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改革

2024-08-14

理论课改革(共12篇)

理论课改革 篇1

新时期,新课程改革所传播的思想、确立的目标,引起了高校教育优化的又一次浪潮。艺术理论课是高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情操、艺术涵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实践存在着诸多弊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在高校艺术理论课中的渗透势在必行,有关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

一、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现状简析

理论知识课堂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活动的基础。素质教育背景下,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目标的确立,对艺术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受新课程改革环境的影响,大多数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与优化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整体来看,其中还存有不少问题。具体而言,有些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对先进理念的渗透不足,例如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依然沿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考察和尊重。这样无疑限制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主观能动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自我个性不断磨失。此外,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有些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及方法还缺少创新性。艺术理论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丰富的知识体系,更是隐含着大量文化内涵。然而,单一的艺术理论课教学内容及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范围,还导致学生参与兴趣缺失。

二、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

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主要从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的理念、内容及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种改革的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1、理念改革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实效提升,必须要依靠先进理念指导。目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实践,为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指导理念。新时期,高校应该加紧对素质教育内涵及相关理念的学习,改革艺术理论课教学模式,从而为广大学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对此,高校可定时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请业界专业或先进人士进行素质教育理念宣传,及时改变教师的思想认知,树立他们良好的创新意识,指导其进行教学系统改革,并督促教师付诸于实践。在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艺术专业教师应该准确定位自身职责,深刻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关注学生个性差异,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学习指导建议。同时,教师还要确定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目标,在艺术理论课教学中适当放宽管理权限,给予学生适量的自主思维空间,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2、内容改革

在这个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知识传播与接受变得更加快捷便利。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多元的知识信息获取途径,使之在选择学习方法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理论课教学中知识的魅力。因此,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改革,应着重注意知识传授向启示思维教学模式的转变。新时代,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和工具,而思维又是知识延伸与掌握的前提。高校艺术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思维素质培养,这由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决定。在具体艺术理论课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完成外延知识及背景知识的渗透,关注学生思维层面的动态变化,通过一系列启示行为,引导学生自主领悟艺术理论知识并予以掌握。丰富的教学内容、全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实效提升的主要途径。

3、方法改革

高校艺术理论课教与学,既分离又统一,旨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服务。高校艺术理论教学高效课堂的创建,有赖于优良方法改革。现阶段,高校大学生个性张扬,表现出了愈加强烈的主体性需求。因此,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应该致力于方法改革。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应用于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合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这些方法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了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在开展理论课教学时,可以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工具,结合教学实践需求,合理地布置教学场景,并由此引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研究式学习。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总结能力等,以期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此外,理论并不单独存在,它可以说是实践的结果。因此,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还应有机地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艺术理论课教学改革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加上各院校艺术理论课教学实际有所差异,本文做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各高校从实践的角度审视这项工作,可在本文论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针对本校艺术理论课教学实际,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的改革体系,并努力付诸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杨祥民,吉琳.高校艺术理论教学改革探讨[J].艺术研究,2013,04:122-123.

[2]张英.问题与完善——高等院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4,09:137-138.

[3]刘精科.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69-70+74.

[4]涂妍嫣.本科艺术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亚太教育,2015,21:118.

理论课改革 篇2

论文摘要:在倡导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道德品质高不高,不是分数能说明的问题”,这是中国高校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共同认知,也是中国教育界要求加强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衷。铜仁学院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通过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力求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受到教育,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

论文关键词:铜仁学院;考试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铜仁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由高等师范专科院校向综合类大学转型的新升格本科院校,在解决摊子变大所造成的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与教学效果不佳的矛盾方面,积极做了探索和尝试。其中以考试方式改革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方式最为有效。该方法是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精神的基础上,促使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开展与课程相关的拓展性训练,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的原因及背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要是通过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引导大学生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督促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养成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当代中国正处于时代变迁、社会转型时期,西方多元化价值体系对我国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透析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特点,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科学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和教学考核。由于考试这个“指挥棒”不仅具有独特的教育、导向和管理功能,深深地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也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考试方式改革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关键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来带动教学管理思维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态度势在必行。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实行的是“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试方式,其系统主导功能已经明显不能满足新时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功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这种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而形成的传统考试模式虽早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然而在面对其日益显现出来的卷面性、片面性、强制性的弊端时,大家则又是惊人相似地“见怪不怪”。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传统考试方式难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践创造的精神,难以反映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发展个性特长以及激发学习兴趣,难以促进大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难以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大使命,它已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其次,目标必须定位于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完成与发展服务,考试方式上应着眼于课程目标本质功能的实现、着力于课程特点的要求,考评手段上淡化考试的强制性,寓考于学;淡化考试的片面性,增进考试的全程性、全面性、自主性、多元性、实践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以考促学,“以考免考”的改革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行效果

1.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的设计

我校在设置本、专科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努力克服教师少学生多的困难,全体思政教师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的精神要求;就考试改革主题,多次到省内等各所兄弟院校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材料。联系我校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实际进展情况,一方面查找、整理以前考试改革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找准传统考试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一张试卷定成绩”,开展考试方式改革专题对策性研究。

在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后,目标确定为既要明确综合考评,又要慎重试点以后逐步推广应用。经过多次讨论实践后,在已设计具体的课程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考试方式是:学生笔记、课堂考勤和提问记10%的平时成绩;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计30%的综合成绩;以开放式作答或闭卷考试情况评定计60%的卷面成绩,三项一起合计,为该门课程的总成绩。具体细节如下。

(1)严格把关前置要求。教师在教学全过程认真落实考勤制度,与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年级辅导员一道对缺勤严重的学生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凡缺勤1/3以上,平时成绩记零分。授课教师仔细抽查、验收学生笔记,以免“前置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形同虚设”。

(2)授课教师在课程进行到半期时,给学生布置实践调查活动、辩论赛、撰写论文与调研报告等开放性问题,学生可单独完成也可组队完成,教师应针对完成情况进行指导。

(3)“开放式作答”的命题改革工作严谨科学,题目既不能变成“克隆”书本,又要求难度适中地应用基本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同时,又要避免与卷面考试内容相重复。

