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精选12篇)
领导 篇1
关系其实早已经是许多新的领导理论的核心,例如:Gronn的分布式领导理论、Brown与Gioia的分布领导理论、Pearce与Conger的共享领导理论,Fletcher的后英雄领导和Marion与Uhl-Bien的复杂领导理论。
关系领导是一种社会影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构造和建立了临时的秩序(例如:社会秩序)和变革(例如:新的价值观、态度、方法、行为、意识形态等)。关系领导理论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传统语义上的理论,而是一种包括了许多方法、观点甚至存在论的探索领导和组织化的关系动态的整体框架。总的来说,关系领导理论是基于以下的几个假设。
首先,领导的关系并不是局限于层级关系或角色。相反,关系领导在整个组织中发生。
其次,领导关系通过关系互动来识别,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行为的产生或方向有贡献。
第三,关系领导,在集体层面上,是社会系统的改变和其所发展的社会建构的角色和关系,可称为“领导”的整个过程。
最后,所有的关系发生在情境中,而这一情境对于关系动态的研究是很重要的。
因而,关系领导主要通过探讨关系动态,具体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关系作为一种结果,即研究领导关系如何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研究也可以考察情绪在关系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即探讨不同种类的情绪如何参与领导关系的发展和领导的产生过程中。
2.关系动态作为一种建构的过程,即研究关系的互动如何影响社会秩序的产生和出现。
而关系领导的理论,主要是从“实体”(个体)与“关系”(多元实体)两方面来进行探讨,简介如下。
一、实体观点
在传统管理的对话中,关系是“个体喜欢人而且在关系中茁壮成长”。传统的领导研究检验行为种类是关系取向,它是一种体贴和支持性的活动或是以发展高质量、信赖、工作关系为主。
传统的关系观点可以视为“实体”的观点,又称为个体观点。因为它专注在个体实体上,信奉笛卡儿教条的客观事实。先天的假设是个体有一个认知的心灵;个体可以达成心灵的满意和与其他的个体、环境区分出来。这种观点着重在个人和他们的知觉、意图、行为、人格特质、期待和评鉴与他人的关系。Dachler与Hosking称此关系取向为“主体——客体”关系。
实体观点认为组织的生活是一种个体活动的结果,是一种个体的代理机构。个体被视为是一种个人自我与外在的自我的“个体”,是“有能力思考、学习、创造和管理”,作为提供管理的真实体。普遍实体观点探索关系领导的议题,是以关系为基础的领导取向研究。从该观点来看,领导是以获得共同目标来影响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在关系—基础取向,重点在人际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在领导与成员间,也可能发生在领导者与团体间的关系或者三者之间或全体成员之间。简言之,以关系为基础的观点认为传统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互相连接,且领导者与成员交换关系的过程与个人特质有密切关系。
从实体的观点出发,关系领导主要包括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Hollander的关系理论、魅力关系、关系与集体的本质(relational and collective self)、社会网络、Rost的后工业领导理论等。
(一)领导与成员交换理论(LMX理论)
Graen和Uhl-Bien认为领导是发生在领导者与成员间持续增加影响力的有效伙伴关系,并且从关系的发展中得到好处。换言之,领导与成员交换理论描述领导者与成员间如何发展有效的领导,并且产生领导的影响力,对组织产生效益。
LMX理论主张,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要靠双方行为来建立,这种关系从“陌生”阶段,经过“熟识”阶段,最后达到“成熟”阶段,而有效的领导是领导者与下属间良好交换关系的结果。
(二)Hollander的关系理论
Hooander和Julian (1969)认为领导理论是领导人与参与者间协议的过程,是一种受益于关系的过程。即Hollander关系模式关注的焦点在于过程,从个人决策观点思索其发展。
(三)魅力关系
第三种关系领导的实体观点,认为魅力是一种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社会关系。此种观点认为领导者以魅力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Weierter认为建立领导者个人魅力与不同魅力的关系(社会化、个人化和社会感染力)可以保持或再创造魅力关系。
换言之,魅力型领导者对于下属的影响,主要在于个人认同与内化,经由部属的认同,将其信念转化为部属的内在激励,进而影响其工作投入程度,表现出高绩效与高服务质量。
(四)关系与集体的自我
这种论述主要在于社会的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有两种:一是关系的自我(发展与别人不同的我);二是集体的我(建立在团体或社会范围)。此两种社会自我概念左右着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
(五)社会网络
Balkundi与Kilduff认为社会网络理论有四个中心主轴:组织的参与者关系的重要性、社会网络包含参与者、连接社会网络的效用性(如社会资本)和社会生活型态架构。社会网络取向以连接个人关系为首要目标。而LMX-MMX共享的社会网络理论和三人一组理论也在社会网络理论中。
(六)Rost的后工业领导
后工业领导认为领导是以关系为基础,并且是组织的脉络。Rost就此定义后工业领导为领导者与合作伙伴是一起工作,多元面向的影响关系。Rost将领导定义为不是领导者所为,而是领导和合作者共同所为。
上述实体的观点所发展出的关系领导理论,是以个人知觉、认知、态度和行为作为出发点来探究关系领导,并发挥领导者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完成共同的目标。
二、关系的观点(又称为多元实体观点)
最近的关系发展对话中,关系在组织领导中的地位,已经转变为丰富关系与组织成员相互依赖的人性社会建构。相较于传统观点,将关系认为是从个体分割出来的实体或是过程中所“制造”出来的关系(Hosking,in press)。关系的观点是“关系是建构在不同的关系和历史/文化的背景”。这种多元实体观认为组织的现象是个体在相互依赖关系和互为主体的内涵。从这个观点看,认知是一种建构、持续生成的过程。应用于领导,关系取向是社会建构过程。
此种观点假设社会的实体是个体于关系脉络中,它采取“关系的中心,而不是分离、抽象难懂的现象”。它不接受传统组织和管理所使用的“结构”与“存在”的观点;相反的,它认为组织是改变人们的精致关系网络,透过空间和时间的复杂作用,达成在组织、个人和系统相互作用的效果。
应用在领导上,关系的观点从重视个人转变为集体性的关系(例如互动关系与脉络的融合)。这样,实体观点的取向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型态与质量;而关系观点则强调以多元自我与他人的真实性在关系中共同发展、共同建构。
以下将分别叙述关系观点的相关类型,如关系建构主义、横向关系领导(又称为Sayles领导)、Drath和Murrell的关系领导。
(一)关系的建构主义
关系取向的重点是交互活动、会话、描述、对话的过程。换言之,对于关系的建构主义观点,我们必须了解领导是什么与我们是如何知道的,整体来说,它是连贯性的行动与事件。
(二)Sayles (横向关系)领导
Sayles描绘组织是一种管理者活动的系统,不仅是在组织与环境中的脉络,也是一种动态与展开的角色结合交互关系的历史,以一种关系取向超越传统个体观点进行。
(三)Drath和Murrell的关系领导
根据Drath所描述,领导不是对人的掌控或是人际之间的影响,而是关系对话的过程,组织成员借此增进责任心进而产生更多的投入与知识。而Murrell则认为领导是一种分享责任:“领导是一种社会活动,共同建构一艘船驶向共同的目标”。
多元实体取向认为领导是社会秩序被建构与改变的过程。Hosking(in press)与Gergen描绘关系的对话不是内部、人际间或个人的认知与行为,而是地区——文化——历史的过程。简言之,多元实体观点认为领导是一种社会的实体,在脉络中产生且无法从脉络中分离的反复且混乱的社会过程。
三、实体观点VS关系观点
我们可以发现实体与关系所萌生出的观点,对领导研究与执行有很重要的意义,尽管它们有不同的关系意涵。实体的观点乃以关系为基础的领导,强调人际间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重要性;而关系的观点则强调“联系”(“relating”and relatedness)的重要性。前者认为在“既成组织”条件下的领导;而后者则认为领导是“形成有机体的过程”。
再者,实体的观点取向认为领导是从管理分离出来,并且超出管理者与下属的关系。而关系的观点取向则超越传统的思维,着重在管理者与下属间的关系。简言之,它视领导是由参与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个主题为了解关系领导的置入点是在哪里?这必须去了解它的情境脉络。在关系与集体的自我,自我的概念是建构在人际关系的脉络之中。Uhl-Bien以哲学的论述与方法论来检验关系领导,图表为它对实体与关系观点的比较(见表1)。
透过实体观点与关系观点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两者之间不同的本体论、方法、方法论、领导的观点。关系领导增强了我们对于组成领导和组织化的关系动态和社会化过程的认识。关系领导的核心问题是:领导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关系过程是什么?现有的大量关于领导的研究都忽视了领导的过程。因而,关系领导理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领导的过程理论。其最基本的问题是领导和组织化的关系动态。关系领导理论是对于领导的关系(人际关系作为结果或作为交流的情境)和关系动态(社会互动、社会建构)的研究。与其他领导理论更为关注领导的有效性不同,关系领导关注的是领导产生和授权的过程。它并不将领导定义为具有管理职位,或是交替使用管理者和领导,它认为领导可以发生在任何方向,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使领导者和下属的区分并不明确,而是反映了一种相互的共同影响的过程。
关系领导的研究可以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参与式分享的研究方法。包括,局内人/局外人研究“insider/outsider research”、欣赏质询“appreciative inquiry”、动作科学“action science”等。关系领导的研究可以从定性研究方法受益,包括民族志和深度访谈。
总之,过去对于领导中的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对于领导成员关系(LMX)的研究。而如今关系领导理论已经超越了仅仅局限在管理者——下属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对于关系质量的测量,而是试图解答在工作场所中领导发展所依赖的关系动态是什么。如今的关系领导理论研究开启了向着后工业领导理论发展的可能性,并考虑领导如何通过组织成员中的社会秩序的互动和谈判来产生。研究关系领导将需要采用更丰富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使用有限的测量工具的横断研究。因而,它将使我们考虑过程,不仅是关系的质量和种类,而且是工作场所中领导关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动力过程。
领导 篇2
一、激励与领导
1.相互激励。
