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价值论文

2024-06-30

协同价值论文(共10篇)

协同价值论文 篇1

1 前言

何为科学元典?科学元典给世界一个显性与隐性结点, 对于时代的发展可谓是切口, 让我们随着这个切口去对接这个物质世界。在对接的过程中就会深切的体会到科学其本质的内涵:多学科借鉴、迁移、交叉的整体反应。科学元典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被当今想起来的知识体系中称得上元典很多, 如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 这些都是科学的, 而还有许多称得上元典的科学被人遗忘, 如电的发现、光能的开发等。无论是人们记得起的、忘记的我们都要为科学的进步继续研究—协同运动是体育科学的元典吗?

1.1 协同运动价值演进

研究协同运动分野与融合, 使得人们对原有事物的再认识过程, 用定性的维度去指导定量细节, 新视角下的思辨带动着空前的创新, 而这种创新正是运动训练学提高的核心问题——协同学与运动训练学的融合。

1.2 协同运动优势所在

哈肯在《协同学》中译木序中写道:改善每个人的生活是人类当今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协同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其研究焦点是复杂系统宏观特性的质变。它通过对系统中若干支配模式的研究, 把微观组分和宏观特征联系起来, 从数学意义上描述了系统的各个个体如何进行协作, 进而产生新的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

协同学的优势在于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 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说过, 他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 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 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 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 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所以, 用协同学的视角下去前瞻性的分野与融合运动训练学有跨时代意义。

1.3 协同运动迫切需求

运动训练学发展到当下迫切需要提升空间依然,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的教材的改进过程中, 总是有一定的问题出现, 如运动训练学的定位问题研究、实用性研究、定量性研究等, 都没有给出一个清晰量定, 所以,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上不上下, 不下是两难境地。其本论文的研究总结就是要对宏观、中观、微观的三者有一个清楚认知, 定量化的对运动训练学的不足加以理性与实践的剖析。

2 协同运动的理论动态

生物学是一切运动的基础, 只有对生物学基础有了更好的了解, 才能充分的对运动实践有一个新的整合。协同有多种解释, 在“协同进化”一书中, 就有明确的梳理, 任何一种物质, 都有其本质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就是对内因的各个生物学机制的相互协同作用结果, 在当下的研究中, 没有对人体的生物学机制的各个器官的生物学协同研究, 可能研究的局限性制约了人们对协同的关注, 只是更多的单一系统的研究, 而多系统的协同是人们从理性层面更多认同其协同学的价值所在。

2.1 协同运动的生物学机制

任何一个能量系统的供应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其规律的把握就是要对能量供应的潜在原理和实践应用有深刻的研究, 用一个链式思维去分析能量学的问题, 整合现有的资源去梳理能量学的内在和外在的终极问题。从而使得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面去商榷一个协同训练能量系统。能量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些能量更好的产生和利用。产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但在关注的问题背后还有更为重要的利用问题, 利用问题也就是应用问题。

2.2.1协同运动生物学机制分析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 任何肌肉的训练都与神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道理就在于神经与肌肉、肌肉与肌腱、肌腱与韧带、韧带与骨之间有机的协同结果。肌肉收缩是神经与肌肉共同作用的结果, 神经是力量的“发动者”“控制者”, 而肌肉收缩是力量的具体表现形式。神经因素有助于增加力量, 在力量训练中, 通过更有效的募集运动单位, 增加运动单位的协同作用, 主动性和肌肉保护性机制的抑制来增加力量。具体的做一个动作时, 表现的外在动作就是多关节动作的组合, 其组合的表现就是协同训练机制之源泉。做一个动作时, 越多要求关节参与越好, 越能体现协同原理所在。这样的动作对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要求非常高。换句话说, 专项动作需要多个动作整体发力完成, 神经的冲动的发放是单个的冲动, 就在发放冲动的同时, 是大脑同时发放多个控制单个肢体的冲动, 而不是在每一个肢体上发放多个冲动, 专项的动作要求每个神经、每块肌肉之间协调工作才能更好的完成。因此, 神经-肌肉的协同、每个神经之间的协同、每块肌肉之间的协同, 都是需要彼此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制约。只有更好的控制神经、神经-肌肉、肌肉之间的协同, 才能更好的提高运动员的平衡控制能力, 从而提高专项力量, 提高运动成绩。

能量学机理分析:在能量学的机理研究主要对能量的来源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在一定意义上就能运用的运动实践中。

谈到能量问题首先应该想到, Fox and Mathews这两个人, 他们界定了在高能量, 短时ATP三磷酸腺苷能量的供能形式。

综上所述, 三个运动机制的分析不能完全的代替运动训练学的全部, 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能说明运动训练学的机制就是这样依据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运动训练学与生物体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这种联系就是对各个生物体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协调, 相互协同都有自己合理的运行系统。

2.2 协同运动的理性价值

协同学的研究依据哈肯的协同论来演进, 其本质就是多个系统的有机协同来工作完成一个目标, 这就是宏观层面上的指导, 而运动训练学的演进也是依据各个学科的发展来演进的, 只是单方面的研究, 或许有一些交叉学科研究, 但是还不能完全的代表全部的运动训练学的本质。其理性的价值就在于: (1) 协同学指导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方向。 (2) 运动训练学依据协同学的指导能进一步提升运动训练学的实践价值。

3 协同运动实践的分析

协同学与运动训练学的融合可谓是良师益友, 为什么这样说?其道理就是宏观层面的指导应该说是良师才可以做到, 而在有良师的指导也要有益友的配合, 这样才能更好的多二者的融合提升到一个高度。

协同学与运动训练学的融合实践价值就在于具体的应用, 理性的高度指导, 才有实践的梯度进步, 然后从实践中在总结有用的价值体系形成理性的结晶, 其融合的道理就是螺旋的演进与发展的。

协同学的前瞻性动作设计要依据人们认识动作的本质开始, 其动作的本质就是整体用力, 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去完成一个动作。这个动作的优点如下。

首先, 各个能量系统内在协同。其次, 神经之间的协调参与, 神经协同是建立在协调的基础之上的, 从而刺激肌肉间的协同;再次, 动作的练习对专项力量的拮抗肌和协同肌进行练习, 一个主动肌的运动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要看拮抗肌放松和协同肌的贡献率的大小来决定;最后, 从动作的参与程度上看, 内部和外部的协同完成动作, 是一个多维的整合。

动作的缺点:没有与专项动作完全相似, 有的肢体参与情况与专项动作相反, 练习多了,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专项力量的提高。综上所述, 协同训练的设计就是在于对人体内部机制和外在的形式上的掌握程度来决定动作的设计。所以, 其协同的优点和缺点就会相互兼容, 从而提高运动训练学。

4 结语

4.1 协同运动的理性价值

协同学的生物学机制直接影响着运动训练学的外在表现形式, 协同学的理性指导属于宏观层面的指导, 运动训练学的前行属于具体的实践产物, 分野的道理就是要厘清其本学科的位置, 才有更清楚的理性研究, 所以, 协同学与运动训练学一定要建立在有机的内部协同, 才有科学的外在协同学与运动训练学的进一步发展。

4.2 协同运动的实践价值

协同学与运动训练学的融合实践价值在于:其设计的动作外在表现就是上肢、腰腹、下肢有机的整合, 充分运用整体完成训练, 就是用协同的原理来指导训练实践。

协同学与运动训练学的分野与融合的研究并非偶然, 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体育本身的发展而发展, 前瞻性的思维会对未来运动训练的颠覆有质的启迪, 而这种启迪会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H.哈肯, 凌复华[译].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239.

[2]陈小平.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M].134,

[3]吴广亮.福建省青少年皮艇1000米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D].

协同价值论文 篇2

纵观目前市场上,那些处于行业前沿的企业,无不拥有着适合企业发展的营销价值链。而支持他们的营销价值链能够系统性、持续性的运营,其中最为关键的基础元素则是厂商之间必须确保能够有力的有效的合作。

营销价值链的意思是指厂商之间共同起来的关于产品、渠道、终端、促销、培训、营销员、经销商等内容资源共享平台。就目前厂商协同营销思路而言,主要集中体现在营销价值链中的以下五个方面:

1、产品协同管理

2、渠道协同管理

3、促销协同管理

4、知识协同管理

5、资源协同管理

在整个营销价值链的运作过程中,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必须有一方能够主导整个过程,整合双方的资源,界定好厂家和经销商在各个环节承担的职责,产生互动,不断沟通,才能实现价值链的任何一个节点的协同运作,达成一体化。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营销环境已经开始了对厂家和经销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自身的定位,通过营销价值链的运作,厂家才能建立起良性发展的销售体系,经销商才能完善稳定的盈利模式,创造和谐,共同发展,实现厂商双赢,成就厂商一体化的合作关系。

一、产品协同管理

本环节的核心目标就是厂家要开发出既符合公司总体发展、又能够满足经销商经营需要的一种产品。

现实中,很多企业经常通过不断推出新品,争取经销商的订货,提高总体的销量。可是由于厂家自身没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新品上市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如何才能不断开发出满足市场和经销商需求的产品,并确保新品上市成功,这是厂商持续合作的关键,

但如何才能保证产品研发成功率呢? 在这个环节中,厂家要主导产品开发的过程,依靠经销商的参与,提高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1、厂家业务人员、研发人员、高层领导应该多深入市场一线,走访经销商,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来源,了解经销商对产品的需求,充分听取经销商的建议,开发适销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

笔者接触过一个企业,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老总就带着新品的研发构思,主要的信息点是:该产品的原料、口感、出厂价、二批价、终端零售价、目标竞品、针对的目标市场和消费群体、产品的卖点、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规格等,下到市场一线,同各级渠道成员就这些信息进行交流,充分听取渠道成员的意见,并进行汇总分析,最终形成新品研发的思路。这样操作下来,就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新品研发的成功率。

同时,各级渠道成员同多个厂家合作,接触到很多厂家的产品信息,各级渠道成员可以结合区域销售实际情况,向厂家提出适合该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建议,厂家人员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提炼出新品的开发思路。

2、厂家要和经销商共同关注产品的生命周期,避免盲目开发产品,没有规划,很随意,造成产品线定位的混乱,新品种和老产品形成竞争,大大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开发成功一个产品,另外一个产品就要被淘汰。

在最近几年,一些中小型企业喜欢依靠不断开发新产品和高空电视广告轰炸来操作,扩大产品规模和赢取利润。孰不知,一个刚刚处在高速成长阶段的产品,由于厂家不清楚产品目前所处地位,针对刚刚推出的新品大肆宣传,结果一个销售势头正良好的产品却很快被厂家折腾的夭折了,造成了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只有半年左右,而经销商疲于接受厂家的操作,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经销商的经营信心。

面对这样的问题,厂家必须要听取经销商的意见,和经销商一起研究,来对产品线做出一个系统的规划,最简单的操作就是要界定好每一个产品的市场角色。将公司的产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攻击型产品。这类产品是大众消费品,利润较低,主要是为了吸引客流或打击竟品。

第二类:利润型产品。这类产品单品利润较高,对提升品牌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是未来市场的主要产品。

第三类:形象性产品。这类产品是一般是用来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产品档次,销售量也一般不会太大。

协同价值论文 篇3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协同机制;二维协同;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2-0062-06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农产品的贸易地位的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事件频发,各级政府逐步深化对食品质量的监管,政府部门相继出台《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和《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重点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并提出加强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保障。作为农产品流通的承载单元,供应链构建方式及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农产品流通中的质量风险。为更好地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必要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的运行模式。