(4)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出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整合,自2006年秋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体系开始全面实施,这既是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经过逐一科学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深入反思传统观念的束缚、总结成功的经验,我们从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进度、教学管理等方面系统完善考试改革整改方案,四年来的实施得到了院系师生的普遍认可。

2.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的实行效果

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的逐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校现已形成一整套具有可推广性和可借鉴性的考试操作策略与技术模式,形成了相配套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已成为铜仁学院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得到各方面的普遍认可。

通过四年来数千名大学生的考试实践,综合考评制度的实施极大地带动了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的开展。“开放式作答”培育了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能力,克服了死记硬背,丰富了考试内容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并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实践活动考评”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思维空间、发挥特长优势提供了选择空间。学生在撰写论文、案例分析、文献综述、社会调查、演讲比赛及辩论等形式的考试中得到锻炼、交流与启发,从中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考试方式改革能够成功地检测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情况。学生在自选的实践项目中,查阅大量文献、请教有关教师、开展社会调查、相互讨论交流,良好的学习风气正在学生中形成,严谨教学的风气正在形成,教风和学风都得到明显改观。

考试方式改革在理论探索上突出了以人为本这一先进理念,授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了从“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重大转变。教师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注重增强考试的自主性、针对性、探究性与实践性,为培养新型合格人才的目标而创造性地开展素质教育,为切实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防止教学中学生主体缺失而认真开展因材施教的互动式教学,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打造成为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系统工程的突破点。“考改”带动“教改”,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自觉提升教学水平,追求最佳教学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的创新点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的创新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是在对传统考试制度对现实人才培养的适应程度进行深入思考之后作出的改革尝试,该考试方式创新点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点。

(1)强调考评方式的综合性。旨在通过考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考试中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强调考评方式的过程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方式改革改变了以往“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通过实践,初步形成了综合考评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专题性研究、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段考核,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督促和考核。全程性的考试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减少了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功利性目的,改善了学风、考风,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3)改革成绩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创新。改革过去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成绩评价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4)加强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进一步强化考试效果。课程考试结束后,授课教师要对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试题难度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评价,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2.改革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考试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改革也难免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就存在以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1)由于传统考试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对考试方式改革认识程度不深,不能深入理解采用新考试方式的目的和意义,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多表现在不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草率选择实践活动题目,避难就易,撰写小论文的多,锻炼动手能力的少,更有甚者,在提交的论文中存在大量抄袭现象,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精神。

(2)考试方式改革强调过程考核、分项评定成绩,这无疑加大了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传统考试方式中,授课教师只需在期末批阅一次试卷即可,而现在既要对“综合考评”进行试卷批阅,又要对“实践考试”进行成绩评定,阅卷工作量是原来的两倍;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对象数量庞大,阅卷任务更为繁重。

(3)考试方式设计上的创新性还不够,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教师受传统考试模式的长期影响,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思想不够解放,未能在方案设计上进行大胆突破;另一方面可能与现行教学管理制度的束缚有关,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基于传统考试模式而制定的,考试方式改革与固有的考试管理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改革力度越大冲突也就越大,这就导致教师在考试改革的方案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顾虑,不能放开手脚。

四、总结

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改革中,理论探索再提升与实践再创造将是一个任重道远而又推陈出新的过程。

畜牧兽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篇3

关键词:畜牧兽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315-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畜牧兽医科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以理论传授为主,不能在毕业入行后很快进入工作状态,缺乏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兴趣、教学内容模式及教学手段上对中职院校畜牧兽医相关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尝试性探索,现总结如下。

1 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很重要。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

1.1.1 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置疑、解疑的过程。教师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的放矢,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2 因材施教 教师应深入地了解学生,尤其是青年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用独特的课堂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入知识的殿堂。

1.1.3 创设“实景”场所 通过“实景”场所的相关训练,让学生懂得,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解决哪类实际问题,从中体会到学习成就的乐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2 目标引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中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学农厌农情绪,畜牧兽医的苦、脏、累,更使相当部分学生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对今后的前途一片茫然。针对这一现象,正确引导学生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显得非常重要。

1.2.1 结合本地畜牧业发展的现状,正确地引导学生

1.2.2 结合已毕业的学生的成功事例,让学生从师兄师姐们身上看到自己明天的希望

1.2.3 让学生们形成这么一种概念:今天不努力学习,明天就找不到工作 即使你找到了一份工作,学艺不精,工作也会不长久,还不如一技在手,受用终身。这些无形中的动力和压力,会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步形成和树立正确学习心理。

2 改革教学内容模式

中职院校学生因年龄偏小,理解教学内容较为吃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三段一考核”的教学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2.1 理论教学阶段

教师传授理论知识,重点讲解基本理论、技能及操作。

2.2 实景教学阶段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基本操作,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2.3 实践教学阶段

学校组织实践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去实践教学基地,如宠物医院、兽医院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4 考核阶段

在畜牧兽医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 就目前的教学设备及教学能力,理论教学与实景教学,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够达到教学目的,而在实践教学阶段,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有力的探索。

3 改革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改革是长谈不衰的话题。传统教学方式是板书与挂图相结合,教学形式单一,在课堂中学生易感到枯燥无味。而中职学生年龄偏小,人生观世界观不成熟,学习自制能力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互动系统等进入教学领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學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等特点,能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对生产第一线的畜牧兽医相关操作进行摄像、编辑与整理,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可以纳入“实景”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能较快适应畜牧兽医工作,培养个人专业技术能力。

4 改革考核手段

目前,多数中职院校考核手段的主要依据是试卷成绩和实验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许多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仅靠考前的突击记忆就可以通过考试,达不到考核学生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的目的。考核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应根据社会对畜牧兽医的需求,不断调整,下面的方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将理论课程的考试成绩调整为总分的40%,社会实践环节为20%,实验成绩为20%,现场技能考试为20%,并可将学生课堂和实践中的出勤相应地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当然,此考核手段中各项检测项的分数比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过对考核手段的调整,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技能的局面。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的探索,希望可以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能力,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常,刘思当.动物病理教学与兽医临床实践[J].山东畜牧兽医,2004,(03).

