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权

2024-07-02

领导权(共12篇)

领导权 篇1

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 东亚一体化的进展显然要迟缓许多。而美国对北美自贸区的推动与法德对欧盟的联合领导作用给东亚一体化提供了警示, 即领导权问题在东亚一体化过程中的作用。国内学者普遍认为, 国际合作中的领导权指的是影响力和主导作用, 或者说国际机制的制定者和维护者。本文将从东亚共同体重要组成成员的角度分析, 列出可能的合作领导模式, 并比较各种模式的优劣, 继而提出一个现实的发展过程与阶段。

一、东盟重要行为体的功能与作用

东亚共同体在地理上指东北亚五国加东盟十国, 在这十五个国家中, 能为东亚共同体起到实质作用的有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四个重要的行为体。除此之外, 作为域外人的美国, 介于它深度参与APEC的建立与发展, 其声音与战略并不能忽视。通过分析各个重要行为体的功能与作用, 可以大致了解东亚共同体形成之基础, 也可以将各行为体特征带入东亚共同体领导权的考虑中。

(一) 中国

中国崛起后, 对东亚一体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是从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的现状而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不但为东盟提供了经济机会, 而且加深了东盟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 使东盟国家在战略上重新认识了中国的重要性。二是从政治上看, 中国崛起后, 在东亚地区组织中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自信和愈加重要的话语权, 成为该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创造“本域突起”的地区治理模式, 取代了半个世纪以来完全由美国领导盟国治理东亚的“外来侵入”模式, 成为本地区的稳定力量。

但是, 中国影响力的负面效应也可以从东盟国家的认识和反应中体现。一是中国在东亚地位的提升动摇了东盟作为一个集体组织处理地区事务的信心, 东盟国家开始怀疑自己的领导能力, 是否能够带领东亚国家依靠现有的制度达成更大的地区合作。二是东盟国家担心中国由于地区作用的提升可能主导整个东亚地区并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 排斥其他国家参与地区事务。这种对中国角色理解上的分歧, 导致了东盟国家内部对构建何种地区主义产生了争论。但不可否认的是, 中国应是东亚共同体领导权的最佳候选人之一。

(二) 日本

在美日同步外交的增效作用下, 日本的经济实力彰显了他在东亚事务中的作用。从二战阴影走出的日本因其政治军事缘故, 在国际道义上不具备领导东亚的资格。但当强大的经济实力做为后盾时, 日本仍是不容忽视的国际和地区力量。2006年东亚主要国家的GDP显示:日本为43674.6亿美元, 中国为26301.1亿美元, 东盟十国是10728.2亿美元, 韩国是8882.7亿美元[1]。有了这样的经济优势, 日本与东盟国家的相互依赖将不断加深。

此外, 日本主观上也在向领导地位靠拢。自冷战以来, 日本一直在尝试以各种方式重新定位自己的东亚角色, 试图通过对一些国家加大投资并进行技术、人力资源和安全战略方面的合作, 辅以公共外交手段, 改变自己在东亚国家的形象, 以便在该地区获得与中国并驾齐驱甚至是超过中国的影响力, 争取更多的发言权。而且, 美日同盟关系的存在对日本在东亚的领导地位有助推作用。“同步外交”现象无形中让东亚国家认识到日本和美国的“合力”行动是东亚事务顺畅发展的前提, 从侧面显示了日本在东亚事务中的“准领导者”身份。

(三) 东盟

随着东盟经济的显著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欧盟、北美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东南亚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步人真正的一体化道路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体现在东盟成员的不断扩大, 自1985年到1995年, 文莱、越南、缅甸、老挝相继加人东盟, 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另外, 东亚地区一体化的最显著成就还体现在经济领域。从1992年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签订的《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开始, 东盟开始了一系列加强经济合作的举措, 在货物贸易、服务业、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此外, 东盟还注重在安全、社会、文化等方面加强东南亚作为一个地区的认同。东盟10国在2003年郑重提出了在2020年建成包括东盟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社会与文化共同体的“东盟共同体”的目标, 为东南亚一体化指明了新的方向。虽然东南亚诸国单独的力量都不足一提, 但是他们组成的东盟确实可以被视作与中、日相抗衡的重要行为体, 参与东亚共同体的领导权之争。

(四) 美国

对东亚而言, 美国是特殊的“域外国家”, 虽然身处地缘政治外, 却又深陷其中。众所周知, 美国是东南亚地区安全和经济动力的主要提供者, 其开放的市场和经济发展规模对东盟国家的稳定发展非常重要。东盟国家对美国的认识十分复杂, 在经济和安全领域都离不开美国的东盟同时担心被美国抛弃而不能控制自己的未来。换言之, 东盟作为后殖民国家组成的团体, 仍需要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安全资源, 而这些都与美国有关, 却又同时受美国控制。所以, 美国这个置身世外的行为体, 虽然不能成为东亚共同体的实际领导者, 但却始终隐身地操纵东亚事务。

二、几种可行的领导模式

(一) 东北亚三国领导模式

所谓东北亚三国领导模式就是把东亚共同体的中心放在中日韩三国上来, 通过双边、多边的自由贸易合作, 在三国之间建立制度性的经济区, 形成核心后向东亚其他次区域扩展。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实力强大, 相互弥补。二是相互牵制, 防止独大。

但是, 中日韩三国的领导模式也存在诸多现实的障碍。从内部因素来讲, 三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文化信仰、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差距和理解差异很大。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 三国联合领导的基本要求是要有共同的博弈信念, 遵从共同的博弈规则才能给东亚各国做出示范, 但是共同的合作制度是本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延伸, 而如何跨越制度障碍, 建立共同的合作模式需要各国做出重大改变。在宗教文化方面, 虽然三国都遵从儒家文化, 但三国人民在做事原则、处世之道方面都不尽相同, 严重影响了交流与沟通。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中国的人均GDP要远远落后于日韩, 这也从另一方面减弱了中国在经济方面全面开放的意愿。在历史遗留方面, 日本对中、韩侵略的认罪问题以及三国边界争端的问题, 如果不及时解决都将被用来作为拖延合作的借口, 影响领导权的巩固。

从各国战略角度考虑, 三国的目标、利益也大相径庭。如日本更渴望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所作为, 但是始终受制于中国的决定。而且日本和韩国始终不愿意开放农业也将会在三国自贸区形成之后受到打击。

另外, 外部因素对三国统一领导的干扰也不容小觑。美国近年来不断插手朝鲜核问题, 表面上是为了世界无核化的世界和平, 实际上也试图扰乱东北亚的局势让东北亚诸国从内部分裂。

每个模式都有优劣, 但是一定的措施能帮助消解负面作用, 增强正面效果。经济上, 三国可以从一个行业或一个产业开始自由贸易, 并逐渐由双边转向多边, 并把此模式逐步扩散;政治上, 建立相互信任制度是基础, 暂时搁置争议, 力求共同利益;文化上, 不能够希求如同欧盟般紧密的合作, 只求松散的以点带面的合作来领导东亚各团体。

(二) 东盟小国集团领导模式

该模式指的是继续沿用当下10+3或多个10+1模式, 以东盟的主动权为基础, 带动或引导其他国家的广泛参与。该模式也有以下优点:一是东盟的主动能有力推动东亚共同体进展。东盟从1990年开始便致力于建立“东亚经济集团”, 其后的几十年中, 东盟更是积极地建立合作机制, 与东亚各国开展广泛的区域合作。二是小国平衡。让小国集团作为地区领导的模式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这恰恰也是其优势所在。三是弥补中、日的欠缺。让东盟享有领导权, 有效弥补中、日在这方面的缺陷。虽然如此, 东盟的领导仍面临诸多质疑。首先, 东盟成员内部很难调动大国投入其中的热情。其次, 对于亚太安全秩序问题, 东盟国家只管理、不处理。最后, 由于东盟担心东亚大国抢夺其领导权, 东盟便施展平衡外交让中美等国参与其中, 实际上降低了东亚各国合作的程度。

(三) 多层次的无领导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不同于当下东亚的无领导合作模式, 他更多地要求东亚各成员有高度的自主性与合作性, 在东亚内部开展一国—多国、多国—多国的合作模式, 并且开放地与外部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交流。就目前来看, 除了东盟内部自由贸易区以外, 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 (10+3) 、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东盟与日本的安全经济伙伴也逐渐凸显出活力。此外, 东亚很多成员也都和拉美、北美、欧盟等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这种开放的机制, 不仅能够补充东亚不紧密的合作关系, 而且更大程度地增强自身实力。

当然, 松散的只能是结构而不能是实质, 在这种多层复杂的合作结构网中, 互信、互利是基本的前提。这种模式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创新与构想, 也需要一体化进程的宝贵经验与重大进展。

通过对东北亚三国领导模式、东盟小国集团领导模式与多层次无领导模式优劣利弊的分析, 从长期来看, 以上任何一种单一模式都不可能完全适合东亚的发展。但东亚共同体既然意欲建立, 就不得不考虑领导权的问题, 因为强有力的领导和经济利益是推动东亚走上共同体的关键。在东亚各国相互经济依赖不断增强的基础上, 领导权的归属势必要有所解决, 否则将阻碍东亚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提出了一个阶段性的领导权转移步骤, 即第一阶段由东盟小国集团领导, 这符合时下以东盟为主导的各种东亚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客体行为体如中国、日本、韩国在与东盟的合作中相应地加强三者之间的经贸往来, 并逐步建立互信的国际机制, 适当地解决一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当东北亚三大强国被充分调动起积极性或者说10+3的联系已变得紧密稳定时, 便可过渡到第二阶段, 即领导权由东盟向东北亚三国转移。这一阶段将是东亚的繁荣时期, 因为东北亚三国基本上已经在消除内部阻碍的基础上凝聚成为团结一致的领导集团, 他们将带动东亚经济、政治稳步向前迈进, 并且给东亚提供自我安全防务保护, 免除外界的干扰与渗透。对于东盟来说, 既有利益得到保障, 他们便不再会有失去领导权的担忧。当东亚共同体保持南北平衡, 即东盟与东北亚两方不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时, 东亚共同体就能够在综合实力上与欧美相抗衡, 这也进入了最后阶段, 即多层次的无领导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完成与实现是需要时间的, 就目前来说, 东盟+3的模式仍有待继续深化。

参考文献

[1]The Strategic Balance in Northeast Asia[J].KoreaResearch Institute for Strategy, 2006:116.

