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

2024-06-04

领导学(共10篇)

领导学 篇1

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关键在领导。凡是企业有优质的领导群或最高领导人, 这个企业或集团的经营绩效就会表现卓越亮丽;反之, 亦然。台塑企业在已故王永庆董事长时代发光发热、台积电在张忠谋董事长领导下亦历久不衰;另外, 统一超商的徐重仁总经理也将零售流通业经营得有声有色, 其他还有远东集团、统一企业集团、宏达电 (HTC) 手机公司、鸿海集团、康师傅食品饮料公司等都因为有优秀的最高领导者及其经营团队, 然后才能有可观与出色的经营成果。

就实务而言, 领导其实可以再分为大领导与小领导两个层面。就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执行长等高级领导, 可视为大领导, 因为他们的领导攸关整个集团、整个公司的未来兴衰与版图扩张;而部门经理、厂务主管、门市店长则可视为小领导, 因为他们的领导, 只要做好眼前与当下较小范围的事情及目标的达成即可。

本书内容完整, 涵盖领导力的全部, 领导力不是一句口号或简单内容, 它具有一套周全完整的内涵支撑。本书是台湾地区第一本“领导学”的图解专业书籍, 以一单元一概念的表达方式, 通过图表对照精简彰显出领导学全面知识, 有助阅读者一目了然并达成快速简易学习的效果。本书适合服务业、制造业、科技业等公司各级经理人与领导干部自我学习与充实之用, 也可作为大学选修课的参考用书。

领导学 篇2

一、关于权力起源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哪些?

关于权力起源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

1、神权说。这是一种关于权力来源的愚昧主张,认为权力来源于上帝,进而创造出“神权论”或“君权神授论”,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并服务。

2、德仁说。这一学说主张权力是一种来自道德教化的影响力。中国古代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等思想,都属于此类学说。

3、智慧说: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了权力应该来源于知识的“哲学王”学说;近代英国思想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及现代学者提出的“科技治国论”等主张,都属于此类学说。

4、暴力说:这一观点主张权力应以法律、军队等暴力工具为依托。中国古代的韩非、西方中世纪末思想家马基雅维里是该主张的重要代表。

5、契约论: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者为卢梭与孟德斯鸠等人。他们认为,国家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契约建立起来的,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的权力则是天赋的。人民主权学说进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的理论基础。

6、资源说:这一学说把权力的来源归结为对组织资源的拥有与控制。这里的资源包括金钱、信息、武力、社会地位、立法权、投票权等。人们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资源,便具有了影响他人的力量。

7、接受论:这一观点是由巴纳德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的,他认为“应从组织成员是否接受一项命令、指示或建议的角度来考察权力”。此外,在西蒙的权威论中也有接受论的主张。

二、领导权力起源的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

总体说来,权力起源的因素主要体现于人所具有的一些固有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

1、人以劳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2、人具有高度的社会性;

3、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

三、领导权力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领导权力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发展阶段是紧密相连的,它经历了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和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三个阶段。

1、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

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是指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这种领导权力主要具备如下特点:第一,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的社会职能与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职能明显地交织在一起。第二,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第三,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法权力等血缘关系权力有根深蒂固的联系。第四,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经济权力有相当直接的关系。

2、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

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领导权力,其与传统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现代社会领导权力的自主性非常明显,社会管理职能日益突出。第二,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不仅实现了同外部权力的分离,其内部的功能分化也日益发达。第三,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3、社会转型期的领导权力

在转型期社会,行政领导权力的现代性特征与传统性特征就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这种转变中社会的领导权力可称为转型期的领导权力。把握转型期领导权力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理解发展中国家的行政现代化是很有必要的。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领导权力状况也异常复杂。一方面,领导权力本身的现代化还不够完善,它往往受到各种传统特征的影响,以致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类似于行政国家的现象在中国也开始出现,领导权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时常错位,导致贪污腐败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对权力的概念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对权力的概念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五种:

1、力量说;

2、能力说;

3、控制说;

4、关系说;

5、零总和说。

五、什么是领导权力?它大致包含哪些内容?

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领导权力定义大致包含的主要内容有:

1、领导权力的主体。领导权力的主体包括党政机构的领导者、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以及广大的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者。

2、领导权力的目标。领导权力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令和各类政策来有效地实现国家意志。

3、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领导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强制性地推行政令。

4、领导权力的客体。领导权力的客体包括所有的居民以及由居民所组成的不同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可以说,领导权力的客体囊括了领土范围内的整个社会。

六、领导权力具有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领导权力的特点主要有:

1、无形性;

2、依附性;

3、可塑性;

4、对象性;

5、强制性;

6、目的性;

7、交换性;

8、垄断性;

9、诱惑性。

七、什么是领导权力的结构?

领导权力的结构是指领导权力的各种构成要素依附于一定的组织机构并进行有序性活动的过程中所构成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的总称。

1、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它主要包括领导权力主体、领导权力客体和领导权力载体三种构成要素。

2、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

领导权力的动态结构是由领导权力作用的方向、方式、轨道、层次、时间和结果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权力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赋予领导权力的静态结构以生动的实际内容。

八、领导权力与权威是截然不同的。这种观点正确吗?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权威是指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或是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权力与权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的。

1、权力与权威的共性

权力与权威的共同性在于能够指导、影响他人的意识和行动。在权力与权威的指示与感召之下,人们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按照权力与权威占有者的意志行事。

2、权力与权威的区别

(1)权力与权威的来源不同。在一个现代组织中,领导权力一般来源于法律、法规或组织规章条例的规定,具有外在的、法定的性质。领导权威则主要来源于个人影响力,具有内在的、个性化的性质。

(2)权力与权威的表现形式不同。领导权力主要以职权形式出现,其所发挥的指引与影响作用是以强制性为后盾的。而领导权威则主要表现为领导者自身的良好素质,往往是通过一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来统御被领导者与周围的人。

(3)权力与权威的影响时限不同。领导权力是通过命令、批示等强制手段产生影响的,具有直观、明显的特点。这种权力随着职位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职务的终止而消失。而领导权威则不同,它来自领导者的自身,通过领导者的崇高威望和优良品行感染并影响人们的言行,使人们在心理上认同,从感情上接受。这种威望在人们心目中存留时间的长与短,是与此人为人们所做的贡献大与小成正比的。

(4)权力与权威的作用效果不同。领导权力带有强制性和不可违抗性,在这种强大“外力”的作用下,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一般多表现为消极被动的服从,有时处于敢怒不敢言或敢言而不敢动的反抗状态。而领导权威产生作用的前提是人们心理上的认可与感情上的接受,在这种“内动力”的作用下,人们对领导者时常表现出一种由衷的尊敬与主动的服从和依赖,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综上所述,领导者只有同时具备法定的权力与个性化的权威,才能实行最佳领导,并取得最好的绩效。

九、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合理的划分与配置?