2.领导工作只存在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组织之间不存在领导关系。激励和领导从不同角度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二者相辅相成。
二、领导与领导权力
1.领导概念:两种词性,名词属性的“领导”——领导者简称;动词属性的领导,指领导者从事活动。
本文定义的领导: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运用权力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有效地领导表现为对下属较强的影响力,或者表现为下属对领导者强烈的追随和服从倾向。
2.领导与管理区别和联系。
阿伯拉罕扎莱兹尼克认为管理者与领导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二者的心理深处对混乱和秩序的看法。领导者能够容忍混乱、缺少秩序,并能够将问题搁置以避免对重要问题过早下结论。管理者追求秩序和控制。
科特认为有序管理将赋予组织许多方面相应秩序和连续性,而领导是相对于变革而言的。
本书观点:领导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领导和管理存在明显区别。
部分管理人员。
23大政方针、人事安排和各种活动的协调。
三、领导权力和来源
1.响被领导者行为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有助于被领导者服从和追随领导者;从被领导者角度,权力表现在一种依赖关系。
2.权力来源:
法定、奖励、强制权力;个人权力——领导者自身,由自身某些特殊条件具有,包括专长和个人影响权力。
1)定权力不同。
2)
3)
4)专长权力:个人特殊技能或某些专业知识而形成的权力。
5)个人影响权力:与个人的品质、魅力、资历、背景灯相关的权力。
四、影响领导效果的因素
1.领导者,主体,本身背景、知识、经验、能力、个性、价值观念等 2.被领导者,客体,本身背景、专业知识、经验、技能、个性、责任心等 3.领导环境,更多指组织内部环境。
4.作分工是否明确,规章制度是否健全;组织规模大小;组织人际关系状况;组织中信息沟通状况;上级和同级领导者领导行为方式等。
五、授权
1.权。授权者对受权者有指挥、监督权;受权者对授权者富有汇报情况及完成任务的责任。2.作用;1.2.强责任心,增进效率;增长下属才干,有机会独立处理问题,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下属专长,补救授权者自身不足。3.授权过程:
任务分派——权力授予——责任明确——监控权确认
3.影响因素:
1.2.3.4.4.有效授权原则
1.明确授权目的和权限范围2.职权责利相当3.正确选择受权者4.加强监督控制,建立反馈机制
六、领导理论 1.领导者品质理论:
解释成为领导者原因,具备什么样的品质特征的人,能够成为良好有效地领导者。领导者品质特征:身体特征、背景特征、智力特征、性格特征、与工作相关特征、社交特征。缺点:1)以特征为基础解释领导,忽略情境因素2)并不是所有领导者都具有3)对于领导者应该具有多大程度的品质特征未做解释4)已有研究成果认知不一致,看法不一致。2.领导方式理论
一.一般分类 1)集权式领导方式 2)参与型领导方式
3)宽容式(分权式)领导方式
二.领导方式双因素模式(美国、俄亥俄州、斯托格第和沙特尔)
以人为中心和以工作为中心;四分图理论;四种类型:高组织低关心人,低组织和低关心人。。认为高组织高关心人的领导效果最佳,反之,最差。
三、管理方格理论(美国、布莱克和穆顿),将管理分为工作和人事两大方面,设计出
九宫图。贫乏式管理、俱乐部型领导(关心职工、对工作任务不关心)、中间式管理、任务型领导、团队式领导。
四、参与管理理论(美国、利克特)
专制命令型、仁慈命令型、协商型、集体参与型 3.权变领导理论
1)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美国、鲍姆和施米特)
2)权变理论(菲德勒)领导类型:工作任务导向型——领导者倾向于追求工作任务完成,从工作成就中获得满足
人际关系导向型——领导者倾向于追求良好人际关系,产品,从中获得地位和尊重的满足。
组织环境包括:领导者和下属之间关系,工作结构,地位权力 3)目标——途径理论(豪斯和米切尔)指令型、支持型、成就导向型、参与型
4)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科曼)下属成熟度和关系型领导行为
下属成熟度:成就动机、承担责任医院和能力以及与工作相关的学识和经验
七、人性假设理论
1.X、Y理论(美国、社会心理、麦格雷戈)《企业人性面》 X理论:1.2.3.4.基于这种认识,必须用外部刺激来提高人的积极性,不仅用奖赏的办法,还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并以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人们完成工作目标。Y理论:1.人并非天生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
2.逃避责任、缺乏进取心是某种外部原因造成的,不是人的本性,在适当条件下,人
愿意而且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3.大多数人对自己参与的工作目标们能够“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不需要组织的强制和惩罚。
4.参与工作是需要报酬的,但最重要的报酬不是金钱而是自主、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5.大多数人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处理好工作中遇到的问题。6.在现在社会条件下,一般人的潜能只能得到部分发挥。
基于此没领导者不能局限于发布命令和强制服从,而要关心人、体贴人,满足人交往、归属需要,重视员工个人之见关系,联络上下级之间感情,培养和形成员工归属感和集体感。
2.不成熟——成熟理论
美国、管理学、阿吉里斯,探讨领导方式对个人行为及其在环境中成长的影响。领导方式不好会影响人的成熟。
传统领导方式,把成人当小孩子看待,束缚他们对环境控制能力,工人在正式组织中被
指定从事具体的、过分简单的和重复性的劳动,完全是被动的,依赖性很大,主动性不能发挥。
领导者要创造条件帮助和知道指导行为趋于成熟 3.从经济人——复杂人的四种假设
1)经济人假设:早期管理思想,与X理论相似,认为企业里的人行为主要目的是追求
自身利益,工作动机是获得经济报酬“胡萝卜加大棒” 2)社会人假设: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认为1.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还包括社会需要2.工业革命和工业合理化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意义,人们只能从工作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
3)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提出,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潜力,表现自己才
能。Y理论相似。认为1.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满足了再追求高级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需要。2.人们因工作而变得成熟,有独立自主倾向。3.人有自动自发能力,能够自我控制。
基于该假设的管理方式:1.强调改变管理职能重点(从工作到人际关系)2.改变激励模式(外部激励——内在激励)
4)复杂人假设。谢恩观点,认为人是复杂多变的,不同人有不同的个性和需要1.人的需求多种多样,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变化而改变2.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并结为统一整体。3.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变化,因而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产生不同需要5.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不同管理方式会有不同反应 因此,没有适合任何组织、任何时间、任何个人的统一管理方式。5.人性假设理论作用:
虚拟领导:从远处实施领导 篇3
我们不能忽视的现实是,如今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而非地理接近(geographical proximity)。新技术允许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地点展开工作。明显的例子包括那些通常用电子邮件与他们的员工进行沟通的管理者们,那些监督虚拟项目或团队的管理者们,以及那些领导着一群在家通过计算机与办公室保持联系的远程办公者的管理人员们。这些管理者需要成为有效的虚拟领导(virtual leader),即他们将采用电子邮件、推特、电话会议、网络会议以及诸如skype或Facetime等技术进行有效沟通。
虚拟领导者们面临的挑战是:由于缺乏物理接触,想要形成工作小组的凝聚力变得十分困难;没有机会进行直接监督;同时还经常会存在时差。但核心问题则是沟通。
在面对面沟通中,刺耳的话语可以通过非语言行为而变得缓和。例如,一个微笑或支持性的肢体语言,可以减少诸如失望、不满、不适当或低于预期而引致的打击。然而,这些非语言部分在互联网或电话上是不存在的。一封电子邮件或推特交流可能很容易引发冲突升级,而这在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则很少会发生。虚拟领导也需要确保他们在发送的消息中的语气能正确地反映他们想要传达的情感。消息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它是否与发出者的语言风格相匹配?它是否正确传达出了事件的重要性或紧迫性程度?网上领导需要选择一种适宜的沟通风格。许多没有经验的虚拟领导们在沟通不幸结果时,运用了与其下属员工交流的相同风格去与其老板沟通,或他们在需要传达坏消息时却选择运用数字沟通去“隐藏”。
有关虚拟领导的讨论也需要考虑在数字时代非领导转变为领导的可能性。一些面对面沟通技巧并不太令人满意的领导者,却可能在网络上放射出光彩。他们的天赋可能在于写作技能或解读出藏于书面信息背后东西的能力。
最后,开发有效的虚拟人际技能面临着一种挑战。虚拟人际技能看起来像一个矛盾修饰法:人际技能暗示着社交互动,虚拟则指远离事发现场。但虚拟领导的确需要人际技能——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或掌上电脑等,通过书面语言去沟通支持和领导的能力;在他人的书面消息中能读懂其情感;以及开发良好的电话沟通能力。对于虚拟领导来说,良好的写作技能会迅速成为其人际技能的一种扩展能力。
从领导管理看领导的用人艺术 篇4
一、以领导管理的用人艺术作为人力资源优化的指导思想
第一, 人力资源工作的管理思路。把“唯才是举、择才善用”作为企业领导管理企业的人才理念, 以企业总体的发展思路规划作为依据, 把企业机构改革作为契机, 以实现管理企业与社会的共赢。
第二, 工作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企业领导要逐渐建立起高效, 热情, 吃苦耐劳的工作风气, 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管理体系, 有效的配置现有人力资源, 提高企业效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管理者还应当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活力, 时刻保持适宜的流动性。一方面, 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加强培训和学历的力度和机会;另一方面, 树立集中人力资源观, 加大开发和利用外部人力资源的力度。充足的人才总量和高素质人才的供给及储备, 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以及更替有序化人才资源, 能最终实现人才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二、利用领导管理手段健全人才管理体系