[2] 郑世民,刘超男,高雪丽.兽医专业动物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11).

[3] 黄建云.对畜牧兽医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牧业通讯,2008,(11).

[4] 张华,石冬梅,沈永恕.以思想解放推动兽医临床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5] 丑武江,邓双义,段晓琴.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改革探讨[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8,(03).

[6] 卜三平.畜牧兽医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初探[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篇4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 也是每个人一生当今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中间环节, 这一阶段的体育教育是对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巩固与发展阶段, 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锻炼与养成终身锻炼思想为主要目标, 目前, “终身体育”的思想已经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 并已经成为21世纪培养体育人才的根本目标, 从当前体育教育现状来看, 由于我们长期以来过分关注体育运动的技能要求, 而忽略了体育理论教学, 致使体育理论课教学成为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 而学生体育理论水平对于其参加体育锻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 我们应当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理论的改革, 改变当前体育教学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思想, 从根本上提升体育理论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

1.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背景及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 教育也将紧随时代的步伐, 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体育教学亦是如此, 因此, 推动体育理论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2002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最初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 自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等, 各校根据《纲要》的总体目标,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体育理论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自主锻炼及树立终身锻炼思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理应加快创新与改革。在《纲要》中还明确指出, 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要做到通过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渗透与传授。针对于体育理论教学, 我们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增加体育理论教学, 以弥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不平衡情况, 拓宽学生体育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认知能力, 并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科学锻炼。

2.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作为学生校园生涯的最后一次体育学习, 对于学生参加社会生活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体育思想的逐渐深入, 体育理论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具有思想指导意义的教学方面, 针对其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也展开了不断的改革与探索。笔者首先从以下四方面分析了当前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离

体育教学主要包含了两部分, 一是理论教学, 二是实践教学, 二者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 但是, 从当前体育教育现状来看, “重实践、轻理论”的情况比较严重, 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 体育教育过分强调了实践性及技能的传授, 而忽略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多数高校在选择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时, 并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教学内容明显缺乏系统性, 甚至有些内容不仅抽象乏味, 而且与实践教学脱离太远, 并没有从实践教学及学生实际出发来选择理论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生失去体育理论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更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科学锻炼, 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学的时间, 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使学生更加迷茫, 以至于很可能从心理上对体育理论课产生反感。

2.2 教师的理论课教学水平较低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一般都扮演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双重角色, 而很多体育教师往往仅在实践课程中表现的比较出色, 他们都拥有较强的专业技术, 但是对于理论教学, 部分教师却表现了明显的力不从心的现象, 甚至是为了教学需要而做表面文章, 并没有认识到理论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也并未从实践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机械式教学, 表现出较差的教学水平, 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都无法满足,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3 体育理论教学方法单一

从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 体育理论教学应当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其具备生动性、实践性等特点, 但是, 当前的体育理论教学方法依旧是传统的“黑板-讲台-粉笔”的单一教学模式,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这种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更不能使学生将所学体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3. 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对策

本文针对当前体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关于理论教学改革的对策。

3.1 教学内容要突出实效性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也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 不断丰富与体育实践教学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教学内容, 着重强调理论课程对于学生体育实践的科学指导及终身体育思想的养成的重要意义, 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将其应用于具体的实践运动当中, 突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以及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理论教学水平

体育理论教学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因此, 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教师体育理论教学水平。作为高校体育理论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的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 学校应当采取物质或精神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开展理论教学科研, 提升教师的体育理论教学水平。

3.3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体育理论教学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的重要方式, 当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的发展, 不利于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 为此, 我们可以选择采取“报告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来丰富体育理论教学模式,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曾小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探究[J].科技资讯, 2011-05.

理论课改革 篇5

论文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 水生生物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改革中理论课时不断被压缩的情况,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提问与互动式教学、讲座式教学及优化考核制度等方法,对水生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水生生物学是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涉及面广、内容繁多,主要介绍除鱼类和微生物以外的各类水生植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形态、分类及其生态分布和经济价值等内容,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由于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学生选修课程逐渐增多,水生生物学等专业课的教学课时被一再压缩。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以及创新和研究能力,目前,各高校的实验课程大多已经独立设课,由多门课程组合成综合性的实验课,并安排在理论课时之后。由于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水生生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觉得没有实际与真切的体会,处于被动接受的过程,从而,对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对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上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目前的教学形需要。笔者认为,探讨在新形势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理解和掌握水生生物学的知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课件与加强多媒体教学

水生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结构复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纯理论性的灌输式的教学,信息量小、形式单调、色彩单一,学生在课堂上易产生疲倦、不感兴趣的现象。而多媒体教学,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量大,将多姿多彩的水生生物的世界,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多项感官刺激下获取知识,创设出逼真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件的制作中,首先,将课本上的各类生物的黑白模式图换成各种水生生物的彩色实物图,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生物真实的实物形态与色彩,而且,在关键的形态描述词下用下划线以醒目地标注,对主要的形态结构用箭头等直接指出来,这样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讲授,很直观、明确地注意和观察这些生物的形态特征。另外,对于动态的情景,尽量运用flash动画的方式或视频将这些过程展示给学生,如硅藻的细胞分裂、硅藻的运动,原生动物的细胞分裂和摄食方式、桡足类的运动与摄食方式,等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提问与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力求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用启发型教学来替代灌输型教学,与学生适时互动,引导学生去思考,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兴趣,保持求知欲,促使其精神保持集中,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脑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而这种提问与启发,要同学生的生活或兴趣接近,是其有所接触或有所熟悉的内容,这样才能引起其思考,给其一种看得见和摸得着的真实感。例如,介绍绿藻时,首先提出问题,诸如,“为什么漏水的墙壁,会是呈绿色?”“为什么,花瓶中的水,一段时间之后,常会变成绿色呢?”“集美龙舟池为什么常常会漂浮绿色的膜状物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这些普遍的现象,由此,而引出绿藻的体制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在比如,介绍腔肠动物时,先给学生看几张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穿过水母群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群生物?为什么小丑鱼会被蛰伤”等问题,让学生在回忆影片的兴奋中了解和掌握腔肠动物的类群及有刺细胞等构造特征,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腔肠动物学习的氛围之中。与此同时,力求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在介绍了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模式图后,再拿出一幅图片,让2个同学到讲台上来,指出其结构和名称。这样,2个同学之间形成了对比,对于较差的同学则对其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窘迫效应,促使其在今后认真学习,同时活跃了教学气氛,使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讲座式教学