因此,本文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封闭供应链的关系出发,着力探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运作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保障和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制,设计基于供应链单链的纵向协同模式和供应链跨链间横向协同模式,以期从二维协同视角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针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不足,本文从供应链的内部和外部视角摆脱资源瓶颈束缚,不断提升农产品物流业封闭供应链的竞争力。

一、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运作的必要性

(一)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通过构建和完善封闭化运作系统,确保农产品自生产到消费全过程处于严格的质量监管之中,可以实现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稳定和最大限度地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危害(焦志伦,2009)[1]。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强调核心企业主导供应链的协调和管理,注重供应链的质量监管和成本控制,可以有效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刘伟华等,2010)[2]。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通过制定标准化流程和全程信息监控,实施多级检测和实时信息反馈,运用完善的物流网络,实现封闭系统全程高效、安全运营,确保农产品流通过程的质量安全、信息可视化。

(二)供应链协同是农产品封闭化运营的必然选择

供应链协同是指,组成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Manthou et al.,2004)[3]。农产品供应链封闭化的改造可以通过“两个转型+一个控制”实现,其核心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协调、质量监控和成本控制(刘伟华等,2010)[2]。韩啸、何枫(2014)[4]通过调研数据证实供应链契约和协同是影响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绩效的重要中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可以打破内部成员企业个体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弊端,以供应链整体绩效和目标为努力方向,共同协作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实时沟通和协同运作,实现战略决策和行动步伐一致,提高供应链整体和个体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规避封闭化运作过程中成本过高和效率偏低的问题。供应链协同不但有利于个体企业提高效益,更有利于实现整体效益及社会效益。

从市场环境视角,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供应链单链协同难以应对市场多变的供需变化和资源的缺乏,供应链协同的视角逐步由单链协协同向多链及网络化协同视角转变,供应链协同方式和水平成为制约供应链绩效、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是围绕供应链实现横向和纵向的协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纵向协同模式是围绕核心企业,利用契约合作及信息管理平台,以共同目标指导协调各企业资源分配与企业行动,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相互沟通和共同决策,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实现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和绩效最大化的目标。横向协同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构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与供应链外部诸如政府单位、第三方机构、供应链辅助企业等协同整合,借助链外企业的资源共同构建供应链管理联盟,以一定的经济驱动实现供应链的资源协同整合,实现供应链单链资源的拓展;二是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跨链管理协同,通过供应链间同级企业的资源整合,实现单链企业资源拓展的目的,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和资源利用效率。

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的基础要素分析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运作和管理,需要构建以协同机制为前提、协同方式匹配为核心的系统和全局的战略思路,通过供应链协同机制和基本方式的梳理和运用,促进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内部和外部协调发展,确保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前提下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以构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机制包括:信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共同决策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方式包括:战略层协同、战术层协同和操作层协同。

(一)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机制

1.信任机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需要发挥统一协调管理的角色,通过契约合作建立供应链的成员信任机制,实现供应链的成员企业战略目标符合供应链整体目标要求,契合供应链整体发展要求。通过信任机制的建立促进合作的长期、稳定、良好发展。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通过成员准入制度,对于符合标准的成员建立相互信任、互利及长期發展的关系,通过相互协作,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并确保顾客价值实现,以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诉求。

2.信息共享机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成员企业在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信息的正向传递和逆向追溯,相互之间开展信息共享和合作行动(陆杉和瞿艳平,2013)[5]。通过搭建基于封闭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和管理平台,实现实时数据交互,确保封闭系统内信息的顺畅传输。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不但可以保证各成员企业进行协调运作,还可以通过与终端消费者的共享,实现农产品信息可视化,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实现个性化定制,进一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

nlc202309041132

3.共同决策机制。共同决策要求供应链的成员以统一的整体,共同面对市场需求,尽可能准确把握需求信息,并且做出最优的运行策略。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共同决策以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通过零售终端与生产商的共同预测,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管理上下游企业的运作,做到快速响应,提高整体效益。共同决策保证供应链上下游之间根据统一的目标规划和市场预测进行协调运作,避免成员企业个体利益行为,因此共同决策的实施需要确保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供应链整体和个体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确保供应链的长期稳定。

4.激励和约束机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和多级检测制度,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封闭运作,同时在协同化运作过程中,可以制定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动态稳定。激励机制可以通过“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来实现,显性激励主要是指供应链的合作各方通过努力,形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利益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价格分配机制;隐性激励是指基于声誉的信任激励,良好的企业信誉可以获得较好的市场合作机会。而约束机制主要通过政府的监管、行业的信誉评价和农产品供应链的成员契约进行约束,避免出现破坏整体目标的短期行为(陆杉,2012)[6]。

(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方式

1.战略层协同。战略层协同是供应链协同的最高层级,它以概念模型和协同管理思想为基础,对整个供应链的协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规定战术层协同和操作层协同的程度和范围(程国平,2004)[7]。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战略层协同包括文化认同、目标统一、关系协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内容。

2.戰术层协同。战术层协同处于战略层和操作层的之间,主要涉及上下游企业间的生产、库存、分销、需求等协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战术层协同主要通过核心企业沟通上下游节点,通过供应链的成员之间信任关系和信息共享,实现基于产供销协调的协同运作,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市场响应速度和价值创造能力。满足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价格适中、信息公开等要求。

3.操作层协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操作层协同是协同运作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承担着信息平台构建、农产品运作标准化、准入制度和检测制度的统一等角色。

三、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模式构建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多级动态监测以及全程信息监控,实现农产品的封闭化运作,保证农产品自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现有的研究思路主要是通过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主导、政府及第三方机构监督,通过构建封闭系统内的协同运作机制,保证供应链个体和整体目标一致,促进供应链协同目标的实现。通过三层次协同方式的执行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调努力,避免短期利益和个体利益行为,实现质量安全视角下的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和整体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本文提出基于封闭供应链视角的横向和纵向协同,如图2所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纵向协同主要是实现农产品封闭系统内的协同运作,从供应链的内部确保成员企业的目标一致、方向协同,实现供应链的整体战略目标。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横向协同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通过与政府、第三方机构、技术企业等供应链外部资源成立管理联盟,实现资源拓展的供应链横向协同;二是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之间的跨链横向协同,主要是不同供应链同级企业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和管理协同。

(一)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纵向协同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纵向协同考察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共同协作能力,从而实现整体目标,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农产品封闭协同内的龙头或主导企业应当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借助其主导地位联接上下游企业构建供应链内部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封闭系统内的信息共享和协作运作,以一致的战略目标指导供应链整体和内部成员的行动方向,实现内部团结一致、对外目标统一。同时,为了促进供应链协同运作的长期稳定执行,需要构建基于战略合作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合理、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促进整体战略稳定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纵向协同机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目标一致的信任关系。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通过准入制度对供应链的成员企业进行筛选,保证供应链的成员符合封闭系统要求,以实现目标一致的协同运作。在供应链纵向协同运作过程中,应当通过契约、情感、利益等途径构建信任机制,确保供应链整体实现“双赢”的协同效应。核心企业在信任机制建立过程中承担着契约建立、情感维系和利益均衡等作用,因此核心企业在搭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时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发挥其核心效应,积极探索保证成员信任的措施。

第二,建立基于信息共享平台的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是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的关键因素,通过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减小“牛鞭效应”,使得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实现协调运作,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和波动。同时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需要实现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信息跟踪、监控和追溯,而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建立基于核心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协调各企业信息系统接口,实现无缝衔接和信息的全程跟踪。建立核心企业主导的信息共享平台,由核心企业控制信息的流量,保证信息流能快速、顺畅地流通,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可以依据核心企业目标和规划,自发调整其经营战略,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

第三,协调供应链各成员的利益。协调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保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员的长期动态稳定和保持协调运作的积极性,因此在实际中应当建立由核心企业主导,对供应链的利益和损失进行均衡分配,确保供应链协同模式下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价值的实现。

(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横向协同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横向协同主要是基于单一供应链资源的拓展,多方资源的整合,实现供应链同级企业间的协同联合,达到提升竞争能力的目标。

nlc202309041132

但是针对农产品供应链横向协同的研究尚不完善,本文针对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要素和协同机制,构建核心企业主导的包含政府、第三方机构、技术企业等管理联盟,以及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单链间基于同级企业资源整合的横向协同。

1.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联盟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实现需要跨越多个专业领域和多个管理层级,需要多方资源的共同参与,通过供应链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和拓展,建立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管理联盟,促进供应链战略目标的实现(赵广华,2010)[8],通过管理联盟可以实现由供应链内部资源协调向外部资源拓展的资源获取和管理方式的升级。供应链管理联盟通过核心企业带头,多方资源整合,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供应链整体最优为目标,共同协调运作。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封闭性需要通过成员选择机制、协调运作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保证实现。基于质量安全和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管理需要多部门、多资源的参与和协调,具体包括:

第一,供应链成员的选择遵循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核心企业标准与政府标准共同作用,形成供应链成员的双重选择标准,同时,通过管理联盟,核心企业与政府可以基于统一目标共同制定,实现标准的统一性和适用性。

第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机制需要构建实时的数据交互平台,包括基于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和战略部署、协同运作的集成管理平台。核心企业通过交互平台实现协同管理和运作,而平台的构建需要整合供应链资源和专业信息技术公司的技术资源,实现以协调管理、信息共享等为目标的协同管理枢纽。

第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离不开供应链的多级检测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正是由于动态的检测和快速的监督反馈机制,农产品才能在封闭的供应链系统内实现全程质量安全。多级检测需要核心企业主导标准和社会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标准相结合,以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对于快速的监督反馈机制可以确保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时供应链内成员快速反应,通过信息追溯查明原因。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监督管理机制需要供应链基于核心企业的各成员企业、第三方机构、政府、消费者等协同运作。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联盟可以实现供应链内部资源的拓展,以统一的目标为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和多方协作,实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单链间的横向协同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横向协同需要打破不同供应链同级成员之间的竞争关系,通过战略协同、资源整合获得竞争优势,实现企业间的“双赢”。如图2所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可以实现基于农产品生产商、加工商、配送商、零售商的横向协同,实现资源、信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消除供应链运营中的不确定性,解决单个成员的资源不足和经营瓶颈问题。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横向协同需要整合供应链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必须整合市场供需关系,确保供应链内部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实现供应链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消除由于供需不平衡而带来的失衡状态。具体可以针对市场需求和产品供应,由核心企业建立联盟,主导成立农产品集配中心,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例如,农产品产地由大型合作组织或政府主导成立区域农产品集配中心,实现区域物流集成模式,成立区域协调信息系统,协调区域中的所有农产品生产商和物流商,共同为农产品链上的加工企业、批发企业、零售企业等提供产品和服务,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供应链效率和效益。

四、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协同中价值创造能力提升路径

(一)基于内部资源共享的价值创造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通过横向和纵向协同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目标一致,共同协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各成员企业符合供应链的战略目标,通过核心企业主导对供应链的内部资源和信息进行整合和共享,突破单个企业资源不足、信息不畅、价值创造能力不足等局限,实现供应链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体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内部资源共享视角下的供应链价值创造需要构建以信任机制和战略合作为前提的协同运作体系,打破短期利益和信息壁垒,实现供应链内部资源的传输与共享,形成农产品多经营主体的资源整合,拓宽价值创造路径,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二)基于外部资源拓展的价值创造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通过构建管理联盟和横向协同,实现供应链单链之外的资源拓展与整合,从而有力弥补供应链内部资源短板,拓展供应链整体和成员企业资源来源路径,提升整体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供应链管理联盟整合多方资源,注重不同领域的合作,实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领域外的多领域资源拓展。通过多领域物流资源拓展,可以突破原有的物流领域资源整合所获得资源的局限,拓宽资源来源渠道,实现价值创造能力提升(陈永平,2014)[9]。供应链横向协同注重实现单链间资源的拓展与整合,通过聚焦于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外部资源的整合,实现资源整合拓展目标,综合利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跨链资源,共享物流资源、信息资源等,突破个体经营者力量薄弱、服务功能不足等劣势,充分发挥封闭供应链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证和总体经营成本的降低,确保供应链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供应链的动态稳定运行。

因此,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内部资源整合和外部资源拓展的协同运作,通过组织资源共享和拓展整合,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而获得更好的服务质量和物流效率,提升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

五、总结

本文系统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与供应链价值创造能力提升的整合路径,根据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特点,梳理协同理论和内外部资源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提出整合封闭供应链的内部资源和拓展外部资源,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纵向协同和供应链单链间的横向协同。纵向协同通过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成员之间实现协同运作,有效降低“牛鞭效应”,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横向协同通过供应链单链间同级企业之间的协同,可以拓展单链资源,提高供应链效率和效益。通过二维协同的共同作用,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和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实现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多赢”。

参考文献:

[1]焦志伦.我国城市食品封闭供应链运作模式及其政策研

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2]刘伟华,刘彦平,刘秉镰.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封闭化改造方

法及其实践研究[J].软科学,2010,24(4):48-52.