领导权 篇2

【课程背景】 《西点领导力》3天2晚——突破企业发展瓶颈,保持企业持续赢利 本课程版权所有:登记号(09-2010-L-010),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领导力的强弱对其经营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西点领导力是针对企业中、高层领导研发的领导力实战课程。课程以中国本土环境为基础,吸取西方商业思想之精粹,真正实现中西思想合璧。

为了追求课程的高品质,我们成立了由企业家组成专家指导小组,对中、西成功企业的运作模式、领导力建设水平等方面实施比较研究。在研发过程中,得到了上海企业家协会、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的大力支持,倾注了企达团队极大的热情。为了追求课程实效性,长期追踪“西点军校在领导力训练上为何如此成功?——是强健的体能?是严格的训练?抑或精准的制度?”,并研究中国本土企业诸如:华为、IBM、TCL、美特斯邦威、联想、海尔、美的、格力、阿里巴巴等企业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结合中国本土企业在后危机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推出了此课程。

【课程收益】

凭借企达集团12年曾为上百家企业提供过流程与经营体系咨询之经验与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们提供的领导力课程一定能快速帮助您及您的企业全面系统提升竞争力、提升商业思维与经营企业之能力。真正做到:

1、勇者不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推动企业领导思维创新与领导力提升。

2、突破企业变革瓶颈,创新商业模式,确保企业持续盈利,为企业复制一套完整的商业系统!是一项交钥匙工程!

3、实效第一,至少20倍以上的价值回报,并整合优质资源!

互动研讨+经典案例+经典工商理论+实操

【课程体系】

第一大模块:领导力素质模型

第二大模块:卓越领导综合素质提升

第三大模块:九型人格与领导力(千年智慧)

第四大模块:鏖战(商业系统模拟)

第一大模块:领导力素质模型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学习领导力

1、一切兴衰成败皆系领导力

2、利润及效益创造的内驱是领导力

3、“领导力”与“执行力”

4、“造钟者”与“报时者”

5、领导力素质发展模型=硬能力+软能力

6、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

7、高层领导经营决策的6大认知误区

第二部分:什么是真正的领导力

1、西点精神:DUTY、HONOR、COUNTRY2、美国西点军校的核心“领导力”观

3、让能力出众的人才追随领导的4条关键理由

4、案例:阿里巴巴集团马云的领导魅力

5、卓越领导7大魅力修炼

6、第5级经理人=谦逊+意志力+职业化能力

7、省我三部曲(从优秀到卓越)

第三部分:向谁学习领导力

1、军队凭什么成为全世界最有战斗力组织

2、西点领导10大核心理念=LDRSHIP+换位思维+意志力+适应力

3、孙子兵法:为将之才的5个必备要素

4、卓越领导7大习惯

5、西点领导处事4条基本原则

6、案例:白手起家的军人凭什么身价上1000亿?

7、案例:HP总裁孙振耀职场感悟

8、企业永续经营10条黄金法则

第二大模块: 卓越领导综合素质提升

模块一:经营模式创新能力训练

1、构建经营模式必备的4大思维与4项原则

2、英特尔 CEO格鲁夫:企业赚钱是道德,不赚钱是缺德

3、松下幸之助:企业不赚钱就会死亡,企业家不赚钱就是犯罪

4、财务管理5大核心职能

5、快速解读3大报表

6、如何通过财务数据来分析、评价与改进经营绩效

7、利润=收入-成本-费用-应缴税款

8、单元成本核算法

9、各种利润率、成本费用率分析与改进

10、资金使用效率、风险分析与控制

11、案例:如何应对企业资金周转危机,造成企业资金危机7个因素

12、国际领先运营资本运作模式

13、打倒导致现金流枯竭的3大“吸血鬼”

14、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金积压周期分析与改善

15、运用杜邦模式剖析美的、格力、海尔近三年经营绩效

16、运用杜邦模式剖析美邦、杉杉、雅戈尔近三年经营绩效

17、新税法下合法避税案例:增值税筹划与企业所得税筹划

18、企业获利能力分析:ROS、ROA、ROE19、企业经营目标选择与制定步骤及案例

20、企业经营管理3大核心:利润、周转、结构

模块二:全面营销模式创新能力训练

1、构建营销模式必备的4大思维与4项原则

2、总裁是公司“形象代言人”与“首席销售员”

3、“市场定位”与“细分市场第一”

4、迈克尔•波特3大竞争战略

5、营销战略5大聚焦:区域、产品、客户、经销商、员工

6、STP战略营销:(Segment、Targeting、Positioning)

7、构建核心竞争力

8、构建全面营销模式9、3I营销策略:Idea、Involvement、Interaction10、四只眼睛看市场

11、发掘并重塑产品的价值:卖点

12、产品价值塑造五大黄金法则

13、乔•吉拉德250销售策略

14、案例:王老吉销售额从1亿元突破到100亿

15、案例:APPLE公司Iphone产品营销策略

模块三:商业运营模式创新能力训练

1、构建运营模式必备的4大思维与4项原则

2、“大野耐一”与“和田信”的精益观

3、供应链与价值创造链

4、企业价值创造九大活动与38项流程

5、丰田的精益运营模式

6、精益运营的5大核心工具

7、削减供应链库存

8、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9、案例:a、b、c法应用

10、案例:中兴通讯的供应链运作模式

11、案例:印度塔塔公司的“人民车”

模块四:组织运营模式创新能力训练

1、人力资源模式构建的4大思维与4项原则

2、人力资源管理6大核心职能

3、卓越团队打造5大核心步骤

4、案例:通用科技选人模型:SHAPE5、案例:华为狼性团队打造5个步骤

6、平衡计分卡模式(BSC)

7、7步绩效模式与58项关键指标

8、机制创新:打造持续盈利模式

9、案例:成本中心5大管理缺陷

10、案例:谁来呼唤炮火,谁为炮火买单?

11、领导7大秘笈——牧羊人之道

12、变革组织“领导力”的5个步骤

第一步骤:激发生命潜能

第二步骤:突破思维界限,构建商业模式

第三步骤:脱胎换骨成“真人”

第四步骤:经营人才

第五步骤:勇于变革

13、西点领导力3大作风

14、西点领导力4大铁律

15、西点领导力6大黄金法则

• 敬佩法则• 根基法则

• 认同法则• 增殖法则

• 授权法则• 心灵法则

第三大模块: 九型人格与领导力(千年智慧)

领导应用九型人格系统工具可以准确了解自己、部属、上司、朋友的性格。知人性,你将无所不能。

一、洞察人性的智慧工具二、九型人格与领导力三、九型人格与人力资源开发

九型人格简介:

●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人类分为九种类型的性格,起源于阿富汗苏菲阿拉伯民族,是一个古老的东方智慧。

● 九型人格传到美国,大受欢迎,被广为研究和传播,并逐渐融入现代心理学因素,成为系统分析人性的工具,成为最受美国MBA学生欢迎的领导力提升课程。

● 美国FBI(联邦调查局)识人的重要指南。

说明:通过九型人格系统学习,我们可以应用和传播,但我们不歧视任何一类性格,尊重人性,学会理解与包容,让每一类性格都能发挥其人性的优势,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第四大模块:鏖战(商业系统模拟)

一、领袖的选择

领袖诞生从来都不是顺顺利利。需要勇敢变革、更需要勇敢放弃;需要信念与信心、更需要爱心;需要善变、更需要卓越的才干;需要勇气,更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需要智慧,更需要有精神格局„„

二、竞争与团队合作

三、商业系统模拟

四、回顾、分享、总结、升华

【课程对象】 企业经理、总监、副总经理和总经理等中、高层管理者

【课程特色】 实效第一,高价值、可信赖,岛式教学

【课程时间】 请了解企达官方网站

【课程地点】 中国·上海·浦东

【郑重承诺】 课程不满意,全额退款!

【导师简介】 方光华——企达管理咨询集团总裁,首席咨询师,兰州大学MBA/EMBA上海中心主任,国内知名商业领导力培训专家,高级培训师。

14年管理咨询的资深实战家

企达管理咨询集团 总裁

美国斯坦福大学海伦·帕玛亲传弟子(九型人格)

兰州大学MBA/EMBA上海中心主任

长期前往哈佛大学、德州大学、西点军校交流与学习

美国GE克劳顿村领导力培训中心顾问

美国密苏里大学EMBA

德国莱比锡商学院访问学者

上海市工商联合会理事

上海市企业家协会理事

主要著作:

《领导力素质模型》、《九型人格与领导力》、《领导经营模式创新》、《领导商业模式创新》、《领导运营模式创新》、《领导组织运营模式创新》、《中国式5S管理》、《精益管理与财务运营》

讲授课程:

《西点领导力》、《九型人格与领导力》、《工厂运营管理》

研究方向:

中美文化、企业战略分析与规划、商业思维与商业模式、商业伦理与文化、企业治理机制、内控模式、股权激动模式、现金流模式

咨询案例:

曾为财富500强企业提供经营体系咨询,如:索尼(上海)有限公司、ABB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凸版印刷(上海)有限公司等。还有为如:万香日化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新协力集团公司、上海紫丹印刷有限公司、上海紫江喷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上海昭和高分子有限公司、南京经纬电器有限公司、宁波智发通信集团公司、德国BIG PACK公司等企业提供经营体系与流程咨询与服务。

代表客户:

美国欲与俄争夺北极领导权 篇3

两大阵营 在全球战略资源的争夺战中,美国从来都是急先锋。近年来,北极地区局势迅速发生变化,这让美国决定加大介入力度,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美国是2015年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这一身份将赋予华盛顿在北极地区事务上新的领导者地位。目前,对北极感兴趣的国家划分为两大阵营,一边是美国及其北极圈附近的盟友,包括加拿大、挪威和丹麦。另一边是以俄罗斯为首的国际联盟,包括冰岛、印度和德国。从西方在会前通过多个渠道释放的信息来看,在这次会议上,围绕美国和俄罗斯的站队将变得更加凸显。

觊觎已久 美国觊觎北极主导权已久。美国海军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第一份开发北极的计划和路线图,预想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前将军舰部署到北极水域。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升温影响,北极地区海冰融化速度加速,为开辟新航道提供了可能,船只能更加自由地穿行于此前被冰川覆盖的水域。

面对迅速变化的北极形势,美国于2014年发布了更新版的《北极战略》,就美军扩大在北极海域的行动作出指引,计划提前10年进军北极。预计美国海军将在今后10年左右增加在北极地区的力量投入,包括增强在北极地区的通信、加固舰船以及就达成相关国际协议举行谈判等。有专家预测,未来美国海军很可能会在北极水域部署采用各种新技术的多功能登陆舰和巡洋舰。

空军基地扼守 美国在阿拉斯加拥有艾尔森空军基地,该基地可力压欧亚大陆东北角,扼守白令海峡,控制经北极圈进入欧亚大陆的空中航线。美国在阿拉斯加驻扎了2.7万名士兵。虽然在该地区驻扎了大量军事力量,但与其他北极国家相比,美国在很多方面仍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美国已有40年未建造重型破冰船,而且在北极地区也缺乏深水港。

争夺资源控制权 目前,美国与其他国家已经展开了围绕海上运输和北极地区丰富资源控制权的争夺战。据最新报道,美国联邦政府已于上月18日批准英国壳牌石油公司在美国北冰洋海域勘探含油层油气资源。目前,壳牌公司在北冰洋海域的勘探投资已达约60亿美元,预计今年还将继续投资10亿美元。但一些环保组织担心,万一发生勘探事故可能会给北极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开发豪华游轮游 8月16日,美国豪华游轮公司推出一条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出发,穿过北极西北航道,最终到达纽约的新航线,在为期32天的时间里,带领游客们领略北极风光。但在一些环境保护人士及组织看来,这样的一场旅行很可能对北极环境意味着一场灾难。据全球销售量最大的生活科技类杂志《科技新时代》引用一项研究数据称,这趟“环境灾难旅游”整个航程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足足是一架波音747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倍。