领导权力的行使是以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为前提的,因为领导权力的行使必须首先立足于有序的组织机构,即所谓的在其职,谋其政。

1、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宏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互动中探索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1)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制度。

国家政治制度即国家政治体制,通常是指取得政权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政权。它包括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制度等。

首先,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置身于一定的政体下进行,我国的政体是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其次,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相一致。最后,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司法机关权力的配置与运用相配套。

(2)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充分享有。

我国作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权力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必须遵从人民群众的意愿,为实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运行,要利用手中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

(4)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必须考虑民族传统文化的因素。

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与心理倾向等。民族传统文化对行政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起着长久的、潜在的、无形的与不可估量的影响。

2、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微观层面上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主要是从行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中寻求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

在组织系统内部,所有的领导与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以及运用展开的。而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又与组织系统内部的组织职能与组织人员等要素密切相关。

(1)组织职能的配置是领导权力的合理划分与配置的基础。

(2)组织是领导权力合理划分与配置的载体。

(3)组织人员是领导权力行使的主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领导权力的划分与配置必须与社会大系统相适应,并充分考虑领导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从而把各种要素相互融合与协调,才能达到领导权力划分与配置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十、行政领导权力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1、正当性原则。正当性原则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职权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无须顾及来自职权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干扰。

2、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领导者行使权力要充分注意组织内外的主客观条件,在现实基础上,在组织原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内行使权力。

3、民主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是指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决策民主化和领导班子中的集体领导原则。

4、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是指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讲究取得成果的大小与快慢,即注重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包括政治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

5、权变性原则。权变性原则是指领导者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依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审时度势,变换行使权力的方法和手段,调整领导权力的计划和目标。

十一、什么是领导授权?领导授权的主要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所谓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领导授权的重要意义表现在:

1、领导科学授权是完成领导任务,实现现代领导目标的需要;

2、授权能够减轻领导者的负担,有利于其集中精力抓大事。领导科学授权能够锻炼被领导者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助于下属的锻炼、提高和发展,是培养干部,进而提高整个组织总体水平的需要;

3、领导科学授权能够改善上下级的关系,使之更为融洽,从而营造一种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组织气氛,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整个组织的效能。

十二、领导授权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领导授权在本质上是组织内部权力分配的特定形式;

2、领导授权实际上是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上级领导给下属分派任务;

孔学哲理与领导观念 篇3

一、领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人的观念、领导者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应当是来源于信息、知识。当信息(知识)被头脑接纳、吸收了,成为人的一种认知,然后经过若干反复(包括信息输入与实践的反复),进一步内化,即与头脑原有系统中的其它信息结合,而相对稳定后,就形成人的观念。领导者的观念形成也是如此。我国传统文化对此早有论述。在《大学》中提到,人们道德修养的形成是“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这样的过程环节,即从认知事物的道理开始,逐步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老子也认为,“德”(道德观念)以“道”(客观事物规律)为根,“何以得德?由乎道也”(王弼对《老子》注释)。人的观念来自知识认知与积累,来自实践,它应当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

既然人的观念源于信息、知识的积累与内化,人们的社会实践是形成人的观念,包括领导观念的基础。那么,观念必然是既相对稳定又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而发展和深化的。有未来学学者认为,历史上人们所重视的、崇拜的力量,经历了三个大体的变化时期:早期崇拜暴力的作用;近现代更崇拜金钱(这似与市场经济发展有关);当代信息社会,则趋向崇尚知识、智慧。这可看作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一种演变,从中可体会到人类文明轨迹与领导观念之间的联系,说明了领导观念具有阶段性、可变性、时代性。因此,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必带来领导观念的发展与深化;同时,领导观念的发展与深化,必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这是一个辩证规律。认识和把握了它,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自觉地努力汲取世界先进文化,承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使领导观念得以更新、思想不断解放,以体现领导的先进本质。

二、领导观念先进性的保持

领导人的思想观念是否先进,当然决非自然地、天生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源于人的社会性,源于人们的实践。也就是说,人们观念更新,文化发展,文明进步,有赖于文化的交融。因此要保持领导思想观念的先进性,必须在学习与承传两方面下工夫。

从横向看,就是主动地学习外来先进文化,让东西文化互补、交融,使外来先进文化与自己国情相结合,即平常讲的“中国化”。我们知道,近几百年来,由于西方国家经济社会率先进入发达状态。因此其先进的文化必影响欠发达的东方,这就是学人所谓的“西学东渐”。马克思主义近百年来对中国的巨大影响就是一例。因此,自觉地学习汲取先进文化,是领导保持观念先进性的一个基本的渠道与方法。

从纵向讲,由于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必须自觉地承传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固然,传统文化必有正负两面,会有精华与糟粕之分。而人们又往往是在民族兴盛时看不到其缺失方面;而在衰落时又会连其优秀部分也加以贬损或否定。因此要吸取这个教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特别重视承传传统文化中与当代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内涵,使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

由此可知,国际先进文化中国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现代化,这“两化”的辩证结合,是领导思想观念保持其先进性的必由之路。

三、时代特征与孔学哲理

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必有自发与自觉的状况。“自发”是指,前人文化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人;“自觉”是说,作为领导者承传传统文化,不是为传承而传承,更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创新,因而应使之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这就是笔者讲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现代化”的含义。

我们看到,当今时代特征是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人类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元素间的关联度、系统性很强。不同群体(国家、民族、地区、阶层……)的相互牵制、渗透关系强于相互的区分与割裂关系。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比过去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明显。由此,解决矛盾的空间更大,手段更多样。既竞争又合作的状况比比皆是。因而,只讲打击、斗争,不讲妥协、和谐的解决矛盾的办法往往难以奏效;那种以把他人致于死地而想求得自身生存不受影响的可能性越来越少……这样的时代特点,必然要求领导观念与之相适应。

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以和谐、中庸、包容为特点的中华传统文化,更适应着时代的要求。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和谐哲学是人性(人本)的升华,是社会发展永恒的目标取向”,“和谐哲理会伴随经济的全球化而‘东学西渐’”。去年(2009年10月)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通过了一项决议案,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一些议员指出,孔子的思想,“为人文社会带来无价的贡献”,“对全球各个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这足以说明,自觉地把握中华传统优秀哲理,是促使领导观念具有时代性,保持先进性的关键所在。

四、领导者应加强对和谐、中庸、包容等哲理的理解

“和谐”——和谐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哲学中的核心范畴。和谐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需求。“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客观世界的“同”,只能是相对的,如果只强调同(一元化),必单调、强制,这并非和谐;只有不同(多元)才存在和谐。《中庸》指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与“和”,那么天地(自然界)就各安其位(即处于正常状态,当今可看作生态平衡),世界万事万物就健康成长。客观世界是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的,“万物负阴而抱旧,冲气以为和”(《老子》)。事物都是对立(阴阳)的统一,它的运动(冲气)就需要和谐。因此,和谐不仅是人类的主观愿望,而且首先和根本的是事物发展,人类存在的本意、内涵。也就是说,必须明确和谐是客观世界(自然与社会)存在的必然规律,违反它就会受惩罚。因此,和谐的理念应是领导先进理念的基本内涵。

“中庸”——它可以说是孔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我们可以从下面多角度理解其含义。因为任何事物都必处于时空关系中,中庸意指在空间关系上,不偏不倚,正好居中;在时间关系上,不早不迟,正合时宜。因此中庸就是适中、适合、符合客观实际。而从处事角度看,中庸就是既不欠火候(不及),又不过头(过之),“过犹不及”,“过之”和“不及”都非中庸。从心理角度看,则要求动态平衡,不过激(狂),不消极保守(猬)。在道德思想上,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不是以怨報怨,也不是以德报怨)。尤其在认识论、在政治领域,则是不能左,不能右,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政治路线。在《老子》第五章中提出“守中”概念,其前提是“天地不仁”,即自然界没有情感问题,“天若有情天亦老”,自然界既能给人类以生存环境,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类要把握客观规律就是“守中”。老子提出的“守中”概念与孔子的“中庸”概念,有着内在深奥的联系。目前不少国内外学者都运用中庸哲理去解决现实问题。去年美国学者(安妮·吴)著文认为,处理中美关系要用中庸之道,两国都对此关系“不要过于乐观,也不过于悲观”。“不能是永远的朋友,也不会是永远的敌人”。认为中庸之道就是“以务实手段解决问题”。认为“只有中庸之道,才能打造平衡的关系”。因此,中庸含有哲学上实事求是和“度”的意义,是一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范畴。