[3]Manthou V,Vlachopoulou M,Folinas D.Virtual e-

Chain(VeC) model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87(3):241-250.

[4]韓啸,何枫.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作模式对供应链绩效的

影响——以256家农业龙头企业为例[J].财经科学,2014(11):

92-101.

[5]陆杉,瞿艳平.论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保障机制[J].

江汉论坛,2013(3):56-60.

[6]陆杉.农产品供应链成员信任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

博弈理论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2(7):172-173.

[7]程国平.供应链管理中的协同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

[8]赵广华.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

与决策,2010,27(18):53-56.

[9]陈永平.基于资源拓展视角的农产品物流业价值创造能力

提升[J].当代财经,2014(4):74-85.

(责任编辑:汤钦乐)

协同价值论文 篇4

关于创新体系协同问题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有:协同学创始人哈肯提出的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系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序参量,从而达到系统之间的1+1>2的协同效应。战略管理鼻祖安索夫提出的根据协同学原理企业整体的价值有可能大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日本战略专家伊丹广之研究表明企业协同概念可分解成“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两部分,为分割研究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提供合理依据。亨利·埃茨科威兹与埃特·劳德斯多夫最早提出了大学—产业—政府3方在创新过程中存在密切合作与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的三螺旋理论。卡米恩与施瓦茨从影响技术创新的3个变量:竞争程度、垄断力量和企业规模分析了创新能力是企业各种能力的组合。普拉哈拉德将创新能力定义为一个组织激励与支持其科技创新战略的特性集合。里克罗夫特发表了《复杂性的挑战:21世纪的技术创新》具体分析了创新系统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个要素组成统一的整体。

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李兆友教授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同时涉及创新决策主体、创新R&D主体、生产技术创新主体、市场创新主体、管理创新主体等的并行活动过程,因而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魏守华等在《区域科技论》中强调了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反映了一个区域运用和整合科技资源的能力,代表着区域科技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科技能力的强弱。顾新基于系统论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系统、层次及特征进行了界定。朱付元提出区域创新系统具有“区域”、“知识聚集域”两方面特征。官建成与何颖在基于DEA方法对区域创新活动的技术、经济有效性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尹建华提出资源制约的情况下,协同发展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有效方式。谢学梅于《都市圈协同创新机理研究:基于协同学的区域创新观》一文中指出提升都市圈区域创新能力,需遵循协同学机理,构建都市圈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有序的自组织创新机制。朱孔来教授提出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自组织行为,使整个系统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最终形成新的有序系统。创新能力是由多种能力复合作用的结果。陈劲等从企业生命系统的特征出发,认为技术和市场的联合创新就是要通过有序协同架构的构建促使创新序参量的快速形成。饶扬德提出了市场、技术及管理三维创新协同过程的模型,认为三维创新协同不仅强调技术、管理及市场部门之间的知识及信息的互动,而且更强调这些部门间的价值创造。纪国涛等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主体互动中会产生自发秩序并表现出渐进制度演化特征,企业边界漂移决定科技创新主体互动的适应性演化,创新主体互动效应中演化特征明显。毕克新基于系统的研究思路,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作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重要要素,以促进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为出发点,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上述的国内外研究,从创新系统的组成研究开始,提出了政府,学校,企业等相关作用的联系性,并且对创新主体的组成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基于协同学原理,对创新系统中的子系统协同作用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但基于协同学从企业内外部协同创新视觉研究的不多,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深入。

2 企业创新的协同学方法指向

协同学是一门研究“关于协作”的科学,是以自组织理论方法为基础,研究不同的系统在质变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协同学的广泛的适用性吸引了世界上不同学科诸多学者的注意,并在许多学科以及社会和经济领域中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协同创新在提出后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应用,对企业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协同学的基础分析方法

协同学(Synergetics)亦称“协同论”或“协和学”,来自希腊文,意思是一起工作。它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许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1],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哈肯在研究激光的过程中发现,激光这个现象的产生可归结为从无序转化为有序的自组织过程,并对自组织这一概念进行了更为简单的阐述:如果没有外部命令,而是靠某种相互默契(如工人们协同工作),各尽职责来生产产品,把这种过程称之为自组织[2]。可以说自组织已发展成为目的不断变化的运动。在任何一个系统中都存在有序和无序的矛盾关系,将系统的合作效应的表征和度量称之为序参量;将有序和无序在一定条件下的对立统一形成系统一定的秩序称之为有序度[3]。在协同学中,哈肯用了序参量表示一个系统的有序度,用序参量的变化来描述系统内从无序到有序的矛盾转化,这一过程就是系统和谐的过程。协同学揭示了一个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是如何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子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并且可以自组织的形成功能性很强的宏观开放系统空间或临时有序的结构空间。从协同学的角度来看协同导致有序,或者直接阐述为自组织结构是协同学的基础研究方法和核心理论。

2.2 基于协同学的企业创新的内涵阐释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的定义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提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其意在将不同创新主体进行整合与合作,实现各种分散作用在联合中的总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基于协同学的思想,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换的关键在于组成该系统的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是否能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相干效应及协同作用,从而产生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化[4]。这种协同运动意味着新的有序态的出现,在宏观上表现为自组织现象。

协同学与自组织结构的联合应用最大限度的体现在了企业的协同创新上。协同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新趋势,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动力[5]。由于资源的局限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遇到瓶颈。企业协同创新的出现不但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俨然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有效途径。而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多样化也为企业提供了自由选择空间。

3 基于协同思想的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创新

协同学研究对象是协同系统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状态参量是协同系统在内部要素和外界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驱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呈现不同。协同创新是将协同学理论应用于技术创新领域的结果,其本质内涵是以知识、技术增值为核心,实现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并与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强强联合,完成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6]。

3.1 基于协同思想的企业创新问题提出

“中国制造2025”中,一大转变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一战略转变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机遇。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企业协同创新当前存在着层次不高、动力不足、深度不够、资金不足等问题,尤其是现有的创新机制一定程度上的僵化和单一,产政结合存在严重症结,创新机制不完善,致使整体创新性不强。表现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企业外部尤其是产学研协同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企业长期以来形成内部各部门衔接不足,企业外部与其他创新机构联系弱化,大部分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聚集足够的物力、财力、人力形成有实力的科研开发组织。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对内调动各部门、对外充分挖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使之与企业物质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应该是企业目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企业要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合作,在这样的合作中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相互促进,优势互补。企业可以利用所合作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科研设备,技术信息的优势,结合企业本身在市场、信息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来弥补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方面的不足,从而使产学研联合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使之成为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捷径。

3.2 基于协同学的企业内部协同创新

协同多被理解为“平衡协调”“协调发展”或者“协调匹配”[7]。把它看作是一个企业主体一元化发展到多元化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内部不断向企业外部多方扩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企业内部协同与企业外部协同:

从企业内部协同看,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典型复杂系统,在运行中单靠一个要素是不能够实现和带动整个系统发展的,企业中的研发人员、管理人员、销售人员甚至后勤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各自特长,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中的推动作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必须依靠企业各种人才的创造性及其潜能的发挥。

一般地,企业内部的创新行为主要集中在企业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决策部门形成的企业三大子系统中。研发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出新的设想和新的方案,为扩大和加深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决策子系统主要功能是参与进行创新活动项目的选择、投资的决策、营销的手段;生产决策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发现、阐述、分析和研究市场的需求,为创新目标的制定指明方向。三个部门进行协同合作:提出方案—实施生产—营销的过程就是企业内部协同创新的过程。显然,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3个子系统协同作用的充分发挥。

基于协同学思想,在开放的创新系统中,要素间的关系以复杂的交互作用和非线性的市场营销渗透融合等形式存在于系统之中。协同理论告诉我们,要保持系统的持续流动和协同发展,需要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一种促进系统新的有序产生的反馈机制,在反馈机制的激励和监督下实现子系统间的高程度上的协同,提升科技创新周期,加快科技创新绩效。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内部应该创造条件促进技术、战略、制度等要素之间的沟通,以及企业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决策部门等部门子系统全面接触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使得企业创新联盟合作形式得到顺利发展。

3.3 基于协同学的企业外部协同创新

目前对企业外部协同创新的模式是多样化的,其中“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模式的创新绩效最为显著。协同创新是企业追求创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它的基本要素应该宏观的从社会环境中提取,可分为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市场需求和社会中介等方面,通过研究发现企业与竞争对手、市场需求、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能够更正面的促进企业的协同创新[8],如图1所示。

企业从几方面要素中实现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用户和政府、中介等多方方协同合作,因为技术支持决定企业发展,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技术创新决定企业存活。企业协同创新大多运用在中小型企业上是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直接导致市场竞争中企业行为逐利性减弱,这时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会有效减少企业外部资源消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了解市场与技术是否相吻合也大大降低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有效实现1+n>N的非线性效用。

企业协同创新具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整体性是指创新的各个要素并不是简单叠加而是有机集合,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动态性是指创新系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是需要适应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9]。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目标系统,不仅要考虑其静态结构和联系,还要考虑其动态的因素,即与外部的交流。企业必须同时寻找它们所在生态环境中从核心到外围的关键资源,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技术创新相关者的模式界定为轮式辐射协同。

4 协同学对企业协同创新价值与意义再诠释

哈肯的协同学理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它揭示了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发展规律,企业协同创新理论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也有着重要意义。在“同一”基础之上发展出的“差异”是帮助企业发展与再发展的重中之重。

4.1 协同思想对企业协同创新应用价值分析

对企业协同创新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首先,企业内部的协同创新行为有效的帮助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整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单独对企业而言协同创新是组织内部实行的关于思想、技能等方面的分享机制,提供了多方位交流与多样化协作的机会。在这里我将协同学对企业协同创新的现实意义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实现了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10]。首先,物质交换必不可少。无论人员、资料、资金都需要在协同作用下进行交换。其次是能量交换。在协同创新理论中,物质在运动过程中产生能量,这种能量被视为信息传递的载体。为了达到预期目的,一个协同创新系统会以人为中心进行某种协调活动,同时通过能量载体释放精神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这种精神能量看作是系统中物质能量的一种转化形式。最后是协同创新系统内部与外界的信息交换。协同创新理论主要是将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效用最大化,不但降低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还增强了信息的交换能力。

