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腹部带蒂皮瓣

2024-12-20

下腹部带蒂皮瓣(精选7篇)

下腹部带蒂皮瓣 篇1

在外科当中,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症状非常常见,大多因为手部外伤、伤口感染、切除肿瘤、修复瘢痕等造成,在手外科修复术当中是比较困难的一项任务。手部损伤有很多不同的诱因,在患者受到损伤之后,如果不能得到适当的治疗干预,可能会出现皮肤硬化、溃疡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昏迷和脱水,而且还可能落下疤痕,对手部美观性造成影响,手部损伤严重的患者还会发生畸形,令患者身心都受到损害。目前临床当中尚且没有适当的修复方式,传统的方式下,尽管能够较好蒂调整手部外观,不过却有较多的并发症存在。在本文当中将就此展开探究分析,结合我院自2010年以来接受手部损伤修复手术的患者50名的治疗效果做以分析,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择取我院当中需要接受手部损伤修复手术的患者50名,将其按照随机的方式分成A组和B组两组(n=25),A组当中包括男性患者12名以及女性患者13名,年龄平均数是(47.23±5.32)岁;B组当中包括男性患者13名以及女性患者12名,年龄平均数是(47.19±5.18)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进行对比。

1.2方法

A组,采取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的修复方式,首先对创口进行清创和止血处理,同时使用盐水纱布来进行包裹,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测试皮损面的面积;设计皮瓣的大小和形状,结合患者的创伤情况,控制皮瓣大小比损伤面积大10%上下,在患者的深筋膜之上的层面进行皮瓣掀开,使用1号线进行缝合,随后对皮下脂肪进行修剪,保留脂肪组织,等到断蒂之后修整;最后修剪后的皮瓣绕手部创面包裹,覆盖创面。

B组,采取常规性的方式进行修复,首先对创口进行清创处理,同时修复神经和肌腱等位置,在修复的时候,结合患者的手部创伤情况,在人体腹股沟位置取皮瓣,皮瓣的大小会比创伤面稍微大一些,约10%左右。进行皮瓣设计的时候,中轴位于人体腹股沟股动脉的脉搏处斜上方。手术过程当中需要保证皮瓣切开之后依然能够保证皮瓣中含有旋髂浅血管。在腹部外侧斜肌腱膜的表面将皮瓣掀起,确定皮瓣血液循环比较理想,随后把皮瓣移至创面,使用0号线(1号线)对其进行良好的缝合,手术结束。

除此之外,对两组患者分别行以相同的护理干预方式以及辅助性治疗,总结最终修复的效果。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修复的最终效果。主要对比项目包括修复效果(按照修复效果分成良好、中等、不佳三个等级,整体修复有效率为良好和中等的概率总和)以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

1.4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针对临床中对修复患者手部损伤的过程当中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起到的效果展开的探究分析当中,结合数据类型,笔者将择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对涉及到的数据进行处理,针对计数资料选择(n,%)进行表示,并行以卡方进行检验;针对计量资料选择(±s)进行表示,行以t检验。在本次研究当中认为P<0.05为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经过不同的修复方式,两组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修复有效率上P<0.05;手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上也明显P<0.05。具体数据参照下表(表1、2):

3讨论

在本次针对临床中对修复患者手部损伤的过程当中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起到的效果展开的探究分析当中,经过不同的修复方式,两组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修复有效率上P<0.05;手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上也明显P<0.05。这一研究成果说明临床中对修复患者手部损伤的过程当中,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起到比较重要的价值,效果理想。这一研究成果也在陈从柏、解为慈的著作当中得以证实,说明可靠。手损伤在临床当中比较常见,每个患者损伤类型缺少共性,目前在临床当中尚且没有有效修复方式,传统模式可以改善症状,但是带来的痛苦相对较大,而且愈合缓慢,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

在本文当中,对B组行以常规性的腹部带蒂皮瓣法进行修复,对A组行以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进行修复。A组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有效率,说明在临床中对修复患者手部损伤的过程当中,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起到比较重要的价值,值得进行推广。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修复患者手部损伤的过程当中,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起到比较重要的价值,效果理想。

摘要:目的 针对临床中对修复患者手部损伤的过程当中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起到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随机择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六月期间需要接受手部损伤修复手术的患者50名,将其按照随机的方式分成A组和B组两组,对B组行以常规性的腹部带蒂皮瓣法进行修复,对A组行以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进行修复。对比修复的最终效果。结果 经过不同的修复方式,两组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修复有效率上P<0.05;手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长上也明显P<0.05。结论 临床中对修复患者手部损伤的过程当中,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起到比较重要的价值,效果理想。

关键词:手部损伤,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修复

参考文献

[1]李月辉.带蒂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在手烧伤后畸形修复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09):1757-1758.