“包容”——包容、宽容、兼容、容忍……概念是“容”的延伸。古人有云,“有容乃大”,“海纳百川”。《老子》认为,“知常容,容乃公”。知道懂得客观规律的常理(常),就能包容,而能够包容就有公心,才能做到“天下为公”。老子又指出,“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就是说能“善下”,就可以心胸开宽、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强大起来。因此,“包容”这个概念是中华传统哲学极其重要的理念。儒家、道家都对它作出深刻的论述,包容理念与排斥、嫉恨、树敌、孤独、自傲、欺压等人类的消极倾向是对立的。是对人的社会性、人性的积极概括和反映。它与和谐、中庸理念有着内在的联系,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应是当代领导的重要观念。

跟着孔子学领导下属 篇4

树立标准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一个领导者,要树立自己对于下属的期望标准,并让所有下属能够看到。如果他希望下属勤奋工作,则必须器重一个老黄牛。如果希望下属开动脑筋工作,则必须器重一个转得快的机灵鬼。只有树立了一个榜样,才能让其他下属有所榜样有所模仿。

用好人才

仲弓为李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领导者不是一个士兵,而是一个将领,任务是靠别人也就是下属来完成的。因而,选拔人才是头等大事。卫灵公自己虽然无道,贪玩恋色,但是他用人用得好,用了仲叔圉、祝舵、王孙贾几个人,不至于亡国。企业界,杰克·韦尔奇也是花了十到二十年时间,来培养和选择自己的接班人,培养企业的新锐力量和中青年干部。

子曰“:君子…使人也,器之。小人…使人也,求备焉。”

对于人才,一般管理者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求全才:希望一个人个人品德和能力俱佳,各方面都是能手。孔子是不赞同这种求全责备的态度的。他说:好的领导者,量才使用,也就是“器之”,永远用那块最长的木板,不要求一个人全能,不要试图改变一个人的短处。只有这样尊重各人专长,配合使用各类人才,才可以达到大的成就。

善待下属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善待的一个含义是礼待,也就是态度要尊重。说起来,下属是帮上级干活的,上级应该以礼待之。上下级是一种契约关系,而非占有和被占有关系。任何领导,如果因为居其位凭其权,对下属呼来喝去,也不尊重下属的需求和发展,多半是一个没有作为的老板。

善待另外一个含义是要给予下属实惠。利益,是孔子所不避讳的,虽然很少谈到。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首先要让民众富起来。在调动民众的时候“,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第十七篇中,孔子于“恭、宽、信、敏、惠”有一大段描述,源于子张问仁。后世学者怀疑此段其实问的也是为政。最后一条“惠”,说的也是与民于利,“惠则足以使人”。夫子也是实在人,一个管理者,不能让下属有前途不能让下属赚钱,有什么资格使唤别人呢?!

领导学 篇5

学院社会学院

班级112班

姓名杨先涛

学号11163149

领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摘要:腐败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监督,防止权力越界和失控,是反腐败的核心问题。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是科学配置权力。保证权力正确行使,防止以权谋私、滋生腐败,要靠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格、制约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这是我们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客观需要。通过适当分解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使决策职能、执行职能、监督职能由不同部门相对独立行使,形成既相互制约、相互把关,又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更加高效,监督更加有力,从而保证权力依法运行,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领导权力 制约监督机制

所谓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下掀起了反腐倡廉的高潮,各地在反腐败斗争中查处了一批领导干部的违纪违法案件。这些领导干部犯错误,除了其本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了蜕变,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缺陷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反腐败不仅要靠教育,也要靠监督。本人就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性、权力监督机制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些探讨。因此,加强权力监督,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当前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从总体上看,对权力的监督发展趋势是好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强化监督仍然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对权力的监督软弱无力且漏洞较多,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去监督、无法监督等问题还比较突出,难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滋长。这些问题和难点主要表现在:

(一)权力过分集中。随着改革的深化,权力配置和权力结构已有很大改善。但是,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仍很突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之初就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主要弊端之一是权力过分集中,过分集权往往把党的领导变成个人领导。事实证明,如果权力过多地授于一个主体,必然会发生掌权人的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制和组织之上的后果。必然造成官僚主义,必然要犯各种错误。过分集权至今仍是政治体制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弊端。这一弊端使得“家长式”、“一言堂”的人物绵绵不绝。这些人自恃大权在握,专横跋扈,违法乱纪,贪污受贿,最终滑入腐败的泥坑。当前,行政审批权和经济管理权最易被过于集中。如计划、财政、土管、规划、经济管理等部门掌管着项目分配权、资金调拔权、土地批租权和规划安排权等行政审批权和经济调控权,但在项目批给谁、资金拔多少、土地怎么用等资源配置的重大问题决策上,往往由于缺乏科学论证、规范的审批管理制度和应

有的监督制约机制,一些人依仗手中的权力,凭交情,拍脑袋作决定,甚至搞幕后交易、暗箱操作,引发各种弊端,从而导致专权独断,以权谋私,仗权挥霍,持权捞钱等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制约监督不力。“没有制约的权力容易被滥用”,是权力运行过程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在失控和约束不力的情况下,个人的意志常常会由于没有压力和牵制而轻易地进入权力过程,从而使用权人形成不谨慎甚至是随意的精神状态。由于缺乏制约机制的保障,权力行为的规范也往往流于形式,丧失应有的权威和严肃性,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江泽民同志说,权力被滥用而又得不到制止,往往就会出问题,甚至会出大问题。腐败现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在党政体制中有专职的监督各级权力的机构,但监督权和被监督权之间明显失衡,使得监督职能的作用受到限制。由此而出现了监督软弱无力、流于形式的现象。

1、上级“不屑”监督。监督是虚虚实实、朦朦胧胧。有的领导对下级不是以个人品德和工作成绩论优劣,而是搞亲亲疏疏、拉拉扯扯,放弃监督;有的领导感情用事,借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部下迁就袒护,不去监督;有的怕得罪下级丢选票,只要事不关已则不问不闻,不敢监督;有的与下级同属“一张网”,利害相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回避监督;有的忙于事务,且以“用人不疑”为由放松监督;还有的领导由于职能和分工不同,有不便和不能查询之事,难以监督。这些必然导致该提醒的不及时提醒,该警示的不予警示,该查处的查而不处,处理起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2、下级“不敢”监督。有些领导,自恃高人一等,骄横跋扈,将管辖范围当成自家的一统天下,对敢于监督或提不同意见的同志,视为“眼中钉”。下级寄人篱下、利益悠关,遂生依附必态,把领导看成是自己升降进退的决定因素,事事附和随从,为了取悦上级而放弃原则,甚至同流合污。还有的下级明知不对,存有种种顾虑或畏惧心理,怕监督上级招致非议和打击报复,只好少说为佳,或避而远之洁身自好。

(三)权利对权力的监控力不足。权力是一种势力,现指公共权力。权利是指自然人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能与享受的利益。权利是要通过权力来实现的,或者说公共权力是为实现公民的权利而服务的。为了保证权力行使的合理正当,通常必须建立和完善权力的监督控制制度,防止权力践踏和侵犯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但是,这样的制度尚未健全,权利对权力的制约缺乏有效的手段,公民权利行为组织性差,缺乏一种强有力的维权意识,在公职人员的选拔,业绩评估和考察、权力违法的遏制以及权利受腐败行为侵害的救助等方面,尚未建立起严密的权力参与和保障制度。比如舆论监督对权力违法乱纪的实际压力还远远不够,群众对贪官的抨击常常很难转化为组织制度的抨击,从而使某些握权的人无所顾忌,甚至出现怨声载道的官员仍然提拔重用的现象。这表明,权力的运行离开了人民群