其次,企业外部的协同创新行为积极有效的获取外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中小型企业遏制了竞争对手的模仿与超越。它可以帮助知识转移,使知识输出方和知识接受方相互受益。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日益加剧,企业愈发依赖于与多领域学科的交流协作。协同创新重点在于不断进行信息的交换与重组,基于多主体的协同创新组织实施很难模仿[11]。政府支持也使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相关政策上扶持,为了实现企业价值,企业通过合作使得协同放大,这样以来不但完成了“新资源”的形成也可以产生了“合作剩余”。因此企业与多方组织的协同作用不但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还降低了成本与风险,对于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2 协同创新理论思想对企业整体发展的价值分析

基于企业协同创新理论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发展、如何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政策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特点是有发展潜力、行动活跃,但是受制于规模小、资源匮乏、研发能力薄弱等因素大多数发展缓慢[12]。经济学家Benerjee等[13]曾在一项研究报告中表明,企业、客户与供应链产业的交互协作能够通过价值的增值过程来促进创新溢出[14],从而使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本文提到的新型企业创新理论即企业、政府与知识生产机构更是将这种交互合作推上了一个巅峰,企业协同创新的核心便是价值创造,其利用两两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各自利益最大化。在这个新的企业创新模型形成之前,市场需求是企业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一环,而现在随着技术不断的更新交替,知识输出成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多数中小型企业把提升创新能力与技术范畴作为继续发展抑或不被淘汰的根本。通过企业之间、教育培训机构、金融部门、政府的相互合作,构建成协同创新的“网络”,从而建立起保障企业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

4.3 协同学“差异与同一”对形成企业创新竞争力的意义

协同学阐释了系统自组织过程各种关系和矛盾的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了世界统一性问题,其内容渗透着同一与差异、合作与竞争辩证关系。协同学基于演化过程中的普遍原理探索同一与差异的关系,同一是指个体处于整体之中,在整体协同个体发展中;差异则是个体的突破同一,显示特色与飞跃,这也是指导企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是企业形成创新竞争力所在。

一方面,企业协同创新的第一要义是需要多方扶持共同发展即“同一”技术支持、市场需求与资金等运转支持影响企业发展得是否顺利;另一方面影响企业发展与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创新即“差异”,这也是企业协同创新的“同一”与“差异”相关性的又一层面的意义。

这种“差异”,就是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特殊不一样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综合运用差异化来进军竞争激烈的市场,具体来讲就是要目标客户的差异化;产品及品牌定位差异化;产品质量及包装的差异化;重点销售区的差异化;市场推广的差异化;终端服务差异化,从而形成企业创新竞争力。只有企业本身形成无法代替的这些创新点才能使自己成为产业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一环,这样一来不但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完善了经济对企业的更高需求。因此,企业协同创新的落脚地点还应回归企业本身,在“同一”的基础上保持差异、寻求差异,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 结语

系统的持续流动和协同发展,需要系统内部要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同时,同时要建立一种促进系统新的有序产生的反馈机制,在反馈机制的激励和监督下实现子系统间的高程度上的协同,提升科技技术创新周期,加快科技创新绩效。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内部应该创造条件促进技术、战略、制度等要素之间的沟通,以及企业研究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决策部门等部门子系统全面接触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15],使得企业创新联盟合作形式得到顺利发展。

本文基于协同思想分别从企业内部与外部协同创新行为进行了分析,内部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决策部门的协同合作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将企业创新与产品的市场推广有机结合起来;外部从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更好满足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协同学对企业协同创新起到了不可代替的指导性作用,在此过程中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尤为重要,要明确协同合作的各个组织对象因为这个平台直接影响不同领域的信息共享与资源分配。企业协同创新不止实现组织1+N>N的非线性效用,更是在帮助企业整体规划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有着指导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与探讨。

摘要:基于协同学思想研究企业内外协同创新及价值,旨在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提供更具理论性的分析,并达到应用性的指导。企业创新系统作为一个典型复杂系统,在系统的运行中单靠一个要素是不能够实现和带动整个系统发展的,协同创新是实现企业内部、外部各个创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创新资源在系统内的无障碍流动的重要形式。从协同学思想内涵出发研究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内部与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决策部门等子系统全面接触和交流,企业科技创新系统内外部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用户和政府的三方协同合作等,并对协同学思想之于企业协同创新应用价值等进行了分析,以及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形成这样的理念与行为,提高创新的经济效益。

协同价值论文 篇5

——以乐视公司为例

摘要: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首先对供给侧改革相关概念的产生与内涵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对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供给侧与需求侧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分析了乐视公司在供给侧改革客户需求与协同价值创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形成的的独特竞争力,最后对行业内相关企业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供给侧;需求侧;改革;价值创造 背景分析

世界经济环境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全球经济结束了大稳定的“旧常态”而进入了“新常态”。我国经济在“三期叠加”阶段,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品供需错配、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市场机制运行不畅等结构性问题,要求我国必须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今的手机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产能过剩的行业。按照赛诺数据统计,2014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4.6亿台,2015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4.7亿台,预计2016年出货量仍为4.7亿台。市场总量不再增加,品牌之间的相互侵蚀则成为了未来竞争的主题。

手机市场增速放缓,同质化竞争严重,低层次的价格战又限制了行业的发展。根据经济学常识或是中央的号召来看,手机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需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行业。激活市场、促进消费、扩大销量这条路既不适应大势所趋,也不是手机厂商可以决定的。所以只有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也就是手机厂商需要作出改革和调整,不断依靠提供高价值的“供给”,包括内容和服务,才能创造更高的利润空间,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供给侧改革介绍

2.1 供给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供给学派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供应学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如下:

(1)萨伊定理。供给学派的“鼻祖”萨伊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产品是以产品购买”的著名论断。萨伊认为,一项商品生产出来并与他人交换,这使生产者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人们总是拥有无穷的欲望,但欲望却不都是需求。只有提高生产水平,创造和他人交换的价值,才具有消费能力。因此,萨伊主张打破垄断、减少管制、减少税收,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均衡。但是,20 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萨伊定理”失效,导致“凯恩斯主义”得以流行,被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批评“萨伊定理”忽视了货币参加流通使得产品在买和卖的时空上发生分立,明确提出消费不足是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源。凯恩斯主张,由国家实施调控,刺激消费,通过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但西方在经历短暂的繁荣后,到20 世纪70年代,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滞胀”的局面,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为解决“滞胀”这个发展难题,美国学者阿瑟.拉弗提出了“拉弗曲线”理论。

(2)拉弗曲线。为纠正“凯恩斯主义”过分注重刺激需求的错误做法,新供给学派认为人们欲望无穷,消费只是生产的自然结果,根本不需要考虑刺激政策的问题。因此,当消费产生不足的时候,那就是因为生产环节即生产侧出现了问题。这就必须通过减免税收来促进企业生产,以达到增加税收的实际效果,此即为“减税的目的是为了加税”。(3)供给革命 世纪70年代的“滞胀”现象,不仅对凯恩斯经济学构成根本性挑战,也掀起了社会各界对自由派政策的不满。里根的施政纲领主张,通过大幅度的减税计划来支持企业发展、解除对部分行业的竞争管制来激活市场机制、削减社会福利来缩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实现自由贸易,被社会各界认为反映了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里根的“供给革命”,本意是希望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以激活微观机制,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进而解决供需失衡的短期宏观经济问题。但是,从微观效率改进到宏观产出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着漫长的传导过程,难以产生里根期待的“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在政府引导企业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更为深入地干预企业生产,致使行政权力扩张,进而产生权力“寻租#或权力腐败行为,导致“萨伊定理”逻辑链条的”中断。里根供给革命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采取的政策仅仅局限于局部调整,改革举措也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这对于我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警示意义。

2.2中国供给侧侧改革概念的产生与含义

在中国,所谓的“供给侧改革”诞生于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过程中,本意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在供给而非生产端,核心思想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因为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这就需要从消费者角度来考虑问题,一定不能只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其实质在于把握消费端的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有一定的破坏性意义,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需要创造性破坏才能达到破旧立新的效果。其实这种创造性破坏在经济领域常常发生,每次发生的时候,总会有人从旧的产业转向新的产业,创新的同时就是淘汰。2.3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差异比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资源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使经济增长提质增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必须落到结构改革上,与需求侧管理具有较大的不同。需求侧管理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管理主要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实际上,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眼前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要考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在兼顾需求侧的同时以供给侧为主导推进结构性改革。就改革指向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向主要是指向生产者,着重从供给角度进行结构性改革,主要着重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减免税收,鼓励生产者推动技术创新,来提高供给方资源的配置效率,以达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需求侧改革指向是消费者,主要将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反复在增加出口和扩大内需上做文章,以此来拉动消费。

就改革效果来看,供给侧改革由于政策传递到企业,再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生产过程需要长期才能见效,这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要求改革者具有远大的抱负、足够的定力和相当的智慧才能够取得成功&供给侧改革注重以中长期的高质量制度供给统领生产的创新模式,取代短期需求调控为主的凯恩斯主义模式,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产能。需求侧改革注重有效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鼓励居民消费,具有见效时间短、效果更显著的特点。供给侧视角的乐视客户需求与协同价值创造 3.1乐视公司概况

乐视,原名乐视网,成立于2004年北京,享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致力打造基于视频产业、内容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完整生态系统,被业界称为“乐视模式”。乐视垂直产业链整合业务涵盖互联网视频、影视制作与发行、智能终端、应用市场、电子商务、互联网智能电动汽车等;旗下公司包括乐视网、乐视致新、乐视移动、乐视影业、乐视体育、网酒网、乐视控股等。

3.2乐视超级手机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

(1)提高手机硬件性价比

2015年的手机市场纷纷通过做高品质的千元机来淘汰落后产能,升级用户消费。具体的表现则是小米、魅族、乐视、奇酷、一加纷纷发力1000—1500元市场,让千元机在外观、设计、性能上都可媲美旗舰机。这个大方向来看,其实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复合用户的需求的。这也是多数手机厂商正在坚守的一个阵地。

乐视从一开始就承诺,不做百元机,而是不断提升旗舰机的体验价格比,为用户创造全新价值,引领旗舰机消费潮流,首发推出标准旗舰乐1,引领旗舰机进入1499生态手机时代。同时发布的顶级旗舰乐1Pro和乐Max,锁定2500-3000价格段和3000+价格段的旗舰市场。去年年底,更推出国民旗舰乐1s,引领旗舰机进入1099硬件负利时代。

乐视超级手机的硬件和性价比上已经达到了国内手机行业中的较高的水准,为了给客户更好的体验和服务,乐视的“供给侧改革”要推进的就是乐视的生态。

(2)打造革命性的产品形态和颠覆式的生态商业模式

乐视超级手机用革命性的产品形态和颠覆式的生态商业模式,构建平台+内容+应用+终端的生态模式的乐视生态模式。乐视手机是生态系统中终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乐视超级手机是一部生态手机,而再是纯硬件堆砌而成的冷冰冰的产品,它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承载着丰富的内容和服务,具有鲜活的生命和更高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乐视超级手机推进了整个手机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乐视超级手机生态模式的成功也带来了其赢利模式和定价模式的转变,实现了硬件负利销售,生态补贴硬件的模式。在2015年,乐视率先提出了“负利销售”的理念。乐视第一代超级手机发布时,乐视就在全球首先采用了量产成本定价模式。但随着乐视生态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提升,乐视的生态赢利足以补贴硬件带来的亏损,所以乐视再一次将售价降低至低于量产成本,所以中端旗舰机配置的乐1S最终定为1099元,所以高端旗舰机乐Max Pro最终定价为1999元。