[2]林闻海,郑廷忠,王庆生,等.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手外伤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5,19(07):528-530.

[3]孙丕云,孟庆刚,邵良宏,等.手外伤修复中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9):2368-2369.

[4]陈从柏,解为慈.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皮瓣在手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价值[J].河北医学,2015,21(06):907-910.

[5]赵彧,亓晶.腹部带蒂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随意皮瓣在手部整复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7):92-92.

下腹部带蒂皮瓣 篇2

1 腹部皮瓣修复手外伤的手术方法以及对患者的意义

由于手外伤患者很有可能出现皮肤软组织的缺损,同时患者的骨骼、肌腱、血管以及神经等重要组织也会出现外露或出现缺损等情况,因此需要对患者的手部缺损进行及时的治疗以及处理。目前较为常见的处理方法就是腹部皮瓣修复的方法对患者的手外伤进行修复。所谓皮瓣移植就是将患者身体某一部位的带有血液供应的皮肤以及皮下组织转移到患者的另一个部位,从而到达消灭创面,并且将畸形部位进行修整的效果。由于手部是最常外露的部位,因此美观以及功能的恢复对于手外伤患者而言尤其重要。通过皮瓣移植的方式能够较好地帮助患者恢复手部的功能,并且帮助患者的手部尽可能美观。对于患者而言,腹部的皮瓣是一种随意皮瓣,皮下组织较为丰富,同时皮肤的质地也较好,面积也较大,血供可靠,抗感染能力极强,因此在目前对于手外伤患者进行皮瓣修复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使用腹部带蒂皮瓣为手外伤患者进行修复。

2 如何对手外伤患者使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后进行护理

(一)对患者的皮瓣血液循环进行相应的观察

手外伤患者进行了腹部带蒂皮瓣的修复后,血液循环的观察是术后护理最为重要的一点内容,在患者术后的1—3天之内,最容易发生血管危象,因此对于患者的皮瓣血液循环进行相应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患者的血液循环进行观察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检查患者的皮瓣蒂部是否出现了牵拉、受压或打转的情况,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需要及时的调整患者的体位,为患者局部注射罂粟碱,防止患者的血管出现痉挛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了水泡、瘀斑瘀点,可以为患者进行切口放血的相关处理。同时需要观察患者的皮瓣颜色、体温、肿胀程度以及毛细血管的充盈时间,通过观查这些指标就能够较好地对喊着的皮瓣血液循环情况进行分析。

(2)对患者进行体位护理以及指导的的方法

由于腹部带蒂皮瓣手术对于体位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一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次患者在术后必须要进行10—14天的卧床,并且需要注意进行较好的皮肤护理。在患者进行卧床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采用平卧位,在这其中以仰卧位为最佳,患者的髋关节需要注意弯曲,减少腹部的张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够帮助患者的皮瓣能够和心脏在同一水平,对于患者的静脉回流、减轻淤血以及肿胀有着较大的帮助。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卧床的过程中较容易会出现皮瓣修复的位置和腹部的供区吻合口可能会出现断裂,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需要及时地为患者进行清创并且需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缝合,同时需要注意对患者的前臂进行较好的固定,同时制动住患者的患肢,对患者的皮瓣进行观察,保证皮瓣能够顺利的成活以及断蒂[2]。同时为了防止患者在术后出现皮瓣撕脱的情况,需要对患者的饿前臂进行相应的固定,保证患者不会因为无意识的动作而造成皮瓣出现移位以及牵拉。