众权利法规的监控,必然出现滥用的后果,导致权力的天平失去平衡。

二、完善和建立科学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对策

为了减少和防止行政权力腐败的发生,必须从权力运作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对策,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实现对权力的有效监控,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的发生。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以权制权。制约权力,就是要使各种权力形成制约,使之成为结构合理,管理科学,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封闭式权力运行体系。在权力监督的主体上,要摆正位置,逐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明确的权力界限,不断增强权力监督主体的独立性,使有关监督的法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监督客体处于更严密的监督之下。要从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使权力结构本身就形成一种封闭的能够自我约束的机制。只有这样,监督者的权力越高于、大于、强于被监督者的权力,其监督才能具有权威性。在党内,通过全委会听取常委会的工作报告,扩大在市、县进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发挥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的作用等举措,进一步发挥了党代会和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通过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通过建立健全巡视制度、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等举措,进一步强化了监督权,加大了对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监督的工作力度。在政府机关,坚持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明确提出把科学民主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并以此来部署和开展行政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在规范权力运行方面也要继续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和把关、又相互配合和协调的权力结构,使不同性质的权力由不同部门行使,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

第二,科学地分解内部权力,合理分权。权力体制的科学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权力的适当分工制约,排斥绝对权力,做到权责相符等,都是科学设置和使用权力的基本要求。合理分解权力,就是要对过分集中的权力进行分解。应合理分权,简政放权,把一个部门、一个岗位负责一项职能,行使某项权力改为多个部门、多个岗位、多人交叉负责某项职能,行使某项权力,防止权力过分集中。要尽量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取消那些不必要的管理权、审批权、分配权等。一是对互相监督的权力必经进行分解,不能由一个人掌握,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二是对集中于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手中的权力进行分解,由几个人或者几个部门来共同行使。三是对集中于少数人的重大决策权进行分解,由人数更多的一级组织来行使。

第三,推行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我们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硬

性措施,推动公开办事制度的有效实行。办事公开包括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凡是办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凡是能够公开的用权行为,都要向干部、群众和社会公开。通过实行办事公开,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抑制权力腐败。要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政务公开的原则、范围、方式,以及公民个人所享有要求了解政府所掌握的有关其本人的资料的权利,增加人民对政务的了解,以便于监督。明确规定公民对政务活动有了解权和问询权,而政务机关则具有相应的答复义务。规定除政治、军事、经济秘密以外的资料,公民了解政务时行政机关不予答复而应负的法律责任,从而强化政府推行政务公开的责任感。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减少自由裁量权,防止暗箱操作,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广泛监督,有效防范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

[2]王寿林《权力制约和监督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一版(2007年11月1日);

[3]王珉《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2009年第21期;

向哥伦布学领导力 篇6

他是个外来者。就算是在大航海时代,国家和文化的界线还不像现在这么清晰,哥伦布也仍然算是一个外来的移民。身为领导人,哥伦布这个外国人的举止颇有些新奇之处,仿佛代表着他拥有特殊的知识或是先进的技术。他会用意大利文记下重要的笔记,并且用精密的意大利或葡萄牙度量单位来记录距离和重量;他讲话带着浓浓的外国腔调;他能从周围的环境中看出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这些细节是身处那种文化里的人看不出来的。

他是个世界级的专家。哥伦布为了成为航海探险的领导人,付出的时间和心力远超一般人。那时,葡萄牙航行势力已经超过赤道,开始固定探索非洲海岸。当时的航程必须先向西航行很长一段距离,在看不到陆地的情况下绕过众人闻之色变的博哈多尔角。先前有人尝试绕过这里,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才获得成功,那是在哥伦布出航之前的数十年。哥伦布参与这种无畏的葡萄牙冒险航行多年,直到1486年为止。十多年的葡萄牙航海经验让他成为世界级的航海专家,也让他个人的抱负更为壮大。

他对一切极度乐观。在海上的时候,哥伦布会把身边看到的任何东西(海草、风向改变、海鸟、鲸鱼、洋流)都解释成他们“必然成功”的迹象。他也会用错误的航海日志减轻其他船员对于他们究竟已航行了多远的疑虑。当旗舰圣玛莉亚号在新世界海岸搁浅的时候,他立刻宣布,这起船难是出于上帝的眷顾,是为了让他们不用烦恼该把谁留下来。这种坚定的乐观主义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创业者。在达到目标之前,哥伦布的话可能听来过于天真,而且如果他探险失败,这些话就会看起来十分愚蠢。然而,正因为他最后成功了,他也就成了英雄。

他在政治上十分灵活。或许因为哥伦布拥有身处不同文化及地区的经验(当时里斯本简直可以说是“大航海时代的硅谷”),所以他能够与各种不同的人愉快地交往,而且通过高明的操作手法达到自己的目标。比如,在一次返回西班牙的途中,哥伦布几乎被亚速尔群岛的葡萄牙人逮捕,但结果他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幸免于难。而此前他的航海计划听起来像是一味地蛮干而且不顾及船员的感受,却仍然拿到了皇家敕令,宣布只要有犯人愿意加入,他们的犯罪记录可以一笔勾销。这一举动令某些正式船员感到不满,但罪犯补足了他所需要的人数,而且他和这两拨人相处得都很顺利。此外,他和西班牙王室沟通得也格外顺畅有效。由此可见其政治手法之高明。

他不怕对立。就像现在的创业者一样,哥伦布也深有遭嫉遭恨的感受。他的敌人可不少,比如罗德里格兹·德·丰塞卡,这位握有大权的王室牧师虽然奉命支持哥伦布,却一心想打倒他。而平塔号的船长马丁·平宗,就从来没尊敬过哥伦布,在航行中曾把哥伦布抛下不管,甚至最后还想早一步回国,抢下发现新世界的功劳。历史给现代领导人上的一课在于,哥伦布从来不会直接理会嫉妒这种小事,如果是船员表现不佳,他绝对会追究到底,但面对其他人恶意的嫉妒,他却能报以成熟圆滑的态度,觉得不值得和那些人一般见识。

后世对哥伦布的领导风格有褒有贬。但是,像1492年发现新大陆这种重大成就,不论在哪个时代都需要有非凡的领导才能。这样的领导力值得我们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也值得我们效仿。

学案引领导生导学自由探索 篇7

一、“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的内涵把握

“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的具体实施中, 导生导学内容除了引导课堂学习流程有序推进以外, 导学内容还包括旧知的复习、新知的导入、学习流程各环节时间预设与掌控、展示单元分配及分组确定、组内及组际评价、优胜小组确定、结课等。在导学内容确定后, 以导学为主线, 以课堂生成的教学元素为导学辅线, 双向同步推进,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教师将课堂学习的组织指导和总结评价职能向导生下放, 使导生成为组织引领课堂学习的“小老师”“小助手”“小主持”。

“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的实践中,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参与、合作、点拨、追问、宏观掌控等。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展示交流过程中, 针对学生探究不深入、表达停留在浅层次、甚至偏离主题的问题, 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的机制保障

“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呈现出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的形态特征。但是, 自主不等于自由, 开放不等于无序, 灵活不等于散乱。实践之初, 更需要抓好课堂规则、规程、规范“三规”培训, 以及小组建设、学案编制等基础性建设工作。