(3)技术创新

除了生态和价格之外,乐视超级手机的创新能力也是突出,多项技术创新能力甚至已经超越了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在国内市场更是无人能及。

乐视超级手机首创了ID无边框技术,全悬浮屏幕让乐视超级手机的边框达到了最窄,虽然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边框并且饱受争议,但是却让乐视超级手机在外观上更加具有美感。乐视超级手机还是全球首个采用Type-C技术的手机,在传统 USB 接口中需要反复拔插、寻找“正确”方向的问题已经被消费者广为诟病的时候,乐视超级手机Type-C接口的出现大大的方便了我们的使用,并且乐视的这一技术领先了行业整整半年时间。乐1s是全球首款采用镜面指纹识别的手机,被称为业内最美的指纹识别手机,并且镜面指纹识别的速度能够达到0.15s,比目前主流的0.5s的解锁速度要快上数倍。3.3乐视手机供给侧改革所带来的核心竞争力与价值

(1)独特的生态力

生态力是“人无我有”,作为一个开放的闭环生态,乐视生态在平台、内容、硬件、EUI、应用上全方位开放,让用户拥有全新的体验和价值。也为用户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以生态补贴硬件,低于量产成本定价,引领硬件负利时代。乐视推出预存会员费、0元购手机的政策,这是乐视独有的商业模式和定价模式能够支撑地,这也让梦想照进了现实。实际上乐视已成为运营商,不是通信运营商,而是生态服务的运营商。(2)强大的品牌力

品牌力是“人有我优”。乐视通过强大的公关传播和生态整合营销来实现其品牌力。从乐视TV、乐视云、乐视体育、乐视影业、乐视网、乐视音乐等乐视子生态的发布会,和其他营销传播活动,来带动手机品牌的提升,所有生态内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乐视超级手机传播营销的推动力。(3)创新的渠道力

渠道力上,乐视形成了全渠道多兵种立体作战的成熟模式。全渠道就是线上自有商城、第三方京东、天猫等,线下公开渠道、运营商渠道。多兵种是指不只是销售,还有公关传播、市场推广,这样才能形成空军和炮兵部队、全渠道的陆军、客服物流的野战医院服务体系等等的立体协同作战。

另外,目前在手机行业内有一种否定运营商在终端产业链的功绩和推力作用的倾向。但事实上,运营商依旧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这种力量。运营商的补贴依旧存在,但是不创新合作模式是拿不到的。在运营商合作上,乐视创新提出生态型运营商合作模式。抛弃了“手机硬件+套餐补贴”的传统合作模式,进而开创了“生态+手机+流量+服务”的生态共赢模式,这让乐视手机、运营商与用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双方可以共同获取用户,共同服务用户。乐视与联通的生态型合作已经成为终端手机厂商和运营商合作的典范,去年联通刚性包销130万台乐视超级手机,也成为历史上的首创。4 总结与启示

2015年国内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5亿部,如今的国产手机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产能过剩的市场。中国手机行业竞争陷入价格战,同质化严重,加上国产手机市场趋于饱和,“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环球化”等要害词成为行业转型生长的重点。从2015年的市场变化来看,注重品质、注重设计、注重技术等词语谈的越来越多,“质价比”渐渐成为了国内手机厂商更为关心的问题,也成为了手机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按照“质价比”原则,国内各个手机厂商都开始了新的调整。

国内手机行业发展到智能手机时代以来,从最开始注重普及抢占用户的低价手机时代,到后来的开始注重手机流畅度的硬件手机时代,再到现在注重用户体验的生态手机时代,手机行业的发展一直是与用户的需求密不可分的。在未来的手机行业中,谁能够给予用户极致的体验,谁就会占据更多的手机市场份额,在这一点上乐视超级手机走在了其他友商的前面,乐视超级手机依靠自身的内容优势和服务优势率先给予了用户生态的内容和服务体验。乐视手机的供给侧改革的一些做法与理念值得同行业的思考与借鉴。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消费侧的改革”,其实都是提升用户体验这一个方面的两种做法。用户需要“参与感”来倒逼企业进行产品的完善,但消费者需要好的“供给侧改革”来开天辟地,从方法论的层面来提升体验。

参考文献

[1] 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经济问题.2016(02).12-17.[2] 李智,原锦凤.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供给侧改革方略.价格理论与践.2015(12).23-27.[3] 张襦心.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新民周刊.2016(10).34-40.[4] 云晴.通信业供给侧改革:关注科技和制度创新.通信世界。2016(08).12-18 [5] 向坤.从供给侧改革看通信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国电信业.2016(02).26-31.有“供给侧改革”一说,就会有“消费侧改革”一说。在“消费侧改革”做的最好的还是小米。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曾用《参与感》一书来详尽阐述小米的“消费侧改革”。手机市场的“消费侧改革”典型的案例就是小米的MIUI每周更新,这种有消费侧可以通过“参与感”迅速完善一款产品,但是在真正大方向上的升级或者调整,其实还是需要“供给侧”去把关。

其实,无论是黎万强还是冯幸的观点都是正确的,无论是“供给侧改革”还是“消费侧的改革”,其实都是提升用户体验这一个方面的两种做法。用户需要“参与感”来倒逼企业进行产品的完善,但消费者需要好的“供给侧改革”来开天辟地,从方法论的层面来提升体验。

因为“消费侧”的用户是不专业的一群人,他们只知道手机拿在手里好用不好用,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好用或者为什么不好用。不少用户需求用户自己是不知道的,这种需求需要厂商主动去开发,去寻找,去引领。“供给侧改革”有这些坚守、迷茫与错乱

当今的手机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产能过剩的行业。按照赛诺数据统计,2014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4.6亿台,2015年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4.7亿台,预计2016年出货量仍为4.7亿台。市场总量不再增加,品牌之间的相互侵蚀则成为了未来竞争的主题。

而根据经济学常识或是中央的号召来看,手机行业是一个典型的需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行业。激活市场、促进消费、扩大销量这条路既不适应大势所趋,也不是手机厂商可以决定的。所以,“供给侧”,也就是手机厂商需要作出改革和调整。

这种改革和调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15年的手机市场纷纷通过做高品质的千元机来淘汰落后产能,升级用户消费。具体的表现则是小米、魅族、乐视、奇酷、一加纷纷发力1000—1500元市场,让千元机在外观、设计、性能上都可媲美旗舰机。这个大方向来看,其实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复合用户的需求的。这也是多数手机厂商正在坚守的一个阵地。

而第二个方面也有待商榷。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手机厂商的迷茫和错乱。手机市场在2015年一直在拙劣地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新供给”,企图为这些新供给论证合理性,将消费者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强行推进自己的商业目标。这里面包括造作的故事、鸡肋的功能、苍白的互联网生态模式以及倒行逆施的高价战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提升的方针,体现了我国经济工作思路和宏观调控指导思想的创新。一方面,从经济学基础理论层面说,供给侧对需求侧的响应机制及其特征,是划分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时代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社会文明的提升过程中,关键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创新都是发生在供给侧。过去需求侧总量视野内称为动力来源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其实必然要衍生出结构化动力问题,我们只有将这种结构化的逻辑传导、转移到供给侧,并充分展开,才可以有效形成对整个经济增长动力体系的认知和把握。

协同价值论文 篇6

现代商业经济社会发展得益于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与时俱进的现代管理理论。众所周知,随着第一、第二产业不断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生产关系也会相应的发生改变,第三产业应运而生并不断兴起和发达。而随着第三产业发展日益成熟,服务业以从简单的服务于居民日常生活为主转向更高的层次,即依托信息技术,高效地收集市场信息和产业资源,为生产制造业日常经营结合提供服务,充分解决了大数据时代信息利用率的问题,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共同支撑起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已经在实践中得以实现。而在这类处于第三产业的行业之中,科技服务业作为一个典型代表,是一个充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形成,结合当今经济社会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产生的一种创新的价值创造模式的行业。科技服务业具备自身独特的运营体系以及自身的行业特点,可以在充分整合市场信息的前提下为其他行业企业提供各自所需的信息等服务,极大程度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利用行业自身获取的丰富的市场机会和大量的信息条件,发挥经济中介职能,以其他行业不能比拟的得天独厚条件,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最终实现自身价值创造和整个社会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和价值创造,这是其他行业所不能具备的价值创造过程。但是,由于目前随着云平台的发展,这类科技服务行业才刚刚兴起,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相关的行业运作体系,而对于现代科技服务业的理论研究依然聚焦于行业的功能、前景和竞争力等方面,即传统价值链理论层次,还没有上升到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理论层次,目前对于科技服务行业的理论研究还停留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对行业发展的推动方面,而真正从现代科技服务行业入手从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视角探究科技服务业企业的协同合作效应进而研究其价值创造过程的研究还有空白,有待进一步的补充研究。

二、价值网络协同演化及其相关理论

协同演化理论最早在生物领域提出,最初的协同演化理论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既受外界环境影响也收到生物之间互相影响最终不断完成进化和优化种群的过程。在现代管理学理论中,协同演化是一种管理思想,现代管理学中的协同演化是指企业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经济环境影响又要充分重视企业间相互关系进行决策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社会中企业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不断加剧,传统的价值链理论由于过多考虑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已经不能应用于解释当今企业间普遍合作的经济环境。随着对价值链理论的质疑,诞生了著名的价值网络理论(Brandenburger & Nalebuff,1996;Gulatietal.,2000;Kothandaraman& Wilson,2001).Brandenburger和Nalebuff(1996)认为,对于成功企业来说,更需要充分关注合作,尤其是在企业合作互利日益频繁的今天。过分强调竞争会使企业发展和壮大变得艰难。首先过分强调竞争会使企业措施大的商业机会,进而无法达到占领市场和发展的目的。其次,专注于竞争不考虑合作,企业由于自身局限性很难在创新上有所突破,不利于新产品的开发和升级。价值网络理论认为,市场中的企业不仅仅需要联合上下游企业充分发挥各企业优势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形成多条相互平行的价值链,而是应该在价值链的基础之上加以扩展,在价值链之间架起沟通价值链与价值链的桥梁,当原本处于每个价值链上的每个企业都向其他价值链延伸,与原本竞争的同行业企业达成合作关系时,所有的价值链之间就产生了关联,形成了价值网络。由此可见,与价值链理论不同,价值网络理论中,竞争和合作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竞争从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和能源分配角度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合作从企业协调发展、互利共赢和价值创造角度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与价值链相比,前文所述的价值网络体系依然由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等承担不同角色的企业组成,价值网络的特殊之处在于价值网络的每个节点上并非单一的企业承担其社会分工,而是价值网络上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其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职能,因此能够在每个节点上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在原有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无法创造的价值水平。这就是价值网络协同演化及其价值创造的简单概念。在整个价值网络中,顾客环节是整个价值网络价值创造的源泉,因此价值网络协同演化的价值创造过程中,顾客既是价值创造的七点,也是价值创造的最终目的。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尤其是依托于高新技术满足客户需求的科技服务业行业,顾客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顾客的需求贯穿科技服务业价值网络的始终,以顾客的需求为依据,企业与企业之间、价值链与价值链之间或分工或协作,最终创造行业价值。在这一价值创造过程之中,行业中的各企业在合作中得以发展和运营,在竞争中分配价值,这就是科技服务业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及其价值创造的简单过程。