(3)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方法

通过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手外伤患者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严重手外伤。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往往会焦虑、恐惧以及烦躁,同时大多数患者也会担心手术后手部的恢复情况,担心日后的手部工作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需要着重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如果患者出现了焦虑以及恐惧等情绪,可以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并且需要及时的为患者进行止痛,减少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刺激,让患者能够得到较好的恢复。并且医护人员也需要和患者建立其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减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提升患者的护理依从性。

3 结语

手外伤的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术已经成为了目前手外伤患者最为常见的手术方法,但是在实际的对手外伤患者术后的护理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互利无法较好的进行。本文讨论了如何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

摘要:手外伤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目前在对手外伤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就是手术治疗,并且手术治疗的方式目前已经较为成熟。在对手外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往往会为了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在治疗后的美观等原因,为患者进行腹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文章讨论了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患者的术后护理方法。

关键词: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张苏,印砚.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软组织缺损2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54-55.

下腹部带蒂皮瓣 篇3

关键词: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护理效果

手外伤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较为常见,对手外伤患者进行治疗常用的方法是进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术。这种术式可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和后期手部功能的重建。多数患者术前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反应,当反应过大时,将会影响手术和麻醉的顺利进行、术后康复[1] 。本文选取在2013年4月~ 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为手外伤患者进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术为研究对象。采用人性化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3年4月~ 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为手外伤患者进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术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21例;患者年龄8 ~ 43岁,平均年龄(21.37±2.89)岁。其中毁损伤32例,套脱伤16例,机器绞伤14例,爆炸伤6例,其它12例。80例手外伤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并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术。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2 方 法

对照组给予本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 , 如心理护理、健康知识教育护理以及饮食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人性化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1入院护理,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2术前护理,包括患者创面和皮肤护理;3术后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的皮瓣血运情况、舒适护理和肢体功能恢复的锻炼。

1.3 评价标准

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判定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评分结果采用百分制划分等级:1非常满意:> 90分;2满意:80~90分;3不满意:< 80。总满意率 = 非常满意率 + 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分别为100%(40/40)和87.5%(35/40);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如表1所示。

3 护 理

3.1入院护理

在手外伤患者入院前,护理人员要详细地向患者介绍住院的环境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对患者的伤情做详细地了解和评估,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感和信心,消除患者不良的心理状况。做好基本的术前检查和准备,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防止患者出现感染的现象[1]。

3.2 术前护理

首先患者在术前要进行常规的检查,患者要进食高蛋白的食物,提高其组织修复的能力,但在术前10 ~ 12h要禁食。其次是创面和皮肤的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及时对创伤面进行清洁,防止患者的创伤面感染。在手术前准备备用皮肤,供皮区的皮肤进行清洁并保持完整。再次是心理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前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详细地介绍整个手术的过程及其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知以及对手术的信心[2]。最后要对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的锻炼,原因在于进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术的患者要卧床1周。因此,在患者术前就应指导患者如何在床上大小便,可以有效地防止患者术后出现便秘的状况。在患者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遮挡患者的私处,保护好患者的隐私。

3.3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包括对患者皮瓣的血运情况进行观察、病房护理、舒适护理、心理护理以及肢体功能的锻炼。由于患者在术后皮瓣的血运情况是手术成功与否的直接反映,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要从皮瓣的颜色、温度等进行血运情况的判断。良好的血运情况皮瓣的颜色应该是稍红,温度可能会稍微比正常温度要高,也不会出现大程度的肿胀,且毛细血管充盈的时间在1 ~ 2s。其次是对病房的环境进行护理,要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和清洁,定期对病房进行通风。可以用鹅颈灯进行照射,促进患者血液的循环,提高皮瓣修复手术的成活率。再次对患者的切口、肩肘关节和卧床姿势进行护理[3]。在患者切口剧烈疼痛时,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并对患者的肩肘关节进行按摩,缓解患者的酸痛感。保持患者舒适的卧位和干净的床单及贴身衣物,并适当地进行翻身,防止患者长时间的卧位出现压疮。最后是患者肢体的功能训练,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尽快恢复。

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术的手外伤患者进行优质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保障术后皮瓣血供的良好运行。从手外伤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表1)可得出,采用人性化的综合护理措施,患者非常总满意率为100%。说明护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患者术后皮瓣修复成活率。