(一) 实施人才引进工程。
1、积极对外宣传公司形象, 提高企业感召人才的能力。
通过各种公共渠道和媒体向外部大力推介我们的企业形象, 倡导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对外树立良好的公司企业形象, 使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被广大社会人才资源认可, 本企业的经营理念被接受, 为企业吸收人才。
2、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是企业吸引人才的关键。
企业要逐渐改掉以往的陈旧发展套路, 抛弃粗放式经营, 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企业员工的收入水平可以提高, 福利待遇可以更好, 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积极性,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的核心, 高素质员工作为企业的根本, 推进重点工程有序的实施, 建立起一支高效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同时, 遵循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录用原则, 不断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创造优良的工作氛围, 高度调动各种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用人才来保障本公司的全面发展, 用有利于员工的制度来发展员工潜力和职业生涯, 实现人才、企业的双赢。
3、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充分利用各类人才调动方式。
领导管理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渠来吸引和招纳人才,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短期聘用, 兼职顾问、调入定居、借聘和返聘等方式, 或着是项目招聘、联合攻关、客座专家、协议服务等渠道, 引进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4、设立人才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型人才, 加强对该类人才的吸引力。
5、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工作要更有力度。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有关高校的联系和合作, 使更多的知识型专业人才进入到企业中来;制定和实施专项培育计划, 有效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来留住人才。
(二) 实施人才凝聚工程。
1、创建良好氛围。在企业中弘扬艰苦奋斗, 开拓进取的敬业精神, 加大对标兵楷模的宣传力度和奖励力度, 利用政府政策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在公司内部营造出尊重人才、相信人才, 发展人才, 崇尚创新的氛围, 增强人才在企业的地位。
2、培育富有个性的人才文化, 继承和发扬本企业传统的人才观念, 构筑公平公正, 唯才是用的竞争机制, 强力遏制歪风邪气。同时,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提倡以身作则、关心职员, 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科学高效的管理作风, 提倡积极向上, 团结协作团队精神, 建立文明、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 进而构筑有个性的企业人才文化。
3、改善企业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加大对企业内部生态文化的建设, 根据企业人才的不同需求, 调整和改善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居住条件;注重物质环境的改善, 关注精神环境的优化。另外, 管理要注重人才的人格倾向和个人选择, 构筑一个友好、宽容、尊重的良好人际, 全面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一创新机制为立足点, 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1、人才选拔的根本原则是择优。
按照企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企业要始终把公开、公正、竞争、择优作为人才录用的根本原则, 继续采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法。建立良好的人才观, 一边要使现有人才资源更有活力, 一边还要引进优秀人才发挥优秀人才的作用。
2、建立的人才培养机制要适合社会的需要, 满足各类人才的特点。
一个发展良好的企业必定是吸收了各种人才, 根据不同层次, 不同特点的人才确定不同的职业方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方法, 需要使人才们能够有效的驾驭市场, 能够后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来, 适应国际社会的需要, 这就必须建立起外向型培养机制;要着力提高专业型技术人才的科研水平、学术水平, 从而培养出在相应领域具有先进水平的专家型人才。不断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采用各种不同的培训方法做到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当然在注重人才工作能力培养的同时, 决不能忽视政治素质的提高,
(四) 完善人力资源构架, 有类别地分配好各类人才。
1、合理挑选管理者。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就是合理的选拔和使用管理者。管理者的外在表现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职工的工作态度, 管理者必须能够做到既驾驭现实又适应将来发展的需要, 他们应具有如下品质:模范表率, 这也就表示管理者得树立榜样。自己首先要是一个办事高效, 勤劳奉献的员工。这样员工们才实施管理者的号令。认识自我, 管理者首先要自律, 然后再律人。他们必须认清自己的盲点, 控制自己的情绪,
2、合理使用管理者。
要提高管理者的办事效率就得不断的给管理者充电, 经常性的培训, 增加新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对管理者进行日常工作性质相似的训练, 培训的原则是“用什么, 学什么;缺什么, 补什么”, 并且要对管理者培训后的工作进行性检查, 使培训的方法得到合理的改进。
3、合理引导管理知识分子。
企业的文化形象、科技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主体是在企业的管理层形成后出现的。因而要加大对知识分子的管理, 合理引导知识分子: (1) 任何时候知识分子都重于资金, 要做到尊重相信知识分子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用心工作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 将每个不同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知识用各种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流程或资讯系统, 或者通过申请成为企业的专利或商标, 就能够把知识变为有价值的企业资本, 进而有效地发散到企业中的员工身上; (3) 企业组织应鼓励员工多使用知识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 把这作为运用与管理知识资源时最重要的理念, 只是一味的政权夺位, 而没有实际运用知识资源, 这是不对的。为此必须用知识分享来进行知识的管理, 员工与管理阶层, 普通员工与技术性员工之间都要分享我们的知识资源, 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领导管理手段的用人艺术
(一) 适才而用, 积极培养。
观望目前的就业形势, 优秀人才就业的观念, 他们也越来越注重的是自身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而不仅仅是优越的薪酬。只有适才而用公司企业才能想高效运作, 留得住优秀的人才。培养人才的力度要加大。通过绩效考评、工作分析, 调动职位和提升等各种手段, 根据每个人的个性、能力的特点, 合理地分配工作, 做到扬长避短,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做到合理用才, 就最大化的发挥人才的优势, 要实现人才与岗位相符合, 这是公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地方。尤其是管理层人员, 更要及时了解员工的各种动态, 充分发掘员工的工作能力, 开发员工的工作潜力, 把员工安排到能发挥其最大价值的工作岗位, 这就实现了企业效益与员工自身归属感同事得到满足。
(二) 塑造学习型组织架构,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以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 企业要把自身企业文化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相同的文化概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 在建设优秀文化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吸引员工、号召员工,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员工自主管理, 自觉工作, 把企业当做自己的, 忠诚度和归属感就会增加。企业还得建设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学习团队, 是有核心企业价值、工作信心和工作使命组成的,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带动员工们共同实现目标。从管理学角度来看,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也应该是由企业独特的、难模仿的具有最高价值的人力资源要素所组成。在组织中充分利用企业文化, 团队之间开展互助学习员工能够经常实际操练, 提升企业组织的应变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还要加强培养员工的沟通协调能力, 应变能力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三) 完善激励机制, 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
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使员工能从工作本身获得激励;有机会参与管理, 增加员工的荣誉感、集体感;对企业紧缺人才和优秀人才坚持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用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团队成长的机制。
领导艺术与领导方法 篇5
一、企业领导科学的研究
为什么要研究企业领导科学?