三、价值网络协同演化商业模式及价值创造模式

对于价值网络而言,提高效率最好的方式是合作共赢和资源的充分互补、利用。价值网络整体战略的实现依赖于价值网络的协调和成员整合,最终形成一种资源合理规划,完整和谐的价值网络。从传统价值链理论竞争角度考虑,价值链必须不断发展使自己比竞争对手更有吸引力以此吸引成员;从价值网络角度考虑,价值网络还需要选取那些符合价值网络发展战略的成员并加以整合,这对于价值网和价值网的竞争非常重要。这种成员的吸收和整合使价值网络更加完善,随着成员的增加和专业细化,质地优良小企业得以与大企业联手并充分发挥自身长处运营,而对大企业,有了中小企业的分担和合作,大企业可以进一步发挥自身特点占领市场,最终整个价值网络的价值组合更加完整,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更加优质。在大数据背景下,实现这种合作共赢价值网络最有效率的模式,就是借助云平台实现对价值网络的优化。

对科技服务行业而言,实现其价值网络协同演化价值创造,必须结合云平台。云平台(cloud platforms)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信息化处理手段搜集整理网络数据并运用特定程序加以处理的平台。其他企业可以在相应网络终端使用云平台程序获取自身所需数据更好地完成经营,或是在网络终端登陆云平台取得所需数据。对于提供云平台服务的企业而言,其本身是一个依靠信息技术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的科技服务型企业。云平台企业是价值网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连结价值网络的重要枢纽,云平台服务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升级和维护相关程序,保障信息和相关数据有效地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对于其他科技服务业企业而言,借助云平台获取信息为企业自身科技创新和研发提供了便利条件,由此整个科技服务行业信息流将更加合理和有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科技服务行业整体效率的提高和发展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社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方向更加准确,效率更加提高。综上所述,科技服务业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及其价值创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大数据为背景,以云平台为基础,各企业在竞争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程度上合作创造整体价值,达到整体价值最大化,再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分配价值的过程。

四、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云平台服务已经在方方面面渗透到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之中,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及其价值创造过程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但将两者结合设计价值创造模式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分析了科技服务业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后,试图将云平台技术融入这一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及其价值创造之中,并通过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价值网络是一个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充分重视合作的管理和运营模式,对于第三产业企业,尤其是科技服务业企业而言,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有利于提高其协调发展能力和运营效率,对促进企业自身、第三产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正效应。

其次,科技服务业价值网络的价值创造过程是一个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结合高新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技能,通过价值网络的互利合作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再通过内部竞争实现经济价值分配的过程。

最后,在大数据背景下,云平台在科技服务业价值网络协同演化及其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枢纽作用。云平台具有灵活准确、数据量庞大等特点,加上其适应能力和高开放程度,满足了科技服务业价值网络协同演化及其价值创造需要,这一具体结合应用产生的协同演化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科技服务业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及其价值创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云平台对于这一过程的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充分发挥出了自身优势,在实践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为规范分析和定性分析,加之知识水平和专业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科技服务业价值网络的协同演化及其价值创造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Brandenburger A M,Nalebuff B J.Co-o Petition[M].Doubleday Curreney,New York,1996.

[2]Desiree Blankenburg Holm,Kent Eriksson,and Jan Johanson.Creating Value through Mutual Commitment to Business Network Relationship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9,(20)

协同价值论文 篇7

(一) 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 不断增加企业利润, 使利润达到最大。这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也是我国流传甚广的一种观点, 这个目标有其合理的一面,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追逐利润已是企业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获取财富, 但是利润不等同于财富。其缺陷主要表现在:没有考虑企业规模、资金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 而且也没能有效地反映风险问题;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往往会使企业只关心当前利润, 而忽视环境保护、产品研发、人本资源、履行社会责任等, 导致企业短期化行为,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有时还会恶化企业的财务关系, 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二) 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策略, 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前提下, 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 (王鑫, 2001) 。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 该目标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考虑了风险的因素, 克服了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 但其缺陷主要有:只适合上市公司, 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比例较低, 对于非上市公司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很难适用;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证券交易还不规范, 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并非都是企业所能控制的, 难以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 不宜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该目标只考虑了股东的利益, 没有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忽视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当前主流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一)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合理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该目标既考虑了利润最大的因素, 也考虑了风险的因素, 非上市公司也适合, 因此它克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缺陷, 吸收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点。但其也有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目标, 没有考虑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 更没有考虑全社会的利益, 如不能满足经营者的利润报酬, 不能满足员工和消费者的利益, 不能满足债权人的投资风险, 不能满足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二)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对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定义, 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 主要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又称为公司财富最大化 (詹森Jensen, 2001) 是指在考虑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基础上增加企业长期总市场价值, 其中所指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政府、社会等利益受到企业经营的影响, 同时又通过特定手段影响着企业经营的主体。我国理论界关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定义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最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富达到最大 (袁水林、张利云, 2002)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将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考虑的范围, 兼顾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其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该目标过于理想化, 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怎样有效地衡量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其次由于考虑的对象繁多, 牵扯的面过广, 造成评价体系的核算模式过于繁琐, 很难在短时间内, 精确地计算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状况。另外, 由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不同的企业根据其自身的情况, 所处的环境, 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 难以采用此评价系统对不同的企业进行横向比较。

当前主流财务管理目标的提出虽然克服了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些缺陷, 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目标是以考虑经济价值为中心的, 它们都忽视了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样的观点可能会导致企业可持续能力的丧失, 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即使持有这些观点的学者认为他们提出的观点中已包含对社会责任的考虑。但随着企业道德责任缺失现象的一再发生, 是否应该把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重要性提出来而不是仅被包含在某种观点中, 以至于很多企业都不够重视社会价值的创造。所以本文提出, 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以系统理论、财务目标理论、价值工程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考虑了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同关系, 提出了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已逐步从一个“零和博弈”向“非零和博弈”转化的观点, 强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最佳选择: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

(一) 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涵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 在对企业进行评估时, 看重的不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 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受企业风险水平的影响, 因此, 企业价值可表述为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函数。在有效市场条件下, 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企业未来经济收益能力。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观念起源于美国, 并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学术界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思想。Davis (1960) 从管理学的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 企业的商业决策和行为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出于直接的经济、技术利益的考虑。Carroll (1979) 将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成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式定义虽多次讨论, 但仍莫衷一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

(二) 企业财务导向——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关系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 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的本质就是打破资源 (人、财、物、信息、流程) 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 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 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从企业财务导向分析: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经济利益常常是一致的。企业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增强了自身的获利能力, 就有更雄厚的财力进行社会责任投资, 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为全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 实现了社会价值, 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则更有利于企业经济价值的实现, 提升企业的投资获利能力。尽管从局部和短期利益的角度看, 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 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属性, 而在一定条件和时期内, 企业创造的财富总量是有限的, 企业有时为实现其经济价值可能会无视其社会价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经济利益的部分丧失和让渡。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 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获利。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些行为虽然不能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但会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从而为企业获取长期收益和长远发展准备了条件。而且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会使企业因顾客的青睐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具有同一性, 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依存, 相互发展的。

(三) 以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为核心的财务导向的意义

具体如下: (1)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 参与了社会资源的使用和分配, 也就有义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导向是以“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符合“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政治经济的理念和政策, 能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 与社会公民一起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2) 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以人为本, 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而我国部分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导致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自然资源消耗过重。因此提出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使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 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环境行为负责, 保护环境,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而降低了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浪费, 节约了企业的资源成本, 形成良性循环, 营造企业更好的发展空间, 促使企业实现长远的、持续的、稳定的发展。 (3) 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为企业创造财富。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责任, 还是一种可持续增长的价值观念。普雷斯顿和奥班农得出对美国大公司而言, 企业社会表现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不仅不会降低企业的经济价值, 而且还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为企业持续创造财富。因此,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回报, 这种回报不仅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长期利益的稳定增长, 而且还表现为企业、自然、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 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更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4) 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和核心竞争力。著名战略学者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ter) 在其重要著作《竞争论 (On Competition) 》中, 阐述了“以竞争力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观点, 指出了企业谋求自身利益与兼顾社会利益是一种双赢战略。因此, 这种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理财理念不仅可以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 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从而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能力, 还能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 从而共同实现企业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3]王化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 《会计研究》1999年第10期。

[4]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5]程虹:《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迈克尔·波特:《竞争论》, 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协同价值论文 篇8

交易方式是并购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项并购能否成功完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采取什么样的交易方式来完成。支付方式对收购者及被收购企业股东利益都会产生影响, 并购的支付方式决定了风险在买卖双方的分布情况。

1并购支付方式对实现协同价值的影响

在1988年, 全球近60%涉及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并购案例是完全以现金交易的方式来完成的, 只有不到2%的并购是以股票方式进行交易的。但仅仅在10年后的今天, 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所有的大型并购中完全以股票方式进行交易的超过了50%, 而只有17%的交易是完全通过现金来进行的。

这种转变对并购双方的股东决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金交易情况下, 并购双方的定位都是很明确的, 通过现金的转手就完成了所有权的转换。但在股票置换的情况下, 到底谁是买家谁是卖家就不容易说清楚了。利用股份购买被收购公司使收购方在得到被收购公司股价上升机会的同时也承担了股价下跌的风险。

1.1不同支付方式对实现协同价值的影响

(1) 现金支付。

在现金支付中, 并购方的股东将单独承担并购之后新公司的风险或者获得并购之后新公司因为协同价值获得市场“超额认可”而带来的股票溢价。

(2) 股票支付方式。

在股票支付方式中, 并购方股东和被收购方股东按照股份比例承担协同价值未实现的风险或者获得协同价值超额实现的溢价。

买方公司的股价在并购公布日和截至日之间可能发生变动, 因此在股票支付方式下, 买方公司可以发行固定数量的股份, 也可以发行固定价值的股份。

1.2发行固定数量股份

发行固定数量的股份指在并购结束之前, 股票发行的数量是确定的, 但是并购价值可能随买方公司的股价波动而变动。在发行固定数量股票的并购中, 被并购公司股东的利益很容易受到收购公司股价下跌的影响。

(1) 发行固定价值股票。

发行固定价值的股份就是指在并购截至日之前, 并购的价值是确定的, 但是股票发行的数量依据买方公司当时的流通价格而确定。

在固定价值的股票置换交易中, 收购方股东将承担全部的并购公布日到截止日之间的股价波动风险。如果股价下跌, 并购公司就得发行额外的股份来支付协议中规定的金额。

卖方公司的股东不会在协同价值方面遭受任何风险, 因为在他们得到的公司股票的价格中并不包括任何的并购协同价值方面的预期。股票价格风险也由向出售放转让更多的股份得到了补偿。并且, 如果这一并购完成之后, 市场对于并购进行重新估价的结果是卖方公司的股价上升, 那买方公司的股东也会得到相应的好处, 即他们在并购后公司中所占的股份增加了。然而, 如果买方公司的股票持续走低, 卖方公司的股东将遭受进一步的损失。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①现金支付方式下, 协同价值对被收购方毫无影响, 协同价值带来的收益全归收购方享有, 造成的损失也全由收购方独自承担;被收购方的风险最小, 而收购方的风险最大。