关于北极 石油资源: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日益受到各国关注。北极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推算,全球未探明石油有13%在北极,天然气则占30%,冰层变薄也有利于这一地区自然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北极归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虽然规定北极及其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但也承认北冰洋大陆架自然延伸如果超过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就可适度延伸,从而给一些国家可乘之机。?笪(新华)

试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篇4

实际上,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可以看作是一种用于指导革命的文化战略, 亦可以看作是一种政治策略。文化领导权, 是将资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瓦解从而使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建立, 而且无产阶级要始终坚持为无自己的文化领导权。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在他看来, 意识形态不是资产阶级独有的, 无产阶级也有意识形态。葛兰西的两大贡献是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和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他认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就是文化领导权。

文化领导权就是在一个国家中, 处于统治地位的社会集团通过采取某种策略, 让那些被统治阶级自觉地认同于统治阶级的文化。葛兰西认为, 社会力量要先取得领导权然后夺取政权。这里的领导权是既包括暴力手段夺取的也包括文化领导权。“事实上, 必须把国家看作是‘教育者’, 因为国家的目标就是建立新型的文明或达到新的文明水平。”[1]要知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等量齐观。以文化教育这种方式, 使人们树立新的意识形态, 这也是统治阶级要完成的任务之一。“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把广大国民的道德文化提高到一定的水平, 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从而也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相适应。”[2]

一、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渊源

这一思想是葛兰西在总结欧洲国家革命的失败教训, 在研究资本主义国家革命道路时提出的。在他看来, 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不仅仅只包括政治革命、经济革命, 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领域革命和思想革命, 而且意识形态革命和思想革命比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还要重要, 它们可以说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把广大居民群众提高到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从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一定的文化和道德水平 (或型式) 。”[3]取得文化领导权, 不依靠传统的、先前的方式, 即暴力、强制方式, 而是采取教育或渗透的手段实现控制, 从而实现对国家的全面领导。在当时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不是空想, 而是以当时的条件为转移。

二、文化领导权思想的涵义

在葛兰西看来, 文化领导权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不能限于埋头著述, 停留在理论的研究上, 应该将自己融入到整个社会中, 自觉地承担起宣传某些意识的任务, 树立知识分子的美好形象。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主要的体现就是非暴力思想, 通过控制意识形态, 达到被统治阶级自觉地接受、认可统治阶级。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大概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 将获取市民社会的同意当作主要的掌握政权的手段的一种新的上层建筑理论。葛兰西认为, 上层建筑主要指包括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两大领域, 且权利的行使也分为强制和同意。“在现实中市民社会与国家是被视为同一的。”[4]文化领导权的独到之处就是区别于以往的强制形式, 运用一种相对柔和的方式, 让被统治阶级自愿接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取得他们的同意。

其次, 把有机知识分子当作主要的权力, 行使者的一种新的知识分子观。在这里, 知识分子阶层区别于我们经常说的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 而是那些拥有着一定特殊的世界观以及有意识的道德观的社会集团。葛兰西认为知识分子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 在某种程度上, 每个人都是知识分子。可以凭借一定的语言知识、技能, 来证明他拥有知识分子的能力, 有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条件。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如此。“知识分子便是统治集团的‘代理人’所行使的是社会霸权和政治统治的下级功能。”[5]有机知识分子指的不只是的是知识财富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还是服务于市民社会以及政治社会的人员。葛兰西指出:“要是没有知识分子, 那就是没有组织者和领导者, 也就是没有组织的。”[6]所以, 造就有机知识分子的队伍, 并且发挥他们在建立文化领导权中的重要作用, 这对无产阶级革命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 把争取文化领导当作争取文化领导权的核心的一种新的革命观。葛兰西把国家分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领导权主要包括是政治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在葛兰西看来,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 无论是在在革命还是执政时, 获得文化领导权比取得政治领导权还要重要。对市民社会的领导其实就是对意识形态、对思想文化进行控制。

三、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特点

葛兰西认为, 就是非强制性、权威性以及动态性这三点是文化领导权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非强制性, 这是针对从文化领导权的社会基础和获取方式来说的。统治阶级往往会采取暴力的手段来取得领导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而文化领导权主要是采取柔和形式的对精神的控制。统治阶级确立文化领导权主要是让市民自觉地接受他们的新的世界观, 通过新的世界观对被统治阶级也就是市民进行宣传教育, 让市民自觉地接受他们的意识形态, 自愿接受统治阶级的统治。

其次是权威性。权威性主要是说的效果。一般我们所说的权威性是指政权存在不容许侵犯。由葛兰西倡导的文化领导权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 为了确立无产阶级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及无产阶级取得的政权的合法性提供了条件。葛兰西指出:“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 (这就是赢得政权的首要条件之一) ;当它行使政权的时候就最终成了统治者, 但它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了政权, 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7]这里的领导权指的就是文化领导权。

最后是说的动态性。市民认可和接受是文化领导权存在的前提。那么在统治阶级获取文化领导权的同时要注意到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只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是在一种利益均衡的前提下, 才能更好地推行以及维护文化领导权。

四、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启示

第一, 文化领导权的提出, 将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后殖民主义研究者把文化领导权的范围拓展到了整个世界, 文化霸权也就成为了发达的国家对不发达国家进行侵略的新方式。

第二, 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领导权的实施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它是涉及到整个社会而且是各个层面。在文化消费领域, 有机知识分子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他们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文化消费的倡导者。他们兼顾统治阶级以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

第三, 在葛兰西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程度不同地受到葛兰西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葛兰西转向”。意思是以往文化研究中的文化主义和文化结构主义都有着无法克服的缺陷, 也就是文化研究危机。而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恰恰能弥补缺陷。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202.

[2]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214.

[3]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217.

[4]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137.

[5]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7.

[6]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15.

领导权 篇5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核心任务。而高校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因此,对高校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探讨,意义重大。

一、始终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政治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

1.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前提与基础。习近平强调:“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立在党的全面领导基础之上。我国高校是社会主义大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其最大优势。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党的全面领导之下,可以促进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生成,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生成又能进一步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高校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更深层次地发挥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规范和引领作用。

2.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临的关键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在校园内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重要的价值和思想引领作用,使之成为师生自觉遵守的价值准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高校要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

”“两个维护”贯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文化传承全过程,引导师生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意识形态上的清醒人。

3.制度是领导权的重要内容和必然方式,高校要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离不开坚强的制度保障。高校要建立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制度、理论学习制度、信息交流制度,健全督导机制、审批机制、奖惩机制等。通过构建完善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从制度建设上强调高校必须严禁传播宗教、发展教徒和举行宗教活动,必须抵御境外非法宗教渗透,必须加强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必须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开展宣传有要求的基本原则,加强课堂教育教学建设与管理。在严格的制度面前,高校党委要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把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作为第一职责,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

4.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建成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技能娴熟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之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选优配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忠诚于党、乐于奉献、勤勉务实、善于创新,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提高思想辨别力,挑起意识形态工作的大梁。要建设一支包括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学校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其中,建好一支思政课教师队伍尤为关键。思政课教师处于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是高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关注的重点,要引导他们在重大问题面前敢于亮剑、主动出击、善于发声,用科学权威的理论阐释激浊扬清、澄清是非曲直、廓清思想迷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二、始终坚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进理论认同、目标认同、文化认同

1.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科学指南和理论源泉,也是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伟大旗帜和理论基础。“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引和凝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内容,其作用发挥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在高校,作为思想科学的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要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获取和牢牢掌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和核心。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力、无序,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师生中得不到有效宣传和教育,那么党的根基、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根基就有可能会被动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掌握也就无从谈起。

2.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力度,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指引着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必须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力度,通过研究、阐释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进一步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3.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增进对党和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目标认同。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实现共产主义视为远大理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重任扛在肩上,带领全体人民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目标引领发展方向。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教育广大师生特别是党员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庸俗化和虚无化,又能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认识,从而切实增进对党和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目标认同,激起为实现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和民族梦想而奋斗的热情和干劲。

4.文化是意识形态的显著载体,意识形态的生成离不开文化系统,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掌握离不开对文化的认同。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要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坚持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贯通,不断坚定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并使其增进文化认同。

三、始终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力、凝聚力和传播力

1.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构建和落实能够促进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巩固和掌握。因此,构建并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让体制机制运行畅通,是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点和保障。我

国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党委担负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高校党委书记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又是高校的第一责任。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味着要坚决落实各级党组织和负责人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味着第一责任人的党委书记须亲自上阵、靠前指挥,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传导压力、落实责任;意味着党政同责的高校校长必须坚定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最前沿,带头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统筹、指导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战略性任务。

2.引领力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高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向青年学生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生成逻辑、内涵实质、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等,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和深入研究,增强广大师生对其的了解和认同,使广大师生在思想上有明确导向。这是高校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所在。

3.凝聚力是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核心体现。当代大学生多为“00后”,其思维活跃,有自己的话语空间和话语体系,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但辩证客观的理性思维尚未成熟。[6]这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压力。高校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话语特征,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手段、内容体系,进一步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一方面,要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内容,将抽象理念形象化,使青年学生易于接受;另一方面,要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方式,减少理论灌输和大水漫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丰富生活化、大众化的话语方

式,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青年学生同频共振,有效地凝聚起青年学生的智慧和力量。

利比亚战争背后的欧盟领导权之争 篇6

法国:构筑“地中海联盟”

与2003年公开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成为此次利比亚战争当之无愧的旗手。法国不仅在利内战之初就迫不及待地承认反对派武装,断绝与卡扎菲政权的外交关系,而且在美国向北约移交军事行动主导权后,当仁不让地担当起“领头羊”的角色,要求北约的指挥仅局限在技术层面,政治决策由以法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成员国做出。法国此番一马当先除了吸取之前对突尼斯政局变化反应迟缓的教训之外,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经济、政治利益考虑。

利比亚战略位置突出,石油储量居非洲各国之首,既扼守着中东石油运往欧洲的必经之路,本身也是欧洲主要的石油进口国。据报道,截至2010年10月,法国共有32家公司在利经营,主要投资能源领域,其中石油企业在利投资多达数十亿美元。在利比亚政治权力重新洗牌之时,为主导利政局发展,谋求在利长远利益,法国积极介入利内战,试图通过扶植反对派打击长期与欧美龃龉不断的卡扎菲政权。如果卡政权倒台,亲法的反对派上台,法国在利的石油、战略利益得以扩大和固化,明年萨科齐竞选连任的胜算将大大增加。