近年来水生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成果举不胜举,而课本由于侧重于形态和分类的介绍,有关研究和应用的知识涉及不多。因此,学生在学了之后,不知有什么用途?常常提出这样的疑问,认为水生生物学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类,以后会从事这些繁琐和枯燥的工作,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可在授课过重中,适当开展讲座式教学,让学生能第一时间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前沿、新理论和新成果。在每章节介绍具体的种类时,可侧重介绍利用或研究比较多的种类,如在介绍蓝藻和绿藻时,可以分别较为系统的介绍螺旋藻和小球藻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既解决其“有什么用”的疑惑,又培养了其对科研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改革考试方法及优化考核制度

除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与改革以外,考试方法也是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和探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考试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死记硬背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而且还能在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其自主学习,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因此,笔者把考核分为3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考勤、课堂表现占20%,作业成绩和平时测验成绩等占20%。期末考试试题,在内容上多出一些应用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题目,而少出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学生的考勤,则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杜绝无故缺席及上课迟到现象,保证课堂教学的严肃性;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活跃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表扬与奖励,而对上课睡觉,精神不集中,玩手机、讲话的同学,则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提醒,屡教不改的给予一定的惩罚。而在平时的作业上,则实行差异化的考核方式,对旷课及课堂表现不好的同学及时对所讲授的内容对其布置作业,而其他同学则可以不做,这样一种方式,既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习负担,减少了学生作业相互抄袭的现象,又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对部分学生学习进行个案化的督促与辅导,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辅导效率与学生的成绩。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多搞科研,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方向与热点,将研究中的心得体会生动地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深入科研第一线才能利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例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上便是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在此提出与大家探讨。相信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我们有能力将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建设得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胡彬,徐珂.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08,(10):82-83.

[2]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59-161.

理论课改革 篇6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考核评价存在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问题。要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际的道德品质表现,就必须从创新思想政治课考核的理念、内容、标准等入手进行改革。本文反思了高校思想政治课传统的考核办法,并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的设想。

关键词:高等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考试考核 改革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科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差异化教育理念的高职理工专业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XHB2015068)成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政课考试的目的不仅是测试学生理论知识的水平,重要的是为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供导向,引导教学。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考试考核还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表现,必须从创新思政课考核的理念、内容、标准等入手进行改革。

一、对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评价的传统做法的反思

1.考试理念落后,重理论考试,轻能力与素质

高校思政课考核受专业课考试改革的影响,大多建立了题库,考试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等,有标准答案或明确的要点。然而,高校思政课教材为及时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修订较为频繁,题库的作用不是很大。受考试内容的导向影响,思政课教师要把知识点讲全,学生要把知识点记熟,至于概念内涵的正确理解、基本原理的灵活运用、分析方法的熟练掌握等反而被忽视了,没有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实用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很有市场,而传统的思政课考核方法则进一步强化了大学生的功利化取向。有的高校规定思政课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成绩两部分组成,看起来结果与过程兼顾,但两者的权重不同,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较大权重。因考核分数与评优、毕业等直接挂钩,大学生不太重视平时的学习,只关注期末考试,甚至靠考试前集中记忆,临时抱佛脚,有的学生就能取得较好的卷面成绩,这样就使思政课的考核停留在了应试教育层面。

3.考核形式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一卷式”笔试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原理的记忆,对于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不足在于忽视了思政课的实践性,卷面成绩不能科学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政课学习状况和思想政治素质。部分学生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只重视理论学习,不重视践行,理论上知道该如何做,但实践中却没有做或者做不到。忽视对社会实践的考核必然导致思政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改进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的方法

高校思政课的考试考核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首先是树立科学的以理论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素质教育理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向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转变。其次是考核方法多样化,应该从多角度进行考核,由注重知识转向强化实践能力,将笔试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引导和督促大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及日常思想政治表现。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1.转变传统的考核理念,树立以能力与素质为中心的现代考核理念,由注重知识转向强化实践能力的考核

思政课以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引导学生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等。无论是笔试,还是日常行为评定,都得注重对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减少以考查学生记忆能力为主的客观性题目,增加具有综合性、分析性、应用性的能考查学生基本能力的主观性题目。笔试主张以开卷为主,考试内容注重综合性、创新性,着力考核学生能否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题目答案不可能在课本上直接找到,不仅测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要测试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这样就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够教好学生、考好学生;学生不努力学习,就无法获得好成绩,甚至无法及格。

2.改变传统的一元评价,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与思想品质

要想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与思想品质,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元的卷面评价或论文评价,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效果,不仅体现为理论知识水平,还要看大学生能否将知行结合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必须将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表现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可以尝试口试的考核形式,根据课程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采取提问、演讲、指定命题等方式进行口试,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单纯地依靠笔试很难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进头脑”的教育目标,也培养不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学生。大学生思想品质归根结底要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多元考核中要将实践活动参与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至少占总成绩的一半。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体察民情,开展社会调查,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的调研报告或论文,填写志愿者活动情况表。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参与志愿者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科学评定学生的成绩。

3.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引导和督促大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及日常思想政治表现

高校思政课虽为必修课程,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实施过程性评价,把平时成绩纳入期末总成绩,可以促使大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知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严格考勤,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其次,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将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效果纳入考核体系,科学制定包括出勤、纪律、参与课堂活动等的恰当的成绩比例,从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师生的沟通与交流。过程性评价加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约束,进一步强化了考试的激励功能。考试考核改革后,学生上课更认真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提升了。

过程性评价除了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外,还要关注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表现,比照遵守相关校纪校规情况,出台加分与扣分细则,对好人好事给予鼓励并加分,对重大违纪甚至违法行为给予扣分,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不断加以强化,并内化为素质。当然,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考核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要用发展的眼光。从培养学生平时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考虑,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一般占总成绩的20%~30%。

三、小结

高校思政课考试考核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思政课教师的智慧和汗水,需要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也需要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改革才能顺利推进,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解媛.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11).