②发行固定数量的股票支付方式下, 因双方的股权比重是不变的, 所以不论是收购方还是被收购方, 以及并购结束的前与后, 收益与损失方面均以各自所占的股份比例承担。

③发行固定价值的股票支付方式下, 收购方股东将承担全部的并购公布日与截止日之间的股价波动风险;被收购公司的股东的利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并购结束之前, 它们的利益不会遭受任何损失;因为这时的股票价格没有包括协同价值的预期因素, 价格风险可以通过股份数量来加以弥补。

2基于协同价值的并购支付方式决策

考虑到不同的并购方式对于公司股东价值的截然不同的影响, 并购双方的董事会接受广大的公司股东的委托, 应当努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和分析框架以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并购公司需要向其股东说明与被收购公司的股东一起分享并购后产生的协同价值的原因, 而对于被并购公司的股东, 需要说明获得并购公司的股票是一项新的投资, 它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2.1并购者的决策

并购公司的管理层和董事会在决定支付方式之前应该披露和公布三个重要的经济问题:

第一, 并购公司的股票是被低估了还是被合理地估价抑或估价过高;

第二, 如果偿付并购升水的协同价值没有实现, 公司面临什么样的风险?这问题直接决定了并购公司是决定选择现金还是股票交易方式;

第三, 并购公司股价在并购截止日之前下跌的可能性, 这个问题直接决定公司如何在发行固定价值股票和固定数量股票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让我们来依次分析这些问题:

(1) 并购公司股票的价值。如果市场低估了并购公司股票的价值, 公司就不应该通过采取发行新股的方法进行融资并购, 因为这会损害公司现有股东的利益。

(2) 协同风险。并购交易方式的选择同样亦会向市场揭示并购公司的信心。并购公司到底对并购协同价值的获得能有多大的把握?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并购者总是被期望用现金进行并购。在此种情况下, 公司股东就不用转移协同价值给被并购公司的股东了。

股票交易会向市场传递两个很强的信号:第一, 并购公司的股票已被高估;第二, 公司的管理层对于并购缺乏足够的信心。从逻辑上讲, 如果一家公司对并购成功抱有信心, 并且相信公司的股票价值已被低估, 那么, 公司应该选择现金交易进行并购操作。如果公司的股价已经被市场低估, 而且被收购公司对并购公司的真实价值存有怀疑, 现金交易可以完全解决其中的定价问题。

但是, 选择股票还是现金的分析存在一个前提假设, 并购公司拥有充足的现金以保证并购的进行。但是, 实际情况是许多公司存在现金支付能力的约束。例如, 经常发生的一种情况是公司当时并不具有充足的现金准备或者负债能力进行现金交易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者就很难做出判断。

既然如此, 现在的难题就转移成为, 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的完成并购的现金。如果公司拥有足够的完成并购的现金, 而选择了股票支付方式, 市场就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并购公司的股票高估或者对并购没有多大信心。如果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完成交易, 情况就非常复杂了, 没有一个明确的信号判断。

(3) 并购截止日之前的市场风险。并购公司的管理者在决定以股票交易方式进行并购之后, 还需要确定合适的股份结构来平衡双方股东的利益。这项决定取决于并购公司的股票在并购公布日与截止日之间的价格波动风险。

固定数量的股票交易方式起不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因为当并购公司的股价下跌时, 被并购公司股东的价值补偿部分就会遭受侵蚀和损失。所以, 只有在并购截至日之前的市场风险比较小的情况下, 这种交易方式才被使用。

2.2被并购者的决策

在现金交易方式的情况下, 被并购公司管理层只需将公司的价值和收购者提供的价格进行比较就能做出决定。唯一风险是能否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公司或者通过保持公司独立而产生更高的价值。

然而, 更多的情况是, 卖方公司的管理层将得到的是现金与股票的某种组合。在这个时候, 就需要被并购方对获得的并购后公司的股票进行价值评估。理论上, 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将在合并后的公司中持有股票, 他们与并购公司的股东一样, 同样希望能够实现并购后的协同价值。如果预期的协同价值无法实现或者出现什么不利的意外的情况, 他们就会损失一定比例的股票并购升水。因此, 如果一家被收购公司接受了一笔股票置换交易, 这不仅表明它认可了并购者提出的收购价位, 也说明对于合并后公司的前景抱有信心。从这一角度来说, 被收购公司的董事会在扮演卖方角色的同时还得充当买方, 应该认真的按照并购方的决策思路来考虑并购的成败得失。

3结语

交易方式作为并购决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对一项并购后协同价值能否实现意义重大。支付方式对收购者及被收购企业股东利益都会产生影响, 并购的支付方式决定了风险在买卖双方的分布情况——并购双方应当以此为依据进行决策。

具体而言:

首先, 从买方角度来说:

第一, 当并购方拥有充足的现金, 如果市场低估了并购公司股票的价值, 买方公司应当以现金支付;反之, 则应以股票支付。因为现金交易代表着并购方认为股价被低估, 同时并购方对于实现协同价值充满信心。

第二, 当并购方存在现金支付能力的约束时, 选择现金还是股票支付对于市场就没有信号价值可言。此时, 并购方应当选择能使得协同价值最大化的支付方案。

第三, 当并购方已经决定以股票方式支付时, 就必须考虑发行固定数量和固定价值股票对市场反应的影响。前者往往会引起股价下跌, 导致被并购方股东利益受损;而后者则更利于向市场传递积极稳妥的信息, 以稳定股价, 最终确保买卖双方协同价值的实现。

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 并购方往往一方面宣布股价被大大低估, 另一方面又以所谓的低价位发行大量的股票进行并购交易, 从而达到降低并购成本的目的。

其次, 从卖方角度来说:

被并购方股东应当比较并购方提出的价格与公司自身价值, 同时估计并购完成后公司的前景、股价的走势, 从而选择能为自身带来最大价值升水的支付方案, 并且在有必要的时候以最好的价格抛售股票, 以保证自身收益最大化。

所以, 并购双方董事会应当根据不同支付方式的特点以及它们可能对协同价值实现的不同影响进行决策, 制定最佳的并购支付方案, 从而最终使双方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A高根, 顾苏秦译.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美]J.弗雷德.威斯通、S.郑光、胡安.A.苏著, 李秉祥译.接管、重组与公司治理[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3][美]汤姆科普兰, 蒂姆科勒, 杰克默林著, 高建译.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4][美]丹尼斯.克雷等著, 施嘉岳译.兼并与收购[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3.

[5]刘南君.论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J].载经济纵横, 2004, (7) .

[6]强莹.西方企业并购的主要支付方式比较[J].载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8, (4) .

[7]金雪军, 李楠.国际银行业并购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策略选择的启示——以汇丰银行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载, 2008, (2) .

[8]吴静芳, 陈俊颖.影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2000年~2005年上市公司并购案例[J].载上海经济研究, 2008, (4) .

协同价值论文 篇9

1、并购的作用

企业间的并购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手段,取得其它企业部分或全部所有权的投资行为,收购企业一般可以通过股票或现金来完成收购,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收购并没有使得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消失。收购企业通过与被收购企业在资源、生产流程及技术等方面的整合产生协同作用,从而增加收购企业的价值或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份额。

协同作用是指企业从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中所能寻求到的各种共同努力效果。是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所产生的总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总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加和的效应。可以说,协同作用是企业并购行为发生的基本动因。并购产生的协同作用包括: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

管理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管理能力,同时对多项任务进行管理,产生比管理单一业务更大的效益。如当企业的经营领域扩大到新的行业时,如果在管理上曾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就可以利用以前积累的经验,有效地指导和解决新遇到的问题。

经营协同通常假定在行业中存在规模经济,而在并购之前,企业的经营活动水平达不到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在要求。如一个企业在研发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在营销方面缺乏实力;另一个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可能有较强实力,但缺乏研发方面的实力。这两个企业的并购将导致经营上的协同。

财务协同是指并购的两个或多个企业之间的互补性不是管理能力方面的,而是在投资机会和内部现金流量方面的互补性。如一个衰退行业的企业将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因其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少;而一个成长行业有很多投资机会,却缺乏现金来进行投资。并购后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并购双方现有的财务资源,避免资本的闲置和浪费,抓住好的投资机会,节约融资成本。

2、收购公司的确定

(1)一个最简单的收购理由就是某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如某公司在资本市场表现出来的价值比它的真实价值要低得多,那么认识这种价值的收购者就会把它定为目标,收购价应该是低于目标公司的评估价值。

(2)为了能有更稳定的盈利和更少的风险,某些企业往往谋求经营的多样化。所以往往在他们的经营业绩不错的情况下,瞄准别的行业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行业或高盈利的产业。

(3)产生公司合并以后的协同效应,也是一种收购意图。这里所谓的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合并后能产生的潜在的附加价值。这种附加价值可能是经营资源整合的结果,也可能是金融资源整合的结果。

(4)收购者选定某些经营管理不善的公司为目标,实施兼并进行重组是为了谋求控股,而新的所有者可能带来债权的附加价值。

3、基于协同作用的评估溢价

协同效应存在的关键是目标公司控制了一种特别的资源,如果这种资源与买方公司的现有资源结合之后可以变得更有价值。当然对于不同的收购人,这种具体的资源可以有些不同。(1)在横向联合的收购中,并购方通过兼并后降低成本、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并增加销售利润率;(2)在纵向联合的收购中,协同效应的基本来源是合并后的公司能更完全地控制产品的生产链;(3)在功能性整合的情况,一家在某个领域具有强项的公司收购另一家在另外一个领域具有强项的公司时同样会产生协同效应。

4、传统评估理论的局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并购已成为公司成长的重要经营战略。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并购活动日益增多,并购交易额也越来越大,但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的并购是失败的。本文认为企业并购的失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估价理论和实践结果之间的差异。对于大多数并购企业来说,如何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与所能接受的最低成交价格是并购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以往在目标企业价值评估中,主要采用静态评价法,但实际情况往往千变万化,同时并购企业拥有进一步决策的选择权。例如在并购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追加投资或放弃投资等的权利,且这种选择权是有价值的,因此运用传统方法会造成对被并购方企业价值的低估,这也是目前企业并购快速增长但并购效果不尽人意的主要原因。

二、考虑协同作用的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

1、并购目标企业价值构成

在企业并购中,除了企业自身价值之外,还应该考虑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协同效应与获取未来收益的机会产生的增值部分。

(1)并购协同效应。协同是企业内部或者企业之间所产生的总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总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加和的效应,是企业并购行为发生的基本动因。并购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

经营协同主要源于由规模效应引起产品固定成本下降。管理协同主要源于并购的管理能力的转移所带来的并购后整体管理水平高于单独管理能力的效应。财务协同源于并购带来的整体财务成本的下降和并购事件对股市刺激导致并购公司市值的提高。

(2)并购期权价值。企业并购一方面可以通过整合获得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可在并购中获得经营灵活性权利。这些选择权与期权十分近似,具有较高的价值。并购具有以下期权特征:其一,并购的可延迟性并购方拥有购买目标方的机会时,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保留这一机会,以等待观察。并购方可根据实际经济状况的变化决定最佳并购时机,灵活选择最为有利的并购决策,付出较低的并购成本,从而降低并购风险;其二,并购过程中的可转变性。并购方在并购中可以灵活选择债转股、分期购买、分期报价等方式进行并购,也可以在并购目标企业形式不佳的情况下中止并购,以减少损失。并购的这些特征,具有一定的期权特征,表现为并购企业在并购过程中所获得的实物期权。