不过,法国此举的政治考虑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大选,而是着眼于更为广泛的地区及全球影响,体现出法国由来以久的领袖情结和独立意识。2007年萨科齐竞选总统时,曾提出成立“地中海联盟”的构想,由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与西亚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建立一个政治、经济、文化联盟。通过与这些国家在能源、贸易、反恐、移民等方面的合作,法国可扩大石油、天然气来源,为本国成熟的核能技术开辟广阔市场,并有利于防止恐怖袭击,解决非法移民问题。但该设想因排除了德国等欧盟大国而备受抨击,最终经过多方协调,萨科齐对“地中海联盟”构想做出重大修订,使所有欧盟成员国参与其中,某种程度上取代了1995年确立的旨在加强欧盟与地中海沿岸西亚北非国家各方面合作的“巴塞罗那进程”。但“地中海联盟”遭到卡扎菲的抵制甚至公开批评,让试图把地中海打造成后院的法国颇为头疼。现如今卡扎菲政权已经崩塌,势必对“地中海联盟”的顺利推进大有裨益,不但能有力维护法国在地中海的实际利益,增加影响力,而且有助于提高法国在欧盟内部的声望。特别是在德国经济实力超过法国、在欧盟内部的领导作用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法国此举可一定程度上遏制德国,巩固在欧盟的传统领导地位。

此次利战中另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法英两国直接出兵,而北约仅作为技术上的指挥机构参与军事行动。有评论认为,没有了美国的北约某种程度上成为法英手中的工具。法国是北约的创始国之一,但曾于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因为时任总统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与安全政策,试图通过退出北约军事机构,从美苏对峙的“集团政治”中解放出来。从此法国开始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发挥独特的作用,并积极致力于推动在欧共体内建立欧洲独立防务能力,以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附。冷战结束后,北约在打击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国际性问题方面找到了继续存在的意义并实现了功能转型,在北约之外发展欧洲独立防务力量的进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起,法国与北约的军事合作迅速“回暖”,2009年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目的是使法国成为北约的“共同领导人”之一,全面参与北约决策,提升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以“曲线救国”的方式推动近年来停滞不前的欧洲防务建设。从此次利比亚战争中力争主导权的表现来看,法国似乎有利用北约为平台整合法国领导下的欧洲军事力量的打算。而法英两国去年11月签订的开展长期防务合作的军事协定,也被看作法国在欧洲独立防务计划之外另辟蹊径,谋求与英国合作在未来的欧洲安全问题上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英国:“重返”地中海

法国通过积极介入利战推进“地中海联盟”,巩固欧盟领导地位,排挤美国的影响很好理解。但为何一直以“英美特殊关系”作为外交支柱之一的英国,这次却与法国一唱一和呢?

除了在利比亚有巨大的石油利益外,英国在利战中的表现也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解读。二战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为了维护遍布全球的利益和“日不落帝国”的荣耀,英国利用“同文同种”的英美特殊关系,在国际事务上追随美国,借用美国的影响力继续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但是英国国内对此做法的批评声一直不绝于耳,特别是2003年布莱尔追随美国参与伊拉克战争,招致了猛烈抨击。去年5月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以来,美国不依不饶的态度和巨额的索赔也在英国国内激起了强烈反弹。卡梅伦上台后提出对美“不盲从”,并于去年底与法国开展长期军事合作,今年与之一起积极“重返地中海”,似乎有对美国“还以颜色”的意味。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诸多历史原因,英国一直扮演着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角色。为了阻止拿破仑称霸欧洲大陆,英国曾组织过七次反法同盟,在欧洲大陆维持了几个大国互相牵制的格局。如今,尽管实力不比当年,但英国仍以世界大国自居,不甘心把自身的利益和影响力仅仅局限在欧洲地区。所以,虽然二战后为了对抗苏联的威胁,丘吉尔也极力主张欧洲联合,但从未考虑过英国成为联合体的一员。直到上世纪60年代在欧共体取得巨大飞跃的背景下,英国表现出“回归欧洲”的倾向,提出加入欧共体的申请,最终于1973年被欧共体吸纳其中。但虽然成为了欧洲联盟的一员,英国至今仍未采用欧元,也未签署《申根协定》,一体化的程度远不如欧洲大陆国家。正因为英国对欧盟事务若即若离,难以在欧盟内发挥有效的领导作用,这也是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竞选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作为曾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法国,在此次利战中为何与同为欧盟“轴心”的德国分道扬镳,转而与英国共舞呢?

德国:要求“东进”而非“南下”

众所周知,法德和解是二战后欧洲一体化启动的重要基础。二战后,在美苏对峙的背景下,战败的德国没有按照法国的设想被肢解为许多个小国,而是一分为二分别纳入东西两大阵营。既然无法通过肢解德国消除其对邻国的威胁,戴高乐便考虑将德国纳入一个联合机构中加以控制。而时任西德总理阿登纳也希望通过法德合作重新参与欧洲事务。经过戴高乐和阿登纳多年的共同努力,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法德轴心”成为欧洲联合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东西德重新统一后,德国国力大增,在欧盟内部的领导能力也与日俱增,“法德轴心”的天平开始向德国倾斜。除此之外,德国处于欧洲中部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势力范围”主要在中东欧地区,而法国“势力范围”则集中在地中海沿岸。这造成了两国对欧盟今后发展方向的分歧:法国主张“南下”,德国要求“东进”。德国虽然也对卡扎菲政权十分不满,但此次却按兵不动,除了意识到可能陷入战争泥潭外,也有不愿为法国扩张影响力买单的考虑。

通过深究法英开战背后的考量,不难发现欧盟内部大国之间围绕欧盟领导权已展开了明争暗斗。面对德国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实力,法国担心领导地位不保,主动创造机会重振日渐式微的影响力。英国利用法德裂痕积极插足,企图将法德“二人婚姻”变成“三角恋爱”。而德国一直以来试图与俄罗斯发展某种特殊关系,要想主导欧盟的发展,也面临着中东欧国家的疑虑和美国的警觉等诸多掣肘因素。在“法德轴心”削弱的情况下,欧盟内部出现了法国联合南欧国家形成的“南下派”、德国联合北欧国家形成的“东进派”以及以英国为首的“欧洲怀疑派”之间相互制约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对欧盟建设构成了挑战。

领导权 篇7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他用其独特的眼光审视世界, 凭借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敏锐地认识到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夺取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在瞿秋白留给后人五百多万字的宝贵遗产中, 其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蕴含其中, 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 为指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瞿秋白的文化领导权思想主要是在左联时期成熟的。他在相关的文章里创造性地提出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 认为无产阶级必须争得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瞿秋白认为, 中国落后的大众文艺生活需要革命改造, 否则就是“豪绅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要改变这种状况, 瞿秋白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去完成, 因此要争取文艺革命的领导权, 这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中心问题”。那么, 到底怎样去改变中国文艺的现状, 如何进行革命的改造呢?瞿秋白把革命文艺的大众化确立为他所倡导的文艺革命、文学革命、文腔革命的思想路线。解决文艺大众化问题即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 也就是瞿秋白所说的“革命的作家要向群众去学习”。这一文艺的革命行动瞿秋白把它分为五个步骤, 即“用什么话写”、“写什么东西”、“为着什么而写”、“怎样去写”、“要干些什么”。此外, 瞿秋白还认为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阻碍着文艺大众化工作的开展, 更限制了对大众化运动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争取, 他深刻地认识到, 文艺大众化的问题实质上是“欧化文艺”与“无产阶级文艺”在争夺文艺革命的领导权, 因此只有通过开展批判欧化文艺的思想斗争才“能够保证无产阶级在文艺战线上的领导权”。经过长期不断地思考和论争, 瞿秋白革命文艺思想已相当系统清晰, 目标也很明确——建立无产文艺和革命文艺, 提出要在“五四”后进行“新的文化革命”。

影响瞿秋白思想和性格的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大环境”就是国际和国内的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小环境”就是瞿秋白家世和成长的经历, 二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当然, 瞿秋白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形成当然也离不开他生活的“大环境”和“小环境”。

首先, 我们得从他的家世谈起。瞿秋白出身于江苏常州一个日渐没落的书香官宦世家。他的幼年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不一样, 从五岁起接受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不同的是, 瞿秋白受到“颇有旧学根底”的母亲金衡玉的亲自开蒙。父亲瞿世玮有“四王”风格的江南山水画、道教思想和中医文化等对瞿秋白的影响也很深。六伯父瞿世琨的金石纂刻对瞿秋白幼年教养也产生影响。显然, 这种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家庭为少年瞿秋白创造了十分优越的学习环境, 同时, 也使他从心理上更易于接受、学习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可见, 家庭的熏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情, 使瞿秋白后来以文化为基点, 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的思想。

其次, “饿乡之旅”让瞿秋白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化救中国”的道路。在俄文专修馆习俄文和进外交部设的学校为瞿秋白的“饿乡”行伏下契机, 并因此改变了他一生。仅一次武装起义就使旧俄国变成新俄国, “十月革命”一下子就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参照。1920年秋, 瞿秋白以《晨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了俄国。《饿乡纪程》记录了他从哈尔滨、满洲里、赤塔和莫斯科的所见所闻, 《赤都心史》更是记录了他思想上的巨变。两部著作流露出瞿秋白“充满政治激情的政治眼光”, 也意味着他“开始用红色思维观审和思考问题”。在《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的开篇, 瞿秋白摘引了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强调的确立文艺服务对象的一段话, 可见, 列宁的思想对瞿秋白的影响颇深。两年的俄国文化浸染和革命洗礼, 瞿秋白感受到了旧俄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 也见识了革命新文化开创期的热情亢奋。对于果戈理的心理分析和文学为服务社会的工具主张, 瞿秋白高度赞赏。对高尔基文学、普希金的现实性与平民性他更是大加称誉。这些都在无形中为瞿秋白日后的文学工具论、文艺的大众化思想打下基础。而在俄苏大扫盲运动启发下, 瞿秋白对汉字拉丁化的思考及其实践, 也为他的文腔革命、革命文艺的大众化思想埋下伏笔。

再次, 对文学活动和社会事件的积极参与让瞿秋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夺取无产阶级革命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五四运动的爆发引发了瞿秋白对社会的关注, 1919年11月, 瞿秋白与郑振铎、瞿世英、耿济之、许地山等创办《新社会》大力宣传社会改造。《新社会》被封后接着又力促办《人道》。瞿秋白还翻译了很多俄国作品, 这些作家作品渗入了瞿秋白的思想。瞿秋白已经从一个古典的文人转型为一个走向现实政治革命的现代文艺理论家。在经历了现实的革命政治洗礼后, 瞿秋白从政治的“战场”转移到文艺的“战场”, 在“左联”时期, 他以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出众的才华成为了左翼文艺统战和论战的领导者和主要战士, 文艺就是他的“枪杆子”, 文化领导权思想也是在这个时候日益成熟。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年幼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考验, 无产阶级如何在复杂的形势下找到一条清晰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艰巨任务。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用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从文化领导权的独特视角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如何取得最终胜利的问题进行了创造性地探索。笔者认为, 瞿秋白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的家庭背景、“饿乡之旅”以及他所参加的文学活动和社会事件等因素都对他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瞿秋白,文化领导权,形成条件

参考文献

[1]《瞿秋白文集》 (文学编) 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瞿秋白文集》 (文学编) 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瞿秋白研究》 (第13辑) 瞿秋白纪念馆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瞿秋白研究》 (第14辑) 瞿秋白纪念馆编.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7.