[2]王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

理论课改革 篇7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历程

(一) 由“注入式”向“启发式”转变 (1978年—1992年)

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指马列主义理论课。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恢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逐步得到重视, 高校的马列主义理论课逐步走上正规化的道路。1980年教育部在《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中提出, 课堂讲授是马列主义课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形式,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学校应为教师创造条件, 尽可能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育, 提高教学效果 (1) 。1984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中提出, 要大力改进教学方法, 实行启发式教学, 坚决克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2)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 要实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活泼的课堂讨论 (3) 。

(二) 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全面发展 (1992年—2002年)

这一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即“两课”。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 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 要管用的”, 这是对过去所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思想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是对“两课”教学方法提出的根本要求。1995年《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 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努力丰富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讨论, 配合教学组织必要的社会调查活动;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课外教学, 充分利用影视资料, 开展电化教学等 (4) 。

(三) 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 (2002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 党中央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逐步以整体性面貌呈现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 教学方法取得创新发展。教育部强调, 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努力贴近学生实际, 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用新颖活泼的形式, 活跃教学气氛;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心理学方法的应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经验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曲折中进行改革和发展, 它体现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积累了不少经验。

(一)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阶级实质的鲜明体现和内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性原则, 突出课程的政治性, 把政治性放在教学的首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 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具有政治方向性, 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 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性, 坚持实事求是, 始终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下进行改革发展。

(二) 坚持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在考虑学生主体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前提下进行。所有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都围绕学生来设计安排。教师和学生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气氛,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角。教师始终要根据学生各方面变化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如讨论教学法、座谈法都是坚持教育对象主体性的体现。

(三) 坚持实践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新问题新现象不断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这一客观环境要求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本身, 而必须用实践活动把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改革过程中,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实例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要把握理论与实际的相宜性, 又要看到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性, 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信息网络时代使得知识的总量急剧增长, 这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 使教学条件逐步现代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 综合化趋势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发展, 再加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 综合化是教学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 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综合化, 要求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与之适应,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也出现综合化趋势, 融入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社会学科知识, 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就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综合化。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借鉴了许多管理学上的方法理论, 尤其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要借鉴心理学上的方法, 同时也采用了较多自然科学的理论, 如系统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

(二) 现代化趋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开始应用于教学中。首先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教学内容, 多媒体系统可以综合运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将抽象化为直观, 复杂化为简单,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将枯燥单一的学习变为轻松活泼的学习。其次, 它可以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平台, 极大地丰富教育资源, 突破时空限制, 提供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料, 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调用,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辨识能力。再次, 它有良好的交互性, 能使师生之间不受空间的限制快速地进行沟通, 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三) 多样化趋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元并存的。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条件下,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同一教学方法也可以用来教授不同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 需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时代, 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情景和教学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当前的教学方法日趋灵活, 除了常用的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等, 还有因材施教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启发式和探索式教学法等。同时也可以运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 如心理学方法、统计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富有成效的保证, 是调动学生积极性, 推动师生互动的必要前提。

[注释]

(1) 教育部.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

(2)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EB/OL].ht t p://news.xi nhuanet.com.

(3)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EB/OL].ht t p://news.xi nhuanet.com.

(4) 国家教委.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

学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ht t p://news.xi nhuanet.

参考文献

[1]顾海良, 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125-217.

[2]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77-134.

[3]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157-186.

[4]张雷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62-17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6]卫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3) .

[7]顾海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J].教学与研究, 2007, (2) .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改革 篇8

按照教育学原理, 体育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实践运动, 在实践运动中发展理论知识。没有理论体系的教育指导或没有实践过程的科学运动都不能视为完整的教育。体育理论课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 可以使学生学会运动卫生常识、 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各种预防运动伤病的方法, 帮助他们健康的生活。因此, 体育理论课学习不仅能够指导学生更加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 而且对增强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中, 往往将实践教学置于主要地位, 而忽略了对理论课的教学, 且存在着诸多问题, 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 高等院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对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以湖南长沙地区十所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 选择40个教学班 (非体育专业) 约1500 人, 调查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及了解程度, 明确体育理论教育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终身体育间的关系。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近些年来有关高校体育理论课方面的资料, 学习借鉴其中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 为本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2) 问卷调查法。结合本次研究的目的和需要, 以及调查对象的特点, 我设计了调查问卷, 并对问卷作了相应的信度、效度检验。发放调查问卷1496 份, 有效回收1294 份, 有效回收率为86.5%。

(3) 数据统计法。 通过计算机应用统计软件将收集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处理, 并且对得出的量化指标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所涉及9 项研究分别是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统计、 增加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必要性调查、 体育课程开设看法统计、体育理论教学内容看法调查、经过一学期教学后, 体育活动认知调查、体育理论教学作用调查、本学期课程安排满意度调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体育知识讲座调查、体育课收获调查。

(1) 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教学前, 仅18.5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 58.05%的学生对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建议或意见, 23.45%认为没有必要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 按照传统教学安排即可。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 有63.98%学生表示喜欢本学期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 并有36.16%的学生将会“科学锻炼, 持之以恒”。同时发现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指导, 有超过90.0%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主动参加锻炼。

(2) 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前后学生锻炼频率及体育课收获度对比, 学生自身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前, 53.81% 的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 一周内至少一次锻炼的学生不足47%。 教学后, 49.01%的学生认为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学到了体育知识与技能:40.82%的学生认为经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后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8.17%的学生认为本学期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满足的自身需求:仅有2%的学生认为教学没有效果。

通过教学统计, 超过90%的学生自身素质明显提高。对比教学试验前学生的平均体育锻炼频率, 越来越多的学生增加了锻炼次数, 平均锻炼频率提高, 学生体育素质平均水平增加。