2、并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公式

对并购方而言,前期投入成本,获得对目标企业收购或延迟收购的权利,是实施并购所支付的对价,这一支付对价可以通过并购双方谈判获得,因而一定程度上是可变价格。当小于并购方估计的投资价值V时。并购方会愿意支付而获得投资价值V,否则并购方有权利放弃或中止并购计划。当并购实施后并购方拥有了选择权:当市场较好时,支付投资成本以进行扩张,当市场发展不尽如人意时,收缩规模以节省投资支出;当市场情况已无利可图,则可以考虑放弃,出售手中的股权,或执行转换期权。可见在整个并购和整合过程,并购方拥有一系列的选择权利,选择权的存在增加了投资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并购目标企业定价要考虑并购协同效应以及其并购期权特征。因此,并购目标企业价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P= Vs+Vo

式中:P—并购目标企业价值;Vs—考虑协同效应的并购目标企业价值;Vo—并购期权价值。

(1)考虑协同效应的并购目标企业价值的确定。并购目标企业价值通常采用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来确定其价值。公式形式为:

确定考虑协同效应的并购企业价值时可以采用自由现金流量法。在参数确定时要考虑到并购协同效应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并购协同效应对参数的具体影响及其确定。并购后现金流主要受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三种协同效应的影响。

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人员削减、部分行政人员解职、办公地点合并等因素以及在并购方有效管理下,目标企业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企业合并后管理费用的下降会受到行业相关性、管理效率的差异性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管理协同效应主要会对现金流中营运资本产生影响。

经营协同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规模经济导致的单位产品固定成本的分摊:规模经济将会使固定成本降低;利用对方销售网络进入新市场带来的销售量的增加;研究与开发力量合并带来的革新能力提高;管理及劳动专业化水平提高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第二,纵向一体化带来的整体交易费用降低:交易费用节约;生产过程一体化往往会降低生产成本;存货的瞬时供应能够降低存货管理成本和资金占用;降低资产专用性风险,提高产品稳定性。因而,经营协同效应主要会对企业净利润、折旧和摊销以及资本性支出产生影响。

财务协同主要来源于企业合并带来的资金成本的下降:共同保险效应带来的企业借债能力的提升;证券发行与交易成本的规模经济等。

(2)并购期权价值的确定。目标企业成长价值在t0 时刻的现值计算公式为:

N(d1)、N(d2)为d1、d2的累积正态分布函数值。

C:期权的价值

S:t1 时刻对目标企业追加投资的期望收益在t0 时刻的现值,相当于看涨期权中t0 时刻的股票价格

K:并购企业于t1 时刻对目标企业追加投资的费用,可以视为金融期权的执行价格(价值)或履约价格(价值)

r:与期权寿命相当的无风险利率

σ:标的资产价值波动的标准差

T:t为并购期权初始投资与追加投资的时间间隔

三、结论

协同价值论文 篇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产业竞争日益激烈, 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竞争价值链中的企业需要共同合作实现双赢以及多赢, 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以及每个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价值链是指处于行业的同类企业之间为了提高竞争力而进行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价值活动的集合。而企业竞争价值链协同就是竞争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价值创造、提升各自的竞争力而相互协调运作, 实现整个产业价值创造力的提升。在网络经济时代, 中小企业价值活动日趋复杂, 同业之间的竞争与消耗、渗透与融合也迫使中小企业要以全球化视野来审视经营管理过程, 如何通过竞争价值链的协同来构建中小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协同的内涵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即竞争对手价

值链, 其协同旨在同一产业中各企业之间相互协调运作共同消除非增值活动, 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 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竞争价值链协同的内涵如下:

第一, 参与协同的各企业属于同一产业范围。竞争价值链协同旨在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提高其在同产业范围内的竞争地位, 因此是对同一产业范围内的资源和竞争情况进行分析。

第二, 参与协同的各企业可视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每个参与协同的企业内部价值链活动都作为一个整体加入外部的市场竞争, 是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最终体现。

第三, 参与协同的各企业地位相同。同产业范围内各同等地位的企业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合作形成有机的整体, 是竞争价值链协同分析的基本内容。

第四, 参与协同的各企业价值链是平行或交叉的关系。参与协同的各企业其合作伙伴和客户可能各不相同, 也可能其中某些企业是相同的。

第五, 竞争价值链企业合作具有局限性。竞争价值链企业协同运作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尤其是同行业竞争价值链协同, 其既合作又竞争, 协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特定的利益, 因此合作空间小, 为了保持自身利益合作企业很难实现全过程、全要素的高度协同合作, 并且竞争价值链企业协同的时间较短, 随着环境的改变, 合作形势和内容不断改变。

第六, 竞争价值链企业协同中价值流动具有隐蔽性。竞争价值链协同企业一般不以资本和产品为纽带, 没有物质资源作为交换载体, 其协同中价值流动是隐蔽的。

第七, 竞争价值链协同基础更多的是信任。竞争价值链协同企业间一般不会签订长期的契约合同, 他们由于竞争的压力通过相互之间更多的彼此信任来维持合作, 激励和约束机制作用不明显。

因此, 中小企业要充分了解所处的竞争价值链协同中成员的经营和管理情况, 从而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且确定与竞争对手间的合作空间, 理论上确定协同的内容以及协同策略, 合理地确定产品的均衡价格, 为企业充分利用内外资源、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三、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的协同模式

一般而言, 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协同主要有以下五种协同模式:

第一, 产业协同模式。参与协同的各企业处在同一产业, 其价值链协同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一方面, 中小企业与竞争对手通过价值链协同开发出新的产品, 制造了新的产业需求, 也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和业务量;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协同能够减少突发事件导致的成本上升、质量不符、交货延期等问题, 保持本行业的相对稳定, 还能加大产业的进入壁垒;此外, 中小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协同能够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的结构变革。

第二, 技术协同模式。一方面, 中小企业与竞争对手在技术开发方面的价值链协同能够缩短开发周期并分担开发风险, 使企业能更快、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 对提升各自技术开发能力也大有裨益。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与竞争对手在技术开发方面的价值链协同能够推动行业技术的合法化或标准化, 假如竞争价值链各企业都选择某种技术, 那么客户就会很容易地接受这项技术, 并使之标准化或合法化。

第三, 采购协同模式。当参与协同的各企业价值链在供应商环节出现重合或交叉时, 企业对供应商的侃价能力便会得到提升, 它们更容易采购到性价比更高的零部件, 供应商便失去了借助激烈市场竞争来侵占其下游企业利益的机会。企业与其竞争对手进行采购协同, 共同选择主要的供应商;或者企业与竞争对手实施联合采购, 力争在采购谈判过程中抢占优势地位。

第四, 生产协同模式。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在生产方面也可以实现价值链协同, 例如, 在生产过程中, 在仓库的共用、材料和设备的共享、设备的联合装配和维修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协同, 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也可以消减生产成本和相关费用。

第五, 营销协同模式。当参与协同的各企业价值链在客户环节出现重合或交叉时, 就可以实施营销协同:一方面, 在新产品投放市场时通过营销协同可以分担市场开发成本, 减少单个企业的市场开发费用, 共同培育新市场;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可以考虑共享服务网络, 在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 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总之, 中小企业在产业、技术、采购、生产、营销等五方面实现竞争价值链协同, 可以降低各自的成本并获取协同收益, 最终实现高效的财务回报, 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四、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的协同机制

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的协同机制主要包括价值分配机制、价格机制、调控机制和合作伙伴选择机制。

第一, 价值分配机制。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将为竞争价值链企业间协同管理提供了基础, 中小企业主要依据投入资源和承担风险、合作积极性和效率来进行价值分配。一是投入资源和承担风险的补偿, 首先要对企业投入的资源数量进行计量, 然后考虑企业所处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确定补偿标准;最后根据风险补偿原则, 风险共担, 收益共享, 需要根据企业承担风险的大小进行一定的风险补偿。二是剩余收益的分配, 可以按照平均年分配的方法分配, 也可以按照企业的绩效水平分配, 本文认为剩余收益的分配应当采用平均分配的模式, 以体现公平、平等的分配原则, 而且可以更好的调动企业 (特别是小企业) 参与价值链的积极性。

第二, 价格机制。竞争价值链中各企业具有异质性, 各属不同的利益主体, 企业之间交易成本必然存在。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的协同必须建立在企业间长期信任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 这种稳定的关系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首先, 竞争价值链的协同可以消弱企业有限理性对交易成本带来的影响, 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间的长期交易及其对资源的依赖性增强了彼此之间共享信息的合作意愿, 信息的透明度和传播速度也随之提高, 从而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其次, 竞争价值链的协同可以消弱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交易成本带来的冲击。由于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间的横向合作关系, 中小企业与其外部环境的接触面得以拓展, 传统的企业与其环境的单一接触模式得以扭转, 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速度越来越快, 同时加强竞争价值链中各企业不同资源的合作和互补, 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速度便随之提高, 新的价值增长点也不断培育出来。此外, 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间建立起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可以稳固企业间的交易关系, 从而避免了一次性市场交易产生的机会主义倾向和供应商的二次选择成本。

第三, 调控机制。通过不断地横向或纵向扩张来获取规模经济效应是众多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选择, 而扩大企业边界就必然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间的协同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竞争价值链协同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控制中小企业的过度扩张的冲动, 引导中小企业合理控制规模来防止过高的管理成本。此外, 中小企业通过建立竞争价值链的治理机制, 划分各企业的责、权、利, 可以调解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和争端, 在降低关系协调成本的同时, 也能防止竞争价值链中的强势企业侵占弱势企业的利益。

第四, 合作伙伴选择机制。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进行竞争价值链协同时, 就必须要选择合适的伙伴企业。中小企业应该按照价值链的目标和战略, 制定伙伴企业的选择标准。首先, 要考虑战略目标的匹配程度。中小企业的战略目标应该与其竞争价值链的战略目标相匹配, 如果两者之间差异过大或互相矛盾, 则竞争价值链协同很难持续并实现预期目标。其次, 要考虑企业核心要素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中小企业与其竞争对手进行竞争价值链协同时, 应该选择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的互补性企业, 以发挥企业间的协同效应, 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后, 要考虑企业的影响力。影响力小的企业与影响力大的企业进行价值链协同, 能够通过共享大企业的形象、资源或业务行为来迅速提升小企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大的企业选择与影响力小的企业进行价值链协同, 就必须要考虑到自身优势被小企业模仿的风险与其获得的收益是否匹配, 应当认真权衡收益与风险和成本。此外, 还要考虑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在选择伙伴企业时, 必须认真评估各自企业文化的兼容性, 尽量选择具有共同或相似文化的企业, 避免未来合作过程中可能的文化冲突影响合作效果。最后, 还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例如, 还应考虑合作企业的信用水平、人力资源、领导者性格、区域位置等因素。

摘要:竞争价值链就是企业与同行业企业的竞争合作链条, 竞争价值链协同就是分析如何与同行业企业进行竞争合作, 从而获取竞争优势。文章以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 运用价值链理论与协同理论, 阐述了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协同的内涵, 探索了中小企业竞争价值链的协同模式, 并提出了中小企业价值链协同机制, 为中小企业借助价值链协同来降低成本和提升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中小企业,价值链,竞争对手,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凤, 霍国庆.基于价值网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研究[J].科研管理, 2007 (2) .

[2].鹿盟, 霍国庆, 申爱华.中小企业价值链分析与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 2007 (2) .

[3].张正堂, 李爽.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5 (4) .

[4].郭玲玲, 王平心.基于价值网的中小企业供应链协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2) .

[5].肖沛, 黄培伦, 林山.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供应链集成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6) .

上一篇:外来女性务工人员下一篇:资产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