领导权 篇8

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卢卡奇通过对当时社会历史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第一个详细的解释了马克思的总体性理论,卢卡奇认为:“只有把社会中每个孤立的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他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因此说,可以把领导权看作一种整体的,是这个社会赋予的总体的权力,可以改变和影响局部。目的是通过这种公共权力来实现对现实的认识和改变,在我们国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代表着多数人的利益,总体性可以看作是多数人的总体,因此总体性理论对完善领导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总体性理论的提出和内容

1.1总体性理论的提出

欧洲的哲学史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哲学家都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来思考,在近代,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把宇宙看成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的思想,他认为总体就是普遍统一的和完整的整体,既表现为事物自身的,又表现为事物的本质。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存在于整个自然界、思维意识、社会历史各个发展环节之中。黑格尔的总体不是简单的部分的综合,带有一定的能动性。使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或部分走向总体。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都构不成与机的整体。在黑格尔看来,整体性是基本的原则,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结合,整体优于部分之和,整体的发展是一种有机的发展过程。卢卡奇继承了和发展了黑格尔这种思想,一是把总体性看作一种本体论的原则,离开了总体性的方法,历史现象就无法理解;二是整体高于部分的思想,整体全面渗透优于部分;三是关于整体是有机的进化。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去除了黑格尔思想体系中的纯粹的观念意识和自然哲学,卢卡奇的总体性仅体现在社会历史方面。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的理论根源与黑格尔思想中的整体观是一致的,是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暴露无遗,并使广大人民陷入到了极度痛苦之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卢卡奇认识到马克思哲学的巨大影响力,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随后积极参加匈牙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并且当选了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员。虽然匈牙利革命在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联合残酷镇压下失败了。但给卢卡奇的思想带来了很大影响,他认为:一方面是无产阶级政党处于刚发展阶段,各方面经验不足,自身并不成熟,再加上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革命工作的主观准备不充分;另一方面,党在协调处理党员内部、中间力量、人民群众的关系时没有从总体上去把握,丧失了掌握政权的机会再加上帝国主义反动势力的强大。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却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不得不对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进行深入的思考。

1.2总体性理论的内容

1.2.1“总体性”是一种整体统率局部的原则

“总体性”是侧重于总体、整体,是相对于局部的、片面的、部分的而言。事物的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但又仅仅是部分简单的机械式相加,而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其作用大于事物各个部分的综合。卢卡奇认为所谓的总体,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整体对事物各个部分起全面的决定作用,是马克思吸取黑格尔思想改造的一门全新科学的方法的本质。它强调总体性全面渗透并优于部分,要求每一部分从属于历史发展的整个统一体。卢卡奇把这种总体优先局部看作“是科学中革命原则的支撑者。”

1.2.2“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

既然实现总体,就必然要求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没有统一就无法体现事物本身,更无法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主要体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在社会历史领域离不开人类和社会,总体性离不开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同时总体性不仅对认识的主体有影响。且对认识的客体也很大的影响,只有主体把自身看作是一个整体时,才能对整个客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因此,卢卡奇强调整个阶级的意识,尤其是无产阶级的意识,代表着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他并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够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总体性的认识。

1.2.3“总体性”体现为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马克思认为事物处在不断在运动发展中,静止的事物不存在,只有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需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主体和客体。主客体之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本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改造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方法也不相同。在奴隶制制度下,当时很低的生产力水平,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人们不能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奴隶自己也会把自己当作奴隶看待,看作奴隶主的财产,缺乏主体性,这个历史时期主要表现为自在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的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快速的增长,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增强,这样,原来的自在客体逐渐变为自为的客体,主体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存在,由自在的主体变为自为的主体。主体在劳动过程中,会产生两种东西,一种是自身的劳动另一种是劳动的成果,当劳动成果回到主体时,他就可以用来发展主体自身。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表现为工人在工厂从事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报酬。可以把这看作是个体主体与个体客体的统一,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异化”现象时,人被他创造的物所奴役时,主体已经失去了总体性,主体便不再能把握历史和自己。

2总体性理论和领导权的关系

卢卡奇在总体性理论的前提下,对领导权问题作了详细的解释,在《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中,他指出:“作为总体看,他们采取一种对发展进程直观的立场。与此相适应,必然同时出现两种互为补充但同样错误的关于历史进程的观点:唯意志论地过高的估计个人(领袖)的能动意义和宿命论地过低的估计阶级(群众)的意义。”卢卡奇在阐述领导权的时候,站在了中立的、总体性的立场上,对于我们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建设以及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2.1加强了领导权理论建设

在研究卢卡奇总体性理论时候,很多人都把卢卡奇的思想限制在哲学和文化方面,政治只是一种副产品,其实,卢卡奇对政治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是站在一种整体的高度看待问题,对领导权理论的建设十分重要。总体性作为认识论原则,它力求在最高的思维形式中把握事物的整体联系,同时又保留局部的特殊性。领导权理论建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建设:一是领导权是一种总体性权力。各个部分都把自己的权利交给整体,整体统率局部从而实现对局部的控制和对局部的有效管理,健全的领导权理论来指导实践可以超过局部之和。无论是采用联邦制还是中央集权制国家都强调总体性的领导权的重要,地方性的权力不能与中央相抵触。二是领导权要分清主客体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共产党的软弱,没有认清楚主客体,对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统一战线作了深切的批判,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权力的实现必须有一个主客体,如果没有这两个方面,那么这个领导权力就是一张废纸。相应的客体对应着相应的主体,主体同样对应着客体,一定的行政主体对应着管理的客体,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统一共同促进领导权的实现,进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三是把握历史,认清未来发展。国体决定政体,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取决于国家的性质,站在历史的高度上选择对国家有益的形式来管理国家,只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任何决策都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站在历史的高度就不会做出错误的行政命令,社会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适应未来多变复杂的社会关系对领导权问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2对我国党的领导建设的启示

虽然人们对卢卡奇总体性理论对领导权的关系,没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已经深入到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中去,对于加强党的领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2.1完善党的纲领

纲领作为一种行动指南,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党组织和党员有着约束力。卢卡奇指出:“共产党就其本质比任何资本主义和机会主义政党更高类型的政党,这表现在它对它的成员的更高的要求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承认党纲是入党的充分条件,对于一名真正的党员,入党意味这积极的参与工作,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将二者联系起来,自发性和有意识的控制的交互作用。

2.2.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组织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形式。在历史的范畴中去理解组织的作用,才能使组织得到充分发展。组织必须拥有历史过程职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党在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实践形成符合国情的理论,然后根据时代的发展,制定出顺应社会潮流的政策,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共产党从成立之时就强调自己是代表多数人的利益,组织领导也就是政治领导,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在组织建设中,不能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但也不能缩小个人的作用。空洞的假定个人的错误和熟巧是成功和失败的根源。又不能为未来提供创造性的意见,简单的把个人处在这个那个岗位上,犯这个那个错误,多少带有偶然性。因此,正确的组织方法是把理论变为实践。

2.2.3加强党的纪律

纪律问题一方面是党的基本实践问题,它真正发挥职能所不可能或缺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它绝不仅仅是技术和实践问题:它是革命发展中最崇高和最重要的精神问题之一。如果党的每个成员都这样全身心地参加到党的生活中来,那么同样的集中和纪律原则就会统辖党员意志和党的领导人意志之间的生动的相互作用,就会保证党员的意志和愿望、建议和批评受到党的领导人的应有重视。党的每个决定都必须在所有党员的行动中产生影响,每个口号都要导致党员的行动,个别党员要为之付出自己的整个肉体的和精神的存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在集中和纪律下,共产党人消除了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人和群众之间的严格无情的对立。党的纪律不仅维护了党的内部团结,更联合了党同群众的关系。是卢卡奇总体性理论的延伸。

2.2.4加强同群众的联系

卢卡奇指出,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共产党在发动群众面前的软弱无力。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联系社会的各个阶级去反对资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联合小资产阶级,农民以及被压迫的民族的成员等,如果这些阶级都支持共产党,那么资产阶级很快就会垮台。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站在总体性的高度,联合了中国社会反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组成同盟,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群众性理论也成为我党的宝贵经验。在如今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更是认识论的进一步提升,在革命时期需要群众路线,在现代化建设中更需要群众路线。群众是一切取得成功的根本。卢卡奇的群众观点在当时是很重要的理论,但是由于受到共产国际以及苏联经验的影响,未能付诸实践,严重影响了共产主义的发展。

3结语

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运用总体性方法分析、把握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强调认识和行动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尤其是关于组织问题的研究,对党的建设、领导、党纲、党员以及与群众之间的关系等,是对当时社会深入思考的结果,对今天社会领导权问题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曾庆娣.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理论与现代化,2009.

另一种领导:关系领导理论 篇9

关系领导是一种社会影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构造和建立了临时的秩序(例如:社会秩序)和变革(例如:新的价值观、态度、方法、行为、意识形态等)。关系领导理论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传统语义上的理论,而是一种包括了许多方法、观点甚至存在论的探索领导和组织化的关系动态的整体框架。总的来说,关系领导理论是基于以下的几个假设。

首先,领导的关系并不是局限于层级关系或角色。相反,关系领导在整个组织中发生。

其次,领导关系通过关系互动来识别,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的产生或方向有贡献。

第三,关系领导,在集体层面上,是社会系统的改变和其所发展的社会建构的角色和关系,可称为“领导”的整个过程。

最后,所有的关系发生在情境中,而这一情境对于关系动态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因而,关系领导主要通过探讨关系动态,具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关系作为一种结果,即研究领导关系如何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研究也可以考察情绪在关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即探讨不同种类的情绪如何参与领导关系的发展和领导的产生过程中。

2.关系动态作为一种建构的过程,即研究关系的互动如何影响社会秩序的产生和出现。

而关系领导的理论,主要是从“实体”(个体)与“关系”(多元实体)两方面来进行探讨,简介如下。

一、实体观点

在传统管理的对话中,关系是“个体喜欢人而且在关系中茁壮成长”。传统的领导研究检验行为种类是关系取向,它是一种体贴和支持性的活动或是以发展高质量、信赖、工作关系为主。

传统的关系观点可以视为“实体”的观点,又称为个体观点。因为它专注在个体实体上,信奉笛卡儿教条的客观事实。先天的假设是个体有一个认知的心灵;个体可以达成心灵的满意和与其他的个体、环境区分出来。这种观点着重在个人和他们的知觉、意图、行为、人格特质、期待和评鉴与他人的关系。Dachler与Hosking称此关系取向为“主体——客体”关系。