(3) 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教学前, 71.89%的学生关于体育课程的开设只是听从于学校的安排, 没有概念性的认识。经过一学期的教学, 84.89%的学生满意教学试验安排, 并且95.34%的学生对体育教学中增加理论知识表示赞同。这表明, 通过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通过教学还表明, 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 超过84%的学生肯定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作用, 加强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并对以后热衷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结论

(1) 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促进学生科学体育观念的形成与提高通过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体育知识, 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科学的体育观念, 从而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感悟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有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基础, 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 能够将感性认识进一步抽象化, 进一步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内在魅力, 并且享受到体育带给我们的乐趣, 激发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动力, 自觉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2) 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适度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 传授体育相关知识, 提出趣味问题, 激活学生集体中面对同一问题产生的多种疑问, 从而引导学生开发思维, 共同思考, 相互质疑, 相互辩论, 实现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学到了相关的体育知识, 潜移默化中激起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 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可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巩固对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抽象概括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迅速高效的进入学校状态, 更快速的掌握运动技能,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自信心,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 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运动技能的形成, 需经历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第一阶段的泛化阶段, 是我们常说的感性认识阶段, 属于认知期;分化阶段身体初步建立动力定型, 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学习过程, 重要了解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

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 在这两个阶段中, 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好的体育理论知识, 不仅有助于对系统的运动技能信息进行统筹分析, 而且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及推动作用。

4、建议

(1) 教学观念上:高等院校领导和一线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教育观念, 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

(2) 师资建设上: 各高校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

(3) 教学内容上:教材的选择要适当统一、符合实际, 教学内容确保系统、科学;

(4) 教学方法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讲授;

(5) 侧重性上:L将体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做到各有侧重、合理搭配, 进一步实现现代化体育教学的科学性。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湖南长沙十所高等院校30个教学班近一学期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的试验调查, 探索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意义和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作用, 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成伟, 唐峭峻, 普春旺.论高师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9) .

[2]吴明智, 曾吉, 李智伟.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22 (4) .

[3]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3, (1) .

[4]段长波, 刘珂青.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5) .

[5]夏万峰.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现状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9, 11 (5) .

[6]张建新.浅析现代大学体育教育[J].科技信息, 2009, (35) .

理论课改革 篇9

一、解读教学大纲

在教学大纲的修订上, 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 基本方法的掌握, 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重点应放在强调基础, 弱化难度;强调基本概念, 弱化解题难度;强化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及准确运用定律和公式, 弱化某些推导和公式记忆。比如, 在讲授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这一块内容时, 对于电子专业应该重点讲授电路的等效变换 (如电阻的串、并联,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戴维南定理, 叠加定理等) , 网络方程法选择一两种讲授即可, 且重点在“方法的运用”, 而非“推导过程”。教学大纲的制定, 传统做法往往追求单一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面面俱到。然而, 面对现今理论课时大幅压缩、学生的素质较差这样一个现实, 按传统做法, 很难实现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的目的, 反而弱化了基本知识和重点知识的掌握。

二、精选教材

为适应电工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 选用注重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 能为后续课程服务, 又能强化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教材:梁南丁主编《普通电工学》。教材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紧紧围绕电工技术的工程应用, 将较深的理论与复杂的教学分析进行归纳与简化, 将定量分析转化为定性说明, 将理论知识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是高等职业教育电类规划教材之一。

三、精选教学内容

《普通电工学》课程知识面广, 信息量大, 而课时有限, 必须根据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有侧重地筛选教学内容。根据专业需求和培养目标, 从“广而博”的电路分析学科知识中进行选择, 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全书包括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部分, 由于第三学期开设《电子技术》课程, 因此舍弃了这部分内容。书中打※的章节可介绍给学生。交流电动机拖动内容可舍弃, 要专设拖动课程。直流电动机在工程中用的很少, 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内容。删减不是简化, 不是泛泛而谈, 而是集中力量把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重点内容讲透。

四、课时调整

高职教育实际上是大众化教育, 培养的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实用型、职业型技术人才。电工技术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操作性、实验性的应用性, 对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在课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 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基本在3:1。大幅度压缩了基础理论知识, 并减少了知识的难度, 既保证够用原则, 又体现了为专业课服务。

五、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策略。多年以来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讲授教学法已明显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作为教师, 要善于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知识特点的不同, 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才能推动课程改革的进展。为此, 笔者对教学手段进行了改进: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的声光交互、动静结合的特点给学生全新的视觉感受,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网上下载了教学视屏, 以视屏方式和动漫方式展示一些设备和生产过程, 解释一些抽象原理, 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因而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的整合

如果教材可以被认为是乐谱, 教学就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 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 从而有不同的演奏, 效果也会大不一样。《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宽泛, 为了将该课程讲解透彻, 必须对该课程的内容加以整合。教学中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 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知识。

1. 强化基本方法的运用, 弱化某些推导。

电工技术的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 比如交流电路中要用导数的知识推导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用积分推导平均功率。高职院校大量的是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的高中生, 使得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就是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教学中把电路的时域模型化为相量模型, 直流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完全适用于正弦交流电路。这样处理后, 避免了烦琐的三角函数推导, 避开了学生数学基础不牢带来的畏难情绪。网孔电流法、节点电压法是通过支路数较多的电路推出网孔电流方程、节点电压方程, 教学中不作推导, 而且只要求学生掌握2个节点3条支路的电路。

2. 教学重点应放在强调基础、弱化难度上。

判断元件是负载还是电源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进行了处理, 与欧姆定律一样给出了电功率的两套表达式:P=UI和P=-UI, 如果P>0就是负载, P<0就是电源,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减少变压器的运行特性以及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的教学内容, 以原理、结构为重点。

3. 调整顺序。

直流电阻电路的原理教学、方法教学, 在学习了基尔霍夫定律后, 就学习支路电流法、网孔法、节点电压和叠加原理、戴维南定理、诺顿定理等内容。交流电路部分将单相正弦电路和三相正弦电路穿插讲授, 并从三相电路讲授开始,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单相电路和三相电路关系的准确把握。