1.学案编制是基础。学案, 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案。在编制学案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标, 要把课标对教材的明确界定, 作为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把课标提供的课程编写基本思路, 作为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把课标提供的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 作为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把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 作为学案设计的学习策略。其次是用好教材资源。要把教材资源呈现的知识点、重难点, 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 实现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 层次具体化。第三是做好学情调查。学案设计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要把学生的现有状况作为学案设计的出发点, 作为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内容的前提和必备条件。第四是落实好分层设计。分层设计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问题、学习程序、展示板演、评价标准、达标测评等。第五是提供好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 学案的编写, 尤其要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方式和方法的指导。第六是抓好集智备课。要发挥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 把学案编制的过程演绎为教师研究讨论、共同成长提高的过程, 使学案真正成为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2.小组合作学习是关键。学习小组是“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的载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的主要学习模式。首先是科学分组, 小组分组方法包括异质分组、同质分组、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组合、自由组合等。其次是落实好分组合作学习要素。分组合作学习的要素有:小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并承担个人责任;小组内成员之间应互相支持和配合;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要进行小组加工;小组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 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共同活动的成效要进行评估, 寻找提高的有效途径。再次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一是合作学习前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二是分组合作学习时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切入点;三是分组合作学习开始之前, 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合作学习要求;四是教师要事前有效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五是教师在学生分组合作中的作用是参与、指导、调控、服务, 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六是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或者一个人不能完成任务时, 进行合作学习。

3.导生培养是保障。“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的具体实践中, 导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定位就是小老师、小助手、小主持, 如何发挥好导生作为课堂学习小老师、小助手、小主持的作用, 导生的培养与培训成为重中之重。实践之初, 教师要指定组织能力强、口头表达好、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作为导生, 从学习流程、用语表达、课堂环节掌握、时间把握等方面进行事前培训和预演。

三、“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的价值思路

“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进一步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真正落实, 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宰和学习的主人。

1.课堂进一步活化灵动。“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 使学案和导生实现了有机结合, 预设的学案保证了课堂学习活动目标明确、学习环节和流程紧凑有序, 导生导学使学案由死板、教条实现了活化、灵动, 学案在导生导学下, 事前预设的学习环节流程、学法指导, 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内化的行动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真正得以落实。

2.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实践中, 课堂的主角由教师变为学生, 导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评价者, 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职能的下放迁移, 能够避免师生间关系代沟, 进一步增强学生“角色平等”认同, 从心底克服对教师的陌生感、权威感和距离感, 切实提高参与、展示、质疑、互动、评价的热情和效度。

3.学情调查更充分。“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的实施, 教师由传统课堂的主宰者、包办代替者, 转变为合作者、参与者、引领者和服务者。教师把学生能解决, 或者通过合作学习能解决的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把学生能办、或者通过小组共同努力能办的事,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全体学生, 特别是潜能生的学习状况, 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校正、点拨和引领, 把课堂和学生学习状况完全置于科学掌控之下, 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4.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学案引领, 导生导学”型课堂中, 导生集组织者、引领者、评价者、总结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 通过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反思提高, 能够培养并逐步形成组织规划、口头表达、书画才艺、质疑对抗、总结评价和全局驾驭等多种素质, 这些综合素养,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导学 篇8

一、帮助企业和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

档案部门的第一种权力来源是档案部门提供的档案信息可以帮助其他人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内外部环境发生着快速的变化, 社会组织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获取相关的信息, 快速制定备选方案, 从容应对有关变化, 成为取得工作成绩和经营业绩、解决问题的关键。档案行业收集了大量信息, 保存这些信息, 对这些信息进行编辑整合, 提供给需要的人来利用, 提高他们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 档案信息发挥的作用越大, 对其影响力就越大。

二、谋求在企业中参与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机会

档案部门的第二种权力来源是档案部门要谋求在企业中参与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机会, 即谋求地位中心化。企业档案是以科技档案为主体的。档案部门在谋求档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中心化时, 要关注档案管理与企业生产管理、基建管理的同步发展。如企业科技档案图纸的修改工作, 要保证及时改造、及时修改、及时利用, 如果改造方案归档不及时、档案图纸修改不及时, 很快生产系统在进行改造和研究时, 就要感到不便, 甚至会因为档案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相符造成生产管理上的损失。档案部门就要自觉、自动地督促企业有关管理部门, 或自己组织档案图纸修改工作, 使档案图纸修改成为生产管理系统的必需环节, 是确立档案部门在生产管理系统的地位中心化的一个手段。

谋求地位中心化需要档案部门有敏锐的眼光, 观察了解各种企业管理流程建立和运作情况, 及时发现并准确切入各种管理流程的环节。让整个流程和项目绩效从档案部门的介入中获益, 这种互利互惠的相助相托, 就增强了档案部门的权力来源。

三、对档案部门的依赖和不可代理性

第三种权力来源是对档案部门的依赖和不可代理性。档案中承载的信息, 档案人员管理档案的专业知识, 档案部门掌握的资源和提供信息功能都有其唯一性。在提供这种唯一性服务过程中, 档案人员和档案部门要有意识地推介自己, 鼓励他们对档案服务产生的作用进行提炼反馈, 档案部门及时进行利用档案的效果收集和宣传, 必要时对优秀的档案利用效果进行报道和奖励。这种对档案利用者施加的影响力越大, 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要和依赖性就越强, 档案部门的权力就越大。

在企业生产管理、工程流程管理中, 把档案管理列入生产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流程, 即俗话说的:“离了档案部门就办不成事”, 没有档案部门的验收把关, 没有档案部门参与的闭环管理, 整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和绩效水平就要下降。而且这种损失越是能立即显现, 人们对档案部门地位中心化的程度就越关注。如尽量做到对档案及时整理、及时收集、尽快具备提供利用的条件, 以档案部门的工作质量, 赢得其他部门和人员对档案的依赖。

如何灵活地通过收集、提供档案信息, 广交朋友, 把职业行为与个人私交融合起来, 也是提高档案部门的影响力的一个途径。

四、档案部门地位的合法性

第四种权力来源是档案部门地位的合法性。档案部门是各级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中必不可少的行政编制和岗位设置, 档案部门的存在和档案人员的配备有其强制性的特点, 这种强制性形成了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存在的合法性。档案部门和档案岗位职业本身承载和传递的合法性的身份符号, 不仅有各级档案法规和制度作为保障, 还有档案部门本身具有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档案人员职业素养和档案工作气质的塑造, 给其他人带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成为档案工作最直接的形象宣传。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这种特殊的合法地位和形象, 构成档案部门权力来源的一部分。

档案部门的权力来源, 是以档案业务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档案部门要保持资源和权力优势, 一定要抓好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加强档案形成过程的指导, 加强档案归档、档案收集、档案整理等基础工作能力的培养, 保证档案门类齐全, 档案内容完整真实, 档案整理的合理规范, 提供高质量的档案利用服务和利用效果的反馈与宣传, 持续强化档案基础管理工作。

领导学 篇9

有人认为“道德领导”不适合用来改造薄弱学校。如陈学军指出:“并不是所有学校或学校在其所有发展阶段, 都需要或能够实施道德领导。譬如, 有的学校处于生存阶段, 学校的基本物质条件难以保障, 组织成员的低层次需要未能完全满足, 个人能力也普遍不高, 此时采取交易型领导可能更有针对性和激励意义。”[1]连“道德领导”的最早提出者萨乔万尼 (T.J.Sergiovanni) 也认为当学校处于困境时, 实施强硬而直接的教学领导效果更好, 当走出困境后才可实施道德领导。[2]果真如此吗?