实体观点认为组织的生活是一种个体活动的结果,是一种个体的代理机构。个体被视为是一种个人自我与外在的自我的“个体”,是“有能力思考、学习、创造和管理”,作为提供管理的真实体。普遍实体观点探索关系领导的议题,是以关系为基础的领导取向研究。从该观点来看,领导是以获得共同目标来影响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在关系—基础取向,重点在人际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在领导与成员间,也可能发生在领导者与团体间的关系或者三者之间或全体成员之间。简言之,以关系为基础的观点认为传统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互相连接,且领导者与成员交换关系的过程与个人特质有密切关系。

从实体的观点出发,关系领导主要包括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Hollander的关系理论、魅力关系、关系与集体的本质(relational and collective self)、社会网络、Rost的后工业领导理论等。

(一)领导与成员交换理论(LMX理论)

Graen和Uhl-Bien认为领导是发生在领导者与成员间持续增加影响力的有效伙伴关系,并且从关系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换言之,领导与成员交换理论描述领导者与成员间如何发展有效的领导,并且产生领导的影响力,对组织产生效益。

LMX理论主张,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要靠双方行为来建立,这种关系从“陌生”阶段,经过“熟识”阶段,最后达到“成熟”阶段,而有效的领导是领导者与下属间良好交换关系的结果。

(二)Hollander的关系理论

Hooander和Julian (1969)认为领导理论是领导人与参与者间协议的过程,是一种受益于关系的过程。即Hollander关系模式关注的焦点在于过程,从个人决策观点思索其发展。

(三)魅力关系

第三种关系领导的实体观点,认为魅力是一种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社会关系。此种观点认为领导者以魅力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Weierter认为建立领导者个人魅力与不同魅力的关系(社会化、个人化和社会感染力)可以保持或再创造魅力关系。

换言之,魅力型领导者对于下属的影响,主要在于个人认同与内化,经由部属的认同,将其信念转化为部属的内在激励,进而影响其工作投入程度,表现出高绩效与高服务质量。

(四)关系与集体的自我

这种论述主要在于社会的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有两种:一是关系的自我(发展与别人不同的我);二是集体的我(建立在团体或社会范围)。此两种社会自我概念左右着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

(五)社会网络

Balkundi与Kilduff认为社会网络理论有四个中心主轴:组织的参与者关系的重要性、社会网络包含参与者、连接社会网络的效用性(如社会资本)和社会生活型态架构。社会网络取向以连接个人关系为首要目标。而LMX-MMX共享的社会网络理论和三人一组理论也在社会网络理论中。

(六)Rost的后工业领导

后工业领导认为领导是以关系为基础,并且是组织的脉络。Rost就此定义后工业领导为领导者与合作伙伴是一起工作,多元面向的影响关系。Rost将领导定义为不是领导者所为,而是领导和合作者共同所为。

上述实体的观点所发展出的关系领导理论,是以个人知觉、认知、态度和行为作为出发点来探究关系领导,并发挥领导者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完成共同的目标。

二、关系的观点(又称为多元实体观点)

最近的关系发展对话中,关系在组织领导中的地位,已经转变为丰富关系与组织成员相互依赖的人性社会建构。相较于传统观点,将关系认为是从个体分割出来的实体或是过程中所“制造”出来的关系(Hosking,in press)。关系的观点是“关系是建构在不同的关系和历史/文化的背景”。这种多元实体观认为组织的现象是个体在相互依赖关系和互为主体的内涵。从这个观点看,认知是一种建构、持续生成的过程。应用于领导,关系取向是社会建构过程。

此种观点假设社会的实体是个体于关系脉络中,它采取“关系的中心,而不是分离、抽象难懂的现象”。它不接受传统组织和管理所使用的“结构”与“存在”的观点;相反的,它认为组织是改变人们的精致关系网络,透过空间和时间的复杂作用,达成在组织、个人和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

应用在领导上,关系的观点从重视个人转变为集体性的关系(例如互动关系与脉络的融合)。这样,实体观点的取向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型态与质量;而关系观点则强调以多元自我与他人的真实性在关系中共同发展、共同建构。

以下将分别叙述关系观点的相关类型,如关系建构主义、横向关系领导(又称为Sayles领导)、Drath和Murrell的关系领导。

(一)关系的建构主义

关系取向的重点是交互活动、会话、描述、对话的过程。换言之,对于关系的建构主义观点,我们必须了解领导是什么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整体来说,它是连贯性的行动与事件。

(二)Sayles (横向关系)领导

Sayles描绘组织是一种管理者活动的系统,不仅是在组织与环境中的脉络,也是一种动态与展开的角色结合交互关系的历史,以一种关系取向超越传统个体观点进行。

(三)Drath和Murrell的关系领导

根据Drath所描述,领导不是对人的掌控或是人际之间的影响,而是关系对话的过程,组织成员借此增进责任心进而产生更多的投入与知识。而Murrell则认为领导是一种分享责任:“领导是一种社会活动,共同建构一艘船驶向共同的目标”。

多元实体取向认为领导是社会秩序被建构与改变的过程。Hosking(in press)与Gergen描绘关系的对话不是内部、人际间或个人的认知与行为,而是地区——文化——历史的过程。简言之,多元实体观点认为领导是一种社会的实体,在脉络中产生且无法从脉络中分离的反复且混乱的社会过程。

三、实体观点VS关系观点

我们可以发现实体与关系所萌生出的观点,对领导研究与执行有很重要的意义,尽管它们有不同的关系意涵。实体的观点乃以关系为基础的领导,强调人际间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重要性;而关系的观点则强调“联系”(“relating”and relatedness)的重要性。前者认为在“既成组织”条件下的领导;而后者则认为领导是“形成有机体的过程”。

再者,实体的观点取向认为领导是从管理分离出来,并且超出管理者与下属的关系。而关系的观点取向则超越传统的思维,着重在管理者与下属间的关系。简言之,它视领导是由参与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个主题为了解关系领导的置入点是在哪里?这必须去了解它的情境脉络。在关系与集体的自我,自我的概念是建构在人际关系的脉络之中。Uhl-Bien以哲学的论述与方法论来检验关系领导,图表为它对实体与关系观点的比较(见表1)。

透过实体观点与关系观点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两者之间不同的本体论、方法、方法论、领导的观点。关系领导增强了我们对于组成领导和组织化的关系动态和社会化过程的认识。关系领导的核心问题是:领导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关系过程是什么?现有的大量关于领导的研究都忽视了领导的过程。因而,关系领导理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领导的过程理论。其最基本的问题是领导和组织化的关系动态。关系领导理论是对于领导的关系(人际关系作为结果或作为交流的情境)和关系动态(社会互动、社会建构)的研究。与其他领导理论更为关注领导的有效性不同,关系领导关注的是领导产生和授权的过程。它并不将领导定义为具有管理职位,或是交替使用管理者和领导,它认为领导可以发生在任何方向,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使领导者和下属的区分并不明确,而是反映了一种相互的共同影响的过程。

关系领导的研究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参与式分享的研究方法。包括,局内人/局外人研究“insider/outsider research”、欣赏质询“appreciative inquiry”、动作科学“action science”等。关系领导的研究可以从定性研究方法受益,包括民族志和深度访谈。

领导权 篇10

国企领导权结构问题中比较敏感的话题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是否分任, 对此理论界一直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两职兼任有利于领导者创新自由的发挥, 使企业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根据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 股东的利益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两职兼任会使高管人员的权力过度膨胀, 甚至严重削弱股东监督高管人员的有效性, 所以两职分任有利于实现对高管人员有效监督, 减少代理问题。还有一种观点则站在中立的角度认为, 不能简单地确定两职是分任好还是兼任好,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究竟哪一种观点更合理呢?本文选择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领导权结构与长期和短期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 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改善业绩提供一些实际的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 理论基础

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 代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总经理为代表的高管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权力主体和责任主体不一致时, 管理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有可能会损害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了减少代理问题, 需要一个对管理者的有效监督机制。两职兼任意味着要总经理自己监督自己, 这与总经理的自利性是相违背的。吴舒琨 (1998) 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应进行分任, 以维护董事会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简新华 (1998) 认为这种企业领导权结构弊大于利, 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多中心”问题, 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有可能使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巨大损害, 甚至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卢昌崇 (1994) 和简新华 (1999) 认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权结构和治理结构, 董事长和总经理要分任, 这样才能保证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和约束, 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李春景 (2002) 认为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低效而且混乱, 主要是因为有效的制衡机制并未真正确立, 国有资产的委托主体不明确和委托职责的分散化使得管理者无法受到有效的监督, “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所有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企业效率低下, 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此基础上两职兼任似乎是符合这个目标的。陈传明 (1997) 认为两职兼任有利于领导者创新自由的发挥, 使得企业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尽管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两职分任有利于业绩的提高, 但是也有许多结论与代理理论截然相反。Boyd Brain K (1995) 提出的现代管家理论认为, 代理理论对管理者内在机会主义和偷懒的假定是不合适的, 而且管理者对自身尊严、信仰以及工作满足感的追求, 会促使他们努力经营公司, 成为公司资产的好“管家”。向朝进, 谢明 (2003) 通过研究110家样本上市公司, 发现两职兼任比两职分任能产生更高的公司价值成长能力, 而两职分任能产生较高的公司价值, 说明在我国特有的体制和经济环境下, 尽管两职兼任可能损害公司短期的绩效, 但是两职兼任更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然而, 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所有者缺位”问题, 这种情况下两职兼任还能发挥其优势吗?中立观点认为一个有效的董事会的作用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否是影响董事会的结构及其作用的重要因素, 不能简单地判定两职是分任好还是兼任好, 而要根据企业具体面对的环境,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李新春, 苏琦, 董文卓 (2006) 认为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决定了公司治理的绩效, 在制度约束程度较小的情况下, 企业家精神受到制度的保护而产生积极的效果;在制度约束较大的情况下, 企业家精神就可能受到抑制而产生消极的效果。总经理和董事长两职分任是一种约束机制, 是否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 取决于约束的力度如何。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2006年至2010年沪、深股市的A股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样本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对于初始数据, 做了如下处理:剔除在这5年期间董事长和总经理兼任情况发生变化的上市公司;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2431个观测样本的面板数据。

(三) 变量定义

(1) 财务业绩 (tobinq和salegr) 。本文采用托宾Q值 (tobinq) 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salegr) 分别从长期和短期的角度来度量公司财务业绩。托宾Q值从长期的视角衡量公司的成长能力,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从短期的角度衡量公司的经营状况。托宾Q值的计算方法是以公司的市场价值加上负债再除以公司的总资产。其中, 市场价值是由上市公司每年最后一个交易日股票的价格乘以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股数计算而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于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与上期之差除以上期主营业务收入。 (2) 两职兼任情况。用虚拟变量dual来度量两职兼任情况: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 取1, 否则取0。 (3) 控制变量。根据以往的文献 (徐丽萍等, 2006;夏纪军, 张晏, 2008;Mc Conaughy et al, 2001等) , 选取以下控制变量:股权集中度 (cr) 、国有股比例 (stateh) 、流通股比例 (trdsh) 、董事会持股比例 (bhold) 、总经理持股比例 (mhold) 、董事长持股比例 (dhold) 、董事会规模 (bsize) 、公司规模 (size) 、负债率 (lev) 。此外, 加入年度虚拟变量控制年度固定效应。变量定义和度量见表 (1) 。