4. 把基本概念讲透, 且反复强化, 以强化基本知识的掌握。

由于后续课程电子技术要应用电位这个概念, 因此增添此概念的学习, 在学习电位计算前先介绍电位概念。教学中将电位与高度做比较, 多做运用电位的概念将电路简化的习题, 认识电子电路中运用电位的概念简化的电路, 这样就强化了基本概念的掌握, 为后续课程奠定了基础。电工技术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 概念图是把所有的基本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在电工学教学中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 学生反映很好。

七、试行不同形式的考核评价机制

好的考核方法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导向, 考核方法的改革也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围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考核内容及方式作相应的变革。分别试行应知、应会问卷形式和实践操作形式, 既有独立的闭卷考核, 又有技能考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 尽量使每位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离校时既有毕业证, 又有技能等级证;既有相应的文化素养, 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从而能够满怀自信地走向社会。

理论课改革 篇10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是在“05方案”出台的大背景下, 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深刻变化, 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 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而开展的一项综合性研究。该项研究遵循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在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等方面, 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主要思路是:更新教育理念、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拓展社会实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坚持与时俱进,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首先必须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第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要及时反映时代精神, 关注社会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解答学生思想上的难点、疑点问题, 在教学中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新思想和新方法。

第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体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 要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理论武装的同时, 精简、优化教学内容, 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切实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必须适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创新, 特别要大力提倡和推广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以及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 整合课程体系, 减少课程门类。

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存在课程门类多, 课时量大, 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缺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9号) 和江苏省教育厅有关的文件精神, 结合我院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情况, 自2005级起, 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以下四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Ⅰ:2学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课, 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 第一学期开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Ⅱ:4学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 第二学期开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Ⅲ:2学分, 形势与政策, 课程性质为院定必修课, 第二学年以院定选修课的组织方式进行。学生必须参加该课程的学习, 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形势, 每学期初确定专题和上课人员, 两学期滚动开设, 学生原则上在二年级学完。

思想政治理论课Ⅳ:3学分, 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劳动实践, 社会实践1学分, 劳动实践2学分。

同时开设《21世纪国际关系》、《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心理学》、《现代伊斯兰与国际恐怖主义》、《刑事案例分析》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课程。通过充实教学内容, 完善课程设置, 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 既克服了课程门类过多、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矛盾, 又保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教育内容不变, 还满足了学生了解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 实行专题教学,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整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我们对各科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提炼, 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系列专题, 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点, 由教师分头备课, 实行专题教学。这样既体现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 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更充实、更具有针对性, 又充分发挥了教师个体在各自学科专业和知识积累方面的专长和优势, 把每一个专题备精、讲透。

(四) 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实效性。

1.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教学手段。

在信息时代, “一本教材 (教案) 、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普遍实行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 自行研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建设了网络课程, 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2.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点和形势发展的要求, 努力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突出科学性、思想性相结合, 教学形式上力求丰富多样, 把教师课堂讲授、学生专题讨论、观看音像资料和旁听法院庭审等形式相结合, 注重教学中双向互动性, 全面开始实施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既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点、难点和基本内容都讲清楚, 又可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针对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3. 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而恰当的考试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采取多种方式, 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 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检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思想进步的状况。

(五)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拓宽课外育人渠道。

随着我校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由于受人力、物力、交通、实践基地等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 传统的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已很难组织实施, 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 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育人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着较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较丰富的思想教育实践经验, 具有向课外延伸的条件和优势, 再加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 为其向课外延伸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课外途径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目前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形式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领域。

1. 与宣传部、学工处、团委合作, 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

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方案策划、课题确定、具体指导等。

2. 开设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类的讲座。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的讲座、作学术报告等形式, 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生体验, 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 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人文氛围, 提供了一个开阔知识视野的学习空间。

3. 指导学生开展“双学” (学马列、学党章) 。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来说是追求政治进步、思想积极向上的, 特别是广大学团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 对积极靠近党组织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迫切的需要。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不少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性质、宗旨等基础知识知之不多, 在学习过程中存有不少疑虑和困惑, 教师需要加以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做党校、团校的兼职教师, 或双学小组的顾问、指导教师, 可以给他们以指导和辅导。

4. 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

思政教研室在教学计划外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公益性等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 对学生改善素质,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特长, 锻炼各种能力, 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陶冶情操均有重要作用,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省人文社科知识竞赛, 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年指导的学生社团有“法律协会”、“朋辈社”。

5. 开展心理咨询和法律咨询。

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 我们创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中心, 积极协助学生部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中心通过电话、电子邮箱和与学生面谈等方式, 近年来接受学生的各类咨询近千人次。此外, 思政教研室与学工处常年合作, 思政教师在学院“学生访谈室”值班, 主要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 为培养一代健康人格的青年学生作出了努力。

6. 兼做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 都有兼做学生管理工作或班主任的经历, 在大量接触和了解学生的过程中, 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创新点

我们认为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创新, 其中创新性明显且意义重大的观点和做法有:

(一) 以系统改革与创新为着力点。

我们认为以上五个环节紧密联系,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中环环相扣, 缺一不可。其中更新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前提, 整合课程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优化课程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环节, 改进教学手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拓展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的必要延伸。

(二) 以教研科研项目为支撑点。

近年来, 思政教研室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项省级课题的研究, 主要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与途径研究》、《新方案新挑战新机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高职院德育》、《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的系统性研究》、《社会整和问题研究———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通过多个项目的课题研究, 教师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教学所面临的现状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素养、思想政治状况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 以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思想品德课 (包含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曾被列为学校首批重点课程进行建设。2006年思政教研室改革以后的两门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被评为学校精品课程。全体教师相互协作, 共同探讨, 用抓好各门课程建设来促成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 构建更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体系。

(四) 以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为载体。

教育科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探索面向新实际的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必须探索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作出改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书匠”角色中摆脱出来, 通过教育科研,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素养, 拓宽其专业知识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视野, 进而提升学术与教学魅力。

近年来思政教师担任主编、副主编出版教学参考用书3本, 编写校内讲义10本。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读本》获2003—2007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近年来马列教研室专职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30篇, 10余篇论文获奖。

(五) 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与提高为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结合我院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具体情况, 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 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之, 我们通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研究”, 增强和深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强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很强的针对性, 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进一步发挥了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 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结构矛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177-191.