笔者最近有幸带领团队对江苏省常州市北环中学进行了为期2周的调研, 通过听课、网上问卷调查及对学校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普通师生的访谈, 使我们对以上观点产生了怀疑, 并逐步相信:道德领导也能改造薄弱学校。

一、北环现象

北环中学是一所其貌不扬的初级中学, 但它的变化足以令你震惊。

该校创办于1986年, 是一所新村配套学校, 校舍较旧, 设施较简陋。6年前, 由于周边好校如林, 加之“闭门锁校”的做法, 导致优秀的教育理念进不来, 出色的办学成果出不去, 对口小学学生不愿来, 行政投资下不来, 社区单位支持引不来, 学校信誉度锐减, 在同行中受到或明或暗的歧视, 学校明显“失宠”;由于好生源进不来, 好教师留不住, 又放不下传统的“分本位”意识, 校内工作明显“失范”, 总体上人心涣散、教育质量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得不到成功的收获, 只恨英雄无用武之地, 怨天尤人;学生从心底抗拒而又无奈地穿上了北环校服;失去了择校希望的家长无奈地把孩子送进了北环……这是一所典型的薄弱学校, 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初中教育阶段是一个薄弱环节, 北环中学正是薄弱环节的一个真实缩影。”

但自从2004年学校调整了领导班子, 实施自主发展规划后, 学校重新焕发了生机。6年时间里, 北环中学度过了“生存危机”, 中考质量大幅攀升, 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 每年的生源大大超过学校的可容纳量, 逐渐成为老百姓的“择校”对象。

目前学校拥有了语文、数学、物理3个市级学科教研基地, 数学和物理学科教研组被评为“江苏省苏科版数学 (物理) 教材实验工作先进集体”,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美术等学科近20位教师被吸纳为市学科中心组、研究组成员, 拥有教坛新秀6人, 教学能手8人, 骨干教师10人, 学科带头人3人, 共27人, 占全校专任教师的40.9%, 在常州市初中名列前茅。

近年来, 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江苏省十佳社团活动, 等等。尤其是班级文化建设在省内外有了较强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 逐步成为北环的教育品牌。学校先后有10多位班主任被邀请到省内外兄弟学校和地区介绍班级文化建设经验百余次。

根据我们的调查, 北环中学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积极向上和充满活力的学校, 有85.8%的教师感到在北环中学工作比较幸福, 85.1%的学生感到在北环中学学习和生活都比较愉快, 可见北环师生有较高的幸福感。

学校的成功, 引来实践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 北京、上海、云南、山东、山西、福建等省内外一百多个地区教育代表团和学校到北环实地考察学习, 他们无不惊叹于学校的变化。《中国教育报》记者在实地采访后, 以“每一所弱校都能找到自己的翅膀”为题作了报道, 并用“三年转型、六年崛起”概括了学校由弱而强的转变历程。[3]

2008年9月北环中学被常州市教育局誉为常州基础教育的“北环现象”, 并成为常州市教育局直属初中学校中唯一的“常州市学校主动发展示范校”。

二、道德领导

北环中学何以能在短短6年里, 从一所薄弱学校一跃成为教学质量上乘、社会影响良好、办学初具特色的示范学校呢?在我们看来, 成功转变并非偶然, 这是北环中学实施“道德领导”带来的可喜变化。

(一) 拥有道德影响力的学校领导

是什么让部属信服自己的领导?传统领导理论认为主要是科层权威、心理权威、技术-理性权威, 而道德领导还拓展了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 且将道德权威放在首位, 即忠诚、美、真理、和谐和道义等最能让下属产生信服感。

6年前, 北环中学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 人心失和, 新任校长到任后, 与班子成员一道对学校进行了诊断分析, 提出了建设“和”文化的设想。新任校长认为, 学校管理的根本就是经营人心, 只有充分地团结人心、净化人心、调动人心, 学校才可能万众一心, 才可能产生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而感染和打动教师心灵的不是校长的权力, 而是校长的人格魅力。他认为信念决定命运, 作为校长, 工作的全部就是“播种”, 教育和引导教师及学生获取金色的人生。他在家里饭桌护墙板上写着这么一首诗:“播种信念, 收获行动;播种行动,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他真心实意地帮助老师在业务上取得进步, 在专业上得到成长。身为校长的他跨年级兼两个班的语文, 备课组的老师常会突袭听课, 实习老师更是每节课都听。他总是热情欢迎, 将同事的听课作为改进教学的动力, 还把自己好不容易搜集到的专题训练题、佳作指南等和盘托出送给老师。2006年语文评优课, 学校有2名老师进入决赛, 为帮助老师备战, 他让是另一所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的妻子下班后赶到学校, 一起参加备课讨论, 从晚上6:00到10:00整整4个小时, 连晚饭时间都错过。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上, 他亲自给每位青年教师倒茶, 并鼓励他们:“只要你们能成名师, 哪怕让我每天为你们倒茶送水也值。”逢年过节或教职工的生日, 他都会准时发去祝福的短信, 刚开始甚至引起个别老师的误会, 如今大家都被校长的真心、诚心和细心所感动。在北环中学, 61000是一个和110、119同样为人熟知的公众号码, 公事、私事、麻烦事……对此, 他总是一脸微笑。但有一次, 他哭了———学校一位年仅28岁的老师得了癌症!听到这个消息, 一贯坚强乐观的他泪流满面, 并不富裕的他率先捐出2000元, 在他的带领下, 全校老师共捐款50000多元。

教职工为有这样有情、有义的校长而感动, 为有这样有理想、有追求的好校长而庆幸, 随着对校长的了解, 他们逐步成为校长的“追随者”。2008年9月, 北环中学校长被评为“常州市受人民群众拥戴的十大好校长”之一。随着人心的一点点聚拢, 撬动北环发展的“支点”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在新任校长的带领下, 学校领导班子在管理上突出一个“情”字, 以“情”促和谐, 坚持做到“五心”、“四精”、“一原则”。“五心”是指政治上诚心、业务上关心、工作上放心、生活上尽心、决策上融心, 即: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关心人、成全人;“四精”就是“四种精神”:崇尚卓越、追求一流、拒绝平庸的拼搏精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学会为他人鼓掌, 为同行鼓掌, 为反对过自己的人鼓掌的团队精神;不畏权威、不唯书本、不贪名利的求实精神;“一原则”是指“宽、猛”相济的原则, “宽”是指宽容、宽松, “猛”是指不怕困难、敢于“从严治校”的气魄, 对于正确的决策, 在落实上一抓到底, 一直到抓出结果、抓出成效。有了这种领导策略, 学校就能动众人之心, 聚众人之力, 并能成功地发动来自内部的改革。

(二) 树立激发师生内驱力的共同愿景

激发师生工作的动力是什么?传统管理理论认为是物质利益或精神回报, 而道德领导认为除了这些之外, 还应有责任与义务, 更重视人的自我实现, 主张以高层次的激励引发动机, 使师生能为善而作。

北环中学新任班子在诊断分析的基础上, 发现学校出现困境的症结在于:“教师封闭自守、缺乏自信、缺失幸福”、“学生不爱班级、不爱课堂、不爱课程”、“家长缺少对学校最起码的信任”……说明北环中学内部还没有形成支撑师生信念的共同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是学校文化的缺失。为此他们通过教代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 然后对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做出重大调整, 把“和”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的战略重点。通过“和”文化建设明确学校精神为:正德启智, 负责向善;学校理想为:为每一个“环中人”创造美好的未来, 让每个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机会, 让每个教师都拥有创新的舞台, 让每个家庭都拥有回报的欢乐;学校校训为:敦笃忠恕。通过“和”文化建设, 为师生描绘了一个动人而美好的共同愿景。