因为优秀的企业领导是管好企业的关键,国内外实践证明: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经营的关键在决策――决策的中心的领导――领导的要害在于管理的群体结构和领导效能的发挥――即有效的领导――有限的领导就是软硬知识平衡的领导层。
美国著名的企业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出版了《企业文化的管理者》这本书。他说:“企业领导是企业最基本最珍贵的资产”。在一些管理学家中有一些观点认为:管理可以最简单的理解为,经由他人之手将事情做好。在这方面有的人能成功,而有的人不能成功,例子很多:
——在资本主义国家,每100个新的企业,2年内倒闭50%、5年内倒闭70%。原因是没有有效的领导,没有很好的使用“他人之手”。
——在美国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占1/4。在日本,管理比较好的企业占3/4,原因也在于领导不同。
美国企业领导的个人表现:能力强、专权、体格健壮、仪表堂堂、有吸引力、现在光靠这个已经不合适了。
日本企业领导人的特点:
1、善于倾听和综合别人的意见观点;
2、善于和他人合作共事。
软硬专家领导的区分:1,工作能力。2,工作性质不适应。3,思维方法不适应。实践证明有效的领导人(或集团)能够影响下级人员使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能力,做出高水平的成绩来。
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们的活力――即把人搞活。
中国有句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因此,可以说企业领导人才是企业创业之本。要求硬专家和软专家组合领导,所谓硬专家是指学有所长或专项技术的专家。这类人当企业领导成功的少,如硬专家配以软专家交互的合作,成功率是100%。所谓软专家是指熟练掌握企业领导学,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系统工程学等管理知识。“相互搭配,取长补短。”究竟软硬专家如何区分,做出方法研究和讨论了。总之,企业领导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因果、上下内外错综复杂的工作。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系统的思想、多方位的能力、宽广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才能担任。企业管理所用的知识也是“厚积薄发”,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二、关于领导的含义与定义:
(一)、含义:现代领导科学研究的重点是领导效能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效能论。现代领导效能论告诉我们:领导效能包括三个要素,即: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者良好的结合产生效率和效益,结合得不好则低效或无效。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不同,在我国习惯用语中,把二者不加以区别。领导者是企业中的一个关键角色,是领导活动中的组织者、指挥者、带头人。
什么是领导呢?这个问题在管理学界争论了几十年,各有不同的影响力的作用;二是认为领导是一个“过程”――向他人施加影响的过程。
(二)、定义:领导是通过领导者的影响力引导、带领和组织其成员,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过程。
作为企业领导者,他对企业的影响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影响力(权威)=权力性影响+非权力性影响
(组织授权)(个人威信)
1、构成权利性影响的心理因素
①传统因素――人们对官的一种历史偏见,怕它、产生敬畏感。
②职位因素――领导者的职权、具有强制力使人产生威慑感。
③资历因素――领导者的资格、经历、所产生的心理影响、敬畏感。
2、构成非权力性影响的心理因素
①品格因素――使人产生敬爱感
②才能因素――使人产生敬佩感
③知识专长因素――使人产生信赖感
④感情因素――使人产生亲切感
(三)领导与管理的关系
在现代企业领导的概念(或特点)中,必须包括先进管理的概念,而且占主要成份。领导=1/3领导+2/3管理――构成一个完整的领导概念。
领导者=1/3领导者+2/3管理者――构成一个完整的领导者的概念。
领导工作主要是管理管理者的工作,者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来的,因为管理不好,在竞争中就要失败。
三、企业领导现代化
所谓企业领导现代化,是指要摆脱传统的领导方式,而采用现代领导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领导者观念的现代化和领导方法现代化。
(一)、企业领导者观念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换脑筋,由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经营者,到资本运营,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尤其是如何把高科技迅速投入到市场更加重要。目前日本人的劳动生产率是世界第一就是靠高科技,相对于我们公司来说,营销技术是占领市场的手段,安装维保队伍的建立,技术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是巩固市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3、我们公司要加强信息观念: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是企业的神经,是非常敏感的,信息是企业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基础。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有力武器,是现代企业管理者成功的保证。我们公司必须树立信息无论是电梯销售、基础建设、安装维保技术信息等,都要注意收集和运用,这一点,我们公司的做法是值得称道的,是好的!
4、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我国故有之,北宋时宋真宗命大臣丁渭修复被大火烧毁的皇宫就是系统观念。还有明朝永乐年间的工匠首创用“群炉汇流”法,成功的铸造40多吨重的特大型“永乐铜钟”的例子,都是古代系统思想的典范。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或者整体大于它的部分的功能之和。系统的力量来自它的优化的整体结构组成。系统观念就是最优化的整体结构组合观念。比如我们公司,在管理方面,销售业务最强,可以销售很多很多,但财务工作跟不上,或者与湖南分公司合作不好,或者某个部门管理环节相脱节,最终会事倍功半,劳而无功。再如我们公司在组织结构方面,有些部门管理有序,力量很强,有些部门有事无人做。这种结合就缺乏系统观念。系统观念告诉我们,现代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和管理工作系统等。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与外部环境紧密相连。形成动态结构。对于企业决策来说就是要统筹兼顾。整体优化,现代企业管理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功能、多变化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能够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全面安排。决不可只顾一时,挂一漏万。可以说直观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方法。系统观念尤其对我们公司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现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有一句名言:“向管理要效益”。现在公司试行规章制度,知识我们公司系统管理中的前奏曲,真正的系统管理还名言开始,这牵涉到员工素质,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5、人才观念:日本企业界有一句响当当的名言,许多经济管理方面的文章都沿引这句话:“经济竞争问题......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也有一句新话:“要财必要才,有才必有财”;“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是现代企业领导者极为重要的观念”;“把好钢用在到刃上”。做到人尽其才,才适其职,职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才的潜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是企业走向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公司现在正在兴旺发达阶段,网罗人才,用好人才,是我们公司领导者目前思考的重点。
6、时间观念: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美国彼得·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明确指出:有效的管理者要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掌握时间开始,而不是从任务开始。他说:现代领导者必须知道,第一,时间永远是世界上最短缺、最稀有的资源;第二,时间的供给是没有弹性的。我说,还有一条,时间具有不可逆转性,一去不复返也。现代人都会说: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相对于市场竞争而言,相对于特定的事物而言,这恐怕就是千真万确定的事了,如何提高时间效率,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就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上,并取得成功,其实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
7、市场观念:市场观念与市场经济观念不同,不能混为一谈。市场经济观念是国家经济政策变更条件下的市场规律,是客观政策方面的管理理念,是范畴性的东西;而市场观念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买方市场,是企业搞活的依据,我们的市场是消耗电梯的用户。在理论上,对企业来讲,创新价值靠产品生产实际价值靠市场。所谓市场观念,就是不仅要注意价值的生产,而且更重视价值的实现,企业应当用价值的实际来决策价值的生产,而且更重视价值的实现。企业应当用价值的实现来决策价值的生产,否则,就会造成商品的积压和浪费。用一句俗话说:叫“以销定产。”目前我们公司就电梯业务来说,根本用不着考虑价值的生产。因为这个生产价值由上海三菱公司挣去了。所以,我们公司必须把市场看成是我们公司运转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公司确确实实树立“用户至上消费者是上帝的观念”,这是我们公司市场观念的核心。
8、竞争观念:有市场就必须有竞争,有竞争就有企业破产和倒闭,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法制基础上的竞争是公平竞争。主要提高挖掘企业潜力,提高企业品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做到物美价廉、做好售后服务,以优取胜、以快取胜、以信取胜。就我们公司而言,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水平呢?我曾经给谢总说过:你放心大胆地往前冲,我们在后面处理好扫尾工作,往前冲,开拓市场多接业务,这就是市场竞争的必然,是竞争观念的体现。刚才所说的挖掘企业的潜力,如何跟上谢总往前冲的速度,就是我们大家共同考虑的问题。第一步,大家要全心全意把试行规章制度的工作做搞好,照前所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优化的结构,这就是我们持续发展,在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
9、效益观念:是指通过效率而产生有益的结果。
效益=目标*产出/投入
效率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效率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作为领导者,主要不是看他“做了多少事”,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多少有益的事”。所以:“没有功劳有苦劳”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只有把效能、效率和效益统一起来,这是对“效”的正确理解。
10、全球观念:宏观战略,走向世界之意。节约时间,下次有机会再讲。
(二)企业领导方法现代化,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把研究职工的心理和行为汇率同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结合起来,运用于管理实践,这一方面,我们公司还要加强。我们的员工来自三湘四水,大家坐在一起讲方言的话,语言都不好沟通,从一定意义上讲,最好的沟通就是规范工作程序和工作行为。
2、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体制。首先,是关心人的需要,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要关心人的成长,尊重人的价值,信任人的才能。其次,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质量保证体系,因为工作质量的原因,产品质量是结果。第三,对职工不断地
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开发人的智力和能力,挖掘人的潜力,要舍得下本钱,我们公司已经启动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体制。
