭阳区;北接绥江县;西北隔金沙江与四川雷波、金阳县相望, 是滇、川两省六县的结合部。东西横距46.6km, 南北纵距121.2km。总面积2778km2, 年平均气温17.1℃, 年降水量457.9mm。2013年, 全县林业总产值63133万元, 比上年增加32332万元, 增长105%。其中:核桃种植面积23052.67hm2, 投产面积7664.2hm2, 产量4369t, 产值10486万元;花椒种植面积17856.53hm2, 投产面积6990.67hm2, 产量4102t, 产值22969万元;竹子1266.67hm2, 产值1487万元 (其中竹笋干产量316t, 产值1264万元;竹材产量2820t, 产量223万元) ;天麻种植面积409hm2, 其中投产面积256.67hm2, 产值4624万元。其他林业产值23567万元 (指蜡虫、木漆、油桐、药材、木材、板栗、野生天麻、其它等) 。

全县有三江口原始森林4666.67hm2, 竹林1.33万hm2, 森林覆盖率为7.9%, 成材林主要有松、杉, 有女贞、珙桐、黄杉、香樟、椿木、楠木、水青树、鹅掌楸等珍稀树种。全县天然林面积95694.2hm2, 蓄积3021000m3。其中, 天然乔木纯林面积31850.2 hm2, 蓄积2193080m3, 分别占全县天然林总面积的33.29%, 总蓄积的72.59%;天然乔木混交林面积8984.7hm2, 蓄积798610m3, 分别占全县天然林总面积的9.39%, 总蓄积的26.44%;天然竹林面积1267.4hm2, 占全县天然林总面积的1.32%;天然疏林面积31.6hm2, 蓄积810m3, 分别占全县天然林总面积的0.03%, 总蓄积的0.03%;天然灌木林面积53560.3 hm2, 分别占全县天然林总面积的55.97%;天然散生木蓄积4920m3, 总蓄积的0.16%;四旁树蓄积23580m3, 总蓄积的0.78%。

2 公益林项目的生态作用

2.1 生态效益

森林又被称作“绿色水库”。树木落到地表的枝叶可以起到保水的效果, 树冠可以截水。雨水渗入到地下后, 一部分会汇集成小溪, 流入到江河中。此外, 森林还具有良好的保土效果。按照667m2森林可以保土4t计算, 生态公益林可以保护645.3万t的土地不被流失, 并且落到地面的枝叶腐烂后, 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

通过对公益林进行管理和保护, 可以有效增加森林面积, 提高森林质量, 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为野生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在促进旅游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2.2 社会效益

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管理后, 可使管护区域的林分质量大大提高。使区内的气候得以改善, 加快农副行业的发展, 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1]。此外, 高质量的森林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增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降低空气污染, 使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3 永善县生态公益林管理存在的问题

永善县生态公益林管理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公益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明显提升, 老百姓爱护山林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部分农户省级公益林补偿面积小、资金少, 一些村民补偿资金通过一卡通兑现给农户后, 农户不够重视。 (2) 无工作资金, 上级要求同级财政预算, 但永善财政困难, 无力划拨。 (3) 不能及时兑现补偿资金, 主要是林改之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4) 村民代表结构复杂, 外出打工人员多, 村民代表会议难以召集这些人员, 严重影响公益林工作开展。

4 生态公益林管理的提高措施

4.1 进一步规范公益林管理

针对公益林建设出现的问题, 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 维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对已经签订的管护合同、禁 (限) 伐协议等进一步完善修改, 将生态公益林权属落实到户, 根据林权证对公益林的属权进行登记, 将生态公益林的补偿资金发到每个林权拥有者的手中, 由于不同生态功能、不同群落结构、不同树种的生态公益林经营管护成本存在差异, 因此, 要根据不同的保护等级, 针对性的建立生态功能评价模型, 制定不同的补偿标准。

4.2 提高林分质量, 增强生态防护效益

在增加森林资源总量的前提下, 对林地的生产能力进行提升, 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 建设高质高效的生态公益林。在建设生态公益林时, 要以发挥公益林的生态功能为基础, 按照维护和使用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 保证我国生态公益林发展的可持续性, 外聘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公益林的造、封、补、管等工作的指导, 提高林地植被的恢复速度, 进而使林地的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 建设出结构合理、树种类型多样、生态效益稳定、功能齐全的生态系统。构建多样化林体, 在乔木下要有灌木, 在灌木下要有草, 开展草、灌木、乔木结合建设的立体森林建设[2]。提高生态公益林区的防火基础建设, 构建出完整的火灾补救、预防系统, 根据永善县的气候情况和水文地质情况引入新的植被, 达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发展的目的。