为了使这一愿景深入师生内心, 并外化为行为, 学校精心设计了每年的工作主题。如2004学年的行动纲领是:聚精会神搞课改, 一心一意谋发展;2005学年是:形成共同愿景, 共创环中辉煌;2006学年是:建设文化环中, 共创和谐校园;2007学年是:成功始于和谐, 文化领航未来;2008学年是:梦想与成长统领, 荣耀与感恩并存;2009学年是:科学打造效能课堂, 负责创生幸福人生。这几年的主题清晰地勾勒了学校“和”文化从开始到获得成效的历程, 也是学校共同愿景变为现实, 共同价值观逐步成为指引师生行为规范的过程。

在操作上, 为了让师生真正领悟并接受“和”文化的共同愿景, 且不让师生反感, 刚开始时, 学校并没有大面积实施, 而是找二三个班主任从班级文化建设开始试行。通过一年的尝试, 大家看到了班级的变化, 尝到了甜头, 逐步扩展到全校所有班级, 然后又从班级文化建设推进到教师研修文化建设, 最终形成完整的校园“景象”。同时, 学校把各分管校长的办公室分开设置, 把中层领导的办公地点放到教师办公室, 要求各分管校长经常到教师办公室“转悠”, 不是领导视察, 而是加强经常性的非正式的交流与沟通。学校还改革布置任务式的会议制度, 增加讨论与交流环节, 让会场成为观点交锋的平台、共同价值观生成的场所。

妥善的工作策略, 使学校的共同愿景变成了每个师生的愿景, 这种愿景就会成为激发师生的巨大动力。北环中学就这样把师生沉寂的心打开了, 找到了学校发展的动力源。

(三) 培育有效的领导“替身”

与传统领导理论强调规章制度与督促检查等外在控制不同, 道德领导更重视共同体规范、专业理想与团队精神等内在的自觉。它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共同愿景及共同价值观的树立实现对传统领导的某种“替代”, 达到学校领导即使不在, 也能正常高效运行的效果。

北环中学取消教案检查制度和听课记录检查制度, 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了“环中教师网络论坛”, 设置了“经验交流”、“学科探讨”、“教案上传”、“娱乐欣赏”和“团队风采”等栏目。在“学科教案”栏目里, 重建了年级学科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 以备课组集体的力量形成“一篇课文, 三次备课”的制度。在“观课议课”栏目里, 学校确立了年级学科备课组“周教学研究日”制度, 各年级学科备课组每周集中一天时间, 以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为蓝本, 利用“课堂观察”技术, 展开协商式观课议课活动。在论坛里, 各位老师敞开心扉, 坦诚交流, 增进共识, 使学科组变成了学习共同体, 使老师成为了“合作性同事”。在网络环境里形成的交往规范和行为准则成功替代了过去的检查与评比, 老师们为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相互提携, 自觉奉献。正是由于这种内在机制的形成, 学科专业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 语文、数学和物理等三门学科就成为市级学科教研基地。

北环中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极富个性, 并在一定范围内小有名气。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各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与同学一道, 共同商定《班级公约》, 明确设定班级精神、班名、班歌、班训和班规, 然后将班级成员分成不同项目组, 按照公约实行自主管理;根据各项指标的得分情况对全班进行分组评比, 开展“集体竞争”, 让学生为班级和小组的荣誉自觉遵守规范、自觉履行一个成员的应尽职责。老师是指导者与协助者, 具体安排都由学生自己做主, 对良好行为可以奖励, 对损害学校、班级和小组的行为可以惩罚, 而学生俨然是班级的小“公民”。刚开始时, 老师还需具体指导, 但随着学生的成熟, 教师便可渐渐放手, 让学生“单飞”。每当此时, 教师们都会惊异于学生身上无穷的创造力和巨大的潜能。有人说:“教是为了不教”, 其实管也应该是为了不管, 只有这样才是管理的最佳境界, 这也是北环中学把“班级管理”改为“班级建设”的奥秘。

通过重建校本研修制度, 学校形成了教师共同体, 教师们追寻着共同的理想, 遵守着团体的内在规范, 秉持着专业操守, 履行着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他们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通过班级文化建设, 学生们成为班级家庭中的一员, 他们深知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 也能“当家作主”。此时, 师生都是某一方面的“领导者”, 极大地扩展了“领导”的功能, 学校校长已不再是孤军奋战, 而是如冯大鸣先生所说的那样, 是“领导者的领导者”。[4]

三、北环思索

“北环现象”说明“道德领导”确实能改造薄弱学校。但这并不是教条。用“道德领导”来改造薄弱学校, 也需要满足一些条件。就北环中学而言, 长年来领导与教师不和、师生不和、教师与家长不和, 人们在疲惫与麻木中亟盼一位知人心、聚人心的领导, 而新任领导又恰好是一位有德行、有智慧、懂教育、爱教育且能言善辩的人。师生们本已无奈的心, 在新任班子的鼓动与实干下, 再一次尝到从教的甜头, 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见证了学校的变化, 自卑的心注入了自信、自尊的兴奋剂, 人心齐了, 干劲足了, 师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喷发而出, 校园必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假若北环中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人心不和, 或是其他什么问题, 假若新任领导在素养方面略有不足, 又假若北环中学师生真的对教育不抱任何希望, 对领导无动于衷且极不配合, 那“道德领导”还能见效吗?权变管理理论认为采取何种管理要根据组织的内外部条件而确定, 要视情境而变,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也正因为这样, 我们不能断然地说“道德领导”不适合改造薄弱学校, 或者相反, 关键要看条件是否符合。

需要指出的是, 在调研中, 部分师生提出要在某些方面加强制度管理, 而北环中学领导则担心传统的制度管理会冲淡甚至会与现行的“和”文化精神相违背。其实学校是一个复杂系统, 各种因素在以非线性的方式发挥作用, 只是某些时候某些因素在发挥主导作用, 我们抓住了主要矛盾就能较快地取得效果, 但并不能否定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道德领导”理论告诉我们, 学校领导权威的来源有科层的、心理的、技术理性的、专业的和道德的, 前面三种是传统管理理论重视的, 后面两种是道德领导理论拓展的, 道德领导并不否定前三种的作用, 只是更加强调道德与专业权威, 且把道德权威置于首位。这就告诉我们学校还必须有适当的制度, 但如何保证制度与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和深植于师生内心的行为规范相一致是一个难点。据我们所知, 他们正在努力的探索中。

同时, 调研发现北环中学的教学效能尤其是国家课程的教学效能还有待提升, 这是一个更为棘手而在当前又是核心的问题。令人高兴的是, 学校已经着手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打造“效能课堂”。那么在北环中学内外部条件及主要任务都与过去大相径庭的情况下, 学校管理方式将作何调整呢?考虑到学校的文化脉络及当前的主要任务, 是不是在以道德领导为主的情况下, 进一步加强教学领导?抑或是其他?这是学校该作抉择的时候了。

摘要:常州市北环中学通过实施“道德领导”, 使学校迅速地由弱变强, 被当地教育局誉为“北环现象”, 这充分说明“道德领导”可以用来改造薄弱学校。但如何使用, 既要考虑学校的内外条件, 也要加强与其他管理方式的配合。

关键词:学校领导,道德领导,薄弱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学军.学校道德领导的意旨、反思与践行[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2) .

[2] (美) 托马斯.J.萨乔万尼 (T.J.Sergiovanni) .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7.

[3]张以瑾.每一所弱校都能找到自己的翅膀[N].中国教育报, 2010-3-20: (5) .

看灾难大片,学危机中的领导力 篇10

一滴水见太阳,在一些灾难片中,蕴藏着许多智慧,而它们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团队管理和职场现实。在此,让我们回顾《后天》、《2012》,以及《洛杉矶之战》这三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灾难大片,其中的经验对于团队主管们一定会有不少借鉴意义。

永恒的人与自然如何对话?