3、塑造企业文化。形成高凝聚力、高效能的企业群体。关于企业文化方面的要求我已经在《建立健全落实规章制度资料
(一)》上说明过,这里不再重复,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我们公司现在墙壁上挂的,体现不出文化素养来。
4、领导者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化和因目标而已的领导方法。思维方式包括: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方法、层次论方法、控制论方法、模糊论方法等。还有古代思想方法,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论语等古典著作中提供的方法,不一而是。这是纯理论方面的东西。我们用我们认为符合公司特征的方法。
情境领导:怎样发挥领导力 篇6
例一,你公司某部门近来业绩明显下滑。作为公司领导,你开始查看该部门的经营记录,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例二,优秀的员工突然一蹶不振,一贯热情的服务代表为何变得消极待客? 成堆的问题摆在了眼前,你应当从何处入手?
这不是放在企业领导人办公桌上的工作报告,而是在“情境领导”培训课堂上做的一套习题练习。与一般课堂教授方法不同的是,这些习题得由学员们根据前一天所学的“情境领导”理论,以小组团队的集体方式进行思考、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全面归纳和总结评判。
讲授“情境领导”这一课的教授就是“情境领导”理论创始人之一保罗赫塞博士。“情境领导”这一企业管理理论是为全球企业管理人员设立的。这一培训多年来一直是摩托罗拉、IBM、通用汽车等大公司的高级经理人的常年必选课程。
“一个最好的企业领导不应当只是一个命令者,在领导和管理公司团队时,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而要随着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及员工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领导和管理方式。”赫塞博士用最简单的话解释了“情境领导”理论的精髓。
作为一名专门从事行为科学的大学教授,赫塞博士在“情境领导”培训中,对人的心理活动做了深刻和细致的剖析。他将员工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没信心,没能力”的阶段,第二阶段为“有信心,没能力”,第三阶段为“没信心,有能力”,第四阶段为“有信心,有能力”。在员工刚进公司时,其工作状态基本上为“没信心,没能力”,但经过领导者的激励,可以将员工带入“有信心,没能力”的第二阶段。而当员工慢慢能胜任工作,到达一个“有信心,有能力”的情况时,作为领导者应该授权更多给此员工,接着此员工要渐渐离开领导者的庇护,时常自己作决定,会出现信心不足的情况,于是就进入了“没信心,有能力”的第三阶段。最后这名员工一步步走向成熟,而领导者断定他到了“有信心,有能力”的第四阶段后,就可以完全授权给此员工了。
由于“情境领导”理论是一种互动式的企业管理方法,因此,赫塞博士提出,相对于员工的四个不同阶段,领导者也应采取四种不同的领导模式。当员工在第一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告知式”来引导并指示员工。当员工在第二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推销式”来解释工作从而劝服员工。而当员工在第三阶段时,领导者要采取“参与式”来激励员工并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如果员工到了第四阶段,领导者则要采取“授权式”来将工作交付给员工。
浅谈行政领导的领导艺术 篇7
一、行政领导及领导艺术的含义1行政领导的含义
我们通常说的行政领导者, 是指各级行政组织中承担计划、组织、指挥和协调等领导职能的人。行政领导者与一般行政工作人员的主要区别在于行政领导者占据行政组织中正式的负责职位, 并具有相应的职权和职责。
2行政领导艺术的含义
所谓行政领导艺术, 是行政领导者领导方法的个性化、艺术化, 是行政领导者在工作中结合普遍经验和个人体会而形成的, 它表明领导者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熟练程度, 工作水平和创造能力。是行政领导者的智慧、学识、才能、胆识和经验的综合反映, 它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和领导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研究行政领导艺术的必要性
1是新时期领导环境对领导的客观要求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人们周围的环境瞬息万变, 而领导者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客观现状, 领导者就更需要灵活运用领导艺术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确保行政目标的顺利实现。
2由行政领导者的特殊地位决定
行政领导者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 对社会起到导向作用, 与一般领导者有本质区别。首先, 行政领导者与政治关系密切, 其领导活动对全社会有导向性。其次, 行政领导所追求的是公共利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再次, 行政领导者作为公众人物, 工作方式是公开的, 特别是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最后, 行政领导者行使公共权力, 受到多方的检查与监督。所以行政领导者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提高领导水平和艺术尤为重要。
三、目前行政领导存在的问题
1行政领导决策的权力专断单一
俗话说, “人心齐, 泰山移”。作为一名行政领导, 能够尊重下属, 让下属参与管理, 充分表达意见, 对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非常重要。相反, 领导者专权, 被领导者只能服从, 无法表达利益要求和参与决策, 就会对领导活动造成不利影响。使领导与下属关系紧张, 领导者做出的决策由于受主观因素限制, 很难有效发挥作用。即使决策正确有效, 在实施中也会因为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而难以顺利实行。因此, 领导者应采用非强制性领导, 充分分权。
2经验决策现象普遍
领导者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犯经验决策的错误, 主要依靠自身素质和经验做决定, “拍脑袋决定, 拍胸脯指挥, 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普遍存在, 从而表现出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缺少战略思维和价值导向, 很难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3领导方式方法单一, 缺乏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领导者应适应社会要求, 针对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领导对象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和方法。而现实工作中很多领导者却忽视了这一点, 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影响行政目标的实现。
4领导者的能力不足
领导者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者自身素质不足或领导集体素质搭配不合理, 二是领导者的能力与所在的位置不匹配。这些因素致使领导者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
四、提高行政领导艺术水平的途径1恪尽职守, 保持先进
领导者恪尽职守, 勤政为民, 公正廉洁, 是确保领导活动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说过:“对不希望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来说, 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要重要。”的确如此, 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自我省思, 保持先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 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 使各级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如果领导者没有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事的宗旨, 缺乏崇高理想和强烈的责任感, 就会成为玩弄权术、心术不正的政客和阴谋家。领导者只有真正领悟和运用领导艺术, 抛弃政客权术, 才能保持领导艺术的先进性。
2运用技术, 科学决策
领导者要提高领导艺术, 就必须大量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把领导艺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克服思维固化和经验主义。为此, 要建立起高效能的领导信息系统, 以便于领导者得心应手的调阅、分析、比较和迅速做出判断, 使领导决策避免武断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有效性和科学性。
3加强修养, 提倡创造
领导艺术的源泉是领导者个人较高的素质修养, 没有较高的素质修养就不可能有较高的领导艺术。领导素质是领导艺术产生和发挥的前提和基础。为此, 领导者既要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 又要掌握渊博的知识, 做到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通过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注意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结合自身任务以及周围环境,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增强领导艺术的创造性。
4总结经验, 把握规律
领导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导经验, 但是在运用经验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照搬, 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不断反思, 把获得的感性知识升华, 把我领导艺术的规律性。领导者既要总结成功分经验, 又要总结失败教训, 还要把总结规律和权变管理方法相结合, 更深刻的认识领导活动的本质, 把握领导艺术的规律, 从而更自觉更有效地指导领导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彭向刚, 领导科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
[2]夏书章, 行政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
[3]尹艳华, 杨咏, 成功领导者的素质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强化集体领导推动领导班子和谐 篇8
关键词:集体领导,班子和谐,党内和谐
一、强化集体领导、推动领导班子和谐必须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近年来,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政党逐步改革和完善了在很长时间内实行的权利过于集中、个别领导人长期掌权的现象, 不断加强和完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制, 在领导方式上实现了向集体领导的重要过度;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方面, 一些政党由原来长期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在更加注重市场在对经济社会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 逐步减弱了对经济的控制。所有的这一切, 都为实现领导体制和领导机制的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当前,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注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 以党内民主为切入点着重改善和健全党的领导体制, 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机关必须要按照民主集中原则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的结合, 党内重大事项在集体讨论的程序下按照相关手续办理,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领导体制和集体领导机制。当然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实施集体领导过程中, 各有千秋, 其做法利弊共存, 对于我们党来讲, 要从党的实际出发, 可以积极借鉴和利用其他政党的一些好的做法, 以更好的建立和完善符合我们党实际的集体领导制度。
二、理顺党的领导体制、强化集体领导, 要从彼此尊重、彼
此包容的角度出发, 充分尊重个性化领导的基础上允许有不同声音、不同意见