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成功的标准是看术后皮瓣供血是否良好 , 断蒂后功能恢复是否达到满意[4]。因此 ,术后护理的着重点是严密观察皮瓣的血运情况 , 观察表面颜色是否存在积血,务必保证皮瓣颜色正常、温度正常、毛细血管充盈等正常 , 还要积极预防处理血管痉挛、血栓,防止动、静脉发生危象。同时禁用血管收缩药物[5]。术后绝对卧床休息7 ~ 14天 , 避免体位改变引起血流方向的改变。患肢应高于心脏水平 , 这样有利于静脉回流从而减轻水肿。注意患肢保暖 , 预防再次受到损伤 , 每天加强功能锻炼 , 定期随访 , 以便于顺利康复。

下腹部带蒂皮瓣 篇4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缺损,筋膜蒂皮瓣,腹部带蒂皮瓣

手是人类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最容易受伤的器官,各种创伤容易造成手指皮肤的软组织缺损,有时还会出现骨关节、血管、肌腱等组织外露,严重影响手指的正常功能。在软组织缺损修复时,单单闭合创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关注其功能恢复、美观程度和手指的感觉等[1]。临床上修复手法较多,传统的游离皮瓣修复修复手术时间长,皮瓣极易出现坏死。邻指皮瓣修复操作简单,但是需要进行二期手术断蒂,还容易造成邻指损伤。筋膜蒂皮瓣修复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是目前常用的修复方式,其修复效果较好,患指功能恢复较为理想。为探讨筋膜蒂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两种皮瓣修复手术进行修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实验组男17例,女6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34.8±10.6)岁;其中热烧伤7例,机器损伤16例。对照组男16例,女7例;年龄22~62岁,平均年龄(33.9±10.2)岁;其中热烧伤6例,机器损伤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平卧位,采用指根部或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清洗伤口并消毒、止血。清理异物和严重挫伤组织。皮瓣设计面积要大于软组织缺损面积的10%左右。实验组患者采用筋膜蒂皮瓣进行修复,末节手指缺损时,皮瓣设计选择在中节、近节指背部位,以手指优势侧指的动脉指横纹末端的连线为轴,旋转点不宜超过中节的中段,中节旋转点不宜超过远侧指间的关节部位。按照设计切开四周皮肤,除蒂部的皮肤切至真皮层外,其他切至腱膜浅面,切开时要避免重复切割和损伤腱膜。之后掀起皮瓣到蒂部,留取0.6 cm左右的筋膜作为皮瓣蒂,切开蒂部远端的皮肤,向两侧分离0.5 cm,以免挤压蒂部。游离皮瓣筋膜蒂至远端,在腱膜下进行剥离[2]。带止血完成后旋转皮瓣180°,覆盖在软组织缺损部位后缝合,放置引流条。供瓣区创面采用取中厚皮片移植。术后采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及时换药,采用抗生素改善微循环,2周后拆线。对照组患者采用腹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在下腹部设计皮瓣,皮瓣蒂尽量保留血管近端,切开皮肤到深筋膜浅层,根据伤处软组织的厚度修剪皮瓣,但是需要保留一定厚度的皮下组织,以免造成蒂部损伤。采用连续外翻缝合近蒂部的创缘,再覆盖软组织缺损部位,缝合、包扎。采用宽绷带将前臂和腹部固定。2周后拆线。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手指的屈伸功能、溃疡、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及患指恢复情况。优:患者手指功能正常,无溃疡情况发生,两点辨别觉距离<10 mm;良:患者手指功能基本正常,无溃疡情况,两点辨别觉距离<10 mm;差:患者手指功能存在障碍,有溃疡,两点辨别觉距离>10mm。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屈伸功能受限2例,不受限21例;出现溃疡2例,无溃疡21例;两点辨别觉距离(7.32±0.46)mm;对照组患者屈伸功能受限8例,不受限15例;出现溃疡15例,无溃疡8例;两点辨别觉距离(12.53±0.42)mm;实验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恢复优13例,良9例,差1例;对照组恢复优0例,良9例,差14例;实验组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筋膜蒂皮瓣在四肢较为多见,供血以微细血管网为主,其是随意型筋膜皮瓣。筋膜蒂皮瓣切取简单,无需吻合血管,切取的成功率较高,不会破坏主要血管,并且不易创伤供区,修复后患指比较美观,屈伸功能恢复良好,患指不易溃疡,安全可靠[3]。筋膜蒂皮瓣修复要对患处彻底清创,尽量保护蒂部,皮瓣分离要在腱膜上,蒂部剥离要在腱膜下并附带浅静脉。在覆盖创面时皮肤隧道要尽量宽松,以免卡压蒂部。皮瓣属于非生理性皮瓣,其内部没有知名血管供血,因此不宜烤灯。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筋膜蒂皮瓣修复的效果明显优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兆毅,刘有玉,李子华,等.指侧方逆行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大家健康,2013,7(10):1054.