4.3 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宣传力度

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 不仅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提高管理措施, 还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 提升公益林保护的社会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 加大生态公益林的宣传力度。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完善基础宣传设施;加强宣传的针对性;在一些重要的交通通道和城市地段设置公示栏和宣传牌, 尤其对于重点林区来说, 需要设置完善的宣传设施, 将宣传资料发放入户。 (2) 将宣传的重点凸显出来。在宣传的过程中,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工作, 对公益林管理和建设过程中老百姓关注的问题进行解惑, 将公益林建设的思想工作和群众长期维护工作做好。 (3) 构建长效机制。政府要定期对公益林保护的宣传工作进行考核, 提高管理意识, 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管理看作一件重大的安全管理事项。把领导干部纳入宣传对象, 不断强化各级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意识[3]。 (4) 提高服务指导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力度, 安排技术干部到农村进行走访, 提高村民保护公益林的意识, 开办专题讲座, 使公益林保护观念深入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

4.4 严格保护, 动态监测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 公益林的管理是保证公益林生态效益充分发挥的关键, 做好公益林的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高定位。相关政府要建立规格相对较高的管理机构, 对分管领导的责任进行明确, 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公益林管理细则和管理考核措施, 将管护责任区合理的划分出来, 签订具体的公益林管理合同, 对管护主体的责任进行明确, 将林业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每年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情况和建设情况考核3次以上, 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考评的一方面因素。 (2) 根据《森林法》中的相关规定, 做好公益林的保护工作, 坚决杜绝违法占用的情况出现。不允许私自更改经过批准的公益林。对管理责任进行明确, 加大法制管理力度, 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4]。 (3) 进行严厉打击。不允许公益林区出现伐木、打猎、建坟等情况,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行为, 相关管理部门要提高监督管理力度, 开展联合执法, 提高执法力度。对采伐限额进行严格控制, 做好林地的防护管理, 对护林员的防火责任制度进行完善, 保证防火措施落实到人。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防治系统, 对生物多样性定位检测系统和生态公益林系统档案进行完善, 构建预防林业有害生物的预警网络。

5 结论

总而言之, 做好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工作, 在保护生态效益, 改善自然环境、控制空气污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永善县的实际情况, 对公益林管理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 然后对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生态公益林管理的提高措施, 推进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祖挺.浅谈林业站在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中的作用[J].福建林业科技, 2004, (12) :96-97.

[2]蒋耀华.承德市生态公益林现状和保护管理对策[J].河北林业, 2008, (02) :102-103.

[3]李桂珍, 高玉梅.对生态公益林区、商品林区林种经营利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21) :620-621.

公益林管理 篇11

关键词 林改;公益林;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6.2;S7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66

面对我国经济过热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下林木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林权制度改革。为了更好地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广西地区做出了一系列林改工作,截至2011年基本完成了广西地区林权制度改革。但在林权改革之下,因为林农经济效益受损,其不注重公益林的监督管理,保护公益林,致使公益林发展受阻。对此,广西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切实有效得措施来强化公益林监督管理,为促进公益林健康、平稳、向上发展创造条件。

1 林改后公益林发展现状

从广西地区近几年林权制度改革努力情况来看,广西地区主要是通过4个阶段来实现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一阶段起始于2009年,将多个市级列为试点地区,进行林权制度改革试行,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向县级推行。第二阶段起始于2010年,因为林权制度改革试行的成功,所以在整个广西地区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当然,也有部分林農反对林权制度的推行,但总体上完成了60%的林改任务。第三阶段起始于2011年,积极说服反对的林农,尽可能100%地完成林改任务。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林改任务完成73.6%;开始于2012年的第四阶段主要是加强林改后公益林的维护、监督、验收等工作。

从林改后公益林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公益林发展现状不佳。原因是,公益林发展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公益林受损,阻碍公益林发展。例如,部分农林因为公益林的推行使自身经济效益受损,致使其忽略对公益林的保护;分布在大石区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的公益林难以良好地生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益林维护资金有限,使其难以全面、合理地维护、监管公益林,相应的公益林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1]。