集体领导的前提和出发点, 是必须要有一定的和谐基础, 以领导班子的团结一致为基础, 在团结的基础上, 对党内重大事项不同意见和建议进行集体讨论、集体酝酿, 群策群力, 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契合点, 达到思想上的进一步统一、行动上的进一步协调, 在党内形成更好的和谐状态。领导班子成员受自身阅历、自身经验、实践基础、文化知识结构等的不同, 在领导作风、领导风格、执政风格、行事风格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在进行集体领导过程中, 不同成员对于同一问题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这就需要在集体领导的同时, 尤其要注重彼此尊重, 以思想感情为基础, 成员之间建立起融洽的感情基础, 才能实现最基本的团结, 才能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和谐共事的氛围。因此, 在完善党的集体领导体制过程中, 要对成员间不同的个性化领导予以充分尊重, 在把握党性原则、把握政治方向的前提下, 正确处理党性与个性的关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但不能成为班子成员不服从党性的“挡箭牌”;班子成员有其自身的个性领导风格, 但是要以讲党性、讲原则为出发点, 这是对领导干部阶级性的根本要求。领导干部的阶级性, 是领导干部立身之本, 直接决定了领导干部的基本立场、价值判断、利益取向和行为准则, 集中反映和体现着党员本色。因此, 在尊重个性化领导的基础上, 必须要遵循党性, 丧失党性, 领导干部在党内的领导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遵循党性的前提下, 强化集体领导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要充分尊重个性。党集体领导中, 不同成员间的鲜明个性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能够使不同领导干部多元化的风格风貌更加形式多样地凸显出现, 保持党的领导集体内充满生机与活动, 充满智慧与理性, 不至于领导班子内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不同领导成员鲜明的个性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能够有效发挥班子不同成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针对党内不同特征和类型的事务, 选择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领导去解决, 可能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尊重个性化领导, 在党内形成各尽其能、向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的局面, 要对领导干部的不同个性予以必要的保护, 做到感情接受、思想贴近。在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在遵循党性的前提下、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 还必须要对个性化的领导予以必要的引导, 把个性化放在特定的环境中予以动态地思考, 对于不同意见和建议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 集体酝酿寻求更加合理科学的解决办法, 而不能对于个别领导班子成员发表的不同声音就予以“无情批判”和“残酷打击”, 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充分发挥不同个性的领导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更加和谐的领导集体。
三、要正确处理好党的主要负责人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
我们党经历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高度集中的政治管理体制, 在历史上有过“一把手”权利过于集中、“家长制”、“一言堂”现象的出现。历史上出现的这些现象, 从本质上讲, 都是党的主要负责人权利过于集中、未能对其形成有效限制、“一把手”与成员之间关系处理不当造成的。作为党的主要负责人, 在整个班子中发挥着“班长”的角色, 发挥着谋大事、带班子、保稳定、促发展, 把握大局, 、掌控方向的职能, 承担的担子最重、责任最大;但是也恰恰是“班子”这种职责权相统一的关系, 更应当对集体领导的科学性负责、对班子成员彼此之间的和谐负责。在领导班子内形成一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互相谅解的和谐关系, 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要模范的带头执行和遵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思想上坚决摒弃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传统观念束缚, 而要以身作则、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 善于团结班子内有不同意见的同志, 善于做好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以身作则充当表率, 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要求, 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团结带领班子其他成员干事创业、共谋发展, 使整个班子形成清正廉洁、艰苦奋斗, 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氛围。
领导的新趋势——服务型领导 篇9
一、服务型领导的内涵
Greenleaf (1977) 最早提出了“服务型领导”概念, 他认为服务型领导者是“那些能把他人的需求、愿望和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的领导者, 是那些首要动机是服务他人而不是领导和控制他人的领导者”。
在此基础上, 国外其他研究者, 如Spears (1998) 、Laub (1999) 、Weiustein (1998) 和William (1994) 、Birkenmeier (2003) 和 (Reinke, 2004) 等支持并发展了Greenleaf的观点, 认为服务型领导的目的在于“使得他们的追随者变得更加健康、更加明智、更加自由、更加善于自我管理, 更愿意把他们自身也变成一个服务者”。
国内研究者倪健新 (2009) 提出, 作为代表人本管理思想的服务型
领导, 其管理模式应该一种自下而上的倒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 满足员工 (内部顾客) 成长发展的需要为企业管理的重心;企业应以提供的产品或劳务让外部顾客 (用户) 满意为工作的目标。
二、服务型领导的效能
服务型领导是一种有效的领导, 既可以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又可以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1. 与工作满意度呈现正相关
Laub (1999) 的研究已经指出, 服务型领导与工作满意度呈现正相关。国内研究者凌茜, 汪纯孝 (2009) 通过实证研究, 验证了企业的公仆型领导氛围越浓厚, 员工的工作满意程度越高, 员工的服务质量也越高;与公仆型领导氛围比较淡薄的部门相比较, 在公仆型领导氛围比较浓厚的部门里, 员工的服务质量较高。
2. 服务型领导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在新型倒金字塔型的服务型领导模型中, 领导者以一种服务提供者的姿态处于组织的最底层, 对整个组织起着支撑和服务的作用。由于领导者是服务的提供者, 因此, 下层管理者乃至广大员工能够享有更加充分的工作主动性, 创造性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同时, 组织上下的沟通渠道通畅, 信息流动过程中失真较少, 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更加正确有效的决策, 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三、情境领导理论对领导发展趋势的解释
服务型领导是传统领导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情境与组织成员的变化促使领导更多地依靠非强制影响力实现其领导行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方面不在于领导者个人素质, 而是在各种不同情境中做些什么。
情境领导理论强调根据员工的发展水平调整领导风格, 服务型领导以满足员工成长需要为重心, 两者的内涵是相同的, 都是以员工为中心。运用该理论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服务型领导是未来的领导发展趋势, 且其主要由以下3个关键因素决定:
1. 环境因素
Smith (2004) 认为转换型领导在动态的环境中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而服务型领导在稳定的环境内更有可能取得成功。企业经历变革过后, 内部环境逐渐稳定, 多数员工处于D3水平, 即有一定能力但缺乏承诺, 这时就需要领导者转换为“支持型”领导风格, 采用倾听、称赞、征求意见和给予反馈等方式, 在促进问题解决方面随时向下属提供帮助。当领导者采用“支持型”领导风格 (S3) 时, 同时也正是在实施服务型领导。反过来, 服务型领导的组织氛围是活跃的、团结协作的, 有利于组织适应多变的组织环境。
2. 领导者因素
民主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得到最大限度的深入, 被领导者不再迷信和盲目听从管理者们的安排。这时, 如果领导者依旧采用强制型领导风格, 将可能面临被赶下台的危险。这种领导风格使得员工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责任感会逐渐失去, 甚至会变得愤愤不平并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工作满意度降低。
3. 员工的需要因素
随着员工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其需要也在不断改变。当员工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时, 他们需要来自领导者的组织和指引, 也会把增加的支持行为看成是奖励。这些支持行为有助于强化出现的改变以及信心和责任感;处于较高水平时, 更少的指引和更少的支持性行为就比较合适了。领导者需要找出他们下属的需求, 然后采取适当的领导类型。这种时时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就是服务型领导。
企业界将出现一股学习服务型领导的风潮, 并将这种领导模式带到企业前线, 创造持续性、具有生产力的企业转型和社会转型, 这种改变可能不是立即的, 领导者也必须经历艰难痛苦的时刻, 但随之而来的结果将有利于所有的人。服务型领导的出现是一定条件下缓慢的过程, 但却是未来领导的必然发展趋势, 是未来企业生存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及创造企业社会价值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 可以推测出传统的专制层级式组织领导模式将逐渐被一种新的模式——服务型领导所取代, 将传统的金字塔状结构颠倒过来, 深深扎根于人文关怀之中, 以服务员工、顾客和社会为第一要务。
摘要:本文阐述了服务型领导的内涵, 利用科学的情境领导理论分析, 总结出服务型领导是未来领导发展趋势。通过探讨服务型领导的效能及在企业中的应用前景, 旨在为企业管理者认识、选择、运用领导风格提供参考以实现有效领导, 同时对企业的领导培养方向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服务型领导,趋势,情境领导,效能
参考文献
[1]倪健新.浅析服务型领导及其在中国企业的应用[J].管理观察, 2009, 29:88-89[1]倪健新.浅析服务型领导及其在中国企业的应用[J].管理观察, 2009, 29:88-89
[2]凌茜, 汪纯孝.饭店各级管理人员的公仆型领导风格对员工服务质量的影响[J].旅游科学, 2009, 23 (5) :36-37[2]凌茜, 汪纯孝.饭店各级管理人员的公仆型领导风格对员工服务质量的影响[J].旅游科学, 2009, 23 (5) :36-37
[3]A.截维.西尔弗.企业家.美国的新英雄[M].张新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3.26-28[3]A.截维.西尔弗.企业家.美国的新英雄[M].张新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3.26-28
[4]杨廷钫, 凌文辁.服务型领导理论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28 (3) :206[4]杨廷钫, 凌文辁.服务型领导理论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28 (3) :206
关于基层领导干部领导能力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基层领导者,领导能力,素质