[2]李海雷,赵亮,刘井达,等.掌背动脉皮支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109-110.

下腹部带蒂皮瓣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应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7例, 男12例, 女5例;年龄18~56岁;受伤原因:机器挤压伤7例, 热压伤2例, 套状撕脱伤3例, 切割伤5例;其中合并甲床完全缺损4例, 指骨骨折3例, 屈肌腱断裂5例, 伸肌腱断裂5例。

1.2 术后治疗

术后给予防感染和扩血管治疗, 患肢制动, 避免受压, 注意保暖, 观察皮瓣供血情况。

1.3 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 17例患者手形及运动、感觉功能恢复较好。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对突发创伤毫无思想准备, 担心手术是否成功, 术后功能外形是否满意, 普遍存在恐惧、不安, 心理压力大。因此, 医护人员要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现实, 摆脱恐惧。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 笔者注意到患者家属的情绪也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2]。向患者介绍手术有关知识及成功案例, 不断给予患者精神支持, 以消除焦虑情绪, 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3]。

2.1.2 术前准备:

协助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检查, 如术前1d手术野常规备皮、做药敏试验等。并对患者行特殊体位的适应性训练, 如床上进餐、洗漱、使用大小便器等。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房要求:

病房内要保持整洁、通风、光线充足, 以利于伤口干燥, 减少局部渗血、渗液、出汗、潮湿, 室温保持在20~25℃, 相对湿度55%~60%。空气新鲜, 禁止吸烟, 因烟草中尼古丁可引起微循环痉挛[4], 要禁止患者及陪伴、探视人员在病房内吸烟。护士在入院宣教中反复耐心地讲明道理并做好及时提示, 在病区走廊、病房内设有标识。保持病区安静、安全。

2.2.2 体位护理:

术后平卧3~4d, 以仰卧为主。卧床期间各患指尽量处于功能位, 在患指下垫一薄枕, 高于心脏水平10~15cm[5], 肘关节下垫一软枕, 增加舒服感,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少肿胀。双腿微屈膝下垫软枕, 以减轻腹部伤口张力, 嘱患者放松裤带, 避免皮瓣受压, 影响皮瓣血运。第5天可将病床摇起, 7d可搀扶下地沿床活动。

2.2.3 饮食护理: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由于术后患者卧床, 易发生便秘, 要指导患者多食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晨起空腹喝一杯温开水或蜂蜜水, 鼓励每天多饮水防止大便干结, 避免因排便用力加重伤口的疼痛而引起皮瓣血管痉挛。

2.2.4 疼痛护理:

疼痛也是导致皮瓣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般疼痛发生在术后1~2d, 第3天有所减轻。如一直不缓解或加重应考虑伤口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疼痛导致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手术成功率。一般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口服或吲哚美辛栓纳肛, 严重者给予哌替啶肌内注射来减轻患者疼痛。同时加强患者心理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 减少刺激, 以提高舒适度。

2.2.5 术后观察:

(1) 患肢应有效制动, 行局部宽胶布固定, 包扎伤口时预留一小空隙以便于观察皮瓣伤口渗血情况, 伤口渗液多时应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换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且动作轻柔, 包扎敷料松紧应适当, 以防压迫皮瓣而致血运障碍。注意观察皮瓣蒂部有无扭曲, 敷料包扎有无松脱, 局部皮肤有无肿胀情况及体温变化。 (2) 观察皮管蒂部血运, 避免牵拉、受压、扭曲。皮瓣远端要稍高于蒂部, 肘部垫一软枕, 这样有助于静脉回流, 防止肿胀。 (3) 注意观察皮瓣的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弹性、肿胀程度, 术后48h内为血管危象高峰, 因此需每半小时观察皮肤颜色1次, 以后每1~2小时观察1次, 持续5~6d, 术后1~2d内皮瓣颜色较苍白, 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如皮瓣颜色苍白、温度降低, 多为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所致, 可考虑提高室温, 选用抗凝药物及解痉药物治疗;若皮瓣温度过高, 可用冰袋降温或用75%乙醇湿敷, 以降低局部组织新陈代谢;如发现皮瓣颜色青紫, 可能为静脉回流障碍, 及时报告医师, 查明原因, 及时处理, 因淤血比缺血对皮瓣的危害性大。 (4) 术后一般采取抗痉挛、抗凝血、抗感染治疗原则。 (5) 换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且动作轻柔, 包扎敷料应松紧适当, 以防压迫皮瓣而致血运障碍。 (6) 皮瓣移植后固定时间需3~4周, 肢体长时间在强迫位上, 造成术后肢体关节酸痛不适, 手术后第2d至断蒂后局部可采用热敷、按摩、理疗等方法, 促使功能及早恢复。 (7) 卧床时每2小时定时翻身, 观察受压处皮肤情况。冬天要注意皮瓣保温, 防止风寒;夏天要保持创口清洁、干燥, 勤换药、勤擦澡。

2.2.6 功能锻炼指导:

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术后6h可行肩肘关节按摩, 可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肿胀。运动时, 嘱患者健手扶住患手皮瓣, 动作要适度, 次数不宜过多, 以免引起脱出, 每天早晚各做1次。术后2周, 鼓励患者下地活动, 首先在室内活动, 防止突然晕倒, 可在床边做左下肢、腰部及健侧上肢活动, 以增强身体机能, 利于伤口愈合。术后3周, 断蒂后, 健指做最大幅度的屈伸锻炼, 加强患手的主动活动锻炼, 如手指的屈伸、对指练习, 腕关节的光环运动, 掌指及指间关节的手指屈伸运动, 次数逐渐增加, 以不引起局部疼痛为宜。患手功能逐渐恢复后, 为锻炼手指的协调性, 尽快恢复手的灵活度, 可用器具帮助练习, 如手握橡皮圈、揉转石球等。

3小结

手部外伤在临床较为常见, 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术是治疗手外伤组织缺损的常用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存在紧张、恐惧等心理, 因此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和护士的严密观察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术后护理效果的好坏, 决定了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腹部皮瓣,手外伤,缺损,护理

参考文献

[1]刘遵勇, 姜德欣, 姜波, 等.多种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5, 2 (14) :211-212.

[2]谈燕飞, 王仕玲.手外伤患者急诊应激反应的心理护理[J].广东医学, 2000, 21 (1) :79-80.

[3]陈春霞.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11例围手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2) :97-98.

[4]周明霞, 王家缘, 孙振中.上臂外侧骨皮瓣修复手部及前臂复合伤的护理9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 2006, 22 (5) :26-27.

下腹部带蒂皮瓣 篇6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 手足外科共收治行骼腹股沟带蒂皮瓣移植治疗手外伤患者32例, 年龄13岁~73岁;皮瓣蒂长度2~5cm, 平均 (3.7±1.0) cm;单指伤4例, 双指伤10例, 多指伤与其他18例;碾压伤21例、绞伤10例、切割伤1例;麻醉方式:均为臂丛神经与硬膜外联合麻醉, 追加静脉麻醉药物10例。纳入标准:1意识正常, 具有一定表达沟通能力;2无有精神症状。

1.2方法

(1) 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活动: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活动, 积极开导患者, 多指导患者家属陪护, 简要介绍手术方法、过程以及预期疗效, 举例论证, 提高患者依从, 以及对医嘱的重视程度。

(2) 体位护理:平衡稳定、舒适体位, 抬高手臂于心脏水平上方10-20cm, 常规体位为背部-臀部与床位呈30°- 45°仰角, 避免静脉压升高与腹部张力过大;必要时采用护具制动。