注:表中“***”, “**”, “*”分别表示在1%, 5%, 10%水平上显著

注:括号内为P值;“*”、“**”、“***”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显著

(四) 模型建立

为了考察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状况对国有上市公司长期和短期财务绩效的影响, 文章分别以托宾Q (tobinq) 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salegr) 为被解释变量, 建立如下两个模型: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对样本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 (2) 。托宾Q (tobinq) 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salegr) 的标准差分别为3.16和52.52, 说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离散度较大。两职兼任情况的均值为0.1, 中位数为0, 说明国有上市公司以两职分任的居多。其中, 负债率 (Lev) 的均值和中位数均为0.540。根据Cook和Tang (2010) 的研究, 美国的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6年负债比率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不超过0.2630和0.2405, 由此, 可以看出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负债水平较高。股权集中度 (cr) 的均值和中值均为0.550超过了0.5, 说明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

为了更直观地分析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对国有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影响, 将所有样本分为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的公司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任的公司两组, 分别对主要财务指标进行统计。对比表 (3) 和表 (4) 可看出, 董事长与总经理分任组的托宾Q值比兼任组的标准差更小, 均值更大, 说明分任组的的数值比较集中, 且其最小值和最大值都比兼任组大;分任组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均值和中位数比兼任组大, 说明分任组的经营状况比兼任组好;分任组的负债率均值、标准差都比兼任组小, 表明总体趋势上分任组的财务风险比兼任组小;分任组的资产收益率均值和中位数比兼任组大, 且标准差更小, 说明分任组的总体盈利状况比兼任组更好更平缓。

(二) 相关性分析

表 (5) 展示了托宾Q值、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两职兼任状况及其它主要控制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从表 (5) 中可以看出:两职分任状况与托宾Q (tobinq) 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salegr) 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说明两职分任的企业比兼任的企业更优, 所以, 文章选择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统计相关性, 模型设定有意义;另外, 两职兼任状况变量 (dual) 及其余控制变量之间也不存在高度相关性, 模型设定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 回归分析

按照不同的财务业绩度量方法, 首先对总体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然后分年度对样本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从表 (6) 可以看出, 回归结果与前面的相关性检验一致。首先, 两职兼任状况 (dual) 与托宾Q (tobinq) 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说明两职分任有利于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分年度回归结果也表明各个年度的两职分离系数基本上都为负, 进一步支持了结论。在控制变量中, 流通股比例 (trdsh) 与托宾Q (tobinq) 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原因可能是高比例流通股的存在提高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流通性, 从而改善了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有助于公司业绩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 股权集中度 (cr) 与托宾Q (tobinq) 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个结论显然与我国实施的国有企业改制有些矛盾, 说明国有股股权集中并非全是弊端, 至少在经营监管方面, 由于大股东的收益与公司经营业绩密切相关, 公司的董事又多由大股东派出, 大股东有动机和能力积极地监管公司, 从而避免了股权分散情况下, 小股东没有监督的积极性而导致的管理者代理问题。董事会持股比例 (bhold) 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说明董事会持股比例越高, 越有利于其发挥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 越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财务业绩。总经理持股比例 (mhold) 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 说明对总经理的股权激励越高, 并不一定会提高公司业绩。根据肖继辉 (2003) 的研究, 经理的持股比例会影响公司决策, 进而影响公司价值, 然而一味增加经理持股比例并不能提高公司价值。国有股比例 (stateh) 系数显著为负, 说明国有股比例越高, 公司业绩越差, 这正印证了国有资产的委托主体不明确和委托职责的分散化造成的对管理者的监督缺失问题。

注:括号内为P值;*、**、***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显著

表 (7) 为对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总样本和分年度回归结果。两职兼任状况 (dual) 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salegr) 呈负相关关系, 但并不显著。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短期业绩衡量指标, dual的系数不显著说明从短期财务业绩的角度看不出两职兼任与分任孰优孰劣, 两职分任的优势体现在长期业绩上 (托宾Q值) 。股权集中度 (cr) 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流通股比例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 国有股比例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呈显著负相关这几个结论都与对托宾Q的回归结果一致。

四、结论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处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地位, 国有企业领导权结构的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之一。在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与企业财务业绩的关系问题上过去对民营企业的研究较多, 而对国有企业的研究还比较罕见。本文选取2006年至2010年沪、深A股中的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对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兼任对公司财务业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 董事长与总经理分任的国有上市公司财务业绩明显优于兼任的公司, 并且回归分析的结果也同样证明了这个结论。对于国有企业, 不管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分任, 还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 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代理效率同时降低代理风险, 从而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领导权结构。文章的研究结论对优化国有企业领导权结构, 提高国有企业业绩提供了有用的经验证据。

摘要:本文以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国有企业领导权结构与长期和短期财务业绩的关系。研究发现:董事长、总经理分任型的的国有上市公司主要财务指标优于兼任型的国有上市公司;分任型的领导机制更有利于促进国有上市公司长期财务业绩的提升, 而对于短期财务业绩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领导权 篇11

[关键词]无产阶级领导权;中共四大;国民革命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11-0009-03

在中共四大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的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学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目前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有部分学者认为直到中共四大,“我们党才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但更多的学者认为一些早期中共领导人在四大前就已经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提出过程及其相关问题,并未达成广泛共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认为,中共四大之所以能够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是因为在这之前,我们党对此问题已经有了由浅入深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革命形势的不断推动下,提出了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一、中共一大至三大对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对工人运动高度重视。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的第一句话就谈及工人运动,明确:“党应在工会里灌输阶级斗争的精神”,“不要使工会成为其他党派的傀儡,勿使工会执行其他的政治路线”。[2]

中共二大开始酝酿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思想。在《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在国民党、无政府党或者基督教所组织的工会里活动时,不得任意引导工人脱离已成的工会,而是“要在他们势力十[下]的工会里面,渐渐积成势力,推翻国民党无政府党或基督教的领袖地位,自己夺得领袖地位。”[3]这实际上已经认识到工人阶级这一无产阶级主要组成部分的力量,在此基础上,虽然大会还没有认识到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但明确提出关于工人阶级随着革命的发展会变成“革命的领袖军”[4]。

中共三大对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会认为,在国民革命中,“中国资产阶级大部分依赖帝国主义的列强或军阀,极易妥协而出卖平民”[5],而“无产阶级却是一种现实的最彻底的有力部分”,“故中国的无产阶级应当最先竭全力参加促进国民革命,并唤醒农民,与之联合而督促苟且偷安的资产阶级,以引导革命到底。”[6]大会既提出无产阶级是革命的最彻底的有力部分,又指出其对革命的引导作用,这实际上就是指出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政治领导权。

但对中共三大相关决议的批评中,多指出中共三大宣言中曾说,“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7]。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领导权在这之前和在三大上就没有一定的认识,实际上这两句话是有附加条件的。三大宣言中紧接着批评了国民党的两个错误的观念:依赖列强和专力军事。提出改造国民党现状的办法,政治路线上,要“十分注意对于民众的政治宣传”,组成人员上,“我们希望社会上革命分子,大家都集中到中国国民党,使国民革命运动得以加速实现”,并且指出“引导工人农民参加国民革命,更是我们的中心工作”[8]。把工人、农民和其他革命分子引入国民党,以致改变国民党的政治路线和组成成分,这就意味着要改变国民党的资产阶级性质。所以,三大宣言中所指的领袖地位的国民党应该是指改造后的国民党,而不是指原来的国民党,按照三大宣言所指,改造后的国民党应该是革命联盟的形式。无产阶级对革命领导权的掌握,就可以通过国民党领导的形式来实现。

对怎样争夺革命领导权,我们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要扩大群众基础。“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9]其次,要占据改组后的国民党的中心位置。“我们的同志在国民党中为一秘密组,一切政治的言论行动,须受本党之指挥”,“我们须努力站在国民党中心地位”[10]等。我们党不但认识到要改组国民党,使之朝革命方向转向,还要通过党团活动等方式来影响与支配国民党的行动方向及其大政方针。

二、中共早期领导人对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探索

中共早期领导人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早在1920年8月,蔡和森在和毛泽东的通信中,就提出党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四种利器之一,“党(社会党或共产党)”在革命中的作用为:“发动者、领袖者、先锋队、作战部,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神经中枢。”[11]1922年9月,蔡和森进一步提出中国唯一的出路只有贯彻民主革命,“我们惟望结合伟大的革命群众的势力,尤其是最能革命的工人阶级的势力来统一。”[12]这里,蔡和森虽然没有明确的表达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想法,但已清晰的指出寄希望于无产阶级统一各方势力,完成中国革命。

同一时期,高君宇也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指出,“资产阶级已证明他不能——而且不愿意——将印度运动引导向着革命了”,“能救正这种情形”的只有“新的分子”,也就是无产阶级。并且中国的情况和印度“很有相似的地方”[13]。

瞿秋白对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1923年2月,在论述共产国际的策略时,他指出:“务使最易组织最有战斗力之无产阶级在一切反抗旧的社会的运动中,取得指导者的地位,在无产阶级之中则共产党取得指导者的地位。”[14]5月,瞿秋白进一步提出:“中国资产阶级自然依赖世界资本主义而时时力谋妥协。于是中国的真革命,乃独有劳动阶级方能担负此等伟大使命。”“即使资产阶级的革命,亦非劳动阶级为之指导,不能成就”。[15]在之后的中共三大上,瞿秋白先是在大会讨论中提出“工人阶级要以自己做主干,集合农民兵士及一般反帝国主义的革命分子于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而自己努力做这一革命中心的元核——领导者。”[16]在起草党 的三大党纲时又提出,“只有无产阶级是唯一的、最现实的、最先进的、最彻底的力量”,并且开始重视农民的力量,“不得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17]。1923年9月,瞿秋白再度指出“资产阶级性的革命却须无产阶级领导方能胜利”[18]。以上均表明瞿秋白的认识比蔡和森、高君宇更加深刻和全面。

除了以上三人之外,在中共四大前,邓中夏、李大钊、彭述之等人在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上都有过相关表述。陈独秀对无产阶级的认识在中共四大前也有明显转变,他提出:“社会各阶级中,只有人类最后一阶级——无产阶级,是最不妥协的革命阶级,而且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之天然对敌者;不但在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社会革命他是主力军,即在被资本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之国民革命,也须他做一个督战者……才能够达到国民革命之真正目的——民族解放。”[19]鉴于陈独秀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他的思想变化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三、领导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

在中共四大召开前,由于没有根据地和军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主要活动就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这也是有的学者认为中共在国民革命时期掌握了部分领导权的根据。