“领导”一词有动词和名词之分, 领导作为动词可以解释为领导者带领被领导者向前进, 以达到某种目标;领导作为名词解释时, 领导就是领导者, 例如国家主席, 乡镇书记。领导者就是在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的人, 一般具有一名以上上下属的各级主管。而基层领导干部作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任务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 是党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党的方针政策制定后, 由基层领导干部向群众传达, 指导理解, 组织领导群众贯彻实施。当政策与实际情况相左时, 基层领导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 并因地制宜地落实政策精神。没有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 群众的力量就无法正常地发挥,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因此, 做好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对富国强民, 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基层领导干部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 政治理论素质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的党是马列主义政党, 作为党和国家的基层干部应具备良好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及较高的政治觉悟, 能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处理问题。因此, 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 理论实践相结合, 把握时代主流,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开拓创新, 头脑清楚, 任何时候要与党和人民保持一致, 热爱国家、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二) 道德品质素质
干部最本质的特点是组织大家干, 权力是领导的基本保证, 但更重要是权威保证, 高尚人格的保证及道德品质保证, 不仅要讲求思想道德、政治道德、社会公德, 还要讲求职业道德、伦理道德及家庭美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任人唯贤、尊老爱幼,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爱岗敬业, 有强烈的事业心;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秉公办事, 有坚定的拒腐防变意志。切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排斥人才、嫉贤妒能;另外, 还要注意广交德高望重的朋友。
(三) 心理身体素质
身体和心理健康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健康的体魄, 能够抵抗疾病、承受繁重的工作和各种艰苦环境的考验;二是要有健康、发达的头脑, 能够足以用它来汲取知识和承受繁重的脑力劳动;三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自觉的进行心理调试, 承受各种精神压力, 始终保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基层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前提, 很难想象一个病入膏肓心理不健康的人如何干好工作。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首先要进行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 锻炼身体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量力而行, 要坚持不懈。除了体育运动, 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保持性情开朗, 心胸豁达, 遇事沉稳冷静。多读多看健康的, 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 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而奋斗的各种宣传品, 积极投身到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活动中去, 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四) 科学文化素质
我们处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基层领导只有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做到科学地组织、管理, 带领人民群众科学地创造财富。首先, 要具有学习能力、学习毅力, 肯于吃苦、善于钻研,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其次,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 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还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与他人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第三, 学习既讲宽度又讲深度, 相关专业知识、管理学科知识、行业政策, 要在精深上下功夫, 政治理论、国家大政方针、法律规范也要学习, 以保持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 实践学习, 围绕本单位战略决策问题、全局性问题、改革创新问题深入学习研究, 并在实践中总结、提炼, 把成功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指导各项工作。通过学习建立系统思维理念, 养成动态思考、本质思考和整体思考的习惯, 净争化心灵、开阔心胸、超越自我, 向更高层次挑战, 提高在复杂情况下驾驭全局的能力, 要把学习的过程变为解放自己、改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素质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个基层领导还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大家学习, 营造一个学习型团体。
(五) 组织领导素质
基层领导干部就要有科学的领导观、一定的协调能力及较高的组织领导素质。组织领导不仅仅是依靠权利, 而是充分利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互动关系。领导不要高高在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做平民式领导、群众式领导, 要熟悉下级的个性, 处理问题因人而异, 有的人需要指令性管理, 有的需要引导, 对于素质较高的职工可以用参与式管理, 让其参与到工作之中,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而有的下属甚至可以授权, 让其直接去做事。提高组织领导素质, 还要注意驾驭能力的培养, 一是培养自信, 这需要广博的知识、魅力的人格及笑对危机的勇气;二是要做到廉洁公平;三是对人对事宽严得体;四是能够激发员工的活力。
基层领导干部应急领导能力浅议 篇11
关键字:基层干部;自然灾害;应急领导能力
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地域形态相差很大。尤其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反应迟缓,自救和互救的能力都比较弱。基层政府干部如何通过发挥自身的领导力,提高在自然灾害中的应对水平,减少自然灾害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必须提上研究和工作的日程。
一、当前我国基层干部应急领导力现状
基层干部应急领导力包括前瞻力、决断力、动员力、控制力、组织协调力和影响力。然而由于我国政治体制和其他的一些主客观原因,面对自然灾害,我国基层干部的应急领导力是远远不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决断力欠缺。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基层干部第一时间做出的反应不是如何安置灾民、如何控制灾情、如何降低损失,而是直接向上级汇报情况。基层干部依然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等上级指示、靠上级指挥、要上级支援。这致使救灾中决策的最佳时机被贻误,灾情扩大。
(二)组织协调资源能力欠缺。灾害发生后,基层干部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更好更快的集聚本区域已有资源,或者通过本人的能力获得社会资源,而是向上级报告,直接等待上级物资的支援。在资源的分配上厚此薄彼,资源的协调上没有足够的动员力协调好各方关系,导致矛盾重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影响力欠缺。一方面,因为出现灾情时,需要有高度的集权和统一换取救灾的效率,而受灾群众心理的脆弱性使得正常时候能发挥作用的权威、制度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这就导致了在救灾过程中基层干部权力性影响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需要一位令人信服的领导者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灾后重建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现实中,基层干部并不重视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其非权力性影响力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不足。
二、造成我国基层干部应急领导力现状的原因
(一)我国基层干部被动的社会管理意识和能力结构与基层政府职能不匹配。一方面,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基层政府的工作职能已经从“催粮收税”转变为服务社会、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等几个方面。但是,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过去“官本位”的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基层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其学习能力和掌握现代科技水平较低。在自然灾害特别是特大自然灾害来临时,在没有得到上级明确命令和指示的情况下,基层干部只能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决策。长久以来形成的被动管理意识和能力结构的偏差导致基层领导干部在应急救灾过程中瞻前顾后、顾此失彼。
(二)客观体制的限制。由于我国金字塔型的地方政府结构,在自然灾害管理中表现为自上而下的救急模式。这导致基层干部在救灾过程中习惯于等待上级的指示、等待上级的物资支援。这在程序上是正确的,但是正如决策理论创始人西蒙所说:“危机事件的实质,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不可能走程序化道路。其二,基层干部应急能力的提升在客观上需要强大的财力作为支撑,但我国的财税体制导致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事儿多钱少。灾害发生的危机时期基层政府很难组织资源,这也客观上造成了基层干部组织资源能力的不足。
(三)应急管理干部培训机制欠缺。根据调查,当前我国基层干部应急能力的主要来源是工作经验、依靠科学和相关专家的建议、遵照制度这三种方式,专门针对基层干部的应急培训比较少。必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基层干部熟练掌握人员分派、救灾程序等相关事项。同时密切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提高相关部门共同处置自然灾害的实战能力。
三、基层干部应急领导能力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应急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基层干部在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亲临现场,主动了解灾情发展、灾民所需。直面矛盾,靠前指挥,与灾民面对面交流,不仅可以顺利做好各方面的解释和安抚工作,消除灾民的恐惧心理,稳定情绪,以更快的速度进行灾民的安置、灾情的控制,灾区的建设,更为基层干部自身获取灾害处置的知识经验,提升应急领导力创造了条件。
(二)完善领导干部考核指标,加大应急事件处置不当在领导问责制中的权重。适当增加应急管理,社会维稳方面的指标,在制度上给予基层干部应急特别是灾后重建的积极性。对于应急事件处置不当的基层领导干部实行问责,通过干部考核和领导问责制度,奖惩并重,使基层干部主观上有意愿,客观上有制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应急领导力,做好自然灾害应急处置。
(三)加强基层干部应急救灾培训。这需要设立专门的应急培训管理机构和相关应急培训支持体系。在培训内容上,应该涉及:应急救灾理论知识,诸如管理学、领导学、灾后心理救治等;各种专业技能,如医学基础技能、消防技能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互动的技巧,如何快速与相关部门达成救灾共识,在权力范围内更好地实现配合;灾民沟通和媒体管理,如运用媒体力量进行舆论引导等;通过应急演练,让实际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都通过演练的形式呈现出来。
总之,基层政府干部的应急领导力是进行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基层干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领导力,才能使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保障、才能使社会的稳定得到维护、才能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许诚.领导力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2008,(19):57-58 .