(3) 疼痛护理:应做好麻醉护理, 选择性应用镇痛泵, 针对年龄相对较小者, 更应加强监护、引导。

(4) 环境控制:创造温馨、舒适、安静等病房环境, 控制人员进出, 维持病房整洁, 注重保暖, 定时通风, 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 一般温度在25℃~28℃、湿度55%~65%为宜, 术后常规灯照保暖, 注重陪护;禁止陪护人员吸烟、饮酒。

(5) 睡眠管理:夜间应做好保暖、防蚊虫工作, 规律作息, 以免多梦, 必要时更换护具, 由家属陪护。

(6) 生活护理:生活护理包括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等, 特别是部分幼儿, 主诉能力不足, 若身体有不适感, 容易动作。

1.3观察指标

采用VAS视觉评分法, 评估术后第12、24、48、72h疼痛水平。采用GCQ舒适量表, 评估术后第24、48、72h舒适度评分。 观察皮瓣状况:颜色、温度、湿度、毛细血管反流情况。

1.4判定标准

(1) VAS视觉疼痛评分:1≤3分, 轻微痛, 可耐受; 24-6分影响睡眠, 尚可耐受;37-10分, 无法入睡, 无法耐受[2]。

(2) GCQ舒适状况评分:1≤60分低度舒适;261-90中度舒适;3>90分高度舒适[2]。

1.5统计学处理

以SPSS18.0软件处理所获数据,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以n率 (%) 表示计数资料,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相关指标变化

疼痛评分变化:第12h (3.2±0.8) 分, 24h平均 (2.1±0.7) 分, 48h (1.9±0.4) 分, 72h (1.8±0.6) 分, 第1 2 h高于2 4 h 、 2 4 h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睡眠时间变化:第1日, (6.34±2.10) h, 第2日 (6.68±2.05) h, 第3日 (6.83±2.42) d, 第4日 (7.13±2.56) h, 第1日评分低于第3日、第4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舒适度变化:24h (70.5±13.59) 分, 48h (80.7±8.47) 分, 72h (80.3±12.83) 分, 第24h低于第48h、72h,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疗效

手术均获成功, 断蒂时间16~26d, 平均 (20.1±1.2) d。

3讨论

除治疗因素外, 护理也是影响皮瓣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 主要风险因素如下:1不适感:腹部皮瓣移植关键在于细节照顾, 减少患者不适感, 以免自觉或不自觉做出不利于皮瓣移植的动作;2睡眠动作:睡眠无意识动作是致皮瓣断裂、撕脱重要原因;3疼痛:供区与术区疼痛是常见的并发症, 可致一系列躯体、心理反应, 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变化, 释放前列腺素等促血管收缩因子, 增加血管危象发生风险;4心理应激:皮瓣移植治疗多为择期手术, 患者因急性创伤, 常伴有不良心理应激反应, 担心今后生活[1,2,3]。

本次研究中, 我院通过细致护理, 关注以上风险因素, 结果显示, 在48h后, 患者疼痛得到有效遏制, 舒适度上升, 睡眠质量得到稳步改善, 有助于保障移植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陆琴.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5 (9A) :163-165.

下腹部带蒂皮瓣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中, 男12例, 女4例;年龄21~58岁, 平均28岁。损伤原因:车祸7例, 机器铰伤3例, 压砸伤5例, 热烫伤1例。损伤部位:肘部1例, 前臂及腕部6例, 手部9例。急诊修复10例, 二期修复6例。9例伴骨折及肌腱损伤。皮肤缺损面积3cm×6cm~11cm×18cm。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加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彻底清创后, 骨折者行一期骨折内固定, 肌腱断裂7例予一期修复, 肌腱缺损2例行二期肌腱移植修复。测量患肢创面大小, 根据供区的皮肤条件及受区部位和面积, 选择腹部皮瓣, 皮瓣面积至少要比患肢缺损创面面积大10%。皮瓣设计时尽量选用轴型皮瓣, 以腹壁浅动脉或旋髂浅动脉为蒂, 形成下腹壁皮瓣, 或以脐旁穿支动脉为蒂的脐穿支皮瓣及肋间血管皮瓣[1]。依次切取游离皮瓣后, 将蒂部缝成皮管状, 便于旋转和固定。根据受区部位软组织缺损厚度, 保持皮瓣近端带轴心血管处原厚度, 可将远端60%~70%的皮瓣修剪成带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转移应用[2]。避免蒂部扭转, 皮瓣边缘同受区缝合, 蒂部与受区创面贴合固定即可。止血要彻底, 皮瓣下置引流片。14例供区创面直接拉拢闭合, 2例供区创面拉拢后少许缺损处行皮片移植。术毕肢体与腹部包扎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予固定、保温及解痉、抗凝、抗感染等对症治疗5~7天, 严密观察皮瓣血运, 防治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等并发症。半个月拆线, 并开始皮瓣夹蒂训练。21天断蒂, 断蒂时如蒂部较臃肿可予修整。