中共一大召开后,随即建立了中共领导开展全国工人运动的公开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毛泽东后来曾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20]。从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期间,由共产党人领导的工会组织,形成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高潮。在这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先后爆发了开滦煤矿工人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但声势浩大的京汉铁路大罢工最终失败了,工运暂时走向低潮。在总结这次失败的教训时,邓中夏指出:“京汉铁路总罢工无疑的是共产党所领导,然而亦只有高高在上的领导,而下层群众中很少共产党的作用。”这无疑在指出共产党领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力量、领导作用还不够。同时,他还指出“共产党政治领导的错误”[21],即寄希望于吴佩孚的力量,没有打破对军阀的幻想。

二七惨案后,虽然有部分党员对工人运动产生了悲观心理,但也得到了经验教训,即认为“工人阶级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而还要有各阶级的援助”。这种各阶级的援助是什么形式呢?在中共三大的讨论中,鉴于“二七”惨案的教训,中央委员会同意“工人要领导各阶级作民族革命的争斗”,“但在理论的解释”[22]上发生了分歧。虽然中共三大最终通过的决议并未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但通过关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总结,关于前一段时期工人运动的实践,对要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已大有进步。

中共三大后,由于客观环境的严酷,以及共产国际的指导和陈独秀的思想状况,产生了消极对待工运的倾向。在国共合作最初的几个月里,中国工人运动没有出现大的转机和起色,这与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形成了巨大反差。面对这种局面,1924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扩大执委会议。会议认为“劳动运动尤其近代产业工人运动是我们的党之根本工作,我们在国民革命运动中若忽视了这种工作,便无异于解散了我们的党。”[23]会议及时纠正了党的工作中的偏差,制定了新的正确的方针,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复兴。

由于南北方形势不同,之后的工人运动呈现了明显差异。在北方,虽因军阀混战,工人运动有所恢复,但工会一旦公开,便会遭到军阀的注意和破坏。上海发生的纺纱、南阳烟草公司工人罢工也都失败。在南方,因为国民政府的存在,呈现出明显的恢复态势。1924年5月,广州工人代表会成立,随后就参与领导了沙面工人大罢工、平定商团叛乱和滇桂军阀叛乱以及一连串的工人运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沙面工人大罢工的胜利,罢工胜利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总结道,“越上层的绅士化阶级越富于妥协性;越向下层的劳动阶级,越富于革命性”[24]。他们对中国的阶级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结语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我们党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是一步步加深的。幼年的共产党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处在一个探索的时期。“没有革命的经验”,没有适当的“客观、主观的条件”,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国民革命的策略[25]。从建党之始,中国共产党人就尝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从一次次革命活动的实践到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明确的过程。

另外,任何认识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国共合作前,共产党的中心工作是引导和组织工农参加民主革命,与国民党交集较少,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并未暴露。国共合作后,工农运动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共产党员出色的组织和工作能力,都使国民党右派感到恐慌,国民党老右派戴季陶曾说,“今日最能奋斗之青年,大多数皆为共产党,而国民党旧同志之腐败退婴,已无可讳”[26]。国民党右派的破坏活动加剧后,统一战线内的领导权问题变得尖锐起来,加上部分共产党员在认识和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右倾的危险,这就使明确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不得不提上了日程。所以,中共四大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明确提出即是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又是当时历史大环境下中共不得不面对的关键抉择。

参考文献:

[1]钱枫.刘其发.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领导权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4.

[2][5][6][7][8][9][10]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252.251.276. 277.259. 348-349.

[3][4]中共二大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43-44.68.

[11][12]蔡和森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9-50.105.

[13]革命运动中之印度近况(1922年9月20日)[J].向导.第二期.

[14][15][16][17][18]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79.7.520.342.342.

[19]陈独秀文章选编(中)[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620.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

[21]邓中夏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12.

[22][25]蔡和森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28-829.842.

[2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229.

[24]中国工运史料(1980年第3期)[Z].北京:工人出版社,1980.44.

[26]戴季陶致蒋中正函(1925年12月12日)[A].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共[C].台北:台北及人书局,1987.399-400.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从领导管理看领导的用人艺术 篇12

一、以领导管理的用人艺术作为人力资源优化的指导思想

第一, 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思路。把“唯才是举、择才善用”作为企业领导管理企业的人才理念, 以企业总体的发展思路规划作为依据, 把企业机构改革作为契机, 以实现管理企业与社会的共赢。

第二, 工作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企业领导要逐渐建立起高效, 热情, 吃苦耐劳的工作风气, 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管理体系, 有效的配置现有人力资源, 提高企业效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管理者还应当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活力, 时刻保持适宜的流动性。一方面, 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加强培训和学历的力度和机会;另一方面, 树立集中人力资源观, 加大开发和利用外部人力资源的力度。充足的人才总量和高素质人才的供给及储备, 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以及更替有序化人才资源, 能最终实现人才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二、利用领导管理手段健全人才管理体系

(一) 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1、积极对外宣传公司形象, 提高企业感召人才的能力。

通过各种公共渠道和媒体向外部大力推介我们的企业形象, 倡导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对外树立良好的公司企业形象, 使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被广大社会人才资源认可, 本企业的经营理念被接受, 为企业吸收人才。

2、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是企业吸引人才的关键。

企业要逐渐改掉以往的陈旧发展套路, 抛弃粗放式经营, 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可以提高, 福利待遇可以更好, 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积极性,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的核心, 高素质员工作为企业的根本, 推进重点工程有序的实施, 建立起一支高效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同时, 遵循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录用原则, 不断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创造优良的工作氛围, 高度调动各种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用人才来保障本公司的全面发展, 用有利于员工的制度来发展员工潜力和职业生涯, 实现人才、企业的双赢。

3、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充分利用各类人才调动方式。

领导管理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渠来吸引和招纳人才,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短期聘用, 兼职顾问、调入定居、借聘和返聘等方式, 或着是项目招聘、联合攻关、客座专家、协议服务等渠道, 引进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4、设立人才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 加强对该类人才的吸引力。

5、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工作要更有力度。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有关高校的联系和合作, 使更多的知识型专业人才进入到企业中来;制定和实施专项培育计划, 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来留住人才。

(二) 实施人才凝聚工程。

1、创建良好氛围。在企业中弘扬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的敬业精神, 加大对标兵楷模的宣传力度和奖励力度, 利用政府政策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在公司内部营造出尊重人才、相信人才, 发展人才, 崇尚创新的氛围, 增强人才在企业的地位。

2、培育富有个性的人才文化, 继承和发扬本企业传统的人才观念, 构筑公平公正, 唯才是用的竞争机制, 强力遏制歪风邪气。同时,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提倡以身作则、关心职员, 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科学高效的管理作风, 提倡积极向上, 团结协作团队精神, 建立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进而构筑有个性的企业人才文化。

3、改善企业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加大对企业内部生态文化的建设, 根据企业人才的不同需求, 调整和改善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居住条件;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 关注精神环境的优化。另外, 管理要注重人才的人格倾向和个人选择, 构筑一个友好、宽容、尊重的良好人际, 全面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一创新机制为立足点, 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1、人才选拔的根本原则是择优。

按照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企业要始终把公开、公正、竞争、择优作为人才录用的根本原则, 继续采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法。建立良好的人才观, 一边要使现有人才资源更有活力, 一边还要引进优秀人才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

2、建立的人才培养机制要适合社会的需要, 满足各类人才的特点。

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必定是吸收了各种人才, 根据不同层次, 不同特点的人才确定不同的职业方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方法, 需要使人才们能够有效的驾驭市场, 能够后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来, 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 这就必须建立起外向型培养机制;要着力提高专业型技术人才的科研水平、学术水平, 从而培养出在相应领域具有先进水平的专家型人才。不断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采用各种不同的培训方法做到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当然在注重人才工作能力培养的同时, 决不能忽视政治素质的提高,

(四) 完善人力资源构架, 有类别地分配好各类人才。

1、合理挑选管理者。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合理的选拔和使用管理者。管理者的外在表现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职工的工作态度, 管理者必须能够做到既驾驭现实又适应将来发展的需要, 他们应具有如下品质:模范表率, 这也就表示管理者得树立榜样。自己首先要是一个办事高效, 勤劳奉献的员工。这样员工们才实施管理者的号令。认识自我, 管理者首先要自律, 然后再律人。他们必须认清自己的盲点, 控制自己的情绪,

2、合理使用管理者。

要提高管理者的办事效率就得不断的给管理者充电, 经常性的培训, 增加新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对管理者进行日常工作性质相似的训练, 培训的原则是“用什么, 学什么;缺什么, 补什么”, 并且要对管理者培训后的工作进行性检查, 使培训的方法得到合理的改进。

3、合理引导管理知识分子。

企业的文化形象、科技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体是在企业的管理层形成后出现的。因而要加大对知识分子的管理, 合理引导知识分子: (1) 任何时候知识分子都重于资金, 要做到尊重相信知识分子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用心工作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 将每个不同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知识用各种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流程或资讯系统, 或者通过申请成为企业的专利或商标, 就能够把知识变为有价值的企业资本, 进而有效地发散到企业中的员工身上; (3) 企业组织应鼓励员工多使用知识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 把这作为运用与管理知识资源时最重要的理念, 只是一味的政权夺位, 而没有实际运用知识资源, 这是不对的。为此必须用知识分享来进行知识的管理, 员工与管理阶层, 普通员工与技术性员工之间都要分享我们的知识资源, 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领导管理手段的用人艺术

(一) 适才而用, 积极培养。

观望目前的就业形势, 优秀人才就业的观念, 他们也越来越注重的是自身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而不仅仅是优越的薪酬。只有适才而用公司企业才能想高效运作, 留得住优秀的人才。培养人才的力度要加大。通过绩效考评、工作分析, 调动职位和提升等各种手段, 根据每个人的个性、能力的特点, 合理地分配工作, 做到扬长避短,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做到合理用才, 就最大化的发挥人才的优势, 要实现人才与岗位相符合, 这是公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地方。尤其是管理层人员, 更要及时了解员工的各种动态, 充分发掘员工的工作能力, 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 把员工安排到能发挥其最大价值的工作岗位, 这就实现了企业效益与员工自身归属感同事得到满足。

(二) 塑造学习型组织架构,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以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企业要把自身企业文化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相同的文化概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 在建设优秀文化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吸引员工、号召员工,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员工自主管理, 自觉工作, 把企业当做自己的, 忠诚度和归属感就会增加。企业还得建设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学习团队, 是有核心企业价值、工作信心和工作使命组成的,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带动员工们共同实现目标。从管理学角度来看,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也应该是由企业独特的、难模仿的具有最高价值的人力资源要素所组成。在组织中充分利用企业文化, 团队之间开展互助学习员工能够经常实际操练, 提升企业组织的应变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还要加强培养员工的沟通协调能力, 应变能力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三) 完善激励机制, 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

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使员工能从工作本身获得激励;有机会参与管理, 增加员工的荣誉感、集体感;对企业紧缺人才和优秀人才坚持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用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团队成长的机制。

上一篇:最终控制下一篇:薪酬满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