2 林改后公益林管理存在的问题

的确,林改后公益林发展不佳与很多因素有关。但公益林管理不佳所造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改善公益林发展现状之际,应当明确林改后公益林管理问题,以便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强化公益林监督管理。参考相关资料及实践考察,确定林改后公益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公益林监督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林改之后,广西政府及相关部门为了更好地发展公益林,做出公益林调研部署、管理规划。但在公益林监督管理制度制定及实施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公益林监督管理不到位。所制定的公益林监督管理制度还存在漏洞,如监督管理制度未明确说明对林农破坏公益林行为惩处;未针对不同地区公益林监督管理要求等,致使监督管理制度难以有效约束公益林监督管理工作。另外,因为一些公益林在比较偏僻的地区、地形险峻,致使公益林监督管理困难;一些监督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未按照工作要求,规范、合理地落实各项监督管理工作。以上不良情况的存在,都阻碍了公益林发展。

2.2 公益林监督管理方式不科学

充分发挥公益林监督管理作用的发挥,需要正确、适合地运用监督管理方式。但广西地区公益林监督管理方式还有待完善。当前,公益林经营权及管理权混淆,导致公益林监督管理主体既是林农也是管理人员,这给一些林农破坏公益林创造力机会,认为自身具有经营权,可大肆砍树。这对于公益林的发展带来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2]。

2.3 林农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

公益林监督管理效果不佳,与很多林农违规采伐有很大关系。的确,林农是集体公益林的一员,具有林权,但并不代表林农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林木采伐,而是需要林农投入到公益林维护当中来,构建自然、和谐家园而努力。其实,林农之所以忽略公益林的保护,乱采乱伐,主要是林农的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公益林乱采乱伐是违法行为,没有意识到公益林保护是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环境。

3 林改后加强公益林监督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林改后公益林监督管理不到位、不合理、不科学的情况,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

3.1 制定健全的公益林监督管理制度

面对当前广西公益林监督管理漏洞百出的情况,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的公益林监督管理制度,即依据《国家级公益林区化界定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广西地区林改公益林管护情况,制定《广西完善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区化界定技术操作细则》文件、公益林监督管理制度、公益林管理人员激励制度、公益林监督管理责任制等,全面的、规范化、标准化开展公益林监督管理工作,并积极落实公益林监督管理评定工作,及时发现公益林监督管理工作不足,及时调整监督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公益林监督管理作用最大化[3]。

3.2 构建多元化的监督管护模式

相对来说,公益林管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量大的工作,在具体落实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公益林管护效果不佳。对此,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统筹全局,了解广西公益林分布情况及各个地区公益林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相关方面,进而针对不同地区公益林提出适合的管护模式。也就是在整个广西地区实行多元化公益林管护模式,如公益林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公益林药草生产管理模式、公益林自然管护模式等,科学、合理、有效地管护公益林,为林农创造更多经济效益,逐渐改善林农对公益林维护的偏见思想,积极投入到公益林维护当中[4]。

3.3 做好公益林相关法律教育工作

当然,针对一些林农不参与公益林监督管理,甚至乱砍乱伐公益林的情况。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广大林农进行法律教育、素质教育,同时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逐渐增强林农的生态保护意识、法律意识,正确看待公益林,采取正确的途径来获得经济效益,如林药培育、林草培育和林下旅游开发等,同时更好地维护公益林。

4 结语

从近些年我国广西地区公益林发展情况来看,林改后公益林监督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益林规模化发展。对此,应当健全公益林监督管理制度、做好公益林相关法律教育。

参考文献

[1]石龙玉.林改后如何加强公益林的监督管理[J].吉林农业,2014(9):58-59.

[2]曹骏武.元阳县公益林的监督管理要点探析[J].绿色科技,2015(1):144-145.

[3]李利.公益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4(9):78-78

[4]岑艳芳.林改后如何加强集体公益林的管理[J].吉林农业C版,2012(6):163,162.