2 结果

16例术后皮瓣全部存活, 伤口愈后良好, 供区伤口Ⅰ期愈合。随访3~8个月, 皮瓣柔软, 质地、色泽、弹性良好, 无坏死及破溃, 无明显臃肿或挛缩现象, 功能恢复优良。供区瘢痕隐蔽, 不影响美观和功能。

3 讨论

腹部皮瓣可选择以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脐旁穿支动脉等为蒂的皮瓣。这些部位取材面积大, 皮下组织结构较松散, 无纤维束与筋膜相连, 弹性好, 移动性大, 易于剥离, 切取方便, 且上肢与腹壁固定方便, 带蒂转位修复肘、前臂、手皮肤软组织缺损, 简单安全, 尤其适合手部套脱伤和前臂大面积皮肤缺损[3,4]。将远端60%~70%的皮瓣修剪成带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 加快了创面基底部血管的长入, 利于血管重建, 一般不会造成皮瓣坏死。此技术符合“受区修复重建好, 供区破坏损失小, 成活可靠, 操作简单易行”的组织移植原则, 患者易于接受。因上述部位血管变异较大, 口径较细, 目前作为游离皮瓣移植应用减少, 且显微外科游离皮瓣移植耗时长, 需要熟练的血管吻合技术, 手术复杂, 加上大多数患者外伤常合并血管吻合条件差, 增加了手术失败率。因此, 腹部带蒂皮瓣仍作为手外科医师临床常用皮瓣之一, 缺点是皮瓣有时较臃肿, 感觉欠佳[5], 固定时间较长, 需要二期手术断蒂。

本文结果显示, 合理选择腹部带蒂皮瓣修复上肢软组织缺损, 效果良好, 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实用、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等优势。手术需要按一般皮瓣治疗原则外, 笔者选择应用腹部皮瓣时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根据受区的部位、面积及固定方便舒适等因素, 来选择合适供区; (2) 根据缺损部位厚度的不同, 适度修薄腹部皮瓣, 蒂部近端较臃肿的可在断蒂的同时进行修整; (3) 皮瓣蒂部要有足够的长度, 最好蒂有知名皮动脉和真皮下血管网, 这样血供来源可靠, 切取面积大, 旋转角度增大, 抗感染能力强, 皮瓣坏死率低; (4) 腹壁浅血管和旋髂浅血管解剖变异较大, 为确保皮瓣血液循环通畅, 最好先在术中掀起皮瓣远端用透光方法观察有无血管, 以及主干的走行方向和血管蒂的部位, 再扩大下方的切口形成皮瓣; (5) 骨折部位尽量一期可靠内固定, 并用周围肌肉、筋膜等软组织覆盖, 易于皮瓣移植后成活, 便于皮瓣断蒂后行早期功能锻炼, 如骨折部位不稳定需加用外固定, 直至骨折基本愈合。

参考文献

[1]候春林.带血管蒂组织瓣移位手术图解[M].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6:74-76.

[2]王澍寰.手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29-130.

[3]寿奎水.手部皮肤套脱伤的手术选择[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6, 22:65-66.

[4]王晓南, 韩宝平, 陈克俊, 等.手部皮肤套脱伤的治疗[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6, 22:67-69.

上一篇:习惯流产下一篇:数学课堂教学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