[2]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苗建明,霍国庆.领导力五力模型研究[J].领导科学, 2006,(09):20-23.
[3]威廉.L.沃,格利高里·斯特雷布,王宏伟,李莹.有效应急管理的合作与领导[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03).
[4]张欢,吴峰.巨灾下乡村基层领导力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99-104.
领导者的卓越领导力来自哪里 篇12
一、来自学习
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我们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的领导人都反复强调, 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和加强学习, 努力成为学习的模范。对于领导者来说, 学习既是一种手段, 也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境界。学习不仅关系领导干部自身的发展进步, 而且关系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每个领导者都要深刻认识领导工作与学习的密切关系, 深刻领悟学习力决定领导能力, 学习是塑造卓越领导力的基本规律。学习力越强, 知识牵引力、处事的应变力和执行力就越强。古人云:“良将用兵如良医治病, 病万变药亦万变。”要把握这个“变”, 适应这个“变”, 就不得不加强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的学习。领导者只有全面地更新知识, 才能更好地提升领导力。
领导干部是一个组织职责的行使者, 工作千头万绪, 能否把学习坚持下去, 对个人的成长、事业的发展都极为重要。学习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需要, 对于领导者更是一种境界。持之以恒地学习, 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也有利于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精神追求, 自觉培养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 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 沉淀在自己的血液里, 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做到永不言弃、永不言败。事实充分证明, 认真学习, 领导思想就会充实, 追求就会远大, 就会摆脱低级趣味, 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领导干部要做学习的表率, 在不断学习中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增长才干,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领导、知识型干部, 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二、来自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说:“十部纲领不如一个具体的行动。”无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还是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改革发展时期, 领导者不实践, 不发生领导活动, 就不可能产生领导力。领导力体现在具体工作中, 如决策指挥、调查研究、协调工作、组织计划、行政管理等。然而, 领导力又通常存在于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中。越是有风险就越需要卓越的领导力;越是有变数越需要领导者发挥作用。如果领导者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面前茫然失措, 领导不力, 就可能引发社会的混乱, 领导力就名存实亡。这就决定了领导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去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干事业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干, 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不断实践中获得的。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 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 即生活于 (实践于) 那个事物的环境中, 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对于领导者来说, 真理是领导方法和领导经验的来源。同时, 实践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 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判断工作得失的唯一标准。党的事业, 只有靠实践才能不断推进, 改革开放的大业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才干是干出来的, 是磨出来的, 是逼出来的。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干部的成长需要时间的历练和磨砺, 只有经历实践的风雨, 领导经验才会不断丰富, 党的根基才会更牢固, 领导力才会不断提升。
三、来自认可
一个领导者, 不管他想获得某种权力, 还是已经拥有某种权力, 他都必须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和认可。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的领导力体现出来。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群众观点, 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 群众认可是对干部最大的褒奖。领导干部为官一任, 希望改变现状、干出政绩, 本来无可厚非。但在现实中, 有的领导干部“眼睛向上看”, 整天揣摩上级意图来决策行事。这种工作立场和态度, 导致离群众越来越远, 以至于生搬硬套、违背群众意愿, 直至与群众发生对立, 彻底违背了党的宗旨。卓越的领导者要以人民满意、百姓认可为标准, 要追求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先进和优秀。
赢取众人的信任和认可, 是领导者体现自己领导力的基础。领导干部的政绩要请群众评判, 群众认可了, 他就支持你的决策, 也会参与决策, 政绩才有价值。如果一切为了群众是目的, 是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一切依靠群众就是手段, 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但是, 领导的所作所为与群众所思所想南辕北辙, 甚至针锋相对, 就决不能体现领导力, 甚至要一败涂地。无数事例表明, 只有群众认可, 决策才有底气, 工作才有动力;只有群众认可, 政绩才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四、来自追求
中国共产党人的事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得民心者得天下, 没有民心, 天下不安稳, 事业也不可能兴旺发达。《易经》说:“举而措之天下之民, 谓之事也。”真正的事业, 是为“天下之民”的事业, 否则只是职业。职业是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存。“职业”与“事业”, 虽一字之差, 却有着境界上的层次区别。作为领导干部, 自应超越单纯职业的观念, 把工作当事业做, 将理想追求、价值追求共同汇入对事业的追求中, 时时处处以祖国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为重, 自觉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领导者要追求生命更深层次的事业, 那就是党的事业。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希望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这样的崇高追求需要领导者的历史自觉。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表率, 一定要把事业当追求, 切实带领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
在对事业的追求中, 必须抛弃官架子, 除去官腔官调, 俯下身子, 身先士卒, 在干事创业中带领群众、凝聚群众, 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尽管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尽相同, 但作为领导干部, 把事业当作追求, 把工作看成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一种责任, 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是责任, 也是使命所然。始终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才是党的事业需要的好干部, 才是为人称道的好领导。
五、来自超越
马克思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 而是人的社会特质。”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 就会有什么样的自我人格。卓越的人格才能真正把握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领导干部超越自我是时代的召唤, 事业的要求, 群众的期盼。在新的历史时期, 各级领导干部担负着改革建设发展的重任, 但有些领导干部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偏低, 决策、组织及实施的领导力疲软。作为新时期的领导, 要立足高起点, 确立辩证否定观, 要以一流业绩作为检验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 要勇于否定自我, 在自我否定和扬弃中实现自我超越。“有为才有位, 有位更有为。”要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希望寓于职位责任之中。要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通过对阶段性工作审视, 权衡利弊和得失, 来科学地总结, 揭示本质, 把握关键, 进而顽强奋斗, 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去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事实上, 作为领导干部, 只有不断超越, 才能从广大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才能在开拓事业中使生命发出耀眼的火花。
【领导】推荐阅读:
愿景领导的领导方略06-16
领导者的领导能力06-22
领导艺术和领导修养08-10
领导艺术和领导方法10-15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07-20
论领导艺术和领导修养09-12
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10-10
领导论文: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要做07-15
《领导能力与领导艺术》(下)试题试卷10-01
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领导学论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