《2012》讲述的是美国专家监测到太阳活动异常,地球内部的能量平衡系统面临崩溃,人类将遭遇灭顶之灾,各国政府于是联手开始秘密制造方舟,希望能躲过这一浩劫。

以写科幻小说谋生的杰克逊在带孩子们到黄石公园度假时发生了一连串“怪事”,而且遇到了神经兮兮的查理,查理告诉他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伴随着火山爆发,强烈地震以及海啸,杰克逊带领自己的家人驾驶着飞机冲出被死神阴霾笼罩的城市上空,开始寻找查理口中各国政府正在联合秘密制造的方舟。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些伟大的灵魂将脱颖而出,而一些自私的心灵将无所遁形,当千千万万个生灵通过各种方法来到方舟制造基地之时,方舟有限的容纳数量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最终,仅存的人们用互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渡过了难关。

《后天》的主角是气候学家霍尔教授,他根据观察和研究史前气候的规律,提出严重的温室效应将造成气温剧降,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世纪的假设。结果,这个预言变成了现实。龙卷风、海啸和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霍尔教授告诉美国总统向全球宣布:北纬30度以南的居民从赤道附近撤离,以北的居民要做好保暖。而与此同时,霍尔得知他的儿子山姆不顾危险去营救朋友,他也奋不顾身地前往冰雪覆盖下的北方地区进行救援,在救援与被救的过程中,电影细腻地交织了父子之间的动人情感和大灾难下人们所表达出来的真挚感情。

这两部影片,都充满着美国式的英雄主义情结。每部影片中都有一位充满智慧的核心人物。《洛杉矶之战》也一样,渗透着美国大片屡试不爽的永恒主题:绝对的英雄,以及绝对的责任!该片好似一个《阿凡达》的反版本,一支未知的武装力量攻击了地球——原本遥远的UFO变成了恐怖的现实。在这场不期之战中,洛杉矶成为人类终级抵抗的战场。驻扎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彭德尔顿的海军陆战队基地排长迈克尔•兰茨接到命令快速反应,迎战不明打击。他率领的是一排毫无经验的士兵,但面对强大的外星军团,却成为洛杉矶最后一道防线。

无论哪一位——杰克逊、霍尔教授还是迈克尔•兰茨,尽管身份不同,但事实上,他们正相当于团队中的主管和项目负责人。而他们的行为,正是一个好主管的样板。

危机中你要做怎样的领导?

首先,管理者更需要魅力和勇敢。在《2012》一片中,美国总统在得知危险来临之后,当知道没有能力挽救人民的时候,他的选择是:留下来,和自己的人民一起面对死亡;当印度洋海啸越过喜马拉雅山峰向山顶寺庙扑来时,老喇嘛开始敲钟,神情自若,那种泰然的魅力几乎可以震慑所有的恐惧。

危机时刻,领导的淡定、沉着和勇气,将成就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具有这样素质的上司,又怎能不获得下属的信任和依赖呢?有句话说,下属是上司行为的放大镜。也就是说,主管都束手无措,慌乱无序,下属恐怕已经乱作一团,四散逃离了。事实上,每个人如果都可以冷静地面对当下的现实,那么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有自己想像得那么脆弱。主管在危机时期表现的勇气,将直接影响团队对待危机时的心态。

其次,危机时更要正面激励。在《2012》中,男主人公杰克逊不仅自己异常勇敢地营救亲人和朋友,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团队凝聚力的作用。他甚至成功地鼓励了只上过几小时飞机驾驶观摩课的朋友,成功驾驶着大型飞机逃离险境。领导者在危机时期的价值所在,在于他可以激发每个人的潜能。

危机时期的语言激励也非常重要,杰克逊对孩子们说:“别担心,宝贝,看着我,看我害怕吗?”;“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一直在一起!”如果我们可以将这种不离不弃的态度以及自己的信心传递给身边的人,那么这种正面激励的作用足以使人们战胜很多恐惧。

第三,要善于利用专家的力量。无论是在《2012》,还是《后天》中,影片中都有不少主角是科学家形象,而他们在影片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影片中,“一个科学家抵得上10个政客”的台词十分精辟。因此,在现实的危机事件中,光有勇有谋只是一个方面,而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才是保障团队可以顺利渡过难关的基础。

作为主管,你就是下属心中的专家。此时不仅需要魅力、勇气和正向激励,更需要通过你的技能帮助团队走出困境。当然,如果此时你对此危机也束手无策,不要碍于面子而死撑到底,你完全可以引入专家的力量使团队更好地渡过危机。比如:在裁员阶段,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搞定所有员工,你有时更需要人力资源部门,乃至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打肿脸充胖子”是爱面子的中国人的习惯,尤其作为团队主管,在危机时期引入外援,似乎是在证明自己的无能,并且会让下属对自己没有信心。但事实上,与其自己死撑,还面临着无法补救的危险,不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危机。记住:你是上司,也是人,也不是完美的化身,同样有弱点。

第四,主管更要善于灵活应变。在《后天》中,一群孩子躲在图书馆中避难,可是越来越冷,该怎么办?一个孩子却想到了烧书取暖!在团队遇到危机时期,人们常常会因为慌乱、恐惧而忘记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自救办法,而作为主管,此时的机智与冷静,不仅可以使团队走出困境,更可能挽救整个团队的命运。

同时,在遭遇团队危机时,有时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关键人物,而如果这个人不是主管,那么主管就要想方设法利用关键人物的影响力,去维系团队的利益。而很多时候,团队内的内耗才是真正打败一个团队战斗力的原因。事实上,主管如果学会利用现有资源和借力,反而会让自己的工作事半功倍。

第五,主管更需要做战略取舍。在《后天》一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另外一幕恐怕就是孩子的父亲和朋友们在营救孩子的途中,不慎落入冰窟的一幕。当团队中的人都在竭尽全力营救遇难者时,遇难者却为了团队的利益,割断了绑在自己身上的绳索。他选择了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换取团队的安危,以及更多等待营救的孩子的生命。

在危机时期,主管是否具备这种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将决定整个团队的命运。事实上,没有一个百分百完美的抉择,只有当下最合适的选择。有时,放弃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这一点,在《洛杉矶之战》中体现尤为明显。这部影片奇特的构思,在于整个人类面临劫难时,却没有出现任何“领袖”——别说总统,连个高级军官都没有,从头至尾只有一个小分队。而那个分队最终的“领袖”,甚至还是一个临时替补。但小分队不代表没有震撼,小队长不见得不是大丈夫,替补更未必不是真英雄!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军队指挥官,即便是最基层的,除了要头脑清晰、身先士卒之外,还应具备另两个重要标准:“不抛下一位平民”,并且“叫得出每一名部下的名字”!也就是:珍惜和尊重每一个生命!

不抛下一位平民,是军人在危机中的使命和承诺。而使命和承诺,又是要依靠团队的士气来实现的。但正如我们很多团队所面临的困境那样:是不是为了实现使命,就应该牺牲团队?——特别是作为军队指挥官,注定不能保证每一名士兵的生还乃至看到胜利。

但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在不得不付出牺牲时,我们依然应从最切实的层面尊重、珍惜每一名士兵的价值。而名字,是最能够体现一个个体独立特征的符号。不要小看絮絮叨叨念一串名字,这恰恰就是获得团队信任的基础、激发团队勇气的源泉。

事实上,当这个小分队在这位临时指挥官率领下,实现了看似不可能的辉煌战绩后,这部影片的结尾也就到来了。最后的画面并非落俗地展现人类的最终胜利,而只是全面溃退的人类在一传十、十传百中重新获得了勇气,纷纷驾驶战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大反攻中……

  (本刊主编杨光的微博http://weibo.com/yangguang73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商务英语语言学教学下一篇:生态地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