[2]杨宝果.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设置和内容结构的改革与创新[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 (1) , (2) :44-51.

[3]王卫平.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27-30.

理论课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念;遵循原则;教学改革;创新探析

中国分类号:G621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责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课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工程中基本的、重要的课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典型代表,因为该课程实行全国统编教材,故而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笔者以此课程为依托,结合长期教学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用创新的方法手段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尽快理解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素质,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理念

创新教学基本理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核心。教学基本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的发展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我们要树立树立多元文化观念,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其独立人格,尊重其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和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研究其身心特点,关系和维护其切身利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教学基本理念而言,无论是建构主义还是面向21世纪的“以人为本”教育观念,都不约而同的将“以学生为本”作为其教学基本理念的核心,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会更有成效,顺利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在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把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改革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既关注学生,又要关注教师。

2.遵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关注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研究教学方法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摆脱固有模式的限制,结合具体教学活动,创新出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贯彻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要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不同的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提炼一些典型的人物与事件,将其浓缩成一个个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这些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融会贯通有关的原理,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案例教学应以两个“实”为基础:一是“史实”,要还原历史原貌,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分析、思考;二是现实,要把现实中学生关心、关注的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案例,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学。

2、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讨论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发言要少而精,点到为止,把问题留给学生去思考。若教师发言过多,学生就没有主动性了;若教师一言不发,讨论就会放任自流,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最后的点评总结上,对学生精辟独到的见解应予以肯定,对模糊或错误的观点要予以纠正,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

3、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走向社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教学形式,使学生走入拓展性教学空间——社会生活,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辩论,演讲,读原著,谈体会,写学习点滴、小论文,观看电视片;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改革开放的现实,并完成调查报告;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

4、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动态视频、动画片、图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媒介载体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恰当地运用多媒休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直现生动的历史与现实镜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分析同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依托课堂、粉笔与书本的单调、枯燥、死板的缺陷,运用红色经典、革命故事能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5、“讲授式”教学。讲授法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现象、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规律的教学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基本理论教学和对社会历史、社会实践的总结和概括,这些偏重于介绍、分析和阐述,所以适合采用“讲授式”教学。此方法重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这里讲授教学绝不是脱离实际,纯粹的讲理论,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所要阐述的理论与历史、与现实、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志宏主编,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石云霞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理论课改革 篇1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要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 又要关心人、办实事, 以情感人, 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但是, 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对如何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 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帮助大学生成才立业;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关注不够。因此, 如何使教学内容上贴近对象、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 教学形式存在着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因素, 人们常常把思想政治课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思想政治课枯燥无味, 教学内容成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翻版。学生随意逃课, 课堂的出勤率比较低, 即使去上课也常常不听讲。部分学生喜欢打探“行情”, 如探听老师是否喜欢点名、课程结业考核是否严格、老师是否喜欢抓重修课等。一旦知道了“行情”, 就可以决定是否来上课。如果“行情”不错, 就可以决定下节课不来了, 反正老师考试之前会划重点, 背一下就行了, 来不来都一样。总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基本可以用“三分之一迟到, 三分之一看报, 三分之一不到”来概括。

(三) 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1.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单一的课堂讲授,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 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客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一块黑板一张嘴, 一支粉笔一堂课”是高校公共理论课多年教学的一贯做法。

2. 多媒体教学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一是多媒体技术是一项高新技术, 要有效利用它需要购器计算机、投影仪等必要设备, 且需要相关的技术维护保养人员, 投入资金较大;二是公共理论课教师均出身于文科, 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三是多媒体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把黑板写字变为投影仪放映, 它同时还需要插入一定数量的图片、动画, 制作必要的表格等, 而这些工作完成起来较耗时耗力。

(四)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政治淡漠主义和理论虚无主义等有抬头的倾向。这些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高校扩大招生, 为完成现有的教学工作任务, 绝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好超量工作, 每周上课时数太多, 几乎疲于奔命, 自然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从而很难做到针对性教学。此外, 由于教师天天站讲台, 也就没有时间去进行教学法研究, 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素质。如一些中青年教师实际上并没有把马列主义作为一种信仰, 而只是作为一种学术问题看待, 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出现了精神上的挫折感、失落感, 于是对工作不够重视, 或采取逃避现实, 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消极手段。

二、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我认为必须进行以下改革与创新。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念的创新。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增强实效性的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完善,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也不例外。他们思维活跃, 独立意识和主体性明显增强, 对同一件事情往往有着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愿意在众人面前张扬自己的个性, 喜欢与众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注意到当代大学生上述变化, 更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首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兴趣爱好, 合理调整教学方式。其次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体现尊重与平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民主与权利、学生的个性、隐私与尊严等。遵循学生与教师平等的原则,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凸显教育的服务功能, 以学生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

目前, 存在教学滞后于社会的急剧发展, 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情况, 这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高的基本原因之一。因此, 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成长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 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 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感悟、思考和探索的潜能,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切实改革教学内容, 要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国际局势的要求, 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 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要努力回答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学生所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 既不能丢“老祖宗”, 又要说实话、说新话。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长期以来,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大多是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重教有余、启发不足。再加上有些教师以权威自居, 尽管把教学内容设计得很好, 但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 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较低, 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要把以前单向“注入式”的教学变革为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 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课程, 采取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辩论、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等方法, 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另一方面, 在考试上可以实行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个人单独答卷和小组集体答卷相结合等, 目的是突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完善的素质结构。

1. 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2. 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更新快, 教师要抽出大量的时间认真研究新理论、新问题。因此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一个理论基础课教师而言, 其自身理论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3. 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除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 在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领域应当有一定的修养, 对数理化等自然科学领域也应略知一二, 教师必须在基本原理、现实问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等方面潜心研究, 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以广博的知识提高理论的说服力, 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

综上所述, 教师必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分析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要探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思路, 努力创新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有的放矢,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理想、铸塑信念的作用, 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者和接班人。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在观念上、内容上、方式上及师资队伍建设上进行创新, 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国庆, 傅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思考, 陕西教学学院学报, 2005, (04) .

上一篇:成功永远不完美下一篇:编程实训