公益林管理 篇12

生态公益林的主要内容是为了实现森林的生态效益。生态公益林能够防止污染、调节气候、保持水土、休憩保健、防风固沙等, 能够为人类提供好的生存环境。生态公益林的建设是林业生态建设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林业分类经营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公益林的综合经营进行管理能够促进生态林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公益林的经济效益。

2 背景情况

浦城地处我国福建省最北部, 是闽浙赣三省的交界处, 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与生物资源。浦城作为福建省第三大县, 有福建的“北大门”之称。浦城县境内水系分别流入闽江、钱塘江与长江, 属于三江流域。浦城是中国最早的商品粮基地, 是中国的十大香樟基地之一。武夷山与仙霞山分别延伸到了浦城的西北与东北方, 这里山延两脉, 水注三江, 共有山地面积4 374 000亩, 河流水域面积150 000亩, 耕地面积554 700亩。林业用地面积为4 079 000亩、森林蓄积量15 812 000m3、森林覆盖率73.3 %。现阶段, 浦城县辖二个街道、十七个乡镇, 公益林补偿面积986 316亩。

3 浦城生态公益林管护现状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规模较大, 产生的效益众多, 通过对生态效益林进行管护, 不仅可以提高公益林的生长效率, 还能为人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效益。

3.1 联户管理模式

联户管理模式主要是针对生态公益林较多的村, 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与”均利、均山、均权”的原则将集体公益林管护的权利落实到联户或者是村民小组之中去[2]。实行联合管护, 能够让联户内部以及村民小组中的所有村民都能够享有承包管护权, 明确自己的管护责任, 提高管护质量。

3.2 专职护林员管护模式

专职护林员管护模式主要是针对生态公益林较少的村。护林员通过公开选聘, 在经过林业站的审核批准之后, 护林员与村委会签订相关的管护合同, 同时将专职护林员的工资与其管护的责任挂钩, 要求护林人员签订管护质量抵押金, 则可以根据其管护的质量来实现其奖惩。

3.3 个人管护模式

个人管护模式基本都是由对个人所有的公益林进行管理。对于一些公益林面积不是很多的村民来说, 无论是联户管理模式还是专职护林员管护模式都会浪费一定的经济成本, 所以, 生态公益林若是属于自己所有, 则可以通过自身对公益林进行看护, 补偿费也属于个人所有。

3.4 浦城生态管理模式下的基金统计表

浦城2014年在上述管理模式下实行的管护模式下资金统计表 (表1) 。

4 加强管护的对策

4.1 生态管理

(1) 建立健全林业制度。生态公益林的管护是我国各级林业部门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为了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管理, 必须建立健全的与生态管理相关的林业制度, 在法规法律的保障之下提高我国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质量。

在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 国家还应该完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资源监管制度、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制度、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等[3]。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管理办法, 能够稳定林权, 保护林权所有人与林地经营者的合法经营与合法权益, 能够明确产权的主体, 实现生态区划界定严管严控, 为生态林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2) 发展林下经济。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工作是直接影响到林区人们群众保护森林与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浦城目前林下资源利用开发的领域较为狭窄, 产业的效益并不明显, 综合开发利用未达到高级阶段, 因此, 各级的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浦城县的现状, 为林下资源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服务体系, 对林业的资源进行利用, 科学的承包开发项目, 逐步建立出适应浦城生态效益林的营销体系, 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4]。生态公益林在进行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让承包户在林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中得到一定的资金补偿, 从而让生态公益林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保护与发展, 促进生态平衡。

4.2 综合管理模式尝试

(1) 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 争取财税金融扶持。浦城是公益林建设的重要基地, 农民的收入主要是通过林业获得。在对生态林实施保护的时候, 必须要考虑公益林补偿标准。所以, 为了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 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 能够提高农民的管护积极性, 促进生态公益林的和谐生长。政府可以相应的提高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并给予财税金融的扶持, 在保持生态公益林得到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发展森林经营新模式。森林不仅是维持我国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也是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因素。闽江地区山体陡峭、江河纵横、溪涧密布, 具有其独特的自然美景, 是游人们向往的地方。所以, 可以将生态公益林与旅游业相结合, 科学的规划旅游资源, 根据公益林的生长周期选择开放时间, 不但能够发展林业经济, 而且还能宣传生态公益, 让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

5 结语

环境的协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森林作为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之中的主体, 是动物与人类赖以生存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资源。而保护与发展森林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主要话题。通过对生态公益林的管护以及综合经营, 能够在生态公益林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提高人们对于公益林管护的积极性, 促进公益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长军, 刘柏林, 刘延君.辽宁省生态公益林管护及综合经营管理模式探讨[J].防护林科技, 2012, 12 (24) :94~95.

[2]汪锦辉, 邓华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及经营与管护综述[J].林业资源管理, 2013, 9 (16) :30~34.

[3]余国信, 汪爱君, 蒋念亮.淳安县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调查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 2015, 8 (22) :126~128.

上一篇:氧化还原电位下一篇:优质品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